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菁华 (第十三集) 2010/1/6 华严讲堂 档名:02-038-001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量寿经》菁华第一段,这段经文是《无量寿经》第二品,「德遵普贤」经文的第一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这一句就是净土宗的修学宗旨。古大德将「普贤行愿品」最后一章,也是最后的一卷,单独提出来流通,并且附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学习经教的同学,也许知道净土四经这个说法。把它附在三经之后,是清朝末年咸丰年间魏源居士他做的。这个做法很值得赞叹,让大家明了净土跟《华严》的关系是一不是二。在更早的时候,乾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说过,说过不只一次,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我相信这也许给魏源居士的启示,他将「普贤行愿品」列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净土五经,这五经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都熟知,净土宗最近的一代祖师印光大师,这第十三代。印光大师将《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章,第二十四「大势至圆通章」,把这一章经取出来放在净土四经的后面,就变成净土五经。
我们再想想,我们能不能再找一个东西放在后头变成净土六经?找不到,为什么?它已经圆满,真的是圆满了。为什么?四经等同《华严》,换句话说,极乐世界修什么?就是修「普贤行愿品」。为什么说到「大势至圆通章」圆满了?「大势至圆通章」实际上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少,《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它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我在早年讲经,都称它作净土宗的心经,简单扼要。如果说《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六百卷《大般若》归纳起来就是《般若心经》,《般若心经》展开来就是六百卷《大般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二十二年所说的。所以《心经》念的人很多,懂得人不多,为什么?如果真的懂了,六百卷《般若经》你全就通了,这是真的。可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不仅是净土宗的心经,它可以说是一大藏教的心经,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他的核心宗旨说的什么?就是「大势至圆通章」。这个由来,历史很久了,唐朝时候,善导大师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他老人家讲,「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诸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这个世间是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出现在十法界,每一尊佛的刹土都有十法界,一切诸佛出现在十法界、出现在六道,他说什么?就是说弥陀净土。「大势至圆通章」内容是什么?内容就是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专修净土。「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果;「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因,你看看念佛是因,见佛就成佛了,成佛是果。所以印祖把这一章拈出来就圆满了,以后再不可能有六经出现。我们明白古来的祖师大德这样的用心,我们对这个法门就肯定了,坚定信愿,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这一句经文说明了,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从下下品到上上品,下下品是凡圣同居土,上上品是实报庄严土,皆修普贤之德。我们就晓得了,净宗跟华严是一不是二,难怪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他讲个中本,那当然还有个小本,小本就是《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跟《华严经》,是一而三、三而一,略说就是小本,细说就是大本,而《无量寿经》折衷,便於受持。这个意思就是说,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是从十住说起,十信不说,为什么?十信没出十法界。十信圆满,上升到初住,就超越十法界,生到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这是法身大士,真的成佛,这不是假佛,真成佛了。可是这四十一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上等觉,四十一个位次,都要随普贤菩萨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那是华藏世界。早年我住在新加坡,有同修问我,极乐世界跟华藏世界他辨别不清楚,这两个世界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殊胜?我给他举个比喻说,你就好懂了。华藏世界好比是新加坡,新加坡城市国家,极乐世界好比是乌节路,新加坡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乌节路。我说乌节路就是极乐世界,新加坡就好比华藏世界,这大家就明白了。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就到了华藏,生到华藏世界也就到了极乐,是一不是二。可是十方菩萨生到华藏世界,还要跟著文殊、普贤去逛乌节路,你就晓得极乐世界是多么的殊胜。
佛在许多大乘经上说,大乘经论赞叹弥陀净土的有一、二百种经论,曾经说过,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圆是圆满。也就是说,圆满的佛果是从普贤行里面成就的,就是天台家所讲的圆教的佛果。我们在这一生得到人身、闻到大乘,在大乘里面又有缘分闻到净土、闻到《华严》,这实在是无比的稀有、无比的幸运,我们真正明了极乐世界是普贤愿行成就的。现在我们遇到2012,传说地球上有大灾难,普贤行能造极乐世界,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人一下觉悟了,我们来修普贤行,我们这个世界所有一切灾难都化解,也变成极乐世界。诸位想想这个道理,我们就相信了,我们要认真努力来学习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具体教导,就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讲什么?它的内容讲我们现前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怎样落实普贤行,善财做出榜样给我们看,这太稀有了,叫五十三参。善财跟五十三位佛菩萨来表演,把《华严经》像舞台表演的方式演出来给我们看,也就是教我们怎样学佛,学佛是个什么样子。这里面有出家、有在家,实际上出家不多,五十三位善知识,出家只有六个人,其他的全是在家的。最详细的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四十华严》,这一品经就是五十三参这一品,有四十卷经文。这品经传到中国来是完整的,没有欠缺,在中国也是把它圆满的翻出来,翻得非常好,我们有机会会在一起学习。
下面一句讲,『具足无量行愿』,无量行愿,行是实行,我们中国人讲笃行,夏莲居老居士讲真干,行是真干;愿是志愿,佛家讲发愿,归纳起来讲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普贤行愿归纳,这四句;展开来那就是无量行愿,展开。佛家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无量太多了,四愿又太简单,所以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做为无量行愿的总纲领,这就是普贤行愿。我们经文里面讲『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普贤行,普贤菩萨修行与其他行门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在普贤菩萨的用心,普贤菩萨所用的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普贤菩萨没有分别执著,在如来的实报土,连起心动念都没有。我们今天学普贤菩萨,真修普贤行,要怎样才像个普贤菩萨?把我们的分别心、执著心放下就像了。如果还有分别执著,那就不像,那不是修普贤行,虽然学普贤十愿,也不是普贤行,为什么?他不是普贤的心。当然普贤心是真心,我们怎么学也学不像,也学不到,可是总得方向没错,向著这个方向,对准这个目标,虽然还没有到,目标对准了,方向没有错,也算是普贤行,为什么?你将来决定会达到。那就是大经里面常常教我们的,必须要把执著放下,从哪里放起?要从自私自利放起,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那不是好东西,那是六道里面的诱惑,你要贪图,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一定要放下;最后要放下贪瞋痴慢,我们的方向、目标就正确,这几种障碍必须要排除。
「普贤菩萨於华严会上逝多林中,称叹如来胜功德已」,这是在大会上,普贤菩萨,这个如来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为大家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就是《华严经》修行的方法,说完之后,普贤菩萨赞叹。然后「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十方诸佛,经刹尘劫,说不能尽」,此地讲的如来是自性,所以佛法平等,每个人自性里面本具的功德,就是此地所讲的如来功德。释迦佛有,弥陀佛有,毗卢遮那佛有,一切佛都有,一切菩萨也有,一切众生也有,一切人有,一切畜生也有,乃至於饿鬼、地狱统统具足,平等!遍法界虚空界,不但包括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是什么?花草树木有,山河大地有,遍法界虚空界统统都有。所以这个功德要赞叹,十方诸佛经多少时间?经刹尘劫,尘是微尘,一粒微尘就算一劫。这个地球上多少微尘,你能算得清吗?不是一个地球,是一个刹,刹是什么?刹是佛国土,一尊佛的教化区,经上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佛刹。这一个佛刹里头磨成微尘,一尘即一劫。这一劫是多长的时间?佛法里面讲,劫有大劫、中劫、小劫。小劫有好几种讲法,经上最常讲的是从人的寿命,一增一减是一劫。人的寿命最短的时候是十岁,那是平均年龄,最短的时候十岁,那时候人很苦、很可怜。每过一百年加一岁,这样加到八万四千岁,你就知道那是多少年,那可以算得出来的。然后八万四千岁那是满了,不会再高了,到八万四千岁之后就往下减,一百年减一岁。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减劫,也就是他那个时候一般平均寿命是一百岁,一百年减一岁,减到我们现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记载是三千年,那就减了三十岁,现在平均寿命就七十岁。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叫一个大劫。多少个大劫?刹尘大劫,这是讲的大劫。十方诸佛经这么长的时间,说不能尽,赞不完的,为什么?尘刹劫确实它还是有数,自性里面本具的功德没有数。真的,佛经上讲的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给你讲真话,赞叹不尽的。一定要知道,这是我们自己自性本具的功德,《华严经》上所说的真是刹尘里面的一尘而已,怎么能说得尽?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如何能说得尽?说不尽!
为什么说这些话?这些话你真正懂了,你真正明白了,你就晓得成佛好,赶快去成佛。成佛真的得大圆满,智慧圆满,功德圆满,寿命是无量寿,真正得大自在,那个福报,人间天上没得比,那才真正享受。所以你看看《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看看《无量寿经》所讲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佛也不过就略说说而已,我们就会非常感叹为什么在这个世间受苦受难。错了,错得太离谱,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会回头了。回头再来,那就是佛菩萨示现,来干什么?来教化众生的。教化众生有没有吃苦?看样子是好像吃苦,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情。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也住世八十岁,讲经教学四十九年,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我们世间人看到这个样子苦不堪言,而释迦牟尼佛若无其事,为什么?他没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他是来做样子给世间众生看的!什么意思?看到希望你们觉悟,真的,善根深厚的人一看到就开悟,不必去听经、不必去学教,就开悟了。上上根人一见到就开悟,上中下根的人还不行,上中下根人要教学,所以要听教诲,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
上根一般的都会有成就,中下根性的人就不一定,可是与净土有缘的人,能够遇到佛说这个法门,佛说这个法门真正慈悲到极处。世尊当年在世,无论讲什么经都是一遍,没有重复的,唯独讲《无量寿经》,古大德告诉我们,至少他讲过三次,他不是一次。这是讲至少,为什么?《无量寿经》在中国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曾经翻译过十二次,也就是说《无量寿经》有十二种不同的版本。可是其中有七种版本都失传,古时候没有发明印刷术,经典都是手抄本,数量很少,很容易失传。宋朝时候才开始有编辑《大藏经》,就把佛的经典收集起来编成一套丛书,分门别类把它整理出来。这个时候只收集到五种《无量寿经》,其他的七种再找不到了。这七种本子里面,里面的差别很大,所以古人讲原本绝不是一种。原本要是一种,翻译出来,当然翻译的人不同,翻译的文字不会一样,可是总是大同小异,这是一定的道理。最明显的也最重要的,阿弥陀佛发的愿,我们常讲四十八愿,这五种本子里面,四十八愿的只有两种本子,二十四愿的也有两种本子,三十六愿的一种,宋朝翻译的《无量寿庄严经》,它是三十六种。这是决定不应该的,不应该有这种现象的。为什么这么明显、这么重要的出现了三个,二十四、四十八、三十六?古大德从这个地方就肯定,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无量寿经》,至少是三种不同的本子,我们翻译出来才会变成这样子,否则的话不可能。失传的那个七种还不晓得,所以说至少,世尊当年在世,《无量寿经》讲过三次,这个推想是非常合理的。多次宣说,那不一样,就说明这个法门重要,这个法门跟一般法门不相同,希望我们明了之后要珍惜。
下面普贤菩萨说,「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也」。这就是劝我们,你要想成就性德,自性本具的功德,我们是迷失了自性,自性里无量功德现在变成什么?给诸位说,变成无量烦恼,本来是功德,现在变成无量烦恼。现在怎么样从无量烦恼再回头,再回归到无量功德?那就得修这十种行愿,这十种行愿能够帮助我们转烦恼成菩提,这就重要了。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先说礼敬。佛法,大乘,尤其是普贤行,大乘当中的大乘,第一个重视的就是礼。我们再回头想想,我们的老祖宗,在中国古圣先贤对礼重视。现代人常说中国特色、中国精神,有人问过我,中国特色是什么?中国精神是什么?我说用一个字来代表,那就是「孝」,孝道是中国特色,是中国的精神。如果细说,它四个科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具体说明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它最重视的是仁、义、礼,为什么?它说得最多。五伦里面,君臣有义,五伦里头有义;五常里面,仁、义,你看有义;四维里面,礼、义,你看又有义;八德里头,信、义,这四科里头都有义,这对义重视。第二个,仁也是四个,五伦里面,父子有亲,亲就是仁,仁爱,所以五伦里头有;五常里面,仁义礼智信,有仁;四维里面没有,八德里头有两个,仁爱和平,仁,爱也是仁,所以它有两个仁,一个亲、一个爱。你看看这是中国人的精神。所以孟子见梁惠王,告诉梁惠王不要讲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义代表了儒家,「孔曰成仁」,孔子讲仁,孟子讲义,「孟曰取义」,成仁取义。礼讲了三个,这对礼就重视,四维里头,礼义,头一个就是礼,礼义廉耻;五常里面,仁义礼智信,有礼;八德里头有礼,讲了三个,这都是最重视的。
礼跟敬常常连在一起的,「礼敬诸佛」,人人都有礼,社会就和谐,矛盾化解了,冲突化解了。你想骂人、责备一个人,人家给你深深一鞠躬,你口就开不开了;你看到那个人有礼貌,在从前,趴在地上给你磕三个头,你还有什么话说?所以中国人古时候称为礼义之邦,和谐社会。中国的社会教育是礼教,礼跟义是连著的,是教礼、教义。在佛法里面,《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福,第一条就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敬师,这是中国特色的根本。中国人他是怎样学成圣贤君子?就是从这个根里面做出来的,孝亲、尊师。尊师是重道,内心里面把道看重,这是我们现在讲价值观,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什么?是仁义,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孝亲尊师。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是功利主义,跟我们恰恰相反,西方人认为富有就乐,中国不是的,中国贫而乐,富就更不必说了。外国人贫他就苦,中国人贫他还是快乐,没有不快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幸福。
所以礼跟敬,是我们学习圣贤、学习佛菩萨入门之处,没有礼、没有敬你永远不能入门。老师教学,早年老师常常告诉我们,这个人他有十分诚敬对老师,真诚、恭敬到老师这个地方来求学,老师要教他九分,他有十分的心,教他九分,老师对不起学生,你没有能满足他,你打了折扣。如果这个学生只有一分诚敬,老师不会教他两分,为什么?他只能接受一分,你再加他一分,漫出来了,他不能接受,那叫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老师如何看出学生诚敬?就在平常礼敬上,很重要。老师不是神仙,没有他心通,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你外表的是你内心的反应。首先观察你诚不诚实,诚实是第一个条件,再观察你孝不孝顺,然后你再观察他对长辈恭不恭敬,要客观的观察。对长辈都尊敬,对老师当然尊敬,这个尊敬是真的,出自於内心的,真诚心,不是装出来的,那老师就得认真教他。
我早年在台湾亲近这三个老师,那个时候真是贫穷潦倒,连吃饭都有问题。很想学一点东西,经济条件不够,上学缴不起学费,自己要谋生要养自己,收入非常微薄,仅仅够生活而已,没有多余的。听说方东美先生在台湾是个很著名的哲学家,在台大授课。我们就打个妄想,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寄了一篇文章给他看,目的是希望旁听他的课,他能够答应我旁听他的课。我写的信是毛笔工工整整写的,很规矩,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不长,两千多个字,也是用毛笔工楷写的,这是什么?这是诚敬。寄给他,一个星期之后他回我一封信,约我到他家里去见面,我就准时到他家里面去拜访。见面之后,我们很恭敬,这是心目当中最佩服、最仰慕的一位大德。他让我坐下,问我家庭状况,问我过去的学习。我告诉他,因为抗战,战乱逃难,这期间当中失学三年,我只念到初中毕业。他看著我:你有没有骗我?我说:我说的是真话,不敢骗老师。他就说:你写的信,你写的文章,我们台湾大学学生写不出来。所以他怀疑我欺骗他。我就给老师说,虽然失学,没有在学校念书,我很喜欢读书,我几乎没有离开过书本,喜欢读书。这他才明了。然后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诸位要知道,六十年前,「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听老师这些话,这是凉水浇头,我希望是去学校旁听他的课,这他老人家明显的拒绝了。我听到很难过,表现得当然很沮丧。大概五分钟之后,他告诉我: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是我们作梦都不敢想的,没有缴学费,没有一丝毫的供养,他不让我到学校去旁听,他到家里单独教我,我们受宠若惊。
大概二十年之后我才恍然明白了,他为什么?那就是诚敬心,大概他所遇到的学生,没有像我对他这么恭敬的。就证实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那表现得十分诚敬。所以单独教我,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一个星期两个小时。我工作,也只有星期天有时间,到他家里去上课。我对佛教认识就是他介绍的,给我讲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他从西方哲学讲起,讲到中国、讲到印度,最后是讲佛经哲学,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闻所未闻;「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才把我们以前对佛教那个误会化解了。以前我们都认为它是宗教、它是迷信、它是多神教,比基督教都比不上,基督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它什么都拜,泛神教、多神教在宗教属於低级宗教。才把这个观念转过来,真不容易。我很好奇,我说老师,你佛经哲学从哪里学来的?我们能相信他。他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有一年生病了,抗战八年,生病他在峨嵋山养病。那个时候讲峨嵋山我还不知道,没去过,终於在二000年,我上了峨嵋山。我陪同新加坡九个宗教的代表团到中国去旅游、参访,由中国宗教局接待,派了一位司长、一位处长全陪,安排我们到峨嵋山去参访,确实那个环境非常之美、优雅。他告诉我,在峨嵋山养病的时间很长,好像住了几个月,山上没有报纸、没有杂志,那个时候连电话都没有。他什么东西都不能看,看书也看成习惯了,喜欢读书,只有佛经,他就在那里看经,愈看愈有味道。养病期间当中,他认识了佛教,所以他肯定佛教是哲学,佛教不是宗教,把这个观念介绍给我,我也继承他这些观念。
我在认识佛教不久,大概还不到两个月,很幸运我认识了章嘉大师。我说,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我知道这是好东西,这是大学问,我向大师请教,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佛法的境界?他教我,「你学佛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你要不认识他,你很容易走岔路」,中国人讲走弯路,可能把路走错了,你首先得认识他。叫我去看《释迦谱》、《释迦方志》,这两种书在台湾当时找不到,只有到寺庙里面去找《大藏经》。从《大藏经》里面找到,我们抄,没有这个书卖,抄,把它抄出来,好在分量都不太多。从这个地方就认识了释迦牟尼佛,佛是什么意思?佛就是中国人讲的圣人,菩萨就是中国人讲的贤人,印度话跟中国话不一样,就这么个意思,所以才明了。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知道他是王子出身,聪明好学,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在当时印度,确实是文化、学术在全世界那是最高峰的一个时代,无论是宗教,印度宗教很多,学术学派也很多,都有辉煌的成就。他们学习的特色都著重禅定,所以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是古老婆罗门教所传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释迦牟尼佛四禅八定一定修得非常好。在禅定当中,空间维次就没有了,突破了空间维次,所以他能够看到、能够接触到整个的六道,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突破了。六道上面有二十八层天,下面是畜生、饿鬼、地狱,全都看见了。只要你修学这个方法,你就能看见,所以这个决定不是骗人的。
在一般,修到第八定就不能再突破,第八定看到什么境界?好像我们中国古人讲的混沌,「混沌初开,干坤始奠」,我们中国人有这种讲法,以为那就是宇宙的源头,宇宙就从那来的。这个说法,释迦牟尼佛还不满意,肯定他有疑问,为什么?我们如果入这个境界,我有疑问,至少我还要想了解三桩事情。六道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我至少会有这三个问题。这三个疑问,当时印度宗教跟学术都不能解答。所以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十九岁开始去学,到三十岁,孔夫子也说「三十而立」,孔子十五岁有志於学,三十而立。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大彻大悟,怎么悟的?他入更深的禅定。禅定的功夫,实在讲也是没有止境的,绝对不是只有八个阶段。阿罗汉是第九个禅定,比八定高一个阶级,他就脱离六道轮回了。佛入得更深,就是中国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一见性所有的疑问全都解答了。这个时候他就出来教学,那一年三十岁,教了四十九年,他过世是七十九岁,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讲八十岁,教学四十九年。经上讲,讲经三百余会,那个三百余会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办班,办班三百多次,教学四十九年。
这样我们才真正恍然大悟,明白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职业教师。佛经里面所讲的佛陀、菩萨、罗汉,就像我们现在学校的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它是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是佛陀,其次的是菩萨,最低的是阿罗汉,阿罗汉他超越六道轮回了,这是阿罗汉;超越十法界是佛陀,菩萨在十法界,在十法界里面,成佛超越十法界了,我们这才搞清楚。所以佛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本来是佛,迷了才出现十法界、出现六道轮回;迷得轻的,四圣法界,迷得重的,六道轮回。六道跟十法界不是真的,佛经上常常把它比喻在作梦,十法界是作梦,六道是梦中之梦。什么时候你梦醒了,六道没有了,四圣法界现前,你从梦中梦醒过来了,你还在作梦。再一次梦醒,真醒过来,十法界没有了,什么境界现前?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现前。实是真实的,说明十法界、六道是假的,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才现前,真的身体、真的我出现了。十法界、六道里头没有我,所以讲常乐我净完全是一种幻觉,没有,无我;可是到实报庄严土就有真的,常乐我净四净德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有真我。「我」,在佛法里面的定义很多,主要有两个,我是主宰的意思,第二个是自在的意思。我们想想,现在我们把身体当作我,这身体能做主宰吗?如果要能做主宰,我头一个就希望年年十八,行不行?不老、不衰、不病、不死,那才做得了主宰。做不了,没法子,任何人做不到,岁月不饶人,你一天一天的衰老,你做不了主。第二个,你得不到自在,你不能自在,不能够随心所欲,做不到。可是在实报土里面的我,就都做到了,明心见性,那个我真的是主宰,无量寿!那个世界里头没有变化,不思议的境界。
佛证得了,普贤菩萨证得了,他们希望我们也能够证得,那是什么?佛家常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原来佛教教学的宗旨,一般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话讲得没错,离什么样的苦,得什么样的乐,你想像不到。离六道轮回的苦,离四圣法界变易生死的苦,这事很少人知道。得什么乐?得究竟圆满的乐,为什么?因为你本来享有究竟圆满的乐。这不是佛给你的,也不是你修得的,你本来是的,你现在迷失了自性,去作恶梦去了;现在没有别的,从恶梦当中把你唤醒,把你叫回来,佛法教学的宗旨、目的在此地。可是这桩事情,佛菩萨虽然很慈悲,大慈大悲,苦口婆心的来教我们,可惜怎么?我们不相信,我们不能接受,我们只安於现前,这梦中不错,梦里头有苦有乐受的,他以为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在作梦。佛在古时候教学,确实古人比我们老实,有这个耐心来听佛讲经,有这个善根能够领悟佛陀讲的这些道理,依照这些道理去修行。修行是什么?修行实际上就是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这是真正的禅定。有了定功,佛所讲的这个境界逐步就现前,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建立弘愿。要成就自己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四弘誓愿里面「佛道无上誓愿成」,要修养德行、成就学问,那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见性之后统统恢复了。有智慧、有德能、有无量的神通方便,才有能力像佛一样,随类应身去帮助那些还在迷惑颠倒的众生。像古佛帮助我们一样,我今天成佛了,也要发心去帮助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给他讲什么法门就讲什么法门,他接触到、他看到、他听到,能生欢喜心,能认真的学习,他就成就了。
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从什么地方表演开始?从礼敬,这个诸位要知道,从礼敬诸佛。再说诸佛,诸佛有过去佛,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上给我们介绍,过去千佛、过去万佛,经典里面有《万佛名经》,就是佛的名字,有《千佛名经》,这都过去的。有现在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的,现在还住世,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他方世界,他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特别是《华严经》,给我们讲十方世界,每一方都有佛在那里教化众生。未来佛,未来佛在哪里?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所以佛对众生不敢轻慢,为什么?他知道你将来一定作佛,他对你用什么礼节?用对佛的礼节来对你,这是佛。我们见佛都是恭恭敬敬的顶礼三拜,释迦牟尼佛见到我们没有看到他顶礼三拜,好像释迦牟尼佛没做到。不是的,那是形式,诸位要知道,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释迦牟尼佛要对你顶礼三拜,就把你吓跑掉了,你还敢跟他学吗?你什么样的根性,他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你,那是表现在外面;内心对你的恭敬,跟对一切诸佛如来的恭敬没有两样,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有差别,众生根性不一样,这叫善巧方便不相同,内里面那个真诚恭敬心是平等的、是一样的。所以决定是平等恭敬、礼敬,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
大乘经教里常讲,「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这里头著重「佛」字,佛什么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是智慧的意思。换句话说,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具有圆满的智慧,本能有圆满的大觉,这不是从外头来的。而现在呢?现在他迷失了,怎么迷的?他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就迷了,那叫无明;本来明,现在不明了。因无明,他就起分别,分别是第二重的迷惑;因分别,他就有执著,执著是第三个迷惑。所以六道里面迷得太深了,那是无明、分别、执著统统有,这是六道,智慧、觉悟完全丧失掉,没有智慧就是愚痴,没有觉悟就迷惑颠倒。这样的心态,所以他对於自己、对於环境,他想错了,他看错了,当然他就说错了、做错了。这些错误让他感得的是苦报,这个苦报是什么?苦报就是六道,六道是果,果从哪里来的?是从他造作因上来的。这个因果里面又有善恶,断恶修善的人,诸位要知道,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他的分别执著没断,果报在哪里?还在六道,出不了六道;要造作种种不善的业,那就是下三道,六道里面下三道,畜生、饿鬼、地狱。
前天有个同学从网路上下载一个报导送给我看,我看过了,我也给大家看。印度有个十六岁的小孩,车祸死了,他在死之前告诉他的家人,他在同一个家庭曾经来了五次。第一次投胎在这个家庭,小孩,六岁死了。第二次,死了之后没离开这个家庭,投什么胎?蜜蜂,投蜜蜂。第三次是苍蝇,第四次是一条蛇,被他们家人打死了。所以这是第五次,人身,十六岁车祸死了。这是讲六道轮回,你看,人、畜生。那个家人不知道蛇是他家的小孩又来了,如果要是知道的话,他怎么会忍心把它打死?你看换个身体就不认识了,那个苍蝇,人也不认识,也会把它打死。这就是说明真的有六道。现在外国,我不知道此地有没有?催眠术,深度的催眠能让你这个人回到过去世,你过去是什么样的身分,这一催眠,人一说出来,都知道了。这个小孩,当然受这些身,寿命都不长,你看苍蝇、蜜蜂寿命都不长,所以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世是个人,这一世变成苍蝇,别人不知道,他清楚。所以,我们不能瞧不起这些小动物,它知道它前世,我们不知道。这是给我们有力的一个证明,这些例子很多,要去搜集这些资料真是太多了,证明真有六道轮回。在最近半个世纪,在西方,我在美国住的时间比较长,美国的心理医生很多,也就是这半个世纪,疾病,心理病的人是愈来愈多。而这些心理医生对他们治疗的方法,多半都是用催眠去找出他的病根。病根找到之后,他一明白、一觉悟了,心态一转变,很容易治好。所以医药对疾病,常言道只有三分的效果,心态转过来,那是七分的成功,这个事情就不是假的。我们了解事实真相,首先我们把恐惧这个错误的观念就能放下,人有没有死?没有死,换个身体而已。可是换什么身体?可别去换苍蝇,可别去换蛇,这个都是一般人讨厌的,我们自己也不喜欢;要换人身,要换天人身,要往上面去,不要往下堕落。要往上去,修养伦理道德,帮助我们提升。如果遇到宗教,宗教都是好的,无论哪个宗教都可以帮助你生天,这是真的,一点不假。但是佛法能够帮助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无比的殊胜。这个我们不能不感谢释迦牟尼佛,要不是他的出现,我们只知道天道是最高的。所以许多人羡慕天人、羡慕天堂。
学习,释迦牟尼佛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效法。他在世的时候,跟我们中国孔子非常相像,但是孔子学成之后很想做官,这一点释迦牟尼佛跟孔子完全相背。释迦是王子出身,他要学成之后,回到家里继承王位,他不干,他舍弃王位,过苦行僧的生活,来教化众生。用我们今天眼光来看他,他是个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的社会教育家。尤其难得的是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你只要找到他,他一定会教你,热心的教你。我们中国人还讲,一分恭敬教你一分,两分恭敬教你两分,释迦牟尼佛连这个都不说,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心态找他,他统统教你,真难得,叫大慈大悲。是个义务的工作者,他不收学费,完全义务来教导,非常的难得。我们把他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晓得他跟宗教风马牛不相干。现在人把他看作宗教,那是什么?那是极大的误会,没有去看看他经典,他所讲的是些什么、他所教的是什么,误会他是个宗教。可是在现实上来说,现在的佛教寺院、庵堂,它真的变成宗教,叫变质,变成宗教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应该怎么说?宗教的佛教,要这样说法才对,才不冤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他本身是什么?他本身是教育的佛教,这是正当的,他是教育,教育的佛教。现在除了宗教的佛教之外,还有很多,有学术的佛教,学术的,许多大学里面开的佛学课程。方东美先生晚年在台湾大学,完全开的是佛经的课程,他讲有三个大单元,一个单元都讲好几年,他讲过「大乘佛学」、「魏晋佛学」、「隋唐佛学」。台大退休之后到教会学校辅仁大学,天主教的学校,博士班教「华严佛学」。我跟他老人家认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在学校里全讲佛经,这是很少见的,非常少见。
所以说到众生有佛性,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他有智性,他有觉性,他当然可以成佛。佛又说到了,无情众生,无情就是我们今天讲矿物、植物,动物是有情的,有感情的,植物好像没有,矿物没有,佛说了,它有法性,无情众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上有一句名言,叫「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跟无情,同,都能够达到圆满的种智。种智是成佛,是佛所证得的,叫一切种智。阿罗汉他所证得的是叫一切智,阿罗汉所证的,他脱离六道轮回了。一切智里头主要所讲的是万法皆空,这是一切智,没有例外的,跟《般若经》上所讲的一样,「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阿罗汉证得。菩萨比阿罗汉高明,菩萨证得一切智,也懂得道种智。道种智是这一切万事万物,什么道理形成的,什么道理而存在的,这个阿罗汉不知道,菩萨知道;一切这些幻相,六道里头、十法界里头依正庄严怎么来的,菩萨知道。这叫什么?这叫道种智,种是种种,宇宙之间种种的事他统统知道,这差别的现象他都知道。到佛果的时候,这两种智慧都圆满,所以叫一切种智,种智就是道种智,一切智是阿罗汉证的,这种种道理是菩萨证得的,佛才圆满,你看「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换句话说,你修行将来成佛了,你会看到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全成佛了。这个境界我们想不通,真的是想不通,为什么?你想是妄想,妄想怎么能通?真实智慧,智光照见就通了,妄想是想不通的,必须得真实智慧。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因此,我们对无情众生要恭敬,也就是对树木花草也要恭敬,对山河大地要恭敬,对自然现象要恭敬,这才叫诸佛,统统是诸佛。真正学佛人看到一个蚂蚁,合掌称蚂蚁菩萨;看到一个苍蝇,称苍蝇菩萨;看到一棵小草,称小草菩萨,树神菩萨、花神菩萨。这不是迷信,这是恭敬,礼敬诸佛,为什么?同一个自性变的。
我们读了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那讲得多详细,整个宇宙万事万物是一体,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都是这一体变现的。所以体是一个,是自性。自性圆、明,这是说自性的性德,圆是圆满,明是智慧。圆里面,德行的圆满,我们今天讲觉悟的圆满、相好的圆满,把智慧,智慧另外说一个,明是智慧。正是《华严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用一个圆字来代表,智慧用个明字。自性圆明体,这是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的。我是自性变现的,人也是自性变现的,佛也是自性变现的,菩萨还是自性变现的,乃至於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自性变现的,一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一体,你恭敬它就是恭敬自性,这是华严的宇宙人生观。一体里面,到什么地方去找对立?对立找不到。对立找不到,哪里有矛盾?哪里有冲突?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学《华严》、学普贤行,决定得大圆满,究竟圆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量寿经》菁华第一段,这段经文是《无量寿经》第二品,「德遵普贤」经文的第一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这一句就是净土宗的修学宗旨。古大德将「普贤行愿品」最后一章,也是最后的一卷,单独提出来流通,并且附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学习经教的同学,也许知道净土四经这个说法。把它附在三经之后,是清朝末年咸丰年间魏源居士他做的。这个做法很值得赞叹,让大家明了净土跟《华严》的关系是一不是二。在更早的时候,乾隆时代彭际清居士说过,说过不只一次,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我相信这也许给魏源居士的启示,他将「普贤行愿品」列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净土五经,这五经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都熟知,净土宗最近的一代祖师印光大师,这第十三代。印光大师将《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章,第二十四「大势至圆通章」,把这一章经取出来放在净土四经的后面,就变成净土五经。
我们再想想,我们能不能再找一个东西放在后头变成净土六经?找不到,为什么?它已经圆满,真的是圆满了。为什么?四经等同《华严》,换句话说,极乐世界修什么?就是修「普贤行愿品」。为什么说到「大势至圆通章」圆满了?「大势至圆通章」实际上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少,《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它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我在早年讲经,都称它作净土宗的心经,简单扼要。如果说《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六百卷《大般若》归纳起来就是《般若心经》,《般若心经》展开来就是六百卷《大般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二十二年所说的。所以《心经》念的人很多,懂得人不多,为什么?如果真的懂了,六百卷《般若经》你全就通了,这是真的。可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不仅是净土宗的心经,它可以说是一大藏教的心经,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他的核心宗旨说的什么?就是「大势至圆通章」。这个由来,历史很久了,唐朝时候,善导大师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他老人家讲,「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诸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这个世间是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出现在十法界,每一尊佛的刹土都有十法界,一切诸佛出现在十法界、出现在六道,他说什么?就是说弥陀净土。「大势至圆通章」内容是什么?内容就是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专修净土。「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果;「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因,你看看念佛是因,见佛就成佛了,成佛是果。所以印祖把这一章拈出来就圆满了,以后再不可能有六经出现。我们明白古来的祖师大德这样的用心,我们对这个法门就肯定了,坚定信愿,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这一句经文说明了,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从下下品到上上品,下下品是凡圣同居土,上上品是实报庄严土,皆修普贤之德。我们就晓得了,净宗跟华严是一不是二,难怪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他讲个中本,那当然还有个小本,小本就是《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跟《华严经》,是一而三、三而一,略说就是小本,细说就是大本,而《无量寿经》折衷,便於受持。这个意思就是说,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是从十住说起,十信不说,为什么?十信没出十法界。十信圆满,上升到初住,就超越十法界,生到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这是法身大士,真的成佛,这不是假佛,真成佛了。可是这四十一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上等觉,四十一个位次,都要随普贤菩萨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那是华藏世界。早年我住在新加坡,有同修问我,极乐世界跟华藏世界他辨别不清楚,这两个世界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殊胜?我给他举个比喻说,你就好懂了。华藏世界好比是新加坡,新加坡城市国家,极乐世界好比是乌节路,新加坡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乌节路。我说乌节路就是极乐世界,新加坡就好比华藏世界,这大家就明白了。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就到了华藏,生到华藏世界也就到了极乐,是一不是二。可是十方菩萨生到华藏世界,还要跟著文殊、普贤去逛乌节路,你就晓得极乐世界是多么的殊胜。
佛在许多大乘经上说,大乘经论赞叹弥陀净土的有一、二百种经论,曾经说过,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圆是圆满。也就是说,圆满的佛果是从普贤行里面成就的,就是天台家所讲的圆教的佛果。我们在这一生得到人身、闻到大乘,在大乘里面又有缘分闻到净土、闻到《华严》,这实在是无比的稀有、无比的幸运,我们真正明了极乐世界是普贤愿行成就的。现在我们遇到2012,传说地球上有大灾难,普贤行能造极乐世界,如果我们这个世界人一下觉悟了,我们来修普贤行,我们这个世界所有一切灾难都化解,也变成极乐世界。诸位想想这个道理,我们就相信了,我们要认真努力来学习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具体教导,就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讲什么?它的内容讲我们现前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怎样落实普贤行,善财做出榜样给我们看,这太稀有了,叫五十三参。善财跟五十三位佛菩萨来表演,把《华严经》像舞台表演的方式演出来给我们看,也就是教我们怎样学佛,学佛是个什么样子。这里面有出家、有在家,实际上出家不多,五十三位善知识,出家只有六个人,其他的全是在家的。最详细的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四十华严》,这一品经就是五十三参这一品,有四十卷经文。这品经传到中国来是完整的,没有欠缺,在中国也是把它圆满的翻出来,翻得非常好,我们有机会会在一起学习。
下面一句讲,『具足无量行愿』,无量行愿,行是实行,我们中国人讲笃行,夏莲居老居士讲真干,行是真干;愿是志愿,佛家讲发愿,归纳起来讲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普贤行愿归纳,这四句;展开来那就是无量行愿,展开。佛家为了教学方便起见,无量太多了,四愿又太简单,所以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做为无量行愿的总纲领,这就是普贤行愿。我们经文里面讲『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普贤行,普贤菩萨修行与其他行门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在普贤菩萨的用心,普贤菩萨所用的心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普贤菩萨没有分别执著,在如来的实报土,连起心动念都没有。我们今天学普贤菩萨,真修普贤行,要怎样才像个普贤菩萨?把我们的分别心、执著心放下就像了。如果还有分别执著,那就不像,那不是修普贤行,虽然学普贤十愿,也不是普贤行,为什么?他不是普贤的心。当然普贤心是真心,我们怎么学也学不像,也学不到,可是总得方向没错,向著这个方向,对准这个目标,虽然还没有到,目标对准了,方向没有错,也算是普贤行,为什么?你将来决定会达到。那就是大经里面常常教我们的,必须要把执著放下,从哪里放起?要从自私自利放起,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那不是好东西,那是六道里面的诱惑,你要贪图,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一定要放下;最后要放下贪瞋痴慢,我们的方向、目标就正确,这几种障碍必须要排除。
「普贤菩萨於华严会上逝多林中,称叹如来胜功德已」,这是在大会上,普贤菩萨,这个如来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为大家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就是《华严经》修行的方法,说完之后,普贤菩萨赞叹。然后「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十方诸佛,经刹尘劫,说不能尽」,此地讲的如来是自性,所以佛法平等,每个人自性里面本具的功德,就是此地所讲的如来功德。释迦佛有,弥陀佛有,毗卢遮那佛有,一切佛都有,一切菩萨也有,一切众生也有,一切人有,一切畜生也有,乃至於饿鬼、地狱统统具足,平等!遍法界虚空界,不但包括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是什么?花草树木有,山河大地有,遍法界虚空界统统都有。所以这个功德要赞叹,十方诸佛经多少时间?经刹尘劫,尘是微尘,一粒微尘就算一劫。这个地球上多少微尘,你能算得清吗?不是一个地球,是一个刹,刹是什么?刹是佛国土,一尊佛的教化区,经上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佛刹。这一个佛刹里头磨成微尘,一尘即一劫。这一劫是多长的时间?佛法里面讲,劫有大劫、中劫、小劫。小劫有好几种讲法,经上最常讲的是从人的寿命,一增一减是一劫。人的寿命最短的时候是十岁,那是平均年龄,最短的时候十岁,那时候人很苦、很可怜。每过一百年加一岁,这样加到八万四千岁,你就知道那是多少年,那可以算得出来的。然后八万四千岁那是满了,不会再高了,到八万四千岁之后就往下减,一百年减一岁。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减劫,也就是他那个时候一般平均寿命是一百岁,一百年减一岁,减到我们现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记载是三千年,那就减了三十岁,现在平均寿命就七十岁。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叫一个大劫。多少个大劫?刹尘大劫,这是讲的大劫。十方诸佛经这么长的时间,说不能尽,赞不完的,为什么?尘刹劫确实它还是有数,自性里面本具的功德没有数。真的,佛经上讲的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给你讲真话,赞叹不尽的。一定要知道,这是我们自己自性本具的功德,《华严经》上所说的真是刹尘里面的一尘而已,怎么能说得尽?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如何能说得尽?说不尽!
为什么说这些话?这些话你真正懂了,你真正明白了,你就晓得成佛好,赶快去成佛。成佛真的得大圆满,智慧圆满,功德圆满,寿命是无量寿,真正得大自在,那个福报,人间天上没得比,那才真正享受。所以你看看《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看看《无量寿经》所讲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佛也不过就略说说而已,我们就会非常感叹为什么在这个世间受苦受难。错了,错得太离谱,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会回头了。回头再来,那就是佛菩萨示现,来干什么?来教化众生的。教化众生有没有吃苦?看样子是好像吃苦,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情。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也住世八十岁,讲经教学四十九年,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我们世间人看到这个样子苦不堪言,而释迦牟尼佛若无其事,为什么?他没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他是来做样子给世间众生看的!什么意思?看到希望你们觉悟,真的,善根深厚的人一看到就开悟,不必去听经、不必去学教,就开悟了。上上根人一见到就开悟,上中下根的人还不行,上中下根人要教学,所以要听教诲,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
上根一般的都会有成就,中下根性的人就不一定,可是与净土有缘的人,能够遇到佛说这个法门,佛说这个法门真正慈悲到极处。世尊当年在世,无论讲什么经都是一遍,没有重复的,唯独讲《无量寿经》,古大德告诉我们,至少他讲过三次,他不是一次。这是讲至少,为什么?《无量寿经》在中国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曾经翻译过十二次,也就是说《无量寿经》有十二种不同的版本。可是其中有七种版本都失传,古时候没有发明印刷术,经典都是手抄本,数量很少,很容易失传。宋朝时候才开始有编辑《大藏经》,就把佛的经典收集起来编成一套丛书,分门别类把它整理出来。这个时候只收集到五种《无量寿经》,其他的七种再找不到了。这七种本子里面,里面的差别很大,所以古人讲原本绝不是一种。原本要是一种,翻译出来,当然翻译的人不同,翻译的文字不会一样,可是总是大同小异,这是一定的道理。最明显的也最重要的,阿弥陀佛发的愿,我们常讲四十八愿,这五种本子里面,四十八愿的只有两种本子,二十四愿的也有两种本子,三十六愿的一种,宋朝翻译的《无量寿庄严经》,它是三十六种。这是决定不应该的,不应该有这种现象的。为什么这么明显、这么重要的出现了三个,二十四、四十八、三十六?古大德从这个地方就肯定,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无量寿经》,至少是三种不同的本子,我们翻译出来才会变成这样子,否则的话不可能。失传的那个七种还不晓得,所以说至少,世尊当年在世,《无量寿经》讲过三次,这个推想是非常合理的。多次宣说,那不一样,就说明这个法门重要,这个法门跟一般法门不相同,希望我们明了之后要珍惜。
下面普贤菩萨说,「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也」。这就是劝我们,你要想成就性德,自性本具的功德,我们是迷失了自性,自性里无量功德现在变成什么?给诸位说,变成无量烦恼,本来是功德,现在变成无量烦恼。现在怎么样从无量烦恼再回头,再回归到无量功德?那就得修这十种行愿,这十种行愿能够帮助我们转烦恼成菩提,这就重要了。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先说礼敬。佛法,大乘,尤其是普贤行,大乘当中的大乘,第一个重视的就是礼。我们再回头想想,我们的老祖宗,在中国古圣先贤对礼重视。现代人常说中国特色、中国精神,有人问过我,中国特色是什么?中国精神是什么?我说用一个字来代表,那就是「孝」,孝道是中国特色,是中国的精神。如果细说,它四个科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具体说明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它最重视的是仁、义、礼,为什么?它说得最多。五伦里面,君臣有义,五伦里头有义;五常里面,仁、义,你看有义;四维里面,礼、义,你看又有义;八德里头,信、义,这四科里头都有义,这对义重视。第二个,仁也是四个,五伦里面,父子有亲,亲就是仁,仁爱,所以五伦里头有;五常里面,仁义礼智信,有仁;四维里面没有,八德里头有两个,仁爱和平,仁,爱也是仁,所以它有两个仁,一个亲、一个爱。你看看这是中国人的精神。所以孟子见梁惠王,告诉梁惠王不要讲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义代表了儒家,「孔曰成仁」,孔子讲仁,孟子讲义,「孟曰取义」,成仁取义。礼讲了三个,这对礼就重视,四维里头,礼义,头一个就是礼,礼义廉耻;五常里面,仁义礼智信,有礼;八德里头有礼,讲了三个,这都是最重视的。
礼跟敬常常连在一起的,「礼敬诸佛」,人人都有礼,社会就和谐,矛盾化解了,冲突化解了。你想骂人、责备一个人,人家给你深深一鞠躬,你口就开不开了;你看到那个人有礼貌,在从前,趴在地上给你磕三个头,你还有什么话说?所以中国人古时候称为礼义之邦,和谐社会。中国的社会教育是礼教,礼跟义是连著的,是教礼、教义。在佛法里面,《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三福,第一条就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敬师,这是中国特色的根本。中国人他是怎样学成圣贤君子?就是从这个根里面做出来的,孝亲、尊师。尊师是重道,内心里面把道看重,这是我们现在讲价值观,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什么?是仁义,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孝亲尊师。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是功利主义,跟我们恰恰相反,西方人认为富有就乐,中国不是的,中国贫而乐,富就更不必说了。外国人贫他就苦,中国人贫他还是快乐,没有不快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幸福。
所以礼跟敬,是我们学习圣贤、学习佛菩萨入门之处,没有礼、没有敬你永远不能入门。老师教学,早年老师常常告诉我们,这个人他有十分诚敬对老师,真诚、恭敬到老师这个地方来求学,老师要教他九分,他有十分的心,教他九分,老师对不起学生,你没有能满足他,你打了折扣。如果这个学生只有一分诚敬,老师不会教他两分,为什么?他只能接受一分,你再加他一分,漫出来了,他不能接受,那叫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老师如何看出学生诚敬?就在平常礼敬上,很重要。老师不是神仙,没有他心通,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你外表的是你内心的反应。首先观察你诚不诚实,诚实是第一个条件,再观察你孝不孝顺,然后你再观察他对长辈恭不恭敬,要客观的观察。对长辈都尊敬,对老师当然尊敬,这个尊敬是真的,出自於内心的,真诚心,不是装出来的,那老师就得认真教他。
我早年在台湾亲近这三个老师,那个时候真是贫穷潦倒,连吃饭都有问题。很想学一点东西,经济条件不够,上学缴不起学费,自己要谋生要养自己,收入非常微薄,仅仅够生活而已,没有多余的。听说方东美先生在台湾是个很著名的哲学家,在台大授课。我们就打个妄想,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寄了一篇文章给他看,目的是希望旁听他的课,他能够答应我旁听他的课。我写的信是毛笔工工整整写的,很规矩,写了一篇文章,文章不长,两千多个字,也是用毛笔工楷写的,这是什么?这是诚敬。寄给他,一个星期之后他回我一封信,约我到他家里去见面,我就准时到他家里面去拜访。见面之后,我们很恭敬,这是心目当中最佩服、最仰慕的一位大德。他让我坐下,问我家庭状况,问我过去的学习。我告诉他,因为抗战,战乱逃难,这期间当中失学三年,我只念到初中毕业。他看著我:你有没有骗我?我说:我说的是真话,不敢骗老师。他就说:你写的信,你写的文章,我们台湾大学学生写不出来。所以他怀疑我欺骗他。我就给老师说,虽然失学,没有在学校念书,我很喜欢读书,我几乎没有离开过书本,喜欢读书。这他才明了。然后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诸位要知道,六十年前,「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听老师这些话,这是凉水浇头,我希望是去学校旁听他的课,这他老人家明显的拒绝了。我听到很难过,表现得当然很沮丧。大概五分钟之后,他告诉我: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是我们作梦都不敢想的,没有缴学费,没有一丝毫的供养,他不让我到学校去旁听,他到家里单独教我,我们受宠若惊。
大概二十年之后我才恍然明白了,他为什么?那就是诚敬心,大概他所遇到的学生,没有像我对他这么恭敬的。就证实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那表现得十分诚敬。所以单独教我,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一个星期两个小时。我工作,也只有星期天有时间,到他家里去上课。我对佛教认识就是他介绍的,给我讲一部「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他从西方哲学讲起,讲到中国、讲到印度,最后是讲佛经哲学,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闻所未闻;「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才把我们以前对佛教那个误会化解了。以前我们都认为它是宗教、它是迷信、它是多神教,比基督教都比不上,基督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它什么都拜,泛神教、多神教在宗教属於低级宗教。才把这个观念转过来,真不容易。我很好奇,我说老师,你佛经哲学从哪里学来的?我们能相信他。他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有一年生病了,抗战八年,生病他在峨嵋山养病。那个时候讲峨嵋山我还不知道,没去过,终於在二000年,我上了峨嵋山。我陪同新加坡九个宗教的代表团到中国去旅游、参访,由中国宗教局接待,派了一位司长、一位处长全陪,安排我们到峨嵋山去参访,确实那个环境非常之美、优雅。他告诉我,在峨嵋山养病的时间很长,好像住了几个月,山上没有报纸、没有杂志,那个时候连电话都没有。他什么东西都不能看,看书也看成习惯了,喜欢读书,只有佛经,他就在那里看经,愈看愈有味道。养病期间当中,他认识了佛教,所以他肯定佛教是哲学,佛教不是宗教,把这个观念介绍给我,我也继承他这些观念。
我在认识佛教不久,大概还不到两个月,很幸运我认识了章嘉大师。我说,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我知道这是好东西,这是大学问,我向大师请教,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佛法的境界?他教我,「你学佛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你要不认识他,你很容易走岔路」,中国人讲走弯路,可能把路走错了,你首先得认识他。叫我去看《释迦谱》、《释迦方志》,这两种书在台湾当时找不到,只有到寺庙里面去找《大藏经》。从《大藏经》里面找到,我们抄,没有这个书卖,抄,把它抄出来,好在分量都不太多。从这个地方就认识了释迦牟尼佛,佛是什么意思?佛就是中国人讲的圣人,菩萨就是中国人讲的贤人,印度话跟中国话不一样,就这么个意思,所以才明了。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知道他是王子出身,聪明好学,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在当时印度,确实是文化、学术在全世界那是最高峰的一个时代,无论是宗教,印度宗教很多,学术学派也很多,都有辉煌的成就。他们学习的特色都著重禅定,所以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是古老婆罗门教所传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释迦牟尼佛四禅八定一定修得非常好。在禅定当中,空间维次就没有了,突破了空间维次,所以他能够看到、能够接触到整个的六道,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突破了。六道上面有二十八层天,下面是畜生、饿鬼、地狱,全都看见了。只要你修学这个方法,你就能看见,所以这个决定不是骗人的。
在一般,修到第八定就不能再突破,第八定看到什么境界?好像我们中国古人讲的混沌,「混沌初开,干坤始奠」,我们中国人有这种讲法,以为那就是宇宙的源头,宇宙就从那来的。这个说法,释迦牟尼佛还不满意,肯定他有疑问,为什么?我们如果入这个境界,我有疑问,至少我还要想了解三桩事情。六道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我至少会有这三个问题。这三个疑问,当时印度宗教跟学术都不能解答。所以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十九岁开始去学,到三十岁,孔夫子也说「三十而立」,孔子十五岁有志於学,三十而立。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大彻大悟,怎么悟的?他入更深的禅定。禅定的功夫,实在讲也是没有止境的,绝对不是只有八个阶段。阿罗汉是第九个禅定,比八定高一个阶级,他就脱离六道轮回了。佛入得更深,就是中国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一见性所有的疑问全都解答了。这个时候他就出来教学,那一年三十岁,教了四十九年,他过世是七十九岁,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讲八十岁,教学四十九年。经上讲,讲经三百余会,那个三百余会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办班,办班三百多次,教学四十九年。
这样我们才真正恍然大悟,明白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职业教师。佛经里面所讲的佛陀、菩萨、罗汉,就像我们现在学校的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它是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是佛陀,其次的是菩萨,最低的是阿罗汉,阿罗汉他超越六道轮回了,这是阿罗汉;超越十法界是佛陀,菩萨在十法界,在十法界里面,成佛超越十法界了,我们这才搞清楚。所以佛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本来是佛,迷了才出现十法界、出现六道轮回;迷得轻的,四圣法界,迷得重的,六道轮回。六道跟十法界不是真的,佛经上常常把它比喻在作梦,十法界是作梦,六道是梦中之梦。什么时候你梦醒了,六道没有了,四圣法界现前,你从梦中梦醒过来了,你还在作梦。再一次梦醒,真醒过来,十法界没有了,什么境界现前?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现前。实是真实的,说明十法界、六道是假的,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才现前,真的身体、真的我出现了。十法界、六道里头没有我,所以讲常乐我净完全是一种幻觉,没有,无我;可是到实报庄严土就有真的,常乐我净四净德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有真我。「我」,在佛法里面的定义很多,主要有两个,我是主宰的意思,第二个是自在的意思。我们想想,现在我们把身体当作我,这身体能做主宰吗?如果要能做主宰,我头一个就希望年年十八,行不行?不老、不衰、不病、不死,那才做得了主宰。做不了,没法子,任何人做不到,岁月不饶人,你一天一天的衰老,你做不了主。第二个,你得不到自在,你不能自在,不能够随心所欲,做不到。可是在实报土里面的我,就都做到了,明心见性,那个我真的是主宰,无量寿!那个世界里头没有变化,不思议的境界。
佛证得了,普贤菩萨证得了,他们希望我们也能够证得,那是什么?佛家常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原来佛教教学的宗旨,一般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话讲得没错,离什么样的苦,得什么样的乐,你想像不到。离六道轮回的苦,离四圣法界变易生死的苦,这事很少人知道。得什么乐?得究竟圆满的乐,为什么?因为你本来享有究竟圆满的乐。这不是佛给你的,也不是你修得的,你本来是的,你现在迷失了自性,去作恶梦去了;现在没有别的,从恶梦当中把你唤醒,把你叫回来,佛法教学的宗旨、目的在此地。可是这桩事情,佛菩萨虽然很慈悲,大慈大悲,苦口婆心的来教我们,可惜怎么?我们不相信,我们不能接受,我们只安於现前,这梦中不错,梦里头有苦有乐受的,他以为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在作梦。佛在古时候教学,确实古人比我们老实,有这个耐心来听佛讲经,有这个善根能够领悟佛陀讲的这些道理,依照这些道理去修行。修行是什么?修行实际上就是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这是真正的禅定。有了定功,佛所讲的这个境界逐步就现前,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建立弘愿。要成就自己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四弘誓愿里面「佛道无上誓愿成」,要修养德行、成就学问,那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见性之后统统恢复了。有智慧、有德能、有无量的神通方便,才有能力像佛一样,随类应身去帮助那些还在迷惑颠倒的众生。像古佛帮助我们一样,我今天成佛了,也要发心去帮助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给他讲什么法门就讲什么法门,他接触到、他看到、他听到,能生欢喜心,能认真的学习,他就成就了。
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从什么地方表演开始?从礼敬,这个诸位要知道,从礼敬诸佛。再说诸佛,诸佛有过去佛,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上给我们介绍,过去千佛、过去万佛,经典里面有《万佛名经》,就是佛的名字,有《千佛名经》,这都过去的。有现在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的,现在还住世,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他方世界,他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特别是《华严经》,给我们讲十方世界,每一方都有佛在那里教化众生。未来佛,未来佛在哪里?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所以佛对众生不敢轻慢,为什么?他知道你将来一定作佛,他对你用什么礼节?用对佛的礼节来对你,这是佛。我们见佛都是恭恭敬敬的顶礼三拜,释迦牟尼佛见到我们没有看到他顶礼三拜,好像释迦牟尼佛没做到。不是的,那是形式,诸位要知道,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释迦牟尼佛要对你顶礼三拜,就把你吓跑掉了,你还敢跟他学吗?你什么样的根性,他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你,那是表现在外面;内心对你的恭敬,跟对一切诸佛如来的恭敬没有两样,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有差别,众生根性不一样,这叫善巧方便不相同,内里面那个真诚恭敬心是平等的、是一样的。所以决定是平等恭敬、礼敬,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
大乘经教里常讲,「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这里头著重「佛」字,佛什么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是智慧的意思。换句话说,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具有圆满的智慧,本能有圆满的大觉,这不是从外头来的。而现在呢?现在他迷失了,怎么迷的?他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就迷了,那叫无明;本来明,现在不明了。因无明,他就起分别,分别是第二重的迷惑;因分别,他就有执著,执著是第三个迷惑。所以六道里面迷得太深了,那是无明、分别、执著统统有,这是六道,智慧、觉悟完全丧失掉,没有智慧就是愚痴,没有觉悟就迷惑颠倒。这样的心态,所以他对於自己、对於环境,他想错了,他看错了,当然他就说错了、做错了。这些错误让他感得的是苦报,这个苦报是什么?苦报就是六道,六道是果,果从哪里来的?是从他造作因上来的。这个因果里面又有善恶,断恶修善的人,诸位要知道,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他的分别执著没断,果报在哪里?还在六道,出不了六道;要造作种种不善的业,那就是下三道,六道里面下三道,畜生、饿鬼、地狱。
前天有个同学从网路上下载一个报导送给我看,我看过了,我也给大家看。印度有个十六岁的小孩,车祸死了,他在死之前告诉他的家人,他在同一个家庭曾经来了五次。第一次投胎在这个家庭,小孩,六岁死了。第二次,死了之后没离开这个家庭,投什么胎?蜜蜂,投蜜蜂。第三次是苍蝇,第四次是一条蛇,被他们家人打死了。所以这是第五次,人身,十六岁车祸死了。这是讲六道轮回,你看,人、畜生。那个家人不知道蛇是他家的小孩又来了,如果要是知道的话,他怎么会忍心把它打死?你看换个身体就不认识了,那个苍蝇,人也不认识,也会把它打死。这就是说明真的有六道。现在外国,我不知道此地有没有?催眠术,深度的催眠能让你这个人回到过去世,你过去是什么样的身分,这一催眠,人一说出来,都知道了。这个小孩,当然受这些身,寿命都不长,你看苍蝇、蜜蜂寿命都不长,所以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世是个人,这一世变成苍蝇,别人不知道,他清楚。所以,我们不能瞧不起这些小动物,它知道它前世,我们不知道。这是给我们有力的一个证明,这些例子很多,要去搜集这些资料真是太多了,证明真有六道轮回。在最近半个世纪,在西方,我在美国住的时间比较长,美国的心理医生很多,也就是这半个世纪,疾病,心理病的人是愈来愈多。而这些心理医生对他们治疗的方法,多半都是用催眠去找出他的病根。病根找到之后,他一明白、一觉悟了,心态一转变,很容易治好。所以医药对疾病,常言道只有三分的效果,心态转过来,那是七分的成功,这个事情就不是假的。我们了解事实真相,首先我们把恐惧这个错误的观念就能放下,人有没有死?没有死,换个身体而已。可是换什么身体?可别去换苍蝇,可别去换蛇,这个都是一般人讨厌的,我们自己也不喜欢;要换人身,要换天人身,要往上面去,不要往下堕落。要往上去,修养伦理道德,帮助我们提升。如果遇到宗教,宗教都是好的,无论哪个宗教都可以帮助你生天,这是真的,一点不假。但是佛法能够帮助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无比的殊胜。这个我们不能不感谢释迦牟尼佛,要不是他的出现,我们只知道天道是最高的。所以许多人羡慕天人、羡慕天堂。
学习,释迦牟尼佛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效法。他在世的时候,跟我们中国孔子非常相像,但是孔子学成之后很想做官,这一点释迦牟尼佛跟孔子完全相背。释迦是王子出身,他要学成之后,回到家里继承王位,他不干,他舍弃王位,过苦行僧的生活,来教化众生。用我们今天眼光来看他,他是个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的社会教育家。尤其难得的是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你只要找到他,他一定会教你,热心的教你。我们中国人还讲,一分恭敬教你一分,两分恭敬教你两分,释迦牟尼佛连这个都不说,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心态找他,他统统教你,真难得,叫大慈大悲。是个义务的工作者,他不收学费,完全义务来教导,非常的难得。我们把他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晓得他跟宗教风马牛不相干。现在人把他看作宗教,那是什么?那是极大的误会,没有去看看他经典,他所讲的是些什么、他所教的是什么,误会他是个宗教。可是在现实上来说,现在的佛教寺院、庵堂,它真的变成宗教,叫变质,变成宗教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应该怎么说?宗教的佛教,要这样说法才对,才不冤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他本身是什么?他本身是教育的佛教,这是正当的,他是教育,教育的佛教。现在除了宗教的佛教之外,还有很多,有学术的佛教,学术的,许多大学里面开的佛学课程。方东美先生晚年在台湾大学,完全开的是佛经的课程,他讲有三个大单元,一个单元都讲好几年,他讲过「大乘佛学」、「魏晋佛学」、「隋唐佛学」。台大退休之后到教会学校辅仁大学,天主教的学校,博士班教「华严佛学」。我跟他老人家认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在学校里全讲佛经,这是很少见的,非常少见。
所以说到众生有佛性,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他有智性,他有觉性,他当然可以成佛。佛又说到了,无情众生,无情就是我们今天讲矿物、植物,动物是有情的,有感情的,植物好像没有,矿物没有,佛说了,它有法性,无情众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上有一句名言,叫「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跟无情,同,都能够达到圆满的种智。种智是成佛,是佛所证得的,叫一切种智。阿罗汉他所证得的是叫一切智,阿罗汉所证的,他脱离六道轮回了。一切智里头主要所讲的是万法皆空,这是一切智,没有例外的,跟《般若经》上所讲的一样,「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阿罗汉证得。菩萨比阿罗汉高明,菩萨证得一切智,也懂得道种智。道种智是这一切万事万物,什么道理形成的,什么道理而存在的,这个阿罗汉不知道,菩萨知道;一切这些幻相,六道里头、十法界里头依正庄严怎么来的,菩萨知道。这叫什么?这叫道种智,种是种种,宇宙之间种种的事他统统知道,这差别的现象他都知道。到佛果的时候,这两种智慧都圆满,所以叫一切种智,种智就是道种智,一切智是阿罗汉证的,这种种道理是菩萨证得的,佛才圆满,你看「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换句话说,你修行将来成佛了,你会看到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全成佛了。这个境界我们想不通,真的是想不通,为什么?你想是妄想,妄想怎么能通?真实智慧,智光照见就通了,妄想是想不通的,必须得真实智慧。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因此,我们对无情众生要恭敬,也就是对树木花草也要恭敬,对山河大地要恭敬,对自然现象要恭敬,这才叫诸佛,统统是诸佛。真正学佛人看到一个蚂蚁,合掌称蚂蚁菩萨;看到一个苍蝇,称苍蝇菩萨;看到一棵小草,称小草菩萨,树神菩萨、花神菩萨。这不是迷信,这是恭敬,礼敬诸佛,为什么?同一个自性变的。
我们读了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那讲得多详细,整个宇宙万事万物是一体,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都是这一体变现的。所以体是一个,是自性。自性圆、明,这是说自性的性德,圆是圆满,明是智慧。圆里面,德行的圆满,我们今天讲觉悟的圆满、相好的圆满,把智慧,智慧另外说一个,明是智慧。正是《华严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用一个圆字来代表,智慧用个明字。自性圆明体,这是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的。我是自性变现的,人也是自性变现的,佛也是自性变现的,菩萨还是自性变现的,乃至於树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自性变现的,一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什么关系?一体,你恭敬它就是恭敬自性,这是华严的宇宙人生观。一体里面,到什么地方去找对立?对立找不到。对立找不到,哪里有矛盾?哪里有冲突?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学《华严》、学普贤行,决定得大圆满,究竟圆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