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二集) 2012/6/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一十三页第三行,第三行看起:
「下举胜愿,记必得土」,这个下是前面经文第三句,上面的注解都是注前两句,第三句是『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下面是解释这一段,就是佛为大家授记,必定可以满愿的。「《净影疏》谓此一偈」,这四句偈,「举彼智愿,记必得土。觉了一切如梦幻等,是举智也。满足诸愿,是举愿也。成如是刹,记得土也。疏意为」,这底下是念老为我们介绍疏文大意,「了知一切,犹如梦幻」,这是智慧,真实智慧。「满足诸妙愿,是大愿也。不但发起诸妙愿,且能修习、摄取、满足诸愿,足证所愿真切」。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发愿之后能修、能摄取。这个摄取就是断恶修善、改邪归正,见到别人的长处可以向他学习,见到别人的错处能够反省、能够检点,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都属於摄取。所以懂得摄取的人,可以说是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值得学习、都值得采纳,这样的愿才能圆满。「以此二者为因」,果就是得佛受记。这是大意。这刹土成就是智与愿的果报。
学习障缘千差万别,古大德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外一个是财、一个是色,这是所有一切障缘的大根大本。所以佛把这个列入重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无论是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全都是把这个列为最前面的三条,这个东西障碍了自性,障碍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东西佛说得很清楚,六道里头众生无始劫以来养成的习气,这个习气太深、太重,说起来容易,真正断太难太难。你真能断掉,你就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你真能伏住,你就能往生,往生不必要断惑,伏住就行。这句佛号能不能伏住?念头才起,阿弥陀佛,第一念不善的,第二念就善了,念念让阿弥陀佛继续,念念是佛,功夫到这个层次才能往生,这种功夫叫功夫成片。成片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意思,能伏烦恼,就这个意思。不善的念头才动,这一句佛号就把它打掉,这叫降伏。如果到一心不乱,这个烦恼断了,它不会起来。所以事一心断见思烦恼,理一心破根本无明,事一心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理一心,法身菩萨。
古大德说,自古以来,多少聪明智慧的人说得很好,烦恼没伏住,所以依旧搞六道轮回。我们今天生在这个社会,对一个真正修行人来说,是无比殊胜的增上缘,为什么?灾难逼近,压迫著我们,让我们的警觉心不能不高。不高怎么办?高度的警觉,佛号才能够时时刻刻提起来,其他的要放下。像唐太宗所说的「来不及了」,什么法门都来不及了,今天自度度他,只有这一句佛号。所以名号功德自己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讲清楚、讲明白,才知道为什么要念佛,念佛这个法门为什么超胜一切,真搞清楚、搞明白,死心塌地,万缘放下。
像《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上所说的,什么叫坚定信心?「上品上生章」里面,世尊举个例子告诉我们,今天有个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遇到你,他说他有个很好的法门传给你,让你就能够解脱,出离六道轮回,你要不要学?你说我谢谢你,我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其他的法门不要了;一会来了个菩萨劝你,你也如如不动;最后来了一尊佛,佛劝你也不动;最后阿弥陀佛出现了,阿弥陀佛说,我还有个法门比这个法门还殊胜,让你立刻成就。你说谢谢阿弥陀佛,我就受持老门道,我也不改。这才叫真信!这才叫如如不动。阿弥陀佛来劝你都没有必要了,要有这样的信心,坚定的信心,绝对不动摇。参学,可以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没有一个法门动摇他的念头,这就是念佛三昧,就是自性本定,这智慧非常重要。
真实的智慧是什么?是知道一切法都是假的,这是真实智慧。《金刚经》在中国非常流行,它的原因一定是受惠能大师的影响。惠能大师在这部经上开悟的,这个大家都知道,所以都喜欢念《金刚经》。《金刚经》的分量很适中,五千多个字,不长。常常读,常常薰修,时时刻刻提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叫无所住。而生其心,从无所住里面,无所住就是一点私心都没有,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前半部是讲相,后半部是讲见,见是念头,心里头根本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的念头,这是真心现前,有这些念头还是妄心。记住,大乘经上佛常说「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是真心。如果没有念头,什么都不知道,这不是真心,这是无想定,无想定有定没慧,是心地干净,一尘不染,但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不是真心。真心没有念头,什么都知道,像一面镜子一样,如如不动,它照得清清楚楚。佛常用水做比喻,真心像水,干净、湛然、寂静,没有波浪,水平如镜,它能照见,用这个心,用真心。如果如如不动,他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妄心,不是真心,四禅天里头无想定就是这个境界,这错了。虽然没有妄念,整个心被无明覆盖住,所以它不起作用。智慧了知一切法,像今天科学家的发现,宇宙之间一切法全是波动产生的现象。如果不动,不动就全没有了。这个波动就是阿赖耶的业相,叫一念不觉。无明是动相,真智不动。
满足诸妙愿,所有一切愿都是为度众生,没有一愿是为自己的。众生很复杂,个个烦恼习气造业不同,佛用无量法门,其实无量法门是一个法门,一个什么法门?真诚的爱心;一个愿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只要是众生,等觉菩萨他也有苦,他苦什么?无始无明烦恼习气他还没有断尽,那就是他的苦。最后这一品生相无明断尽了,他就得乐。等觉菩萨如是,何况等觉以下,六道三途。用什么方法帮助他?用教学,言教、身教还有意教。意是什么?念念不忘众生苦,念念希望众生得乐,这个念头不断,慈悲无尽。如何落实?落实在教学。
所以菩萨能够跟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这个应是自然的,法尔如是。这个应是性德,性德自然现相,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现前困难在什么地方,你不能突破,就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帮助你突破。业是你自己造的,消还得你自己下功夫,佛菩萨帮不上忙,佛菩萨来指点你怎样修你能突破,佛菩萨不能代你修。心、佛、众生这个力量相等,就是三无差别。这就说到教育重要,一个人也教,多人也教。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一个不是教学,即使做出种种示现,你细细去观察,样样都是教学,我们才真正服了。远古的这些老祖宗,他们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真有智慧,真能解决问题,真能给世界带来和谐,能给国家带来长治久安,能给人类带来圆满的幸福。
得成如是刹。像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美好的环境、刹土,是从随顺性德、教化成就的。不但能够发起利益众生的大愿,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度众生,换句话说,愿愿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愿愿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所以果报无比的殊胜。这些我们要学,用在自身,转凡成圣;用在你的家庭,幸福美满;用在你的事业,你的事业成功;用在国家,国泰民安;用在世界,世界大同。
我们看下面引用《会疏》,《会疏》的话说,「虽经尘劫」,这个时间长,「犹如一念」,念劫圆融。人间因为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所以有时间这么一回事情。自性里头没有时间,没有时间,一念等於无量劫,无量劫等於一念。如果说实在的,现在我们逐渐明白了,事实上只有一念,无量劫就是一念,过去是一念,未来还是这一念。这要我们细心去观照弥勒菩萨所说的,一秒钟一千六百兆念,那个里头的一念,念念都是一念。为什么?过去念不可得,未来的念也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了不可得,只有现前这一念,但是现前这一念不住,立刻就没有了。这才知道三际是假的,不是真的。从这个地方能够看出一切法空了不可得,我们身体是这个样子,我们的意念也是这个样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我们不同的,那就是法性身跟法性土。如果不是法性身、法性土,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跟我们完全相同,整个宇宙一念成就,一念圆满。如果能常住一念,这个人就成佛了。常住一念是无念,无念是常住,有念决定不能常住,无念常住,无念就回常寂光,有念还在实报土。实报土很妙,跟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不一样。
「虽在生死,犹如园观」。园观是什么?游览,到花园里面去游览、去欣赏。把大千世界看作是个大花园,把六道轮回看成一个花园,在这里头浏览、旅游,应当作如是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兴趣来了,想到外面去游览,离开皇宫,在外面游览看到什么?看到生老病死,看到众生有这些现象,发愿了。愿从这里发的,众生太苦了,怜悯心生起来,要发愿度众生,也就是要发愿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经上在这里告诉我们,我们也像佛一样。诸佛如来都是在这种环境里面发大心的,阿弥陀佛看到诸佛刹土众生苦,发这个大心。怎样落实这个大愿,真正能帮助众生?世间自在王如来叫他去参学,亲自到诸佛刹土里面去参观、去考察。考察个什么?我们说一句比较粗显的话来说,就是考察苦乐,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乐保留,苦的不要,取人之长,舍人之短,长是乐,短是苦。这个不是凭空想像,全都是事实真相。
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自己要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那就是说我们要向别人学,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这个人有长处、有优点,我要学他;这个人有缺点,我要反省我有没有,有要改掉,没有,永远不要发生。那不都是我的老师吗!圣人怎么成为圣人?就是这样成为圣人。不是圣人有个老师教他,不是的。中国古籍里头说「圣人无常师」,这句话我们听懂了,没有常师,人人都是老师,事事都是老师,学不尽!从早到晚,你能看见的、你能听见的,善的学,不善的不学,这叫圣人无常师,人人都是老师,圣人是这么学成的,阿弥陀佛是这样学成的。
下头一句说,「遂」,遂就是成就,就是达到,目的达到了,「则满足妙愿,建立妙土」。愿满足了,妙土自然成就。不是想做,想做成就不了。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亦如是,我们想,想是个妄想,要缘成就。但是常常想缘自然就现前,缘聚,这个事业就成就了。首先人的成就,人的成就第一个自己成就,自己不成就,那一切都是梦想。自己成就,再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论语》上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自己成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缘成就,人事的缘,志同道合。我们想学圣贤,有一批人也想学圣贤,我们想学阿弥陀佛,有一批人也想学阿弥陀佛,这人聚集起来了,人聚集起来,道场就成就。我们想一个道场,都是自然的,自然有这些护法,自然有这些助缘,这么成就的。所以坚定的意志,就是那个大愿,愿要坚定,愿决定不能变更,决定不能退转,就会有这么多的感应。这些感应决定是佛菩萨,不是佛菩萨,没有这么殊胜,没有这么巧妙。
所以遂则满足妙愿,建立妙土。「盖谓从智满愿」,智是真实智慧,这是先决条件。真实智慧,我们老祖宗跟佛菩萨教诲完全相同,都是从断烦恼下手。你看看佛教我们从十善业道入门,十善不是戒律,善法。修成十善是佛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经的善以这个为标准。有十善,才能接受三皈、五戒、十戒、菩萨戒;有这些戒律,才能真正圆满三聚净戒。摄善法戒,自利的;摄受一切众生戒,利他的,这圆满的善人。圆满的善人就是圣人,就是佛菩萨。自己修养到这个层次,他的能量自然能够摄受众生,像阿弥陀佛,我们不认识他,对他没有感触,我们对他认识得愈深,摄受力量愈强,好像吸铁石一样把我们吸住,拉著紧紧的,而我们自己也舍不得离开他,产生这个力量。不认识,无知,在旁边也没有感触到,不是他的摄受能力有强弱,不是的,他是平等的,我们自己本身有障碍,有绝缘体,搁在一起的时候也没办法,也不受他的影响。认识清楚了,我们那个信心生起来,信心就是把绝缘体消失,愈来愈清净,感受摄受力量愈来愈强大,就这么个意思。
所以从智满愿,「从愿建土」,极乐世界如是,我们这个世界亦如是。再学经,学到那里就会用了。在家,我们希望有个美好的家庭,佛化家庭,佛菩萨的家庭,佛菩萨的事业;出家是佛菩萨的学校,佛菩萨的教学场所,那佛菩萨教学的都是应用在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层次,全都被佛化了。被佛陀教化所感化,这叫佛化。我们就希望有这么一个地方出现,我给它起个名字,叫佛教圣城,希望有这些大福报的人、大智慧的人来建立。这个东西建立了,第一个目的是让别人真正看到佛化,佛教的好处叫他真正能看到。他看到了他就能生信心,信心生起来他就有愿心,愿心生起来他就有智慧,他就能够把他居住的小村、小镇、城市变成佛化的极乐世界。所以这个经典,宝典!里面东西太多了!问题是我们在这里头能发掘多少、能够应用多少。
下面,《会疏》里头告诉我们,「生死如园观」,把生死看作园观。《法华经.譬喻品》里头有一句话说「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园是花园,观是楼台。为什么?站在高楼上,你能看得远,这叫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多劫如一念。於此了达成就,故妙愿悉满」。你自行化他的弘愿,当然就能够圆满,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劫是一念,一念是多劫,对於这个事实真相明了通达。为什么这个时候你的愿就能成就、就能满足?你不为自己,你是为众生。为众生能圆满,为自己不能圆满。为自己是造业,为什么叫造业?因为没有自己。你认为你身是自己,这是错觉,根本不是,认为你的念头是自己也是个错觉,不但身不是自己,念也不是自己。那什么是自己?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就是自己。为什么?真心是自己,本性是自己,整个宇宙是真心本性所现所生。
能生的本性是真的,所生的现相也是真的、也是虚幻的,所以你不能说它是真,也不能说它是妄。你说它是妄,真有这些事情,十法界依正庄严;那你说它是真的,它刹那生灭,了不可得,一念都不可得。像看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闪动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现相是相似相续相,前面一个画面跟后面一个画面不一样,但是相似,叫大同小异。每一个画面,就是每一个念头都不相同,绝对不会有一个念头完全相同的。江本博士做水实验,做了十几万次,告诉我,没有两张画面是相同的。他问我这什么道理?同一个人做,我一个人在那里看,一样的心,没有改变,这个水,水这个结晶,我喜欢你,一样喜欢的心,为什么没有两个照片来比对完全相同,没有。念念那个爱的纯度不一样。你那个爱心,你跟著这个念头变的时候,每一个念都是爱心,那个爱心的纯度不一样,所以才现出画面不相同,这要知道。不一样就是假的,一样才是真的。
爱,这个爱心,对人、对物,就是对一样,前念跟后念也不一样,纯度不一样。那这样说,爱心也不是真的?没错。可是佛菩萨、法身菩萨那个爱心是真的,那真是什么?永恒不变。我们要找到佛菩萨用这个爱心对水,可能就看到相同的,永恒不变。永恒不变什么?他真正体认到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是一体,是自己的真心,是真我,这个爱心就没有两样。所以妙愿就满了,圆满了,那在我们这个地方,大乘法讲,明心见性。见性的时候,这才是真的圆满;没有见性,不是真正圆满,都是在波动。见性,不动了,真心离念。离念,能不能现相?能现相。现相要有缘,没有缘不会现相,缘是众生有念头。众生这个念头才起,念头是个波动,这个波动的速度非常快,立刻就传达了虚空法界,没有任何速度能跟它相比。
我们人身体,身体,肉身是个物质现象,这个东西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也在波动,细胞也在波动,没有波动,这物质现象就没有了。今天科学家发现物质的基础是念头的波动现象,没有念头波动现象,就没有物质这个东西,所以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念头波动现象也不是真的,阿赖耶的见分,物质是阿赖耶的相分。无论是见分、是相分,波动的现象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阿赖耶、是一个自性,所以没有一处没收到。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真的觉悟,我们起心动念佛菩萨知道,我们身体状况佛菩萨知道,身体状况讲健康状况,为什么?就是物质的波动现象、念头的波动现象他们全收到了。
这一点你听了有什么感触?我相信有一些人听到毛骨悚然,为什么?我们再不敢做亏心事了。不要以为我们内心里头藏的秘密没有人知道,那完全想错了,没有一个佛菩萨不知道,只有凡夫不知道,只有自己不知道。极其微细的念头自己不知道,佛菩萨全知道。真相大白之后,自己真正回头了,一定做个好人,要让诸佛菩萨看得起。人不应该有不善的念头,不善的念头根本就是错误,怎么可以有?把这个东西断绝,那就是诸佛如来心目当中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有资格作佛,有资格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成佛了。行吗?行。真正善男子、善女人,纯净纯善,往生到极乐世界上辈上品往生。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你迷了才作众生。你现在一念觉悟,跟自性完全相应,这是理论,有这个理论当然就有这个事实。
这两个注解,《净影疏》跟《会疏》,「两疏小异」,大同小异,「而净影之说较亲」。净影是小慧远,隋朝的慧远法师。「盖了诸法空,仍愿取净土」。了诸法空,他又希望求生极乐世界,「不落二边」,空有不著,知道法空,极乐世界也是空寂的,也不是真有。极乐世界是性德跟阿弥陀佛的愿力变现出来的,而且变现出来不长,到现在才十劫,十劫之前没有。这个世界建立会相当长久,弥陀要度尽跟他有缘的众生,跟他有缘的众生太多太多了。与他有缘众生度尽了,极乐世界还在。为什么还在?观世音菩萨继承了,与观世音菩萨有缘的人也是太多太多。观世音菩萨在极乐世界成佛,跟观音菩萨有缘的,那个时候统统得度。所以这个世界长远。
我们要学「不落二边,妙契中道」,这个要学,二边都不沾。知道法空,不著相,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但是又发愿度众生、发愿修净土。信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成就圆满菩提,这叫中道。这「是净宗本旨。如《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对这桩事情乐此不疲,叫妙契中道。末后念老总结,「此皆圆宗事理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下面两首偈跟这个宗旨相同。
『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受记当作佛』。跟前面的是同一个旨趣。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如影像者,如物之影像。虽从实体生,而无实性」。这一桩事情,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电视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影像,从实体生的,人都照在里头,但是它没有实体性,它只是个影像。这比喻什么?比喻十法界,比喻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的一切现象。从哪里生的?实体是自性,从自性生的,极乐世界也是从自性生的。但是在这个相里面找不到性,相里面没有实体,如影像。《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有为法是讲遍法界虚空界,什么叫有为?有生有灭就是有为。所以相有用,我们取其作用,不著它的相就对了,著相就错了,因为它是幻相,像作梦一样,像水泡、像影子,就是说它不是真实的。大树的影子在炎热的天气下、天气当中可以乘凉,影子它的本质是树。树的影子可以乘凉,别著它的相,这个我们知道。一切现象可以欣赏,可以受用,不要执著,不要分别,不要有占有的念头,不要有控制的念头,它是缘生,缘生缘灭。有缘它就现,没有缘它就不现了。不现,知道是假的,现,还是假的,这你就是真正有智慧,真正了解事实真相,这叫诸法实相。
「现偈云」,我们这部经上偈子说,「了知佛土,亦如影像。如是智慧,实为甚深」。一般人不知道,一般人都把它当真。只有你知道它不是真,所以这个智慧是很深的智慧。佛说这桩事情不是对初学说,佛对初学的不讲这个。初学讲阿含,阿含的内容是什么?很像中国传统文化里头,伦理、道德、因果,说这些东西,说得很多。方等里面有说真实的,说得少,还是说相用的多,说体性的少,到般若会上才真说。你看,释迦牟尼佛教人,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跟他学了二十年,有二十年这个功底再给你讲甚深佛法,甚深佛法告诉你这一切现象的真相,人才能接受。跟释迦牟尼佛二十年,知道释迦牟尼佛从来不讲妄语,不讲假话,这信得过。认识二十年算相当深了。这都是我们要记住的,为什么?我们将来要教人。那现在人相信科学,所以科学与大乘佛法相通的这些地方我们常常引用,大家就相信。根性利的人,他对於佛法就深信不疑,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出现,中国人说三千多年,外国人说二千五百多年,泰国人说二千六百年,每个地方讲的不一样,这个没有关系,就算二千五百年!现代科学家所发现的才不过三十年,跟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居然相同,这不是偶然的,中国古人有句话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所以古人称佛陀为大英雄,供奉佛像的地方称为大雄宝殿。
科学家是不是大圣人?不是,跟我们一样是凡夫,烦恼业障都没断,他的发现是借用外面的缘。佛菩萨的发现是内证的功夫,他们怎么见到的?他们从禅定当中见到的,很深的禅定。《华严》把佛菩萨定为五十二个阶级,从初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这就意味著禅定功夫深浅有五十二个阶级。大乘经上说,到哪一个阶级的禅定功夫才能够见到阿赖耶?经上说八地。八地距离顶峰很近,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最高层次的第五个,这五个层次的定功能看到阿赖耶。所以,那是功夫成就的,有那么深的定,亲眼看见的,看见宇宙脉动的现象,这也是今天科学发现的。一秒钟频率是一千六百兆,他能看到这个频率,没有这个定功不行。七地以前都是听说,自己没有见到。真功夫!科学家没功夫,他能够藉助这些先进的科学仪器,从数学里面去推论,就是有这种可能,再用精密的仪器去观察、去发现。佛经上讲的极微色,极微之微,物质的基本状态,就是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境界相,被今天量子力学家证实了,证实佛在经上讲的一句话是真话,绝对正确,那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境随心转」,佛经上这些话被量子力学家证明了。所以念头能主宰物质现象。
我们修行在哪里修?就在念头上修、在心地上修。这是自修,成就自己,把自己不断向上提升。可是慈悲教化众生、怜悯众生,要从哪里修?从《弟子规》修。这是什么?大慈大悲,真是慈悲。现在人不知道做人,从孝敬上扎根,自己要把孝敬做出来。不做出来,他不相信,没有人相信你。如何取信於现代人?这是教学头一桩大事,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老师要做出榜样,单凭口说没用处。单凭口说,自己做不到,这是一般讲的佛学,佛学是一门知识,不切实际。如果我们做到了,那就是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管用,学了真有受用。一个人做好,做人的榜样;我们一个家庭做好,是家的榜样。
家的榜样是什么?六和敬。佛经上所讲的,四个人,四个人叫一众。众现在叫团体,最小的团体,四个人。这四个人能够修六和敬,就叫六和敬的僧团。僧本义就是团体,不是个人。僧不一定是出家人,这个一定要知道。修六和敬的才称之为僧,不修六和敬的不能称僧。那现在?现在都称僧,出家都称僧,都没有六和敬。僧,有名无实。社会大众连这个僧的意思也不知道,什么叫僧不知道,只知道出家人叫僧,僧就是出家人,本义不晓得。本义是什么?修六和敬的团体。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住,修六和敬,这叫僧,叫僧团,团体。僧团是什么?模范的团体,所谓众中尊。众是团体,所有团体里头最尊贵的,是修六和敬的,这个团体这么和睦,值得人尊敬。所以僧团,在家学佛,你一家四口,四个人都学佛,这个家庭就是僧团。经上讲得好,一个僧团出现,这一个地区不会有灾难。为什么?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拥护。只要有一家,产生这么大的力量。这一桩事情,科学家也给我们做证明。科学家说,今天地球有灾难,要拯救地球上的灾难需要多少人?人口总和百分之一的平方根就够了。地球上今天的人口大概七十亿,七十亿百分之一的平方根,不到一万人,就能救七十亿人。所以你这个家庭四个人修六和敬,就能救香港,这个地区这几百万人就没有问题。好!真干!
我们对佛法要相信,不能有怀疑,怀疑,错了。四个人在一起修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这个戒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全家人都做,团体亦如是。我们这个团体修不修六和敬?修六和敬,就保佑整个香港。这团体不和,香港人可怜,这灾难逃不掉。这几天,台湾同修到我们这来参学,告诉我们台湾现在社会非常混乱。混乱什么?不和。如果和了,台湾就没有灾难了。天天吵架,天天在闹情绪,带给是整个台湾人的灾难,不是好事。记住老祖宗一句话,「和为贵」。
什么人是好人?不说话的人是最好的人,念佛的人是最好的人,念佛人不说话,只念阿弥陀佛。这个人可不得了!如果发现道场上有一、二个这样的人,这个道场就靠这一、二个人庇佑,靠这一、二个人保全。但是这一、二个人没有人瞧得起他,为什么?大家不认识他。「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句话人人知道,谁做到了?就是那个不说话、老实念佛的人,他做到了。他没发菩提心,你怎么会知道?他信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他念佛就是求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念头就是菩提心。你看他一天到晚声声不绝,这种人往生到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古大德所谓的「愚不可及」,看他好像是愚笨,比不上他,他这种功夫超过一般人,专一、纯一,一向专念他做到了。我们看念佛人,每个念佛道场去参观、去看看,看看人家怎么念的,你只要看到有一心专注的,妄念少、杂念少,他就不说话;话多,杂念多、妄念多。真纯到极处,那就是愚不可及,这种人佛菩萨知道,佛菩萨照顾他,天龙护法照顾他,他所在之处,这个地方不会有灾难。
「如是智慧,实为甚深。如是正士,深了佛土亦空。但仍恒发弘誓心」。他真发心,他不是假的,他发的是真心。弘誓,弘深的誓愿,又能够从愿起行,「故曰究竟菩萨道」。究竟是至极,「决定於最终之极处」。究竟菩萨道是什么?妙觉佛果。他走的是近路,他不走弯路,最近的成佛之道就是求生极乐世界。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真信切愿,没有一个杂念,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实报土的上上品,这是什么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所凭藉的,最纯真的信心。那一念信心,真纯到极处,不掺杂丝毫的杂念,愿心一心求生西方,没有第二念,一句佛号念念相续,法身菩萨。《华严经》上「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佛地,第十地法云地,从初地到第十地这十种菩萨统统都是修念佛法门,都是求生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讲的。他们才真正彻底明了净业三福里头第三句所讲的「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是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只有他们相信,别人都不相信,所以他们做到了。
那我们再问,愚夫愚妇这些人不认识字,什么事也不懂,他对於极乐世界、对於阿弥陀佛的信心跟地上菩萨一样,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心也跟地上菩萨一样,一向专念也不亚於地上菩萨,所以他往生的果报跟地上菩萨相同,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不是中辈。我们把这些阿公阿婆看错了,这有罪过。他虽然是愚夫愚妇,但是他今天所行的、所修的是无上大法,他不要懂,他做到了,他落实了。这还得了!这样的人学多久?跟诸位说,一般三年就圆满了。功夫快的不要,《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最长的时间三年,取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谁能比得上?於是我们真正对於经上这一句话五体投地,顶礼,难信之法,真难信!一个无知无识的阿公阿婆居然能超过十地菩萨,你要问到底什么道理?因为他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道理,真实的道理。真相信极乐世界,真相信阿弥陀佛,真肯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的觉悟。他真觉悟了,真的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成佛了。他这个大彻大悟不会超过三年,他就成佛了。我跟诸位讲的是真话,一点都不假。我们要真干。
所以他们能够究竟菩萨道,究竟至极,决定於最后、最终之极处在极乐世界,就是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我们可以说上辈就是佛在经典上常说的八地以上,指的是上品上生。「菩萨道者,圆满自利利他而成佛果之菩萨大行(即六度)名为菩萨道,亦即菩萨行」。这个要真干。布施,布施是放下、是能舍,舍得。把这个世界舍了,身心世界统统都舍了,得什么?得极乐世界,得极乐世界的法性身、法性土。这个世界不能舍,极乐世界就得不到。所以念佛堂的堂主时时刻刻一句老话头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一向专念」。有道理!学经教,这一本足够了,这一本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华严经》的精华,《华严经》的精要,现在人讲治要,《群书治要》、《国学治要》,华严治要。修行的方法就记住,真的,一切放下、一心专念,功德不可思议,感应不可思议,成就不可思议,圆满的菩萨道、菩萨行。所以要舍,欢喜布施。
这是六十年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欢喜布施、持戒。我跟章嘉大师,对於戒律有怀疑,是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戒律是生活规范,生活规范因时因地不一样。儒家讲礼,佛讲戒律,儒家的礼我们懂得,夏商周就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那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而且又是三千年前的,三千年前古印度生活方式,这个我们不必要学它,我们学它的道理、学它的智慧、学它的理念、学它的方法、学它的经验,我们得受用,这生活方式就没有这个必要。老师真有智慧,老师把我看得很清楚,知道这个戒律不能劝我,我这个歪理、歪执著非常坚固,他没有办法,他来软的。软功夫就是,我离开,老师会送我到门口。他门外是院子,庭院是个花园,送我到门口,会给我说一句话,很轻,「戒律很重要」。说这么一句话,这一句话说了几十遍,所以我印象太深刻了。
老人家往生火化,他的火化炉是特别替他造的,不跟大家在一起的,特别造一个火化炉。甘珠活佛搭个帐篷,在那边住七天七夜。我去住了三天三夜,我请三天假。在那个地方就反省,跟老师三年,他教我些什么?我学到些什么?这一反省,念头,第一个跑出来的念头,「戒律很重要」。为什么老讲这句话,讲这么多遍,难道我想错了吗?我认真反省,认真检讨,三天三夜都没有想通,可是继续在心里头围绕著。两个星期之后明白了,这是出世间法,不是世间法。世间法的标准,礼就是标准、规矩,是因时、因事、因人要修订,那国家的宪法,若干年之后都要修订一次。这是成佛的方法,一改变就成不了佛。我想到这一点,明白了。如果学佛不想作佛,在世间把世间事做得好、做得圆满,行。用中国的礼,不用佛教戒律,可以。那如果真的要求出世间法,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那这就不能变,你一改变,你这个目的就达不到了。
我差不多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想明白这个道理,我对於戒律不敢批评了,找《大藏经》里头这些戒律一些部分,我能看得懂的,我慢慢来看,承认了老师这一句话「戒律很重要」,体会到老师教学的方法高明。所以我那个时候的感觉,老师走了是为我走的,他要不走,我永远不会认真想这桩事情。他一走,才叫我认真反省,三年我学了些什么?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对於戒律疏忽,有我这种观念、这种想法的人很多很多,如果疏忽,真不能成就。所以持戒是不容易,但是非做不可。不做是什么?不做佛法就落空了,只是理论、学术没用,是理想不是事实,做不到,那没用的东西,充其量放到学校里当作哲学去研究,佛法就灭了,作佛的人就没有了。
现在八万四千法门都不管用了,为什么不管用?八万四千法门都建立在坚实戒律的基础上。只有净土法门,也不能不持戒,但是没有那么严格,破戒也能往生,只要忏悔,只要认错,只要回头,五逆十恶、毁谤大乘,统统阿弥陀佛都摄受。这让我们对阿弥陀佛格外的礼敬,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慈悲到极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一十三页第三行,第三行看起:
「下举胜愿,记必得土」,这个下是前面经文第三句,上面的注解都是注前两句,第三句是『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下面是解释这一段,就是佛为大家授记,必定可以满愿的。「《净影疏》谓此一偈」,这四句偈,「举彼智愿,记必得土。觉了一切如梦幻等,是举智也。满足诸愿,是举愿也。成如是刹,记得土也。疏意为」,这底下是念老为我们介绍疏文大意,「了知一切,犹如梦幻」,这是智慧,真实智慧。「满足诸妙愿,是大愿也。不但发起诸妙愿,且能修习、摄取、满足诸愿,足证所愿真切」。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发愿之后能修、能摄取。这个摄取就是断恶修善、改邪归正,见到别人的长处可以向他学习,见到别人的错处能够反省、能够检点,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都属於摄取。所以懂得摄取的人,可以说是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值得学习、都值得采纳,这样的愿才能圆满。「以此二者为因」,果就是得佛受记。这是大意。这刹土成就是智与愿的果报。
学习障缘千差万别,古大德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外一个是财、一个是色,这是所有一切障缘的大根大本。所以佛把这个列入重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无论是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全都是把这个列为最前面的三条,这个东西障碍了自性,障碍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东西佛说得很清楚,六道里头众生无始劫以来养成的习气,这个习气太深、太重,说起来容易,真正断太难太难。你真能断掉,你就超越六道,证阿罗汉果;你真能伏住,你就能往生,往生不必要断惑,伏住就行。这句佛号能不能伏住?念头才起,阿弥陀佛,第一念不善的,第二念就善了,念念让阿弥陀佛继续,念念是佛,功夫到这个层次才能往生,这种功夫叫功夫成片。成片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意思,能伏烦恼,就这个意思。不善的念头才动,这一句佛号就把它打掉,这叫降伏。如果到一心不乱,这个烦恼断了,它不会起来。所以事一心断见思烦恼,理一心破根本无明,事一心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理一心,法身菩萨。
古大德说,自古以来,多少聪明智慧的人说得很好,烦恼没伏住,所以依旧搞六道轮回。我们今天生在这个社会,对一个真正修行人来说,是无比殊胜的增上缘,为什么?灾难逼近,压迫著我们,让我们的警觉心不能不高。不高怎么办?高度的警觉,佛号才能够时时刻刻提起来,其他的要放下。像唐太宗所说的「来不及了」,什么法门都来不及了,今天自度度他,只有这一句佛号。所以名号功德自己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讲清楚、讲明白,才知道为什么要念佛,念佛这个法门为什么超胜一切,真搞清楚、搞明白,死心塌地,万缘放下。
像《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上所说的,什么叫坚定信心?「上品上生章」里面,世尊举个例子告诉我们,今天有个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遇到你,他说他有个很好的法门传给你,让你就能够解脱,出离六道轮回,你要不要学?你说我谢谢你,我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其他的法门不要了;一会来了个菩萨劝你,你也如如不动;最后来了一尊佛,佛劝你也不动;最后阿弥陀佛出现了,阿弥陀佛说,我还有个法门比这个法门还殊胜,让你立刻成就。你说谢谢阿弥陀佛,我就受持老门道,我也不改。这才叫真信!这才叫如如不动。阿弥陀佛来劝你都没有必要了,要有这样的信心,坚定的信心,绝对不动摇。参学,可以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没有一个法门动摇他的念头,这就是念佛三昧,就是自性本定,这智慧非常重要。
真实的智慧是什么?是知道一切法都是假的,这是真实智慧。《金刚经》在中国非常流行,它的原因一定是受惠能大师的影响。惠能大师在这部经上开悟的,这个大家都知道,所以都喜欢念《金刚经》。《金刚经》的分量很适中,五千多个字,不长。常常读,常常薰修,时时刻刻提起「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叫无所住。而生其心,从无所住里面,无所住就是一点私心都没有,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前半部是讲相,后半部是讲见,见是念头,心里头根本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的念头,这是真心现前,有这些念头还是妄心。记住,大乘经上佛常说「真心离念」,没有念头是真心。如果没有念头,什么都不知道,这不是真心,这是无想定,无想定有定没慧,是心地干净,一尘不染,但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不是真心。真心没有念头,什么都知道,像一面镜子一样,如如不动,它照得清清楚楚。佛常用水做比喻,真心像水,干净、湛然、寂静,没有波浪,水平如镜,它能照见,用这个心,用真心。如果如如不动,他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妄心,不是真心,四禅天里头无想定就是这个境界,这错了。虽然没有妄念,整个心被无明覆盖住,所以它不起作用。智慧了知一切法,像今天科学家的发现,宇宙之间一切法全是波动产生的现象。如果不动,不动就全没有了。这个波动就是阿赖耶的业相,叫一念不觉。无明是动相,真智不动。
满足诸妙愿,所有一切愿都是为度众生,没有一愿是为自己的。众生很复杂,个个烦恼习气造业不同,佛用无量法门,其实无量法门是一个法门,一个什么法门?真诚的爱心;一个愿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只要是众生,等觉菩萨他也有苦,他苦什么?无始无明烦恼习气他还没有断尽,那就是他的苦。最后这一品生相无明断尽了,他就得乐。等觉菩萨如是,何况等觉以下,六道三途。用什么方法帮助他?用教学,言教、身教还有意教。意是什么?念念不忘众生苦,念念希望众生得乐,这个念头不断,慈悲无尽。如何落实?落实在教学。
所以菩萨能够跟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这个应是自然的,法尔如是。这个应是性德,性德自然现相,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现前困难在什么地方,你不能突破,就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帮助你突破。业是你自己造的,消还得你自己下功夫,佛菩萨帮不上忙,佛菩萨来指点你怎样修你能突破,佛菩萨不能代你修。心、佛、众生这个力量相等,就是三无差别。这就说到教育重要,一个人也教,多人也教。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一个不是教学,即使做出种种示现,你细细去观察,样样都是教学,我们才真正服了。远古的这些老祖宗,他们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真有智慧,真能解决问题,真能给世界带来和谐,能给国家带来长治久安,能给人类带来圆满的幸福。
得成如是刹。像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美好的环境、刹土,是从随顺性德、教化成就的。不但能够发起利益众生的大愿,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度众生,换句话说,愿愿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愿愿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所以果报无比的殊胜。这些我们要学,用在自身,转凡成圣;用在你的家庭,幸福美满;用在你的事业,你的事业成功;用在国家,国泰民安;用在世界,世界大同。
我们看下面引用《会疏》,《会疏》的话说,「虽经尘劫」,这个时间长,「犹如一念」,念劫圆融。人间因为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所以有时间这么一回事情。自性里头没有时间,没有时间,一念等於无量劫,无量劫等於一念。如果说实在的,现在我们逐渐明白了,事实上只有一念,无量劫就是一念,过去是一念,未来还是这一念。这要我们细心去观照弥勒菩萨所说的,一秒钟一千六百兆念,那个里头的一念,念念都是一念。为什么?过去念不可得,未来的念也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了不可得,只有现前这一念,但是现前这一念不住,立刻就没有了。这才知道三际是假的,不是真的。从这个地方能够看出一切法空了不可得,我们身体是这个样子,我们的意念也是这个样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我们不同的,那就是法性身跟法性土。如果不是法性身、法性土,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跟我们完全相同,整个宇宙一念成就,一念圆满。如果能常住一念,这个人就成佛了。常住一念是无念,无念是常住,有念决定不能常住,无念常住,无念就回常寂光,有念还在实报土。实报土很妙,跟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不一样。
「虽在生死,犹如园观」。园观是什么?游览,到花园里面去游览、去欣赏。把大千世界看作是个大花园,把六道轮回看成一个花园,在这里头浏览、旅游,应当作如是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兴趣来了,想到外面去游览,离开皇宫,在外面游览看到什么?看到生老病死,看到众生有这些现象,发愿了。愿从这里发的,众生太苦了,怜悯心生起来,要发愿度众生,也就是要发愿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经上在这里告诉我们,我们也像佛一样。诸佛如来都是在这种环境里面发大心的,阿弥陀佛看到诸佛刹土众生苦,发这个大心。怎样落实这个大愿,真正能帮助众生?世间自在王如来叫他去参学,亲自到诸佛刹土里面去参观、去考察。考察个什么?我们说一句比较粗显的话来说,就是考察苦乐,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乐保留,苦的不要,取人之长,舍人之短,长是乐,短是苦。这个不是凭空想像,全都是事实真相。
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自己要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那就是说我们要向别人学,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这个人有长处、有优点,我要学他;这个人有缺点,我要反省我有没有,有要改掉,没有,永远不要发生。那不都是我的老师吗!圣人怎么成为圣人?就是这样成为圣人。不是圣人有个老师教他,不是的。中国古籍里头说「圣人无常师」,这句话我们听懂了,没有常师,人人都是老师,事事都是老师,学不尽!从早到晚,你能看见的、你能听见的,善的学,不善的不学,这叫圣人无常师,人人都是老师,圣人是这么学成的,阿弥陀佛是这样学成的。
下头一句说,「遂」,遂就是成就,就是达到,目的达到了,「则满足妙愿,建立妙土」。愿满足了,妙土自然成就。不是想做,想做成就不了。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亦如是,我们想,想是个妄想,要缘成就。但是常常想缘自然就现前,缘聚,这个事业就成就了。首先人的成就,人的成就第一个自己成就,自己不成就,那一切都是梦想。自己成就,再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论语》上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自己成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缘成就,人事的缘,志同道合。我们想学圣贤,有一批人也想学圣贤,我们想学阿弥陀佛,有一批人也想学阿弥陀佛,这人聚集起来了,人聚集起来,道场就成就。我们想一个道场,都是自然的,自然有这些护法,自然有这些助缘,这么成就的。所以坚定的意志,就是那个大愿,愿要坚定,愿决定不能变更,决定不能退转,就会有这么多的感应。这些感应决定是佛菩萨,不是佛菩萨,没有这么殊胜,没有这么巧妙。
所以遂则满足妙愿,建立妙土。「盖谓从智满愿」,智是真实智慧,这是先决条件。真实智慧,我们老祖宗跟佛菩萨教诲完全相同,都是从断烦恼下手。你看看佛教我们从十善业道入门,十善不是戒律,善法。修成十善是佛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经的善以这个为标准。有十善,才能接受三皈、五戒、十戒、菩萨戒;有这些戒律,才能真正圆满三聚净戒。摄善法戒,自利的;摄受一切众生戒,利他的,这圆满的善人。圆满的善人就是圣人,就是佛菩萨。自己修养到这个层次,他的能量自然能够摄受众生,像阿弥陀佛,我们不认识他,对他没有感触,我们对他认识得愈深,摄受力量愈强,好像吸铁石一样把我们吸住,拉著紧紧的,而我们自己也舍不得离开他,产生这个力量。不认识,无知,在旁边也没有感触到,不是他的摄受能力有强弱,不是的,他是平等的,我们自己本身有障碍,有绝缘体,搁在一起的时候也没办法,也不受他的影响。认识清楚了,我们那个信心生起来,信心就是把绝缘体消失,愈来愈清净,感受摄受力量愈来愈强大,就这么个意思。
所以从智满愿,「从愿建土」,极乐世界如是,我们这个世界亦如是。再学经,学到那里就会用了。在家,我们希望有个美好的家庭,佛化家庭,佛菩萨的家庭,佛菩萨的事业;出家是佛菩萨的学校,佛菩萨的教学场所,那佛菩萨教学的都是应用在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层次,全都被佛化了。被佛陀教化所感化,这叫佛化。我们就希望有这么一个地方出现,我给它起个名字,叫佛教圣城,希望有这些大福报的人、大智慧的人来建立。这个东西建立了,第一个目的是让别人真正看到佛化,佛教的好处叫他真正能看到。他看到了他就能生信心,信心生起来他就有愿心,愿心生起来他就有智慧,他就能够把他居住的小村、小镇、城市变成佛化的极乐世界。所以这个经典,宝典!里面东西太多了!问题是我们在这里头能发掘多少、能够应用多少。
下面,《会疏》里头告诉我们,「生死如园观」,把生死看作园观。《法华经.譬喻品》里头有一句话说「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园是花园,观是楼台。为什么?站在高楼上,你能看得远,这叫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多劫如一念。於此了达成就,故妙愿悉满」。你自行化他的弘愿,当然就能够圆满,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劫是一念,一念是多劫,对於这个事实真相明了通达。为什么这个时候你的愿就能成就、就能满足?你不为自己,你是为众生。为众生能圆满,为自己不能圆满。为自己是造业,为什么叫造业?因为没有自己。你认为你身是自己,这是错觉,根本不是,认为你的念头是自己也是个错觉,不但身不是自己,念也不是自己。那什么是自己?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就是自己。为什么?真心是自己,本性是自己,整个宇宙是真心本性所现所生。
能生的本性是真的,所生的现相也是真的、也是虚幻的,所以你不能说它是真,也不能说它是妄。你说它是妄,真有这些事情,十法界依正庄严;那你说它是真的,它刹那生灭,了不可得,一念都不可得。像看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闪动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现相是相似相续相,前面一个画面跟后面一个画面不一样,但是相似,叫大同小异。每一个画面,就是每一个念头都不相同,绝对不会有一个念头完全相同的。江本博士做水实验,做了十几万次,告诉我,没有两张画面是相同的。他问我这什么道理?同一个人做,我一个人在那里看,一样的心,没有改变,这个水,水这个结晶,我喜欢你,一样喜欢的心,为什么没有两个照片来比对完全相同,没有。念念那个爱的纯度不一样。你那个爱心,你跟著这个念头变的时候,每一个念都是爱心,那个爱心的纯度不一样,所以才现出画面不相同,这要知道。不一样就是假的,一样才是真的。
爱,这个爱心,对人、对物,就是对一样,前念跟后念也不一样,纯度不一样。那这样说,爱心也不是真的?没错。可是佛菩萨、法身菩萨那个爱心是真的,那真是什么?永恒不变。我们要找到佛菩萨用这个爱心对水,可能就看到相同的,永恒不变。永恒不变什么?他真正体认到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是一体,是自己的真心,是真我,这个爱心就没有两样。所以妙愿就满了,圆满了,那在我们这个地方,大乘法讲,明心见性。见性的时候,这才是真的圆满;没有见性,不是真正圆满,都是在波动。见性,不动了,真心离念。离念,能不能现相?能现相。现相要有缘,没有缘不会现相,缘是众生有念头。众生这个念头才起,念头是个波动,这个波动的速度非常快,立刻就传达了虚空法界,没有任何速度能跟它相比。
我们人身体,身体,肉身是个物质现象,这个东西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细胞也在波动,细胞也在波动,没有波动,这物质现象就没有了。今天科学家发现物质的基础是念头的波动现象,没有念头波动现象,就没有物质这个东西,所以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念头波动现象也不是真的,阿赖耶的见分,物质是阿赖耶的相分。无论是见分、是相分,波动的现象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阿赖耶、是一个自性,所以没有一处没收到。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真的觉悟,我们起心动念佛菩萨知道,我们身体状况佛菩萨知道,身体状况讲健康状况,为什么?就是物质的波动现象、念头的波动现象他们全收到了。
这一点你听了有什么感触?我相信有一些人听到毛骨悚然,为什么?我们再不敢做亏心事了。不要以为我们内心里头藏的秘密没有人知道,那完全想错了,没有一个佛菩萨不知道,只有凡夫不知道,只有自己不知道。极其微细的念头自己不知道,佛菩萨全知道。真相大白之后,自己真正回头了,一定做个好人,要让诸佛菩萨看得起。人不应该有不善的念头,不善的念头根本就是错误,怎么可以有?把这个东西断绝,那就是诸佛如来心目当中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有资格作佛,有资格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成佛了。行吗?行。真正善男子、善女人,纯净纯善,往生到极乐世界上辈上品往生。你要问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你迷了才作众生。你现在一念觉悟,跟自性完全相应,这是理论,有这个理论当然就有这个事实。
这两个注解,《净影疏》跟《会疏》,「两疏小异」,大同小异,「而净影之说较亲」。净影是小慧远,隋朝的慧远法师。「盖了诸法空,仍愿取净土」。了诸法空,他又希望求生极乐世界,「不落二边」,空有不著,知道法空,极乐世界也是空寂的,也不是真有。极乐世界是性德跟阿弥陀佛的愿力变现出来的,而且变现出来不长,到现在才十劫,十劫之前没有。这个世界建立会相当长久,弥陀要度尽跟他有缘的众生,跟他有缘的众生太多太多了。与他有缘众生度尽了,极乐世界还在。为什么还在?观世音菩萨继承了,与观世音菩萨有缘的人也是太多太多。观世音菩萨在极乐世界成佛,跟观音菩萨有缘的,那个时候统统得度。所以这个世界长远。
我们要学「不落二边,妙契中道」,这个要学,二边都不沾。知道法空,不著相,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但是又发愿度众生、发愿修净土。信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成就圆满菩提,这叫中道。这「是净宗本旨。如《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於群生」,对这桩事情乐此不疲,叫妙契中道。末后念老总结,「此皆圆宗事理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下面两首偈跟这个宗旨相同。
『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受记当作佛』。跟前面的是同一个旨趣。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如影像者,如物之影像。虽从实体生,而无实性」。这一桩事情,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电视画面上呈现出来的影像,从实体生的,人都照在里头,但是它没有实体性,它只是个影像。这比喻什么?比喻十法界,比喻遍法界虚空界所有的一切现象。从哪里生的?实体是自性,从自性生的,极乐世界也是从自性生的。但是在这个相里面找不到性,相里面没有实体,如影像。《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有为法是讲遍法界虚空界,什么叫有为?有生有灭就是有为。所以相有用,我们取其作用,不著它的相就对了,著相就错了,因为它是幻相,像作梦一样,像水泡、像影子,就是说它不是真实的。大树的影子在炎热的天气下、天气当中可以乘凉,影子它的本质是树。树的影子可以乘凉,别著它的相,这个我们知道。一切现象可以欣赏,可以受用,不要执著,不要分别,不要有占有的念头,不要有控制的念头,它是缘生,缘生缘灭。有缘它就现,没有缘它就不现了。不现,知道是假的,现,还是假的,这你就是真正有智慧,真正了解事实真相,这叫诸法实相。
「现偈云」,我们这部经上偈子说,「了知佛土,亦如影像。如是智慧,实为甚深」。一般人不知道,一般人都把它当真。只有你知道它不是真,所以这个智慧是很深的智慧。佛说这桩事情不是对初学说,佛对初学的不讲这个。初学讲阿含,阿含的内容是什么?很像中国传统文化里头,伦理、道德、因果,说这些东西,说得很多。方等里面有说真实的,说得少,还是说相用的多,说体性的少,到般若会上才真说。你看,释迦牟尼佛教人,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跟他学了二十年,有二十年这个功底再给你讲甚深佛法,甚深佛法告诉你这一切现象的真相,人才能接受。跟释迦牟尼佛二十年,知道释迦牟尼佛从来不讲妄语,不讲假话,这信得过。认识二十年算相当深了。这都是我们要记住的,为什么?我们将来要教人。那现在人相信科学,所以科学与大乘佛法相通的这些地方我们常常引用,大家就相信。根性利的人,他对於佛法就深信不疑,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出现,中国人说三千多年,外国人说二千五百多年,泰国人说二千六百年,每个地方讲的不一样,这个没有关系,就算二千五百年!现代科学家所发现的才不过三十年,跟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居然相同,这不是偶然的,中国古人有句话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所以古人称佛陀为大英雄,供奉佛像的地方称为大雄宝殿。
科学家是不是大圣人?不是,跟我们一样是凡夫,烦恼业障都没断,他的发现是借用外面的缘。佛菩萨的发现是内证的功夫,他们怎么见到的?他们从禅定当中见到的,很深的禅定。《华严》把佛菩萨定为五十二个阶级,从初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这就意味著禅定功夫深浅有五十二个阶级。大乘经上说,到哪一个阶级的禅定功夫才能够见到阿赖耶?经上说八地。八地距离顶峰很近,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最高层次的第五个,这五个层次的定功能看到阿赖耶。所以,那是功夫成就的,有那么深的定,亲眼看见的,看见宇宙脉动的现象,这也是今天科学发现的。一秒钟频率是一千六百兆,他能看到这个频率,没有这个定功不行。七地以前都是听说,自己没有见到。真功夫!科学家没功夫,他能够藉助这些先进的科学仪器,从数学里面去推论,就是有这种可能,再用精密的仪器去观察、去发现。佛经上讲的极微色,极微之微,物质的基本状态,就是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境界相,被今天量子力学家证实了,证实佛在经上讲的一句话是真话,绝对正确,那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境随心转」,佛经上这些话被量子力学家证明了。所以念头能主宰物质现象。
我们修行在哪里修?就在念头上修、在心地上修。这是自修,成就自己,把自己不断向上提升。可是慈悲教化众生、怜悯众生,要从哪里修?从《弟子规》修。这是什么?大慈大悲,真是慈悲。现在人不知道做人,从孝敬上扎根,自己要把孝敬做出来。不做出来,他不相信,没有人相信你。如何取信於现代人?这是教学头一桩大事,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老师要做出榜样,单凭口说没用处。单凭口说,自己做不到,这是一般讲的佛学,佛学是一门知识,不切实际。如果我们做到了,那就是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管用,学了真有受用。一个人做好,做人的榜样;我们一个家庭做好,是家的榜样。
家的榜样是什么?六和敬。佛经上所讲的,四个人,四个人叫一众。众现在叫团体,最小的团体,四个人。这四个人能够修六和敬,就叫六和敬的僧团。僧本义就是团体,不是个人。僧不一定是出家人,这个一定要知道。修六和敬的才称之为僧,不修六和敬的不能称僧。那现在?现在都称僧,出家都称僧,都没有六和敬。僧,有名无实。社会大众连这个僧的意思也不知道,什么叫僧不知道,只知道出家人叫僧,僧就是出家人,本义不晓得。本义是什么?修六和敬的团体。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住,修六和敬,这叫僧,叫僧团,团体。僧团是什么?模范的团体,所谓众中尊。众是团体,所有团体里头最尊贵的,是修六和敬的,这个团体这么和睦,值得人尊敬。所以僧团,在家学佛,你一家四口,四个人都学佛,这个家庭就是僧团。经上讲得好,一个僧团出现,这一个地区不会有灾难。为什么?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拥护。只要有一家,产生这么大的力量。这一桩事情,科学家也给我们做证明。科学家说,今天地球有灾难,要拯救地球上的灾难需要多少人?人口总和百分之一的平方根就够了。地球上今天的人口大概七十亿,七十亿百分之一的平方根,不到一万人,就能救七十亿人。所以你这个家庭四个人修六和敬,就能救香港,这个地区这几百万人就没有问题。好!真干!
我们对佛法要相信,不能有怀疑,怀疑,错了。四个人在一起修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这个戒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全家人都做,团体亦如是。我们这个团体修不修六和敬?修六和敬,就保佑整个香港。这团体不和,香港人可怜,这灾难逃不掉。这几天,台湾同修到我们这来参学,告诉我们台湾现在社会非常混乱。混乱什么?不和。如果和了,台湾就没有灾难了。天天吵架,天天在闹情绪,带给是整个台湾人的灾难,不是好事。记住老祖宗一句话,「和为贵」。
什么人是好人?不说话的人是最好的人,念佛的人是最好的人,念佛人不说话,只念阿弥陀佛。这个人可不得了!如果发现道场上有一、二个这样的人,这个道场就靠这一、二个人庇佑,靠这一、二个人保全。但是这一、二个人没有人瞧得起他,为什么?大家不认识他。「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句话人人知道,谁做到了?就是那个不说话、老实念佛的人,他做到了。他没发菩提心,你怎么会知道?他信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他念佛就是求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念头就是菩提心。你看他一天到晚声声不绝,这种人往生到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古大德所谓的「愚不可及」,看他好像是愚笨,比不上他,他这种功夫超过一般人,专一、纯一,一向专念他做到了。我们看念佛人,每个念佛道场去参观、去看看,看看人家怎么念的,你只要看到有一心专注的,妄念少、杂念少,他就不说话;话多,杂念多、妄念多。真纯到极处,那就是愚不可及,这种人佛菩萨知道,佛菩萨照顾他,天龙护法照顾他,他所在之处,这个地方不会有灾难。
「如是智慧,实为甚深。如是正士,深了佛土亦空。但仍恒发弘誓心」。他真发心,他不是假的,他发的是真心。弘誓,弘深的誓愿,又能够从愿起行,「故曰究竟菩萨道」。究竟是至极,「决定於最终之极处」。究竟菩萨道是什么?妙觉佛果。他走的是近路,他不走弯路,最近的成佛之道就是求生极乐世界。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真信切愿,没有一个杂念,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实报土的上上品,这是什么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所凭藉的,最纯真的信心。那一念信心,真纯到极处,不掺杂丝毫的杂念,愿心一心求生西方,没有第二念,一句佛号念念相续,法身菩萨。《华严经》上「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佛地,第十地法云地,从初地到第十地这十种菩萨统统都是修念佛法门,都是求生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讲的。他们才真正彻底明了净业三福里头第三句所讲的「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是什么?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只有他们相信,别人都不相信,所以他们做到了。
那我们再问,愚夫愚妇这些人不认识字,什么事也不懂,他对於极乐世界、对於阿弥陀佛的信心跟地上菩萨一样,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心也跟地上菩萨一样,一向专念也不亚於地上菩萨,所以他往生的果报跟地上菩萨相同,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不是中辈。我们把这些阿公阿婆看错了,这有罪过。他虽然是愚夫愚妇,但是他今天所行的、所修的是无上大法,他不要懂,他做到了,他落实了。这还得了!这样的人学多久?跟诸位说,一般三年就圆满了。功夫快的不要,《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最长的时间三年,取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谁能比得上?於是我们真正对於经上这一句话五体投地,顶礼,难信之法,真难信!一个无知无识的阿公阿婆居然能超过十地菩萨,你要问到底什么道理?因为他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道理,真实的道理。真相信极乐世界,真相信阿弥陀佛,真肯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就是无上的觉悟。他真觉悟了,真的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成佛了。他这个大彻大悟不会超过三年,他就成佛了。我跟诸位讲的是真话,一点都不假。我们要真干。
所以他们能够究竟菩萨道,究竟至极,决定於最后、最终之极处在极乐世界,就是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我们可以说上辈就是佛在经典上常说的八地以上,指的是上品上生。「菩萨道者,圆满自利利他而成佛果之菩萨大行(即六度)名为菩萨道,亦即菩萨行」。这个要真干。布施,布施是放下、是能舍,舍得。把这个世界舍了,身心世界统统都舍了,得什么?得极乐世界,得极乐世界的法性身、法性土。这个世界不能舍,极乐世界就得不到。所以念佛堂的堂主时时刻刻一句老话头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一向专念」。有道理!学经教,这一本足够了,这一本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华严经》的精华,《华严经》的精要,现在人讲治要,《群书治要》、《国学治要》,华严治要。修行的方法就记住,真的,一切放下、一心专念,功德不可思议,感应不可思议,成就不可思议,圆满的菩萨道、菩萨行。所以要舍,欢喜布施。
这是六十年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欢喜布施、持戒。我跟章嘉大师,对於戒律有怀疑,是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戒律是生活规范,生活规范因时因地不一样。儒家讲礼,佛讲戒律,儒家的礼我们懂得,夏商周就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那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而且又是三千年前的,三千年前古印度生活方式,这个我们不必要学它,我们学它的道理、学它的智慧、学它的理念、学它的方法、学它的经验,我们得受用,这生活方式就没有这个必要。老师真有智慧,老师把我看得很清楚,知道这个戒律不能劝我,我这个歪理、歪执著非常坚固,他没有办法,他来软的。软功夫就是,我离开,老师会送我到门口。他门外是院子,庭院是个花园,送我到门口,会给我说一句话,很轻,「戒律很重要」。说这么一句话,这一句话说了几十遍,所以我印象太深刻了。
老人家往生火化,他的火化炉是特别替他造的,不跟大家在一起的,特别造一个火化炉。甘珠活佛搭个帐篷,在那边住七天七夜。我去住了三天三夜,我请三天假。在那个地方就反省,跟老师三年,他教我些什么?我学到些什么?这一反省,念头,第一个跑出来的念头,「戒律很重要」。为什么老讲这句话,讲这么多遍,难道我想错了吗?我认真反省,认真检讨,三天三夜都没有想通,可是继续在心里头围绕著。两个星期之后明白了,这是出世间法,不是世间法。世间法的标准,礼就是标准、规矩,是因时、因事、因人要修订,那国家的宪法,若干年之后都要修订一次。这是成佛的方法,一改变就成不了佛。我想到这一点,明白了。如果学佛不想作佛,在世间把世间事做得好、做得圆满,行。用中国的礼,不用佛教戒律,可以。那如果真的要求出世间法,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那这就不能变,你一改变,你这个目的就达不到了。
我差不多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想明白这个道理,我对於戒律不敢批评了,找《大藏经》里头这些戒律一些部分,我能看得懂的,我慢慢来看,承认了老师这一句话「戒律很重要」,体会到老师教学的方法高明。所以我那个时候的感觉,老师走了是为我走的,他要不走,我永远不会认真想这桩事情。他一走,才叫我认真反省,三年我学了些什么?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对於戒律疏忽,有我这种观念、这种想法的人很多很多,如果疏忽,真不能成就。所以持戒是不容易,但是非做不可。不做是什么?不做佛法就落空了,只是理论、学术没用,是理想不是事实,做不到,那没用的东西,充其量放到学校里当作哲学去研究,佛法就灭了,作佛的人就没有了。
现在八万四千法门都不管用了,为什么不管用?八万四千法门都建立在坚实戒律的基础上。只有净土法门,也不能不持戒,但是没有那么严格,破戒也能往生,只要忏悔,只要认错,只要回头,五逆十恶、毁谤大乘,统统阿弥陀佛都摄受。这让我们对阿弥陀佛格外的礼敬,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慈悲到极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