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一一集) 2011/5/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1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一十二面,第五行从当中「第三」,这里看起:
「第三,随己修行诸善功德」,《略论》里讲中辈往生有七种因缘,我们前面也说得很详细,我没有看到后面黄念老有详细的注解。这个七种因缘我们都必须要明了、要学习,多重复几遍也是有好处的。「第一发菩提心,第二一向专念」,就不赘了,他这两句没有注解,因为上辈往生里面说得很详细。从第三随己修行诸善功德,三就是「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就这一句的注释。「谓诸善功德中,随己堪能,勉力以赴也。」这是随分随力,还要随缘,自己虽然有这个能力,如果缘不成熟还是不能做。佛告诉我们「随缘妙用」,妙是不著相,妙是智慧,智慧能够让我们知道这个缘可不可以随,随缘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而不能用感情,感情往往有烦恼、不善的夹杂在里面,不但事情做得不圆满,可能还造作很多恶业,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奉持斋戒,《大乘义章十二》曰:防禁故名为戒,洁清故名为斋。」防禁也就是防恶,防止我们造作一切不善业。世尊像这些教诫,我们都称它为戒,或者是戒律。洁清故名为斋,斋是过中不食,要知道过中不食对於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戒者,《四分律音义》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婆罗,此译为禁。戒者亦禁义也」。这从字来解释这个字。「斋者,谓不过中食。正午以为正时,以后为非时。时者宜食,非时则不宜食。不过中食(即常言之过午不食),名持斋」。这个过午,一定要知道这个午是中午,因为午时从十一点到一点钟都是午时,而佛经里面讲过中不食,不是讲过午不食,过午是我们中国人说的,一定要知道这个午是中午。中后的午就非时,就不能吃东西,这叫持斋。「又《南山业疏》云:斋谓齐也,齐一其心,或言清也。故持斋者,以清心之不净也」。这个清是清除,把心中的不净清除掉,这是斋的意思。
「又《会疏》云:斋戒,即八斋戒」,八关斋戒,「及摄大小诸戒」,这个意思很广。「盖夫戒是人师,道俗咸奉。心为业主,凡圣俱制,正法住灭,皆一由之。」这几句话说得非常重,戒为什么是人师?因为它是生活的规范,这个规范的标准是以圣贤为标准,学佛就是学圣、学贤,佛是圣人,菩萨是贤人。所以无论是修道或者是在俗,大家都对它尊重奉持,这完全是从事上讲的。心为业主,业是造业,净业、染业、善业、恶业,心是主。大乘结罪完全是在心,你用的是什么心,大乘教是论心不论事,小乘教是论事不论心,这里头的差别非常之大。譬如杀业,大乘起个念头想杀他,并没有真的杀他,已经破戒,这个杀戒的罪就成立了。小乘戒起心动念要杀他,没有真杀他,这个不算,这个没有破戒,所以小乘戒好持。大乘菩萨戒难持,菩萨是从心地上结罪的;小乘就跟我们世间法律差不多,没有行动的话就不结罪。所以无论是凡夫,或是佛菩萨,统统都要遵守。正法能不能久住就靠戒律,戒律没有了,正法就没有了、就灭了,所以这一句很重要。我们如果想把正法能够再复兴起来,持戒就非常重要,持戒不是形式,持戒在心地。
为什么这个戒不能持?不但戒,连十善业都做不到,这让我们细心去观察、去思惟,真正明白我们的根疏忽了,根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因为中国佛教从唐朝中叶以后,就不学小乘。唐朝的开始,像贞观年代的时候还有小乘俱舍宗、成实宗。佛法的修学,佛说得很清楚,「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不遵守佛的教训,佛法慢慢就衰灭了。中国这些历代的祖师大德主张不要学小乘,用儒跟道来代替,这个很好,佛是个讲理的。儒道所说的比小乘还要殊胜,心量比小乘大,所以它跟大乘更相应。从唐朝中叶到清朝大概一千三百年,这一千三、四百年之间,你看看宗门、教下出了多少高僧大德,从这个地方可以证明我们祖师所做的是正确的。儒道是中国本土文化,跟大乘息息相通,从儒道直接入大乘,比修小乘还方便,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特色。如果我们没有儒道的基础,又不学小乘,大乘怎么样的修学,都是停止在知识的范围当中,不开智慧。这一百多年来修行的人不少,在家、出家的,没有听到说哪个开悟的。这个话倓虚老法师说的,他一生不但没有见过,听都没听说过,但是得定的还有,没有开悟的。这一批老人之后,就是倓虚法师之后,也就是说,中日战争之后得定的人都没有了,别说开悟了。我们研究其原因,应该都是把我们扎根的教育疏忽了。确确实实在抗战之前,民国二十年以前,中国一般的人家,我们讲读书的人家,对於儒释道的三个根还相当重视。我们生长在农村,还沾了一点边,都市产生变化大,产生变化的时间早。农村里面产生变化,民国二十年之后没有了,私塾没有了。中日战争爆发之后,整个社会动乱,老人虽然知道,但是来不及了,没有时间教了。
到今天很不容易恢复,难在哪里?难在我们自己不能给人做榜样,我们自己小时候没有学好,不能成为榜样。不能成为榜样,要想底下一代学好,你说多困难?所以我们要为下一代,装也装成样子来,去影响他,这就是我们想出一个一条龙学校这个办法。老师要装,要装得很像;老师要装不像,学生就教不出来。老师要装扮得很像,他很吃力、他很辛苦,但是功德不可思议,真正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让正法已经灭掉再把它复兴起来,正法久住这个功德无量无边,那一条龙里头老师都是佛菩萨再来,他不是凡人。我们真心去求,必定有感应,真正能够让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也就是大多数的人重视戒律,重视社会安全超过个人的利益,这个事情才能做得成功。如果都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社会安全是其次的,国家安全是再其次的,这个恢复就非常困难。因此佛陀教育在现在比什么都重要,佛陀教育好在哪里?佛陀教育是把众生的利益摆在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大菩提心。自己学好了,学好了为什么?是为帮助众生的,自己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智慧,怎么能帮人?四弘誓愿头一条是愿,后面三条是完成这一愿。断烦恼是成就德行,学法门是成就学问,成佛道是成就圆满的智慧,都是为了第一愿。这大乘可贵,只有真正学佛的人,真正契入大乘,才有这么大的心量,舍己为人。
「明比日月,尊譬宝珠。宁当抱渴而死,弗饮水虫」。这是一个掌故,佛经里头有个故事,对於这个戒律的尊重,宁可以抱渴而死,都不肯饮没有经过过滤的水。过去出家人随身都要带个滤水囊,遇到河里面、井里面的水,这野外的,一定要用滤水囊过滤,怕什么?怕这个水里有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见。你喝这个水把它们杀掉,把它们吃掉。佛说,《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那是细菌,是不是能滤得干净?当然有问题。但是心善,大乘经里面讲论心不论事,你真有这个心,爱护众生的心,不肯伤害众生这个心,这个心不能没有。「乃可被系而终,无伤草叶」。这是个比喻,你被人用这些草叶把你捆绑在那边,你宁愿在那个地方念佛求生净土,也不愿意把这些草叶解开,为什么?怕伤害它们。这都是比喻到极处,这个人持戒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宁愿渴死,也不饮没有过滤的这些水。
「疏中极论斋戒之要。正法能否住世,全赖行人能否持戒。故当宁失身命,毋违所受之戒」。要有这样的决心,这个事情在我们现前能做得到吗?真可以这么做吗?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今天正法没有了,你发心学习正法,弘扬正法,如果是依戒律里面所说的,你连身命都失掉了,你用什么来弘扬正法?所以要通权达变,每条戒都有开缘,它不是死的,开戒就不是破戒。我们被人用这些树的藤子捆绑住,我们能不能把它挣脱?应该。不能像这个经戒上所讲的,我怕伤到这个藤、伤到这个树,宁死也不想把它解开,错了。这在什么时候?这是在社会盛世,正法住世的时候行,我死了还有别人。现在怎么样?现在我死了没有人,在这个世间真正发心为正法久住而行的人找不到了,这一个发心的人能这样做吗?所以这些道理你要懂。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要有个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你怎么能帮助众生?健康的身体确实是要清净心成就的。现在清净心没有现前,我们就需要饮食,需要药物来调养,可是决定不能忘记,要向清净心这个方向去迈进。现在要这些东西,到我成就的时候就大量减少,甚至於可以不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底下「彭际清居士曰:故知净土资粮,全凭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故」。这个道理讲得好,这几句话是真理。确确实实戒净,戒清净,心净了,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心清净,戒就清净,这叫什么?心清净是定,定共戒。开悟了一定清净,开悟是什么?叫道共戒,你的戒行就圆满。所以你念佛真正得念佛三昧,戒就清净,戒是什么?你的行就清净了。戒是指行为的,行为是发自於内心,清净心,口业、身业自然清净。心是主,心要是觉悟了,你说话也是觉悟,你所有一切动作都是觉悟的,觉而不迷,那是开悟了。没有开悟、没有得定,著重在律仪戒,那就一条一条去做,不可以违犯,用这个来规范自己。我们今天学戒,你真正严格去持戒,只有你一个人成就,甚至於你还障碍很多人学佛。为什么?一看到生活这么严谨:这个东西我做不到,算了,我不学佛,佛太难了,我做不到。把别人吓到了,真有,而且很多!如果该开缘的时候你就开,人家看到这样持戒:我也能做得到。你就可以激发很多人向往佛法,真就接引他来了。所以这个戒律开遮持犯一定要很熟,什么因缘底下可以开放,什么因缘之下一定要很严谨的执持,活的,不是死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所以戒律不是死的,佛这一点高明到极处。总的原则就是戒帮助你得定,定帮助你开慧,所以戒是手段。其实定是枢纽,戒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要懂这个道理。开慧是什么?得定是什么?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放下起心动念,大彻大悟,就成佛了。不起心、不动念,成佛了;放下分别执著,你是菩萨,你不是凡夫。所以要晓得,持戒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放下执著分别,得按这个层次,先放下执著,再放下分别,到最后再讲不起心、不动念。你看往生净土,不起心、不动念生实报庄严土;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生方便有余土;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有,生凡圣同居土。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自己知道能不能往生净土,自己知道往生到哪个品位。
再看下面这一段,「第四、起立塔像。塔,具云窣堵波」,这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庙,或方坟」,方坟是塔藏舍利的,舍利塔,「谓置佛舍利处也」。「《会疏》曰:安塔有其三义」,为什么造塔?「一、表人胜」,这个人的舍利藏在这里头,这个人无比的殊胜,他不是凡人,他是菩萨、他是佛、他是罗汉。或者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骨灰都可以放在塔里头,给别人做榜样。所以「二、令他信」,让别人看到见贤思齐,他能做到,我要跟他学,是这个意思。「三、为报恩」,我们供养佛舍利报佛恩,供养菩萨、祖师大德的舍利为报师恩,念念不忘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恩德,是这个意思。「《法华经》曰:诸佛灭度已」,诸佛已经灭度,「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颇梨」。古时候没有玻璃,佛经上所说的玻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水晶,现在人说的水晶,这些都可以做为做塔所用的材料。「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这是木塔,用木头做的,栴檀树,沉水香是沉水香树。「木樒并余材,砖瓦泥土等」,可以用做木塔、砖塔、瓦塔、泥土塔都可以,或大或小没有一定的形式。「若於旷野中,积土成佛庙」,完全用泥土的建筑,上面盖茅草,抗战期间,在中国内地农村里面,像这种用泥土、用茅草建这个房屋,到处都能看见。现在还有,不多了,我们在国内旅行的时候有看到。我们从小,小时候住在农村,所住的屋都是泥土跟茅草,墙是用泥土筑的。「乃至童子戏」,就小朋友游戏,「聚沙为佛塔」,小朋友游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是说建塔的功德利益,《法华经》上说得不错,这些人皆已成佛道,是不是真成佛道?不是的。成佛道的种子已经种在阿赖耶识里头,什么时候成佛道?善导大师讲的「总在遇缘不同」,如果他这一生遇缘殊胜,这一生就成就了。小孩从小他就知道敬佛,他就晓得有佛,他长大了,遇到善知识指导他修行,他这一生真成就了,一生成就;没有缘,来生后世遇到佛缘,肯定就成就。
下面说,「像,指佛像。据《增一阿含》,佛升忉利,优填王忆佛,用牛头栴檀雕佛像高五尺,是为此土雕像之始」。第一个造释迦牟尼佛像是优填王,佛到忉利天讲《地藏经》度他母亲,优填王想释迦牟尼佛,用栴檀木雕释迦牟尼佛的像来供养,这是雕佛像供养的头一个人。「《法华经》云: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你造佛像、造菩萨像、造罗汉像,为佛,这个佛的意思是广义的,为佛法、为佛陀教育。佛、菩萨、阿罗汉都是佛陀教育里面的圣贤,都是学佛同学们所仰慕的,他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我们看到像就想到见贤思齐,想的时候我这一生成就能跟他一样,能修成佛、能修成菩萨,这个念头生起,这就是皆已成佛道。「又《造像功德经》曰:若人临终发言造像,乃至如[麦/广]麦」,这个字《中文大辞典》有,这个麦字边有个广字,一般字典找不到,你们查查看,它是怎么念法?意思也是麦,是麦子里面的一种。「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造像的功德,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现在造像的人很多,能不能灭罪?如果不能灭罪,那经典上这些是妄语。我们相信佛经没有一句话是妄语,没有一个字是废话。为什么我们现在业障还这么重?要知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念念都在造业,这个念,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都在造业。
所以造像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之罪,只除掉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业的一部分,不是全灭掉。诸位一定要知道,这些是从事上讲的,事上,八十亿劫也是事上,如果心的念头转过来,那就全转了。事上有佛,心上没有佛。心上的佛是什么?心上的佛是戒定慧,有没有?我们学佛第一天接受佛法的洗礼,受三皈依,三皈依的传授就是心里有佛,有什么?有觉正净,这是佛法僧,觉是佛,正是法,净是僧。我们受了,受了但是没有,没做到,觉正净我们知道,但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从早到晚还是迷邪染,不起作用。从理上讲就更明显,理上讲放下起心动念、妄想执著成佛了,我们都知道,但是没放下。你看经上讲得多好,放下执著就成阿罗汉,放下分别就成菩萨,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佛,这个圆圆满满将三世生死之罪统统灭掉,那不是部分。八十亿劫是局部,一小部分,你就全灭了,这给你讲真的,只要你放下就成佛了。只要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觉正净相应,你就真有佛了,你的烦恼习气自然就没有了,这个不可以不知道。
下面,「第五、饭食沙门,即斋僧,以饭食供养僧众也。《六波罗蜜多经》云:以食施者,当施五事」,你看看这个里面讲得就详细,「云何为五」,哪五种?「一者施命。若人无食,难以济命」,布施饮食是救他的命,这能不施吗?「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颜色和悦」,这都靠饮食。「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气力。四者施乐。以此食故,身心安乐。五者施辩。若饥饿者,身心怯弱,言说謇讷,不能辩了」。他饿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他还能辩吗?「饮食充足,身心勇锐,得大辩才,智慧无碍」。这是说明什么?饮食的功德有这么大,那布施饮食功德就大了。特别是布施这些修行人,修行人真修,他不是假修,真干,全心全力投注,他不从事於生产这个事业,他以乞食为业。所以古印度他们的风俗习惯,对乞食的人非常尊重,为什么?那是修道的人,一定是恭敬供养,他们所需要的,他不要别的,他就要一钵饭而己。而且一钵饭有的时候不是一家的,《戒经》里面讲托钵可以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你就不必托,就回去了,为什么?太多了,世间人说你贪心,避免讥嫌,回去,回去有得吃,因为同学出去都托钵,回去的时候是分而食之,绝对不是托钵托了之后一面走一面吃,那个威仪就很难看了,不好看。
所以诸位要看看小乘,小乘的钵跟我们的钵不一样,我们这个钵是象徵性的,不是实用的。你到泰国,你看看南传的钵,像个小锅一样,托完之后,他有盖子盖起来,回去倒出来把饭统统汇在一起,再分而食之,一钵千家饭,真的不是假的。释迦牟尼佛这个团体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统统出去托钵,不是千家饭吗?一钵千家饭,一千二百五十人的饭统统堆积放在一起,混合在一块分而食之,真是平等。所以七家托不到就回来了,这是供养。佛教传到中国来不作兴托钵,中国人到外面乞食是乞丐,有大德行的人、大学问的人,怎么可以让他过乞丐的生活?所以你看看佛法通权达变,这个托钵是重要的戒律,到中国来行不通。中国的帝王、中国的人民讲孝道,孝亲尊师,哪有说叫老师出去讨饭的,那还得了?你这个学生还有脸面见人吗?尤其是佛教,是帝王派特使迎请到中国来的,到中国来是帝王师,皇上的老师,怎么可以做乞丐?哪有这个道理?所以建宫殿,派许多这些照顾侍候的人,服务的人员,所以到中国完全中国化,这随缘。随缘不变,他日中一食不变可以,但是不能到外面去托钵。帝王大臣、长者居士,在寺庙里供斋,打斋供养,这常有的事。样样都如法,叫通权达变。
在印度只有三衣,因为它是热带,三衣够了。中国这个地区靠近北方,有四季;有四季,这三衣就不够。所以三衣到中国,就做为佛事所用的礼服,就是我们搭的这个衣,而且比原来的衣小了一半。你们看南传的他们这个衣,藏传也是的,衣是比我们的衣大一倍裹在身上。我们把它裁小了,缩小一倍搭在身上,古时候用带子,两个带子系起来,以后用勾环,勾环比带子方便多了。佛事是什么?佛事是讲经教学,教学的时候穿上礼服纪念释迦牟尼佛,老师穿的是这个衣服。佛教传到日本,日本出家人的袈裟多大呢?像个火柴盒那么大,一点点大,平常带子卷起来,放在西装口袋里头,做佛事就拿出来,一个小带子套在脖子上挂在这胸口,那是他们的衣,比我们更方便,这日本的衣。我穿的这件海青是韩国的,跟中国的样式不一样,但是这些衣著,韩国跟日本都是从中国学去的,他们很难得,两千多年来都还保持著原样子。特别是日本,你看日本的和服,和服也叫吴服,你要听到吴服,你就知道是什么时代传过去的。战国的时代,春秋战国,吴是现在的江苏,越是现在的浙江,那个时候是两个国家。
日本从那个时代就跟中国密切的往来,所以日本的文化跟韩国的文化全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榻榻米的房子是中国古代的建筑。我们今天读《礼记》,很多地方我们不容易体会,到日本去一看,跟《礼记》上讲的一样,所以日本人一直到今天还保留著。二战之后日本人产生变化,接受西洋文化,但是日本的民间,你去看中国传统的东西,保留的很多很多,想学中国古文化的,应该到日本去看看。在寺院庵堂里面,可以能看到中国古时候宫殿的模式,日本有很多一千多年前的建筑,唐宋时代的建筑都还保存著。他们很用心,年代久了,梁柱坏了,他们用原来是什么材料还是用什么材料,所以永远它保持那老样子。这是让我们对日本人尊敬的地方,他能够爱惜传统、保存传统。连一条道路,我第一次到日本去观光旅游的时候,他们新开辟一条新路,那个新路在旧的道路的旁边,旧道路保存,这个难得。那个旧道路是古道,观光旅游必须去的地方,招来好多观光客,让人值得怀古。还是起作用,现在讲经济效益,那很赚钱的,如果把它拆掉就毁掉了。但中国古老的建筑破坏得太多,所以这些古建筑群应当保存,那是保存自己国家的文化。
「又《会疏》曰:饭食沙门者,经云:正令得满四天下宝,其利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得利殊倍」。这个不得了,这个如果大家晓得,争著供养出家人。《会疏》里说的,它是引经讲的,佛在经里说的。正令得满四天下宝,这是一四天下,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单位世界四天下的宝藏,你统统得到了,你得这么大的利益,这个利益怎么样?不如请一个清净沙门在家里面供养,你所得的利益超过他们太多太多了,真的吗?真的。为什么?你得一四天下的财宝,你不能出六道轮回;你有真诚的心,请一个出家人在家里面供养,出家人接受你供养是财供养,他要回报的,他不能白吃,他一定给你说法。《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这就是什么?财供养跟法供养的对比。三千大千世界比这个多,这才一四天下;法供养为最,你一生当中能够听一次经,这个福报就不得了。为什么?阿赖耶种这个善根,你这一生遇到缘,你会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你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这个利益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不能比。为什么?明心见性,你得到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三千大千世界七宝那对你是太渺小了,这给你说真话。请一个出家人,清净比丘他一定给你说法,所以你得的利益超过得满四天下宝,要超过多少倍都不止!
「第六、悬缯然灯,散华烧香。缯,帛之总名」,就是丝织品,我们今天中国人讲丝绸。缯,凡是丝绸,总名称称之为缯。「悬缯者,以缯造彩幡悬挂於佛殿」,就是幡幢宝盖这一类的供养佛,悬挂在佛殿上。「《百缘经》云」,这是引经上一段话,「佛在世时,有婆多迦,过去曾作一长幡悬毗婆尸佛塔上。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荫其上,受福快乐。然后出家,得阿罗汉」。这什么道理?就是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他对佛非常诚敬。要知道在古时候这个丝绸是非常名贵,不容易得到的,这些绫罗绸缎服饰的材料,他能用这个造一个长幡悬挂在毗婆尸佛塔上,让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那个地方佛塔,就会想到毗婆尸佛。让多少人种善根,让多少人阿赖耶识种下佛的种子,他这个功德是从这里来的。古时候道场里面做佛事,也就是有活动悬挂幢幡,一般的活动是悬幡,讲经教学是挂幢,幢是圆形的。平常收起来挂在大殿上,活动的时候是挂在旗杆上,就是信号,告诉四方大众:我今天道场有讲经。人家看到,喜欢听经他就来了。其他的活动挂幡,悬幡。幡是扁的,幢是圆形的,它是信号。
佛不许去拉信徒,不可以,但是可以把我们的活动告诉大家,他自己愿意来就很好,不要去劝他来,更不可以去拉他来,一定要他自动。自动是什么?他有诚心,他能得利益,你拉他来是勉强,这是佛门的老规矩,不拉信徒的。为什么?佛谦虚,不敢为人师,招生还得了吗?招生是我可以做你老师,我可以教你。佛不是的,佛决定不招生,你来的时候我们同学一起学习,还请你多指教,谦虚。所以活动用幡幢来代表,这是佛门规矩,决定不能拉人来听经。好像拉很多人让道场人众多,感觉道场殊胜,不可以;道场殊胜,你的心不清净了。佛法重视清净庄严,不在人多少,不是以人众多为庄严,是以清净庄严,是以修行成果庄严。你这个道场有多少得三昧的、有多少开悟的,念佛有多少人功夫成片的、有多少人得一心的、有多少人往生的,这个庄严。你看这个悬幡的人,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荫其上是果报,他以幡供佛感得长劫有大幡覆荫其上,受福快乐,给他遮荫凉,然后出家得阿罗汉果。证阿罗汉,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
下面「然者,烧也」,燃烧。「灯者灯烛,灯火也。《施灯功德经》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於佛塔庙诸形像」,这就是佛像、菩萨像,「而设供养故,奉施灯明,乃至以少灯炬」,这个灯炬现在讲火炬,「或酥油涂燃」,用一个纸捻沾著酥油点燃照亮这佛像,「持以奉施,其明唯照一道一阶」,这就讲光很小,光不大,阶是一个阶梯,好像上楼一样,光很小照一个阶梯,照著你的道路。「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声闻、缘觉所能可知,唯佛如来乃能知也」。他布施这是布施光明,他的福报声闻、缘觉不知道,佛知道。福报大,只有佛才知道。布施灯明的果报是开智慧,果报是光明遍照,所以供养你要想到,供养它所代表的,所表的法就是后来自己会得到的,有因必定有果,业因果报丝毫不爽。
「散华,散布鲜花,以供养佛。」这在外国很普遍,中国没有把花散在地下的,外国有,花瓣摘下来散得满地,空中、满地,以这个来供佛。「《会疏》云:散花者,花开清净,妙色妙香,散诸佛刹,若有花开,诸佛来坐」。为什么?花代表因,花代表修行,修因后面一定有证果。所以在中国没有散花,但是有供花,以鲜花供佛,意思都在表法。所以现在佛前供这些花,所得的功德没有从前那么大。为什么?因为从前人都知道供花、供果、烧香、供灯,晓得它表法的意思,现在人不知道,没人讲解,只知道这样供,为什么要供,不晓得。供养还得有条件,求佛菩萨保佑平安,保佑升官发财,都求这些东西,这与这些供具表法都不相应,所以他得福不多。不是说他不得福,得福不多;如果晓得这些意思,他得福就多。譬如今天你在佛塔悬幡,现在人看到怎么样?这人迷信,你有什么法子?他说你迷信,尊重心起不来。古人不是这样的,古人看到幡的时候,「那个地方是佛塔,要到那个地方去礼拜、去绕塔」,他心里面佛的念头生起来,恭敬的念头生起来,礼拜的念头生起来,这个福就大,这供养的人福就大了。所以今天福为什么不大?没人宣传,没有人把这个东西讲清楚、讲明白。这可以说供比不供好,像古时候的那种供,经上讲的大福现在没有,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凡是有供养的地方,佛会来,为什么?感应,这个地方有这么多想学佛,佛就来了;不想学佛,佛不来。现在人都搞名闻利养,佛怎么会来?有人来,佛不来,魔来了。都是感召,你用贪瞋痴慢来做佛事,所感得的都是妖魔鬼怪,这个东西来了。他成就你的欲望,把你的欲望往上提升,然后看你的果报,他是来捉弄人的。所以学佛的人多了,感应佛菩萨来应,是这么个道理。「是故下界中以花为净土」。「见色闻香,诸鬼神等嫌之」,鬼神不喜欢,佛菩萨喜欢,「犹如粪秽色香故」,你看鬼神跟花香不相应,鬼神跟粪秽相应,鬼神见到粪便,就像佛菩萨见到花香一样、天人见到花香一样,他跟你相反的。
「《陀罗尼集经》曰:若四部众」,四部众就是出家男众、女众,在家男众、女众,佛门弟子。「以众花散阿弥陀佛,发愿诵咒者,得十种功德」。供养阿弥陀佛,发愿是发心求生净土,他念什么?他念往生咒,得十种功德。哪十种?「一者,自发善心」。供养阿弥陀佛,他一定对阿弥陀佛真信,对西方极乐世界向往,求生净土,自发善心。「二者,令他发善心」,很多人看到他,有善根成熟的,看到他在这里修供养,散花供佛。善根深的人,心马上发起来;善根浅的人,增长善根;没有善根的人看到,种了善根,统是利益,都是好事情。「三者,诸天欢喜」,天人看到,天人有天眼,所以人行善积德,天人欢喜。
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佛,讨论佛法,有一次我在美国,早年,在陈大川居士家里有五、六个人,夜晚月光非常好,我们在他院子里面喝茶,谈佛法,突然一阵异香,大家都闻到,这个香气没闻过的,很香、很特别。是不是佛菩萨的感应?不见得。但是天人我们相信,天人从这边经过,听到我们在这里讨论佛法,他停了一下,看了一看,这个香气我们就闻到,大概有五、六分钟,这感应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样的事情,我就告诉他们,我初学佛的时候常常闻到檀香,我读经,在办公室读经,在宿舍里头读经。我们的宿舍,距离一般民间至少是一公里,民间烧香我们决定闻不到,距离太远。这个香从哪来的?很浓的檀香不止一次。以后我跟李老师学经教,我就把这个经验提出来请教老师,老师告诉我:应该都是天人,你在读经虽然没有出声音,天人看到,天人听到,不出声音天人都会听到。他从这里经过停一停,你就闻到香气。诸天欢喜,善神欢喜。
「四者,自身端正」,为什么?心端正,心清净,心里有恭敬心,你的身自然端正。「六根具足,无有损坏」,这两句话用现在话,就是身体健康没有疾病。「五者,死生宝池(指死后生於宝池中)」,这是供养阿弥陀佛,你能够这样修,将来命终之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往生。「六者,生生世世生於中国,及贵姓中」,这是讲你没有求往生,没有求往生你生生世世一定生在中国。这个中国不是指我们这中国,佛经上指的中国是有佛法的国家,叫中国,没有佛法的国家叫边地,是这个意思。中国有佛法,他就会生到中国来。「及贵姓中。生值佛闻法,不生边地及下姓中」。他所生的肯定是中国人讲的书香门第,一定是重视家教这样的家庭,从小就能够听闻到佛法,善根深厚。
「七者,成转轮王,王四天下」。如果他积的福报大,在人间成大国王,这个大国王不是在地球上,为什么?他的福报超过地球,他管好几个星球,叫轮王。轮王有四种,金轮王王四天下,四天下是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单位世界,黄念老他的意思,他给我谈过这问题,因为我们过去都以为单位世界是太阳系。念老说不是的,单位世界是银河系,那就大了,他做的国王是什么?是统理整个银河系,银河系中的大王,金轮圣王。银轮王管三洲,那就是银河系的四分之三,他管这么大范围;铜轮王管一半;铁轮王管四分之一,银河系的四分之一,不得了!所以我们现在发现的,就是飞碟外星人,这是什么?这还是我们这一个单位世界的,他们是人道。轮王,为什么称他轮王?他有轮宝,轮宝,这飞碟很像轮宝,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器。他征服不到的地方,他就没办法统治,他能够征服到就靠这个工具,这个工具在太空飞行速度非常快。我们一般讲它的速度肯定超过光速,也就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它一定超过,所以他在银河系这个范围里面飞行自在。银河系里面,所有星系里面的众生都是他的人民。王四天下,这是金轮王。
「八者,生生世世常得男身。九者,得生弥陀佛国,七宝花上结跏趺坐,成阿鞞跋致」。这是因为他花供阿弥陀佛,发愿求生净土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第二十愿所说的,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换句话说,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住哪里?住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如果不凭佛力,凭我们自力生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那我们的功夫一定要达到理一心不乱。什么叫理一心?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真放下就是理一心,不容易。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把执著放下,还有分别,还有起心动念,这叫事一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如果一样都没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全有,那是生凡圣同居土,这个到极乐世界,我们是什么样身分,自己清清楚楚。可是极乐世界特别,同居土、方便土这里面的待遇,也就是说,智慧、神通、道力他跟实报土完全相同,这是十方世界统统没有的。所以诸佛赞叹,赞叹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佛佛本来是道同的,是平等的,特别对阿弥陀佛的赞叹,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太殊胜,他用的方法太巧妙,能够将六道里烦恼习气深重的众生,接引到极乐世界给他阿惟越致的待遇,这个不可思议。遍法界虚空界只有这一家,没有第二家,遇到的人大福报,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天」,你怎么碰到了!你碰到了,要是真干、真相信、真想去,你就决定能去得成。蕅益大师说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蕅益大师劝我们劝到极处,下下品往生他就满意了。人家问蕅益大师,这是净土宗的祖师,专修净土的,「你将来往生,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意?」他告诉人,「下下品往生我就满意了。」照这个标准,不就是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蕅益大师这些话,等於给我们的一份保证书,因为我们自己晓得,自己业障太重,造的罪业太深,能去得了吗?多少遇到净宗的人都怀疑。提到这个:这我不敢想,我罪太重了。五逆十恶只要真信,真愿意去,统统都能往生。尤其是《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下三品就是下辈往生,都是有重罪的人,烦恼习气非常重的,他们往生。《观经》上讲上辈是大凡夫,中辈是小凡夫,下辈是有罪的凡夫,统统能往生,条件只要你真信、真愿意去。真信、真愿,当然那个心不一样,为什么?念念心里都有阿弥陀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叫真信、真愿。
我们现在没达到这个标准,我们现在是有信、有愿,不是他的标准,他的标准是念念都想往生,念念都想亲近阿弥陀佛,别的念头全放下!你要做到这个程度,你往生自己就知道有把握。你往生到凡圣同居土肯定是上生,下品上生,就是我们这个经上讲的下辈,下辈上生,下辈上生可以自在往生,也就是说,想什么时候去自己真去得了。为什么?因为你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全丢了,统统放下了。心里只有一念,没有第二念,这叫功夫成片。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断了,我们见思烦恼没断,只是功夫一片,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一心不乱不容易,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因为事一心不乱等於阿罗汉,理一心不乱等於圆教初住菩萨,那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是功夫成片,上品功夫成片人人都可以做到,我心里没有牵挂的,没有一个杂念,就是一个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看到念佛功夫成就的,像谛闲法师那个徒弟锅漏匠,他就这个程度,我们能想像得到;极乐寺的修无法师也是这个功夫,他没开悟。事一心,开悟了;理一心,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理一心。功夫成片没开悟,修无师给我们做了榜样,锅漏匠给我们做了榜样,还有很多居士,台南将军乡的老太太给我们做了榜样。在美国甘老居士她一个老朋友,也给我们做个榜样,念佛走的,没告诉家人,儿子、媳妇、孙子都不知道。她在家里做家事,家里面白天就她一个人,一心专念,她不懂英语,又不会开车,坐在家里不能出门,念阿弥陀佛她念成功了,功夫成片了。走的时候没生病,坐著走的,身上穿得整整齐齐坐在床上。这是甘老夫人告诉我的,她的老朋友,老佛友比她学得好,她不如人。知道预知时至,为什么?她能把她的儿子、媳妇、孙子的孝服,她自己做的,一份一份的做好了放在床边上,还有一份遗嘱,这不是清清楚楚预知时至吗?说走就走了。她儿子把这信息告诉甘夫人,她们到她家去看,真往生了,不是假的,什么时候走的没人知道。早晨老太太没有起来做早饭,把她房门打开一看,看到老人家坐在床上,走了很久。也不需要人助念,这么样自在,这么潇洒,功夫成片。秘诀没有别的,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了,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一十二面,第五行从当中「第三」,这里看起:
「第三,随己修行诸善功德」,《略论》里讲中辈往生有七种因缘,我们前面也说得很详细,我没有看到后面黄念老有详细的注解。这个七种因缘我们都必须要明了、要学习,多重复几遍也是有好处的。「第一发菩提心,第二一向专念」,就不赘了,他这两句没有注解,因为上辈往生里面说得很详细。从第三随己修行诸善功德,三就是「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就这一句的注释。「谓诸善功德中,随己堪能,勉力以赴也。」这是随分随力,还要随缘,自己虽然有这个能力,如果缘不成熟还是不能做。佛告诉我们「随缘妙用」,妙是不著相,妙是智慧,智慧能够让我们知道这个缘可不可以随,随缘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而不能用感情,感情往往有烦恼、不善的夹杂在里面,不但事情做得不圆满,可能还造作很多恶业,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奉持斋戒,《大乘义章十二》曰:防禁故名为戒,洁清故名为斋。」防禁也就是防恶,防止我们造作一切不善业。世尊像这些教诫,我们都称它为戒,或者是戒律。洁清故名为斋,斋是过中不食,要知道过中不食对於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戒者,《四分律音义》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婆罗,此译为禁。戒者亦禁义也」。这从字来解释这个字。「斋者,谓不过中食。正午以为正时,以后为非时。时者宜食,非时则不宜食。不过中食(即常言之过午不食),名持斋」。这个过午,一定要知道这个午是中午,因为午时从十一点到一点钟都是午时,而佛经里面讲过中不食,不是讲过午不食,过午是我们中国人说的,一定要知道这个午是中午。中后的午就非时,就不能吃东西,这叫持斋。「又《南山业疏》云:斋谓齐也,齐一其心,或言清也。故持斋者,以清心之不净也」。这个清是清除,把心中的不净清除掉,这是斋的意思。
「又《会疏》云:斋戒,即八斋戒」,八关斋戒,「及摄大小诸戒」,这个意思很广。「盖夫戒是人师,道俗咸奉。心为业主,凡圣俱制,正法住灭,皆一由之。」这几句话说得非常重,戒为什么是人师?因为它是生活的规范,这个规范的标准是以圣贤为标准,学佛就是学圣、学贤,佛是圣人,菩萨是贤人。所以无论是修道或者是在俗,大家都对它尊重奉持,这完全是从事上讲的。心为业主,业是造业,净业、染业、善业、恶业,心是主。大乘结罪完全是在心,你用的是什么心,大乘教是论心不论事,小乘教是论事不论心,这里头的差别非常之大。譬如杀业,大乘起个念头想杀他,并没有真的杀他,已经破戒,这个杀戒的罪就成立了。小乘戒起心动念要杀他,没有真杀他,这个不算,这个没有破戒,所以小乘戒好持。大乘菩萨戒难持,菩萨是从心地上结罪的;小乘就跟我们世间法律差不多,没有行动的话就不结罪。所以无论是凡夫,或是佛菩萨,统统都要遵守。正法能不能久住就靠戒律,戒律没有了,正法就没有了、就灭了,所以这一句很重要。我们如果想把正法能够再复兴起来,持戒就非常重要,持戒不是形式,持戒在心地。
为什么这个戒不能持?不但戒,连十善业都做不到,这让我们细心去观察、去思惟,真正明白我们的根疏忽了,根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因为中国佛教从唐朝中叶以后,就不学小乘。唐朝的开始,像贞观年代的时候还有小乘俱舍宗、成实宗。佛法的修学,佛说得很清楚,「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不遵守佛的教训,佛法慢慢就衰灭了。中国这些历代的祖师大德主张不要学小乘,用儒跟道来代替,这个很好,佛是个讲理的。儒道所说的比小乘还要殊胜,心量比小乘大,所以它跟大乘更相应。从唐朝中叶到清朝大概一千三百年,这一千三、四百年之间,你看看宗门、教下出了多少高僧大德,从这个地方可以证明我们祖师所做的是正确的。儒道是中国本土文化,跟大乘息息相通,从儒道直接入大乘,比修小乘还方便,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特色。如果我们没有儒道的基础,又不学小乘,大乘怎么样的修学,都是停止在知识的范围当中,不开智慧。这一百多年来修行的人不少,在家、出家的,没有听到说哪个开悟的。这个话倓虚老法师说的,他一生不但没有见过,听都没听说过,但是得定的还有,没有开悟的。这一批老人之后,就是倓虚法师之后,也就是说,中日战争之后得定的人都没有了,别说开悟了。我们研究其原因,应该都是把我们扎根的教育疏忽了。确确实实在抗战之前,民国二十年以前,中国一般的人家,我们讲读书的人家,对於儒释道的三个根还相当重视。我们生长在农村,还沾了一点边,都市产生变化大,产生变化的时间早。农村里面产生变化,民国二十年之后没有了,私塾没有了。中日战争爆发之后,整个社会动乱,老人虽然知道,但是来不及了,没有时间教了。
到今天很不容易恢复,难在哪里?难在我们自己不能给人做榜样,我们自己小时候没有学好,不能成为榜样。不能成为榜样,要想底下一代学好,你说多困难?所以我们要为下一代,装也装成样子来,去影响他,这就是我们想出一个一条龙学校这个办法。老师要装,要装得很像;老师要装不像,学生就教不出来。老师要装扮得很像,他很吃力、他很辛苦,但是功德不可思议,真正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让正法已经灭掉再把它复兴起来,正法久住这个功德无量无边,那一条龙里头老师都是佛菩萨再来,他不是凡人。我们真心去求,必定有感应,真正能够让社会恢复到安定和平,也就是大多数的人重视戒律,重视社会安全超过个人的利益,这个事情才能做得成功。如果都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社会安全是其次的,国家安全是再其次的,这个恢复就非常困难。因此佛陀教育在现在比什么都重要,佛陀教育好在哪里?佛陀教育是把众生的利益摆在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大菩提心。自己学好了,学好了为什么?是为帮助众生的,自己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智慧,怎么能帮人?四弘誓愿头一条是愿,后面三条是完成这一愿。断烦恼是成就德行,学法门是成就学问,成佛道是成就圆满的智慧,都是为了第一愿。这大乘可贵,只有真正学佛的人,真正契入大乘,才有这么大的心量,舍己为人。
「明比日月,尊譬宝珠。宁当抱渴而死,弗饮水虫」。这是一个掌故,佛经里头有个故事,对於这个戒律的尊重,宁可以抱渴而死,都不肯饮没有经过过滤的水。过去出家人随身都要带个滤水囊,遇到河里面、井里面的水,这野外的,一定要用滤水囊过滤,怕什么?怕这个水里有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见。你喝这个水把它们杀掉,把它们吃掉。佛说,《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那是细菌,是不是能滤得干净?当然有问题。但是心善,大乘经里面讲论心不论事,你真有这个心,爱护众生的心,不肯伤害众生这个心,这个心不能没有。「乃可被系而终,无伤草叶」。这是个比喻,你被人用这些草叶把你捆绑在那边,你宁愿在那个地方念佛求生净土,也不愿意把这些草叶解开,为什么?怕伤害它们。这都是比喻到极处,这个人持戒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宁愿渴死,也不饮没有过滤的这些水。
「疏中极论斋戒之要。正法能否住世,全赖行人能否持戒。故当宁失身命,毋违所受之戒」。要有这样的决心,这个事情在我们现前能做得到吗?真可以这么做吗?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今天正法没有了,你发心学习正法,弘扬正法,如果是依戒律里面所说的,你连身命都失掉了,你用什么来弘扬正法?所以要通权达变,每条戒都有开缘,它不是死的,开戒就不是破戒。我们被人用这些树的藤子捆绑住,我们能不能把它挣脱?应该。不能像这个经戒上所讲的,我怕伤到这个藤、伤到这个树,宁死也不想把它解开,错了。这在什么时候?这是在社会盛世,正法住世的时候行,我死了还有别人。现在怎么样?现在我死了没有人,在这个世间真正发心为正法久住而行的人找不到了,这一个发心的人能这样做吗?所以这些道理你要懂。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要有个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你怎么能帮助众生?健康的身体确实是要清净心成就的。现在清净心没有现前,我们就需要饮食,需要药物来调养,可是决定不能忘记,要向清净心这个方向去迈进。现在要这些东西,到我成就的时候就大量减少,甚至於可以不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底下「彭际清居士曰:故知净土资粮,全凭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故」。这个道理讲得好,这几句话是真理。确确实实戒净,戒清净,心净了,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心清净,戒就清净,这叫什么?心清净是定,定共戒。开悟了一定清净,开悟是什么?叫道共戒,你的戒行就圆满。所以你念佛真正得念佛三昧,戒就清净,戒是什么?你的行就清净了。戒是指行为的,行为是发自於内心,清净心,口业、身业自然清净。心是主,心要是觉悟了,你说话也是觉悟,你所有一切动作都是觉悟的,觉而不迷,那是开悟了。没有开悟、没有得定,著重在律仪戒,那就一条一条去做,不可以违犯,用这个来规范自己。我们今天学戒,你真正严格去持戒,只有你一个人成就,甚至於你还障碍很多人学佛。为什么?一看到生活这么严谨:这个东西我做不到,算了,我不学佛,佛太难了,我做不到。把别人吓到了,真有,而且很多!如果该开缘的时候你就开,人家看到这样持戒:我也能做得到。你就可以激发很多人向往佛法,真就接引他来了。所以这个戒律开遮持犯一定要很熟,什么因缘底下可以开放,什么因缘之下一定要很严谨的执持,活的,不是死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所以戒律不是死的,佛这一点高明到极处。总的原则就是戒帮助你得定,定帮助你开慧,所以戒是手段。其实定是枢纽,戒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要懂这个道理。开慧是什么?得定是什么?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放下起心动念,大彻大悟,就成佛了。不起心、不动念,成佛了;放下分别执著,你是菩萨,你不是凡夫。所以要晓得,持戒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放下执著分别,得按这个层次,先放下执著,再放下分别,到最后再讲不起心、不动念。你看往生净土,不起心、不动念生实报庄严土;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生方便有余土;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有,生凡圣同居土。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自己知道能不能往生净土,自己知道往生到哪个品位。
再看下面这一段,「第四、起立塔像。塔,具云窣堵波」,这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庙,或方坟」,方坟是塔藏舍利的,舍利塔,「谓置佛舍利处也」。「《会疏》曰:安塔有其三义」,为什么造塔?「一、表人胜」,这个人的舍利藏在这里头,这个人无比的殊胜,他不是凡人,他是菩萨、他是佛、他是罗汉。或者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骨灰都可以放在塔里头,给别人做榜样。所以「二、令他信」,让别人看到见贤思齐,他能做到,我要跟他学,是这个意思。「三、为报恩」,我们供养佛舍利报佛恩,供养菩萨、祖师大德的舍利为报师恩,念念不忘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恩德,是这个意思。「《法华经》曰:诸佛灭度已」,诸佛已经灭度,「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颇梨」。古时候没有玻璃,佛经上所说的玻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水晶,现在人说的水晶,这些都可以做为做塔所用的材料。「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这是木塔,用木头做的,栴檀树,沉水香是沉水香树。「木樒并余材,砖瓦泥土等」,可以用做木塔、砖塔、瓦塔、泥土塔都可以,或大或小没有一定的形式。「若於旷野中,积土成佛庙」,完全用泥土的建筑,上面盖茅草,抗战期间,在中国内地农村里面,像这种用泥土、用茅草建这个房屋,到处都能看见。现在还有,不多了,我们在国内旅行的时候有看到。我们从小,小时候住在农村,所住的屋都是泥土跟茅草,墙是用泥土筑的。「乃至童子戏」,就小朋友游戏,「聚沙为佛塔」,小朋友游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是说建塔的功德利益,《法华经》上说得不错,这些人皆已成佛道,是不是真成佛道?不是的。成佛道的种子已经种在阿赖耶识里头,什么时候成佛道?善导大师讲的「总在遇缘不同」,如果他这一生遇缘殊胜,这一生就成就了。小孩从小他就知道敬佛,他就晓得有佛,他长大了,遇到善知识指导他修行,他这一生真成就了,一生成就;没有缘,来生后世遇到佛缘,肯定就成就。
下面说,「像,指佛像。据《增一阿含》,佛升忉利,优填王忆佛,用牛头栴檀雕佛像高五尺,是为此土雕像之始」。第一个造释迦牟尼佛像是优填王,佛到忉利天讲《地藏经》度他母亲,优填王想释迦牟尼佛,用栴檀木雕释迦牟尼佛的像来供养,这是雕佛像供养的头一个人。「《法华经》云: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你造佛像、造菩萨像、造罗汉像,为佛,这个佛的意思是广义的,为佛法、为佛陀教育。佛、菩萨、阿罗汉都是佛陀教育里面的圣贤,都是学佛同学们所仰慕的,他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我们看到像就想到见贤思齐,想的时候我这一生成就能跟他一样,能修成佛、能修成菩萨,这个念头生起,这就是皆已成佛道。「又《造像功德经》曰:若人临终发言造像,乃至如[麦/广]麦」,这个字《中文大辞典》有,这个麦字边有个广字,一般字典找不到,你们查查看,它是怎么念法?意思也是麦,是麦子里面的一种。「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造像的功德,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现在造像的人很多,能不能灭罪?如果不能灭罪,那经典上这些是妄语。我们相信佛经没有一句话是妄语,没有一个字是废话。为什么我们现在业障还这么重?要知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念念都在造业,这个念,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都在造业。
所以造像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之罪,只除掉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业的一部分,不是全灭掉。诸位一定要知道,这些是从事上讲的,事上,八十亿劫也是事上,如果心的念头转过来,那就全转了。事上有佛,心上没有佛。心上的佛是什么?心上的佛是戒定慧,有没有?我们学佛第一天接受佛法的洗礼,受三皈依,三皈依的传授就是心里有佛,有什么?有觉正净,这是佛法僧,觉是佛,正是法,净是僧。我们受了,受了但是没有,没做到,觉正净我们知道,但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从早到晚还是迷邪染,不起作用。从理上讲就更明显,理上讲放下起心动念、妄想执著成佛了,我们都知道,但是没放下。你看经上讲得多好,放下执著就成阿罗汉,放下分别就成菩萨,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佛,这个圆圆满满将三世生死之罪统统灭掉,那不是部分。八十亿劫是局部,一小部分,你就全灭了,这给你讲真的,只要你放下就成佛了。只要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觉正净相应,你就真有佛了,你的烦恼习气自然就没有了,这个不可以不知道。
下面,「第五、饭食沙门,即斋僧,以饭食供养僧众也。《六波罗蜜多经》云:以食施者,当施五事」,你看看这个里面讲得就详细,「云何为五」,哪五种?「一者施命。若人无食,难以济命」,布施饮食是救他的命,这能不施吗?「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颜色和悦」,这都靠饮食。「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气力。四者施乐。以此食故,身心安乐。五者施辩。若饥饿者,身心怯弱,言说謇讷,不能辩了」。他饿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他还能辩吗?「饮食充足,身心勇锐,得大辩才,智慧无碍」。这是说明什么?饮食的功德有这么大,那布施饮食功德就大了。特别是布施这些修行人,修行人真修,他不是假修,真干,全心全力投注,他不从事於生产这个事业,他以乞食为业。所以古印度他们的风俗习惯,对乞食的人非常尊重,为什么?那是修道的人,一定是恭敬供养,他们所需要的,他不要别的,他就要一钵饭而己。而且一钵饭有的时候不是一家的,《戒经》里面讲托钵可以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你就不必托,就回去了,为什么?太多了,世间人说你贪心,避免讥嫌,回去,回去有得吃,因为同学出去都托钵,回去的时候是分而食之,绝对不是托钵托了之后一面走一面吃,那个威仪就很难看了,不好看。
所以诸位要看看小乘,小乘的钵跟我们的钵不一样,我们这个钵是象徵性的,不是实用的。你到泰国,你看看南传的钵,像个小锅一样,托完之后,他有盖子盖起来,回去倒出来把饭统统汇在一起,再分而食之,一钵千家饭,真的不是假的。释迦牟尼佛这个团体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统统出去托钵,不是千家饭吗?一钵千家饭,一千二百五十人的饭统统堆积放在一起,混合在一块分而食之,真是平等。所以七家托不到就回来了,这是供养。佛教传到中国来不作兴托钵,中国人到外面乞食是乞丐,有大德行的人、大学问的人,怎么可以让他过乞丐的生活?所以你看看佛法通权达变,这个托钵是重要的戒律,到中国来行不通。中国的帝王、中国的人民讲孝道,孝亲尊师,哪有说叫老师出去讨饭的,那还得了?你这个学生还有脸面见人吗?尤其是佛教,是帝王派特使迎请到中国来的,到中国来是帝王师,皇上的老师,怎么可以做乞丐?哪有这个道理?所以建宫殿,派许多这些照顾侍候的人,服务的人员,所以到中国完全中国化,这随缘。随缘不变,他日中一食不变可以,但是不能到外面去托钵。帝王大臣、长者居士,在寺庙里供斋,打斋供养,这常有的事。样样都如法,叫通权达变。
在印度只有三衣,因为它是热带,三衣够了。中国这个地区靠近北方,有四季;有四季,这三衣就不够。所以三衣到中国,就做为佛事所用的礼服,就是我们搭的这个衣,而且比原来的衣小了一半。你们看南传的他们这个衣,藏传也是的,衣是比我们的衣大一倍裹在身上。我们把它裁小了,缩小一倍搭在身上,古时候用带子,两个带子系起来,以后用勾环,勾环比带子方便多了。佛事是什么?佛事是讲经教学,教学的时候穿上礼服纪念释迦牟尼佛,老师穿的是这个衣服。佛教传到日本,日本出家人的袈裟多大呢?像个火柴盒那么大,一点点大,平常带子卷起来,放在西装口袋里头,做佛事就拿出来,一个小带子套在脖子上挂在这胸口,那是他们的衣,比我们更方便,这日本的衣。我穿的这件海青是韩国的,跟中国的样式不一样,但是这些衣著,韩国跟日本都是从中国学去的,他们很难得,两千多年来都还保持著原样子。特别是日本,你看日本的和服,和服也叫吴服,你要听到吴服,你就知道是什么时代传过去的。战国的时代,春秋战国,吴是现在的江苏,越是现在的浙江,那个时候是两个国家。
日本从那个时代就跟中国密切的往来,所以日本的文化跟韩国的文化全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榻榻米的房子是中国古代的建筑。我们今天读《礼记》,很多地方我们不容易体会,到日本去一看,跟《礼记》上讲的一样,所以日本人一直到今天还保留著。二战之后日本人产生变化,接受西洋文化,但是日本的民间,你去看中国传统的东西,保留的很多很多,想学中国古文化的,应该到日本去看看。在寺院庵堂里面,可以能看到中国古时候宫殿的模式,日本有很多一千多年前的建筑,唐宋时代的建筑都还保存著。他们很用心,年代久了,梁柱坏了,他们用原来是什么材料还是用什么材料,所以永远它保持那老样子。这是让我们对日本人尊敬的地方,他能够爱惜传统、保存传统。连一条道路,我第一次到日本去观光旅游的时候,他们新开辟一条新路,那个新路在旧的道路的旁边,旧道路保存,这个难得。那个旧道路是古道,观光旅游必须去的地方,招来好多观光客,让人值得怀古。还是起作用,现在讲经济效益,那很赚钱的,如果把它拆掉就毁掉了。但中国古老的建筑破坏得太多,所以这些古建筑群应当保存,那是保存自己国家的文化。
「又《会疏》曰:饭食沙门者,经云:正令得满四天下宝,其利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得利殊倍」。这个不得了,这个如果大家晓得,争著供养出家人。《会疏》里说的,它是引经讲的,佛在经里说的。正令得满四天下宝,这是一四天下,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单位世界四天下的宝藏,你统统得到了,你得这么大的利益,这个利益怎么样?不如请一个清净沙门在家里面供养,你所得的利益超过他们太多太多了,真的吗?真的。为什么?你得一四天下的财宝,你不能出六道轮回;你有真诚的心,请一个出家人在家里面供养,出家人接受你供养是财供养,他要回报的,他不能白吃,他一定给你说法。《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这就是什么?财供养跟法供养的对比。三千大千世界比这个多,这才一四天下;法供养为最,你一生当中能够听一次经,这个福报就不得了。为什么?阿赖耶种这个善根,你这一生遇到缘,你会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你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这个利益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不能比。为什么?明心见性,你得到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三千大千世界七宝那对你是太渺小了,这给你说真话。请一个出家人,清净比丘他一定给你说法,所以你得的利益超过得满四天下宝,要超过多少倍都不止!
「第六、悬缯然灯,散华烧香。缯,帛之总名」,就是丝织品,我们今天中国人讲丝绸。缯,凡是丝绸,总名称称之为缯。「悬缯者,以缯造彩幡悬挂於佛殿」,就是幡幢宝盖这一类的供养佛,悬挂在佛殿上。「《百缘经》云」,这是引经上一段话,「佛在世时,有婆多迦,过去曾作一长幡悬毗婆尸佛塔上。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荫其上,受福快乐。然后出家,得阿罗汉」。这什么道理?就是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他对佛非常诚敬。要知道在古时候这个丝绸是非常名贵,不容易得到的,这些绫罗绸缎服饰的材料,他能用这个造一个长幡悬挂在毗婆尸佛塔上,让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那个地方佛塔,就会想到毗婆尸佛。让多少人种善根,让多少人阿赖耶识种下佛的种子,他这个功德是从这里来的。古时候道场里面做佛事,也就是有活动悬挂幢幡,一般的活动是悬幡,讲经教学是挂幢,幢是圆形的。平常收起来挂在大殿上,活动的时候是挂在旗杆上,就是信号,告诉四方大众:我今天道场有讲经。人家看到,喜欢听经他就来了。其他的活动挂幡,悬幡。幡是扁的,幢是圆形的,它是信号。
佛不许去拉信徒,不可以,但是可以把我们的活动告诉大家,他自己愿意来就很好,不要去劝他来,更不可以去拉他来,一定要他自动。自动是什么?他有诚心,他能得利益,你拉他来是勉强,这是佛门的老规矩,不拉信徒的。为什么?佛谦虚,不敢为人师,招生还得了吗?招生是我可以做你老师,我可以教你。佛不是的,佛决定不招生,你来的时候我们同学一起学习,还请你多指教,谦虚。所以活动用幡幢来代表,这是佛门规矩,决定不能拉人来听经。好像拉很多人让道场人众多,感觉道场殊胜,不可以;道场殊胜,你的心不清净了。佛法重视清净庄严,不在人多少,不是以人众多为庄严,是以清净庄严,是以修行成果庄严。你这个道场有多少得三昧的、有多少开悟的,念佛有多少人功夫成片的、有多少人得一心的、有多少人往生的,这个庄严。你看这个悬幡的人,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荫其上是果报,他以幡供佛感得长劫有大幡覆荫其上,受福快乐,给他遮荫凉,然后出家得阿罗汉果。证阿罗汉,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
下面「然者,烧也」,燃烧。「灯者灯烛,灯火也。《施灯功德经》云:佛告舍利弗:或有人於佛塔庙诸形像」,这就是佛像、菩萨像,「而设供养故,奉施灯明,乃至以少灯炬」,这个灯炬现在讲火炬,「或酥油涂燃」,用一个纸捻沾著酥油点燃照亮这佛像,「持以奉施,其明唯照一道一阶」,这就讲光很小,光不大,阶是一个阶梯,好像上楼一样,光很小照一个阶梯,照著你的道路。「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声闻、缘觉所能可知,唯佛如来乃能知也」。他布施这是布施光明,他的福报声闻、缘觉不知道,佛知道。福报大,只有佛才知道。布施灯明的果报是开智慧,果报是光明遍照,所以供养你要想到,供养它所代表的,所表的法就是后来自己会得到的,有因必定有果,业因果报丝毫不爽。
「散华,散布鲜花,以供养佛。」这在外国很普遍,中国没有把花散在地下的,外国有,花瓣摘下来散得满地,空中、满地,以这个来供佛。「《会疏》云:散花者,花开清净,妙色妙香,散诸佛刹,若有花开,诸佛来坐」。为什么?花代表因,花代表修行,修因后面一定有证果。所以在中国没有散花,但是有供花,以鲜花供佛,意思都在表法。所以现在佛前供这些花,所得的功德没有从前那么大。为什么?因为从前人都知道供花、供果、烧香、供灯,晓得它表法的意思,现在人不知道,没人讲解,只知道这样供,为什么要供,不晓得。供养还得有条件,求佛菩萨保佑平安,保佑升官发财,都求这些东西,这与这些供具表法都不相应,所以他得福不多。不是说他不得福,得福不多;如果晓得这些意思,他得福就多。譬如今天你在佛塔悬幡,现在人看到怎么样?这人迷信,你有什么法子?他说你迷信,尊重心起不来。古人不是这样的,古人看到幡的时候,「那个地方是佛塔,要到那个地方去礼拜、去绕塔」,他心里面佛的念头生起来,恭敬的念头生起来,礼拜的念头生起来,这个福就大,这供养的人福就大了。所以今天福为什么不大?没人宣传,没有人把这个东西讲清楚、讲明白。这可以说供比不供好,像古时候的那种供,经上讲的大福现在没有,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凡是有供养的地方,佛会来,为什么?感应,这个地方有这么多想学佛,佛就来了;不想学佛,佛不来。现在人都搞名闻利养,佛怎么会来?有人来,佛不来,魔来了。都是感召,你用贪瞋痴慢来做佛事,所感得的都是妖魔鬼怪,这个东西来了。他成就你的欲望,把你的欲望往上提升,然后看你的果报,他是来捉弄人的。所以学佛的人多了,感应佛菩萨来应,是这么个道理。「是故下界中以花为净土」。「见色闻香,诸鬼神等嫌之」,鬼神不喜欢,佛菩萨喜欢,「犹如粪秽色香故」,你看鬼神跟花香不相应,鬼神跟粪秽相应,鬼神见到粪便,就像佛菩萨见到花香一样、天人见到花香一样,他跟你相反的。
「《陀罗尼集经》曰:若四部众」,四部众就是出家男众、女众,在家男众、女众,佛门弟子。「以众花散阿弥陀佛,发愿诵咒者,得十种功德」。供养阿弥陀佛,发愿是发心求生净土,他念什么?他念往生咒,得十种功德。哪十种?「一者,自发善心」。供养阿弥陀佛,他一定对阿弥陀佛真信,对西方极乐世界向往,求生净土,自发善心。「二者,令他发善心」,很多人看到他,有善根成熟的,看到他在这里修供养,散花供佛。善根深的人,心马上发起来;善根浅的人,增长善根;没有善根的人看到,种了善根,统是利益,都是好事情。「三者,诸天欢喜」,天人看到,天人有天眼,所以人行善积德,天人欢喜。
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佛,讨论佛法,有一次我在美国,早年,在陈大川居士家里有五、六个人,夜晚月光非常好,我们在他院子里面喝茶,谈佛法,突然一阵异香,大家都闻到,这个香气没闻过的,很香、很特别。是不是佛菩萨的感应?不见得。但是天人我们相信,天人从这边经过,听到我们在这里讨论佛法,他停了一下,看了一看,这个香气我们就闻到,大概有五、六分钟,这感应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样的事情,我就告诉他们,我初学佛的时候常常闻到檀香,我读经,在办公室读经,在宿舍里头读经。我们的宿舍,距离一般民间至少是一公里,民间烧香我们决定闻不到,距离太远。这个香从哪来的?很浓的檀香不止一次。以后我跟李老师学经教,我就把这个经验提出来请教老师,老师告诉我:应该都是天人,你在读经虽然没有出声音,天人看到,天人听到,不出声音天人都会听到。他从这里经过停一停,你就闻到香气。诸天欢喜,善神欢喜。
「四者,自身端正」,为什么?心端正,心清净,心里有恭敬心,你的身自然端正。「六根具足,无有损坏」,这两句话用现在话,就是身体健康没有疾病。「五者,死生宝池(指死后生於宝池中)」,这是供养阿弥陀佛,你能够这样修,将来命终之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往生。「六者,生生世世生於中国,及贵姓中」,这是讲你没有求往生,没有求往生你生生世世一定生在中国。这个中国不是指我们这中国,佛经上指的中国是有佛法的国家,叫中国,没有佛法的国家叫边地,是这个意思。中国有佛法,他就会生到中国来。「及贵姓中。生值佛闻法,不生边地及下姓中」。他所生的肯定是中国人讲的书香门第,一定是重视家教这样的家庭,从小就能够听闻到佛法,善根深厚。
「七者,成转轮王,王四天下」。如果他积的福报大,在人间成大国王,这个大国王不是在地球上,为什么?他的福报超过地球,他管好几个星球,叫轮王。轮王有四种,金轮王王四天下,四天下是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单位世界,黄念老他的意思,他给我谈过这问题,因为我们过去都以为单位世界是太阳系。念老说不是的,单位世界是银河系,那就大了,他做的国王是什么?是统理整个银河系,银河系中的大王,金轮圣王。银轮王管三洲,那就是银河系的四分之三,他管这么大范围;铜轮王管一半;铁轮王管四分之一,银河系的四分之一,不得了!所以我们现在发现的,就是飞碟外星人,这是什么?这还是我们这一个单位世界的,他们是人道。轮王,为什么称他轮王?他有轮宝,轮宝,这飞碟很像轮宝,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器。他征服不到的地方,他就没办法统治,他能够征服到就靠这个工具,这个工具在太空飞行速度非常快。我们一般讲它的速度肯定超过光速,也就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它一定超过,所以他在银河系这个范围里面飞行自在。银河系里面,所有星系里面的众生都是他的人民。王四天下,这是金轮王。
「八者,生生世世常得男身。九者,得生弥陀佛国,七宝花上结跏趺坐,成阿鞞跋致」。这是因为他花供阿弥陀佛,发愿求生净土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第二十愿所说的,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换句话说,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住哪里?住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如果不凭佛力,凭我们自力生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那我们的功夫一定要达到理一心不乱。什么叫理一心?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真放下就是理一心,不容易。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把执著放下,还有分别,还有起心动念,这叫事一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方便有余土。如果一样都没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全有,那是生凡圣同居土,这个到极乐世界,我们是什么样身分,自己清清楚楚。可是极乐世界特别,同居土、方便土这里面的待遇,也就是说,智慧、神通、道力他跟实报土完全相同,这是十方世界统统没有的。所以诸佛赞叹,赞叹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佛佛本来是道同的,是平等的,特别对阿弥陀佛的赞叹,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太殊胜,他用的方法太巧妙,能够将六道里烦恼习气深重的众生,接引到极乐世界给他阿惟越致的待遇,这个不可思议。遍法界虚空界只有这一家,没有第二家,遇到的人大福报,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天」,你怎么碰到了!你碰到了,要是真干、真相信、真想去,你就决定能去得成。蕅益大师说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蕅益大师劝我们劝到极处,下下品往生他就满意了。人家问蕅益大师,这是净土宗的祖师,专修净土的,「你将来往生,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意?」他告诉人,「下下品往生我就满意了。」照这个标准,不就是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蕅益大师这些话,等於给我们的一份保证书,因为我们自己晓得,自己业障太重,造的罪业太深,能去得了吗?多少遇到净宗的人都怀疑。提到这个:这我不敢想,我罪太重了。五逆十恶只要真信,真愿意去,统统都能往生。尤其是《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下三品就是下辈往生,都是有重罪的人,烦恼习气非常重的,他们往生。《观经》上讲上辈是大凡夫,中辈是小凡夫,下辈是有罪的凡夫,统统能往生,条件只要你真信、真愿意去。真信、真愿,当然那个心不一样,为什么?念念心里都有阿弥陀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叫真信、真愿。
我们现在没达到这个标准,我们现在是有信、有愿,不是他的标准,他的标准是念念都想往生,念念都想亲近阿弥陀佛,别的念头全放下!你要做到这个程度,你往生自己就知道有把握。你往生到凡圣同居土肯定是上生,下品上生,就是我们这个经上讲的下辈,下辈上生,下辈上生可以自在往生,也就是说,想什么时候去自己真去得了。为什么?因为你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全丢了,统统放下了。心里只有一念,没有第二念,这叫功夫成片。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断了,我们见思烦恼没断,只是功夫一片,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一心不乱不容易,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因为事一心不乱等於阿罗汉,理一心不乱等於圆教初住菩萨,那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是功夫成片,上品功夫成片人人都可以做到,我心里没有牵挂的,没有一个杂念,就是一个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看到念佛功夫成就的,像谛闲法师那个徒弟锅漏匠,他就这个程度,我们能想像得到;极乐寺的修无法师也是这个功夫,他没开悟。事一心,开悟了;理一心,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理一心。功夫成片没开悟,修无师给我们做了榜样,锅漏匠给我们做了榜样,还有很多居士,台南将军乡的老太太给我们做了榜样。在美国甘老居士她一个老朋友,也给我们做个榜样,念佛走的,没告诉家人,儿子、媳妇、孙子都不知道。她在家里做家事,家里面白天就她一个人,一心专念,她不懂英语,又不会开车,坐在家里不能出门,念阿弥陀佛她念成功了,功夫成片了。走的时候没生病,坐著走的,身上穿得整整齐齐坐在床上。这是甘老夫人告诉我的,她的老朋友,老佛友比她学得好,她不如人。知道预知时至,为什么?她能把她的儿子、媳妇、孙子的孝服,她自己做的,一份一份的做好了放在床边上,还有一份遗嘱,这不是清清楚楚预知时至吗?说走就走了。她儿子把这信息告诉甘夫人,她们到她家去看,真往生了,不是假的,什么时候走的没人知道。早晨老太太没有起来做早饭,把她房门打开一看,看到老人家坐在床上,走了很久。也不需要人助念,这么样自在,这么潇洒,功夫成片。秘诀没有别的,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了,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