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九一集) 2010/11/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9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二十二面,倒数第七行,从「宋译」看起:
「宋译云:往一静处独坐思惟,修习功德庄严佛刹,发大誓愿经於五劫。古德於此,颇有异解。」这说异解,念老给我们举出三种,我们接著往下面看。第一,「净影、憬兴诸师,并以五劫为发愿后之修行时」。《净影疏》里面说,这是隋朝慧远法师,他说「依愿起行」,又「故彼法藏於一身中在彼佛所五劫修行」。又《略笺》里面说:「斯乃修行之时也,盖五劫之间,思惟励修,修成满所愿之行。其既发愿,不可无行」。「上皆明五劫为发愿后修行时」,这是第一种讲法。这些说法,所谓见仁见智,各个不同,我们要在,这都是祖师大德诸多说法里面,用自己智慧去抉择。我们看哪一种比较是合情合理合法,采取一种,其他的可以做参考。佛在经里面没有具体说明白,所以祖师们才有这些看法,不能说哪个对,也不能说哪个错。这是后代学人应该有的态度,只要说出道理来都行。
法没有定法,主要的是让我们增长信心,知道极乐世界不是想像当中那样成就的。它确实,这是世间自在王佛教导法藏比丘,依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为蓝本,在这个当中取长舍短、取善舍恶,这样造成了极乐国土。做为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六道众生,在一生当中发心修行证果,不可思议!让我们在这里生起坚定的信心、愿心,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就对了。至於诸师所说的,哪一种说的跟当时情况一致,待我们到极乐世界就明白了,在此地不要去猜想、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为什么?有分别有执著,把我们念佛的功夫就破坏了。所以每种讲法我们都听听,不要放在心上,这就对了。这是主张五劫是发愿后的修行。
第二,「明此为发愿时」,这个五劫是发愿的时候。《合赞》有这个说法,「五劫者,发愿思惟之时节也」,「望西亦以为发愿时」。这些都是唐朝时候日本的净宗大德。「《会疏》云,盖夫菩萨建立净土,犹如良匠建大城,先沉思图画之」,这是先画图,构图,「五劫思惟,如图画之」。这个五劫时间在做什么?在绘图,建造不难,照著图样施工就行了,念老在后面有几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此以五劫思惟,喻如施工之前,先打图样」,所以他这个说法跟《合赞》意思相同,「谓为发愿时,而非愿后修行时」,是在构思,用这么长的时间。「《甄解》亦同此说。盖诸家均据魏译上说,正与魏译相符。」魏译是康僧铠的本子,曹魏时候康僧铠翻译的这个本子。日本净宗这些大德,修净土所依靠的多半都是康僧铠的本子,这个本子传到日本很早,而且这个本子在五种原译本里面确实讲得比较详细。在中国,实在说读《无量寿经》多半也是读这个本子,其余四种原译本很少人去读诵。所以日本人的注解很多都是依这个本子,我们要知道。
第三种说法,「嘉祥师云,於五劫中,修行发愿也」,他这是修行跟发愿同时,两者并举。我们看注解,「此则双举修行与发愿,两者并举,但以发愿为趣,此正与宋译相契」。宋译本里面先说「思惟修习」,然后说「发大誓愿经於五劫」,这就是说思惟修习跟发大誓愿是同时的,在这五劫当中。「故知五劫之中,以清净行,修习摄取佛土之大愿,经历五劫,大愿方成。此亦正与今之会本相契。」从这个会集本,这是会集五种原译本的经文,这个意思相契合。「本经中於『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之后,方曰『所摄佛国超过於彼』,正契於嘉祥师之说,故此五劫乃修行发愿时也。」有人主张是修行时,有人主张是发愿时,这个地方给我们讲,修行、发愿都在这五劫当中完成。
这一段是交代出古大德有这三种说法,我们明了之后就不会再怀疑。修学经教最重要的是断疑生信,所以古德有种种不同的看法,指导我们后学的人,必须把这些看法合情合理给我们分析,让我们修学不至於有怀疑。这是对一类不同根性众生,有此说明的必要,善根厚的他根本就没有怀疑,也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那就不必说;有喜欢研究,所谓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有这种人,那必须给他解释清楚,不解释清楚,他总有疑惑放在那个地方。这就是说为什么有此说明之必要。
我们再看下面,这是解释名相。「段中」,在这一段里面,「俱胝」这是梵语,数目字,合中国一千万,一个俱胝是一千万。因为此地讲二十一俱胝,十个俱胝就是一亿,所以二十一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国。他说二十一俱胝,又说二百一十亿,这就是显密圆融,二十一俱胝是密法里常讲的。也就是说明这部经里头包罗万象,在佛法里头,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它统统都包含,圆满的法轮,跟《华严》确实没有两样,这才称为大经。大经就是方方面面全都包括了,一样都不漏,不在乎分量的多少,它讲得圆,没有一样有缺漏的。
「法藏比丘,於五劫中,对於二百一十亿佛国,种种奇妙功德、殊胜庄严,与各各善恶粗妙之差别,悉皆明了通达如一佛刹。」前面我们都学过,二十一俱胝,或者是二百一十亿佛刹,是大乘教里面表法的,代表大圆满,究竟圆满。也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佛刹没有一个是漏掉的,统统包括在里面,法藏比丘全都去参学过。这些佛刹里面种种奇妙的功德、殊胜庄严,这是从果上讲的,你从果报上的,或是正报、或是依报,你所看到的;与各各善恶粗妙之差别,这是说因上的,善恶是因,善因妙果,恶因是粗果,都明白了,也都看到了。所以,明了通达如一佛刹。「经此长时思惟」,这五劫的时间,「思惟、选择、修习、摄取,於是结得大愿」。这个五劫的时间不是单单讲思惟,有思惟、有选择、有学习,修习就是学习,修因证果,摄取是有取舍,诸佛国土里面哪些好的要取,哪些不好的怎么样把它舍掉。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等到下一品我们讲到四十八愿就看到了,实在不容易。如果用世间法来说,极乐世界的成就,我们讲建设成就,真正是不可思议,在这个里面找不到一点点的缺陷,他就做得那么圆满,我们只能用不可思议这句话去形容它、去赞美它。
「所摄佛国超过於彼」,彼就是指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没有任何一个佛国土能跟极乐世界相比,连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的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也无法跟极乐世界相比。如果华藏世界等同极乐世界,文殊、普贤又何必带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净土?没有必要。一样的,那就没有必要。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殊胜。这就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它超越华藏世界,理上讲是平等的,事上依旧是有差别。「今法藏菩萨大愿摄取之佛国」,这就是极乐世界,「实超胜於二百一十亿佛国,亦即超逾十方佛土,极表极乐净土之超胜独妙」。说明极乐世界超过一切佛刹、胜过一切佛刹,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不读到这段经文,我们总以为这是赞叹之词,实际上佛佛道同,佛跟佛哪有差别的?这也是很有道理的,都能讲得通的,一般见解都是这样。深入探索《无量寿经》这段经文才恍然大悟,其实不然,诸佛说的这些话是实话,不是赞叹的话。让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信心更深,信心更清净、更坚定,於是才能放下万缘,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知道往生就是成佛。所以这个法门古人讲得好,一生成就的法门,不必再等第二世,就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你说这个多难得!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像近代,我们看到黄忠昌,那就是真有智慧的人,真觉悟了,两年十个月的时间他就取到弥陀净土,他就得到圆满的成就,这是给我们在现前做出的好榜样。
现在我们看下面一段经文,说的是「所摄陈佛」,也就是法藏比丘向老师报告他这五劫修行的成就。经文: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
到他老师那里去。
【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
这是礼节。礼,现在不讲求了,实在讲非常重要。不要小看了,以为一家人一天到晚都在一起,何必要做这些客套?其实不然,如果严肃威仪,这个家庭一丝毫都不紊乱,它与性德相应;如果疏忽、马虎一点,诸位要晓得,它就跟习性相应。你看,整肃威仪它跟性德相应,疏忽了跟习性相应,本性本善,习性不善。中国古人有过大同之治,大同之治是怎么成就的?就是有礼节、有威仪,一丝毫都不能违背。这里头有个大道理,保持自己安住在性德,清净庄严,这个意思。诸位要知道,礼不是尊重别人,是尊重你的自性。古人为我们所说的,不是他发明的,不是他制定的,不是他的学说。你看五伦,先说关系,父子,做父亲像个父亲的样子,做儿子像个做儿子的样子,做父亲要把慈做到,做儿子要把孝做到。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日常琐碎这些事情当中,他都要把它做出来。我们一般人,这太麻烦了,何必呢!
尤其是一些人讲求「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话是重要,如其形式,不是诚心,不如重实质。可是圣人,实质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形式,表里一如,这是大同之治;到重实质不重形式,那就流入小康之治;形式跟实质都没有了,那叫乱世,那不能说是治世。所以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谓重实质不重形式,不是说形式可以不要,形式可以不要,学佛就不需要戒律了,戒律、威仪何必要学它?学儒就不必要学礼了。礼是儒家的形式,戒是佛家的形式,尤其是佛在经上讲的,「戒是无上菩提本」,佛很重视。释迦牟尼佛在世一生,你看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为我们所示现的,表里一如,形式就是实质,实质就是形式,是一不是二,为我们演出来的是不二法门,这能不重视吗?这个里面是真实的学问、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利益,就像世尊在这部经讲的三种真实。《沙弥律仪》里头,戒律十条、威仪二十四门,那二十四门就像我们第六品里面的二十四章一样,愿二十四章,每一章里面每一句是细节,一句一桩事情,有的一句二、三桩事情,都应该要做到的。现在行不行?现在不行,现在你要是照那么做,人家感觉你很奇怪,你是异人,你跟我们不一样。那怎么办?得随俗,大众能接受的,一点一滴去做。真正要恢复像古圣先贤那个样子,代代有传人,我相信至少得一、二百年之后才能恢复。我们今天断掉了也有一、二百年,不止一百年。
我们读到曾国藩先生给彭丽生的一封信。曾国藩先生,他出生的时代是嘉庆年间,距离我们今天两百年,那个时候他就感到世风日下,感到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今天社会动乱的原因其来有自,要是照曾国藩先生所说的,我们传统文化的衰,两百年了。不过前面一百年虽然衰,典籍还存在,还能够看得到这些典籍、书籍,读这个书的人还有;近一百年没人读了,书没有了。尤其是一百年前文言文还很盛行,从小念私塾都念文言文,文字上障碍没有,那为什么会衰?实质有了问题。也就是说,这要用佛法来讲就容易懂,贪瞋痴慢增长,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在上升,真正修学圣教的典范,就是圣人、贤人没有了,那是典范、模范,所以逐渐衰了。前一百年逐渐衰了,后一百年大幅度的降温,所以才有现前的灾难。对个人来讲就是疾病,奇奇怪怪的疾病,过去没听说过的。居住的环境,这几天还有同学告诉我,说地陷下去了,无缘无故的这个大地突然陷下去,车在马路上开,地一陷下去,车也下去了,有这种情形。这个在过去没听说过,在历史上很少这个记载,为什么现在这么多、这么普遍?这个不是好现象。
古人看到这些异象,都认为是上天给我们警告,让我们反省,我们有过失。真正反省,断恶修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求忏悔。现在对这些不相信,不懂什么叫忏悔,认为这些与我们不相干,这是自然的现象、自然的灾害,与我们的思想、言行没有关系,这才是真正问题的所在。现在人不相信古人,认为古人都是迷信,不懂得科学。现在人相信科学,把古人所有东西全部推翻,对古人表现的是轻视,没有一点尊敬心,这在伦理上讲叫大不孝!大不孝的人后果是怎么样的,他也不相信。但是不相信,灾难来的时候你得要受。所以现在我们要感谢这世界上的科学家,特别是物理学家,近代物理学家他们研究的结论,跟大乘经上讲的愈来愈相应。我们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后,大乘佛教不再是宗教,是高等科学、高等哲学,学术界会接受了。真正信佛的人他会信宗教,他会信儒、会信道,会相信中国古圣先贤传统的文化。佛法在世间,确实也就像极乐世界在诸佛刹土一样,超胜於彼。所以我们看到这上面威仪,我们感想很深,这个礼节如何能够保持,在现在讲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看下面:
【白言世尊。】
这是陈说。
【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五劫之后极乐世界造成了,成就了,是『清净之行』庄严了极乐世界。
【佛言善哉。】
这个佛是世间自在王如来,他的老师。『善哉』是赞叹他,好极了!
【今正是时。汝应具说。】
要他报告,照现在的话,要他做报告。现在正是时候,你应该很具体的、详细的把这桩事情向大家报告,做个说明。为什么?
【令众欢喜。】
大家听到有这么一桩好事情,当然个个赞叹,生大欢喜心。
【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
你让这些大众,这个大众是十方刹土里面的一切众生,听到有这么一桩事情,没有一个不想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圆满成佛。这个大众两个字的范围可大了,里面包括五乘人,菩萨、缘觉、声闻、天、人,还加上蜎飞蠕动、畜生、饿鬼、地狱一切众生,不是一个世界,是一切诸佛刹土。只要听到了,都『得大善利』,纵然他还不想往生,还不相信这桩事情,他有没有得利益?得利益了。为什么?「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他阿赖耶识里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种子已经种下去了,这一生他不相信,来生后世总会又遇到这个法门,他就发心了。也就是说,就好像什么?你真正能够听到这个法门,你跟极乐世界就好像报了名一样,报了名你未必肯去,但是你已经那个地方有档案了,将来再一发心想去的时候,那里有底案。闻名的功德有多大,这真不可思议!
【能於佛刹。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这个话是对法藏菩萨说的。
我们再看下面黄念老的注解。「既摄受已」,这一句话,「乃承先启后之文,於是法藏菩萨复至世间自在王佛处」。极乐世界建造成就了,当然一定要回到老师那里向老师做报告,成就了,让老师欢喜。「稽首,头至地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顶礼。「礼足」,以自己的头接著佛的足,现在印度教里面还是这个礼。我们跟印度教这些长老们见面,看到他行的这个接足礼,我们很受感动。「随即绕佛」,绕佛也是敬礼,一般是右绕三匝,绕佛三圈,这里说「绕佛三周,表作礼之殷重」。把自己内心对老师的念念不舍、心心皈依,依是依靠,这种真情表现在右绕三匝。「绕行后乃合掌安住佛前」,走到佛前,「向佛禀白」,这是下对上的敬辞,就是向佛报告,现在就用报告,古时候这个敬辞就是禀白,「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庄严佛土是他五劫修行的成果,清净之行是说他五劫的修因,修因证果圆满了,因圆果满,这个报告老师。「佛言善哉,此表法藏比丘之行,深可圣心」,这个圣是老师,老师教他的,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诲,他全落实,他全做到了。「畅佛本怀」,这佛是老师,老师有这样好的学生多欢喜。「广应群机」,这一句更了不起,老师的本怀是普度众生,这个学生居然有这样的善巧方便,真做到了,确实智慧第一,所以说真实智慧。「故得叹许,而赞曰善哉」,这个善哉是表示「佛深喜之辞」,佛非常欢喜,说出善哉。
「今正是时」,时节因缘成熟了。「《法华经》因时机成熟,会三归一」,这是举《法华经》上说的。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为什么讲这个经?时节因缘成熟了。会三,就是在《法华经》之前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佛说三乘法,缘成熟了,把三个会合起来归一,叫一乘。由此可知,三乘是方便说,一乘是真实说,以前你没到这个程度,给你说一乘你不能接受,你也不能相信,所以慢慢的以善巧方便来诱导你。你看《阿含经》里面给你讲做人的道理,一听就高兴,为什么?马上得利益,好懂。佛说法有次第的,不是佛设计的,佛是应众生的业感,你需要什么他给你说什么,佛不会主动要说些什么,不可能。佛没有人请,无问自说的还是感应,这个感连众生自己都不晓得。那是怎么感?在感应里头有显感、有冥感,显是你自己知道,冥连自己都不晓得。这是什么?可以接受了,听到之后真会生欢喜心。佛晓得,你自己还不知道,佛知道,佛一说,果然你生欢喜心,果然你欢喜接受。世尊为我们说《阿弥陀经》就是无问自说,那是众生的冥感,佛是显应。
由此可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无不是感应道交,他们真的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认真学习,这是称性。学得不能像法身菩萨那样的境界,学个相似也不错,相似他就相应。为什么学不到?我们的烦恼没有放下,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们没有能力顿舍、顿悟、顿证,没这个能力,那佛教给我们,你渐修、渐悟、渐证,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行。可是重点还是放下,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只要每天都能放下一点,你就有进步。放下什么?具体给你说,放下财色名食睡,你要从这里下真功夫,到最后,放下贪瞋痴慢疑。先从财色名食睡上放,你才能入得了门。这叫真修行,这是真功夫,慢慢你就懂得,放下见思烦恼。见思烦恼真的放下,六道就没有了,你才真正知道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才证得这句话,真的六道不见了。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是识,情识,唯识所变。你把它的因断掉之后,六道就没有了,假的,不是真的。六道不见了,什么境界现前?四圣法界现前,声闻、缘觉、菩萨、佛。那是什么?那是娑婆世界的净土,那个地方没有贪瞋痴慢疑,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自私自利,人心清净,没有染污。你看,心净则佛土净,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虽然没有执著了,但是还有分别,还是有起心动念,所以还要放,放什么?放下分别。分别放下,你是菩萨,起心动念放下,你真成佛了,不是假的,这个时候四圣法界没有了。所以,四圣法界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也不是真的。有起心动念、有分别就有四圣法界,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也放下,四圣就没有了,出现什么?出现实报庄严土。
住在实报庄严土是哪些人?《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从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住报土,他们住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也称之为一真法界,对我们十法界来讲,十法界是假的,这是真的。这个真假,它的定义就是说,只要是有变化的都是假的,没有变化的这是真的。十法界里面有变化,实报土里面没有变化,人到实报土全是化生,胎卵湿这三种生态没有,全是化生。化生没有变化,你所现的身相跟佛很相似,都好像是一模一样的,寿命很长,永远没有变化,没有生老病死的变化,没有生病的现象,也没有衰老的现象。不但正报如是,连依报也不例外,树木花草永远是长青,不会凋零。我们世间有四季,有冷暖不同的变化,那个世界没有,永远是风和日丽,没有听说有什么样的灾难,统统没有。一直到等觉,从你证得初住那一天起到你证得等觉菩萨,这要讲时间了,要多长的时间?三个阿僧只劫。所以,你的寿命就是三大阿僧只劫,每个人都一样,也不会短,也不会长。为什么?因为那个世界的出现,原因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无始无明断了,这个境界就现前,虽现前,习气没断,它不像见思烦恼的习气、不像尘沙烦恼习气,见思、尘沙烦恼的习气是有办法断的,无明习气没有办法断。古大德常说「此处用不得力」,就是讲无明习气,你没办法。你断,不就起心动念?错了,那就堕落了。所以,他不起心不动念。怎么断?随它去,时间长了自然就没有了。多长的时间才没有?要三个阿僧只劫。
古人在这里用个比喻,断无始无明的习气像什么?像酒瓶,酒瓶盛的是酒,酒倒干净了,闻闻还有味道。那味道什么时候没有?你放在那里不要管它,你放上个半年、一年再去闻,没有了,就这个意思。所以,它的时间不会长也不会短,一定那么长的时间就没有了,没有了就叫妙觉位,就不是等觉。真的到没有了,再给你说,实报土也不见了,所以实报土还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实报土,佛在经上没有说实报土除外,没说这个话,所以实报土也不是真的,无始无明习气断了,实报土就没有了。我们知道,实报土之所以存在,是你的习气没断,这个不是别的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断了之后,妙觉,妙觉到哪里去?妙觉回常寂光,常寂光永远不生不灭,常寂光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六祖坛经》里面,惠能大师给我们描绘、形容的,虽然只有五句话,很贴切,讲得很好。常寂光是什么样子?常寂光是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常寂光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污染过的;「本不生灭」,本不生灭就是自性的涅盘,大般涅盘;「本自具足」,虽然它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什么现象也没有,你不能说它无,它本自具足,具足什么?智慧德相。第四句说「本无动摇」,这是自性本定,这个动摇就是我们今天讲波动的现象,极其微细波动现象它都没有。最后一句说「能生万法」。本自具足不能说它是空,能生万法不能说它是有,从本自具足上来说,空即非空,从能生万法上来讲,有即非有。
你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心定了,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你不会起心动念,那就是佛;如果还会起心动念,你决定不会有分别执著,那你就是菩萨。为什么我们还会有分别执著?我们都把这个境界当真,不知道有即非有、空即不空,空有是一不是二。所以六百卷《大般若经》,实在讲佛讲二十二年只说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二十二年般若就给我们说这么一桩事情,你真的要听懂了,真的体会到了,你自然万缘放下,你就成法身菩萨。凡夫在这个染缸里时间太久,染污太严重,把假的当成真的,真的完全不知道。佛虽然说得这么清楚,我们听了之后,听了一辈子,还是半信半疑。什么时候真听懂了?你什么时候真放下,就真听懂了;听懂没有不放下,没放下确实没听懂。
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知难行易,行是放下,知是看破,看破难,太难了!真看破了,马上就放下。所以妄想分别执著一念之间可以顿舍,放下,凡夫就变成佛了,究竟圆满的佛。迷得太深、迷得太久,放不下。所以放不下障碍你看破,看不破又障碍你放下,这是我们的病根。治疗这个病根,佛教导我们的,长时薰修,他老人家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这是告诉我们「长时薰修,一门深入」。佛说一切经不是对我一个人说的,这个事情经典上有比喻,从这个比喻你就要能够觉悟。比喻是把释迦牟尼佛比喻个大夫,佛是大医王,众生呢?众生是病号。众生找到佛,请佛开示,佛给你说个法门,给你说一部经,你拿到这个药方之后依教奉行,你就能修行证果。过去四十九年说的那么多经,都是对每个每个病人开的药方、处方。我没有见到释迦牟尼佛,方子不是对我开的。我们现在是用释迦牟尼佛给那个时候那些病人开的方子,你就晓得,我们在这么多方子里面,只能找一种对我这个症的就管用。实在找不到,你没有智慧、没有能力去找,这么多处方到底哪个适合你,实在找不到,佛在《大集经》里面说出来了,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他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真实教诲。那我们自己想想,我生在什么时候?生在末法时期,佛说了,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就老老实实修净土,你就成功。这个时期你要想学参禅,去学禅,到最后不成功,你问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怪你自己,我已经提供参考资料给你了。你生在像法,可以去参禅,你生在末法不行,禅不能成就,你得自己负责任。佛提供了参考给我们,我们老老实实的依照佛的吩咐老实去做,就会有成就。
净土法门也很多,经典不算多,主要的五经一论。释迦牟尼佛在一生讲经教学当中,常常提到净土,要是他常提的这些经论,应该有两百多种,我们要不要去涉猎?不需要,不找麻烦,我只要一门深入。一门,最殊胜的无过於《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现在有九种版本,无过於这个会集本,这是《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这一本就够了。如果说这一本经太长,你不能够学习,你可以学小本《佛说阿弥陀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功德跟学习《无量寿经》是相同的、是相等的,没有高下。只要你一心受持,你就得利益,如果你还有三心二意那就不行,那就不能成就。《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一心不乱是平时,心不颠倒是临终那一刹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佛在这时候告诉法藏比丘,「今正是时」,就像《法华经》里面所说的,时机成熟了,佛非常欢喜,能够把这个法门介绍出来,普度一切六道众生,一生圆满成就。「会三归一,於三乘行者,咸颁大白牛车,皆入一如来乘,为诸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乃曰今正是时。」这是《法华经》上的。大白牛车是比喻,古印度佛陀在世的时候,旅行交通工具里面这是大车,比喻一如来乘,大白牛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马车,马车大。我念书那个时代不远,抗战刚刚胜利,我回到南京,在南京第一中学读初中三年级。住家跟学校的距离相当远,我们每天上学坐什么车?坐马车,一个马车就可以坐十四个,像我们学生十四个人,这大车,十四个人,那马是一匹马。如果讲究的,富贵人家是两匹马、四匹马,皇帝出门的车子是六匹马,拉那个车。所以我那个时候马车是常常坐的,天天都要坐,上学放学都是坐马车,非常方便。以后公共汽车发达了,现在我不晓得南京还有没有马车,那个时候马车很多。佛用羊车、鹿车、牛车,代表三乘。羊车,那个车只拉一个人,代表小乘;鹿车可以坐两个人,叫中乘,就是代表辟支佛;牛车这是大乘,可以坐四、五个人以上的,这是大乘。用三个车来做比喻,所以叫三乘行者。「皆入一如来乘」,如来乘是一佛乘,叫一乘法,三乘都归到一乘。
「为诸众生开佛知见」,开是打开,佛知佛见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只是好像库房一样,它里面统统具足,门是永远关著,你自己不知道,佛帮助你打开,让你看到。如果是上上根人,一打开你就明白了,你全都看到了,这原来是我家的财产,我本有的,你就得受用。打开之后你看到了,你还不知道,不识货、不认识,那怎么办?进一步「示佛知见」,是指示你,一桩一桩给你讲清楚,你这才恍然大悟。这就是上中下三根。所以开示这两个字,我们常讲请老师开示,要晓得开示是《法华经》上说的,是两桩事情,一个是开,一个是示。那么引用,开是言教,示是身行,我做出样子给你看,你看明白了,这是示,身行言教。老师为我们做的,只能做到此地,学生呢?学生要悟入。开示悟入,开示是老师的,悟入是学生的,如果学生不悟、不能入,那个开示是废话,没有意思。所以老师遇不到悟入的学生他不讲,讲是白讲。得要遇到这样的学生他欢喜,为什么?这个学生能懂,听了他能悟。入那就更好,入是证,他契入这个境界,入是证果。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法华经》上的。
要什么条件才能悟入?这是讲做学生的条件。印光大师说得好,「诚敬」这两个字,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就是你悟入一分,十分诚敬你能悟入十分,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不是尊重老师?不是的;是不是尊重你道业?也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尊重你自己,尊重你自己的性德。你有这样真诚的态度,人家真愿意教你,你遇到善知识,哪个不会教你?你要没有这一点真诚心,遇到真善知识,那个人也不理你,为什么?你的时节因缘没到;什么时候你有真诚心了,你缘到了。缘不在外头,缘在你自己,你想不想学?是不是真想?真想学就真的有人来教你。为什么?佛菩萨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真想那就是感。我也没有想佛菩萨来,我真想学,佛菩萨就真来了,你有感他就应。佛菩萨从哪里来的?还是从自性里来的,没有离开你自性。所以佛菩萨来给你开示,你真的悟入了,佛菩萨是不是很喜欢,我度了一个众生?给你说,没有这个念头,佛菩萨没起心动念;他要动这个念头,他掉下来了,他变成凡夫。在佛菩萨的境界里头,度而无度,无度而度,根本没有起心动念。真正悟入的境界跟佛菩萨是一个境界,统统都回归自性。所以今正是时,这是什么时候?感应道交的时候,师资道合的时候,师是老师,老师跟学生那个缘合在一起,是这个时候,这时候才管用。老师一开示,听的人马上就悟入,就契入境界。你看今正是时,这里头多有味道!
所以现在学东西难,难在哪里?学生是心不在焉。我在澳洲,大学里要请我做教授,聘书送过来,要求我到学校给学生们上一堂课。上课之前,那些老教授来告诉我,「法师,你只能讲十五分钟,不要多讲」。我说为什么?他们的耐心只有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后就交头接耳,心都往外面跑了。我一听说这句话,我再也不到学校上课了,为什么?去白讲的!那只有讲讲故事、讲讲笑话,大家听了开开心,哄哄,那就好了。现在上课真的是这样,你真讲一点他听不懂,没听见,坐在课堂里,心到处乱跑。跟从前不一样,现在确实学生是什么心态?心浮气躁,对心浮气躁这种人,他什么都学不会,你讲的白讲了,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年轻时候,老师给我们授课,讲些什么、讲多少,老师心里有数。可是学生当中有一、二个能接受,老师都会讲得很认真,其他的旁听,旁听老师不问。这两个人确实心很清净、很真诚,想学东西,他给他讲,心浮气躁的旁听。同学们很多,总有一、二个真正想学的,其他同学都沾光,你得多少老师不会问你的。
所以要记住,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诚,真诚,你有几分真诚心,你才真正能懂得几分、接受几分。实实在在不是在时间长短,我过去没学,我果然用真诚心,我听一堂课就抵得过去一千堂课,这顿悟!为什么开悟?诚,所以古人讲「诚则灵」。中国人对这个「诚」字非常非常重视,自古以来,无论是世法、佛法里面,真正有成就的人,全是得力在这一个字,不诚怎么行!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说得很好,跟佛法说的一样,诚就是一心,一心无二心,那就是诚。一心专注就是真诚,我在听课的时候、听开示的时候,专心听,一个杂念都没有,你全得到了;一面在听,一面在想别的东西,心不在焉,讲完之后问你说了些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想别的事情去了。所以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今经亦然」,《无量寿经》这段经文跟《法华经》上「会三归一,今正是时」意思完全相同。「欲令十方九界众生,同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一切含灵皆得度脱。是故世间自在王如来告言: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此表如来劝令宣说,普利大众」。你看,这里头的意思多深!这部经比《法华经》殊胜多了,《法华经》只是说到三乘行者,就是三乘的修行人,这个经摄受众生太广大了。「欲令十方九界众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十法界的众生。这个地方九界就是十法界,为什么?十法界里面的佛,在一乘法里面他是菩萨。十法界里面最高的菩萨称之为佛,天台家智者大师称他为「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没有能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才是真佛,转识成智就不在十法界,十法界就没有了。转识成智就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教这些人「同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这一乘大誓愿海是什么?教一切众生一生成佛,平等成佛,你看这还得了!
「一切含灵」,这句话意思太广,灵是什么?我们现在讲的精神现象是灵。我们现在懂得,所有物质现象里面都含有精神现象,佛法里面讲的五蕴;五蕴,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灵。现在我们知道,连现在科学家也知道,只要是物质现象都带著有精神现象,就是精神跟物质它不能分开。再小的物质,现在讲光子,量子力学讲小光子,每一个小光子它有物质现象,它也有精神现象,受想行识。你看,一切含灵包括山河大地,不但是一切,有情是我们讲动物、生物,现在生物的范围,连微生物、矿物统统都属於生物;也就是整个宇宙是有机体,你找不到一个是非有机体的,你找不到。这佛经上所说的,非常难得,现代科学家证实了。阿弥陀佛的愿,令这一切众生,真是《华严经》上那一句话,「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谁能做到?弥陀一乘大誓愿海做到了,而且是很容易的做到,不难,这个事情真难得!「皆得度脱」,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是故世间自在王如来告诉法藏比丘,「今正是时」,你应该要说;用现在话,应该要向大家详细的报告,令大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无比殊胜的利益。为什么?都成佛了,包括山河大地。「此表如来劝令宣说普利大众」。老师好,世间自在王如来,学生好,法藏比丘,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成就这样一种伟大的事业,世间找不到,出世间也找不到,这还得了吗?我们非常非常幸运,在这一生能够遇到。遇到要是真搞清楚、搞明白了,真干,这一生我们就见到阿弥陀佛,这一生当中我们同时会见到世间自在王佛,这个一点不假。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二百二十二面,倒数第七行,从「宋译」看起:
「宋译云:往一静处独坐思惟,修习功德庄严佛刹,发大誓愿经於五劫。古德於此,颇有异解。」这说异解,念老给我们举出三种,我们接著往下面看。第一,「净影、憬兴诸师,并以五劫为发愿后之修行时」。《净影疏》里面说,这是隋朝慧远法师,他说「依愿起行」,又「故彼法藏於一身中在彼佛所五劫修行」。又《略笺》里面说:「斯乃修行之时也,盖五劫之间,思惟励修,修成满所愿之行。其既发愿,不可无行」。「上皆明五劫为发愿后修行时」,这是第一种讲法。这些说法,所谓见仁见智,各个不同,我们要在,这都是祖师大德诸多说法里面,用自己智慧去抉择。我们看哪一种比较是合情合理合法,采取一种,其他的可以做参考。佛在经里面没有具体说明白,所以祖师们才有这些看法,不能说哪个对,也不能说哪个错。这是后代学人应该有的态度,只要说出道理来都行。
法没有定法,主要的是让我们增长信心,知道极乐世界不是想像当中那样成就的。它确实,这是世间自在王佛教导法藏比丘,依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为蓝本,在这个当中取长舍短、取善舍恶,这样造成了极乐国土。做为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六道众生,在一生当中发心修行证果,不可思议!让我们在这里生起坚定的信心、愿心,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就对了。至於诸师所说的,哪一种说的跟当时情况一致,待我们到极乐世界就明白了,在此地不要去猜想、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为什么?有分别有执著,把我们念佛的功夫就破坏了。所以每种讲法我们都听听,不要放在心上,这就对了。这是主张五劫是发愿后的修行。
第二,「明此为发愿时」,这个五劫是发愿的时候。《合赞》有这个说法,「五劫者,发愿思惟之时节也」,「望西亦以为发愿时」。这些都是唐朝时候日本的净宗大德。「《会疏》云,盖夫菩萨建立净土,犹如良匠建大城,先沉思图画之」,这是先画图,构图,「五劫思惟,如图画之」。这个五劫时间在做什么?在绘图,建造不难,照著图样施工就行了,念老在后面有几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此以五劫思惟,喻如施工之前,先打图样」,所以他这个说法跟《合赞》意思相同,「谓为发愿时,而非愿后修行时」,是在构思,用这么长的时间。「《甄解》亦同此说。盖诸家均据魏译上说,正与魏译相符。」魏译是康僧铠的本子,曹魏时候康僧铠翻译的这个本子。日本净宗这些大德,修净土所依靠的多半都是康僧铠的本子,这个本子传到日本很早,而且这个本子在五种原译本里面确实讲得比较详细。在中国,实在说读《无量寿经》多半也是读这个本子,其余四种原译本很少人去读诵。所以日本人的注解很多都是依这个本子,我们要知道。
第三种说法,「嘉祥师云,於五劫中,修行发愿也」,他这是修行跟发愿同时,两者并举。我们看注解,「此则双举修行与发愿,两者并举,但以发愿为趣,此正与宋译相契」。宋译本里面先说「思惟修习」,然后说「发大誓愿经於五劫」,这就是说思惟修习跟发大誓愿是同时的,在这五劫当中。「故知五劫之中,以清净行,修习摄取佛土之大愿,经历五劫,大愿方成。此亦正与今之会本相契。」从这个会集本,这是会集五种原译本的经文,这个意思相契合。「本经中於『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之后,方曰『所摄佛国超过於彼』,正契於嘉祥师之说,故此五劫乃修行发愿时也。」有人主张是修行时,有人主张是发愿时,这个地方给我们讲,修行、发愿都在这五劫当中完成。
这一段是交代出古大德有这三种说法,我们明了之后就不会再怀疑。修学经教最重要的是断疑生信,所以古德有种种不同的看法,指导我们后学的人,必须把这些看法合情合理给我们分析,让我们修学不至於有怀疑。这是对一类不同根性众生,有此说明的必要,善根厚的他根本就没有怀疑,也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那就不必说;有喜欢研究,所谓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有这种人,那必须给他解释清楚,不解释清楚,他总有疑惑放在那个地方。这就是说为什么有此说明之必要。
我们再看下面,这是解释名相。「段中」,在这一段里面,「俱胝」这是梵语,数目字,合中国一千万,一个俱胝是一千万。因为此地讲二十一俱胝,十个俱胝就是一亿,所以二十一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国。他说二十一俱胝,又说二百一十亿,这就是显密圆融,二十一俱胝是密法里常讲的。也就是说明这部经里头包罗万象,在佛法里头,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它统统都包含,圆满的法轮,跟《华严》确实没有两样,这才称为大经。大经就是方方面面全都包括了,一样都不漏,不在乎分量的多少,它讲得圆,没有一样有缺漏的。
「法藏比丘,於五劫中,对於二百一十亿佛国,种种奇妙功德、殊胜庄严,与各各善恶粗妙之差别,悉皆明了通达如一佛刹。」前面我们都学过,二十一俱胝,或者是二百一十亿佛刹,是大乘教里面表法的,代表大圆满,究竟圆满。也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佛刹没有一个是漏掉的,统统包括在里面,法藏比丘全都去参学过。这些佛刹里面种种奇妙的功德、殊胜庄严,这是从果上讲的,你从果报上的,或是正报、或是依报,你所看到的;与各各善恶粗妙之差别,这是说因上的,善恶是因,善因妙果,恶因是粗果,都明白了,也都看到了。所以,明了通达如一佛刹。「经此长时思惟」,这五劫的时间,「思惟、选择、修习、摄取,於是结得大愿」。这个五劫的时间不是单单讲思惟,有思惟、有选择、有学习,修习就是学习,修因证果,摄取是有取舍,诸佛国土里面哪些好的要取,哪些不好的怎么样把它舍掉。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等到下一品我们讲到四十八愿就看到了,实在不容易。如果用世间法来说,极乐世界的成就,我们讲建设成就,真正是不可思议,在这个里面找不到一点点的缺陷,他就做得那么圆满,我们只能用不可思议这句话去形容它、去赞美它。
「所摄佛国超过於彼」,彼就是指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没有任何一个佛国土能跟极乐世界相比,连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的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也无法跟极乐世界相比。如果华藏世界等同极乐世界,文殊、普贤又何必带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净土?没有必要。一样的,那就没有必要。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殊胜。这就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它超越华藏世界,理上讲是平等的,事上依旧是有差别。「今法藏菩萨大愿摄取之佛国」,这就是极乐世界,「实超胜於二百一十亿佛国,亦即超逾十方佛土,极表极乐净土之超胜独妙」。说明极乐世界超过一切佛刹、胜过一切佛刹,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不读到这段经文,我们总以为这是赞叹之词,实际上佛佛道同,佛跟佛哪有差别的?这也是很有道理的,都能讲得通的,一般见解都是这样。深入探索《无量寿经》这段经文才恍然大悟,其实不然,诸佛说的这些话是实话,不是赞叹的话。让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信心更深,信心更清净、更坚定,於是才能放下万缘,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知道往生就是成佛。所以这个法门古人讲得好,一生成就的法门,不必再等第二世,就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你说这个多难得!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像近代,我们看到黄忠昌,那就是真有智慧的人,真觉悟了,两年十个月的时间他就取到弥陀净土,他就得到圆满的成就,这是给我们在现前做出的好榜样。
现在我们看下面一段经文,说的是「所摄陈佛」,也就是法藏比丘向老师报告他这五劫修行的成就。经文: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
到他老师那里去。
【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
这是礼节。礼,现在不讲求了,实在讲非常重要。不要小看了,以为一家人一天到晚都在一起,何必要做这些客套?其实不然,如果严肃威仪,这个家庭一丝毫都不紊乱,它与性德相应;如果疏忽、马虎一点,诸位要晓得,它就跟习性相应。你看,整肃威仪它跟性德相应,疏忽了跟习性相应,本性本善,习性不善。中国古人有过大同之治,大同之治是怎么成就的?就是有礼节、有威仪,一丝毫都不能违背。这里头有个大道理,保持自己安住在性德,清净庄严,这个意思。诸位要知道,礼不是尊重别人,是尊重你的自性。古人为我们所说的,不是他发明的,不是他制定的,不是他的学说。你看五伦,先说关系,父子,做父亲像个父亲的样子,做儿子像个做儿子的样子,做父亲要把慈做到,做儿子要把孝做到。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日常琐碎这些事情当中,他都要把它做出来。我们一般人,这太麻烦了,何必呢!
尤其是一些人讲求「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话是重要,如其形式,不是诚心,不如重实质。可是圣人,实质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形式,表里一如,这是大同之治;到重实质不重形式,那就流入小康之治;形式跟实质都没有了,那叫乱世,那不能说是治世。所以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谓重实质不重形式,不是说形式可以不要,形式可以不要,学佛就不需要戒律了,戒律、威仪何必要学它?学儒就不必要学礼了。礼是儒家的形式,戒是佛家的形式,尤其是佛在经上讲的,「戒是无上菩提本」,佛很重视。释迦牟尼佛在世一生,你看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为我们所示现的,表里一如,形式就是实质,实质就是形式,是一不是二,为我们演出来的是不二法门,这能不重视吗?这个里面是真实的学问、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利益,就像世尊在这部经讲的三种真实。《沙弥律仪》里头,戒律十条、威仪二十四门,那二十四门就像我们第六品里面的二十四章一样,愿二十四章,每一章里面每一句是细节,一句一桩事情,有的一句二、三桩事情,都应该要做到的。现在行不行?现在不行,现在你要是照那么做,人家感觉你很奇怪,你是异人,你跟我们不一样。那怎么办?得随俗,大众能接受的,一点一滴去做。真正要恢复像古圣先贤那个样子,代代有传人,我相信至少得一、二百年之后才能恢复。我们今天断掉了也有一、二百年,不止一百年。
我们读到曾国藩先生给彭丽生的一封信。曾国藩先生,他出生的时代是嘉庆年间,距离我们今天两百年,那个时候他就感到世风日下,感到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今天社会动乱的原因其来有自,要是照曾国藩先生所说的,我们传统文化的衰,两百年了。不过前面一百年虽然衰,典籍还存在,还能够看得到这些典籍、书籍,读这个书的人还有;近一百年没人读了,书没有了。尤其是一百年前文言文还很盛行,从小念私塾都念文言文,文字上障碍没有,那为什么会衰?实质有了问题。也就是说,这要用佛法来讲就容易懂,贪瞋痴慢增长,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在上升,真正修学圣教的典范,就是圣人、贤人没有了,那是典范、模范,所以逐渐衰了。前一百年逐渐衰了,后一百年大幅度的降温,所以才有现前的灾难。对个人来讲就是疾病,奇奇怪怪的疾病,过去没听说过的。居住的环境,这几天还有同学告诉我,说地陷下去了,无缘无故的这个大地突然陷下去,车在马路上开,地一陷下去,车也下去了,有这种情形。这个在过去没听说过,在历史上很少这个记载,为什么现在这么多、这么普遍?这个不是好现象。
古人看到这些异象,都认为是上天给我们警告,让我们反省,我们有过失。真正反省,断恶修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求忏悔。现在对这些不相信,不懂什么叫忏悔,认为这些与我们不相干,这是自然的现象、自然的灾害,与我们的思想、言行没有关系,这才是真正问题的所在。现在人不相信古人,认为古人都是迷信,不懂得科学。现在人相信科学,把古人所有东西全部推翻,对古人表现的是轻视,没有一点尊敬心,这在伦理上讲叫大不孝!大不孝的人后果是怎么样的,他也不相信。但是不相信,灾难来的时候你得要受。所以现在我们要感谢这世界上的科学家,特别是物理学家,近代物理学家他们研究的结论,跟大乘经上讲的愈来愈相应。我们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后,大乘佛教不再是宗教,是高等科学、高等哲学,学术界会接受了。真正信佛的人他会信宗教,他会信儒、会信道,会相信中国古圣先贤传统的文化。佛法在世间,确实也就像极乐世界在诸佛刹土一样,超胜於彼。所以我们看到这上面威仪,我们感想很深,这个礼节如何能够保持,在现在讲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看下面:
【白言世尊。】
这是陈说。
【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五劫之后极乐世界造成了,成就了,是『清净之行』庄严了极乐世界。
【佛言善哉。】
这个佛是世间自在王如来,他的老师。『善哉』是赞叹他,好极了!
【今正是时。汝应具说。】
要他报告,照现在的话,要他做报告。现在正是时候,你应该很具体的、详细的把这桩事情向大家报告,做个说明。为什么?
【令众欢喜。】
大家听到有这么一桩好事情,当然个个赞叹,生大欢喜心。
【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
你让这些大众,这个大众是十方刹土里面的一切众生,听到有这么一桩事情,没有一个不想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圆满成佛。这个大众两个字的范围可大了,里面包括五乘人,菩萨、缘觉、声闻、天、人,还加上蜎飞蠕动、畜生、饿鬼、地狱一切众生,不是一个世界,是一切诸佛刹土。只要听到了,都『得大善利』,纵然他还不想往生,还不相信这桩事情,他有没有得利益?得利益了。为什么?「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他阿赖耶识里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种子已经种下去了,这一生他不相信,来生后世总会又遇到这个法门,他就发心了。也就是说,就好像什么?你真正能够听到这个法门,你跟极乐世界就好像报了名一样,报了名你未必肯去,但是你已经那个地方有档案了,将来再一发心想去的时候,那里有底案。闻名的功德有多大,这真不可思议!
【能於佛刹。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这个话是对法藏菩萨说的。
我们再看下面黄念老的注解。「既摄受已」,这一句话,「乃承先启后之文,於是法藏菩萨复至世间自在王佛处」。极乐世界建造成就了,当然一定要回到老师那里向老师做报告,成就了,让老师欢喜。「稽首,头至地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顶礼。「礼足」,以自己的头接著佛的足,现在印度教里面还是这个礼。我们跟印度教这些长老们见面,看到他行的这个接足礼,我们很受感动。「随即绕佛」,绕佛也是敬礼,一般是右绕三匝,绕佛三圈,这里说「绕佛三周,表作礼之殷重」。把自己内心对老师的念念不舍、心心皈依,依是依靠,这种真情表现在右绕三匝。「绕行后乃合掌安住佛前」,走到佛前,「向佛禀白」,这是下对上的敬辞,就是向佛报告,现在就用报告,古时候这个敬辞就是禀白,「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庄严佛土是他五劫修行的成果,清净之行是说他五劫的修因,修因证果圆满了,因圆果满,这个报告老师。「佛言善哉,此表法藏比丘之行,深可圣心」,这个圣是老师,老师教他的,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诲,他全落实,他全做到了。「畅佛本怀」,这佛是老师,老师有这样好的学生多欢喜。「广应群机」,这一句更了不起,老师的本怀是普度众生,这个学生居然有这样的善巧方便,真做到了,确实智慧第一,所以说真实智慧。「故得叹许,而赞曰善哉」,这个善哉是表示「佛深喜之辞」,佛非常欢喜,说出善哉。
「今正是时」,时节因缘成熟了。「《法华经》因时机成熟,会三归一」,这是举《法华经》上说的。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为什么讲这个经?时节因缘成熟了。会三,就是在《法华经》之前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佛说三乘法,缘成熟了,把三个会合起来归一,叫一乘。由此可知,三乘是方便说,一乘是真实说,以前你没到这个程度,给你说一乘你不能接受,你也不能相信,所以慢慢的以善巧方便来诱导你。你看《阿含经》里面给你讲做人的道理,一听就高兴,为什么?马上得利益,好懂。佛说法有次第的,不是佛设计的,佛是应众生的业感,你需要什么他给你说什么,佛不会主动要说些什么,不可能。佛没有人请,无问自说的还是感应,这个感连众生自己都不晓得。那是怎么感?在感应里头有显感、有冥感,显是你自己知道,冥连自己都不晓得。这是什么?可以接受了,听到之后真会生欢喜心。佛晓得,你自己还不知道,佛知道,佛一说,果然你生欢喜心,果然你欢喜接受。世尊为我们说《阿弥陀经》就是无问自说,那是众生的冥感,佛是显应。
由此可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无不是感应道交,他们真的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认真学习,这是称性。学得不能像法身菩萨那样的境界,学个相似也不错,相似他就相应。为什么学不到?我们的烦恼没有放下,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们没有能力顿舍、顿悟、顿证,没这个能力,那佛教给我们,你渐修、渐悟、渐证,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行。可是重点还是放下,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我的,只要每天都能放下一点,你就有进步。放下什么?具体给你说,放下财色名食睡,你要从这里下真功夫,到最后,放下贪瞋痴慢疑。先从财色名食睡上放,你才能入得了门。这叫真修行,这是真功夫,慢慢你就懂得,放下见思烦恼。见思烦恼真的放下,六道就没有了,你才真正知道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才证得这句话,真的六道不见了。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是识,情识,唯识所变。你把它的因断掉之后,六道就没有了,假的,不是真的。六道不见了,什么境界现前?四圣法界现前,声闻、缘觉、菩萨、佛。那是什么?那是娑婆世界的净土,那个地方没有贪瞋痴慢疑,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自私自利,人心清净,没有染污。你看,心净则佛土净,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虽然没有执著了,但是还有分别,还是有起心动念,所以还要放,放什么?放下分别。分别放下,你是菩萨,起心动念放下,你真成佛了,不是假的,这个时候四圣法界没有了。所以,四圣法界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也不是真的。有起心动念、有分别就有四圣法界,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也放下,四圣就没有了,出现什么?出现实报庄严土。
住在实报庄严土是哪些人?《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从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住报土,他们住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也称之为一真法界,对我们十法界来讲,十法界是假的,这是真的。这个真假,它的定义就是说,只要是有变化的都是假的,没有变化的这是真的。十法界里面有变化,实报土里面没有变化,人到实报土全是化生,胎卵湿这三种生态没有,全是化生。化生没有变化,你所现的身相跟佛很相似,都好像是一模一样的,寿命很长,永远没有变化,没有生老病死的变化,没有生病的现象,也没有衰老的现象。不但正报如是,连依报也不例外,树木花草永远是长青,不会凋零。我们世间有四季,有冷暖不同的变化,那个世界没有,永远是风和日丽,没有听说有什么样的灾难,统统没有。一直到等觉,从你证得初住那一天起到你证得等觉菩萨,这要讲时间了,要多长的时间?三个阿僧只劫。所以,你的寿命就是三大阿僧只劫,每个人都一样,也不会短,也不会长。为什么?因为那个世界的出现,原因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无始无明断了,这个境界就现前,虽现前,习气没断,它不像见思烦恼的习气、不像尘沙烦恼习气,见思、尘沙烦恼的习气是有办法断的,无明习气没有办法断。古大德常说「此处用不得力」,就是讲无明习气,你没办法。你断,不就起心动念?错了,那就堕落了。所以,他不起心不动念。怎么断?随它去,时间长了自然就没有了。多长的时间才没有?要三个阿僧只劫。
古人在这里用个比喻,断无始无明的习气像什么?像酒瓶,酒瓶盛的是酒,酒倒干净了,闻闻还有味道。那味道什么时候没有?你放在那里不要管它,你放上个半年、一年再去闻,没有了,就这个意思。所以,它的时间不会长也不会短,一定那么长的时间就没有了,没有了就叫妙觉位,就不是等觉。真的到没有了,再给你说,实报土也不见了,所以实报土还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实报土,佛在经上没有说实报土除外,没说这个话,所以实报土也不是真的,无始无明习气断了,实报土就没有了。我们知道,实报土之所以存在,是你的习气没断,这个不是别的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断了之后,妙觉,妙觉到哪里去?妙觉回常寂光,常寂光永远不生不灭,常寂光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六祖坛经》里面,惠能大师给我们描绘、形容的,虽然只有五句话,很贴切,讲得很好。常寂光是什么样子?常寂光是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常寂光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污染过的;「本不生灭」,本不生灭就是自性的涅盘,大般涅盘;「本自具足」,虽然它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什么现象也没有,你不能说它无,它本自具足,具足什么?智慧德相。第四句说「本无动摇」,这是自性本定,这个动摇就是我们今天讲波动的现象,极其微细波动现象它都没有。最后一句说「能生万法」。本自具足不能说它是空,能生万法不能说它是有,从本自具足上来说,空即非空,从能生万法上来讲,有即非有。
你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心定了,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你不会起心动念,那就是佛;如果还会起心动念,你决定不会有分别执著,那你就是菩萨。为什么我们还会有分别执著?我们都把这个境界当真,不知道有即非有、空即不空,空有是一不是二。所以六百卷《大般若经》,实在讲佛讲二十二年只说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二十二年般若就给我们说这么一桩事情,你真的要听懂了,真的体会到了,你自然万缘放下,你就成法身菩萨。凡夫在这个染缸里时间太久,染污太严重,把假的当成真的,真的完全不知道。佛虽然说得这么清楚,我们听了之后,听了一辈子,还是半信半疑。什么时候真听懂了?你什么时候真放下,就真听懂了;听懂没有不放下,没放下确实没听懂。
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知难行易,行是放下,知是看破,看破难,太难了!真看破了,马上就放下。所以妄想分别执著一念之间可以顿舍,放下,凡夫就变成佛了,究竟圆满的佛。迷得太深、迷得太久,放不下。所以放不下障碍你看破,看不破又障碍你放下,这是我们的病根。治疗这个病根,佛教导我们的,长时薰修,他老人家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这是告诉我们「长时薰修,一门深入」。佛说一切经不是对我一个人说的,这个事情经典上有比喻,从这个比喻你就要能够觉悟。比喻是把释迦牟尼佛比喻个大夫,佛是大医王,众生呢?众生是病号。众生找到佛,请佛开示,佛给你说个法门,给你说一部经,你拿到这个药方之后依教奉行,你就能修行证果。过去四十九年说的那么多经,都是对每个每个病人开的药方、处方。我没有见到释迦牟尼佛,方子不是对我开的。我们现在是用释迦牟尼佛给那个时候那些病人开的方子,你就晓得,我们在这么多方子里面,只能找一种对我这个症的就管用。实在找不到,你没有智慧、没有能力去找,这么多处方到底哪个适合你,实在找不到,佛在《大集经》里面说出来了,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他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真实教诲。那我们自己想想,我生在什么时候?生在末法时期,佛说了,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就老老实实修净土,你就成功。这个时期你要想学参禅,去学禅,到最后不成功,你问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怪你自己,我已经提供参考资料给你了。你生在像法,可以去参禅,你生在末法不行,禅不能成就,你得自己负责任。佛提供了参考给我们,我们老老实实的依照佛的吩咐老实去做,就会有成就。
净土法门也很多,经典不算多,主要的五经一论。释迦牟尼佛在一生讲经教学当中,常常提到净土,要是他常提的这些经论,应该有两百多种,我们要不要去涉猎?不需要,不找麻烦,我只要一门深入。一门,最殊胜的无过於《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现在有九种版本,无过於这个会集本,这是《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这一本就够了。如果说这一本经太长,你不能够学习,你可以学小本《佛说阿弥陀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功德跟学习《无量寿经》是相同的、是相等的,没有高下。只要你一心受持,你就得利益,如果你还有三心二意那就不行,那就不能成就。《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一心不乱是平时,心不颠倒是临终那一刹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佛在这时候告诉法藏比丘,「今正是时」,就像《法华经》里面所说的,时机成熟了,佛非常欢喜,能够把这个法门介绍出来,普度一切六道众生,一生圆满成就。「会三归一,於三乘行者,咸颁大白牛车,皆入一如来乘,为诸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乃曰今正是时。」这是《法华经》上的。大白牛车是比喻,古印度佛陀在世的时候,旅行交通工具里面这是大车,比喻一如来乘,大白牛车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马车,马车大。我念书那个时代不远,抗战刚刚胜利,我回到南京,在南京第一中学读初中三年级。住家跟学校的距离相当远,我们每天上学坐什么车?坐马车,一个马车就可以坐十四个,像我们学生十四个人,这大车,十四个人,那马是一匹马。如果讲究的,富贵人家是两匹马、四匹马,皇帝出门的车子是六匹马,拉那个车。所以我那个时候马车是常常坐的,天天都要坐,上学放学都是坐马车,非常方便。以后公共汽车发达了,现在我不晓得南京还有没有马车,那个时候马车很多。佛用羊车、鹿车、牛车,代表三乘。羊车,那个车只拉一个人,代表小乘;鹿车可以坐两个人,叫中乘,就是代表辟支佛;牛车这是大乘,可以坐四、五个人以上的,这是大乘。用三个车来做比喻,所以叫三乘行者。「皆入一如来乘」,如来乘是一佛乘,叫一乘法,三乘都归到一乘。
「为诸众生开佛知见」,开是打开,佛知佛见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只是好像库房一样,它里面统统具足,门是永远关著,你自己不知道,佛帮助你打开,让你看到。如果是上上根人,一打开你就明白了,你全都看到了,这原来是我家的财产,我本有的,你就得受用。打开之后你看到了,你还不知道,不识货、不认识,那怎么办?进一步「示佛知见」,是指示你,一桩一桩给你讲清楚,你这才恍然大悟。这就是上中下三根。所以开示这两个字,我们常讲请老师开示,要晓得开示是《法华经》上说的,是两桩事情,一个是开,一个是示。那么引用,开是言教,示是身行,我做出样子给你看,你看明白了,这是示,身行言教。老师为我们做的,只能做到此地,学生呢?学生要悟入。开示悟入,开示是老师的,悟入是学生的,如果学生不悟、不能入,那个开示是废话,没有意思。所以老师遇不到悟入的学生他不讲,讲是白讲。得要遇到这样的学生他欢喜,为什么?这个学生能懂,听了他能悟。入那就更好,入是证,他契入这个境界,入是证果。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是《法华经》上的。
要什么条件才能悟入?这是讲做学生的条件。印光大师说得好,「诚敬」这两个字,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就是你悟入一分,十分诚敬你能悟入十分,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不是尊重老师?不是的;是不是尊重你道业?也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尊重你自己,尊重你自己的性德。你有这样真诚的态度,人家真愿意教你,你遇到善知识,哪个不会教你?你要没有这一点真诚心,遇到真善知识,那个人也不理你,为什么?你的时节因缘没到;什么时候你有真诚心了,你缘到了。缘不在外头,缘在你自己,你想不想学?是不是真想?真想学就真的有人来教你。为什么?佛菩萨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真想那就是感。我也没有想佛菩萨来,我真想学,佛菩萨就真来了,你有感他就应。佛菩萨从哪里来的?还是从自性里来的,没有离开你自性。所以佛菩萨来给你开示,你真的悟入了,佛菩萨是不是很喜欢,我度了一个众生?给你说,没有这个念头,佛菩萨没起心动念;他要动这个念头,他掉下来了,他变成凡夫。在佛菩萨的境界里头,度而无度,无度而度,根本没有起心动念。真正悟入的境界跟佛菩萨是一个境界,统统都回归自性。所以今正是时,这是什么时候?感应道交的时候,师资道合的时候,师是老师,老师跟学生那个缘合在一起,是这个时候,这时候才管用。老师一开示,听的人马上就悟入,就契入境界。你看今正是时,这里头多有味道!
所以现在学东西难,难在哪里?学生是心不在焉。我在澳洲,大学里要请我做教授,聘书送过来,要求我到学校给学生们上一堂课。上课之前,那些老教授来告诉我,「法师,你只能讲十五分钟,不要多讲」。我说为什么?他们的耐心只有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后就交头接耳,心都往外面跑了。我一听说这句话,我再也不到学校上课了,为什么?去白讲的!那只有讲讲故事、讲讲笑话,大家听了开开心,哄哄,那就好了。现在上课真的是这样,你真讲一点他听不懂,没听见,坐在课堂里,心到处乱跑。跟从前不一样,现在确实学生是什么心态?心浮气躁,对心浮气躁这种人,他什么都学不会,你讲的白讲了,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年轻时候,老师给我们授课,讲些什么、讲多少,老师心里有数。可是学生当中有一、二个能接受,老师都会讲得很认真,其他的旁听,旁听老师不问。这两个人确实心很清净、很真诚,想学东西,他给他讲,心浮气躁的旁听。同学们很多,总有一、二个真正想学的,其他同学都沾光,你得多少老师不会问你的。
所以要记住,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诚,真诚,你有几分真诚心,你才真正能懂得几分、接受几分。实实在在不是在时间长短,我过去没学,我果然用真诚心,我听一堂课就抵得过去一千堂课,这顿悟!为什么开悟?诚,所以古人讲「诚则灵」。中国人对这个「诚」字非常非常重视,自古以来,无论是世法、佛法里面,真正有成就的人,全是得力在这一个字,不诚怎么行!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说得很好,跟佛法说的一样,诚就是一心,一心无二心,那就是诚。一心专注就是真诚,我在听课的时候、听开示的时候,专心听,一个杂念都没有,你全得到了;一面在听,一面在想别的东西,心不在焉,讲完之后问你说了些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想别的事情去了。所以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今经亦然」,《无量寿经》这段经文跟《法华经》上「会三归一,今正是时」意思完全相同。「欲令十方九界众生,同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一切含灵皆得度脱。是故世间自在王如来告言: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此表如来劝令宣说,普利大众」。你看,这里头的意思多深!这部经比《法华经》殊胜多了,《法华经》只是说到三乘行者,就是三乘的修行人,这个经摄受众生太广大了。「欲令十方九界众生」,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十法界的众生。这个地方九界就是十法界,为什么?十法界里面的佛,在一乘法里面他是菩萨。十法界里面最高的菩萨称之为佛,天台家智者大师称他为「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没有能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才是真佛,转识成智就不在十法界,十法界就没有了。转识成智就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教这些人「同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这一乘大誓愿海是什么?教一切众生一生成佛,平等成佛,你看这还得了!
「一切含灵」,这句话意思太广,灵是什么?我们现在讲的精神现象是灵。我们现在懂得,所有物质现象里面都含有精神现象,佛法里面讲的五蕴;五蕴,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灵。现在我们知道,连现在科学家也知道,只要是物质现象都带著有精神现象,就是精神跟物质它不能分开。再小的物质,现在讲光子,量子力学讲小光子,每一个小光子它有物质现象,它也有精神现象,受想行识。你看,一切含灵包括山河大地,不但是一切,有情是我们讲动物、生物,现在生物的范围,连微生物、矿物统统都属於生物;也就是整个宇宙是有机体,你找不到一个是非有机体的,你找不到。这佛经上所说的,非常难得,现代科学家证实了。阿弥陀佛的愿,令这一切众生,真是《华严经》上那一句话,「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谁能做到?弥陀一乘大誓愿海做到了,而且是很容易的做到,不难,这个事情真难得!「皆得度脱」,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是故世间自在王如来告诉法藏比丘,「今正是时」,你应该要说;用现在话,应该要向大家详细的报告,令大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无比殊胜的利益。为什么?都成佛了,包括山河大地。「此表如来劝令宣说普利大众」。老师好,世间自在王如来,学生好,法藏比丘,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成就这样一种伟大的事业,世间找不到,出世间也找不到,这还得了吗?我们非常非常幸运,在这一生能够遇到。遇到要是真搞清楚、搞明白了,真干,这一生我们就见到阿弥陀佛,这一生当中我们同时会见到世间自在王佛,这个一点不假。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