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解演义 - (第四六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六七集)  2011/6/24  台湾高雄  档名:02-039-046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八十八面倒数第七行,从第二句看起:

  「菩萨能如是得四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这个四无碍辩,经典里面常常看到,也叫四无碍智,也叫四无碍解,意思都一样。这个地方前面也有解释。第一个是「法无碍」,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是世尊教学用这个做一切法的总代名词,说出这个字,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都包括在其中。法无碍,对於一切法都能够通达明了,都能够说出它的名字,这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包括它这些义理、现象、作用,没有一样他不知道,可以说四无碍是无所不知。《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体,就是前面所说的密藏,密藏是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这个道理很深。为什么无知起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知是一个人真正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彻底放下,心里面一尘不染,这个境界是真心、是真如,梵语称之为大般涅盘。经典上有时候说总持,这个地方讲「辩才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总持是这个意思。也称之为陀罗尼,陀罗尼也有总持的意思。这是自性的性德。

  自性,惠能大师说得很好,它在没有起作用的时候不能说它无,因为它本自具足。他见性讲的第三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句话的意思跟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这是自性的本能,不是学来的,本来就有的,但是它没有现象。智慧、德能、相好,用现在的话,好像都是一种能量,自然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又是不生不灭,它没有来去。起作用的时候,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大乘经典里面常常用四个字来形容它,不可思议。你没有办法想像,你也无法把它说清楚、说明白,这都不可能的。它遇到缘它就现相,什么现象它都现,随著缘现相。阿赖耶随著缘起变化,阿赖耶是妄心,密藏是真心。古人说,只要你能明心见性,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全得到了,统统是自性变现的。既是自性变现的,他怎么能不知道?所以法就无碍。

  「义」是讲义理。法怎么来的、为什么来的、它有什么作用,诸法之中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影响,全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义是从理论,法是讲现象,《华严经》上把一切法归纳於三个部分,体,理体、现象、作用,简单称为体相用。经题里面就含著这个意思,「大」是赞叹体,无法形容,用个大字来赞叹,「方」是讲现象,「广」是赞叹它的作用。所以,大方广就是体相用的意思。

  下面说「辞」,辞是言辞,「辞无碍」,辞无碍是无所不知。「义无碍」可以说是无知,起作用无所不知,但是意思通达明了,没有障碍。言辞,以我们地球来说,每个地方的方言很复杂,还有不同维次空间。人有语言,动物有没有语言?有,动物也有语言,得清净心的人能够听得懂鸟兽的语言。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安世高,汉朝时候早期到中国来弘法,担任翻经的工作。这个人原本是安息国的王子,他父亲过世之后继承王位,做了半年,他把王位让给他的叔父,他出家修行证果了。传记里面记载,安世高懂得鸟兽的语言。鸟在树梢,在高处,看得很远,它们在那里聊天,看到有行人从这边走进来,在聊天。安世高做翻译,翻译给大家听,鸟刚才在那里说,它们交谈,有人过来。过没多久,路人真走进来,从这树下经过。乃至於树木花草,它没有语言,它有感应,都是互通信息,没有不知道的。鬼神的语言,所以很复杂。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讲经,我们中国人听,他讲的是中国话,我们听得懂,美国人听,他讲的是美国话,他也听得懂,一点障碍都没有,不需要翻译,辞无碍。我们这里翻译,有时候还翻错。无需要翻译,没有听不懂的。好像到哪一类众生的耳根,就自然变成他们自己的言语,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教化众生没有障碍。

  末后这个「乐说」,喜欢说、喜欢教化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的教学就不一样,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这是包括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佛与法身菩萨有能力教导他们,他全通了。语言没有障碍,神通没有障碍。我们用神通两个字大家好懂,前面说过六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教学才能够契机。佛对於一切众生,任何一个众生,他过去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知道。诸佛菩萨遍法界虚空界,慈悲到极处,我们的善根没有成熟,他冥冥当中加持你,我们得到他的好处,自己不知道。缘成熟的时候,无不现身说法。现什么样的身,随众生心,不随他,为什么?他没有意思,他没有起心动念。所以这叫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自然有反应。感的人有心、有念,有念头,应的人没有心、没有念头,完全是自性作用,所以自性的功德不可思议。

  又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心想能改变一切法,山河大地是一切法,芸芸众生是一切法。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能够相信,相信什么?相信佛能救度一切苦难众生。凭什么?意念,佛的意念纯净纯善。众生的意念是非常复杂,染净善恶混杂,感得无量无边的苦报。佛不是的,佛心清净,接触到佛之后,我们的染污就淡化了。如果能随顺佛陀教诲的,很快就干净了。纵然不相信佛法、排斥佛法,甚至於还把佛法消灭,佛菩萨还是保佑他,佛菩萨冥冥当中还是加持他,让他的罪业减轻,让他的苦报缩短,慈悲到极处。什么时候他知道?中国有句谚语说,苦尽甘来。他在三途受苦,受到极处,慢慢他觉悟了,他忏悔了。

  我们世间人,这种情形也常有。平常迷惑颠倒,任性妄为,造作种种恶业。到寿命快终的时候,冤亲债主来索命的时候,他后悔了。在一般凡人,后悔也来不及了,到三途去了。如果是学佛的人,平常他也读经,他也听教,他听得多,虽然半信半疑,到这个时候他亲自体验到冤亲债主来索命,这不是假的,欠命的还命,欠债的还钱。这个现象现前之后,他知道这是真的,因果报应是真的不是假的,才真正发心忏悔。这样的同修我见过。得重病的时候,忏悔有没有效?有效。真正一忏悔,他的病痛并不是好了,病痛减轻了。能不能好?能好,真正像经前面所讲,真正发菩提心,命运可以转过来。你的寿命到了,那是你自己的业报身。如果真正发菩提心,我病好了之后,我这一生没有自己,把自己的身心奉献出来,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为正法久住来服务,他的寿命肯定延长。延长不是他的寿命,他的寿命已经完了,这是什么?是法身慧命。你自己发这样的心,佛菩萨威神加持,它就转了。

  诸位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遇到那个算命的孔先生,那真有本事,他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算得一点都不差。了凡先生十五岁遇到这个算命先生,给他算终身流年,就是每一年的。十五岁、二十五、三十五,在四十岁之前,二十多年每一年一点都不差错。所以,他在栖霞山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禅三天三夜没有一个妄念。云谷禅师很佩服,一个凡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是容易事情,对他很佩服,很赞叹。问他,修行这个功夫怎么得来的?袁了凡是个读书人,是个很忠厚的老实人。告诉云谷大师,我没有功夫,我只是命被孔先生算定了,所以不打妄想了,为什么?打妄想是空的。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无的莫强求,所以他心定了。他说二十多年来,没有一丝毫差错。就以每一年,他是读书人,参考,去考试,参加考试,考第几名都被他算定了,一点不差。每一年,那个时候读书人国家供养他,国家每年给多少稻米,大概有八、九十石稻米,也是一点都没有差错。所以他完全相信了。

  我读了这部书之后,我说了凡先生是标准凡夫,你看,几十年命运一点没改,就算得那么准。一般凡夫没有那么准确,为什么?他起心动念,他起个善念,加分,起个恶念,减分,他总有加减的。大恶就除了,大善就乘了,有加减乘除。他没有,二十多年来统统没有,所以这标准凡夫,他知道命运了,不再起心动念。云谷大师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是凡夫。给他说明命理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命运?命运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人算得那么准?可是命运能改。他就向云谷禅师请教怎么改法?他也很想改。云谷禅师给他一部功过格,功过格的内容就是《太上感应篇》。依照《太上感应篇》所讲的善与恶,每天断恶修善,你命就改掉了。他依教奉行,真干!这个心才发,第二年参加考试,命运真的就变了。第二年参加考试,孔先生算他是第三名,结果他考取第一名。这个对云谷禅师的教诲深信不疑,全家奉行,命运全改了。命里头没有功名,功名是什么?是举人、进士,他命里没有。他努力断恶修善,依照功过格发愿做三千桩善事。三千桩善事十年完成,发的是真心,勇猛精进没有退转的。他的夫人帮助他一起修。结果参加举人的考试,考取了,参加进士的考试也考取了。他不灰心,进士好像是第三次才考取,不灰心。福禄寿全部都增长了,他的寿命本来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多活了二十一年,他没有求寿。他命里没有儿子,向佛菩萨求个儿子,真的他得一个儿子。下一代兴旺,儿子只有一个,孙子好像有八、九个,成为一个大家族。这个事实真相绝对不是物理、科学能够解释的,能够做得到的,做不到。这个东西在中国传统学术里头,在大乘佛法里头。科学,科学学者他们的态度看这个,叫无稽之谈,迷信。但是他们能不能逃出命运的定律?逃不过。学儒、学道、学佛能改变,能改变命运,乃至於能改变地球上的灾难,科学做不到。

  菩萨皆具足这四种辩才。下面还给我们讲个「九辩」。「九辩者,如《胜天王般若经》说」,这个很少用,佛学辞典上都查不到。我们很感激念公老居士,他把这个比较冷门的,也给我们写在这边。「《胜天王般若经》说」,这九辩的名词列在此地,第一个,「无差辩」,无差,我们就想到,没有差错。「无尽辩」,没有终止的。我们中国谚语所谓打破沙锅问到底,他有能力给你解答,你难不倒他,他有无尽的智慧,无尽的辩才。「相续辩」,这是一桩事情,由浅而深,由小而大。第四个是「不断辩」,这个辩才不会中断的,只要你问他,他一定会给你解答。「不怯弱辩」,他有智慧、他有定力、他有辩才,所以他不会以怯弱这个态度。也没有惊怖,惊是惊慌,怖是恐怖,怕被别人难倒了。这是真实智慧。「不共余辩」,余是余乘,像声闻、缘觉、人天、外道,这是余乘,不共余。经上所说的,都是法身菩萨所具备的这些辩才、智慧。「无边际辩」,无边际跟无尽的意思相似。无边际,我们从名字上的意思看,是广,从空间上来讲,没有边际。「一切天人所爱重辩」,菩萨的辩才,能令一切诸天一切人众欢喜、敬爱、尊重。「此九亦名为无碍辩也」,这是讲《胜天王般若经》上举的这九种,这九种也称为无碍辩才。

  「极乐大士」,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具足如是种种无碍妙辩,无有障碍,故云:辩才总持,自在无碍。」这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你就得到。所以经上讲的这些,不是与我们不相干,都是讲的法身菩萨,那我们听了有什么意思?而不知道这部经上字字句句都是讲自己。我们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到极乐世界你就得到无碍的辩才,跟阿惟越致菩萨相等。阿惟越致菩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他是什么样的地位?先去了解什么叫阿惟越致?这是梵语音译的,阿惟越致的意思是不退转。阿,通常翻成中国意思是无,惟越致是退转,无退转,我们中国意思就是不退转。这不退转里面包括三种不退转,才称阿惟越致。第一种,「位不退」,他的地位不会退,这比较容易。在小乘,初果须陀洹就证得,在大乘,《华严经》里面讲的,十信位的初信位就证得。你确确实实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就是八正道里面的正见。八正道其他的没有,正见有了,你位就不退。你看八圣道,圣人,你决定不会再退堕凡夫。这叫小小圣,他不是凡夫,他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而且在六道的期限有限,人间天上七次往来,他肯定证阿罗汉果,这是小乘。如果说大乘,他肯定修到七信位的菩萨,你看从初信到七信,超越六道轮回了。阿罗汉不在六道了,阿那含在六道,三果在六道,四果不在六道。这些都叫做位不退。

  第二种不退是菩萨得到的,叫「行不退」。菩萨度化众生,众生难度,尤其现在众生太难度了。阿罗汉会不会度现在众生?不会。可是大乘菩萨发菩提心,再艰难、再困苦他也不退心,叫行不退,他绝不会退到二乘这个境界。二乘人度化众生,他喜欢你,他就度你,他不喜欢你,他不理你;你去找他,他教你,你不找他,他不主动来教你。菩萨不一样,菩萨你不找他,他来找你,我们这经上前面念过,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善友,你没有请他,他自己来了。这就是菩萨的大慈大悲,声闻缘觉比不上。这叫行不退。

  第三种叫「念不退」,这个谁得到?《华严经》圆教初住就得到,也就是说中国佛教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就得到念不退。也就是说他的杂念没有了,他只有一个念头,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向大般涅盘,就这一条路,也就是说明心见性。要把无明的习气淘汰干净,圆满证得妙觉的果位。他的心念念流向萨婆若海,萨婆若也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一切种智。从这个意思来看,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初住以上,圆教,他不住在十法界,他住在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称为阿惟越致菩萨,这是不退转。阿惟越致菩萨统统具足无碍辩才,如来果地上,所谓十八不共法、四无畏、四无碍辩全都具足。所以,他跟妙觉如来应化在十法界教化众生所起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两样。

  极乐世界特别,其他诸佛刹土一定要你自己证得你才会得到。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全断了才能证得,这不是容易事情。我们想想,一个人修行,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人往上面去有二十八层天,二十八层天之上才是声闻、缘觉、菩萨、佛,你要修到哪一年你才能有成就?何况天上,愈往上面去时间愈长。你看看人间寿命短,四王天的寿命就长了,四王天的一天是人间五十年,寿命五百岁,五百岁是按一天人间五十年算。忉利天就更高,忉利天主我们中国人称他作玉皇大帝,忉利天主,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忉利天的寿命是一千年。孔子到我们现在二千五百年,要是在忉利天,多久?二十五天。孔子生忉利天多久?在忉利天算二十五天。寿命一千岁。再往上去夜摩天,夜摩天一天是人间两百年,这是夜摩天。兜率更高一级,弥勒菩萨住的地方。兜率天一天是人间四百年,他的寿命是四千岁。你要问弥勒菩萨什么时候下生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成佛?他在兜率天寿命尽了、到了,你去算算看。有人算过,合我们这个世间时间来说,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在兜率天四千岁,换算跟人间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愈往上去时差愈大,寿命愈长,什么时候你才能成就?

  四圣法界里面,时间就更长。所以经上常讲,凡夫修成佛无量劫,这个无量劫是我们人间的时间,无量劫。往生到极乐世界,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极乐世界实在讲,我们从这部经,读了这么久,也讲过十遍,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阿弥陀佛在那个地方办的一所学校,那里没有国家,没有政府组织,也没有国王。没有听说极乐世界有其他行业,只有两种人,佛跟菩萨,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所以,极乐世界是学校,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上学。我们去上阿弥陀佛的学校,那个学校保证成就,毕业就成佛,保证班。进入这个学校完全免费,不需要交学费的。阿弥陀佛他是大施主,他全部供养你,衣食住行全供养,全包了,只要你肯去。阿弥陀佛真的是大施主,所以那个福报不可思议,这是他累劫修成的。办这个学校,他发心,这是四十八愿,就是他发心,又用五劫的时间去落实。以行践愿,这个愿要做到,五劫的时间,四十八愿愿愿做到了。所以这个愿心、修行功德,成就极乐世界。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对它就一点都不怀疑了,真相信了。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个个都成为阿惟越致菩萨。换句话说,阿惟越致菩萨这个待遇是阿弥陀佛给的,不是你自己修的。只要你是人天身分,同居土的菩萨,或者是方便土的菩萨,统统是得弥陀本愿加持。那实报土呢?实报土他自己成就了。自己成就了,佛加不加持他?肯定加持他。阿弥陀佛慈悲,我们相信他的加持决定是保证你证得妙觉位。所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尊重赞叹,都称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没错。所以读这些的时候应当要发心,要求生净土。

  我们再看下面的一段,『善解世间无边方便』,这是前面经文的第三句。这一句说的是「差别智」,前面所讲的是根本智,根本智是总持,总一切义,持一切法,自在无碍。差别智是无所不知,你向他请教,他没有一样不知道的,你不向他请教,他一无所知,这是真的。没有人向他请教,他自己的境界是清净寂灭,是这个境界。你向他请教这是感,他自然跟你反应,这个应里头有现相、有言说,显示出无量无边的智慧。「方便」就是善巧,实际上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最好的方法、最善的方法。所以在大乘经里面,常常在方便上加个善巧,善巧方便这才能教化众生。没有善巧方便,你用什么去教?所以下面说,「以善知一切众生根性与欲乐」,知道众生的根性,知道众生的欲望,知道众生的爱好,这样教他,他才会契机,他才欢喜学。你不懂这些,你就没有法子教他。我们看云谷禅师教了凡先生,云谷禅师知道了凡先生的根性,读书人,性本善;知道他的欲望,欲望想功名,他想考取功名,想替社会、替国家做一点好事,这是他的欲望;知道他的爱好,他爱好什么?他爱好善,断恶修善他喜欢,这就好教了。云谷禅师教导他的,他能够依教奉行,他的欲望跟爱好他统统都得到了。我们如果把它讲得更白一点,大家更容易理解。

  六十年前我遇到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我,我那时候苦不堪言。我相信他知道我的根性,他也晓得我的欲乐,他教我,我真听。他要我改善环境,我的环境实在太恶劣,为什么?我跟了凡先生比,了凡先生的缺点我统统有,了凡先生的优点我完全没有,我跟他相比差太远了。这桩事情完全是章嘉大师的教诲,恩德。我命里没有财、没有寿命,只有一点点小聪明。但是心地好善,这是从小受的家教,知道孝顺父母、尊重师长,这个根还在。如果没有这个根,遇到老师没用处。老师教我修财布施,为什么?自己要活下去,需要财,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也离不开财,没有财还行吗?财从哪里来,我们不知道。财从布施来,我哪有钱布施?老师告诉我,财布施,一毛钱有没有?我说一毛钱可以;一块钱有没有?一块钱还行。你就从一毛一块去布施。第二种叫内财布施,内财布施是做义工。所以学佛之后,章嘉大师教我常常到寺庙做义工。一般法会里面,我们去帮助写疏文、帮助写牌位,我能写字。帮助寺院法会发通知,我能做这个事情。以后这些寺院,大的寺院,他们印《大藏经》,《大藏经》是预约,印好之后要包装、要邮寄,这是很费时间也费人力的,我们就负责搞这个东西,流通法宝。这个叫内财布施,内财布施的功德超过外财,外财你是拿钱,内财是你自己要用精神、用时间、用体力、用思考,叫内财布施。这是财富的来源。法布施是智慧的来源。无畏布施,照顾贫苦,照顾老弱,照顾生病的人,这个果报是健康长寿。我明白这个之后,就依教奉行。所以我这一生的福报全是修得的,不是过去生中,过去生中没修,全是这一生当中修得的。

  章嘉大师教我,出家是他老人家劝我的。我问他将来从事哪个行业好?他就叫我出家,叫我学释迦牟尼佛,我是完全依教奉行。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我那个时候学佛七年,这七年有一年半的时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学讲经。学了一年半,我出家的缘分到了。一出家就教佛学院,白圣法师找我,十普寺三藏学院,我在那里教书。外面有缘,我也到外面去讲经。我在台中跟李老师一年三个月,就是十五个月,我学会十三部经,这十三部经我都会讲。所以我教佛学院,我有十三部经。一个学期才教一部,一年教两部,三年学生毕业了,我只用了六部,还有七部还没有派上用场。所以我从那里就明白了,佛学院效果不大,学不到什么东西。我在台中一个月就可以学一部经,就能上台;在佛学院学三年毕业了,一部经都不会讲。以后我就不教佛学院了。我也做过佛学院的院长,以后明白了。

  自己没有道场,哪个地方邀请就到哪里去,国外邀请的多,所以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外国。外国每个地方住的时间都不长,一个星期到半个月,这住一个地方。所以长年游化,居无定所。这桩事情李老师非常清楚,他劝我,告诉我,一定要在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我很想在一个地方,我知道。看看古时候祖师大德都住在一个地方十几年以上不动,他才有那么大的成就。可是我没有那么大的福报,我到哪里去住?没地方住。如果不是韩馆长的护持,我就没有今天了。没有她们一家人的护持,在那个时候两条路,老一辈的法师叫我放弃讲经,去学经忏佛事,去赶经忏去;另外一条路就是还俗,另谋生活。在这个进退维谷的时候,韩馆长出现了,她听我讲经,听得很欢喜。我把我的困难告诉她,他们夫妻两个回家商量,发心帮助我。她住在台北木栅路,沟子口那个地方,有一个小独立的洋房,自己建的。楼上还有个小厅,有一个房间,她问我可不可以住?我感谢她的好意,我带她到台中去见李老师,把情形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同意了,他说行,那我就住在她家里。讲经到哪里去讲?租地方、借地方。租多大?大概也就是这个摄影棚这么大,摆个小讲台,听众大概是二十几个人到五、六十人。我的讲经每天不中断,这样练出来的。她帮助我三十年,不是短时间。没有三十年的练习,讲台上的薰习,你怎么会成功?老师教你,你还得要去练,不练没用。不容易、不简单。

  我在韩馆长家里住了十七年,十七年这才有个小道场,就是景美华藏图书馆。有这个小道场,我就搬到道场去住了。道场,韩馆长她一个人经营。我是过来人,这个时代你真正走释迦牟尼佛这个路子,障碍非常非常之多,是你意想不到的。自己有福报,可以建个小道场,像我这个没有福报的人,我也没有建道场的念头。为什么?一生讲经教学好,省心省事,一生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起心动念都在经本上,一生没有离开经本,工作就没有离开讲台。这是缘,没有这种殊胜缘,怎么会成就?所以我在这晚年了,已经讲了五十三年,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支持的人多了。我今天有责任,帮助真正发心出来学教的人,走释迦牟尼佛路的人,我来供养。

  在澳洲建了一个净宗学院,今年十月要举行十周年纪念。学院建了十年,有没有出人才?没有,让我再做深层的去反省。怎么样才出人才?天天逼他上台讲经,练出来的。如果十年不间断,一天一个小时,十年不间断,成功了。我是想我看能活几年,我就干这桩事情,别的事情我不干了。过去讲的这些经,都可以给同学们做参考资料,你们喜欢学哪一种就学,只可以学一样,不能学两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找一个小地方,十年不下山,替佛教培养弘法人才,帮助佛法正法久住,我来干这桩事情。现在灾难这么多,我不怕,无论什么灾难,我如如不动。这个事情现在没人做了,我不能不做。我只要有体力,我维持每天四个小时讲经。学经教的,要跟我一样,每天至少要四个小时去读经、去研究。每天要能够做一个小时的报告,讲给我们大家听,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学习。我不敢自称为老师,我年岁比你们大,学习的时间比你们久,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帮助大家,希望大家个个都能成就。

  台南极乐寺,我希望将来能变成这么样一个道场,它是教学,里面没有经忏佛事,也没有法会。人要学佛,鬼也要学佛,那怎么办?要以极乐寺这个道场来说,每个星期专门为鬼神做一个三时系念,一个星期一次。平常也欢迎鬼神来听经闻法,念佛堂一起念佛共修,冥阳两利,其他任何活动都没有。三时系念佛事,鬼神也欢迎。念佛,不了解极乐世界的状况,那个佛念不好。一定对西方极乐世界真的认识、真清楚、真了解,那心就不一样了,真信、切愿,真的想到极乐世界去,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在香港建一个小道场,香港跟台湾距离很近,其他地方不再去了,心定下来干一桩事。希望对佛教做出一点贡献,这次到世间来没有白来。《无量寿经》的会集本,前面两位大德已经奠定好基础,我接著把这部经发扬光大。所以,这次细讲《大经解》。

  我们再看下面文。「随其机宜」,这个机是讲众生;宜是说他的根性、欲乐,随顺他,恒顺众生。「善巧说法,故能契机」,只要他真肯学,他真能接受,真能够学到东西。『所言诚谛,深入义味』。世出世间的圣学,就是圣贤的学问,最重要就是真诚。如果我们没有真诚心,佛菩萨来教都没用。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对於同学的要求没有别的,真诚心,持戒、修福。世尊入灭之前留下两句教诲,这也是阿难尊者向他老人家请教的,佛在世,大家以佛为师,佛不在了,我们以谁为老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真正能持戒、真正能吃苦,就如同释迦牟尼佛在世一样。所以不能持戒,怕吃苦,这个法你学不到,你不可能成就。要能持戒,持戒是守规矩,真能吃苦,为什么?你才不会被社会诱惑。今天社会七情五欲的诱惑力量太大,这两桩事情如果我们做不好,这条路就走不通。所以诚谛非常重要,诚恳、真实。

  「明根本智,契实相理,得差别智,知众生机」。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两种智慧都得到。得根本智契理,诸佛所说之理、诸法实相之理,他明白了,这是明心见性。「得差别智」,差别智也叫后得智,对於根本来讲的,根本、后得,也就是根本智的起作用就是差别智,无所不知,「知众生机」。「故所说之法,深入义味」,你学经教愈学愈有味道。古大德说了一句话,说「世味(世间的味道)哪有法味浓」!法味如果不能超过世味,这个世味是人间天上,超过它,谁肯学佛?现在学佛同学很多,你们有没有尝到法味?没有尝到。为什么?尝到之后,你们的心行就大大的改变了。会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会像那些祖师大德一样,外面看起来好像是都吃苦,清苦,里面的快乐无边。智慧、健康、幸福快乐,你统统得到,这些与贫富贵贱没有关系。所以,深入义味,他对於这个世间的一切能放下,他能舍。为什么?他所得的乐超过世间太多,太殊胜了。

  「契理契机,普令闻者入於义理,深得法味,皆得度脱,故云,度诸有情。」这几句话很重要,这几句话说什么意思?教学真实的利益,确确实实能令闻者,听经的人、学佛的人,对於诸法实相、万物的义理明白、觉悟了,这才深得法味,所以尝到法味了。尝到法味是满心的欢喜。中国古人常常说孔颜之乐,这是世间法,孔子的快乐、颜回的快乐,他快乐什么?孔子当年在世,他的家庭环境是贫寒,清寒之家,不是小康。颜回,颜回可以说是清寒到了底限,物质生活太苦了。吃饭,饭碗都没有;喝水,茶杯都没有。吃饭,用竹子编一个篓来盛饭;喝水,葫芦瓢。箪食瓢饮,过那样的生活。孔子学生当中最快乐的就是颜回,夫子赞叹他。他快乐什么?深得法味。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典籍,在那个时候不是太多,但是那个分量是够他学的。从三皇五帝到孔子那个时候,这一段时间差不多也是两千年。从伏羲、神农到孔子差不多两千年。两千年留下来的典籍,你好好去学它,其味无穷。伦理、道德、因果,跟圣贤修学的心得。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五经,上古时代世代相传,到孔子才真正用文字记载流传给后世。

  如果学佛没有得到法味,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得度,在佛法里面没有学到东西。学到东西,哪有不快乐的!学到东西就像吃饭一样,你每天一定要学它,决定不会舍离,欲罢不能。欢喜学习,也非常欢喜跟大家一同分享。在分享这个过程当中,肯定对自己的境界有相当程度的提升,愈来愈接近圣贤,学佛愈来愈接近佛菩萨,他怎么会不快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真有把握。为什么真有把握?至少我们有四同,心同佛,愿同佛,德同佛,行同佛,只要有这四个同,跟佛相同,你能不往生吗?遍法界虚空界,你到哪里去?你肯定到极乐世界。你的方向、目标非常纯正,信心坚定,绝不会改变。这个世间再苦,时间短暂,还不能忍受吗?自然能忍受。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无比殊胜的一个修学环境,到那里去保证你成就,成佛。

  下面说,「以契理故,所说之法皆是正法」。你看正字的标准,它不是别的,正法的标准是契理,理是什么?自性,真心、自性。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本具的德行、能力、相好,不是从外头得来的,全是自性本有的功德成就。所以,佛法称为内学,佛经称为内典,它完全教你回归自性。自性里面一切是美好的,一丝毫没有欠缺,跟世间学术完全不一样。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家崇尚科学,对於佛法跟圣学造成疑惑,你不能完全相信,你怀疑。怎样能够破除疑惑,破疑生信?你学了要真干,不真干,法味得不到。得到法味,你就相信了。然后你回头再看科学,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奇奇怪怪东西,法味没有,决定没有法味。可是圣贤教诲,佛的经,特别是大乘经,古人说的话一点都不错,法味超过世间、超过天人。不真干尝不到,光听说不行,要契入,深入法藏。

  「正法者,真正之道法。《胜鬘宝窟经》曰:佛能以正法授与众生。」为什么?佛契入正法,证得正法,才会把正法教给我们。今天佛不在世了,经上有说,佛在世的时候以佛为师,佛是我们的指导老师,佛不在世间了,以法为师。我们跟谁学?跟经典,经典里面有真的,也有假的,假的是后人伪造的。我们如何辨别这个经是真的,哪个经是假的,怎么辨别?《大藏经》是标准,查查《大藏经》的目录有没有?如果有就是真的。《大藏经》目录上没有,那是假的。古时候,这些书籍要入藏,编到《大藏经》里,那个条件非常严格。经过当代真正是高僧大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真正修持有功夫的,请他们来审查。他们看过了同意,才呈报给皇帝,皇帝批准再入藏,不是一般东西随便可以入藏的。

  现代人编的《大藏经》没有标准了,这个事情是早年李老师告诉我的,那我们怎么办?李老师说一定要用清朝以前的《大藏经》。最后这部《大藏经》就是《龙藏》,乾隆时候编的,要以它做标准,就决定没有错。为什么?经过严格审查。民国之间也有编了几套,没有那么严格。所以学经得要学古人的东西。古人的东西,现在的障碍就是文字,为什么?大家不学文言文。而佛经是属於变文,变体文,在文学上它的体裁是属於变文,也就是当时的白话文。用我们现在说,最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它比古文好懂。我们用《古文观止》一对照,古文深,佛经文字浅,容易看得懂。容易懂,还是要有人讲解,还是要看古大德的注疏,为什么?它的意思,每一句义理没有穷尽。我们读这个黄念老的注解,你就能看出来。你看经上几句话,注解,其他经上说的,古来祖师大德所说的,各人看法就不一样。我们如何采取?这是我们自己的智慧,智慧一定从功夫上得来的,依教修行才能开智慧。如果不能够依教修行,我们所得到的是常识,这个一定要知道。学的是佛学常识,而不是智慧,那我们就错了。所以信受奉行,一定要知道这个里头的深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