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八十七集) 2010/7/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8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九十七面第四行,最后一句开始:
「胜者,胜过余学,超於九十六种外道之上。」这是「大」有三个意思,有大、多、胜三个意思,前面学过了,今天从「胜」这个地方看起。「胜过余学」,胜是殊胜,也是超越的意思。印度在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最著名的有九十六种外道。外道并不是指佛法以外的修道人,不是指这个意思,我们同学一定要知道,外道是心外求法都叫外道。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也是在心外求法,那也叫外道,这个外道叫门里外,佛门里面的外道,实际上人数不少。佛法称之为内学,内是什么?内是自性,所以非常重视回归自性。为什么?我们学过贤首大师的《妄尽还源观》,我提到这本书大家就晓得,内外你就很清楚。大乘教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如果是向心中求,这就是内学,这叫佛法;如果与这个是反方向的,向外求,这就叫外道。由此可知,我们学佛,佛门里面外道也不少,几个人不向外攀缘?眼根向外面色尘上攀缘,耳根向声尘上攀缘,色、声、香、味、触、法都在外,凡是学这些的全叫外道。由此可知,外道这个意思里面含的就非常之广,有几个人能向心性?确实只有大乘佛法,小乘还向外攀缘,只有大乘佛法,起心动念观照自性,这叫内学。所以佛的经,特别是大乘经,称为内典,内外之分我们得分清楚。所以,外道不是轻视别人,不是轻视,也不是贬低的意思,是跟大乘法里面修学的宗旨、方向、目标不一样。大乘法的目标、方向、宗旨都是明心见性,无论哪个法门,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的教育,到见性,那你算是毕业了,大乘法里面毕业了,这个毕业就是成佛。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成道,也就是成佛。在中国,代表的人物,大家都是以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其实在中国,宗门教下大彻大悟的人很多,诸位在《高僧传》、在《居士传》里面都能看到,无论在家出家,达到这个境界的。这个境界我们在讲席里面也常常提到,因为这桩事情非常重要。学佛到底学什么?经教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它是最重要的手段,这个要懂得。经教既然是手段,用意何在?用意是佛把内外讲清楚、讲明白,你就觉悟了。这个觉悟叫解悟,信、解,叫解悟,悟了之后你能起行,然后你才能够证悟,证悟才算数,解悟不算数。用现在的话说,解悟是属於佛学,证悟是学佛。所以你不信、你不能理解,你怎么修行?修行修什么?那经典的用意我们就清楚、就明白了。没有经典,我们永远迷惑,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经典是为我们说明真相的。宇宙从哪里来的?佛法里面讲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经上常常提到的,这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今天科学、哲学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不但是现前,古今中外多少人在探讨、在研究、在摸索。谁搞清楚、谁搞明白了?释迦牟尼佛明白了,他真明白了。今天科学家、哲学家他们所讨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大乘经里面全有,这说明释迦牟尼佛真搞明白了。
在中国,我们古圣先贤那些老祖宗也明白了。怎么明白的?一句话,放下就明白了。为什么?明白是我们的本能,每个人都明白,没有例外的。所以佛常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的意思前面我们讲得很详细,用了两个小时介绍释迦牟尼佛,「佛」这个字的意思是觉悟,中国「圣人」的意思是明了,意思相同,明了就是觉悟,觉悟就是明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中国人称为圣人,古印度称为佛陀。佛告诉我们,我们的本能完全都通达明了,没有高下,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凡夫?迷了,迷失了自性。自性的本能《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包括我们在内,我们不在外,都有跟如来同样的智慧、同样的德能、同样的相好,没有差别。世尊末后讲了一句话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看把我们的底牌掀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跟他一样?我们有了妄想、有了分别、有了执著,这就迷了。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是妄想。从妄想起分别,从分别起执著,愈迷愈深。妄想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说的无明烦恼,分别是大乘教上讲的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三大类烦恼。我们的自性迷失了,并不是真的失掉,迷失了,什么时候你不迷,它就现前、就起作用。所以,佛教我们没有教别的,教我们放下,你把这三类烦恼统统放下,你就成佛了,你本来是佛。
凡夫成佛需要多久?从理上讲,一念之间,一念放下,你就成佛了。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看,一念,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也示现给我们看,也是一念,这是经上常说的上上根人,超於九十六种外道之上。你要晓得,释迦跟能大师所表演的、所示现的,何止九十六种外道,圆满的超越了,贵在你能够放下。我们不是上上根人,没有办法顿舍,一念之间完全放下我们做不到,我们对这桩事在大乘教里面看得很多、很清楚、很明白,也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告诉我们,不能够顿舍,你慢慢的舍,总而言之一句话,天天都要舍;不舍,你永远没有进步。告诉诸位,这一门学问不进则退,你没有进步你肯定就退步,退步很可怕。我们现在得的是人身,六道,咱们下面是阿修罗道、罗刹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你说能退吗?所以,不向前进就不得了,不能不向上提升。要想向上提升,秘诀就是放下,从哪里放下?在这几十年当中我常常勉励同学,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对五欲六尘的贪恋、放下贪瞋痴慢,我讲十六个字。我没有一丝毫夸张,老老实实的奉劝同学们,这十六个字都做到,自私自利没有了、名闻利养没有了、五欲六尘也放下、贪瞋痴慢淡薄了,有没有入佛门?给诸位说,没入,我带你到门口,没入门,你要知道、要清楚。入门,入门一定要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标准,我的标准比他低,带你到门口。释迦牟尼佛的标准,这不能改变的,得要放下八十八品见惑,你才能入门,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
世尊在教学当中为了方便起见,八十八太多了,繁琐,把它归纳为五大类,这就好说了。五大类第一个,身见,我们都执著这个身是我,这个东西很讨厌。你执著有我,你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是为这个我来服务,错了。佛告诉你,没有我,真的没有我,你认这个东西有我就坏了,这一迷一切都迷了,就迷到底了。所以首先要晓得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穿在我身上,我所有的,这个观念要清楚。我尚且要放下,何况我所有的?这个东西一放下,后面五种就很容易了。第二种是边见,边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对立。我都没有了,跟谁对立?对立当然没有了。我没有了,你还会有成见吗?成见也没有了。所以实在讲,八十八品见惑关键就是我,我破了之后,真正放下,知道无我。就像禅宗二祖慧可见达摩祖师,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他去找达摩,达摩说,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我心不安,求大师给我安心。」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一句话提醒他,回去找,找不到,找了半天说了一句话,「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在这一句话里面大彻大悟。你看人家妄想分别执著统放下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达摩把衣钵就传给他,这禅宗第二代祖。这都是上上根性的人,一时顿舍;能顿舍,他就顿悟,一丝毫弯路都没有。关键就是有我,所有一切的罪恶、业障都从这里生的,你说这个多可怕。如果真的有我,身真的是我,那还情有可原,你为它造的这些业障,没有,根本不存在!佛说这些话,我们一般人很难接受、很难理解,可是在今天,科学确实对佛法帮了个很大的忙。在现在最尖端的科学,量子物理学家他们发现了,发现什么?跟释迦牟尼佛讲的话一样,无我,根本没有我的存在。讲这个肉身,他们知道肉身不是我,肉身是个幻相,不是真的。可是得能舍才行,不能舍,你天天造业。
佛法里有没有真我?给诸位说,有,明心见性,真我就现前。你看,自性里有「常乐我净」四净德,我是什么意思?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你把这两个意思,想想看这个身上有没有,有没有主宰?如果真的有主宰,那年年十八多好,人为什么有老、有病、有死?能做得了主,那年年十八。中国民间赞叹菩萨,菩萨菩萨年年十八,不老!我们有没有办法做到?你要是见性,确实一点都没有问题,真的是如此。这个道理很深,要讲那就不是两个小时,二十个小时也讲不完,真的一点不假。所以自性里头有我、有主宰,真的自在,得大自在,这个定义在我们身上找不到。有真乐、有常,常是永恒不变,乐就是永远没有苦,离苦就叫乐,净是永远没有染污。惠能大师见性,给五祖忍和尚提出的报告简单扼要,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看里头有个净,四净德里的净;第二句说,「何期自性本无生灭」,那就是常,不生不灭,那就是常;「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我,末后讲「能生万法」,本自具足、能生万法,这自在!所以常乐我净,见性就找到了,它真有。但是在凡夫身上完全没有,有名无实,这四个字都找不到,都是假的。这我们不能不知道,然后晓得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得什么?应该怎么个学法?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再者,《佛地论》另有三义」。也是讲这个胜,殊胜,《佛地论》上就讲了三个意思。第一是「最极利根」,根性的猛利达到最高峰,「波罗密多种性」,这是我们中国人讲上上根人,就这个意思。上上根人一闻千悟,一接触他就明了,他需不需要学?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上上根人是见性的人,因为一切法是心想识变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这个心是真心,就是自性,是自性生的、自性现的,唯识变的,你对於性识完全通达明了,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自然就通达,不要学的。阿难结集经藏,真的需要听释迦牟尼佛复讲吗?不是。他怎样复讲出来?他见性了,你只要提释迦牟尼佛讲过的哪部经,他全都知道,不听也知道,不学也知道。性是同一个性,相是千差万别,性是一个。所以学佛,像这部经的经题好,把明心见性的因果全写出来了。因是什么?清净平等觉。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修什么?修清净、修平等、修觉。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修清净平等觉的方法,门是门道、门径,修行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真的一点不假。给诸位说,佛在《般若经》上说过,「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门。为什么?都是自性现的,心生、心现,都是识变的,所以它平等的;换句话说,任何一门,你只找到它能生、能现、能变,你不就成佛了吗?我们在一切法相里面看到是所生、所现、所变的,你得去找它的源头,它从哪来的,把那个能生、能现、能变的找到了,能变的阿赖耶,能生、能现的就是自性,不就见性了吗?这叫内学。往外找永远找不到,往外找在佛称之为外道,他方向搞错,往内找就找到,往外找是永远找不到。所以人一回头,根性就利了,这是我们中国人讲上上智慧,波罗密多种性。第二,「得无学果位」。无学果是阿罗汉,这个地方经里面讲大阿罗汉,这个无学果不是小乘阿罗汉,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谁?十地菩萨,十地菩萨在大乘里面称之为无学,小乘阿罗汉是无学。十地菩萨,这殊胜!第三种,「得小果已,趋大菩提」,也行。这个小果是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证得这个果位,回小向大,那就变成大比丘。《佛地论》上说这三个意思。「以上三义,故名曰大。」
「又嘉祥师谓大有三义」,嘉祥师是注解本经的,《无量寿经义疏》,它里面解释大的时候用这三个意思,「一生大解,二破大恶,三证大果」。生大解,智慧。破大恶就是大恶放下了,大恶是什么?贪瞋痴慢,彻底放下。证大果,这个大果是通途的说法,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他统统放下、统统断了。「由上可见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回小向大之比丘,乃比丘众中之尊宿」,我们中国人称为长老。这是说明,参加这个法会一万二千人,「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今天来参加无量寿经法会的这些人不是普通人,佛经上所谓的大权示现。那个大,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来协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做种种示现,正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是说多,也不止一千。这些诸佛、法身大士,有的示现做佛的学生,出家、在家的,有些示现做佛的护法,还有一些示现反派的,来障碍佛法的、来找释迦牟尼佛麻烦的,不是平常人,提婆达多也是古佛再来的,他来示现的,六群比丘。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读善财五十三参就有味道了,你就晓得,那都是诸佛如来做种种示现,成就一个修行人。修行人如果真会,成佛要多久?一生;这是普通人,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成佛是一念之间。一般人成佛,在一生当中肯定可以做得到,你真正能够理解、真正能够下定决心放下。先从自私自利开始,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从这下手,不断向上提升。烦恼习气很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外缘诱惑的力量太大,这都是事实真相,如果我们没有耐心,不能吃苦、不能忍辱,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怎样帮助我们?读经、听教,这是最好的方法。
我这一生,学佛五十九年,讲经五十二年,没有被世俗所感染,得力在哪里?得力在天天讲经、天天读经,每天没有离开经教,没离开经教,没有离开佛菩萨。每天讲经有这么多听众,听众都是佛菩萨,都是我的善知识,他来督促我,他天天要听,我天天就得要学,我不学拿什么讲给他听?他们在督导我。我心目当中他不是听众,他是我的监学,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做出种种的示现。学生是谁?我自己是学生。像善财童子一样,自己是学生,除自己之外,全是诸佛菩萨,做种种示现,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来成就我、来帮助我,所以善财一生成佛了。如果我自以为是,我是老师、我是法师,你们都是我的学生、都是我的徒众,给诸位说,我不但不能够成就,恐怕还要往下面堕落。为什么?有这些念头肯定生贪瞋痴慢,傲慢,你肯定造罪业。这一万二千人的示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不就白搞了吗?总得有几个人体会到、看出来,看出这个门道,真正如理如法的依教修行。
下面讲「万二千人俱」,参加这次法会的一万二千人,「标比丘之人数」。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为什么?参加法会,比丘之外还有很多人,可见这个法会殊胜。「《会疏》曰,诸经多标千二百五十人,今经与《法华》标万二千人,盖是出世本怀,一代胜会,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这个乎是个问号,是个疑问,说明什么?这一会不是普通法会,是无比殊胜的法会。佛讲《法华经》,比丘一万二千人,讲这部经也是一万二千人,这个意思就是这部经的教义跟《法华经》是等同的、平等的,《法华》是一乘圆教。古来祖师判教,判大乘、小乘,大小乘之外还有个一乘,大乘是菩萨,小乘是声闻,一乘是佛。这个法会讲什么?讲成佛的法门,这叫一乘。如果这个法门它最高的标准是讲到成菩萨,这大乘;只讲到成阿罗汉、成辟支佛,那是小乘。《法华经》,祖师大德都常讲,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楞严经》开智慧,《法华经》成佛。这部经呢?这部经成佛的。《华严》也是成佛的,《华严》怎么成佛?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也不例外,凡是成佛的一乘经都跟《无量寿经》挂钩,梅光羲老居士在会集本的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这一句记这桩事情,表法的意思很深,我们一看就晓得这部经重要。早年,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那个时候所依靠的经就是《无量寿经》。慧远大师依靠哪个翻译本我们不知道,我们曾经在目录里面看到安世高翻译的本子,我们有理由相信,慧远大师用的应该是安世高的本子,可惜这个本子失传了。历代翻译大师,安世高跟鸠摩罗什这两位大师翻的中国人最喜欢读,他们属於意译,他不是直译。我们今天在《大藏经》里面看到这两位大德译的都非常欢喜。所以我们有理由,东晋距离安世高的时代还很近,我们相信这个译本在那个时候,远公大师应该会得到的。「上说甚是」,就是《会疏》里面讲得很有道理,「会众之盛,正表世尊说法之胜也」,《无量寿经》所讲的法无比的殊胜。「又俱者共集之义」,「俱」是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提倡、一起弘扬,共同普度一切大众,有这个意思在。
底下两句,「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上二句,赞诸大比丘之德」。这是赞叹,这两句是总赞,我们到后面看到别赞,赞得太多了,赞叹的。赞叹大比丘之德,这里头含很深的意思,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你看到这些德能我们自性里面统统都有,只是现在迷失了。看了之后就要有一个意念,咱们要把性德找回来,太好了!如何找回来?把烦恼习气放下,它就又回来了。我们能放下一分它就显一分,能放下两分它就显两分,不一定要圆满放下,圆满放下你就成佛了,就圆满的现前。只要真干,你会充满信心、会充满法喜,那就是佛门里常说的烦恼轻、智慧长。烦恼天天轻,智慧天天长;烦恼年年轻,智慧年年长;烦恼月月轻,智慧月月长。到每个月烦恼轻、智慧长,你就法喜充满;到天天都长,差不多你快成佛了,你距离无上菩提就不远了。
「一切,乃该罗事物之称」,就是把所有一切统统包括了,「又一切,普也。一切大圣,赞叹之辞」,这意思好懂。《嘉祥疏》里面有解释说,「游心空理,隐显难测,故称圣人」。看圣人的用心,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心跟他相反,我们心不空,里面拉杂东西太多了。我们的心与理(理是自性)相违背,自性确实它什么都没有,它是空的,它是万事万法之依据的理体。宇宙之间万事万法从哪里来?这些道理,能生、能现、能变,理体是自性,要把十法界都包含在里面,识变,十法界是识变的。自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能现物质,也能现精神。现的时候,底下这个字叫显,显是现,不现的时候叫隐。惠能大师开悟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隐,那个没有现,本自具足,它虽然什么都不是,但是它什么都能现。末后一句「能生万法」是显。他说了五句,第三句是隐,末后一句是显,都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这句话意思非常非常之深,你不必去想、你不必去讨论,为什么?你想的全错了,你讨论的也错了。你不想、不去讨论,真相就现前,你全见到了;你去思惟它,你妄想分别执著全现前了。
怎么迷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迷了。迷不能觉悟,迷只有迷上再加迷,愈迷愈深。佛教我们,放下就是,别去理它,你只把它放下。放下执著你就成阿罗汉,执著是见思烦恼;放下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佛了,华严会上所讲的法身大士。佛法修行,千言万语就是一句,劝你放下,要保持身心清净。最重要是心,心清净身就清净,为什么?身是我们最贴近的一个物质现象,境界,是个境界相,境随心转。心是意念,意念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不分别、不执著了,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这转了,这两个一转,阿赖耶跟前五识就跟著转。八识转有先后,六、七先转,因上转,五、八果上转,你看境随心转。能转境界,这个修行才有功夫,才真的会修,境界转不过来,你白修了,没修,说白修还恭维你,根本你就没修。像这些理事、因缘,一定要多读大乘经论。
读经也有妙诀,会的,有受用,而且很快速,不会的,那就难了。会的是什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长时薰修他得个中三昧,三昧是定,清净心现前。因为你天天想它,你没有工夫去想其他的,你就把世间拉拉杂杂的东西全放下了,你心里装的就一样,《大乘无量寿经》,你就这一样。装久了,烦恼习气自然就断掉,烦恼断了,三昧现前,再时间久了,你会大彻大悟,你在《无量寿经》上开悟了。一悟一切悟,不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所讲无量大法,你全通了。为什么?不离自性。你把能生能现能变都找到了,所生所现所变的你没有一样不通达,全明白了。这个信息好,这个信息很难遇到,我们遇到了要相信,相信你就有福了。为什么?相信你真就想学,如法修行,那你真得利益。你要不相信,你学习的意愿发不出来,在佛家讲,菩提心发不出来。所以信解行证,对於佛菩萨的教诲不能够透彻理解、正确的理解,你怎么修法?你修学都是错误的,再用功、再努力收不到效果,最后对佛法丧失信心。如果丧失信心,生起怀疑,再毁谤佛法,那造的业就更重,那不如不学。这是学佛同修,无论出家在家,不能不知道的。
真正想学,扎根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你没有根,再努力也是枉然。像种树一样,没根,你怎么种它也活不了,根重要。在中国古时候,学佛的人四个根,所以世世代代都有证果的、有开悟的,得定的就太多了,得定是得清净心。开悟、证果,平等心、正觉心都现前,正觉就证果了。这四个根,要知道中国佛教从唐朝中叶以后,不再用小乘扎根,之前是小乘,有成实宗、俱舍宗。唐朝中叶以后,我们的祖师大德提倡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所以儒释道变成一家。我们今天要扎根,用我们老祖宗教诲行,因为这一千七百多年来成就的人太多了。我们用儒家的《弟子规》、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用佛法的《十善业道》,这是三个根,出家人还要加一个,《沙弥律仪》,四个根,你的成就才殊胜。《嘉祥疏》这句话「游心空理」,我们今天这句话做不到,这句话确实法身菩萨才做到。我们今天能够「游心弥陀」就不得了,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完全遵守三个根的教诲、四个根的教诲,这是现代的圣人,佛法当然就兴旺起来。佛教的兴旺要靠弟子们认真努力学习,社会一般大众不至於误会,自然尊重你、拥护你、向你学习。
「《会疏》曰,初果已上,悉名圣者。以究大阿罗汉,故名大圣。」《会疏》讲是一般所说的,初果须陀洹这是圣人,小小圣,为什么?他能够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证小乘须陀洹果。如果是大乘,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十信位的菩萨他证得初信,这就入门。所以入门,我讲的标准不行,我告诉诸位,我讲的标准是到门口,非常接近;也就是说你真正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你在门口。要进门,必定要把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断掉,这个五种错误的见解断掉,你就证得小乘初果。如果是学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圣人,真的是圣人。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你在六道里决定不堕三恶道,而且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这都在修学,顶多就七次,你决定证阿罗汉果。在大乘里面,七次往返,在十信里面你证到第七信位,第七信位就超越六道。七、八、九、十这在四圣法界,第七声闻法界,第八缘觉,第九菩萨,最上面佛,再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那叫大圣。这都不能算大圣,算圣人。超越十法界,圆教初住以上,这是法身大士,住在哪里?住在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实际上,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就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到那时候你才真正明白,「自性如来,唯心净土」。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自心现的、自性变的,不是外面的,那是你的老家,你本来是那个地方的人。所以回归到阿弥陀佛实报土,这是回家,那有什么困难!
真学佛,你不能不认识释迦牟尼佛、你不能不了解释迦牟尼佛,你像他那个样学习,哪有一生不成佛的道理!佛教我们放下,他真放下了,他什么都没有。他过的是最简单的生活,三衣一钵,这是他财产,全部的家当三衣一钵,都在身上。真的,要我们俗人来讲,在你身上的是你自己的,不在你身上的,不是你自己的,至少有这个观念。你身上有钱,身上荷包里多少钱,那是自己的,在银行存的不是你的。这个房子,你在这个房子,在家里住著,在家里,是你自己的,你出了门之后,这房子不是你的。诸位在日常生活当中能作如是观,你就接近佛法了,你那个贪瞋痴慢慢慢就化解掉,这是事实真相,不能不明了。你看刘素云讲丈夫,讲得很妙,什么叫丈夫?一丈之内是你的先生,一丈之外不是的了。我跟大家讲最贴切的,你这一身有的是你的,不在你身上都不是,心开意解,一丝毫牵挂都没有。
释迦牟尼佛一生给我们做出的榜样,所以我们要学他,要学得跟他一样。他一生从事什么事业?教学,从三十岁开悟那天起就开始教学,到七十九岁圆寂,四十九年没中断,没有一天缺课,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他的身分是职业老师,给诸位说,他跟宗教风马牛不相干。今天提到佛教,大家都认为这是宗教,我们不肖,把释迦牟尼佛贬到宗教里面去了。所以我说我们四众弟子都有罪过,老师一生教学,怎么会跑到宗教里面去,哪有这种道理?佛法传到中国来,我们从历史上去看,到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到嘉庆都还是教学。佛教变成宗教的历史不超过三百年,这是近代的事情。从前寺院、庵堂是学校,历史上多少成名的人,读书在哪里读书?在寺院里面读书,寺院是学校,读书的人可以住在寺院,寺院很慈悲,能接待他。寺院里面的出家人个个都是好老师,有能力教导你。以前考举人、考进士,到哪里念书?都到寺院,寺院有经书,不仅仅是佛经,藏经楼是图书馆,里面什么都有。不缺老师,学生有任何问题,找出家人,出家人都能教你。所以有钱的人在寺院里面住,交一点伙食费,没有钱的人,寺院也照顾你。你们看看范仲淹,他一生念书在庙里头,家里很穷,所以在庙里面伙食自理,他每天煮一锅粥,把粥煮得比较浓一点,划分四块,过这种穷日子。书念得好,你看以后考试得到功名成就了,出将入相,他感念寺院成就了他,要不然他到哪里念书?所以,古代寺院对社会的贡献非常大,替国家造就多少人才。这些历史我们不能不熟悉。
从前寺院是学校,没有经忏佛事,寺院里面的执事名称现在还延用,但是已经变质了。寺院的住持、方丈,他是什么职位?校长,首座和尚是教务长,维那是训导长,监院是总务长。你看看跟现在的学校分工是不是相同?首座和尚,一个寺庙里好几个人,不是一个,分座讲经。殿堂是教室,讲经的法师很多,不是一个,跟学校一样,分班,但是都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讲堂讲《华严经》,那个讲堂讲《法华经》,另外一个讲堂讲《无量寿经》,你想学什么你进哪个讲堂,你只能学一门,不能学两门。所以从前叫到寺院讨经单,到那边去报名,讲堂给你一个座位,宿舍给你一个床铺,你可以安心在那边学习。期限是一部经,一部经学完你可以离开了。如果再想学一部,那就再报名,再学一部,可是一部经通常都要讲几个月,长的要讲一、二年。真的,它是学校,怎么会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当年学佛也很奇怪,我就问老和尚,那个时候我跟台湾道安老和尚,他很照顾我,年岁也很大。我向他请教,我说这种经忏佛事是怎么起来的?谁搞出来的?他想了一想,他说,很可能唐明皇搞出来的。他也有他的说法,因为唐明皇那个时代遇到安史之乱,安禄山造反,杨贵妃引发起来的。这个动乱几乎把唐朝亡掉,幸亏郭子仪这批人把这个动乱平息,平息之后,唐明皇在每一个战场建一个寺院,叫开元寺,就是开元年间动乱的。每个地方建个开元寺,建这个寺追悼死难的军民,这是开端,就像忠烈祠一样是纪念的性质,请这些出家人诵经给他们超度,回向给他们。国家这样做法,所以民间老人过世也请法师来念念经。当然那是偶然的,能请到法师到家里去念经,一定都是达官贵人,不是平民,而出家人做这个事情是附带的,偶尔附带做的。可能,道安法师告诉我,可能这就是起源,因为以前没听说过。
真正变成现在这种情形,我想应该是慈禧,慈禧太后造的孽。前清,帝王是经常礼请儒释道的学者在皇宫里面讲学,皇上带著嫔妃、带著文武大臣听课,这个制度一直到咸丰(咸丰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丈夫)都有,都还保存。宫廷里面的讲义,儒释道的讲义,佛、道,他是特别尊重佛法,没有放在《四库》里,儒家的讲义、道家的讲义都在《四库全书》里。我有的时候翻翻,看看这些人从前在皇宫里面到底怎么个讲法,四书怎么讲法、五经怎么讲法,这讲义保存在。但是佛法,特别编了一部大藏经,叫《乾隆大藏经》,没有放在《四库》里面,这就是对佛法特别尊重。因为历代帝王都是三宝弟子,德高望重的这些大德们都封为国师,这是清朝。咸丰过世之后,儿子很小,慈禧太后的儿子做了小皇帝,政权落在她手上,垂帘听政。所以她叫同治,她跟他儿子同治,同治这个国家,麻烦可大了。她相信鬼神,宫廷里面邀请大德讲学,她就把它断掉,这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太大了。为什么传统文化今天衰到这个样子?罪魁祸首就是慈禧太后,她相信扶鸾,她不听信经典,也不听信这些高僧大德,她驾乩扶鸾,结果国家就在这里边亡掉了。这桩事情是我年轻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前一个章嘉是慈禧太后的国师,那都有名无实,她也不问他。过去真是遇到大事疑难,他谘询这些大德们,儒释道的大德,也等於说是皇上的顾问。慈禧太后对他们是很尊重,但是不听话,听鬼神的,所以完全变质应该是这个时候。
现在佛教寺院庵堂看不出释迦牟尼佛教学的面目,完全看不到了,把佛教变成迷信。而且在宗教里面,它是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一个真神,佛教里面供的佛菩萨太多,他们都认为是神,称为泛神教、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教就是低级宗教。我们今天四众弟子,都有义务向社会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释迦牟尼佛一生是教育,用现代的话,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普世的教育,能够带给社会安定和平、能够带给一切众生幸福美满,是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这佛教里头的。少数学者专家希望再向上提升,佛经里头有哲学教育、有科学教育,都讲到究竟圆满。今天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真的变成宗教了。我们走的路子,是走释迦牟尼佛教育的路子。原来这条路,我初出家的时候,同参、同学也都很想走这个路子,害怕,怕什么?怕走这条路子将来会饿死,没人供养。经忏佛事,学三个月敲打唱念就行了,就能赚钱,做个十年、八年,积蓄起来就可以盖个小庙,都走这个路子,讲经教学大家害怕。我搞了一辈子没饿死,活得还不错。但是这条路是非常辛苦,为什么这么苦,原因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走不可。希望大家努力,把佛教恢复到教育,如果不恢复到教育,佛教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很可怜。所有宗教,不单佛教,都要回归到教育,为什么?你看看,每一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是社会教育家,耶稣教了三年,被人害死,穆罕默德教了二十七年,你细心观察,哪个宗教最初创教教主不是教学?如果宗教回归到教育,宗教就会被社会认同,它对社会有贡献、对社会有利益,大家自然拥护,自然协助你发展,你是教育,社会需要你,那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学习到这里感慨很深。
我们再看下面的文,「亦可虽外现声闻,内秘菩萨之行,故名大圣」。这是讲表法,确实有这个意思,而佛在大乘经里面也都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事情不是假的。佛的常随弟子当中,确实有不少已经成佛了,倒驾慈航来协助释迦牟尼佛的教学。像目犍连跟舍利弗早都成佛了,这次释迦牟尼佛示现作佛,他们来做弟子。这不是内行人问不出来,他跟佛一问一答,故意装著不懂,让佛来解释,给大家听的,不是他真不懂。连阿难都不是普通人,阿难示现初果,目犍连、舍利弗示现是四果罗汉,菩萨众更不必说了,这诸位都知道的,文殊、普贤、观音早都成佛,现在在他方世界是佛的身分,到释迦牟尼佛这个教区来的时候是以菩萨身分,都是来示现的。所以,「外现声闻」,那就是显的意思,「内秘菩萨之行」这是隐,隐现不一样,这些都是大圣。
「《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主要是讲他地位高。佛法里面是有学位的,所以它的确是教育,佛、菩萨、阿罗汉是佛门学位的名称。你放下执著,见思烦恼断掉了,你得正觉,名字叫阿罗汉,所以它是学位,第一个学位你证得。你再能够把分别放下,也就是尘沙烦恼断掉,你证第二个学位,正等正觉,这菩萨。再更进一步,不起心不动念,也就是把无始无明放下,你成无上正等正觉,那你就叫佛陀,这最高的学位。所以,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佛陀教育里面三个学位,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就是说最高的学位人人可以拿到。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上帝只有一个,神也只有一个,人不能跟神同等,这不可以的。佛不是如此,佛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经上讲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一定能证得佛果。所以从自性上来讲,本来是佛,从修行上来讲,你一定可以拿到这个学位。这是地位高,这是大的意思。第二个「德胜」,德殊胜,超过一切小圣,这称之为大。「会正为圣」,正是正知正见,这是圣人,在中国称为圣,在印度称之为佛。这些名词术语里面的含义,我们不能不知道。「综上可见,或从德而言,契於空理、会合正道曰圣。」这是解释大圣,这圣的意思。「或从位而言,初果以上称圣」,这小圣,须陀洹我们叫他小小圣,他真的是圣人,他绝不是凡人。「唯回小向大,行菩萨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罗汉)」,这是真正回小向大,认真努力修学大乘,这称为大圣。另外,「大权示现」当然更不必说了,都是菩萨再来,法身大士再来,当然是大圣。这是大圣的意思,就说到此地。
下面讲神通,神通已达。「又净影曰,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为神异」,所为就是他的作为,神通变化。这个神,我们要看这个意思,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你看这个字,面对我们,面对这个文字,我们的左面是个示,示现的示。示,上面一划短,它不是一点,现在是一点,你写成篆字就看出来,篆字它不是一点,它是一划。上面一划短,下面一划长,这个字在古时候叫上,在上。下面有三条,三条是垂象,就是自然现象,垂象。这个意思代表什么?上天垂象,用现在话就是自然现象,大家就好懂,它代表自然现象。这边是个申字,申字在古篆文写下来,它就等於是有三道关卡,当中像一条宝剑一样下来,叫通了,这三个关通了。这个意思,通达自然现象的这个人就叫神,它的本意是这个解释。有一次我访问中国宗教局,叶小文局长接待我,就谈到这个神字。我写给他看、讲给他听,他说那这样讲起来,无神论就讲不通了。我说是,没错,神是这个意思。你要懂得中国文字的含义,确实是智慧的符号。中国人称神人、圣人,神人跟圣人意思相通,神是通达宇宙一切现象的人,这个人叫神人;圣人,圣是明了,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叫圣人。所以神圣常常连在一起,他是人,他跟鬼神的神不相干。得讲清楚、讲明白,《说文解字》上讲得很清楚,这智慧符号。
「无壅曰通」,这是讲障碍,没有障碍这就通达。「所谓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与漏尽」,这简单讲就是五种神通。五种,这个能力现在在国内称之为特异功能,在佛法里面讲,这些能力是我们的本能,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是为什么会失掉?因为你的妄念多了、烦恼起来,就把它障碍,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修定,这个能力容易恢复,修定是修清净心,心要到清净平等,这个能力它自然就起来、就现前。所以这个一点都不稀奇,是人的本能,清净心就恢复。你看在经上我们所读到的,须陀洹他能够把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也就是放下,他就恢复两种能力,一个是天眼,一个是天耳。我们一般人看不见的他能看见,他能看穿墙壁,这个我们叫特异功能,他能听到我们听不到的音声。如果是须陀洹,我们在十一楼讲经教学的活动,下面十层楼的人做什么,你一眼看下去全部看到,这是真的须陀洹。如果说我证得须陀洹果,问你隔壁见到没有?没见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须陀洹一定有这个能力。
如果你证到二果斯陀含,那你又多两样能力,他心、宿命,别人心里想什么事情你知道。宿命是对自己,我过去世生生世世,阿罗汉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我相信二果,三世、五世、十世、二十世应该没问题,他晓得,晓得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状况。三果阿那含,神足通,像孙悟空一样,他能变化、他能分身,那更厉害,三果圣人。四果是阿罗汉,漏尽通,也就是说见思烦恼断尽,他脱离六道轮回了。他在六道里一点障碍都没有,也就是六道进进出出他得自在,我们今天六道出不去,他能出去。这是本能,一点都不稀奇,你的定功愈深,能力愈强。阿罗汉只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换句话说,这个能力不是很大。菩萨有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愈往上面去这六种能力愈大、愈殊胜。阿罗汉的天眼能看一个小千世界,阿「少/兔」楼驮,这是阿罗汉里面一个特别的阿罗汉,因为他眼睛坏了,世尊教他修天眼,他修成了。他的天眼跟一般阿罗汉不一样,他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一般阿罗汉只能看到小千世界,唯独他能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一般是菩萨能看到的。三千大千世界,《华严经》里面讲的「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说世界无量无边,你没有障碍,你都能看到。所以佛经里面讲的哲学、科学,现量境界,它不是普通的,他亲眼看到的。我们现在科学家从数学里面得到信息,然后用科学仪器来观察,是看到一点了,总是讲得不清楚。佛法里讲得非常清楚,为什么?他见到的,他这个能力全恢复了。这是科学家、哲学家没有法子跟他比的,这个要知道。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你只要好好修,你就可以证得,这是你的本能。他讲智慧、德能、相好,这是德能,都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你应该要恢复。你恢复之后,真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假的,它绝对不是迷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九十七面第四行,最后一句开始:
「胜者,胜过余学,超於九十六种外道之上。」这是「大」有三个意思,有大、多、胜三个意思,前面学过了,今天从「胜」这个地方看起。「胜过余学」,胜是殊胜,也是超越的意思。印度在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最著名的有九十六种外道。外道并不是指佛法以外的修道人,不是指这个意思,我们同学一定要知道,外道是心外求法都叫外道。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也是在心外求法,那也叫外道,这个外道叫门里外,佛门里面的外道,实际上人数不少。佛法称之为内学,内是什么?内是自性,所以非常重视回归自性。为什么?我们学过贤首大师的《妄尽还源观》,我提到这本书大家就晓得,内外你就很清楚。大乘教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如果是向心中求,这就是内学,这叫佛法;如果与这个是反方向的,向外求,这就叫外道。由此可知,我们学佛,佛门里面外道也不少,几个人不向外攀缘?眼根向外面色尘上攀缘,耳根向声尘上攀缘,色、声、香、味、触、法都在外,凡是学这些的全叫外道。由此可知,外道这个意思里面含的就非常之广,有几个人能向心性?确实只有大乘佛法,小乘还向外攀缘,只有大乘佛法,起心动念观照自性,这叫内学。所以佛的经,特别是大乘经,称为内典,内外之分我们得分清楚。所以,外道不是轻视别人,不是轻视,也不是贬低的意思,是跟大乘法里面修学的宗旨、方向、目标不一样。大乘法的目标、方向、宗旨都是明心见性,无论哪个法门,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的教育,到见性,那你算是毕业了,大乘法里面毕业了,这个毕业就是成佛。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成道,也就是成佛。在中国,代表的人物,大家都是以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其实在中国,宗门教下大彻大悟的人很多,诸位在《高僧传》、在《居士传》里面都能看到,无论在家出家,达到这个境界的。这个境界我们在讲席里面也常常提到,因为这桩事情非常重要。学佛到底学什么?经教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它是最重要的手段,这个要懂得。经教既然是手段,用意何在?用意是佛把内外讲清楚、讲明白,你就觉悟了。这个觉悟叫解悟,信、解,叫解悟,悟了之后你能起行,然后你才能够证悟,证悟才算数,解悟不算数。用现在的话说,解悟是属於佛学,证悟是学佛。所以你不信、你不能理解,你怎么修行?修行修什么?那经典的用意我们就清楚、就明白了。没有经典,我们永远迷惑,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经典是为我们说明真相的。宇宙从哪里来的?佛法里面讲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经上常常提到的,这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今天科学、哲学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不但是现前,古今中外多少人在探讨、在研究、在摸索。谁搞清楚、谁搞明白了?释迦牟尼佛明白了,他真明白了。今天科学家、哲学家他们所讨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大乘经里面全有,这说明释迦牟尼佛真搞明白了。
在中国,我们古圣先贤那些老祖宗也明白了。怎么明白的?一句话,放下就明白了。为什么?明白是我们的本能,每个人都明白,没有例外的。所以佛常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的意思前面我们讲得很详细,用了两个小时介绍释迦牟尼佛,「佛」这个字的意思是觉悟,中国「圣人」的意思是明了,意思相同,明了就是觉悟,觉悟就是明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中国人称为圣人,古印度称为佛陀。佛告诉我们,我们的本能完全都通达明了,没有高下,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凡夫?迷了,迷失了自性。自性的本能《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包括我们在内,我们不在外,都有跟如来同样的智慧、同样的德能、同样的相好,没有差别。世尊末后讲了一句话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看把我们的底牌掀出来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跟他一样?我们有了妄想、有了分别、有了执著,这就迷了。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是妄想。从妄想起分别,从分别起执著,愈迷愈深。妄想就是大乘教里面常说的无明烦恼,分别是大乘教上讲的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三大类烦恼。我们的自性迷失了,并不是真的失掉,迷失了,什么时候你不迷,它就现前、就起作用。所以,佛教我们没有教别的,教我们放下,你把这三类烦恼统统放下,你就成佛了,你本来是佛。
凡夫成佛需要多久?从理上讲,一念之间,一念放下,你就成佛了。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看,一念,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也示现给我们看,也是一念,这是经上常说的上上根人,超於九十六种外道之上。你要晓得,释迦跟能大师所表演的、所示现的,何止九十六种外道,圆满的超越了,贵在你能够放下。我们不是上上根人,没有办法顿舍,一念之间完全放下我们做不到,我们对这桩事在大乘教里面看得很多、很清楚、很明白,也能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做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告诉我们,不能够顿舍,你慢慢的舍,总而言之一句话,天天都要舍;不舍,你永远没有进步。告诉诸位,这一门学问不进则退,你没有进步你肯定就退步,退步很可怕。我们现在得的是人身,六道,咱们下面是阿修罗道、罗刹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你说能退吗?所以,不向前进就不得了,不能不向上提升。要想向上提升,秘诀就是放下,从哪里放下?在这几十年当中我常常勉励同学,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对五欲六尘的贪恋、放下贪瞋痴慢,我讲十六个字。我没有一丝毫夸张,老老实实的奉劝同学们,这十六个字都做到,自私自利没有了、名闻利养没有了、五欲六尘也放下、贪瞋痴慢淡薄了,有没有入佛门?给诸位说,没入,我带你到门口,没入门,你要知道、要清楚。入门,入门一定要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标准,我的标准比他低,带你到门口。释迦牟尼佛的标准,这不能改变的,得要放下八十八品见惑,你才能入门,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
世尊在教学当中为了方便起见,八十八太多了,繁琐,把它归纳为五大类,这就好说了。五大类第一个,身见,我们都执著这个身是我,这个东西很讨厌。你执著有我,你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是为这个我来服务,错了。佛告诉你,没有我,真的没有我,你认这个东西有我就坏了,这一迷一切都迷了,就迷到底了。所以首先要晓得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穿在我身上,我所有的,这个观念要清楚。我尚且要放下,何况我所有的?这个东西一放下,后面五种就很容易了。第二种是边见,边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对立。我都没有了,跟谁对立?对立当然没有了。我没有了,你还会有成见吗?成见也没有了。所以实在讲,八十八品见惑关键就是我,我破了之后,真正放下,知道无我。就像禅宗二祖慧可见达摩祖师,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他去找达摩,达摩说,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我心不安,求大师给我安心。」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一句话提醒他,回去找,找不到,找了半天说了一句话,「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在这一句话里面大彻大悟。你看人家妄想分别执著统放下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达摩把衣钵就传给他,这禅宗第二代祖。这都是上上根性的人,一时顿舍;能顿舍,他就顿悟,一丝毫弯路都没有。关键就是有我,所有一切的罪恶、业障都从这里生的,你说这个多可怕。如果真的有我,身真的是我,那还情有可原,你为它造的这些业障,没有,根本不存在!佛说这些话,我们一般人很难接受、很难理解,可是在今天,科学确实对佛法帮了个很大的忙。在现在最尖端的科学,量子物理学家他们发现了,发现什么?跟释迦牟尼佛讲的话一样,无我,根本没有我的存在。讲这个肉身,他们知道肉身不是我,肉身是个幻相,不是真的。可是得能舍才行,不能舍,你天天造业。
佛法里有没有真我?给诸位说,有,明心见性,真我就现前。你看,自性里有「常乐我净」四净德,我是什么意思?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你把这两个意思,想想看这个身上有没有,有没有主宰?如果真的有主宰,那年年十八多好,人为什么有老、有病、有死?能做得了主,那年年十八。中国民间赞叹菩萨,菩萨菩萨年年十八,不老!我们有没有办法做到?你要是见性,确实一点都没有问题,真的是如此。这个道理很深,要讲那就不是两个小时,二十个小时也讲不完,真的一点不假。所以自性里头有我、有主宰,真的自在,得大自在,这个定义在我们身上找不到。有真乐、有常,常是永恒不变,乐就是永远没有苦,离苦就叫乐,净是永远没有染污。惠能大师见性,给五祖忍和尚提出的报告简单扼要,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看里头有个净,四净德里的净;第二句说,「何期自性本无生灭」,那就是常,不生不灭,那就是常;「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我,末后讲「能生万法」,本自具足、能生万法,这自在!所以常乐我净,见性就找到了,它真有。但是在凡夫身上完全没有,有名无实,这四个字都找不到,都是假的。这我们不能不知道,然后晓得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得什么?应该怎么个学法?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再者,《佛地论》另有三义」。也是讲这个胜,殊胜,《佛地论》上就讲了三个意思。第一是「最极利根」,根性的猛利达到最高峰,「波罗密多种性」,这是我们中国人讲上上根人,就这个意思。上上根人一闻千悟,一接触他就明了,他需不需要学?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上上根人是见性的人,因为一切法是心想识变的,《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这个心是真心,就是自性,是自性生的、自性现的,唯识变的,你对於性识完全通达明了,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自然就通达,不要学的。阿难结集经藏,真的需要听释迦牟尼佛复讲吗?不是。他怎样复讲出来?他见性了,你只要提释迦牟尼佛讲过的哪部经,他全都知道,不听也知道,不学也知道。性是同一个性,相是千差万别,性是一个。所以学佛,像这部经的经题好,把明心见性的因果全写出来了。因是什么?清净平等觉。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修什么?修清净、修平等、修觉。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修清净平等觉的方法,门是门道、门径,修行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真的一点不假。给诸位说,佛在《般若经》上说过,「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门。为什么?都是自性现的,心生、心现,都是识变的,所以它平等的;换句话说,任何一门,你只找到它能生、能现、能变,你不就成佛了吗?我们在一切法相里面看到是所生、所现、所变的,你得去找它的源头,它从哪来的,把那个能生、能现、能变的找到了,能变的阿赖耶,能生、能现的就是自性,不就见性了吗?这叫内学。往外找永远找不到,往外找在佛称之为外道,他方向搞错,往内找就找到,往外找是永远找不到。所以人一回头,根性就利了,这是我们中国人讲上上智慧,波罗密多种性。第二,「得无学果位」。无学果是阿罗汉,这个地方经里面讲大阿罗汉,这个无学果不是小乘阿罗汉,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谁?十地菩萨,十地菩萨在大乘里面称之为无学,小乘阿罗汉是无学。十地菩萨,这殊胜!第三种,「得小果已,趋大菩提」,也行。这个小果是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证得这个果位,回小向大,那就变成大比丘。《佛地论》上说这三个意思。「以上三义,故名曰大。」
「又嘉祥师谓大有三义」,嘉祥师是注解本经的,《无量寿经义疏》,它里面解释大的时候用这三个意思,「一生大解,二破大恶,三证大果」。生大解,智慧。破大恶就是大恶放下了,大恶是什么?贪瞋痴慢,彻底放下。证大果,这个大果是通途的说法,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他统统放下、统统断了。「由上可见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回小向大之比丘,乃比丘众中之尊宿」,我们中国人称为长老。这是说明,参加这个法会一万二千人,「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今天来参加无量寿经法会的这些人不是普通人,佛经上所谓的大权示现。那个大,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来协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做种种示现,正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是说多,也不止一千。这些诸佛、法身大士,有的示现做佛的学生,出家、在家的,有些示现做佛的护法,还有一些示现反派的,来障碍佛法的、来找释迦牟尼佛麻烦的,不是平常人,提婆达多也是古佛再来的,他来示现的,六群比丘。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读善财五十三参就有味道了,你就晓得,那都是诸佛如来做种种示现,成就一个修行人。修行人如果真会,成佛要多久?一生;这是普通人,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成佛是一念之间。一般人成佛,在一生当中肯定可以做得到,你真正能够理解、真正能够下定决心放下。先从自私自利开始,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从这下手,不断向上提升。烦恼习气很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外缘诱惑的力量太大,这都是事实真相,如果我们没有耐心,不能吃苦、不能忍辱,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怎样帮助我们?读经、听教,这是最好的方法。
我这一生,学佛五十九年,讲经五十二年,没有被世俗所感染,得力在哪里?得力在天天讲经、天天读经,每天没有离开经教,没离开经教,没有离开佛菩萨。每天讲经有这么多听众,听众都是佛菩萨,都是我的善知识,他来督促我,他天天要听,我天天就得要学,我不学拿什么讲给他听?他们在督导我。我心目当中他不是听众,他是我的监学,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做出种种的示现。学生是谁?我自己是学生。像善财童子一样,自己是学生,除自己之外,全是诸佛菩萨,做种种示现,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来成就我、来帮助我,所以善财一生成佛了。如果我自以为是,我是老师、我是法师,你们都是我的学生、都是我的徒众,给诸位说,我不但不能够成就,恐怕还要往下面堕落。为什么?有这些念头肯定生贪瞋痴慢,傲慢,你肯定造罪业。这一万二千人的示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不就白搞了吗?总得有几个人体会到、看出来,看出这个门道,真正如理如法的依教修行。
下面讲「万二千人俱」,参加这次法会的一万二千人,「标比丘之人数」。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为什么?参加法会,比丘之外还有很多人,可见这个法会殊胜。「《会疏》曰,诸经多标千二百五十人,今经与《法华》标万二千人,盖是出世本怀,一代胜会,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这个乎是个问号,是个疑问,说明什么?这一会不是普通法会,是无比殊胜的法会。佛讲《法华经》,比丘一万二千人,讲这部经也是一万二千人,这个意思就是这部经的教义跟《法华经》是等同的、平等的,《法华》是一乘圆教。古来祖师判教,判大乘、小乘,大小乘之外还有个一乘,大乘是菩萨,小乘是声闻,一乘是佛。这个法会讲什么?讲成佛的法门,这叫一乘。如果这个法门它最高的标准是讲到成菩萨,这大乘;只讲到成阿罗汉、成辟支佛,那是小乘。《法华经》,祖师大德都常讲,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楞严经》开智慧,《法华经》成佛。这部经呢?这部经成佛的。《华严》也是成佛的,《华严》怎么成佛?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也不例外,凡是成佛的一乘经都跟《无量寿经》挂钩,梅光羲老居士在会集本的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这一句记这桩事情,表法的意思很深,我们一看就晓得这部经重要。早年,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那个时候所依靠的经就是《无量寿经》。慧远大师依靠哪个翻译本我们不知道,我们曾经在目录里面看到安世高翻译的本子,我们有理由相信,慧远大师用的应该是安世高的本子,可惜这个本子失传了。历代翻译大师,安世高跟鸠摩罗什这两位大师翻的中国人最喜欢读,他们属於意译,他不是直译。我们今天在《大藏经》里面看到这两位大德译的都非常欢喜。所以我们有理由,东晋距离安世高的时代还很近,我们相信这个译本在那个时候,远公大师应该会得到的。「上说甚是」,就是《会疏》里面讲得很有道理,「会众之盛,正表世尊说法之胜也」,《无量寿经》所讲的法无比的殊胜。「又俱者共集之义」,「俱」是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提倡、一起弘扬,共同普度一切大众,有这个意思在。
底下两句,「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上二句,赞诸大比丘之德」。这是赞叹,这两句是总赞,我们到后面看到别赞,赞得太多了,赞叹的。赞叹大比丘之德,这里头含很深的意思,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你看到这些德能我们自性里面统统都有,只是现在迷失了。看了之后就要有一个意念,咱们要把性德找回来,太好了!如何找回来?把烦恼习气放下,它就又回来了。我们能放下一分它就显一分,能放下两分它就显两分,不一定要圆满放下,圆满放下你就成佛了,就圆满的现前。只要真干,你会充满信心、会充满法喜,那就是佛门里常说的烦恼轻、智慧长。烦恼天天轻,智慧天天长;烦恼年年轻,智慧年年长;烦恼月月轻,智慧月月长。到每个月烦恼轻、智慧长,你就法喜充满;到天天都长,差不多你快成佛了,你距离无上菩提就不远了。
「一切,乃该罗事物之称」,就是把所有一切统统包括了,「又一切,普也。一切大圣,赞叹之辞」,这意思好懂。《嘉祥疏》里面有解释说,「游心空理,隐显难测,故称圣人」。看圣人的用心,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的心跟他相反,我们心不空,里面拉杂东西太多了。我们的心与理(理是自性)相违背,自性确实它什么都没有,它是空的,它是万事万法之依据的理体。宇宙之间万事万法从哪里来?这些道理,能生、能现、能变,理体是自性,要把十法界都包含在里面,识变,十法界是识变的。自性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能现物质,也能现精神。现的时候,底下这个字叫显,显是现,不现的时候叫隐。惠能大师开悟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隐,那个没有现,本自具足,它虽然什么都不是,但是它什么都能现。末后一句「能生万法」是显。他说了五句,第三句是隐,末后一句是显,都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这句话意思非常非常之深,你不必去想、你不必去讨论,为什么?你想的全错了,你讨论的也错了。你不想、不去讨论,真相就现前,你全见到了;你去思惟它,你妄想分别执著全现前了。
怎么迷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迷了。迷不能觉悟,迷只有迷上再加迷,愈迷愈深。佛教我们,放下就是,别去理它,你只把它放下。放下执著你就成阿罗汉,执著是见思烦恼;放下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放下分别你就是菩萨;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佛了,华严会上所讲的法身大士。佛法修行,千言万语就是一句,劝你放下,要保持身心清净。最重要是心,心清净身就清净,为什么?身是我们最贴近的一个物质现象,境界,是个境界相,境随心转。心是意念,意念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不分别、不执著了,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这转了,这两个一转,阿赖耶跟前五识就跟著转。八识转有先后,六、七先转,因上转,五、八果上转,你看境随心转。能转境界,这个修行才有功夫,才真的会修,境界转不过来,你白修了,没修,说白修还恭维你,根本你就没修。像这些理事、因缘,一定要多读大乘经论。
读经也有妙诀,会的,有受用,而且很快速,不会的,那就难了。会的是什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长时薰修他得个中三昧,三昧是定,清净心现前。因为你天天想它,你没有工夫去想其他的,你就把世间拉拉杂杂的东西全放下了,你心里装的就一样,《大乘无量寿经》,你就这一样。装久了,烦恼习气自然就断掉,烦恼断了,三昧现前,再时间久了,你会大彻大悟,你在《无量寿经》上开悟了。一悟一切悟,不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所讲无量大法,你全通了。为什么?不离自性。你把能生能现能变都找到了,所生所现所变的你没有一样不通达,全明白了。这个信息好,这个信息很难遇到,我们遇到了要相信,相信你就有福了。为什么?相信你真就想学,如法修行,那你真得利益。你要不相信,你学习的意愿发不出来,在佛家讲,菩提心发不出来。所以信解行证,对於佛菩萨的教诲不能够透彻理解、正确的理解,你怎么修法?你修学都是错误的,再用功、再努力收不到效果,最后对佛法丧失信心。如果丧失信心,生起怀疑,再毁谤佛法,那造的业就更重,那不如不学。这是学佛同修,无论出家在家,不能不知道的。
真正想学,扎根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你没有根,再努力也是枉然。像种树一样,没根,你怎么种它也活不了,根重要。在中国古时候,学佛的人四个根,所以世世代代都有证果的、有开悟的,得定的就太多了,得定是得清净心。开悟、证果,平等心、正觉心都现前,正觉就证果了。这四个根,要知道中国佛教从唐朝中叶以后,不再用小乘扎根,之前是小乘,有成实宗、俱舍宗。唐朝中叶以后,我们的祖师大德提倡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所以儒释道变成一家。我们今天要扎根,用我们老祖宗教诲行,因为这一千七百多年来成就的人太多了。我们用儒家的《弟子规》、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用佛法的《十善业道》,这是三个根,出家人还要加一个,《沙弥律仪》,四个根,你的成就才殊胜。《嘉祥疏》这句话「游心空理」,我们今天这句话做不到,这句话确实法身菩萨才做到。我们今天能够「游心弥陀」就不得了,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完全遵守三个根的教诲、四个根的教诲,这是现代的圣人,佛法当然就兴旺起来。佛教的兴旺要靠弟子们认真努力学习,社会一般大众不至於误会,自然尊重你、拥护你、向你学习。
「《会疏》曰,初果已上,悉名圣者。以究大阿罗汉,故名大圣。」《会疏》讲是一般所说的,初果须陀洹这是圣人,小小圣,为什么?他能够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证小乘须陀洹果。如果是大乘,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十信位的菩萨他证得初信,这就入门。所以入门,我讲的标准不行,我告诉诸位,我讲的标准是到门口,非常接近;也就是说你真正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你在门口。要进门,必定要把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断掉,这个五种错误的见解断掉,你就证得小乘初果。如果是学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圣人,真的是圣人。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你在六道里决定不堕三恶道,而且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这都在修学,顶多就七次,你决定证阿罗汉果。在大乘里面,七次往返,在十信里面你证到第七信位,第七信位就超越六道。七、八、九、十这在四圣法界,第七声闻法界,第八缘觉,第九菩萨,最上面佛,再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那叫大圣。这都不能算大圣,算圣人。超越十法界,圆教初住以上,这是法身大士,住在哪里?住在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实际上,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就是自己的实报庄严土,到那时候你才真正明白,「自性如来,唯心净土」。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自心现的、自性变的,不是外面的,那是你的老家,你本来是那个地方的人。所以回归到阿弥陀佛实报土,这是回家,那有什么困难!
真学佛,你不能不认识释迦牟尼佛、你不能不了解释迦牟尼佛,你像他那个样学习,哪有一生不成佛的道理!佛教我们放下,他真放下了,他什么都没有。他过的是最简单的生活,三衣一钵,这是他财产,全部的家当三衣一钵,都在身上。真的,要我们俗人来讲,在你身上的是你自己的,不在你身上的,不是你自己的,至少有这个观念。你身上有钱,身上荷包里多少钱,那是自己的,在银行存的不是你的。这个房子,你在这个房子,在家里住著,在家里,是你自己的,你出了门之后,这房子不是你的。诸位在日常生活当中能作如是观,你就接近佛法了,你那个贪瞋痴慢慢慢就化解掉,这是事实真相,不能不明了。你看刘素云讲丈夫,讲得很妙,什么叫丈夫?一丈之内是你的先生,一丈之外不是的了。我跟大家讲最贴切的,你这一身有的是你的,不在你身上都不是,心开意解,一丝毫牵挂都没有。
释迦牟尼佛一生给我们做出的榜样,所以我们要学他,要学得跟他一样。他一生从事什么事业?教学,从三十岁开悟那天起就开始教学,到七十九岁圆寂,四十九年没中断,没有一天缺课,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他的身分是职业老师,给诸位说,他跟宗教风马牛不相干。今天提到佛教,大家都认为这是宗教,我们不肖,把释迦牟尼佛贬到宗教里面去了。所以我说我们四众弟子都有罪过,老师一生教学,怎么会跑到宗教里面去,哪有这种道理?佛法传到中国来,我们从历史上去看,到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到嘉庆都还是教学。佛教变成宗教的历史不超过三百年,这是近代的事情。从前寺院、庵堂是学校,历史上多少成名的人,读书在哪里读书?在寺院里面读书,寺院是学校,读书的人可以住在寺院,寺院很慈悲,能接待他。寺院里面的出家人个个都是好老师,有能力教导你。以前考举人、考进士,到哪里念书?都到寺院,寺院有经书,不仅仅是佛经,藏经楼是图书馆,里面什么都有。不缺老师,学生有任何问题,找出家人,出家人都能教你。所以有钱的人在寺院里面住,交一点伙食费,没有钱的人,寺院也照顾你。你们看看范仲淹,他一生念书在庙里头,家里很穷,所以在庙里面伙食自理,他每天煮一锅粥,把粥煮得比较浓一点,划分四块,过这种穷日子。书念得好,你看以后考试得到功名成就了,出将入相,他感念寺院成就了他,要不然他到哪里念书?所以,古代寺院对社会的贡献非常大,替国家造就多少人才。这些历史我们不能不熟悉。
从前寺院是学校,没有经忏佛事,寺院里面的执事名称现在还延用,但是已经变质了。寺院的住持、方丈,他是什么职位?校长,首座和尚是教务长,维那是训导长,监院是总务长。你看看跟现在的学校分工是不是相同?首座和尚,一个寺庙里好几个人,不是一个,分座讲经。殿堂是教室,讲经的法师很多,不是一个,跟学校一样,分班,但是都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讲堂讲《华严经》,那个讲堂讲《法华经》,另外一个讲堂讲《无量寿经》,你想学什么你进哪个讲堂,你只能学一门,不能学两门。所以从前叫到寺院讨经单,到那边去报名,讲堂给你一个座位,宿舍给你一个床铺,你可以安心在那边学习。期限是一部经,一部经学完你可以离开了。如果再想学一部,那就再报名,再学一部,可是一部经通常都要讲几个月,长的要讲一、二年。真的,它是学校,怎么会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当年学佛也很奇怪,我就问老和尚,那个时候我跟台湾道安老和尚,他很照顾我,年岁也很大。我向他请教,我说这种经忏佛事是怎么起来的?谁搞出来的?他想了一想,他说,很可能唐明皇搞出来的。他也有他的说法,因为唐明皇那个时代遇到安史之乱,安禄山造反,杨贵妃引发起来的。这个动乱几乎把唐朝亡掉,幸亏郭子仪这批人把这个动乱平息,平息之后,唐明皇在每一个战场建一个寺院,叫开元寺,就是开元年间动乱的。每个地方建个开元寺,建这个寺追悼死难的军民,这是开端,就像忠烈祠一样是纪念的性质,请这些出家人诵经给他们超度,回向给他们。国家这样做法,所以民间老人过世也请法师来念念经。当然那是偶然的,能请到法师到家里去念经,一定都是达官贵人,不是平民,而出家人做这个事情是附带的,偶尔附带做的。可能,道安法师告诉我,可能这就是起源,因为以前没听说过。
真正变成现在这种情形,我想应该是慈禧,慈禧太后造的孽。前清,帝王是经常礼请儒释道的学者在皇宫里面讲学,皇上带著嫔妃、带著文武大臣听课,这个制度一直到咸丰(咸丰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丈夫)都有,都还保存。宫廷里面的讲义,儒释道的讲义,佛、道,他是特别尊重佛法,没有放在《四库》里,儒家的讲义、道家的讲义都在《四库全书》里。我有的时候翻翻,看看这些人从前在皇宫里面到底怎么个讲法,四书怎么讲法、五经怎么讲法,这讲义保存在。但是佛法,特别编了一部大藏经,叫《乾隆大藏经》,没有放在《四库》里面,这就是对佛法特别尊重。因为历代帝王都是三宝弟子,德高望重的这些大德们都封为国师,这是清朝。咸丰过世之后,儿子很小,慈禧太后的儿子做了小皇帝,政权落在她手上,垂帘听政。所以她叫同治,她跟他儿子同治,同治这个国家,麻烦可大了。她相信鬼神,宫廷里面邀请大德讲学,她就把它断掉,这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太大了。为什么传统文化今天衰到这个样子?罪魁祸首就是慈禧太后,她相信扶鸾,她不听信经典,也不听信这些高僧大德,她驾乩扶鸾,结果国家就在这里边亡掉了。这桩事情是我年轻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前一个章嘉是慈禧太后的国师,那都有名无实,她也不问他。过去真是遇到大事疑难,他谘询这些大德们,儒释道的大德,也等於说是皇上的顾问。慈禧太后对他们是很尊重,但是不听话,听鬼神的,所以完全变质应该是这个时候。
现在佛教寺院庵堂看不出释迦牟尼佛教学的面目,完全看不到了,把佛教变成迷信。而且在宗教里面,它是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神,一个真神,佛教里面供的佛菩萨太多,他们都认为是神,称为泛神教、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教就是低级宗教。我们今天四众弟子,都有义务向社会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释迦牟尼佛一生是教育,用现代的话,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普世的教育,能够带给社会安定和平、能够带给一切众生幸福美满,是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这佛教里头的。少数学者专家希望再向上提升,佛经里头有哲学教育、有科学教育,都讲到究竟圆满。今天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真的变成宗教了。我们走的路子,是走释迦牟尼佛教育的路子。原来这条路,我初出家的时候,同参、同学也都很想走这个路子,害怕,怕什么?怕走这条路子将来会饿死,没人供养。经忏佛事,学三个月敲打唱念就行了,就能赚钱,做个十年、八年,积蓄起来就可以盖个小庙,都走这个路子,讲经教学大家害怕。我搞了一辈子没饿死,活得还不错。但是这条路是非常辛苦,为什么这么苦,原因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走不可。希望大家努力,把佛教恢复到教育,如果不恢复到教育,佛教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很可怜。所有宗教,不单佛教,都要回归到教育,为什么?你看看,每一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是社会教育家,耶稣教了三年,被人害死,穆罕默德教了二十七年,你细心观察,哪个宗教最初创教教主不是教学?如果宗教回归到教育,宗教就会被社会认同,它对社会有贡献、对社会有利益,大家自然拥护,自然协助你发展,你是教育,社会需要你,那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学习到这里感慨很深。
我们再看下面的文,「亦可虽外现声闻,内秘菩萨之行,故名大圣」。这是讲表法,确实有这个意思,而佛在大乘经里面也都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事情不是假的。佛的常随弟子当中,确实有不少已经成佛了,倒驾慈航来协助释迦牟尼佛的教学。像目犍连跟舍利弗早都成佛了,这次释迦牟尼佛示现作佛,他们来做弟子。这不是内行人问不出来,他跟佛一问一答,故意装著不懂,让佛来解释,给大家听的,不是他真不懂。连阿难都不是普通人,阿难示现初果,目犍连、舍利弗示现是四果罗汉,菩萨众更不必说了,这诸位都知道的,文殊、普贤、观音早都成佛,现在在他方世界是佛的身分,到释迦牟尼佛这个教区来的时候是以菩萨身分,都是来示现的。所以,「外现声闻」,那就是显的意思,「内秘菩萨之行」这是隐,隐现不一样,这些都是大圣。
「《净影疏》曰,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主要是讲他地位高。佛法里面是有学位的,所以它的确是教育,佛、菩萨、阿罗汉是佛门学位的名称。你放下执著,见思烦恼断掉了,你得正觉,名字叫阿罗汉,所以它是学位,第一个学位你证得。你再能够把分别放下,也就是尘沙烦恼断掉,你证第二个学位,正等正觉,这菩萨。再更进一步,不起心不动念,也就是把无始无明放下,你成无上正等正觉,那你就叫佛陀,这最高的学位。所以,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佛陀教育里面三个学位,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就是说最高的学位人人可以拿到。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上帝只有一个,神也只有一个,人不能跟神同等,这不可以的。佛不是如此,佛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经上讲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一定能证得佛果。所以从自性上来讲,本来是佛,从修行上来讲,你一定可以拿到这个学位。这是地位高,这是大的意思。第二个「德胜」,德殊胜,超过一切小圣,这称之为大。「会正为圣」,正是正知正见,这是圣人,在中国称为圣,在印度称之为佛。这些名词术语里面的含义,我们不能不知道。「综上可见,或从德而言,契於空理、会合正道曰圣。」这是解释大圣,这圣的意思。「或从位而言,初果以上称圣」,这小圣,须陀洹我们叫他小小圣,他真的是圣人,他绝不是凡人。「唯回小向大,行菩萨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罗汉)」,这是真正回小向大,认真努力修学大乘,这称为大圣。另外,「大权示现」当然更不必说了,都是菩萨再来,法身大士再来,当然是大圣。这是大圣的意思,就说到此地。
下面讲神通,神通已达。「又净影曰,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为神异」,所为就是他的作为,神通变化。这个神,我们要看这个意思,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你看这个字,面对我们,面对这个文字,我们的左面是个示,示现的示。示,上面一划短,它不是一点,现在是一点,你写成篆字就看出来,篆字它不是一点,它是一划。上面一划短,下面一划长,这个字在古时候叫上,在上。下面有三条,三条是垂象,就是自然现象,垂象。这个意思代表什么?上天垂象,用现在话就是自然现象,大家就好懂,它代表自然现象。这边是个申字,申字在古篆文写下来,它就等於是有三道关卡,当中像一条宝剑一样下来,叫通了,这三个关通了。这个意思,通达自然现象的这个人就叫神,它的本意是这个解释。有一次我访问中国宗教局,叶小文局长接待我,就谈到这个神字。我写给他看、讲给他听,他说那这样讲起来,无神论就讲不通了。我说是,没错,神是这个意思。你要懂得中国文字的含义,确实是智慧的符号。中国人称神人、圣人,神人跟圣人意思相通,神是通达宇宙一切现象的人,这个人叫神人;圣人,圣是明了,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叫圣人。所以神圣常常连在一起,他是人,他跟鬼神的神不相干。得讲清楚、讲明白,《说文解字》上讲得很清楚,这智慧符号。
「无壅曰通」,这是讲障碍,没有障碍这就通达。「所谓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与漏尽」,这简单讲就是五种神通。五种,这个能力现在在国内称之为特异功能,在佛法里面讲,这些能力是我们的本能,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是为什么会失掉?因为你的妄念多了、烦恼起来,就把它障碍,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修定,这个能力容易恢复,修定是修清净心,心要到清净平等,这个能力它自然就起来、就现前。所以这个一点都不稀奇,是人的本能,清净心就恢复。你看在经上我们所读到的,须陀洹他能够把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也就是放下,他就恢复两种能力,一个是天眼,一个是天耳。我们一般人看不见的他能看见,他能看穿墙壁,这个我们叫特异功能,他能听到我们听不到的音声。如果是须陀洹,我们在十一楼讲经教学的活动,下面十层楼的人做什么,你一眼看下去全部看到,这是真的须陀洹。如果说我证得须陀洹果,问你隔壁见到没有?没见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须陀洹一定有这个能力。
如果你证到二果斯陀含,那你又多两样能力,他心、宿命,别人心里想什么事情你知道。宿命是对自己,我过去世生生世世,阿罗汉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我相信二果,三世、五世、十世、二十世应该没问题,他晓得,晓得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状况。三果阿那含,神足通,像孙悟空一样,他能变化、他能分身,那更厉害,三果圣人。四果是阿罗汉,漏尽通,也就是说见思烦恼断尽,他脱离六道轮回了。他在六道里一点障碍都没有,也就是六道进进出出他得自在,我们今天六道出不去,他能出去。这是本能,一点都不稀奇,你的定功愈深,能力愈强。阿罗汉只能知道过去五百世,换句话说,这个能力不是很大。菩萨有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愈往上面去这六种能力愈大、愈殊胜。阿罗汉的天眼能看一个小千世界,阿「少/兔」楼驮,这是阿罗汉里面一个特别的阿罗汉,因为他眼睛坏了,世尊教他修天眼,他修成了。他的天眼跟一般阿罗汉不一样,他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一般阿罗汉只能看到小千世界,唯独他能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一般是菩萨能看到的。三千大千世界,《华严经》里面讲的「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说世界无量无边,你没有障碍,你都能看到。所以佛经里面讲的哲学、科学,现量境界,它不是普通的,他亲眼看到的。我们现在科学家从数学里面得到信息,然后用科学仪器来观察,是看到一点了,总是讲得不清楚。佛法里讲得非常清楚,为什么?他见到的,他这个能力全恢复了。这是科学家、哲学家没有法子跟他比的,这个要知道。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你只要好好修,你就可以证得,这是你的本能。他讲智慧、德能、相好,这是德能,都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你应该要恢复。你恢复之后,真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假的,它绝对不是迷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