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解演义 - (第四一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一三集)  2011/5/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1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一十六面第七行,从头看起:

  「又《观经》中品三种往生者,皆未言发菩提心。生极乐后,所证亦皆声闻乘果。如中品上生,花开即得阿罗汉果。中品中生,七日花开,得须陀洹,经半劫后,成阿罗汉。中品下生亦是七日后得须陀洹,但须过一小劫,方成阿罗汉。皆是小乘圣果也。」这是念老引用《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中品三种往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相当於本经三辈当中的中辈。本经三辈都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观经》上没有,没有这样的文字,中三品都没有说发菩提心。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所证的果都是声闻果,小果。我们知道,中辈的三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方便有余土,下辈的是凡圣同居土,上辈三品是实报庄严土,确实不一样。总是修净土的人根性不相同,於无始劫以来修行习气也不相同,感果当然不一样。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的,这是各人修因之所感,如果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那就不一样了。因为四十八愿第二十愿愿文里头有,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没有说中三品除外,没讲,也没有说下三品除外。由此可知,下品下生生到极乐世界,也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佛愿一加,那就都成了阿惟越致。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地位?是上三品的地位,上辈往生。这个是粗说,略说;要细说,跟《华严经》上没有两样。上辈往生里面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不是三辈,四十一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些果位的人在极乐世界住实报庄严土。但是极乐世界跟别的世界不一样,它虽有四土三辈九品,理上有,而事上,事上看不到。事上他们是平等世界,大众都能够聚会在一堂,这个不能不知道。也就是说,上上品的人跟下下品的人在一个教室上课,天天见面,时时会碰头。这是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的,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一点不能不知道。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他说「如中品上生」,举个例子来说,「花开即得阿罗汉果」,相当於我们这个世间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超越六道了。六道是凡圣同居土,超越六道当然他是方便有余土。这是中品上生的,到那个地方花开见佛。而中品中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七天花才开,花开的时候他不是阿罗汉,他是须陀洹,小乘里面的初果,确确实实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经半劫后,成阿罗汉」,他的根性不如前面的一类。而中品下生也是七日后花开得须陀洹果,中品中生的人半劫就成阿罗汉,中品下生的人要一小劫才成阿罗汉。那我们也知道了,前面所讲的半劫是半小劫,不是大劫,是小劫,成阿罗汉。都是小乘圣果,在我们这个世间,娑婆世界,四圣法界。我们就知道,四圣法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土,六道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

  底下说,「善导大师谓」,这是善导大师说的话,「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那就是说为什么他们不生实报土而生方便土?过去生中,学小乘的时间很长,带著有浓厚的小乘习气,他是上善凡夫之人。「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人」,这善,修善功夫不一样,一个上善,一个是下善。而「中品下生是世善上福凡夫人」,这说明前面是修出世间法,中品下生修的是世间法,世间福报,上福,凡夫人。世间福报跟出世间福报在事上讲是相同的,都是修十善业,修十善、修六波罗蜜,我执没有破。诸位要知道,小乘人,小乘须陀洹八十八品见惑断了,他修十善、六波罗蜜,就不是凡夫一类,他证果了,他修的善与诸佛菩萨相应。所以,世善跟出世法不相应,也就是说他有分别、他有执著,这一类的凡夫。

  「上之经论,似与本经相违」,跟本经所讲的不一样,就是《观经》上所说的。「本经中辈皆是发菩提心之大乘行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皆不退转於无上菩提」,这《无量寿经》上讲的不一样。「又《往生论》曰:二乘种不生,盖谓二乘种性之人,不能往生」,《往生论》上所说的跟本经所讲的相应。「此则契於本经而违於上之经论」,上面所引用的是《观无量寿佛经》,跟《观经》讲的不一样。「如上相违之处」,这两种经讲的不相同,「《净影疏》解之,甚为详善」。《净影疏》,隋朝慧远法师,他有《无量寿经义疏》,是慧远大师的著作。后人尊重他,不称名,称净影,净影是寺院的名字,他住在净影寺,称为净影寺的大师,这是对他的敬称。古人有这个习惯,通常不称名,称字,我们出家人也有名也有字。只有老师称名,在家父母称名,父母、老师一生都是称你名。除这两种人之外,连你的祖父母、伯父叔父、亲朋好友,都称字而不称名,这是对你的尊敬。不像现在人,现在没有了,现在称人是连姓带名,这个在古时候是最不客气的,连姓带名称很不客气。现在都不讲这些了,可是我们要知道。远公大师的解释那就比较详细,也讲得好,善是好,解释得好。

  「疏曰」,这是《净影疏》,「天亲作往生偈」,《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作的,这个里面讲「二乘种皆不得生」。二乘种不生,换句话,肯定西方极乐世界全是大乘根性,没有二乘种性,凡夫去往生的也是属於大乘根性的。「《观经》宣说小乘众生,亦得往生,其义云何」,这是什么个道理?「释言」,这是解释,「言二乘种不得生者,就此国中,往去时说」。此国是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时候来说二乘种不生。「小乘众生先虽习小,临欲去时,要发大心,方得往生」,这个话说得好。他临命终时,他修小乘的,将自己修学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大乘,就转小成大,他就能往生。如果他坚持小乘,那他就去不了。所以在临终往生的时候,一定是回小向大。下面说得很好,「若用小心」,就是小乘心,「求生彼国,无得去理」,在理上讲不通,这是决定不可能。「为是天亲言,二乘种不得往生」,所以天亲说的话是这个意思,得要搞清楚。小乘人临终回小向大,就能生到极乐世界,而是中辈往生。

  「问云,若言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证入小果」,往生的时候回小向大了,为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他证的是小乘果位,而不是大乘果位?这下面是解释,「由其本习小乘多故,本在此处,多学观察苦、无常等」,这是说,他本来在娑婆世界修学小乘的时间很长。本在此处,他的根本在娑婆世界,平常学习的都是观察苦空无常,这是小乘人所学的。「至彼」,就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了,西方世界也有讲小乘,佛也说。我们晓得,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树木花草都说法,七宝池里面八功德水也说法,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的众鸟也说法,你喜欢听什么他就说什么。小乘人修学小乘,没证阿罗汉果,他欢喜听这些。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喜欢听什么法门,你就听到佛菩萨乃至六尘,都给你说这个法门,让你欢喜、觉悟。所以到达,「至彼闻说苦、无常等」,至彼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也听到说苦空、无常,「即便悟解,故证小果」。这个小果要跟大乘对比,阿罗汉相当於大乘《华严经》上七信位的菩萨,八信位就是辟支佛,九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十信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是大乘十信位的上面四个阶位。你说他小乘可以,你说他大乘也可以,大乘七信以上。

  「以本垂终发大乘心,求生彼故」,小乘决定是回心向大,发大乘心。也就是蕅益大师所讲的,对於净土法门、对於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真信、真想求生,具备这两个条件他就往生了。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小乘人他自己修证的功夫不一样,有人修到初果、修到二果了,往生就很容易证得阿罗汉果,小乘的四果,大乘七信位的菩萨,更胜的可以提升到第八信、第九信。「在彼国中」,在极乐世界,「得罗汉已」,实际上就是我们用《华严经》来说,证得七信的果位,「即便求大」,菩提心就生起来,大就是菩提心。昙鸾、道绰这些大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在前面都学过,这就不再多说了。再看下面这一段,下辈往生。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个三辈往生,我们要特别留意学习,为什么?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这两品经文,二十四跟二十五,讲的是方法,用什么方法可以去。上、中辈的条件我们不能具足,下辈是肯定可以做得到的。下辈往生有三个因缘,你看条件愈来愈简单了,中辈是七个因缘,这只有三个因缘。「一、发菩提心,二、一向专念,三、至诚愿生」,真想去,不是假的。应不应该去?决定应该去。你要是留恋娑婆世界,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肯定是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

  我们虽然是得人身,生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遇到灾难,什么灾难?我们把本性丧失掉了,人性丧失掉了,把良心丧失掉了,把道德丧失掉了。换句话说,二千五百年前,左丘明著的《左传》里头有句话说,「人弃常则妖兴」。这三个是常道,如果就文字上来说,常是五常,五常是仁义礼智信,我们今天无智、无礼、不仁、不义、不信,这五个都没有了。五个都没有了,人连畜生都不如。现在不但是连畜生不如,连鬼都不如,鬼里面修行的很多,修行真正往生到极乐世界也不少。你们看我每天讲经讲得很快乐、讲得很高兴,什么原因?人听懂的不多,鬼听懂的很多,人往生的不多,鬼往生的很多,我看到很高兴,没有白讲。这桩事情总得要晓得,要有至诚心。

  「与中辈相较」,跟中辈比较一下,「只是不能作诸功德」。前面中辈三品的都修有功德,我们今天没办法做功德。什么叫功、什么叫德?这两个字要搞清楚,修行有功夫,你自然就有德。譬如我们用事相来说,大家容易懂,持戒有功,三昧是德,因戒得定,三昧是定,你得到了。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我们今天没有,没有功德,今天修的是什么?福德。梁武帝那个时代,达摩祖师从印度到中国来,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他做国王的时候,用他的威德为佛教建立四百八十座寺庙,度出家人,他做功德主,修供养,几十万人。达摩祖师到中国来跟梁武帝见面,梁武帝很得意,在法师面前夸耀,我建这么多寺,护持佛法,供养这么多的僧众,他向达摩祖师请教,我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告诉他,并无功德。梁武帝听了这句话很不高兴,送客,不跟他谈话了,把他送走了,以后再不见他。达摩祖师不会说话,但是达摩祖师是老实人,可是改一个字就行了,他问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可以回答,福德很大很大。他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跟福德差别在哪里?功德是清净心,梁武帝心不清净,还夸耀自己,这个夸耀就属於福德,就不是功德。功德是什么?功德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法,不著相是功德,著相就是福德,这个我们要知道。他还在别人面前夸耀,那不是福德吗?那哪是功德?那不是功德。功德可以了生死、可以出三界,福德不行,福德只能感受人天福报;或者说五道里面的福报,六道除地狱道,畜生跟饿鬼道都是有福的,他在五道里头享福。下辈往生的人,我们就知道,他的执著、分别习气非常重,所以他没有办法作诸功德。这句话我们听了要能警觉,我们这一生能做多少功德?如果还有自私自利,还有名闻利养,还重视得失,那么就功德都没有,所修的全是善法,不是功德。可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中辈没有分,下辈有分,下辈往生没问题。

  下面说,『欢喜信乐,不生疑惑』,这两句话可重要了,这是「即十念必生愿中之至心信乐」。『以至诚心,愿生其国』。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我们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四句就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有,那我们就肯定我们这一生决定往生。「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就这四句,我们想想我们自己现在有没有?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最欢喜的事情是什么?受持《无量寿经》,执持名号,如果是我们一生当中最欢喜的事情,我们对这个事情一丝毫疑惑没有,相信。这个乐是爱好,信乐,不是信乐,乐是快乐,这个地方当动词讲,爱好。我相信,我爱好,没有疑惑。然后以真诚到极处的心,至诚就是真诚到极处,愿生其国,求生净土,你就决定得生。这个话蕅益大师说的,不是我说的。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行人,就是念佛的人,能不能往生净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说得好。你有真信、有切愿,你看欢喜信乐,他有信,他有愿,愿生其国,这就决定得生。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这是我们第一桩大事,什么大事?这一生作佛去了,头等大事,不再搞轮回。我们是不是这个心?是不是这个愿?如果是这个心、是这个愿,我相信,你,古人讲的这句话,心安理得。你的心安了,为什么?理明白了。倒过头来,理得到了,你心一定安。心安,我为什么强调这个心安?这世间灾难与你不相干了,大家有灾难,你没有灾难。为什么?你已经取得西方极乐世界,灾难如果现前,你非常欢喜到极乐世界去了。前面我们学得很多,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念头一动,阿弥陀佛就知道了,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就来接引,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以「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这十六个字是我们能不能往生的关键。如果具足,这四句就是保证书,你说多重要!

  这就是《观经》里面的至诚心与回向发愿心。这是讲菩提心,菩提心的体,至诚心,自受用深心,他受用的是回向发愿心,与《观经》的菩提心相应。「且三辈往生咸云」,三辈往生都说,「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是故《净影疏》曰,然此三辈,人位虽殊」,求生净土的人善根福德因缘不一样,千差万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辈九品也不一样,品位不相同。「至欲往生,齐须发心求大菩提,专念彼佛,回向发愿,方得往生」,这是完全相同的。这是我们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真正想往生,一定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什么?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真信、真愿,真信,不怀疑;真愿,你就能真放下。放下什么?娑婆世界的林林总总、点点滴滴全放下了,不再干涉了。

  尤其是在往生的时候,往生的时候如果一念放不下,你就去不了。谁能保证自己在临命终时真放下?平常说得很好,临命终他真放不下。所以说放下,他不是真的,是假的。真的要平时去练,现在就干,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中、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定要看得淡薄,知道什么?知道这个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物质现象它的根源是意念,意念是精神现象,意念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有还归无,了不可得,你为什么不放下?不放下你就受其害,放下你就得其益。所以放下是功德,放不下都属於福德,福德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佛教给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世间?《金刚经》上四句偈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这个看法,「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讲这些现象的存在,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的存在,就像闪电一样,像露水一样,一刹那,时间很短,不长。真正通达明了,你就很容易放下。

  我在早年,曾经就《金刚经》这四句偈,我把它印在透明的胶纸上,这四句话。送给谁?送给每个信徒家里贴到电视机上,看电视就看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提醒大家,电视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实的世界,跟电视差不多,不是真的,何必认真?看破了,它就不干扰你的清净心,清净心现前。清净心现前,那往生是决定靠得住。清净心是什么心?真诚心,这经上讲的至诚心。

  「专念彼佛」,这一句重要。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外全放下了。阿弥陀佛是无量的功德,念一句无量功德,念无量句,那是无量无量的功德,为什么不干?为什么还要起杂念?真正明白了,真正知道了,不会起杂念,为什么?起一个杂念,你说我损失了无量功德。这个样子才能够念念相续。功德比福德那不知道殊胜到哪里去了!谚语所谓「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那功德还得了!一个修功德的人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真有福了,这个地上所在的一切众生都不会遭难,这个功德多大!现在大家都在谈二0一二马雅的灾难预言,真正有功德的、有福德的人他会说,你们有事我没事,你们有灾难我没有灾难,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许多人都劝我们要念佛,要认真去念佛,要发心专念阿弥陀佛,再「回向发愿,方得往生」。我们把所修的功德、福德都不享受,这个功德干什么?这个功德专门用来求生西方,这就是回向发愿。

  往生的时候,『梦见彼佛』,佛来接引。佛来接引有两个解释,「其义稍异」,我们看看祖师大德们所说的。「望西谓先是梦见」,往生那个时候先梦见,「临终时是眼见佛」。先是,或是往生前一天,或是前二、三天,临命终时你看见佛来了。「疏曰,三辈俱有梦见眼见故」,也就是三辈九品都有这个现象,先是梦见,临终的时候你亲自见到了。「《觉经》中说」,《觉经》就是《清净平等觉经》,是《无量寿经》汉译的,「上辈云,於其卧睡中,梦见无量清净佛」,就是阿弥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梦见了。「其人寿命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与诸菩萨、阿罗汉,翻飞行迎之」,看到梦中那个境界现前,他看见了,这个时候不是作梦。他看见,别人看不见,看见前两天作梦那个境界现前,这是真的佛来接引他。

  上辈是这样的,「中辈亦同,梦见彼佛,往生先兆」,这是一个人念佛功夫成就了,往生的预兆,首先是梦见。「临终来迎」,临终的时候佛来迎接。「本愿胜益,故俱应有」,阿弥陀佛曾经发的愿,十方世界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来迎接他。佛没有妄语,所以任何一个人临终,佛一定来接引。这桩事情我们在初学的时候怀疑,为什么?经上讲得很清楚,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都劝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十方世界每天到极乐世界的人,这不说每天,每个小时、每分钟,到极乐世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世界太多了。每分钟不知道有多少人往生,阿弥陀佛要去迎接来得及吗?会不会有一、二个漏掉的,我们唯恐漏掉。这一点你要放心,要有信心,阿弥陀佛那个头脑比电脑灵光多了,一个都不会差错,一个都不会漏掉。

  前面我们读过,从法身,法身是真身,变现出无量的应身,从应身,每个应身又变现成无量的化身。应身、化身跟真身是一个身,应化身跟真身无二无别。你临终时可不要去问,佛你是化身还是应身?你就去不了,佛就不见了。我们什么心态?完全看作真身,不要有任何疑惑,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著。如果连起心动念都没有,那你的往生殊胜,为什么?生实报土,你就变成上辈往生。如果你心里想的,这是化佛,化佛跟真佛无二,你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想到这是应身,应身是真身,你生方便有余土。你只一动念,你就降级了,最好是起心动念都没有,为什么?纯真感应,不起心、不动念是我们的真心,真心所感的是真佛,这法身佛。我们动个念头应身,动个念头化身,马上就变了,不一样了,你往生的品位就不相同了。

  所以,品位是谁决定的?自己决定的,而且是自己一念当中决定的。这个道理非常非常难得,佛、菩萨、祖师大德跟我们讲得这样清楚、这样明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训练。练什么?对所有一切境界我都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更不会分别执著。那将来往生肯定的,说不定真的一往生就上上品往生,上上品没有构到,还有上中品,不会到中辈、下辈。这是告诉你,你要真干,告诉你,你要是错用了心,那个麻烦就大了,那怪你自己,不能怪佛。为什么?到临命终时佛现前了,你会想起这是法身佛、应身佛还是化身佛?麻烦大了,你一下就下降,降到哪里去?降到凡圣同居土。还是往生,总算是不错,可是品位落下来了,品位高下就在那一念之间。真信切愿,欢喜无量,一个杂念没有,上上品往生。

  所以,我曾经提醒过同学们,我们对於任何一个修净土的同修不可以轻视,再愚的人,甚至於造五逆十恶的人,都不敢轻视。为什么?说不定他往生那一刹那他没有起心动念,他上辈往生,品位比我们高。真的,造作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什么现前?地狱相现前,他要堕地狱,他吓呆了。这个时候要遇到有缘的人,高声喊他一声,赶快念佛,他听了立刻就转到佛号上,他没有起心动念,他往生是什么品位?上辈往生。他那个什么分别执著是被吓掉了,没有了,一吓的时候吓跑了。理上讲得通,事上是很少有,理上绝对讲得通。也就是五逆十恶临命终时可以上品上生,这法门不得了,这法门真不可思议。因为上上品往生的时候,那时候是真心,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就是生实报庄严土。

  佛给我们说得这么清楚,祖师大德给我们讲得这么明白,目的、用意在哪里?要我们自己知道,希望争取最后一念是真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实报土,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太殊胜了!你到极乐世界成佛非常快速。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饮食起居都不要用妄心,都不要起心动念,都不要分别执著,随缘,什么都好,样样都欢喜。这是什么?这叫功夫,功夫在生活当中去锻炼,在工作里锻炼,无论干什么活都不要分别执著,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去练习,怨亲平等。练的标准就是经题,清净、平等、觉,一切时一切处,不要让外境干扰我的清净心、干扰平等心,不要被境界迷惑。清净平等觉常常现前,这个人决定是上辈往生,你说这多重要,这个东西不能不学。

  这下面说,「若无佛迎,本愿虚设」,这个是决定不可能,念佛人临终往生决定阿弥陀佛来迎;临终时候没有佛来迎,说明他没有往生,决定佛来迎。「中辈亦同梦见彼佛,往生先兆,临终来迎,本愿胜益,故俱应有,若无佛迎,本愿虚设。然今文中,无来迎者」,没有这句话,「且为分别,三辈差异,谓上报佛,中是化佛,下梦佛故。以实而言,梦见之后,可见佛迎」,一定见到佛来接引。「故《观经》说,化佛来迎,恶人尚尔,况善人耶?」因为《观经》上讲下辈往生,就是下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这三品都是造作五逆十恶的人。《观经》讲上辈是大凡夫,中辈是小凡夫,下辈是恶凡夫,造恶的,经上这么说的。

  「按上之论点有三:一彼佛有临终接引之本愿。若於下辈,不来迎接,则有违本愿故」。这是事实,所以下下品往生佛一定来迎。「《观经》下品,俱是恶人,佛尚来迎,今经下辈,俱是善士」,《无量寿经》上讲的下辈,那都是善人,没有说是恶人,「焉能不迎」,哪有不来迎接之道理!第三,「汉吴两译」,这是《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的两种,汉译的就是《清净平等觉经》,「上中二辈,俱先梦佛,然后临终见佛,故今下辈,亦应如是。是故本经谓梦见,言其前者」。梦见,预兆,这是往生的预兆。「《观经》云见佛,指其后者也」,就是临终。「此是一说」,这是一种说法,一种解释法。

  「二、另一说如《会疏》」,这是另外一种讲法,「谓确是佛迎,但彷佛似梦」。真的是佛来迎,可是自己在这时候好像是在梦中,好像似梦非梦,在这个境界里头。「疏曰,梦见彼佛者,如《观经》下三品人,命促刹那」,这是在将要断气的那一刹那,「狱火来现」。这个造罪业重了,这一定是五逆十恶,地狱相现前了,狱火来现。「虽佛来迎,彷佛不明」,佛来迎接的时候,他心里头有恐惧,「犹如梦中故。若不尔者,何至临终,得安闲神游乎?」往生决定是安闲神游,神游是你的神识跟著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你这个时候心态不安稳、不悠闲,这做不到。

  《疏》里头这段文有解释,后面是黄念老的解释。「盖谓《观经》所示下品之人,临终之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众苦交逼。佛虽现前,但以神识不清,不甚明了,依稀彷佛,若在梦中,故云梦见彼佛也。若非有佛来迎者,焉能安闲有此十念,而随佛神游极乐也」,这个说法也说得好。这位念佛的人功夫也不错,但是他造的业太重了,所以临命终时见到地狱相。《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记载的张善和,往生的时候就现这个相。张善和是个屠夫,杀牛为业,他一生杀多少牛。临命终时,看到许许多多牛头人向他索命,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这是地狱相现前,他大叫救命。这缘好,真不容易,有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听到他喊救命,这个出家人就进去看看,什么回事情?他就说他看到许许多多牛头人问他索命。出家人立刻就知道了,告诉他,大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这一念就转过来了,他手上,给他一把香,拿著香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几声,他告诉他,牛头人不见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是什么品位?没有人说,但是我们知道,他品位决定不低。为什么?临终一吓,把他起心动念给吓跑掉,分别执著也吓跑掉了。如果这个时候的心没有起心动念,那他就上辈往生,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他中辈往生,他不在下辈。

  这个缘,机率太少了,哪有这么巧,正好叫救命,有一个出家人听到,他真的就来帮助你,你真的就接受,就成就,一点怀疑都没有。这种缘分,我们想来肯定是张善和过去生中曾经修过净土法门,阿赖耶有善根种子。所以别人一提,他阿赖耶识的种子就现行,就成就了。因此我们知道,人往生西方净土,品位高下是最后一念决定的。我们生前怎么念,想想可能到哪个,但是未必,真正决定是最后一念。如果平常没有修积大功德,那临终一念不容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是侥幸。实在讲不是侥幸,张善和不是侥幸,宿世善根深厚,这一生当中没有缘,没有遇到。所以,他临终也可以算得上非常潇洒,一念、十念他就往生。「两疏所辨虽异,但谓下辈往生,亦有佛来迎是一」。张善和说佛来迎接,这真正是造恶的典型,恶人往生。「殊途同归,故并引徵,以证斯旨」,引这个来做证明。

  「至於《观经》下品三人,俱是恶人者」。现在我们生在这个社会,看看芸芸众生,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是不是恶人?肯定是恶人。为什么?我们伦常没做到,五伦、五常是中国人做人的一个基础。为什么没做到?没人教,这是真的。古时候有人教,虽有人教,做到的人并不多,但是没有人不懂。现在人没有人教,没有人懂得什么叫五伦、什么叫五常,五常、五伦与我有什么关系,不知道。关系太大了!你知道,你这一生的心行有轨范,有轨道、有原则。你能够遵守,在这一生做个真正的好人,决定不堕三恶道。不懂佛法,不知道修积功德,福德肯定会修。福德修得好,来生享受的是天道,比人道的福报大。五常更是念念不忘,仁是爱人,你看看古圣先贤谁不爱人?你看看世间每个宗教的经典,哪个宗教的圣贤不爱人?没有。

  佛家讲,佛教是什么?一般人回答的,这祖师教给我们的,佛教是什么?「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教。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是一切佛,诸佛,是一切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总原则,十二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慈悲就是爱,理智的爱,不是感情的。所以佛家不讲爱,讲慈悲,因为爱里头有情,有情执,慈悲没有情执。这个世界上宗教,信仰人最多的,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这个三教是一家人。他们所修学的就是《新旧约》,犹太教是《旧约》,基督教是《新约》,天主教是《新旧约》都学,一家人。你看那个经典里头,「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这一句,这一部《圣经》不知道讲了多少次。《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每一篇重要的经文前面一定有「真主确实是仁慈的」。

  仁慈博爱是所有宗教的根源,所有宗教的总纲领、总原则。所以我们可以说,宗教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佛教教育是慈悲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仁爱的教育。这是什么?这是人性,中国古人讲本性本善,《三字经》上「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就是大慈大悲,大仁大爱。现在我们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彻底的没有了,为什么?人他不爱自己,这是连根都拔掉了,所以他不会爱父母,他连自己都不爱。人要自爱就不会糟蹋自己,凡是糟蹋自己的不自爱,不学好,不学仁义道德就不自爱。终日迷惑颠倒,起心动念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甚至损人利己。所以说现在的人,丧失了人性,丧失了天良,丧失了道德,那真的,连畜生、连鬼都不如。这是《观经》上讲下品三人俱是恶人。

  我们算是非常幸运,生在这个时代,还能遇到佛法,遇到大乘,遇到《无量寿》,不幸中之大幸!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没有接触到,造作不少的罪业。接触到佛法之后,才渐渐知道是非善恶,忏悔业障,改过自新。知道这法界虚空界里头有个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发愿,帮助遍法界虚空界里面六道众生。即使造五逆十恶的重罪,幸亏还好,我们还没有造这么重,罪业是有,没这么重,回头是岸。依照这部经典的道理去修心,依照这部经典的教诲去修行,身心端正了,具足深信切愿,求生净土,必定得生。这个机会一定要记住,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可不是容易事情。遇到要是疏忽,那真的是无比的重罪!这么好的一个机缘,帮助你一生成佛,你把它轻易错过,那就应该堕地狱。

  「善导大师谓下品上生者,是造十恶轻罪凡夫人,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人。下品下生,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也。」「彼经下品」,彼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这个经上所说的,「与本经相违者,何也」,跟《无量寿经》所讲的不一样,这什么缘故?望西大师说,在他注解里面讲,「下辈之内,有多类故,《观经》说恶,今说善人。故《觉经》」,《觉经》就是《无量寿经》汉译的,「云,其三辈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平等觉经》有这么几句经文,其三辈者,「当断爱欲」,为什么?爱欲不断,你贪恋这个世间的情执,障碍你发愿往生,必须要把这个放下。我们一般讲情执,娑婆世界的情执是障碍你往生第一个因素,力量最强,最不容易放下的,这个不放下你就不能往生。所以,放下之后,「无所贪慕」,你对这个世界一切法再没有贪恋,全放下了。然后进一步,「慈心精进」,慈悲心,爱心,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精进不懈,这个精进就是一向专念。

  「不当瞋怒」,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决定不能够发脾气,为什么?几分钟的瞋怒,就把你的功德烧尽了。佛经上有句话大家都知道,「火烧功德林」,你很不容易修积的功德,一发脾气全烧掉了,功德变成福德。所以,你要问你修积多少功德,你想想什么时候没有发脾气。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执著,你做的一切好事都是功德。如果一发脾气,全变成福德,功德没有了,功德难!临命终时发个脾气,一生修的都完了。所以叫火烧功德林,瞋恚之火,这个东西害死了。临终发脾气,没有不堕地狱的,为什么?它跟地狱相应,地狱是一片火海。这是为什么经教教人,人在临命终时,八小时之内不要去碰他。为什么?他神识没走,碰他的时候他会生烦恼,他会发脾气。不但身体不可以碰他,他躺在那张床上,床都不要碰它。走到他身边,离他床边距离远一点,不要碰他。怕他生烦恼,怕他发脾气,这时候一发脾气,恶道去了。这个事实很多人不知道,还要去触摸他,最大的忌讳,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讲得很详细。真正懂得,要爱护他,帮助他生善道,不要帮助他生恶道。「斋戒清净」,斋,日中之后就不吃了,戒是戒律,五戒十善,必须要遵守。「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欲是希望,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清净佛就是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生到弥陀净土,亲近阿弥陀佛。

  所以「往生品类,万别千殊」,我们叫千差万别,「三辈九品,只是粗分,故一下品中,已类别无数,彼经明恶人,本经则指善士。如《汉译》下辈之人,确是修善者也」。下辈修善的,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作恶的,下品下生,看他的恶大小、善大小,各个不相同。念佛往生,没有往生之前有差别,往生之后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就没有差别了,这又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真的想去,那你就真的要相信,你要相信这部经是真经,夏莲老给我们会集的五种原译本,这个本子就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稀有难逢。五种本子不好读,他把它一整理、一会集,这一本就是最完善的本子,读这一本,五种原译本全都读到了。黄念老的注解引用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古大德的这些注疏,我们读他这个注解,这一百九十三位大善知识对本经的学习心得、分享报告我们全都得到了。多稀有、多难得,能不珍重吗?决定往生,一定要依这个注解,这个会集本的注解,然后这一句弥陀名号,就保证我们这一生圆满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