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四二集) 2011/6/7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五十五面倒数第四行,从当中看起,从「又曰」这个地方看起。
「又曰: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空谷的回音。深山狭谷当中会出现这个现象,深涧里头也有,空大的房子里面也有回音;语声有回音,打击的声音有回音,所以从声有声,这叫响,响就是回音。「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这是无智的人,他以为有人在那个里面说话的声音,或者是大吼的声音。「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有智慧的人知道这是回音,回音没有人在作,只是音声它遇到阻碍它弹回来的,所以叫回音,这个叫响。「响事空,能诳耳根」,这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如果你无智,你的耳根被它欺骗,你听到这回响以为真有声音。「乃至菩萨知诸法如响」。在佛法里面,菩萨、声闻、缘觉都有智慧,知道这个响不是事实,没有人在那里操作,不是事实。菩萨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世出世间一切法就像空谷回音一样,像梦幻泡影一样,没有一样是真的,这个要真的智慧才能够体会到,才能明了。空谷回音欺骗一些愚痴的人,我们现在世间这许许多多的现象,也欺骗了六道里面愚痴的众生,他不知道形形色色跟梦幻泡影没有两样,这个事情只有菩萨知道。所以菩萨应化在世间他得自在,他於一切法不计较,不执著,不取不舍。取舍都错了,不取不舍,这就是诸法实相。
「《会疏》曰:如梦者,如梦所见,虽有种种事,毕竟不可得,诸法亦复如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如梦。「如幻者,如幻所现,虽似实化现,其体本寂灭,诸法亦复如是。如响者,如空谷响,虽因声击发,自性无所有,诸法亦复如是」。总而言之就是梦幻泡影,还加上响这个回音,都是形容一切法不是真的,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所以这一切幻相可以受用,为什么?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违背了实相。在这境界里面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你就迷了,分别你就错了,执著你就造孽了。诸佛菩萨应一切众生之感,现身说法在世间,虽然跟世间一般众生和光同尘,生活在一起,实际上他跟众生不一样,众生有情执,他没有,他有智慧,他知道这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自在了,所以他有受用,他没烦恼。他现身说法,他不造业,为什么不造业?他确实契入这个境界,就是无现而现、现而无现,这现身。说法呢?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他入这个境界。只有上上根人接触到、看到、听到了,他几乎达到菩萨同样境界,无见而见、见而无见,无闻而闻、闻而无闻,他就证得,真放下,彻底放下,这上上根人。上中下人悟入境界浅深各个不同,只要有悟处都好。
「下举胜愿,记必得土」,记是受记,这些菩萨们一定得如弥陀一样的清净佛土。「《净影疏》谓此一偈,举彼智愿,记必得土。觉了一切如梦幻等,是举智也。满足诸愿,是举愿也。成如是刹,记得土也」,这是《净影疏》里的话。下面是念老为我们解释,我们看底下,「疏意为」,前面所说的大意,「了知一切,犹如梦幻,是智慧也」。这不是知识,知识认为一切都是真的,不知道是假的。知识里面起心动念还是有取,还是有执、有著。换句话说,知识的人,这不是智慧,这是我们现在一般人,他对於宇宙之间万事万法,他想控制,他想占有,他有强烈的欲望,现在讲争名夺利,他跟外面人事法是对立的,竭尽一切念头他去争取。人人都争取,斗争的现象就出现,冲突就发生。菩萨在一起永远不会发生冲突,为什么?他知道全是假的,梦幻泡影,了不可得,所以菩萨的心是定的,定生慧。凡夫的心是动的,怎么竞争,怎么样取得,他心是动的,动生烦恼,里面所生的是贪瞋痴慢,是自私自利,那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你造罪业必然感得果报,果报真是自作自受。果报也是梦幻泡影,造业也是梦幻泡影,这个事情只有佛菩萨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以在一切境界里统统放下了,就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都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一放下,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放下,六道十法界放下了,他还在六道十法界当中,他碍不碍事?不碍事。他在这个里面干什么?只有一桩事情,帮助众生觉悟,众生在迷,他不知道,这叫菩萨事业。菩萨的事业就是觉悟众生,就这么一桩事情。因为众生在里面造业受报,这是冤枉,就像一个人作恶梦一样,梦中痛苦得不得了,不冤枉吗?醒过来没有了。这是佛陀教育,不可以不知道。
佛教是什么?学佛的人先要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佛教就是把我们从梦中唤醒而已,我们在作恶梦。六道是作恶梦,四圣法界是作美梦,无论是恶梦、是美梦,全是假的,你什么也没得到,必须得清醒过来。清醒过来就是法身菩萨,就是佛。能不能清醒?当然能清醒,这个清醒是你自己要觉悟,因为迷是你自己迷,悟还是你自己悟。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对我们来说就是做增上缘而已。四种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前面三个缘都是要自己的,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现身说法把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自己也做出放下的样子给我们看。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听到、接触到,觉悟了,这么回事情。智慧,真实智慧、真实利益是你自己得到的,与诸佛菩萨毫不相干。
佛陀在世的时候,三宝佛宝第一,佛宝最大。为什么?这种教学是佛创办的,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是创办人。佛不在世了,佛灭度了,法最大,我们对三宝的恭敬特别著重在法宝。佛不在世了,我们供泥塑木雕佛像那是纪念他。佛像这个东西它不能保佑你,你可不要迷信,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怎么能依靠它?末法时期我们皈依怎么办,皈依谁?皈依法,这个要懂。法是什么?法是佛当年在世所说的这些经教,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们把它整理,用文字记录下来,流传到后世。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这叫法。所有一切理论、方法、修持、境界,你所证得的果位,统统在经典里面,你要不认真修学经典,这不是学佛。学佛要从经典下手,经典只要一契入,你一定会欲罢不能,我一天不吃饭可以,不睡觉可以,不读经不行。为什么?不读经就生烦恼,读经快乐!这真正是宝,你尝到味道了,叫法味。
你现在来听经,读经读不下去,听经也听不下去,什么原因?味道没尝到。就好像吃东西一样,囫囵吞枣,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如果尝到它的味道,你就欲罢不能。所以佛法有很大的摄受力,读了怎么?还想读,一遍读完还想读第二遍。世间的文学,再好的文学,让你能念十遍就不错了,十遍以后怎样?不想念了,味道就没有了。古圣先贤的典籍味道浓,像中国四书五经,你可以念上一千遍都还有味道,一千遍以后你不想读了。可是佛经一万遍也止不住,为什么?因为遍遍有新意思出来,这个是世间学术里头没有的,也就是说它字字句句意思、义理深广没有边际。世间典籍有边际、有范围,你达到最高峰,你没有办法再向上提升。唯独佛法摄受力量是永远没有止境,这是真的。十年一部经,你想他念了多少遍?算是一天念一遍,我相信一天决定不止念一遍,开头是念一遍,味道尝到之后就不止一遍,你可能一天读十遍。《无量寿经》一天读十遍不难,读熟了之后,读一遍大概四十分钟,遍遍味道不一样,天天味道不一样,月月味道不一样,愈念愈有智慧,愈念心愈清净,愈念愈欢喜,你得受用了,然后你才晓得经上讲的真实利益,这个在世间法里头决定找不到。
我念这个经书念了六十年,我告诉诸位的话是非常坚定的,为什么?我通过这个学习,每天什么事情不干都可以,不能不读经。我读经没什么仪规,就跟读平常书一样,这是早年老师告诉我的,佛法,真正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重实质。实质就是什么?帮助你开智慧、帮助你断烦恼,断烦恼开智慧这个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所以学佛得会学。佛在世皈依什么?皈依佛,佛法僧三宝;佛不在的时候,三宝当中是皈依法,法给我们真实利益。佛是我们报恩的对象,我们供养佛像,或者供养佛菩萨一个牌位,这是最简单的,那是报恩的意思,那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的意思。真正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接受佛陀的教诲,佛陀的教诲全在经典。佛经真的要是契入,世间的哲学、科学,任何一种学术,你不必要学,你一听就明白,一接触就知道,为什么?佛经这个境界高过它。他们的研究报告,那是一看、一听马上就明白,也知道他们的研究水平到什么阶段。佛法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不离佛法,《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自在。了知一切,这是真的,一切无非是个假象而已,就像梦幻泡影,你看破了,这是智慧。
「满足诸妙愿,是大愿」。梦幻泡影,那佛的这些戒律、这些威仪还要不要修?要。为什么要?接引众生,诱导众生对佛法生起信心,激发他们修学的愿望,是为这个,不是为别的。所以要做给众生看,像阿弥陀佛他发的四十八愿,他做给我们看的。我们觉得是不错,是好,他发了,我得跟他发,他怎么发的,我们好模仿。每一尊菩萨都发愿,每一尊佛在因地上也都发愿,都是勉励我们、激发我们,让我们有学习的榜样,这就是《还源观》上四德的第二德「威仪有则」。一举一动依照佛经上讲的那些规矩去做,把佛经上这些戒律、教诲统统做出来,是普度众生。你要没做出来,众生不相信,只说不行,没用!不能摄受人心,不但不能摄受,起反作用,人家说什么?你是假的,你来骗人的。不但不是救众生,反而把众生送到地狱去了,为什么?他毁谤三宝,他毁谤三宝你就有罪。所以四德是四大行门的最高指导原则,第一个是「随缘妙用」。你看知道一切法如幻如梦,这就随缘了。妙用是什么?妙用是不执著,知道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就像舞台表演一样,做得很逼真,知道这假的,不是真的。可是要演得很逼真,演给观众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与自己不相干,演给观众看的。我们的观众是什么?是十法界跟六道众生,他们是观众。
学佛一定要把十善业道表演出来,六和敬表演出来。入了佛门,要把三皈依表演出来,把五戒表演出来,最起码的条件。这些做到了,要向上提升大乘,大乘是要把六波罗蜜表演出来,最好也能把普贤菩萨十愿表演出来,那你要求往生,你的品位就高,这个经上所讲的,你是上辈往生。能把普贤十愿做出来,上辈往生;能将六度、六和做出来,中辈往生;十善业道、三皈五戒做出来,这是下辈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中辈生方便有余土,上辈生实报庄严土。事在人为,能不能做到?真正肯放下的人做到。为什么做不到?放不下,原因就在此地。果然能放下,哪有做不到的道理?这一点同学们要记住,真可以做得到,而且不难。难就难在自己迷惑颠倒,以为身是真的,以为自己享受这是真的,殊不知全是假的。享受是什么?造业,美其名为享受,实际上是造业。好吃,口业,没有一样不是业。你想想看,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舍得那么干净,他为什么那么做法?他为谁做的?为我们做的。当年跟释迦牟尼佛学习的学生,无论在家出家,出家跟佛一样,都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跟佛完全一样。在家同修,你只要在佛教僧团里面修行,他是短期的不是长期的,你住一个月,你的生活就跟释迦佛一个月完全相同,住两个月,两个月相同。没有舍不知道,舍了之后才晓得舍了的舒服、舍了的自在,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佛菩萨生活的美满、快乐。这些人有智慧,他不是傻瓜,不是说有福不知道享。那种清福不是一般人能够懂得的,一般人体会不到。清福,清凉自在,智慧充满。
同学们发心值得赞叹,像菩萨到极乐世界去参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鼓励他们、赞叹他们,帮助他们提升。可是一定要真发。我听说这边有同学求授皈依,好事情。皈依形式上的传授,那个不重要,有个很简单的仪式,这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用这个简单的仪式。一个人也行,多人也行,最重要的是要把三皈说清楚、说明白。什么是皈、什么是依,皈依是什么意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你是不是真的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自性觉,这就是皈依佛;依靠自性正,这就是皈依法。佛不在世,法是核心,离开法,佛就没有了。哪里去找佛?佛在经典里面。古来祖师大德为我们说的,经典所在之处就是如来所在之处,这个对的。没有说佛像,佛菩萨形像所在之处就是佛菩萨所在之处,没说这个话,只有说经典所在之处就是诸佛菩萨所在之处。那是佛菩萨的教诲,要以这个为主、为中心。出家人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一切都放下了,专心来学习经典,我们在经典上有问题,可以向他请教。佛法要靠出家人承传,没有人承传,佛法就消灭了。在家居士有这个缘分的,也应当要发心承传。净宗的承传在近代在家人的贡献超过出家人,你看《无量寿经》的会集本,都是在家居士做的,不是出家人。对《无量寿经》下的功夫,中国这些祖师大德比不上日本人,日本人《无量寿经》的注解,古时候的注解,二十多种,很丰富。中国两千年来承传只有两种,跟日本比差远了。这什么原因?我想可能是受善导大师的影响。唐朝初期的时候,日本出家人在中国留学的非常多,他们最尊敬的是两个老师,一个是善导大师,一个是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法华宗的,天台,所以日本天台宗很盛。日本的净土宗也很盛,衰是近代才衰的,古时候日本的净宗超过中国。所以日本古时候这些大德的注解,应当把它从《藏经》里面找出来,印成专集,「无量寿经注疏专集」。
中国现在《无量寿经》注解加上黄念祖这个,三种。在中国主要是译本太多,在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数量很少,流通的数量少,想把各种不同的译本找到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宋朝王龙舒,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你说以他的身分,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学识,唐朝的翻译本他没有看到。唐朝是在大宝积这一会里面第五会,就是无量寿会,这个本子他没看到,所以第一次的会集只有四种本子。第二次,这在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再做第二次的会集,这个会集是五种原译本都看到了。夏老居士最初就是用魏源的本子,魏源里面有些遗漏的地方,他把它做了补充,校对补充,到最后不满意,重新会集,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他做这桩事情用了十年时间,可以说这个本子是最完备的本子,是净土里面的第一经。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介绍阿弥陀佛,这部经讲得最详细。你真正去读,你对极乐世界不能不生信心,你不可能不想去。会帮助你生起一个强烈求生净土的心愿,这就成功了,这些传法的、注经的人,他们的目的就达到。
「不但发起诸妙愿,且能修习、摄取、满足诸愿,足证所愿真切。」这个愿不是假的,发愿之后他真修,就像阿弥陀佛一样,人家发了四十八愿,用了五劫时间去修行,就是发了愿真干。发愿不能说不算数,那就错了,那就有罪了。这个摄取是求学,广学多闻,像这部注解就是广学多闻。黄念老引用古今中外《无量寿经》的注解、注疏,加上佛一生在经论里面所引用所讲到的极乐世界,总共一百九十多个本子。这广学多闻,非常非常不容易,太难得,我们今天学习不能不感恩他。他这个事情是在晚年,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原先有一些资料,文化大革命全部都毁掉,发心写这个注解,他手头上能有这么多参考资料,我到他家去拜访看到都很惊讶,我说这些本子你从哪里找来的?真发心,有佛菩萨照顾,太不容易了,能搜集这么多的本子。搜集他真看、真查,搜集资料变成这部注解,确实不可思议!
「以此二者为因,故得受记曰:必成如是刹」。弥陀成就了,说给这些来参访的菩萨们听。这是用现在的话说,阿弥陀佛把他自己修成极乐世界那种心愿,修行方法、经验、成就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勉励这些菩萨们,个个都发心造极乐世界,所以必成如是刹。「刹土成就,乃智与愿之果也。」智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本来具足的智慧,那是要愿,愿是阿弥陀佛从大悲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有悲有智所成就的果报就是极乐世界。
「又《会疏》云:虽经尘劫,犹如一念」。尘劫是讲时间之长,阿弥陀佛修行还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五劫。纵然是尘劫也犹如一念,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之后,时间跟空间都没有了。空间没有,就是距离没有了;时间没有,先后没有了。无量劫等於一念,一念可以等於无量劫,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虽在生死,犹如园观」,园是花园,生死是六道轮回,虽然在六道轮回,在这里表演舍身受身。菩萨在这里教化众生,舞台表演,确确实实六道轮回就像舞台表演一样,园观就是代表表演,游乐。「遂」,遂是成的意思,达到的意思。「满足妙愿,建立妙土」。这是阿弥陀佛把他怎么样建立极乐世界,怎么样帮助那些六道里头受苦受难的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成佛,这做出报告来了。
「盖谓从智满愿,从愿建土。以智慧故,生死如园观」,没有生死,生死是假的,不是真的。「多劫如一念。於此了达成就,故妙愿悉满也」。两疏所说的小异,「而净影之说较亲」,这个净影是中国《无量寿经》注解的第一种,隋朝慧远大师作的。这一位大师的名字跟庐山初祖慧远两个字完全相同,所以后人用个区别,称他为小慧远,他是隋朝的人,唐朝之前隋朝的。我们的老慧远是初祖,他是晋朝的,他是东晋时代的,那个早,他有《无量寿经》的义疏,注解的,叫《无量寿经义疏》。这个本子在中国很流行,《嘉祥疏》没有它流通得广,他写得好。流通到日本几乎全是《净影疏》,日本许许多多,二十多种,可能都是用他的本子。每个人讲法看法不一样,都值得做参考。这些典籍大概都在《卍续藏》里,《卍续藏》收得很齐全。
「盖了诸法空,仍愿取净土」,还建极乐世界,这空有不二,「不落二边」,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不能学阿罗汉,阿罗汉知道诸法皆空,他就入般涅盘,入空道里面去了,有的事情他再不干了,这就是偏真,所以阿罗汉的涅盘叫偏真涅盘。他做得也没错,就只有自利,不能利他,不再帮助别人,叫自了汉。菩萨不然,知道诸法空,还要建净土,还要帮助众生。虽然建净土帮助众生,他丝毫不染著,就是空有二边都不著,这叫「妙契中道,是净宗本旨」。阿弥陀佛要是像阿罗汉那样,他就不搞极乐世界了,他也用不著发四十八愿了。发愿真修又不执著,这个叫高明;发愿真修搞执著,那就变成凡夫,那就是人间做善事。妙什么?妙在他不执著,作无而无、无作而作。你说他无作,他真作,你说他真作,他心里痕迹都不著,心里面没这回事情,事情做得才圆满,这叫菩萨。「如《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这是《维摩经》上说的。「此皆圆宗事理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下面两首偈,「同此玄旨」。玄是玄妙,真正不但是体会,而且实现了,一切法无所有,相由心生。由心生而不著相,性相无碍,才能真正达到自利利他。自利是自己圆满证得自性,不受任何干扰,同时又能帮助一切众生回归自性,这才是真正的圆满。
再看底下这一段,「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受记当作佛」。这六句经文,土是指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是影像,梦幻泡影。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任何现象。极乐世界四土,常寂光土没有影像,那是真的,实报庄严土有影像,方便土、同居土就更不必说了,妨不妨碍阿弥陀佛?一点妨碍都没有。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实际上就是前面这三种净土,实报土、方便土、同居土,完全是为接引众生。每天讲经说法,他有没有辛苦?在我们凡夫说,佛很辛苦,一天到晚都没有休息。其实我们全想错了,他怎么样?他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虽然现身教学,讲经说法,看他好像忙得不亦乐乎,其实他什么事都没有,空空如也。他没有著相,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说无作而作、作而无作,他那个作跟不作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不行,作了就是作了,不作就是不作。他能够作跟不作是一,这个妙,这我们无法想像,这不可思议。换句话说,他无论现什么方法的时候,永远不会疲劳,为什么?他没作,真的没作。教学一天讲到晚,一句话没说,他累什么!为什么一句话没说?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怎么说法?起心动念才说法,没起心动念怎么说法?所以佛的现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身、说法、表演,表演是持戒、修行,表演,统统没有起心动念。
所以这桩事情,我们也思考很久,渐渐的体会到了。因为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舍利弗,弟子当中智慧第一,很多人都赞叹舍利弗讲经讲得好,常常代佛说法。有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舍利弗智慧那么大,他从哪里来的?佛举精舍里面钟鼓,举著那个鼓告诉大家,鼓你们见过吗?见过。鼓肚子里头有没有东西,你们知不知道?知道,空空的。他说舍利弗的肚子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那个鸣就是说法。法怎么说出来的?法是众生有感,感就是叩,佛菩萨是应,他没有起心动念,不是说你大敲一下,我要想声音重一点,不是,没想的。所以是自性自然的回应叫感应,现身是这种感应,说法也是感应,所以他没有疲劳。我们今天不是的,人家问我,得想一想我怎么答覆他,这个就很累了,这是你真有说。
佛菩萨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这么多经,真的一句话没说,一个字也没说。为什么?全是自性的反应,是我们众生的感,当时这些众生起心动念那是感,佛是自然而应。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佛现无量身,说无量无边法,都是清净不动,跟惠能大师所说的五句话圆满相应,自性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应,前面四句是能应,感是众生,众生有感,是能应,能生万法是所应。能生万法就是能现身,能说法,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佛经里所讲的是德相,就是德能跟相好,自性里面有这个东西,所以他能应。众生也有,但是迷了之后也是这个东西起作用,能感,在诸佛菩萨大彻大悟之后就能应。能感的是众生,他很辛苦,他有劳碌,可是能应的诸佛如来他不劳苦,他跟我们完全不一样,这是感应道交的原理。所以我们看到经上描绘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才能体会到阿弥陀佛多么慈悲。阿弥陀佛的爱心是真的,不是假的,没有任何条件,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无条件的。
「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愿」,土是依报国土,晓得这个东西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但是还是要发愿。这个弘誓愿就是像弥陀所发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圆满的誓愿,帮助六道众生在一生证得无上菩提。「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菩萨道到究竟圆满,那就成佛了。这个具诸功德是讲修德,性修不二,修德跟自性的功德融成一体。「修胜菩提行」,胜是殊胜,无比殊胜的菩提,「受记当作佛」。这是为这些来的菩萨们满他们的愿,他们到这个地方来,想求的一个就是成就净土,第二个就是自己成佛。这些对我们都是很大的鼓励,我们看了心就动,我们也想,也想我们自己居住的地方是极乐世界,我们自己也想像阿弥陀佛一样成就,没有他,我们想不起来,他这一表演让我们想起来了。这个东西现在就得干,从哪里干起?冈山净宗学会就可以干起,只要有一、二个人真干,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加持你,肯定能做得成功。你发心,佛菩萨就感应,佛菩萨就来帮助你。你把冈山变成极乐世界,不但救了日本,还救了全世界。那怎么干法?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为什么?这像个菩萨!你要不放下就没有感应,这些东西把感应障碍到,这东西去掉之后,你跟阿弥陀佛感应就畅通无阻。有这些东西在的时候,它就不通了,你这里求,那里没有应,没有应不是他不应,你自己本身有障碍。所以干什么都从自己做起。
你要知道,当年释迦牟尼佛创教,还不就他一个人干起来的,一个人真的开悟了,真的放下了,放下就开悟。到鹿野苑找了五个同伴,这五个同伴都是他的家亲眷属。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离开家庭的时候,他的父亲(父王)派这五个人跟著他、照顾他,以后跟他一起修行,这五比丘。自己成就了,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佛法就这么兴旺起来的。我相信如果有人真干,在冈山找五个志同道合的人,真能干起来。怎么做起?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只要一落实,为什么?人缘就好了,首先结人缘。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落实,根就扎稳了。然后专弘净土,专修净土,十年之后,冈山地区就是小极乐世界。不要找别的,完全照这部经,把这部经在冈山这个小地区做出来,这不就是极乐世界出现了吗?这个功德还得了!只要大家心一发,日本灾难就化解了,还不要你去修,真心只要一发,感应不可思议,灾难就化解了。就是要真干,不真干不行,假的没有感应,真的有感应。我们自己非常浅薄,烦恼习气很重,不怕,只要一发,佛力一加持,你的烦恼就消掉,你的智慧就现前。舍己为人才行,有一点点名利心就完了,就破坏了。醍醐里头不能有毒药,醍醐是最好的饮料,这一杯饮料里面有一滴毒药放下去,整个都变成毒药了。这就是你发的心要纯净纯善,决定不能有丝毫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毒药,名利心那就是更重的毒药,那就要命了。念念是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像诸佛菩萨、像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没有一念为自己,念念为众生。
底下的注解,「如影像」,国土如影像,「如物之影像,虽从实体生,而无实性」。影像是什么?我们人站在太阳底下有个影子,影子从哪里生的?从我身生的。但是影子是假的,影子没有实体。这就比喻说,阿弥陀佛的(前面说过)智慧弘愿是实体,西方极乐世界是弥陀的智慧跟愿力成就的,所以极乐世界就如影像一样。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信心就能建立。我们想在冈山做这个事情,阿弥陀佛怎么会不知道?怎么会不支持你?哪有这种道理!你何必去求人?什么都不要求,连佛都不求,你只好好的干,肯定加持你,只要一丝毫的私心都没有,就在这个地方做。佛正法要久住於世间,一定要有个好的榜样,今天大家为什么不相信佛教?没有一个真正道场。这地方可以做,这个地方的人民纯朴,没有很大的欲望,都很老实,安居乐业。他们的心地很善良、很纯朴,所以在这个地方做的时候容易。你说在都市里头做不到,为什么?人人都在争利。这个地方大家不争,就好做;如果这个地方人人都在竞争,那就办不到,阿弥陀佛来也做不到。这个地方人老实守本分,就好做,没有竞争的念头。过去我来过两次,那时候赵居士在,他告诉我这边情形,他在这住了很久,在这边做生意,开了个小店。他告诉我,他们出去旅行一、二个星期,出去旅行,小店门关起来没有上锁,一推就进去了。真的就像外出不闭户,路不拾遗,有这样好的民风。当时我听到,我都愣住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所以我们听到了很欢喜。他告诉我,这个小镇,这个地方这个小镇四百年没有灾难,日本灾难很多,这个地区没有灾难。这是什么?这个地方的人好,「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个地方的居民人心善良纯朴,所以它不会有灾难。这个地方人如果发大心,要模仿极乐世界,你跟阿弥陀佛的心就连起来,愿也连起来了。
前首相鸠山先生这次请我来讲经,目的也是希望能帮助日本化解灾难。你们把这个经听懂了,不必去完全听,听一次、二次,听懂了都不得了,真干,真发愿,日本灾难真能化解,我有信心。你们得真干,认真发心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到今天已经是四百,好像明天就讲到四百四十四次,三个四,那就是八百八十八个小时。光碟,全套的光碟都留在这里,我们会寄到这边来。大家每天听,每天学习,认真念佛,经典里面教我们怎么做的,我们认真老老实实做出来。特别重要的是把三个根先做出来,扎好,从自己做,一个、二个人做就会影响这个地区,这个地区很容易影响,基础好。要学阿弥陀佛,念念为苦难众生,不为自己。今天世界之乱,乱在什么?乱在自私自利,说得好听,干的跟说的完全相违背,所以才有这个灾难。如果我们言行一如,就不可能有灾难发生,我们这个经到这边来讲没有白讲。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我们利用卫星、利用网路,每一堂课全世界都能收到。这几天有美国同学打电话给我,他们听到了,很清楚;中国大陆也收到了,新加坡也收到了,都看到了。所以我们面对的同修很多很多,全世界各地方都在听,大家努力来拯救地球。我们这一生到这个地方,这一次到地球上来没有白来,干了一桩大好事。
「《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现偈云」,现前我们这个经典里的偈子说,「了知佛土亦如影像。如是智慧,实为甚深」,跟《金刚经》上讲的意思是一样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搞清楚、搞明白,就彻底放下了,不再去搞竞争,不再去搞对立,不再起心动念损人利己。宁可损己利人,不能损人利己。损己利人是菩萨,表示你真放下了;损人利己,你还是在造轮回业,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要把念头换过来,把毛病改过来。「如是正士,深了佛土亦空」,这他们清楚明了,「但仍恒发弘誓心。弘誓者,弘深誓愿也。复从愿起行」。这些菩萨知道万法皆空,了不可得,但是还是发愿,还是要建立极乐世界,还是要接引一切众生。不是因为说众生国土都不是真实的,他就不干了,不是的,他真干。所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事情做得真的有意义、有价值。除了这个之外,这个世间你要再找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找不到,没有,全是假的。世间人再大的成就都是一场空。不但发愿,而且真干,复从愿起行,就是真干。
「故曰究竟菩萨道」,是究竟圆满的菩萨道。「究竟」下面解释的,「至极也,决定於最终之极处也」,这样的信念,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决心。「菩萨道」是什么?「圆满自利利他而成佛果之菩萨大行(即六度),名为菩萨道」。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做的是什么?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六波罗蜜、十大愿,这行门,普贤菩萨十愿。极乐世界的居民四土三辈九品,没有一个人不是发这种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是圆满的六波罗蜜,圆满的普贤十愿,在西方极乐世界完全兑现了,这叫菩萨行,菩萨的事业。「如是诸正士」,这是讲从十方世界来到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智愿双备,行解俱优,故皆具足功德之本」。具诸功德本,这句话下面有解释,「指一切功德之本源」。功德的本源从哪里来的?从大智大愿大解大行,就从这里来的,他真干。
「《胜鬘经宝窟》曰」,这是解释什么叫功德,「德者,得也」,古时候这两个字通用,就是你真正得到,得到什么?「修功所得」。所以在这个地方顺便给诸位提一提,真正修功所得的叫功德;普通拿钱出来做好事不是功德,拿钱出来做好事,那是福德,不是功德。我们就想到过去,达摩祖师刚刚到中国来,遇到梁武帝。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听说印度有个高僧到中国来,非常欢迎,请他见面。见面的时候他很得意,跟达摩祖师说他一生护持佛法所做的,为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多座道场,就是寺庙,以国家的力量做的。只要有人出家他就欢喜,他护法,他供养,十几万人,真是佛门第一大护法。他向达摩祖师请教,「我这个功德大不大?」他心里想达摩祖师一定称赞他,没想到达摩祖师跟他说「并无功德」。这一句话听到,他就生气了,把达摩祖师就驱逐出去了,送客,不谈了,送客。达摩祖师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面壁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不错,有一个传法传下去了。
这就是什么?功德跟福德是两桩事情,梁武帝所修的是福德。如果他问我的福德大不大?那就是很大很大,你修的大福报。功德?功德没有,没有功德。功德是自己真正修,譬如说你持戒,持戒真有功夫就得定,那个定是功德;修定有功就开悟了,开悟是修定的功德。这个与你拿钱做好事,办什么好的事、慈善事业不相干!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很多人功德跟福德分不清楚,但是功德里头一定有福德,福德里头没有功德,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真正持戒,譬如你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有功,你心地清净,智慧增长,帮助你破迷开悟,断疑生信,这是功德。你不是真修,哪来的功德!而功德最怕的是发脾气,佛经上常常讲「火烧功德林」,你看修了很多功德,功德是戒定慧,一发脾气全完了。修了一辈子功德,临命终时发一顿脾气,全报销了。
所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人临命终的时候,要看到他让他平平安安的走,不要惹他生气,不要去碰他。他睡的那张床,床都不要碰它,都要距离远一点不要碰他。为什么?碰他怕他有痛苦,他就生怨恨心,那他就麻烦了。临终的时候再一发脾气,一不高兴,就地狱去了,这个常识不能不知道。所以临终要走得安详。断气之后,在佛经上讲,八个小时以后再去动他,给他换衣服,给他洗身体,再去动他,八个小时之内不要动他,最安全的是十二个小时,他的神识真正离开了。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现在生病都在医院,医院到病危的时候急救,那真糟糕,急救的时候那就像地狱一样,人痛苦,恨透了你。所以现在人不能死,你在医院死的时候,很可能堕到地狱去,那怎么得了!所以这个事情,不学佛的人不知道,学佛的人清楚。走的时候到哪里去住?最好是在佛门道场。为什么?大家都懂得,知道照顾你。临走的时候,家亲眷属都要把他隔离,为什么?他有亲情,他到时候忍不住大哭大闹,会影响这个人往生,他又动了感情,又舍不得,好,这一生佛就白念了。这些常识家亲眷属平常都要常常讲,让大家都知道,临终的时候才能够平平静静的,不要生障碍,那真叫报恩。亲情舍不得,又哭又闹,那是害他,把他往恶道里送,全都做错了。
「本者,本源。本源者,众生本具之佛性」。这是把本源说清楚了,功德的本源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自性。「《圆觉经》云:本源清净大圆镜。谓本源清净如大圆镜。」所以相宗称阿赖耶,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迷了就是阿赖耶,觉悟了就是大圆镜智,所以阿赖耶的本体确实是本源,只是迷而不觉,这是众生本具的佛性。「《圆觉略疏序》曰: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又本者本极。法性之理体,为法之根本穷极,故曰本极」。这个说得也非常之好。法性的理体,现在哲学上的名词叫本体,哲学讲的本体就是宇宙一切法的根本。这一切法从哪来的,总有个根、有个源头?这个根本名词就叫本体。但是对本体的说法很多,都不能叫人满意,所以究竟什么是本体,现在还是个问号。可是大乘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为什么?能生万法,一切万法连虚空,虚空法界一切法都是从它生,都是从它现,能生能现。可是这个本源自己它什么都没有,在净土里面它就叫常寂光。所以四土常寂光土就是本体,就是本源,它什么都没有,但是它能生万法。为什么能生万法,什么时候生的万法?大乘经里都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可是真正听得懂的人不多。现在这个讲法被科学家证实了,好事情!
《华严经》,贤首国师有一篇论文叫《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篇论文一共有六段,前面三段就是讲宇宙的源起,讨论哲学里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宇宙从哪来的?第一段就是讲本体,「自性清净圆明体」,宇宙万法的本体,它能现能生。第二段就说明整个宇宙出现了,我自己出现了,我从哪里来的?我跟宇宙是同时出生的,没有先后,同时出生。人不是猴子变出来的,猴子变出来的,现在猴子为什么它没有变成人?不是的。这个道理很深,可是《还源观》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是一念不觉。为什么他能生出来?因为他自性里头本自具足,一切万法本自具足,它没有欠缺。不生的时候,就像我们电视屏幕,频道关了什么都看不到。这一打开的时候,频道里的形相都出现,同时出现,没有说一个有先一个有后,没有,同时出现,叫一时顿现,都在一念间。这个一念的时间很短,弥勒菩萨讲「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我们现在讲时间都用秒作单位,科学用秒作单位,那一秒钟我们能弹几次?我一秒钟可以弹四次,我相信有比我弹得快的,如果一秒钟弹五次,那就是一千六百兆,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我们不知道,宇宙从这发生,宇宙从这出现。这一出现的时候是实报土,为什么?这一动,现象出来,他还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但是很快,速度非常快,他就起了分别,起了分别就四圣法界出现;也很快他就起了执著,有了执著,六道就出来了。所以整个宇宙的发生不到一秒钟,宇宙就出现了。现代量子力学家才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后,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这个世间高等哲学、高等科学。这个问题正是科学跟哲学几百年来追求的问题,不能解决。
科学今天走到这种地步,就是佛法讲开悟的边缘,因为它已经把阿赖耶找到,这个太难得了。阿赖耶就是一念迷才出现的。阿赖耶的三细相,这现在科学家搞得很清楚,阿赖耶的业相,科学的名词叫能量;阿赖耶的转相,它叫信息;阿赖耶的境界相,它叫做物质。所以能量、信息、物质就是阿赖耶的业相、转相、境界相。对於佛法来讲是非常好的信息,科学证明,大家都没话说了,就相信了。那佛经上所说的是假的吗?没有一个字是假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这么好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现在人把它看作迷信,不去学它,你说我们受的灾难多冤枉,多可惜。所以希望真正搞明白、搞清楚的同修,认真努力把样子做出来,让大家看清楚,特别是让这些科学家看清楚。让科学从物理回归到心理,问题能解决了,为什么?物质,物质的基础是心念,那是什么?是心理的问题。心理能够改变物理,物理不能改变心理,这是更深一层的。所以方向错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五十五面倒数第四行,从当中看起,从「又曰」这个地方看起。
「又曰: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空谷的回音。深山狭谷当中会出现这个现象,深涧里头也有,空大的房子里面也有回音;语声有回音,打击的声音有回音,所以从声有声,这叫响,响就是回音。「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这是无智的人,他以为有人在那个里面说话的声音,或者是大吼的声音。「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有智慧的人知道这是回音,回音没有人在作,只是音声它遇到阻碍它弹回来的,所以叫回音,这个叫响。「响事空,能诳耳根」,这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如果你无智,你的耳根被它欺骗,你听到这回响以为真有声音。「乃至菩萨知诸法如响」。在佛法里面,菩萨、声闻、缘觉都有智慧,知道这个响不是事实,没有人在那里操作,不是事实。菩萨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世出世间一切法就像空谷回音一样,像梦幻泡影一样,没有一样是真的,这个要真的智慧才能够体会到,才能明了。空谷回音欺骗一些愚痴的人,我们现在世间这许许多多的现象,也欺骗了六道里面愚痴的众生,他不知道形形色色跟梦幻泡影没有两样,这个事情只有菩萨知道。所以菩萨应化在世间他得自在,他於一切法不计较,不执著,不取不舍。取舍都错了,不取不舍,这就是诸法实相。
「《会疏》曰:如梦者,如梦所见,虽有种种事,毕竟不可得,诸法亦复如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如梦。「如幻者,如幻所现,虽似实化现,其体本寂灭,诸法亦复如是。如响者,如空谷响,虽因声击发,自性无所有,诸法亦复如是」。总而言之就是梦幻泡影,还加上响这个回音,都是形容一切法不是真的,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所以这一切幻相可以受用,为什么?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违背了实相。在这境界里面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你就迷了,分别你就错了,执著你就造孽了。诸佛菩萨应一切众生之感,现身说法在世间,虽然跟世间一般众生和光同尘,生活在一起,实际上他跟众生不一样,众生有情执,他没有,他有智慧,他知道这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自在了,所以他有受用,他没烦恼。他现身说法,他不造业,为什么不造业?他确实契入这个境界,就是无现而现、现而无现,这现身。说法呢?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他入这个境界。只有上上根人接触到、看到、听到了,他几乎达到菩萨同样境界,无见而见、见而无见,无闻而闻、闻而无闻,他就证得,真放下,彻底放下,这上上根人。上中下人悟入境界浅深各个不同,只要有悟处都好。
「下举胜愿,记必得土」,记是受记,这些菩萨们一定得如弥陀一样的清净佛土。「《净影疏》谓此一偈,举彼智愿,记必得土。觉了一切如梦幻等,是举智也。满足诸愿,是举愿也。成如是刹,记得土也」,这是《净影疏》里的话。下面是念老为我们解释,我们看底下,「疏意为」,前面所说的大意,「了知一切,犹如梦幻,是智慧也」。这不是知识,知识认为一切都是真的,不知道是假的。知识里面起心动念还是有取,还是有执、有著。换句话说,知识的人,这不是智慧,这是我们现在一般人,他对於宇宙之间万事万法,他想控制,他想占有,他有强烈的欲望,现在讲争名夺利,他跟外面人事法是对立的,竭尽一切念头他去争取。人人都争取,斗争的现象就出现,冲突就发生。菩萨在一起永远不会发生冲突,为什么?他知道全是假的,梦幻泡影,了不可得,所以菩萨的心是定的,定生慧。凡夫的心是动的,怎么竞争,怎么样取得,他心是动的,动生烦恼,里面所生的是贪瞋痴慢,是自私自利,那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你造罪业必然感得果报,果报真是自作自受。果报也是梦幻泡影,造业也是梦幻泡影,这个事情只有佛菩萨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以在一切境界里统统放下了,就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都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一放下,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放下,六道十法界放下了,他还在六道十法界当中,他碍不碍事?不碍事。他在这个里面干什么?只有一桩事情,帮助众生觉悟,众生在迷,他不知道,这叫菩萨事业。菩萨的事业就是觉悟众生,就这么一桩事情。因为众生在里面造业受报,这是冤枉,就像一个人作恶梦一样,梦中痛苦得不得了,不冤枉吗?醒过来没有了。这是佛陀教育,不可以不知道。
佛教是什么?学佛的人先要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佛教就是把我们从梦中唤醒而已,我们在作恶梦。六道是作恶梦,四圣法界是作美梦,无论是恶梦、是美梦,全是假的,你什么也没得到,必须得清醒过来。清醒过来就是法身菩萨,就是佛。能不能清醒?当然能清醒,这个清醒是你自己要觉悟,因为迷是你自己迷,悟还是你自己悟。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对我们来说就是做增上缘而已。四种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前面三个缘都是要自己的,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现身说法把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自己也做出放下的样子给我们看。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听到、接触到,觉悟了,这么回事情。智慧,真实智慧、真实利益是你自己得到的,与诸佛菩萨毫不相干。
佛陀在世的时候,三宝佛宝第一,佛宝最大。为什么?这种教学是佛创办的,佛陀教育释迦牟尼佛是创办人。佛不在世了,佛灭度了,法最大,我们对三宝的恭敬特别著重在法宝。佛不在世了,我们供泥塑木雕佛像那是纪念他。佛像这个东西它不能保佑你,你可不要迷信,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怎么能依靠它?末法时期我们皈依怎么办,皈依谁?皈依法,这个要懂。法是什么?法是佛当年在世所说的这些经教,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们把它整理,用文字记录下来,流传到后世。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这叫法。所有一切理论、方法、修持、境界,你所证得的果位,统统在经典里面,你要不认真修学经典,这不是学佛。学佛要从经典下手,经典只要一契入,你一定会欲罢不能,我一天不吃饭可以,不睡觉可以,不读经不行。为什么?不读经就生烦恼,读经快乐!这真正是宝,你尝到味道了,叫法味。
你现在来听经,读经读不下去,听经也听不下去,什么原因?味道没尝到。就好像吃东西一样,囫囵吞枣,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如果尝到它的味道,你就欲罢不能。所以佛法有很大的摄受力,读了怎么?还想读,一遍读完还想读第二遍。世间的文学,再好的文学,让你能念十遍就不错了,十遍以后怎样?不想念了,味道就没有了。古圣先贤的典籍味道浓,像中国四书五经,你可以念上一千遍都还有味道,一千遍以后你不想读了。可是佛经一万遍也止不住,为什么?因为遍遍有新意思出来,这个是世间学术里头没有的,也就是说它字字句句意思、义理深广没有边际。世间典籍有边际、有范围,你达到最高峰,你没有办法再向上提升。唯独佛法摄受力量是永远没有止境,这是真的。十年一部经,你想他念了多少遍?算是一天念一遍,我相信一天决定不止念一遍,开头是念一遍,味道尝到之后就不止一遍,你可能一天读十遍。《无量寿经》一天读十遍不难,读熟了之后,读一遍大概四十分钟,遍遍味道不一样,天天味道不一样,月月味道不一样,愈念愈有智慧,愈念心愈清净,愈念愈欢喜,你得受用了,然后你才晓得经上讲的真实利益,这个在世间法里头决定找不到。
我念这个经书念了六十年,我告诉诸位的话是非常坚定的,为什么?我通过这个学习,每天什么事情不干都可以,不能不读经。我读经没什么仪规,就跟读平常书一样,这是早年老师告诉我的,佛法,真正的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重实质。实质就是什么?帮助你开智慧、帮助你断烦恼,断烦恼开智慧这个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所以学佛得会学。佛在世皈依什么?皈依佛,佛法僧三宝;佛不在的时候,三宝当中是皈依法,法给我们真实利益。佛是我们报恩的对象,我们供养佛像,或者供养佛菩萨一个牌位,这是最简单的,那是报恩的意思,那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的意思。真正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接受佛陀的教诲,佛陀的教诲全在经典。佛经真的要是契入,世间的哲学、科学,任何一种学术,你不必要学,你一听就明白,一接触就知道,为什么?佛经这个境界高过它。他们的研究报告,那是一看、一听马上就明白,也知道他们的研究水平到什么阶段。佛法包含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不离佛法,《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自在。了知一切,这是真的,一切无非是个假象而已,就像梦幻泡影,你看破了,这是智慧。
「满足诸妙愿,是大愿」。梦幻泡影,那佛的这些戒律、这些威仪还要不要修?要。为什么要?接引众生,诱导众生对佛法生起信心,激发他们修学的愿望,是为这个,不是为别的。所以要做给众生看,像阿弥陀佛他发的四十八愿,他做给我们看的。我们觉得是不错,是好,他发了,我得跟他发,他怎么发的,我们好模仿。每一尊菩萨都发愿,每一尊佛在因地上也都发愿,都是勉励我们、激发我们,让我们有学习的榜样,这就是《还源观》上四德的第二德「威仪有则」。一举一动依照佛经上讲的那些规矩去做,把佛经上这些戒律、教诲统统做出来,是普度众生。你要没做出来,众生不相信,只说不行,没用!不能摄受人心,不但不能摄受,起反作用,人家说什么?你是假的,你来骗人的。不但不是救众生,反而把众生送到地狱去了,为什么?他毁谤三宝,他毁谤三宝你就有罪。所以四德是四大行门的最高指导原则,第一个是「随缘妙用」。你看知道一切法如幻如梦,这就随缘了。妙用是什么?妙用是不执著,知道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就像舞台表演一样,做得很逼真,知道这假的,不是真的。可是要演得很逼真,演给观众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与自己不相干,演给观众看的。我们的观众是什么?是十法界跟六道众生,他们是观众。
学佛一定要把十善业道表演出来,六和敬表演出来。入了佛门,要把三皈依表演出来,把五戒表演出来,最起码的条件。这些做到了,要向上提升大乘,大乘是要把六波罗蜜表演出来,最好也能把普贤菩萨十愿表演出来,那你要求往生,你的品位就高,这个经上所讲的,你是上辈往生。能把普贤十愿做出来,上辈往生;能将六度、六和做出来,中辈往生;十善业道、三皈五戒做出来,这是下辈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中辈生方便有余土,上辈生实报庄严土。事在人为,能不能做到?真正肯放下的人做到。为什么做不到?放不下,原因就在此地。果然能放下,哪有做不到的道理?这一点同学们要记住,真可以做得到,而且不难。难就难在自己迷惑颠倒,以为身是真的,以为自己享受这是真的,殊不知全是假的。享受是什么?造业,美其名为享受,实际上是造业。好吃,口业,没有一样不是业。你想想看,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舍得那么干净,他为什么那么做法?他为谁做的?为我们做的。当年跟释迦牟尼佛学习的学生,无论在家出家,出家跟佛一样,都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跟佛完全一样。在家同修,你只要在佛教僧团里面修行,他是短期的不是长期的,你住一个月,你的生活就跟释迦佛一个月完全相同,住两个月,两个月相同。没有舍不知道,舍了之后才晓得舍了的舒服、舍了的自在,你才真正能够体会到佛菩萨生活的美满、快乐。这些人有智慧,他不是傻瓜,不是说有福不知道享。那种清福不是一般人能够懂得的,一般人体会不到。清福,清凉自在,智慧充满。
同学们发心值得赞叹,像菩萨到极乐世界去参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鼓励他们、赞叹他们,帮助他们提升。可是一定要真发。我听说这边有同学求授皈依,好事情。皈依形式上的传授,那个不重要,有个很简单的仪式,这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用这个简单的仪式。一个人也行,多人也行,最重要的是要把三皈说清楚、说明白。什么是皈、什么是依,皈依是什么意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你是不是真的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自性觉,这就是皈依佛;依靠自性正,这就是皈依法。佛不在世,法是核心,离开法,佛就没有了。哪里去找佛?佛在经典里面。古来祖师大德为我们说的,经典所在之处就是如来所在之处,这个对的。没有说佛像,佛菩萨形像所在之处就是佛菩萨所在之处,没说这个话,只有说经典所在之处就是诸佛菩萨所在之处。那是佛菩萨的教诲,要以这个为主、为中心。出家人是我们的老师,他们一切都放下了,专心来学习经典,我们在经典上有问题,可以向他请教。佛法要靠出家人承传,没有人承传,佛法就消灭了。在家居士有这个缘分的,也应当要发心承传。净宗的承传在近代在家人的贡献超过出家人,你看《无量寿经》的会集本,都是在家居士做的,不是出家人。对《无量寿经》下的功夫,中国这些祖师大德比不上日本人,日本人《无量寿经》的注解,古时候的注解,二十多种,很丰富。中国两千年来承传只有两种,跟日本比差远了。这什么原因?我想可能是受善导大师的影响。唐朝初期的时候,日本出家人在中国留学的非常多,他们最尊敬的是两个老师,一个是善导大师,一个是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法华宗的,天台,所以日本天台宗很盛。日本的净土宗也很盛,衰是近代才衰的,古时候日本的净宗超过中国。所以日本古时候这些大德的注解,应当把它从《藏经》里面找出来,印成专集,「无量寿经注疏专集」。
中国现在《无量寿经》注解加上黄念祖这个,三种。在中国主要是译本太多,在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数量很少,流通的数量少,想把各种不同的译本找到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宋朝王龙舒,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你说以他的身分,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学识,唐朝的翻译本他没有看到。唐朝是在大宝积这一会里面第五会,就是无量寿会,这个本子他没看到,所以第一次的会集只有四种本子。第二次,这在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再做第二次的会集,这个会集是五种原译本都看到了。夏老居士最初就是用魏源的本子,魏源里面有些遗漏的地方,他把它做了补充,校对补充,到最后不满意,重新会集,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他做这桩事情用了十年时间,可以说这个本子是最完备的本子,是净土里面的第一经。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介绍阿弥陀佛,这部经讲得最详细。你真正去读,你对极乐世界不能不生信心,你不可能不想去。会帮助你生起一个强烈求生净土的心愿,这就成功了,这些传法的、注经的人,他们的目的就达到。
「不但发起诸妙愿,且能修习、摄取、满足诸愿,足证所愿真切。」这个愿不是假的,发愿之后他真修,就像阿弥陀佛一样,人家发了四十八愿,用了五劫时间去修行,就是发了愿真干。发愿不能说不算数,那就错了,那就有罪了。这个摄取是求学,广学多闻,像这部注解就是广学多闻。黄念老引用古今中外《无量寿经》的注解、注疏,加上佛一生在经论里面所引用所讲到的极乐世界,总共一百九十多个本子。这广学多闻,非常非常不容易,太难得,我们今天学习不能不感恩他。他这个事情是在晚年,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原先有一些资料,文化大革命全部都毁掉,发心写这个注解,他手头上能有这么多参考资料,我到他家去拜访看到都很惊讶,我说这些本子你从哪里找来的?真发心,有佛菩萨照顾,太不容易了,能搜集这么多的本子。搜集他真看、真查,搜集资料变成这部注解,确实不可思议!
「以此二者为因,故得受记曰:必成如是刹」。弥陀成就了,说给这些来参访的菩萨们听。这是用现在的话说,阿弥陀佛把他自己修成极乐世界那种心愿,修行方法、经验、成就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勉励这些菩萨们,个个都发心造极乐世界,所以必成如是刹。「刹土成就,乃智与愿之果也。」智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智慧,本来具足的智慧,那是要愿,愿是阿弥陀佛从大悲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有悲有智所成就的果报就是极乐世界。
「又《会疏》云:虽经尘劫,犹如一念」。尘劫是讲时间之长,阿弥陀佛修行还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五劫。纵然是尘劫也犹如一念,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之后,时间跟空间都没有了。空间没有,就是距离没有了;时间没有,先后没有了。无量劫等於一念,一念可以等於无量劫,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虽在生死,犹如园观」,园是花园,生死是六道轮回,虽然在六道轮回,在这里表演舍身受身。菩萨在这里教化众生,舞台表演,确确实实六道轮回就像舞台表演一样,园观就是代表表演,游乐。「遂」,遂是成的意思,达到的意思。「满足妙愿,建立妙土」。这是阿弥陀佛把他怎么样建立极乐世界,怎么样帮助那些六道里头受苦受难的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成佛,这做出报告来了。
「盖谓从智满愿,从愿建土。以智慧故,生死如园观」,没有生死,生死是假的,不是真的。「多劫如一念。於此了达成就,故妙愿悉满也」。两疏所说的小异,「而净影之说较亲」,这个净影是中国《无量寿经》注解的第一种,隋朝慧远大师作的。这一位大师的名字跟庐山初祖慧远两个字完全相同,所以后人用个区别,称他为小慧远,他是隋朝的人,唐朝之前隋朝的。我们的老慧远是初祖,他是晋朝的,他是东晋时代的,那个早,他有《无量寿经》的义疏,注解的,叫《无量寿经义疏》。这个本子在中国很流行,《嘉祥疏》没有它流通得广,他写得好。流通到日本几乎全是《净影疏》,日本许许多多,二十多种,可能都是用他的本子。每个人讲法看法不一样,都值得做参考。这些典籍大概都在《卍续藏》里,《卍续藏》收得很齐全。
「盖了诸法空,仍愿取净土」,还建极乐世界,这空有不二,「不落二边」,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不能学阿罗汉,阿罗汉知道诸法皆空,他就入般涅盘,入空道里面去了,有的事情他再不干了,这就是偏真,所以阿罗汉的涅盘叫偏真涅盘。他做得也没错,就只有自利,不能利他,不再帮助别人,叫自了汉。菩萨不然,知道诸法空,还要建净土,还要帮助众生。虽然建净土帮助众生,他丝毫不染著,就是空有二边都不著,这叫「妙契中道,是净宗本旨」。阿弥陀佛要是像阿罗汉那样,他就不搞极乐世界了,他也用不著发四十八愿了。发愿真修又不执著,这个叫高明;发愿真修搞执著,那就变成凡夫,那就是人间做善事。妙什么?妙在他不执著,作无而无、无作而作。你说他无作,他真作,你说他真作,他心里痕迹都不著,心里面没这回事情,事情做得才圆满,这叫菩萨。「如《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这是《维摩经》上说的。「此皆圆宗事理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下面两首偈,「同此玄旨」。玄是玄妙,真正不但是体会,而且实现了,一切法无所有,相由心生。由心生而不著相,性相无碍,才能真正达到自利利他。自利是自己圆满证得自性,不受任何干扰,同时又能帮助一切众生回归自性,这才是真正的圆满。
再看底下这一段,「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受记当作佛」。这六句经文,土是指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是影像,梦幻泡影。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任何现象。极乐世界四土,常寂光土没有影像,那是真的,实报庄严土有影像,方便土、同居土就更不必说了,妨不妨碍阿弥陀佛?一点妨碍都没有。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实际上就是前面这三种净土,实报土、方便土、同居土,完全是为接引众生。每天讲经说法,他有没有辛苦?在我们凡夫说,佛很辛苦,一天到晚都没有休息。其实我们全想错了,他怎么样?他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虽然现身教学,讲经说法,看他好像忙得不亦乐乎,其实他什么事都没有,空空如也。他没有著相,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说无作而作、作而无作,他那个作跟不作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不行,作了就是作了,不作就是不作。他能够作跟不作是一,这个妙,这我们无法想像,这不可思议。换句话说,他无论现什么方法的时候,永远不会疲劳,为什么?他没作,真的没作。教学一天讲到晚,一句话没说,他累什么!为什么一句话没说?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怎么说法?起心动念才说法,没起心动念怎么说法?所以佛的现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身、说法、表演,表演是持戒、修行,表演,统统没有起心动念。
所以这桩事情,我们也思考很久,渐渐的体会到了。因为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舍利弗,弟子当中智慧第一,很多人都赞叹舍利弗讲经讲得好,常常代佛说法。有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舍利弗智慧那么大,他从哪里来的?佛举精舍里面钟鼓,举著那个鼓告诉大家,鼓你们见过吗?见过。鼓肚子里头有没有东西,你们知不知道?知道,空空的。他说舍利弗的肚子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那个鸣就是说法。法怎么说出来的?法是众生有感,感就是叩,佛菩萨是应,他没有起心动念,不是说你大敲一下,我要想声音重一点,不是,没想的。所以是自性自然的回应叫感应,现身是这种感应,说法也是感应,所以他没有疲劳。我们今天不是的,人家问我,得想一想我怎么答覆他,这个就很累了,这是你真有说。
佛菩萨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这么多经,真的一句话没说,一个字也没说。为什么?全是自性的反应,是我们众生的感,当时这些众生起心动念那是感,佛是自然而应。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佛现无量身,说无量无边法,都是清净不动,跟惠能大师所说的五句话圆满相应,自性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应,前面四句是能应,感是众生,众生有感,是能应,能生万法是所应。能生万法就是能现身,能说法,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佛经里所讲的是德相,就是德能跟相好,自性里面有这个东西,所以他能应。众生也有,但是迷了之后也是这个东西起作用,能感,在诸佛菩萨大彻大悟之后就能应。能感的是众生,他很辛苦,他有劳碌,可是能应的诸佛如来他不劳苦,他跟我们完全不一样,这是感应道交的原理。所以我们看到经上描绘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才能体会到阿弥陀佛多么慈悲。阿弥陀佛的爱心是真的,不是假的,没有任何条件,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无条件的。
「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愿」,土是依报国土,晓得这个东西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但是还是要发愿。这个弘誓愿就是像弥陀所发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圆满的誓愿,帮助六道众生在一生证得无上菩提。「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菩萨道到究竟圆满,那就成佛了。这个具诸功德是讲修德,性修不二,修德跟自性的功德融成一体。「修胜菩提行」,胜是殊胜,无比殊胜的菩提,「受记当作佛」。这是为这些来的菩萨们满他们的愿,他们到这个地方来,想求的一个就是成就净土,第二个就是自己成佛。这些对我们都是很大的鼓励,我们看了心就动,我们也想,也想我们自己居住的地方是极乐世界,我们自己也想像阿弥陀佛一样成就,没有他,我们想不起来,他这一表演让我们想起来了。这个东西现在就得干,从哪里干起?冈山净宗学会就可以干起,只要有一、二个人真干,阿弥陀佛、十方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加持你,肯定能做得成功。你发心,佛菩萨就感应,佛菩萨就来帮助你。你把冈山变成极乐世界,不但救了日本,还救了全世界。那怎么干法?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为什么?这像个菩萨!你要不放下就没有感应,这些东西把感应障碍到,这东西去掉之后,你跟阿弥陀佛感应就畅通无阻。有这些东西在的时候,它就不通了,你这里求,那里没有应,没有应不是他不应,你自己本身有障碍。所以干什么都从自己做起。
你要知道,当年释迦牟尼佛创教,还不就他一个人干起来的,一个人真的开悟了,真的放下了,放下就开悟。到鹿野苑找了五个同伴,这五个同伴都是他的家亲眷属。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离开家庭的时候,他的父亲(父王)派这五个人跟著他、照顾他,以后跟他一起修行,这五比丘。自己成就了,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佛法就这么兴旺起来的。我相信如果有人真干,在冈山找五个志同道合的人,真能干起来。怎么做起?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只要一落实,为什么?人缘就好了,首先结人缘。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落实,根就扎稳了。然后专弘净土,专修净土,十年之后,冈山地区就是小极乐世界。不要找别的,完全照这部经,把这部经在冈山这个小地区做出来,这不就是极乐世界出现了吗?这个功德还得了!只要大家心一发,日本灾难就化解了,还不要你去修,真心只要一发,感应不可思议,灾难就化解了。就是要真干,不真干不行,假的没有感应,真的有感应。我们自己非常浅薄,烦恼习气很重,不怕,只要一发,佛力一加持,你的烦恼就消掉,你的智慧就现前。舍己为人才行,有一点点名利心就完了,就破坏了。醍醐里头不能有毒药,醍醐是最好的饮料,这一杯饮料里面有一滴毒药放下去,整个都变成毒药了。这就是你发的心要纯净纯善,决定不能有丝毫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毒药,名利心那就是更重的毒药,那就要命了。念念是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像诸佛菩萨、像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没有一念为自己,念念为众生。
底下的注解,「如影像」,国土如影像,「如物之影像,虽从实体生,而无实性」。影像是什么?我们人站在太阳底下有个影子,影子从哪里生的?从我身生的。但是影子是假的,影子没有实体。这就比喻说,阿弥陀佛的(前面说过)智慧弘愿是实体,西方极乐世界是弥陀的智慧跟愿力成就的,所以极乐世界就如影像一样。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信心就能建立。我们想在冈山做这个事情,阿弥陀佛怎么会不知道?怎么会不支持你?哪有这种道理!你何必去求人?什么都不要求,连佛都不求,你只好好的干,肯定加持你,只要一丝毫的私心都没有,就在这个地方做。佛正法要久住於世间,一定要有个好的榜样,今天大家为什么不相信佛教?没有一个真正道场。这地方可以做,这个地方的人民纯朴,没有很大的欲望,都很老实,安居乐业。他们的心地很善良、很纯朴,所以在这个地方做的时候容易。你说在都市里头做不到,为什么?人人都在争利。这个地方大家不争,就好做;如果这个地方人人都在竞争,那就办不到,阿弥陀佛来也做不到。这个地方人老实守本分,就好做,没有竞争的念头。过去我来过两次,那时候赵居士在,他告诉我这边情形,他在这住了很久,在这边做生意,开了个小店。他告诉我,他们出去旅行一、二个星期,出去旅行,小店门关起来没有上锁,一推就进去了。真的就像外出不闭户,路不拾遗,有这样好的民风。当时我听到,我都愣住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所以我们听到了很欢喜。他告诉我,这个小镇,这个地方这个小镇四百年没有灾难,日本灾难很多,这个地区没有灾难。这是什么?这个地方的人好,「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个地方的居民人心善良纯朴,所以它不会有灾难。这个地方人如果发大心,要模仿极乐世界,你跟阿弥陀佛的心就连起来,愿也连起来了。
前首相鸠山先生这次请我来讲经,目的也是希望能帮助日本化解灾难。你们把这个经听懂了,不必去完全听,听一次、二次,听懂了都不得了,真干,真发愿,日本灾难真能化解,我有信心。你们得真干,认真发心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到今天已经是四百,好像明天就讲到四百四十四次,三个四,那就是八百八十八个小时。光碟,全套的光碟都留在这里,我们会寄到这边来。大家每天听,每天学习,认真念佛,经典里面教我们怎么做的,我们认真老老实实做出来。特别重要的是把三个根先做出来,扎好,从自己做,一个、二个人做就会影响这个地区,这个地区很容易影响,基础好。要学阿弥陀佛,念念为苦难众生,不为自己。今天世界之乱,乱在什么?乱在自私自利,说得好听,干的跟说的完全相违背,所以才有这个灾难。如果我们言行一如,就不可能有灾难发生,我们这个经到这边来讲没有白讲。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我们利用卫星、利用网路,每一堂课全世界都能收到。这几天有美国同学打电话给我,他们听到了,很清楚;中国大陆也收到了,新加坡也收到了,都看到了。所以我们面对的同修很多很多,全世界各地方都在听,大家努力来拯救地球。我们这一生到这个地方,这一次到地球上来没有白来,干了一桩大好事。
「《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现偈云」,现前我们这个经典里的偈子说,「了知佛土亦如影像。如是智慧,实为甚深」,跟《金刚经》上讲的意思是一样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搞清楚、搞明白,就彻底放下了,不再去搞竞争,不再去搞对立,不再起心动念损人利己。宁可损己利人,不能损人利己。损己利人是菩萨,表示你真放下了;损人利己,你还是在造轮回业,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要把念头换过来,把毛病改过来。「如是正士,深了佛土亦空」,这他们清楚明了,「但仍恒发弘誓心。弘誓者,弘深誓愿也。复从愿起行」。这些菩萨知道万法皆空,了不可得,但是还是发愿,还是要建立极乐世界,还是要接引一切众生。不是因为说众生国土都不是真实的,他就不干了,不是的,他真干。所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事情做得真的有意义、有价值。除了这个之外,这个世间你要再找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找不到,没有,全是假的。世间人再大的成就都是一场空。不但发愿,而且真干,复从愿起行,就是真干。
「故曰究竟菩萨道」,是究竟圆满的菩萨道。「究竟」下面解释的,「至极也,决定於最终之极处也」,这样的信念,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决心。「菩萨道」是什么?「圆满自利利他而成佛果之菩萨大行(即六度),名为菩萨道」。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做的是什么?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六波罗蜜、十大愿,这行门,普贤菩萨十愿。极乐世界的居民四土三辈九品,没有一个人不是发这种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是圆满的六波罗蜜,圆满的普贤十愿,在西方极乐世界完全兑现了,这叫菩萨行,菩萨的事业。「如是诸正士」,这是讲从十方世界来到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智愿双备,行解俱优,故皆具足功德之本」。具诸功德本,这句话下面有解释,「指一切功德之本源」。功德的本源从哪里来的?从大智大愿大解大行,就从这里来的,他真干。
「《胜鬘经宝窟》曰」,这是解释什么叫功德,「德者,得也」,古时候这两个字通用,就是你真正得到,得到什么?「修功所得」。所以在这个地方顺便给诸位提一提,真正修功所得的叫功德;普通拿钱出来做好事不是功德,拿钱出来做好事,那是福德,不是功德。我们就想到过去,达摩祖师刚刚到中国来,遇到梁武帝。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听说印度有个高僧到中国来,非常欢迎,请他见面。见面的时候他很得意,跟达摩祖师说他一生护持佛法所做的,为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多座道场,就是寺庙,以国家的力量做的。只要有人出家他就欢喜,他护法,他供养,十几万人,真是佛门第一大护法。他向达摩祖师请教,「我这个功德大不大?」他心里想达摩祖师一定称赞他,没想到达摩祖师跟他说「并无功德」。这一句话听到,他就生气了,把达摩祖师就驱逐出去了,送客,不谈了,送客。达摩祖师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面壁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不错,有一个传法传下去了。
这就是什么?功德跟福德是两桩事情,梁武帝所修的是福德。如果他问我的福德大不大?那就是很大很大,你修的大福报。功德?功德没有,没有功德。功德是自己真正修,譬如说你持戒,持戒真有功夫就得定,那个定是功德;修定有功就开悟了,开悟是修定的功德。这个与你拿钱做好事,办什么好的事、慈善事业不相干!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很多人功德跟福德分不清楚,但是功德里头一定有福德,福德里头没有功德,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的。真正持戒,譬如你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有功,你心地清净,智慧增长,帮助你破迷开悟,断疑生信,这是功德。你不是真修,哪来的功德!而功德最怕的是发脾气,佛经上常常讲「火烧功德林」,你看修了很多功德,功德是戒定慧,一发脾气全完了。修了一辈子功德,临命终时发一顿脾气,全报销了。
所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人临命终的时候,要看到他让他平平安安的走,不要惹他生气,不要去碰他。他睡的那张床,床都不要碰它,都要距离远一点不要碰他。为什么?碰他怕他有痛苦,他就生怨恨心,那他就麻烦了。临终的时候再一发脾气,一不高兴,就地狱去了,这个常识不能不知道。所以临终要走得安详。断气之后,在佛经上讲,八个小时以后再去动他,给他换衣服,给他洗身体,再去动他,八个小时之内不要动他,最安全的是十二个小时,他的神识真正离开了。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现在生病都在医院,医院到病危的时候急救,那真糟糕,急救的时候那就像地狱一样,人痛苦,恨透了你。所以现在人不能死,你在医院死的时候,很可能堕到地狱去,那怎么得了!所以这个事情,不学佛的人不知道,学佛的人清楚。走的时候到哪里去住?最好是在佛门道场。为什么?大家都懂得,知道照顾你。临走的时候,家亲眷属都要把他隔离,为什么?他有亲情,他到时候忍不住大哭大闹,会影响这个人往生,他又动了感情,又舍不得,好,这一生佛就白念了。这些常识家亲眷属平常都要常常讲,让大家都知道,临终的时候才能够平平静静的,不要生障碍,那真叫报恩。亲情舍不得,又哭又闹,那是害他,把他往恶道里送,全都做错了。
「本者,本源。本源者,众生本具之佛性」。这是把本源说清楚了,功德的本源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自性。「《圆觉经》云:本源清净大圆镜。谓本源清净如大圆镜。」所以相宗称阿赖耶,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迷了就是阿赖耶,觉悟了就是大圆镜智,所以阿赖耶的本体确实是本源,只是迷而不觉,这是众生本具的佛性。「《圆觉略疏序》曰: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又本者本极。法性之理体,为法之根本穷极,故曰本极」。这个说得也非常之好。法性的理体,现在哲学上的名词叫本体,哲学讲的本体就是宇宙一切法的根本。这一切法从哪来的,总有个根、有个源头?这个根本名词就叫本体。但是对本体的说法很多,都不能叫人满意,所以究竟什么是本体,现在还是个问号。可是大乘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为什么?能生万法,一切万法连虚空,虚空法界一切法都是从它生,都是从它现,能生能现。可是这个本源自己它什么都没有,在净土里面它就叫常寂光。所以四土常寂光土就是本体,就是本源,它什么都没有,但是它能生万法。为什么能生万法,什么时候生的万法?大乘经里都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可是真正听得懂的人不多。现在这个讲法被科学家证实了,好事情!
《华严经》,贤首国师有一篇论文叫《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篇论文一共有六段,前面三段就是讲宇宙的源起,讨论哲学里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宇宙从哪来的?第一段就是讲本体,「自性清净圆明体」,宇宙万法的本体,它能现能生。第二段就说明整个宇宙出现了,我自己出现了,我从哪里来的?我跟宇宙是同时出生的,没有先后,同时出生。人不是猴子变出来的,猴子变出来的,现在猴子为什么它没有变成人?不是的。这个道理很深,可是《还源观》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是一念不觉。为什么他能生出来?因为他自性里头本自具足,一切万法本自具足,它没有欠缺。不生的时候,就像我们电视屏幕,频道关了什么都看不到。这一打开的时候,频道里的形相都出现,同时出现,没有说一个有先一个有后,没有,同时出现,叫一时顿现,都在一念间。这个一念的时间很短,弥勒菩萨讲「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我们现在讲时间都用秒作单位,科学用秒作单位,那一秒钟我们能弹几次?我一秒钟可以弹四次,我相信有比我弹得快的,如果一秒钟弹五次,那就是一千六百兆,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我们不知道,宇宙从这发生,宇宙从这出现。这一出现的时候是实报土,为什么?这一动,现象出来,他还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但是很快,速度非常快,他就起了分别,起了分别就四圣法界出现;也很快他就起了执著,有了执著,六道就出来了。所以整个宇宙的发生不到一秒钟,宇宙就出现了。现代量子力学家才发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后,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这个世间高等哲学、高等科学。这个问题正是科学跟哲学几百年来追求的问题,不能解决。
科学今天走到这种地步,就是佛法讲开悟的边缘,因为它已经把阿赖耶找到,这个太难得了。阿赖耶就是一念迷才出现的。阿赖耶的三细相,这现在科学家搞得很清楚,阿赖耶的业相,科学的名词叫能量;阿赖耶的转相,它叫信息;阿赖耶的境界相,它叫做物质。所以能量、信息、物质就是阿赖耶的业相、转相、境界相。对於佛法来讲是非常好的信息,科学证明,大家都没话说了,就相信了。那佛经上所说的是假的吗?没有一个字是假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这么好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现在人把它看作迷信,不去学它,你说我们受的灾难多冤枉,多可惜。所以希望真正搞明白、搞清楚的同修,认真努力把样子做出来,让大家看清楚,特别是让这些科学家看清楚。让科学从物理回归到心理,问题能解决了,为什么?物质,物质的基础是心念,那是什么?是心理的问题。心理能够改变物理,物理不能改变心理,这是更深一层的。所以方向错了,后果就不堪设想。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