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解演义 - (第四二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二四集)  2011/5/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2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五百三十三面第五行,「乃至十念」从这里看起:

  「乃至十念,乃至者,从多向少而言,如云下至」,乃至跟下至的意思相同。「如上之信愿持名归向净土,下至仅得十念相续,亦定生彼国。」经文上这几句话非常重要,给我们对念佛求生净土,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坚定了我们的愿望,我们这一生当中一心求生净土,决定不会失望,这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宗以及这一切经论,归根结柢就是这句话,信愿持名归向净土。持名,甚至於讲到,下至仅得十念相续,亦定生彼国,这个语气非常肯定,让我们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下面为我们解释十念,「十念包括」,第一个是「平时」,第二个是「临时」,临时是临命终的时候,包括这两种。「至於平时十念,亦有两种:一者,如前引《弥勒发问经》中佛说之十念,不杂结使」。结是烦恼,使是见思,也就是说不杂见思烦恼。见惑,前面我们学了很多,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见惑。另外有贪瞋痴慢疑,这叫思惑,这五样东西让我们迷失了自性,我们对於所有的问题全都想错了。前面是看错,后面是想错,一共十条叫十使,此地讲的结使。不杂,念佛的时候,念佛的心里面清净没有这十条,没有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见清净了;不夹杂贪瞋痴慢疑,我们的思想清净了。见解、思想都得其正,「是乃菩萨念」,为什么?见思烦恼,菩萨断了。凡夫没断,凡夫里面还夹杂著这些东西,那叫「凡夫念」,不是菩萨念,菩萨不夹杂这个东西。这个地方给我们很明显的启示,我们是菩萨还是凡夫,用这个标准来一衡量,自己就知道了,不要问别人。我念佛这一念里面不夹杂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在《华严经》里面称之为执著,五种见惑、五种思惑总不离执著。所以我们真的能把执著放下,就是见思烦恼放下,你得到清净心,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你得到了,清净心念佛是菩萨念。见思烦恼没断,换句话说,你还有身见,执著这身是我,你还会跟人对立,你还有成见,你还有很多错误的见解,贪瞋痴慢疑没断,这个念佛是凡夫念佛,不是菩萨念佛。

  「本经所云: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念佛要用清净心,清净心乃至十念,这个功德都不可思议。「即以脱尽淫怒痴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号」。这是念佛人的标准心,标准心就是清净心,所以古大德修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我们现在念佛,一万个人念佛,真正往生的几个人而已,原因是什么?我们错用了心,我们不是用清净心。所以念佛得往生的人,无不是过去生中宿根深厚,他的底蕴很深,靠这个往生的。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知道什么最重要,清净心最重要,要用清净心过日子,要用清净心工作,用清净心待人接物,用清净心念佛。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知道用清净心,我们这一生求往生就决定得生。如果不是清净心,过去生中又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靠这一生很不容易成就。因为这一生念佛都不是清净心,念佛的功夫被破坏了,被结使烦恼破坏了。这个地方这一句,脱尽贪瞋痴慢疑,我们加两个字进去,五毒,这样才能够成就三明六通,要用这样的心来念佛。「如是念佛,功德难思」,为什么?感应,古大德告诉我们,一念相应一念佛,清净心念佛就相应,念念相应念念佛。

  「以此为因,则临终正念现前,定得往生。但此乃菩萨之十念」。佛菩萨是教出来的,佛菩萨是学习成就的。我们今天接受大乘的教诲,因缘具足,我们能够依教奉行,一心一意来学菩萨道,菩萨道在哪里?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怎么是菩萨道?只要你能够学习随缘不变,就是菩萨道。随缘随著变就是轮回道,不变不随缘是小乘道,我们要懂得。随缘当中学习不变是菩萨,不变随缘那是佛,佛不变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那是佛。我们今天记住,随缘里头学习不变就是菩萨。印光大师教我们一个方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时时刻刻提起弥陀名号,出声念可以,不出声也可以。不出声也能够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这就是学习菩萨的清净心念佛。清净心里讲得很清楚,脱尽见思烦恼,也就是彻底放下,认真放下,真放下了。

  「二者,慈云忏主有晨朝十念法。每日清晨,漱口焚香,向西合掌。念佛尽十口气。一口气中,尽力念佛号,一口气尽,是为一念。」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自古以来用的人很多,确实收到效果,他的秘诀就是持之有恒,一次不缺,这个功课每天早晚一定要做。早晨起来之后,洗脸漱口之后做,晚上在睡觉之前,也是洗脸漱口之后做。这个方法后面说得好,「此为接引事务繁忙,或勤修别法」,或是学禅,或是学密,或是学教,他没有很多的时间来念佛,用这个办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把修学的功德回向西方,求生净土,早晚只用十念就行了。「终身修之,蒙佛本愿加威,亦得往生」,决定能往生。我一九九九年在新加坡讲《无量寿经》,也告诉听众十念法。我说的十念法比慈云忏主这个还简单,他是十口气,一口气叫一念,一口气不拘多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尽一口气叫一念,这是用在早晚。我教大家的十念法,就是十句佛号,要像印祖方法一样,每一句佛号要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就是十句,十句就行了,一天念九次,这个不能缺少,养成习惯。早晨起来一次,晚上睡觉之前一次,这两次;每天吃饭之前,吃饭之前合掌不念供养咒,念十句,那就三次,这就五次,加上早晚就五次;你早晨工作,上班,工作之前念十句佛号再工作,工作完了下班,工作完了念十句佛号下班,上午两次,下午两次,一共九次。这是念念不忘阿弥陀佛,这个时间很短,大概一、二分钟就做完了。念四字、念六字都可以,就是要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这也是对於工作繁忙的人养成这种习惯。这个方法提出来之后,新加坡、马来西亚很多同学照著这个方法去修,写信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很有效。特别对国外的同修,在外国工作都非常繁忙,用这个方法确实收到效果。所以这个方法传得也很广,我看到很多佛书小册子后面,都附有这个十念法。所以「终身修之,蒙佛本愿加威,亦得往生。」

  第二,「至於临终之十念」,就是临时,临终的十念,「则如《观经》所说,暗契理一心,故必往生。」临终十念,如果真的念佛的心是理一心,他的品位就不是下辈,而是上辈往生。上辈往生生实报庄严土,不是生同居土、方便土。生实报土,功德不可思议。后面把它总结,「总之,种种十念往生,皆弥陀宏誓中,十念必生大愿之所感」。这就讲无论哪一种十念法,统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临命终时十念必生,与佛愿力相应,所以功德不可思议。

  「一念净心,发一念心,与前文中一念净信中一念,均即是一心也。」这一句净宗同学一定要认真体会、认真学习,不能轻易放过。为什么?下面说得很好,「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体,真如实相之异名。」前面《观经》上所讲的「暗契理一心」,也就是说它跟理一心相应。如果这一念是净心,这一念是净信,这一念就是一心不乱,所以古人讲暗合道妙。「亦即《那先经》谓为:最为第一」,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谓为:全体是佛。」我们看这些句子,「发一念心,念於彼佛,即定生彼国者,正日人幸西氏所主之一念义」,他所主张一念的意义。「凡夫之信心,如能一念与佛智相应,即得往生也。」这些话非常清楚,也非常简单明了,告诉我们一念,一念里头没有杂念,一心,一心里头没有妄念,这个心就是真心,这个心就是自性,真心本来是佛。世尊在大乘经教里常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就是这个意思。一心、一念,你有,不是没有。一切妄心、妄念,都是依一心、一念而起来的。所以妄不离真,离了真,妄就不存在,妄是依靠真而起来的,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这个一念我们要特别重视,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好这一念心常有,时间短不怕,像闪电一样,阴暗的天空豁然有一道闪电,闪电时间短,它亮了、明亮了,这个明亮就是真心。偶尔有一次这个真心现前,好事情,绝对是好事情,有这一亮你就有信心了。希望这一念净心多有几次,常常有,时间愈来愈长,慢慢的你就能证得一心不乱。

  我们知道,妄心从哪来的?《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也不难懂,妄心是什么?执著、分别、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意思比较深,但是分别执著好懂,我们从这里下手,在日常生活当中尽可能的放下分别执著,尽量去放,天天学著放,时时刻刻学著放。什么方法最有效果?给诸位说,最有效果的就是一心执持名号。为什么?我念佛,妄念就不会渗透进来。念佛里头还夹杂妄念,说明妄念的习气多深,妄念的习气那个力量多大,会给我们高度的警觉心。就一定要用印光大师教我们的方法,三个清楚,佛号从心当中生起清清楚楚,阿弥陀佛口里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再加上个记数就最好了,十句佛号当中这是第几句。念到纯熟,纯熟大概得三年,我们平常讲一千天,念三年功夫不能间断,三年清净心现前。这个时候有个什么现象?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这个境界很可能现前。这是好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头用平常心去看待,没有欢喜,也没有忧虑,平平常常。功夫绵绵密密的不要间断,再有个三几年,境界不断向上提升,从功夫成片提升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六通就恢复。我为什么说这个?说这个给你做参考,你自己心里明了我的功夫到什么阶段。

  天眼、天耳通现前,你功夫得力了,你到初果的阶段;他心、宿命通现前,你到二果的阶段;神足通现前,你是三果阶段;见思烦恼确实断了,你到阿罗汉的阶段,往生西方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如果功夫再向上提升一层,破一品无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六根起不起作用?起。起什么作用?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智慧,自性般若智慧现前。虽然清楚、明了,心里如如不动,没有起一个念头,这是禅定,这叫妙用。这个时候是定慧等持,定是不动心,慧是一切明了,这叫理一心不乱,到这个层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所以临终一念相应,决定你往生的品位,确实有人真的意想不到,临终这一念暗合道妙上品往生。前面也说过,不是没有原因,还是有原因的,宿世修功深厚,临终才有这个感应。所以古德说这桩事情,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如果不是过去功底深,不可能临终出现这样的感应。这个示现依旧是在勉励我们,要著重平时修行,临命终时很可能就有这种境界现前。总而言之,都必须要在平常放下,确确实实认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像莲池大师所说的,「又此一念,既已全体是佛」,这句话非常重要,「即此全体是佛之念,以念彼佛」,用这个念念阿弥陀佛,「故一念即得相应,是以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所谓是圆证三不退,得位不退,得行不退,得念不退。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因一念往生者,既亦曰三辈,故品类不一。临终景象,亦应随之而异。」不像前面所说的,上辈、中辈、下辈,那个临终景象是一定的;临终一念往生的,他的景象不相同。底下有解释,「於上辈者,生死情尽,凡圣体空,明识佛无来去,而见佛来。了达生死本空,而现往生。舍此生彼,皆如幻梦,故云如梦也」。他这个梦不是作梦,这个境界像是在梦中,他不是在作梦,上辈往生的人。这是说无论修行哪个法门,生死这一关破了,真正通达明了没有生死。德国量子力学家普朗克,他一生研究原子,最后的结论他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我们身体是物质,根本没有,物质是什么?是意念,无量无数的意念集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幻相。凡夫称它作物质,诸佛菩萨称它作阿赖耶的境界相,三细相里面的相分,四分里头的相分,意念是见分。所以物质,相分是由见分变现出来的,见分是假的,相分哪里会有真的?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分有没有生灭?没有生灭。为什么没有生灭?它根本不存在,哪来的生灭!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缘聚它就成形,缘散形就消失、就没有了。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的看法跟凡夫不一样了,即相离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叫生死情尽,凡圣体空。明了、认识佛没有来去,没有来去,见佛来了,佛从哪里来?佛没来去,佛不过是现前了。佛走了呢?随处灭尽。佛来了呢?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没来、没去、没有生、没有灭,这是事实真相。了达,了是明了,达是通达,生死本空,没有生死,生死是六道众生的错觉,他不了解事实真相,他看错了,以为有生有灭。佛随顺众生说生住异灭,这随顺众生说的;如果佛随顺自己亲证的境界说,佛说不生不灭。生死本空,而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了。舍此生彼,皆如幻梦,对於这个幻梦的本质他知道得太清楚,所以了达,世尊不得已用如梦来做比喻。

  「於中辈者,了达世间皆如梦幻泡影,故於临终无所留恋,视同梦中也。」中辈往生的,他对於诸法实相没有上辈那么清楚,为什么?上辈亲证。中辈也知道,也能够了达世间,但是他不是亲证的,他是由於听教多了、读经多了,所以他是解悟。上辈是证悟,上辈真的契入境界;中辈没契入境界,所以中辈往生是生方便有余土。哪些人呢?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就是说没有见性的菩萨,我们学大乘就是在这个阶段。不能不努力,现在懂得了,努力的妙法就是执持名号,我决定要生极乐世界,我决定要跟阿弥陀佛学习,这个意念就是无上菩提心。我能把这个世间一切缘,世出世间的缘统统放下,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这就能帮助自己提升。提升到什么境界?提升到证悟,从解悟里头提升到证悟。解悟知道,障碍我证悟的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只要把这个东西放下,障碍没有了,证悟现前,从中辈提升到上辈。所以中辈他确实有解悟,临终的时候他无所留恋,临终的境界视同梦中,在他心里面跟梦境是一不是二。梦境是什么?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没有染著,也就是一切放下了。

  「至於下辈,其人临终,彷佛似梦,得见彼佛,亦得往生。」下辈是什么?六道凡夫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有,虽然学佛听教,没听懂。这个意思是什么?连解悟都没有,没听懂,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依旧是烦恼习气当家。他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他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愿、是不是真念佛,关系在这里。如果这三个条件他有,这个人临命终时就彷佛似梦,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也决定得生。这括弧里说得很清楚,「但一心三辈中之下辈,并不皆等於正宗三辈中之下辈。上中二辈亦复如是」,它跟本品前面所说的上辈、中辈、下辈不一样。「盖一心三辈,别具一格,不同常规」。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他确确实实不是像专修净宗的人,跟专修的人不一样。但是我们很清楚,这些人阿赖耶识里有阿弥陀佛的种子,有净宗经教的渊源,肯定是有。但是在这一生当中,他没有遇到净宗,没有遇到弥陀之缘,他学其他的法门,甚至於学其他宗教。阿赖耶识里头有弥陀种子,所以在临命终时遇到善友提示他,这一提示立刻从阿赖耶的种子就起现行,他就能信,他就能发愿。他真的万缘放下一心专念,一念十念佛来接引,他往生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完全不相同,从上上品到下下品统统都有,他是哪一品很难确定,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们看底下一段,「由上可见,念佛达於一心」,达是到达,你念佛的功夫念到一心不乱,「而得往生者,品类悬殊,上则圣贤,下及凡夫」,他这个品位九品全有,从上上品到下下品。「念佛达於一心,乃至能发一念净信,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於彼佛,皆得往生」。显示出法门广大,今天社会上所谓是多元文化,不同国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种族,但是他同一个自性、同一个根源。所以临终要遇到这样的缘,在那个刹那之间他真能信,真愿意往生,真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夹杂一丝毫妄念,这就是一念净心,这一念净心念阿弥陀佛,皆得往生,一心太可贵了。「其最下者,则为五逆十恶,临终发愿,至心念佛,十声相续,乃至仅得一声」,就他最后断气那个时候,那一声是阿弥陀佛。「以暗契理一心故,亦得往生。此显一心功德,最为第一」。这个地方讲其最下者,说的是谁?他没有念佛往生之前造五逆十恶,这在前面讲三辈往生里头下下品。可是这种人临命终时遇到善友,一提起立刻相信、立刻发愿求生净土,至心念佛,这至心两个字太重要,至心是什么?真心,没有怀疑、没有夹杂叫至心。十声相续,甚至於十声还来不及,只念了一声、念了一句,他就往生。但是这一句,这一句却暗契理一心,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暗契理一心。此显一心功德最为第一,佛在讲经的时候说过多次,「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前面读过「止心一处」,止观的止,我们把心止在一处,无事不办。这个人虽造五逆十恶,在临命终时能把心止於阿弥陀佛,最后一念,一念的心,什么都没有,全体就是阿弥陀佛。「净土持名法门,微妙难思,五逆十恶临终念佛,暗合道妙,契理一心,即超生死,而登不退。」这个不退是圆满的三不退,妙就妙在哪里?暗合道妙,契理一心,这八个字不可思议!契理一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上辈往生。他在世间是什么?世间是五逆十恶,临终往生的时候居然是上辈往生。「极显持名法门究竟方便,不可思议」,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念老给我们分析的,分析得太精彩了。「以上两类往生,一者三辈往生,皆由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此则本经之宗也」。这是净土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都是由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二者,一念净信,一念往生,皆由一念。一念者,实相也,乃本经之体也」。后者比前者更殊胜,前者是本经之宗,后者是本经之体,这还得了吗?这一念,一念是实相,这一念就是自己的自性,这一念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心理体。「且一念之净心,举体是菩提心」,圆满的菩提心,「念於彼佛正是专念」,比前面所讲的一向专念还要专。「故知一心三辈,亦不外於本经之宗也」。跟本经之宗相应,显示出本经的宗旨,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一心三辈跟这个最高指导原则完全相应。净宗持名法门究竟方便,不可思议!

  「又《观经》五逆十恶能往生」,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但是「本经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不能往生也。嘉祥於《观经义疏》中,释曰:第三品明恶有三人」,三种人作恶。「初明作十恶」,就是十善业道的反面,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贪欲、瞋恚、愚痴,这十恶。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逆。本经中唯除五逆、毁谤正法,这是不能往生的。嘉祥大师说,第一种恶是作十恶罪,「次明作四重」,四重是出家的四重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是四重戒。「后明作五逆。不明谤法阐提(谤法称为阐提)」,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是无有善根之人,这个人没善根称为阐提。谤法就是没善根,没有善根决定不能往生,为什么?他不相信,根本不相信净土,不相信有阿弥陀佛,不相信有极乐世界,他怎么可能发愿往生?所以这叫一阐提。「故明恶不尽。十恶四重五逆并得生西方,若是谤法阐提不得生也」。五逆十恶四重不谤净宗,他能信,他能理解,他能发愿,他求生净土,能不能得生?能。所以《无量寿经》上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著重在后头这一句,如果说是诽谤正法决定不能生,五逆十恶又诽谤佛法他就不能生;五逆十恶不诽谤正法,他还是可以得生。前面讲的,下辈往生是恶凡夫,上辈往生是大凡夫,中辈往生是小凡夫,下辈都是恶凡夫。这后面说,「若是谤法阐提不得生也,阐提不信法」,不相信佛法。「临终虽为说有无量寿佛,彼终不信」,他不肯相信,他怎么会发愿求生?所以他「不得往生」,道理在此地。「又《安乐集》论此甚详,已引录於前,兹不赘」,前面我们读过。

  「又《四帖疏》更有别义。疏曰: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四帖疏》是善导大师造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个话是阿弥陀佛亲口为我们说的,第二十愿有除谤法五逆者,有这一句。底下解释,这是释迦牟尼佛唯恐我们造这两种过失,造五逆,不信佛法,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不是真的不能往生。「若造」,下面说,经过忏悔,造谤法的罪、造五逆罪,有没有例子?有。天亲菩萨年轻的时候学小乘,毁谤大乘,以后经过他哥哥调教他,他终於觉悟、明白了。在之前他造五百论批评大乘,造毁谤大乘业,他忏悔之后,他要忏罪,真发心他想把自己舌头割掉。他哥哥问他:为什么?「我过去说话造作罪业,我现在要忏悔。」他哥哥说:不必了,你再用你这个舌头赞叹大乘不就很好吗?他接受了,以后又造五百论赞叹大乘,他往生净土。所以是经过忏悔、发愿、持佛名号,还摄得生,阿弥陀佛还是摄受,还是来接引,你还是得生。

  「两疏之说虽殊,但不相违。嘉祥师谓彼是谤法阐提,不能起信,故不得生。善导师意谓,虽是谤法五逆,倘於临终,闻法能信,忏悔回心,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佛垂大慈,亦可摄彼往生极乐」。善导大师说的是真话!「盖阐提亦能成佛。故临终若生正信,即非阐提」。他回头了,中国谚语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又何况世尊为我们讲得很多、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在中国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人性本善」,跟你本来是佛,意思完全相同。你是一时迷惑,迷失自性变成凡夫,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造罪业是妄心指使你造的,现在你回头,你忏悔了,是真心指导你的。谚语所谓「邪不胜正」,真心是正,妄心是邪,发愿求生净土,执持名号是正,过去造作五逆十恶谤法那都是邪,邪不胜正。为什么?邪是假的,正是真的,正是永恒不变的,邪是刹那无常的,刹那生灭,了不可得,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真正相信肯定邪不胜正。一念正能消万恶,这一念正不可思议,人之可贵,就是可贵他能回头,他知道忏悔,他明信真有西方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自己确确实实是的、道道地地是的「本来是佛」,这个问题当然能解决。这是大问题尚且能解决,现在地球上这些灾难是小问题。五逆、十恶、谤法是无间地狱的业,都能从无间地狱上升到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真不可思议。无间地狱是最下层,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是最高层,你看阿弥陀佛本愿威神能帮助你,从下下品提升到极乐世界上上品,上上品是什么?法身菩萨。

  接著下面这句话说得好,「但阐提之人,临终生信,实为难中之难」。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有没有阐提之人在临终生信?可能有,我们决定不否定。为什么可能有?前面曾经说过,宿世善根。他如果没有宿世的善根,真的叫难中之难,就太难了;过去生中有善根,难中之难他也可以做到。「如《观经》云临终十念得生者,已是万万中之一」,万万是一亿,一亿人当中可能有一个。「若如《四帖疏》所谓谤法五逆,临终能至心信乐念佛往生者,当为亿亿中之一也」。念老这些话是勉励我们的,我们读了这些文,千万不能产生一个误会,那就是什么?现在不要学,图侥幸,我临命终时还来得及,现在什么样坏事都可以干,临终还可以往生。如果存这个心就错了,大错特错!

  首先要想到,这个人临终他具备了三个重要的条件,这三个重要条件,想想我们临终能不能遇到?这是早年李炳老常常提醒我们这些后辈的,第一个,临命终时头脑清楚,这个机缘大不大?我们看过很多亲戚朋友,临终住在病院,去探望他的时候,很多人知觉失去,不认识人。在现代我们看到很多老年人,得的一个什么病?叫老年痴呆症。一得这个,希望就没有了,这太可怕,得老年痴呆症就决定不能生净土,头一个条件,难!第二,在这个紧急关头,遇到一个真正的善友通达净土,你能不能遇到这个人?这也是很难,不容易。第三个条件,是你自己听到善知识的开导,立刻相信、立刻发愿,就跟著念佛。三个条件具足,这个现象可能现前;这三个条件不具足,你就没有分!古大德在《观经》、在《无量寿经》注解上,讲到这个问题,念老不能不提出来。末后这一句话提醒我们,不能侥幸,功夫一定要在平时做,现在就要做,这个事情等不及。天天在做,断恶修善,改邪归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将平常自己所修学的功德,不求世间名闻利养,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就是回向阿弥陀佛,回向菩提是回向极乐世界,回向众生是遍法界虚空界六道里面苦难众生,与一切众生有缘,将来自己往生不退成佛了,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有法缘,跟阿弥陀佛一样,佛不度无缘之人!

  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发心,向阿弥陀佛学习,成佛之后跟阿弥陀佛一样。极乐世界遍法界虚空界,换句话说,在在处处都有极乐世界的分部。这分部谁设的?在西方世界修学成就的这些诸佛如来,感念阿弥陀佛的恩德,知恩报恩。所以极乐世界遍法界虚空界,分部跟本部是一不是二,妙不可言!所以我们读这个注解,以感恩的心、报恩的心回向给黄念祖老居士、给夏莲居老居士。不是这两个人,我们对於《无量寿经》就不可能有这样深入的认知,也就不可能有这么深的喜悦,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是为什么?我们在解悟不是证悟,解悟大幅度的向上提升,加强了我们的信心,让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些疑虑统统放下了。我们真发愿、真求生,对这个世缘放下了,生死放下了,情执放下了。让我们对於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充满了信心,这个恩德不能忘记,知恩报恩,报恩的方法就是认真努力念佛,求生净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