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0八集) 2011/7/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0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三十六面从第六行看起:
『命终弃捐』,「此四句」,这个四句是下面,「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这个四句,「泛指一切世人,临命终时,则一切积爱之眷属财宝,皆当舍离。「独去独来,无能随伴,至爱之人,可以同时死,但不能同处去,业因不同,果报千殊,去处各各不同」,故云『莫谁随者』。这些都是人间事实真相,纵然是同修善业,各人感报也不相同。所以确实可以同时死,特别是灾难,你看同时死的人有多少,去处不一样,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了解。灾难来的时候怕不怕?不怕。如果我们一生知道伦理道德,相信因果报应,起心动念自然与性德相应,纵然遇到灾难,不是坏事,你提升了,你向上了,是好事。如果不相信古圣先贤教诲,不能够断恶修善,那灾难来了你是往下面去,你不能提升,来生想获得现前这个果报都不容易。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失人身,来生再想得人身这个机会非常渺茫。那要怎么看法?我们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达到中品十善的标准?这佛在经上说,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不失人身。下品就不行了,下品虽然不堕三恶道,多半落在魔道,修罗、罗刹到那里去,那也不是个好地方。由此可知,十善业道是标准。
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以前,中国人怎么办?中国老祖宗有标准,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十善完全相同。中国人讲的有伦理,五伦、五常,五常就是五戒,有四维、八德。表面上看比十善讲得还细,讲得还清楚,这从表面上看,深处看那就不然。深处看,声闻把十善展开变成三千善,叫三千威仪;菩萨更殊胜,将十善展开为八万四千善;善圆满了,十善圆满就成佛。这个意思就是说,千万不要小看十善,等觉菩萨十善业道还不能说圆满,还差那么一点,到佛才圆满。何以见得呢?我们只稍稍留意,你能看到,彩画的佛像,佛的圆光顶上有三个字,通常用梵文写的叫「唵阿吽」。在中国我们看到有中文写的、有藏文写的,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身口意,唵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身业就是不杀、不盗、不淫,口业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是不贪、不瞋、不痴。那个顶上三个字就是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到成佛才圆满。怎么可以轻视它?现在一般学佛,无论在家、出家,把这个小看了。就像学儒小看了《弟子规》,学道轻视了《感应篇》,认为这都是最浅最浅的,浅得不得了的。没有想到最浅原来是最高,最平常的原来是最殊胜的,这是佛法所说的不二法门。谁能体会呢?确实能体会到的人太少!如果到有一天「命终弃捐」,这个弃捐是身体,身体丢掉不要了,到这个时候后悔来不及,想学,机会没有了。
末后这个四句泛指一切世人,这个一切世人不但是六道,还包括十法界,「临命终时」,这特别是指我们欲界,欲界临命终时身舍了。这个死,命终是身命终,这个要记住,灵性没有命终,灵性不生不灭。不但灵性没有生灭,灵魂也是不生灭,灵魂有转变,所以它叫变易生死。身体叫分段生死,我们到这个世间来,生活了几十年这一段,这一段一段的,所以说有这个身体就分段生死。没有这个身体,灵性叫变易生死,变易是什么?它不断向上提升,或者往下坠落,都在变易。到这个时候你就真的明白了,你一切所爱的、所贪恋的眷属财宝,你一样都带不去,皆当舍离。佛家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能带去的什么?能带去是你的业。你的善业帮助你生三善道,你的恶业帮助你去生三恶道,统统都是往生,到哪里去往生,各人有各人的业报,所以你是独去独来。再恩爱的夫妻,两个人造的业不一样,去处不相同,这个不能不知道。只有一个方法去处可以相同,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
早年慧远大师给我们做了证明,远公在庐山东林建念佛堂,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都往生,往生当然不是同时,有先有后。后往生的人,弥陀来接引,都看到先往生的人跟在阿弥陀佛的旁边一起来迎接他,这就是说明命终弃捐还可以在一起,大概只有极乐世界,除极乐世界之外就不可能。你自己的恩爱眷属,你要是明白、觉悟了,确实只有这个办法,生生世世永远在一起。怎样才能够真的实现?就是每个人心里都要把阿弥陀佛装进去,心里不要想别的,统统想阿弥陀佛,我心是阿弥陀佛,你的心也是阿弥陀佛,他的心也是阿弥陀佛,这就是远公东林莲社当初的办法,个个都往生。在这个世间大家聚集在一起修行,到极乐世界也聚集在一起修行,这是个可靠的方法,我们永远不会离开。最近我看到有几封信,各地的同修们,希望有缘分跟我在一起共修,今天我把这个方法传给大家,确实可以永远在一起。那你的心里要有阿弥陀佛,不能有净空法师,有净空法师不能往生,有阿弥陀佛你就能往生,这个很重要!大家记住,有愿必成。
下面说得好,「至爱之人,可以同时死」,这个同时死在现在我们看得很平常,灾难当中,你看一个灾难死多少人,同时死。「但不能同处去」,为什么?业因不同,果报千殊。「去处各各不同」,这一离开之后,纵然再遇到,回头再遇到不认识,为什么?改头换面。除非你证果有神通,至少证小乘二果以上,为什么?二果有他心通、有宿命通,能认识你,改头换面也认识。我在人道,他在畜生道,我也认识他,这有神通;初果还办不到,还没有这个能力。「故云莫谁随者」,没有人能跟随你。「《普贤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这个刹那是讲最后那一念,「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这是说什么?说你的灵魂离开你的身体,你身体所有的器官功能都失掉,这个散坏就是功能失掉。「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亲戚跟你告别。「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这个地方举的例子是国王,你的权力、你的势力跟著你的身体一起走,灵魂离开身体也就离开一切。「辅相大臣」,这是帮助你的人,你是个国王,你底下的宰相大臣,这讲人事离开了,不属於你的。「宫城内外」,宫是宫殿,你居住地方,城是城市,古时候讲的京城,京是大,今天讲的大都会,内是讲宫,外是讲城。「象马车乘」,这是你的交通工具。「珍宝伏藏」,你收藏的这些珍宝。
「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这一切的一切,没有一样能相随,你要这个干什么?这个世间人确实有这些嗜好,想收藏。我们是贫寒出身,从小没有这些东西,长大之后学了佛法,觉得这是个累赘、是个负担,你有这些东西,心就不安,你常常惦记它,常常牵挂它。所以这些年来,同学们送给我这一类的珠宝玉器艺术品,我统统都不要,随手我就送掉。为什么?我没有地方放,虽然很名贵没地方放,都送人。他们居住的房子大,有厅有堂可以悬挂这些艺术品,我没有这个地方,我也不愿意要。我需要用的我都用复制品,你看我背后这一组佛像,应该是唐朝的绘画,我这是复制品,原来的呢?原来的送人了。复制品放在这放心,不值钱,原件我统统不要,以后有人送这些东西给我送复制品,不要送原件,原件我不要。决定不要去操心,丢了也欢喜,人家拿去我也欢喜。
底下讲「常云」,佛门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两句话此地也有。「不论贫富,莫不皆然,个中忧苦无尽」,故云『万端』。这个世间人谁没有这个苦处?都有。这个苦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著来的,你有执著你就有这个苦,你不执著了就没有这个苦。财物,有,很好,没有也很好,决定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苦了。常常想著财物不是我的,我到这个世间来,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人间,什么也没带来;将来走的时候也是赤裸裸的走,什么也带不去。换句话说,这个世间有缘我暂时用到它,要想到都是暂时借我用一下的。决定没有一个念头说据为我有,那就错了,你就有负担,你就有累赘、有忧虑、有牵挂,一大堆的烦恼都来了。像我们住旅馆没有烦恼,为什么?很清楚,这个房子居住里头不是我的,我明天走了,走了也不会再牵挂它。用这种心态住在这世间是很快乐的,我们到地球上来观光旅游的,这里面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与我丝毫不相关,我可以欣赏,可以游乐,绝对不会有个念头据为己有,没有这个念头。控制它的念头没有,占有它的念头没有,就自在了!有这两个念头,叫造业;这两个念头没有,那叫净业。真的你可以享受它是净业,没有占有、没有控制,这个态度就好。再看下面一段经文,讲眷属和敬,这是佛劝导我们的。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这是一小段,劝导我们,中国老祖宗所说「和为贵」。下面劝导,也是教导我们,要看破、要放下。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
『或』是有的时候,心里起了个念头,这个念头无非是想控制、要想占有、想干预,都错了。古大德有一句话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是智慧,好事也是造业,那业就有善恶,善恶往往自己没有智慧不能判断,自己以为是善,殊不知它是恶,为什么?给别人带来不方便。我们以为这好事,那是我们的标准,不是他的标准,这难!只有罗汉以上才能见到实情,真实的情况,为什么?阿罗汉是真的无我,见思烦恼断了,才能见到真相。带著这些自私自利、自以为是,这个有色眼镜看外面东西,你全看错了,全是自己的标准,自己的标准,当然就会跟别人发生冲突。冲突一发生,自己要不知道退让,最后是两败俱伤,别人如果含著有冤屈,就会变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有同修告诉我,世间最残酷的业报无过於战争,在战争当中死亡,他永远还在战争。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我给他印证,一点都不错。我在学佛的早年,应该在学佛之后二十年,常常作梦在打仗。因为我们小时候生在抗战时期,中日战争,在逃难,在打仗,你看这个印象多深刻,学佛二十年了有时候还做这个梦,在逃难。由此可知,在战场上死亡的,阿赖耶的意识永远抹不掉。死了以后怎么样?他没有觉得死,他还在打仗,如果不觉悟几百年、几千年都在打仗,真的是苦不堪言,每天都在惊慌当中过日子,恐惧,身心都不能安稳,生生世世要搞上几百年、几千年,你说多苦。只有菩萨慈悲,遇到菩萨了,菩萨跟他们现同类身讲经说法,帮助他们觉悟。觉悟之后才知道错了,觉悟之后战争早就结束了,他不知道结束,再慢慢恢复正常,多可怜。心有争执就『有所恚怒』,怨恨恼怒烦就出来了。
【后世转剧。至成大怨。】
从小怨变成大怨,从小的磨擦变成大的仇恨。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想破』,就是你要看破。
右面这段经文,「劝世人,亲眷之间应当和敬,不和成怨」。怨万万不能结,古大德劝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决定不跟人结怨。别人来找麻烦,我们心里马上就明白,过去世的怨恨现在遇到。八苦里头怨憎会,冤家对头这碰到了,碰到怎样?要忍、要让,对他要谦虚、要恭敬,把它化解,恭敬、谦让,解冤释结这是有智慧,这是聪明人。我们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会感动,如果他一觉悟,很好,他也放下了。决定不能坚持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不坚持。错跟对没有绝对的标准,今天对了,也许明天就错了,今年对了,也许明年就错了,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这个世间指六道,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几乎都免不了这些现象。不但是亲眷之间应当和敬,对一切人、一切事物都应当和敬,不跟人结怨,不跟畜生结怨,乃至於花草树木都有灵性,我们还是以谦敬来对待,不跟它们结怨。
下面念老给我们的解释,『敬爱』,「恭敬与慈爱」。这是我们应当要有的,不要轻慢,轻慢是个小事,由小累积就变成大恶、变成大怨,所以小礼小节守住,大礼大节就不会失去。『憎嫉』,「指憎恶」,憎恶是讨厌他、不喜欢他,这个也很能够积怨,「嫉妒」,经上所讲的,在我们现前社会,到处都可以看见。『有无相通』,「相通指财物,以我之所有,济彼之所无」。别人有缺乏的,我要帮助他,要欢喜施舍,从这个地方下手。学大乘之后,我们晓得,佛对於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最大的恩惠是什么?法布施。因为法布施能帮助人觉悟,人要是觉悟,一切问题自然解决;不觉悟,他迷惑,迷惑哪有不造业的道理?『言色』,「言语与面色」。《还源观》四净德里头第三句「柔和质直」,你看贤首国师德行只提了四个纲领,言色在里头,言语要柔,表情要和。『违戾』,「违」是违背,「戾」是乖、是狠。「《会疏》曰:怡声下气,言不违戾。温良恭谦,面无颦蹙,是谓常和」。「故知言色常和,即经中之和颜爱语」。爱语,不是说好听的话,好听的话有的时候害他,爱他是爱真诚,从内心里面真诚爱护他的话,这叫爱语,他有过错劝导他也是爱语。规劝不容易,谁能接受?不能接受决定不能劝他,犯了过失也不能说他,不接受。你要劝他:你知道什么?
过去李老师教导我们常说,劝你的人是谁?两种人他有义务,一个是父母,你有错误他纠正你;一个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教诲还得察言观色,这个学生不能接受的,别跟他结怨。我们在学校念书就见过,老师很严厉,常常责备这个学生,不喜欢这个学生。这个学生怎么样?毕业文凭拿到之后就想办法来整老师,报复老师,好好的揍你一顿,真的,不是假的,报复。所以李老师就教我们,学生当中有可以教的教他,不能教他把他看作旁听生,对他客客气气,他有什么毛病从来不说。因为我们班不大,是小班,讲堂大概就是我们摄影棚这么大的样子,同学们就二十几个人。看到老师就对几个学生非常严厉,有打有骂,被打骂里头都哭哭啼啼,老师对他们从来没有好脸色对待。有几位同学,二、三个同学老师对他很客气,从来没有不好的面孔,都是笑面迎人。那个时候我年轻,我三十一岁跟他,我看不懂,老师怎么会是这种态度?我这个疑惑没说,被他老人家看出来,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间里,问我「你看到我对待同学是不是有疑惑?」我说「是的,我不敢讲。」老师就说,「同学真肯学,打他、骂他都打不走的,他还感恩,虽然哭得很伤心,他感恩,他听话,真学,要教他了。」我们那个班成年的人多,我在那里还算年轻的,年岁最大的林看治六十岁,已经有孙女儿,做祖母了。老师说,我们才恍然大悟。那几个对他很好的,根本就不听,老师说什么,好好好,说完之后我行我素,表面上看到很恭敬,老师的教诲没放在心上,根本就不能去做,这样的心态就看作旁听生,老师对他只有恭敬、客气,不闻不问。所以和颜爱语这个很重要。
「以上劝和」,经文解释上面讲的劝和,「下明不和结成大怨」,就经文从「或时心诤,有所恚怒」,这个下面,底下这段文,是不和就结成大怨,所以人与人之间相处,「和」比什么都重要。佛教弟子他没有组织,真正是一盘散沙,为什么这些同学都能守规矩?就是释迦牟尼佛提的六和敬。人人自爱,人人想著与别人和,不要求别人与我和,个个都要求我跟别人和。所以团体虽然不小,我们估计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他那团体不会少过三千人,这样大的团体和睦相处,他是六和敬的团体,人人都自爱。他能量的来源就是世尊天天教导,天天讲学,天天教导,每个人自动把六和落实。六和里头最难的一条就是「见和同解」,现在人讲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共同的认知,这是和睦的核心。如果没有这个共识,和睦做不到。佛法的共识是什么?佛没有说:你们想的都错了,我想的是对的,都得要照我的想法。你们想想,有人能服他吗?没有,那做不到。佛的共识非常巧妙,教我们什么?放下,放下不就和了吗?你说你有理,放下;他说他有理,放下。大家统统都放下,和了,没事了,妙极了。你看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不全和了吗?这每个人服了,我放下,你也放下,六和敬是建立在这个道理上,在这个基础上,没有人反对的。在净宗法门就更特别、更殊胜,一切放下,阿弥陀佛,统统都归到阿弥陀佛不就和了吗?
世尊这个团体是个教学的团体,跟一般世间团体又不一样,学生都尊敬老师,对老师有信心,对老师的教诲有信心,又能认真奉行。戒律从哪里来的?戒律不是释迦牟尼佛去想,一条一条定下来的,不是。怎么来的?同学当中有人犯过了,佛就这条以后大家记住,这个事情不能做,就列一条。所以戒律的完成,是长时期完成的,佛没有去想它。这杀生,看到同学当中有杀生,当然不是杀人,杀小动物,定下不杀生这条。有人偷盗,想占人便宜,发生这个事情,偷盗不可以有,是这么来的。都是同学发生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有的是佛看到了,多半都是同学们到老师那里去报告,发生这个事情怎么办?这条不可以做。应该做的没有做也要制戒律,这个一定要做,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戒律不是预先定好的。这个僧团是大义团体,真的是如理、如法、合情,情理法面面都顾到。下面「《会疏》曰:怡声下气,言不违戾。温良恭谦」。这个地方态度要学的,不和一定要记住,不和就结怨,这是个很可怕的事情。
『或时心诤』,「诤」,通常就是讲争执的「争」,《一切经音义》解作「讼」,讼就是诉讼,告状,现在讲告状。「《会疏》曰:人情平时虽无愤恨,违境忽生,不时斗诤,故云或时」。这就是讲烦恼习气人人皆有,这不能否认的,六道众生哪个没有?没有缘触动,它伏在那里,它不发作,可是有缘触动,它就爆发,什么时候发作他自己都不能控制,说发作就发作了。这在佛法里叫修行,行就是行为,特别指这些不善的行为,不善的行为要把它修正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行为。从哪里修?从心地上修,心地是念头,不善的念头才起来,这一觉悟马上把它放下。因为言行是听念头指挥的,念头善,言就善,行就善;念头不善,言就不善,行就不善。所以修行懂得这些道理,把念头抓住就容易了,不许可有不善的念头。止不住的时候怎么办?念佛,无上法门。止不住的时候大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统统归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纯净纯善。阿弥陀佛的本意就是我们自性清净心,我们自性的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真实义。古德说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回来得快,把这个争就化解;回来得慢,他就产生争论。学著不与人争,无理不争,有理也不争,这是真修行人,大修行人,表现出来的确实是前面所说的「净定安乐」。这个乐不是狂欢,而是心情愉悦,表现在身心上满面的笑容,一种喜悦相。特别慎重,就是「一时忽起相斗与争讼之心」,心是念头,不能有这种念头。
下面,『恚怒』,「瞋恚忿怒也,乃三毒之一」。「一时瞋心,造成小恨,但冤冤相报,无有已时,怨憎常会,互相杀害,愈演愈烈」,故云『后世转剧,至成大怨』。诸位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安士全书》的上半部,你看一开头叙述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讲他那个时候生生世世报怨,互相残害,造成极大的罪恶,这都是应当要避免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不给别人有生气、有怨恨这种机会,不给他,这是我们修行的真功夫。所以经上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是菩萨。一个人所在之处要叫众生生烦恼,他不是菩萨,他是魔,魔给人带来烦恼,菩萨给人带来喜悦。这句我们常常放在心上,时时提起正念,不容许它发生。就是一时瞋心造成小恨,对自己、对别人,对自己要忍耐,对别人要忍让,这一让他会反省,问题确实就化解了。如果不肯相让,一定要争个胜负叫逞强好胜,那就会造成冤冤相报,无有已时,这是八苦里面怨憎会苦。
严重的演变为战争,确实就像文昌帝君一十七世,这些事情成了大怨,文昌帝君是遇到佛菩萨,开导之后他觉悟。现在这些事情,在人间我们看见了还不严重,最严重的是在鬼道,是在这些幽灵。最近北京居士送了两片光碟,里面的内容中日战争,几乎在每个战场上死难的双方战士,包括将军,现在在干什么?还在打仗。这一小部分觉悟了来祈求超度,说明我们超度诵经有效。他特别提醒,诵经的时候要观想,要真正想到他们,他们才能够得到;如果只是诵经不想他们,想别的事情,他们得不到,这个很重要。古人所谓「诚则灵」,不是诚心就不灵,诚心什么?所谓「祭神如神在」,你一定要想那个。我们这一拜拜释迦牟尼佛,心里就想释迦牟尼佛他就有感应,拜阿弥陀佛就想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想释迦牟尼佛,没有感应。我们消灾要回向给这些众生,回向给哪些众生就要想那些众生。所以为这些双方战争当中,死难的这些将士、人民,你就要想到战场上那种凄惨的状况,他们就会有感应。有善根的这些灵,有些可能它就往生,真的念佛往生,有些到天道,有些到畜生道、人道,都是好事情,他就算畜生道,他从饿鬼也升了一级。有人问他,真的能收到!真的他们现在做游魂很苦,我们看罗马军团的故事那都是真的,遇到佛法他就得到解脱。
下面括弧里头说,「如琉璃王为报宿怨,欲尽杀释种」。经上有这个故事,琉璃王,释迦牟尼佛在世,他是大国王,他跟释迦族有冤仇。怨是过去生中结的,这在《释迦谱》里头都有记载,不是前世,也不是再前世,这是过去很长很长的时间。琉璃王这一群,那个时候他们在畜生道,在一个鱼池里面,他们是一群鱼,琉璃王就是这个鱼里面的头目。释迦族在那个时候是些渔夫,捕鱼的人,有一次他们想把这个池塘的鱼统统打捞起来,把池塘的水放掉,鱼全部杀掉。这一群被杀的这些鱼怨恨不灭,生生世世记著要报仇。释迦牟尼佛出世了,生在释迦这一族;那些鱼呢?鱼现在变成人,琉璃王这一族。无量劫前的怨恨,小小的一点事情一挑拨就变成战争,释迦佛想阻止这个战争,阻止不住,如是因,如是业,如是果,如是报,救不了,怎么劝不听、不接受,一定要把这族灭掉。最后释迦佛就劝大家逃亡,所以他的家族逃到西藏,在后藏,以后就没有回去,就在西藏落户,所以释迦族也算是中国人。这桩事情,当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释迦族整个这一族逃到后藏。这是用这些事来告诉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什么样的怨恨都要把它看破,要化解,决定不能结怨,结怨后果太凄惨,生生世世多少世都不能够解决,愈结愈深,连佛菩萨都无可奈何。
所以这里讲,「指世间冤报之事,互为祸害」。「既造业因,必结恶果,报应虽不立即显现於当时」,故云『虽不临时』。「但因果不虚,决当报偿於后世」。这个事情麻烦,果报能够降临在当时都是属於轻的,愈积愈厚。这个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决当报偿於后世,慈禧太后的事情,就是明显的例子,她是报私仇,私仇报了,她又造了新业。这个新业是什么?把中国传统文化毁掉,造了更严重的罪业。私仇是清朝在没有入关之前,也就是说,在明朝那个时候,他们附近有个小的部落叶赫那拉氏,他们把它灭掉,这一族灭掉了。叶赫那拉氏的酋长临死的时候对天发誓:我族里头纵然剩一个女孩子,也要报仇。发了这个誓。所以满族入主中国,在中国做了皇帝,就定了这条文,只要是叶赫那拉族的人决定不准进宫,要隔离。一直到咸丰两百年过去了,两百年都没事,咸丰知不知道慈禧是叶赫那拉氏呢?知道,认为这个女孩子有什么了不起,怕她干什么?所以就立她做贵妃。以后没有想到她真厉害,咸丰死了之后她夺权,因为什么?她生了一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只有他继承王位,她就变成太后。儿子年岁小,太后垂帘听政,所以这个国家政权就变成掌握在她手上,为所欲为,灭了清朝再报了仇。但是这个手段,把汉族几千年的伦理道德文化给摧毁了。藐视佛法,自称为老佛爷,所有菩萨都站在她旁边;清朝历代帝王都信奉佛法,佛门里头高僧大德封作国师的很多,自称为弟子。只有她自称老佛爷,这个罪过重了,真在地狱,她想出地狱可不容易,没人救她,心太狠了,手段太毒了。
另外现在在社会上,我们也常看见,中国、外国都有,败家子,这是什么?儿女跟父母四种缘,报怨的。所以现在多少父母,我们所接触到的,都说小孩不好教;老师,我们也常遇到,老师来跟我们说,现在学生不好教。我们知道这个原因,今天这个世间人,有几个是以仁慈的心待人接物?你用仁慈心待人接物,你与人有恩,他到你家来做小孩,他来报恩的。你没有恩惠给别人,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换句话说,你跟别人结的全是怨,那你家的小孩都是冤亲债主。所以我们也得深深记住,古大德教导我们,决定不跟人结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与人要结恩,不能结怨,要能够舍己为人,不能占别人便宜。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这个念头是盗,盗心,虽然你没有行动,你的心已经犯了盗戒,在菩萨戒上就破戒。小乘比丘戒论事不论心,好守;菩萨戒难,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它结罪是从起心动念,它不是行为。所以菩萨比声闻高太多了,同样一条戒,菩萨比声闻难太多,不起心、不动念。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父母杀儿女的,儿女杀父母的,兄弟互相残杀的,这已经就不是新闻,太多太多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冤冤相报。还有现在妇女堕胎,堕胎是什么?他到你家来你把他杀掉了。他还会不会回来?还会,他来的时候就是要杀你,他来报仇的。如果这个小孩是来报恩的,你堕胎把他杀掉了,你看恩变成仇;如果他报仇的,你把他杀掉,仇上又加仇恨。他是讨债、还债的,债务,你把他杀掉了,不但欠债还欠命。想到这点你还敢造吗?不是造作就没事,造作后头麻烦可大了,佛菩萨都不能给你解决,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在很多活动当中,我也常说,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这种人羞於作恶。他认为什么?我做坏事很丢人,不好意思,这是个约束的力量,比法律好。可是因果的教育,你懂得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你不敢做坏事,为什么?想到后果就害怕,你那个念头自然就停止了。因果教育重要,比什么都重要。中国过去几千年,这个国家社会长治久安,靠什么?老实讲靠因果教育至少百分之七十,伦理道德只能占百分之三十。
所以在过去不要说太久,七十年以前,每个城市都有城隍庙,不但每个城市,大一些的乡镇都有城隍庙,城隍庙所在之处的确是镇邪。上城隍庙烧香的人络绎不绝,城隍有没有?有。我还记事的时候应该是七、八岁,我们庐江县城的城隍庙被毁掉,军队去毁掉。在军队毁掉城隍庙的前三天,我记得那个时候,是冬天过年的时候,我们住在乡下,到城里来看外婆,外婆还在,是冬天下雪。外婆家的邻居,不是紧邻,好像我记得是隔四家不远,隔四家那一户人家有个人生病,大人生病,生病他就跟家人说,城隍要搬家拉夫拉他,拉他去挑东西搬家,那要命的事情。怎么办?他说如果有钱的话,可以请人代替他。所以家里扎的一些马、人,烧纸钱烧了很多,结果他说:够了、够了,差不多了,可以找到人代替了。他的病慢慢就好起来。三天之后果然发生这个事情,半夜军队进了城隍庙,把里面的神像全都毁掉。前一天,毁城隍庙前一天下雪,雪地上有印子,有车、有马、有人走的印子,从城隍庙到出城那条路,好像是西门那条路,在雪地上能看见。我们家乡很多人,大概像我这种年岁的人都记得,真的不是假的,城隍前一天搬家搬走了,第二天他们才毁城隍庙。你要说这是假的我不相信,我亲眼看见的,亲身体会的,年岁虽然小,大概是七岁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城隍搬家了。城隍庙我去过很多次,母亲到城隍庙烧香,带我去,里面的阎王殿,十殿阎王是泥塑的塑得非常好,真正是艺术品。所以我们家乡人对这桩事情,印象非常深刻,真有绝对不是假的。故云『应急想破』,想破就是看破,你应该要看破,果然看破你就能放下,放下不再做这些事情了。
末后这句话,「众生但知畏果,菩萨则畏因」。这就是什么?迷惑的人,果报现前害怕了,害怕没用你不能不受。菩萨聪明,菩萨怕造因,怕造恶因,为什么?恶因后头肯定有恶报,决定逃不了。前几年我请也是我的一个同学,李老师的学生江逸子,台湾的画家,我请他画地狱变相图。我在缘起里头写得很清楚,我怎么会有这个念头?城隍来找我,附身,他告诉我,他是庐江县的城隍,说出我小时候的事情,没人知道,我弟弟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大概只有我母亲晓得,他能说得出来我相信了。找我干什么?希望我帮助把城隍庙恢复。我说「这个事情我可以做得到,但是国家政策不许可。」他也明了,他就想了一下,他说:十王殿非常重要。我说:「我知道,城隍庙里最重要的就是十王殿。」十王殿是什么?教因果。当时我在新加坡,他到新加坡来找我,附在一个人身上找我。居士林正在建外面的围墙,用福建惠安的浮雕,里面雕的二十四孝做得很好看。我就想,我说:能不能把十殿阎王殿做成浮雕镶在墙壁上?他就马上回答我,那这浮雕就不如画画,如果能把这个地狱画出来,把它多印,希望我能够在全世界净宗道场都能够把它展出来。我说这是好事情,这他提出的建议,这更好办。
所以我就跟江逸子商量,我一提起他马上就同意。我说为什么?老师在世的时候曾经提过,希望他画一张地狱变相图,他没有画。老师还希望他,跟地狱变相图对比的,画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图,让大家看看这边是苦,这边是乐。我说好,那你现在应该要做了。一年的时间完成的,很多同学都看到,那是一张巨幅的制作,五十多米长,二十六公分高,五十多米长,这张图大概可以印上上千张都不止。城隍来找我的,我替他做的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绝对不是迷信。业因果报丝毫不爽,绝对不是说信就有,不信就无,哪有这种道理?我们看底下这段: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任何人代替不了。
【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於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念老的注解,「右段劝谕世人,舍恶修善」,这是这两行经文所说的宗旨。『爱欲』,「指情爱与贪欲」,现在所谓的情执,这个很难断。「爱不重不堕娑婆」,这是古大德讲的,「念不一不生净土」。「世人举体沉溺於爱欲之中」,这句话是现前可以说是全世界社会的写照,这不是一个地区,全球性的都沉溺在爱欲之中。情爱、欲望,这个情里头真有爱吗?假的不是真的,佛法说永恒不变是真的,见异思迁是假的,今天这个社会上真有爱情吗?真正有爱情还情有可原。都是虚情假意,大家互相欺骗,一丝毫真诚都没有,今天这个社会不像人间,有人说人间地狱,这个话我们愈想愈有道理。地狱在哪里?今天人间是地狱,人伦基本的道德观念都丧失,完全丧失。我们讲五常,确实今天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中国过去社会这五常是底线,任何人都得要有的,没有你怎么立足於社会?不能不讲究这五个字。仁是推己及人,想自己就要想别人,从哪里想起?先从父母想起,然后想妻子儿女,然后想兄弟姐妹,一层一层扩大。要尽自己的本分,要爱护这些人,要关怀这些人,要照顾这些人,要帮助这些人。现在没有了,现在人只想到自己,除自己之外都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什么?欲望,情欲。夫妻之间恋爱结婚,你要问这结婚的两个人,你们两个当中互相真的相信吗?他会摇摇头:走著瞧吧!这个态度是真的不是假的,观望,不能长保。几天分手的有,几个月分手的有,一、二年分手的很多很多,都在造罪业。给谁结了怨?如果他生了小孩,跟这个小孩结了怨,你们不和,他受罪,他的怨恨这一生一世都洗不掉,来生后世有意无意遇到能不报复吗?
我们看念老这个文,「情爱与贪欲,实为生死之本」,这就古人讲的「爱不重不堕娑婆」,这个世间人完全沉溺在其中,这讲六道轮回。「於是死此生彼,流转无穷」。六道从哪来?就从这来,佛法讲的贪瞋痴。「纵使眷属满堂,於生死之际,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无人相随,无人能代」,故云『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复指苦乐之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亦无有能替代者」。你一生遇到善缘行善积德,你去的地方好,好也只是人天两道。如果心行不善,你去的地方就不好,这个不好是指三恶道,苦乐自当,自作自受。「憬兴云:自当,即自受也」。『善恶变化』,「善变化」,就是善道,「即善趣报」,三善道的果报,「恶变化即恶趣报」,人变成畜生,变成饿鬼,变成地狱,变化。「《会疏》云:今世虽善果,(所作)业因恶,则来世变招殃过」。过是过失,天灾人祸都是自己造作不善的业因所感召的。现在我们虽然是恶报很苦,但是所做的善,来生的时候它就变成福报。「千变万化,不可具述。此则变化之又一解也」,都能讲得通,也都是事实真相。总之,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是真理、是事实,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小心谨慎。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三十六面从第六行看起:
『命终弃捐』,「此四句」,这个四句是下面,「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这个四句,「泛指一切世人,临命终时,则一切积爱之眷属财宝,皆当舍离。「独去独来,无能随伴,至爱之人,可以同时死,但不能同处去,业因不同,果报千殊,去处各各不同」,故云『莫谁随者』。这些都是人间事实真相,纵然是同修善业,各人感报也不相同。所以确实可以同时死,特别是灾难,你看同时死的人有多少,去处不一样,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了解。灾难来的时候怕不怕?不怕。如果我们一生知道伦理道德,相信因果报应,起心动念自然与性德相应,纵然遇到灾难,不是坏事,你提升了,你向上了,是好事。如果不相信古圣先贤教诲,不能够断恶修善,那灾难来了你是往下面去,你不能提升,来生想获得现前这个果报都不容易。佛在经上讲得很多,「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一失人身,来生再想得人身这个机会非常渺茫。那要怎么看法?我们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达到中品十善的标准?这佛在经上说,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不失人身。下品就不行了,下品虽然不堕三恶道,多半落在魔道,修罗、罗刹到那里去,那也不是个好地方。由此可知,十善业道是标准。
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以前,中国人怎么办?中国老祖宗有标准,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十善完全相同。中国人讲的有伦理,五伦、五常,五常就是五戒,有四维、八德。表面上看比十善讲得还细,讲得还清楚,这从表面上看,深处看那就不然。深处看,声闻把十善展开变成三千善,叫三千威仪;菩萨更殊胜,将十善展开为八万四千善;善圆满了,十善圆满就成佛。这个意思就是说,千万不要小看十善,等觉菩萨十善业道还不能说圆满,还差那么一点,到佛才圆满。何以见得呢?我们只稍稍留意,你能看到,彩画的佛像,佛的圆光顶上有三个字,通常用梵文写的叫「唵阿吽」。在中国我们看到有中文写的、有藏文写的,写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身口意,唵是身业,阿是口业,吽是意业。身业就是不杀、不盗、不淫,口业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是不贪、不瞋、不痴。那个顶上三个字就是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到成佛才圆满。怎么可以轻视它?现在一般学佛,无论在家、出家,把这个小看了。就像学儒小看了《弟子规》,学道轻视了《感应篇》,认为这都是最浅最浅的,浅得不得了的。没有想到最浅原来是最高,最平常的原来是最殊胜的,这是佛法所说的不二法门。谁能体会呢?确实能体会到的人太少!如果到有一天「命终弃捐」,这个弃捐是身体,身体丢掉不要了,到这个时候后悔来不及,想学,机会没有了。
末后这个四句泛指一切世人,这个一切世人不但是六道,还包括十法界,「临命终时」,这特别是指我们欲界,欲界临命终时身舍了。这个死,命终是身命终,这个要记住,灵性没有命终,灵性不生不灭。不但灵性没有生灭,灵魂也是不生灭,灵魂有转变,所以它叫变易生死。身体叫分段生死,我们到这个世间来,生活了几十年这一段,这一段一段的,所以说有这个身体就分段生死。没有这个身体,灵性叫变易生死,变易是什么?它不断向上提升,或者往下坠落,都在变易。到这个时候你就真的明白了,你一切所爱的、所贪恋的眷属财宝,你一样都带不去,皆当舍离。佛家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能带去的什么?能带去是你的业。你的善业帮助你生三善道,你的恶业帮助你去生三恶道,统统都是往生,到哪里去往生,各人有各人的业报,所以你是独去独来。再恩爱的夫妻,两个人造的业不一样,去处不相同,这个不能不知道。只有一个方法去处可以相同,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
早年慧远大师给我们做了证明,远公在庐山东林建念佛堂,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都往生,往生当然不是同时,有先有后。后往生的人,弥陀来接引,都看到先往生的人跟在阿弥陀佛的旁边一起来迎接他,这就是说明命终弃捐还可以在一起,大概只有极乐世界,除极乐世界之外就不可能。你自己的恩爱眷属,你要是明白、觉悟了,确实只有这个办法,生生世世永远在一起。怎样才能够真的实现?就是每个人心里都要把阿弥陀佛装进去,心里不要想别的,统统想阿弥陀佛,我心是阿弥陀佛,你的心也是阿弥陀佛,他的心也是阿弥陀佛,这就是远公东林莲社当初的办法,个个都往生。在这个世间大家聚集在一起修行,到极乐世界也聚集在一起修行,这是个可靠的方法,我们永远不会离开。最近我看到有几封信,各地的同修们,希望有缘分跟我在一起共修,今天我把这个方法传给大家,确实可以永远在一起。那你的心里要有阿弥陀佛,不能有净空法师,有净空法师不能往生,有阿弥陀佛你就能往生,这个很重要!大家记住,有愿必成。
下面说得好,「至爱之人,可以同时死」,这个同时死在现在我们看得很平常,灾难当中,你看一个灾难死多少人,同时死。「但不能同处去」,为什么?业因不同,果报千殊。「去处各各不同」,这一离开之后,纵然再遇到,回头再遇到不认识,为什么?改头换面。除非你证果有神通,至少证小乘二果以上,为什么?二果有他心通、有宿命通,能认识你,改头换面也认识。我在人道,他在畜生道,我也认识他,这有神通;初果还办不到,还没有这个能力。「故云莫谁随者」,没有人能跟随你。「《普贤行愿品》云: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这个刹那是讲最后那一念,「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这是说什么?说你的灵魂离开你的身体,你身体所有的器官功能都失掉,这个散坏就是功能失掉。「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亲戚跟你告别。「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这个地方举的例子是国王,你的权力、你的势力跟著你的身体一起走,灵魂离开身体也就离开一切。「辅相大臣」,这是帮助你的人,你是个国王,你底下的宰相大臣,这讲人事离开了,不属於你的。「宫城内外」,宫是宫殿,你居住地方,城是城市,古时候讲的京城,京是大,今天讲的大都会,内是讲宫,外是讲城。「象马车乘」,这是你的交通工具。「珍宝伏藏」,你收藏的这些珍宝。
「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这一切的一切,没有一样能相随,你要这个干什么?这个世间人确实有这些嗜好,想收藏。我们是贫寒出身,从小没有这些东西,长大之后学了佛法,觉得这是个累赘、是个负担,你有这些东西,心就不安,你常常惦记它,常常牵挂它。所以这些年来,同学们送给我这一类的珠宝玉器艺术品,我统统都不要,随手我就送掉。为什么?我没有地方放,虽然很名贵没地方放,都送人。他们居住的房子大,有厅有堂可以悬挂这些艺术品,我没有这个地方,我也不愿意要。我需要用的我都用复制品,你看我背后这一组佛像,应该是唐朝的绘画,我这是复制品,原来的呢?原来的送人了。复制品放在这放心,不值钱,原件我统统不要,以后有人送这些东西给我送复制品,不要送原件,原件我不要。决定不要去操心,丢了也欢喜,人家拿去我也欢喜。
底下讲「常云」,佛门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两句话此地也有。「不论贫富,莫不皆然,个中忧苦无尽」,故云『万端』。这个世间人谁没有这个苦处?都有。这个苦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著来的,你有执著你就有这个苦,你不执著了就没有这个苦。财物,有,很好,没有也很好,决定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苦了。常常想著财物不是我的,我到这个世间来,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人间,什么也没带来;将来走的时候也是赤裸裸的走,什么也带不去。换句话说,这个世间有缘我暂时用到它,要想到都是暂时借我用一下的。决定没有一个念头说据为我有,那就错了,你就有负担,你就有累赘、有忧虑、有牵挂,一大堆的烦恼都来了。像我们住旅馆没有烦恼,为什么?很清楚,这个房子居住里头不是我的,我明天走了,走了也不会再牵挂它。用这种心态住在这世间是很快乐的,我们到地球上来观光旅游的,这里面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与我丝毫不相关,我可以欣赏,可以游乐,绝对不会有个念头据为己有,没有这个念头。控制它的念头没有,占有它的念头没有,就自在了!有这两个念头,叫造业;这两个念头没有,那叫净业。真的你可以享受它是净业,没有占有、没有控制,这个态度就好。再看下面一段经文,讲眷属和敬,这是佛劝导我们的。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这是一小段,劝导我们,中国老祖宗所说「和为贵」。下面劝导,也是教导我们,要看破、要放下。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
『或』是有的时候,心里起了个念头,这个念头无非是想控制、要想占有、想干预,都错了。古大德有一句话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是智慧,好事也是造业,那业就有善恶,善恶往往自己没有智慧不能判断,自己以为是善,殊不知它是恶,为什么?给别人带来不方便。我们以为这好事,那是我们的标准,不是他的标准,这难!只有罗汉以上才能见到实情,真实的情况,为什么?阿罗汉是真的无我,见思烦恼断了,才能见到真相。带著这些自私自利、自以为是,这个有色眼镜看外面东西,你全看错了,全是自己的标准,自己的标准,当然就会跟别人发生冲突。冲突一发生,自己要不知道退让,最后是两败俱伤,别人如果含著有冤屈,就会变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有同修告诉我,世间最残酷的业报无过於战争,在战争当中死亡,他永远还在战争。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我给他印证,一点都不错。我在学佛的早年,应该在学佛之后二十年,常常作梦在打仗。因为我们小时候生在抗战时期,中日战争,在逃难,在打仗,你看这个印象多深刻,学佛二十年了有时候还做这个梦,在逃难。由此可知,在战场上死亡的,阿赖耶的意识永远抹不掉。死了以后怎么样?他没有觉得死,他还在打仗,如果不觉悟几百年、几千年都在打仗,真的是苦不堪言,每天都在惊慌当中过日子,恐惧,身心都不能安稳,生生世世要搞上几百年、几千年,你说多苦。只有菩萨慈悲,遇到菩萨了,菩萨跟他们现同类身讲经说法,帮助他们觉悟。觉悟之后才知道错了,觉悟之后战争早就结束了,他不知道结束,再慢慢恢复正常,多可怜。心有争执就『有所恚怒』,怨恨恼怒烦就出来了。
【后世转剧。至成大怨。】
从小怨变成大怨,从小的磨擦变成大的仇恨。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想破』,就是你要看破。
右面这段经文,「劝世人,亲眷之间应当和敬,不和成怨」。怨万万不能结,古大德劝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决定不跟人结怨。别人来找麻烦,我们心里马上就明白,过去世的怨恨现在遇到。八苦里头怨憎会,冤家对头这碰到了,碰到怎样?要忍、要让,对他要谦虚、要恭敬,把它化解,恭敬、谦让,解冤释结这是有智慧,这是聪明人。我们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会感动,如果他一觉悟,很好,他也放下了。决定不能坚持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不坚持。错跟对没有绝对的标准,今天对了,也许明天就错了,今年对了,也许明年就错了,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这个世间指六道,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几乎都免不了这些现象。不但是亲眷之间应当和敬,对一切人、一切事物都应当和敬,不跟人结怨,不跟畜生结怨,乃至於花草树木都有灵性,我们还是以谦敬来对待,不跟它们结怨。
下面念老给我们的解释,『敬爱』,「恭敬与慈爱」。这是我们应当要有的,不要轻慢,轻慢是个小事,由小累积就变成大恶、变成大怨,所以小礼小节守住,大礼大节就不会失去。『憎嫉』,「指憎恶」,憎恶是讨厌他、不喜欢他,这个也很能够积怨,「嫉妒」,经上所讲的,在我们现前社会,到处都可以看见。『有无相通』,「相通指财物,以我之所有,济彼之所无」。别人有缺乏的,我要帮助他,要欢喜施舍,从这个地方下手。学大乘之后,我们晓得,佛对於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最大的恩惠是什么?法布施。因为法布施能帮助人觉悟,人要是觉悟,一切问题自然解决;不觉悟,他迷惑,迷惑哪有不造业的道理?『言色』,「言语与面色」。《还源观》四净德里头第三句「柔和质直」,你看贤首国师德行只提了四个纲领,言色在里头,言语要柔,表情要和。『违戾』,「违」是违背,「戾」是乖、是狠。「《会疏》曰:怡声下气,言不违戾。温良恭谦,面无颦蹙,是谓常和」。「故知言色常和,即经中之和颜爱语」。爱语,不是说好听的话,好听的话有的时候害他,爱他是爱真诚,从内心里面真诚爱护他的话,这叫爱语,他有过错劝导他也是爱语。规劝不容易,谁能接受?不能接受决定不能劝他,犯了过失也不能说他,不接受。你要劝他:你知道什么?
过去李老师教导我们常说,劝你的人是谁?两种人他有义务,一个是父母,你有错误他纠正你;一个是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教诲还得察言观色,这个学生不能接受的,别跟他结怨。我们在学校念书就见过,老师很严厉,常常责备这个学生,不喜欢这个学生。这个学生怎么样?毕业文凭拿到之后就想办法来整老师,报复老师,好好的揍你一顿,真的,不是假的,报复。所以李老师就教我们,学生当中有可以教的教他,不能教他把他看作旁听生,对他客客气气,他有什么毛病从来不说。因为我们班不大,是小班,讲堂大概就是我们摄影棚这么大的样子,同学们就二十几个人。看到老师就对几个学生非常严厉,有打有骂,被打骂里头都哭哭啼啼,老师对他们从来没有好脸色对待。有几位同学,二、三个同学老师对他很客气,从来没有不好的面孔,都是笑面迎人。那个时候我年轻,我三十一岁跟他,我看不懂,老师怎么会是这种态度?我这个疑惑没说,被他老人家看出来,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间里,问我「你看到我对待同学是不是有疑惑?」我说「是的,我不敢讲。」老师就说,「同学真肯学,打他、骂他都打不走的,他还感恩,虽然哭得很伤心,他感恩,他听话,真学,要教他了。」我们那个班成年的人多,我在那里还算年轻的,年岁最大的林看治六十岁,已经有孙女儿,做祖母了。老师说,我们才恍然大悟。那几个对他很好的,根本就不听,老师说什么,好好好,说完之后我行我素,表面上看到很恭敬,老师的教诲没放在心上,根本就不能去做,这样的心态就看作旁听生,老师对他只有恭敬、客气,不闻不问。所以和颜爱语这个很重要。
「以上劝和」,经文解释上面讲的劝和,「下明不和结成大怨」,就经文从「或时心诤,有所恚怒」,这个下面,底下这段文,是不和就结成大怨,所以人与人之间相处,「和」比什么都重要。佛教弟子他没有组织,真正是一盘散沙,为什么这些同学都能守规矩?就是释迦牟尼佛提的六和敬。人人自爱,人人想著与别人和,不要求别人与我和,个个都要求我跟别人和。所以团体虽然不小,我们估计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他那团体不会少过三千人,这样大的团体和睦相处,他是六和敬的团体,人人都自爱。他能量的来源就是世尊天天教导,天天讲学,天天教导,每个人自动把六和落实。六和里头最难的一条就是「见和同解」,现在人讲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共同的认知,这是和睦的核心。如果没有这个共识,和睦做不到。佛法的共识是什么?佛没有说:你们想的都错了,我想的是对的,都得要照我的想法。你们想想,有人能服他吗?没有,那做不到。佛的共识非常巧妙,教我们什么?放下,放下不就和了吗?你说你有理,放下;他说他有理,放下。大家统统都放下,和了,没事了,妙极了。你看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不全和了吗?这每个人服了,我放下,你也放下,六和敬是建立在这个道理上,在这个基础上,没有人反对的。在净宗法门就更特别、更殊胜,一切放下,阿弥陀佛,统统都归到阿弥陀佛不就和了吗?
世尊这个团体是个教学的团体,跟一般世间团体又不一样,学生都尊敬老师,对老师有信心,对老师的教诲有信心,又能认真奉行。戒律从哪里来的?戒律不是释迦牟尼佛去想,一条一条定下来的,不是。怎么来的?同学当中有人犯过了,佛就这条以后大家记住,这个事情不能做,就列一条。所以戒律的完成,是长时期完成的,佛没有去想它。这杀生,看到同学当中有杀生,当然不是杀人,杀小动物,定下不杀生这条。有人偷盗,想占人便宜,发生这个事情,偷盗不可以有,是这么来的。都是同学发生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有的是佛看到了,多半都是同学们到老师那里去报告,发生这个事情怎么办?这条不可以做。应该做的没有做也要制戒律,这个一定要做,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戒律不是预先定好的。这个僧团是大义团体,真的是如理、如法、合情,情理法面面都顾到。下面「《会疏》曰:怡声下气,言不违戾。温良恭谦」。这个地方态度要学的,不和一定要记住,不和就结怨,这是个很可怕的事情。
『或时心诤』,「诤」,通常就是讲争执的「争」,《一切经音义》解作「讼」,讼就是诉讼,告状,现在讲告状。「《会疏》曰:人情平时虽无愤恨,违境忽生,不时斗诤,故云或时」。这就是讲烦恼习气人人皆有,这不能否认的,六道众生哪个没有?没有缘触动,它伏在那里,它不发作,可是有缘触动,它就爆发,什么时候发作他自己都不能控制,说发作就发作了。这在佛法里叫修行,行就是行为,特别指这些不善的行为,不善的行为要把它修正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行为。从哪里修?从心地上修,心地是念头,不善的念头才起来,这一觉悟马上把它放下。因为言行是听念头指挥的,念头善,言就善,行就善;念头不善,言就不善,行就不善。所以修行懂得这些道理,把念头抓住就容易了,不许可有不善的念头。止不住的时候怎么办?念佛,无上法门。止不住的时候大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统统归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纯净纯善。阿弥陀佛的本意就是我们自性清净心,我们自性的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真实义。古德说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回来得快,把这个争就化解;回来得慢,他就产生争论。学著不与人争,无理不争,有理也不争,这是真修行人,大修行人,表现出来的确实是前面所说的「净定安乐」。这个乐不是狂欢,而是心情愉悦,表现在身心上满面的笑容,一种喜悦相。特别慎重,就是「一时忽起相斗与争讼之心」,心是念头,不能有这种念头。
下面,『恚怒』,「瞋恚忿怒也,乃三毒之一」。「一时瞋心,造成小恨,但冤冤相报,无有已时,怨憎常会,互相杀害,愈演愈烈」,故云『后世转剧,至成大怨』。诸位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安士全书》的上半部,你看一开头叙述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讲他那个时候生生世世报怨,互相残害,造成极大的罪恶,这都是应当要避免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不给别人有生气、有怨恨这种机会,不给他,这是我们修行的真功夫。所以经上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是菩萨。一个人所在之处要叫众生生烦恼,他不是菩萨,他是魔,魔给人带来烦恼,菩萨给人带来喜悦。这句我们常常放在心上,时时提起正念,不容许它发生。就是一时瞋心造成小恨,对自己、对别人,对自己要忍耐,对别人要忍让,这一让他会反省,问题确实就化解了。如果不肯相让,一定要争个胜负叫逞强好胜,那就会造成冤冤相报,无有已时,这是八苦里面怨憎会苦。
严重的演变为战争,确实就像文昌帝君一十七世,这些事情成了大怨,文昌帝君是遇到佛菩萨,开导之后他觉悟。现在这些事情,在人间我们看见了还不严重,最严重的是在鬼道,是在这些幽灵。最近北京居士送了两片光碟,里面的内容中日战争,几乎在每个战场上死难的双方战士,包括将军,现在在干什么?还在打仗。这一小部分觉悟了来祈求超度,说明我们超度诵经有效。他特别提醒,诵经的时候要观想,要真正想到他们,他们才能够得到;如果只是诵经不想他们,想别的事情,他们得不到,这个很重要。古人所谓「诚则灵」,不是诚心就不灵,诚心什么?所谓「祭神如神在」,你一定要想那个。我们这一拜拜释迦牟尼佛,心里就想释迦牟尼佛他就有感应,拜阿弥陀佛就想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想释迦牟尼佛,没有感应。我们消灾要回向给这些众生,回向给哪些众生就要想那些众生。所以为这些双方战争当中,死难的这些将士、人民,你就要想到战场上那种凄惨的状况,他们就会有感应。有善根的这些灵,有些可能它就往生,真的念佛往生,有些到天道,有些到畜生道、人道,都是好事情,他就算畜生道,他从饿鬼也升了一级。有人问他,真的能收到!真的他们现在做游魂很苦,我们看罗马军团的故事那都是真的,遇到佛法他就得到解脱。
下面括弧里头说,「如琉璃王为报宿怨,欲尽杀释种」。经上有这个故事,琉璃王,释迦牟尼佛在世,他是大国王,他跟释迦族有冤仇。怨是过去生中结的,这在《释迦谱》里头都有记载,不是前世,也不是再前世,这是过去很长很长的时间。琉璃王这一群,那个时候他们在畜生道,在一个鱼池里面,他们是一群鱼,琉璃王就是这个鱼里面的头目。释迦族在那个时候是些渔夫,捕鱼的人,有一次他们想把这个池塘的鱼统统打捞起来,把池塘的水放掉,鱼全部杀掉。这一群被杀的这些鱼怨恨不灭,生生世世记著要报仇。释迦牟尼佛出世了,生在释迦这一族;那些鱼呢?鱼现在变成人,琉璃王这一族。无量劫前的怨恨,小小的一点事情一挑拨就变成战争,释迦佛想阻止这个战争,阻止不住,如是因,如是业,如是果,如是报,救不了,怎么劝不听、不接受,一定要把这族灭掉。最后释迦佛就劝大家逃亡,所以他的家族逃到西藏,在后藏,以后就没有回去,就在西藏落户,所以释迦族也算是中国人。这桩事情,当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释迦族整个这一族逃到后藏。这是用这些事来告诉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什么样的怨恨都要把它看破,要化解,决定不能结怨,结怨后果太凄惨,生生世世多少世都不能够解决,愈结愈深,连佛菩萨都无可奈何。
所以这里讲,「指世间冤报之事,互为祸害」。「既造业因,必结恶果,报应虽不立即显现於当时」,故云『虽不临时』。「但因果不虚,决当报偿於后世」。这个事情麻烦,果报能够降临在当时都是属於轻的,愈积愈厚。这个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决当报偿於后世,慈禧太后的事情,就是明显的例子,她是报私仇,私仇报了,她又造了新业。这个新业是什么?把中国传统文化毁掉,造了更严重的罪业。私仇是清朝在没有入关之前,也就是说,在明朝那个时候,他们附近有个小的部落叶赫那拉氏,他们把它灭掉,这一族灭掉了。叶赫那拉氏的酋长临死的时候对天发誓:我族里头纵然剩一个女孩子,也要报仇。发了这个誓。所以满族入主中国,在中国做了皇帝,就定了这条文,只要是叶赫那拉族的人决定不准进宫,要隔离。一直到咸丰两百年过去了,两百年都没事,咸丰知不知道慈禧是叶赫那拉氏呢?知道,认为这个女孩子有什么了不起,怕她干什么?所以就立她做贵妃。以后没有想到她真厉害,咸丰死了之后她夺权,因为什么?她生了一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只有他继承王位,她就变成太后。儿子年岁小,太后垂帘听政,所以这个国家政权就变成掌握在她手上,为所欲为,灭了清朝再报了仇。但是这个手段,把汉族几千年的伦理道德文化给摧毁了。藐视佛法,自称为老佛爷,所有菩萨都站在她旁边;清朝历代帝王都信奉佛法,佛门里头高僧大德封作国师的很多,自称为弟子。只有她自称老佛爷,这个罪过重了,真在地狱,她想出地狱可不容易,没人救她,心太狠了,手段太毒了。
另外现在在社会上,我们也常看见,中国、外国都有,败家子,这是什么?儿女跟父母四种缘,报怨的。所以现在多少父母,我们所接触到的,都说小孩不好教;老师,我们也常遇到,老师来跟我们说,现在学生不好教。我们知道这个原因,今天这个世间人,有几个是以仁慈的心待人接物?你用仁慈心待人接物,你与人有恩,他到你家来做小孩,他来报恩的。你没有恩惠给别人,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换句话说,你跟别人结的全是怨,那你家的小孩都是冤亲债主。所以我们也得深深记住,古大德教导我们,决定不跟人结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与人要结恩,不能结怨,要能够舍己为人,不能占别人便宜。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这个念头是盗,盗心,虽然你没有行动,你的心已经犯了盗戒,在菩萨戒上就破戒。小乘比丘戒论事不论心,好守;菩萨戒难,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它结罪是从起心动念,它不是行为。所以菩萨比声闻高太多了,同样一条戒,菩萨比声闻难太多,不起心、不动念。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父母杀儿女的,儿女杀父母的,兄弟互相残杀的,这已经就不是新闻,太多太多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冤冤相报。还有现在妇女堕胎,堕胎是什么?他到你家来你把他杀掉了。他还会不会回来?还会,他来的时候就是要杀你,他来报仇的。如果这个小孩是来报恩的,你堕胎把他杀掉了,你看恩变成仇;如果他报仇的,你把他杀掉,仇上又加仇恨。他是讨债、还债的,债务,你把他杀掉了,不但欠债还欠命。想到这点你还敢造吗?不是造作就没事,造作后头麻烦可大了,佛菩萨都不能给你解决,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在很多活动当中,我也常说,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这种人羞於作恶。他认为什么?我做坏事很丢人,不好意思,这是个约束的力量,比法律好。可是因果的教育,你懂得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你不敢做坏事,为什么?想到后果就害怕,你那个念头自然就停止了。因果教育重要,比什么都重要。中国过去几千年,这个国家社会长治久安,靠什么?老实讲靠因果教育至少百分之七十,伦理道德只能占百分之三十。
所以在过去不要说太久,七十年以前,每个城市都有城隍庙,不但每个城市,大一些的乡镇都有城隍庙,城隍庙所在之处的确是镇邪。上城隍庙烧香的人络绎不绝,城隍有没有?有。我还记事的时候应该是七、八岁,我们庐江县城的城隍庙被毁掉,军队去毁掉。在军队毁掉城隍庙的前三天,我记得那个时候,是冬天过年的时候,我们住在乡下,到城里来看外婆,外婆还在,是冬天下雪。外婆家的邻居,不是紧邻,好像我记得是隔四家不远,隔四家那一户人家有个人生病,大人生病,生病他就跟家人说,城隍要搬家拉夫拉他,拉他去挑东西搬家,那要命的事情。怎么办?他说如果有钱的话,可以请人代替他。所以家里扎的一些马、人,烧纸钱烧了很多,结果他说:够了、够了,差不多了,可以找到人代替了。他的病慢慢就好起来。三天之后果然发生这个事情,半夜军队进了城隍庙,把里面的神像全都毁掉。前一天,毁城隍庙前一天下雪,雪地上有印子,有车、有马、有人走的印子,从城隍庙到出城那条路,好像是西门那条路,在雪地上能看见。我们家乡很多人,大概像我这种年岁的人都记得,真的不是假的,城隍前一天搬家搬走了,第二天他们才毁城隍庙。你要说这是假的我不相信,我亲眼看见的,亲身体会的,年岁虽然小,大概是七岁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城隍搬家了。城隍庙我去过很多次,母亲到城隍庙烧香,带我去,里面的阎王殿,十殿阎王是泥塑的塑得非常好,真正是艺术品。所以我们家乡人对这桩事情,印象非常深刻,真有绝对不是假的。故云『应急想破』,想破就是看破,你应该要看破,果然看破你就能放下,放下不再做这些事情了。
末后这句话,「众生但知畏果,菩萨则畏因」。这就是什么?迷惑的人,果报现前害怕了,害怕没用你不能不受。菩萨聪明,菩萨怕造因,怕造恶因,为什么?恶因后头肯定有恶报,决定逃不了。前几年我请也是我的一个同学,李老师的学生江逸子,台湾的画家,我请他画地狱变相图。我在缘起里头写得很清楚,我怎么会有这个念头?城隍来找我,附身,他告诉我,他是庐江县的城隍,说出我小时候的事情,没人知道,我弟弟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大概只有我母亲晓得,他能说得出来我相信了。找我干什么?希望我帮助把城隍庙恢复。我说「这个事情我可以做得到,但是国家政策不许可。」他也明了,他就想了一下,他说:十王殿非常重要。我说:「我知道,城隍庙里最重要的就是十王殿。」十王殿是什么?教因果。当时我在新加坡,他到新加坡来找我,附在一个人身上找我。居士林正在建外面的围墙,用福建惠安的浮雕,里面雕的二十四孝做得很好看。我就想,我说:能不能把十殿阎王殿做成浮雕镶在墙壁上?他就马上回答我,那这浮雕就不如画画,如果能把这个地狱画出来,把它多印,希望我能够在全世界净宗道场都能够把它展出来。我说这是好事情,这他提出的建议,这更好办。
所以我就跟江逸子商量,我一提起他马上就同意。我说为什么?老师在世的时候曾经提过,希望他画一张地狱变相图,他没有画。老师还希望他,跟地狱变相图对比的,画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图,让大家看看这边是苦,这边是乐。我说好,那你现在应该要做了。一年的时间完成的,很多同学都看到,那是一张巨幅的制作,五十多米长,二十六公分高,五十多米长,这张图大概可以印上上千张都不止。城隍来找我的,我替他做的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绝对不是迷信。业因果报丝毫不爽,绝对不是说信就有,不信就无,哪有这种道理?我们看底下这段: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任何人代替不了。
【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於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念老的注解,「右段劝谕世人,舍恶修善」,这是这两行经文所说的宗旨。『爱欲』,「指情爱与贪欲」,现在所谓的情执,这个很难断。「爱不重不堕娑婆」,这是古大德讲的,「念不一不生净土」。「世人举体沉溺於爱欲之中」,这句话是现前可以说是全世界社会的写照,这不是一个地区,全球性的都沉溺在爱欲之中。情爱、欲望,这个情里头真有爱吗?假的不是真的,佛法说永恒不变是真的,见异思迁是假的,今天这个社会上真有爱情吗?真正有爱情还情有可原。都是虚情假意,大家互相欺骗,一丝毫真诚都没有,今天这个社会不像人间,有人说人间地狱,这个话我们愈想愈有道理。地狱在哪里?今天人间是地狱,人伦基本的道德观念都丧失,完全丧失。我们讲五常,确实今天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中国过去社会这五常是底线,任何人都得要有的,没有你怎么立足於社会?不能不讲究这五个字。仁是推己及人,想自己就要想别人,从哪里想起?先从父母想起,然后想妻子儿女,然后想兄弟姐妹,一层一层扩大。要尽自己的本分,要爱护这些人,要关怀这些人,要照顾这些人,要帮助这些人。现在没有了,现在人只想到自己,除自己之外都不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什么?欲望,情欲。夫妻之间恋爱结婚,你要问这结婚的两个人,你们两个当中互相真的相信吗?他会摇摇头:走著瞧吧!这个态度是真的不是假的,观望,不能长保。几天分手的有,几个月分手的有,一、二年分手的很多很多,都在造罪业。给谁结了怨?如果他生了小孩,跟这个小孩结了怨,你们不和,他受罪,他的怨恨这一生一世都洗不掉,来生后世有意无意遇到能不报复吗?
我们看念老这个文,「情爱与贪欲,实为生死之本」,这就古人讲的「爱不重不堕娑婆」,这个世间人完全沉溺在其中,这讲六道轮回。「於是死此生彼,流转无穷」。六道从哪来?就从这来,佛法讲的贪瞋痴。「纵使眷属满堂,於生死之际,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无人相随,无人能代」,故云『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复指苦乐之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亦无有能替代者」。你一生遇到善缘行善积德,你去的地方好,好也只是人天两道。如果心行不善,你去的地方就不好,这个不好是指三恶道,苦乐自当,自作自受。「憬兴云:自当,即自受也」。『善恶变化』,「善变化」,就是善道,「即善趣报」,三善道的果报,「恶变化即恶趣报」,人变成畜生,变成饿鬼,变成地狱,变化。「《会疏》云:今世虽善果,(所作)业因恶,则来世变招殃过」。过是过失,天灾人祸都是自己造作不善的业因所感召的。现在我们虽然是恶报很苦,但是所做的善,来生的时候它就变成福报。「千变万化,不可具述。此则变化之又一解也」,都能讲得通,也都是事实真相。总之,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是真理、是事实,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小心谨慎。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