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七五集) 2011/7/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7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面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经文: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从这句看起。下面这是注解,「火喻智慧,薪表烦恼」,薪是柴火,智慧火能够化解烦恼,表这个意思。「菩萨智慧猛利,炽盛如火,断除烦恼,如火烧薪」,这是解释这一句。所以人生,智慧比什么都重要,今天地球上出了问题,社会动乱,地球灾变频繁,根本的问题就是智慧跟知识。现在人所求的全是知识,知识是外来的。古代中国与印度他们所求的是智慧,智慧是从内心发出来的,这两个不一样。慧从哪里来的?慧从定来的,定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心要是能真正清净平等,智慧就生了,所以它不是外来的。向外所学的这些知识全都变成智慧,叫后得智。如果没有定慧,没有定,你学的再多全是知识,与智慧不相干。知识能发现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所有问题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
在东方亚洲这个地区,几千年来世世代代都遵循这个方法,特别是中国,没有出过大的动乱。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外国人学中国历史,对中国他不能不佩服,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族群,这样长的历史,国家统一而没有解体,这是第一个奇迹。第二个奇迹,几千年来长治久安。所以有些外国人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得到?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他们做不到,中国人做到了。这是他们没想到的,这就是智慧跟知识不一样。西方人搞知识,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知识爆炸了,知识爆炸是因,地球爆炸是果。智慧不会爆炸,知识会爆炸,带来的麻烦可大了。所以我们觉悟了之后,回过头来我们搞智慧,问题真能化解。我们在这一段经解里面,我们会讨论到这个问题。
所以这个提示好,菩萨修行他主要就是求智慧。戒是手段,帮助你得定,定是枢纽,从定开智慧,智慧才是目的。所以东方人讲开悟,讲悟性。我们小时候念小学的时候,老师对同学的观察还很重视悟性。这个小朋友有没有悟性,有悟性要特别照顾,帮助他长成,成为人才。悟性差一点,那就要教他技术,他将来有谋生的能力,有一技之长。有悟性的,那就是从学术上,从圣贤典籍、佛菩萨经典里面出类拔萃,真正悟入圣贤的境界。所以,菩萨智慧猛利,用「炽盛如火」来做比喻,好像火烧得非常猛烈。烦恼这就是柴火,丢到火里面去,一下就被烧掉,智慧能够化解烦恼,能把烦恼转变为智慧。就是我们用现代一句话,把知识转变成智慧,他有这个能力,所以他能够解决问题。
下面有一句经文说,『不著如风』。「风性流行」,风的性质是什么?流动的,风是动的。所以佛法讲物质,物质的本质是什么?四个现象「地水火风」,这四个字都是比喻。地是什么?它是个固体,你能够看得见、摸得著的,这叫做地。水是什么?它含著有湿度,现在讲电,带电,水是带阴电,火是带阳电。火在中国古时候讲,它带的有温度,有温度、有湿度。第四个性质,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动就用风来代表,风是动的,不动,风就没有了。现在这个现象,你看物理学家研究原子、电子发现了,确实中国人讲的,这最小的物质它带电,带阴电、带阳电,它动的,它不是静止的。佛在三千年前,没有科学仪器,没有显微镜,他全知道。他凭什么?我们前面学过,天眼、法眼、慧眼,法眼看到事实真相,慧眼看到事实的真理。成佛的时候还加个佛眼,五眼圆明,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五眼圆明。这个五眼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释迦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讲的是德相,一切众生个个都有。现在为什么没有了?没有了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欲望,欲望把佛菩萨害了,把佛菩萨变成凡夫。你看,贪瞋痴慢都从欲望起来的。所以我们学佛、学圣、学贤,第一个条件要把欲望降低。不能说你没有欲望,没有欲望你就不要学了,你就成佛了,你就成圣了。知道你有欲望,要把欲望降低,降到什么?生活能维持就好了,就快乐了。
孔子用我们一般人来说是小康之家,不富有,身分是平民,做官只做了几个月,就被人赶下台了。平民身分,小康之家,生活勉强可以维持。他的弟子颜回,物质生活条件就更差,住个破破烂烂的房子,遮蔽风雨。吃饭、喝水,吃饭饭碗没有,喝水水杯没有,用葫芦瓢,用竹篓盛饭。这是学生当中生活条件最差的,但是学生当中没有比颜回更幸福的。幸福是什么?快乐是幸福,快乐那没有人能比得上颜回。颜回快乐在哪里?乐道,老师所说的东西他全明白,不但明白,他受用到了。把老师所教的,能够应用在生活上,能够应用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上,我们今天讲的活学活用。这一点,夫子所有的学生比不上颜回。为什么他能够活学活用?他真懂,他就用上了;如果他学的没有透彻理解,他有怀疑,他就用不上。用上那个乐是圣人之乐。学佛把佛法真的搞透彻了,真用上在生活上,那是谁的乐?佛菩萨的乐,比颜回还要殊胜。颜回的生活要跟佛菩萨比,他还好多了,他还有个小茅蓬可以遮风蔽雨。佛没有,佛住在树底下,天天要搬家,佛只有三衣一钵。佛的那个快乐,颜回比不上,这是什么?对於宇宙人生彻底明白,彻底了解了。确确实实他在世间万缘放下,一尘不染,起心动念都是智慧光明,他怎么不乐!
一切众生心里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身所造的,前因后果,我们常讲业因果报,他全都明了。这个明了不是想像的,不是从理论、数学上推断的,不是的,而是怎么样?亲眼看见的,五眼圆明。他能看到一切众生的过去,能看到一切众生的未来。只要这个众生能相信,能听得懂,他都教。这两个条件,能信、能听得懂,叫有缘。如果你不相信,你听不懂,那佛就合掌对你祝福,他没法子教你,希望你平安、希望你幸福。为他祝福。佛的心行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怨亲平等,没有分别。所以不著,就是於一切万法不要执著,像风一样,就是「一切无住,亦无执著」。住是什么?住是放在心上,那你心有住了。现在世间人,心住在哪里?住在名利上,叫名闻利养,他起心动念想著这个,这个错误的。为什么?这些东西是无常的,这些东西是短暂的,它不是永恒的。就同我们旅行住在旅馆里面,旅馆里面所有一切设施,我两天就离开了,你把这个地方放在心上干什么?错了!可以用它,可以受用它,别执著它。我们能够换一个心情,把这个地球当作旅馆,我到这里来度假的,来观光旅游的,这一切於我毫不相关,就不执著了。真是如此,这不是假的。
古人有所谓人生如戏,像一出戏一样,人生如一局棋一样的。凡是无常的,佛都教我们放下,包括身体,这身体是无常的,它有生老病死。所以人要明白这个道理,人才懂得自爱。自爱,自在哪里?身不是自己,性是自己,灵性是自己。灵性要迷了,俗话叫灵魂,实际上它不灵,它迷了,是迷魂,迷魂才到处投胎,到处搞这些把戏。如果它真灵,它就出六道轮回。什么人灵?阿罗汉以上,阿罗汉就超越轮回。超越轮回之后,一下就明白了,佛经上讲的净土、秽土,回头一看六道轮回,秽土,严重染污。他一觉醒来的时候,他到四圣法界,那是净土,那个地方清净,一点染污都没有。这是十法界里上面的四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净土。六道是染土,染污。六道里面有善恶,善是三善道,恶是三恶道,净土里头没有善恶。换句话说,净土里面的众生不造业了,都醒悟过来,不再造业。而且净土里面的人接受佛菩萨教诲,为什么?佛菩萨帮助他再向上提升。他才提升到第一个阶级,好像读书,学士学位拿到,再往上,硕士学位,再向上,博士学位,佛菩萨能帮助他拿到最高的学位。迷惑颠倒只有六道众生。这是学佛第一步,你看把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这叫看破。无住、无执著,这就是放下。无住、无执著,你自在了,你才真正享受到什么叫幸福。你只要有住、有执著,你不自在,为什么?你起心动念是贪瞋痴慢。他起这个念头。如果把这个东西放下,欲望放下,起心动念是生智慧。我们用最简单一句话来说,起心动念是仁义礼智信,他动这个念头。言语行为不离开这个准则,这是性德。
下面又给我们说,「以无著故」,因为他一切不执著,「行诸世界,自在无碍」,这个世界意思很广。世是指的时间,你看世这个字,它是三个十,我们中国古人讲三十年叫一世,所以它指的是时间。这三个十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它这样说法的,这叫十;间是空间。时间、空间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一个都不漏,这个范围就太广大了。在大乘教里面讲,十方诸佛如来无量无边的刹土,统统包括在里头。每个世界都有十法界,那是一尊佛的教化区,他能够「自在无碍,如风行空」。这个信息我们要留意,我们现在的活动空间这么小,真的像春蚕作茧自缚,把自己捆绑起来。什么原因?记住,一个是住,一个是执著,就不自在。住是什么?我心里有。心里要是没有,又不执著,你就像菩萨这么自在,你的生活空间是无量无边,这叫大自在。
底下一句说,『法音雷震』,这一句是经文。「经云:佛语梵雷震。雷音远闻,震惊世间」。你看多少人怕雷,一打雷都吓到,找个安全地方去躲避,说明什么?说明雷的威力。佛说法的音声这个里面充满智慧、充满德能,所以他有很强大的威力,用雷来比喻。雷震惊世间,「以喻法音,能觉群迷」。你看众生,无量劫来迷惑在六道,确确实实没有出头的日子。佛看到了,怜悯这些众生,讲经教学帮助这些人破迷开悟。佛帮助众生有他的善巧方便,没有善根的人给他种善根,种善根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今天讲的艺术。你看雕塑的这些佛像、菩萨像,这都是艺术,大家看了非常欢喜。纵然一个完全不相信佛的,他看到这么高度的艺术品,他欣赏。他欣赏,这个印象就印在阿赖耶里头,所谓是一历识田,永远不会消失,这就是他的善根。如果他接触多了,他看多了,他善根就多了。有善根,以后有缘,他也来听听这什么个道理,原来这里头还有道理,听听道理,听懂了他就觉悟了,他就回头。所以这许许多多的,今天讲文艺,都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是佛的德能里面的一种。不同根性的众生,用不同方法来接引。所以众生多,种类千差万别,文化不一样,善根不相同,这才像观世音菩萨在「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三十二不是数字,那是密宗里代表圆满的。密宗里,十六、三十二、二十七,这都是他们代表圆满的。在显教里面用七代表圆满,《华严经》上用十代表圆满。这部经里有显、有密,有大乘、有小乘,有宗门、有教下,它都全了,《无量寿经》里头都全了。所以《无量寿经》虽然分量不多,它称为大经。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它统统具足,这里头都有,这才称为大经。能觉群迷。
『觉未觉』,「觉未觉者,使未觉之凡夫得以觉醒。」这是释迦牟尼佛他一生所做、所教的,对於这个地球上的众生做出最大的贡献。当年在世,他不收学费,他是义务教学。他的法缘殊胜,法缘殊胜不是偶然的,他在这个世间常常来、常常教。在《梵网经》上佛告诉我们,他这一次出现在地球上是第八千次,所以跟这个地球上的众生特别有缘分。还有一些不能接受的,不想听的,那是什么?那是业障特重的人。有没有缘?有缘,要没有缘就遇不到,他还是遇到了;遇到了不相信,掉头而去,他还是有缘分,没有缘分的根本遇不到。所以我们了解,这是听了佛这个教诲,佛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有什么意思?毫无意义。人骗人总有个目的,总有个企图,要没有企图,没有目的去骗人,这个人神经病。你看释迦牟尼佛像神经病吗?能讲出这么多道理出来,这不是一个神经病能讲得出来的。大智慧,了解众生根性,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能觉群迷,觉未觉者,让没有觉的凡夫都能够觉醒过来。
底下一句,『雨甘露法』。这个雨念去声,作动词,就是从上面降落下来叫雨,这当降落下来讲。甘露法,甘露是忉利天人的饮料,大概是最好的饮料,也是最有养分的。佛学辞典里有注解,以为是天上的不死药,换句话说,这个饮料可以能帮助人长生不老。秦始皇大概对这个非常向往,到处找也没找到。甘露法比喻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讲经教学,所以「此以甘露喻佛之教法」。「甘露使人起死回生」,这是讲天人的甘露。「佛之教法,能令众生永断生死,得大涅盘,故曰甘露法」。永断生死,是不是没有生死?有,你对於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了解,不再恐惧、不再忧虑,正常现象。六道里面轮回,舍身受身确实就像脱衣服、换衣服。这个衣服脏了,换一件;这个身体用了几十年,不好使用了,换一个。愈换愈殊胜,等级不同,愈往上去你换得就愈好。这就说穿了,根本就没有生死这回事情,生死是你把事实真相看错了,你误会了,确实没有生死可得。
再说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灾难?说实在话,没有灾难。佛讲一句话讲得非常非常好,只有因果的酬偿。你种的善因,一定有善的果报酬偿给你;你要做了恶因,那一定有灾祸来酬偿给你,这是这么来的;你什么都不做,那什么就没有。真的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前定就是,今天一饮一啄是过去生中所修的,所修的善恶。我们这一生所做的善恶,来生要得果报。一转眼就是来世。
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我自己经历的不多。十几岁的时候抗战期间,在湖南衡山,那时候我父亲在军队服务,驻防在一个平民家里。这一家过去是个望族,他们家的房子是四合院,而且是三层的四合院,三进,后面是花园。我们去的时候这个家已经败了,家里面只剩三个人,老夫妻两个,一个女儿,那女儿好像十六岁。两层楼的房子,那个楼听说十几年没人敢上去,楼上住的是狐狸。这个狐狸也常常下来散步,变成一个人形,是男的,不是女的,狐狸精,是男的。穿个蓝布长褂,很多人看见,我也看到一次。从来没有一个人看到他的面孔,看的都是侧面跟背面,没有对面给人看到。大家都知道。我们住在楼下,大陆的楼是楼板,木板建的,所以楼上的声音楼下都听得很清楚,没有隔音。那个时候我们年轻,小朋友,很想到楼上去看,母亲阻止,绝对不准我们上去。以后这个狐狸精就常常找这个老板的女儿,这一下他的女儿在家里不敢住了,这什么原因?本来相安无事,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他们家的亲戚朋友到他家来作客,打猎的,湖南打猎的风气很盛。我在那个时候也天天去打猎,打了三年,所以杀了不少生。早晨,老板娘的兄弟,也就他们家的舅舅,早晨起来看到一只狐狸在屋顶上拜太阳,他用猎枪把它打死了,这一下结了冤仇。所以这个狐狸精就找这个女孩子,害得她不敢在家里住。这是老板告诉我们,家里出这个事情。真的,狐狸精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亲身见到一次。
更早的时候,在家乡,那时候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记事了,看到鬼魂。也是在一个家已经败了,大户人家,楼上也没人住。但是有时候楼上有灯火,那决定不是人,那时也没电灯。从灯火里面看到有人影走来走去的,这是亲自看到的。还有一桩事情很奇怪,抗战胜利,我们家乡有个表亲姓陈,那里收成大概不错。他有一船的米,从我们家乡,我们家乡有小河通长江,用帆船大概要走好几天。因为长江是下流,速度比较快一点,用小帆船运到南京去卖。米上船之后,差不多已经都上完了,有个人看到一只黄鼠狼从跳板跑到船上去了。大家感到很奇怪,去找,找不到,把米统统搬出来找,也没找到。也许是眼睛看花了,算了,船开走了。运到南京之后,这一船的米没有了,那个麻布袋子还是那个样子,里头一粒米都没有。大家心里明白,恐怕是得罪大仙了,大仙把米不晓得运到哪去了。在南京玩了几天再回到老家,米在家仓库里,他怎么运回去的?这事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大概没有什么大得罪,小得罪他,他就给你开个玩笑。
我经历这些事情之后,我对於《子不语》、《聊斋志异》我都以为是真的,不是虚构的,不是假的,绝大部分都是事实,天地之大无奇不有。学佛之后,我有机会在国内、在海外接触不少通灵的人,中国称为特异功能,在国外一般称为通灵。他们所传递的信息有很多是可以参考的,但是不能完全相信,完全相信,你被他骗了你找不到他。所以信息传来我们要思考,合情、合理、合法,可以参考。可不能听他的话,他叫你这样做、那样做,他可不负责任,他可不管这个后果。要用智慧,要用佛法的智慧来处理问题。他可以提供我们信息,我们要有真实智慧来处理,决定不迷信。为什么?灵鬼还是众生,他也想做一点好事。所以,我们的修学功德要回向给他,我们讲经的经堂给他立个牌位,邀请他来听经。来不来他有自由,邀不邀请,我们意思到了。与一切众生结善缘,不跟他结恶缘。他跟我结恶缘,我跟他结善缘,我们用善回报,用善心、善意,我们学佛法,希望他跟我们一起学。
所以佛的教学,佛有很多方法,都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终极的目标是得大涅盘。大涅盘是成佛,这一点是佛法教学最高的目标。中国古圣先贤教后世的子孙,终极的目标是圣人。你看《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目的就是要人从习性,习性不善,本性善,从习性回归到本性,那就是成圣成贤。这个目标好!佛法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告诉你,「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学佛终极的目标就是希望你成佛,成佛是应该的,你本来是佛。大涅盘就是成佛,涅盘是梵语,「故曰甘露法」,用甘露再作比喻。
下面解释这个字「雨」,「雨者,如天降雨」,底下这个雨这是名词,就是雨水的雨。这个地方用的这个雨,就是降的意思,降雨。「普润三根」,这三个根就是大根、中根、小根。大根是什么?树,大树,你看得到雨水这个树就生长了。中根是小树,下根是小草,花草树木,代表这个。代表人三种不同的根性,上根、中根、下根,「故云,润众生」。「《法华经》曰,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稳众生,故现於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盘。」这《法华经》上的几句经文。此地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世尊说,我为世尊,天上人间大家尊重。无能及者,没有人能像众生对佛这么样的尊敬。佛到这个世间来,是安稳众生,故现於世。希望世间众生都能得到安稳,安是平安,稳今天讲的稳定。
中国这些年提出的政策,稳定第一,这很有道理。所有一切善法,世出世间法,必须从稳定当中它才能够生根,才能茁壮、生长。如果不稳定,什么事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今天我们看到整个世界,它就失去了平安跟稳定。昨天还有个杂志来访问我,提到现在的人心。因为他们的对象是年轻人,他说年轻人没有安全感,年轻人感觉到没有可以信任的人,没有依靠,所以表现的是心浮气躁,无所适从。这什么原因?这个时代教育造成的。过去的人不,像我这一代的人还能维持住,没有这种心浮气躁。这什么原因?小时候父母教的。抗战爆发,我们离开老家,在外面逃难,父亲教给我们第一句话说,记住家里的祠堂,那就是我们的根。我们将来可能出去了,再回去,家没有了,但是祠堂在,那是我们根。朋友要是联系的话,用祠堂做联络中心,他有个依靠。现在祠堂也没有了。古时候依靠家庭、依靠圣贤,孔孟老庄圣贤,学佛的人依靠佛菩萨,佛菩萨是经典的教诲,不是迷信。你先有一个依靠,你这一生有个方向、有个目标。如何对准这个方向,逐渐接近这个目标,人才有乐趣。知道这一生在干些什么,这是应该要做的,值得做的,没有白做,你自然就感到幸福在其中了。
所以安稳,对於世出世间法都是最重要的,佛为这桩事情现身於世。大圣大贤、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来教学的。不但教学,他还做示范,做出榜样来给你看。「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甘露净法这一句,就是代表他老人家住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都是甘露、都是净法。对於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产生负面的效应,都是帮助人提升智慧、提升德能。其法一味,一味是一个宗旨、一个目标,解脱涅盘。这个解也念去声,就是解开,当动词用。解是对什么?对烦恼讲的,烦恼好像个结,打成个结,把你捆绑起来,解是解烦恼,把烦恼解除。脱是脱离生死轮回,你才能证得涅盘。涅盘是梵语,一般翻译用得最多的叫圆寂,圆是圆满,寂是清净寂灭,这个意思非常好。清净寂灭,圆满的清净寂灭就是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
「又《佛地论》曰:如来圣教,於诸外道,一切世间邪劣教中,最为真实,殊胜清净,犹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盘。」这是《佛地论》对释迦佛的赞叹。此地讲如来圣教,就是指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所说的。要跟其他教学来做比较,其他教学则称外道,外道绝不是贬低别人,这个意思要懂。佛对一切众生尊敬,他怎么会贬低!外是心外求法,我们今天讲知识,这心外求法。而佛法不是向外求,向内求的。所以,凡是不是向内求的,那都叫外道。佛门里头有外道,叫门内外,佛门里面的外道。是哪些人?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是佛弟子,在佛法也证果了,但是心还是留意在外头,还没有回头。他们只断了执著,他还有分别,还会起心动念。所以在大乘法里面,也称阿罗汉、辟支佛叫外道,叫门内外。这个意思要懂。完全从自性里面求的,这就是正道,这叫内学。
我们学习这些经典,很可能许多人都是外道,为什么?我们把佛的经典给想歪了,以我们的意思来解释,那就变成外道了。要怎样学才不变成外道?我们只管学,不要去想它。你看看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我们学习的纲领。第一个,不著言说相。你听讲经,你不要执著他的言语,你执著言语这是外,你就变成外道了。不执著言语,他说多说少、说深说浅没有关系,他说的是心性,那就对了。不执著名字相,像这里讲的甘露是名词、涅盘是名词、佛是名词、《法华经》也是名词,这些都不要执著。为什么?根本没有名词,名词是人假设的,自性里头哪有这个东西?自性里没有佛也没有众生,这全是人假立的。所以这都是外面,你要执著它就变成外道。难!第三,不著心缘相。心缘相是我听了这段经文、看了这段文字,我想它什么意思。不可以,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这是外道的意思。要怎样?熟透了之后,意思自然生起来,没有想它就出现了,他就明白了,那就对了。由此可知,学佛不当外道不容易,绝大多数都是佛门的外道。要明白这个道理,内外之分,完全与心性相应,这是内;与心性相违背,全是外。然后你就知道,一切世间,这个一切世间包括佛门里面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都包括在里头,叫邪劣教中,就是跟他们相比的话,大乘最为真实。
佛跟我们讲理、讲事实真相,他讲得深、他讲得广,真正把一切法的真相显示出来。所以这是最真实之法。他教给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都不能著相。不是不能接触,接触;接触,不要执著它。不执著,心清净,执著心就不清净,为什么?执著生烦恼,生什么烦恼?生贪瞋痴慢疑。你喜欢它,你执著了,我讨厌它,也执著了,全是执著。清净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清净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痕迹都不著,不落印象。这叫清净,这就是最为真实。所以常常要记住,如果有这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是习气,会起来,马上想到《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能回归到自性,清净心现前了,外面境界清清楚楚,那叫照见。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这叫看破,看破是事实真相明白了。看破之后,肯定你就放下了。放下什么?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著放下了。那是烦恼的根,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里生起来的,你能把它放下。
所以,「殊胜清净」,我们这个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首先要得清净心,再提升到平等,最后这大觉大悟,中国人常说的大彻大悟。「犹如醍醐」,这也是比喻。醍醐也是饮料,这是人间的,甘露是天上的,都是最好的饮料,佛在经上常常做比喻。醍醐到底是什么?以前有位老和尚,也常常讲经,因为讲经,在经上常常佛经上看到的醍醐、庵摩罗果,甘露没有办法,天上的,人间没有,这两个东西常常讲。有一年他跟著一个台湾的宗教访问团,到印度去观光旅游,去看看释迦牟尼佛的遗迹。到印度他就向印度人请教,佛经上常讲的醍醐是什么?你拿来我看看。一拿来,原来我们有,沙拉,这是奶品里面最好的,上味。庵摩罗果呢?再一拿来,台湾也有,芭乐。这才恍然大悟,佛经上常常讲的比喻,原来就这个东西。所以没见过,想不出来,一看,我们常常见,也常常吃这个东西。
「亦如甘露,令得涅盘」。这就是佛所说的法,这个法味是上味,在五味里头,酸甜苦辣咸五味里面,上味,我们称为法味。古人有句话说,「世味哪有法味浓」,世味是天上人间这些滋味,比不上法味。然后你才晓得法喜充满那种的快乐,才稍稍能体会到一点。为什么佛法那样的能够吸引人?能够叫人自动自发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去享受法味?确实物质里头的味道跟法味有冲突,如果世味太浓,法味就没有了,世味要淡下去,法味就浓了,确实是有这个道理。所以「亦如甘露,令得涅盘」,终极的目标都是大般涅盘。「上之经论显雨甘露法、润众生故之意」,解释这两句经文。
所以,我常常告诉跟在我身边这些同学说,夏莲居老居士他老人家一生,对社会、对佛法、对众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会集五种原译本,这是了不起的贡献。等於说把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东西做了个整理,整理得非常好,让这个世间人看到这本书生欢喜心。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奉老师之命做这个注解,这个注解是什么?是世出世间,出世间是经书,世间是圣贤典籍,古今祖师注疏的集大成,这是注解的集大成,很有味道!你读这部经,等於五种原译本全读了,你看这本注解,古今中外这些大德对这个经典的意思的发挥,他全部搜集在此地,集大成。我们今天来学习,学习这部经,就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最圆满的佛法,就在此地。这个经跟注子里头什么法都有,有《华严》、有《法华》、有《阿含》、有方等,有禅宗、有教下,有显、有密,全都在里头。这一部经典是世尊教化里头的大圆满,有这一部就够了,这就是醍醐,这就是甘露,这意思一点都不错。我们能看到这一层意思,真得受用。所以这个经能不读吗?年轻的人最好用一点功夫把它背熟,因为背熟你才能真正做到不中断,一切时、一切处,有空你就在念经、就在背经。有事情的时候你去办事,空闲的时候你去读经,不要让时间空过。有听讲的机会尽量听,为什么?不听不懂,听了就懂了。
底下两句,『旷若虚空,大慈等故』,这两句也是经文。这是以虚空,比喻菩萨的平等大慈像虚空一样。「如虚空之宽广无际,故曰旷」,旷是宽广无际的意思。这是「喻慈心广大,虚空无著」,这个无著是没有边际,虚空对於一切法都不执著。这两句比喻菩萨的平等大慈,如同虚空的宽广没有边际,故曰旷,以喻慈心广大,虚空无著。慈悲就是现在讲的爱心,佛不说爱,佛家讲慈,原因是什么?爱里面有情,这个爱就变成染污了。如果把情换成智慧,这个爱就叫慈悲。所以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爱是建立在亲情的基础上,这是有分别的。换句话说,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说,爱里头有感情,慈悲里头有理智,理智跟感情不一样,它有理性。有理性不会越轨,感情用事往往就出流弊,就惹麻烦出来。在佛法里面,智跟行是并重的。净土宗供养的佛像,这表法的,以阿弥陀佛代表本体。本体是一切都不著的,就是大般涅盘,无量的光明、无量的智慧,一切都无量。两位菩萨也是表法的,表从体起用,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智慧跟慈悲一定要合一才能办事。对自己,才能帮助自己不断向上提升,实际上所提升的就是慈悲跟智慧。慈悲、智慧提升到究竟圆满,就是阿弥陀佛,这是自利。利他,对待一切众生清净、平等,用智慧、用慈悲去帮助一切众生,没有边际,没有极限,叫他做大慈大悲,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唯有大慈大悲,在中国,过去毛主席有句话,我们常常在马路上都看到这个标语,「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那是谁?那大慈大悲,佛菩萨才能做到,不是佛菩萨做不到!
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是不是真的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他的工作是教学,四十九年没听说他放一天假,这经上找不到。老人家教学不收学费,不接受人供养。通常供养就是一钵饭,出去托钵,一钵饭,其他都不接受,四十九年如一日。过世的时候在树林里头,不是在房子里面,在野外。一生没有建一个道场,我这么多年常常想,他为什么不建个道场?现在恍然大悟。我也不敢建道场,为什么?有道场就有人来抢、来争夺,没道场就没得抢了。我看到释迦牟尼佛,那些国王大臣有花园、别墅请他去讲经,他也接受,讲完了走了,还给你。我明白了,可以供养什么?使用权,不要所有权,大家不争了。这道场有主,有主的,你就不动歪念头,你心就正了。道场如果没有主人,动歪念头的人很多,道心破坏了,他要来夺财产、要来夺权,这就错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后人做出最好的榜样,不要。他要要太简单,你看他的在家弟子当中有十六个大国王,任何一个国王都可以供养他一个大道场,不要!他还是山林水下悠游自在,居无定所,一生过著游化的生活,游行教化。真的是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大慈平等,释迦牟尼佛做出来给我们看,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
我们现在比不上的,我们的福报不如他,差太远了。最大的福报,他能够长年住在野外,又不生病。我们这个没法子,跨不得,我们到树林底下住一晚上,第二天可能加护病房去了。人家练出一身金刚不坏身。你看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他也不管卫生不卫生,他吃了也不生病,这都是我们没有法子跟他相比的。当年跟他那么多学生,经典上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众,一天都不离开的。这些人生活方式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都是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所以中国古人讲的,「一钵千家饭」,这是事实。怎么你这一钵是千家饭?托钵大家一起,分头到外面托钵,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不就托了一千家了吗?不是每个人托到自己吃,不是的。饭托钵托回来在一起,吃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怎么个吃法?每个人的饭都倒出来混在一起,然后在里面拿。所以每一钵都是千家饭。这什么?这平等,这叫共产,真共产,不是假共产。所以,你托的饭菜好,不是你一个人吃,他托的那个不好,也不是他一个人吃,大家共同都一样的,平等法。所以早年我出来讲经的时候,我说谁是共产党?释迦牟尼佛是第一,共产党的老祖宗。现在我很少说这个话。这个共有确实是佛法里头首先做出来的,不是说,他真干,他们采取这种生活方式。
这比喻菩萨的慈悲心广大,虚空无著。「如《魏译》」,这是五种原译本的魏译的经文,「犹如虚空,於一切有,无有著故」。对於一切有,没有执著,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都不是真的,无常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产生障碍。下面举《行事钞资持记》,这是属於戒律的,「无所著者,离尘染故」。为什么佛教你不要执著?这样你才真正能够离尘染。尘是什么?叫六尘,六根、六尘、六识,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前面五尘,色声香味触,把这个世间物质现象统统包括尽了,色声香味触。法里面还包括著物质,也包括有精神。眼根对的是色,耳对的是音声,鼻对的是香,舌对的是味,身对的是触,色声香味触这都是属於物质,偏重在物质现象。起心动念那就是法,对的是法,法里头有一分是精神现象,也有物质现象,也有精神现象。这些东西自性清净心里头全没有,不但六尘没有,六根也没有,六识也没有,根尘当中才生识。识是妄心,不是真心,但是妄心、妄境也没有离开真心,它的体是真心。真心不生不灭,真心永恒不变,那是真的。真心里面三种现象都没有,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所以科学跟哲学都达不到。科学、哲学它所研究的都得要有对象,没有对象它就无能为力了。
真心,谁知道?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佛说的,「唯证方知」。怎么证?放下就是!放下什么?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你就马上见到,就明心见性,你就见到真的。科学、哲学家就是他没放下,他要一放下他就成佛了,很快!他要懂得这个道理,他比我们来得快,这是真的,只要他真正晓得这个秘诀的话。因为他研究这个东西,宇宙的源起到底是什么?只要一放下,见到了。你要不肯放下,用什么样的仪器都达不到,为什么?它不是现象,自性就是清净平等觉,在哪里?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一个地方不在。它是一切法的体,没有它,一切法不能存在。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它这里出生的,它不是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妙就在妙在此地,那是真正的自己。佛法的修学就是要找这个东西,自古以来,所有一切的学术、宗教都在这里探讨,只有佛法找到了。如果用佛的这个方法,人人都能找到。佛法没有秘密,佛法决定没有独占,佛法是公开的,佛法是一切众生共有的,没有任何人能独占。只要你能肯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佛了。起心动念一放下,就彻底放下。起心动念没放下,放下分别执著,你是菩萨。你放下得不够圆满,但是也很不错了,你在这个太虚空当中是自在了,得大自在。放得最少的阿罗汉,只放下执著,但是也不错,他能超越六道,他得清净心,不再有烦恼。不再有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轮回的生死没有了,他断掉了。这是真正的利益!
所以无所著者,离尘离染,尘是外面境界,染是染污。染污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是染污。你看,眼见色,顺自己意思就起了贪心,不顺自己意思就起了瞋恚,不愿意去看它,这都是染污。染污是什么?情欲,七情五欲是染污,喜怒哀乐爱恶欲,欲是欲望,欲望多半指财色名食睡,这五大类,七情五欲是染污。色声香味触法那个东西是尘,你离就没事,你不离的话,你就会受它染污。「故以虚空之无著,表慈心之平等」,一定要像虚空一样。
所以,贤首大师《妄尽还源观》那篇论文里面所写的四德,他文章一共是六段,第一个是讲本体,第二、第三讲现象。第二个是讲现象的来源,从一体起二用。作用里面有三个特性,就是三种周遍,第一个周遍法界。近代的科学家发现了,但是还没有被普遍承认,发现什么?我们的念头才动,这个信息整个宇宙都知道,比光、比电速度快多了。起心动念是意识,这个波动,另外还有物质,我们人身上这些皮肤、骨骼、血液,这些都是物质,物质它有波动现象,这个波动现象也周遍法界。周遍法界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出生无尽。我们从这个理论上才醒悟过来,极乐世界跟我们地球有什么不同?不同就是在精神跟物质波动现象。极乐世界那边的居民,他们的波动全是善的,纯净纯善,所以那个世界它自然就那么美好。出生无尽,它就出生那个境界相。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上居民,要用这个地方讲,纯是污、纯是染,所以地球变得灾难这么多,反常!在过去,有圣贤的教诲,一半染一半净,半染半净。现在这个教育没有了,变成完全是染污,麻烦在此地。如何挽救?我们把老祖宗的教诲找回来,好好来学习就救了。头一个得救的是自己,自己影响家人,影响我们小团体。再扩大,就影响这个地区的人,影响这个国家,影响世界,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你看它第三个周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是我们此地所讲的慈心平等。用清净平等心释放出慈悲、敬爱,对一切众生没有分别,完全平等。对父母是这样的敬爱,对冤亲债主也是这样的敬爱,没有差别。为什么没有差别?因为整个宇宙这才发现跟自己是一体。我牙齿咬到舌头,把舌头咬破了,舌头能怨恨牙齿吗?能找它算帐吗?为什么它不找?一体。要知道,今天我们在世间,毁谤我们的人、侮辱我们的人、陷害我们的人,甚至於杀害我们身命的这个人,都不能怨恨,为什么?他跟我是一体。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迷、他不觉,他没有读过圣贤书,不知道事实真相。我今天为什么能够这样做?一点怨恨都没有,不但没有怨恨,我还很尊重他,我还很感谢他。感谢什么?他对我这些伤害是消我的业障,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造多少恶业,他能用这种手段来消我的业障,我要感恩。我的感恩,我每天修行给他回向,为什么?因果逃不掉。他这种行为对我,他不是善意,他是恶意,恶意就有恶报。我们用善意、用真诚回向给他,他纵然堕在恶道,他少受苦,让他在恶道里头痛苦减轻,这是我们能做得到的。所以,只有一个纯净纯善待人接物,你绝不吃亏,你自己会天天欢欢喜喜,法喜充满。这世界上有没有一个怨恨人?没有。有没有一个冤家?都没有。他跟我结怨,我跟他绝不结怨,为什么?我明白了、我觉悟了。
这个恩德,这是佛菩萨、老祖宗教给我们的。如果没有老祖宗、没有佛菩萨这样世世代代的来教导,我们怎么会晓得?而这一门学问,你修学成败关键就在真诚恭敬。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万分诚敬你得万分利益。没有诚敬心,什么利益得不到。惠能大师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五祖半夜三更召见他,跟他讲《金刚经》,讲到不到三分之一他就成佛了,就大彻大悟。什么原因?他对於经、对於佛、对於老师万分恭敬,所以他就得万分利益,就这么回事情。我们跟一个老师学,能学多少东西?看你对老师、对课程你有多少恭敬心,这个道理很明显。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他是开班教学的,我参加他的班,同学二十多个人,老师一样上课,没有特别教我,每个人得的不一样。什么原因?恭敬心不一样,真诚恭敬。我是从外地到台中,跟台中没有任何渊源,在台中作客,所以我们的时间很宝贵,随时会离开,真干。住在台中的人,台中是他的老家,今年学不会不要紧,老师明年还在讲,明年学不会还有后年。所以,他的心是松懈的,不像我那么专、那么认真。我的时间有限,他们的时间太多了,结果他们没学会,我学会了,就这么个道理。
我到台北出家了,我听说,同学告诉我,老师在讲经的时候公开的说,他说他在台中教学十年,你们跟我十年,什么都没学会,学会的人走了!他说大概老师就指的是我,所以就来找我,你学了些什么东西?老师怎么教我的?我说我学的跟你们一样,老师没有特别给我上课,上课大家都在一起。那老师说这个话,我就给他们分析,我说有可能,为什么?我的心比你专,我的时间很短,我会离开台中,我要抓紧时间学。你们住在台中,不要紧,时间有的是,今年不会还有明年,明年不会还有后年。所以等到老师走了,你们还没学会,就是懈怠懒散。我说应该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他们听得懂。我说除这个道理之外,你没有别的道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为什么要诚敬?诚敬不是恭敬人,不是对人,诚敬是对自己。你用真诚心来学习,开发你自己自性的智慧、德相;你用怀疑的心、用傲慢的心、用自私自利的心,与你的性德完全相违背。纵然你很聪明,能够广学多闻,能够强记,全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只能解经教里面的局部,不是全体,而且解的是经教的表面,没有深入。大乘经教字字句句其深无底,所以你百读、千读都不厌,为什么?遍遍有新的悟处,这就产生法喜充满。你死在句下,你怎么能生起法喜?你怎么能得到真实受用?做不到!这个不一样,我们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无法学,怎么学,入不进去,所以叫不得其门而入。你要懂得这些道理,端正心念,句句都契入,都跟心性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个东西就其味无穷。同一样东西你去讲,一遍一遍不一样,你去读也是遍遍都不一样,你才知道这个东西真有味。读世间书不行,世间书读一遍不想读第二遍,不愿意再看。这个千遍、万遍看不厌,这个道理要想,为什么它有这么大的摄受力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面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经文: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从这句看起。下面这是注解,「火喻智慧,薪表烦恼」,薪是柴火,智慧火能够化解烦恼,表这个意思。「菩萨智慧猛利,炽盛如火,断除烦恼,如火烧薪」,这是解释这一句。所以人生,智慧比什么都重要,今天地球上出了问题,社会动乱,地球灾变频繁,根本的问题就是智慧跟知识。现在人所求的全是知识,知识是外来的。古代中国与印度他们所求的是智慧,智慧是从内心发出来的,这两个不一样。慧从哪里来的?慧从定来的,定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心要是能真正清净平等,智慧就生了,所以它不是外来的。向外所学的这些知识全都变成智慧,叫后得智。如果没有定慧,没有定,你学的再多全是知识,与智慧不相干。知识能发现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所有问题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
在东方亚洲这个地区,几千年来世世代代都遵循这个方法,特别是中国,没有出过大的动乱。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外国人学中国历史,对中国他不能不佩服,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族群,这样长的历史,国家统一而没有解体,这是第一个奇迹。第二个奇迹,几千年来长治久安。所以有些外国人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得到?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他们做不到,中国人做到了。这是他们没想到的,这就是智慧跟知识不一样。西方人搞知识,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知识爆炸了,知识爆炸是因,地球爆炸是果。智慧不会爆炸,知识会爆炸,带来的麻烦可大了。所以我们觉悟了之后,回过头来我们搞智慧,问题真能化解。我们在这一段经解里面,我们会讨论到这个问题。
所以这个提示好,菩萨修行他主要就是求智慧。戒是手段,帮助你得定,定是枢纽,从定开智慧,智慧才是目的。所以东方人讲开悟,讲悟性。我们小时候念小学的时候,老师对同学的观察还很重视悟性。这个小朋友有没有悟性,有悟性要特别照顾,帮助他长成,成为人才。悟性差一点,那就要教他技术,他将来有谋生的能力,有一技之长。有悟性的,那就是从学术上,从圣贤典籍、佛菩萨经典里面出类拔萃,真正悟入圣贤的境界。所以,菩萨智慧猛利,用「炽盛如火」来做比喻,好像火烧得非常猛烈。烦恼这就是柴火,丢到火里面去,一下就被烧掉,智慧能够化解烦恼,能把烦恼转变为智慧。就是我们用现代一句话,把知识转变成智慧,他有这个能力,所以他能够解决问题。
下面有一句经文说,『不著如风』。「风性流行」,风的性质是什么?流动的,风是动的。所以佛法讲物质,物质的本质是什么?四个现象「地水火风」,这四个字都是比喻。地是什么?它是个固体,你能够看得见、摸得著的,这叫做地。水是什么?它含著有湿度,现在讲电,带电,水是带阴电,火是带阳电。火在中国古时候讲,它带的有温度,有温度、有湿度。第四个性质,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动就用风来代表,风是动的,不动,风就没有了。现在这个现象,你看物理学家研究原子、电子发现了,确实中国人讲的,这最小的物质它带电,带阴电、带阳电,它动的,它不是静止的。佛在三千年前,没有科学仪器,没有显微镜,他全知道。他凭什么?我们前面学过,天眼、法眼、慧眼,法眼看到事实真相,慧眼看到事实的真理。成佛的时候还加个佛眼,五眼圆明,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五眼圆明。这个五眼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释迦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讲的是德相,一切众生个个都有。现在为什么没有了?没有了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欲望,欲望把佛菩萨害了,把佛菩萨变成凡夫。你看,贪瞋痴慢都从欲望起来的。所以我们学佛、学圣、学贤,第一个条件要把欲望降低。不能说你没有欲望,没有欲望你就不要学了,你就成佛了,你就成圣了。知道你有欲望,要把欲望降低,降到什么?生活能维持就好了,就快乐了。
孔子用我们一般人来说是小康之家,不富有,身分是平民,做官只做了几个月,就被人赶下台了。平民身分,小康之家,生活勉强可以维持。他的弟子颜回,物质生活条件就更差,住个破破烂烂的房子,遮蔽风雨。吃饭、喝水,吃饭饭碗没有,喝水水杯没有,用葫芦瓢,用竹篓盛饭。这是学生当中生活条件最差的,但是学生当中没有比颜回更幸福的。幸福是什么?快乐是幸福,快乐那没有人能比得上颜回。颜回快乐在哪里?乐道,老师所说的东西他全明白,不但明白,他受用到了。把老师所教的,能够应用在生活上,能够应用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上,我们今天讲的活学活用。这一点,夫子所有的学生比不上颜回。为什么他能够活学活用?他真懂,他就用上了;如果他学的没有透彻理解,他有怀疑,他就用不上。用上那个乐是圣人之乐。学佛把佛法真的搞透彻了,真用上在生活上,那是谁的乐?佛菩萨的乐,比颜回还要殊胜。颜回的生活要跟佛菩萨比,他还好多了,他还有个小茅蓬可以遮风蔽雨。佛没有,佛住在树底下,天天要搬家,佛只有三衣一钵。佛的那个快乐,颜回比不上,这是什么?对於宇宙人生彻底明白,彻底了解了。确确实实他在世间万缘放下,一尘不染,起心动念都是智慧光明,他怎么不乐!
一切众生心里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身所造的,前因后果,我们常讲业因果报,他全都明了。这个明了不是想像的,不是从理论、数学上推断的,不是的,而是怎么样?亲眼看见的,五眼圆明。他能看到一切众生的过去,能看到一切众生的未来。只要这个众生能相信,能听得懂,他都教。这两个条件,能信、能听得懂,叫有缘。如果你不相信,你听不懂,那佛就合掌对你祝福,他没法子教你,希望你平安、希望你幸福。为他祝福。佛的心行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怨亲平等,没有分别。所以不著,就是於一切万法不要执著,像风一样,就是「一切无住,亦无执著」。住是什么?住是放在心上,那你心有住了。现在世间人,心住在哪里?住在名利上,叫名闻利养,他起心动念想著这个,这个错误的。为什么?这些东西是无常的,这些东西是短暂的,它不是永恒的。就同我们旅行住在旅馆里面,旅馆里面所有一切设施,我两天就离开了,你把这个地方放在心上干什么?错了!可以用它,可以受用它,别执著它。我们能够换一个心情,把这个地球当作旅馆,我到这里来度假的,来观光旅游的,这一切於我毫不相关,就不执著了。真是如此,这不是假的。
古人有所谓人生如戏,像一出戏一样,人生如一局棋一样的。凡是无常的,佛都教我们放下,包括身体,这身体是无常的,它有生老病死。所以人要明白这个道理,人才懂得自爱。自爱,自在哪里?身不是自己,性是自己,灵性是自己。灵性要迷了,俗话叫灵魂,实际上它不灵,它迷了,是迷魂,迷魂才到处投胎,到处搞这些把戏。如果它真灵,它就出六道轮回。什么人灵?阿罗汉以上,阿罗汉就超越轮回。超越轮回之后,一下就明白了,佛经上讲的净土、秽土,回头一看六道轮回,秽土,严重染污。他一觉醒来的时候,他到四圣法界,那是净土,那个地方清净,一点染污都没有。这是十法界里上面的四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净土。六道是染土,染污。六道里面有善恶,善是三善道,恶是三恶道,净土里头没有善恶。换句话说,净土里面的众生不造业了,都醒悟过来,不再造业。而且净土里面的人接受佛菩萨教诲,为什么?佛菩萨帮助他再向上提升。他才提升到第一个阶级,好像读书,学士学位拿到,再往上,硕士学位,再向上,博士学位,佛菩萨能帮助他拿到最高的学位。迷惑颠倒只有六道众生。这是学佛第一步,你看把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这叫看破。无住、无执著,这就是放下。无住、无执著,你自在了,你才真正享受到什么叫幸福。你只要有住、有执著,你不自在,为什么?你起心动念是贪瞋痴慢。他起这个念头。如果把这个东西放下,欲望放下,起心动念是生智慧。我们用最简单一句话来说,起心动念是仁义礼智信,他动这个念头。言语行为不离开这个准则,这是性德。
下面又给我们说,「以无著故」,因为他一切不执著,「行诸世界,自在无碍」,这个世界意思很广。世是指的时间,你看世这个字,它是三个十,我们中国古人讲三十年叫一世,所以它指的是时间。这三个十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它这样说法的,这叫十;间是空间。时间、空间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一个都不漏,这个范围就太广大了。在大乘教里面讲,十方诸佛如来无量无边的刹土,统统包括在里头。每个世界都有十法界,那是一尊佛的教化区,他能够「自在无碍,如风行空」。这个信息我们要留意,我们现在的活动空间这么小,真的像春蚕作茧自缚,把自己捆绑起来。什么原因?记住,一个是住,一个是执著,就不自在。住是什么?我心里有。心里要是没有,又不执著,你就像菩萨这么自在,你的生活空间是无量无边,这叫大自在。
底下一句说,『法音雷震』,这一句是经文。「经云:佛语梵雷震。雷音远闻,震惊世间」。你看多少人怕雷,一打雷都吓到,找个安全地方去躲避,说明什么?说明雷的威力。佛说法的音声这个里面充满智慧、充满德能,所以他有很强大的威力,用雷来比喻。雷震惊世间,「以喻法音,能觉群迷」。你看众生,无量劫来迷惑在六道,确确实实没有出头的日子。佛看到了,怜悯这些众生,讲经教学帮助这些人破迷开悟。佛帮助众生有他的善巧方便,没有善根的人给他种善根,种善根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今天讲的艺术。你看雕塑的这些佛像、菩萨像,这都是艺术,大家看了非常欢喜。纵然一个完全不相信佛的,他看到这么高度的艺术品,他欣赏。他欣赏,这个印象就印在阿赖耶里头,所谓是一历识田,永远不会消失,这就是他的善根。如果他接触多了,他看多了,他善根就多了。有善根,以后有缘,他也来听听这什么个道理,原来这里头还有道理,听听道理,听懂了他就觉悟了,他就回头。所以这许许多多的,今天讲文艺,都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是佛的德能里面的一种。不同根性的众生,用不同方法来接引。所以众生多,种类千差万别,文化不一样,善根不相同,这才像观世音菩萨在「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三十二不是数字,那是密宗里代表圆满的。密宗里,十六、三十二、二十七,这都是他们代表圆满的。在显教里面用七代表圆满,《华严经》上用十代表圆满。这部经里有显、有密,有大乘、有小乘,有宗门、有教下,它都全了,《无量寿经》里头都全了。所以《无量寿经》虽然分量不多,它称为大经。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它统统具足,这里头都有,这才称为大经。能觉群迷。
『觉未觉』,「觉未觉者,使未觉之凡夫得以觉醒。」这是释迦牟尼佛他一生所做、所教的,对於这个地球上的众生做出最大的贡献。当年在世,他不收学费,他是义务教学。他的法缘殊胜,法缘殊胜不是偶然的,他在这个世间常常来、常常教。在《梵网经》上佛告诉我们,他这一次出现在地球上是第八千次,所以跟这个地球上的众生特别有缘分。还有一些不能接受的,不想听的,那是什么?那是业障特重的人。有没有缘?有缘,要没有缘就遇不到,他还是遇到了;遇到了不相信,掉头而去,他还是有缘分,没有缘分的根本遇不到。所以我们了解,这是听了佛这个教诲,佛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有什么意思?毫无意义。人骗人总有个目的,总有个企图,要没有企图,没有目的去骗人,这个人神经病。你看释迦牟尼佛像神经病吗?能讲出这么多道理出来,这不是一个神经病能讲得出来的。大智慧,了解众生根性,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能觉群迷,觉未觉者,让没有觉的凡夫都能够觉醒过来。
底下一句,『雨甘露法』。这个雨念去声,作动词,就是从上面降落下来叫雨,这当降落下来讲。甘露法,甘露是忉利天人的饮料,大概是最好的饮料,也是最有养分的。佛学辞典里有注解,以为是天上的不死药,换句话说,这个饮料可以能帮助人长生不老。秦始皇大概对这个非常向往,到处找也没找到。甘露法比喻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讲经教学,所以「此以甘露喻佛之教法」。「甘露使人起死回生」,这是讲天人的甘露。「佛之教法,能令众生永断生死,得大涅盘,故曰甘露法」。永断生死,是不是没有生死?有,你对於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了解,不再恐惧、不再忧虑,正常现象。六道里面轮回,舍身受身确实就像脱衣服、换衣服。这个衣服脏了,换一件;这个身体用了几十年,不好使用了,换一个。愈换愈殊胜,等级不同,愈往上去你换得就愈好。这就说穿了,根本就没有生死这回事情,生死是你把事实真相看错了,你误会了,确实没有生死可得。
再说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灾难?说实在话,没有灾难。佛讲一句话讲得非常非常好,只有因果的酬偿。你种的善因,一定有善的果报酬偿给你;你要做了恶因,那一定有灾祸来酬偿给你,这是这么来的;你什么都不做,那什么就没有。真的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前定就是,今天一饮一啄是过去生中所修的,所修的善恶。我们这一生所做的善恶,来生要得果报。一转眼就是来世。
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很多,我自己经历的不多。十几岁的时候抗战期间,在湖南衡山,那时候我父亲在军队服务,驻防在一个平民家里。这一家过去是个望族,他们家的房子是四合院,而且是三层的四合院,三进,后面是花园。我们去的时候这个家已经败了,家里面只剩三个人,老夫妻两个,一个女儿,那女儿好像十六岁。两层楼的房子,那个楼听说十几年没人敢上去,楼上住的是狐狸。这个狐狸也常常下来散步,变成一个人形,是男的,不是女的,狐狸精,是男的。穿个蓝布长褂,很多人看见,我也看到一次。从来没有一个人看到他的面孔,看的都是侧面跟背面,没有对面给人看到。大家都知道。我们住在楼下,大陆的楼是楼板,木板建的,所以楼上的声音楼下都听得很清楚,没有隔音。那个时候我们年轻,小朋友,很想到楼上去看,母亲阻止,绝对不准我们上去。以后这个狐狸精就常常找这个老板的女儿,这一下他的女儿在家里不敢住了,这什么原因?本来相安无事,有一年过年的时候,他们家的亲戚朋友到他家来作客,打猎的,湖南打猎的风气很盛。我在那个时候也天天去打猎,打了三年,所以杀了不少生。早晨,老板娘的兄弟,也就他们家的舅舅,早晨起来看到一只狐狸在屋顶上拜太阳,他用猎枪把它打死了,这一下结了冤仇。所以这个狐狸精就找这个女孩子,害得她不敢在家里住。这是老板告诉我们,家里出这个事情。真的,狐狸精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亲身见到一次。
更早的时候,在家乡,那时候大概是六、七岁的时候,记事了,看到鬼魂。也是在一个家已经败了,大户人家,楼上也没人住。但是有时候楼上有灯火,那决定不是人,那时也没电灯。从灯火里面看到有人影走来走去的,这是亲自看到的。还有一桩事情很奇怪,抗战胜利,我们家乡有个表亲姓陈,那里收成大概不错。他有一船的米,从我们家乡,我们家乡有小河通长江,用帆船大概要走好几天。因为长江是下流,速度比较快一点,用小帆船运到南京去卖。米上船之后,差不多已经都上完了,有个人看到一只黄鼠狼从跳板跑到船上去了。大家感到很奇怪,去找,找不到,把米统统搬出来找,也没找到。也许是眼睛看花了,算了,船开走了。运到南京之后,这一船的米没有了,那个麻布袋子还是那个样子,里头一粒米都没有。大家心里明白,恐怕是得罪大仙了,大仙把米不晓得运到哪去了。在南京玩了几天再回到老家,米在家仓库里,他怎么运回去的?这事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大概没有什么大得罪,小得罪他,他就给你开个玩笑。
我经历这些事情之后,我对於《子不语》、《聊斋志异》我都以为是真的,不是虚构的,不是假的,绝大部分都是事实,天地之大无奇不有。学佛之后,我有机会在国内、在海外接触不少通灵的人,中国称为特异功能,在国外一般称为通灵。他们所传递的信息有很多是可以参考的,但是不能完全相信,完全相信,你被他骗了你找不到他。所以信息传来我们要思考,合情、合理、合法,可以参考。可不能听他的话,他叫你这样做、那样做,他可不负责任,他可不管这个后果。要用智慧,要用佛法的智慧来处理问题。他可以提供我们信息,我们要有真实智慧来处理,决定不迷信。为什么?灵鬼还是众生,他也想做一点好事。所以,我们的修学功德要回向给他,我们讲经的经堂给他立个牌位,邀请他来听经。来不来他有自由,邀不邀请,我们意思到了。与一切众生结善缘,不跟他结恶缘。他跟我结恶缘,我跟他结善缘,我们用善回报,用善心、善意,我们学佛法,希望他跟我们一起学。
所以佛的教学,佛有很多方法,都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终极的目标是得大涅盘。大涅盘是成佛,这一点是佛法教学最高的目标。中国古圣先贤教后世的子孙,终极的目标是圣人。你看《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目的就是要人从习性,习性不善,本性善,从习性回归到本性,那就是成圣成贤。这个目标好!佛法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告诉你,「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学佛终极的目标就是希望你成佛,成佛是应该的,你本来是佛。大涅盘就是成佛,涅盘是梵语,「故曰甘露法」,用甘露再作比喻。
下面解释这个字「雨」,「雨者,如天降雨」,底下这个雨这是名词,就是雨水的雨。这个地方用的这个雨,就是降的意思,降雨。「普润三根」,这三个根就是大根、中根、小根。大根是什么?树,大树,你看得到雨水这个树就生长了。中根是小树,下根是小草,花草树木,代表这个。代表人三种不同的根性,上根、中根、下根,「故云,润众生」。「《法华经》曰,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稳众生,故现於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盘。」这《法华经》上的几句经文。此地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世尊说,我为世尊,天上人间大家尊重。无能及者,没有人能像众生对佛这么样的尊敬。佛到这个世间来,是安稳众生,故现於世。希望世间众生都能得到安稳,安是平安,稳今天讲的稳定。
中国这些年提出的政策,稳定第一,这很有道理。所有一切善法,世出世间法,必须从稳定当中它才能够生根,才能茁壮、生长。如果不稳定,什么事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今天我们看到整个世界,它就失去了平安跟稳定。昨天还有个杂志来访问我,提到现在的人心。因为他们的对象是年轻人,他说年轻人没有安全感,年轻人感觉到没有可以信任的人,没有依靠,所以表现的是心浮气躁,无所适从。这什么原因?这个时代教育造成的。过去的人不,像我这一代的人还能维持住,没有这种心浮气躁。这什么原因?小时候父母教的。抗战爆发,我们离开老家,在外面逃难,父亲教给我们第一句话说,记住家里的祠堂,那就是我们的根。我们将来可能出去了,再回去,家没有了,但是祠堂在,那是我们根。朋友要是联系的话,用祠堂做联络中心,他有个依靠。现在祠堂也没有了。古时候依靠家庭、依靠圣贤,孔孟老庄圣贤,学佛的人依靠佛菩萨,佛菩萨是经典的教诲,不是迷信。你先有一个依靠,你这一生有个方向、有个目标。如何对准这个方向,逐渐接近这个目标,人才有乐趣。知道这一生在干些什么,这是应该要做的,值得做的,没有白做,你自然就感到幸福在其中了。
所以安稳,对於世出世间法都是最重要的,佛为这桩事情现身於世。大圣大贤、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来教学的。不但教学,他还做示范,做出榜样来给你看。「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甘露净法这一句,就是代表他老人家住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都是甘露、都是净法。对於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产生负面的效应,都是帮助人提升智慧、提升德能。其法一味,一味是一个宗旨、一个目标,解脱涅盘。这个解也念去声,就是解开,当动词用。解是对什么?对烦恼讲的,烦恼好像个结,打成个结,把你捆绑起来,解是解烦恼,把烦恼解除。脱是脱离生死轮回,你才能证得涅盘。涅盘是梵语,一般翻译用得最多的叫圆寂,圆是圆满,寂是清净寂灭,这个意思非常好。清净寂灭,圆满的清净寂灭就是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
「又《佛地论》曰:如来圣教,於诸外道,一切世间邪劣教中,最为真实,殊胜清净,犹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盘。」这是《佛地论》对释迦佛的赞叹。此地讲如来圣教,就是指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所说的。要跟其他教学来做比较,其他教学则称外道,外道绝不是贬低别人,这个意思要懂。佛对一切众生尊敬,他怎么会贬低!外是心外求法,我们今天讲知识,这心外求法。而佛法不是向外求,向内求的。所以,凡是不是向内求的,那都叫外道。佛门里头有外道,叫门内外,佛门里面的外道。是哪些人?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是佛弟子,在佛法也证果了,但是心还是留意在外头,还没有回头。他们只断了执著,他还有分别,还会起心动念。所以在大乘法里面,也称阿罗汉、辟支佛叫外道,叫门内外。这个意思要懂。完全从自性里面求的,这就是正道,这叫内学。
我们学习这些经典,很可能许多人都是外道,为什么?我们把佛的经典给想歪了,以我们的意思来解释,那就变成外道了。要怎样学才不变成外道?我们只管学,不要去想它。你看看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我们学习的纲领。第一个,不著言说相。你听讲经,你不要执著他的言语,你执著言语这是外,你就变成外道了。不执著言语,他说多说少、说深说浅没有关系,他说的是心性,那就对了。不执著名字相,像这里讲的甘露是名词、涅盘是名词、佛是名词、《法华经》也是名词,这些都不要执著。为什么?根本没有名词,名词是人假设的,自性里头哪有这个东西?自性里没有佛也没有众生,这全是人假立的。所以这都是外面,你要执著它就变成外道。难!第三,不著心缘相。心缘相是我听了这段经文、看了这段文字,我想它什么意思。不可以,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这是外道的意思。要怎样?熟透了之后,意思自然生起来,没有想它就出现了,他就明白了,那就对了。由此可知,学佛不当外道不容易,绝大多数都是佛门的外道。要明白这个道理,内外之分,完全与心性相应,这是内;与心性相违背,全是外。然后你就知道,一切世间,这个一切世间包括佛门里面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都包括在里头,叫邪劣教中,就是跟他们相比的话,大乘最为真实。
佛跟我们讲理、讲事实真相,他讲得深、他讲得广,真正把一切法的真相显示出来。所以这是最真实之法。他教给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都不能著相。不是不能接触,接触;接触,不要执著它。不执著,心清净,执著心就不清净,为什么?执著生烦恼,生什么烦恼?生贪瞋痴慢疑。你喜欢它,你执著了,我讨厌它,也执著了,全是执著。清净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清净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痕迹都不著,不落印象。这叫清净,这就是最为真实。所以常常要记住,如果有这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是习气,会起来,马上想到《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能回归到自性,清净心现前了,外面境界清清楚楚,那叫照见。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这叫看破,看破是事实真相明白了。看破之后,肯定你就放下了。放下什么?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著放下了。那是烦恼的根,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里生起来的,你能把它放下。
所以,「殊胜清净」,我们这个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首先要得清净心,再提升到平等,最后这大觉大悟,中国人常说的大彻大悟。「犹如醍醐」,这也是比喻。醍醐也是饮料,这是人间的,甘露是天上的,都是最好的饮料,佛在经上常常做比喻。醍醐到底是什么?以前有位老和尚,也常常讲经,因为讲经,在经上常常佛经上看到的醍醐、庵摩罗果,甘露没有办法,天上的,人间没有,这两个东西常常讲。有一年他跟著一个台湾的宗教访问团,到印度去观光旅游,去看看释迦牟尼佛的遗迹。到印度他就向印度人请教,佛经上常讲的醍醐是什么?你拿来我看看。一拿来,原来我们有,沙拉,这是奶品里面最好的,上味。庵摩罗果呢?再一拿来,台湾也有,芭乐。这才恍然大悟,佛经上常常讲的比喻,原来就这个东西。所以没见过,想不出来,一看,我们常常见,也常常吃这个东西。
「亦如甘露,令得涅盘」。这就是佛所说的法,这个法味是上味,在五味里头,酸甜苦辣咸五味里面,上味,我们称为法味。古人有句话说,「世味哪有法味浓」,世味是天上人间这些滋味,比不上法味。然后你才晓得法喜充满那种的快乐,才稍稍能体会到一点。为什么佛法那样的能够吸引人?能够叫人自动自发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去享受法味?确实物质里头的味道跟法味有冲突,如果世味太浓,法味就没有了,世味要淡下去,法味就浓了,确实是有这个道理。所以「亦如甘露,令得涅盘」,终极的目标都是大般涅盘。「上之经论显雨甘露法、润众生故之意」,解释这两句经文。
所以,我常常告诉跟在我身边这些同学说,夏莲居老居士他老人家一生,对社会、对佛法、对众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会集五种原译本,这是了不起的贡献。等於说把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东西做了个整理,整理得非常好,让这个世间人看到这本书生欢喜心。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奉老师之命做这个注解,这个注解是什么?是世出世间,出世间是经书,世间是圣贤典籍,古今祖师注疏的集大成,这是注解的集大成,很有味道!你读这部经,等於五种原译本全读了,你看这本注解,古今中外这些大德对这个经典的意思的发挥,他全部搜集在此地,集大成。我们今天来学习,学习这部经,就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最圆满的佛法,就在此地。这个经跟注子里头什么法都有,有《华严》、有《法华》、有《阿含》、有方等,有禅宗、有教下,有显、有密,全都在里头。这一部经典是世尊教化里头的大圆满,有这一部就够了,这就是醍醐,这就是甘露,这意思一点都不错。我们能看到这一层意思,真得受用。所以这个经能不读吗?年轻的人最好用一点功夫把它背熟,因为背熟你才能真正做到不中断,一切时、一切处,有空你就在念经、就在背经。有事情的时候你去办事,空闲的时候你去读经,不要让时间空过。有听讲的机会尽量听,为什么?不听不懂,听了就懂了。
底下两句,『旷若虚空,大慈等故』,这两句也是经文。这是以虚空,比喻菩萨的平等大慈像虚空一样。「如虚空之宽广无际,故曰旷」,旷是宽广无际的意思。这是「喻慈心广大,虚空无著」,这个无著是没有边际,虚空对於一切法都不执著。这两句比喻菩萨的平等大慈,如同虚空的宽广没有边际,故曰旷,以喻慈心广大,虚空无著。慈悲就是现在讲的爱心,佛不说爱,佛家讲慈,原因是什么?爱里面有情,这个爱就变成染污了。如果把情换成智慧,这个爱就叫慈悲。所以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爱是建立在亲情的基础上,这是有分别的。换句话说,我们用最简单的话说,爱里头有感情,慈悲里头有理智,理智跟感情不一样,它有理性。有理性不会越轨,感情用事往往就出流弊,就惹麻烦出来。在佛法里面,智跟行是并重的。净土宗供养的佛像,这表法的,以阿弥陀佛代表本体。本体是一切都不著的,就是大般涅盘,无量的光明、无量的智慧,一切都无量。两位菩萨也是表法的,表从体起用,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智慧跟慈悲一定要合一才能办事。对自己,才能帮助自己不断向上提升,实际上所提升的就是慈悲跟智慧。慈悲、智慧提升到究竟圆满,就是阿弥陀佛,这是自利。利他,对待一切众生清净、平等,用智慧、用慈悲去帮助一切众生,没有边际,没有极限,叫他做大慈大悲,这个道理不能不懂。唯有大慈大悲,在中国,过去毛主席有句话,我们常常在马路上都看到这个标语,「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那是谁?那大慈大悲,佛菩萨才能做到,不是佛菩萨做不到!
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是不是真的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他的工作是教学,四十九年没听说他放一天假,这经上找不到。老人家教学不收学费,不接受人供养。通常供养就是一钵饭,出去托钵,一钵饭,其他都不接受,四十九年如一日。过世的时候在树林里头,不是在房子里面,在野外。一生没有建一个道场,我这么多年常常想,他为什么不建个道场?现在恍然大悟。我也不敢建道场,为什么?有道场就有人来抢、来争夺,没道场就没得抢了。我看到释迦牟尼佛,那些国王大臣有花园、别墅请他去讲经,他也接受,讲完了走了,还给你。我明白了,可以供养什么?使用权,不要所有权,大家不争了。这道场有主,有主的,你就不动歪念头,你心就正了。道场如果没有主人,动歪念头的人很多,道心破坏了,他要来夺财产、要来夺权,这就错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后人做出最好的榜样,不要。他要要太简单,你看他的在家弟子当中有十六个大国王,任何一个国王都可以供养他一个大道场,不要!他还是山林水下悠游自在,居无定所,一生过著游化的生活,游行教化。真的是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大慈平等,释迦牟尼佛做出来给我们看,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
我们现在比不上的,我们的福报不如他,差太远了。最大的福报,他能够长年住在野外,又不生病。我们这个没法子,跨不得,我们到树林底下住一晚上,第二天可能加护病房去了。人家练出一身金刚不坏身。你看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他也不管卫生不卫生,他吃了也不生病,这都是我们没有法子跟他相比的。当年跟他那么多学生,经典上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众,一天都不离开的。这些人生活方式跟释迦牟尼佛一样,都是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所以中国古人讲的,「一钵千家饭」,这是事实。怎么你这一钵是千家饭?托钵大家一起,分头到外面托钵,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不就托了一千家了吗?不是每个人托到自己吃,不是的。饭托钵托回来在一起,吃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怎么个吃法?每个人的饭都倒出来混在一起,然后在里面拿。所以每一钵都是千家饭。这什么?这平等,这叫共产,真共产,不是假共产。所以,你托的饭菜好,不是你一个人吃,他托的那个不好,也不是他一个人吃,大家共同都一样的,平等法。所以早年我出来讲经的时候,我说谁是共产党?释迦牟尼佛是第一,共产党的老祖宗。现在我很少说这个话。这个共有确实是佛法里头首先做出来的,不是说,他真干,他们采取这种生活方式。
这比喻菩萨的慈悲心广大,虚空无著。「如《魏译》」,这是五种原译本的魏译的经文,「犹如虚空,於一切有,无有著故」。对於一切有,没有执著,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要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都不是真的,无常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就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产生障碍。下面举《行事钞资持记》,这是属於戒律的,「无所著者,离尘染故」。为什么佛教你不要执著?这样你才真正能够离尘染。尘是什么?叫六尘,六根、六尘、六识,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前面五尘,色声香味触,把这个世间物质现象统统包括尽了,色声香味触。法里面还包括著物质,也包括有精神。眼根对的是色,耳对的是音声,鼻对的是香,舌对的是味,身对的是触,色声香味触这都是属於物质,偏重在物质现象。起心动念那就是法,对的是法,法里头有一分是精神现象,也有物质现象,也有精神现象。这些东西自性清净心里头全没有,不但六尘没有,六根也没有,六识也没有,根尘当中才生识。识是妄心,不是真心,但是妄心、妄境也没有离开真心,它的体是真心。真心不生不灭,真心永恒不变,那是真的。真心里面三种现象都没有,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所以科学跟哲学都达不到。科学、哲学它所研究的都得要有对象,没有对象它就无能为力了。
真心,谁知道?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佛说的,「唯证方知」。怎么证?放下就是!放下什么?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你就马上见到,就明心见性,你就见到真的。科学、哲学家就是他没放下,他要一放下他就成佛了,很快!他要懂得这个道理,他比我们来得快,这是真的,只要他真正晓得这个秘诀的话。因为他研究这个东西,宇宙的源起到底是什么?只要一放下,见到了。你要不肯放下,用什么样的仪器都达不到,为什么?它不是现象,自性就是清净平等觉,在哪里?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一个地方不在。它是一切法的体,没有它,一切法不能存在。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它这里出生的,它不是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妙就在妙在此地,那是真正的自己。佛法的修学就是要找这个东西,自古以来,所有一切的学术、宗教都在这里探讨,只有佛法找到了。如果用佛的这个方法,人人都能找到。佛法没有秘密,佛法决定没有独占,佛法是公开的,佛法是一切众生共有的,没有任何人能独占。只要你能肯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佛了。起心动念一放下,就彻底放下。起心动念没放下,放下分别执著,你是菩萨。你放下得不够圆满,但是也很不错了,你在这个太虚空当中是自在了,得大自在。放得最少的阿罗汉,只放下执著,但是也不错,他能超越六道,他得清净心,不再有烦恼。不再有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轮回的生死没有了,他断掉了。这是真正的利益!
所以无所著者,离尘离染,尘是外面境界,染是染污。染污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是染污。你看,眼见色,顺自己意思就起了贪心,不顺自己意思就起了瞋恚,不愿意去看它,这都是染污。染污是什么?情欲,七情五欲是染污,喜怒哀乐爱恶欲,欲是欲望,欲望多半指财色名食睡,这五大类,七情五欲是染污。色声香味触法那个东西是尘,你离就没事,你不离的话,你就会受它染污。「故以虚空之无著,表慈心之平等」,一定要像虚空一样。
所以,贤首大师《妄尽还源观》那篇论文里面所写的四德,他文章一共是六段,第一个是讲本体,第二、第三讲现象。第二个是讲现象的来源,从一体起二用。作用里面有三个特性,就是三种周遍,第一个周遍法界。近代的科学家发现了,但是还没有被普遍承认,发现什么?我们的念头才动,这个信息整个宇宙都知道,比光、比电速度快多了。起心动念是意识,这个波动,另外还有物质,我们人身上这些皮肤、骨骼、血液,这些都是物质,物质它有波动现象,这个波动现象也周遍法界。周遍法界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出生无尽。我们从这个理论上才醒悟过来,极乐世界跟我们地球有什么不同?不同就是在精神跟物质波动现象。极乐世界那边的居民,他们的波动全是善的,纯净纯善,所以那个世界它自然就那么美好。出生无尽,它就出生那个境界相。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上居民,要用这个地方讲,纯是污、纯是染,所以地球变得灾难这么多,反常!在过去,有圣贤的教诲,一半染一半净,半染半净。现在这个教育没有了,变成完全是染污,麻烦在此地。如何挽救?我们把老祖宗的教诲找回来,好好来学习就救了。头一个得救的是自己,自己影响家人,影响我们小团体。再扩大,就影响这个地区的人,影响这个国家,影响世界,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你看它第三个周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是我们此地所讲的慈心平等。用清净平等心释放出慈悲、敬爱,对一切众生没有分别,完全平等。对父母是这样的敬爱,对冤亲债主也是这样的敬爱,没有差别。为什么没有差别?因为整个宇宙这才发现跟自己是一体。我牙齿咬到舌头,把舌头咬破了,舌头能怨恨牙齿吗?能找它算帐吗?为什么它不找?一体。要知道,今天我们在世间,毁谤我们的人、侮辱我们的人、陷害我们的人,甚至於杀害我们身命的这个人,都不能怨恨,为什么?他跟我是一体。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迷、他不觉,他没有读过圣贤书,不知道事实真相。我今天为什么能够这样做?一点怨恨都没有,不但没有怨恨,我还很尊重他,我还很感谢他。感谢什么?他对我这些伤害是消我的业障,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造多少恶业,他能用这种手段来消我的业障,我要感恩。我的感恩,我每天修行给他回向,为什么?因果逃不掉。他这种行为对我,他不是善意,他是恶意,恶意就有恶报。我们用善意、用真诚回向给他,他纵然堕在恶道,他少受苦,让他在恶道里头痛苦减轻,这是我们能做得到的。所以,只有一个纯净纯善待人接物,你绝不吃亏,你自己会天天欢欢喜喜,法喜充满。这世界上有没有一个怨恨人?没有。有没有一个冤家?都没有。他跟我结怨,我跟他绝不结怨,为什么?我明白了、我觉悟了。
这个恩德,这是佛菩萨、老祖宗教给我们的。如果没有老祖宗、没有佛菩萨这样世世代代的来教导,我们怎么会晓得?而这一门学问,你修学成败关键就在真诚恭敬。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万分诚敬你得万分利益。没有诚敬心,什么利益得不到。惠能大师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五祖半夜三更召见他,跟他讲《金刚经》,讲到不到三分之一他就成佛了,就大彻大悟。什么原因?他对於经、对於佛、对於老师万分恭敬,所以他就得万分利益,就这么回事情。我们跟一个老师学,能学多少东西?看你对老师、对课程你有多少恭敬心,这个道理很明显。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他是开班教学的,我参加他的班,同学二十多个人,老师一样上课,没有特别教我,每个人得的不一样。什么原因?恭敬心不一样,真诚恭敬。我是从外地到台中,跟台中没有任何渊源,在台中作客,所以我们的时间很宝贵,随时会离开,真干。住在台中的人,台中是他的老家,今年学不会不要紧,老师明年还在讲,明年学不会还有后年。所以,他的心是松懈的,不像我那么专、那么认真。我的时间有限,他们的时间太多了,结果他们没学会,我学会了,就这么个道理。
我到台北出家了,我听说,同学告诉我,老师在讲经的时候公开的说,他说他在台中教学十年,你们跟我十年,什么都没学会,学会的人走了!他说大概老师就指的是我,所以就来找我,你学了些什么东西?老师怎么教我的?我说我学的跟你们一样,老师没有特别给我上课,上课大家都在一起。那老师说这个话,我就给他们分析,我说有可能,为什么?我的心比你专,我的时间很短,我会离开台中,我要抓紧时间学。你们住在台中,不要紧,时间有的是,今年不会还有明年,明年不会还有后年。所以等到老师走了,你们还没学会,就是懈怠懒散。我说应该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他们听得懂。我说除这个道理之外,你没有别的道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为什么要诚敬?诚敬不是恭敬人,不是对人,诚敬是对自己。你用真诚心来学习,开发你自己自性的智慧、德相;你用怀疑的心、用傲慢的心、用自私自利的心,与你的性德完全相违背。纵然你很聪明,能够广学多闻,能够强记,全是知识,不是智慧。知识只能解经教里面的局部,不是全体,而且解的是经教的表面,没有深入。大乘经教字字句句其深无底,所以你百读、千读都不厌,为什么?遍遍有新的悟处,这就产生法喜充满。你死在句下,你怎么能生起法喜?你怎么能得到真实受用?做不到!这个不一样,我们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无法学,怎么学,入不进去,所以叫不得其门而入。你要懂得这些道理,端正心念,句句都契入,都跟心性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个东西就其味无穷。同一样东西你去讲,一遍一遍不一样,你去读也是遍遍都不一样,你才知道这个东西真有味。读世间书不行,世间书读一遍不想读第二遍,不愿意再看。这个千遍、万遍看不厌,这个道理要想,为什么它有这么大的摄受力量?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