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解演义 - (第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一集)  2010/4/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1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十面第五行,我们从第二句看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从这里看起,我们把这个文念一念。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唐译本)云」,经文里头有这么一句话,「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这句话,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应当是世尊跟平常一样,一生只讲一遍,没讲过第二遍。现在这个经在《大藏经》里有两种本子,一个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意译,他不是直译,完全翻经里面的大意;玄奘大师是直译,就是依照梵文经典文字上翻译出来的。这样说起来,玄奘大师译的就比较真实,忠於原文,罗什大师是用意思,没有照文字翻译。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鸠摩罗什大师的本子就像中国人写的文章一样,很适合我们的口味,所以流传很广;玄奘大师虽然是直译,保存原文的样子,可是我们不太喜欢它,这个本子没流通,在《大藏经》里面。

  佛说这句话,他看到的,「如是利益安乐大事」,这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普度遍法界虚空界的众生,跟一般诸佛不一样,阿弥陀佛度的是教人一生成佛,所以它跟《华严》、《法华》没有两样。《华严》、《法华》是一乘教,所谓一乘教,前面讲得很清楚,一生成佛,讲这个理论,讲这些方法。《佛说阿弥陀经》也是教人一生成佛,它的优点,这里讲「如是利益安乐」,这个优点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下根人也能一生成佛,这个不可思议。所以跟《华严》、《法华》同为一大事因缘。

  一切大乘经修学的目标是菩萨,小乘经修学的目标是阿罗汉,这就好比我们现在世间的学校一样,他办的这个学校是中学,毕业的时候是中学毕业;大学,毕业的时候是大学生,可以拿到学士学位,不一样,每个学校不相同。阿弥陀佛这个学校很奇怪,在我们现在常常想的一条龙的学校,你进入这个学校,只有向上升级,没有留级,也没有降级,时间长短是不一样,决定一生成佛,他给你保证。《华严》、《法华》像是研究所,阿弥陀佛是从小学一直办到研究所,这么一种学校。这就像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里面说的,「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这个不退是净宗往生经,往生经就是指现在讲净土五经一论,这都是教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都说圆证三不退,这是难信之法。三种不退,小乘证得位不退,大乘菩萨证得行不退,到法身菩萨才证得念不退,圆教初住以上才证得念不退,三种不退,但是没有到圆满,不能讲圆。圆满证得三不退是什么人?七地以上,你看这个位次多高,阿惟越致菩萨。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头说,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统统都是阿惟越致菩萨,圆证三不退。他并没有讲凡圣同居土除外,没说;没说这句话,换句话说,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成阿惟越致菩萨。这怎么能讲得通?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终於搞清楚、搞明白,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加持他,他的智慧、他的威神等於七地菩萨,跟七地菩萨没差别;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是阿弥陀佛加给他的,四十八愿加给他的。到你要是证得,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什么时候证得?经上常讲「花开见佛悟无生」,那是你真证得了。在你没有,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土三辈九品,你还没有能力晋级到真正到达实报土,到真正证得实报土的时候是你自己的,用不著阿弥陀佛加持;没有证得实报土,全是得阿弥陀佛加持,你的智慧、神通、能力、享受跟实报土一样,这就是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像六道轮回投胎,你投胎到帝王家,一出生就享受帝王的富贵。所以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就享受阿弥陀佛的神通、德相,就享受到。这一点要搞清楚,要认识清楚,我们对极乐世界,往生经所讲的无比殊胜庄严就不会怀疑,是佛力加持的。这是讲「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

  「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这个地方成佛上头加个究竟,为什么?阿惟越致菩萨才能够加上究竟。如果没有究竟这两个字,讲成佛,圆教初住就成佛;加上究竟这两个字,肯定七地以上,圆证三不退。关键是底下这两个字,「若能谛信」,这两个字重要。谛,谛是真的,你得真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才能叫谛信。真信,你就会真干,真信,真愿意往生,真念佛。真念佛是什么?一切缘统统放下,二六时中,心里面确确实实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放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教也统统放下。为什么?你会从这一句阿弥陀佛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从事一心到理一心。得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后面会跟我们讲到,这见性了,见性真的成佛。得理一心不乱,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在凡圣同居土,也不在方便有余土,给诸位说,念到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乱就到实报土。真能念到?是能念到,这个道理我们很清楚,为什么?他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了,道理在此地。我们想想,我们没放下,他真放下了。放下就见性,见性就圆满,智慧圆满、德行圆满、相好圆满,得大圆满。圆满还有哪里有障碍?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你没有障碍,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讲的无量无边的经论,你一点障碍都没有。为什么?都是自性流出来的,你见性了。佛法里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教你把妄舍尽,回归自性,回归自性你就证得究竟佛果,究竟成佛。

  「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用不著经历声闻、缘觉、菩萨,一步一步往上提升,用不著。经历三乘真的是久经多劫,不止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华严经》上说的,是从凡夫修到圆教初住或者别教初地,那要无量劫。圆教初住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在《华严经》上学过,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无明真断了,确实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的习气有,所以它不碍事。这个习气要断尽,需要多长的时间?需要三个阿僧只劫,断习气的。习气没有别的东西能够断得了它,就是时间长了自然就没有了。断习气也是在极乐世界快,把时间大幅度的缩短。所以华藏世界这些法身菩萨,跟著文殊、普贤到极乐世界去,干什么?把断习气这桩事情在时间上缩短,是这么个道理。

  「不越一念,顿证菩提」,这个菩提是无上菩提,就是一念,就是弥陀名号,四个字。「南无」不是名号,阿弥陀佛才是名号,南无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礼敬的意思。所以莲池大师在世,《竹窗随笔》里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你老人家平常怎么念佛?他说他念四个字,阿弥陀佛。你教别人呢?我教别人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不一样?莲池大师说:我这一生决定要求生净土,所以什么客套都不要,客气话都不要了。经上教我们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四个字,他就念四个字。为什么教别人教六个字?别人未必有这种坚定的决心要生净土,所以加上南无,就是皈依阿弥陀佛、皈命阿弥陀佛、恭敬阿弥陀佛,他不一定这一生能去。恭敬的话加上,它是恭敬的话。自己真要去,不要用恭敬的话,不需要,客套都不需要。阿弥陀佛不会怪你,你很听话,释迦牟尼佛教你执持名号,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名号里头没有南无。你看这说得多有意思!

  印光大师一生教人,教人念六个字,为什么?看看芸芸众生真想往生的没几个,念六字洪名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你就晓得祖师教别人他用的是什么心,你就明白了。坚定信愿,一丝毫不怀疑,我这一生决定要去,那你真的得万缘放下。这个例子太多了,你看《净土圣贤录》、看《往生传》,看看现前,真正求往生给我们表演的。前几年深圳的黄忠昌,他听经,听我们常常这样讲,他真觉悟了,大彻大悟!他这个大彻大悟不是明心见性,就是悟的「不越一念,顿证菩提」,他就是悟的这个。一切放下,每天念一部《无量寿经》,接著完全念佛号,克期取证,订了三年的时间,看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念到两年十个月,预知时至,走了,没生病,还差两个月满三年,到极乐世界就是作佛去了。我们在这个地方讲经,示转、劝转,黄忠昌居士给我们作证转,三转法轮全了,他给我们作证。由此可知,彻悟就是真放下。我们为什么放不下?觉没有到那个程度,真正觉悟他确实彻底放下。就像大经上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要了,就抓住一句阿弥陀佛。「顿证菩提,岂非大事」,作佛去了,两年十个月的时间作佛去了。

  「可见净宗正是直指顿证之法」,这就是一大事因缘,「以念佛心,入佛知见。净宗之兴起,正由此大事因缘也」。「下」,向下,「详明本经兴起之因缘」,前面是讲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的因缘。众生根性不一样,但是佛的总目标、总方向是一致的,千经万论殊途同归,最后是归净土。所以佛法里有三个科目是共同必修的科目,不管你修行哪个宗、哪个派、哪个法门。第一个戒律,戒律是共同科目,是基础,你必须要扎根,像盖房子一样,不管你盖多高,不管你盖什么样子,得先打地基。戒律是地基,没有戒律什么都不能成就。第二个是理论,这是共同科目。法相唯识,《华严》是法相唯识的一部重要经典,法相唯识是六经十一部论,这六经里有《华严经》,讲宇宙缘起。《还源观》上就讲得好,「显一体,起二用」,这二用,无论是依报,无论是正报,小至微尘,大至虚空法界,皆有三种周遍,这个不可思议,第一个「周遍法界」,第二个「出生无尽」,第三个「含容空有」。这个理是共通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不能超越,你所依据的理论。第三,归宿,你修行最后的结果都是往生极乐世界。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归华藏世界,最后都归华藏世界,到华藏世界之后,文殊、普贤再把你领著一起到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是共同的归宿。这三个共同科目。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再看下面一段,「称性极谈,如来正说」。这里头分好几段,这是第一段,用甲乙丙丁来排列顺序。「《华严》、《法华》均圆顿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这两部经,这是自古以来,隋唐时代祖师大德们一致公认的、肯定的,是一乘经。一乘经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一共是三部,《华严》、《法华》,还有一部是《梵网》。《梵网》除了梵网菩萨戒这一品翻成中文,其他的没传到中国来。这部经也是大经,分量很大,只传来一品,「菩萨心地戒品」。这都是圆教圆满,顿教顿成,一生成就,称性,里面没有权巧方便,它是直截了当的。归趣却在本经,《华严》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在那里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归《无量寿》,华严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归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的,一点不假,经上清清楚楚跟我们说出来。

  「蕅益大师赞本经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蕅益大师赞叹《无量寿经》圆融到极处,「《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奥藏、秘髓是形容,深奥,奥妙。这个对谁说的?对权教菩萨以下,他们不懂,没有大彻大悟你入不了这个境界。华严境界、法华境界,要彻悟、明心见性的人他能够领悟,没有见性的人总是隔一层。《法华》深秘的精髓,这是讲它的理。「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这个「此」是《无量寿》。菩萨万行,菩萨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直接教大家念佛生净土,直接引导往生净土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彻悟心性的目标。《观无量寿佛经》上讲,一个念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他在极乐世界修到明心见性,修到契入实报庄严土,需要多少时间?世尊为我们说的是十二劫。十二劫我们看起来很长,在西方极乐世界十二劫就很短,不长。从我们这个世界修行,要修证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看经里常讲的,多少时间?要无量劫,不是十二劫,无量劫。诸佛刹土里面修行需要无量劫,在西方极乐世界十二劫,你看这个时间缩短多少!

  而且一到那个地方,智慧、神通、道力跟七地菩萨一样。这个话说什么意思?意思很深,就是说你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有能力跟法身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你就能够到那里去教化他,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能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有这么大的本事,这样的神通。诸位要晓得,那不是你自己修来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让你就起这个作用,这个不可思议。不是说到西方极乐世界等我修成才能度众生,你到那里就行,这是十方诸佛世界里面没有的。「是故本经称为称性之极谈也」,也就是说从诸佛如来,从阿弥陀佛如来自性里面圆圆满满流露出来。讲到极处,极就是圆满。

  他这里引得很多,「又日」,日是日本,日本高僧道隐於所著《无量寿经甄解》,这个经本《卍续藏》里头有,我们从《卍续藏》可以能看到。这里头有这么一段话,「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一种今时难修,其难非一」。你看我们现在,特别是现前的社会,真的,五浊染著到极处,连一个晴朗的天空都看不到,我们每天看到的天空乌烟瘴气,染污到极处。为什么?众生造恶。十恶,想想看哪一条没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我们冷静想想,细心观察一下,现在住在地球上的人谁不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这个统统相应,人人都在造。回过头来想想,我有没有造?有意无意也造,这怎么得了!有什么方法不造?给诸位说,念佛就不造了。我念一个小时佛,这一个小时就不造,念两个小时佛,这两个小时不造;不念佛,不念佛有意无意肯定造,习气太重了。所以,不读经、不念佛怎么行?读经的时候可以不造,这要知道,时时刻刻要反省,时时刻刻要检点。

  「圣道一种今时难修」,圣道是佛菩萨道,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在现在这个时候难,实在是难。持戒能不造业吗?上古时候行,世尊为我们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持戒的人他心地就清净,他就不造业。我们今天想想,我们持戒还造不造业?给诸位说,大概是恶业不造了,造善业,还是造业!换句话说,你心还是不清净,出不了六道轮回,不过是你不堕三恶道,来生在人天里面去受果报。那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是教我们不但要超越六道,还得超越十法界,这是佛对我们的期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超越十法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也超越十法界。这是诸佛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不能不知道。「其难非一」,这句话说得好,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体会才很深,障难太多。

  「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而且由其简易直捷。」这个法门好,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不能够兼善天下,要独善其身,关起门在家里念佛。我以前曾经教过人,一般人每天赚钱不多,我过去在台北讲经,常常来听经,几乎都不缺席的,有开计程车的,十几个。我曾经跟他们开玩笑,但也是真实话,我说你们每天赚的钱,赚一天吃个三、五天没问题,就可以休息三、五天,赚一天可以过三、五天的生活。我说好好赚一年,你可以休息三年,三年的时间好好用来念佛。为什么?吃饭问题解决了。三年成功了,就到极乐世界去,不成功,回来再开计程车,再去开一年,又可以休息三年。「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衣食住行愈简单愈好,佛菩萨没有一个在这方面是求人的,没有。原始的僧团,释迦牟尼佛采取的生活方式是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中国人常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他真的无求。无求於世,所说的话句句真实,不会骗人。真的是简易直捷。

  「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於大海」,后头这一句是比喻。出世正说偏在此经,我想善导大师说过一句话,可能就是根据这句经文讲的,善导大师这句名言是「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佛身出现在这个世间,应以佛身得度,则以佛身来教化,这一切诸佛,示现的是佛身到这个世间来,来干什么?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意思是什么?就是为了说《无量寿经》。「一代所说归此经」,一代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说什么?说《无量寿经》,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有人他不喜欢这个法门,不合口味,佛随顺他的口味讲给他听,讲到最后拐弯又回来了,又回归到《无量寿》,这是佛的善巧方便。真的,善导大师的话没说错,「唯说弥陀本愿海」,《华严》说得那么多,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比喻好懂,「如众水」,河川、江河最后都流入大海。

  「由此言之,百万阿僧只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这个话说得好。日本、韩国、越南,在唐朝时候,这些国家都派了许多僧人(出家人)到中国来留学。那个时候,天台的智者大师、我们净宗的善导大师,那都是名教授。这些小国,很多他们回去之后成为祖师大德,都是善导大师的学生、智者大师的学生。现在我们到日本,几乎每个寺庙,你去看他的祖堂,供养祖师的,你都看到善导、天台大师他们的塑像,中国没有了。还有他们的画像,放在屋的椽上,你抬头去看,画像、塑像。他们对於祖师非常尊重,特别是善导大师,把净土宗传过去的。日本的寺庙用善导大师做寺名的,几乎到处你都看到,「善导寺」,你看到善导寺,那肯定就是修净土的道场。这桩事情,我们在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里读到,隋唐大德曾经很认真的来探索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就是他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经最重要,能够代表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大家公推《华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其他一切经教叫《华严》眷属。《华严》是棵大树,它是根是本,其他是这个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华严》最后是归到净土,於是《无量寿经》变成根本的根本,它最后归到这里,根本的根本。所以《华严》、《法华》这些大乘教变成什么?变成《无量寿经》的由序。我对这个说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我相信净土是怎么相信的?从《华严经》上相信的,从《法华经》、《楞严经》上相信的。

  我的老师劝我相信,我那是阳奉阴违。老师,当然我很尊敬他,我对净宗有疑问。那时候的想法是有很大的一个误会,这个误会很多人有,认为净土是释迦牟尼佛对没知识老太婆的方便接引法,不知道它是这么样的究竟,不晓得。我跟诸位说过,我讲《华严经》讲了一半,第一次讲,这次是第二次。第一次讲也讲了不少年,十七年,讲了一半。有一天忽然想到,文殊、普贤他们到底学些什么?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文殊菩萨的法子,他修的是什么?到《四十华严》后面去翻,翻到第三十九卷,看到了,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对我来讲是很大的震撼。文殊是七佛的老师,普贤号称愿王,真干!菩萨里头,行门最彻底的就是普贤,代表行门的。我对於净土的起信,靠《华严》。他这里说的是,「《华严》、《法华》两经只是本经之导引,本经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归」,就是《华严》、《法华》是此法之由序,此法是《无量寿经》。确实我是受这个引导,才真正发心来学习。看到彭际清居士的一句话,黄念祖老居士在这里也引用很多,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华严经》太长,我第一次讲,讲了一半,了解这个问题之后,我就把《华严经》放下,不讲了,讲《无量寿经》。我讲了十遍,先后一共一遍一遍讲讲了十遍,这次是第十一遍。它是中本《华严》,它跟《华严》没有两样。

  「《华严》经末,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其明证」,这一点都不假,「圣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圆顿,本无高下」,这是《金刚经》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真的,一点都不假。法没有高下,人有高下,人的根性不一样。底下说,「唯以众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这有高下。所以祖师大德判教,绝对不是从经上分,是从人根性上分的,什么样的根性适合学什么样的经典。经,实在讲哪有什么大乘小乘,平等的。所以中国古德有句话说,「圆人说教,无教不圆」,这话说得好。圆人是开悟的人、见性的人,小乘教也说成华严境界。《阿弥陀经》,这是小本的,大家常常念的,也没觉得它稀奇,莲池大师的《疏钞》就把它提升成华严境界,你看《疏钞》,这就是古德所说的圆人说教、无教不圆。莲池大师用《华严经》十门开启,用《华严经》的教义来讲解《阿弥陀经》,把净土宗的地位提高。在那个时候一般人轻视净土,不愿意学这个法门,喜欢学教、学禅。莲池大师看得很清楚,学教不会开悟,学禅你得不到禅定,换句话说,你的精力、时间空过了。以大慈悲心来劝你念佛,你轻视净宗,所以用《华严》来解释,你一听之后,跟华严境界没有两样,你才能生起信心,你才能回头。无尽的慈悲。

  蕅益大师接著做《要解》,《要解》不长,可是它真的名实相符,他这个解真是简单扼要。印光老法师赞叹:即使阿弥陀佛再来,亲自给《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个赞叹,赞叹到顶头了。我早年在新加坡,演培法师是我的老朋友,有一次请我吃饭,他就提到这个问题,他问我,印光大师这个赞叹是不是太过分了一点?问我这么一句话。我告诉他,一点都不过分,句句是实话。二十多年前,将近三十年,我在美国,有一个居士问我,这个居士也非常好学。他说:净空法师,如果在《大藏经》里面只准许你选择一部经,你选择哪一部?我毫不犹豫,我告诉他:我选择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太好了!印光大师讲的话我举双手赞成。文字虽然不多,许多的理念古来祖师大德都没说过,他全能够把它说出来,说得那么清楚,说得那么透彻,实在非常难得。黄念老这个注解里面引用很多,我们都可以能读到。

  底下有个比喻说,「饥遇王膳,而不能餐」,这是说什么?说众生没福。这不仅是释迦如来,一切诸佛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普度众生的第一经、第一法门,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他听不懂,真听不懂,不是假的。这个道理我很清楚,为什么听不懂?他对这个有怀疑,这是障碍;他傲慢,他瞧不起这个小部经,对这个他不在意。没福报!把诸佛如来第一经给他,他不能接受。确实这八个字说得好,「垢重障深,心粗智劣」,就好像遇到国王的饮食,他不敢吃。

  「唯本经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这说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跟小本《弥陀经》相同,提倡持名,不像《观无量寿佛经》,它是提倡修观,又叫《十六观经》。十六观,最后第十六就是持名,持名放在最后,最后就是最重要的。你看文艺表演、戏剧,最好的这出一定是压轴戏,最后演出。佛法也是如此,最好的东西放在最后。你看《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它的排列是按照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是按这个排列。按这个顺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是排在第二位,结果你看这个顺序不是的,观世音菩萨排在最后。这说明什么?这个法门是特别法们,不是普通法门。实际上它是两个特别法门,很多人误会,只讲耳根圆通,把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疏忽了。因为观世音菩萨移位子,是从第二把他移到最后,太明显了,你一看就晓得;而大势至菩萨的排列是排列在二十三,弥勒菩萨排列在二十四,他两个换了一下,弥勒菩萨摆在二十三,大势至菩萨摆在二十四,它只换一个位子,所以很多人疏忽了。「二十五圆通章」里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这两个人没有按照他的顺序排列,那就是特别法门,特别重要。我们读经、研教,像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持名,乃易行道,人人能修。

  「《大势至圆通章》曰: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即凡夫心,开佛知见。」他引用这句话好,净念相继是功夫,也就是一心持名;自得心开是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用别的方法,就这一句佛号。「即凡夫心,开佛知见」,开佛知见就是大彻大悟,就是明心见性,不要用另外一个方法。我们在历代,看到这些念佛人,三年的时间成功,预知时至,自在往生,我们想想他有没有自得心开?净念相继的功夫肯定有,自得心开了。自得心开之后,为什么不讲经不弘法?讲经弘法需要法缘,他没有这个法缘他就走了。他走了,有没有讲经?有没有弘法?有,他那个样子就是给后人做最好的榜样,他不是用言教,他是用身来表法。我们在佛法里头讲经教学五十多年,黄忠昌这个表演,时间不长,他给我们讲经教学做出最好的例证,证明了,这个功德殊胜。你要不相信,你看人家依教奉行,念了两年十个月就成功,真的不是假的。有不少信心不足,犹豫旁徨的人一看到这个,信心坚定了。他真的接引大众往生,也是接引有缘人,人家看到那个样子,真信心生起来了,像他一样那么样认真,真干,个个成就。

  「至於根器浅者,但能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临命终时,蒙佛摄受,便生极乐,花开见佛,悟入无生。奇妙疾捷,莫过於是。」根器浅的,参禅不能得定,学教不能大开圆解,根器浅的是指这些人。他只要能够至心信乐,至心是真诚到极处,决定没有丝毫怀疑,相信净土法门,相信《无量寿经》,相信《阿弥陀经》,死心塌地,一门深入;这个乐是爱好,不用多,这薄薄一本小册子就行。愿生净土,这个愿非常重要,这一生肯定就这么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决定要做到。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很好,行人,就是念佛人,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只要你真信、真愿,没有一个不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这话说得好。功夫浅的,凡圣同居土,为什么?没念到一心不乱。念到事一心不乱的生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乱的生实报庄严土,念佛功夫的浅深。这三土都有九品,都有三辈九品,看功夫浅深。往生不往生在信愿之有无,这话说得好,古人没说过,蕅益大师在《要解》里讲的。

  所以具足信愿行,行是你真念,「乃至十念」,十念是四十八愿里面讲的,第十八愿十念必生。讲临命终时,这个人一生没遇到缘,到临命终的时候才遇到善友,把念佛求生净土的方法告诉他,劝他念佛。他的条件,听了之后立刻就接受,能信、发愿,他就能往生,一生没遇到过!我在美国遇到一位,在华盛顿特区,有个同修一生没有宗教信仰,得癌症,他开个面包店,这个人非常好,忠厚老成。临终的时候得癌症,医院已经不接受治疗,告诉他没救了。家人领回去,到处求神拜佛,希望有奇迹出现。我们在当地,有学佛的同学组成一个佛教会,华府佛教会,有几个同学去看他,看他那个样子就劝他,人间很苦,不必求病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把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讲给他听,他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告诉他家里人,不要给他求医治疗,统统念佛帮助他求生净土。念了三天,他真走了。这是他临命终之前的三天,他念头一转,一念佛,他不痛了,他本来癌症很痛苦,就不痛了,所以他充满信心,三天,很顺利的走了。十念必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临命终时蒙佛摄受,佛来接引,便生极乐,花开见佛,悟入无生。

  《弥陀经》里面,玄奘大师翻译的跟罗什大师翻译的有一句经文完全不一样。罗什翻译的,有「一心不乱」,玄奘大师翻译的,没有这一句,讲「一心系念」,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难,一心系念容易,我们都能做得到。是不是鸠摩罗什大师翻错?实在讲,罗什大师没翻错,玄奘大师也没翻错,原文是「一心系念」,没翻错,原文。罗什大师是意译,临命终时真的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功夫成片,没有到一心,但是佛来接引的时候先佛光照你,佛光一照,把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你已经有功夫成片,他一照,马上就是一心不乱,没翻错。佛帮助我们,我们自己什么功夫没有,不行,佛没有法子帮助你,佛帮助你都是相对的,你有一分功力他加持你一分,你有十分功力他就加持你十分。自己要真干,自己不真干,只是求佛加持,这做不到的事情,相对的。自己一定要认真努力提升自己,到临命终时,加持效果非常明显。所以这个法门真的是奇妙疾捷,速度快,莫过於是。

  「一切众生由此得度,十方如来乃称本怀。」真的,十方如来应化到这个世间,只有一桩事情,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他不为自己,他没有自己,他是为众生来的。众生的苦乐从哪里来?从迷悟来的。你为什么苦?因为你造不善业。你为什么会造不善业?因为你迷惑,你才会造业,你才会感得恶报。所以佛知道。乐从哪里来?乐从开悟来的。悟了之后,他决定不造恶业,这是小悟。大悟的时候,善恶都不造,他造什么?佛法讲净业,清净业。什么叫清净业?还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修善,心里干净,痕迹都不著,就叫净业;也就是真正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他断恶修善都叫净业。

  佛用什么方法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六道众生?佛用教学。所以他老人家在世为我们做出榜样,从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三十岁开悟,七十九岁圆寂的,四十九年没有一天空过,天天教导。我们佛门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记住,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干什么?用什么方法?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现在的佛教,佛教传到中国来是教育,不是宗教,这个诸位不能不知道。佛教的道场,就是场地,古时候称为寺。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寺?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直接属於皇帝管辖。诸位如果到北京,你到故宫去看看,故宫里面有九个寺。皇帝手下一级单位称寺。寺,它的意思是永远设立,不能够废除。所以寺之设立,从汉朝一直到清朝都不改,改朝换代朝朝改,唯独这九个寺不改名称。佛教传到中国也称之为寺,所以皇上下面就有十个寺,本来是九个,加了这个,十个。这个寺办什么事情?办教学。中国教育就变成两个机构,皇上自己抓一个机构,佛陀教育,皇上亲自抓,所以它普及很快,全国普及,因为大家尊敬皇上。另外一个是儒家的教育,宰相抓的,它有个部,叫礼部。礼部就是教育部,宰相管的教育部,佛寺是皇上亲自抓的,佛陀教育部,两种教育并行在中国,它不是宗教。

  现在佛教变成宗教,我们四众弟子对不起释迦牟尼佛,怎么搞成这个样子?我们看到古时候的寺院,它每天做什么?讲经教学,像学校一样。殿堂是教室,首座和尚分座讲经,就像现在学校一样,班级不一样。这个讲堂讲《华严》,那个讲堂讲《无量寿》,那边讲堂讲《般若》,他有老师,天天在上课。它不是让学生什么课都听,不是的,学生只能专攻一门,你上哪个老师的课,你就上那个讲堂,一门深入,不是叫你什么都学,不是的。老师教也是专教一门,学生学也是专学一门,一门没有学完不能学第二门。你可以学很多门,不是同时,一门一门的学,那是许可的。所以它是教育机构。尤其到隋唐时代,中国十个宗派形成,提倡的是丛林制度,那就是扩大规模,变成正式的大学。丛林主席就是方丈、住持、校长,你看他底下执事,首座是教务,维那是训导,管训导,监院管总务,跟现在大学里面的分工完全相同。现在大学,你看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名称不一样,他的工作完全相同。所以佛教到中国来,有个革命性的变化,就是它正规了,正规的学校的形式。世尊当年,以及在佛教传到中国初来的时候,都是私人教学,好像教私塾一样,没有把它制度化。制度化是中国佛教的特色。

  我初学佛的时候,老师给我说了很多遍,当然对我有期望,但是我没有那么大的福报。跟我讲过很多次,「佛教要重新兴旺起来,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用现在的话说,一定要办佛教大学,佛法才能够兴旺。这个事情我们只寄托於国家,个人没有这个能力,佛法讲没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佛法的兴衰,世尊把这桩大事付托给国王大臣,让他们来护持。中国佛法在过去,历代帝王都护持,特别在清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国,统治这么大的国家,他用什么方法?他用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用的是儒释道的教育,享国二百六十多年,长治久安。最后毁掉真的是毁在慈禧太后的身上,慈禧太后掌权了,把宫廷里面的讲学废除。过去宫廷里面,都是礼请儒释道的这些高僧大德,在宫廷里讲学,皇上带著文武百官听课,这些讲义在《四库全书》里头。我看《四库全书》,我都喜欢翻翻,像《论语》、《孟子》,过去宫廷里怎么讲法?讲义在,都收在《四库》里头,那个本子就是标准本。他们真干,不像现在,现在不搞了,慈禧的时候就不搞了。慈禧喜欢鬼神,喜欢扶鸾,遇到她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她不向别人请教,她在乩坛里扶乩来请教,所以她亡国了。这桩事情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章嘉在前清是国师。所以变成宗教,佛陀教育就没有了,这是我们对不起释迦牟尼佛的地方。

  不了解也就罢了,不必提了,真正了解、认识了,我们一定要跟释迦牟尼佛这个道路上来走。我自己接受章嘉大师的教诲,他劝我出家,而且一再嘱咐学释迦牟尼佛。我明白他老人家的意思,不辜负老师,我们一生走这条路,这条路走得很辛苦,但是值得。希望我们的同学们都能够觉悟,真正发心出来教学,无论是在家、出家都可以。世尊当年在世,在家居士维摩诘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天天讲经教学。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先生,这是我们佛门大德,他办支那内学院,出家、在家他都收,办得很成功。可是因为战乱的关系,好像两年他的学院就结束了。他说得好,佛门是师道,师道,老师第一大,尊师重道。我们看到了,在《维摩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舍利弗,听维摩居士讲经,跟见释迦牟尼佛的礼节完全相同。维摩居士是在家人,升座讲经的时候,舍利弗、目犍连对他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是尊师重道,他是老师。你虽然出家,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你还是学生,你还没有到达他的地位。所以在佛法说,当年出现於世,两尊佛同时出现,一个是出家佛,一个是在家佛,两尊佛,决定不能轻慢。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彼此一定要尊重,不能说一出家就高高在上,贡高我慢,瞧不起人。居士里头真有大德,修得好,甚至於有开悟的,你怎么可以轻慢他?这个一定要懂。无论在家、出家,真正学佛,要学释迦牟尼佛的谦虚,对一切众生恭敬,你要做出样子出来,真的把贪瞋痴慢断掉了,还有傲慢那怎么行?你是凡夫。所以,十方如来出现在世没有别的,希望帮助一切众生早一天成佛,早一天离开六道,离开十法界,这是佛的心愿。

  底下,「又本经所宣,乃如来真实纯一之法,无有权曲,故名正说」。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因为一切经教里面,世尊的开示确实有方便说,有宛转委曲说,这个很多,非常普遍,为什么?众生根性不一样。所以佛门的教学,一般称为大讲堂、大讲座。大是什么意思?听众根性完全不一样,有不认识字的,有小学程度,也有博士班的,每个人听得都欢喜,每个人听得都得利益,这可不是容易事情。不像学校上课,学生程度整齐,好讲,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一切众生不但能听得懂,都得受用,这叫大讲座,普通的教授、教师做不到的。所以,佛门的讲堂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得通权达变,你讲深的,要顾到浅的,他能不能体会?讲得浅的,也要顾到那些程度高的,面面都顾到。所以他有实有权、有直有曲,他用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能适合各种不同的根器。但是这个经不是的,这个经直截了当,没有方便说,没有权曲,句句给你说真实法,直接指引你回归自性。诸位要知道,往生极乐就是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方法非常简单、稳当、快速,得到是究竟圆满。

  「又乃世尊称其本性,和盘托出,毫无保留,故名称性。」这几句话说得好,说《无量寿经》是释迦如来本性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且是圆满流露。像我们送礼一样,连盘子都端出来,就是一丝毫保留都没有,把自性里面全部给宣扬出来。像这样称性而谈、和盘托出的经典不多,所以这个经是极圆极顿,这叫称性。「一切含灵皆因此而得度脱,乃称性中登峰造极之谈,故为称性极谈。」极是达到顶点,《无量寿经》,所以它是《华严经》最后的归宿。《华严经》是称性之谈,遇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称性极谈,登峰造极。也是说明,《华严经》入净土才真正到圆满,如果不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不圆满。为什么?《华严》只能度上上根人,上中下就不契机;一导归极乐,从上上根到上中下全都度了,《华严》圆满了。上中下根到西方极乐世界全都变成上上根,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学净土法门不能不知道的。你知道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你才会死心塌地修这一门,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对於这个世界、对於天堂、对於十法界再不会有贪恋的念头。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