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解演义 - (第九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九集)  2010/8/6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09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一十五面,第五行第二句看起:

  「如上十愿,愿愿皆曰:我此大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经文,普贤菩萨在发愿的时候,每一愿都是用这几句话来做总结。这个地方所说的「我此大愿」,在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在第二愿就是「称赞如来」,一直到第十愿「普皆回向」,每一愿无有穷尽,与遍法界相应。正如贤首国师《还源观》里面三种周遍,第一种「周遍法界」。在《还源观》里面告诉我们,他那个是讲波动,极其微细快速的波动,每一个波动立刻都周遍法界。这个速度无法想像,决定不是现在所说的光速、电磁波的速度,没有办法跟它相比。太阳的光从太阳照到地球还要八分多钟,自性里面的波动,才动它就周遍法界。这是三种周遍的第一种。普贤菩萨的愿也是一种波动,无论是有意或者是无意,无论是善愿或者是恶念,都同样的一个道理,所以这个事情不是假的,是真的。

  普贤菩萨总结的这几句话,世出世法一切法无不如是。有情有念头,念头这个动是波动现象,无情众生,在物质上,物质有没有波动?有。现在我们总算是搞明白了,没有波动它就不存在,一定要波动它才存在。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电影是一张一张幻灯片以快速通过镜头,让我们在银幕上看到幻相,以为它在有动作,实际上没有,张张都是独立的幻灯片,它要是不动,不动它就停止;它要是没有了,没有了就银幕上一片空白,就这个现象。我们今天六根能够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那是波动的相续相,科学家还加了一句话,意念累积连续的现象,意念累积。意念累积是物质,所以物质有波动现象,它那个波要是不动,这物质就没有了,就不存在。这些波动现象都是周遍法界,立刻就周遍法界。我们现在科学还没有能够应用到这种波动现象来传递信息,那个传递就太快了,不是光跟电所能够比拟的。所以这句话是真的,它不是比喻话,与法界相应。

  第二句,「念念相续」,这就是我们现在讲,与时间相应。时间存不存在?念念相续,时间这个形态它就存在;如果念念一念不相续,时间就没有了,时间就断了。所以,时间也是从念念相续里面产生的幻相。「无有间断」,这是与自性相应,自性不生不灭,没有间断。不过在此地,前面讲的这两句是自性波动的状态,自性实在它不动,这个波动状态不是真的,它让自性产生了影响,但是自性确实没有间断,自性没有改变。下面「身语意业」,这是与三业相应。每一愿与法界相应、与时间相应、与自性相应、与身语意三业相应。「无有疲厌」,自性法尔如是。这是普贤菩萨为我们做出的修行典范,修行的样子。这是给谁做榜样?都是给法身菩萨。我们在《华严经》最后这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品它具足的品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不思议境界是所入,那就是回归自性;普贤行愿是能入,唯有修普贤行愿,才能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净宗里面所说的常寂光净土。这个四句,加上末后「无有疲厌」这五句,是普贤菩萨为我们形容常寂光的。常寂光有作用,不是没有作用,众生有感,常寂光就现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下面一段,「行愿品」里面有这几句话,「《行愿品》复云」,就是又说,「若人诵此愿者」,这底下有省略,「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这是说这个人常常读诵「行愿品」,「行愿品」全经很长,它有四十卷,古大德为了便利行人修学,行人就是佛门弟子,依照这个经教来修行的人,特别将这一卷提出来单独流通,就是让一般人容易学习。这是清凉大师作的,他老人家为我们拈出这个最后一卷,我们一般人讲「普贤菩萨行愿品」多半都是讲最后这一卷。宗密大师给它做了详细的注解,那就是《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因为它不是全经,它只全经最后一卷,四十卷最后一卷。这一卷特别重要,这一卷就是经典里面常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卷导归极乐;也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送他到极乐世界,无比的殊胜。

  说依照这个法门修行的人,这个地方讲的是读诵,对著经本叫读,不对经本叫诵,诵是背诵,念得很熟,这一卷经文可以背诵。读也好、背也好,不能不解经义。经有四种,「教理行果」,文字、言说这是教,教里有理,有道理,那个理不能不明了,明了那叫解,你明了这个道理,解了之后你要能行。这十大愿王都是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改变我们一切错误的心态。第一个,你能说人不傲慢吗?傲慢的烦恼与生俱来,不是学来的。一念不觉,阿赖耶就出现,八个识、五十一心所,精神现象。第八阿赖耶是迷惑的根本,三细相,从阿赖耶就变现出末那,末那第七识,从第七识又变现出第六识,第六是意识。第七梵语叫末那,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染污识」,它不干净,它执著。末那是四大烦恼常相随,与生俱来的。四大烦恼第一个我见,就是执著有个我,还没有身,还不是执著身,执著有个我。有我这才找身体,投胎找身体,六道里头去找身体。我见之外有我爱,我爱是贪;我慢,你看傲慢,我慢是瞋恚;我痴。贪瞋痴,叫三毒烦恼。什么时候有的?一念不觉就有了。虽然有,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严重,我们现在贪瞋痴太严重,感得许多的灾难出现。因为,没有转识成智的都用八识,我们晓得四圣法界里面,佛、菩萨还是用八识,既然用八识我们就知道,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当然有,但是他很轻微、很细微,在四圣法界有。粗重的在六道,在六道就变成见思烦恼,佛经上说得微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就是这个东西变现出来的。

  所以我们要承认,没有能够转八识成四智,我慢有,不好断。法身菩萨他断了,断了还有习气,这个我们在学《华严》的时候讨论得很多。习气要完全断掉,经上告诉我们,要经过三个阿僧只劫。阿僧只是大劫,三个阿僧只,阿僧只数目字很大,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习气就没有了。习气没有了,我们就晓得,实报土就没有了,实报土是习气变的。真的,无明没断,还有一品无明没断,他在十法界,他不在实报土,必须这一品无明断掉,真断了,这才能超越十法界,他住实报庄严土。诸佛如来的实报土也就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在那个境界里自他不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我们称这个地方也称它作一真法界,它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六道就更不必说了。这些经教我们必须要常常薰习,要读诵、要听闻、要解义、要常常思惟,思惟就是作观,把它变成我们一种宇宙人生观。这是最正确的宇宙人生观,没有丝毫错误。诸佛如来的宇宙人生观,我们也能够入其境界,这叫真正修行。平常常作如是观,实在讲这种观就是贤首大师《还源观》上这六个条目,「显一体、起二用、示三遍」,后面「四德、五止、六观」。

  这个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最后是讲断气,气断了,神识离开身体,这个时候「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这是什么?身体,六根不起作用了,眼不能见、耳不能听了。一切诸根就是六根,六根作用失掉。为什么?识离开了,你的心里面,阿赖耶离开了,末那离开了,意识离开了,前五识也离开了,离开这个身体。识存不存在?存在,它离开、它存在,这就是我们世俗讲的灵魂,灵魂离开身体。人没有死的时候,灵魂会不会离开身体?偶尔也有,叫灵魂出窍。他身体没坏,他还有呼吸,但是灵魂短暂离开身体,那他起的作用就比我们平常能力大,离开身体好像飘在空中,他能看到自己的身体,也能看到周边一切人的动作。所以灵魂可以离开身体。我们作梦,梦是灵魂在起作用,不是身体,灵魂在起作用。

  说灵魂,这是有个误会,魂有,它决定不灵,它要灵就好了,它不灵。所以孔子他不说灵魂,他叫游魂,你看《易经》里「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用游魂说得好,孔老夫子不是不知道。因为魂的活动速度很快,它极不稳定,就像我们念头一样,前念灭后念生,一个接一个,它是这种状态,所以称游魂是正确的。它不聪明,真的是灵的话,它怎么会到三恶道去投胎?没有这个道理。到三恶道投胎,还不是迷惑颠倒去的,误以为是好境界,去了以后上当了,出不来了,总是这种情形多。它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是个界限,修行修得好,它能到天道,能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就是出离不了六道。修行到一定的功夫,真的有一点觉悟,不是大彻大悟,在佛法里面它真的有觉悟,它就脱离六道。脱离六道,我们就不叫它做灵魂,一般称它为灵性。这个称法也是正确的,灵性,灵性是真正的自己,我们称灵性一般都是在四圣法界,不是六道。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的,人在临死的这一刹那,这一刹那是非常关键的时候,所以临终助念非常有道理。

  六根坏了,不起作用了,「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你的家亲眷属跟你要告别了,也就是你们在一起相聚的缘分尽了。以后还能不能相续?那要看缘分,有时候缘分在这个时候就尽了。所以人要觉悟,人与人的关系佛讲得很好,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都有终了的时候,这个缘没有了,见面都不认识。所以,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我们到这个世间来,跟这些人的关系是这四种缘分,学佛之后明白了、觉悟了,要把这四种缘转变成法缘,这就好了。转变成法缘,那是自度度他,将来你成佛了,这些有缘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散聚在遍法界虚空界,他有苦难、他有祈求,那个波你就会接收到,跟你有缘嘛!你接收到之后,肯定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你会去帮助他。

  感应,佛经上讲得很清楚,有四种不同的形态,显感显应、冥感冥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这四种不同的形态。我们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跟诸佛菩萨结缘多!我们有困难的时候,心里面、口里面求佛菩萨加持,求佛菩萨保佑,佛菩萨加不加持你?加。加有时候没有感觉到,那是冥冥当中加持你。你是显,明显的求佛菩萨,佛菩萨暗中保佑你。学佛,在教理上有一定的程度,理解的程度,你能够信得过。初学很难,初学的时候显应他知道,冥应他不知道,他说不灵。绝对不是不灵!菩萨的应为什么不完全是显应,还有冥应呢?这一点我们知道,诸佛菩萨来应,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他要起心动念他就变成凡夫;他不会退转,永远住在常寂光。常寂光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感应道交即在当下。佛菩萨是显还是冥应,统统在我们自己的念头,我们的意念、我们的心态。经上讲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是随佛菩萨的意思,佛菩萨没有意思。

  这个地方「一切亲属悉皆舍离」,我们在这段经文里要觉悟,亲属是过去生中结的缘,学佛之后,这个亲属就要用智慧的方法来把他改变成法眷属,这就对了。如果是情执很深,对我们的修行就产生一定的障碍,不但障碍你证果,障碍你往生,连经教的义理都被它障碍了。被它障碍什么?你错解了,不是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那是性德,自性里头自然的流露,你一起心动念就把它扭曲了。所以,亲属要不要做出那种亲爱的样子?要。为什么?是为了教化愚昧的众生,教他伦理、教他道德,让他活在这个世间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幸福美满的人生,给他这个。佛菩萨就得做出样子给他看,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出来,这个是世间和谐、稳定、互助合作、德行的一个基础,佛菩萨教这类众生就必须要这样做,要表演,做出来。要真的有感情,那是凡夫;菩萨做的表演就像舞台表演一样,表演得非常逼真,你看不出破绽,得明眼人才能看得清楚,一般人看不清楚。他表演得非常逼真,他才能感化众生,才能教忠教孝、教廉教耻,他才能教众生,是这么个意思。实际上呢?实际上他们的心就跟经上讲的永远是清净平等觉,这我们要知道。知道我们就会学,学就是修学,我们才能够学得像,从事上像六道凡夫,从理上像一真法界,两面都像,这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你看头一个,世间人难舍的是亲情,把它放在前面。

  其次再看,「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你在世间有势力,威是权力,你有权、你有势,这做大官的。你走的时候一样都带不走,你的爵位带不走、你的权力带不走、你的威势带不走。这告诉你假的,亲情是假的,威势也是假的。「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你做的是帝王,你下面有宰相、有大臣,你有宫殿、有紫禁城,你在世间享受你的福报。象马车乘是你的交通工具,珍宝伏藏是你收藏的这些珍宝。「如是一切,无复相随」,没有一样东西你带得去。这些话告诉我们,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我们就应当明了,能带得去的这上要用心,凡是带不去的,不要在这方面去作意,你在这里面留意你就错了,错用了心,一样都带不去。古人教儿女教他什么?积功累德给子孙,世间一切财富不要给他,他的儿孙是好儿孙。为什么?他懂得修福,他将来前途无量,祖宗有德,自己知道修福,祖宗的德行保佑他,这是对的。遗留下给他的财物,如果是不孝的子孙,很快就败失了。他得来的太容易,不知道珍惜,轻易就败坏了。这是古今中外的例子很多很多,历史上的记载,这些资讯太丰富了,一定要觉悟,这带不去的。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这是你带得走的,带得走的是这十愿,这个东西你能带走。这个十愿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迷失了自性,疏忽了,思想、心行都跟性德相违背。我们知道错了,现在要把性德找回来,做错的事情要回头是岸。前面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常随佛学」,这句话重要。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所示现的是什么?他老人家示现的就是回头是岸,积无比的功、累无比的大德,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让一切苦难众生离苦得乐。释迦牟尼佛没有给钱给这些众生,也没有给这些物资给众生,释迦牟尼佛给众生什么?帮助众生觉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用什么方法?用教学、用示范,身行言教;身体做出来给你看,口说给你听,让你明了、让你觉悟。为什么?无量无边的苦都是从迷里头生的,迷了,你就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你的果报怎么会好?果报就是六道轮回。唯有真正觉悟、真正明白,宇宙怎么回事情、人生怎么回事情,我从哪里来,将来到哪里去,全搞明白了,他自在,他不迷了。他不迷,他所想的没错、所说的没错、所做的没错,他天天在累积功德,他天天在累积福德,福慧双修,这才能解决问题。

  释迦牟尼佛帮助人解决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不是枝叶。即使讲求,前面我们讲得很多,在讲席里头,我们想求财富,想求聪明智慧、想求健康长寿,这佛教你,你只要依照他的理论方法去做,决定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不是求不到,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的,这真的,不可思议。这种求得大自在,心理上一点负担都没有,不要操心,求财,财滚滚而来。但是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在财上起了贪心,财不是好东西,财带给你是罪业,那就错了。所以佛法自始至终把智慧摆在第一位。有智,哪有没有财的道理?有财未必有智慧,有智慧一定有财。所以你细心观察,世出世间,只有佛的慈悲是真实的。依照这个十愿修,我们一生没有一样不得如愿享受自己真实的果报。

  这个愿王,「於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十愿要具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见报身佛,他不是在有余土,不是在同居土,他在实报庄严土,见报身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你说这个多快,等於说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面就成佛了,佛就给他授记。「得授记已」,授记就是成佛,「经於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这是讲时间,「普於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这是说处所,「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而为利益就是应所知量,你就到十方世界去教化众生。教化众生,那就像观音、文殊、普贤一样,应以佛身得度你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你就现菩萨身,随众生心现相,现种种不同的相,能在同时、在不同的处所现无量无边身。众生的根性,应化的这些佛菩萨一定跟他的根性完全相应,自然相应,性德有这么大的能量;所说的法自然相应,众生一接触、一听闻就开悟。没有这样的能力,怎么能度众生?所以,修十大愿王,往生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自性里头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恢复了,这真正是菩萨成佛的捷径。

  「能於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救苦救难要救到底,不能只救一半,把这些人送到西方极乐世界,个个都圆满。送到西方极乐世界,理论、方法都在这部经上,这部经我们不要忘记,算是经文头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句话可太重要了。所以魏默深居士,这是前清咸丰年间人,他有《无量寿经》的会集本,也是他将「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卷经,列在净土三经的后面,号称净土四经。将来诸位同修有看到净土四经的,你就晓得四经是什么,是魏默深把「行愿品」加进去了。有道理,「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真有道理。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这是我们近代净土宗的一位祖师,他老人家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经不长,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二百四十四个字,附在净土四经后面,就是现在所称的净土五经。要知道净土原本只有三经,第四是魏默深居士加的,第五印光大师加的。我们想想还能不能加?不能加了,圆满了,你再想什么都加不上,它圆满了。末法时期这个九千年,净土契一切众生的根机,这五部经能普度一切众生,帮助大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五部完全受持很好,其实五部也不很长,净宗经论里最长的就是这部《无量寿经》,像「大势至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那也叫一部,很适合末法人的根性。要用中国的话来说,净宗经论确实简要详明,简单扼要,它也详细、也明白,最适合现在以及往后大众的修学。

  「又其中第十愿普皆回向,显普」,把这个「普」字显示出来,「从初(第一愿)礼敬乃至第九愿恒顺众生」,这都是显的「贤」字,普贤菩萨的德号。「故知十种大愿,显普贤义。贤则竖穷三际,普则圆摄无余」,我们讲横遍十方。贤是说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普是讲的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全都包括了。「《清凉疏》云,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正显经中普贤,即位后普贤」,这两句话解释普贤解释到究竟。果无不穷,穷是到了极处,我们讲究竟圆满,那是什么?《还源观》上讲的一体、二用、三遍,果无不穷。最难得的是不舍因门,因门是什么?四德、五止、六观,《还源观》上讲的因门。已经成佛了,早就证妙觉位,还到人间来示现,示现什么?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示现初学、示现小乘。众生是什么样的根性,随著众生根性示现,才能够接引一切众生,才能够满足不同根性众生的需求。诸佛如来没有丝毫自己的意思,这叫恒顺众生;有一点自己的意思在里面,不恒顺。恒顺的是真实智慧、善巧方便、无尽的神通道力,凡夫不知道。这正显示经中普贤就是本经所说的,《华严经》上所讲的普贤,他是什么地位?叫位后普贤,这个位是成佛,妙觉位。证得妙觉位,好像他又退到菩萨位置上来帮助众生,这为什么?佛法是师道,这我们要知道。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对老师敬畏之心,又敬重又害怕,教这些学生不太方便,那老师怎么样?老师再换个身分,同学的身分。同学的身分就随便多了,什么话也敢讲,那就好教了。所以佛教众生他不用佛的身分,退到菩萨的身分,这叫位后普贤。

  「亦即善导大师所谓,从果向因之相。」他本来已经证果,他现在回到因地,果是佛,因是菩萨,他用菩萨的身分应化在世间。什么样的菩萨?给诸位说,多半都是十信位的菩萨,位子不高。十信跟我们的距离很近,教的教材也很浅显的教材,我们能接受、能听得懂,也真能做得到,这是好老师。现在在这个时代,圣教衰微,一般大众,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不学了,你要拿著大乘甚深的典籍来教他,他根本就听不懂,纵然懂了,跟他的生活完全脱了节,他用不上。这是说什么?经教不契机。契理,理上讲没错,众生不是这个根机。《华严》、《法华》、《楞严》这是研究所里面的教材,现在众生是什么根机?小学根机。你拿研究所的教材去教小学,他怎么能接受?这叫契理不契机。现在一般学校里面所教的这些教材,年轻人学习很多,中学、小学、大学,你看他教些什么?学的人那么多。这种教材在佛法说,契机不契理,它跟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完全脱节。他能学习一点工艺,能够在社会上谋生,他不会做人,做人的教育他没有学过,做事的教育他学得不少。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是这样的根性,我们要明了,明了之后才晓得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们,既契机是又契理。

  所以在这个时代,夏莲居老居士出现了,这不是偶然的,把《无量寿经》重新会集整理一个善本,这个善本是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过去也有人做,做得有缺陷、不圆满。头一次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作的,第二次是魏默深作的,清朝咸丰年间,民国初年夏老居士第三次会集。都不是普通人,都是菩萨在作略,在示现给我们看。黄念祖老居士给我们做这个注解,用意很深很深,为什么?末法还有九千年,这九千年净土当机。这九千年需要佛法,需要什么佛法?就需要这部经,需要无量寿的佛法。我们也是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这次我们选讲,大家在一起学习,就选黄念老的这个注解。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这些东西能流传给后世,给后人做参考,帮助他们学习,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愿力,依教奉行,往生净土,目的在此地。

  下面「又普贤偈云」,普贤菩萨的偈子,「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首偈「是即普贤自言」,普贤菩萨自己说的,「我既往生极乐国已,成就所发之十种大愿」,换句话说,十种大愿圆满,极乐世界现前。为什么?极乐世界就是这十种大愿建立的。阿弥陀佛因中所发的四十八愿,你跟普贤菩萨十愿对比一下,完全相应;换句话说,普贤十愿一展开就是弥陀的四十八愿,弥陀四十八愿浓缩来就是普贤十愿。所以,十愿修行圆满,极乐世界自然现前。什么原因?一切法从心想生,十愿是因,极乐世界是果,因圆果当然就满足了,就这么个道理。难得的是末后两句,「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是回向。后面有,「乃以殊胜行愿功德,皆悉回向众生同生极乐」。菩萨示现在世间,把这个十愿做到了,做出来给我们看,用意是什么?用意是影响娑婆世界众生,劝他们效法。时时刻刻在提醒、时时刻刻在诱导,是这个意思。因为普贤菩萨他早就成佛了,他早就修行圆满,倒驾慈航,到这个世间来,应化跟我们的身分相同、见识相同,让我们看到他肯修,他修成功了。我们会以他为榜样、以他为典型,他能修得成功,我想我一定也能修得成功。慈悲到了极处!学会之后,真正普贤之德从自己内心里面流露出来了,那我们这一生当中,点点滴滴的善行都不为自己,都会回向给法界众生,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这个大愿不但跟普贤相应,跟阿弥陀佛圆满相应,念念没有自己,只有一切众生。

  「普皆回向,乃成普义」,「普」字的意思成就了,「弥陀四十八愿,摄一切众生,是普皆回向之本源」。换句话说,普皆回向就是阿弥陀佛普度一切众生皆证究竟圆满佛果的本愿。所以普贤菩萨十愿,到最后用普皆回向圆满,黄老这个地方指出得好,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圆满。所以,「普贤十大愿王,正是弥陀大愿之第三十五愿之广演」。三十五愿是一生补处愿,他的愿文,这个地方节录在此地,「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这一段经文在此地不说,到下面第六品里面,我们会读到这段经文,再详细的讲解。

  「由是可见,会中圣众,多是曾生极乐,披宏誓铠,游化十方,助佛宏化」,这几句话说得好。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讲这部经,这部经是跟《法华经》同在一个地方讲的,《法华经》在灵鹫山讲的,这部经也是在灵鹫山讲的,同一个地方;听众也跟《法华经》一样,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俱。跟其他法会不一样,其他法会里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人,这部经是一万二千人。这些大众当中,有很多都是已经往生极乐世界的,又来了,释迦牟尼佛在此地教化众生,他们又回来了。为什么又回来?就是这三十五愿,他本愿为众生故。跟这个世界众生特别有缘分,他自己还没有证到等觉,他就回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样的人很多,出家人里头有,在家里头的人更多。在家度众生更方便,变成你的家亲眷属朋友来度你,帮助你对於净宗法门生起信心,帮助你了解经义、依教修行,帮助你行普贤道,就是行十大愿王。

  净宗学会成立过程,前面跟诸位略略的报告过。可是我们净宗学会的缘起,是在美国加州圣荷西那个地方写成的,在一个小镇库珀提诺,那个时候我住在那边,写出净宗学会的缘起。缘起里面,我们列了五个科目,修净土的人一定要认真学习,要把它落实。这五个科目,净业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普贤十愿,这五个科目。时间过得很快,二十多年过去了,有没有成效?好像成效不彰。在家同学没有能够落实《十善业道》,出家同学没能够落实《沙弥律仪》,这样往生有问题。我们也认真去反省,为什么古人那么容易做到,现在人为什么这么困难,做不到,原因何在?我们也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得到结果了。我们这一代的人没有受到扎根教育,所以《十善业》做不到。於是我们就想起来,中国传统教育里头的扎根教育,它扎的什么根?儒释道的三个根。儒的根是什么?伦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些德目,在过去儿童时代非常认真学习。没有文字,父母教你,你家里面的长辈教你,亲戚朋友教你,甚至於陌生人、不认识的人,看到你犯了规矩都会指责你、都会教你,从小就养成。小孩看多了、听多了,正是所谓耳濡目染,成了习惯,自己做错事情,别人一指责,服了,低著头不敢讲话。我们想到这个问题,想到满清亡国之后,我们的社会就动荡不安,一直到现在没有安定下来。扎根教育普遍疏忽了,不但看不到,讲都没人讲了,这个很可怕。

  所以,当许多人在一起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才认真提出儒释道的三个根,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确实,在过去一个时期,中国人从小都懂得这三个根,都受过这个教育,所以学佛很容易。展开经本看起来,「善男子善女人」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回头想想大概就是说我,我应该也在其中。十善业道做到了,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十善业道》做不到,《感应篇》因果不懂,你没有受过教育。有儒跟道的基础,《十善业道》只要一接触就明了,就能落实。所以在佛法,无论出家在家,认真学习没有不成就的道理。现在这个东西疏忽了,没有了,没有了怎么样?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了。办事这些方法学到了,做人的规矩没有学到,人不会做人,社会就动乱了。现在要想社会安定,要想社会和谐,除了把老祖宗的东西找回来,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我们还是提倡《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出家的加上《沙弥律仪》。现在教这些课程的人,我们想想这里头有没有从极乐世界回来的人?我想肯定有。这些法身菩萨来到世间来示现什么?示现当小学教员。这真的,不是假的。这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肯定是的,「曾生极乐,披宏誓铠,游化十方,助佛宏化」,我们不能轻视,要尊重、要礼敬。

  「如是辗转教化,辗转度脱」,这个就是法轮常转,我们认真努力去教别人,他学会了,他又去教别人。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一个示范的点比什么都重要,没有这个点,我们虽然教,花的时间再多、花的精神再多,效果不彰。为什么?他没有看见。所以一定要有个实验点,在这个小点里面,小范围里头,一个小区、一个小镇把它做出来,百分之百的落实,有这么一个点。我相信我们大家真正发心,三宝加持,这个愿望会落实,会出现。在外面教,你信不信?你到某个地方去看,你去参观。他来看到之后,他的怀疑就没有了,他也会真的干了。能不能产生效果,这个点太重要了!现在有很多人在佛门里修福,建大的寺庙,有没有好处?从前李老师在世,常常跟我们说,「有庙无道,不能兴教」。他老人家一生不重视道场,所以道场很简陋,重视培养人才。我们今天不仅要重视培养人才,要重视这个示范的小区。在台湾三重有一条街道,有两位老师在那里辛苦经营了十三年,很有成绩,现在被政府肯定了。真正有心人,真正是西方极乐世界回来的菩萨,替阿弥陀佛做的好事,真正救苦救难,救助这一切众生,做示范点。这是菩萨事业、神圣的事业,世间什么样的事业都不能跟它相比。我们过去在庐江汤池做了三年,现在搬到此地来。庐江三年是全民教育,做成功了,搬到这边来,我重点培养老师,做为训练师资的基地,将来有这么个缘分,哪个小镇、小区想做,咱们有老师去教,没有老师去教搞不成功。所以我们念到这一段,想到那些好老师,真正做出了牺牲奉献,原来是极乐世界再来的,过去到过极乐世界,现在帮助佛教化众生,辗转教化,辗转度脱。「是故经中,无量无边一切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是不是从极乐世界回来的,你从这句话当中就得到消息了。哪句话?「皆遵普贤大士之德」。他如果是西方极乐世界来的,他肯定有这个习气,不必要人教,他自己就显示出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除业障,他就会显示出来,自自然然做出来给你看。这是真的,这就不是假的了。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上两句初赞诸大士之实德」。这两句话,普遍的这些大菩萨们,他们真实的功德,具足无量行愿。无量行愿就是十大愿王的引申、扩充,就像诸大菩萨把十善业道扩充成八万四千细行,菩萨八万四千细行归纳起来就是十善业这十条,这个地方也是普贤这个十条,一扩充,无量无边的行愿。「无量者,其多其大,无法称量,名曰无量。」《摄大乘论释》里面说,释是解释,「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没有办法用比喻来譬类得知,这称之为无量,这是对这两个字的解释。「行谓六度四摄等大行」,菩萨表现给我们看的肯定就是这些,做给我们看。我们凡夫,凡夫的心行跟这个是相反的,菩萨喜欢布施,凡夫喜欢收藏,收藏这个东西带不去的,菩萨带不去的都布施了。凡夫喜欢作恶,菩萨喜欢持戒。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菩萨用这六条自度度他。

  四摄法是接引众生的手段,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菩萨的公共关系法。菩萨怎么样接引众生?他有四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布施讲法不一样,这个布施是什么?多请客、多送礼,我们世间人常讲礼多人不怪。菩萨真的用这种方法,多送礼、多请客,感情就建立,这个关系建立之后就好说话了。「爱语」,爱语是真正关心他的好话,良药苦口,跟他能谈真心话。「利行」,菩萨所作所为对众生决定是有利益的。最后一个「同事」,非常了不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菩萨有智慧、菩萨有神通,纵然你有恶行,他也可以随顺,在随顺当中把你改正过来,让你觉悟、让你回头是岸。在《还源观》上,贤首国师给我们讲了四德,那是性德,那是菩萨德行的大根大本。就像阿弥陀佛的本愿一样,普贤菩萨的本愿,那是大根大本。第一个「随缘妙用」,第二个「威仪有则」,威仪有则要做出好样子给人看,不能做坏榜样,要做好榜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做出好样子,这个样子与性德相应,在中国肯定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相应,好样子。「柔和质直」,这是我们接触大众的仪态、仪表,一团欢喜,心地真诚,外表是一团欢喜。「代众生苦」,有代众生苦这一个大愿,我们就能表演得很好,就能做得很好,真正帮助许许多多众生回头是岸。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