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解演义 - (第一四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四四集)  2010/9/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4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六十六页,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今日释尊将演弥陀之妙法,故住於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所行,念弥陀之所念,故云住诸佛所住最胜之道」。这一段是解释「最胜之道」的总结,意思非常之深,我们应当认真的学习。释迦牟尼佛在这一次的大会当中,就像我们办讲座活动一样,将要把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所以这个法会显得非常的殊胜,世尊今天也特别的欢喜,放光现瑞。我们根据阿难尊者所说的,阿难是佛的侍者,他说他从来没有见到过,今天这种殊胜的因缘。也知道世尊这次的讲演与一般肯定不相同,显示这个法门在一代时教,就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四十九年,第一稀有的法门介绍给我们。佛所住、所行、所念就是演这个字,他在示现、在表演,那我们要学也就是要抓住住、行、念,要把这三个字抓住。我们如果也能够住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所行,念弥陀之所念,我们就能够契入这个法门,法门里无量殊胜的利益我们这一生可以得到。这个无比殊胜的利益就是圆满证得无上菩提,这个多稀有,多么难得。弥陀所住,阿弥陀佛住在哪里?广义来说,就是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是为了普度法界虚空界里面所有一切苦难的众生。苦难就是讲的六道,六道众生太苦,太可怜,这是弥陀无尽的悲心,怜悯这些众生,想帮助这些众生。而且方法太奇妙,不必断惑,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有办法让这些众生很快的证得无上道。「最胜之道」,这个缘太稀有,太殊胜了,弥陀想到了,用的方法非常简单。所以弥陀所住,简单的说,就住在怎样度脱众生之道,这个道就是道理、方法,用什么样的道理、什么样的方法,能叫一切众生成就「最胜之道」。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不忘。

  下面一句经文就说清楚了,「去来现在佛佛相念」,阿弥陀佛念一切诸佛,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不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念佛成佛。道理,佛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阿弥陀佛是从心想生的,极乐世界也从心想生,心想阿弥陀佛、心想极乐世界,哪有不生净土的道理!所以这个法门,蕅益大师说得很好,往生基本的三个条件就是信愿行。信这是第一个条件,完全肯定的仰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无论是什么根性,上中下三根没有两样。我们看今天修净土同修很多,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甚至於念佛还堕地狱。我是早年跟李老师学经教,第一次看到慈云灌顶法师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疏钞》,是清朝初年乾隆年间的慈云灌顶大师。这一位老人也非常了不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著作等身,日本《卍续藏》,搜集他的注经跟论述有二十多种,非常丰富。那本小册子是他老人家对《楞严经.圆通章》的注解,我们知道,「圆通章」文字不多,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它二百四十四个字,注解得非常丰富、非常详细。末后,到末后的一章,它讲念佛人,有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个就是堕地狱。我看到这个结论,我怀疑,念佛不管怎么样念得再不好,总不至於念到地狱去了,怎么想也想不通。我就拿著这本书去见李老师,向李老师请教,李老师一看: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我不跟你一个人讲,我在讲经的时候给大家讲。

  念佛的心态重要,跟禅宗宗门的义趣是相同的,你会念吗?今天念佛,实在讲会念的人太少了,不会念的人太多了,凡是真正会念的没有一个不往生,不会念的三途六道统统有分。我这才明白,瞋恚心念佛,念佛还发脾气、还生气,这是地狱道;念佛不断贪心,饿鬼道;念佛愚痴,邪正不分、是非不明,畜生道;能把五戒十善做好,这念佛才能到人道,这我们才恍然大悟。所以我们今天看到《无量寿经》上的,那个往生的条件是什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是什么?经论上解释得很多,我们综合经论上的解释,用十个字来表明它,菩提心的体是真诚心。我们有没有真诚?念佛的心是真诚,待人接物都是真诚,一片真诚这个才行。我念佛的时候用真诚心,我不念佛的时候就用虚伪心,怎么行?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不明教理,你不了解诸法实相,所以你的真诚心显不出来,你所用的心全是妄心,全是自私自利的心,这个跟阿弥陀佛不相应。净宗的殊胜称为最胜之道,实在讲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弥陀的本愿。我们自己想想,我们起心动念跟四十八愿对照,你跟哪一愿相应,可以说一条都没有,你怎么能往生?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忘了我,只要有我,连带的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东西障道因缘。不是佛不慈悲不来接引你,这些东西障碍,没障碍佛那边,障碍自己这边。所以自己纵然有感,佛有应,佛是来应没错,但是佛的应你感受不到,统统被障碍障住了。

  所以世尊灭度之前,教导我们两桩事情非常重要,阿难尊者所问的,其实是代我们问的。佛陀在世我们依佛为师,向佛学习,佛陀不在了我们依谁为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就说得很清楚,一定要持戒,一定要能吃苦,不怕苦。为什么?持戒就跟佛陀在世没两样,愿意吃苦增长道心,你不会迷於世俗,你不会堕落。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内有三毒烦恼,佛法讲贪瞋痴是三毒,我现在讲五毒,根本烦恼贪瞋痴,后面还有慢、还有疑、还有恶见,我讲五个,贪瞋痴慢疑。这个疑问题很严重,我们对佛菩萨怀疑、对经教怀疑,那你怎么能接受?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学佛研究经教,「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现代的人绝大多数心浮气躁,这样的心态即使诸佛菩萨慈悲来教导我们,我们都不能接受,为什么?诚敬心没有。由此可知,绝对不是佛菩萨不慈悲,佛菩萨非常慈悲,慈悲到极处。而是怪我们自己,我们自己错了,不是在别人身上,这个不能不知道。真想学佛、真想成就,一定要依教奉行,要知道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出非常好的榜样,他教我们持戒,他做到了;他教我们以苦为师,他也做到了。

  佛陀在世三十岁开悟,就开始讲经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经上记载著「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佛没建道场、没建寺庙,过什么样的生活?现在所谓的流浪生活,居住没有一定的处所,游牧生活非常简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在《戒经》里面告诉这些出家的比丘,树下只能住一宿,不可以连续住两天。为什么?怕你起贪心,这个树很大、树荫很阴凉,这不错,我明天晚上再到这里来,你不就起贪心了吗?所以佛规定树下只能一宿,明天要移开到别的树下,不能在同一棵树下。你看看防微杜渐,这是佛对於学生的爱护,怕他起贪瞋痴的烦恼。他自己,可见得是他自己肯定做到了,每天绝不是在同一棵树下。现在我们看起来戒没有了,戒没有了就是佛没有了,现在佛教都变了。社会上形态很多,一般变成宗教,也有变成学术,像许多大学里头用佛经开课,我也学过、我也教过,把佛经当作一门学术来研究,通常都放在哲学课程里面叫佛经哲学,这变成学术了。近代我们看到佛教变成旅游观光的,观光旅游的佛教,还有变成企业的佛教。问题最严重的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旗号,其实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现在在社会上到处都能看得到。在国外,因为社会是民主、自由、开放,不像古时候社会制度不相同,对於言论的管辖很严格,这都是国家保护人民的精神生活。

  真正的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教学,很少看到。我们学佛机缘可以说无比的殊胜,我们遇到了真善知识,指导我们认识释迦牟尼佛,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这个指导非常正确。认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什么身分?他不是宗教,他是教育,一生从事於教学的工作。现在佛教里面,所有这些仪规、这些佛门的法事,在释迦牟尼佛当时完全没有,连修行,现在我们常常看见的禅七、佛七,有没有?没有。世尊当年在世,从来没有跟大家在一起念一天佛,没有,也没有跟大家在一起做个七天禅七,没有。真正是古德所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只是给你上课,只是给你解答问题,你统统都明白了,怎么样修行证果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佛家讲「开示悟入」,《法华经》上说的,佛对学生只做两个字开、示,开是开启,示是指示,做样子给你看,他做榜样给你看。悟入是你自己的事,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接受老师的开示,要有能力悟入,那你真正就成就、就得法。你得要悟入才行,这点比什么都重要。

  佛法之衰,佛法变质变成宗教时间并不长,佛教变成宗教,过去道安法师告诉我,他说应该不超过三百年。为什么?在前清雍正、乾隆、嘉庆的时候还是教育,寺院庵堂是佛陀教育的场所,不是宗教。一些规模小的,就像现在的专科学校,这是世出世间圣贤人所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像是专科大学一样这有成就。大的丛林,就像现在大学一样,它里面有很多堂口,堂口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教室,以前每个殿、每个殿都是教室,都是教室。由首座和尚来担任教导、担任教务,研究经论的法师多,讲解指导学习的法师多。所以一个大寺院开很多门功课,我们想学哪一个科目可以去报名,在佛门叫讨经单,我来学这部经。譬如《华严经》,你报名之后它名额上是有的话,你符合这个条件它接纳你,你就可以在这个道场学这部经,这部经学完那你就毕业,毕业之后你继续学也可以,你要离开也行。所以它真的是学校,跟宗教不相干。可是现在我们佛门许许多多的寺院,经教学习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经忏佛事,这就属於宗教的佛教,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要学佛就得要向释迦牟尼佛学,这是决定不会错的。

  佛家大乘里面讲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是其中的一个法门,这个法门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三根里面有上上根人,诸位要知道,这里头要没有高深的道理,怎么能满足上上根人来学习?肯定有道理,道理还真的深。我们从经教里面看到有这样的经文,这个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所以这个道理连等觉菩萨都不能够完全明了,所以它称之为难信之法。可是修行不难,难信易行,修学这个法门成就的人太多太多,只要具足三个条件,你真正相信。信了以后你要求解,净土经论不多,主要的经论五经一论,五经分量都不大,五经合起来也只有一本书,非常适合现代人。现代进入工业化社会,每个人工作繁忙,休闲的时间很少,学习其他的经论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有困难。如何每天用很少的时间来学习,而且能够收到很大的效果,这个法门就是这些人心目当中所向往的。所以佛是很了不起,能够随顺一切众生,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开启这样的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就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在前面讲的,这三个条件很重要,就是我们要能够住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所行,念弥陀之所念。弥陀所念的是念佛,他是怎么念佛?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哪一个不是本来佛!这弥陀所念。弥陀所行,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我们用今天的话来说,普度众生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是永远脱离六道轮回、永远脱离十法界,那个乐是证无上菩提,弥陀所行。弥陀所住的,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住常寂光,《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常寂光。

  常寂光是自性的本体,就是真如自性,常寂光里面没有物质、没有精神,是自性。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为我们做了报告,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他说了五句话,第一句话自性是清净的,「本自清净」;第二句话「本不生灭」,不生不灭那就是涅盘;第三句话「本自具足」,虽然什么都不是,但是什么都不缺乏;第四句话「本无动摇」,自性本定;末后一句话「能生万法」。说到这个地方,五祖就把他止住,行了,衣钵就传给他,他真的开悟,不开悟说不出来。弥陀心住在哪里?弥陀心住在自性里头。自性就是《般若经》上讲的,住於无所住处这就是自性。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个心是什么?心就是生心,就是生行弥陀之行、念弥陀之念,这用《般若经》来解释这个。应无所住,就是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行,四十八愿普度众生;念弥陀之所念,阿弥陀佛念每个人都是阿弥陀佛,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众生全是阿弥陀佛。你能相信吗?是真的不是假的!

  阿弥陀佛,翻成中国话是无量觉,每个人自性都是无量觉。世尊在《华严经》上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从理上讲你说多简单,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成佛,你自性里头的无量觉就现前。现在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有没有丧失掉?没有,只是有障碍把它障碍,我们起不了作用,一点都没有消失。所以这桩事情,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成佛的时候,智慧德相没有增加一点;纵然我们造作罪业,堕到阿鼻地狱,我们的智慧德相也没有损一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所以佛眼睛当中全是佛,一切众生都是佛,佛佛道同,佛跟佛在一起恭敬,这是我们要学的。所以真正念佛人,心是阿弥陀佛,行是阿弥陀佛,看所有一切众生全是阿弥陀佛,恭敬心就起来。这个恭敬心,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的头一条「礼敬诸佛」,才能生得起来。为什么?凡夫都有烦恼,烦恼里面有个很麻烦就是傲慢,你说你有没有?只要你是凡夫你就有,你不能不承认。中国古人也知道,所以《礼记.曲礼》里有「傲不可长」,傲慢是什么?与生俱来的,不是学的,这叫根本烦恼。

  我们学了《妄尽还源观》知道,唯识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从哪里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句话的无明就是阿赖耶,一念不觉从自性里头变现出一个阿赖耶。自性是真心,阿赖耶是妄心,这一念不觉是波动,阿赖耶出现了。阿赖耶能现万法,记住,依自性能现,它要不依自性不能现。现万法,依报就整个宇宙出现了,正报是自己,所以我们自己跟整个宇宙是同时发生的。而且什么?是先有正报而后有依报。阿赖耶有三细相,阿赖耶的业相就是波动,就是那个一念不觉是阿赖耶的业相,现在科学里面讲的能量。这一动它就产生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我们可以说是同时发生的,一个是境界相,物质现象;一个是信息,是正报,佛法术语叫转相,转相是末那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你看这东西真是原始的,这四大烦恼第一个是我见,不叫身见,我见,执著有个我;跟著这个执著我见就发生我爱,我爱是贪;我慢,我慢是瞋恚;我痴,你看看贪瞋痴,最原始的,所以佛说三毒。因为有这个东西,所以你才愈迷愈深,你回不了头,这个要靠佛菩萨帮助。

  但是要知道,诸佛菩萨、真正成就的人,他们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不是看到人,我们同情、悲悯赶紧去救他,他没有起心动念,他要是起个念头他是凡夫,他就堕落,他没有动这个念头。所以,他必须你有感,他有应。在这个时候,你不可能动一个念头去感,没有,总是愈陷愈深。所以这是讲宇宙生命的源起,我们要晓得,这个贪瞋痴它就跟著你来的。佛法这贪瞋痴都要断掉,你才能回头,回归自性;贪瞋痴要不能够整个断掉,你回不了头。你在十法界里面可以提升你的境界,你回归不了自性,这是肯定的。所以佛法修行,为什么把断烦恼放在第一个科目上,道理在此地。四弘誓愿是学佛人最高的一个指导原则,学佛头一个叫你发心,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真正发一个肯牺牲自己去帮助一切众生,有这样一个愿心,你要发这个心,众生愈苦,我们愈要去帮助他。帮助他当然你得要有能力,你没有能力帮不上忙。所以要帮助别人,那先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决定帮不了别人。你帮别人最多也是跟你程度相等,你没有办法帮他提升,你是个须陀洹,你帮助别人顶多也到须陀洹这个阶层,不可能超过你,这个道理我们能理解、能想得通。所以四弘誓愿第四个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他一定要叫你成佛。成佛有两门功课必修的,一个是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二个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

  可是有很多人把这四句话解释错误,它这四句是一句,我们把它当四句看就错了。前面第一条发愿,我们不发没关系,众生无边誓愿度,我都忘得干干净净,先度自己,不度众生了;烦恼无尽誓愿断,也马虎一点,也不要紧。从哪里下手?法门无量誓愿学,从这下手,能成就吗?不能成就。好像四层楼一样,前面两层我不要,我从第三层下手,他永远都不能成功,为什么?没根。辛辛苦苦努力一辈子,学成什么?学成一个佛学家,佛学的学者,真正讲与佛法毫不相关。佛法是学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能,是要把自性里的东西开显出来。那些人方向搞错了,把佛学当作一种学术去研究,所以能言善道,著作等身,在这个社会上可以取得一个教授、佛学家,也被社会大众称为大师,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就等於什么成就都没有。真正成就什么?小成就是出六道。他连须陀洹都比不上,须陀洹是圣人,虽然没有出六道,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佛学家还照样堕三恶道,为什么?见思烦恼一品没断。须陀洹,见思烦恼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这是什么?持戒的功夫。所以不持戒行吗?诸位同学要记住一句话,真正发心了生死出三界,我们就学佛。如果对於六道轮回这三界还有贪恋,那所修的是人天法,人天法要怎么样?断恶修善,用十善业道可以,断十恶修十善,你来生得人天福报。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法的《十善业道》,是人天法。人天法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要重视,你要晓得,人都做不好,你还能想作佛吗?哪有这个道理?

  佛菩萨是从人天道里面提炼出来的精华,人天道里面做到了家,这向上提升,这就是佛菩萨,所以戒律一定从人天法教起。你看《十善业道经》里面讲得就很好,佛就说明这个法是人天法,得人身、得生天的方法。然后告诉我们,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依十善业道为根本。你没有这个根、没有这个本,你怎么能长成?像植物一样,你怎么能开花结果?所以佛法重视戒律,净宗不例外。如果说是不重视戒律的,那个佛法不是佛法,没这个道理,佛法决定是戒定慧。你在修学经教这叫教下,或者是参禅、或者是念佛、或者是持咒,法门很多,都要持戒得定,定就是三昧,然后才能开智慧,这个智慧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依据戒定慧来学习、来修行,你才会有成就。舍去戒定慧,拿著经本这是把它当作世间一门学问,错了,你什么都得不到,你在六道,依旧是依著业力去轮回,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净宗理很深,修很容易,但是你要真信,有一丝毫疑惑就不行。那我有疑惑怎么办?研究经典,破迷起信,迷破了之后我信心就生起来,不再疑惑,也叫断疑生信。你的愿,你发的愿才能恳切,才真正愿心能生得起来。尤其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里,灾害这么多,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这个法门无限的欢喜,为什么?我们有救了,灾难在眼前,在眼前也不怕,我都有救。

  你看看这个法门修行要多少时间?《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那个七不是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是数目字,后头那个不是数目字,那个字代表圆满。圆满就是没有一定,哪天成就就算哪一天圆满,所以它是表法的。这个一日到七日有没有?有,过去有,现在也有。我早年在美国遇到一个念佛往生的周广大先生,因为他不是佛教徒我们称他先生,周广大先生。住在华盛顿DC,就是美国的首府,他开个面包店,人非常好,非常厚道,好善,没有宗教信仰。我们的佛教会在那边成立大概一年多,他得了癌症,去检查身体,医生告诉他,顶多只有三个月,没有办法救。家人就慌了,不相信宗教,这个时候到处去拜佛求神,希望有什么奇迹出现,就找到我们,我们那个时候在DC有个佛教会。找到我们,我没有在那个地方,我在德州,这是马里兰州。同学们打电话告诉我这桩事情,我就告诉大家:你们去看他,去慰问他、看他,看他的时候劝他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同学把这个意义告诉他,这就是善根,跟他一说他就接受了,吩咐他的家人,不要替他找医生去求这个病好,不要,全家念佛帮助他求往生。这很难得,这是没想到的事情,完全配合,念了三天他走了,真的往生,瑞相稀有。所以同学把这个事情来告诉我,三天,从来不学佛的人,真往生了。我说这证明《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没错。我说周广大是菩萨,他来给我们做示现的,告诉你们这些学佛的人,三天可以往生。三天,我们同学也不错,大概只有三、四个人,因为那边学佛的人不多,轮流日夜不断陪著他念佛,三天三夜。他那个时候说,他这个心一发,一回头在念佛的时候,他这个病就不痛了;本来这个病很痛的,要用止痛药,都不需要。非常安详,头脑清楚,一点都不迷惑,跟著同学一起念。等於说是那么多同学亲眼看到的,来给我们做证明不是假的。

  我们在《净土圣贤录》上看到的,宋朝的莹珂法师,那是出家人,破戒的。这个人有惭愧心,自己知道他业障习气很重,造作很多不善的事情,所以自己晓得,将来必定堕地狱。想到地狱他就很恐怖,非常害怕,向同参道友请教,你们有没有方法能帮助我不堕地狱?同学们就给他一本《往生传》叫他看,你看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会堕地狱。他读《往生传》,每读一篇都流眼泪,生惭愧心。《往生传》念完之后,他把寮房门一关,一句佛号,不吃饭也不喝水,日夜不休息,一句佛号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十年之后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他自己一想,十年时间太长,自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习气,我十年不知道又干多少坏事。给阿弥陀佛说,「我十年寿命不要,我现在就跟你去。」佛就答应他,「好吧!三天之后我来接你。」果然三天之后他往生了,这念佛三天。

  所以这个法门,我们得到这是大欢喜,灾难来了不怕,来得及,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决定得生净土。一个重要的条件,这个世间一切的一切统统放下,没有一丝毫留恋,这样你才有感应。如果你还有牵挂,你还有这个事情要交代,那个事情要交代,那你可麻烦大了;统统放下,一刀两断没事,这才行。我活在这个世间,活一天就讲一天经,专讲《无量寿经》,哪一天走都可以,都自在。不是这样怎么行?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心,一定要学这三个字,住、行、念,把这三个字要抓紧,真的住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所行,念弥陀之所念。心要拓开,《还源观》上告诉我们,「含容空有」,你看那个心量多大,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遍法界虚空界就是阿弥陀佛,这叫念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一样不是阿弥陀佛,虚空法界是阿弥陀佛,我们一毛端是阿弥陀佛,一粒尘沙是阿弥陀佛,念佛人一定要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人事物融合成一片,就是阿弥陀佛,他怎么会不往生!往生肯定比莹珂殊胜、比周广大殊胜,周广大没这个境界。这是我们自己亲见的这些事情,这都是菩萨来给我们示现。

  我们看下面《嘉祥疏》里面的说法,「《嘉祥疏》曰:去来现在」,这是讲三世,去是过去世,来是未来世,现在,「佛佛相念者」,过去、现在、未来佛佛都互相念。「明三世诸佛皆有化众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有人我是非之见,不能够包容别人,你怎么能往生?我们必须跟阿弥陀佛志同道合,以弥陀的心为心,这就住。以弥陀的愿为愿,我们现在的功课,早课就是念四十八愿,那是弥陀之行,这个人怎么会不往生!这叫真念佛。真正符合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万缘放下,你不放下你怎么能摄得住六根?你现在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你没放下。都摄六根的意思就是万缘放下,心里头、心外面表里一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一法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道理,我们现在也能够粗知这些道理。光光相照,用现在的科学来说这就好懂,这个光是什么?量子力学里面讲的小光子。这是个波动现象,波动现象有光,所以科学家,量子是什么?小光子,比基本的粒子还小,这是最近才发现的。真的那个光一闪,虽然时间很短,我们现在理解那个一闪光周遍法界,光里头有信息,出生无尽、含容空有,无论是物质或者是精神都有三种周遍。这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佛经上说法尔如是,这是光光相照。光光相照就是智智相照,自己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跟所有一切诸法,一切如来的智慧,智智相照,这是相念,这是感通。这样念佛,才是经论祖师大德所说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就真的会念。

  「《甄解》曰:去来现佛等,举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这个解释也很好,因为阿难知道,听经听久了知道有这么回事情,三世诸佛是佛佛相念的。看到今天在开讲这个课程之前,释迦牟尼佛放光现瑞,如此的殊胜,就猜想是不是今天释迦牟尼佛在念佛?一点都没错,释迦牟尼佛念三世诸佛,释迦牟尼佛念阿弥陀佛。「又《合赞》曰:我以三世诸佛相念,类知得无今佛亦念诸佛」。这都是解释阿难尊者当时的心态,看到世尊这些瑞相,想必是世尊在念佛,但是他不知道是念过去佛,还是未来佛,还是现在他方世界的佛。我们根据《华严经》的教义,就晓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这个念佛的意义,就很深、很广不可思议。「然今超过诸佛,现此奇相,有何故耶?」这是个问号。「经云,威神显耀,光瑞殊妙」,这是经文有这两句,赞叹佛的放光现瑞。下面有解释,「表所现色相,光颜巍巍」,巍巍是盛大的意思,光明亮,色彩不是几种,无量的光彩。显示佛的「威神难测」,难测也就是不可思议,佛「放光现瑞,殊胜绝妙」,更不可思议的「十方宝刹映现光中,是故《合赞》称为,超过诸佛也」。这是比较少有的,放光现瑞当中很少有现十方宝刹的,这一会里头有这样的庄严,佛光中现无量的诸佛刹土。

  我们在学佛这么长的时间里面,能有一点体会,因为今天佛讲的这个法门不是普通法门,这是诸佛如来普度众生大圆满的法门,就是弥陀净土,为什么?十方佛赞,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所以你今天说这个法门,这个信息一出去,肯定十方诸佛都收到,他们来随喜,他们来证明。《佛说阿弥陀经》十方佛赞叹,这经文上都有,鸠摩罗什大师翻的是省略,那六方佛,玄奘大师翻的是十方佛,佛说这部经十方佛赞叹。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理解,这种示现都是自然的法尔如是。从理上讲还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今天世尊想阿弥陀佛,想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都劝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唯有求生净土,才是一生真实圆满成就,这话重要,超过一切法门。开这样的大法会,十方诸佛能不来吗?这是我们从其他经论当中,体会到这个道理、这些事相。

  「阿难因现睹光瑞」,这现是现前,看到佛放光现瑞。「前所未见,欢喜庆幸」,他是佛的侍者,以前世尊讲经说法没有这样的瑞相,瑞相是有、放光也有,没有这一次这样的奇特,从来没有过,所以欢喜庆幸能闻到这个法门,就是说你有了机会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复自思维,今日世尊现希有之光明,显难睹之瑞相,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住奇特之法」,这是在阿难想像之中。「此定此法」,世尊入的大寂定,住的奇特法,这个定、这个法就是「念佛三昧,导师之行,最胜之道」。这三句话重要,导师之行前面讲过,佛有能力引导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用什么方法?最胜之道就是念佛法门。特别是住佛之所住,行佛之所行,念佛之所念,要真兑现,要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念兹在兹。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相继是不中断。

  谛闲老和尚教导锅漏匠,这个故事记载在《影尘回忆录》,这本书在香港很普遍,一般寺院这个流通处都可以请得到,倓虚老法师的传记。老法师教给锅漏匠念佛的方法,没有一点点压力,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不要有杂念,你的心才清净。净念相继,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老实念,一句一句的,老老实实、诚诚恳恳、恭恭敬敬的去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再念。这个方法多好,一点压力都没有,念累了就休息去,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不分昼夜。锅漏匠也是念了三年,成功了,预知时至,往生净土去了,他往生站著走的,你看功夫这不是假的。乡下一个破庙没人住的,他住在那个破庙里头,也是谛闲法师给他找的,他中年出家,四十多岁又不认识字,做什么也不行,住在寺庙做个早晚课他都不会,那人怎么能瞧得起他?所以给他找了这么一个地方,找了一个老太太念佛的,照顾他中午跟晚上这两餐饭,给他洗洗衣服,让他专心念佛,早晨这一餐他自理,就过这么简单的生活。念了三年,往生的前一天,他告诉照顾他的护法,跟她讲:今天你不必替我烧饭,我要到城里去看看几个老朋友。其实是去辞行的,最后见一次面,他也没有跟人家讲他要走,他有定功不说。到晚上回来了,回到这小庙里头,告诉这个烧饭的:明天也不要替我烧饭。

  这个老太婆看到,法师三年都没有出过门,昨天出了一次门,交代明天又不要煮饭,大概又有人请他吃饭。所以到第二天中午,来看看法师在不在家?就看到寺庙没人,喊他也没人答应。走到小佛堂一看,看的时候他站在佛像面前,站在那个地方,手上拿著念珠,叫他不应,再仔细一看死了。从来没有看到人死是站著死的,所以老太婆也很讶异,也呆了。好在当地还有些学佛的同修,她就到处去告诉大家,「法师走了,站著走的」。大家都来看,看了之后怎么办?赶紧替谛闲老和尚报信,谛闲老和尚在观宗寺,那时候走路没交通工具,派人去报信来回三天。谛闲法师过来,他在那里站三天,老和尚替他办后事,对他非常赞叹:你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是现前名山宝刹的方丈大和尚比不上你,弘宗研教的这些法师大德也比不上你。这个赞叹是真实的不是假的,你看一个字不认识,没有出家之前生活苦得不得了,做锅漏匠。锅漏匠这个行业现在没有了,我小的时候看到过,挑个小担子在乡村里做什么?碗打破、锅打破了,他能把它补起来,就做这个手艺。补一个是一个铜板、两个铜板,一天能赚十个铜板就不错了,就很难得,所以很辛苦做这种手艺。不认识字,跟谛闲法师是从小在一起的玩伴,以后看到谛闲法师出家不错,所以就是发了这么个心一定要出家,要跟谛闲法师出家,不收也不行。所以真有成就,老实、听话、真干。不简单!我们相信这个人,在我今天看法,都是菩萨来示现的,来跟我们表法的,告诉我们念佛法门是真的,什么样的人都能成就。成就的这个样子,也是像世尊一样放光现瑞,稀有难逢。

  你看人家念三年佛,就一个人,没有同伴,就听老和尚这一句话,老和尚什么都没教他,跟他讲经他不懂,就教他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无分昼夜。你说这个一点压力都没有,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好了起来赶紧接著就念。人穷好,没念头了;富有的人,念头太多,放不下。他什么都没有,出家之后就是老和尚给他两套衣服,那个穷困让谁供养他?刚出家什么都不会。谛老慈悲给他做增上缘,他没有辜负谛闲老法师,真成就,站著往生,预知时至,这就是他报谛闲法师的恩。也是真正报佛恩,示现这样的瑞相给我们看,让我们对这个法门坚定信心,再不怀疑了。也知道用他这个方法就好,不要搞什么花样,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口里头阿弥陀佛不停。能有时间的时候多拜阿弥陀佛,这个拜佛是消业障,我们无始劫以来业障很重,修忏悔法。

  底下这一句,「故问曰: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若不是念佛者,何故今日佛之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这是阿难的猜测,肯定释迦牟尼佛在念佛,但是不知道他是念过去佛、未来佛、还是现在他方佛,所以向世尊请教。底下解释,「威者,勇猛也。神者,不可测度也」,这是讲威神显耀,「显耀者,光丽也」,光彩壮丽。「佛光中映现庄严之十方宝刹,妙显《华严》不可思议之玄门」。所以古人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有道理,为什么?一切经里头,只有《华严经》说了十玄门,世尊在其他一切经里从来没讲过。《无量寿经》有十玄门的意思,我们在前面都学过,所以这个经跟《华严》没有两样。称它作中本《华严》,也就是根据经典里面的道理,所讲的十玄门的道理,这经上有,一条都不缺。莲池大师当年在世讲《弥陀经疏钞》,那个时候他完全用《华严》十门开启的方法,来介绍这部《阿弥陀经》,把《阿弥陀经》提升到华严境界,他老人家为什么要这么做?让我们联想到,在那个时代禅宗非常兴旺,净土宗很衰。一般人都认为,净土宗是接引阿公阿婆没有知识的人,是接引他们的。士大夫阶级我们今天讲高等知识分子,他们没有缘分接触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莲池大师大慈大悲,知道学佛的人没有不尊敬《华严》的,而净宗实在是《华严经》的归宿。我们读《华严经》末后这一品,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古德讲《华严》的圆满在《无量寿》。莲池大师用《华严经》的教义,来解释《阿弥陀经》,把净宗的地位提升跟《华严经》等量齐观,让净土法门再复兴起来。他老人家过世之后,蕅益大师接著,这两个人把净宗带起来了。

  我们现在都晓得,这些人不是凡人,佛菩萨再来的。莲池大师的身分没暴露,我们不知道。可是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这个小册子的赞叹,我们要多想想,那有很多玄义在里头。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替《阿弥陀经》做一部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还得了吗?印光大师的身分暴露了,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这样的赞叹这个注解,那这个注解的人是什么人,我们想到不是阿弥陀佛,肯定是观音菩萨,你才能得到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蕅益大师一生师法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他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他读莲池大师的书,仰慕莲池,向莲池学习。莲池是净宗第八代的祖师,他成为第九代的祖师,他学成功了。在中国传统里面孟子是私淑孔子,孔子的私淑弟子,在佛门里面蕅益是莲池的私淑弟子。这都是老师已经过世了,依老师留下来的著作学习成功了,古人所说的「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弟子超过老师,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中国人讲求的「尊师重道」,即使超过老师还是把老师捧在顶上,这是大德,这是教育。

  所以在中国,你看看帝王,历代帝王他得到政权,做了皇帝,一定是追封他的父母、祖父做太王,这是什么?敬祖宗,敬老师,这是中国传统里最重要的两桩事情。佛法教学也不例外,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一个人的成就,这两个人的恩德最大。成就超过父母、超过师长,但是也不敢轻慢父母跟师长,这是教训天下人,天下人才真的服你,真的佩服你。如果你超越父母,不孝父母,因为父母不如你,你本事比父母大,这种人很多,那社会上人瞧不起,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你在社会上地位或者是名誉超过老师,对老师不再过问、不再提了,这是什么?背师叛道,大不孝。无论成就多大,当时有人恭维你,在历史上不会有人尊敬你的。像这些事情我们都得懂得。末后这一句,「不可思议之玄门。所现光瑞,殊妙绝伦,故请佛宣说」。这说明阿难尊者为什么要启请释迦牟尼佛说这桩事情,末后一段就是「赞请许说」,世尊对他的发问非常的赞叹,这启请的功德很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留著明天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