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一集) 2010/7/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9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零三面,倒数第六行看起:
「本经先列声闻后彰菩萨。正如《佛地论第二》云:先说声闻,后说菩萨。声闻众者,近对世尊,亲受化故。又诸声闻,常随佛故,形同佛故。是故诸经多是先声闻,而后菩萨。」这个意思前面我们也都提到,结集经藏的时候,前面六种成就是世尊交代的,列上首完全是表法。从声闻菩萨众当中我们就知道这部经的性质,这部经世尊要教我们哪些法门,从表法的人都能看到。像前面讲的「了本际」,他代表的是自性,本际就是本性,了就是明了,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表这个意思,一生成就。通常看得最多的是舍利弗跟目犍连,几乎每部经都有他们两位,那就代表自性的智慧、自性的神通;也就是六根它本能是没有障碍的,眼见,我们能够见到遍法界虚空界,能够见到自性,有这么大的能力,六根的根性都不可思议。迦叶表禅净不二,阿难尊者代表多闻第一,让我们看到这些人就晓得这部经的重要性,我们学习这部经能够达到怎样的境界。
今天我们看菩萨众,「又有普贤菩萨」,把普贤摆在文殊的前面,跟《华严经》一样,《华严》也是普贤摆在第一,文殊摆在第二。普贤代表行门,文殊代表解门,换句话说,这部经重在实行,要真干,重在行门。我们看黄老居士的注解,「菩萨乃梵语之略存」,这是梵语里面,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它简化,「具足应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上面还加个摩诃,摩诃是大的意思。「菩提质帝萨埵」,摩诃翻译为大,菩提翻译为道,质帝翻译为心,萨埵翻译为众生或者是有情,合起来就是「大道心众生」,这个在大乘教里面叫古译。古今是用玄奘大师来代表的,玄奘大师以前叫古译,玄奘大师以后叫今译。我们看注解里讲古译跟今译,意思在此地,不是现代。古时候翻为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觉有情,因为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众生。他情没断,情识没断,就是还没有能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没有做到转八识成四智,这样的菩萨叫菩提萨埵,他是觉悟了。如果他要是转八识成四智,那就称摩诃萨,摩诃萨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佛。所以「简称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觉有情是玄奘大师翻的,玄奘大师以前翻为大道心众生。
「同佛所证之谓觉,无明未尽之谓情。」这个地方全都是讲的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怎么叫无明未尽?无明的习气没尽,无明真的断了,不起心不动念,可是习气还是有。他们住在哪里?他不住在十法界,他在十法界之外,他住在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说诸佛如来,实在讲就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无明断了,证得法身,这个四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到方便土、到同居土,那是度化众生的,那是众生有感,十法界的众生有感,四圣法界是方便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所以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准确得很,有感就有应。感应有四种,前面我们都讲过,有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这四种。我们凡夫烦恼太重、习气太深,我们跟佛菩萨有没有感?有感,他有应,有应我们不知道。我们显感,他是冥应,冥感冥应我们都不知道,都不能够觉察,所以佛菩萨冥冥当中加持我们,冥冥当中在保佑我们。如果是显应那就很明显,你看到、你听到了,你心里感觉到了,那就很明显。明显的有,不是没有,同修当中常常有些人,这都是属於感应。所以无明未尽这句我们一定要晓得,他是习气没有断尽。
「又觉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众生」,这是觉有情的又一个意思,这是对教化众生来说的,前面是自受用,这是他受用。用什么来教化众生?用佛法。所以我们在此地看到,这是给我们学佛的人一个很好的榜样,菩萨教化众生,不离佛陀的教诫。那菩萨讲的跟佛讲的不一样,语言可以不一样,意思没有不一样,这是佛四依法讲的「依义不依语」。而不是像复讲,复讲一定要依义又要依语。菩萨教化众生可以依义不依语,你才能契机,否则的话就不契机。依义又依语那是什么?那是复讲佛菩萨所说的经,要给大众有信心,我没有改动佛菩萨所说的一个字,完全照说,这是建立信心,是这个意思。如果帮助众生理解,这是活活泼泼的,那就应当依义不依语。给他解释,经文绝对正确,没在上加一个字,可是讲解是活活泼泼,要把意思讲明白,要他能够真正体会得到。所以有情,就是所教化的这些众生,这是有情众生,他们的烦恼习气都没断。
「利生为急,广度群生同登大觉,故谓觉有情」,这个意思比前面意思更好,菩萨确实发大菩提心,把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放在第一位,希望别人先成就、希望别人早成就。地藏菩萨就代表这桩事情,「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们看看《地藏经》,你展开经本,地藏菩萨里面列的上首大众,那是一切经里面你看不到的,十方诸佛如来都来参加法会。那些诸佛如来是什么人?全是地藏菩萨的学生,地藏菩萨的学生全都成佛了,他还在作菩萨。这是告诉我们,菩萨的心量应该如是,自己何必著急成就?真的是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根熟众生,让他们先成佛,根性没有熟的帮助他成熟,没有根性的帮助他种善根。菩萨的心愿是圆满的,真的是不舍一人,有缘的,菩萨度他,没有缘的,菩萨跟他结缘,来生来世就有缘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特别是大乘,尤其是净宗,净宗要以弥陀本愿为自己的愿力,阿弥陀佛确实不舍一人。所以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菩萨二字则是最略者也」,这省略的,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用菩萨,尾音都省略掉了。
下面说,「云何为大道心众生」,这是为我们解释,古译的,「以具四种大故」,这就是菩萨一定是具足这个四大。「四种者」,《清凉疏》里讲得好,「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这是菩萨第一个条件,这个大愿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发菩提心,这就是愿大。菩提心,我们现在讲的比较清楚,多加了几个字,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本体,真诚,真不是假的,诚不是虚伪的。学佛,如果是学大乘,那我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万物,一定要用真诚心。真诚心的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正觉,自受用,用真诚心对自己,清净平等觉;对别人,对别人是大慈大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智慧、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这是菩提心。
现在这个世间众生,他遭的苦难太多了,苦难从哪里来的?从迷惑来的。那就晓得了,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帮助他觉悟。用什么方法帮助他觉悟?身行言教。释迦牟尼佛一生做的榜样,我们要能看得懂,要能向他学习,他身行的就是他所说的,他所说的他全都做到,一点都不假,表里一如。佛有没有为自己?告诉你实话,就是为自己。一切众生是自己,自他不二,为他才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是不知道为自己,那就错了。所以教我们觉悟,觉悟什么?觉悟不二法门。整个宇宙是一体,《华严经》上佛给我们说的,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同一个心、同一个愿、同一个智慧,乃至於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没有一样不相同。这是大乘教里面,佛教导我们真正认识自己,自己跟整个宇宙是一不是二,永远分不开,众生有难是自己有苦难,众生离苦是自己离苦,众生得乐是自己得乐,自他不二。所以你如何能入佛门?你看看经论里面所说的,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就入门。八十八品见惑分为五大类,头一个是身见,执著这个身是我、那个身不是我,错了。诸佛如来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证得法身,什么叫法身?法是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我的身,这叫法身。执著这个身是我,把别的身都丢掉,好像你身上一样,你执著一根汗毛是我,其他的都不是我,我们说这个人迷了。我们现在就是个迷人,不知道整个宇宙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一心一智慧。
见性的人他才真正明了,再没有分别了,照顾一切众生跟照顾自己一样,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家亲眷属,那还隔一层,实际上是照顾自己。法身菩萨每个人都是这样看法、都是这个想法,为什么?事实真相。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贤首大师的《妄尽还源观》,对这桩事情不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吗?从一体起二用,那个一体是自性,你看这个经上头一个列名的了本际,憍陈如尊者。本际是理体,《还源观》上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那就是本际,依正庄严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一体,你怎么能说不是自己?哪有这种道理!大乘教上佛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是自己,识是自己,心是自己的真心,识是自己的妄心,真妄不二。佛说众生迷了,迷在哪里?就迷在此地,不知道一切法是自己性识所变现的,在这里起了分别、起了执著、起了对立,产生矛盾,错了,大错特错。佛经当中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事实真相,今天这些科学家如果能够涉猎佛经,我相信他们会大幅度的提高境界,那就入佛菩萨境界了。量子力学里面已经讲到阿赖耶,只要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他就圆成佛道。怎么个转法?放下就转了,放下起心动念,於一切法通达明了,这就是如来果位,这就是佛法讲证得。
愿大,不能没有大愿,想到自己一定要想到众生,尤其是正在迷惑颠倒的众生,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他觉悟。众生今天贪著,贪财、贪色,我们自己能把这些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闻利养放下。是很想放,就是放不下,这原因是什么?佛法里面常讲,自己的业障太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二个,对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业障深重是烦恼障,真相没搞清楚是所知障,叫二障。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身行言教,身行帮助我们破烦恼障,言教帮助我们破所知障。佛对我们的恩德太大了,问题是我们要善学、要会学,会学你进步很快。怎么会学?会学是你明了就真干,这就叫会了。什么是真干?放下是真干,看破是明了。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他有哪一样没放下?他给我们做榜样是一辈子,真放下了。你在他身上有没有看到自私自利?你在他身上有没有看到名闻利养?他身上有没有带著贪瞋痴慢的习气?还有没有贪恋五欲六尘的这种现象?我们细细看,全没有。世尊当年在世常住在树下,没房子住。全都做给我们看的,得大自在。这个自在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心里没有忧虑,精神没有压力,身体也没有压力,身心健康,得大自在。
第二个「行大」,这个行大就是「二利成就故」,真干,依教修行。二利,自利利他,这是一桩事情,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决定分不开。我们今天没做到,自他分开了,界限分明,这是我们永远不得入门的原因。如果我们真的知道自他不二,入门不难。我今天自利,现在讲我个人的生活是自利,我每天的饮食维系我的身命,衣服要保持我的温暖,这是自利,没错。可是,我为什么要这个身体?要这个身体是为给别人服务的,这就是利他,这就不二。我今天为什么要发奋在这里苦学?我学成了,做样子给别人看,我学成了,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讲解给别人听,这是利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我学成之后,将来当大法师,将来在佛门得名闻利养,错了,那你跟佛法完全背道而驰,为什么?你有二,佛法不二,永远记住,入不二法门。我看到别人现在受苦受难,自己要加倍用功,为什么?我早一天成就,他就少受一天苦难,我晚一天成就,他就多受一天苦难。这么多苦难人在面前,督促你赶快用功,你看到,你不能不发愤、不能不认真。所以这些苦难众生他也在我们面前示现,督促我们认真干,督促我们早一天成就。你说他是凡夫还是佛?无佛无凡夫,就看你怎么个看法。如果你像善财童子一样的看法,除掉自己之外,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善知识、都是自己的老师,成就之后也像诸佛菩萨一样,示现种种形相再帮助根熟众生。自跟他怎么分法?实实在在分不开。这是真正学佛契入佛境界头一个关口,这个关口很不容易突破,没有大愿大行很难。
第三「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劫是很长的时间单位,要经多少劫?无数劫,无数劫还得翻三倍,所以这是长期的工作,不是短期。那我们就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修行,就得经这么长的时间。我们想早一天成就,早一天帮助诸佛如来度化众生,就像文殊、普贤一样,像迦叶、阿难一样,我们看到别人成佛,我们示现做他的弟子、示现做他的外护,肯定如是,成就佛陀度化众生的大业。要想把时间缩短,就得听佛的劝告,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你的时间就大幅度的缩短。你看这里,「经三无数劫」,《观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我们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什么品位?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极乐世界最低的品位。在极乐世界修行,要修多久圆满成佛?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二劫,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极乐世界十二劫就圆满,你就证得无上菩提。三无数劫跟十二劫比,这个时间缩短得让我们不敢想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决定没有妄语,我们要能够信得过。
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之后,所以古来许多的大德把这些其他经教法门统统放下,这一生当中就搞一门。古大德里面很多一生就念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这些人个个都往生,而且这里面绝大多数,应该可以讲十之八九,这么样的比例,三年把事情完成。我们这个数据从哪来的?从《净土圣贤录》、从大藏经上的《往生传》,你看出家、在家念佛往生的,念多久?三年、五年就成功,就走了。那我们就很清楚,决定不是他念佛三年、五年寿命就到了,不是的,而是自己功夫成就了,请求阿弥陀佛提前来接引。条件具足了,信愿行圆满做到,真信、真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想学一切经论法门,到极乐世界再学。先在这个世界只取极乐世界,其他的全不管,他那么快的速度就成功了。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除了在《往生传》、在《净土圣贤录》、在古人笔记里面看到的之外,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的看到过这个事情,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都是预知时至,临终没有生病,走得那么样自在、那么潇洒,这个不是骗人的。这是学佛人当中第一等人,憍陈如代表的,如来第一弟子。
第四个条件是「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这一看这个四大,德大难。我们怎样才能具足一乘一切功德?给诸位说,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不是说一心,一心不容易做到,一向,一向专念你就具足一乘诸功德,这个一乘是一佛乘。只要你心里有阿弥陀佛,你就具足一乘诸功德;不是大乘,大乘比不上一乘,大乘是菩萨,一乘是诸佛如来。这是无比殊胜功德,不难!
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地球发生灾难,美国宇航局,应该就是太空总署,这些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说很可能发生的,就是银河对齐,马雅人讲的预言,他们讲的是二0一二,太空总署这些科学家说不是二0一二年,而是二0一三年。他也给我们一个警告,最可能的,太阳风暴会把地球上造成严重的损害。所有科学设备,可能因为电没有了,全球电没有了,凡是用电器的,像现在飞机轮船、通信,卫星通信全都没有了;像我们住在高楼,电梯没有,家庭所使用的电器用品统统没有,电灯也没有,电话统统都没有了,会带给我们这样的困难。估计这个灾难要多少时间才能恢复?估计应该是十年才能恢复,这个麻烦很大。而我们白天看不到太阳,一片漆黑,他说大概是三、四个月到半年的时间看不到太阳,可能会碰到这样的灾难。所以我们的学佛人,我给几个比较亲近一点同修,我常常告诉他们,我们心里面没有恐怖、没有恐惧,我们不贪生不怕死,我们要把往生的日期订在哪里?订在二0一二的年底。如果这个发生了,发生了我们就提前走,这灾难对我们有好处,帮助我们提前了,就告诉我们要赶快,迟了就来不及,又搞轮回,搞轮回太苦,我不再搞轮回了。诸位你们的时间还很久,长命百岁,我的寿命只有两年。这也是时间都订了,也预知时至,彻底放下,该做的事情,积功累德赶快做,不能再做糊涂事了。所以我把这个时间挪出来,跟大家在一起学《大乘无量寿经》,希望这部经能够流传后世,我有这个信心,普度往后还有八千多年的众生。法不会灭的,众生回头了,佛菩萨就来了。这一条我们了解,《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下面我们接著看,「此亦含摄《法华》之六大」,《法华经》上给我们讲的六大,六大第一个「信大法」。这个法门是大法,没有一个法门能够普度世尊末法后面九千年的众生,只有这个法。古大德给我们做证明,《华严》、《法华》末后都归净土,都归到《无量寿经》,这就证明这个法是大法,要相信,决定不怀疑。「解大义」,今天我们多么幸运,过去两千年来,《无量寿经》都没有一个善本,你看看原译本,念起来很困难,哪有这个本子念起这么爽口、通畅、欢喜、没有障碍。黄念老居士给我们做的讲义、讲解,解大义。「发大心」,这个发大心是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趋大果」,就是这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向专念,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面常常想到阿弥陀佛,心里真有佛。「修大行,证大道」,每天读诵、念佛就是修大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证大道,为什么?十二劫就圆满。「以具上述诸大故,名为大道心众生」,这解释菩萨。
下面念公为我们介绍普贤菩萨。「普贤亦名遍吉」,遍是普遍,遍法界虚空界;吉是吉祥。「《清凉疏》谓普贤有三」,这是讲三类,实际上普贤就太多太多了。给诸位说,真正发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为什么?这个经第二品,品题就是「德遵普贤」,那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法门的境界,极乐世界这些菩萨统统可以称之为普贤菩萨,我们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我没修十大愿,一句阿弥陀佛把十大愿全包了,不可思议。德大,普贤大士之德就在这一句名号上,细说就是在这部《无量寿经》,所讲的全是普贤大士之德,这还得了吗?「清凉」,就是《华严经疏钞》里讲的,《四十华严》所说的,「第一个位前,但发普贤心」。我们现在是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普贤心,我们现在是位前普贤。第二是「位中」,正在这个位子当中,那是等觉菩萨。第三「位后」,位后已经成佛,「成佛不舍因行」,这个意思是「谓成佛仍不舍因地的修行」。成了佛,得果就是成佛,成佛之后,还是以菩萨身分帮助阿弥陀佛,在十方刹土接引众生,以菩萨的身分。菩萨身分方便,佛的身分不方便,佛是师道,师道是尊师重道,不方便;菩萨是同学,前后同学,方便太多了。所以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很少用佛的身分,用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统统是普贤菩萨。
「疏谓普贤之义为: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这把两个字分开来讲。「此即位后之普贤,是为如来之化现也」。佛的化身,三十二应全是佛的化身,即使化现佛,那还是化身。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是什么身?应化身,不是报身,报身我们见不到,报身太大。报身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你要知道,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你自己就证得报身;你要不证得报身,你见不到佛的报身。所以一般在同居土里头,见到佛还是应化身。到什么时候见到佛的报身?明心见性。也就是刚才讲的凡圣土下下品往生,在那边修行十二劫,你就证得报身,因为你成佛了,你在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这时候是真正的阿惟越致菩萨。在这之前,你那个阿惟越致菩萨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的,你实在不是,但是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萨没有两样。这个好处,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没有,只有极乐世界有,你想想,这个地方该不该去?不但该去,得赶快去。这个世间别再留恋,留恋在这个世间,自己要是把握不住,你就不可能不造业。所以你要细心去想想,这两个修行的处所,利害得失是天壤之别,聪明人应当知道怎样去选择。
「至於《会疏》云」,《会疏》是日本人注的,《无量寿经》的注解,它有这么几句,也是解释普贤,「体遍法界」,这是普的意思;「位邻极圣」,所以叫贤。这也是位中普贤,等觉菩萨。都是给我们说明普贤菩萨的意思。「《会疏》又云:能导御一切」,导是引导、指导,御是统御,就是带领的意思,一切是指众生。十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十法界众生,都有能力去帮助他、教导他、去带领他。「发十大愿王。愿西方往生,特翼赞弥陀」,帮助阿弥陀佛,「故於此经是为上首」。在这个经上,菩萨众里他列第一个,他来表法的,我们读了这些就晓得。「又《探玄记》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探玄记》是贤首国师注解《六十华严》,晋译的,这个本子他老人家讲「德周法界」,圆满的性德,这是普,「至顺调善」,顺是什么?中国人讲孝顺,调是调理,善是至善,我们中国人讲「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是贤的意思。
「《大日经疏一》曰」,这是密宗的典籍,「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这个解释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两个字,普跟贤都是圆满的性德,一切众生个个不无,统统有。我们现在迷失了自性,性德在不在?在,只是隐而不现。迷了,智慧变成烦恼,德行变成造业,我们造的善恶业,这德行变成造业,相好变成六道;也就是说,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迷了之后它扭曲,扭曲也不是真的扭曲,什么时候我们回头,这个扭曲也就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就是普贤的性德。所以底下说得好,「谓菩提心所起愿行」,这句话很重要,你的愿、你的行要跟菩提心相应。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重要,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跟它相应,我们就在菩提道上。我们用什么心念佛?是用菩提心念佛,菩提心充满我们身口意,这就是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身行言教,把菩提心在自己身心显示出来,用真诚心待人接物,用清净平等觉、用大慈大悲,自他不二。「悉皆平等,遍一切处」,我们的信、我们的解、我们的行、我们的证都遍一切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华严》境界。「纯一妙善」,纯一妙善是总的来说。为什么佛菩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我们要入这个境界,你说你欢不欢喜?跟诸佛菩萨一样,法喜充满。「备具众德」,备是没有欠缺,自性里头本具的德能统统现出来。这是普贤的意思。
「普贤、文殊乃释迦如来之二胁士」,胁士就是两边的,「侍佛左右」。我们后面这三尊佛像,当中是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是法身,卢舍那是报身,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三身是一身,一身是三身。从体上讲是毗卢遮那,法身;从用上讲,在实报庄严土,那叫卢舍那,报身;应化在十法界,这叫应身,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没离开。我们这后面,文殊、普贤在佛的两边。「乃释尊会中上首,在华严会上亦是上首。又普贤菩萨为一切诸佛之长子」,这个长子是通号。「《四十华严经四十颂》」里面有一句,「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所以诸位要知道,菩萨的名号不是一个人的专称,你学这个法门,就叫做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学《华严经》的,是普贤菩萨,也是文殊菩萨。你理解,《华严经》明白了、理解了,这是文殊;把你所理解的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待人接物,那叫普贤。普贤代表行门,文殊代表解门,解行不二,都是从用上说的;体,毗卢遮那代表本体,代表自性清净圆明体,都是表法的。
「可见普贤正是如来法身之所流现,化作等觉大士,襄赞释尊,演唱圣教。若据密教,普贤即是密教初祖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即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他摆在此地,菩萨里第一个人,前面我们看到迦叶尊者表禅净不二,这个地方,普贤菩萨在此地又代表密宗跟净土也是不二的。普贤菩萨在密宗是密教的初祖,密是他传的,但是在密宗里他称为金刚萨埵,金刚手菩萨摩诃萨。下面「《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他在这里代表的、表法的意思深,可以说是深广无际。「又金刚智之《五秘萨诀》曰:金刚萨埵者,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亦名一切如来长子,亦名大阿闍黎。」我们看看这几句所说的,金刚萨埵就是普贤菩萨的别名,在密宗里面的名称。「亦名如来长子」,这是《华严经》上称的,「亦名大阿闍黎」,大阿闍黎是密教称的。阿闍黎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轨范师,他的思想、言行可以做为修行人的榜样、模范,无论你是修哪一个法门、你是修哪一个宗派,普贤菩萨是总的示范。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含摄其他的九愿,於是十愿就变成一百愿,这一百愿再要展开,无量无边的菩萨弘愿统统包括了,一条都不漏。从菩提心生的,真实不虚。
「礼敬诸佛」,什么是诸佛?自性是诸佛。一切众生的体,在哲学里所讲的本体,能生能现的这个理体就是自性。佛法上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换句话说,心跟法是一不是二,心就是佛,法怎么不是佛?礼敬诸佛的意思我们就明白了,礼敬诸佛是一切恭敬,这才能把无始劫来极其微细的傲慢习气都断干净。为什么?礼敬诸佛,礼是外表的形式,敬是内心,内心真正有敬意,一切恭敬。对一切人恭敬,那一切诸佛菩萨不必说了,为什么?一切人是未来佛。对一切动物恭敬,动物里蚊虫蚂蚁、蜎飞蠕动,现在我们知道,动物最小的是细菌,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菌像小虫一样,它动,那是诸佛,对它要礼敬。树木花草它也是心现心生的,石头、泥沙这些矿物也是心现识变的,乃至於虚空,没有一法不是心现识变的,全是诸佛。所以《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无情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植物、矿物、虚空大地,在大乘法里面全是自性现的,没有一样不是自性。自性在哪里?随拈一法无有不是,明心见性的人就知道了。所以礼敬没有边际,真的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是自性的性德,圆满的性德。我们要想见性,你这样做就很容易见性,你不是这样修法,见性很难,为什么?你有业障。业障是什么?不敬!你的自性本来是具足礼敬,你今天对人有傲慢,这个人看不顺眼,那就是你为什么不能见性的原因。普贤菩萨给你讲清楚了,教你了,那你对他不相信,不肯依教奉行,谁吃亏?自己吃亏,普贤菩萨不吃亏。法性、法相不吃亏,自己的亏吃大了。就是迷了之后醒不过来,没有办法觉悟;要想觉悟,从礼敬开始,这普贤菩萨教的。
第二「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广修供养就是共产主义,就是六和敬里「利和同均」。底下是「忏除业障」。前面三个没有做到,业障忏除不干净,怎么忏都不干净,都还留著尾巴;前面这三个做到,业障会忏除干净。你就想想,我对一切人事物还有一点点没有恭敬心,那就叫业障;我见到别人做好事不能称赞,业障;见到别人做不好就宣扬,也是业障。所以称赞是称赞善,不称赞恶。我看到众生受苦受难,我自己生活还能过得去,看到之后,有这个因缘去帮助他而不肯去做,业障。你的业障怎么能忏除?所以前面这三个道理深。这十大愿,后后深於前前,后面可以包括前面,第二愿包括第一愿,第一愿不包括第二愿,末后「普皆回向」是统统都包括。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真干,从自己真诚心里面去做起,那就对了。作阿闍黎,阿闍黎就是做榜样,真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是言教,行为世范是身行,得真干才行。
「今此经中,普贤大士,列最上首,正显密净不二」,这个意思好,说得真好,「故先师夏老云」,就是夏莲居老居士,「净土即是密教显说」。这个话是什么?劝学密的人回归净土。为什么?密不容易成就。黄念老告诉我,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修密宗的只有六个人成就。这是他老人家告诉我的,太不容易了。修禅宗的,这是倓虚老法师讲的,他说他一生当中,参禅开悟的他一生当中没见到,没见过也没有听说过;得禅定的有,像虚云老和尚得禅定,开悟的没有,你就知道难!迦叶尊者在此地表法,禅净不二,你要想真正成就,你修净土,禅可以带著,有禅有净土。这就说明,禅那一边不能成就,净能成就。学密的也是如此,这个地方普贤菩萨在这里表法,密那里不能成就,净成就了。夏莲居老居士他也学禅、也学密,最后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黄念祖老居士他也学禅、也学密,他的禅跟虚云老和尚学的,他的密是跟贡噶活佛学的,他也修净土。最后在生病期间当中,他告诉我,每天念佛十四万声,日夜不懈怠,念佛往生净土。这都是大善知识,在这种末法时期给我们来做示范。为什么做这种种示现?这是无尽的慈悲,告诉我们别走弯路,他们走弯路给我们看,最后他总是归到净土,成就了。那我们还要学禅、还要学密吗?不要了,我们直接修净土就好,直路,不拐弯。表这个意思。「藏密红教祖师莲花生大士,即阿弥陀佛之化身佛,故红教尊崇弥陀,劝生极乐,远盛於其他教派。密净不二之旨,於本解中暂不详论。」这个示现,特别是念公老人末后这一招,告诉我们,专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净土,他成功了。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这是梵文音译的,译法不一样,音都还差不多,都很接近,翻成中国意思叫「妙首」,也叫「妙吉祥」,「亦云妙德,是诸佛之师」。经上告诉我们,他是过去七佛的老师。你看七位学生都成佛了,他老人家还在菩萨位,帮助别人成就无上菩提,他做榜样给我们看。「《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这菩萨依赖之人,多少菩萨在修行过程当中都是文殊菩萨照顾。实际上文殊菩萨久远劫也就成佛了,但是都是以菩萨身,跟普贤菩萨一样,成佛了不舍因地。我们看到经上只讲七佛之师,在这个地方看到了,「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这是佛在经上说的。「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在佛道、在菩萨道里面,他就像父母一样,照顾这些发心学道的修行人。
「《心地观经》曰:三世觉母妙吉祥」,妙吉祥就是文殊师利,三世觉母,觉就是佛,三世佛母。「又妙德者,《法华嘉祥疏二》」,二是第二卷,「曰:文殊,此云妙德」,文殊是梵语音译的,文殊师利翻成中国是妙德,妙吉祥,「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妙德也」。为什么翻作妙德?德圆了,果已经证到极位,果无不尽是已经证到极位,也就是功德圆满,称妙德。「《会疏》曰: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议,故名妙德。」三德秘藏,大乘经上常讲的三,法身、般若、解脱,叫三德。具是具足,这是讲证得,证得三德秘藏的是法身菩萨。阿罗汉在三德秘藏只有一个解脱,阿罗汉还没有般若、没有法身,解脱一般讲半个解脱,解脱没有圆满。权教菩萨,般若跟法身都没证得,法身菩萨才证得,我们中国人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证得,见性成佛证得了。在《华严经》上,圆教初住就证得,证得不能说圆满,为什么?他习气没断,无始无明习气还存在。前面讲过了,习气要三大阿僧只劫,习气才断掉,习气断掉就圆满回归自性,那是常寂光净土了。所以他具足三德秘藏,也就是真正是早就证果,不舍因行,跟普贤是一样的。所以说诸佛之师,神化不思议,神通、教化不可思议,所以称妙德。
「妙吉祥者,《圆中钞》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证,故亦云妙吉祥。惑业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这句话我们要把它记住,惑是迷惑,业是造业,苦是受报,这是什么?这是六道轮回里面的东西。迷惑、造业、受报,这三桩事情有少分在,都不能叫吉祥。我们世间人过去赞叹别人说吉祥,那真的是赞叹之话,有名无实。佛家吉祥的标准,最低限度是阿罗汉,为什么?阿罗汉惑业苦尽了,断尽了,超越六道轮回,对四圣法界称为吉祥。但不能加个妙,妙是法身菩萨,才能称为妙吉祥,「微妙三德,同佛所证」,这是妙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圆彰,故又号妙吉祥也。」你看看位居究竟,究竟是妙觉,不是等觉,他示现是个等觉,等觉是他的倒驾慈航,他真的是早就成佛了。「文殊於菩萨众中,智慧第一,本为龙种尊王如来」,他从前成佛了,这是他的佛号。「现在北方常喜国成佛,号宝积如来」,原来宝积如来也是他,《大宝积经》里面讲的,原来还是他。「未来成佛,号普见如来」,将来他又示现成佛,得大自在。
这个地方给我们透了个消息,什么消息?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了,实报庄严土也没有了,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报土也不是真的,只有常寂光是真的。在常寂光,有人问我起不起作用?你看到这,起作用。在常寂光里面,随时众生有缘有感,他就起应,这个应里面能应真正的佛身,出现了。文殊菩萨就是个例子,不需要示现八相成道,能示现究竟果位来出现。这就是有感,大概是什么人感?法身菩萨,有感他就有应。「故知文殊大士乃过现未三世成佛者。今示现会中,大智独尊,表此法门惟大智方能信入。」这是真的,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善根、大福德人,对这个法门不能当下就接受。「又妙德者,了了见佛性故,今邻普贤位列上首,正表禅净不二。」因为文殊菩萨也是禅宗的祖师,所以五台山是禅宗的大本营,禅宗的祖庭。我们这里看到文殊、普贤表法的意义。
我是讲《华严经》讲了一半,想起来文殊、普贤修哪个的?因为那个时候我对净土没有信心,也不怀疑、也不反对,不想修净土,还是想学教。结果把《华严经》后面翻开来看看,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再看五十三参善财童子,那真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虽然参访每一位善知识,最后都是礼辞,恋德礼辞,感恩教诲的大德。礼辞是礼谢,辞,不学这个法门,他还是一句弥陀念到底,没有改变法门,自始至终。我这才认真思考净宗的微妙处,这样才接受,所以很不容易,我是《华严》、《法华》、《楞严》把我引导到净土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零三面,倒数第六行看起:
「本经先列声闻后彰菩萨。正如《佛地论第二》云:先说声闻,后说菩萨。声闻众者,近对世尊,亲受化故。又诸声闻,常随佛故,形同佛故。是故诸经多是先声闻,而后菩萨。」这个意思前面我们也都提到,结集经藏的时候,前面六种成就是世尊交代的,列上首完全是表法。从声闻菩萨众当中我们就知道这部经的性质,这部经世尊要教我们哪些法门,从表法的人都能看到。像前面讲的「了本际」,他代表的是自性,本际就是本性,了就是明了,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表这个意思,一生成就。通常看得最多的是舍利弗跟目犍连,几乎每部经都有他们两位,那就代表自性的智慧、自性的神通;也就是六根它本能是没有障碍的,眼见,我们能够见到遍法界虚空界,能够见到自性,有这么大的能力,六根的根性都不可思议。迦叶表禅净不二,阿难尊者代表多闻第一,让我们看到这些人就晓得这部经的重要性,我们学习这部经能够达到怎样的境界。
今天我们看菩萨众,「又有普贤菩萨」,把普贤摆在文殊的前面,跟《华严经》一样,《华严》也是普贤摆在第一,文殊摆在第二。普贤代表行门,文殊代表解门,换句话说,这部经重在实行,要真干,重在行门。我们看黄老居士的注解,「菩萨乃梵语之略存」,这是梵语里面,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它简化,「具足应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上面还加个摩诃,摩诃是大的意思。「菩提质帝萨埵」,摩诃翻译为大,菩提翻译为道,质帝翻译为心,萨埵翻译为众生或者是有情,合起来就是「大道心众生」,这个在大乘教里面叫古译。古今是用玄奘大师来代表的,玄奘大师以前叫古译,玄奘大师以后叫今译。我们看注解里讲古译跟今译,意思在此地,不是现代。古时候翻为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觉有情,因为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众生。他情没断,情识没断,就是还没有能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没有做到转八识成四智,这样的菩萨叫菩提萨埵,他是觉悟了。如果他要是转八识成四智,那就称摩诃萨,摩诃萨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佛。所以「简称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觉有情是玄奘大师翻的,玄奘大师以前翻为大道心众生。
「同佛所证之谓觉,无明未尽之谓情。」这个地方全都是讲的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怎么叫无明未尽?无明的习气没尽,无明真的断了,不起心不动念,可是习气还是有。他们住在哪里?他不住在十法界,他在十法界之外,他住在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说诸佛如来,实在讲就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无明断了,证得法身,这个四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到方便土、到同居土,那是度化众生的,那是众生有感,十法界的众生有感,四圣法界是方便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所以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准确得很,有感就有应。感应有四种,前面我们都讲过,有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这四种。我们凡夫烦恼太重、习气太深,我们跟佛菩萨有没有感?有感,他有应,有应我们不知道。我们显感,他是冥应,冥感冥应我们都不知道,都不能够觉察,所以佛菩萨冥冥当中加持我们,冥冥当中在保佑我们。如果是显应那就很明显,你看到、你听到了,你心里感觉到了,那就很明显。明显的有,不是没有,同修当中常常有些人,这都是属於感应。所以无明未尽这句我们一定要晓得,他是习气没有断尽。
「又觉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众生」,这是觉有情的又一个意思,这是对教化众生来说的,前面是自受用,这是他受用。用什么来教化众生?用佛法。所以我们在此地看到,这是给我们学佛的人一个很好的榜样,菩萨教化众生,不离佛陀的教诫。那菩萨讲的跟佛讲的不一样,语言可以不一样,意思没有不一样,这是佛四依法讲的「依义不依语」。而不是像复讲,复讲一定要依义又要依语。菩萨教化众生可以依义不依语,你才能契机,否则的话就不契机。依义又依语那是什么?那是复讲佛菩萨所说的经,要给大众有信心,我没有改动佛菩萨所说的一个字,完全照说,这是建立信心,是这个意思。如果帮助众生理解,这是活活泼泼的,那就应当依义不依语。给他解释,经文绝对正确,没在上加一个字,可是讲解是活活泼泼,要把意思讲明白,要他能够真正体会得到。所以有情,就是所教化的这些众生,这是有情众生,他们的烦恼习气都没断。
「利生为急,广度群生同登大觉,故谓觉有情」,这个意思比前面意思更好,菩萨确实发大菩提心,把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放在第一位,希望别人先成就、希望别人早成就。地藏菩萨就代表这桩事情,「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们看看《地藏经》,你展开经本,地藏菩萨里面列的上首大众,那是一切经里面你看不到的,十方诸佛如来都来参加法会。那些诸佛如来是什么人?全是地藏菩萨的学生,地藏菩萨的学生全都成佛了,他还在作菩萨。这是告诉我们,菩萨的心量应该如是,自己何必著急成就?真的是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根熟众生,让他们先成佛,根性没有熟的帮助他成熟,没有根性的帮助他种善根。菩萨的心愿是圆满的,真的是不舍一人,有缘的,菩萨度他,没有缘的,菩萨跟他结缘,来生来世就有缘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特别是大乘,尤其是净宗,净宗要以弥陀本愿为自己的愿力,阿弥陀佛确实不舍一人。所以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菩萨二字则是最略者也」,这省略的,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用菩萨,尾音都省略掉了。
下面说,「云何为大道心众生」,这是为我们解释,古译的,「以具四种大故」,这就是菩萨一定是具足这个四大。「四种者」,《清凉疏》里讲得好,「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这是菩萨第一个条件,这个大愿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发菩提心,这就是愿大。菩提心,我们现在讲的比较清楚,多加了几个字,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本体,真诚,真不是假的,诚不是虚伪的。学佛,如果是学大乘,那我们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万物,一定要用真诚心。真诚心的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正觉,自受用,用真诚心对自己,清净平等觉;对别人,对别人是大慈大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智慧、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别人离苦得乐,这是菩提心。
现在这个世间众生,他遭的苦难太多了,苦难从哪里来的?从迷惑来的。那就晓得了,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帮助他觉悟。用什么方法帮助他觉悟?身行言教。释迦牟尼佛一生做的榜样,我们要能看得懂,要能向他学习,他身行的就是他所说的,他所说的他全都做到,一点都不假,表里一如。佛有没有为自己?告诉你实话,就是为自己。一切众生是自己,自他不二,为他才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是不知道为自己,那就错了。所以教我们觉悟,觉悟什么?觉悟不二法门。整个宇宙是一体,《华严经》上佛给我们说的,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同一个心、同一个愿、同一个智慧,乃至於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没有一样不相同。这是大乘教里面,佛教导我们真正认识自己,自己跟整个宇宙是一不是二,永远分不开,众生有难是自己有苦难,众生离苦是自己离苦,众生得乐是自己得乐,自他不二。所以你如何能入佛门?你看看经论里面所说的,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就入门。八十八品见惑分为五大类,头一个是身见,执著这个身是我、那个身不是我,错了。诸佛如来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证得法身,什么叫法身?法是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我的身,这叫法身。执著这个身是我,把别的身都丢掉,好像你身上一样,你执著一根汗毛是我,其他的都不是我,我们说这个人迷了。我们现在就是个迷人,不知道整个宇宙万事万物跟自己是一体,一心一智慧。
见性的人他才真正明了,再没有分别了,照顾一切众生跟照顾自己一样,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家亲眷属,那还隔一层,实际上是照顾自己。法身菩萨每个人都是这样看法、都是这个想法,为什么?事实真相。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贤首大师的《妄尽还源观》,对这桩事情不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吗?从一体起二用,那个一体是自性,你看这个经上头一个列名的了本际,憍陈如尊者。本际是理体,《还源观》上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那就是本际,依正庄严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一体,你怎么能说不是自己?哪有这种道理!大乘教上佛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是自己,识是自己,心是自己的真心,识是自己的妄心,真妄不二。佛说众生迷了,迷在哪里?就迷在此地,不知道一切法是自己性识所变现的,在这里起了分别、起了执著、起了对立,产生矛盾,错了,大错特错。佛经当中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事实真相,今天这些科学家如果能够涉猎佛经,我相信他们会大幅度的提高境界,那就入佛菩萨境界了。量子力学里面已经讲到阿赖耶,只要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他就圆成佛道。怎么个转法?放下就转了,放下起心动念,於一切法通达明了,这就是如来果位,这就是佛法讲证得。
愿大,不能没有大愿,想到自己一定要想到众生,尤其是正在迷惑颠倒的众生,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他觉悟。众生今天贪著,贪财、贪色,我们自己能把这些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闻利养放下。是很想放,就是放不下,这原因是什么?佛法里面常讲,自己的业障太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二个,对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业障深重是烦恼障,真相没搞清楚是所知障,叫二障。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身行言教,身行帮助我们破烦恼障,言教帮助我们破所知障。佛对我们的恩德太大了,问题是我们要善学、要会学,会学你进步很快。怎么会学?会学是你明了就真干,这就叫会了。什么是真干?放下是真干,看破是明了。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他有哪一样没放下?他给我们做榜样是一辈子,真放下了。你在他身上有没有看到自私自利?你在他身上有没有看到名闻利养?他身上有没有带著贪瞋痴慢的习气?还有没有贪恋五欲六尘的这种现象?我们细细看,全没有。世尊当年在世常住在树下,没房子住。全都做给我们看的,得大自在。这个自在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心里没有忧虑,精神没有压力,身体也没有压力,身心健康,得大自在。
第二个「行大」,这个行大就是「二利成就故」,真干,依教修行。二利,自利利他,这是一桩事情,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决定分不开。我们今天没做到,自他分开了,界限分明,这是我们永远不得入门的原因。如果我们真的知道自他不二,入门不难。我今天自利,现在讲我个人的生活是自利,我每天的饮食维系我的身命,衣服要保持我的温暖,这是自利,没错。可是,我为什么要这个身体?要这个身体是为给别人服务的,这就是利他,这就不二。我今天为什么要发奋在这里苦学?我学成了,做样子给别人看,我学成了,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讲解给别人听,这是利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我学成之后,将来当大法师,将来在佛门得名闻利养,错了,那你跟佛法完全背道而驰,为什么?你有二,佛法不二,永远记住,入不二法门。我看到别人现在受苦受难,自己要加倍用功,为什么?我早一天成就,他就少受一天苦难,我晚一天成就,他就多受一天苦难。这么多苦难人在面前,督促你赶快用功,你看到,你不能不发愤、不能不认真。所以这些苦难众生他也在我们面前示现,督促我们认真干,督促我们早一天成就。你说他是凡夫还是佛?无佛无凡夫,就看你怎么个看法。如果你像善财童子一样的看法,除掉自己之外,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善知识、都是自己的老师,成就之后也像诸佛菩萨一样,示现种种形相再帮助根熟众生。自跟他怎么分法?实实在在分不开。这是真正学佛契入佛境界头一个关口,这个关口很不容易突破,没有大愿大行很难。
第三「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劫是很长的时间单位,要经多少劫?无数劫,无数劫还得翻三倍,所以这是长期的工作,不是短期。那我们就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修行,就得经这么长的时间。我们想早一天成就,早一天帮助诸佛如来度化众生,就像文殊、普贤一样,像迦叶、阿难一样,我们看到别人成佛,我们示现做他的弟子、示现做他的外护,肯定如是,成就佛陀度化众生的大业。要想把时间缩短,就得听佛的劝告,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你的时间就大幅度的缩短。你看这里,「经三无数劫」,《观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我们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什么品位?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极乐世界最低的品位。在极乐世界修行,要修多久圆满成佛?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二劫,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极乐世界十二劫就圆满,你就证得无上菩提。三无数劫跟十二劫比,这个时间缩短得让我们不敢想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决定没有妄语,我们要能够信得过。
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之后,所以古来许多的大德把这些其他经教法门统统放下,这一生当中就搞一门。古大德里面很多一生就念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这些人个个都往生,而且这里面绝大多数,应该可以讲十之八九,这么样的比例,三年把事情完成。我们这个数据从哪来的?从《净土圣贤录》、从大藏经上的《往生传》,你看出家、在家念佛往生的,念多久?三年、五年就成功,就走了。那我们就很清楚,决定不是他念佛三年、五年寿命就到了,不是的,而是自己功夫成就了,请求阿弥陀佛提前来接引。条件具足了,信愿行圆满做到,真信、真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想学一切经论法门,到极乐世界再学。先在这个世界只取极乐世界,其他的全不管,他那么快的速度就成功了。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除了在《往生传》、在《净土圣贤录》、在古人笔记里面看到的之外,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的看到过这个事情,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都是预知时至,临终没有生病,走得那么样自在、那么潇洒,这个不是骗人的。这是学佛人当中第一等人,憍陈如代表的,如来第一弟子。
第四个条件是「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这一看这个四大,德大难。我们怎样才能具足一乘一切功德?给诸位说,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不是说一心,一心不容易做到,一向,一向专念你就具足一乘诸功德,这个一乘是一佛乘。只要你心里有阿弥陀佛,你就具足一乘诸功德;不是大乘,大乘比不上一乘,大乘是菩萨,一乘是诸佛如来。这是无比殊胜功德,不难!
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地球发生灾难,美国宇航局,应该就是太空总署,这些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说很可能发生的,就是银河对齐,马雅人讲的预言,他们讲的是二0一二,太空总署这些科学家说不是二0一二年,而是二0一三年。他也给我们一个警告,最可能的,太阳风暴会把地球上造成严重的损害。所有科学设备,可能因为电没有了,全球电没有了,凡是用电器的,像现在飞机轮船、通信,卫星通信全都没有了;像我们住在高楼,电梯没有,家庭所使用的电器用品统统没有,电灯也没有,电话统统都没有了,会带给我们这样的困难。估计这个灾难要多少时间才能恢复?估计应该是十年才能恢复,这个麻烦很大。而我们白天看不到太阳,一片漆黑,他说大概是三、四个月到半年的时间看不到太阳,可能会碰到这样的灾难。所以我们的学佛人,我给几个比较亲近一点同修,我常常告诉他们,我们心里面没有恐怖、没有恐惧,我们不贪生不怕死,我们要把往生的日期订在哪里?订在二0一二的年底。如果这个发生了,发生了我们就提前走,这灾难对我们有好处,帮助我们提前了,就告诉我们要赶快,迟了就来不及,又搞轮回,搞轮回太苦,我不再搞轮回了。诸位你们的时间还很久,长命百岁,我的寿命只有两年。这也是时间都订了,也预知时至,彻底放下,该做的事情,积功累德赶快做,不能再做糊涂事了。所以我把这个时间挪出来,跟大家在一起学《大乘无量寿经》,希望这部经能够流传后世,我有这个信心,普度往后还有八千多年的众生。法不会灭的,众生回头了,佛菩萨就来了。这一条我们了解,《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下面我们接著看,「此亦含摄《法华》之六大」,《法华经》上给我们讲的六大,六大第一个「信大法」。这个法门是大法,没有一个法门能够普度世尊末法后面九千年的众生,只有这个法。古大德给我们做证明,《华严》、《法华》末后都归净土,都归到《无量寿经》,这就证明这个法是大法,要相信,决定不怀疑。「解大义」,今天我们多么幸运,过去两千年来,《无量寿经》都没有一个善本,你看看原译本,念起来很困难,哪有这个本子念起这么爽口、通畅、欢喜、没有障碍。黄念老居士给我们做的讲义、讲解,解大义。「发大心」,这个发大心是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趋大果」,就是这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向专念,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面常常想到阿弥陀佛,心里真有佛。「修大行,证大道」,每天读诵、念佛就是修大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证大道,为什么?十二劫就圆满。「以具上述诸大故,名为大道心众生」,这解释菩萨。
下面念公为我们介绍普贤菩萨。「普贤亦名遍吉」,遍是普遍,遍法界虚空界;吉是吉祥。「《清凉疏》谓普贤有三」,这是讲三类,实际上普贤就太多太多了。给诸位说,真正发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为什么?这个经第二品,品题就是「德遵普贤」,那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法门的境界,极乐世界这些菩萨统统可以称之为普贤菩萨,我们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我没修十大愿,一句阿弥陀佛把十大愿全包了,不可思议。德大,普贤大士之德就在这一句名号上,细说就是在这部《无量寿经》,所讲的全是普贤大士之德,这还得了吗?「清凉」,就是《华严经疏钞》里讲的,《四十华严》所说的,「第一个位前,但发普贤心」。我们现在是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普贤心,我们现在是位前普贤。第二是「位中」,正在这个位子当中,那是等觉菩萨。第三「位后」,位后已经成佛,「成佛不舍因行」,这个意思是「谓成佛仍不舍因地的修行」。成了佛,得果就是成佛,成佛之后,还是以菩萨身分帮助阿弥陀佛,在十方刹土接引众生,以菩萨的身分。菩萨身分方便,佛的身分不方便,佛是师道,师道是尊师重道,不方便;菩萨是同学,前后同学,方便太多了。所以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很少用佛的身分,用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统统是普贤菩萨。
「疏谓普贤之义为: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这把两个字分开来讲。「此即位后之普贤,是为如来之化现也」。佛的化身,三十二应全是佛的化身,即使化现佛,那还是化身。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是什么身?应化身,不是报身,报身我们见不到,报身太大。报身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你要知道,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你自己就证得报身;你要不证得报身,你见不到佛的报身。所以一般在同居土里头,见到佛还是应化身。到什么时候见到佛的报身?明心见性。也就是刚才讲的凡圣土下下品往生,在那边修行十二劫,你就证得报身,因为你成佛了,你在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这时候是真正的阿惟越致菩萨。在这之前,你那个阿惟越致菩萨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的,你实在不是,但是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萨没有两样。这个好处,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没有,只有极乐世界有,你想想,这个地方该不该去?不但该去,得赶快去。这个世间别再留恋,留恋在这个世间,自己要是把握不住,你就不可能不造业。所以你要细心去想想,这两个修行的处所,利害得失是天壤之别,聪明人应当知道怎样去选择。
「至於《会疏》云」,《会疏》是日本人注的,《无量寿经》的注解,它有这么几句,也是解释普贤,「体遍法界」,这是普的意思;「位邻极圣」,所以叫贤。这也是位中普贤,等觉菩萨。都是给我们说明普贤菩萨的意思。「《会疏》又云:能导御一切」,导是引导、指导,御是统御,就是带领的意思,一切是指众生。十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十法界众生,都有能力去帮助他、教导他、去带领他。「发十大愿王。愿西方往生,特翼赞弥陀」,帮助阿弥陀佛,「故於此经是为上首」。在这个经上,菩萨众里他列第一个,他来表法的,我们读了这些就晓得。「又《探玄记》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探玄记》是贤首国师注解《六十华严》,晋译的,这个本子他老人家讲「德周法界」,圆满的性德,这是普,「至顺调善」,顺是什么?中国人讲孝顺,调是调理,善是至善,我们中国人讲「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是贤的意思。
「《大日经疏一》曰」,这是密宗的典籍,「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这个解释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两个字,普跟贤都是圆满的性德,一切众生个个不无,统统有。我们现在迷失了自性,性德在不在?在,只是隐而不现。迷了,智慧变成烦恼,德行变成造业,我们造的善恶业,这德行变成造业,相好变成六道;也就是说,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迷了之后它扭曲,扭曲也不是真的扭曲,什么时候我们回头,这个扭曲也就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就是普贤的性德。所以底下说得好,「谓菩提心所起愿行」,这句话很重要,你的愿、你的行要跟菩提心相应。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重要,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跟它相应,我们就在菩提道上。我们用什么心念佛?是用菩提心念佛,菩提心充满我们身口意,这就是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身行言教,把菩提心在自己身心显示出来,用真诚心待人接物,用清净平等觉、用大慈大悲,自他不二。「悉皆平等,遍一切处」,我们的信、我们的解、我们的行、我们的证都遍一切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华严》境界。「纯一妙善」,纯一妙善是总的来说。为什么佛菩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我们要入这个境界,你说你欢不欢喜?跟诸佛菩萨一样,法喜充满。「备具众德」,备是没有欠缺,自性里头本具的德能统统现出来。这是普贤的意思。
「普贤、文殊乃释迦如来之二胁士」,胁士就是两边的,「侍佛左右」。我们后面这三尊佛像,当中是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是法身,卢舍那是报身,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三身是一身,一身是三身。从体上讲是毗卢遮那,法身;从用上讲,在实报庄严土,那叫卢舍那,报身;应化在十法界,这叫应身,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没离开。我们这后面,文殊、普贤在佛的两边。「乃释尊会中上首,在华严会上亦是上首。又普贤菩萨为一切诸佛之长子」,这个长子是通号。「《四十华严经四十颂》」里面有一句,「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所以诸位要知道,菩萨的名号不是一个人的专称,你学这个法门,就叫做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学《华严经》的,是普贤菩萨,也是文殊菩萨。你理解,《华严经》明白了、理解了,这是文殊;把你所理解的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待人接物,那叫普贤。普贤代表行门,文殊代表解门,解行不二,都是从用上说的;体,毗卢遮那代表本体,代表自性清净圆明体,都是表法的。
「可见普贤正是如来法身之所流现,化作等觉大士,襄赞释尊,演唱圣教。若据密教,普贤即是密教初祖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即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他摆在此地,菩萨里第一个人,前面我们看到迦叶尊者表禅净不二,这个地方,普贤菩萨在此地又代表密宗跟净土也是不二的。普贤菩萨在密宗是密教的初祖,密是他传的,但是在密宗里他称为金刚萨埵,金刚手菩萨摩诃萨。下面「《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他在这里代表的、表法的意思深,可以说是深广无际。「又金刚智之《五秘萨诀》曰:金刚萨埵者,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亦名一切如来长子,亦名大阿闍黎。」我们看看这几句所说的,金刚萨埵就是普贤菩萨的别名,在密宗里面的名称。「亦名如来长子」,这是《华严经》上称的,「亦名大阿闍黎」,大阿闍黎是密教称的。阿闍黎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轨范师,他的思想、言行可以做为修行人的榜样、模范,无论你是修哪一个法门、你是修哪一个宗派,普贤菩萨是总的示范。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含摄其他的九愿,於是十愿就变成一百愿,这一百愿再要展开,无量无边的菩萨弘愿统统包括了,一条都不漏。从菩提心生的,真实不虚。
「礼敬诸佛」,什么是诸佛?自性是诸佛。一切众生的体,在哲学里所讲的本体,能生能现的这个理体就是自性。佛法上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换句话说,心跟法是一不是二,心就是佛,法怎么不是佛?礼敬诸佛的意思我们就明白了,礼敬诸佛是一切恭敬,这才能把无始劫来极其微细的傲慢习气都断干净。为什么?礼敬诸佛,礼是外表的形式,敬是内心,内心真正有敬意,一切恭敬。对一切人恭敬,那一切诸佛菩萨不必说了,为什么?一切人是未来佛。对一切动物恭敬,动物里蚊虫蚂蚁、蜎飞蠕动,现在我们知道,动物最小的是细菌,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菌像小虫一样,它动,那是诸佛,对它要礼敬。树木花草它也是心现心生的,石头、泥沙这些矿物也是心现识变的,乃至於虚空,没有一法不是心现识变的,全是诸佛。所以《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无情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植物、矿物、虚空大地,在大乘法里面全是自性现的,没有一样不是自性。自性在哪里?随拈一法无有不是,明心见性的人就知道了。所以礼敬没有边际,真的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是自性的性德,圆满的性德。我们要想见性,你这样做就很容易见性,你不是这样修法,见性很难,为什么?你有业障。业障是什么?不敬!你的自性本来是具足礼敬,你今天对人有傲慢,这个人看不顺眼,那就是你为什么不能见性的原因。普贤菩萨给你讲清楚了,教你了,那你对他不相信,不肯依教奉行,谁吃亏?自己吃亏,普贤菩萨不吃亏。法性、法相不吃亏,自己的亏吃大了。就是迷了之后醒不过来,没有办法觉悟;要想觉悟,从礼敬开始,这普贤菩萨教的。
第二「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广修供养就是共产主义,就是六和敬里「利和同均」。底下是「忏除业障」。前面三个没有做到,业障忏除不干净,怎么忏都不干净,都还留著尾巴;前面这三个做到,业障会忏除干净。你就想想,我对一切人事物还有一点点没有恭敬心,那就叫业障;我见到别人做好事不能称赞,业障;见到别人做不好就宣扬,也是业障。所以称赞是称赞善,不称赞恶。我看到众生受苦受难,我自己生活还能过得去,看到之后,有这个因缘去帮助他而不肯去做,业障。你的业障怎么能忏除?所以前面这三个道理深。这十大愿,后后深於前前,后面可以包括前面,第二愿包括第一愿,第一愿不包括第二愿,末后「普皆回向」是统统都包括。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真干,从自己真诚心里面去做起,那就对了。作阿闍黎,阿闍黎就是做榜样,真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为人师是言教,行为世范是身行,得真干才行。
「今此经中,普贤大士,列最上首,正显密净不二」,这个意思好,说得真好,「故先师夏老云」,就是夏莲居老居士,「净土即是密教显说」。这个话是什么?劝学密的人回归净土。为什么?密不容易成就。黄念老告诉我,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修密宗的只有六个人成就。这是他老人家告诉我的,太不容易了。修禅宗的,这是倓虚老法师讲的,他说他一生当中,参禅开悟的他一生当中没见到,没见过也没有听说过;得禅定的有,像虚云老和尚得禅定,开悟的没有,你就知道难!迦叶尊者在此地表法,禅净不二,你要想真正成就,你修净土,禅可以带著,有禅有净土。这就说明,禅那一边不能成就,净能成就。学密的也是如此,这个地方普贤菩萨在这里表法,密那里不能成就,净成就了。夏莲居老居士他也学禅、也学密,最后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黄念祖老居士他也学禅、也学密,他的禅跟虚云老和尚学的,他的密是跟贡噶活佛学的,他也修净土。最后在生病期间当中,他告诉我,每天念佛十四万声,日夜不懈怠,念佛往生净土。这都是大善知识,在这种末法时期给我们来做示范。为什么做这种种示现?这是无尽的慈悲,告诉我们别走弯路,他们走弯路给我们看,最后他总是归到净土,成就了。那我们还要学禅、还要学密吗?不要了,我们直接修净土就好,直路,不拐弯。表这个意思。「藏密红教祖师莲花生大士,即阿弥陀佛之化身佛,故红教尊崇弥陀,劝生极乐,远盛於其他教派。密净不二之旨,於本解中暂不详论。」这个示现,特别是念公老人末后这一招,告诉我们,专念阿弥陀佛,一心求生净土,他成功了。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这是梵文音译的,译法不一样,音都还差不多,都很接近,翻成中国意思叫「妙首」,也叫「妙吉祥」,「亦云妙德,是诸佛之师」。经上告诉我们,他是过去七佛的老师。你看七位学生都成佛了,他老人家还在菩萨位,帮助别人成就无上菩提,他做榜样给我们看。「《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这菩萨依赖之人,多少菩萨在修行过程当中都是文殊菩萨照顾。实际上文殊菩萨久远劫也就成佛了,但是都是以菩萨身,跟普贤菩萨一样,成佛了不舍因地。我们看到经上只讲七佛之师,在这个地方看到了,「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这是佛在经上说的。「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在佛道、在菩萨道里面,他就像父母一样,照顾这些发心学道的修行人。
「《心地观经》曰:三世觉母妙吉祥」,妙吉祥就是文殊师利,三世觉母,觉就是佛,三世佛母。「又妙德者,《法华嘉祥疏二》」,二是第二卷,「曰:文殊,此云妙德」,文殊是梵语音译的,文殊师利翻成中国是妙德,妙吉祥,「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妙德也」。为什么翻作妙德?德圆了,果已经证到极位,果无不尽是已经证到极位,也就是功德圆满,称妙德。「《会疏》曰: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议,故名妙德。」三德秘藏,大乘经上常讲的三,法身、般若、解脱,叫三德。具是具足,这是讲证得,证得三德秘藏的是法身菩萨。阿罗汉在三德秘藏只有一个解脱,阿罗汉还没有般若、没有法身,解脱一般讲半个解脱,解脱没有圆满。权教菩萨,般若跟法身都没证得,法身菩萨才证得,我们中国人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证得,见性成佛证得了。在《华严经》上,圆教初住就证得,证得不能说圆满,为什么?他习气没断,无始无明习气还存在。前面讲过了,习气要三大阿僧只劫,习气才断掉,习气断掉就圆满回归自性,那是常寂光净土了。所以他具足三德秘藏,也就是真正是早就证果,不舍因行,跟普贤是一样的。所以说诸佛之师,神化不思议,神通、教化不可思议,所以称妙德。
「妙吉祥者,《圆中钞》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证,故亦云妙吉祥。惑业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这句话我们要把它记住,惑是迷惑,业是造业,苦是受报,这是什么?这是六道轮回里面的东西。迷惑、造业、受报,这三桩事情有少分在,都不能叫吉祥。我们世间人过去赞叹别人说吉祥,那真的是赞叹之话,有名无实。佛家吉祥的标准,最低限度是阿罗汉,为什么?阿罗汉惑业苦尽了,断尽了,超越六道轮回,对四圣法界称为吉祥。但不能加个妙,妙是法身菩萨,才能称为妙吉祥,「微妙三德,同佛所证」,这是妙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圆彰,故又号妙吉祥也。」你看看位居究竟,究竟是妙觉,不是等觉,他示现是个等觉,等觉是他的倒驾慈航,他真的是早就成佛了。「文殊於菩萨众中,智慧第一,本为龙种尊王如来」,他从前成佛了,这是他的佛号。「现在北方常喜国成佛,号宝积如来」,原来宝积如来也是他,《大宝积经》里面讲的,原来还是他。「未来成佛,号普见如来」,将来他又示现成佛,得大自在。
这个地方给我们透了个消息,什么消息?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了,实报庄严土也没有了,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报土也不是真的,只有常寂光是真的。在常寂光,有人问我起不起作用?你看到这,起作用。在常寂光里面,随时众生有缘有感,他就起应,这个应里面能应真正的佛身,出现了。文殊菩萨就是个例子,不需要示现八相成道,能示现究竟果位来出现。这就是有感,大概是什么人感?法身菩萨,有感他就有应。「故知文殊大士乃过现未三世成佛者。今示现会中,大智独尊,表此法门惟大智方能信入。」这是真的,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善根、大福德人,对这个法门不能当下就接受。「又妙德者,了了见佛性故,今邻普贤位列上首,正表禅净不二。」因为文殊菩萨也是禅宗的祖师,所以五台山是禅宗的大本营,禅宗的祖庭。我们这里看到文殊、普贤表法的意义。
我是讲《华严经》讲了一半,想起来文殊、普贤修哪个的?因为那个时候我对净土没有信心,也不怀疑、也不反对,不想修净土,还是想学教。结果把《华严经》后面翻开来看看,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再看五十三参善财童子,那真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虽然参访每一位善知识,最后都是礼辞,恋德礼辞,感恩教诲的大德。礼辞是礼谢,辞,不学这个法门,他还是一句弥陀念到底,没有改变法门,自始至终。我这才认真思考净宗的微妙处,这样才接受,所以很不容易,我是《华严》、《法华》、《楞严》把我引导到净土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