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解演义 - (第二七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七三集)  2011/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三百三十一面,看「积功累德第八」:

  「本品中法藏菩萨发大愿已,从愿起行,於无量劫,住真实慧,植众德本。教化无量众生,住於无上之道,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功德,说不能尽,是故品名积功累德。」这几句话是解释经题,为什么这一品叫做「积功累德」,简单的介绍。这一品所要讲的,是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之后,也就第六品从愿起行。前面ㄧ品,这是跟我们说明了,「必成正觉第七」是印证,这是求感应。这一品就是从愿起行,要看他怎么样实现他的愿望。於无量劫,住真实慧,植众德本,经上给我们讲的五劫修行,无量劫是泛指很长的时间。下面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就是「住真实慧,植众德本」,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ㄧ般众生修行不能成就,也就是愿是发了,想不想实现?也非常的想,为什么做不到?就是没有真实慧,可见得关键确实是在这一句。如果你有真实智慧,你的愿就可以能兑现,你有能力去做到,才真正是植众德本,自性里面的性德都显发在外面。

  下面说,「教化无量众生,住於无上之道」,学习世出世法没有例外,最好的学习就是教学,古大德常说「教学相长」,所以最好的学习是教学。特别是对於中下根性的人,因为你天天要教,你就不能不读,不能不修,这是什么?对治我们烦恼里面的懈怠、懒散。多少发心的人因为懈怠而退堕,这样的人古今中外太多太多,所以精进是菩萨第一善根,这是唯一一个善根。精进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到可真不容易,最好的方法是教学,你天天要修行,不真修境界提不上去,天天要读诵经典,要备课,不读诵,你没有办法教人,你讲不出来。身行言教是菩萨对治懈怠最好的方法,帮助你勇猛精进。教化众生得真干,目的是要让这些众生住於无上之道,目标非常鲜明,教学的目的是成佛,这个方向是成佛之道,有进无退。这一生就像前面所说的,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这一生当中,这是阿弥陀佛最喜欢听的一句话。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上根利智,佛门里面所说的上上根人他就成就。中下根性的,可以逐渐的完成,先求得三菩提心,三翻成中国意思是正,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觉,三菩提心翻成中国就是正觉心,入门。世间人也有觉,但是不能称为正觉,为什么?这个正一定是跟无上菩提同一个方向、同一条道路,这才是正觉。正觉是阿罗汉、辟支佛这两个果位,见思烦恼断了,辟支佛见思烦恼的习气也断了。再向上提升呢?三藐三菩提,三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正等,等於佛,这是菩萨等於佛,还没成佛,提升。再向上提升就是阿耨多罗,阿耨多罗翻为无上,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大乘圆教妙觉果位,圆满的回归自性了。你看教化众生是以这个为方向、为目标。「如是功德,说不能尽」,所以这一品叫「积功累德」。我们要想真干,这一品经就非常重要,教给我们怎样积功、怎样累德。请看经文:

  【阿难。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这一大段是如愿修行,这个几句是总说,下面这一段真干。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这是讲建立极乐世界严净净土。我们看黄念老的注解,「法藏菩萨於佛及天人大众中,宣发以上之弘誓愿」,这下面有注解,「弘者,广也。《法界次第》释曰: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这是解释弘誓愿。「弘誓愿者,泛指佛菩萨弘大之誓愿。今言斯弘誓愿,则专指法藏菩萨之四十八愿也。发斯愿已,由愿生起无边殊胜妙行。」前面解释这三个字,「弘誓愿」,广大、普遍这个缘是弘的意思,我们的心量要大,要能包容。心量小了不能成就,小心量的人对世间法都不能成就,出世间法那边都沾不上,为什么?出世间法没有边际的。前面我们读过,空寂心、妙圆心、无碍心这都没有边际,所以菩萨的心确确实实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中国古谚语所谓「量大福大」,ㄧ个人量不大,他有什么成就?我们看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的人,你特别注意,开国的帝王各个都是大心量,什么事情到他面前大而化之,绝不会斤斤计较。斤斤计较不行,受不得委屈的也不行。特别是经文里面「住真实慧」,真的是要有真实智慧,智慧的对面就是烦恼、就是情绪,办大小事情不能够用情绪,要用智慧;情绪办事不能成功,纵然成功后面后遗症很多。这是愿不能不大,愿愿你看都是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而发,四十八愿愿愿为众生,没有ㄧ句是为自己。为什么不为自己?众生就是自己。自己本来跟众生是一体,所以念念就包括一切众生,这就是真实慧。

  「自制其心,名之曰誓」,这誓是什么意思?誓是对自心来讲的,我们的烦恼很重、习气很重,自己能把它控制住,让烦恼习气不起作用,这是誓。「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要克服你自己烦恼习气,就成功了。能够克服自己见思烦恼,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没有占有的欲望,没有控制的欲望,这就是要自制其心,不自制其心做不到。见思烦恼就是执著,自制其心,放下执著这是声闻,佛法里面断恶是断下品。下品断了再断中品,中品是分别,分别太多了,大乘里面称它作尘沙烦恼,起心动念就是分别,分别之多就像尘沙一样,比喻那么多,无量无边无尽的分别也得要放下,於一切法不分别。不分别比不执著高,不分别的人ㄧ定不执著,不执著的人他还有分别,所以放下尘沙烦恼这是菩萨,比阿罗汉高了。再提升放下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虽然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里面没有分别执著,这个高明,这人在哪里?法身菩萨,这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实报庄严土里面的群众。他只要是住在实报土,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出了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还做不到,他做到了,这叫大英雄,十法界里面的佛都不能称为大英雄。所以大英雄最低的条件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真的这三种烦恼都放下了。自制其心,修行总的原则、总的纲领就在这一句!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克己复礼」,克己的功夫就是自制其心,复礼就是志求满足,满足是满足自己所发的愿,我所发的愿兑现了。

  下面念老的解释,「弘誓愿者」,如果单单讲这句,就是「泛指佛菩萨弘大之誓愿」,多半都说的是四弘誓愿,可以说这四条是一切诸佛菩萨因地发愿的总纲领。即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不出这四大范围,你看度众生的愿,断烦恼的愿,学法门的愿,成佛道的愿,绝不超越这四个纲领。四十八愿就是四弘誓愿的细说,四弘誓愿是总纲,它是别目就说得更清楚。「今言斯弘誓愿」,上头加ㄧ个斯,斯是此,此誓弘愿,「则专指法藏菩萨的四十八愿」。发四十八愿之后,「由愿生起无边殊胜妙行」,为什么?以行来实践他的愿望,就他每ㄧ愿他都要做到,真做到,做到不是短时间,是要很长的时间,愿愿都不例外。你要问为什么?答案非常明显,我们自己冷静细心观察就明白,没有发愿之前是凡夫,凡夫在六道十法界多长的时间?无量劫。无量劫染的这些烦恼习气,你说有多广、有多深,那么容易断得了吗?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学习要ㄧ门深入、长时薰修,以行践愿也离不开这个方法,我们还是要烦恼ㄧ桩ㄧ桩的断。断贪、断瞋、断痴、断慢、断疑,这根本烦恼,还断恶见,所有错误的看法都得要断,事上要断,理上要断,相上要断,性上也要断。所以法藏比丘自制其心用了五劫的时间,这不是简单的。

  他断烦恼这些行为,种善根这些行为,这都是殊胜妙行,殊胜妙行不是一个,无量无边。愿在指导他,每一愿、每一愿要怎样才能兑现,愿不少,四十八条。如何能够断尽,烦恼习气断尽,良好的心态养成都需要长时间,都需要经历重重的考验,才能成就,禁不起考验不行。一般说顺境善缘好,你会生欢喜心,会生起贪恋的心,这就是烦恼。顺境、善缘里头生烦恼,你要自制其心,在顺境、在善缘不生贪恋。反过来在逆境、在恶缘,环境不好是逆境,恶缘是你所遇到的人不好,都是跟你做对的,他不是帮助你,找你麻烦的。在这里头很容易生起怨恨、不平,你要自制其心,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没有怨恨,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都能保持著你的清净平等,这是功夫,这真修行。唯有心地清净平和,他生智慧,他不生烦恼,智慧能帮助你解决问题,圆圆满满;一生烦恼就坏了,可能就把你的好事破坏了。我们从这一句能体会到,法藏菩萨发愿之后的修行不是容易事,无边殊胜妙行难得他都圆满。

  再看下一段,「本品开章明义,其第一句直曰:住真实慧。此一句子,乃一切妙行之大本,为无量人天开正眼。」《无量寿经》有三种真实,这是其他经里很少有的,经里面告诉我们,「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讲了三种真实。积功累德头一句就说「住真实慧」,你要把心安住在真实智慧。这一句就是我们在前面一品,末后《无量寿经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十种心,是「住真实慧」,住在自性本具的空寂心、妙圆心、无碍、无住、无作、无外、无内、光明、平等心,这是一切妙行的大根大本。为无量人天开正眼,人天要想修行、要想证果,就不能不依法藏菩萨这一条道路,他走的是这个路,我们跟著这条路走,他成功了,我们肯定也会成功。

  「本经《德遵普贤品》」,这第二品,「曰: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大教缘起》曰」,第三品里面有这句话,「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今云:住真实慧。此三句虽各有异,而其真实则不二也。」三种真实。「真者,真如也。实者,实相也。」十法界六道里面,大家要知道没有这三种真实,六道众生的心行果报,诸佛如来都叹为可怜悯者应知,为什么?因为没有这三种真实。换句话说,六道十法界里没有真实这回事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来的真实?真实之际是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这是真实之际。真实的利益是永远不会失掉的,那是什么?那是破迷开悟,你永远不会失掉,这是真实利益。这个地方又给我们讲「住真实慧」,真实智慧能成就万德庄严,能成就积功累德。真如、实相都是自性的别名;换句话说,这三句是性德,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有的。

  「《观佛三昧经》云: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什么叫第一义空?第一义空是术语,《佛学大辞典》说,「对於小乘之涅盘而云大乘至极之涅盘为第一义空」,小乘叫偏空,「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盘者空亦空」,空都不执著,这另外给它定个名词叫「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其实著了名相都错了,老子《道德经》头一句话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说不出来,能说出名相,名相全是假的,这是学佛的同学不能不知道。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听教诵经,这是我们最平常用的,听教就是上课听讲、读诵,必须要懂得三个原则。第一个,不著言说相,我们听经不要执著他的言说,要听他所讲的意义。他长说短说、深说浅说都不要紧,都无所谓,要听他的意思,不执著言说相。看经呢?看经不要执著文字相,执著言语相错了,执著文字相也错了,不能著相。第二个,不能执著名字相,譬如这里讲小乘是名字,涅盘也是名字,第一义空也是名字,偏真但空还是名字,这个名字相是假的,也不能执著。你明白它的意思就行了,随便他怎么说没关系,只要我在这个里头把意思体会到。第三个,不著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我们中国人讲望文生义,就是听了之后我有自己的意思,不行。为什么不能?因为佛没有意思说出来的,你怎么听了会有意思出来?那意思是你的,不是佛的。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自己意思生起来不是如来真实义。这样才叫会听,读诵的时候会读,这样读诵、这样听经会得三昧、会得定,会开悟。

  如果你著相,著相无论是著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你都不能得定,都不能开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著这三种相你学的是佛学、是知识;你不著这三种相,你是智慧,你会得定,你会开悟。这是世法跟佛法修学心态不相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今天学佛学的是什么。佛法修学,无论用什么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全都是戒定慧,离开戒定慧不是佛教的法门,佛教的法门决定跟戒定慧相应。譬如你诵经,诵《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初学的人大概念两个小时,字字句句念清楚,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一直念下去,自己没有一个念头起来。有念头是什么?就像照,一看到这个就觉悟,那是照见,你没有去思想;我想想这个意思是什么,一想就落意识里去了,不能想。一听,明了就明了,不明了不要紧,再念第二遍,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总有一次意思一下出来。所以你守这个方法就是持戒,你真的去干那就是修定,所以他会得三昧、会开悟。这是佛法学习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一切时、一切处都离不开戒定慧三学。

  《三藏法数》里面说,「诸法中,最第一法,名为涅盘」,梵语涅盘可以翻成中国文字,在四谛里面翻作灭,四谛大家晓得苦集灭道,两重因果。世间就是苦跟集,苦是果,集是什么?集就是烦恼。集是因,因为有集,所以才有苦。你想想看,你每天在集些什么,我们讲收集,你天天收集什么?眼耳鼻舌身意都在收集烦恼。见色闻声跟里面的七情五欲混合在一起,你收集这个东西,天天收集,你的果报就是六道轮回。这是佛给我们说出来的,六道怎么来的?这么来的。六道为什么这么苦?因为你天天收集苦因,那你得的当然是苦果。佛法也有因果,佛法的果是什么?果是灭,灭就是涅盘。灭什么?灭苦因、灭苦果,把六道里的因跟果统统灭掉,六道就没有了。用什么方法来灭?灭有因,灭是果,果必有因,因是道,修道你就能证得灭果,所以这个灭是灭烦恼、灭苦果。四谛里所翻的灭,灭不是个坏事,好事,把六道灭掉,把十法界灭掉,为什么?它本来都没有,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东西灭掉,自性就现前,六道十法界灭掉,自性清净土就现前,自性清净土就是实报庄严土,就现前了,假的灭掉,真的就现前。「涅盘之法,空无有相,是为第一义空。」我们起心动念就不空,就落在集里头。我不执著,我不分别,什么都放下了,什么都没有了,你心里还有没有?有,怎么没有?还有「什么都没有」,还有「我已经空了」,你还装了这些东西在里头就不是真空,就不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连这些念头都没有,才真正叫第一义。所以阿罗汉没有第一义空,阿罗汉有空,没有第一义空,阿罗汉有放下,「放下」那一念他还没放下,他还有放下。

  「《涅盘经》二十七」解释说,「佛性,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空跟不空都没有,才叫真空。空与不空是二边,二边没有了,这叫中道,中道出现了,还是不干不净,你还是落在二边,中道也没有,有中道就错了。所以佛性是第一义空,佛性是什么?觉性,佛是觉的意思,自性觉就是第一义空,自性本来觉,这个觉不是修来的,叫本觉。《起信论》上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迷,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一念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决定可以断掉,因为它本来没有;本来有的决定可以证得,本觉本有,决定可以恢复。只要你把那些不觉放下,觉性自然现前,怎么现前?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觉性就现前,就在当下,不求自得。因为我们求,本觉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这个作用起了,扭曲了。它起什么作用?就是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全是觉性,因为你不知道它,还以为自己本事挺大的,全把本觉扭曲了,本觉并没有失掉,只是变质;你把妄想分别执著、起心动念统统放下,它就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就是大觉,就是真智慧,这个地方讲的真实智慧。所以空与不空,这个概念都不能有。

  「《智度论》三十一」,《智度论》一百卷第三十一卷,「能使诸法实相空,名为第一义空」。诸法实相空是什么?这一句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对这个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它就空。你还有一个诸法实相空,你已经不空了;心要寂静,寂静是真心,真心里头不能有东西。《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什么?佛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一个字都不能执著,你要是执著一个字,错了,佛都流眼泪,在旁边说:对不起你,我害了你。佛是真的害了你。佛没有害你,你自己害自己,你错会了意思。马鸣菩萨讲得那么清楚,教你不要执著言说相,换句话说,文字是言说的符号,言说不能执著,文字不能执著。不执著名词术语,不起心、不动念,这样听讲、这样读诵会开悟,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可是几个人能做到?大概是像惠能大师那一号的人物可以做到,别的人都不行。看经著了文字相,听讲著了言说相,所以怎么看、怎么听还都是自己的意思,未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你没了解,就是你著相了!离一切相,这三种相都要离,可执著不得。所以,讲经的人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经的人听而无闻、无闻而闻,那个才妙。所以第一义,难!

  「《观佛三昧经》曰;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这个第一义就是讲的佛如来果德,妙觉位的果德,真如实相这是第一义空,说得没错。我们怎么样?全著了,文字相也著,名字相也著了,我们给人讲还是讲这些东西。那这是什么?这叫佛学,不是学佛;如果是学佛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学佛。所以从这些句子里面,我们晓得第一义空在哪里?如果我们真能做到,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在这其中守住自己的清净心,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没有一样不是第一义。一一诸法无非第一义空,你证得第一义空,恭喜你,你成佛了。佛法在哪里?佛法没离开我们,其实我们还不都是住在第一义空里头!不知道这叫迷。

  末后还有一段,「小乘之涅盘亦名第一义空」,这怎么说法?「《杂阿含经》十三曰」,也第十三卷,「我今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初善,中也善,以后也善,这个善是真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这小乘涅盘,《阿含经》上说的,里面只著重在善义善味,你看这不是讲文字,不是讲善言、善行,不是这个,善言、善行不是第一义空。言行里头的义趣、义味叫法味,意思你体会到,法味尝到了,纯一满净,你的心行清白没有一丝毫染污,这是第一义空。我们可不能执著,这讲的大乘跟小乘,我们大乘、小乘都不说,说我们凡夫有没有第一义空?凡夫果然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学过佛法,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真正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第一义空。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著。分别是起心动念之后才有,执著是分别之后才有,所以不起心、不动念,分别执著决定没有,跟自性相应了。小乘不是没有,少,非常非常少,真的是善根深厚他才能够得到。

  我们看这底下注解,「穷极真如实相之源底曰真实之际」,际是边际,到真实的边际,真实的根源,真实之底,根底,这叫真实之际。换句话就是彻悟自性,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彻底觉悟了。我们平常讲大悟、小悟,那是悟的层次没彻底,彻底觉悟就是真实之际。「当来一切含灵」,当来是将来,也可以说当是当前,来是未来,就是现前跟未来意思也能讲得通,「一切含灵,皆因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而得度脱者,真实之利也」。这把真实之利说出来了。六道是假的,你拥有的再多,你都得不到,你身体一死了立刻就轮回,没有一样是你的,所谓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明白这个道理,人生在世要多做好事、善业,为什么?业能带得走,除了业之外其他没有一样东西能带走。所以明了这个绝不造恶业,造恶业得恶报,行善业才得善报,善报、恶报全出不了六道轮回。我们明白了,我们今天要造什么业?咱们今天造的业是净业,断恶修善,断恶不著断恶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不但不能著相,也不要著名,也不要著这个念头:我做了多少善事。这念头都不要,为什么?你跟第一义空相应,第一义空是真的,真如实相这不是假的。我修善断恶,我念头里头还有影像,都是假的。影像放下,心干干净净,像古大德所说「作而无作」,真做了。心里面呢?心里头没有染,痕迹都没有,就跟没做一样,作而无作,天天在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天天给我们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真精进,真做,佛心里痕迹都不著,什么也没做。这是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示范的,给我们做典型,我们学佛要向他学习,学他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你看一生讲经教学,对於世间名闻利养丝毫都不沾,一生过他一样的生活,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每天出门托钵。这是示现什么?这是示现第一义谛,第一义空,安住在第一义中。

  当来是现前、将来,一切含灵这是一切众生,包括情与无情。以前我们觉得含灵是有情众生,不包括无情众生,无情是什么?植物、矿物、山河大地,不包括这个。现在我们知道,《华严经》上说得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切含灵实在讲包括无情,包括了植物,包括了矿物,包括了虚空,都在其中。我们听到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才了解五蕴的真相,五蕴是一切法的根本,是一切法的基础。弥勒菩萨讲得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念念成形是色,形皆有识的识是受想行识,这合起来叫五蕴。五蕴从哪来的?从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业相。今天科学家讲的能量,动,动就产生能量,能量一变就是受想行识,再变就物质现象,物质跟精神,也就是五蕴是同时发生的。至於它的变化变成这个宇宙,无量无边无尽无数这些万物,都是分别执著变现出来。有没有数量?没有数量,真的没有数量,随著念随著变。就像万花筒一样,我这里还有道具,这是万花筒,万花筒的构成很简单,这三片玻璃,里面放几个不同颜色的碎片,不多,你拿出来数数,也不过就是大概十几二十片。可是你去给它转转看,你把图案你用照相机去拍摄,一张一张拍摄,你就这么老是转,不会找到两个图案完全相同。识变就跟这个道理一样,无论怎么变都是假的,你可别当真。为什么?它刹那不停,速度之快你无法想像,一秒钟频率一千六百兆,一秒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的刹土,里面的六道、十法界都在这个变化当中。《还源观》上讲的一句话讲得太好了,叫「出生无尽」,用四个字就把它讲清楚、讲明白了。我们一般形容说千变万化,我们从万花筒这个原理解释,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一切含灵,皆因弥陀一乘愿海」,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为什么说一乘?一乘是佛乘。前面我们读过的一切皆成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帮助众生成佛,所以它是一乘法,它不是三乘、五乘。转凡成圣,众生成佛的方法太妙了,就是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所以这六个字一定要放在心上,把心上其他拉拉杂杂的垃圾全放下。要把这个心洗得干干净净的,里面只有一尊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就得度。根利的立刻就成佛,像释迦牟尼佛的示现,像惠能大师的示现,立刻就成佛,凡夫成佛确实一念之间。钝根的,放不下的,迷得很深、迷得很重的,往生就成佛了,还要通过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利根的在此地就成佛,不必到极乐世界,虽然在此地成佛,他跟极乐世界来去自如。实际上极乐世界跟我们没有距离,阿弥陀佛的报身跟我们现前的肉身也没有距离,我们这个身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能跟如来报身相应,如果是真的那就没有法子,它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什么叫真实之利一定要搞清楚,不往生、不成佛,利益都是假的,只有往生成佛是真实之利。

  「能显此真实之际,惠此真实之利者,即此真实之慧也。」真实之慧重要!没有真实之慧,前面两个都得不到。显此真实之际就是明心见性,惠此真实之利就是阿弥陀佛他的大愿,他的方法,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的愿,阿弥陀佛就是执持名号这个方法,是真实之利。我每天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ㄧ声真实之利,念一百声就是一百声的真实之利,没有比这个更真实。所以有很多人一天三千声佛号、三万声佛号,功夫用得深的一天五万声佛号、十万声佛号。这些人为什么这么干?他知道那是真实之利。他怎么知道?他有真实之慧。真会念,声声佛号具足戒定慧三学,声声佛号具足弥陀四十八愿,声声佛号里面具足空寂、妙圆种种心,这一句佛号圆满具足。

  下面说,「慧者,《大乘义章二》云:据行方便,观达为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念老说,「是乃以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方名慧也。」据行方便,据是依教奉行,佛教我们持戒,佛教我们行六波罗蜜,这都是方便,方便也就是随缘。《还源观》上四德第一句「随缘妙用」,妙用是慧,妙用是观达。慧观通达,观的是什么?观的是自性空寂,一一法了不可得。了不可得,为什么还要行?我们今天的行是度自己,我们迷在方便里面出不来。所以我们要依一切诸佛所走的道路,戒定慧三学,走出六道轮回,走出十法界。你不循著这个路去走,自己想去找一条路,你就错了。古往今来十方世界所有菩萨都走这一条路,你为什么不走?你要新创一条道路,你走不通。为什么他们这个路是正路?你想想就晓得,他们这个路是什么路?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么一条道路,你还能找到第二条路吗?没有了,就这么一条路。不放下,那有千万条路,无量无边的道路;放下就一条路,这条路通入自性,通往大般涅盘。所以,放下就是!你搞多了、搞杂了,你害了你自己。

  我们也看到古来一些祖师大德,也广学多闻,难道我们不能学他吗?不是不能,你有人家的本事就行,广学多闻没障碍;没有人家那个本事,一学就坏了。什么本事?前面刚刚讲过的,马鸣菩萨教的本事不著相,言说相(文字相)、名字相、心缘相全不著。那是什么?学而无学、无学而学,千经万论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它不障碍你了,你不受它的影响。这个自己可以试试看,我这一天,今天读了两种经、三种论,你脑子里是不是有这些东西?有了,全著了,那就坏了,那你就错了。读了这么多东西之后,智慧开了,一点相都没著,那就行,对了。只开智慧,不落印象,你一天看十种、二十种、一百种、两百种,没关系。如果没有这个本事,还会著相的话,你只能著一个相,为什么?好除掉它,容易放下。执著太多,放不下,不就这么回事情吗?所以对绝对大多数的人说,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能够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这里据行方便,观达为慧,你自己要懂得,要有方便,要有智慧。

  「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真心体明是常寂光,寂光里面身土是ㄧ不是二,身称为自性身,土称为自性土,全是智慧。而且智慧都没有相,自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现象,什么都不是。你要想见它,六根在六尘境界上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就见到,起心动念就迷了。阿赖耶从哪里来?起心动念来的;不起心、不动念,没有阿赖耶。所以实报庄严土那个里头没有变化,也就是说那个境界是自性本定,能生万法,所生的一切法也都是自性本定。人没有生老病死,树木花草没有春生夏长,一切万物都具圆明性德,那是个不可思议的境界,它真有。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见到,你才能入境界。所以真正修行,真正会用功的,就在六根接触六尘里头修行,练什么?练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上上的。上上功夫做不到,再降一等,降一等是什么?不分别;不分别也做不到,再降一等,不执著。不执著做不到,那没法子,那就是六道凡夫,真的是六道,出不了六道轮回。不执著能做到,不分别做不到,出不了十法界。这一段意思还没讲完,下面接著这是「真实」,也是《大乘义章》上说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