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六集) 2011/2/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四十四面,第一行看起: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两句是经文。下面是念老的注解,「计者,计较执著也」。佛经里面常常用这个字,就是我们所说的计较,佛法说执著,执著就是计较,所以斤斤计较,严重的执著。苦,这不计众苦,「苦者,《佛地经五》曰:逼恼身心名苦」。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压力,精神的压力、物质环境的压力,这就叫苦。「众苦者」,这是苦多,苦太多了,佛经把它分类,有内苦、有外苦,内就是身体,外就是你的环境,给你压力。「三苦」是佛学专有的名词,它把苦分为三大类,下面这个苦字是名词,「苦苦,坏苦,行苦」,上面这个字是动词。属於身心苦恼这一类的苦,称为苦苦。苦苦里面又分为八种,生、老、病、死,这是苦苦,环境上有求不得苦、有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不喜欢的东西,不愿意看到、不愿意听到,偏偏叫你常常看常常听,这一类叫怨憎会;爱别离,喜欢,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希望常常能在一起,偏偏要离开,叫爱别离苦,这都是属於环境上的苦。另外一种叫五阴炽盛苦,这个五阴内外都有,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包括身体,身体有病痛,这都是身苦;精神,受想行识,你的感受、你的念头。这些苦它永远不离开你,一切时、一切处都会遇到,它不会终止,这叫行苦。最后一个识,识就是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所以合起来八种苦,佛经上常讲「人生在世,八苦交煎」。
底下说,「分类不同,均表苦类众多。菩萨了达一切诸苦皆是虚妄」,这一句重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八苦的相、二苦的相、三苦的相,「毕竟不可得」。谁在受这些苦?身体,身体不是我。这个道理就深了,我精神上受苦,精神也不是我,我到底是什么?我有没有?真有,灵性是我,没人知道。世间聪明一点的人,他认为灵魂是我,算很不错了。灵魂是不是我?是我,是个迷惑颠倒的我。灵性迷了就叫灵魂,觉悟了就叫灵性。灵魂出不了六道,它的活动范围有局限。六道的范围已经相当大了,上面到二十八层天,下面到阿鼻地狱,活动空间大多了,但是它出不了六道。灵性就超出,灵性超出它到十法界,再要超越,那就是遍法界虚空界,它什么障碍都没有。灵性里面时间跟空间都没有了,换句话说,它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它没有远近。谚语所谓「无远弗届」,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宇宙的边际它看起来就在眼前。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最后的目标是教我们回归自性;回归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现前、能力现前,叫万德万能。能力现前,意思就是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没有你不知道的事情,那是智慧,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这是能力,另外还有个相好,你的自身跟你的环境非常美好,里面挑不出缺陷,这是性德圆满的流露。经上讲的极乐世界就是的,《华严》讲的华藏世界就是的,全是自己本能所现出来的。
那我们现在的环境没有离开本能,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迷了自性,这个形相扭曲了。只要我们把心态改过来,也就是念头,念头恢复正常,外面环境全部就正常。这不是难事,难在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事情难。这六十年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佛法确确实实是知难行易。行是什么?就是放下。我跟老师第一天见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知,难!放下容易,只要你肯放下,境界马上就提升,马上就可以恢复正常。障碍是什么?障碍是我们怕苦,我们讨厌这个苦,我们的欲望太多,欲望放不下,这是障碍,这是堕落的障碍,这是把性德扭曲的因素。这个东西一定要懂得,不要去计较,不要去执著,你就自在,现在的话说你就解放了。
菩萨了达一切众苦皆是虚妄,不但苦是虚妄,乐也是虚妄。极乐的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是相对的,不是真的,不是真乐,那是苦暂停了一下,你觉得很快乐。譬如我们这个身体,这身体不是个好东西,身为苦本。「我的身体不苦」,没错,你吃饱了,你不知道苦,如果你一天不吃饭,那饿得很苦,两天不吃就更苦。苦是真的,乐是假的,肚子饿了吃饭很快乐,吃一碗很快乐,吃两碗还不错,叫你吃个二十碗、三十碗,乐就变成苦了。乐会变成苦,乐是假的,苦永远不会变成乐,这个苦是真的。打你一鞭子你很痛,痛苦,打你一百鞭你更苦,不会变成乐。苦不会变成乐,乐会变成苦,这叫乐极生悲!喜欢跳舞的,不错,跳舞很快乐,叫你跳上七天七夜,你得喊救命了。乐会变成苦,这肯定的。这都不是真的,假的,苦乐二边都是苦,二边都离开才是乐。所以极乐那个乐很少人能体会到,那个乐是什么?清净心是乐,真实智慧是乐,惠以众生之利是真乐。这句话就是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别人有困难,伸出援手去帮助他、去救济他,这乐事。所以要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它的真相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真能看破,自然就放下了,放下就得大自在!
底下接著说,毕竟不可得,毕竟是究竟,「故能安忍,住於平等」。菩萨明白,菩萨见到事实真相,所以菩萨再不会为自己,自己没事,才真正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苦难众生服务。虽然为苦难众生服务,他没有辛苦,为什么没有辛苦?他把我丢掉了,他不再执著我、不再计较我。没有我,谁受辛苦?觅受辛苦了不可得。我们今天做事情为什么觉得很苦?因为你还执著这个身,我做这么多事情我很累,妄念在作祟。境随心转,你有这个念头,身体确实就感觉到累,劳累了,就觉得不舒服,因为你还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菩萨,我们要是真正了解了,菩萨是忙得不亦乐乎,他的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有缘众生。你说他在没有证得菩萨之前,凡夫,在六道里头,生生世世跟一切众生结了多少缘?无论是善缘是恶缘,反正只要有接触都是有缘人。证得菩萨果位成佛了,这些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感是什么?他所放出来的信号,无论是意念,无论是身体,身体是物质,物质它有频率。这些信号佛菩萨统统收到,收到就有应,就有回应。我们从这里就能体会到菩萨的工作非常忙碌,每天收到的信息那是无法计算的,他全回应。应有显应、有冥应,显应是让你感觉到,你见到、听到、接触到了;冥应,我们讲暗中来保佑你,你自己不知道,你感触不到。没有一样不应的,冥应的多,显应的少。你要说我们起心动念佛菩萨不知道,哪有这种道理!我们自己修行,证得这个位子之后那完全了然。我们证得的境界,展开经卷对一对,跟经上讲的完全一样叫正知正见,你这个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邪知邪见。
所以菩萨能安忍。实际上安忍是说给我们听的,菩萨还要有安忍这个念头他是凡夫,念头都没有,他住的境界确确实实是清净平等觉,不起清净平等觉的相。所以这些话都是非常不得已说给我们听的,在他们境界里头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所以他不累;也就是说,说跟无说二边也不沾,这才叫真清净。由此可知,不计众苦这个话也是对我们讲的,菩萨无论在心里、在行为上没有苦乐,根本就没有。心里没有这个念头,身体上就没有这种感触,苦乐没有这种感受,这叫真乐,所谓是二边不著,中道不存,这是自性清净心里面本有的境界。这叫不计众苦。我们能体会到,就是这个世间没有苦乐这桩事,像普朗克所说的,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物质这桩事情。佛在这里说这个事情,根本就没有苦乐这桩事情,物质是物质环境,苦乐是精神环境,精神跟物质都没有。现象有,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有,这个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现象确确实实是了不可得,毕竟空寂,这是圣哲、佛菩萨他们证得的境界。科学家现在也沾了一点边缘,对於物质跟精神知道了,是不可得,它是从极其微细、极其快速频率振动里面产生的幻相。这种振动,科学称为能量,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是从能量产生的,能量遍法界虚空界。能量是个动相,绝对不是自性,自性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
这极其微细的振动是什么?在佛法的名词叫阿赖耶的业相。业就是动,代表动,所以叫一念妄动。佛法讲得很好,那一念动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实的,叫一念妄动。一念不觉,不觉就是动,觉就是不动。禅定是觉、智慧是觉,禅定是智慧的体,智慧是禅定的作用,有体有用。所以心不动,起作用就是智慧;心要是动了,起作用就叫烦恼,我们现在讲知识,起作用是知识,心不动起的作用叫智慧,差别在这里。不动是真心,动是妄心,这一动就叫阿赖耶。真正能把事实真相明白、了解,不计众苦;换句话说,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你都会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幸福、快乐与外头环境不相干,你真正得到乐!你对於所有的环境,你认识得太清楚、太明白,全是由於众生心念,善念、不善念、无记念所变现出来的。这就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实际上是心想在那里主导的,一切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是从念头,念头在做主导。念头太杂、太多了,《还源观》上讲「出生无尽」,就是这个现象。
所以教育重要。我们看到华藏世界,《华严经》上所说的,看到极乐世界,《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美好到极处!什么原因?这个世界里的居民一个恶念都没有,一个杂念都没有,原因在此地。有因必有果,所以它这个世界里头美好,这世界里头找不到一点缺陷。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这个世界如果人都觉悟了,都回归自性,也像极乐世界一样,没有一个杂念,没有一个恶念,我们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就没有两样。由此可知,在这个太空当中,每一个星球都可能变成极乐世界,每一个星球也可能变成娑婆秽土,跟我们现在这样子一样,在人心的觉与迷。佛菩萨慈悲,应化在世间帮助我们觉悟,救济贫苦。佛经上常说。那个贫不是物质生活,物质生活贫苦无所谓,知识的贫苦那才是真正大的问题。所以佛救济贫苦用什么?用教学,帮助你认知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真正认识了,念头一改变,你的环境就转了。一个人觉悟,一个人转变;一家人觉悟,你一家人转变;你这一个地区的人觉悟,这个地区就改变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前我们是在圣贤典籍,经本上找到这些理论、这些方法,我们自己依教修行。「修行」两个字也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很多想法、看法错了,说法、做法也错了,把这些行为修正过来,标准是圣贤的教诲。确实我们自己改变了,真的离苦得乐了,也就是对於苦乐不再计较、不再执著,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真好、真快乐,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没有一样不好。从五十三参里学来的,这些道理,这些方法、教诲如何落实在生活上,读了五十三参完全明白了,会用了。你一家能转,那你的家庭真的是菩萨家庭;也就是什么?觉悟的家庭,佛经上觉者之家,不一样!
下面「少欲者,不多求也」。得少不悔恨。少欲知足,这个人一定很幸福,一定很快乐,他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生活所需要的实在不多。心地愈清净,身体愈健康,真是少病少恼。少病,很少生病;少恼,他很少烦恼,他怎么会不快乐?中国古书里面所记载的,五亩之地能养一家人,一家人的衣食就可以保住,能吃得饱,能穿得暖。外国的亩比中国亩大,外国一个亩是六个中国亩,那中国讲五亩之家还不到外国一亩地。安贫乐道!这么多年来,我们也走了很多很多地方。到澳洲来,感觉得普遍的澳洲人知足常乐。我是十年前移民来的,但是跟澳洲往来有二十多年了,在过去,每一年到这边来讲一次经,大概住一个月,跟澳洲有缘。正式移民到这边来的,在这边建道场,移民到这边来十年了。澳洲人知足常乐,初来的时候看到这边民风,商店早晨大概十一点钟才开门,晚上五点钟就打烊,就不做生意了,星期六、星期天不做生意。他们非常懂得享受,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不做生意,关起门就旅游去了。他们不要赚钱,有一点钱生活能过得去很满足。跟其他地区人不一样,其他地区人是把赚钱放在第一,这边的人是把享受摆在第一,赚钱不重要。这是个好地方,人间净土,极乐世界。最近这几年,外地移民到这地方人多了,外国这些不好的风气逐渐也带来了,现在我们也看到有些商店晚上还在开门,开到晚上九点钟,在从前没有。比十年前好像是开放一些,但是比起世界上其他一些都市,还是好得太多了。这个地方的农村基本上没有改变,人民非常朴实,老成忠厚。他们工作虽然时间不多,但是他们的工作非常认真,这是他们很美好的传统。
「《遗教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谄曲是委曲巴结别人。欲望多的人他多求,他会有这种不好的心态,少欲之人不会,为什么?无求於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处事待人接物有诚敬心,有彼此互相关照的心,有敬爱的心,有互助合作这个观念,这些都是人的本性,不教都有。在一般童子,你看小孩,他们在一起玩耍你就能看到。现在问题严重。我这个年龄,童年住在乡村,小朋友在一起玩,没人教,都会互相关怀、互相照顾,这一点不假,邻居、邻村的小朋友都跟兄弟姐妹没什么两样。现在问题出来了,这问题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小朋友被电视教坏了;上了小学,六、七岁上小学,上小学就看电脑,所以被网路教坏了。很小在一起他就有坏点子,他有坏心眼,要想占别人便宜,想控制人,夺取别人所爱的。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二十年后这些小孩长大了,在社会服务,社会会成什么样的社会,我们能想像得到。如果现在不回头,不去把老祖宗东西找回来,真的,就像外国人所说的世界末日,末日无法幸免。我们这才真正省悟过来,明白了,几千年社会的安定和谐是老祖宗们所教出来的。他们身行言教,教我们伦理,伦理是教我们懂得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动植物的关系、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这属於伦理。关系搞清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应对,这是道德,要遵守道德的规律。五常、四维、八德,这是道德的规律。还要懂得因果的道理,善因善果,恶因恶报。
因果从哪里来的?什么时候开始有因果?在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宇宙、生命、万物,因果是同时发生的,佛经上的术语「一念不觉」,同时发生。第一个一念没有原因,所以佛法给它一个名词叫无始无明。不但没有原因,给你讲真话,它没有开始,这个话是真的。我们在年轻时候学佛法,对无始无明总有迷惑,无始大概是时间太久太远了,找不到它的起源,这是无始。其实我们把意思全搞错了。无始,就是字面上的话,根本没有开始。这个就难懂,太玄了,明明有怎么说无始?到量子才把这个问题解决,普朗克就说这个物质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物质现象这个说法跟佛法讲的无始无明是一样的,你说它有,已经不在了。你想想看,一秒钟生灭一千六百兆次,你把那一次,你怎么能看到它?一秒钟里头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我现在让你把那一个生灭说出来,一个生灭,说不出来,我说这一句话的时候,不知道多少兆的生灭过去了。你说它灭,它又生了,你说它生,它就灭了,可以说生灭同时,你找生灭就找不到。在什么时候?就在现前,就在当下,根本就没有过去未来;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都在当下。
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妄想、分别、执著,这些烦恼障碍住了,把事实真相障碍住,这佛说得清楚;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个事实真相你就见到,你就真正体会到,谁放下谁就证得。不能完全放下没关系,分段放下,这是佛教学的手段,教学的善巧方便。先放下执著,就是别计较。一切都不执著,你的境界就是四禅八定,你对六道里头全看到了;六道之外的不行,你还有障碍。分别再放下,不但没有执著,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你就见到十法界;也就是说,这些虚妄的幻相你全明白了,能现的心性你还不清楚。再进一步,把起心动念放下,眼见色、耳闻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外面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根尘接触不起心、不动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智慧,如如不动这是禅定。不起心不动念是自性本定,每个人都有的,你恢复了,在佛法讲你成佛了。成佛不是别的,恢复见性,见性叫成佛。成佛就是回归自性,自性里面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这个时候统统显现出来了。不显的时候叫常寂光净土,显现出来叫实报庄严土,实报土跟寂光土是一不是二,隐现不同。这是讲少欲。
少欲之人,不但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丝毫委曲的心态,「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诸根就是讲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它的影响。眼见色,见色性,他不是见色尘,为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见的叫色尘。这个色是什么?会染污他,眼见色他会生七情五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都会引起烦恼,会引起七情五欲。真正少欲知足的人不会,不会再被外面境界干扰。「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这《遗教经》,说真正能够少欲的人,心地坦然、清净,没有忧畏,忧虑、畏惧的没有。触事有余,是说他的智慧能力都会处理得非常妥善。六道众生在一生当中,所有的际遇都有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总的来说还是不外乎四种,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所以处理是真有智慧,完全了解。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都欢喜承受,善缘恶缘都能用智慧去化解,以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以智慧心成就自己的道业。走的是哪一条路?成佛之道,选择这条道路。
成佛之道,最容易走的,最稳当、最直捷、最快速的,无过於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条路,善导大师说得好,人人走得通,贫富贵贱、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成就。所谓「万修万人去」,就是这部经上所说的,依照这部经的理论方法去学,个个都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个个都得到圆满的成就。时间快速,三、五年决定可以拿到手,比现在一些国家办移民时间还要短。我们移民到极乐世界,办这个手续一般是三年就成功了,拿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公民,不是永久居留,是公民。极乐世界的公民,三年可以拿到,为什么不干?为什么要留恋这个悲惨世界,这么痛苦的世界?你能说你聪明吗?你能说你有智慧吗?这个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我们就了解了。三、五年的时间在这个世界上,与这个世界上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他们要争的给他,他们要求的给他,我们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世界一切的一切全带不去,带不去的赠送给他们多好,好事情,全布施掉;统统布施掉,换句话说,遍法界虚空界你统统都得到了。你这里不肯舍,极乐世界得不到;这个地方肯舍,叫舍得,你全都得到了。
下面说,「有少欲者,则有涅盘。是名少欲」。涅盘是不生不灭,涅盘是究竟圆满。大乘教里把它翻作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只有清净寂灭,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你全都用得上,这是圆的意思。底下接著说,「汝等比丘」,比丘是梵语,佛教出家弟子的称呼。「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这是佛在《遗教经》里面教导弟子。释迦牟尼佛的教学,他自己先做到。世间人在这个社会上,求高职位、求大财富,求五欲六尘之乐,他求这些东西,这些东西跟著生起来的就是贪瞋痴慢疑,根本烦恼。释迦牟尼佛把这些东西全舍掉了。他是王子出身,如果不出家,他做国王。十九岁舍弃王位,他出去参学,在参学的十二年当中,他真的少欲知足。印度宗教很发达,修苦行的人多,这些修苦行的人都被社会大众所敬仰、所尊重。释迦牟尼佛就开始过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是成道之后,十九岁开始求学的时候就这么干,舍弃皇宫里面那种奢侈、优裕的生活去做苦行僧。十二年的参学,他锻炼出来了,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三十岁开始教学,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的。经里常常说,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三百余会,用现在的话说,他办活动,办学习的活动,一生有三百多次,有大的活动好几年,有小的活动几天,三、五天。随缘,哪个地方邀请就到哪里去,居无定所。
圆寂之后,这些学生们大家在一起聚集,迦叶尊者主持,阿难出来担任复讲,结集经藏。佛在这四十九年当中教给我们的,阿难都听到了,重复讲一遍,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变成文字留给后世,这就是佛经的来源。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没有讲稿、没有文字,随口叙说,天天不间断。这是世尊当年在世教学的本来面目,真的是万缘放下,一心教学,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教我们要少欲,教我们要知足,教我们要持戒,教我们要吃苦,以苦为师。为什么?甘心情愿过这种生活,心是定的,没有贪心、没有瞋恚、没有愚痴、没有傲慢、没有嫉妒,这个心多么善;心善身就善,身体就好,这是境随心转。释迦牟尼佛一生游化,哪里请他,他就到哪里去,在哪个地方讲经,那个地方就有福报,就能帮助那个地方化解灾难。不是喜欢跑,到处去救灾救难,没人知道。慈悲到了极处,一生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全为别人。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这他做到了,他每天晚上过夜都是卧在地上。不过佛是坐,他不是卧,佛在树下打坐,弟子们个个也都有这种禅定功夫。下面说「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这是真的,不知足的人,他有再高的地位、再大的财富都不知足,还想多,所以他有苦恼,他有烦恼,求不得苦。求不得苦会给你带来老病死苦,你焦虑,你烦恼、烦躁、心情不安,他的日子就过得很辛苦。「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拥有亿万财产,天天还想著赚钱,他是穷人,穷人才需要操这种心;知足的人,一个月能赚一点点钱,可以过生活,满足了。我在印尼,印尼我去了十一次,朋友很多。每一次我们车在街道上行走,印尼交通堵塞很严重,车停在那里就看到乞丐,乞丐他们是排队的,很有秩序。我看到乞丐,他问人要钱,拿到印尼盾一万盾,他一天能讨一万盾,一万盾相当美金一块钱,他这天生活没问题了,他就不排队,走了,那位置让给别人。知足!我很受感动,他不多要,我今天生活能解决行了,用不著再站在那里排班,不用了。印尼的人民多半都是这样的,工作、生活能过得去,他不想工作,他去玩去了,到没有钱吃饭的时候再去找个工作,工作一、二天。所以雇主,雇他们的人,钱是一个星期发一次,他不能一个月发一次,一个月发给他,至少两个星期他不来上班,他不来了,他要把钱花光,没有了,他才会来。这是什么?知足,所以他常乐。印尼人之乐不是外面人能想得到的,外面人是拥有高官、拥有财富为乐,他们不是的,他们那些东西都不要。所以他们的乐趣,中国古人能够体会到,现在人体会不到,连他们天天出来讨乞的乞丐都快乐。很难得的一个国家,我们一般认为这个国家穷,这个国家落后,你不知道这个国家人真快乐。少欲知足,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又《法华经劝发品》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这个行念去声,念横,念横当动词,念行是名词。由此可知,修普贤十大愿王,这个十愿要能兑现,不是少欲知足的人他做不到。少欲知足,这种人有爱心,他遇到事情能让,他不争,这人有德行。所以他能够一切恭敬,这礼敬诸佛;他能够称赞如来,弃恶扬善;他能广修供养,虽然财力、物力不多,他有一分真正供养的心;他能够忏除业障,知道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他知道。一般富贵人为什么不知道?富贵人迷了,认为讲经说法、仁义道德与我不相干,他把名利、财富放在第一位,是他人生的目标,好像活在世间就是为名闻利养而活的,其他的他不懂。只有少欲知足的人他才知道道德的可贵、觉悟的可贵、和睦的可贵,他知道这些,所以他能修菩萨行。
「又义寂师引《般若经》云:云何菩萨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况余欲」,这是真的少欲。学佛的人也有欲望,欲望是什么?想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这个欲望也没有,那其他的更不必说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他已经不动心了。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没有分别执著,这人是什么?这人就是如来。他已经证得究竟的果位,《华严经》上讲的妙觉果佛,他证到这个位子。真的一切放下,一切放下一切全都得到。那我们要想想看,我们今天学得这么辛苦,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没有把握,原因在哪里?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放下,还是有强烈的欲望,不能离开这个世间,所以对极乐世界的信息就相当的渺茫。我们在年轻时候,也有四、五十岁,请教一个老和尚,修行还听说很不错的,我们向他请教,老和尚,他修净土法门,「你往生有没有消息,有没有把握?」他摇头。我们觉得应该不错了。老和尚讲真话,为什么?没有彻底放下。建立道场为什么?别人的寺庙建得比我大、比我庄严,我不如他好像没面子。这是什么?面子没放下,尊严没放下,这是大障碍!所以跟极乐世界线没连上,有障碍。这都是讲要少欲。少欲到无上菩提也不在心目当中,心里也没有了,真干净!那我们求生极乐世界是不是个欲望?是的。不要紧,这个欲望就是什么?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再把这个欲望放下,你就步步高升。因为你带这个欲望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四土里头位子最低的,你有欲望。你到那个地方去之后见到阿弥陀佛,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了,马上就提升,提升到方便土,提升到实报土。如果真正到那个地方去,连无上正等正觉的念头都没有了,那恭喜你,你圆满了,你证得妙觉果位。告诉我们放下的重要!
下面再讲知足,「云何菩萨知足?得一切种智,是名知足。」一切种智是什么?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叫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知足,知足就不再求了,到此为止。我们现在也是第一要知足,知足什么?我们得到净土了,我们得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名知足,你就应该叫知足。你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恭喜你,你决定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你决定成无上菩提,肯定的。不知足,我还要学这个、学那个,就把你的功夫破坏,把你的信心扰乱,你往生极乐世界上面打了个问号,可能去也可能你不去,你去不成。如果你是知足,那你决定去,这问号就没有了,决定去,没有不去的。一生造作很多业障、罪业,一个字不认识,遇到这个法门他要肯念,这人能成佛,例子很多。
前面跟诸位讲的,哈尔滨极乐寺的修无法师,好例子。这个出家人,没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没念过书,自己晓得自己愚痴,不认识字。出家之后,这人有善根,在寺庙里头修苦行,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他全干,不怕苦,愿意帮助人,尽干这个事情。极乐寺传戒,他报名去做义工,照顾戒期当中生病的这些出家人,发心做这个事情。在戒坛往生了。这戒坛多殊胜,往生到极乐世界成佛了,他是真往生不是假的。不生病,好好的一个人,向老和尚告假,我要走了。老和尚有德行、有修养,笑笑,好!当家师比不上老和尚,当家师责备他:你这个出家人怎么没有一点长远心,戒期不过两个月,你都不能做到圆满,中途而退。他这才告诉说:老法师,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两个老和尚一听,到极乐世界,你预知时至?是的。几时走?不出十天。这是大事!要求派几个人助念,送他往生,这谁都欢喜。到第二天又来找老和尚,告诉老和尚,「我明天就走」,大家赶紧给他预备后事。第二天真走了,真往生了。谛闲老和尚是戒坛里面的得戒和尚,看到这桩事情非常赞叹,这是出家人的好榜样,没有生病,说走就走了。助念的这些同学们要求他作几首诗或者作几首偈子留给我们做纪念,修无法师说:我是个老粗出家,不认识字,我也不会作诗,我也不会作偈。最后说,我有一句话留给大家做纪念,他说出这句话,「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最后留这句话。他是不能说,他真能行,他真干,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他知足了。
谛闲法师还有个徒弟锅漏匠,这大家都知道,也是不认识字,四十多岁才出家,什么都不会。谛闲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念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告诉他准有好处。他也不知道什么好处,他也不管,反正师父教我念我就念,就真干,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三年,预知时至,没生病,站著往生的,死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都得走路,老和尚在观宗寺,到他观宗寺走路要走一天,大概六、七十里路,要走一天,把这个信息去报告。老和尚再收拾一下,赶快赶回来,来回三天,他在那站三天。不容易!这些人怎么成就的?没有别的,就是放下,真正少欲知足,什么都没有,知足常乐。出家就知道念佛,除念佛之外什么都不知道,你无论问他什么,他给你回答都是阿弥陀佛。
底下是念老给我们说的,「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我们自己生活所需够了,不再想了、不再求了,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他境即是色等五欲」,我们讲财色名食睡,不求,「自法即是现量之智」。我现前能干些什么就真干,师父教的一句阿弥陀佛,叫你老实念,要真的老实念,我只会念这一句,其他都不会,这叫安住自法。准义寂师的意思,「则不於心外取法,无一法当情者」,这个当是动的意思,意思就是说,不为一切法所动摇,这叫「少欲」。外面无论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他统统都是一句阿弥陀佛,决定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善缘、顺境不起贪恋,没有贪心,逆缘、恶境没有瞋恚,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老实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就是少欲。
底下这四句话意思很深,「体露真常,寂灭为乐,如如不动,为知足」。这个境界很深,这是菩萨才能做得到的,我们只要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就知足,这就行了。「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证佛经语深」,这一句话两个小时讲不完,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真的明白、真的懂得,这一生就成佛去了。换句话说,修行,无论修什么法门,功夫不得力,毛病就出在这四个字,你不能少欲,你不知足,所以你的障碍、魔难重重,不但有障碍还有魔难;真正做到少欲知足,魔难都没有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四十四面,第一行看起: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两句是经文。下面是念老的注解,「计者,计较执著也」。佛经里面常常用这个字,就是我们所说的计较,佛法说执著,执著就是计较,所以斤斤计较,严重的执著。苦,这不计众苦,「苦者,《佛地经五》曰:逼恼身心名苦」。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压力,精神的压力、物质环境的压力,这就叫苦。「众苦者」,这是苦多,苦太多了,佛经把它分类,有内苦、有外苦,内就是身体,外就是你的环境,给你压力。「三苦」是佛学专有的名词,它把苦分为三大类,下面这个苦字是名词,「苦苦,坏苦,行苦」,上面这个字是动词。属於身心苦恼这一类的苦,称为苦苦。苦苦里面又分为八种,生、老、病、死,这是苦苦,环境上有求不得苦、有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不喜欢的东西,不愿意看到、不愿意听到,偏偏叫你常常看常常听,这一类叫怨憎会;爱别离,喜欢,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希望常常能在一起,偏偏要离开,叫爱别离苦,这都是属於环境上的苦。另外一种叫五阴炽盛苦,这个五阴内外都有,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包括身体,身体有病痛,这都是身苦;精神,受想行识,你的感受、你的念头。这些苦它永远不离开你,一切时、一切处都会遇到,它不会终止,这叫行苦。最后一个识,识就是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所以合起来八种苦,佛经上常讲「人生在世,八苦交煎」。
底下说,「分类不同,均表苦类众多。菩萨了达一切诸苦皆是虚妄」,这一句重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八苦的相、二苦的相、三苦的相,「毕竟不可得」。谁在受这些苦?身体,身体不是我。这个道理就深了,我精神上受苦,精神也不是我,我到底是什么?我有没有?真有,灵性是我,没人知道。世间聪明一点的人,他认为灵魂是我,算很不错了。灵魂是不是我?是我,是个迷惑颠倒的我。灵性迷了就叫灵魂,觉悟了就叫灵性。灵魂出不了六道,它的活动范围有局限。六道的范围已经相当大了,上面到二十八层天,下面到阿鼻地狱,活动空间大多了,但是它出不了六道。灵性就超出,灵性超出它到十法界,再要超越,那就是遍法界虚空界,它什么障碍都没有。灵性里面时间跟空间都没有了,换句话说,它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它没有远近。谚语所谓「无远弗届」,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宇宙的边际它看起来就在眼前。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最后的目标是教我们回归自性;回归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现前、能力现前,叫万德万能。能力现前,意思就是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没有你不知道的事情,那是智慧,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这是能力,另外还有个相好,你的自身跟你的环境非常美好,里面挑不出缺陷,这是性德圆满的流露。经上讲的极乐世界就是的,《华严》讲的华藏世界就是的,全是自己本能所现出来的。
那我们现在的环境没有离开本能,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迷了自性,这个形相扭曲了。只要我们把心态改过来,也就是念头,念头恢复正常,外面环境全部就正常。这不是难事,难在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事情难。这六十年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佛法确确实实是知难行易。行是什么?就是放下。我跟老师第一天见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知,难!放下容易,只要你肯放下,境界马上就提升,马上就可以恢复正常。障碍是什么?障碍是我们怕苦,我们讨厌这个苦,我们的欲望太多,欲望放不下,这是障碍,这是堕落的障碍,这是把性德扭曲的因素。这个东西一定要懂得,不要去计较,不要去执著,你就自在,现在的话说你就解放了。
菩萨了达一切众苦皆是虚妄,不但苦是虚妄,乐也是虚妄。极乐的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是相对的,不是真的,不是真乐,那是苦暂停了一下,你觉得很快乐。譬如我们这个身体,这身体不是个好东西,身为苦本。「我的身体不苦」,没错,你吃饱了,你不知道苦,如果你一天不吃饭,那饿得很苦,两天不吃就更苦。苦是真的,乐是假的,肚子饿了吃饭很快乐,吃一碗很快乐,吃两碗还不错,叫你吃个二十碗、三十碗,乐就变成苦了。乐会变成苦,乐是假的,苦永远不会变成乐,这个苦是真的。打你一鞭子你很痛,痛苦,打你一百鞭你更苦,不会变成乐。苦不会变成乐,乐会变成苦,这叫乐极生悲!喜欢跳舞的,不错,跳舞很快乐,叫你跳上七天七夜,你得喊救命了。乐会变成苦,这肯定的。这都不是真的,假的,苦乐二边都是苦,二边都离开才是乐。所以极乐那个乐很少人能体会到,那个乐是什么?清净心是乐,真实智慧是乐,惠以众生之利是真乐。这句话就是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别人有困难,伸出援手去帮助他、去救济他,这乐事。所以要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它的真相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真能看破,自然就放下了,放下就得大自在!
底下接著说,毕竟不可得,毕竟是究竟,「故能安忍,住於平等」。菩萨明白,菩萨见到事实真相,所以菩萨再不会为自己,自己没事,才真正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苦难众生服务。虽然为苦难众生服务,他没有辛苦,为什么没有辛苦?他把我丢掉了,他不再执著我、不再计较我。没有我,谁受辛苦?觅受辛苦了不可得。我们今天做事情为什么觉得很苦?因为你还执著这个身,我做这么多事情我很累,妄念在作祟。境随心转,你有这个念头,身体确实就感觉到累,劳累了,就觉得不舒服,因为你还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菩萨,我们要是真正了解了,菩萨是忙得不亦乐乎,他的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有缘众生。你说他在没有证得菩萨之前,凡夫,在六道里头,生生世世跟一切众生结了多少缘?无论是善缘是恶缘,反正只要有接触都是有缘人。证得菩萨果位成佛了,这些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感是什么?他所放出来的信号,无论是意念,无论是身体,身体是物质,物质它有频率。这些信号佛菩萨统统收到,收到就有应,就有回应。我们从这里就能体会到菩萨的工作非常忙碌,每天收到的信息那是无法计算的,他全回应。应有显应、有冥应,显应是让你感觉到,你见到、听到、接触到了;冥应,我们讲暗中来保佑你,你自己不知道,你感触不到。没有一样不应的,冥应的多,显应的少。你要说我们起心动念佛菩萨不知道,哪有这种道理!我们自己修行,证得这个位子之后那完全了然。我们证得的境界,展开经卷对一对,跟经上讲的完全一样叫正知正见,你这个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邪知邪见。
所以菩萨能安忍。实际上安忍是说给我们听的,菩萨还要有安忍这个念头他是凡夫,念头都没有,他住的境界确确实实是清净平等觉,不起清净平等觉的相。所以这些话都是非常不得已说给我们听的,在他们境界里头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所以他不累;也就是说,说跟无说二边也不沾,这才叫真清净。由此可知,不计众苦这个话也是对我们讲的,菩萨无论在心里、在行为上没有苦乐,根本就没有。心里没有这个念头,身体上就没有这种感触,苦乐没有这种感受,这叫真乐,所谓是二边不著,中道不存,这是自性清净心里面本有的境界。这叫不计众苦。我们能体会到,就是这个世间没有苦乐这桩事,像普朗克所说的,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物质这桩事情。佛在这里说这个事情,根本就没有苦乐这桩事情,物质是物质环境,苦乐是精神环境,精神跟物质都没有。现象有,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有,这个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现象确确实实是了不可得,毕竟空寂,这是圣哲、佛菩萨他们证得的境界。科学家现在也沾了一点边缘,对於物质跟精神知道了,是不可得,它是从极其微细、极其快速频率振动里面产生的幻相。这种振动,科学称为能量,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是从能量产生的,能量遍法界虚空界。能量是个动相,绝对不是自性,自性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
这极其微细的振动是什么?在佛法的名词叫阿赖耶的业相。业就是动,代表动,所以叫一念妄动。佛法讲得很好,那一念动也是虚妄的,也不是真实的,叫一念妄动。一念不觉,不觉就是动,觉就是不动。禅定是觉、智慧是觉,禅定是智慧的体,智慧是禅定的作用,有体有用。所以心不动,起作用就是智慧;心要是动了,起作用就叫烦恼,我们现在讲知识,起作用是知识,心不动起的作用叫智慧,差别在这里。不动是真心,动是妄心,这一动就叫阿赖耶。真正能把事实真相明白、了解,不计众苦;换句话说,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你都会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幸福、快乐与外头环境不相干,你真正得到乐!你对於所有的环境,你认识得太清楚、太明白,全是由於众生心念,善念、不善念、无记念所变现出来的。这就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实际上是心想在那里主导的,一切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是从念头,念头在做主导。念头太杂、太多了,《还源观》上讲「出生无尽」,就是这个现象。
所以教育重要。我们看到华藏世界,《华严经》上所说的,看到极乐世界,《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美好到极处!什么原因?这个世界里的居民一个恶念都没有,一个杂念都没有,原因在此地。有因必有果,所以它这个世界里头美好,这世界里头找不到一点缺陷。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这个世界如果人都觉悟了,都回归自性,也像极乐世界一样,没有一个杂念,没有一个恶念,我们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就没有两样。由此可知,在这个太空当中,每一个星球都可能变成极乐世界,每一个星球也可能变成娑婆秽土,跟我们现在这样子一样,在人心的觉与迷。佛菩萨慈悲,应化在世间帮助我们觉悟,救济贫苦。佛经上常说。那个贫不是物质生活,物质生活贫苦无所谓,知识的贫苦那才是真正大的问题。所以佛救济贫苦用什么?用教学,帮助你认知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真正认识了,念头一改变,你的环境就转了。一个人觉悟,一个人转变;一家人觉悟,你一家人转变;你这一个地区的人觉悟,这个地区就改变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前我们是在圣贤典籍,经本上找到这些理论、这些方法,我们自己依教修行。「修行」两个字也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很多想法、看法错了,说法、做法也错了,把这些行为修正过来,标准是圣贤的教诲。确实我们自己改变了,真的离苦得乐了,也就是对於苦乐不再计较、不再执著,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真好、真快乐,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没有一样不好。从五十三参里学来的,这些道理,这些方法、教诲如何落实在生活上,读了五十三参完全明白了,会用了。你一家能转,那你的家庭真的是菩萨家庭;也就是什么?觉悟的家庭,佛经上觉者之家,不一样!
下面「少欲者,不多求也」。得少不悔恨。少欲知足,这个人一定很幸福,一定很快乐,他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生活所需要的实在不多。心地愈清净,身体愈健康,真是少病少恼。少病,很少生病;少恼,他很少烦恼,他怎么会不快乐?中国古书里面所记载的,五亩之地能养一家人,一家人的衣食就可以保住,能吃得饱,能穿得暖。外国的亩比中国亩大,外国一个亩是六个中国亩,那中国讲五亩之家还不到外国一亩地。安贫乐道!这么多年来,我们也走了很多很多地方。到澳洲来,感觉得普遍的澳洲人知足常乐。我是十年前移民来的,但是跟澳洲往来有二十多年了,在过去,每一年到这边来讲一次经,大概住一个月,跟澳洲有缘。正式移民到这边来的,在这边建道场,移民到这边来十年了。澳洲人知足常乐,初来的时候看到这边民风,商店早晨大概十一点钟才开门,晚上五点钟就打烊,就不做生意了,星期六、星期天不做生意。他们非常懂得享受,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不做生意,关起门就旅游去了。他们不要赚钱,有一点钱生活能过得去很满足。跟其他地区人不一样,其他地区人是把赚钱放在第一,这边的人是把享受摆在第一,赚钱不重要。这是个好地方,人间净土,极乐世界。最近这几年,外地移民到这地方人多了,外国这些不好的风气逐渐也带来了,现在我们也看到有些商店晚上还在开门,开到晚上九点钟,在从前没有。比十年前好像是开放一些,但是比起世界上其他一些都市,还是好得太多了。这个地方的农村基本上没有改变,人民非常朴实,老成忠厚。他们工作虽然时间不多,但是他们的工作非常认真,这是他们很美好的传统。
「《遗教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谄曲是委曲巴结别人。欲望多的人他多求,他会有这种不好的心态,少欲之人不会,为什么?无求於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处事待人接物有诚敬心,有彼此互相关照的心,有敬爱的心,有互助合作这个观念,这些都是人的本性,不教都有。在一般童子,你看小孩,他们在一起玩耍你就能看到。现在问题严重。我这个年龄,童年住在乡村,小朋友在一起玩,没人教,都会互相关怀、互相照顾,这一点不假,邻居、邻村的小朋友都跟兄弟姐妹没什么两样。现在问题出来了,这问题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小朋友被电视教坏了;上了小学,六、七岁上小学,上小学就看电脑,所以被网路教坏了。很小在一起他就有坏点子,他有坏心眼,要想占别人便宜,想控制人,夺取别人所爱的。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二十年后这些小孩长大了,在社会服务,社会会成什么样的社会,我们能想像得到。如果现在不回头,不去把老祖宗东西找回来,真的,就像外国人所说的世界末日,末日无法幸免。我们这才真正省悟过来,明白了,几千年社会的安定和谐是老祖宗们所教出来的。他们身行言教,教我们伦理,伦理是教我们懂得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动植物的关系、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与山河大地的关系,这属於伦理。关系搞清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应对,这是道德,要遵守道德的规律。五常、四维、八德,这是道德的规律。还要懂得因果的道理,善因善果,恶因恶报。
因果从哪里来的?什么时候开始有因果?在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宇宙、生命、万物,因果是同时发生的,佛经上的术语「一念不觉」,同时发生。第一个一念没有原因,所以佛法给它一个名词叫无始无明。不但没有原因,给你讲真话,它没有开始,这个话是真的。我们在年轻时候学佛法,对无始无明总有迷惑,无始大概是时间太久太远了,找不到它的起源,这是无始。其实我们把意思全搞错了。无始,就是字面上的话,根本没有开始。这个就难懂,太玄了,明明有怎么说无始?到量子才把这个问题解决,普朗克就说这个物质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物质现象这个说法跟佛法讲的无始无明是一样的,你说它有,已经不在了。你想想看,一秒钟生灭一千六百兆次,你把那一次,你怎么能看到它?一秒钟里头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我现在让你把那一个生灭说出来,一个生灭,说不出来,我说这一句话的时候,不知道多少兆的生灭过去了。你说它灭,它又生了,你说它生,它就灭了,可以说生灭同时,你找生灭就找不到。在什么时候?就在现前,就在当下,根本就没有过去未来;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都在当下。
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妄想、分别、执著,这些烦恼障碍住了,把事实真相障碍住,这佛说得清楚;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个事实真相你就见到,你就真正体会到,谁放下谁就证得。不能完全放下没关系,分段放下,这是佛教学的手段,教学的善巧方便。先放下执著,就是别计较。一切都不执著,你的境界就是四禅八定,你对六道里头全看到了;六道之外的不行,你还有障碍。分别再放下,不但没有执著,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你就见到十法界;也就是说,这些虚妄的幻相你全明白了,能现的心性你还不清楚。再进一步,把起心动念放下,眼见色、耳闻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外面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根尘接触不起心、不动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智慧,如如不动这是禅定。不起心不动念是自性本定,每个人都有的,你恢复了,在佛法讲你成佛了。成佛不是别的,恢复见性,见性叫成佛。成佛就是回归自性,自性里面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这个时候统统显现出来了。不显的时候叫常寂光净土,显现出来叫实报庄严土,实报土跟寂光土是一不是二,隐现不同。这是讲少欲。
少欲之人,不但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丝毫委曲的心态,「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诸根就是讲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它的影响。眼见色,见色性,他不是见色尘,为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见的叫色尘。这个色是什么?会染污他,眼见色他会生七情五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都会引起烦恼,会引起七情五欲。真正少欲知足的人不会,不会再被外面境界干扰。「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这《遗教经》,说真正能够少欲的人,心地坦然、清净,没有忧畏,忧虑、畏惧的没有。触事有余,是说他的智慧能力都会处理得非常妥善。六道众生在一生当中,所有的际遇都有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总的来说还是不外乎四种,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所以处理是真有智慧,完全了解。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都欢喜承受,善缘恶缘都能用智慧去化解,以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以智慧心成就自己的道业。走的是哪一条路?成佛之道,选择这条道路。
成佛之道,最容易走的,最稳当、最直捷、最快速的,无过於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条路,善导大师说得好,人人走得通,贫富贵贱、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成就。所谓「万修万人去」,就是这部经上所说的,依照这部经的理论方法去学,个个都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个个都得到圆满的成就。时间快速,三、五年决定可以拿到手,比现在一些国家办移民时间还要短。我们移民到极乐世界,办这个手续一般是三年就成功了,拿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公民,不是永久居留,是公民。极乐世界的公民,三年可以拿到,为什么不干?为什么要留恋这个悲惨世界,这么痛苦的世界?你能说你聪明吗?你能说你有智慧吗?这个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我们就了解了。三、五年的时间在这个世界上,与这个世界上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他们要争的给他,他们要求的给他,我们到极乐世界去。这个世界一切的一切全带不去,带不去的赠送给他们多好,好事情,全布施掉;统统布施掉,换句话说,遍法界虚空界你统统都得到了。你这里不肯舍,极乐世界得不到;这个地方肯舍,叫舍得,你全都得到了。
下面说,「有少欲者,则有涅盘。是名少欲」。涅盘是不生不灭,涅盘是究竟圆满。大乘教里把它翻作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只有清净寂灭,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你全都用得上,这是圆的意思。底下接著说,「汝等比丘」,比丘是梵语,佛教出家弟子的称呼。「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这是佛在《遗教经》里面教导弟子。释迦牟尼佛的教学,他自己先做到。世间人在这个社会上,求高职位、求大财富,求五欲六尘之乐,他求这些东西,这些东西跟著生起来的就是贪瞋痴慢疑,根本烦恼。释迦牟尼佛把这些东西全舍掉了。他是王子出身,如果不出家,他做国王。十九岁舍弃王位,他出去参学,在参学的十二年当中,他真的少欲知足。印度宗教很发达,修苦行的人多,这些修苦行的人都被社会大众所敬仰、所尊重。释迦牟尼佛就开始过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是成道之后,十九岁开始求学的时候就这么干,舍弃皇宫里面那种奢侈、优裕的生活去做苦行僧。十二年的参学,他锻炼出来了,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三十岁开始教学,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的。经里常常说,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三百余会,用现在的话说,他办活动,办学习的活动,一生有三百多次,有大的活动好几年,有小的活动几天,三、五天。随缘,哪个地方邀请就到哪里去,居无定所。
圆寂之后,这些学生们大家在一起聚集,迦叶尊者主持,阿难出来担任复讲,结集经藏。佛在这四十九年当中教给我们的,阿难都听到了,重复讲一遍,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变成文字留给后世,这就是佛经的来源。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没有讲稿、没有文字,随口叙说,天天不间断。这是世尊当年在世教学的本来面目,真的是万缘放下,一心教学,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教我们要少欲,教我们要知足,教我们要持戒,教我们要吃苦,以苦为师。为什么?甘心情愿过这种生活,心是定的,没有贪心、没有瞋恚、没有愚痴、没有傲慢、没有嫉妒,这个心多么善;心善身就善,身体就好,这是境随心转。释迦牟尼佛一生游化,哪里请他,他就到哪里去,在哪个地方讲经,那个地方就有福报,就能帮助那个地方化解灾难。不是喜欢跑,到处去救灾救难,没人知道。慈悲到了极处,一生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全为别人。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这他做到了,他每天晚上过夜都是卧在地上。不过佛是坐,他不是卧,佛在树下打坐,弟子们个个也都有这种禅定功夫。下面说「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这是真的,不知足的人,他有再高的地位、再大的财富都不知足,还想多,所以他有苦恼,他有烦恼,求不得苦。求不得苦会给你带来老病死苦,你焦虑,你烦恼、烦躁、心情不安,他的日子就过得很辛苦。「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拥有亿万财产,天天还想著赚钱,他是穷人,穷人才需要操这种心;知足的人,一个月能赚一点点钱,可以过生活,满足了。我在印尼,印尼我去了十一次,朋友很多。每一次我们车在街道上行走,印尼交通堵塞很严重,车停在那里就看到乞丐,乞丐他们是排队的,很有秩序。我看到乞丐,他问人要钱,拿到印尼盾一万盾,他一天能讨一万盾,一万盾相当美金一块钱,他这天生活没问题了,他就不排队,走了,那位置让给别人。知足!我很受感动,他不多要,我今天生活能解决行了,用不著再站在那里排班,不用了。印尼的人民多半都是这样的,工作、生活能过得去,他不想工作,他去玩去了,到没有钱吃饭的时候再去找个工作,工作一、二天。所以雇主,雇他们的人,钱是一个星期发一次,他不能一个月发一次,一个月发给他,至少两个星期他不来上班,他不来了,他要把钱花光,没有了,他才会来。这是什么?知足,所以他常乐。印尼人之乐不是外面人能想得到的,外面人是拥有高官、拥有财富为乐,他们不是的,他们那些东西都不要。所以他们的乐趣,中国古人能够体会到,现在人体会不到,连他们天天出来讨乞的乞丐都快乐。很难得的一个国家,我们一般认为这个国家穷,这个国家落后,你不知道这个国家人真快乐。少欲知足,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又《法华经劝发品》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这个行念去声,念横,念横当动词,念行是名词。由此可知,修普贤十大愿王,这个十愿要能兑现,不是少欲知足的人他做不到。少欲知足,这种人有爱心,他遇到事情能让,他不争,这人有德行。所以他能够一切恭敬,这礼敬诸佛;他能够称赞如来,弃恶扬善;他能广修供养,虽然财力、物力不多,他有一分真正供养的心;他能够忏除业障,知道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他知道。一般富贵人为什么不知道?富贵人迷了,认为讲经说法、仁义道德与我不相干,他把名利、财富放在第一位,是他人生的目标,好像活在世间就是为名闻利养而活的,其他的他不懂。只有少欲知足的人他才知道道德的可贵、觉悟的可贵、和睦的可贵,他知道这些,所以他能修菩萨行。
「又义寂师引《般若经》云:云何菩萨少欲?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况余欲」,这是真的少欲。学佛的人也有欲望,欲望是什么?想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这个欲望也没有,那其他的更不必说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他已经不动心了。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没有分别执著,这人是什么?这人就是如来。他已经证得究竟的果位,《华严经》上讲的妙觉果佛,他证到这个位子。真的一切放下,一切放下一切全都得到。那我们要想想看,我们今天学得这么辛苦,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没有把握,原因在哪里?我们对这个世间没放下,还是有强烈的欲望,不能离开这个世间,所以对极乐世界的信息就相当的渺茫。我们在年轻时候,也有四、五十岁,请教一个老和尚,修行还听说很不错的,我们向他请教,老和尚,他修净土法门,「你往生有没有消息,有没有把握?」他摇头。我们觉得应该不错了。老和尚讲真话,为什么?没有彻底放下。建立道场为什么?别人的寺庙建得比我大、比我庄严,我不如他好像没面子。这是什么?面子没放下,尊严没放下,这是大障碍!所以跟极乐世界线没连上,有障碍。这都是讲要少欲。少欲到无上菩提也不在心目当中,心里也没有了,真干净!那我们求生极乐世界是不是个欲望?是的。不要紧,这个欲望就是什么?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再把这个欲望放下,你就步步高升。因为你带这个欲望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四土里头位子最低的,你有欲望。你到那个地方去之后见到阿弥陀佛,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了,马上就提升,提升到方便土,提升到实报土。如果真正到那个地方去,连无上正等正觉的念头都没有了,那恭喜你,你圆满了,你证得妙觉果位。告诉我们放下的重要!
下面再讲知足,「云何菩萨知足?得一切种智,是名知足。」一切种智是什么?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叫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知足,知足就不再求了,到此为止。我们现在也是第一要知足,知足什么?我们得到净土了,我们得到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名知足,你就应该叫知足。你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恭喜你,你决定往生净土,往生净土你决定成无上菩提,肯定的。不知足,我还要学这个、学那个,就把你的功夫破坏,把你的信心扰乱,你往生极乐世界上面打了个问号,可能去也可能你不去,你去不成。如果你是知足,那你决定去,这问号就没有了,决定去,没有不去的。一生造作很多业障、罪业,一个字不认识,遇到这个法门他要肯念,这人能成佛,例子很多。
前面跟诸位讲的,哈尔滨极乐寺的修无法师,好例子。这个出家人,没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没念过书,自己晓得自己愚痴,不认识字。出家之后,这人有善根,在寺庙里头修苦行,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他全干,不怕苦,愿意帮助人,尽干这个事情。极乐寺传戒,他报名去做义工,照顾戒期当中生病的这些出家人,发心做这个事情。在戒坛往生了。这戒坛多殊胜,往生到极乐世界成佛了,他是真往生不是假的。不生病,好好的一个人,向老和尚告假,我要走了。老和尚有德行、有修养,笑笑,好!当家师比不上老和尚,当家师责备他:你这个出家人怎么没有一点长远心,戒期不过两个月,你都不能做到圆满,中途而退。他这才告诉说:老法师,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两个老和尚一听,到极乐世界,你预知时至?是的。几时走?不出十天。这是大事!要求派几个人助念,送他往生,这谁都欢喜。到第二天又来找老和尚,告诉老和尚,「我明天就走」,大家赶紧给他预备后事。第二天真走了,真往生了。谛闲老和尚是戒坛里面的得戒和尚,看到这桩事情非常赞叹,这是出家人的好榜样,没有生病,说走就走了。助念的这些同学们要求他作几首诗或者作几首偈子留给我们做纪念,修无法师说:我是个老粗出家,不认识字,我也不会作诗,我也不会作偈。最后说,我有一句话留给大家做纪念,他说出这句话,「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最后留这句话。他是不能说,他真能行,他真干,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他知足了。
谛闲法师还有个徒弟锅漏匠,这大家都知道,也是不认识字,四十多岁才出家,什么都不会。谛闲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念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告诉他准有好处。他也不知道什么好处,他也不管,反正师父教我念我就念,就真干,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三年,预知时至,没生病,站著往生的,死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都得走路,老和尚在观宗寺,到他观宗寺走路要走一天,大概六、七十里路,要走一天,把这个信息去报告。老和尚再收拾一下,赶快赶回来,来回三天,他在那站三天。不容易!这些人怎么成就的?没有别的,就是放下,真正少欲知足,什么都没有,知足常乐。出家就知道念佛,除念佛之外什么都不知道,你无论问他什么,他给你回答都是阿弥陀佛。
底下是念老给我们说的,「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我们自己生活所需够了,不再想了、不再求了,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他境即是色等五欲」,我们讲财色名食睡,不求,「自法即是现量之智」。我现前能干些什么就真干,师父教的一句阿弥陀佛,叫你老实念,要真的老实念,我只会念这一句,其他都不会,这叫安住自法。准义寂师的意思,「则不於心外取法,无一法当情者」,这个当是动的意思,意思就是说,不为一切法所动摇,这叫「少欲」。外面无论是善缘恶缘、顺境逆境,他统统都是一句阿弥陀佛,决定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善缘、顺境不起贪恋,没有贪心,逆缘、恶境没有瞋恚,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老实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就是少欲。
底下这四句话意思很深,「体露真常,寂灭为乐,如如不动,为知足」。这个境界很深,这是菩萨才能做得到的,我们只要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就知足,这就行了。「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证佛经语深」,这一句话两个小时讲不完,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真的明白、真的懂得,这一生就成佛去了。换句话说,修行,无论修什么法门,功夫不得力,毛病就出在这四个字,你不能少欲,你不知足,所以你的障碍、魔难重重,不但有障碍还有魔难;真正做到少欲知足,魔难都没有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