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解演义 - (第二八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九集)  2011/2/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四十六面第四行,从当中看起,从第二「外忍」。

  「云何名菩萨外忍?菩萨从他闻恶言骂詈、毁辱诽谤,或毁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属、和尚阿闍黎师徒同学,或闻毁佛法僧,有如是种种毁訾,菩萨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前面的苦恼是从内来的,饥渴寒热、忧悲疼痛、身心楚切都是从内发的,特别是病痛,衰老、病痛,所谓是老苦、病苦。外忍是讲从外面来的,这些逆境是从他,别人以恶言毁谤、侮辱这一类的,乃至於陷害都要能够忍。或者听到别人毁辱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眷属,无论是有意无意。出家学佛了,毁谤你的老师,阿闍黎这都是老师,和尚是亲教师,他虽然没有亲自教我,他讲经教学我去听过他的课,这个人就称他作阿闍黎。师徒、同学,在我们面前毁谤这些人,或者是毁谤佛法,毁谤佛法僧。在这种状况之下,修菩萨道的人要能忍。

  我在很多年之前,五十多年前,还没有出家,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那个时候李老师派我在慈光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是老师创办的,我在里面做管理员。管理员有三个人,我是其中一个,也是做义工。有一天遇到一个同乡,不认识,他说他是安徽人,同乡,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看到我学佛了,好像很同情我,路走错了,怎么会搞迷信去?对於佛教严厉的批评。我看到这个样子,一切顺著他,他怎么批评我都点头,是、是。讲了一个多钟点,他很累了,我倒了一杯茶给他喝,继续再讲,足足讲了两个小时。我说难得你说了这么多话,原来佛教是这样子,你真正救了很多佛教徒,让他们回头是岸,所以信基督教好事情。我说我有个问题向你请教。好,什么问题,你问。我说我们要批评一篇文章,是不是要先把这个文章看一遍?那当然的。我说请教你,你有没有看过佛经?这一问,他没看过。我说我们这个地方图书馆,每个星期三老师在这里讲经,你有没有来听过?没有。我说这不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没有看过经、没有听过讲,你这样批评佛教,我说你胆子倒不小,阅览室还有很多人,你不怕那些人笑话你吗?我这几句话一说,他满脸就红了,不好意思了,走了。

  第二天来了,带了牧师来,很客气,有点君子风度,不错,来道歉。我说欢迎,欢迎你来听经,欢迎你来听讲,把佛教毛病统统找清楚了,你把它一一纠正过来,你救了多少佛教徒,这个功德无量!他们走了以后,我们旁边还有两位我们的老同修,告诉我,他说他那些批评,我们看到你一面听,头不断的在点头,我们都替你著急,没有想到你最后有这么一著。我说我一听就晓得他是外行,让他发,发得足足的,这一棒打下去,那就有分量了。我这样告诉大家。佛教是禁得起批评的,我说对这种人不能够跟他辩驳,他没有看过、没有接触过,一无所知,道听涂说,这种人给他发足了再来问他。我们问他是很合理的,我们欢迎你批评,不是拒绝,也不是说你不应该,应该批评。但是,你一定要对佛教了解,没有透彻的了解,没有说话的资格,这是求学的态度,不能不知道。

  所以不忍不行,忍,你看我们应对他的都是和颜爱语,没有一点点偏袒我们的教,而抵制其他宗教,没有。我们说宗教都是好的,深入经藏你就明白了。那以后就变成朋友,到这边来找我听我谈,不是我听他的,他来听我的。我们告诉他,佛教跟任何宗教没有冲突,佛陀在世,有许多宗教里面的传教师、宗教里面的执事人员都来皈依佛陀、来学佛,释迦牟尼佛没有让他放弃宗教才可以来学佛,没有。你们在经典上都看到,《地藏经》婆罗门女,佛菩萨没有叫她放弃婆罗门教,她两样都学,婆罗门是她的宗教,佛教是她的教育,不冲突。信仰宗教,在学校一样念书,学校没有说你有宗教信仰不可以到学校来,没有这一条。我们把这个说给他听,他很惊讶。这是你说的吗?不是,经典上这样说的,你去看就明白了。佛陀是教育,但是现在社会国家把它列入宗教,我们称它是宗教的教育。对外要忍,忍才能够化解误会、化解对立、化解冲突,如果说一听到就生气,那就错了,这个怨愈结愈深,这样会造成无谓的冲突。这是讲外忍。

  第三,「云何名菩萨法忍?佛於诸经说微妙义,诸法寂静,诸法寂灭如涅盘相,不惊不怖。作是念言:我若不解是经,不知是法,终不得菩提。是故菩萨勤求咨问读诵,是名法忍。」法忍是什么?修学佛法要忍,特别是大乘。我们从世尊一生教学的历史就能看出,世尊开悟之后,从鹿野苑度五比丘,这是教学的开始。最初五个学生,以后慢慢愈来愈多,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些人是常随弟子,始终跟著佛,佛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没离开过。佛对他们的教导,你看前面十二年讲《阿含经》,小乘经。我们知道,佛依二谛说法,佛讲经教学根据二谛,前面学过,真谛跟俗谛。真谛是佛亲证的境界,那个境界高深莫测,一般人不懂。不懂,对他就没有缘分,他听不进去,他听了怀疑,甚至於就离开了,他不知道自己程度不够,他说你胡说八道。所以佛的教学有善巧方便,先教世谛,教你怎样做个好人,怎样得到幸福美满的一生,这大家都欢喜。所以小乘里面多分都是世法,俗谛,真谛很少很少,不常说。

  「诸法寂静,诸法寂灭」,这些在小乘很少讲。十二年小乘告一段落了,讲方等,方等好比是中学,把你引导入大乘;方等讲了八年,真的就入大乘,那就讲这些了,说微妙义,般若,般若是大学,二十二年;最后八年讲《法华》,《法华》相当於研究所,《法华经》的教义跟《华严经》是通的。《华严经》虽然是最早讲,没人知道,佛在定中讲的。我们一般凡夫是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了,十几二十天没起来,就坐在那里。殊不知佛在定中讲经,什么人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数无量无边。没有定功,不能进入释迦牟尼佛定中境界的,那你就没有资格听经;有资格听经,你也入定了,入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境界。所以小乘人不承认《华严》,说《华严》是伪经,不是佛说的。谁造的?龙树菩萨造的,龙树菩萨从龙宫里传出来的。龙树菩萨能造得了《华严经》吗?能造《华严经》的那就是佛陀,没话说的。

  所以我们从世尊一生教学像办学校,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这样把人教出来了。我们学佛要是没有耐心,四十九年,你没有耐心你能毕得了业吗?不是我们现在的学校。现在的学校,你看从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也要二十多年,没有二十多年这种耐心,你毕不了业。可是佛法的毕业是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什么时候有这样的人?般若会上就有了;换句话说,在后一半的时候,就是后三十年,前面二十年没有开悟的,后面二十年有。般若会上开悟的有了,法华会上开悟的就更多,所以成佛的《法华》,一部经没讲完就开悟了,证果的,没有讲到证无上菩提,证阿罗汉果的、证辟支佛果的很多。所以这是讲,对佛法的修学要有法忍。

  今天我们继承祖师大德所传的,又知道学习的秘诀,为什么我们不能成就?就是不能忍辱。你能不能忍十年?能忍十年就成就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前两年的时间,把儒释道三个根、把文言文学好,文言文没有别的,就是背书。在早年,我曾经建议过同学,《无量寿经》四十八品就等於四十八篇。老师当年教导我们是用《古文观止》,让我们自己在里面选五十篇,熟读,要能背诵、要能讲解。你能背五十篇古文、讲五十篇古文,你的文言文基础就拿到,有能力看文言文了,你看《四库全书》、看《大藏经》,文字的障碍没有了。所以我比喻这五十篇文言文就好像是《四库全书》的钥匙、《大藏经》的钥匙,一个星期背一篇,一年正好,五十个星期,你就学完了。老师又说,进一步的说,如果能熟读一百篇,两年的时间,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所以不难!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中国人特别喜欢简要详明,简单、扼要、详细、明了,怎么会给我们找麻烦?哪有这种道理!

  所以,老祖宗对后人的这种爱护,设想的周到,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找不到,这文言文的发明还得了吗?这种方法它超越了时空,不受空间维次的限制。语言是会起变化的,随著居住地区起变化,我们讲的方言,也随著时代起变化。世界上其他国家语文是走同一个路子,几百年之后,语言变了,前人写的东西后人看不懂了。欧洲的拉丁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只有考古学家,还不能完全了解。中国老祖宗早就知道有这么回事情,所以他们有智慧,创造了文言文,文言跟语言分开,语言随著时间地区会变,文言文永远不变。你只要能够学习,你看顶多两年时间,你不但有能力阅读,你有能力写作。写作很重要,为什么?用文言文写作留给后人,几百年以后、几千年以后人看到的时候,能看得懂你这个东西,你的信息传下去,他们真能得受用。这个工具了不起,比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高明。现在科学技术不错,你说话能把你音声录下来,音声录下来,几百年之后语言变了,虽然听,听不懂,那也没有用处,那就不如文言文了。

  文言文千万年之后的人他能听得懂,前人的智慧、经验、方法、成果,都能够原原本本的一代一代传下去。全世界中国人独有。文化没有国家、族群的界限,那个意思就是说,文言文应当向全世界推展,理由是什么?理由是中国有最丰富、最圆满的人文的文化。这一分财产是整个地球全人类所共享的,你只要拿到这把钥匙你就有分,《四库全书》、《大藏经》就是你传家之宝。《四库全书》是五千年前老祖宗传下来的珍宝,《大藏经》是三千年前佛陀传下来的珍宝,你只要有这把钥匙,你就全得其受用,你能够成圣、成贤、成菩萨、成佛,这还得了吗?这个意思我们要懂、要明了,这绝不是迷信。认真的学习。

  我们学习,小时候没学到不知道,不能怪你,因为什么?父母不知道。也不能怪父母,祖父母不知道。传统文化疏忽应该有两百年了,我们对它产生了偏见、产生了误会,不想学它,至少有一百年,一百年应该是四代。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事情,就在这部经上佛说过了,说得非常中肯,他说「先人不善」,前人,我的父母、祖父母,甚至於曾祖父母,他们不晓得这个事情,「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人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的父母教子女都是教他竞争,跟外国人学了,对自己中国文化陌生、不认识了,所以不能怪责他们。佛这个话说得多么慈悲、多么中肯,忠恕,要原谅他。我们今天知道了,抓紧时间补习,把这门课补出来,我们就有能力承传。这个历史的任务、祖宗的慧命,中国古人讲「为往圣继绝学」,佛法里面讲「续佛慧命」,我们今天要把这个担子担起来。绝学、慧命要从我来传起,你发这样的心,你就得到三宝威神的加持、祖宗福佑,祖宗保佑你,你是三宝的传人,你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的传人。能不能做到?具足忍力的人就能做到,经文上说「忍力成就」,你能忍你就能成就。这是菩萨法忍,学佛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心态。

  「我若不解是经,不知是法,终不得菩提」,我们要常常讲,我如果不解《四库》、不解经藏、不知是法,终不得菩提。要常常有这个心,鼓励自己。「是故菩萨勤求咨问读诵」,认真努力,求学!古时候求学有老师,寻师访友,今天老师没有了,可能志同道合的你也找不到,但是今天有异方便,就是跟古人不同的方便,这些经书很容易得到。这个异方便是印刷术发达,古时候没有印刷术,书是要抄写的。抄写,你想想看你一生能抄多少,那个太辛苦了。而且你找不到,那时候的书分量太少了,你到哪里去找到书你去抄一本。现在这个不操心了,《大藏经》、《四库全书》从前人不敢想像,什么人家里能够有一套《大藏经》?我告诉诸位同学,我在年轻的时候,二十几岁我才知道,我们安徽省一个省有多少部藏经?两套半,完整的只有两套,还有一套是残缺的,你就想想看。我们那个省文化还算是不错的,还是高文化的。《四库》有没有?《四库》没有。《四库》在当年,总共只抄写了七套,国家放在七个地方,如果你要想看《四库》,在我们家乡,要到南京,或者是到杭州,那边有一套,要到那边去抄写。原本是手抄的,这个书不能借出来的。现在方便了,现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净宗学院,我们这里面有十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经》、有十套《四库全书》,你说在以前谁敢想像,不敢想像。典籍得来容易,现在不必那么辛苦去抄,有的还抄错、抄漏掉,这常有的事情。现在影印机、电脑多方便,你所需要的东西,可以从《四库》里面扫瞄到电脑,印出来跟原书一样,这方面比古人的方便太多了。问题是我们有古人那种精神、那种忍力,锲而不舍的去学习,那你就成功了。

  现在成功的人有没有?有,我见过,我还听到过有几个人,没见面,都是在网路、在卫星电视。他们抓到一个秘诀,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十年、八年他成就了。当然这里面最重要是修学环境,自己能什么事情不闻不问,定下心来在这个地方读十年书,有人护持你,衣食住行有人照顾,这到哪里去求?短时间的照顾容易找到,没有长时期的照顾,你怎么会成就?你们同学都晓得,我是跟三个老师学的,学成之后,如果没有韩馆长三十年的照顾,我就没有了。不是还俗,就是去赶经忏佛事,不可能在今天还在研究经教,跟大家在一起分享。所以我深深感触到护法的人重要,没有人护持,你不会成就;有人护持,你自己真干,锲而不舍,你决定成功。所以我今天在想,我们的学院执事,就是服务的人员,我们要聘请,让出家人什么事都不要做,读书。我来供养大家,供养大家十年。你们十年真正懂得,不难,扎三个根、学文言文,文言文用经典可以、用祖师大德的作品也可以,譬如《印光大师文钞》,蕅益大师的、莲池大师的,这都是明末清初。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写得好,不难懂;蕅益大师的《宗论》,《灵峰宗论》篇篇都是好文章,我们出家人学这个。在家同修要到这个地方来读书求学也欢迎,我们也发心供养你。你到这个地方来,定下心来,十年不出门,儒释道的经论专攻一部。学道的,学《庄子》的,《庄子》的文章好,一流的作品;老子《道德经》不长,八十一篇,总共只有五千多字。背这些文章都很好,这都可以做文言文的基础,入门。我们是半路出家,不是从小扎根,从小扎根容易,我们现在都三十以上,四十岁了,才发心,来得及,不是来不及。四十岁发心,五十岁出来正好;五十岁发心,你看六十岁成就。刘素云居士五十五岁发心,六十五岁成就,给大家做出最好的榜样。

  我来想个方法,无论在家出家,利用这个道场,大家好好的来学习,让你们万缘放下,一心在这个地方求学读书,成就你们。世法、佛法,古人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后」不是人多,人口不断增加,但是没有圣贤人出来,这叫无后;没有人能继承传统文化,没有人能续佛慧命,这叫无后。我们发个大心供养后人,真正发这个心的,你们告诉我,真正发心,常住里面所有的事情绝不会让你做,让你专心读书,学儒、学道、学佛都好。今天儒释道都缺乏人才,儒释道学习都要遵守前人立下的规矩,儒家所讲的「教之道,贵以专」,佛法所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在这个地方乐观其成。希望同修对我的说话要认真,我不是儿戏、不是说著玩的,我是诚心诚意在祈求。

  你们真正发心,在目前这个环境,你们一年生活费用多少订个标准,我会找护法的人来护持。南昆士兰大学我送给他们的奖学金,一个学生一年是一万块钱,四年毕业我送他四万块钱。一个学生四万,我供养五个学生,不多,一年二十万,四年毕业。我供养你们的期限十年,一年一万的话,一个人是十万,十个人一百万,一百个人一千万,我还可以供养得起。你们什么都不要做了,就像学校做学生一样,好好学习。十方护法的这些大众功德不可思议,他们花钱不多,你们十年,一个人才不过十万块钱,十万块钱培养一个圣人,这还得了,多大的功德,到哪儿去找!所以常住有这笔收入,就可以雇用道场里面一些工作人员,完全发给工资,聘请的,他们得认真护持、认真工作。不立制度,怕的是将来这个十年又空过,那真是可惜。这个十年让我们深深反省,我们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过失在哪里?亡羊补牢还不算晚,未来的十年我们决定要掌握住。这个制度能收到很好的成效,那就一直把它发扬光大。我想将来,寺院庵堂不会再做经忏佛事,不会再做法会,好好的为正法久住培养人才,为中国优良文化传统培养师资,这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大事!菩萨法忍。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条,第四,「云何名菩萨随佛教忍?」这是佛教你,你得要去做,菩萨能随顺佛的教诲,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菩萨瞋恼」,瞋恚、烦恼;「毒」,毒是三毒,贪瞋痴慢,贪瞋痴慢疑我常常说它作五毒,这些念头生起来的时候,「作是思维」,底下这就是佛陀教导的,这是用观想的方法,「此身从何而生」,这身怎么来的?「从何而灭?」这身从哪来的?四大、五蕴和合而生。它怎么灭的?四大分散,物质现象的身体、精神现象的受想行识统统分散,灭了,教我们想这个。「从我生者,何者是我?」像《楞严经》七处徵心一样,你去找,追根究柢,你去找。「从彼生者,何者是彼?法相如是,从何因缘生?」佛家讲缘生论,有情众生,「因缘所生法」,《中观论》上说的,「我说即是空」,缘聚的时候有,缘散就没有了,聚散无常。遍法界虚空界诸佛刹土依正庄严,法尔如是。

  佛经里有科学,《华严经》的「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那里头讲什么?讲宇宙的源起。太空从哪来的?太空当中有这么多的星系、这么多的星球,从哪来的?星球里又有这么多的众生,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佛经上讲的科学跟现代最新的科学不谋而合,科学也走到这个方向了,宏观宇宙,太空物理,微观世界,量子力学,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阿赖耶。科学家说这个宇宙只有三样东西,除这三样东西之外一无所有。这三样是什么?第一个是能量,第二个是信息,第三个是物质。就像我们这万花筒一样,万花筒里面只有三样东西,红的、黄的、蓝的三个碎片,除这之外什么都没有,你把它装在里头转一转,变化无穷。这三样东西,佛经上说过,现在科学家发现了,能量就是阿赖耶的业相,信息就是阿赖耶的转相,物质是阿赖耶的境界相,这阿赖耶的三细相。这三样东西组成整个宇宙里面的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就这三样东西变化出来的,贤首大师《还源观》上讲「出生无尽」。我学《还源观》的时候,这一句我怎么想都想不通,怎么会出生无尽?以后忽然想到小时候玩的万花筒,不就是这个现象吗?我提了万花筒,就有很多朋友给我收集,大概我现在有二、三十个万花筒,大家找来送给我的。这个原理就这么简单,宇宙不复杂。

  微观世界,在佛经里头,我们前面念过,毛、尘,一毛一尘,毛是汗毛,正报里面最小的,汗毛尖端;尘是依报里头最小的,佛经上讲尘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尘是什么?科学里面讲的原子、电子、基本粒子夸克,讲这些东西。最近这三十年,科学又进了一大步,发现微中子,物质,最小的物质,应该就是量子,小光子。它的体积是一个电子的百亿分之一,我们前面学过,这是黄念老,他是个学科学的,把这桩事情给我们提示了,讲一毛一尘的微点。我们记载是前面,我来翻翻看能不能翻得到。翻到了,三百三十八面。一九八0年以后,科学家发现的微中子,对,一百亿分之一,是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换句话说,一百亿个微中子组成一个电子。这些现象,它们在空气当中,我们没办法觉察它。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地真诚、善良、慈忍,这个心态好,所有物质现象都变成最好的。我们的心态如果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杀盗淫妄,那么所有这些微点它会跟著我们念头,我们念头都播放出去,它们统统都收得到,它就变成病毒。这个病毒就变成空气里面的传染病,这些细菌、微菌,我们晓得它怎么来的,这是大灾难里面杀伤力最严重的;它不是火山、不是地震,是这些,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注意这些。所以科学家告诉我们,如何应对这些灾难,教我们要弃恶扬善、要改邪归正、要端正心念,跟佛法所讲的理论完全相同,你能不信吗?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里面常常怀著伦理、道德、因果,常常想著这些。中国老祖宗留给后人,归纳到最后只有十二个字,念念不离这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千万年的精髓之所在,念念当中不舍离,你就身心健康,你什么毛病都没有了。虚空当中虽然有这些病毒,病毒附在小光子里头,你怎么办?你一呼吸,到身体里面去了。可是,你身心端正,它会通过,走了,不碍事,没有沾染;如果心里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它进去之后它就跟你黏在一起,你就中毒,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忍辱波罗蜜是我们修行、求学成败的关键,能忍他就能成,不能忍他不能成就。这是佛教导我们,观一切法缘生之法,凡是缘生的,你就晓得,缘聚现象就出现,缘散现象就没有了,在这个里面看到一切法不生不灭。

  「菩萨作是思惟时,不见所从生,亦不见所缘起,亦不见从我生,亦不见从彼起」,彼起就是从他生,「亦不见从因缘生。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恼,亦不毒。瞋怒之力,即便减少。是名随佛教忍」。这是佛菩萨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教我们,在瞋恚心生起来的时候,烦恼现前的时候,三毒、五毒现前的时候,怎么办?这就是讲端正心念,你这个毒就化解。常常作如是观,你就很容易放下。放下见思烦恼,思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见烦恼是身见、边见、见取、戒取与邪见,这个东西放下了,六道就没有了。你学大乘,是七信以上的菩萨,学小乘,你就证四果阿罗汉,超越六道了。忍的力量不可思议,通通要靠忍力才能成就。

  第五,「云何名菩萨无方所忍?」方是四方,所是所在,无方所忍,无时无处无事而不能忍,就这个意思。这里有举例子,或有夜晚能忍,白天不能忍,或者白天能忍,夜晚不能忍,这是时间。「或彼方忍此方不忍,或此方忍彼方不忍」,这是讲空间。「或知识边忍,不知识边不忍」,知识是你所尊重的,佛门称善知识,意思就是你尊重的人、你敬爱的人,你对他能忍,你讨厌的人、不喜欢的人,你对他就不能忍。这些事都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时时刻刻你都能看得见,你看他的言语态度、喜怒笑骂,在佛法里头说他在造业。这个造业里头有善、有恶、有无记,只要起心动念,再加上言语造作,阿赖耶那个种子就很坚固,这些种子遇缘它就起现行,果报就出来。

  现在人都深深感觉到生活的环境不好,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生活环境,都不能够尽如人意,苦多乐少。苦太多了,十之七八是苦,能有二三分之乐就不错,算是很幸福了。苦从哪来的?殊不知全是自作自受,不是别人给你的,你自己天天在造,那你当然得天天都在受。现前所受的,在佛家讲叫花报,像植物一样先开花,来生是果报。如果我们现前的花不好,我们就知道来生的果很可怕;现前的花好,花报好,来生的果报一定好。那我们得认真去想想,不想别人,想自己,我在这一生当中,这一天当中、这一个星期当中,只要想到这里,我是忧悲苦恼多,还是自在快乐多?你只想这两个问题。如果忧虑、烦恼很多,不是好事情,说明什么?说明我距离三途很近,走得很近。如果心地清净喜乐多,这个很好,你跟天堂走得很近。如果你每天念佛的时间多,一天二十四小时,你能够念十三个小时、十四个小时,超过一半,那我们就知道你跟阿弥陀佛走得很近,你往生西方有指望。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是跟我们切身的关系,我们不认真学、不好好的学,将来怎么办?为自己,要一心念佛,放下万缘;要为苦难众生,那就要继古圣之绝学,续如来之慧命,这个功德太大了。

  那我们要问,这功德能不能往生?你自己想想能不能往生?祖宗、圣贤保佑你,佛菩萨加持你,只要你心里想往生,佛菩萨就来接引你,你为佛法立了大功。遇到这个缘了不能不做,没有这个缘,不去攀缘,不求,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没有缘要去攀缘,错了,你的清净心失掉了。缘来找你,这个可以,有缘要认真做;没有缘,独善其身,古人的教训,逢缘要兼善天下,无缘要独善其身,都是好事。修忍辱,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善知识、非善知识都要修忍辱波罗蜜。下面说,「菩萨不尔」,不是知识那边就忍,不是知识就不忍,菩萨不是这样的,「一切时,一切方,常生忍心,是名无方所忍」。对人、对事、对物总是一味平等,这是菩萨的心态。阿罗汉的心是清净心,菩萨的心是平等心,佛的心是大觉,我们的经题清净平等觉,觉是佛。

  再看第六。「六,云何名菩萨修处处忍?有人於父母、师长、夫妻、男女」,这个男女是亲属,「大小」,是老人跟小孩,「内外,如是中生忍,余则不忍」;换句话说,我家亲眷属都能够忍,不是家亲眷属,跟我没关系的人就不忍,就不能忍了,这是错误的。「菩萨忍者,则不如是」,不是像上面所说的,「如父母边生忍,旃陀罗边生忍」。旃陀罗是印度话,印度四种阶级之一。印度人民最崇敬的是宗教,所以婆罗门的身分、地位在印度是最高的;第二是刹帝利,刹帝利是王族,国王、大臣,它是排在第二位;第三位,这才是工商;旃陀罗排在最后。旃陀罗是什么?是屠宰业,杀猪、杀牛的,从事於这种职业的,性情粗暴,这种人在印度的社会没有地位。佛出现在世间,倡导四姓平等,所以佛弟子当中有旃陀罗出身的,在佛会下一样证阿罗汉果,佛法这个僧团里面一律平等。佛教导我们,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有耐心,耐心是性德,为什么?自性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自性原原本本它就是忍。就性德来说,忍的念头都没有,但是他做得圆圆满满。世尊一生教学,把这个忍看得非常重,所以在一切经论里讲得很多。念老引用这一段是从《宝云经》里面佛所说的这十种忍,其他经论里都有说,说得也不一样。所以要修处处忍。

  第七,「云何名菩萨非所为忍?」这是对事,前面讲对人。「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亲友故生忍,不以愧赧故生忍」,惭愧,感觉到羞耻,生起这个忍性,「菩萨常修於忍,是名菩萨非所为忍」。菩萨的忍是他修行当中的德行,不因任何缘故,而且自自然然能忍。但是初学的人不行,初学的人没有这种认知,常常随著感情冲动,也就是心不清净,尤其现在人心浮气躁。现在教学难,我们的学习也不容易,但是真正会学的人、善学的人,现在这个环境对修学是很有利的。特别是忍辱波罗蜜,因为你可以说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你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都会让你生烦恼;换句话说,就是你修忍辱的教室、修忍辱的教材太多太多了,你从早到晚你会常常遇到,你能不能忍?你能不能心平气和的对待?他造作的一切不善,他有因果,我们能不能提醒他们?最好别说。为什么?这个人要能够很虚心听别人劝的,他真正会改过,你就要告诉他;他要不喜欢听别人批评他,你就别说,说了什么?说了他恨你,不但他不能改,他怨恨你,他说你瞧不起他,这样就结了冤仇。所以,自己要有智慧去观察,言语有分寸,对外面境界要看得清清楚楚,永远保持自己的端正心态,这真修行。

  端正心态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做不到,这是真的,保持著不分别、不执著就好,我们的境界就会不断向上提升,很重要!换句话说,今天这个社会,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一切事都在考验我们,考验你什么?考验你到底是干真的是干假的?你要是干真的,如如不动,是定;清清楚楚,一点都不糊涂,那是智慧;守住经典、圣贤的教诲,那是戒律。真干的人每天都在这里修戒定慧,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处所、什么环境,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统统成就你修戒定慧。所以,现前环境对待真修行的人是好环境,大幅度帮助你提升。对懈惰懒散的人,那就是非常不好的环境,为什么?他会跟著堕落下去。在环境当中,没有称心满意的,所以满心的怨恨、烦恼、不平,这个也不如意,那个也不如意,他走到哪里都不如意。为什么?他命如此!不是说换个环境就好了,不是。

  我们永远记住佛陀讲的话,境随心转,心要好了,到哪个地方环境都好;这环境非常不好,你去它就好了。境是随心转的,不是心随境转。《楞严经》上说得多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就是佛菩萨了,你能转境界;被环境所转的,这是凡夫,无论住在什么环境都被环境所转。而今天这个世界的环境,到哪里去找佛菩萨的环境?找不到,全是染污,严重染污的环境。所以不管你到哪里去,愈染愈深。懂得这个道理,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心清净了,将来慢慢这个环境就清净了,你真正得到安乐。安心办道,有几个人护持够了,将来修成功,报恩就报几个人,容易解决问题。古人说了一句话,「安贫乐道」,这句话讲得好,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最好的榜样,安贫乐道。在佛门里面,许多高僧大德最后成为一代祖师,你看他在年轻修学的时候苦行,他不受苦行他就不能积德,德不厚他就不能成就。古人讲得好,「厚德载物」,你的德不厚你承当不了。厚德在哪里修的?就是在人事物环境里面修的。怎么修的?忍力成就的,不能忍就没成就,你能忍你就能成就。

  六波罗蜜,佛教菩萨修学的六个科目、六门功课、六大纲领,都行,怎么说都可以,每一度里头都圆满含著其他的五度。不是教你一个一个修,一修一切修,《华严经》上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修布施,布施要如法,那就是持戒波罗蜜;布施要有耐心,忍辱波罗蜜;布施的心不能间断,精进波罗蜜;布施不受外面境界干扰,怨亲平等,禅定波罗蜜;布施三轮体空,般若波罗蜜。任何一度里面都圆满含摄其他五度。别义,就是特别强调的,佛特别强调的,在六种里头一个是布施、一个是忍辱,布施它能够积功累德,而忍辱能够保持你的功德,如果你不能忍,你所修积的功德随修随就破坏了、流失了。忍辱里面,第一个它就直接指的对象瞋恚,你有没有瞋恚心?瞋恚心才起来,大乘经里说「火烧功德林」,你多年修积的功德,一发脾气,全烧光了。你有多大功德,你就想想,你从什么时候没有发脾气,那是你的功德。早晨发了脾气,昨天以前的功德没有了;晚上又发脾气了,今天一天的功德没了。功德难,太难了!所以布施修积功德容易,保持不容易,这个道理我们要多想一想。怎样真正能把忍辱波罗蜜做好?你认真去学习《弟子规》、学习《感应篇》、学习《十善业道》,这三个根扎稳了,忍辱就有根了。没有这三个根,忍辱学了之后,学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没用,每天脾气还照发,不善的念头还一样起来,你怎么会有成就?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