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二四集) 2010/8/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2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四十四面从第八行看起,第八行「百千三昧」从这看起:
经文上「具足总持百千三昧」,总持前面学过,现在看「百千三昧」。「《会疏》曰:百千三昧者,众生无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钝,於诸结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萨行百千种三昧,断其尘劳」。我们先看到此地,这是一小段。三昧就是禅定,翻成中国意思,一般翻正受,也就是正常的享受,这叫三昧。正常的标准在哪里?远离烦恼习气,我们的享受就正常。换句话说,有自私自利不正常,有是非人我这不正常,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都不正常。由此可知,正常的享受,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他得到。在我们经题上,经题上半段是讲果德,你修行成就了,果德现前,那是「大乘无量寿庄严」。我们想想这个果,果当然有因,这个果太殊胜,因当然殊胜。这因是什么?清净、平等、正觉,这个三昧的标准就现前。如果我们得清净心,这叫得三昧,心不清净这没有三昧;心要是得平等心,那是更深的三昧;觉而不迷,这是诸佛果地上的三昧。所以这五个字就是阿罗汉所修的、菩萨所修的、佛所修的。
三昧为什么有百千?实际上不止百千,无量无边。为什么?众生无量。众生的范围包括非常广,不仅仅是人类,众生这两个字,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叫众生。所以广义的众生,除了人之外,所有的植物、动物都是众生,植物也是众生,矿物也是众生。自然现象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我们看到空中的云彩,那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它也叫众生。所以众生的范围太大了。除这个之外,还有我们看不见的,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都有依正庄严,依报、正报确实无量无边。这一切众生心行不同,这个心是指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心;行是它的造作,它的造作也不一样。大分,这是佛经上常常说的,像有情众生,这根性有利的、有钝的,这个利就是聪明的,钝是愚钝的。这什么原因?下面两句说出来,「於诸结使」,结是烦恼,使也是烦恼,这个使通常是指十使,就是见思烦恼。「有厚有薄」,烦恼要是厚这个人就愚钝,烦恼要是薄就显得聪明,厚薄程度不一样。在学校念书同一个班级,我们一般讲这程度是差不多的同一个班级,可是考试起来,名次还是不一样,从第一名排到末后一名,你看还是不相同。换句话说,从心行上来说,绝对找不到两个人完全相同的,不可能的。到什么时候相同?成佛就同了,就完全相同。为什么?他烦恼都断掉,断干净了。由此可知,等觉菩萨都不同,大家都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里面的烦恼习气厚薄还是不一样,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只有究竟佛果上真的是同,一丝毫的烦恼习气都没有了。正因为是这种情形,所以「菩萨行百千种三昧」。
菩萨在一切境缘当中,不同的环境,境是物质环境,不同的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不同的物质环境、不同的人事环境,他心定一处,这个三昧就是心定在一处,与性德相应。换句话说,他在一切境缘当中,境缘是佛家常用的两个字,就是物质环境跟人事环境里面,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胸有主宰,这就叫三昧。所以三昧也说之为,前面我们学过,我们的心定在一个地方。学佛的人定在哪里?一定要定在戒定慧三学,我们就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干扰,也就是不会再迷在境界里面,造种种善、不善业那就迷了,如果觉而不迷,他心有主宰。浅而言之,我们虽然是初学佛,如果我们的善根深厚,境界现前,我们会想到应该怎样应对,会在境界当中做得很圆满,又不造业,这就叫行菩萨道。还能够帮助别人,利益众生,这是菩萨行,这就是菩萨百千三昧它起作用了。「断其尘劳」,在心行当中首先断自己的,尘劳就是烦恼,然后帮助别人,觉悟众生。
下面举个比喻来说,「譬如为诸贫人欲令大富,当备种种财物,一切备具然后能济诸贫者」。这是举个比喻说,菩萨为了要帮助这些贫人,现在叫脱贫,摆脱贫困,得大财富,那菩萨一定有能力,他准备好许许多多的财物,一切都不缺乏,这样子才能够救济一切贫苦的众生。这个贫苦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一般初学佛看到贫苦,以为是贫富之贫,都只想到财物。佛法意思深,财物的贫苦不算什么贫苦,真正贫苦是什么?是没道,没有道才叫真贫。也就是说,没有戒定慧这个人叫真贫。纵然现前他有很多的财富、有很高的地位,我们一般讲富贵人家,这个富贵是果报。怎么来的?过去生中修积福德,积福所以他富,积德所以他贵,他有富、有贵。如果这一生享富贵,而不再积德修福,这个人家叫真正贫苦。为什么?那个福报是享得尽的,福报享尽之后,他的苦难就来了,要知道时间会过得很快,转眼就看到了。在佛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这个例子很多,大富长者他所修积的因,至少是三世以上。在人间做到帝王,现在讲做到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这个福报大了,至少他积功累德他有十世,没有十世他到不了这个地位,所以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得到的。你没有这个福报,你得到了,灾祸就来,一个你生病,或许你病死了,你看地位得到,没福享,没有这么大的福报;另外一种横祸,就是意外的灾难。这些业因果报都在我们面前,你细心观察清清楚楚,叫丝毫不爽。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修积功德是多么重要。佛教我们修功德,不劝我们修福德,为什么?福德只在人天,果报在人天不能够超越三界。佛教我们修功德,功是什么?功是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三昧,戒定慧三学。戒是个手段,因戒得定,定就是三昧,因定开慧,定慧能超越三界六道。定慧要是遇到净宗,决定得生净土,那个福报就太大了。到西方极乐世界福报跟诸佛如来平等,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第一个福报寿命无量,诸位要知道,在我们这个世间寿命很有限。多少人羡慕一百岁,其实一百岁也只一弹指而已,在忉利天只是一天,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这些学佛同学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平常要在修功上下功夫,功怎么修?古圣先贤给我们列出很多项目、德目,这些年来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弟子规》,这是戒律,不但是戒律,是根本戒。换句话说,《弟子规》做不到,其他的都不能成就,是根本的根本。《弟子规》学到、都能做到,再进一步学《感应篇》,《感应篇》是因果教育,印光大师非常重视,一生当中全心全力的提倡。前清周安士居士有两句名言,他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这个大治就是太平盛世,也就是讲这个地区的人民幸福美满,人人信因果就能做到。他说「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现在这个天下就是大乱,为什么?大家不相信因果。为什么不相信因果?《弟子规》没有,也就是说做人的规矩没有了,做人的标准没有了,人要离开做人的标准,古人说得好,人跟禽兽有什么两样?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人明礼,人懂礼,《弟子规》属於礼教,所以它是根本。我们要想学因果教育,先把人做好,这一点很重要,然后因果教育就可以落实。这两个根扎下去,佛家的根《十善业道》就很容易做到,一点都不困难。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教育,大根大本!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
百千三昧、无量三昧,都是从这个根里生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根,三昧是决定得不到的,也就是正常的享受我们得不到。学儒,正常享受不亦悦乎,他快乐。佛法里面正常的享受,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这种享受与地位、与财富不相干;没有富贵,贫贱之人学佛,他也快乐,跟菩萨一样的法喜充满。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你看这个僧团里头,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世尊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天出去托钵,树下一宿,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见任何人都是满面笑容,身上一无所有,他快乐无比。他为什么那么快乐、那么幸福?他得三昧,道理在此地,得三昧的人他正受。我们一般人享受不正常,一般人什么?有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这都不是正常。身有苦乐、心有忧喜,所以不正常;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那就清净心现前,那是真乐。所以佛说六道凡夫有五种受,就是苦乐忧喜舍,舍受是不错,舍受是什么时候?短暂的时间,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好!这就是正受。为什么它不算在正受里面?因为它时间太短;不是像真正修行人,他那个舍受是永远保持著,他不会失掉。舍受就是三昧。
所以修行,修行的枢纽是什么?修行最重要的原理原则是什么?是放下。从执著开始,放下执著,於一切人事物不再执著,你就非常快乐,得清净心;再放下分别,不但不执著,连分别念头都不起,那是菩萨,比阿罗汉高多了。因为这个放下都是属於定,定到一定的时候豁然大悟,智慧开了,这是觉了,觉是智慧开了,那就成佛。智慧一开,十法界就不见了,你超越十法界,你住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其实佛的实报土就是自己的实报土,这个时候自他不二,自己跟佛是一不是二,大乘教里面常讲的入不二法门,就这个意思,你证得不二法门。不二法门,你见了法身,你肯定、你承认,一点怀疑都没有,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跟自己是一体,一般人所谓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体是什么?「自性清净圆明体」,贤首国师《还源观》上所讲的。所以学佛应当常常想著戒定慧,要把这个放在心上,念念都能跟戒定慧相应,我们在菩萨道上。
「一切具备」,无量三昧具备,无量法门具备了,才能帮助一切众生。「然后能济诸贫者」,教导一切众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苦,永远脱离十法界。在这个大宇宙里面,佛家讲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最殊胜?一切诸佛异口同声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介绍,你看《弥陀经》我们念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六方佛劝导我们,在《无量寿经》、在《观无量寿佛经》是十方佛劝我们往生。佛决定没有妄语,佛希望我们,佛只有一个希望,希望众生快快成佛,这是诸佛如来的本愿。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跟他是一体,众生成佛是他的功德圆满。众生还没有成佛,还有没有成佛的,他功德里头还欠缺一分,就这个道理。我们也非常不容易,搞清楚、搞明白了,下定决心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成就。脱离三界六道的苦海,那就真正脱贫,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大富贵。
下面接著又说,「又如欲治诸病」,我们想治疗世间很多病苦,病人很可怜,「当备种种众药」,我们应当要具备各种药品。在中医,中医里面使用的药物大概有一万多种,一万多种里面百分之八十是属於草药,植物。动物、矿物也都有,那比较少数,草药占绝大部分,能治一切病。说到这个地方,现在很多人相信西医,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是的,病苦在医院里全是西医。我跟方老师学哲学,老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天讲到这个医,他告诉我,他说中医有五千年的历史。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从神农尝百草,真的是五千年,黄帝到我们这个时候是四千五百年,神农到黄帝五百年,真的是五千年历史。我们相信黄帝之前就已经有中医,人就懂得这些药草可以治病,这我们有理由相信。神农之前伏羲氏,伏羲距离神农至少也是五百多年,这是算中国历史的源起,至少是五千五百年以上。往古老的那是传说,有这么长的历史,有医疗的智慧、医疗的方法、医疗的经验、医疗的效果。老师说西医只有三百年,二次大战发明抗生素救了西医。所以他问我,你相信三百年的,还是相信五千年的?我们当然相信五千年的,这历史太丰富了。今天你看看我们在这个信息里面,看到报导,有所谓新的病毒发现,这个新的病毒名字我说不上来,所有抗生素对它都产生不了效果。世间卫生组织警告我们,要我们特别小心防范,因为什么?没有药物可以对治。如果感染上,大概只有三、四个小时他就走了,很快。这样的病毒,中医有没有治疗的方法?现在我们还没听说,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可能,问题是中医现在渐渐失传,学的人太少了。而且中国的中医古时候都是世代相传的,这个医生至少他是三代,三代以上。他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学医?三、四岁就开始学,老人在治病他在旁边看,他就能懂得穴道,三岁小孩他能把穴道指得清清楚楚,他知道;不是医学院里面七年、五年就能学会,不是。中医是宝,能养生、能治病,我们应当要重视它,这是中华国宝,内容博大精深。治病具备众药。
我们看到道教太上老君说过百病,也说过一百种药,我们看看这些病,我们有没有?先说百病。第一个说「喜怒无常是一病」,我们有没有犯这个?喜怒无常,如果要有就要警惕,这一病是什么?是我们得病的因由。凡是人生病了、不正常了,情绪他不能控制。我们自己亲见的例子,过去韩馆长护持我们三十年,她的女儿二十八岁过世了,留下两个小孩,在过世的前半年就是喜怒无常,以前她不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是疾病产生前面的预兆,显得特别的心浮气躁。如果我们有这种情形,需要检查身体;学佛的人应当冷静下来,应当多念佛号,多拜佛消业障。
第二「忘义取利是一病」,利现在是人之必争,不但不能争,还要想一想我应不应该得到?应该得到的可以取,不应该得到的不能取。为什么?如果你要是念《了凡四训》,你就知道,《了凡四训》里面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他一生当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换句话说,你命里有你决定可以得到,只是时间有早晚不一样;命里没有,你想尽什么方法你求不到。如果求到,你不是生病,就是有灾难来了;换句话说,你没法子享受,没这个命。这些事情也都摆在我们面前,诸位如果细心去观察,你会恍然大悟。我初出家,我一出家就开始讲经。台北有一个也算是大富长者,现在讲企业家,他在阳明山建一栋别墅很豪华,建一栋别墅,我曾经在那里住过一天,他的亲戚带我去玩,住过一天。以后我听说,这位企业家过世了,年龄很大过世了,听说他一生当中在那个别墅也只过一个晚上。平常也没人去,他用了三个人在看管别墅,打扫清洁,那三个人在那里享福,长年住在那里。你看他一生就住一天,产权是他的,你看没有办法享福。那三个佣人他们有使用权,他们享福,这命里定的,这样的事情在全世界到处可以看到。
中国古人讲得好,「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何必?你一个人,都是你自己贪欲、欲望,盖那么大一个别墅,又没有时间去享受,一生只住一天。我相信还有些人,一生一天也没住过的,何苦来?而不能够拿他这些钱去多做一点好事,去帮助一些苦难众生,这个他没想到。帮助苦难众生这个功德可以带得走的,那个别墅带不走。佛有智慧,常常提醒我们,带得走的事情多干,带不走的不要干。所以我们想到,什么可以带得走的,什么带不走的。在今天在这个世界里头,第一等好事是什么?什么好事?是教一切众生做好人,这才是最大的好事。释迦牟尼佛干一辈子,从开悟之后就讲经教学,劝人不但做好人,好人里面最好的人,作佛、作菩萨,佛是个究竟圆满的好人,没有欠缺。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虽然他烦恼习气还没断干净,他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做到。所以我们要以释迦佛做榜样,对於取舍一定要小心谨慎,合不合乎道义?这个义通常讲法,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可以取;如果情理法有一样相违背,就不可以取。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我们在因上谨慎,果报就殊胜,避免苦果。
「好色坏德是一病」,这个病在现前社会非常普遍,人不懂,太上老君重视因果。你看我们三个根里头,有太上老君的《感应篇》,头一句话说得多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没有人在管你,是你自己的因感得的果报,善因善果、恶因就有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任何人一生都无法摆脱的。现在这个社会,男女关系很混乱,每天堕胎有多少?堕胎是杀人。因果律上常常警惕我们,是真事情,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佛告诉我们父子四种缘,没有缘你不会变成父子,不会变成一家人。这四种缘,第一个是报恩,这个小孩好,好教,孝子贤孙他是来报恩的,你过去生中对他有恩。第二种是报怨的,前世有过节、有怨恨,他来报仇的,长大会叫你家破人亡。第三种是讨债的,讨完他就走了;第四种是还债的。没有这个缘不会成为一家人,这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明,这家人有什么关系。所以家要有道、要有规矩,如果没有道、没有规矩,这家就乱掉。堕胎不得了!我听一个同修告诉我,不是他自己,别人,他的一个朋友好像堕胎二十多次。有通灵的人看到,她后面跟著一群小鬼,所以她自己也苦不堪言,身体非常不好,很多病痛。那些病痛是什么?病痛就是那些冤亲债主找她麻烦的。所以,懂得因果的人,决定不敢干这个事情,为什么?将来还命!你这一生杀一个,你来生要还他的命;你杀二十个,要还二十多条命,这不是开玩笑的。所以害命的事情,怎么可以干?好色,堕胎那就是杀人,这个罪可重了。不但坏德,现在人不讲道德,但是懂因果的要还命,你敢不敢造?这是病。这个病我们看见,身体衰败痛苦不堪,她自己不知道原因,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
「专心系爱是一病」,这个专心系爱,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宠爱,你宠爱一个人,在一般人讲偏心。如果是在一个家庭当中,你偏爱,其他的人服不服?引起别人的嫉妒,甚至引起别人的报复,这麻烦就来了,所以这些事情很可怕。
「憎欲令死是一病」,憎恨他,不欢喜,希望他赶快死,这属於怨恨、属於诅咒,自然结下冤仇。古圣先贤劝导我们,人在世间冤家宜解不宜结,冤要想办法化解,不能结怨。为什么?冤结下去之后,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一世是冤家,来世可能冤仇更深,你说这个多麻烦,彼此双方都痛苦。所以觉悟之后就把它放下,双方只要有一方觉悟,这个冤仇就化解。觉悟的这一方总会想种种方法化解,或者在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做补偿、弥补,不再结怨,这个很重要。譬如别人对我们毁谤、羞辱,甚至於陷害,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心里要觉悟,他对别人为什么不是这样,为什么对我?我们学佛的人明了,必定是我过去生中对不起他。他今天这样对待我,我甘心情愿就受了,没有报复的心,没有怨恨的心,这个好,消自己的业障。我们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对方慢慢他也就淡下去了。我们看到对方,对方有好处,我们赞叹他;对方有缺点,我们不批评,一昧以善意去回应,时间久了这个结就化开。决定不能报复,决定不能有怨恨,那个麻烦很大,那不是解决问题,那叫制造纠纷,种下生生世世的祸根,这就大错特错。怎样培养自己这些德行?读圣贤书、读佛书,你念多了你就有智慧,你就知道怎样处理。菩萨有这种智慧、德行,能在一生当中,把无量劫来这些冤亲债主全都摆平,都给他化解了。菩萨生大慈悲心,跟诸佛如来一样舍己为人,成就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帮助大家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智慧行。
「纵贪蔽过是一病」,这个贪欲已经是错了,还要放纵,那还得了吗?无止境的贪婪,这愈陷愈深。过要忏悔、要改过,不能掩饰,这个蔽是掩饰,过失掩饰不让人知道,这是病,你那个过愈积愈深,先是小过,慢慢就变成大过,错了。我有过失,别人批评,好事,为什么?报掉了,现前就报掉。我们对批评的人要生感恩的心,这是对的;如果是怨恨,那麻烦大了,那到来世都解决不完。学佛最大的好处就是警觉性高,眼光看得远,不是看这一生,更能看到来生后世,知道因果,知道祸福是怎么来的。
「毁人自誉是一病」,这个也是常常发生的,最重要的我们自己有没有犯?有没有毁谤别人?有没有赞叹自己?自己有一点好事,唯恐别人不知道,这一条在佛法里叫「自赞毁他」,意思完全相同。自赞毁他在菩萨戒里是重戒,佛是严格制止的,不许可的。对别人要赞叹,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赞叹如来」,别人有好处,我们要赞叹;别人有缺点,有不善的地方,决定不能说,决定不能批评。规过好朋友,有这个责任,要在什么时候?没有第三者看见、听见的时候劝导他,劝他改过自新。而且劝导最多是两次,不可以有三次,两次不听不能再说,再说就变成冤仇,这点很重要。一个欢喜接受别人劝告的人,听了之后真能改,那这个人你要好好照顾他,要常常规劝他,他能成圣成贤。别人批评心里面不高兴,这就不能再说,不要跟他结冤仇,这做朋友之道。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亦如是,早年我跟李老师学教,我们经学班上的同学,都是学经教的、学讲经的二十多个人,有几个同学老师好像从来没有好脸对他,有打有骂。好学生能接受,打了、骂了,感谢老师,对老师感恩,老师真教。还有二、三个同学,老师对他们很好,从来不说他们,什么原因?第一次老师批评他脸上颜色就很难看,就很不高兴,老师以后不再批评他了,把他看作旁听生,欢迎你来听,绝不批评你。我们那个时候年轻,心里有疑惑,老师对待我们同学不公平,时间久了老师也看出来了。有一天叫著我到房间里告诉我,说明为什么有些人严厉教训,他能接受,我要不这样教他,对不起他。为什么有几个同学不能说,从来不说话?他不能接受,何必结冤仇?我这才明了。教学当中的时候,也教导我们怎么做人,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有分寸。
下面这一条,「擅变自可是一病」,这个问题也非常严重,古圣先贤立下来的规矩,我们自己把它改变,要不要负因果责任?肯定要负。中国古圣先贤立的这些法则,就是现在一般宗教里面讲的真理,不能改变。《三字经》里面前八句,几千年来,老祖宗、古圣先贤对后人教学的原理原则,能改吗?一改问题全出来,这擅变自可是现在人的大病。古人教学最高的指导原则,「贵以专」,现在人都没有照这个原则去做,学得太多、学得太杂。特别是有些年轻的父母没有教小孩的经验,望子成龙心切,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出人头地,什么都会、什么都学,这小孩很可怜,他负担不了,他学得很痛苦。现在我们常常听到小学生自杀,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他为什么会自杀?他太可怜、他太苦了。这都是什么?父母的过失,不会教。在古代小孩上学只学一门功课,「贵以专」,几千年来都是这样的,这一门功课没有学完,不能学第二门。现在可以同时学七、八门,这还得了吗?这不得了!中国古人学东西是一门,一门学好了才可以学第二门。
我们在李老师经学班里学经教,老师规定也是一门,明白告诉你,你决定不能同时学两门。老师讲的话很不好听,他说两门你决定没有这个能力,说得非常肯定。一门学好了,好到什么程度?要老师承认,老师说可以,才可以学第二门。可是老师的标准并不是很严格,也很宽松,他的标准,譬如学一部经,这一部经你能够上台去讲,他在底下听,听得点头不错,这就算通过了。可是我跟老师的时候,我就把我的标准要更严谨一点,我觉得讲一遍不够,至少要讲十遍,我才会学第二部经。十遍到哪里去讲?到同学家里,同修,星期一到张居士家里,星期二到王居士家里,星期三到李居士家里。都是讲一样的,就这一堂课里面,我一个星期至少找三、四家,我是这样讲法的。听众一个、二个、三个都行,学讲,练习讲遍数愈多愈熟,熟能生巧。不熟怎么行?所以我说一遍不行,我给我自己的标准,我说十遍。《无量寿经》,这部经过去我讲过十遍,这一次讲特别选的是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分享。
所以古圣先贤定的规矩你遵守,一定有好处,你要把它改变肯定出麻烦。你看在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人敢改变,老祖宗定的是什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不多。古时候的教育教什么?就教这四样东西。这四样东西是做人的标准教育,都能做到你才像个人。五伦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很重要,不能不知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不同的任务)、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中国教育的核心就是父子有亲那个亲爱,所以中国教育是亲爱的教育。后面五常、四维、八德,都是这个亲爱延伸出来的,那就是从亲爱扩张,核心是亲爱。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礼是节度,处事待人接物都要有分寸,不可以太过分,也不能不到,一定的节度,人与人之间相处不能无礼。智是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用感情。要讲信用,人无信就不能立足於社会,信这个字非常重要。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就这么些纲领,这是祖宗定的,不能变,一变整个社会秩序就乱,家不像家、国不像国。老祖宗的规矩在中国行了几千年。太上老君说病说了一百条,我们举这几条就够了。
再看看他讲的药,头一条讲「体弱性柔是一药」,这个不是太上老君叫我们身体要衰弱,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弱是对於面对著强,我们表现得太刚强这个不好,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性情要柔软。实在讲佛法里面,你看《还源观》上讲的四德,第三条讲「柔和质直」,体弱就是质直的意思,待人接物要柔和,质直就是真诚,对人要有诚意。不能够用强势的态度对人,要用柔弱这样的态度,别人欢喜。现在的话说,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姿势都应该低一点,弱势是这个意思。不能用刚强,言语忌讳用命令式的,这人家听了很刺耳;纵然是自己的下属,你能谦虚,别人会把事情办得更好。最忌讳的是大声叫唤,不好,别人表面上服从你,心不服;你要能叫人心里服你,所谓心服口服那就成功!
「行宽心和是一药」,实在讲这些药对我们来说,修身有利益,修身养性,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业顺利,这些药统统能帮助你,社会的和谐、世界和平,它真好。行要宽,宽厚,行是行为,叫宽宏大量,心要和谐,这讲和平。平等它才有和,平是因,和是果,待人不平,这个和是决定做不到。「动静有礼是一药」,礼非常重要,有礼,别人尊敬你、别人敬爱你,真正得利益、得好处是自己。「起居有度是一药」,生活有规律这是药,这健康长寿之道。「近德远色是一药」,亲近有德行的人,远色,男子对女子要远一点,女子对男子也都要远一点,这是药。
「除去欲心是一药」,这个欲是欲望,欲望人都有,没有欲望你就不会到人间来了。人间这一界,在佛法叫欲界,所以他没有欲不会到欲界来,他到色界去了、到无色界去了。欲怎么办?愈淡愈好。人最重要的欲望是生活,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表演,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真的把欲望减到最低的限度,守在这里他就不动,一生不改变。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在树林里面,不是在房子里头,与大自然为伍、为伴侣。
「推分引义是一药」,这个好,特别是对财物,在分财物的时候能够退让,不要去争。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老人过世了,子女多,兄弟姊妹分家常常闹到法庭,这个不义,怎么对得起老人?老人要是看到这个现象,怎么不伤心?古人从小受过好的教育,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他们在分家的时候个个谦让,都希望别人多一点,自己少得一点;虽然分家,他的亲情永远团结在一起,这个好!所以古人分家不贪财,怎样将自己同胞兄弟姊妹都照顾好,能力强的,财物少分一点,他有工作能力;能力弱的,希望多分一点给他。他有道义、有爱心,彼此互相照顾,这是对的。
「不取非分是一药」,非分是什么?不应该得到的决定不能取。非分之财也叫不义之财,你要是贪得会有灾难,眼前没有看到灾难,祸根种下去了。在因果律里面讲,你现在有福,所以种的这些恶因,现前不会有报,等到你福享尽,灾难就现前。实在说人人都有冤亲债主,冤亲债主从哪来的?过去生中结的,我们现在不记得,他没走,他跟在后面。这一生所造作的,佛法里的警告很多、很严重,你吃它八两,你将来要还它半斤。我们吃肉,不能不负因果责任,尤其是自己杀的,被杀的动物它也是一条命,它能够甘心情愿把肉供养给你吗?那就没事,甘心情愿。如果不甘心、不情愿,它能没有报复的心吗?我们看到过,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农家都养这些畜生,养鸡、养猪这是最平常的。你看逢年过节杀鸡,那鸡情愿吗?到处乱飞,那逃命!杀猪的时候,你说猪喊的声音多凄惨、多可怜。那是什么?不懂得因果报应,干这种傻事。佛知道众生肉食断不掉,所以劝人吃三净肉,这是不得已!三净肉是什么意思?没有看到杀,这头猪被宰杀的时候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它叫的声音,第三个它不是为我杀的,这叫三净肉。我们到市场去买来的,都属於三净肉,绝不能宰杀。中国古时候读书人常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杀的时候,它那个叫唤凄惨的音声,怎么忍心吃它的肉?所以不取非分这是药,这是应该的,非分之财、非分之物都不可以随便占有,乃至於控制都不可以的。
下面一句说,「虽憎犹爱是一药」,虽然厌恶他、讨厌他,可是依然能够爱护他,这是慈悲心、怜悯心。这个人不讨人喜欢,这里头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他的业报。造的这些业报,明白的人、有修养的人应该要原谅他,凡是这些人在社会上得不到别人帮助,因为不讨人喜欢。所以真正仁慈的人,他看到不忍心,还是怜悯他、帮助他、照顾他,这是德行,我们一般人讲积德这个很重要,应该要学习。这一篇可以说是弥补《感应篇》,让《感应篇》更圆满,我们修学得真实利益。这是这个文字里面,「欲治诸病,当备种种众药」,我们看到太上老君这篇文章,我们深有所感。老君教导我们,能用这篇文章来反省,我们有没有病?再看看他讲的这一百种药,我们有没有?这一百种都是帮助我们身心健康,帮助我们家庭幸福、工作美满,利益太多了,应当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四十四面从第八行看起,第八行「百千三昧」从这看起:
经文上「具足总持百千三昧」,总持前面学过,现在看「百千三昧」。「《会疏》曰:百千三昧者,众生无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钝,於诸结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萨行百千种三昧,断其尘劳」。我们先看到此地,这是一小段。三昧就是禅定,翻成中国意思,一般翻正受,也就是正常的享受,这叫三昧。正常的标准在哪里?远离烦恼习气,我们的享受就正常。换句话说,有自私自利不正常,有是非人我这不正常,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都不正常。由此可知,正常的享受,真正修行有功夫的人他得到。在我们经题上,经题上半段是讲果德,你修行成就了,果德现前,那是「大乘无量寿庄严」。我们想想这个果,果当然有因,这个果太殊胜,因当然殊胜。这因是什么?清净、平等、正觉,这个三昧的标准就现前。如果我们得清净心,这叫得三昧,心不清净这没有三昧;心要是得平等心,那是更深的三昧;觉而不迷,这是诸佛果地上的三昧。所以这五个字就是阿罗汉所修的、菩萨所修的、佛所修的。
三昧为什么有百千?实际上不止百千,无量无边。为什么?众生无量。众生的范围包括非常广,不仅仅是人类,众生这两个字,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叫众生。所以广义的众生,除了人之外,所有的植物、动物都是众生,植物也是众生,矿物也是众生。自然现象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我们看到空中的云彩,那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它也叫众生。所以众生的范围太大了。除这个之外,还有我们看不见的,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都有依正庄严,依报、正报确实无量无边。这一切众生心行不同,这个心是指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是心;行是它的造作,它的造作也不一样。大分,这是佛经上常常说的,像有情众生,这根性有利的、有钝的,这个利就是聪明的,钝是愚钝的。这什么原因?下面两句说出来,「於诸结使」,结是烦恼,使也是烦恼,这个使通常是指十使,就是见思烦恼。「有厚有薄」,烦恼要是厚这个人就愚钝,烦恼要是薄就显得聪明,厚薄程度不一样。在学校念书同一个班级,我们一般讲这程度是差不多的同一个班级,可是考试起来,名次还是不一样,从第一名排到末后一名,你看还是不相同。换句话说,从心行上来说,绝对找不到两个人完全相同的,不可能的。到什么时候相同?成佛就同了,就完全相同。为什么?他烦恼都断掉,断干净了。由此可知,等觉菩萨都不同,大家都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里面的烦恼习气厚薄还是不一样,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只有究竟佛果上真的是同,一丝毫的烦恼习气都没有了。正因为是这种情形,所以「菩萨行百千种三昧」。
菩萨在一切境缘当中,不同的环境,境是物质环境,不同的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不同的物质环境、不同的人事环境,他心定一处,这个三昧就是心定在一处,与性德相应。换句话说,他在一切境缘当中,境缘是佛家常用的两个字,就是物质环境跟人事环境里面,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胸有主宰,这就叫三昧。所以三昧也说之为,前面我们学过,我们的心定在一个地方。学佛的人定在哪里?一定要定在戒定慧三学,我们就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干扰,也就是不会再迷在境界里面,造种种善、不善业那就迷了,如果觉而不迷,他心有主宰。浅而言之,我们虽然是初学佛,如果我们的善根深厚,境界现前,我们会想到应该怎样应对,会在境界当中做得很圆满,又不造业,这就叫行菩萨道。还能够帮助别人,利益众生,这是菩萨行,这就是菩萨百千三昧它起作用了。「断其尘劳」,在心行当中首先断自己的,尘劳就是烦恼,然后帮助别人,觉悟众生。
下面举个比喻来说,「譬如为诸贫人欲令大富,当备种种财物,一切备具然后能济诸贫者」。这是举个比喻说,菩萨为了要帮助这些贫人,现在叫脱贫,摆脱贫困,得大财富,那菩萨一定有能力,他准备好许许多多的财物,一切都不缺乏,这样子才能够救济一切贫苦的众生。这个贫苦的意思很深很广,我们一般初学佛看到贫苦,以为是贫富之贫,都只想到财物。佛法意思深,财物的贫苦不算什么贫苦,真正贫苦是什么?是没道,没有道才叫真贫。也就是说,没有戒定慧这个人叫真贫。纵然现前他有很多的财富、有很高的地位,我们一般讲富贵人家,这个富贵是果报。怎么来的?过去生中修积福德,积福所以他富,积德所以他贵,他有富、有贵。如果这一生享富贵,而不再积德修福,这个人家叫真正贫苦。为什么?那个福报是享得尽的,福报享尽之后,他的苦难就来了,要知道时间会过得很快,转眼就看到了。在佛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这个例子很多,大富长者他所修积的因,至少是三世以上。在人间做到帝王,现在讲做到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这个福报大了,至少他积功累德他有十世,没有十世他到不了这个地位,所以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得到的。你没有这个福报,你得到了,灾祸就来,一个你生病,或许你病死了,你看地位得到,没福享,没有这么大的福报;另外一种横祸,就是意外的灾难。这些业因果报都在我们面前,你细心观察清清楚楚,叫丝毫不爽。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修积功德是多么重要。佛教我们修功德,不劝我们修福德,为什么?福德只在人天,果报在人天不能够超越三界。佛教我们修功德,功是什么?功是功夫。功夫是什么?功夫就是三昧,戒定慧三学。戒是个手段,因戒得定,定就是三昧,因定开慧,定慧能超越三界六道。定慧要是遇到净宗,决定得生净土,那个福报就太大了。到西方极乐世界福报跟诸佛如来平等,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第一个福报寿命无量,诸位要知道,在我们这个世间寿命很有限。多少人羡慕一百岁,其实一百岁也只一弹指而已,在忉利天只是一天,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这些学佛同学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平常要在修功上下功夫,功怎么修?古圣先贤给我们列出很多项目、德目,这些年来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弟子规》,这是戒律,不但是戒律,是根本戒。换句话说,《弟子规》做不到,其他的都不能成就,是根本的根本。《弟子规》学到、都能做到,再进一步学《感应篇》,《感应篇》是因果教育,印光大师非常重视,一生当中全心全力的提倡。前清周安士居士有两句名言,他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这个大治就是太平盛世,也就是讲这个地区的人民幸福美满,人人信因果就能做到。他说「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现在这个天下就是大乱,为什么?大家不相信因果。为什么不相信因果?《弟子规》没有,也就是说做人的规矩没有了,做人的标准没有了,人要离开做人的标准,古人说得好,人跟禽兽有什么两样?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人明礼,人懂礼,《弟子规》属於礼教,所以它是根本。我们要想学因果教育,先把人做好,这一点很重要,然后因果教育就可以落实。这两个根扎下去,佛家的根《十善业道》就很容易做到,一点都不困难。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教育,大根大本!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
百千三昧、无量三昧,都是从这个根里生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根,三昧是决定得不到的,也就是正常的享受我们得不到。学儒,正常享受不亦悦乎,他快乐。佛法里面正常的享受,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这种享受与地位、与财富不相干;没有富贵,贫贱之人学佛,他也快乐,跟菩萨一样的法喜充满。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你看这个僧团里头,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世尊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天出去托钵,树下一宿,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见任何人都是满面笑容,身上一无所有,他快乐无比。他为什么那么快乐、那么幸福?他得三昧,道理在此地,得三昧的人他正受。我们一般人享受不正常,一般人什么?有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这都不是正常。身有苦乐、心有忧喜,所以不正常;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那就清净心现前,那是真乐。所以佛说六道凡夫有五种受,就是苦乐忧喜舍,舍受是不错,舍受是什么时候?短暂的时间,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好!这就是正受。为什么它不算在正受里面?因为它时间太短;不是像真正修行人,他那个舍受是永远保持著,他不会失掉。舍受就是三昧。
所以修行,修行的枢纽是什么?修行最重要的原理原则是什么?是放下。从执著开始,放下执著,於一切人事物不再执著,你就非常快乐,得清净心;再放下分别,不但不执著,连分别念头都不起,那是菩萨,比阿罗汉高多了。因为这个放下都是属於定,定到一定的时候豁然大悟,智慧开了,这是觉了,觉是智慧开了,那就成佛。智慧一开,十法界就不见了,你超越十法界,你住到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其实佛的实报土就是自己的实报土,这个时候自他不二,自己跟佛是一不是二,大乘教里面常讲的入不二法门,就这个意思,你证得不二法门。不二法门,你见了法身,你肯定、你承认,一点怀疑都没有,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跟自己是一体,一般人所谓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体是什么?「自性清净圆明体」,贤首国师《还源观》上所讲的。所以学佛应当常常想著戒定慧,要把这个放在心上,念念都能跟戒定慧相应,我们在菩萨道上。
「一切具备」,无量三昧具备,无量法门具备了,才能帮助一切众生。「然后能济诸贫者」,教导一切众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苦,永远脱离十法界。在这个大宇宙里面,佛家讲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最殊胜?一切诸佛异口同声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介绍,你看《弥陀经》我们念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六方佛劝导我们,在《无量寿经》、在《观无量寿佛经》是十方佛劝我们往生。佛决定没有妄语,佛希望我们,佛只有一个希望,希望众生快快成佛,这是诸佛如来的本愿。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跟他是一体,众生成佛是他的功德圆满。众生还没有成佛,还有没有成佛的,他功德里头还欠缺一分,就这个道理。我们也非常不容易,搞清楚、搞明白了,下定决心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成就。脱离三界六道的苦海,那就真正脱贫,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大富贵。
下面接著又说,「又如欲治诸病」,我们想治疗世间很多病苦,病人很可怜,「当备种种众药」,我们应当要具备各种药品。在中医,中医里面使用的药物大概有一万多种,一万多种里面百分之八十是属於草药,植物。动物、矿物也都有,那比较少数,草药占绝大部分,能治一切病。说到这个地方,现在很多人相信西医,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是的,病苦在医院里全是西医。我跟方老师学哲学,老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天讲到这个医,他告诉我,他说中医有五千年的历史。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从神农尝百草,真的是五千年,黄帝到我们这个时候是四千五百年,神农到黄帝五百年,真的是五千年历史。我们相信黄帝之前就已经有中医,人就懂得这些药草可以治病,这我们有理由相信。神农之前伏羲氏,伏羲距离神农至少也是五百多年,这是算中国历史的源起,至少是五千五百年以上。往古老的那是传说,有这么长的历史,有医疗的智慧、医疗的方法、医疗的经验、医疗的效果。老师说西医只有三百年,二次大战发明抗生素救了西医。所以他问我,你相信三百年的,还是相信五千年的?我们当然相信五千年的,这历史太丰富了。今天你看看我们在这个信息里面,看到报导,有所谓新的病毒发现,这个新的病毒名字我说不上来,所有抗生素对它都产生不了效果。世间卫生组织警告我们,要我们特别小心防范,因为什么?没有药物可以对治。如果感染上,大概只有三、四个小时他就走了,很快。这样的病毒,中医有没有治疗的方法?现在我们还没听说,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可能,问题是中医现在渐渐失传,学的人太少了。而且中国的中医古时候都是世代相传的,这个医生至少他是三代,三代以上。他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学医?三、四岁就开始学,老人在治病他在旁边看,他就能懂得穴道,三岁小孩他能把穴道指得清清楚楚,他知道;不是医学院里面七年、五年就能学会,不是。中医是宝,能养生、能治病,我们应当要重视它,这是中华国宝,内容博大精深。治病具备众药。
我们看到道教太上老君说过百病,也说过一百种药,我们看看这些病,我们有没有?先说百病。第一个说「喜怒无常是一病」,我们有没有犯这个?喜怒无常,如果要有就要警惕,这一病是什么?是我们得病的因由。凡是人生病了、不正常了,情绪他不能控制。我们自己亲见的例子,过去韩馆长护持我们三十年,她的女儿二十八岁过世了,留下两个小孩,在过世的前半年就是喜怒无常,以前她不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是疾病产生前面的预兆,显得特别的心浮气躁。如果我们有这种情形,需要检查身体;学佛的人应当冷静下来,应当多念佛号,多拜佛消业障。
第二「忘义取利是一病」,利现在是人之必争,不但不能争,还要想一想我应不应该得到?应该得到的可以取,不应该得到的不能取。为什么?如果你要是念《了凡四训》,你就知道,《了凡四训》里面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他一生当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换句话说,你命里有你决定可以得到,只是时间有早晚不一样;命里没有,你想尽什么方法你求不到。如果求到,你不是生病,就是有灾难来了;换句话说,你没法子享受,没这个命。这些事情也都摆在我们面前,诸位如果细心去观察,你会恍然大悟。我初出家,我一出家就开始讲经。台北有一个也算是大富长者,现在讲企业家,他在阳明山建一栋别墅很豪华,建一栋别墅,我曾经在那里住过一天,他的亲戚带我去玩,住过一天。以后我听说,这位企业家过世了,年龄很大过世了,听说他一生当中在那个别墅也只过一个晚上。平常也没人去,他用了三个人在看管别墅,打扫清洁,那三个人在那里享福,长年住在那里。你看他一生就住一天,产权是他的,你看没有办法享福。那三个佣人他们有使用权,他们享福,这命里定的,这样的事情在全世界到处可以看到。
中国古人讲得好,「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何必?你一个人,都是你自己贪欲、欲望,盖那么大一个别墅,又没有时间去享受,一生只住一天。我相信还有些人,一生一天也没住过的,何苦来?而不能够拿他这些钱去多做一点好事,去帮助一些苦难众生,这个他没想到。帮助苦难众生这个功德可以带得走的,那个别墅带不走。佛有智慧,常常提醒我们,带得走的事情多干,带不走的不要干。所以我们想到,什么可以带得走的,什么带不走的。在今天在这个世界里头,第一等好事是什么?什么好事?是教一切众生做好人,这才是最大的好事。释迦牟尼佛干一辈子,从开悟之后就讲经教学,劝人不但做好人,好人里面最好的人,作佛、作菩萨,佛是个究竟圆满的好人,没有欠缺。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虽然他烦恼习气还没断干净,他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做到。所以我们要以释迦佛做榜样,对於取舍一定要小心谨慎,合不合乎道义?这个义通常讲法,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可以取;如果情理法有一样相违背,就不可以取。任何事情有因必有果,我们在因上谨慎,果报就殊胜,避免苦果。
「好色坏德是一病」,这个病在现前社会非常普遍,人不懂,太上老君重视因果。你看我们三个根里头,有太上老君的《感应篇》,头一句话说得多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没有人在管你,是你自己的因感得的果报,善因善果、恶因就有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任何人一生都无法摆脱的。现在这个社会,男女关系很混乱,每天堕胎有多少?堕胎是杀人。因果律上常常警惕我们,是真事情,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佛告诉我们父子四种缘,没有缘你不会变成父子,不会变成一家人。这四种缘,第一个是报恩,这个小孩好,好教,孝子贤孙他是来报恩的,你过去生中对他有恩。第二种是报怨的,前世有过节、有怨恨,他来报仇的,长大会叫你家破人亡。第三种是讨债的,讨完他就走了;第四种是还债的。没有这个缘不会成为一家人,这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明,这家人有什么关系。所以家要有道、要有规矩,如果没有道、没有规矩,这家就乱掉。堕胎不得了!我听一个同修告诉我,不是他自己,别人,他的一个朋友好像堕胎二十多次。有通灵的人看到,她后面跟著一群小鬼,所以她自己也苦不堪言,身体非常不好,很多病痛。那些病痛是什么?病痛就是那些冤亲债主找她麻烦的。所以,懂得因果的人,决定不敢干这个事情,为什么?将来还命!你这一生杀一个,你来生要还他的命;你杀二十个,要还二十多条命,这不是开玩笑的。所以害命的事情,怎么可以干?好色,堕胎那就是杀人,这个罪可重了。不但坏德,现在人不讲道德,但是懂因果的要还命,你敢不敢造?这是病。这个病我们看见,身体衰败痛苦不堪,她自己不知道原因,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
「专心系爱是一病」,这个专心系爱,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宠爱,你宠爱一个人,在一般人讲偏心。如果是在一个家庭当中,你偏爱,其他的人服不服?引起别人的嫉妒,甚至引起别人的报复,这麻烦就来了,所以这些事情很可怕。
「憎欲令死是一病」,憎恨他,不欢喜,希望他赶快死,这属於怨恨、属於诅咒,自然结下冤仇。古圣先贤劝导我们,人在世间冤家宜解不宜结,冤要想办法化解,不能结怨。为什么?冤结下去之后,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一世是冤家,来世可能冤仇更深,你说这个多麻烦,彼此双方都痛苦。所以觉悟之后就把它放下,双方只要有一方觉悟,这个冤仇就化解。觉悟的这一方总会想种种方法化解,或者在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做补偿、弥补,不再结怨,这个很重要。譬如别人对我们毁谤、羞辱,甚至於陷害,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心里要觉悟,他对别人为什么不是这样,为什么对我?我们学佛的人明了,必定是我过去生中对不起他。他今天这样对待我,我甘心情愿就受了,没有报复的心,没有怨恨的心,这个好,消自己的业障。我们没有怨恨、没有报复,对方慢慢他也就淡下去了。我们看到对方,对方有好处,我们赞叹他;对方有缺点,我们不批评,一昧以善意去回应,时间久了这个结就化开。决定不能报复,决定不能有怨恨,那个麻烦很大,那不是解决问题,那叫制造纠纷,种下生生世世的祸根,这就大错特错。怎样培养自己这些德行?读圣贤书、读佛书,你念多了你就有智慧,你就知道怎样处理。菩萨有这种智慧、德行,能在一生当中,把无量劫来这些冤亲债主全都摆平,都给他化解了。菩萨生大慈悲心,跟诸佛如来一样舍己为人,成就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帮助大家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智慧行。
「纵贪蔽过是一病」,这个贪欲已经是错了,还要放纵,那还得了吗?无止境的贪婪,这愈陷愈深。过要忏悔、要改过,不能掩饰,这个蔽是掩饰,过失掩饰不让人知道,这是病,你那个过愈积愈深,先是小过,慢慢就变成大过,错了。我有过失,别人批评,好事,为什么?报掉了,现前就报掉。我们对批评的人要生感恩的心,这是对的;如果是怨恨,那麻烦大了,那到来世都解决不完。学佛最大的好处就是警觉性高,眼光看得远,不是看这一生,更能看到来生后世,知道因果,知道祸福是怎么来的。
「毁人自誉是一病」,这个也是常常发生的,最重要的我们自己有没有犯?有没有毁谤别人?有没有赞叹自己?自己有一点好事,唯恐别人不知道,这一条在佛法里叫「自赞毁他」,意思完全相同。自赞毁他在菩萨戒里是重戒,佛是严格制止的,不许可的。对别人要赞叹,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赞叹如来」,别人有好处,我们要赞叹;别人有缺点,有不善的地方,决定不能说,决定不能批评。规过好朋友,有这个责任,要在什么时候?没有第三者看见、听见的时候劝导他,劝他改过自新。而且劝导最多是两次,不可以有三次,两次不听不能再说,再说就变成冤仇,这点很重要。一个欢喜接受别人劝告的人,听了之后真能改,那这个人你要好好照顾他,要常常规劝他,他能成圣成贤。别人批评心里面不高兴,这就不能再说,不要跟他结冤仇,这做朋友之道。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亦如是,早年我跟李老师学教,我们经学班上的同学,都是学经教的、学讲经的二十多个人,有几个同学老师好像从来没有好脸对他,有打有骂。好学生能接受,打了、骂了,感谢老师,对老师感恩,老师真教。还有二、三个同学,老师对他们很好,从来不说他们,什么原因?第一次老师批评他脸上颜色就很难看,就很不高兴,老师以后不再批评他了,把他看作旁听生,欢迎你来听,绝不批评你。我们那个时候年轻,心里有疑惑,老师对待我们同学不公平,时间久了老师也看出来了。有一天叫著我到房间里告诉我,说明为什么有些人严厉教训,他能接受,我要不这样教他,对不起他。为什么有几个同学不能说,从来不说话?他不能接受,何必结冤仇?我这才明了。教学当中的时候,也教导我们怎么做人,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有分寸。
下面这一条,「擅变自可是一病」,这个问题也非常严重,古圣先贤立下来的规矩,我们自己把它改变,要不要负因果责任?肯定要负。中国古圣先贤立的这些法则,就是现在一般宗教里面讲的真理,不能改变。《三字经》里面前八句,几千年来,老祖宗、古圣先贤对后人教学的原理原则,能改吗?一改问题全出来,这擅变自可是现在人的大病。古人教学最高的指导原则,「贵以专」,现在人都没有照这个原则去做,学得太多、学得太杂。特别是有些年轻的父母没有教小孩的经验,望子成龙心切,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出人头地,什么都会、什么都学,这小孩很可怜,他负担不了,他学得很痛苦。现在我们常常听到小学生自杀,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他为什么会自杀?他太可怜、他太苦了。这都是什么?父母的过失,不会教。在古代小孩上学只学一门功课,「贵以专」,几千年来都是这样的,这一门功课没有学完,不能学第二门。现在可以同时学七、八门,这还得了吗?这不得了!中国古人学东西是一门,一门学好了才可以学第二门。
我们在李老师经学班里学经教,老师规定也是一门,明白告诉你,你决定不能同时学两门。老师讲的话很不好听,他说两门你决定没有这个能力,说得非常肯定。一门学好了,好到什么程度?要老师承认,老师说可以,才可以学第二门。可是老师的标准并不是很严格,也很宽松,他的标准,譬如学一部经,这一部经你能够上台去讲,他在底下听,听得点头不错,这就算通过了。可是我跟老师的时候,我就把我的标准要更严谨一点,我觉得讲一遍不够,至少要讲十遍,我才会学第二部经。十遍到哪里去讲?到同学家里,同修,星期一到张居士家里,星期二到王居士家里,星期三到李居士家里。都是讲一样的,就这一堂课里面,我一个星期至少找三、四家,我是这样讲法的。听众一个、二个、三个都行,学讲,练习讲遍数愈多愈熟,熟能生巧。不熟怎么行?所以我说一遍不行,我给我自己的标准,我说十遍。《无量寿经》,这部经过去我讲过十遍,这一次讲特别选的是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分享。
所以古圣先贤定的规矩你遵守,一定有好处,你要把它改变肯定出麻烦。你看在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人敢改变,老祖宗定的是什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不多。古时候的教育教什么?就教这四样东西。这四样东西是做人的标准教育,都能做到你才像个人。五伦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很重要,不能不知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不同的任务)、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中国教育的核心就是父子有亲那个亲爱,所以中国教育是亲爱的教育。后面五常、四维、八德,都是这个亲爱延伸出来的,那就是从亲爱扩张,核心是亲爱。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礼是节度,处事待人接物都要有分寸,不可以太过分,也不能不到,一定的节度,人与人之间相处不能无礼。智是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用感情。要讲信用,人无信就不能立足於社会,信这个字非常重要。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就这么些纲领,这是祖宗定的,不能变,一变整个社会秩序就乱,家不像家、国不像国。老祖宗的规矩在中国行了几千年。太上老君说病说了一百条,我们举这几条就够了。
再看看他讲的药,头一条讲「体弱性柔是一药」,这个不是太上老君叫我们身体要衰弱,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弱是对於面对著强,我们表现得太刚强这个不好,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性情要柔软。实在讲佛法里面,你看《还源观》上讲的四德,第三条讲「柔和质直」,体弱就是质直的意思,待人接物要柔和,质直就是真诚,对人要有诚意。不能够用强势的态度对人,要用柔弱这样的态度,别人欢喜。现在的话说,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姿势都应该低一点,弱势是这个意思。不能用刚强,言语忌讳用命令式的,这人家听了很刺耳;纵然是自己的下属,你能谦虚,别人会把事情办得更好。最忌讳的是大声叫唤,不好,别人表面上服从你,心不服;你要能叫人心里服你,所谓心服口服那就成功!
「行宽心和是一药」,实在讲这些药对我们来说,修身有利益,修身养性,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业顺利,这些药统统能帮助你,社会的和谐、世界和平,它真好。行要宽,宽厚,行是行为,叫宽宏大量,心要和谐,这讲和平。平等它才有和,平是因,和是果,待人不平,这个和是决定做不到。「动静有礼是一药」,礼非常重要,有礼,别人尊敬你、别人敬爱你,真正得利益、得好处是自己。「起居有度是一药」,生活有规律这是药,这健康长寿之道。「近德远色是一药」,亲近有德行的人,远色,男子对女子要远一点,女子对男子也都要远一点,这是药。
「除去欲心是一药」,这个欲是欲望,欲望人都有,没有欲望你就不会到人间来了。人间这一界,在佛法叫欲界,所以他没有欲不会到欲界来,他到色界去了、到无色界去了。欲怎么办?愈淡愈好。人最重要的欲望是生活,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表演,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真的把欲望减到最低的限度,守在这里他就不动,一生不改变。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在树林里面,不是在房子里头,与大自然为伍、为伴侣。
「推分引义是一药」,这个好,特别是对财物,在分财物的时候能够退让,不要去争。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老人过世了,子女多,兄弟姊妹分家常常闹到法庭,这个不义,怎么对得起老人?老人要是看到这个现象,怎么不伤心?古人从小受过好的教育,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他们在分家的时候个个谦让,都希望别人多一点,自己少得一点;虽然分家,他的亲情永远团结在一起,这个好!所以古人分家不贪财,怎样将自己同胞兄弟姊妹都照顾好,能力强的,财物少分一点,他有工作能力;能力弱的,希望多分一点给他。他有道义、有爱心,彼此互相照顾,这是对的。
「不取非分是一药」,非分是什么?不应该得到的决定不能取。非分之财也叫不义之财,你要是贪得会有灾难,眼前没有看到灾难,祸根种下去了。在因果律里面讲,你现在有福,所以种的这些恶因,现前不会有报,等到你福享尽,灾难就现前。实在说人人都有冤亲债主,冤亲债主从哪来的?过去生中结的,我们现在不记得,他没走,他跟在后面。这一生所造作的,佛法里的警告很多、很严重,你吃它八两,你将来要还它半斤。我们吃肉,不能不负因果责任,尤其是自己杀的,被杀的动物它也是一条命,它能够甘心情愿把肉供养给你吗?那就没事,甘心情愿。如果不甘心、不情愿,它能没有报复的心吗?我们看到过,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农家都养这些畜生,养鸡、养猪这是最平常的。你看逢年过节杀鸡,那鸡情愿吗?到处乱飞,那逃命!杀猪的时候,你说猪喊的声音多凄惨、多可怜。那是什么?不懂得因果报应,干这种傻事。佛知道众生肉食断不掉,所以劝人吃三净肉,这是不得已!三净肉是什么意思?没有看到杀,这头猪被宰杀的时候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它叫的声音,第三个它不是为我杀的,这叫三净肉。我们到市场去买来的,都属於三净肉,绝不能宰杀。中国古时候读书人常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杀的时候,它那个叫唤凄惨的音声,怎么忍心吃它的肉?所以不取非分这是药,这是应该的,非分之财、非分之物都不可以随便占有,乃至於控制都不可以的。
下面一句说,「虽憎犹爱是一药」,虽然厌恶他、讨厌他,可是依然能够爱护他,这是慈悲心、怜悯心。这个人不讨人喜欢,这里头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他的业报。造的这些业报,明白的人、有修养的人应该要原谅他,凡是这些人在社会上得不到别人帮助,因为不讨人喜欢。所以真正仁慈的人,他看到不忍心,还是怜悯他、帮助他、照顾他,这是德行,我们一般人讲积德这个很重要,应该要学习。这一篇可以说是弥补《感应篇》,让《感应篇》更圆满,我们修学得真实利益。这是这个文字里面,「欲治诸病,当备种种众药」,我们看到太上老君这篇文章,我们深有所感。老君教导我们,能用这篇文章来反省,我们有没有病?再看看他讲的这一百种药,我们有没有?这一百种都是帮助我们身心健康,帮助我们家庭幸福、工作美满,利益太多了,应当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