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解演义 - (第二十二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十二集)  2010/4/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2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刚才我看到一个传单,这份传单,听说是在网路上流行很久了。我把这一段念给大家听听,「来自净空老法师。经过四川、缅甸的灾难爆发之后,近来会爆发更严重的灾难,是全世界遭遇瘟疫,可能会死上百万人,比近来四川、缅甸灾难更可怕,现在已经有几个国家,如韩国、印度已经开始了」。这个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写的,这个事情我不晓得。下面有一段他说,「净空法师呼吁全世界同修,每晚八点半开始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一千声一个星期,是回向给全世界众生消灾免难,离苦得乐,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请在收到此资讯后,发给更多善心人士,功德无量」。后面这一句话是他加的。我呼吁全球净宗同学念观世音菩萨给世界消灾免难,这个我说过,这一段我说过;前面跟后头这一句,我不知道。我说的,应该在华藏卫视他们那边播出来。后面附的这是观世音菩萨的药方,这个药方,我不懂中医,这个最好能够让中医大夫看看,看看做做参考,有没有效果?这个事情慎重一点比较好。灾难很多,尤其是最近这段时期,今天好像是台湾又有地震,还有山崩。这么多年来,我常常劝导同修要认真的学到十六个字,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对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我们的心态端正,就能带给我们身心健康,带给我们家庭幸福,带给我们事业顺利,带给社会安定和平,带给世界和睦相处,这是我常常讲的。灾难不怕,我们端正心行就能化解灾难,这是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大乘教里面说得很多,我们对这些理论有相当的认知,所以佛这两句话我们认同,只要改正我们的心态就能化解灾难。所以流传的东西很多,借用我的名义,我不太清楚。过去国家宗教局叶局长曾经告诉过我,他到香港来访问,访问的时候,有一天早餐的时候邀我,邀我在旅馆里,他告诉我:国内有一些人冒充法师的名义,做一些不善的事情,这些事情法师你都不知道?我说我真的不知道。他说:这个事情由国家来处理。我说我很感谢他。所以附带在此地把这个信息告诉大家。他这个传单,还没有什么大的过失,都是劝善的;但是劝善,观音菩萨药方这个我们就不知道,观音菩萨药方从哪里来的?我完全不知道。诸位了解就好,谢谢大家。

  我们现在开始看经,请看《无量寿经解》第二十面,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积功累德品》云: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第一句是非常重要的,你看诸佛如来教导我们,真实智慧,这个东西重要。真实智慧在哪里?真实智慧不在外面,是我们自性本来具有的,而且是圆满的,一切众生都有。佛在《华严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过去我们对这句话体会的程度,说一切众生大概是人,顶多到动物,我们体会的是这样的。现在我们体会更深刻了,因为佛教里面讲众生,它的本意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这个定义就把所有的现象全包括了,哪一个现象不是众缘和合的?动物,经上常说的四大、五蕴,这是众缘和合。现在我们知道了,植物也是众缘和合,植物物质那一部分就是色法,现在植物也有受想行识。

  我们在最近十年住在澳洲,在澳洲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菜园,菜园里面种了很多种类的菜,大概有将近十几二十种,我们自己经营的。我们跟这些蔬菜,还有果木树,最近四年我们种了竹子,所以今年竹笋的收成就很好,我们都不缺乏。我们跟这些植物沟通,发现它有受想行识,很好沟通,我们互助合作。对矿物,我们没法子实验;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实验,发现水有见闻觉知,它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最近这几天,我看到一个光碟,从网路上下载下来的,特别送给我看。美国科学家发现水有记忆,记忆是识,换句话说,矿物它有受想行识。这个范围可就大了,佛说的五蕴身就包括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的现象,无论是精神现象或是物质现象。精神跟物质是永远分不开的,这在前面我们都曾经给诸位报告过。物质里面都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是精神,精神方面它有无表色,它不是没有色。我们作梦,梦里头有色;我们想像,想像里头有色法。所以无色界天,实在讲他还是有色,他的色叫无表色,我们一般人看不见,佛菩萨能看见,阿罗汉能看见,有这个功夫的人都能看见。所以住真实慧的意思可就广了。这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粒尘沙、一滴水,经上讲的一毛端、一微尘,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这样解才是如来的真实义,不限於动物,动物范围太小了。

  住是安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行化他,自行是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化他是影响周边的一切众生,这是住,全是真实智慧。当然这句话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为什么?我们迷了自性,就是迷了真实慧。其实真实慧还是起作用,迷了的时候起什么作用?起烦恼。所以要晓得,经上讲「烦恼即菩提」,它是一桩事情,觉悟了,烦恼都变成智慧;迷了,智慧就变成烦恼。你看我们的迷悟能够把自性里面的东西产生变化,觉悟,那是最好的,圆满的智慧;如果迷了,智慧就变成无量无边的烦恼。由此可知,佛、菩萨住真实慧,他现身说法教导我们,我们跟他是一个自性,无二无别。他怎么住真实慧?他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真实智慧现前了。我们跟他一比,我们起心动念,我们有分别、有执著,这些东西就叫做烦恼。起心动念,大乘法里面叫它做无明烦恼,分别叫做尘沙烦恼,执著叫见思烦恼,见是见解,思是思想,就是你的见解、思想里面带来这些烦恼。烦恼无量无边,佛为了说话方便起见,把它分为这三大类。这个东西放下,智慧就现前。你看烦恼,你这放下了,烦恼就恢复原状,原状是智慧。那烦恼是什么?烦恼是在病态。我们起了念头,错了,自性里头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它的正常现象显示出来的是智慧、是德能、是相好,这正常的。佛在经教里面跟我们讲的一真法界,跟我们讲的诸佛如来的实报土,那是正常的。十法界呢?不正常。这个十法界从佛到地狱,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严重,最严重无过於地狱,这最严重的,迷得最深的。地狱里面也有很多种类,也有浅深不相等,这个极深的叫阿鼻地狱,迷得重。所以佛度化众生,原则是什么?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他不迷惑,他就觉悟了,他那些病态完全恢复到正常,这就得乐了。所以佛教化众生、帮助众生,全用的是教育,这个我们要懂。

  所以我常常想著,也常常提醒大家,我们中国老祖宗、古圣先贤,真的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他们教导我们的跟佛经上讲的没有两样。老祖宗教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你只要把教学办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把教育办好。教育教的是什么?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这是普通的教育,普遍必须要学习的。还有少数人向上提升的,那是科学的教育、哲学的教育,那是帮助你提升灵性,也是把教育摆在第一,佛法亦如是。世出世间最伟大的大圣大贤,在佛教里面讲,全都是佛菩萨;换句话说,都是从事於教育的工作者。在中国,古圣先贤也有从政的,尧舜禹汤,这是在王位上,从政的;但是也有专门从事於教学的,像孔子、孟子,也是一生都在教学。孔子虽然周游列国,想求个一官半职,展示他的抱负,但是周游列国期间,他的学生跟著他,很多没有离开,天天在学习,像释迦牟尼佛那个僧团一样,不过孔子的僧团没有释迦佛规模那么大,都是从事於教育工作。孔子是周游列国,觉得年岁也大了,诸侯虽然见得很多,没有人愿意任用他,这才放弃这个想法,回到家里面,专门从事於教学工作。那个时候他老人家已经六十八岁,七十三岁走的,所以全部精神贯注在教学是五年。释迦牟尼他全心全意教学四十九年,在古圣先贤里面,教学时间最长的是释迦牟尼佛,这是勇猛精进。

  我们求智慧,学佛就是学智慧,就是把自己自性里面的智慧把它挖取出来、挖掘出来,像宝藏一样,它在矿山里头,把它开发出来。这个开发就是放下。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你的智慧就开始显示出来,开始往外涌,不多,这在佛法里面称为阿罗汉,阿罗汉所得到的是正觉,正觉是智慧。继续不断的还得放下。我告诉同学,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尘,到什么阶段?给诸位说,到佛教的门口,没进去。这个诸位要知道,不要以为我放下这么多,自己以为很了不起,才到门口,没进门。进门,得要用佛的标准。所以我说的是方便,帮助你先到门口,然后你自己再跨进去。真正进门,那就是经上常讲的见思烦恼,见惑要断掉,你很多错误的看法,你要放弃。错误看法很多,佛把它归纳为五类,第一类「身见」,放下,知道身不是自己,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要把这个错误的观念扭转过来。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体像衣服一样,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所以身体用个几十年不好用了,再换一个,就像衣服穿脏了,你很欢喜把它脱掉,换一件新的。这一关突破之后,你对於生死就没有恐怖,我换一件衣服而已!没有恐怖,给诸位说,你这个衣服就愈换愈漂亮,愈换愈好;贪生怕死,那就愈换愈坏了。这佛对我们的恩德就很大!我们了解真相,身不是自己,不要为这个身起贪瞋痴慢,就错了,它不是自己。

  第二个要放弃对立,佛教的名词叫「边见」,二边,我们现在讲对立,大家容易懂。这个对立是所有烦恼罪孽的根源,因为宇宙之间,在法性里面讲没有对立,找不到对立。整个宇宙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一体你把它分成对立,这就错了,不能分。所以《金刚经》一开端告诉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四句话讲得好,四相离了,它是整体,一体!你怎么能把它分?哪有这种道理!所以我们要学不跟一切人对立,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为什么?他迷,他没有觉悟。我现在明白了,我觉悟了,我要再跟你对立,不是又迷了吗?所以没有对立。跟人不对立,跟事不对立,跟一切万物都不对立,跟山河大地也不对立,为什么?一体,它是我的依报,都是自性变现的,像《还源观》里面讲,从一体起二用,虽起二用,二用还是一体,二而不二,所以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第三放下「成见」。成见是什么?自以为是。中国人常常说,「某人成见很深」,成见是什么?成见是执著。成见有两种,一种是因上的成见,一种是果上的成见,在六道里。六道里面的众生都很执著,这属於严重的执著,自以为是,这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的?佛在经上常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晓得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就没有成见,没有成见才能够随缘,随喜功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菩萨都没有成见,一切众生,你怎么说怎么好,佛都能随顺,佛一点都不勉强你。你造善生天堂,你造恶下地狱,佛很清楚,但是佛不阻挠你,为什么?你喜欢那样做,那有什么法子?到你几时真正觉悟,向佛请教,他就教你。你不向他请教,他不教你,为什么?教你不肯接受,那就造罪业了。这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显示出来的,那就是真实的德能、真实的相好,它自然就显示出来。

  「勇猛精进」,这段经文是描绘阿弥陀佛在因地上的修行,我们应该要学习,向阿弥陀佛学习。我们今天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是不是智慧?是智慧还是情识?情识就是烦恼,情是末那识,识就是阿赖耶。佛经里头讲得清楚,情是什么?情就是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是情。大乘经里面常讲的贪瞋痴,我,我后面跟著贪瞋痴,还有个慢,贪瞋痴慢,四大烦恼常相随,那是情执。所以不是用智慧,那就是变成情执,肯定是这样的。勇猛精进,要把自性找回来,要把智慧找回来。这样一向,你看一个方向,专门就是庄严妙土,这个妙土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变现成的,真正是一切法从心想生,阿弥陀佛心想的一个极乐世界出来。我们是不是想了一个世界出来?也想出来,我们想地球这个世界出来的,这个地球是我们心想生;我们的心要是没有想,地球就没有了,这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给我们解释,这是黄老居士给我们解释的。「真实之际者」,什么叫真实之际?「真如实相之本际也」。真是真如,实是实相,际是本际,也就是说真如实相,际是个界限,是个边际,这个边际有没有?没有,没有边际,其大无外,佛在教学里面称为真实之际。「此即本经之所开示者也」。这就说明,这部经讲的是什么?讲真实之际,讲这些真相,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就是边际;无外、无内,这就是说它的边际,它没有边际。「极乐妙土乃真实智慧之所庄严成就者」。这句话重要!为什么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在这个地方办了一个学校,极乐世界是个佛教大学,也可以说是真实之际的大学。十方世界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十方世界都有十法界,十法界是迷而不觉,这些众生觉悟了,想回头了,而找不到方法,尤其是找不到一个很妥当、很快速的方法。阿弥陀佛给我们做了一个方便之门,来接引你到极乐世界去,在那个地方去进修,那个地方的修学条件一切都非常完善,这就是庄严成就。前面我们看到三种成就,庄严佛的成就,庄严菩萨的成就,庄严妙土的成就,这三种成就,这是经上讲的三种真实成就。

  我们烦恼习气重的,迷得很深的,佛在经上所讲的,我们明白了,做不到。我们能信,为什么能信?因为这个道理我们听了之后能肯定,这是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我们能够相信、能够理解,但是做不到。做不到就是放不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放下就能契入,就入境界,刚才我讲的,走到门口了,你要不把这三样东西放下,你就进不去。你把身见放下、边见放下、成见放下,你才能进得去,你这个不放下,你进不去。这一进去,给诸位说,就叫圣人,就不叫凡夫,在小乘就是须陀洹,初果;在大乘,《华严经》上讲,十信位菩萨你证得初信,你看第一个阶级,初信。十信好比是佛教的小学,这小学一年级,这个学校有十年级,从一到十,你才小学一年级,圣人了。跟凡夫差别在哪里?你只要进入这个学校一年级,你决定不堕三恶道,虽然没有出六道,保证不会堕三途。你的学习空间天上人间七次,肯定脱离六道轮回,你得到保证,这是三种不退的位不退,你的地位不会退转,佛家讲三种不退,第一种你得到了。第二种是行不退,是菩萨。第三种是念不退,那是法身大士,那是佛,菩萨还做不到。所以这三个层次,这个境界慢慢向上提升。

  这是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帮助我们这些没有能力断烦恼的,只要专念阿弥陀佛,你就能往生。这阿弥陀佛你只管念,不要去分别。阿弥陀佛的意思很广,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这是梵文,不是不能翻,能翻,为了要尊重不翻,就是无量。佛呢?佛是觉悟。无量觉,无量觉是什么?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的名号。你要不分别、不执著,这个佛号是念自性,这叫自性弥陀。天天念自性,自性就放光,自性就透出来。不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吗?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念佛见佛,临终时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接引你,那是什么?那全是自性变的,自性弥陀、自性观世音、自性大势至,连西方净土也是唯心净土,是自己真如本性现出来的。你明白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对於念佛往生就有把握,你有信心,你不会再怀疑,哪有不成就的!所以善导大师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没有一个不成就的。之所以念佛不能往生,是什么人?对这个法门有怀疑,第二个是修学这个法门里头杂念太多,夹杂,你的心不纯,这就不能够相应。

  真实慧从哪里来?从清净心来的。你夹杂的时候,你的心就不清净;心不清净,不生智慧,它只生烦恼。烦恼就是妄念,这个妄念,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它永远不停,一个接一个,这是烦恼习气,这个东西很严重。在修学法门,也就是说转这些烦恼杂念,恢复真实智慧。真实智慧叫菩提,恢复真实智慧,念佛这个方法妙极了,八万四千种方法,念佛这个方法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最直捷,所以选择这个法门,大智慧!有很多老阿公、老阿婆,没有文化,不认识字的,你教他,他就相信、就肯念,他真智慧吗?是,真智慧,他自己还不晓得,真正的善根福德因缘。为什么你讲给别人听,他不相信?讲给高等知识分子听,他还不相信,为什么?他障碍多,烦恼障重,所知障重,这二障把他障住了。障什么?障他的智慧,障他的善根,障他的因缘。所以不能瞧不起这些阿公、阿婆,不可以瞧不起他们。他们为什么能接受?他前世有薰习,这一世一接触生欢喜心,过去生中阿赖耶里头有佛法种子,有净宗的善根,不是没有道理的。

  「弥陀世尊摄此妙土,宣此妙法者,欲惠予众生以真实之利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这个人,他住在这个地方,宣扬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就是《无量寿》,就是这部经里面所说的。宣扬这个法门,目的是为了惠予众生,这个惠是布施,给予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黄老居士说,「此三真实」,真实之际、住真实慧、真实利益,这三个真实,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真实本际里面,一定有真实慧、一定有真实利益;真实之利里面,一定有真实之际、有真实智慧,一而三,三而一,「方便究竟,不可思议」。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门,而净宗是方便门中的方便门,真的是太简单、太容易了。因为太简单、太容易,所以很多人不相信,当面错过的不知道有多少。我们不能够轻视别人,我们自己在过去多生多劫也是多少次当面错过。没有过去世那么多善根福德因缘,今生遇到了也不会相信,所以相信这个法门不容易,叫难信之法,它不是假的。

  「极乐依正,净土法门,举体是真实之际,故云本经以实相为体性也」。这到最后总结这部经是以实相为体,这部经所说的就是诸法实相。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从经上讲,正报是阿弥陀佛,依报是阿弥陀佛居住的环境。我们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正报是我们自己,阿弥陀佛是我们的依报环境。你到极乐世界之后,你才真正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渐渐都放下,然后知道阿弥陀佛跟自己是一体,宇宙跟自己是一体,极乐世界跟自己是一体。如果具足真实智慧,现前我们想想是不是极乐世界?是的,一点都不错。但是很多人没有这个体会,为什么?你的心态没转过来。你的起心动念跟经上完全相应,你就能体会,没有一处不是极乐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在极乐世界里头,为什么?它没有大小,微尘里头都有世界,世界里头有微尘,微尘里头还有世界,它怎么不在里头?到那个时候,处处你都见到阿弥陀佛,一切依正全是阿弥陀佛,恭喜你,你成佛了,你成的这个佛了不起,你成的是阿弥陀佛。本经体性我们就学到此地。

  下面我们看第三段,第三个单元,「一经宗趣」,这部经的宗趣。「经之所崇尚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这个「要」有三个意思,主要的意思,重要的意思,遵从的意思。「全经之宗旨」,宗是宗旨。宗旨,它下头一句说出来了,「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就是重要的途径。我们讲这一部经的宗旨,就是这部经修学的最高指导原则,这就叫做宗。「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於辨体后,首应明宗。体是理,宗是行。」这把这两大科的意思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前面是辨体,辨别经体,经体是理论依据,这部经依什么样的理论讲出来,它讲的是什么。这在前面我们学过,它是依实相,事实真相。它说的呢?说的也是实相。现在我们谈怎么修法,怎样学习,所以这讲行,行门。「体者,乃宗所依之体。宗者,即是显体之宗。二者互相表里。宗是会体之要行,故应崇尚」,这几句话说得很好。体是宗之所依,也就是修行所依靠的、所依据的,这是体。宗,宗是行,修行最高指导原则,这个修行能显体,能把实相从你的生活行为当中显示出来。显示是说什么?真实的智慧、真实之际、真实利益;你要不修行,这三种真实显不出来。可见得净宗真正修学的人,你细心观察,你看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肯定与这三句相应,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逐渐往上提升,逐渐扩大,这种殊胜的利益到哪去找?所以理体不能离开事相,离开事相就变成玄学。事相没有理,这个事相就是违背了自性,不是随顺自性,那就违背自性。所以二者互相表里,表是事,里是实相。会体之要,显体,刚才讲了,重要的一种手段,重要的手段,所以要遵从、要崇尚。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晓得,中华传统文化以孝为体。孝是什么?孝就是实相。你看中国这个孝字,所以中国文字不能改,它是智慧的符号,它让你看到这个符号,你就晓得它的意思。孝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显示一个什么?显示一个伦理的关系。上面还有上面,那是祖宗,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所以外国人讲代沟,中国人没有代沟,中国人要有代沟叫大不孝,你看看这个字,这个字里头的含义,好像也有三种真实的味道在里头。所以中国文化是个孝文化,从孝延伸出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宗,我们讲体、讲宗,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趣,趣向。我们讲中国整体的文化,体、宗、趣,应该没错误,跟大乘佛法相应,你说这些祖宗他不是佛菩萨再来,他从哪来的?肯定的。李老师说,理上讲得通,事上没证据。理上真的是讲得通。

  「《香象心经疏》云:言之所贵曰宗,宗之所归曰趣」,这是解释宗趣两个字。言是讲教,言教。言之所贵,这是教学指导里面,贵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宗,宗的意思。宗之所归,它以后回归到哪里,这叫趣向。所以宗是因,趣是果,这里头就讲因果,修因证果。我依你这个宗去修,修到最后我得到什么,那个果就是趣,修因趣果。下面「圭峰大师」,就是宗密,华严宗第五代的祖师,「《圆觉略疏》云: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识所归趣之处」,这个解释就很清楚。趣是什么?归趣,你回归到哪个地方,心意识所归趣之处,这是趣向。「可知,趣者,归趣也。是故依经宗旨,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依照这部经典指导的原则你去修行,你知道他的所为,你知道他的所求。他所为,惠予真实之利,这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讲经演教,这个演不是研究的研,表演,他把教做出来,表演,说经演教,为什么?为给众生真实的利益。这是人不明白,真明白之后,他对佛教那个恭敬心是油然而生,他自然生起,这还得了吗?我们对这些讲经说法的佛菩萨、这些祖师大德,我们对他没有什么好处,他把好处给我们,而且给我们是真实之利。我们给他不真实,他给我们是真实的。世间有这么样的好人,到哪里去找?这你明其所为。识其所求,他求的是什么?他求的是你开悟,帮助你破迷开悟。悟了之后,究其所至,你离苦得乐了。这是佛经这样教人。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除了教学,没有办法能做到。

  中国古代的帝王,从黄帝尧舜禹汤,一直到末代,哪一个帝王不是遵循老祖宗的教诲?世代相传,教学为先,都把教育摆在第一位。佛教到中国,汤恩比博士说得好,中国人的心量大,量大福大,他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佛教是印度文化,到中国来被中国完全接受,变成中国自己的文化,这要很大的心量!不排斥。而且印度佛文化到中国,确实把中国本有的文化大幅度的向上提升,为什么?用佛经来解释。像我们刚才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孝是体,伦常八德,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趣,这就是我们用佛的文化来解释,把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跟佛法《华严》、《法华》、《无量寿》是平等的,这就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今天讲传统文化,儒释道是一家,决定分不开,你要是讲不用儒,讲不通,你就没有办法自圆其说。我们老祖宗提这个纲,没有细讲,佛到这边来,他细说了,跟我们纲一对合,完全吻合,太难得!古人比今人聪明,古人比今人有智慧。这是把什么叫宗、什么叫趣,这两个字解释明白了。

  下面再看我们这部经的宗旨,「魏译《无量寿经》之宗趣,古有多解,其例非一」。魏译就是康僧铠译的本子,在五种原译本里面流通最广。这个原因是,康僧铠译的本子我们读起来方便,比其他的几种本子好读,而且里面讲的也很圆满,很难得,所以古德用这个本子做注解的有好几家,像底下《嘉祥疏》里面所说的。「此经宗致凡有二例,一、弥陀修因,感净土果;二者,劝物(指众生)修因,往生彼土」,这是《嘉祥疏》里面讲的宗趣。他说的宗趣有两个例子,第一个是阿弥陀佛的修因,感净土果,这是经上讲的。极乐世界,实在讲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成就的,四十八愿成就的。第二,劝物,这个物是众生,他不是说劝人。如果说劝人,十法界里头只有人道;如果劝物,那十法界全都包括,这范围就大多了。人包在物里头,人不能包物,物可以包括人。所以就是劝一切众生修因,往生彼土,这是趣。非常明显的,在此地讲,前一句是修因,后一句是趣果。这两重,一种是弥陀修因,感得极乐世界的圆满成就。极乐世界确实没有一丝毫的欠缺,是性德圆满的流露,功德庄严。怎么成就的?是智慧,所以前面讲的三种智慧具足。

  「海东元晓师」,此地讲的海东,现在是韩国。元晓师,这也是在中国留学,回到韩国之后,是韩国一代高僧,祖师大德。我没有去阅读这些资料,在我想,元晓师是唐朝时候人,很可能是亲近善导大师的,这是净土宗的一个祖师。他的注解叫《宗要》,这里面说的是,「此经正以净土因果为其宗体,摄物(指众生)往生以为意致」。元晓师讲的跟嘉祥非常接近,是一个意思,里面也是两重意思。「昙鸾」,有人认为他应该是净土宗的祖师,可是净土宗祖师里头没有他的名字,他对於净宗贡献非常之大。他说「以佛名号为经体」,始终就是不离名号,这个说得也有一点道理,这个体里面把这些宗、趣也都包括,因为一句名号你就能往生。自古以来,执持名号而成就的人很多,就一句佛号念到底,到往生的时候,他能够预知时至,没有病苦,无疾而终,告诉周边的人,佛来接引,真不容易!这是修学任何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的。但是这个成就,关键是在信愿,坚定的信愿,决定没有疑惑,他能做得到。甚至是经都不需要学习、都不要去读,就是这一句佛号,肯定成就。念这一句佛号是万缘放下;他成就品位的高低完全是看他放下多少,他要真正是《华严经》上讲的於世出世间的执著统统放下了,他生方便有余土;如果他能够把分别放下,就非常可能生实报土。生实报土必须是放下起心动念,那放下分别执著能吗?能,因为往生的时候佛光注照,把他的功夫提升一倍。这是临终的时候见佛,佛力加持,这一加持,你修多少的功夫,它会加一倍,就提升一倍,所以他就到实报土去了。用什么方法修成就?就是一句佛号。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好,这后面他都会引用到。这是其他人没说过的,蕅益大师讲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真信切愿,没有一个不往生;品位高下,就是四土三辈九品,位次的高下决定在功夫的浅深,你念佛功夫的浅深。功夫是什么?你放下多少。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不肯放下?不肯放下,对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品位上造成很大的障碍。你能够彻底放下的话,往生确实就能够到实报土。这里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你不能不知道,你修其他的法门,分别执著放下了,你只能够生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你还没有办法出离十法界,为什么?你的妄想没断。但是这种功夫,在净宗法门里面决定生实报土,为什么?佛来接引,佛光一照,把你功夫提升一倍,就提上去了。这个信息重要!这个多快!等於说是你到十信位的时候,第十信位,他一下就把你提升到初住菩萨,一下就提上去,这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阿弥陀佛的恩惠、恩德。所以你能够放下执著,佛就能帮助你,往生的时候你的分别就没有了。不但执著你没有,分别也没有,他提升了,这在四土九品里面是很大幅度的向上提升,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

  「善导师云」,这是我们净宗第二代祖师,唐朝时候人。「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体字即指宗趣之趣)」,这个注明了,我们就不会把它的意思错会了。同样一个字,它指的是什么,这个很重要。体就是宗趣的趣,它的趣向。以念佛三昧为宗,跟上面昙鸾师以佛名号为经体是一个意思,他那个体是宗的意思,善导大师讲这个体是趣的意思。所以同样是一个字,你看它上下文,你就知道它所指的是什么。以念佛三昧,这就是这部经里面所说的「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放下,一向专念那就是念佛三昧。一心回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归宿。「日释观彻《合赞》云」,他的注解叫合赞,《无量寿经合赞》。「此经念佛为宗,往生为体(即趣)」,这个体也是趣的意思,也是这个说法。「一经所尊专在念佛,故以念佛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为经体(即趣)」。这一段是《合赞》里的文。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净宗称《无量寿经》为大经,《阿弥陀经》为小经。盖此二经仅有详略之别。故莲池《疏钞》称大经为大本,小经为小本,良以二者实同一经也」。这些是属於净宗的常识,我们要知道。「《阿弥陀经》之宗趣,亦有多说」。因为它是一部经,这个宗趣是可以做参考的,也都是一回事情。底下,「兹择其精要者,如《疏钞》」,莲池大师作的,「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无不清净,这是宗;信愿往生,这就是趣。深一层的意思,我们修净土的人,我们现前的依报、正报,要以清净为标准,跟我们的经题相应。经题上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修行的宗要,「清净、平等、觉」,这是因。我们的正报,我们自身要清净,我们的环境要清净,环境怎么样清净?我们的身清净了,环境就清净,它影响环境。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这个为宗趣。「《圆中钞》云:以信愿净业为一经宗致」,宗致就是宗趣,深信切愿,专修净业,这个就是净宗修学指导的纲领。「《弥陀要解》曰」,这蕅益大师注解的,「以信愿持名为宗」。深信切愿,执持名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老人引用《弥陀经》三种注解,这三种是最重要的,莲池的《疏钞》、蕅益的《要解》、幽溪法师的《圆中钞》,大本、小本既然内容是一致的,所以宗趣也不例外。

  「综上大小二本,中外诸家所明宗趣,皆以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本。於是广参诸家之说,据本经之文,标明本经宗趣曰」。后头是黄念老做出一个结论,「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就是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这个归趣。圆生好!圆是圆满,这是极乐世界的殊胜,弥陀智慧弘愿的圆满。为什么?第十九愿里,就发菩提心这个愿,里面有这样的一个依据经文,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念公圆生这个圆字就从这里来的,阿惟越致就圆了,这个很不可思议。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到的,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证三不退,三种不退他都具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证得,但不能叫圆。圆证三不退是什么地位?七地以上,这个位次提升多少?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里面到达七地,这位次提升多少?提升三十六个位次。

  这个法门称为难信之法,实在讲这就是非常难信。你说一般菩萨修到这个位次,多辛苦,费多少时间才达到这个位次,你怎么一生到极乐世界就达到?哪有这个道理!所以佛讲净宗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对净土法门犹如隔罗望月。古时候没有玻璃,罗纱,绫罗绸缎,罗是很细的纱,隔著这个纱看月亮,还是隔一层。只有成佛了,他才究竟明了,才知道是一回什么事情。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不可思议,所以你到极乐世界,你能够跟七地菩萨的享受一样,就是待遇,今天讲待遇、享受,跟七地菩萨一样。阿惟越致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圆证三不退,这多难得,这真的是不容易相信。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萨,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读到这段经文,阿弥陀佛并没有说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在外,他没有说这句话;没说这句话,就是说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萨。所以那个世界叫平等的世界,真的平等。

  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解释《弥陀经》上阿鞞跋致,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阿惟越致。接著这句他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说你是菩萨,你的烦恼习气没断,一品也没断,下辈往生你没断;说你不是菩萨,你的享受待遇跟七地菩萨一样。所以蕅益大师讲,不能说你是凡夫,也不能说你是菩萨;也可以说你是菩萨,也可以说你是凡夫,到极乐世界是这样的身分。极乐世界这些身分,真正修成自己到阿惟越致了,那就不需要阿弥陀佛再加持,你自己已经生活到这个水平,不需要阿弥陀佛帮助你,那还要一段时间。真的是下下品往生,《观经》里面讲,要在那里修十二大劫,这个大劫是我们人间的大劫,修十二大劫。可是在极乐世界,你的寿命是无量寿,所以十二大劫也不过好像我们十二天吧,很快,那里时差跟我们这里不一样。所以到极乐世界的成就就特别容易。我们如果对这个事情了解得不够透彻、不清楚,往往在这一世耽误了,为什么?不专心搞了。把我们的时间、精力完全投注下来,修这个法门,很快成就。真的要放下,不放下那我们就吃大亏。所以,经是佛说的,翻译的三藏法师,祖师大德注解,都不是凡人。从这些地方看出佛菩萨他们对於这些六道里面的众生,迷惑颠倒的众生,真的关怀,真的照顾,无量无尽的恩惠在里头。不知道!知道,这才知道报恩,知恩才会报恩;他不知恩,他怎么会报恩?怎么报恩?依教修行,这一生当中就能往生,那就报恩了。生到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报佛恩,佛欢喜!没有辜负佛祖。宗趣两个字就说到此地。

  下面这才说到本经宗趣,为我们细说。第一段「甲、首明宗」,先来讲本经修行指导原则。「经中《三辈往生品》中,所有上中下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这一句经文,三辈往生这一品一共有四段,前面三段,就是上辈、中辈、下辈,末后一段,慈舟法师的科判叫一心三辈。那一段讲什么?讲修大乘的人,不是专修净土的,修大乘的。修大乘的人,不管修哪个法门,临命终时将他所修学的回向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都能往生。阿弥陀佛的心量大,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只要你具足这个条件,统统能往生。可是你要记住,这里头非同小可的信息,无论修行哪个法门,因为你真正往生,还是最后信愿持名,还是最后,不管修什么法门,那个功德都是帮助你到极乐世界提升品位的,了不起!大乘,你要大乘心才行。

  大乘是什么?大乘是自利利他,这就是大乘。只讲自利,不讲利他,这是小乘。大小乘不是经典的差别,不是教相上的差别,是自己心量上的差别。明了这个意思,我们学其他宗教行不行?一生学基督教的,一生学伊斯兰教的,临命终时念佛能往生吗?肯定往生。他修的那个功德,一定也是提升他的品位,这个法门多大!在宗教教学里面,净宗是多元文化,什么宗教都包括,这一点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读《地藏经》的人很多,你看《地藏经》,你们念到婆罗门,你们念到外道,那是什么?那是其他宗教,佛不排斥。佛陀当年在世,不管你信仰什么宗教,他绝对没有叫你放下那个宗教跟他修,没有。信教,你还是信你的教,你还是照你这个教去学,佛给你讲的是智慧。所以佛当年教学,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无论你是哪一种文化背景他都不反对,只要你来学都欢迎,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佛是这种教法。

  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展现的,就是现在人讲的多元文化。佛菩萨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众生,不同宗教也好,不同文化,跟自己是一体。不但你是在地球上生的跟我们是一体,其他星球上还是一体,遍法界虚空界都是一个体,他怎么会有分别?怎么会有执著?我们的人,他们的人,这是什么?这是凡夫知见,这是轮回心。轮回心学佛也是干轮回业,也出不了六道轮回,心量太小了,不可以不知道。凡夫有这种观念,佛菩萨没有,修净土的人也应该没有,这才行,这叫菩提心。菩提心是个觉悟的心,这到后面我们会细讲。菩提心的体是真诚心,觉悟之后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的,用我们这个经题上,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清净平等觉是自受用;他受用,用什么心去对待别人,大慈大悲。慈悲是什么?真诚的爱心对别人。你没有这个菩提心,不是一向专念,这不是修净宗,净宗一开头,这是修学最高指导原则。

  下面他就引用到了,这很好,「又弥陀第十九愿曰: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这段经文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字字句句都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所以第六品全是阿弥陀佛说的,这还能有虚假吗?你看看第十八愿,「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宗;十九愿,这是趣向,宗趣,生到极乐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萨。十八愿,他也说了,这里也引用。接著是「第十八愿曰: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地方,造五逆罪能不能生?能生,只要你不毁谤正法,你能信、能愿,都能生。所以他末后这一句,最重要的就是,你毁谤是什么?你不肯接受,那就没办法;只要你肯接受,没有一个不往生。所以临命终时,乃至十念,都能往生。这个例子很多,古时候所记载的,《净土圣贤录》、《往生传》记载的,我们看到;现前我们念佛同修当中,我们也见到。

  我亲眼看到的这个例子,在美国周广大居士。这个人是个老实人,是个好人,一生不信宗教,没有宗教信仰。在美国开个面包店,得了癌症,到了末期,医院拒绝给他治疗,跟他家人说,抬回去,他的寿命没有几天了。这个时候家人,家人也不相信宗教,这个人快要临命终了,这才去求神,希望能有奇迹出现。我们在那个地方正好有个佛教会,华府佛教会,在华盛顿DC。他找到我们那边,我们就有一些同修去帮他助念,到他那里看到这个情形,告诉他,确实是没有法子治好,就劝导他,不要求病好,跟他讲西方极乐世界,讲人命无常,不要留恋这个世间,到极乐世界去怎么好,跟他讲。他听了之后非常欢喜,接受了,告诉他家里,他的太太、小孩、女儿,跟他们讲,「你们不要求医、求我病好,你们统统念佛帮助我往生。」念了三天三夜,他就走了,瑞相非常稀有,火化还有舍利。这就是讲临终十念必生,他在临命终时才相信、才接受,五、六个跟他家里面的亲人,大概十几个人,三天三夜轮流帮他助念,就成功了。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例子,走的时候安详,不惊不怖,没有恐怖,走了之后身体柔软。经上讲的不假,这个可以说是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成就了。在一般很不容易!一说他就接受、就欢喜、就真干,他真的得到受用。

  所以下面说,「可见第十九愿重在发菩提心,一心念我。第十八愿重在至心信乐,一向专念。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备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於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这个结论做得好,全是依据经上的原文。修学指导最高原则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日本有一派,也是修净宗的,他只著重一向专念,他没有发菩提心,所以叫本愿念佛,那个不行,他疏忽掉了,他只取十八愿,他没有学十九愿。所以他们的一些同修来找我,我说你们错了。他说:这也是祖师传下来的。我说没错,祖师传下来的时候,那个时候每一愿里面都圆满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愿愿如是,那就对了。如果你是单独这一愿,其他的都不包括在其中,这不行,这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一定得搞清楚、搞明白。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是觉悟,菩提心才能放下;没有菩提心,放不下。放下,这一向专念才能收到效果,才真正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所以这个指导原则就正确,因正,果当然正,决定得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