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解演义 - (第九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集)  2010/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9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零一面倒数第五行,从「尊者阿难等」看起:

  「尊者阿难等。唐宋译作阿难陀,略称阿难。译曰庆喜、欢喜,又云无染。乃白饭王之子,佛之堂弟也。生於佛成道日。净饭王既闻太子成佛,又闻宫中诞子,更增欢喜。乃曰,今日大吉,是欢喜日。语来使言,是儿当字为阿难。」我们看到此地。尊者阿难,这里有个等,等是等其余的,因为五种原译本里面,列名最多的有三十多位,这是夏老会集的时候,在里面取其重要表法的,其他的都省略掉,所以用个等字。唐译、宋译都翻作阿难陀,陀是尾音,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古人,喜欢简单,把尾音都省掉,像佛,佛后头尾音是佛陀耶,把那个尾音也省略掉。所以略称阿难,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庆喜、欢喜的意思,也有无染的意思,他是白饭王的儿子。世尊他的父亲净饭王,兄弟四个,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男孩,所以释迦佛的堂兄弟八个人,堂兄弟当中他是老大,阿难是最小的,排到第八去了。是佛成道日出生的,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成道,这个小弟就比他小三十岁,三十岁成道。出生的这一天,也是佛成道这一天,这个喜信报告到皇宫,净饭王听到太子成佛、证果了,又听到宫中出生这个小的小孩,就是佛的堂弟,小堂弟,他的侄子,所以非常欢喜。他就说了,今天是大吉、是欢喜日,告诉来人,这个小孩应当给他起个名字叫阿难,就是阿难陀,欢喜的意思。

  「又尊者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见其相者,闻其声者,睹其威仪者,莫不欢喜,故以为名」,这个名是非常恰当。阿难也是再来人,不是普通人,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阿难有三十相,所以很不容易。端正清净,如好明镜,明镜里面特好的。所以有人看到这个小孩,或者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动作,莫不欢喜,人见人爱这个小孩,所以他的大伯给他起的这个名字阿难,名实相符。「又尊者随佛入天宫龙宫,心无乐著,故名无染」。出家之后,释迦牟尼佛曾经带他到天宫去看过,欲界天,也到龙宫去看过,大龙菩萨的住处,无论是在龙宫、是在天宫,他都没有染污,心地清净,所以这个名号也有无染的意思。「佛寿五十五岁时,阿难出家」,阿难出家是二十五岁。「侍佛二十五年」,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外国人讲实足年龄,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他做佛的侍者二十五年,二十五年照顾佛陀。「佛所宣说,悉能忆持,不忘一字」。在佛陀弟子当中,他是记忆力最好的,理解力也特别强,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世尊讲《楞严经》,他完全能够理解佛说的这个意思,同时富楼那尊者证得四果罗汉,听不懂,他能够听懂,这就是说明他的根性跟别人不一样。所以他传佛的法藏,迦叶尊者传佛的禅宗,教下就是阿难所传的。这个悉能忆持、不忘一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这当然是再来人。「《涅盘》称阿难多闻士。又迦叶赞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故曰,多闻第一」。十大弟子当中,他是多闻第一。

  等,「等者,魏译中列三十一人」,这个魏是康僧铠的本子,康僧铠的本子上首列了三十一个人。而这个本子在过去流通最广,在五种原译本里面,这个本子翻译得最完备,翻译得很好,所以大家学习《无量寿经》都用这个本子。我过去在台中学这部经,李老师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就是讲康僧铠的本子。他第一次讲是用夏莲居老居士的本子,第二次是用康僧铠的本子。「今会本仅列举其中上首五人之名,故曰阿难等,以概其余」,其他的省略掉了。这都是表法的,阿难在这个法门里表念佛就是多闻第一,这个意思我们不能不知。广学多闻,跟念佛有什么关系?有关系,念佛能念到得念佛三昧,这是入定了,得禅定;得到禅定之后,定功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这人会开悟;开悟了之后,那就是多闻,你没有听到过的经,你一听就明了、一看就明了,所以六根一接触就通达明了,那真叫多闻第一。

  这个例子,咱不说世尊这弟子当中,我们看中国唐朝禅宗六祖惠能,那是很好的例子。没听过的经,能大师不认识字,当然不可能去读经,但是他听。你看第一个碰到的无尽藏比丘尼,这个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盘经》。《大涅盘经》的分量也很多,有两种译本,一个是四十卷,一个是三十六卷。惠能大师在得到衣钵之后,老师叫他去避难,去隐居,到南方去。他问老师,他说我到哪里去隐居?老师说,你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在路上遇到无尽藏比丘尼,听她读《涅盘经》,听完之后,他就跟无尽藏比丘尼讲这部经,讲《大涅盘经》。无尽藏比丘尼听到非常欢喜,就捧著经本来向他请教。他告诉她,他说我不认识字。她说你不认识字,你怎么能讲得这么好?他说这个与识不识字没关系。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明心见性,这个要紧。只要见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心现识变的,你见性了,那识也就没问题了,全通了。识从哪里来的?阿赖耶,阿赖耶还是心现的。这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全明白了。他在那里住了好几天,无尽藏就念给他听,他就讲给她听,居然无尽藏比丘尼就开悟了。能大师一生,在他手上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一共四十三个人,这是其中的一个女众,比丘尼。为什么?我们要晓得古人一句话,「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她心清净。他这一部经如果是念上个五年、十年,他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清净心就烦恼断了,至少烦恼伏住了,烦恼不起现行了。真遇到高人,遇到这善知识,对你所受持的这部经,关键的时候点你一下就通了,一点就贯通。

  惠能大师没有读过经,卖柴偶然听到有人读经,他在窗外听到里面读经的声音,听得很欢喜。站著,多听一会,听完之后,到里面去敲门。读经的这个居士把门打开,跟他见面,他就把刚才听的那个经的意思给他讲,人家一听,非常惊讶。这是个老居士,也不是凡人,就接著跟他交谈,发现他,我们现在人所说的善根真的深厚,不是普通人,就劝他到黄梅去,去拜五祖忍和尚。他把他的困难向他说,他家里一个老母亲,每天靠著他自己卖柴度生活,走了之后老母亲没人照顾。这个居士非常热心,邀集了几个同修,他送他十两银子做为安家费,你母亲有人照顾,他放心去了。在黄梅八个月,没有进过讲堂,也没有进过禅堂。老和尚只分给他一个工作,到碓房里面去舂米、破柴,这是他的本行,老本行,叫他做义工,八个月。传法的时候,居然传给他了,谁都没想到。传法的一个晚上,半夜三更在方丈室,他们两个灵犀一点通。忍和尚给他讲《金刚经》大意,那肯定不需要书,我们估计不会超过两个小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这一悟,全通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贯通,你只要把佛的经典念给他听,他就会讲给你听,岂不是多闻第一吗?佛法里的传法,秘诀就在此地,可是你得有根柢。你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我们能够觉察到的,抗战以后,就是战争期间当中,从这个战争开始一直到今天,佛门里面无论在家、出家没有开悟的。这个话倓虚老法师讲的,早年住在香港,谛闲老法师的学生,一生也是讲经的法师。他在香港办的中华佛教图书馆,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那边讲过两个月《楞严经》。我一共讲四个月,后面两个月在香港蓝塘道寿冶老和尚的光明讲堂,在光明讲堂讲了两个月。倓老说,他一生当中没有听到有人开悟的,得定的有,像虚云老和尚,得定,得禅定,开悟的没听说。现在这个时代,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修禅连得定都没听说过。学密,他是密宗的金刚上师,他告诉我,从抗战期间一直到今天,是他往生之前告诉我,中国学密宗成就的,三密相应的,只有六个人。所以他告诉我,往后学密跟学禅,没有法子,不能成就了。真正能成就只有念佛法门。所以他老人家往生的时候,身体很不好,他念佛,告诉我,一天十四万声佛号,专念阿弥陀佛,日夜不间断,累了就是休息一下,一天十四万声,走的时候也预知时至。你看学禅、学密到紧要关头统统放下了,只提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老人家给我们做示现的。

  我们生在末法,今天不是末法最后,末法还有九千年。这九千年佛法有兴、有衰,它是波浪形的,这以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今天衰到极处了,真修行人有没有?我们相信肯定有,没有人知道,有真修的。怎么知道?如果没有真修行人,真修行人有大福报,地球上这么多众生造业,他能够扛得起来,地球不至於毁灭,这就是有大福德的人。这些人我们不知道,在深山里面,没有缘,你遇到,你也见不到。佛教将来还会兴,佛教的兴,将来兴的不是禅、不是密,是教。教里面,我们知道,可能最兴旺的就是净宗,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那就是授记,现在人讲预言,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净土这样重要的经典,《无量寿经》,是净宗根本的经典,始终没有一个标准的本子,这是自古至今修学这个法门都感到遗憾。翻译是真多,一切经都没有这个本子翻译得多,这个本子翻译十二次,从汉到北宋,八百年间十二次翻译。但是这个译本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五种,七种失传了,很可惜,七种失传。五种译本你合起来看,里面差别很大,所以古大德判断,原本不是一个本子。从现在这个五本原译本来看,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种,这就断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无量寿经》至少讲过三遍,所以三个不同版本。失传还有七种,那个七种如果是真能找到,可能发现更多。说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每一种经只讲一遍,没有讲过第二遍的;这个经至少讲过三遍,三遍以上,多次宣讲,说明这经重要。这个经能度末法往后还有九千年一切众生一生成就,这还得了吗?

  所以古来大德就有意思要会集。头一个会集,王龙舒居士,宋朝人;第二个会集,前清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夏莲居居士是第三次会集。因为会集不容易,在五种原译本里头取舍是大学问,编排也是学问。过去这个会集本,在取舍编排都不很圆满,都有遗憾。夏莲居老居士用了十年的工夫,会集整整用了三年,闭关三年,整理出一个会集本。以后有七年的时间,做十次的删订,最后这定本,我们今天看到是最后的定本。但是他最初编出来的这个本子,我们还找到了,最初的,就是三年,闭关三年完成的会集本。这个本子我们最近要把它印出来,留给同学做个纪念。原本三十七品,现在我们读的这个本子四十八品。梅光羲序文里面所说的,慈舟老法师当年在北京讲过会集本,在济南也讲过,而且还做了科判,那是三十七品早年的本子,不是现在这个本子。我们从这两种本子对照来看,知道夏莲居老居士真的是用了苦心,看出他的耐心,看出他的境界,他在文学上的造诣,终於给我们编成一个圆满的经本,编成这个标准的经本。

  他讲过,讲过一遍。他的学生黄念祖老居士,他也跟阿难一样,听老师讲过,而且还有详细的笔记。他告诉我,在文革期间当中,他笔记丢掉了。所以写这个本子,完全凭著记忆,参考一百多种的经论注解,引用在这个注子里面,编成一本完善的经解。我们有福报、有缘分,今天能遇到,非常不容易。我跟这个经确实有缘分,一看到就欢喜,非常欢喜。过去讲过十遍,这是第十一遍,十一遍决定采取《无量寿经》的注解,讲他的注解,我们对於净宗就有更深入的理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愿它才能发得出来,再没有疑惑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年轻人,下定决心用十年的时间,排除一切困难。困难是什么?就是把妄念去掉,专在一门上下功夫,十年之后,你就是世尊承传净宗的弟子。承传净宗弟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憍陈如在这个地方表法,那我们到这个世间来这一生值得了。干别的都是假的,干这个是真的。

  认真向刘素云居士学习,她给我们大家带来信心。她是五十五岁才开始学佛,学佛的时候也是缘分还不错,一个同修送她一套光碟,《无量寿经》。应该是一九九九年我在新加坡讲的,六十个小时,我讲了一个月,每天两个小时,那个时候是用卡带的,用卡带录的。以后变成光碟,CD,里头没有影像。她告诉我,她就学这一部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十年如一日。每天听经十个小时,她怎么听?就听一盘,就一个小时的带子,听这一盘,听十遍。工作再忙,至少也听四遍,没有少过四遍的,一般时间每天都是十遍。她的信心愿心从这里生起来的,信解行证,她做到了。经里面的义理变成自己的思想,经里面的教诫变成自己的行为。她今年六十五岁了,十年。你请她讲《无量寿经》,她都不要用经本,给你讲得头头是道,一天八个小时、十个小时,她不疲倦。

  之前我们不认识,不知道这个人。我是去年在台湾治牙齿,有一个同修送一个光碟,是个纪录片,媒体拍摄的纪录片,半个小时,就是刘素云这个光碟。人家采访新闻,不是去采访她的,到他们那个地方,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得的是红斑狼疮,非常严重,怎么念佛念好了,觉得很奇怪,就去访问她,访问半个小时。我看到这个光碟,我感到很惊讶,也非常佩服,她用功非常得法。学佛,真的她入境界了,她没有把病放在心上,每一个人都替她担忧,她每天快快乐乐,每一天听经念佛不中断。医生说她这个病没法子治了。好,没法子治就不治了,回家去念佛,她念佛就念好了。医生告诉她,纵然好了,你这个脸上的疤,疤痕是决定不会消失的。结果医生跟她见面,疤痕也没有了,他就问,你擦了什么药?怎么会连疤都没有?她说我没有擦,什么都没擦。跟他讲,结婚的时候买了两瓶雪花膏,擦脚擦了,没擦在脸上。她说念佛念好的,医生相信。为什么相信?这个人一生不妄语,真难得,一生不妄语。还有一个好处,一生没有名利心,人家都是争名夺利,她对名利看得非常淡。所以我觉得她过去生中是个修行人,她有这样深厚的善根。她给我们示现的方法,十年就成功了,她这一部《无量寿经》成功了,学习任何经典一点困难都没有,真的是佛法说的「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好榜样。

  从这一个例子我们就知道,佛法往后会很兴旺。为什么?这个例子一开了,学习经教不难!只要一部经,好好的去学个十年,不就贯通了吗?你要想大家在一起学,我们办个佛学院,成立一个佛学班,那要大福报。我们自己有福报,众生还得有福报,众生没有福报不能成功,所以因缘得来不容易。我这一生,好几次缘分错过,无可奈何,我心里很清楚,没办法。第一次,我跟星云法师的缘分。四十年前,佛光山刚刚建立,这一个山上只有一个佛学院,东方佛教学院,他请我去做教务主任,当时学生一百三十个人。我的意思是把这一百三十个人分组,三个人一组,就分四十组,每一组专学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那这四十组就四十部经,十年下来,不能说一百三十个人都成就,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就四十个人了,每一个人都是一部经的专家。你说一部《弥陀经》学了十年,这个人是什么?阿弥陀佛再来的。那一个小组三个人学《普门品》,学了十年,观世音菩萨再来的。选十部经,如果说是我们一辈子不离开佛光山,这些年来,这么多的弘法人才,都是可以说顶尖的。谁一部经修十年?都顶尖的,那真的是佛光普照全球。非常惋惜的,我这个建议星云法师没有采纳。他告诉我,这不像学校。我当时告诉他,学校未必出人才,但中国这个土办法是真出人才。为什么?我在李炳南老居士会下十年,就是老办法学的。李老师是用教私塾的方法,有效!一部经,一遍讲完了讲第二遍,二遍讲完了讲三遍,绝不用同样的讲稿,每一遍自己都要认真去预备,十遍,基础就打下去了。那十年要讲,十年至少要讲四、五十遍,熟透了,古人所谓的熟能生巧,哪有不能成功的道理!你再要能把四个根扎稳,佛法兴旺起来了,又会回到盛世了。这头个缘分,很遗憾,我就离开佛光山了。

  第二次的缘分,韩馆长往生了。她在往生前我们就有这个预备,想开班带领二、三十个同学来专修。没有想到,她走了之后,她的儿子对这个没兴趣,我们也觉得自己的福德因缘不足。这第二次,我们也失望了。第三次是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的居士林。我们首先做实验,开短期的,三个月的。这个班教了五期,很有成绩,我们信心足了,想办长期的佛学班,三年到五年。那又有一个,有人在当中破坏,我们不能不离开新加坡。我们不能怪任何人,这是佛法的缘分。佛法缘分应该在哪里,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凡夫俗子。到澳洲,我们到澳洲明年就十年了,净宗学院成立十年了。这修学环境稳定了,可是居住在里面的同学,无论出家在家,没有依教奉行。现在能不能管教?不能。现在这个时代,大时代,大环境,是民主自由开放,我们只能劝导,不能过分的要求。劝导大家专攻一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劝大家扎三个根、四个根。他们也在学,学杂了,没有学一样。如果学一样,十年肯定成功,不会在刘素云居士之下。

  所以刘居士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只要真正学,有一套光碟,有一套录音带,就行。真正放下名闻利养,放下对五欲六尘的享受,不怕吃苦,个个成就。刘素云居士的长处,能吃苦,能持戒,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她都做到了。我在光碟上听她讲,她一个好朋友,她请好朋友吃饭,就一个菜,豆芽炒干丝,就一个菜。她朋友说,你请我来,就吃这个?是啊。她说这够吃吗?不够吃,就多炒一点。还是这个菜?是的,还是这个菜。你就晓得,平常人家吃饭就一个菜,简单,不浪费时间,最宝贵的是时间。不能吃苦,不行,持戒吃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成功的秘诀,护持正法久住的秘诀,我们不能够不留意。

  我们接下去看底下这段文,「而为上首,今称首座为上首」,现在佛门里面称首座和尚为上首。「各经中上首人数不同。例如《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於大苾刍一千二百五十人,列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阿泥律陀等四人等为上首。今经则憍陈如五人等为上首,是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之大尊者中之上首」。这是特别介绍一下,这个《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就是《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翻译的。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有十六位尊者,列了有十六个人名字,玄奘大师翻的只列了四个人。这是翻经人,我们晓得,《弥陀经》的原本,鸠摩罗什翻的跟玄奘翻的应该是同一个原本,这个里面的意思大同小异。这是声闻众的上首,声闻众皆是大阿罗汉。那个大字,大比丘、大阿罗汉,那个大字是个关键,大是什么?大乘。小乘阿罗汉,是小乘四果,大乘阿罗汉是法云地的菩萨。因为阿罗汉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学,就是他所学的课程学完了,毕业了。小乘无学,这称阿罗汉;大乘无学也称阿罗汉,阿罗汉就是无学的意思,但是大乘无学是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称大阿罗汉。所以这是大乘经,你看到大阿罗汉,那个意思就不一样。

  我们接著看底下,「按『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之句」,这个句子,「本为菩萨叹德」,这两句话原本是赞叹菩萨的。「如《密迹金刚力士经》云:与大比丘众四万二千俱,菩萨八万四千,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是参考佛在其他经上所说的。「今此经中以赞叹菩萨功德之语,以赞声闻」。底下的话要紧,「正表此等常随圣众,本法身大士,隐本垂迹」。这些人是什么人?中国古人所说的,说得好,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跟唱戏一样,这一个人唱主角,那其他的配角,没有配角这个戏就唱不好。释迦牟尼佛缘成熟了,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唱主角,配角呢?配角可能是他的老师,可能跟他一样的,都是成佛,所谓古佛再来,真的。大乘教里面佛给我们说出来,舍利弗、目犍连久远劫就成佛了,这是参加释迦牟尼佛的法会,到这里来临时扮演一个角色,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真的是大圣,都不是小圣,像等觉菩萨、十地菩萨太多了。

  所以这一会,哪里有真的凡夫?还有佛当年在世的护法,这些在家的居士,也有很多诸佛菩萨再来的。弘法护法都是内行人,不是内行人不行。於是我们就能体会到,当时印度这个地区,这个居民福报之大,感得诸佛菩萨降临,为众生宣说妙法。特别是这个法门,接引大众,一生圆满成就,这法门到哪去找?所以这些本来法身大士,就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隐本,自己本来的果位隐没了;垂迹是表演,在舞台上扮装一个角色,隐本垂迹。「或他方圣众,助佛宏化,为影响众」。这个也有,他方世界的佛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这示现成佛,也来凑一场热闹,来扮演一个角色。扮演什么角色不一定,有扮演出家比丘的,有扮演在家菩萨的,没一定,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都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这叫做影响众。

  「一切大圣,指其本地,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这个究竟菩提,已经证得妙觉位的人。《华严经》菩萨最高的这个位次,妙觉,比等觉还高一级,这是究竟菩提。「神通已达者」,这是「示权迹」,神通变化,他在这一会里面,他是声闻的身分。你看看,前面四个是证得阿罗汉地位的,阿难是初果须陀洹,这是表演的角色不一样,「游戏神通来此土故」。他们这些人跟娑婆世界众生都有缘,没有缘的不来,都有缘。所以众生有感,他们全来了,跟著释迦牟尼佛一起来。「故知所列之声闻众,皆是大权示现,助我世尊,开显净土法门也」。这个意思一定要懂,所以读经你不能不了解权示,不能不了解隐现,隐本现迹,这个垂迹就是现迹。

  「综上五圣」,这个各别介绍完之后,这再合起来讲,我们看前面这五位。「了本际」,这是憍陈如尊者,「谓了知其久远之本际,故首列之」。了是明了,本际就是本性,了本际就是我们中国一般人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是真佛,不是假佛。见性之人,他脱离十法界,在十法界界限里面,那没有觉悟,没见性,见性就脱离了。他还留在十法界,那就叫大权示现,就跟这些人一样,隐本垂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诸位一定要知道,大乘经上佛常说,「相随心转,境随心转」,你那个心一转,他就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的身相,大乘教上我们看到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居住的环境,实报庄严土,一真法界,不是秽土。

  这些明心见性的人,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看到他,好像跟我们一样,没什么差别的。不一样,我们肉眼凡夫看佛菩萨都是肉眼凡夫,佛菩萨看我们统统是佛菩萨,各人看法不一样。为什么?诸佛菩萨看我们自性,你自性是佛;我们看佛菩萨是不见他的性,只见他的相,著了相,所以他跟我们凡夫没两样。每一天吃饭,到外面去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这我们看到的,我们没法子理解他。他到外面托了一钵饭,这个饭不是很好吃的,可能是乞丐,人家乞丐到外面托了一点东西,《阿含经》上常常有,这饭什么?馊了、坏了、臭了。乞丐很可怜,讨了这点东西,看到佛,佛有福报,这个托了一钵饭供养佛,他修福。佛也很欢喜,当面把它吃掉,给他祝福。这饭一般人吃不下去的,佛能吃下去。佛吃的是什么味道?天厨妙供。为什么?境随心转。乞丐那个心是染污的,它肮脏;到佛的时候,佛身心清净,它那个东西就变成最好的东西,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神通妙用。我们看到佛坐在菩提树下,底下铺的草,在那里打坐。菩萨看到不是的,上面有宝盖,下面金刚宝座,佛的身相不是三十二相,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他看到这个。境随心转,相由心生,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得多了,逐渐逐渐体会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是憍陈如尊者代表明心见性,在这个经上,那就是说这个经是一生明心见性的经典。那我们这一生确实没有明心见性,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明心见性了。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哪有不开悟的道理!列在第一位,让我们生起信心,对净宗生起信心,生起愿心。

  「身子智慧第一」,身子是舍利弗,「表弥陀之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之深广无涯」。这代表是什么?代表自性本具的圆满般若智慧。在哪里?在这一部经上。我们要想把自己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开发出来,这经就是一个方法。这个智慧正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里面讲的五种智是如来本具的智慧,说如来就是说我们的自性,我们自性里面本有的这五种圆满智慧。这五种智慧留在后面经里面再讲,所以这个地方没有加以注解,后面有。

  「目连之神通第一,显游戏神通之誓愿」。菩萨在因地都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度众生,你没有能力你度不了,有智慧还得有能力,能力在此地显示的就是神通。神是没有障碍,《华严经》上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神通;通是通达,合起来,无障碍的法界,你才能够普度众生,才能把你因地上发的四弘誓愿你能做到。在六道、在十法界,应以什么身得度,你能现什么身,现身无碍;应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觉悟,他就用什么方法,身不是一定的身,法也没有定法,活活泼泼。像《楞严经》里面所说的,菩萨现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自己没有身,众生喜欢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众生希望佛来度他,或者是菩萨来度他,他就随著你的希望现身。你欢喜!这就容易得度,不欢喜就难了。

  「大饮光」,这是迦叶尊者,大迦叶。「显弥陀殊胜光明,无不照见,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两句话是世尊对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我们知道,佛佛平等,在平等法里面,世尊对阿弥陀佛还这样赞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大饮光,过去九十一劫之前,以黄金供养佛,给佛的像贴金,感得九十一劫的金色光明,取这个意思,显示阿弥陀佛殊胜的光明。

  「又迦叶是宗门初祖,阿难为二祖」,在禅宗里,禅宗是释迦牟尼佛传给摩诃迦叶的,迦叶尊者再传给阿难。阿难是教下的初祖,禅宗的二祖。「阿若憍陈如表当人之本际」,本际是本性,代表我们自己的本性。「舍利弗表众生本具之智慧」,经上讲的五种圆满智慧。「目连即众生本有之神通」,你看统统是回归到自性。「饮光表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两句话是禅宗的,灵光就是自性的智慧,根是六根,尘是六尘,迥是远,远远的脱离六根六尘,这就是超越十法界了。「庆喜表庆快平生,心心相继」。遇到佛法欢喜,信受奉行欢喜,证得无上菩提欢喜,念念相继,正法常住世间,永远不断。

  释迦牟尼佛法运终了的时候,这一万二千年,实在讲时间并不长,一万二千年佛法终止、没有了。下面一尊佛,第五尊佛,弥勒菩萨到这个世间来成佛,什么时候下来?念老这个注解上也有,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才到这个世间来成佛。所以现在就有人说,弥勒菩萨已经掌天盘,那是假话,那不是真的,没这个道理。时间怎么算法?算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这时差很大,兜率天一天人间四百年。一年,也是像我们一样,因为它算圆周度数,三百六十度,三百六十天一年。他的寿命多长?四千岁,兜率天的四千岁。你慢慢去算,算出这个时间合我们这个世间,是五十七亿六千万年,那个时候才来。这当中很长的时间没佛法,没佛法人很苦,所以佛慈悲到极处,没佛,找个代理的佛来,有个代理的佛,这代理佛是谁?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度众生比佛的时间长多了,释迦牟尼佛度众生才一万二千年。你看看,地藏王度众生要经历多少时间?凡是佛不出世,统统地藏菩萨代表。所以《地藏经》一开头,你看那真热闹,这个经比不上,《华严经》也比不上,十方一切诸佛都来了,都来参加法会了。为什么?那些十方诸佛过去都是地藏菩萨的学生,学生不忘老师的恩,老师今天开法会,怎么能不来?成了佛也得要来,庄严道场。所以地藏法会那个庄严是无比的殊胜。

  「故知一部大经,正是付法传心」,这四个字重要!我们今天接受到这个经本,就等於是释迦牟尼佛把无上的妙法传给你了。这个付法是阿难,传教的。传心就是禅宗的,迦叶尊者。这一部经给你,法跟心都传给你了,那就是宗门教下统统都传给你了。「一句名号,直显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常寂光!无量寿。这句名号,在《弥陀经》上,佛说明它表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是常寂光,无量寿是不生不灭,就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的,「何期自性,本无生灭」,本无生灭是无量寿。这一句阿弥陀佛谁认识?念的人很多,不认识。真正认识了,你就会死心在这一句佛号上,你真的是万缘放下了。这一句佛号就是你的本性,就是一切如来所说的经教,这个我们在华严会上讲得很清楚,一点都不假,是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他们分析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说无量无边的佛法,最后总所言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总结。

  「於此荐得,始称带角之虎」。这是祖师接引禅宗的学人一种善巧方便,要晓得。祖师为什么这么说?好像是永明延寿说的,对的,《四料简》里面讲的。永明延寿大师禅宗里头大彻大悟,回过头来专修净土,专念阿弥陀佛,他是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净宗的六祖,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你看,那个时候禅风非常兴盛,瞧不起修净土,他来做表演,先修禅,禅里面大彻大悟,再修净。这个意思告诉人什么?净比禅还殊胜,怎么可以轻慢?所以他劝这些修禅的人,「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你修禅,再加上净,那不得了,本来是老虎,老虎长了角。劝学禅的人,知道他不是禅宗的根性,他迷在禅里头,他开不了悟,他也得不了定,用这个方法来引导他、接引他。你叫他直接舍禅来修净,他不甘心、不情愿,他不能接受,用这么一个善巧方便劝导他来,而且自身做榜样。於此荐得,那就像中峰禅师,你看中峰禅师给后人编了一套三时系念的法本,那是他的编著。它里头有一句重要的话,「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迷,你就见有生有灭;悟了之后,就不生不灭。迷悟不同的一个境界,境界没有迷悟,迷悟是我们自心。事实,事实上没有生灭。

  所以,这是祖师大德劝导我们,「但当蓦直念去,便是无上深禅」。无上深禅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心持名,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即是无上深妙禅,好像也是在《大集经》上讲的。「无论定持散念,决定功不唐捐」。定持就是定课,散念不是在定课上,随时念佛。这个散念不是散乱心,散乱心念佛不行,要一心、要以恭敬心去念佛。这个散就是指不是定课的时候,我们定课是早晚课,不是定课的时候,一切时、一切处佛号不中断,这叫散念,决定功不唐捐。这些话都是老居士从经文、祖师大德语录里面节录出来,真的一点都不假。

  「本经先列声闻后彰菩萨」。彰是显示出来的,先声闻众,后面是菩萨众。「正如《佛地论》第二」,这是第二卷所说的。「先说声闻,后说菩萨。声闻众者,近对世尊,亲受化故。又诸声闻,常随佛故,形同佛故。是故诸经多是先声闻,而后菩萨」。这是讲表法的这些大众,他们先后顺序做一个简单的交代。声闻是没有开悟的学生,虽然得定,阿罗汉是得定,九次第定证阿罗汉果,没有大彻大悟,没有明心见性,我们知道他只是把见思烦恼断了。大乘经上常讲,六道里面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八十八品见惑断了,证小乘初果须陀洹。再把思惑,思惑是八十一品,分配在九地,每一个地是九品,九九八十一品思惑,思惑断尽,思惑是贪瞋痴慢疑,这个五大类。所以这个疑是很严重的烦恼,怀疑。对什么来说的?对圣教来说的,你怀疑释迦牟尼佛,怀疑佛的经典,怀疑佛的教诲。还有一个,怀疑自己,自己造作的罪业太重,我这一生能成就吗?这个念头都在疑这个字里头,这是很严重的烦恼。

  贪瞋痴慢疑断掉了,这三界八十一品统统断尽,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六道好像作梦,你这个一断,梦醒过来了。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醒过来了。醒过来是什么境界?是四圣法界,还在梦里头。所以六道是梦中之梦,从六道出来之后,从梦里那个梦醒过来了,还是个梦。还得要把,这个数量就很多了,《华严经》上讲的分别,分别比执著要轻,但是很难断,为什么?它太多了,你看那分别的念头,前念灭了后念生。分别叫做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太多太多了,起心动念都在分别。分别烦恼断了,这在菩萨了。所以在四圣法界里面,我们知道,声闻断见思,但是有见思的习气。辟支佛把见思习气断了,他有尘沙烦恼。他把尘沙烦恼断了,他就成菩萨,又升了一级,他有尘沙的习气。尘沙习气断掉,这成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最高的位置。虽然成佛,他有无始无明烦恼,就是起心动念。他必须把无明烦恼断掉,不起心、不动念了,这个时候真的醒过来了,四圣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所以四圣法界也不是真的。十法界没有了,它出现是什么境界?一真法界。为什么叫一真?这个法界里头没有变化,十法界里头有变化,这法界没有变化。为什么?没有分别执著。变化是从分别执著产生的,连时间空间都是有变化。所以到一真法界里面,时间空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先后没有了;空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遍法界虚空界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此地。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成佛的?就在当下。时空没有了,这叫真成佛了。

  天台大师讲,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超越十法界,真的,分证即佛。为什么分证?他没圆满。为什么没有圆满?起心动念没有了,就是无始无明没有了,无始无明的习气还有。这个习气不好断,不像前面,前面是见思的习气、尘沙的习气,都好断,都有对治的方法,唯独无始无明没有对治的方法。你一有方法,一对治的话,马上落到妄想分别执著,你全都有了。所以这个时候,古大德讲是无功用道,就随它去,绝对不要去理它,绝对不能够起心动念,这个习气慢慢自然就淘汰掉了。得要多少时间?经上讲,三大阿僧只劫,就没有了。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是对什么人说的?不是对一般人说的,一般人说无量劫,对法身菩萨说的,就是圆教初住,你哪一天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这个时候算起,要经历三个阿僧只劫,这个无始无明的习气自然就没有了。所以在一真法界里,佛说有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从哪来的?从无明习气厚薄,从这来的。无明习气没有方法能断,你一有方法,你看,你一定起分别、起执著了,你就往下堕,所以这个地方不能起心动念,那个境界里确实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我们要了解,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四十一个位次平等的。不但四十一个位次平等的,跟究竟佛果,就是妙觉位,也平等,真平等。

  你看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初住菩萨,刚刚觉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就有能力在十法界,众生有感,他能应。应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他就能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能现菩萨身,他什么身都能现,他什么法都能讲,他没有障碍,跟妙觉位有没有差别?真的是没差别。你看在起用上,自行化他没有障碍。唯独不相同的,就是习气没有完全脱掉。所以有一真法界,那个境界里面,你得的身相永恒不变,也就是说他没有生老病死。我们这个世间有生老病死,有变化!那个世界里头没有,树木花草,没有春生夏长秋收,没有,花永远是那么茂盛,永远是那么美丽,永远是那么样的芬芳;山河大地,它东西都不改的,永恒的,所以叫一真,它没有变化。所以要知道,变化是从我们心,我们心有变化,外面境界统统有变化。所以人入定了,定中没有变化,定中的境界没有变化。所以定中能够看到过去,能够看到未来,因为你没有变化,你就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的变化。你没有时空了,你可以到过去,你也可以到未来。所以定发神通,就是你的德能透出来,这本能透出来了。

  那么一真法界是真的吗?其实不是真的,一真法界也不是真的。是什么?无始无明习气变现的,哪一天无始无明习气断掉,这个境界不见了。不见之后,什么东西现前?常寂光现前,常寂光是自己的本性,完全回归自性。常寂光,这里面你看不到物质现象,你也看不到精神现象,一片光明。所以经里有四个字形容它,「大光明藏」,这是常寂光。惠能大师他讲的六句话,那个境界是什么?是常寂光的境界,末后一句话是讲的法界虚空界的境界。你看前面讲的,第一句「本自清净」,没染污,自性没有染污。我们今天在六道里头,甚至於堕在三途里头,有没有染污?没有,自性永远不受染污。染污的是什么?染污是阿赖耶,特别是末那,末那叫染污意。所以自性没有染污,自性没有生灭,「本不生灭」,那才是自己,是自己的灵性,是自己的本性,这个不能不知道。「本自具足」,这句话讲隐,它是具足,它不显。具足什么?具足法界虚空界一切依正庄严,它本自具足。「本无动摇」,它从来没有动过。动,就起现相;不动,没有现相。

  所以法界怎么来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阿赖耶,无明是阿赖耶的业相,从业相就变现出一个转相,从转相就变现出一个境界相,这叫阿赖耶的三细相。这个转变速度太快,就是弥勒菩萨讲的一弹指,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就是多少个业相?业,诸位要知道,业是振动,现在科学里面讲的振动,就是动了。我们这个一念,这一弹指有多少个振动、频率?他告诉我们,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单位,百千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你看一弹指三百二十兆。「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质现象,每一个念它都有一个物质现象。你在一弹指所看到的这个物质现象,它是三百二十兆的念头,那个形相累积在那个地方,科学家用显微镜看到了。那要是你看到一秒钟,它存在的一秒钟,忽然没有了,那一秒钟是多少累积?我想弹得快的,可以弹五次,弹五次就是一千六百兆,你看一千六百兆的累积,让你看到一秒钟这个现相,一秒钟就没有了,科学家能看到的。科学家没有办法看到一秒钟里面一千六百兆的,那个他看不到。但是已经很了不起,我们确实很佩服,他能够在一秒钟当中看到这个东西,他知道无中生有,生了马上就灭掉,速度太快了。

  转相就是信息,科学家讲的信息;业相就是能量,这个波动是能量;境界相就是物质。所以科学家说,量子科学家,这宇宙之间只有三样东西,除这三样东西什么都没有。在佛法里,法相唯识这些大师们,你看他们说宇宙当中什么都没有,只有阿赖耶,也就是阿赖耶的三细相,叫唯识,唯独只有识,识之外全是假的。就像万花筒一样,万花筒有什么东西?有三块不同颜色的碎片。转动,这就是能量,就是能量在转动。你从转动里面去看,无量无边的图案出现了。真正懂得,哪有那么多?不过就三个不同彩色碎片而已。我们今天就是看到整个宇宙的依正庄严,就是它在动;它要不动的话,就变成三样东西。量子科学对佛法有很大的帮助。按照中国的纪年,今年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三千,中国人说的是三千零三十七年。佛灭度到今天,被科学家发现了阿赖耶,说明法相宗所讲的一点都不错。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