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六集) 2011/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四十三面倒数第四行,从第二句看起:
「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间果报,为令行者生精进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决生彼国故」。这是彭际清的《无量寿经起信论》,略说本经的正宗分,讲了四桩事情。第一桩讲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第二说明法藏比丘五劫修行,成就了真实功德,第三段说明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劝导学人要发决定心,至诚回向,入佛境界,不堕在边地疑城。今天我们这里念的是最后的第四段,说明往生正因及世间的果报。往生正因,经上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四土三辈九品都不能够缺少的。发菩提心要像蕅益大师所说的,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对这个世间全都放下,绝没有丝毫留恋,这样一向专念,决定得生。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这个说法赞叹备至,说道:即使诸佛如来应化到这个世间,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是赞叹到极处,再无法赞叹了。话是真的吗?千真万确。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眼见所闻,要细心去观察,都在我们眼前表演。现前都不例外,我们确确实实看到有念佛人坐著往生、站著往生的,没有生病说走就走了。这些人没有念过什么书,听经也不多,为什么这么殊胜?今天我们看看经上所讲的往生正因,他全具足了。第一个情执放下了,第二个我执放下、成见放下了,烦恼习气统统都放下了,一心一意专求净土,心里面、口里面,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别无杂念。这是我们实际上看到的,统统都是我们的榜样,有年岁大的、有年轻的,都是来做给我们看。我们看了有没有觉悟?有没有真的醒过来?这桩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其他世间、出世间的事,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包括佛法也不是真的。《金刚经》上世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法。为什么佛法要舍?自性清净心当中没有所谓佛法,这个一定要知道。就好像这个世间有没有药?有药,药从哪里来的?有人生病就有药。如果这个世间没人生病,药就没有了。佛法是药,这个世间人生病,他需要佛法来治疗他。如果都健康、都长寿,没病,这个地方就没佛法了,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想清楚,要看明白。
世间因果也非常重要,世间果报。为什么?不能往生的人都留在世间,世间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苦乐悬殊太大了。佛菩萨无尽的慈悲,对还留恋这个世间,不能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一定是劝导大家断恶修善,不造三途业,就不会受三途的苦报。这个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同时让我们跟西方极乐世界做个对比,然后你就有正确的选择,你是选择世间,还是选择极乐世界?真正的用意是在此地。真清楚、真明白了,我们希望这一生决定生净土,不再继续搞轮回,那就要勇猛精进,要彻底放下。一念念佛,成就三昧,一心专念,三昧就现前。什么叫三昧?心里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杂念,就叫三昧,这叫念佛三昧。有这样的功夫就决定往生,而且可以随时去往生,只要你念头一动,佛就来接引你。所以你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真自在!
下面是黄念老的解释,「准彭氏之说」,也就是依彭际清居士的说法,「要而言之」,他讲了四条。「其首二」,就是第一、第二,「则是劝愿」,劝我们要发愿求生,「亦即发菩提心。第三是劝信。第四(我们刚才念的是)劝行,止恶行善,而善中之王则持名也」,这一句非常重要。世间人都希望止恶修善,断恶修善,善要怎么修?确实没有人知道念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为什么?一心念佛跟阿弥陀佛融成一体,这个善有多大!还有能跟这个相比的吗?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阿弥陀佛的德,阿弥陀佛的名号,象徵著、代表著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菩萨所修的善行,用他来做代表,而实际上阿弥陀佛就是自性圆满的性德。所以世尊在此地再开导我们,没有比这个更善,修什么善都不如念佛。为什么?如果不念佛,世间修再大的善,果报都在欲界天,出不了欲界。欲界最高的一层天叫他化自在天,福报真大,我们可以说他化自在天的福报,很像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比它殊胜的就是有修慧。他化自在天里头没有佛在那里说法,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天天说法,天天教学,就单凭这一点,十方诸佛刹土就比不上极乐世界,我们得搞清楚。
世间什么事情是最乐的事情?听佛菩萨说法,无比的快乐,真正是甘露醍醐灌顶。这种乐我们怎么讲,听的人也不能体会,为什么?他从来也没有遇到过,从来没有接触过,我们也无法形容。孔子知道一些,但是佛菩萨说法那个乐,孔子、孟子也体会不到。孔子、孟子能体会圣贤教诲,这世间圣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他接受古圣先贤教诲的心得感受,那是非常稀有快乐的一桩事情。佛菩萨说法,比那个快乐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所以不认识,当然对它距离就远,不肯学习。纵然学习,听了也不以为然,为什么?没听懂。古人有所谓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佛法在面前,确实多少人听了不懂里头意思,看到了,也没有看出佛法的妙处。这是什么原因?印光大师说得很好,没有诚敬心。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你看到一分,听到一分;二分诚敬,你看到二分,听到二分。我以前曾经讲过六祖跟神秀大师,神秀大师对五祖,对佛法有百分诚敬,所以他得到百分利益。在五祖会下,他几乎是助教,协助五祖教化众生,讲经教学。而五祖的法传给惠能,没传给他,那惠能怎么得到?惠能对五祖、对佛法,再说对一切众生,他有万分的诚敬,所以他得的是万分利益,圆满的,不一样!六祖说得很好,佛法这桩事情,与认识字不认识字没有关系,与学经教不学经教也没有关系,端在诚敬。
今天问题出现了,今天的人没有诚敬心,如果有诚敬心的这个人,在社会上没人瞧得起,为什么?这是个没用的人,老实人。今天崇尚的是什么?所谓是聪明伶俐、花言巧语,这个人有本事。这社会颠倒了,所以圣教的推行,难中之难!大乘佛法净土的推行那更难了,净土法门全靠诚敬。我们今天迫切需求的摆在面前,如何培养我们那个诚敬心?现在我们大家在一起学这一部《大经解》,头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培养我们的诚敬心。诚敬心只要起来,真信就现前,真信切愿,那种无比恳切的求生意愿自然就生起来了。所以它的根在诚敬,这个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所以劝行,止恶行善,善中之王则持名也。
「信愿即是发菩提心,持名即一向专念,正是本经之宗,故云正宗分」,本经正宗宗旨在此地,「若约小本」,小本是《佛说阿弥陀经》,如果就小本来说,「即是信愿持名。两本繁简有差,而纲宗无异」。《无量寿经》说得详细,《阿弥陀经》说得简单,就是繁简不一样,但是纲领、宗旨是一样的。「灵峰大师论小本之正宗分曰」,这是蕅益大师说明小本《阿弥陀经》,他的《阿弥陀经要解》,可以说是《阿弥陀经》的注解排名第一,《弥陀经》第一解。他完全用信愿行,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用这种分法,序分里头也是信愿行,正宗分里头也是信愿行,流通分里头还是信愿行,特别强调信愿行。他说《弥陀经》的正宗分,第一段,「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让我们生起信心。第二段,「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世尊在介绍极乐世界,特别劝导大家,一定要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发愿。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这是蕅益大师注《阿弥陀经》正宗分的三段,纲宗!「信愿持名,一经要旨」,这两个本子,《无量寿经》跟小本《弥陀经》合起来看,「宗旨益明」,宗旨你就清楚,很清楚、很明了。正宗分学习就到此地。
下面是本经第三大段,大科,流通分。流通分这里面分五段,四十三品到四十八品。「全经三分」,初是序分,中间是正宗分,末后是流通分,「灵峰大师云: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没有一样不善。用一个人来做比喻,序分好像是头,「序如首,五官俱存」,眼耳鼻舌身,你看到了。「正宗如身,脏腑无阙」,身体里头五脏六腑圆满无缺。「流通如手足」,运行无碍。「今是后语」,现在底下这一段是最后的一分,流通分,后语。「后语亦善,不可因其非正因而忽视也」。三分我们都要以真诚心来看待,用真诚心来学习。现在我们看底下经文: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因为确实有不少人误会念佛是小乘,念佛人是自了汉,不是菩萨,所以这里流通分头一个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本品经文,多是《唐译》」,这一品经里面会集的经文多半都是唐朝的译本。《唐译》就是《大宝积经.无量寿会》,是这个本子里的经文。其中「非是小乘」与「第一弟子」等,则是《宋译》。这两句话,这里就很重要,所以这一品经大多数是从《唐译》、《宋译》合起来的。「本品是流通分之首,独劝持名。正是会权归实,摄末入本也」。这两句话是《法华经》上的话,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到最后的阶段,是讲《法华》。《法华经》它的宗旨就是「会权归实」,也就是说,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前面四十一年所说的是方便说,权教,最后这个,大家已经渐渐都开悟了,把所有从前讲的这些权教会合起来,统统归真实。真实是什么?《法华经》是真实,叫一乘法。《法华经》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过去所讲的,四十一年所讲的,小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讲二乘就是大乘、小乘,讲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唯有一乘法,《华严》是一乘,《法华》是一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那我们就晓得,权是方便说,四十一年方便说,最后八年真实说,「归实」,跟你讲真的。前面四十一年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是枝枝叶叶的,给你讲枝叶,那是末,最后这八年给你讲根本,这个树的根本,叫摄末归本。这是讲真实法,究竟法。
「《无量寿经钞》云:上来虽说万行往生,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说到最后就一句话,「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看前面讲了那么多,所以望佛本愿,想想佛的本愿,佛到底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希望众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行了。所以你要是把这八个字抓到,对它不怀疑,完全相信了,佛所讲净宗法门,你圆满得到,你一点都不欠缺。如果这八个字没有做到,你还在权教,你还没回头。回头是岸,这比什么都重要,一定要懂得回头。「又黑谷」,黑谷是日本的法师,他有《大经释》,就是《无量寿经》的解释。他节录这里头几句话,「(节录)如下:至流通,初废助念诸行二门,但明念佛往生」,废是废除,就是不提了。助念诸行,就是菩萨六度万行都不提,到最后都不提了,只说明念佛往生。
「又云:准本愿故」,这个准就是依,依据,依据佛的本愿,「至流通,初废诸行,归但念佛」。这是黑谷《大经释》上的话。「可见弥陀本愿,实愿众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佛的真正愿望,只要你肯照这样做,你看它多简单。一向专念,为什么?不发菩提心就不肯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他才真正一向专念。这个意思蕅益大师得到了,经上明明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蕅益大师说得好,真正能够发心,一心求生净土,执持名号,那就是无上菩提心。不必讲什么至诚心、回向发愿心、深心,都不必说了,没有那么多麻烦。我就是想去,就是想见阿弥陀佛,就这么个念头,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怎么去?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去了。最重要的就是一心专念。这里讲一向,向是方向,方向是西方,一个方向,就是求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的,就是想见阿弥陀佛。你真正能够明白,不再疑惑了,你就照这样去做,阿弥陀佛的愿望就圆满了。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愿望,你能这样做,你就决定得生。「今劝流通」,向下六品经,四十三到四十八都是劝流通,「特显佛愿,独倡持名,普劝流通,是故称为后善也」。这是说明《无量寿经》无有一品不善,无有一句不善,无有一个字不善,而这些善总归的,归起来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结归在名号上。现在请看经文: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这最后这一句,「非是小乘,第一弟子」,这是宋译的。「右段」,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佛告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本经后半段的当机者,他说,『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这个「彼」是西方极乐世界,你看看极乐世界这些菩萨。说菩萨是三贤位,说摩诃萨是十地位,也就是同居土、方便土都称菩萨,实报土称摩诃萨。善获利益。「指前品中十方往生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彼等闻名往生,得大利益」,十方世界的这些菩萨跟大菩萨。「如前所引《论注》」,《往生论注》里所说的,「菩萨往生极乐,见阿弥陀佛,即与八地及八地以上诸大菩萨,毕竟身等法等,故云善获利益」。我们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蒙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是善获利益,这个利益太大了,那就跟谁相等?初住以上,《华严经》初住以上,跟他们相等。十方世界菩萨摩诃萨到极乐世界去,跟谁相等?跟八地相等,八地不动地。我们前面读过,知道八地菩萨才看到阿赖耶的三细相,转八识成四智是八地菩萨,真的是入佛境界。初住入佛境界,模模糊糊,不很清楚,八地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初住好像晚上月亮,初三、初四,月牙;八地,八地大概是十三、十四,快要圆了,圆满了,说明真实利益。「是乃举十方往生圣众往生得益」,十方往生圣众往生得利益,「以劝众生信乐发愿也」。举诸菩萨与大菩萨往生极乐世界,来鼓励我们,希望我们看到、听到了,也能够发心,用意在此地。
「下文则赞念佛第一以劝信。闻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这一句我们好好问问自己,我们遇到这部经,我们听到这一声佛的名号,有没有生起喜爱之心?喜爱之心的落实就是下面两句,「归依礼敬,如说修行」,这是你真正喜爱。如果这两句没有做到,你喜爱之心没生出来;真喜爱的时候,肯定这个现象发生。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是不是真的喜爱、真的回归?归是回头,依是依靠。礼敬,诚敬表现在外面,自然礼敬,不学都会。依教奉行,佛在经上怎么教的,我们就真干。「即得大利」,这个利益是什么?「当得经中所说往生之一切功德」,你就得到了。这个经里面讲的功德讲得多、讲得殊胜,无与伦比,你全都能得到。
下面解释『一念』,什么叫一念?「《汉译》云:闻无量清净佛声」,无量清净佛就是阿弥陀佛,无量清净平等觉也就是阿弥陀佛,「慈心欢喜」,慈悲心自然生起来,从内发出来的,这个东西不是外面的刺激,从内心里头,内心里面本有的慈悲心出生了,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跟世间的欢喜不一样,世间欢喜,心不清净,心里面有七情在里头,有情执在里头,跟学习圣贤、学习佛菩萨不一样。学习圣贤、学习佛菩萨,无量欢喜,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吴译》的本相同。又《宋译》的本,「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魏译》,康僧铠的本子,「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据《选择集》的意思,「此一念即一念净信」。一念是什么?一念是信。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人,他圣在哪里,我们能不能知道?他的圣就是此地讲的一念。这个老人家自己说,他一生「信而好古」,你看看这句话是不是这个意思?一生自己没有创造,没有发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对於古圣先贤有诚敬的心。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孔子对古圣先贤是圆满的信心,所以他得的是圆满的利益。也许有人问,为什么信心这么重要?这一点要知道,古圣先贤留下来的这些教诲从哪里来的?不是他创造的,不是他发明的。夫子讲的都是实话,述而不作,没有创造,没有发明,古圣先贤都是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完全是性德。自性是最圆满的,自性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是你不能去想它,你不能够去说它,为什么?你想不到,你也说不到,所谓是只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怎样你才能够意会?真诚到极处,你就能够意会,不用思考。那现代的学术,他用的是什么?他用的是思考,他都要去想想。不能想,他要去想,一想就错了,一说也错了。你契入那个境界,你想不错,你说也不错;你没有入那个境界,你想错了,说也错了。所以圣学是先教你入境界,然后你再说。对谁说?对那个也是入境界的人说,他懂;还有一个,将入未入,差一步就入,你跟他说,帮助他,他一下就入进去了。距离太远的人不行,他没有法子体会。这是学佛、学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具备的条件。
今天早餐有个国外的同学打个电话给我,问我《群书治要》翻成白话怎么个翻法?是照原文来翻,还是只翻它的大意?我们翻成白话文,问题是对现前大众,接引他们,让他们对这部书生起信心,生起欢喜心。那怎么办?当然得翻大意。十分的意思能翻一分、二分就够了,为什么?他们的诚敬心没有生出来,不懂。翻经的人自己有几分诚敬?跟印祖讲的道理一样,一分诚敬你只能翻一分,十分诚敬你就能翻十分,百分诚敬你就能翻百分。将来看白话文的人也是如此,看他有几分诚敬心。所以这个翻译可以多做几次翻译,有浅有深,便利社会一般大众。看古人的东西,好像有很多不太适合於现前的社会,对,极乐世界那边的状况,跟我们这里完全不一样。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人,个个人都无我、个个人都慈悲,看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他怎么会一样?所以极乐世界搬到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人都害怕了,为什么?我们有私心,我们有自己,自己没有了,那还得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你慢慢去学,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好处,才真正认识。我们这里缺陷太多,人家那是圆满。所以佛说法著重在观机,法一定要双契,就是契机契理。契机不契理,这是魔说;契理不契机,你在废话,大家听不懂,白说了。理机两面都要顾到,不违背真理,可以浅说,可以深说,什么样的根机有什么样的说法,这叫智慧,圆融无碍,长说短说、浅说深说,都得大自在。所以佛能普度一切众生,能令一切众生个个都得利益,个个都生欢喜心,这是大智慧,这个不是常识丰富的人能够做得到的。所以知识做不到,要智慧才能做到。
所以这个一念是净信,净信就是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佛说的、菩萨说的,还会有错吗?称性而谈,他不是从阿赖耶识里出来的。换句话说,阿赖耶出来的有问题,自性流露出来的,它有什么问题!但是今天人,你说自性他不懂,什么叫自性?太抽象了。不但没有见到过,听也没有听说过。你说从意识心里头流出来的,他懂,听说过这个名词。我们思惟、我们想像,这是意识,意识是妄心,不是真心。意识能缘到虚妄,缘不到真实。仁义道德、五戒十善,都是从性德里头流露出来。今天要大家遵守,他摇头,这个东西落伍,这个不适合这个时代,他不要了。你真做出来了,这个小区、这个小城市,人人都遵守,他看到之后很奇怪,他会很欣赏,这个不错!他慢慢就能想通。所以对付今天这个社会来教学,佛教、圣贤教育,或者是所有宗教,都要做出榜样来给人看。我们居住在这个地区,至少这个村庄住上三年,这个村庄的名字就可以叫阿弥陀佛,这里头都是学阿弥陀佛的,大家来看看阿弥陀佛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大家来参观。基督教也可以搞一个小区,里面都是基督徒,把《圣经》统统落实在生活上,那叫基督城。到那里去看看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生活,这样大家才能真正生起信心。现在不做出来,没有人相信。没有看见、没有听到,你跟他讲他不能接受,必须他自己亲眼看到,亲耳所闻,他相信。这都是些好办法,应该要做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人生没有空过。一定要一念净信。
「又即《三辈往生品》中之发一念心,念於彼佛」。这是本经经文上的,这一念心就是一念净信心念阿弥陀佛。「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无上功德者,明利深远。一念至信,修行发愿,必生净土,终得佛果,故云无上也」。这一念就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个无上功德很难懂,学过这部经的人懂得,真的是无上功德,为什么?法藏比丘五劫修成,修成什么?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五劫修成。这六个字它的内涵就是四十八愿,这是四十八愿的总号,四十八愿的总名称。你提到阿弥陀佛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人家发的愿五劫时间修成。所以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五劫修成功德之所变现出来的,功德成就。这个地方明利益既深又远,这个深远的利益,所以能够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里面的一切众生,上到等觉菩萨,下到无间地狱,没有不得度的,没有不成就的,这叫深远。一念至信,修行发愿,必生净土,终得佛果,你决定成佛。所以这一念跟无上功德它就相应,无上功德是法藏比丘修成的,这讲阿弥陀佛的因地。
「又《选择集》云:以念佛而为无上也」。这跟我刚才讲的意思是相同的,念佛就是无上功德,无上功德就是念佛。你要是把这个搞清楚、搞明白,你能够把佛号放下吗?你还会去搞胡思乱想吗?不会了,肯定一天到晚都是阿弥陀佛,你愈念愈快乐,愈念愈有智慧,愈念身心健康。现在念佛人很多,真正懂这个道理的人不多。这样说来,经教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要没有这么多长年的薰修,我们看这个也看不懂。就是看这个注解看过去就算了,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去深究。所以念还是念,功德不能说没有,不过功德不大。真正透彻了解,把法藏比丘因地上的功德,我们给他接上去了,把他的功德变成我们的,我们的功德也变成他的,合成一体。「乃至一念而为大利」,这一念心非常非常不容易,这一念是真心,这一念不是从阿赖耶识里头起来的,是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
是故经谓: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持名求生,『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如上功德者,即经中所说,横出三界,圆登四土」,一生一切生,「一生补佛,究竟寂光」,得大圆满。这一念是大利,念念相续,这个利益真正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想做好事,还有比这个更殊胜的吗?没有了。那我们好事要不要做?有缘就做,没有缘别去攀缘。这个话的意思,《无量寿经》真搞明白了,这个话的意思你才会懂,否则的话,你能了解的是似是而非,不是真懂。真正懂了,表情不一样,你现在的表情有疑惑;真正懂了,没有疑惑,会欢喜。这个四句话是无上的功德,无上的利益。「横出三界」,我们这一生就做到了。从我们人间直捷往生净土,不必通过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还有四圣法界,很麻烦,一关一关的,关卡重重,这横出三界。这个太便宜了,而且「圆登四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你生到哪一土,四土圆生。怎么圆?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生一切生,无论生哪一土都是圆生四土。所以你到极乐世界,你能够见到常寂光的诸佛如来,你能够见到实报土的法身大士,你能够见到方便土里面的权教菩萨,也能见到同居土里面的大心凡夫,无论在哪一土,统统见到,大家都在一起学习。西方极乐世界真正平等法,真正是无障碍的世界,跟《华严经》讲的一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到那个地方,我常说,有人非常眷恋这个世界,亲朋好友舍不得离开,好像到极乐世界孤孤单单的,一个熟人都没有,也不知道阿弥陀佛是用什么心对待我,还怀疑。殊不知你到达极乐世界,你的熟人好多好多,过去无量劫他们修行都已经到极乐世界,到那里去大聚会,一见面,过去生中那种关系全部都明白了。所以到极乐世界是真热闹,无量劫来的家亲眷属统统聚会,都往生。没有往生的,他们无论在哪一道,你能看得见他们,你能认识哪一劫的父母兄弟姐妹,哪一劫、哪一生、哪一世的好朋友,你全都知道,他们有感,你就有应。到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有这个能力,像佛菩萨一样。他喜欢见什么身,你就能现什么身;他需要什么法,你就会给他讲什么法,统统照顾到,一个都不漏,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多大的利益!一生补佛,究竟寂光,这是你到极乐世界能够做得到的,圆满成佛。
底下这一段,『心无下劣』,「於自善根,能生信故」。这个观念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这个世间修行人很多都有严重的自卑感,认为我这一生做了很多错事,造了很多罪业,就生起自卑,下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自卑感,怕不能往生。这样的人来问我,能不能往生?我告诉他,你决定不能往生。他说为什么?你自己没有信心,你怎么会往生!什么人能往生?坚定信心,造无量无边罪业,他坚定信心,他能往生,那个人很可能往生。念佛就是灭罪,念佛就是忏悔,过去造无量无边罪业,现在天天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弥陀名号是一切善的总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无过於阿弥陀佛。所以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经上常说,「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一句一句接著念,一心称念,这个功德还得了!什么罪业都能够忏得干净,只要你肯念。念就是灭罪,念就是忏悔,多少人不懂这个道理!要去发露忏悔,发露忏悔经上有,那个用意何在你要晓得,那是帮助一些迷惑颠倒的人,不知道回头,你这一忏悔,感动他,他回头了,用意在此地。真正忏除业障的就是念佛,但是我们念佛他不懂,他没有感触;我们把自己所做错事一样一样说出来,他感动了,那是接引初机的方法,有功德,不能说没有功德,不能与念佛相比,念佛的功德太大太大了!只有内行人,真正懂得的人他知道。外行人不知道,不晓得念佛功德之大,他也不会念佛。
於自善根,能生信故。什么善根?传统文化,老祖宗说的「人性本善」,这是善根。我们自己有没有信心?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敢不敢承当?这都是你的善根。佛又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你的善根。再说得贴切一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是你自己善根功德的成就,你相不相信?你要相信了,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修净土的人,这两句话常常听到,听到耳熟,你就是不信。为什么不信?把这个根源找出来,从根本上把它消除,我们就相信,就不再怀疑,你就成就了。对一般知识分子来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表演的就是代表知识分子,好学多闻。你要把经认真去学习,要用真诚心去学习,你才真正体会到。体会到什么?自己的性德,佛所说的全是自性流露,你不用性德,你没有办法体会,你跟他不相应。就是说他是真心里头说出来的、流露出来的,你要用真心去听,用真心去体会,这才行。用妄心、用怀疑心、用批评的心,你一样都得不到,今天圣学推广之难就难在此地。因为现在人都学会了,都成习惯了,听了之后一定要批评,一定要怀疑,听完之后一定有很多问题问出来,养成习惯,从小就这么学的,学校、家庭都这么教的。这种修学的态度、方式,用在现前科技的时代行,这个方法没有问题。用在圣教、用在佛菩萨典籍里头,不行,完全不能契入,会把这些典籍都当作现代的学术来看待,它是智慧变成知识,不得受用。经上讲的这个,横出三界,圆登四土,一生补佛,究竟寂光,对你毫不相干。所以一定要能生信心,要相信自己。
『亦不贡高』,「明信佛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在大乘教里,心就是真心,自性;佛,这是已经修成,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众生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也包括我们在内。这三样没有差别,是平等的,贡高就没有了,谦虚、诚敬自然就生出来。但是这个贡高的习气很难断,人人都有,从哪里来的?与生俱来,最初一念不觉的时候就有它。大乘经教里所谓「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就有它一个。第一个我见,执著阿赖耶见分里面的一分,以为是我,这是见分的一分。我们一般人讲灵魂,就这么回事情,他迷了。执著阿赖耶相分一分,身体,这是我身。阿赖耶像大海一样,广大没有边际,执著这一分认为是我,认为是我的身,这叫我见。跟著我见来的,同时有的,我爱、我痴、我慢。傲慢是瞋恚里的一分,所以贪瞋痴跟著一起来了。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糊涂了,迷了;我慢就是傲慢,傲慢跟瞋恚,所以贪瞋痴就起来,这叫根本烦恼,与生俱来。哪个没有?什么都有,连花草树木都有,微尘都有。这在八识里面叫末那识,末那是染污,严重染污,染污的根源叫染污意。这个东西要是转过来,转过来就叫平等性智。所以有染污意,哪有平等!染污意转过来,平等性就现前。转第六意识是清净心,转末那识是平等心,平等比清净还要难。所以我们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性现前。对待小动物、对待山河大地都有一分诚敬,不敢轻慢;对这些小动物、花草树木、山河大地,要有敬意。中国传统教育里,《礼记》你看看,你掀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没有一样是不尊敬的,懂得一切尊敬。佛门里面忏仪,这些仪规是祖师大德编的,头一句话「一心恭敬,一心顶礼」,第一句话都是说这个。没有诚敬,它就不相应。所以这个亦不贡高,诚敬心生起来了,知道佛的智慧,佛的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一切众生皆有。知道心佛众生是一体,傲慢心没有了,诚敬谦和自然就现前。
底下一句,『成就善根』,「如《小经》」,《小经》就是《阿弥陀经》,「六朝石刻本云:以称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句话重要,都是劝我们要念佛,称名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四句经文,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以称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六朝,南北朝的时代,留下一块碑文,这个碑文上面刻的是《阿弥陀经》,有这几个字,这几个字现在经本里没有。所以有很多人怀疑,是不是以后这个经传的时候,抄写的时候,把这一句漏掉?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阿弥陀经》会集本里,把六朝石刻漏掉的二十一个字都补进去,这个难得!因为这里讲得太清楚,《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善根福德因缘不够是不能往生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怎么修?这提供我们,称名故,你只要肯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你就决定得生。念佛多重要!
『悉皆增上』,「净念相继,精进无已,故诸善根皆能增上也」,这个悉皆增上,善根增上,福德增上,因缘增上。「又《弥陀要解》云: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这蕅益大师讲的,讲得非常有道理。凡圣同居土我们能够去往生,凭什么?就是凭增上善业,跟阿弥陀佛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样子往生的。增上善业无过於念佛,真正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这个世间事还要管它吗?能够不管的都不要去管,统统放下。要管什么?要管好念佛。这一句佛号一天到晚不要中断,把这桩事情管好,你就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这个事情没有管好,还要管世间拉拉杂杂的,那就搞六道轮回,这个不能不知道。
念老在下面说,「以念念即佛」,每个念头都是阿弥陀佛,「为成佛之亲因缘」。念头不起是佛,念头起也是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没有第二个念头,什么都放下了。我告诉同学,因为大家都来跟我讲灾难问题,多半都是说的二0一二马雅预言的灾难。美国布莱登提出的方法,我很赞成。他希望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够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这个灾难可以化解,不但能化解,还能帮助地球走向更好的方向。我们净宗同学如何来理解布莱登的说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万缘放下,比布莱登所说的殊胜太多,高明太多了!要把时间定在明年十二月,我们要学古人克期取证,还有一年的时间,这一年时间绝不空过,这一年的时间分分秒秒我都要抓住。怎么抓住?不离阿弥陀佛。口里念累了,心里不间断。念佛法门殊胜,它能够适应我们种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不妨碍。只要念得欢喜,念得快乐,长念、短念都没有关系,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都可以,一切时、一切处不间断就好。
蕅益大师这句话很重要,「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增上善业就是念念即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增上善业,这是成佛的亲因缘。「净念相继,乃等无间缘」。等是什么?平等。无间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没有空间,这叫无间。这个无间很特别,平等的,完全相同的,前念是阿弥陀佛,后念还是阿弥陀佛,再接著还是阿弥陀佛,不是不平等,平等的,等无间缘。佛给我们讲四缘生法,这个四缘是亲因缘,这有了亲因缘、无间缘,但是他这个地方加了一个「等」,这个意思非常深,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缘生法。但是无间缘真有,但是它不等,所以我们称这个现象,科学家也这样说,说的意思都一样的,我们所感官的这现象,是什么现象?是相似相续相。无间就是相续,为什么?每个念头不等,念念都不相同。念佛这个念头是念念相同,所以叫等无间缘。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们断了一段时期,断了几分钟,断了几个小时,断了一、二天,再接著念的时候还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没有间断?没有,他又接上去,又是相同的,这种缘叫等无间缘。一般都是讲无间,不能说等。增上缘这是外面的力量,前面这三个都是属於自己的。亲因缘没有问题,这是一切众生统统具足,也就是你阿赖耶里头十法界的这个因都具足。你现在想哪一个因成就,那就在缘,这个缘里最关键的缘就是所缘缘。你所缘的境界,我们所缘的境界统统是阿弥陀佛,我们心里头,自性里头阿弥陀佛,我所缘的是阿弥陀佛,决定阿弥陀佛现前,决定往生见佛,这所缘缘。所缘缘不能间断,那就是我们要有等无间缘,这个不间断。增上是外面的力量,我们听经闻法是增上缘,我们大众在一起共修是增上缘。四缘具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四十三面倒数第四行,从第二句看起:
「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间果报,为令行者生精进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决生彼国故」。这是彭际清的《无量寿经起信论》,略说本经的正宗分,讲了四桩事情。第一桩讲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第二说明法藏比丘五劫修行,成就了真实功德,第三段说明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劝导学人要发决定心,至诚回向,入佛境界,不堕在边地疑城。今天我们这里念的是最后的第四段,说明往生正因及世间的果报。往生正因,经上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四土三辈九品都不能够缺少的。发菩提心要像蕅益大师所说的,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对这个世间全都放下,绝没有丝毫留恋,这样一向专念,决定得生。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这个说法赞叹备至,说道:即使诸佛如来应化到这个世间,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是赞叹到极处,再无法赞叹了。话是真的吗?千真万确。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眼见所闻,要细心去观察,都在我们眼前表演。现前都不例外,我们确确实实看到有念佛人坐著往生、站著往生的,没有生病说走就走了。这些人没有念过什么书,听经也不多,为什么这么殊胜?今天我们看看经上所讲的往生正因,他全具足了。第一个情执放下了,第二个我执放下、成见放下了,烦恼习气统统都放下了,一心一意专求净土,心里面、口里面,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别无杂念。这是我们实际上看到的,统统都是我们的榜样,有年岁大的、有年轻的,都是来做给我们看。我们看了有没有觉悟?有没有真的醒过来?这桩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其他世间、出世间的事,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包括佛法也不是真的。《金刚经》上世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法。为什么佛法要舍?自性清净心当中没有所谓佛法,这个一定要知道。就好像这个世间有没有药?有药,药从哪里来的?有人生病就有药。如果这个世间没人生病,药就没有了。佛法是药,这个世间人生病,他需要佛法来治疗他。如果都健康、都长寿,没病,这个地方就没佛法了,同样的道理,我们要想清楚,要看明白。
世间因果也非常重要,世间果报。为什么?不能往生的人都留在世间,世间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苦乐悬殊太大了。佛菩萨无尽的慈悲,对还留恋这个世间,不能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一定是劝导大家断恶修善,不造三途业,就不会受三途的苦报。这个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同时让我们跟西方极乐世界做个对比,然后你就有正确的选择,你是选择世间,还是选择极乐世界?真正的用意是在此地。真清楚、真明白了,我们希望这一生决定生净土,不再继续搞轮回,那就要勇猛精进,要彻底放下。一念念佛,成就三昧,一心专念,三昧就现前。什么叫三昧?心里除了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杂念,就叫三昧,这叫念佛三昧。有这样的功夫就决定往生,而且可以随时去往生,只要你念头一动,佛就来接引你。所以你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真自在!
下面是黄念老的解释,「准彭氏之说」,也就是依彭际清居士的说法,「要而言之」,他讲了四条。「其首二」,就是第一、第二,「则是劝愿」,劝我们要发愿求生,「亦即发菩提心。第三是劝信。第四(我们刚才念的是)劝行,止恶行善,而善中之王则持名也」,这一句非常重要。世间人都希望止恶修善,断恶修善,善要怎么修?确实没有人知道念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为什么?一心念佛跟阿弥陀佛融成一体,这个善有多大!还有能跟这个相比的吗?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阿弥陀佛的德,阿弥陀佛的名号,象徵著、代表著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菩萨所修的善行,用他来做代表,而实际上阿弥陀佛就是自性圆满的性德。所以世尊在此地再开导我们,没有比这个更善,修什么善都不如念佛。为什么?如果不念佛,世间修再大的善,果报都在欲界天,出不了欲界。欲界最高的一层天叫他化自在天,福报真大,我们可以说他化自在天的福报,很像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比它殊胜的就是有修慧。他化自在天里头没有佛在那里说法,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天天说法,天天教学,就单凭这一点,十方诸佛刹土就比不上极乐世界,我们得搞清楚。
世间什么事情是最乐的事情?听佛菩萨说法,无比的快乐,真正是甘露醍醐灌顶。这种乐我们怎么讲,听的人也不能体会,为什么?他从来也没有遇到过,从来没有接触过,我们也无法形容。孔子知道一些,但是佛菩萨说法那个乐,孔子、孟子也体会不到。孔子、孟子能体会圣贤教诲,这世间圣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他接受古圣先贤教诲的心得感受,那是非常稀有快乐的一桩事情。佛菩萨说法,比那个快乐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所以不认识,当然对它距离就远,不肯学习。纵然学习,听了也不以为然,为什么?没听懂。古人有所谓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佛法在面前,确实多少人听了不懂里头意思,看到了,也没有看出佛法的妙处。这是什么原因?印光大师说得很好,没有诚敬心。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你看到一分,听到一分;二分诚敬,你看到二分,听到二分。我以前曾经讲过六祖跟神秀大师,神秀大师对五祖,对佛法有百分诚敬,所以他得到百分利益。在五祖会下,他几乎是助教,协助五祖教化众生,讲经教学。而五祖的法传给惠能,没传给他,那惠能怎么得到?惠能对五祖、对佛法,再说对一切众生,他有万分的诚敬,所以他得的是万分利益,圆满的,不一样!六祖说得很好,佛法这桩事情,与认识字不认识字没有关系,与学经教不学经教也没有关系,端在诚敬。
今天问题出现了,今天的人没有诚敬心,如果有诚敬心的这个人,在社会上没人瞧得起,为什么?这是个没用的人,老实人。今天崇尚的是什么?所谓是聪明伶俐、花言巧语,这个人有本事。这社会颠倒了,所以圣教的推行,难中之难!大乘佛法净土的推行那更难了,净土法门全靠诚敬。我们今天迫切需求的摆在面前,如何培养我们那个诚敬心?现在我们大家在一起学这一部《大经解》,头一个目标就是希望培养我们的诚敬心。诚敬心只要起来,真信就现前,真信切愿,那种无比恳切的求生意愿自然就生起来了。所以它的根在诚敬,这个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所以劝行,止恶行善,善中之王则持名也。
「信愿即是发菩提心,持名即一向专念,正是本经之宗,故云正宗分」,本经正宗宗旨在此地,「若约小本」,小本是《佛说阿弥陀经》,如果就小本来说,「即是信愿持名。两本繁简有差,而纲宗无异」。《无量寿经》说得详细,《阿弥陀经》说得简单,就是繁简不一样,但是纲领、宗旨是一样的。「灵峰大师论小本之正宗分曰」,这是蕅益大师说明小本《阿弥陀经》,他的《阿弥陀经要解》,可以说是《阿弥陀经》的注解排名第一,《弥陀经》第一解。他完全用信愿行,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用这种分法,序分里头也是信愿行,正宗分里头也是信愿行,流通分里头还是信愿行,特别强调信愿行。他说《弥陀经》的正宗分,第一段,「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让我们生起信心。第二段,「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世尊在介绍极乐世界,特别劝导大家,一定要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发愿。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这是蕅益大师注《阿弥陀经》正宗分的三段,纲宗!「信愿持名,一经要旨」,这两个本子,《无量寿经》跟小本《弥陀经》合起来看,「宗旨益明」,宗旨你就清楚,很清楚、很明了。正宗分学习就到此地。
下面是本经第三大段,大科,流通分。流通分这里面分五段,四十三品到四十八品。「全经三分」,初是序分,中间是正宗分,末后是流通分,「灵峰大师云: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没有一样不善。用一个人来做比喻,序分好像是头,「序如首,五官俱存」,眼耳鼻舌身,你看到了。「正宗如身,脏腑无阙」,身体里头五脏六腑圆满无缺。「流通如手足」,运行无碍。「今是后语」,现在底下这一段是最后的一分,流通分,后语。「后语亦善,不可因其非正因而忽视也」。三分我们都要以真诚心来看待,用真诚心来学习。现在我们看底下经文: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因为确实有不少人误会念佛是小乘,念佛人是自了汉,不是菩萨,所以这里流通分头一个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本品经文,多是《唐译》」,这一品经里面会集的经文多半都是唐朝的译本。《唐译》就是《大宝积经.无量寿会》,是这个本子里的经文。其中「非是小乘」与「第一弟子」等,则是《宋译》。这两句话,这里就很重要,所以这一品经大多数是从《唐译》、《宋译》合起来的。「本品是流通分之首,独劝持名。正是会权归实,摄末入本也」。这两句话是《法华经》上的话,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到最后的阶段,是讲《法华》。《法华经》它的宗旨就是「会权归实」,也就是说,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前面四十一年所说的是方便说,权教,最后这个,大家已经渐渐都开悟了,把所有从前讲的这些权教会合起来,统统归真实。真实是什么?《法华经》是真实,叫一乘法。《法华经》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过去所讲的,四十一年所讲的,小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讲二乘就是大乘、小乘,讲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唯有一乘法,《华严》是一乘,《法华》是一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那我们就晓得,权是方便说,四十一年方便说,最后八年真实说,「归实」,跟你讲真的。前面四十一年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是枝枝叶叶的,给你讲枝叶,那是末,最后这八年给你讲根本,这个树的根本,叫摄末归本。这是讲真实法,究竟法。
「《无量寿经钞》云:上来虽说万行往生,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说到最后就一句话,「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看前面讲了那么多,所以望佛本愿,想想佛的本愿,佛到底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希望众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行了。所以你要是把这八个字抓到,对它不怀疑,完全相信了,佛所讲净宗法门,你圆满得到,你一点都不欠缺。如果这八个字没有做到,你还在权教,你还没回头。回头是岸,这比什么都重要,一定要懂得回头。「又黑谷」,黑谷是日本的法师,他有《大经释》,就是《无量寿经》的解释。他节录这里头几句话,「(节录)如下:至流通,初废助念诸行二门,但明念佛往生」,废是废除,就是不提了。助念诸行,就是菩萨六度万行都不提,到最后都不提了,只说明念佛往生。
「又云:准本愿故」,这个准就是依,依据,依据佛的本愿,「至流通,初废诸行,归但念佛」。这是黑谷《大经释》上的话。「可见弥陀本愿,实愿众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佛的真正愿望,只要你肯照这样做,你看它多简单。一向专念,为什么?不发菩提心就不肯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他才真正一向专念。这个意思蕅益大师得到了,经上明明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蕅益大师说得好,真正能够发心,一心求生净土,执持名号,那就是无上菩提心。不必讲什么至诚心、回向发愿心、深心,都不必说了,没有那么多麻烦。我就是想去,就是想见阿弥陀佛,就这么个念头,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怎么去?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去了。最重要的就是一心专念。这里讲一向,向是方向,方向是西方,一个方向,就是求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的,就是想见阿弥陀佛。你真正能够明白,不再疑惑了,你就照这样去做,阿弥陀佛的愿望就圆满了。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愿望,你能这样做,你就决定得生。「今劝流通」,向下六品经,四十三到四十八都是劝流通,「特显佛愿,独倡持名,普劝流通,是故称为后善也」。这是说明《无量寿经》无有一品不善,无有一句不善,无有一个字不善,而这些善总归的,归起来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结归在名号上。现在请看经文:
【佛告慈氏。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这最后这一句,「非是小乘,第一弟子」,这是宋译的。「右段」,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佛告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本经后半段的当机者,他说,『汝观彼诸菩萨摩诃萨,善获利益』。这个「彼」是西方极乐世界,你看看极乐世界这些菩萨。说菩萨是三贤位,说摩诃萨是十地位,也就是同居土、方便土都称菩萨,实报土称摩诃萨。善获利益。「指前品中十方往生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彼等闻名往生,得大利益」,十方世界的这些菩萨跟大菩萨。「如前所引《论注》」,《往生论注》里所说的,「菩萨往生极乐,见阿弥陀佛,即与八地及八地以上诸大菩萨,毕竟身等法等,故云善获利益」。我们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蒙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是善获利益,这个利益太大了,那就跟谁相等?初住以上,《华严经》初住以上,跟他们相等。十方世界菩萨摩诃萨到极乐世界去,跟谁相等?跟八地相等,八地不动地。我们前面读过,知道八地菩萨才看到阿赖耶的三细相,转八识成四智是八地菩萨,真的是入佛境界。初住入佛境界,模模糊糊,不很清楚,八地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初住好像晚上月亮,初三、初四,月牙;八地,八地大概是十三、十四,快要圆了,圆满了,说明真实利益。「是乃举十方往生圣众往生得益」,十方往生圣众往生得利益,「以劝众生信乐发愿也」。举诸菩萨与大菩萨往生极乐世界,来鼓励我们,希望我们看到、听到了,也能够发心,用意在此地。
「下文则赞念佛第一以劝信。闻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这一句我们好好问问自己,我们遇到这部经,我们听到这一声佛的名号,有没有生起喜爱之心?喜爱之心的落实就是下面两句,「归依礼敬,如说修行」,这是你真正喜爱。如果这两句没有做到,你喜爱之心没生出来;真喜爱的时候,肯定这个现象发生。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是不是真的喜爱、真的回归?归是回头,依是依靠。礼敬,诚敬表现在外面,自然礼敬,不学都会。依教奉行,佛在经上怎么教的,我们就真干。「即得大利」,这个利益是什么?「当得经中所说往生之一切功德」,你就得到了。这个经里面讲的功德讲得多、讲得殊胜,无与伦比,你全都能得到。
下面解释『一念』,什么叫一念?「《汉译》云:闻无量清净佛声」,无量清净佛就是阿弥陀佛,无量清净平等觉也就是阿弥陀佛,「慈心欢喜」,慈悲心自然生起来,从内发出来的,这个东西不是外面的刺激,从内心里头,内心里面本有的慈悲心出生了,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跟世间的欢喜不一样,世间欢喜,心不清净,心里面有七情在里头,有情执在里头,跟学习圣贤、学习佛菩萨不一样。学习圣贤、学习佛菩萨,无量欢喜,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吴译》的本相同。又《宋译》的本,「得闻无量寿佛名号,发一念信心」。《魏译》,康僧铠的本子,「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据《选择集》的意思,「此一念即一念净信」。一念是什么?一念是信。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人,他圣在哪里,我们能不能知道?他的圣就是此地讲的一念。这个老人家自己说,他一生「信而好古」,你看看这句话是不是这个意思?一生自己没有创造,没有发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对於古圣先贤有诚敬的心。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孔子对古圣先贤是圆满的信心,所以他得的是圆满的利益。也许有人问,为什么信心这么重要?这一点要知道,古圣先贤留下来的这些教诲从哪里来的?不是他创造的,不是他发明的。夫子讲的都是实话,述而不作,没有创造,没有发明,古圣先贤都是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完全是性德。自性是最圆满的,自性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是你不能去想它,你不能够去说它,为什么?你想不到,你也说不到,所谓是只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怎样你才能够意会?真诚到极处,你就能够意会,不用思考。那现代的学术,他用的是什么?他用的是思考,他都要去想想。不能想,他要去想,一想就错了,一说也错了。你契入那个境界,你想不错,你说也不错;你没有入那个境界,你想错了,说也错了。所以圣学是先教你入境界,然后你再说。对谁说?对那个也是入境界的人说,他懂;还有一个,将入未入,差一步就入,你跟他说,帮助他,他一下就入进去了。距离太远的人不行,他没有法子体会。这是学佛、学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具备的条件。
今天早餐有个国外的同学打个电话给我,问我《群书治要》翻成白话怎么个翻法?是照原文来翻,还是只翻它的大意?我们翻成白话文,问题是对现前大众,接引他们,让他们对这部书生起信心,生起欢喜心。那怎么办?当然得翻大意。十分的意思能翻一分、二分就够了,为什么?他们的诚敬心没有生出来,不懂。翻经的人自己有几分诚敬?跟印祖讲的道理一样,一分诚敬你只能翻一分,十分诚敬你就能翻十分,百分诚敬你就能翻百分。将来看白话文的人也是如此,看他有几分诚敬心。所以这个翻译可以多做几次翻译,有浅有深,便利社会一般大众。看古人的东西,好像有很多不太适合於现前的社会,对,极乐世界那边的状况,跟我们这里完全不一样。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人,个个人都无我、个个人都慈悲,看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他怎么会一样?所以极乐世界搬到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人都害怕了,为什么?我们有私心,我们有自己,自己没有了,那还得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你慢慢去学,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好处,才真正认识。我们这里缺陷太多,人家那是圆满。所以佛说法著重在观机,法一定要双契,就是契机契理。契机不契理,这是魔说;契理不契机,你在废话,大家听不懂,白说了。理机两面都要顾到,不违背真理,可以浅说,可以深说,什么样的根机有什么样的说法,这叫智慧,圆融无碍,长说短说、浅说深说,都得大自在。所以佛能普度一切众生,能令一切众生个个都得利益,个个都生欢喜心,这是大智慧,这个不是常识丰富的人能够做得到的。所以知识做不到,要智慧才能做到。
所以这个一念是净信,净信就是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佛说的、菩萨说的,还会有错吗?称性而谈,他不是从阿赖耶识里出来的。换句话说,阿赖耶出来的有问题,自性流露出来的,它有什么问题!但是今天人,你说自性他不懂,什么叫自性?太抽象了。不但没有见到过,听也没有听说过。你说从意识心里头流出来的,他懂,听说过这个名词。我们思惟、我们想像,这是意识,意识是妄心,不是真心。意识能缘到虚妄,缘不到真实。仁义道德、五戒十善,都是从性德里头流露出来。今天要大家遵守,他摇头,这个东西落伍,这个不适合这个时代,他不要了。你真做出来了,这个小区、这个小城市,人人都遵守,他看到之后很奇怪,他会很欣赏,这个不错!他慢慢就能想通。所以对付今天这个社会来教学,佛教、圣贤教育,或者是所有宗教,都要做出榜样来给人看。我们居住在这个地区,至少这个村庄住上三年,这个村庄的名字就可以叫阿弥陀佛,这里头都是学阿弥陀佛的,大家来看看阿弥陀佛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大家来参观。基督教也可以搞一个小区,里面都是基督徒,把《圣经》统统落实在生活上,那叫基督城。到那里去看看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生活,这样大家才能真正生起信心。现在不做出来,没有人相信。没有看见、没有听到,你跟他讲他不能接受,必须他自己亲眼看到,亲耳所闻,他相信。这都是些好办法,应该要做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人生没有空过。一定要一念净信。
「又即《三辈往生品》中之发一念心,念於彼佛」。这是本经经文上的,这一念心就是一念净信心念阿弥陀佛。「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无上功德者,明利深远。一念至信,修行发愿,必生净土,终得佛果,故云无上也」。这一念就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个无上功德很难懂,学过这部经的人懂得,真的是无上功德,为什么?法藏比丘五劫修成,修成什么?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五劫修成。这六个字它的内涵就是四十八愿,这是四十八愿的总号,四十八愿的总名称。你提到阿弥陀佛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人家发的愿五劫时间修成。所以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五劫修成功德之所变现出来的,功德成就。这个地方明利益既深又远,这个深远的利益,所以能够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里面的一切众生,上到等觉菩萨,下到无间地狱,没有不得度的,没有不成就的,这叫深远。一念至信,修行发愿,必生净土,终得佛果,你决定成佛。所以这一念跟无上功德它就相应,无上功德是法藏比丘修成的,这讲阿弥陀佛的因地。
「又《选择集》云:以念佛而为无上也」。这跟我刚才讲的意思是相同的,念佛就是无上功德,无上功德就是念佛。你要是把这个搞清楚、搞明白,你能够把佛号放下吗?你还会去搞胡思乱想吗?不会了,肯定一天到晚都是阿弥陀佛,你愈念愈快乐,愈念愈有智慧,愈念身心健康。现在念佛人很多,真正懂这个道理的人不多。这样说来,经教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要没有这么多长年的薰修,我们看这个也看不懂。就是看这个注解看过去就算了,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去深究。所以念还是念,功德不能说没有,不过功德不大。真正透彻了解,把法藏比丘因地上的功德,我们给他接上去了,把他的功德变成我们的,我们的功德也变成他的,合成一体。「乃至一念而为大利」,这一念心非常非常不容易,这一念是真心,这一念不是从阿赖耶识里头起来的,是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
是故经谓: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持名求生,『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如上功德者,即经中所说,横出三界,圆登四土」,一生一切生,「一生补佛,究竟寂光」,得大圆满。这一念是大利,念念相续,这个利益真正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想做好事,还有比这个更殊胜的吗?没有了。那我们好事要不要做?有缘就做,没有缘别去攀缘。这个话的意思,《无量寿经》真搞明白了,这个话的意思你才会懂,否则的话,你能了解的是似是而非,不是真懂。真正懂了,表情不一样,你现在的表情有疑惑;真正懂了,没有疑惑,会欢喜。这个四句话是无上的功德,无上的利益。「横出三界」,我们这一生就做到了。从我们人间直捷往生净土,不必通过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还有四圣法界,很麻烦,一关一关的,关卡重重,这横出三界。这个太便宜了,而且「圆登四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你生到哪一土,四土圆生。怎么圆?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生一切生,无论生哪一土都是圆生四土。所以你到极乐世界,你能够见到常寂光的诸佛如来,你能够见到实报土的法身大士,你能够见到方便土里面的权教菩萨,也能见到同居土里面的大心凡夫,无论在哪一土,统统见到,大家都在一起学习。西方极乐世界真正平等法,真正是无障碍的世界,跟《华严经》讲的一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到那个地方,我常说,有人非常眷恋这个世界,亲朋好友舍不得离开,好像到极乐世界孤孤单单的,一个熟人都没有,也不知道阿弥陀佛是用什么心对待我,还怀疑。殊不知你到达极乐世界,你的熟人好多好多,过去无量劫他们修行都已经到极乐世界,到那里去大聚会,一见面,过去生中那种关系全部都明白了。所以到极乐世界是真热闹,无量劫来的家亲眷属统统聚会,都往生。没有往生的,他们无论在哪一道,你能看得见他们,你能认识哪一劫的父母兄弟姐妹,哪一劫、哪一生、哪一世的好朋友,你全都知道,他们有感,你就有应。到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有这个能力,像佛菩萨一样。他喜欢见什么身,你就能现什么身;他需要什么法,你就会给他讲什么法,统统照顾到,一个都不漏,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多大的利益!一生补佛,究竟寂光,这是你到极乐世界能够做得到的,圆满成佛。
底下这一段,『心无下劣』,「於自善根,能生信故」。这个观念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这个世间修行人很多都有严重的自卑感,认为我这一生做了很多错事,造了很多罪业,就生起自卑,下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自卑感,怕不能往生。这样的人来问我,能不能往生?我告诉他,你决定不能往生。他说为什么?你自己没有信心,你怎么会往生!什么人能往生?坚定信心,造无量无边罪业,他坚定信心,他能往生,那个人很可能往生。念佛就是灭罪,念佛就是忏悔,过去造无量无边罪业,现在天天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弥陀名号是一切善的总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无过於阿弥陀佛。所以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经上常说,「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一句一句接著念,一心称念,这个功德还得了!什么罪业都能够忏得干净,只要你肯念。念就是灭罪,念就是忏悔,多少人不懂这个道理!要去发露忏悔,发露忏悔经上有,那个用意何在你要晓得,那是帮助一些迷惑颠倒的人,不知道回头,你这一忏悔,感动他,他回头了,用意在此地。真正忏除业障的就是念佛,但是我们念佛他不懂,他没有感触;我们把自己所做错事一样一样说出来,他感动了,那是接引初机的方法,有功德,不能说没有功德,不能与念佛相比,念佛的功德太大太大了!只有内行人,真正懂得的人他知道。外行人不知道,不晓得念佛功德之大,他也不会念佛。
於自善根,能生信故。什么善根?传统文化,老祖宗说的「人性本善」,这是善根。我们自己有没有信心?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敢不敢承当?这都是你的善根。佛又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你的善根。再说得贴切一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是你自己善根功德的成就,你相不相信?你要相信了,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修净土的人,这两句话常常听到,听到耳熟,你就是不信。为什么不信?把这个根源找出来,从根本上把它消除,我们就相信,就不再怀疑,你就成就了。对一般知识分子来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表演的就是代表知识分子,好学多闻。你要把经认真去学习,要用真诚心去学习,你才真正体会到。体会到什么?自己的性德,佛所说的全是自性流露,你不用性德,你没有办法体会,你跟他不相应。就是说他是真心里头说出来的、流露出来的,你要用真心去听,用真心去体会,这才行。用妄心、用怀疑心、用批评的心,你一样都得不到,今天圣学推广之难就难在此地。因为现在人都学会了,都成习惯了,听了之后一定要批评,一定要怀疑,听完之后一定有很多问题问出来,养成习惯,从小就这么学的,学校、家庭都这么教的。这种修学的态度、方式,用在现前科技的时代行,这个方法没有问题。用在圣教、用在佛菩萨典籍里头,不行,完全不能契入,会把这些典籍都当作现代的学术来看待,它是智慧变成知识,不得受用。经上讲的这个,横出三界,圆登四土,一生补佛,究竟寂光,对你毫不相干。所以一定要能生信心,要相信自己。
『亦不贡高』,「明信佛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在大乘教里,心就是真心,自性;佛,这是已经修成,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众生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也包括我们在内。这三样没有差别,是平等的,贡高就没有了,谦虚、诚敬自然就生出来。但是这个贡高的习气很难断,人人都有,从哪里来的?与生俱来,最初一念不觉的时候就有它。大乘经教里所谓「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就有它一个。第一个我见,执著阿赖耶见分里面的一分,以为是我,这是见分的一分。我们一般人讲灵魂,就这么回事情,他迷了。执著阿赖耶相分一分,身体,这是我身。阿赖耶像大海一样,广大没有边际,执著这一分认为是我,认为是我的身,这叫我见。跟著我见来的,同时有的,我爱、我痴、我慢。傲慢是瞋恚里的一分,所以贪瞋痴跟著一起来了。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糊涂了,迷了;我慢就是傲慢,傲慢跟瞋恚,所以贪瞋痴就起来,这叫根本烦恼,与生俱来。哪个没有?什么都有,连花草树木都有,微尘都有。这在八识里面叫末那识,末那是染污,严重染污,染污的根源叫染污意。这个东西要是转过来,转过来就叫平等性智。所以有染污意,哪有平等!染污意转过来,平等性就现前。转第六意识是清净心,转末那识是平等心,平等比清净还要难。所以我们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性现前。对待小动物、对待山河大地都有一分诚敬,不敢轻慢;对这些小动物、花草树木、山河大地,要有敬意。中国传统教育里,《礼记》你看看,你掀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没有一样是不尊敬的,懂得一切尊敬。佛门里面忏仪,这些仪规是祖师大德编的,头一句话「一心恭敬,一心顶礼」,第一句话都是说这个。没有诚敬,它就不相应。所以这个亦不贡高,诚敬心生起来了,知道佛的智慧,佛的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一切众生皆有。知道心佛众生是一体,傲慢心没有了,诚敬谦和自然就现前。
底下一句,『成就善根』,「如《小经》」,《小经》就是《阿弥陀经》,「六朝石刻本云:以称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句话重要,都是劝我们要念佛,称名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四句经文,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以称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六朝,南北朝的时代,留下一块碑文,这个碑文上面刻的是《阿弥陀经》,有这几个字,这几个字现在经本里没有。所以有很多人怀疑,是不是以后这个经传的时候,抄写的时候,把这一句漏掉?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阿弥陀经》会集本里,把六朝石刻漏掉的二十一个字都补进去,这个难得!因为这里讲得太清楚,《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善根福德因缘不够是不能往生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怎么修?这提供我们,称名故,你只要肯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你就决定得生。念佛多重要!
『悉皆增上』,「净念相继,精进无已,故诸善根皆能增上也」,这个悉皆增上,善根增上,福德增上,因缘增上。「又《弥陀要解》云: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这蕅益大师讲的,讲得非常有道理。凡圣同居土我们能够去往生,凭什么?就是凭增上善业,跟阿弥陀佛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样子往生的。增上善业无过於念佛,真正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这个世间事还要管它吗?能够不管的都不要去管,统统放下。要管什么?要管好念佛。这一句佛号一天到晚不要中断,把这桩事情管好,你就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这个事情没有管好,还要管世间拉拉杂杂的,那就搞六道轮回,这个不能不知道。
念老在下面说,「以念念即佛」,每个念头都是阿弥陀佛,「为成佛之亲因缘」。念头不起是佛,念头起也是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没有第二个念头,什么都放下了。我告诉同学,因为大家都来跟我讲灾难问题,多半都是说的二0一二马雅预言的灾难。美国布莱登提出的方法,我很赞成。他希望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够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这个灾难可以化解,不但能化解,还能帮助地球走向更好的方向。我们净宗同学如何来理解布莱登的说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万缘放下,比布莱登所说的殊胜太多,高明太多了!要把时间定在明年十二月,我们要学古人克期取证,还有一年的时间,这一年时间绝不空过,这一年的时间分分秒秒我都要抓住。怎么抓住?不离阿弥陀佛。口里念累了,心里不间断。念佛法门殊胜,它能够适应我们种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不妨碍。只要念得欢喜,念得快乐,长念、短念都没有关系,大声念、小声念、默念都可以,一切时、一切处不间断就好。
蕅益大师这句话很重要,「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增上善业就是念念即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增上善业,这是成佛的亲因缘。「净念相继,乃等无间缘」。等是什么?平等。无间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没有空间,这叫无间。这个无间很特别,平等的,完全相同的,前念是阿弥陀佛,后念还是阿弥陀佛,再接著还是阿弥陀佛,不是不平等,平等的,等无间缘。佛给我们讲四缘生法,这个四缘是亲因缘,这有了亲因缘、无间缘,但是他这个地方加了一个「等」,这个意思非常深,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缘生法。但是无间缘真有,但是它不等,所以我们称这个现象,科学家也这样说,说的意思都一样的,我们所感官的这现象,是什么现象?是相似相续相。无间就是相续,为什么?每个念头不等,念念都不相同。念佛这个念头是念念相同,所以叫等无间缘。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们断了一段时期,断了几分钟,断了几个小时,断了一、二天,再接著念的时候还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没有间断?没有,他又接上去,又是相同的,这种缘叫等无间缘。一般都是讲无间,不能说等。增上缘这是外面的力量,前面这三个都是属於自己的。亲因缘没有问题,这是一切众生统统具足,也就是你阿赖耶里头十法界的这个因都具足。你现在想哪一个因成就,那就在缘,这个缘里最关键的缘就是所缘缘。你所缘的境界,我们所缘的境界统统是阿弥陀佛,我们心里头,自性里头阿弥陀佛,我所缘的是阿弥陀佛,决定阿弥陀佛现前,决定往生见佛,这所缘缘。所缘缘不能间断,那就是我们要有等无间缘,这个不间断。增上是外面的力量,我们听经闻法是增上缘,我们大众在一起共修是增上缘。四缘具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