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解演义 - (第五六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四集)  2011/8/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6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四十面,倒数第二行从经文看起:

  【其第十二佛名无上华。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发趣一乘。於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

  这个一段,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右文采自《魏译》」,康僧铠的译本。「若参证《唐译》,则此处第一句,其第十二佛,应指第十二佛刹」。按著前面的例子都是讲十方佛的刹土,这个第十二佛也应该是佛刹的意思,『第十二佛名无上华』。「例如《魏译》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唐译》则为宝藏佛国」,佛国就是刹土。「至於第十二佛土显往生菩萨之德,亦是例举」,就是举例而言的。『坚固之法』,不退转法也,介绍那边大士所修坚固之法。『大士』是法身菩萨之称,像我们称观世音菩萨称观音大士,弥勒大士,文殊、普贤大士,这都是等觉菩萨,最低的阶位是圆教初住菩萨,《华严经》上通称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都不能称大士,大士一定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才能称之为大士。他们确实圆证三不退,所以称为坚固之法,不退转也,这些大菩萨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至於不退菩萨亦往生极乐,其义为何?」他们为什么要往生?他不往生也能成佛,为什么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去?「如《大论》中」,《大智度论》假设了一个问答,「问曰: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但至清净无量寿佛世界中」。为什么他到极乐世界去?「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他暂时不到极乐世界,在六道十法界里头帮助众生,帮助众生是两桩事情,帮助初学的是帮他断疑生信;帮助修行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就是第二个目标,帮助他破迷开悟,而破迷开悟无比殊胜方便无过於往生净土。凡夫,经上常讲的大心凡夫,相信大乘、修学大乘,发心求生极乐世界,这叫大心凡夫,他这一生能成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知道这些人生到哪里?其实我们都是属於这一类人,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什么身分?还是人的身分,极乐世界有人天,我们到那是人的身分,道德水平高的人是天人的身分。可是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换句话说,虽然是同居土里面的天人身分,到极乐世界所得到的殊胜利益,智慧、道力、神通、福德跟法身菩萨平等,这个不可思议。这是十方世界没有的,为什么极乐世界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四十八愿,愿愿圆满。所以是弥陀本愿功德威神的成就,这样加持得到的,这是他方世界所没有的,这个世界就显得无比的殊胜。这是菩萨不是不知道,菩萨知道这个事情。所以菩萨有两个选择,慈悲心特重的先度众生,像地藏菩萨所标榜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先度众生然后再考虑自己,甚至於完全不考虑。

  第二种,「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这第二种,他乐多集诸佛功德,为什么?将来在十方世界度众生,能度得彻底、能度得究竟。好像在学校读书,慈悲心重的没有毕业就出去教学了,当然有时候会力不从心,为什么?自己没有证得圆满。另外一类的,他不是没有慈悲心,我要证得圆满究竟的佛果,我再去度众生,度众生的时候一切无碍。可以说是两种人本愿有差别。乐多集诸佛功德,这个乐就是喜欢、爱好,多集诸佛功德那就无过於极乐世界,所以他就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他会选择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真的一点都不错,经文里面告诉我们的,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不例外,他每天可以去参访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真叫无量无边,怎么去参访?他分身去参访,化身去参访。首先礼敬供佛修福,你说他一天修多大福报!供养一尊佛的福报就不可思议,他每天可以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天天修供养,这修福。除修福之外,听佛讲经教学修慧,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福慧很快可以说就圆满。这是他方世界没有这回事情,如果有,世尊一定会给我们说,而世尊只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留意。下面这两句,都是《大论》提的,好多为众生者,好是爱好,爱好多为众生,众生太苦了,我们全心全力去帮助他。这一类的菩萨就至无佛法众处,这个世界没有佛法、没有三宝,他到这个地方去。慈悲心特重!

  「又《论注》云:未证净心菩萨者」,没有证到清净心的菩萨,「初地已上七地已还诸菩萨也」。这是说别教,别教的初地是圆教的初住,圆教初住到七住的菩萨,这也都见性。如果再降一等那就是十信位,通教,天台通教所讲的初地到七地,那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讲的初信到七信,七信是阿罗汉。「此菩萨亦能现身」,能现多少身呢?「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阿罗汉可以做得到,十信菩萨能做得到,「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这个作心就是入定,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光目女遇到阿罗汉,向阿罗汉请教:她母亲在世造了不善的业,现在生在什么地方?阿罗汉入定,入定他才能看到,出定之后告诉她,她母亲在地狱里面,在那边很苦,教光目女念佛超度她,念清净莲华目如来。阿罗汉要不入定见不到,法身菩萨不一样,法身菩萨不必入定,他的功力高,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他心不散乱,他心里没有杂念,所以见性跟不见性的作用差别很大。「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他的心不清净,一定要入定,不入定他心就不清净,入定清净心现前。

  「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这个菩萨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去就见到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就是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里面的菩萨,跟他们身平等、法平等。这个我们知道,不要说这些菩萨到极乐世界跟法身菩萨平等,凡夫到极乐世界跟法身菩萨也平等,这是弥陀本愿加持。四十八愿第二十愿说的,往生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证到阿惟越致菩萨,他们也去,他为什么要去?就是前面讲的,「乐多集诸佛功德」,他去的目的在此地。没有证得法身的,诸小行菩萨到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第二十愿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一愿的加持,就全变成阿惟越致。所以跟上地,上地是实报庄严土,跟这些菩萨身等法等。身等,用我们的话说,物质享受平等;法等,那是智慧、道力、神通跟法身菩萨也平等。此地举几个例子,像「龙树菩萨、婆薮盘头菩萨,愿生彼者,当为此耳」。龙树是初地菩萨,应该是这一类的。

  「又云:菩萨於七地中得大寂灭」,这是真的入境界,「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於实际」。在这境界里头会不会有这个念头?如果要是真的初地菩萨不会。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知道藏通别圆,圆教的决定不会,圆教以下就可能。圆教地上菩萨无始无明习气没断尽,分别执著连习气都断尽了,所以我们知道这不是圆教境界。因为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他欲舍佛道,他还有这个念头,还有起心动念,我们知道这就不是圆教菩萨,别教以前的。这个境界平等性现前,无佛无众生,修行人到这个境界,他就想舍佛道,证於实际,实际就是涅盘。权小的般涅盘,阿罗汉证的是小乘涅盘,菩萨证的是权教涅盘。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他入灭就不起作用,这不是真正明心见性,真正明心见性叫大般涅盘,他们契入的境界不是大般涅盘,是与大般涅盘相似,不是真的,还是一种错觉。可是佛会照顾他们,他们在这个境界里,十方佛一定现身为他们说法,劝导他们要勇猛精进,要福慧双修。我们在此地也知道,诸佛肯定劝他求生净土,因为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这个过失就决定没有。

  「以上《大论》与《往生论注》,皆明不退菩萨愿往生极乐之因由也」。懂得这个道理,权教菩萨还会走错路,到极乐世界问题就没有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极乐世界决定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什么时候能做到?我们从理上去看,往生到极乐世界,你跟阿弥陀佛见了面你就得加持,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做到。像法身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能现什么身,这个不是自己意思,有自己意思就不能,没有自己的意思他就能。为什么?我们自己意思是个妄念,是妄心,那个东西障碍;没有这个意思,你用的是真心,真心没障碍。真心就是自性,跟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是平等平等,诸佛菩萨证得的是清清净净。这个菩萨他所证得的是模模糊糊,不清楚,确实证得,所以要得诸佛加持道理在此地。你往生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了面,就得弥陀加持,一切时一切处你不会迷失。这是菩萨为什么要到极乐世界去,道理在此地。

  我们再看下一段,「《无量寿起信论》曰」,这是彭际清居士作的,「右明往生菩萨不可计数。皆是如来愿力所持,光明所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功德不可思议,四十八愿起作用,就是我们现在科学讲的能量,佛法讲的光明,科学讲的能量。这能量非常之大,能摄受法界虚空界一切万物,万事万物。「所以智者大师临终」,这都是示现,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令门人唱无量寿佛」,就是念阿弥陀佛送他往生,「及观经题目」,南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是经题。「合掌赞曰」,这是智者大师最后的示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前面三句赞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四十八愿的功德成就。怎么成就?经上讲得很清楚,五劫修行,没有修行的功夫不行。我们今天说讲经功德回向,有没有?有。讲经本身就是功德,是摄阿弥陀佛功德为自己功德,这是从讲经人本身上来说。从阿弥陀佛那边说呢?佛是摄受一切众生功德为自功德,光光互照,佛光照著我们,我们的光反射又照到佛,是这么个意思。如果我们讲经,又能依教奉行,这个功德大了。能讲不能行,不能说没有功德,不大,力量不够。会讲又能行,这个功德就大。

  现在我们在这个时代,从理论上讲,大乘经论的理论,现前世界上这些一流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报告,我们对於意念,特别是集体意念化解世界灾难,我们不怀疑,我们非常肯定,必定可以做得到,这理上讲。事上讲呢?问题多多,有几个人真有清净心?他度自己力量都不够,他怎么能帮助别人?科学家告诉我们,真正清净心的人,那种修持有清净心的人,他们来祈祷管用,不是一般人。八千多人,八千四百多人就能让地球不产生灾难,这是什么?集体清净意念的功德有这么大力量。我们冷静的来想想,大概一千个人都不容易找到,何况八千?换句话说,灾难肯定有,无法避免。但是祈祷总比不祈祷好,大家真正一起来祈祷。佛法里面,就是念阿弥陀佛,诸位要知道,念阿弥陀佛就是他们讲的祈祷,力量比他们祈祷那要殊胜多!念佛的这个能量无与伦比,什么修行方法都比不上,我们要相信。因为这一句佛号,它是凝聚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善法的精髓,善中之善、善中之宝。净宗同学很多都不认识,所以念不是没有效,效果不大,不明显。

  我们是非常非常有幸,遇到这部大经,遇到黄念老的注解。他老人家注解这部经,引用的经书八十三部,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一百零一部,日本跟韩国这些祖师大德九部,总共等於说我们已经读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这本身就是无比的大功德。我们读这部经,让这些经启发我们,把我们自性的性德引导出来。因为佛说得很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藉著这个把我们自性引出来,这个功德就大了。这才真正能度自己、能度众生,能帮助地球化解灾难。真明白、真懂得、真干了,真的把经典里面的义理教训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方法不难,关键是放下,我们今天最大的麻烦就是放不下,妄想太多、杂念太多。这些妄想杂念一定要晓得,自己清净心里头决定没有,它从哪来的?它从末那识来的。末那识完全是染污,叫染污意,我们今天的意念不好,意念全是末那识。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就好了,末那识一转,就是我们这个经题里的「平等」,平等是真性,与一切万法都平等,没有高下。

  大乘教里面说,「入不二法门」、「万法归一」,一是清净平等,我们用清净平等心来念佛,那就是一念相应,念念相应。阿弥陀佛的心是清净平等觉,我们虽然没有觉,但是已经做到平等清净,决定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所以「易往无人」,到极乐世界去不难,我们把这句话再简单的说说,一心专注念阿弥陀佛。前面这句重要,一心专注是没有杂念,不受外面境界干扰,这个念头的力量太大太大,被现在科学家证实。这个一心专注的念头,阿弥陀佛这一念可以改变世界,你能相信吗?能相信。这一念专注是决定往生,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这一念的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没有改变世界!把自己的娑婆世界改变成极乐世界,那一念真改变世界。我念我改变,你念你改变,他念他改变,谁念谁改变。如果我们集体在一起念,能够有几十个人,一、二百个人在一起念,一、二百人都不容易找到,几十个人或者可以找到,帮助我们这个地区,这个地区里面化解灾难。纵然灾难不能化解,可以做到大幅度的减轻,九级的地震可以变成三级,就大幅度的减轻,这个可以做到,於自於他皆是莫大功德。可是这桩事情,对阿弥陀佛、对极乐世界真的认识清楚,他的一心专注才容易做到,真心向往。

  下面这三句,「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这一句火车相现是无间地狱,造作地狱业决定堕地狱。地狱相现前,这个时候你害怕、你恐惧,你一念改悔,悔是忏悔,改是改过自新,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不做错事,这一念悔改,佛都来接引你,都能往生。说明前面讲易往无人,极乐世界真容易去。地狱相现前,绝大多数的人是什么样的心态?被地狱相吓死了,他还会想到悔改吗?忘掉了,这个相吓到了,这一惊吓,地狱去了。真正一念悔改的,地狱相现前不惊不怖,他不害怕,知道我错了,知道这个现象我要下地狱,我错了,他能拿得定主意,他才能在这个时候念佛往生。这是什么?四十八愿里说的,最后这一念,一念十念决定得生,这一念都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极乐世界是自性现变的,阿弥陀佛也是自性变现的,生佛不二,性相一如,这是它的原理,所以这个话是真的,一点不假。但是临终的时候,地狱境界现前,要不惊不怖,不被它吓著,这是智慧,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我们自己设身处地想想,这个境界我们看到怎么样?会不会被它吓到?如果被它吓到就去了,地狱去了。由此可知,经教不能不学,经教要学得很熟,境界现前的时候别害怕,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处理,不惊不怖,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宿世今生所造种种恶业都不要想,就想阿弥陀佛就对了,你想到那些罪业的时候,罪报就现前。记住,一切法从心想生,特别是最后一念,最后一念想什么就到那里去,那一念改变你的世界,改变你到哪一道去。现在是人道,一念不觉的时候到畜生道去、到饿鬼道去、到地狱道去、到罗刹道去,都在最后一念。明白这个道理,从现在起,把不善的念头决心要把它放下。放又放不掉,很多人告诉我:我真想放,放不掉,前念放了,后念又上来、又起来了,老样子。经上教给我们的方法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别想自己。大乘教里面,头一个不是教你把自己的身看破!看破不难,是你不懂方法,不再想这个身是我,我起心动念想阿弥陀佛,起心动念想极乐世界,天天想、天天想,把想自己这个忘掉,自然就没有了,这是个非常好的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觉悟的心,觉悟就不为自己,为自己是不觉,为什么?你还有自己。念念为正法久住,念念求生极乐世界,这是第一个最重要的。正法久住,给苦难众生做个好样子,这就是发菩提心,大慈大悲我们要做个好样子给人看,做好榜样。世间人的心贪瞋痴慢,我们能真正做出不贪、不瞋、不痴、不傲慢,这就是做好样子给人看,就是自行化他,不要用言语用行动。把心量拓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像天地一样,天什么都能包,地什么都能容,决定没有排斥、没有厌恶,学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往生真的是不难。

  「况戒定薰修,圣行道力,实不唐捐」。圣行是学佛,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违背戒律就是圣行,戒律是从哪来的?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记录下来那就戒律。大圣之所行,道力。圣行是德,顺道而行就是德,道就是性德,德是修德,性德是道,一定要顺著道。道就是大自然的规则,大自然的运行,它永恒不变,清净寂灭。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清净、平等、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平等。能大师第一句话是清净,第二句话「本不生灭」是平等,第三句话「本自具足」是性德,自性本来就有,不从外头来的。有什么?本自具足些什么?佛在《华严》上说智慧德相,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德,就德能,第三个是相好。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本自具足的,智慧是自然现象,德是精神现象,相好是物质现象。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不离这三种现象,所说这三种现象全都包括了,自然界、精神界、物质界全都包含。

  第四句话「本无动摇」,那是什么?告诉我们,真心是不动的,会动的不是真心。那我们的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就晓得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不动的,真心没念头。最后一句「能生万法」,什么东西能生万法?动就生万法,不动万法就没有了。静是体,动是用,它起作用,现宇宙、生万法是自性,宇宙万法无量无边不离自性,全是自性所生所现的。所以「圣行道力」,一生修持「实不唐捐」,你的功德成就了。唐捐是唐朝人的术语,就是功夫白费了没有成就,实不唐捐就真实不会失掉、不会落空,真实的成就。这一段话,智者大师临终时候所说的,从四十八愿到实不唐捐,这是实录,事实真相。「言讫,称三宝名,奄然而逝」。最后说这几句话,大师往生了,他生到极乐世界,他临终时念阿弥陀佛往生。他修的法门,他是依《十六观经》修的,智者大师,《往生传》里头有他,《净土圣贤录》里头也有他,天台宗的祖师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也许正是他开的头,所以天台宗世世代代祖师,最后都是念佛求生净土。早年在香港,倓虚法师天台宗的,念佛往生净土的。

  「唐法照上五台,入大圣竹林寺,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问修行之要。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於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正遍知海,皆从念佛而生」。这一段故事,我想许多同修都知道,法照原本是修禅的,他朝五台山,在山上见到一个寺院,金碧辉煌庄严无比,看看外面的匾额叫大圣竹林寺,他就进去了。里面正在讲经说法,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坐下听经,听完之后向菩萨请教,问:末法时期众生根性不如过去人,修什么法门能成就?文殊菩萨就告诉他:修念佛法门。你看文殊菩萨讲,诸修行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不如念佛。菩萨自己说,我於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成佛。佛所证得的智慧叫一切种智,声闻得到的智慧是一切智,阿罗汉跟辟支佛所得到的是一切智,知法总相;菩萨所证得的,叫道种智。阿罗汉、辟支佛他的智慧,知道一切法的总相,一切法的差别相他们不知道,总相是什么?总相是空,佛常讲的「万法皆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阿罗汉、辟支佛证得的,所以他们能不著相。但是这一切相,这差别相,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别,是什么因缘生的?这个阿罗汉不懂。菩萨懂,菩萨知道总相,也知道别相,所以菩萨的智慧超过阿罗汉,但是菩萨这个差别相跟总相圆不过来。佛证得了,所以佛证得一切种智,一切智跟道种智是一不是二,这是佛证得的,所以一切种智就是佛智,得一切种智这就成佛,在《华严经》初住以上就证得。

  「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在经教里一切诸法最后都归般若波罗蜜多。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说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大藏经》里这是一部最大的经典,六百卷。「甚深禅定」,这是行门,般若波罗蜜多这是解门,解行相应。「乃至诸佛正遍知海」,成佛了,佛证得的是究竟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些「皆从念佛而生」,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一般人只知道参禅可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不知道念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比参禅容易。不相信可以找两个人实验,一个专门参禅,一个专门念佛,看哪个先开悟。念佛大彻大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没有开悟也能往生。修其他法门要没有开悟不能往生,还是搞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念佛呢?只要肯念佛,前面讲「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你就知道这个法门不可思议。造作地狱罪业的人临终悔过都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虽然是在凡圣同居土,可是智慧、神通、道力跟实报土的菩萨差不多,这是无法想像,所以称它作难信之法,这意思在此地,真难信。

  法照问文殊菩萨,「当云何念」,念佛怎么念法?「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时,决定往生」。文殊菩萨教他念佛的方法有节奏、有腔调,文殊菩萨传给他,他就传出来了。所以离开五台山之后,他的道场就提倡念佛,叫五会念佛,这个念佛法失传。民国初年有位法师,名字我记不得,他编了一个五会念佛的谱,唱起来挺好听。我找到懂音乐的,我们有一个出家法师他是学音乐的,他把它唱出来。也组成一个小班,唱出来之后录了一个录音带,我听了,那个时候是录音带,我听了这不是的,这个决定不是文殊菩萨传的。为什么?它那像音乐一样唱得很好听,但是有好处,接引初机很好,不能摄心;你要人听到这个心就清净,要能摄心才行。他这个不能摄心,听了很好听,可以在舞台上表演,可以给大家种善根的,很难得。五会念佛失传了。这个法照是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我们这有祖师像,法照大师的。所以当时人家就称他作五会法师,五会念佛的法师。他离开大圣竹林寺,一路上做记号,怕迷失道路,下次再来,回头一看庙没有了,寺庙就没有了,才知道这是跟菩萨有缘,示现给他看的。文殊确实是住在五台山,只有有缘才能见到他,没有缘的见不到。凡圣同居土,峨嵋是普贤菩萨,九华是地藏菩萨,普陀是观音菩萨,所谓菩萨修学的道场。

  「二大菩萨因与授记」,文殊、普贤给他授记,「汝以念佛不思议故,毕竟证无上觉」,这是对他的授记。「若善男女愿疾出离,应当念佛」。善男子、善女人,这里标准说出来,怎样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至少要落实十善业道。也就是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有这个条件就能学佛,才可以接受三皈五戒。第二条讲「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才能入佛门,无论是在家、出家都可以。於是我们就懂得,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净业三福第一条学起,佛这些教诲多半在小乘经论里头。中国在唐朝中叶之后,祖师大德们提倡传统文化,就是儒跟道,用儒道来代替小乘。所以我们最近这么多年来,提倡《弟子规》、《感应篇》,就是根据这个教诲来做的。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后面再修十善业,就很容易。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十善业难!所以我们常常想,为什么古人能做到,现在人做不到?清末民初,虽然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社会上一般人不重视,可是依教奉行的人还是很多。我这个年龄小时候住在农村,农村对这个非常重视,所以那个时候社会还是相当安定,人情味很重。一般人都讲信用,没有欺骗人的,所谓说话真算数的。可是抗战胜利之后,这种风气逐渐就淡薄,很快就消失,现在在社会上不容易看到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诸佛菩萨无尽的慈悲。现在社会动乱,地球灾变频繁,这都是不善心行所感得的。菩萨在不在这世间?肯定在,我们相信佛菩萨有无量的分身、化身,在各处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众生不认识。如果我们心地冷静,有感恩的心,有真诚恭敬的心,你就能体会得到。众生造极大的罪恶,三恶道的苦报他不能不受,为什么?唯有他自己受了,他才会觉悟,他才会清醒过来。他自己要不能亲身受这个苦报,他醒不过来,总以为他是对的,不肯认错、不肯悔改、不肯回头,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在讲席跟同学们曾经做过分享,三善道是消福报的,你修福一定有福报;三恶道是消罪报的,你造的有重罪,这个报一定要消掉。所以三善道跟三恶道的作用是平等的,没有差别,人如果善恶二边都离开,你就会出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的人干什么?没有别的,你看清楚,都是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搞这个把戏。人真正觉悟,不干了,到此为止,肯定他就求出离,出离最方便的方法、最稳当的方法、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这后头一句好,「若善男女愿疾出离」,出离六道轮回,「应当念佛」。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一定要一心专念,心里头真有,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这一点重要。

  下面又举了个例子,「慧日法师泛舶渡海,达天竺,至健驮罗国」。这是由海道到印度,中国过去印度是两条道路,北面是过丛林,就是丝绸之路,从那边到印度;另外一条也比较捷径,坐船从广东这个地方出发到印度。他到健驮罗国这个地方,应该在现在印度的东北面这个地区,「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慧日法师到达这个地方。「日乃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求感应,断食七天不吃饭,不眠不吃,拜到第七天感应现前,「忽见观音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教慧日法师,法师出家发愿传法利生,心地真诚,不是真诚没有感应,真诚到极处佛菩萨就来了,见到观音菩萨的相,这个瑞相非常的稀有。

  过去圣一法师在世的时候,我们第一次见面是一九七七年,三十多年前。他告诉我,就在前二、三年还没有开放,他到普陀山去朝拜观音菩萨。香港两位法师,大陆上一位法师,陪著他们到潮音洞,观音菩萨常常在洞里现身。他们拜了半个多钟点,见到了,只见到相,菩萨没跟他说法,没跟他说话。三个人都见到,但是三个人见的相不一样,圣一法师见到的观音菩萨,金色身,戴毗卢帽,坐在莲花台上,看到这种相。第二位,这也香港去的,他们一道去的,他看到是白衣观音,是站著的,手上拿著净瓶杨柳,站著的。大陆上那位法师也不错,也见到了,见到是个出家比丘相。都看到了,三个人离开之后一说,看到的不一样,菩萨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菩萨相从哪来的?感应的没错,我们自己心里面所感的。菩萨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不但没有分别执著,他没有起心动念,完全是感应。

  慧日法师所见到的,这个感应无比殊胜,菩萨还跟他说话,教他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可见净土法门胜过诸行」,现在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感应很多,我们总结各方面传来这些信息,感应的信息就是念佛。而且还传一句话,除念佛法门,其他法门都来不及了。这个话的意思很深,那就说明念佛法门它的功力超过一切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比不上念佛法门。这个意思,跟过去乾隆年代慈云灌顶法师所说的完全一样,法师在《观无量寿佛经直解》,这个注解是他作的,里面说过如果我们犯的有重罪,什么样的经典忏法都没有效,这个罪太重,忏除不掉,最后还有个方法,念佛求生净土,可以消极重的罪业,这意思相通。念老在此地总结,净土法门胜过诸行。

  「他如天亲大士《无量寿论》、马鸣大士《起信论》、智者大师《十疑论》,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莲池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赞叹,导往西方,决无欺世误人之事」。我们要相信,这些菩萨、祖师大德不是凡人,我们要相信,要依照这些教诲认真努力。下面说,「何况我等生当像季」,我们生在末法时期,「法弱魔强」,我们遇到就是这桩事情,佛法弱到极处,真正学佛无立足之处,学佛比什么都苦。没有坚定的决心,你会走投无路,你会不会向魔去投降?太多太多!「独力修行,岂无错路」,没有人知道,无论修哪个法门,走到岔路、走向偏邪,这是肯定一点都不稀奇。「若复徘徊不信,深恋尘劳,如蛾赴火,如鱼处涸,曾不几时,大苦随后」。这讲灾难,在今天决定不能够犹豫不决,徘徊不信就是犹豫不决。深恋尘劳,尘劳就是这世间,世间的亲情,世间的名利,五欲六尘决定不能够贪恋。下面两句是讲愚痴没有智慧,飞蛾扑火,鱼游到沙滩回不去就死路一条。所以,曾不几时,大苦随后,这个大苦是三途,贪瞋痴慢如果不断,情执不能放下,无论修哪个法门都没有效。「宜各猛省,莫更他求」,今天要觉悟、要回头,专心念佛求生净土,你就对了。这个路确实像经上所说的不难,只要真正发心,经上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简单的说,蕅益大师讲的,真正求往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这一生我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求了,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其他一切都放下,没有一个不成就,而且很快成就。这是事实,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亲眼看到的就不少,这还能不信吗?

  「以上正宗分竟」,本经正宗分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学完了。后面是流通分,流通分有六品,序分有三品,这是大经的派头,虽然分量不多,它跟《华严》、《法华》是同一类。好,今天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