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第七集) 1988/2 台湾大专讲座 档名:03-001-0007
前面讲的这是大乘经里面佛与魔的辨别,是用这样的一个标准。现在我们这个世间魔事特别多,现在我们一般讲著魔不是指此地的魔事,那是等而下之。这个地方的魔,权教菩萨都是魔,那是讲的很高的标准,现在这个魔是妖魔鬼怪,跟这个不能相比的,这是我们要明了的。底下说:
【大乘经以实相为印。】
『印』就是印证,凡是与『实相』相应的经就是大乘经典,与实相不相应的就不是大乘经典。什么是实相?实相就是真如本性的别名。佛说的一切大乘经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拿净土宗的标准来说,就是从理一心不乱里头流出来的言语、文字、见解,这就叫实相,所以佛经跟世间一切的书籍不一样。世间人心不清净,他用的不是真心,他用的是心意识,换句话说,分别执著妄想,他这些理论、见解、言语、文字统统是从分别执著妄想里头流出来的,当然跟佛经不能相比。佛经是从清净心里头建立的,所以称之为实相。
【为经正体。】
是一切大乘经理论的依据,所以决定靠得住,决定可以相信。
【无量功德,共庄严之。种种众行,而归趣之。】
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清净身、清净心,庄严一乘实相。种种行,行是讲修行,菩萨六度万行统统以一乘实相为归宿,都是想证得一乘实相。
【言说问答,而诠辨之。】
释迦牟尼佛在法会当中跟弟子一问一答都是显示一乘实相。下面是比喻:
【譬众星之环北辰。】
『北辰』就是北极星,所有的星绕著北极星来旋转。
【如万流之宗东海。】
这是在中国,中国江河都是往东流,都是流入大海,取这个比喻。
【故以实相为经体也。】
底下还有三段解释,这个解释多半是从《礼记》上来的。如果诸位读《礼记》,读孔颖达的注疏,你就晓得这里面所说的意思。
【书家解。礼者,训体也。体有尊卑长幼。君父之体尊,臣子之体贱。当知体礼之释,是贵极之法也。】
这是以中国儒家的思想见解来说明法身。在一切万象里面,能生能变的是最尊最贵,所变所生的当然比不上。能变能生是清净法身,是我们的本体。儒家讲礼,礼非常重要,礼就是体的意思,所以讲『尊卑长幼』建立社会的秩序,才能够达到天下太平的目标。所以家齐、国治、天下太平要从哪里做?要从礼做。中国几千年来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打开中国的历史,中国历代的君王、皇帝,专制的人很少,只有几个,多半的皇帝都非常开明,都读书明理,所以中国是以礼治天下。这从外表,表面是以礼,每个人都讲礼,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讲礼,对内讲是以孝治天下。内是孝,外是礼,所以中国这个制度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找不到的,它真好。因为法里头没有情,礼里头有情,比法好。法太严酷,礼里头还有人情,可以说情理法融合成一体,这就是礼。合情、合法、合理,这才是礼。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是以礼治天下。佛法也是最讲这个礼,你看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菩萨修行从哪里修起?要从礼上修起,礼敬诸佛,一切恭敬使我们的性德能够流露出来。
所以它讲究社会的秩序,尊卑长幼,『君父之体尊,臣子之体贱』。这样社会才有秩序,才能有安和乐利,否则的话,如果礼失去了之后,不得了,天下大乱。中国古人讲五个标准,道德仁义礼,道没有了,还有德;德没有了,有仁;仁没有了,还有义;义也没有了,还有礼;礼没有了,就不得了,就天下大乱,那众生就苦不堪言。所以礼是最后的一个标准,最后的一道防线。
中国的三皇五帝,「三皇行道,五帝行德,三王行仁,五霸行义」,以后历代君王都是用礼治天下,为什么?礼就有回报,礼尚往来,就有往来。义没有,义只是尽义务,不求人家回报。礼是有报答的,礼尚往来。礼没有了,天下就乱了。现在这个世间不讲礼,所讲的是利害。利害那个变化就太大了,今天我们两个有利是好朋友,明天我跟你没有利益,马上就断交,甚至於就变成冤家对头,这天下怎么能不乱?所以要晓得礼是『贵极之法』,最尊最贵,这就是比喻法身,体就是指法身,就是指真如本性,注解里面说得很清楚。
【复次。体,是底也。穷源极底,理尽渊府。究畅实际,乃名为底。】
『底』就是根源。我们现在讲好像研究,也追究一个理论,所谓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要把这个理论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含糊都没有,这就是底的意思,这是到底了,穷究到底。
【释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故以底释体也。】
宇宙的根源,宇宙人生的本源,谁能知道得究竟彻底?佛知道,佛是一点障碍都没有,所以彻法底源。这是我们要记住,只要我们自己把心性上的障碍去得干干净净,彻法底源是我们自己本能的事情,不是从外头求得的,本来就如此,是我们现在自己有障碍,使我们的智慧能力不能现前。第三段:
【复次。体,是达义。】
『达』就是通达,就是明了。
【得此体意,通达无壅。】
『无壅』,没有障碍了。
【如风行空中,自在无障碍。一切异名别说,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释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故以体达释经体也。】
这是经体的另一个意思,就叫我们从这些名相上要体会到它这个道理。每一法的道理都是通达到自性,通达到本体,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是从一个体生的,这就是真心本性。一切法统统是真心本性变现出来的,所以随便拈一法都能见性,见性就成佛。禅家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叫做成佛。所以法法都是成佛的方法,都是成佛的门路,所以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平等平等、无二无别。因此我们对於任何一个法门的态度都要恭敬,决定不能傲慢,决定不能轻视,更不可以毁谤,为什么?法门平等。虽然无量无边的法门,你要想入进去那只有选择一个门,一个门才能进去。譬如我们一个讲堂四面有很多门,每个门都到讲堂,你说我要从两个门进去,我从三个门进去,你永远进不来,你只要从一个门你就可以很顺利的进来。随便你从哪个门都可以进得来,不一定说只有我这个门可以进去,别的门都不行,你们拐弯抹角一定要拐到我这个门来,没有这个必要。所以门门都能见性,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我们之所以要选择法门就是法门的确有难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根性利钝就不一样了。根利的人,很难的法门他看起来不难,容易,钝根的人看起来很难。所以容易入的门,愈是容易的法门,度众生就愈广,为什么?程度高的从容易的门进去更容易。像学禅、学密,他们如果回过头来从净土这个门进,那太容易了,品位一定很高,他根利。适合修净土的人走禅与密的门不一定能进得去,他们要走净土是决定进去。所以法门有难易不同,诸佛菩萨特别提倡净土法门,特别提倡念佛法门,这很有道理,就是这一门容易成就。解释体就到此地。
下面这是第三段,玄义第三段明宗,宗是讲修行的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理论明白了,如果没有方法,理怎么能证得?怎么能入得进去?一定要有方法。
【次明经宗。初简宗体,次正明宗。】
【有人言。宗即是体,体即是宗。】
这是有人这样说法,所以必须要把它做个简单的辨别。
【今所不用。何者。宗既是二,体即不二。】
这是诸位要知道的,经体是一不是二,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但是『宗』就不相同了,宗要是相同,佛何必说那么多法门?所以宗不相同。『体』,就好比我们这一个讲堂,一个,宗好比是门,可以开很多门,所以门不是一个,就是方法不止一个,但是你所达到的目标决定是相同的。所以体是一,宗就多了,每部经有每部经的宗旨,部部经不一样,但是体是一样的,所有一切大乘经体统统是相同,但是宗就不相同。
【体若是二,体即非体。】
『体』要是有两个,体就不能成立。
【宗若不二,宗即非宗。】
『宗』一定是多,决定不是一个。
【如梁柱,是屋之纲维。屋空,是梁柱所取。不应以梁柱是屋空。屋空是梁柱。宗体若一,其过如是。】
这是举一个比喻说出它的过失。房屋的作用是空间,如果没有空间,这房屋就得不到用处。造房屋,『梁柱』是主要的材料,就是把建筑材料比作宗,空间比喻体,不管用什么材料,建的房子我们都得这个房屋空间的受用。如果你说材料,梁柱就是房屋,房屋就是梁柱,这是体用混杂不清楚,这就有这个过失存在。这是拣别宗体要是一就有这个过失。
【宗体异者。则二物孤调。宗非显体之宗。体非宗家之体。宗非显体之宗。宗则邪倒无印。体非宗家之体,则体挟不周。离法性外,别有诸法。宗体若异,其过如是。】
这就是『宗』跟『体』有不能分割的关系,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不一,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它这个比喻麻烦,我们简单举个比喻,就像这个房子一样,我们把房子比作体,把门户比作宗。门,在从前开两扇的叫门,一扇的叫户。你看我们中国写的那个字,门是两扇的,两扇的叫门,一扇的叫户,像我们现在这个门,这叫门,那一边的就叫户,就不能叫门,因为它只有一扇,它不是两扇,所以门户。门户可以开得很多,门户就好比是宗,他是从这个法门能够入进来,你能够得到房屋的受用,这个意思好懂,这个地方讲的也是这个意思,讲得比较繁琐一点。
【今言不异而异。故有宗。不一而一。故有体也。】
注解里面说「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诸法实相是。实相因果,不异而异。非倒有印,此为妙宗。因果实相,不一而一。非事外理,此为妙体」。这是说明宗与体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是不一不异,我们才把这个事实的真相看清楚、观察清楚,这上面都是辨别宗与体的定义。下面把这部经的宗,正式给我们说出来,所以这句非常的重要。
【今此经宗。】
『今』是现在。这部经的宗旨是什么?
【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
这就是把这部经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给我们说出来了。『以心观净』,这是心净则佛土净。如何达到心清净?要修十六种妙观。这十六种妙观可以帮助我们心清净,心净佛土就清净,这是本经的宗旨。
【四种净土。】
前面讲了,观净就佛土净。观净,净里头有浅深的差别,观净是因,佛土净就是果报,就是将来的受用。观清净的程度不一样,因此将来所得的受用的佛土有差别。底下给我们讲『四种净土』:
【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也。】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这四种净土:
【各有净秽。】
『净秽』,就是你观的功夫不一样。净秽是比较显得净秽,如果拿娑婆世界来对比,它是真正的净土,四种都是净土。
【五浊轻重,同居净秽。】
因为四种净土里面各有三辈九品,品位高的跟品位低的显出它就有『净秽』不相同,譬如上品上生的就清净,上品比中品,中品的就是秽土,可是中品比下品,中品就是净土,下品就是秽土,所以它是比较性的,这就是『五浊』有『轻重』,所以才分出同居土里面的净秽。如果用两个世界来比较,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西方同居土是五清,五种清净,它不浊,所以那就是真正的净土,所以是五清的净土。
【析体巧拙,方便净秽。】
这是讲的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里面,在小乘有两种修法,一种是析空观,一种是体空观。析空观是分析,像现在科学家用分析,把物质分析,分析到最后,没有了,这才发现一切法是空的、是假的,这种方法在佛陀在世就有,让我们了解空的真相,所以用分析的方法才知道一切法缘聚缘散,是空的。这个方法笨,要用很久的时间去分析、去观察才发现,那它就是秽土。当体即空这个聪明,他一说,他马上就领悟到了,不用再去分析,不用去试验搞这套了,他立刻就明了,就入这个境界,那他就比较净,他比较聪明。这是方便有余土的净秽之说,是从这么来的。实报土里面就是:
【次第一心,实报净秽。】
前面讲三止三观,次第观的人当然就比较笨一点,一心三观这是聪明,所以一心三观就是净,次第三观就是秽,因为这样的差别才显示出三辈九品。
【分证究竟,寂光净秽。】
『分证究竟』,寂光土跟实报庄严土是相通的,没有办法分的,所谓是证一分实报也就同时证一分寂光。寂光是理,实报是在事相上讲的,所以理事不二,理事无碍。分证就是秽,究竟就是净,所以讲到究竟,唯佛一人究竟土,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比起佛,他住的是秽土,他是常寂光的秽土,唯有如来才真正是住常寂光净土。这是把四土净秽的相给我们显示出来。再看两个世界:
【娑婆杂恶。荆棘瓦石,不净充满,同居秽也。】
我们现在住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我们念佛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凡圣同居土,还是去凡圣同居土,虽然都是凡圣同居土,这个净秽不一样,这四句是形容我们现前的世界。
【安养清净。】
『安养』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他们那边清净,不是像我们这里杂恶。
【池流八德。】
『池』是七宝池,七宝池的水是八功德水,不像我们这个地方的水是染污的。我在美国曾经听到一个很有权威的,一个看风水的,他到过台湾,他说台湾的风水不错,是个好地方,但是现在他说如果台北市能够把这些河流加以整治,使这个水能够由浊水变成清水,台湾的国运就能够兴隆,这个地方决定没有暴乱。他说的我听听觉得也满有道理,为什么?我们现在是凡夫,受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直觉感观来讲,台湾有三种现象是严重的染污,第一个就是污染;第二是交通,交通太乱了,没有秩序;第三是暴乱。如果没有这三样,台湾是现在地球上的极乐世界。诸位要到全世界去看看,实在讲没有一个地方能比得上台湾,台湾的缺点就这三样。这个三样讲起来,真的那个染污就是风水,与风水有关系,所以我们大家真能够爱护环境,把环境的染污治理到最低的限度,确实对於人心、社会、国运都有莫大的关系。西方极乐世界的水就好了,实在讲是依报随著正报转,都人心变的。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都清净,都没有杂念,就是念阿弥陀佛去的,所以环境就显得特别好。
【树列七珍。】
我们这个地方的树是草本、木本的,人家是七宝的。
【次於泥洹。】
『泥洹』就是大般涅盘,比大般涅盘差一点,『次』,次於涅盘,比那个差一点。
【皆正定聚。】
他人心安定,心里头没有妄想、杂念、烦恼,这就是真的。
【凡圣同居,上品净土也。】
在十方诸佛国土里头的凡圣同居土,要算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是上上品。十方诸佛世界都有四土,但是就凡圣同居土来比较,统统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
【方便有余土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言有余。】
这个迷惑一共是五住地迷惑,前面四住地破尽了,还有无明没有破,这是讲小乘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破无明,所以他们没有见法身,法身般若都没有,所以才说『有余』。余什么?余无明没破。
【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
这不在三界六道里面了,这个地方是:
【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
『声闻』就是阿罗汉,小乘的阿罗汉与『辟支佛』住的地方。
【受法性身,非分段生。】
三界分段生死他没有了,他有的就叫变易生死。
【法华云。若我灭后。实得阿罗汉,不信此法。若遇余佛。於此法中,便得决了。】
这个注解里头有,就是讲通教小乘。虽然说他入了法性身,他得到法性身了,可是他有一个很大的毛病,毛病是什么?他法执,他执著法性身,病就病在这里。小乘人我执破了,他没有我执了,所以他就没有六道生死轮回,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为什么?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关系。只要你执著有个我,与我对立的还有人、还有他,就是四相具足,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寿者就是有时间的观念。你还有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还有人我是非,你只要还有这些执著,换句话说,你就出不了三界。我们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出三界,执著不是没有,是暂时不起作用,这叫伏烦恼,我们用一句佛号把这些执著伏住,叫它不起作用,这样才能往生。
如果这些分别执著断掉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生凡圣同居土,就生方便有余土,这个地位就高了。所以小乘人,声闻缘觉,他要一回小向大,求生净土,他到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他不是凡圣同居土。所以这是我们要晓得,他有法执未破,法执存在。所以他在佛的这个会,他还没有到这个程度,他再继续不断的修行,将来再遇到别的佛,他会开悟。所以阿罗汉实在讲,经上虽然讲定性罗汉,那个不是真的定性,他还是有期限。佛说阿罗汉要两万大劫才能回小向大,辟支佛要一万大劫才能回小向大,他也是有时间的,时间相当之长,不是短时间,这是我们要知道。像佛讲这个大劫,我们现在这个大劫叫贤劫,这一劫当中有一千尊佛出世,如果说阿罗汉、辟支佛是定性的话,这一千尊佛过去了,他都没有机会遇到,为什么?他在定中不出来,这很可惜,他遇不到佛,所以机会错过了,是这个意思。
【就中复有利钝。指上为净,指下为秽也。】
他们的根性也有利根,也有钝根。前面讲了体空观、析空观,析空观的就是下根,体空观的就是上根,净秽从这样分,所以方便有余土里头也是有三辈九品。
【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
『胜』是殊胜。
【色心不相妨,故言无障碍。】
『色心不相妨』是变化自在。
【纯菩萨居,无有二乘。】
这是实报庄严土,统统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像《金刚经》那个标准就是的,离了四相、离了四见,不但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连四见都没有,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统统都破尽了,这是真正的菩萨,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华严经》上称为法身大士。他们住净土是住实报庄严土,此地讲实报无障碍土就是实报庄严土。『行真实法』,他们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真是决定不是虚妄的,用的是真心,所做的一切事业也都是真实的,决定没有一点虚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完全是《华严经》的境界。《华严经》讲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们入这个境界。
【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是其义。】
这是真正的『果报』,前面方便土、同居土可以说都不是真正的果报,好像我们居家一样,那是旅馆、是客栈,暂时居留的。实报土才是真正自己的家乡,这是真实的。『三贤十圣』都是法身大士,因为此地讲的是圆教,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十圣就是十地菩萨,再加上等觉,一共是十一地,合起来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居的净土。
【释论云。菩萨胜妙五欲。】
『菩萨』享不享受?享受,不是不享受,菩萨庄严。我们此地学佛的人可不可以化妆?可不可以戴一点金银珠宝首饰?可以的,大乘法里可以的。佛菩萨璎珞庄严是无价之宝,我们都没有那么样的富贵。所以你看看,我们虽然没有到过敦煌,但是敦煌有很多画流传在此地,我们能看到的。所以古人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那是真正离苦得乐,种种享受可以说至高无上,在物质上,人间帝王比不上。但是不相同的,人间帝王有烦恼,他著相,诸佛菩萨那个享受不著相,我们这个人间享受是你经营而来的,佛菩萨享受是自然变现的,不是人工造的。譬如,不要说是很高的,我们讲天上,天人的福报比我们就大。我们今天要做一件衣服,还得去选料子,还要找好的裁缝做成这个式样。天衣无缝,天人想穿衣服,想什么料子、想什么样子,衣服就在身上,你看这个福报比我们就大,我们哪能比得上?天人都有这么大的福报,何况佛菩萨?所以佛菩萨种种受用是自然变现的,不是经营的,不是花上钱、花上多少精神、劳力去赚来的享受,不像人间这么辛苦。
像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你想吃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在面前,不必要人工去做。吃完之后,不想要了,这东西马上就没有了,痕迹都找不到,不要去洗碗、洗筷子,那很麻烦,这么好的地方。可不可能?现在科学家懂得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不会,科学家的理论讲能与质的互相转变。我们想要的享受是物质,物质是能量变现出来的,能量变成物质,我们就享受,享受完了,不要了,物质再变成能量,没有了,所以变化所作。今天科学懂得这个原理,不晓得怎么变法,这个戏法不会变,西方极乐世界是人人都会变,所以他那里的享受就自在了,受用就无穷无尽,随心变化。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想住什么样的房子,你就马上住在那个房子里面,想穿什么衣服,想吃什么东西,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点都不要操心。不想要了,马上就没有了,也不要贮藏室,也不要贮藏,用不著,用不著收拾。这么好的地方我们要不去,你想到哪里去?这是说佛菩萨的受用比我们好得太多,我们不能跟他相比。『胜妙五欲』,我们也有五欲,但是不殊胜、不妙,没有他那样殊胜微妙的五欲。
【能令迦叶起舞。】
『迦叶』的定功最深,迦叶听了都手舞足蹈起来,这讲到佛菩萨的受用。
【华严云。无量香云台。即其土净妙五尘。】
我们在《华严经》上可以看到。
【就中更论次第顿悟,上下净秽等也。】
实报土里面,就是前面所讲的一心三观、次第三观,他修行的功夫不一样,所以成就、果报上比较起来也不相同,因此也有三辈九品。这是实报土大致上的情形,将来入到经文,我们还能看到许许多多。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前面讲的这是大乘经里面佛与魔的辨别,是用这样的一个标准。现在我们这个世间魔事特别多,现在我们一般讲著魔不是指此地的魔事,那是等而下之。这个地方的魔,权教菩萨都是魔,那是讲的很高的标准,现在这个魔是妖魔鬼怪,跟这个不能相比的,这是我们要明了的。底下说:
【大乘经以实相为印。】
『印』就是印证,凡是与『实相』相应的经就是大乘经典,与实相不相应的就不是大乘经典。什么是实相?实相就是真如本性的别名。佛说的一切大乘经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拿净土宗的标准来说,就是从理一心不乱里头流出来的言语、文字、见解,这就叫实相,所以佛经跟世间一切的书籍不一样。世间人心不清净,他用的不是真心,他用的是心意识,换句话说,分别执著妄想,他这些理论、见解、言语、文字统统是从分别执著妄想里头流出来的,当然跟佛经不能相比。佛经是从清净心里头建立的,所以称之为实相。
【为经正体。】
是一切大乘经理论的依据,所以决定靠得住,决定可以相信。
【无量功德,共庄严之。种种众行,而归趣之。】
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清净身、清净心,庄严一乘实相。种种行,行是讲修行,菩萨六度万行统统以一乘实相为归宿,都是想证得一乘实相。
【言说问答,而诠辨之。】
释迦牟尼佛在法会当中跟弟子一问一答都是显示一乘实相。下面是比喻:
【譬众星之环北辰。】
『北辰』就是北极星,所有的星绕著北极星来旋转。
【如万流之宗东海。】
这是在中国,中国江河都是往东流,都是流入大海,取这个比喻。
【故以实相为经体也。】
底下还有三段解释,这个解释多半是从《礼记》上来的。如果诸位读《礼记》,读孔颖达的注疏,你就晓得这里面所说的意思。
【书家解。礼者,训体也。体有尊卑长幼。君父之体尊,臣子之体贱。当知体礼之释,是贵极之法也。】
这是以中国儒家的思想见解来说明法身。在一切万象里面,能生能变的是最尊最贵,所变所生的当然比不上。能变能生是清净法身,是我们的本体。儒家讲礼,礼非常重要,礼就是体的意思,所以讲『尊卑长幼』建立社会的秩序,才能够达到天下太平的目标。所以家齐、国治、天下太平要从哪里做?要从礼做。中国几千年来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打开中国的历史,中国历代的君王、皇帝,专制的人很少,只有几个,多半的皇帝都非常开明,都读书明理,所以中国是以礼治天下。这从外表,表面是以礼,每个人都讲礼,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讲礼,对内讲是以孝治天下。内是孝,外是礼,所以中国这个制度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找不到的,它真好。因为法里头没有情,礼里头有情,比法好。法太严酷,礼里头还有人情,可以说情理法融合成一体,这就是礼。合情、合法、合理,这才是礼。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是以礼治天下。佛法也是最讲这个礼,你看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菩萨修行从哪里修起?要从礼上修起,礼敬诸佛,一切恭敬使我们的性德能够流露出来。
所以它讲究社会的秩序,尊卑长幼,『君父之体尊,臣子之体贱』。这样社会才有秩序,才能有安和乐利,否则的话,如果礼失去了之后,不得了,天下大乱。中国古人讲五个标准,道德仁义礼,道没有了,还有德;德没有了,有仁;仁没有了,还有义;义也没有了,还有礼;礼没有了,就不得了,就天下大乱,那众生就苦不堪言。所以礼是最后的一个标准,最后的一道防线。
中国的三皇五帝,「三皇行道,五帝行德,三王行仁,五霸行义」,以后历代君王都是用礼治天下,为什么?礼就有回报,礼尚往来,就有往来。义没有,义只是尽义务,不求人家回报。礼是有报答的,礼尚往来。礼没有了,天下就乱了。现在这个世间不讲礼,所讲的是利害。利害那个变化就太大了,今天我们两个有利是好朋友,明天我跟你没有利益,马上就断交,甚至於就变成冤家对头,这天下怎么能不乱?所以要晓得礼是『贵极之法』,最尊最贵,这就是比喻法身,体就是指法身,就是指真如本性,注解里面说得很清楚。
【复次。体,是底也。穷源极底,理尽渊府。究畅实际,乃名为底。】
『底』就是根源。我们现在讲好像研究,也追究一个理论,所谓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要把这个理论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含糊都没有,这就是底的意思,这是到底了,穷究到底。
【释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故以底释体也。】
宇宙的根源,宇宙人生的本源,谁能知道得究竟彻底?佛知道,佛是一点障碍都没有,所以彻法底源。这是我们要记住,只要我们自己把心性上的障碍去得干干净净,彻法底源是我们自己本能的事情,不是从外头求得的,本来就如此,是我们现在自己有障碍,使我们的智慧能力不能现前。第三段:
【复次。体,是达义。】
『达』就是通达,就是明了。
【得此体意,通达无壅。】
『无壅』,没有障碍了。
【如风行空中,自在无障碍。一切异名别说,皆与实相不相违背。释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故以体达释经体也。】
这是经体的另一个意思,就叫我们从这些名相上要体会到它这个道理。每一法的道理都是通达到自性,通达到本体,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是从一个体生的,这就是真心本性。一切法统统是真心本性变现出来的,所以随便拈一法都能见性,见性就成佛。禅家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叫做成佛。所以法法都是成佛的方法,都是成佛的门路,所以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平等平等、无二无别。因此我们对於任何一个法门的态度都要恭敬,决定不能傲慢,决定不能轻视,更不可以毁谤,为什么?法门平等。虽然无量无边的法门,你要想入进去那只有选择一个门,一个门才能进去。譬如我们一个讲堂四面有很多门,每个门都到讲堂,你说我要从两个门进去,我从三个门进去,你永远进不来,你只要从一个门你就可以很顺利的进来。随便你从哪个门都可以进得来,不一定说只有我这个门可以进去,别的门都不行,你们拐弯抹角一定要拐到我这个门来,没有这个必要。所以门门都能见性,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我们之所以要选择法门就是法门的确有难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根性利钝就不一样了。根利的人,很难的法门他看起来不难,容易,钝根的人看起来很难。所以容易入的门,愈是容易的法门,度众生就愈广,为什么?程度高的从容易的门进去更容易。像学禅、学密,他们如果回过头来从净土这个门进,那太容易了,品位一定很高,他根利。适合修净土的人走禅与密的门不一定能进得去,他们要走净土是决定进去。所以法门有难易不同,诸佛菩萨特别提倡净土法门,特别提倡念佛法门,这很有道理,就是这一门容易成就。解释体就到此地。
下面这是第三段,玄义第三段明宗,宗是讲修行的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理论明白了,如果没有方法,理怎么能证得?怎么能入得进去?一定要有方法。
【次明经宗。初简宗体,次正明宗。】
【有人言。宗即是体,体即是宗。】
这是有人这样说法,所以必须要把它做个简单的辨别。
【今所不用。何者。宗既是二,体即不二。】
这是诸位要知道的,经体是一不是二,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但是『宗』就不相同了,宗要是相同,佛何必说那么多法门?所以宗不相同。『体』,就好比我们这一个讲堂,一个,宗好比是门,可以开很多门,所以门不是一个,就是方法不止一个,但是你所达到的目标决定是相同的。所以体是一,宗就多了,每部经有每部经的宗旨,部部经不一样,但是体是一样的,所有一切大乘经体统统是相同,但是宗就不相同。
【体若是二,体即非体。】
『体』要是有两个,体就不能成立。
【宗若不二,宗即非宗。】
『宗』一定是多,决定不是一个。
【如梁柱,是屋之纲维。屋空,是梁柱所取。不应以梁柱是屋空。屋空是梁柱。宗体若一,其过如是。】
这是举一个比喻说出它的过失。房屋的作用是空间,如果没有空间,这房屋就得不到用处。造房屋,『梁柱』是主要的材料,就是把建筑材料比作宗,空间比喻体,不管用什么材料,建的房子我们都得这个房屋空间的受用。如果你说材料,梁柱就是房屋,房屋就是梁柱,这是体用混杂不清楚,这就有这个过失存在。这是拣别宗体要是一就有这个过失。
【宗体异者。则二物孤调。宗非显体之宗。体非宗家之体。宗非显体之宗。宗则邪倒无印。体非宗家之体,则体挟不周。离法性外,别有诸法。宗体若异,其过如是。】
这就是『宗』跟『体』有不能分割的关系,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不一,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它这个比喻麻烦,我们简单举个比喻,就像这个房子一样,我们把房子比作体,把门户比作宗。门,在从前开两扇的叫门,一扇的叫户。你看我们中国写的那个字,门是两扇的,两扇的叫门,一扇的叫户,像我们现在这个门,这叫门,那一边的就叫户,就不能叫门,因为它只有一扇,它不是两扇,所以门户。门户可以开得很多,门户就好比是宗,他是从这个法门能够入进来,你能够得到房屋的受用,这个意思好懂,这个地方讲的也是这个意思,讲得比较繁琐一点。
【今言不异而异。故有宗。不一而一。故有体也。】
注解里面说「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诸法实相是。实相因果,不异而异。非倒有印,此为妙宗。因果实相,不一而一。非事外理,此为妙体」。这是说明宗与体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是不一不异,我们才把这个事实的真相看清楚、观察清楚,这上面都是辨别宗与体的定义。下面把这部经的宗,正式给我们说出来,所以这句非常的重要。
【今此经宗。】
『今』是现在。这部经的宗旨是什么?
【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宗致。】
这就是把这部经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给我们说出来了。『以心观净』,这是心净则佛土净。如何达到心清净?要修十六种妙观。这十六种妙观可以帮助我们心清净,心净佛土就清净,这是本经的宗旨。
【四种净土。】
前面讲了,观净就佛土净。观净,净里头有浅深的差别,观净是因,佛土净就是果报,就是将来的受用。观清净的程度不一样,因此将来所得的受用的佛土有差别。底下给我们讲『四种净土』:
【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也。】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这四种净土:
【各有净秽。】
『净秽』,就是你观的功夫不一样。净秽是比较显得净秽,如果拿娑婆世界来对比,它是真正的净土,四种都是净土。
【五浊轻重,同居净秽。】
因为四种净土里面各有三辈九品,品位高的跟品位低的显出它就有『净秽』不相同,譬如上品上生的就清净,上品比中品,中品的就是秽土,可是中品比下品,中品就是净土,下品就是秽土,所以它是比较性的,这就是『五浊』有『轻重』,所以才分出同居土里面的净秽。如果用两个世界来比较,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西方同居土是五清,五种清净,它不浊,所以那就是真正的净土,所以是五清的净土。
【析体巧拙,方便净秽。】
这是讲的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里面,在小乘有两种修法,一种是析空观,一种是体空观。析空观是分析,像现在科学家用分析,把物质分析,分析到最后,没有了,这才发现一切法是空的、是假的,这种方法在佛陀在世就有,让我们了解空的真相,所以用分析的方法才知道一切法缘聚缘散,是空的。这个方法笨,要用很久的时间去分析、去观察才发现,那它就是秽土。当体即空这个聪明,他一说,他马上就领悟到了,不用再去分析,不用去试验搞这套了,他立刻就明了,就入这个境界,那他就比较净,他比较聪明。这是方便有余土的净秽之说,是从这么来的。实报土里面就是:
【次第一心,实报净秽。】
前面讲三止三观,次第观的人当然就比较笨一点,一心三观这是聪明,所以一心三观就是净,次第三观就是秽,因为这样的差别才显示出三辈九品。
【分证究竟,寂光净秽。】
『分证究竟』,寂光土跟实报庄严土是相通的,没有办法分的,所谓是证一分实报也就同时证一分寂光。寂光是理,实报是在事相上讲的,所以理事不二,理事无碍。分证就是秽,究竟就是净,所以讲到究竟,唯佛一人究竟土,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比起佛,他住的是秽土,他是常寂光的秽土,唯有如来才真正是住常寂光净土。这是把四土净秽的相给我们显示出来。再看两个世界:
【娑婆杂恶。荆棘瓦石,不净充满,同居秽也。】
我们现在住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我们念佛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凡圣同居土,还是去凡圣同居土,虽然都是凡圣同居土,这个净秽不一样,这四句是形容我们现前的世界。
【安养清净。】
『安养』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他们那边清净,不是像我们这里杂恶。
【池流八德。】
『池』是七宝池,七宝池的水是八功德水,不像我们这个地方的水是染污的。我在美国曾经听到一个很有权威的,一个看风水的,他到过台湾,他说台湾的风水不错,是个好地方,但是现在他说如果台北市能够把这些河流加以整治,使这个水能够由浊水变成清水,台湾的国运就能够兴隆,这个地方决定没有暴乱。他说的我听听觉得也满有道理,为什么?我们现在是凡夫,受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直觉感观来讲,台湾有三种现象是严重的染污,第一个就是污染;第二是交通,交通太乱了,没有秩序;第三是暴乱。如果没有这三样,台湾是现在地球上的极乐世界。诸位要到全世界去看看,实在讲没有一个地方能比得上台湾,台湾的缺点就这三样。这个三样讲起来,真的那个染污就是风水,与风水有关系,所以我们大家真能够爱护环境,把环境的染污治理到最低的限度,确实对於人心、社会、国运都有莫大的关系。西方极乐世界的水就好了,实在讲是依报随著正报转,都人心变的。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都清净,都没有杂念,就是念阿弥陀佛去的,所以环境就显得特别好。
【树列七珍。】
我们这个地方的树是草本、木本的,人家是七宝的。
【次於泥洹。】
『泥洹』就是大般涅盘,比大般涅盘差一点,『次』,次於涅盘,比那个差一点。
【皆正定聚。】
他人心安定,心里头没有妄想、杂念、烦恼,这就是真的。
【凡圣同居,上品净土也。】
在十方诸佛国土里头的凡圣同居土,要算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是上上品。十方诸佛世界都有四土,但是就凡圣同居土来比较,统统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
【方便有余土者。修方便道,断四住惑,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言有余。】
这个迷惑一共是五住地迷惑,前面四住地破尽了,还有无明没有破,这是讲小乘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破无明,所以他们没有见法身,法身般若都没有,所以才说『有余』。余什么?余无明没破。
【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
这不在三界六道里面了,这个地方是:
【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
『声闻』就是阿罗汉,小乘的阿罗汉与『辟支佛』住的地方。
【受法性身,非分段生。】
三界分段生死他没有了,他有的就叫变易生死。
【法华云。若我灭后。实得阿罗汉,不信此法。若遇余佛。於此法中,便得决了。】
这个注解里头有,就是讲通教小乘。虽然说他入了法性身,他得到法性身了,可是他有一个很大的毛病,毛病是什么?他法执,他执著法性身,病就病在这里。小乘人我执破了,他没有我执了,所以他就没有六道生死轮回,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为什么?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关系。只要你执著有个我,与我对立的还有人、还有他,就是四相具足,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寿者就是有时间的观念。你还有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还有人我是非,你只要还有这些执著,换句话说,你就出不了三界。我们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出三界,执著不是没有,是暂时不起作用,这叫伏烦恼,我们用一句佛号把这些执著伏住,叫它不起作用,这样才能往生。
如果这些分别执著断掉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生凡圣同居土,就生方便有余土,这个地位就高了。所以小乘人,声闻缘觉,他要一回小向大,求生净土,他到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他不是凡圣同居土。所以这是我们要晓得,他有法执未破,法执存在。所以他在佛的这个会,他还没有到这个程度,他再继续不断的修行,将来再遇到别的佛,他会开悟。所以阿罗汉实在讲,经上虽然讲定性罗汉,那个不是真的定性,他还是有期限。佛说阿罗汉要两万大劫才能回小向大,辟支佛要一万大劫才能回小向大,他也是有时间的,时间相当之长,不是短时间,这是我们要知道。像佛讲这个大劫,我们现在这个大劫叫贤劫,这一劫当中有一千尊佛出世,如果说阿罗汉、辟支佛是定性的话,这一千尊佛过去了,他都没有机会遇到,为什么?他在定中不出来,这很可惜,他遇不到佛,所以机会错过了,是这个意思。
【就中复有利钝。指上为净,指下为秽也。】
他们的根性也有利根,也有钝根。前面讲了体空观、析空观,析空观的就是下根,体空观的就是上根,净秽从这样分,所以方便有余土里头也是有三辈九品。
【实报无障碍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
『胜』是殊胜。
【色心不相妨,故言无障碍。】
『色心不相妨』是变化自在。
【纯菩萨居,无有二乘。】
这是实报庄严土,统统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像《金刚经》那个标准就是的,离了四相、离了四见,不但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连四见都没有,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统统都破尽了,这是真正的菩萨,明心见性的大菩萨,《华严经》上称为法身大士。他们住净土是住实报庄严土,此地讲实报无障碍土就是实报庄严土。『行真实法』,他们处事待人接物用真心,真是决定不是虚妄的,用的是真心,所做的一切事业也都是真实的,决定没有一点虚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完全是《华严经》的境界。《华严经》讲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们入这个境界。
【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即是其义。】
这是真正的『果报』,前面方便土、同居土可以说都不是真正的果报,好像我们居家一样,那是旅馆、是客栈,暂时居留的。实报土才是真正自己的家乡,这是真实的。『三贤十圣』都是法身大士,因为此地讲的是圆教,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十圣就是十地菩萨,再加上等觉,一共是十一地,合起来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居的净土。
【释论云。菩萨胜妙五欲。】
『菩萨』享不享受?享受,不是不享受,菩萨庄严。我们此地学佛的人可不可以化妆?可不可以戴一点金银珠宝首饰?可以的,大乘法里可以的。佛菩萨璎珞庄严是无价之宝,我们都没有那么样的富贵。所以你看看,我们虽然没有到过敦煌,但是敦煌有很多画流传在此地,我们能看到的。所以古人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那是真正离苦得乐,种种享受可以说至高无上,在物质上,人间帝王比不上。但是不相同的,人间帝王有烦恼,他著相,诸佛菩萨那个享受不著相,我们这个人间享受是你经营而来的,佛菩萨享受是自然变现的,不是人工造的。譬如,不要说是很高的,我们讲天上,天人的福报比我们就大。我们今天要做一件衣服,还得去选料子,还要找好的裁缝做成这个式样。天衣无缝,天人想穿衣服,想什么料子、想什么样子,衣服就在身上,你看这个福报比我们就大,我们哪能比得上?天人都有这么大的福报,何况佛菩萨?所以佛菩萨种种受用是自然变现的,不是经营的,不是花上钱、花上多少精神、劳力去赚来的享受,不像人间这么辛苦。
像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你想吃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在面前,不必要人工去做。吃完之后,不想要了,这东西马上就没有了,痕迹都找不到,不要去洗碗、洗筷子,那很麻烦,这么好的地方。可不可能?现在科学家懂得是可能的,但是我们不会,科学家的理论讲能与质的互相转变。我们想要的享受是物质,物质是能量变现出来的,能量变成物质,我们就享受,享受完了,不要了,物质再变成能量,没有了,所以变化所作。今天科学懂得这个原理,不晓得怎么变法,这个戏法不会变,西方极乐世界是人人都会变,所以他那里的享受就自在了,受用就无穷无尽,随心变化。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想住什么样的房子,你就马上住在那个房子里面,想穿什么衣服,想吃什么东西,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点都不要操心。不想要了,马上就没有了,也不要贮藏室,也不要贮藏,用不著,用不著收拾。这么好的地方我们要不去,你想到哪里去?这是说佛菩萨的受用比我们好得太多,我们不能跟他相比。『胜妙五欲』,我们也有五欲,但是不殊胜、不妙,没有他那样殊胜微妙的五欲。
【能令迦叶起舞。】
『迦叶』的定功最深,迦叶听了都手舞足蹈起来,这讲到佛菩萨的受用。
【华严云。无量香云台。即其土净妙五尘。】
我们在《华严经》上可以看到。
【就中更论次第顿悟,上下净秽等也。】
实报土里面,就是前面所讲的一心三观、次第三观,他修行的功夫不一样,所以成就、果报上比较起来也不相同,因此也有三辈九品。这是实报土大致上的情形,将来入到经文,我们还能看到许许多多。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