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一集) 2012/6/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6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八十七页,第七行下半段:
「三者,修行六念」。这个六念,我们有一个参考资料,节录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我们学到念戒。戒,戒是佛的行持,佛经上有理论、有方法,怎么落实?戒是佛教导我们这些理论、方法落实,落实在生活上,要把它做出来,这是真实的受用。如果不能落实,那就不是真的,所谓是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得到真实受用。依然还是有妄想,还造业,业招轮回果报,这个跟佛的教诲完全相违背了。所以,戒是学佛的初阶,也是学佛的圆满。初学的时候,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知道,勉强去学习,到成佛之后,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跟戒律完全相应。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确实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圆满究竟的戒律。所以它是开始,也是圆满,我们明白了才会重视它,不明白,总是把它看轻了。
要真正搞明白,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现代人决定受科学的影响,科学影响里面第一个就是怀疑,现在人从小就学会了怀疑。殊不知,圣贤教诲最忌讳的就是怀疑,怀疑是什么都学不到。用怀疑这个方式学科学行,学物理。今天的科学跟哲学都没有摆脱怀疑,所以它们的发展就有极限。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好,这个极限,宏观宇宙能看到宇宙的边缘,微观世界能看到阿赖耶的三细相,就是见不到本性。本性是哲学里面所说的本体,他没有办法见到本体。本体是自性,也就是说他无法明心见性,也就是无法得到究竟圆满的受用。所以我们学佛,必须要走戒定慧这个道路,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行的道路,他们从凡夫成佛了,没有一个是例外的。佛法传到中国,这个理念,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它的确是现在人所谓的真理。
「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必须遵守,「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对於恶念、恶行一切不善,佛都把它给我们禁止了,我们不能去做。善法,特别是利益众生的,对自己身心有益的,佛制定,我们一定要学习。念戒是「我欲精进护持」,没有戒律就没有精进,持戒才能够精进。菩萨六度就是学习六个项目,第一个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所以一定要护戒,护戒就是护持正法,从这上扎根,才有定,才有慧。如果戒律废弃了,我们学佛就变成世间一种学术,现在世间所谓的佛学。搞佛学的人很多,把它当作一种哲学来研究,将来也可能这里头有一部分讲到科学,那与佛法就不相干了。为什么?佛法终极目标是明心见性,把它变作一种学术、变作一种知识,不能够见性,不能得三昧,不能开悟,那就不是佛法,把佛法变成世间法,这就错了。由此可知,戒律的重要!特别是我们出家了,出家所希望的是能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正法久住。如果是这个愿望,那戒就非常重要。戒怎么修?从《弟子规》、《感应篇》,古大德也是这么修。连莲池大师,他有《自知录》,《自知录》是什么?就是袁了凡先生所修的功过格。莲池大师做,这是净土宗的一代祖师,了不起的人!每天用功过格来反省,今天哪些事情做错了,记下来,哪些事情做对了,也记下来,比较,是错得多还是对得多。这是一个非常笨拙的方法,但是它很有效果。
第五要「念施」,特别是在现前的社会,「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现在这个世间人,哪个没有悭贪?悭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贪而无厌,这个对自己伤害最大。一般人不知道,以为这是好事,实际上他完全做错了。人在世间,无论是哪个国家人,无论是哪个族群,是哪种不同的信仰,你要问他,财要不要?他一定要;你问他智慧要不要?要;健康长寿要不要?他要,他绝对不会反对。不但不反对,现在人对这三桩事情强烈的贪求,没有止境。你能够贪得到的,实在讲都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里没有你贪不到。所以,用这种不善的心就错了,贪瞋痴是毒,叫三毒烦恼,怎么可以用这种心?用这种心贪名、贪利、贪色,什么都贪,学了佛贪佛法,这个贪字始终没有离掉,贪名闻利养,这就错了。命里头有财富、有聪明智慧,还要有贪心,你命里面所有的打折扣了。譬如说你命里头有一个亿的财富,你用贪心取得,不正当的手段,发了财,发了多少?发了几千万,你命里头有一个亿,你已经亏折了几千万。譬如你得到五千万,你已经打对折了,自己以为自己做得很对,其实命里头的财富打对折,你说冤不冤枉!
这桩事情,我们认真去读《了凡四训》你就完全明白了。人生在世间,确实每一个人,中国人、外国人没有例外的,「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不是自己想什么就得什么,不可能的。了凡先生十五岁遇到一个算命先生,孔先生,算得非常好。算他一生的流年,他是个读书人,命中是读书人,几岁去参加考试,考试考多少名。考中秀才之后,国家就有一份俸禄给你,等於国家奖励你、栽培你。你好好念书、专心念书,不要去做其他的事业,国家给你这份俸禄,足够你生活。那个时候是给米,一年大概有九十多担米,八、九十担米,绝对够用,多余的你可以卖钱。参加国家的考试,他被孔先生算定了,每年去应试,就是参加考试,名次一点都不错,每年国家给他的这些粮食也一毫都不差。二十年,他的心死了,不再有念头。为什么?真的是命,一点差错都没有。
三十五岁那年,他去拜访云谷禅师,这当时是一位很有名的高僧大德。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打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很佩服他,问他:你的功夫不错,一个凡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难,不容易做到,你能够做到,你是怎么修的?了凡先生很老实,告诉他,我没有学禅,你问我为什么没有念头,我不坐禅也没有念头,什么原因?命给人算定了,二十年一丝毫差错都没有,我再打妄想有什么意思?没用,所以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了凡先生向他详细请教,为什么是凡夫?禅师告诉他,你这二十年来被命运拘束住了,丝毫没有把它转动,一般人都有转动。命从哪里来的?命是过去生中修善、修福所得来的,你的命中财富,过去生中你修财布施,你修得多,你命里财就多;你修得少,你命里财就少,这么来的。命是在自己手上,不在别人。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现在肯用财布施,你命里头财富就增长,不只这么多,你天天给它加,这是可以做得到的。你不肯布施,而且很吝啬,那就是照你命里的财富,一年该得多少你就得多少,也不会多,也不会少。古人讲这两句话非常有道理,「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可是,佛门当中有句话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命里头没有财,我到佛门当中求财,能不能得到?能,佛有理论、有方法。理论是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原理;方法就是修布施。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一生真正肯修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你会得到。命里头没有,会得到;命里头有,它增长。
了凡先生把这些道理搞通、搞明白了,他觉悟了,从此之后他真的行善,发愿做三千桩善事。这个善事是什么?帮助别人,用财帮助别人,用自己智慧为别人服务,也是帮助别人,真干!这个心一发,发了他真干,是真诚心去干的,第二年参加考试,名次就不对了,孔先生算他第三名,他考了第一名;国家给他的米也增长了,多了。他的信心大增,云谷禅师讲得一点都不错,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上。只要真正能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念念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这功德大了,这三方面,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都会向上提升。世间人想求这三样东西求不到,佛门里要求这三样东西很容易,一点都不难。
所以念施,施里头有三种,财布施,财物别人有缺乏的、有需要的,我们不吝啬,尽力的帮助别人。法布施,别人不会的,我会,我教他,把他教会。我知道多少我就教他多少,决定不保留,我的智慧会增长。教学有吝法,自己知道的教一半给别人,为什么?怕别人超过自己。这种心就错了,这种心是吝啬、是悭吝,他的智慧渐渐渐渐就没有了,到晚年就变成糊涂,甚至於到死的时候连自己家人都不认识。这种人很多,与这个有关系,吝法。法,不一定是佛法,世间法都包括在里头,我会烧菜,菜烧得很好,他不会,我可以教他,这也是法布施。法太多了!肯教别人的,这个人头脑清醒,智慧增长,临命终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糊涂,这是法布施得的果报。
无畏布施,别人遇到困难,遇到恐惧、畏惧的时候,你能够保护他,能够让他离开恐怖,这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第一个就是素食,为什么?素食不吃众生肉,对众生行无畏布施,众生再不怕你了。为什么?它知道你不会伤害它,你不会杀它,你也不会吃它。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做到功夫纯熟,我们一般人看不出,畜生看得出来。这个人心地很凶、很恶,好杀生,所以有杀气,小动物看到你赶紧就跑掉。那个人慈悲心,小动物看到你很慈祥,野生动物你给它一招手,它就到你面前来,它不怕你,为什么?你没有杀气。特别是人生病,遭遇到困难,困苦的时候,我们去帮助他,这属於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所以对於病苦、年老的老人,你能够安慰他、能够关怀他,这些都是属於无畏布施,他感恩。特别是现代,现代的老人非常可怜,儿女不孝,住在老人院。老人院虽然物质生活给你照顾到了,精神生活没有。
我在国外几十年,每到一个地方,我会看那个地方的老人福利事业,我去参观。老人迫切需要的东西统统缺乏,那是什么?缺少精神生活。所以我就想到,老人院里头不能没有宗教,宗教要多元的,因为住在老人院的老人,信仰宗教不是相同的。我们跟宗教界联系,老人院里面可以有一个讲堂,可以有个大厅给他们做精神生活的活动。这个讲堂可以礼请宗教人士来讲经、来教学,一个星期二次、三次,星期一基督教,星期二回教,星期三佛教,这样子。他们可以听自己宗教的东西,也可以听听别人宗教。音乐、歌舞、娱乐这些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我们参观现在老人院,没有,只有电视,电视接收一般的频道,没有专用的。所以老人的心情非常郁闷。精神郁闷,身体当然就不好,就生病,很可怜。
所以有能力、年轻,这三种布施都可以做得到。财布施我们没有财力,没有财力,你看在道场里面做义工是属於财布施,内财布施,我用身体、劳力我来服务。内财布施功德超过外财,外财是你身外之财,比不上做义工,义工是内财布施,功德非常殊胜。所以这个施,这一个字能把菩萨六波罗蜜统统包含在其中。我们做义工守法,把伦理、把道德、把团体里面所有这些规矩,我们统统做出来给别人看,做出个好样子,这个里面有内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三种布施统统你都具足了。团体里面人数很多,每个人素质不相同,有善的、有不善的,特别是对不善的这些人,他对你没有礼貌,你能够修忍辱波罗蜜,你看布施里头加忍辱;守规矩、守法,里头持戒波罗蜜;你做事情非常认真,精进波罗蜜。你看,一个布施里头,菩萨行都在其中,做义工,我在这里行菩萨道,我在这里修菩萨行。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你要会的时候,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菩萨行,不但利益自己,而且度了别人。
最后一个「念天」,天是欲界六层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天人,这里讲「彼处受自然之快乐」,这天道,「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於彼天处也」。这就是问为什么要念天?六道里头只有天人最快乐。为什么?天是修善才能生天,修恶不能生天。修贪瞋痴,果报是在三恶道,贪心鬼道,瞋恚地狱道,愚痴畜生道,到那里去了。不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世出世间的善法都是从这个根生的,你说这多重要!不贪、不瞋、不痴,我们要学这个,学这个则不学佛也生天,这一生做人没有白做。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从人间往上去,第一层欲界天的四王天,四王天的寿命,四王天我们跟它都有时差,四王天的一天,人间五十年。他的寿命五百岁,是四王天的五百岁,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从寿命你就想到福报,他福报我们比不上。再往上去,忉利天,中国人讲的玉皇大帝,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他的寿命一千岁。往上去,走到第二十八层,最高层的,寿命八万大劫。所以,喜欢生天的人很多,世间几乎所有的宗教,目标都是天堂。
没错,天堂的确是好。天堂要修上品十善,还要加上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所以他们能受到自然的快乐。这个自然快乐,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地方生活所需都必须自己劳力,自己不干活就没有办法得到衣食;天上不需要,天上衣食是自然的,这就福报比我们大。愈往上层愈自在,神通具足。天有五通,有天眼,天眼没有障碍,我们人间,隔一张纸就看不过去。天人,坐在这个房间,我们楼下那些人做什么他看得见。只要是天人,这个能力都非常强,能看到很远,没有障碍。天耳,他能听,也没有障碍;有宿命通,知道过去生生世世。知道过去、知道未来就是知道因果,天人不会作恶,三恶道他也看到,真正懂得因果,相信因果。有他心通,别人心里头起心动念他知道。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变化,无论到什么地方,不需要交通工具,想到哪里,身已经到了,活动的空间大。我们人的活动空间没有办法离开地球,天人活动空间很大,哪个星球都能去,去观光旅游,不需要交通工具。我们常常听说,有人说飞碟,外太空人,那是人道,不是天道。为什么?天道的天人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不需要交通工具。他还要交通工具,那他就是人道,他不是天道。鬼神也有这种能力,小,不大。鬼神的天眼看的范围小,所以鬼也有五通。很近的事情,像五、六天,未来五、六天的事情,一个月、半个月的事情,他知道很清楚;如果说是半年、一年,他就不知道了。
天人的能力强,所以他快乐。这是果报,果必有因,是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无贪无瞋无痴,用这种心修布施、修六波罗蜜,对於天人之乐他很喜欢,他希望得到,真的就满愿,他就得到了。人间修行成就的,生天的人多!特别是在佛门。佛门,大家虽然都是修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但是真正往生,是到天上去的是大多数。为什么?极乐世界的缘没成熟,对於人天之乐没有完全放下,所以他落在天道。如果到极乐世界去的话,必须把人天统统放下,人间天上这些快乐要放下,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念佛念到最后到天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想享受天人的快乐,他就去了。
下面设个问答,「问,佛弟子应念三宝,何故念彼之生天」,为什么还念天?这个里头说,「曰:是以为自己善业之果故」。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是我们善业之所感。那么不信仰宗教的人能不能生天?能,他有善业,是凭这个生天的,信不信上帝没有关系。你具备这个条件,不信上帝也生天。生天必须具备的,慈悲喜舍,善心,上品十善,善行,心善、行善自然跟天道感应。人死了之后到哪一道,全是业力所感,与什么人都不相干。要求往生,一定要念阿弥陀佛,自然就有感应;不念佛,就没有感应。「问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那就不必念了,断恶修善就好了,何必要念?「曰:有人不堪入於涅盘,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有人对於般涅盘不能接受,般涅盘这个道理很深,对它不能够完全了解,事实真相不清楚,半信半疑。人天之乐他清楚,他的印象很深刻,所以虽学佛,到临终的时候他还是贪恋人天之乐,他到天道去了。这是念天。
下面总说,「此六念法为大小乘之通说」,但是念天的解释,大小乘不一样。「大乘依涅盘经,则天有三种」,有「生天」,三界诸天,这是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第二种是「净天」,这个高了,这凡夫不能去,净天是一切三乘的贤圣。小乘是三果阿那含,他们修行的处所叫五不还天,在第四禅。第三是「第一义天」,第一义天是涅盘,大乘的般涅盘,称为第一义天。所以,二乘之人念前面两种,菩萨但念第一义天,就是大般涅盘,这个不一样。这个地方说,见《别译杂阿含经》第九、《涅盘经》十八,这是把出处都说出来,《智度论》二十二、《大乘义章》第十二卷,你都可以能够看得到。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天是善人,心善行善,与极乐世界相应,但是你要回向发愿才行,你要不回向,不发愿求生净土,你就生天道去了。那我们就知道,具有生天道的这种功德,我用这种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够得生。这是属於三辈往生最后的一个,别具一格的一心三辈,他不是专修净土的,修其他法门的。这也不是修其他法门的,是修善积德,行,修善积德临终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也能得生。「《观经》所示,与本品内容,多相吻合。」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现在我们看经文,「三类差别」,这就分成三段,第一段「尽持经戒二利得生」。这里面分两段,第一段「胜因」,这个因就有六句,这是第一个,我们看经文: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
这几句经文是第一。请看注解,「右文」,右面这段经文,「乃本品之首段」,这第一段。「明第一类正因」,这一品经里头是讲往生正因,第一类的正因。「发心念佛,兼受持经戒,自他二利」,这样子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一段经文,完全是采取的宋译本,《无量寿经》十二种版本最后翻译的,宋朝的译本。「第一类正因,共有六句」,第一个「受持本经」、第二个「求生净土」、第三个「发菩提心」、第四个「严持诸戒」、第五「饶益有情」、第六「忆佛念佛」。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六个条件如果是都具足了,你决定得生。
「《观经》曰:读诵大乘」。我们在《观经》三福上看到,第三福就是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第三句是读诵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观经约论》」,这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彭际清居士作的,说「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这说明为什么要读诵大乘。不读大乘你就不明了佛心,佛心是什么?佛心是自己的真心。大乘经上讲什么?全是讲的自己。生佛不二,生是众生,就是说自己,自己跟佛是一不是二。所以,「不明佛心」你就「不契佛智」,佛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智慧里面自然有知识,知识里头没有智慧,所以古时候的中国跟印度人重视智慧。读书旨在开悟,宗旨是要帮助你开悟,记诵固然重要,不是最重要的,得定重要,就是得清净心重要,开智慧重要。能够明佛心你就契佛智,这个地方的佛是阿弥陀佛。「不契佛智」,纵然生到极乐世界,「不得见佛」,你见不到佛。为什么?有障碍,这个障碍是疑惑,疑是菩萨最严重的障碍。
「今经首云」,这品经一开头,『闻此经典,受持读诵』,这个经典就是指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中国,在现代,总共有九种不同的版本,这九种当中有五种是原译本,从印度梵文翻过来的,有五种。五种本子如果我们对照起来看,会发现里面差别很大。差别大,就可以肯定传到中国来的原本不是一种本子,它不同的本子。这个现象怎么发生的?释迦牟尼佛讲经,一生,一部经只讲一次,没有重复的。那《无量寿经》的梵本,传到中国来是不相同的本子,都是《无量寿经》,就说明佛这个法门是多次宣讲,不止一次。根据原译本里面的情形来看,至少佛讲过三次。还有七种本子失传了,没见到,那些本子如果都在,再仔细一对照,可能还有不同。所以古德因此判断,三次以上。这是说明,佛对於这部经的重视,他才多次宣讲。
正因为这个原因,每次讲的有不同的地方,我们选择哪个本子?选择一个本子,那些里面有重要的经文漏掉了,所以就有会集的必要。最早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做了个会集本,宋朝那时候,刻版的印刷刚刚发明,所以一般的经典还是手写的多。手写,我们知道流通量就不大。以王龙舒居士的身分、财富,这是大富长者,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唐朝《大宝积经》的「无量寿会」他没有看到。所以他的会集本是四种原译本的会集本,当然《唐译》里面有重要的经文它没有,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可是这个会集本出来之后,读《无量寿经》的都读他的本子,所以他的本子流通很广,也被收在《龙藏》里头。这就等於祖师大德对他这个本子肯定了,虽然有瑕疵,便於读诵。
第二次,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重新会集,他是五种本子都见到了,会集当然比王龙舒本子好。我这个地方有一本,这就是魏默深会集的本子,这个本子。但是这个本子经过夏莲居老居士的校订,这个里头是三十七品。可能是夏老居士看到这个还是不圆满,校订还是不够圆满,所以重新再会集,这是第三次的会集。他会集花了十年的时间,成就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可以说比龙舒的本子、比魏本都要好,我们一比较立刻就知道,自然就生欢喜心。所以这个本子,当代高僧大德称它为《无量寿经》的善本,最好的本子。一直到最近这十几年来,才真正大量流通,海内外修净土的同学都用这个本子。
「此经即此《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经乃净土第一经,亦中本之《华严》也」,这句话是彭际清居士说的。彭居士是清朝乾隆年间人,这也是贵族出身,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这个朝代的兵部尚书,那个地位就是现在讲的国防部长,所以他就是高干子弟。因为家里面富贵,很聪明,弱冠,应该是二十岁,他就考取进士。进士是最高的学位,相当於现在所讲的博士,他就拿到博士学位。一般人拿到这个学位肯定就做官去了,他没有,一生没做官,学佛、学道,儒释道都通。在佛门真是大居士,通宗通教,显密圆融,著作很丰富。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肯定净土境界跟《华严》无二无别;小本《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他把这三个经看成一部,非常有道理。
「又此经乃世尊独留於将来经道灭尽之际,住世百岁,为末后众生留作津济者也」。这个难得!我们能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依照中国古大德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跟外国人讲的不一样。三千零三十八年,当然我们是在末法时期,正法一千年,第一个一千年过去,像法第二个一千年,我们是在末法。末法一万年,我们是在第二个一千年开始,才三十几年,末法后面连现在九千年。佛没有说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是外国人讲的,释迦牟尼佛只是说这个时代是末法时期,不是末日。末法是佛法衰了,还有没有兴起来?有,章嘉大师告诉我,末法九千年有兴有衰,我们现在是衰,将来又会兴起来。佛法的兴衰不在法,法本身没有兴衰,在人。人真正肯依教修行,佛法就兴了,人要是把经教都丢掉了,佛教就衰了,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人人都学经典,佛法就兴了。
经典是什么?是释迦牟尼佛的教科书,当年以这个东西教人的。现在我们学习经典,讲解经典,依教修行,佛法不就兴了吗?如果经典不讲了,专搞些经忏佛事法会,佛教会灭亡。为什么?那是迷信。不是迷信,社会大众要说你是迷信,你没有办法!所以一定要想到,每个宗教都是教育,唯有教育,它才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一定要记住,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之后就开始教学,教了四十九年才过世,一生教学,没有一天不讲经、不上课的。佛门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是释迦牟尼佛,他只是讲经教学,你有疑问问他,他给你解答,你自己怎么修,他不管你。为什么?经听懂了,你自己就会修了。每个人根性不一样,每个人修行方法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没关系,方向是一致的,目标是一致的,就行了。方向是什么?就是戒定慧,这个不能违背。目标是什么?大乘的目标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大乘目标;小乘的目标是从初果到四果。无论用什么方法没有关系,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每个法门都能够得定、都能够开悟。
所以佛当年在世的这些弟子,我们估计是三千人以上,在家、出家的弟子。出家的,经上有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在家的,那数字就难说了。在家不是终身跟著佛陀,有人来学二、三个月的,有人来学五、六天的,有人跟佛二、三年的,他不是一辈跟著的,这样来来去去的这种人数多。所以我们能够想像到,至少,世尊当年这个僧团,这个团体,三千人以上。这么大的团体,过的是游牧生活,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不是在一个地方。四十九年,他们教学的范围几乎遍及五印度,就是印度五个大区。所以这个教,经典就非常重要。
不单是佛教,其他宗教也不例外。前年我们访问梵蒂冈,跟教宗见了面,陶然主教,这是教廷里面负责跟其他宗教联系的一位大主教。跟我们举行两次座谈会,一次三个小时,我们在一块研究、讨论六个小时。他提出,根据他们的调查统计,最近这十几年来,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数逐年下降,就是一年比一年少。他们很担心,如果像这样下去,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大概这个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不多了,寥寥无几了,所以对这桩事情很关心。我听了之后,我把我的看法向与会同仁跟他们的主教提出报告,我希望所有宗教都回归到教育。为什么?想想每个宗教的教主最初创教全是教学,都是这个起家的,这在经典里面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最长的;摩西教学二、三十年;耶稣教学三年,被人害死了,要不然他一生也是会教学,不会中断;穆罕默德教学二十七年。他们全是教育家,用现在的话说,社会教育家。而且这些人几乎全部都是义务教学的工作者,他教学不收学费,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他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你来都欢迎,教学的对象几乎是全人类,这样子一代一代传到现在。
那现在?现在我们把教学丢掉了,天天搞祈祷、搞形式。佛门里面经忏佛事、法会都属於祈祷,三时系念都是祈祷法会,这不行,人家说你是迷信。你说有灾难,我做个法会灾难化解了,人家说你胡说八道,胡造谣言,根本就没有灾难。你拿什么做证明?拿不出来。所以一定要懂得,经论教学是主,祈祷这个东西是辅助的,这个不是第一,这是第二、第三,不能把这个做为主要的。我们现在宾主颠倒,宾做了当家,主没有了,才产生现在这种现象。如果都能够对教理通达明了,我们做的祈祷人家相信,为什么?祈祷有理论、有方法、有感应、有灵验,大家能信得过。没有经教理论做基础,人家不相信。
现在这个理论可以能讲得很透彻,为什么?集合科学来讲,近代这些量子力学家所发现的宇宙的奥秘,在大乘经上全有。我们也是看到科学报告,对於经论上这些深奥的东西,以前怀疑,现在完全断疑生信,不再怀疑。实在说,我们没有古人那种定力、那种诚敬,但是现代科学帮了忙,把这个遗憾补足了。如果没有科学报告,我们这个疑问一生都化解不了。就提出这一个问题,色由心生,你能不怀疑吗?色是什么?物质现象。物质从哪里来?物质是心、念头变现出来的。我们不相信,念头怎么会变成物质?我们把方向也搞错了,念头能变个物质,我天天想个鸟,那个鸟是不是真被我想出来?这个做不出来。我是看到普朗克的报告,德国的量子力学家,这个人是爱因斯坦的老师,他这个学生名气比他还大。这个人专门研究物质,物质到底是什么?他用了一生的心血,最后终於找到了。
微观世界,起源应该是八十年前,发现原子,那个时候认为,物质现象里面最小的就是原子,没有比原子更小的了。从这之后,这些科学家怀疑,原子还能不能分裂?最后终於找到了方法把原子分裂。原子一分裂才知道,这里头有原子核、有电子、有中子,也很复杂,组成的原子。在我们想像当中,佛说的,大乘经上讲的微尘,应该就是原子。佛说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这个东西,二十八层天里面的天人,他们的天眼看不到,阿罗汉的天眼看到了。这个东西还能分,佛经上有,再分是什么?叫色聚极微。色聚极微应该很复杂,像现在科学里面讲的粒子,基本粒子、夸克都是属於这个范围的。最后的,那真正是物质的基础,就不能再分了,极微之微。极微之微被科学家找到了,他们叫它个名称,叫微中子,佛称它做极微之微,这是物质最小的,再分就没有了。科学家真的把它再分,再分裂真的没有了,物质现象没有了,看到什么?看到是念头的波动现象。这一下真相大白,物质从哪来的?物质是念头波动现象形成的。物由心生,这问题解决了,物质确实是念头变现的,不是我们念头变个鸟我看看、变个树我看看,不是这个,是基本的物质。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个发现真了不起!
再问念头从哪来的?物质是念头变现的,念头从哪来的?科学家还没搞清楚。但是他看到物质的现象,他说物质是突然变现出来的,没有理由,突然变现,但是立刻就消失了。他讲的这个样子,佛在经上说过,《楞严经》上佛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这个现象。这是念头的一个现象,念头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佛讲了,念头从阿赖耶的业相变现出来的。业是什么?业是波动现象。业是动的,不是静的,就是所谓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是业相,阿赖耶的业相,从业相变现转相,就是科学家讲的突然蹦出来这种现象。所以,科学愈来愈接近佛学,阿赖耶的三细相!这释迦牟尼佛说过,大乘经上有。用我们的六根,凡夫眼耳鼻舌身意,攀缘外边的境界,最大的可以缘到宇宙的边缘,最小的可以缘到阿赖耶,极限了,就是缘不到真性,真如本性它缘不到。真如本性要怎样才缘到?要放下六根、六识,你就见到了。也就是不能够用眼耳鼻舌身,也不能用思惟想像,不可以用这个东西。为什么?这个东西都是妄的,不是真的,妄缘不到真,真才能缘到真。什么是真?我们把妄统统放下,那就是真,你就见到本性。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为我们示现,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里头为我们示现,那是什么?现在我们懂得了,他们在刹那之间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自性现前了,他就见到了。自性是什么样子?释迦牟尼佛说的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他说得详细。惠能大师说得简单,只说了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展开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浓缩就这二十个字,同样的境界!自性,第一个清净,「本自清净」,从来不染污,现在也没有染污。第二个现象「不生不灭」,它是真的,除它之外,所有一切法都是有生有灭,有生灭是假的,无生灭是真的。虽然它没有生灭,它没有现象,它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心理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它什么都没有,但是能生万法。虽生万法,它又不染万法,换句话说,丝毫没有受万法的影响,这个高明。「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就是具足万法,没有缘的时候万法不现,有缘它现。如果你是用妄心,现与不现你都见不到;你要用真心,现与不现统统见到。不现是什么样子,你见到了,现相什么样子,你也见到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最高的科学、最高的哲学。方老师把这个介绍给我,告诉我佛经哲学,讲大乘,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一点都不错。不但是哲学最高峰,是科学最高峰,这我们一定要晓得。
所以佛教本来是教育,要回归教育,它跟我们世间教育不一样,智慧的教育,我们这个世间教育是知识的教育。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智慧是从自性里头生的,知识是从经验里头生的。我们中国人在《三字经》上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是智慧;「性相近,习相远」,那个习相远是知识,就讲清楚了。古圣先贤的教诲,最后的目标也是教我们开悟,儒家也讲开悟,讲悟性。这个说法是不是受佛教的影响,我不知道,但是跟佛经上所讲的,本性跟习性是一个意思,本性本觉,习性不觉。中国的东西跟印度相通,佛教传到中国来,把中国儒、道都带起来,境界都提升了。
这部经,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要留到最后,末法一万年,一万年之后,佛法在这个世间就断了、灭了,再没有了。但是这部经是佛法灭了以后还会留一百年,最后的一百年只有这一部经,我们相信就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最后灭,包括了黄念老这部注解。到最后法灭尽的时候,佛经就是剩这一部,其他全没有了,得到这部经的人都能往生。这部经也灭掉了,一百年也灭掉了,还剩下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流传在世间,听到这句佛号的人都有福报,肯念这句佛号,想往生极乐世界,也能得生,真正不可思议!
所以说「为末后众生留作津济者也」,津是河,河流,济就像小船一样,帮助你渡河,从此岸渡到彼岸。能帮助你渡到极乐世界,就是一句名号,就这一部经。我们可以说,这部经是释迦如来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里头第一部经,最重要的一部经,帮助众生彻始彻终都得到圆满利益的只有这部经。那我们就知道,我们学经教学什么?够了,这一样就够了。这一样东西,我们用中国的学术来说,格物,这里头有,有格物的理论、有格物的方法;致知,这里头有,有致知的道理、有致知的方法;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方法、经验全都在这部经上,妙极了,真正是宝典!你抓到这样东西,你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尤其难得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注解,这个注是集注。夏老居士这部经是集五种原译本,以及过去两个会集本的大成,它集大成。注解是集大小乘经论一共八十三部,集祖师大德的注疏一百一十部,也是集大成。换句话说,这个注解我们看他引用多少经典在里头,你看光是这一段,有《观经》、有《观经约论》、有《华严》、有《无量寿经》,还有汉、吴、魏、唐、宋诸译本,王龙舒的、彭际清的、魏默深的。所以,读这个注解,就读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在一百九十三种经论里头,讲到这个经上的经文、经句,乃至於一个字,统统用这些东西来解释。不是黄老居士的意思,他这个注解字字句句都有来由,都有根据的。读这一部书就读了许许多多的书,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一样都不缺,全在这当中。这种编辑的方法古人有,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将整个《大藏经》的精华编成一部书,《宗镜录》,一般人称它作《小藏经》,就是大藏精华录。这个本子比那个更精彩,《宗镜录》一百卷,这个只有一卷,再浓缩成一卷,精华当中的精华。
我们生在末法这个时期,末法第一个一千年过去了,第二个一千年开始,我们遇到佛法。我们学什么?要不是把它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你怎么能知道,这部经是径中径又径。任何一个人,真的是他的缘分,只要遇到了,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就是你只要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部经典,你这一生就有往生作佛的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看你自己能不能掌握住,真能掌握住,你决定得生,你的问题解决了,所有问题统解决了。其他东西要不要?不需要了。遇到这个本子,这是多大的福报!我们前一代的人没有遇到。为什么?前一代的人,夏莲居老居士还没有会集出来,他怎么会知道?会集出来了,就连黄念老注解出来了,没人流通。
最初出来是油印的本子,油印我们知道顶多印一百册,为什么?蜡纸就坏了。你说那多辛苦,那个蜡纸在钢版上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他带了一部,我相信他挑选的一定是最清楚的那部经典,带到美国,就送给我了。我问他有没有版权,他说什么意思?没有版权我就翻印,有版权,那我得尊重你。他说没有版权,欢喜翻印,要我写一篇序文,要我给他题字。我们第一版就印了一万本,精装,但是那是第一次本子,以后他老人家又修改了几次,所以现在用的本子跟原本不一样。这个本子是定本,这是真正珍宝,无价之宝,要知道珍惜。得到之后要真学,要能够理解,真正懂得,真正修行,决定求生净土,到了极乐世界就等於成佛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八十七页,第七行下半段:
「三者,修行六念」。这个六念,我们有一个参考资料,节录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我们学到念戒。戒,戒是佛的行持,佛经上有理论、有方法,怎么落实?戒是佛教导我们这些理论、方法落实,落实在生活上,要把它做出来,这是真实的受用。如果不能落实,那就不是真的,所谓是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得到真实受用。依然还是有妄想,还造业,业招轮回果报,这个跟佛的教诲完全相违背了。所以,戒是学佛的初阶,也是学佛的圆满。初学的时候,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知道,勉强去学习,到成佛之后,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跟戒律完全相应。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确实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圆满究竟的戒律。所以它是开始,也是圆满,我们明白了才会重视它,不明白,总是把它看轻了。
要真正搞明白,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现代人决定受科学的影响,科学影响里面第一个就是怀疑,现在人从小就学会了怀疑。殊不知,圣贤教诲最忌讳的就是怀疑,怀疑是什么都学不到。用怀疑这个方式学科学行,学物理。今天的科学跟哲学都没有摆脱怀疑,所以它们的发展就有极限。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好,这个极限,宏观宇宙能看到宇宙的边缘,微观世界能看到阿赖耶的三细相,就是见不到本性。本性是哲学里面所说的本体,他没有办法见到本体。本体是自性,也就是说他无法明心见性,也就是无法得到究竟圆满的受用。所以我们学佛,必须要走戒定慧这个道路,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行的道路,他们从凡夫成佛了,没有一个是例外的。佛法传到中国,这个理念,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它的确是现在人所谓的真理。
「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必须遵守,「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对於恶念、恶行一切不善,佛都把它给我们禁止了,我们不能去做。善法,特别是利益众生的,对自己身心有益的,佛制定,我们一定要学习。念戒是「我欲精进护持」,没有戒律就没有精进,持戒才能够精进。菩萨六度就是学习六个项目,第一个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所以一定要护戒,护戒就是护持正法,从这上扎根,才有定,才有慧。如果戒律废弃了,我们学佛就变成世间一种学术,现在世间所谓的佛学。搞佛学的人很多,把它当作一种哲学来研究,将来也可能这里头有一部分讲到科学,那与佛法就不相干了。为什么?佛法终极目标是明心见性,把它变作一种学术、变作一种知识,不能够见性,不能得三昧,不能开悟,那就不是佛法,把佛法变成世间法,这就错了。由此可知,戒律的重要!特别是我们出家了,出家所希望的是能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正法久住。如果是这个愿望,那戒就非常重要。戒怎么修?从《弟子规》、《感应篇》,古大德也是这么修。连莲池大师,他有《自知录》,《自知录》是什么?就是袁了凡先生所修的功过格。莲池大师做,这是净土宗的一代祖师,了不起的人!每天用功过格来反省,今天哪些事情做错了,记下来,哪些事情做对了,也记下来,比较,是错得多还是对得多。这是一个非常笨拙的方法,但是它很有效果。
第五要「念施」,特别是在现前的社会,「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现在这个世间人,哪个没有悭贪?悭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贪而无厌,这个对自己伤害最大。一般人不知道,以为这是好事,实际上他完全做错了。人在世间,无论是哪个国家人,无论是哪个族群,是哪种不同的信仰,你要问他,财要不要?他一定要;你问他智慧要不要?要;健康长寿要不要?他要,他绝对不会反对。不但不反对,现在人对这三桩事情强烈的贪求,没有止境。你能够贪得到的,实在讲都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里没有你贪不到。所以,用这种不善的心就错了,贪瞋痴是毒,叫三毒烦恼,怎么可以用这种心?用这种心贪名、贪利、贪色,什么都贪,学了佛贪佛法,这个贪字始终没有离掉,贪名闻利养,这就错了。命里头有财富、有聪明智慧,还要有贪心,你命里面所有的打折扣了。譬如说你命里头有一个亿的财富,你用贪心取得,不正当的手段,发了财,发了多少?发了几千万,你命里头有一个亿,你已经亏折了几千万。譬如你得到五千万,你已经打对折了,自己以为自己做得很对,其实命里头的财富打对折,你说冤不冤枉!
这桩事情,我们认真去读《了凡四训》你就完全明白了。人生在世间,确实每一个人,中国人、外国人没有例外的,「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不是自己想什么就得什么,不可能的。了凡先生十五岁遇到一个算命先生,孔先生,算得非常好。算他一生的流年,他是个读书人,命中是读书人,几岁去参加考试,考试考多少名。考中秀才之后,国家就有一份俸禄给你,等於国家奖励你、栽培你。你好好念书、专心念书,不要去做其他的事业,国家给你这份俸禄,足够你生活。那个时候是给米,一年大概有九十多担米,八、九十担米,绝对够用,多余的你可以卖钱。参加国家的考试,他被孔先生算定了,每年去应试,就是参加考试,名次一点都不错,每年国家给他的这些粮食也一毫都不差。二十年,他的心死了,不再有念头。为什么?真的是命,一点差错都没有。
三十五岁那年,他去拜访云谷禅师,这当时是一位很有名的高僧大德。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打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很佩服他,问他:你的功夫不错,一个凡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难,不容易做到,你能够做到,你是怎么修的?了凡先生很老实,告诉他,我没有学禅,你问我为什么没有念头,我不坐禅也没有念头,什么原因?命给人算定了,二十年一丝毫差错都没有,我再打妄想有什么意思?没用,所以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了凡先生向他详细请教,为什么是凡夫?禅师告诉他,你这二十年来被命运拘束住了,丝毫没有把它转动,一般人都有转动。命从哪里来的?命是过去生中修善、修福所得来的,你的命中财富,过去生中你修财布施,你修得多,你命里财就多;你修得少,你命里财就少,这么来的。命是在自己手上,不在别人。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现在肯用财布施,你命里头财富就增长,不只这么多,你天天给它加,这是可以做得到的。你不肯布施,而且很吝啬,那就是照你命里的财富,一年该得多少你就得多少,也不会多,也不会少。古人讲这两句话非常有道理,「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可是,佛门当中有句话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命里头没有财,我到佛门当中求财,能不能得到?能,佛有理论、有方法。理论是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原理;方法就是修布施。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一生真正肯修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你会得到。命里头没有,会得到;命里头有,它增长。
了凡先生把这些道理搞通、搞明白了,他觉悟了,从此之后他真的行善,发愿做三千桩善事。这个善事是什么?帮助别人,用财帮助别人,用自己智慧为别人服务,也是帮助别人,真干!这个心一发,发了他真干,是真诚心去干的,第二年参加考试,名次就不对了,孔先生算他第三名,他考了第一名;国家给他的米也增长了,多了。他的信心大增,云谷禅师讲得一点都不错,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上。只要真正能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念念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这功德大了,这三方面,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都会向上提升。世间人想求这三样东西求不到,佛门里要求这三样东西很容易,一点都不难。
所以念施,施里头有三种,财布施,财物别人有缺乏的、有需要的,我们不吝啬,尽力的帮助别人。法布施,别人不会的,我会,我教他,把他教会。我知道多少我就教他多少,决定不保留,我的智慧会增长。教学有吝法,自己知道的教一半给别人,为什么?怕别人超过自己。这种心就错了,这种心是吝啬、是悭吝,他的智慧渐渐渐渐就没有了,到晚年就变成糊涂,甚至於到死的时候连自己家人都不认识。这种人很多,与这个有关系,吝法。法,不一定是佛法,世间法都包括在里头,我会烧菜,菜烧得很好,他不会,我可以教他,这也是法布施。法太多了!肯教别人的,这个人头脑清醒,智慧增长,临命终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糊涂,这是法布施得的果报。
无畏布施,别人遇到困难,遇到恐惧、畏惧的时候,你能够保护他,能够让他离开恐怖,这叫无畏布施。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第一个就是素食,为什么?素食不吃众生肉,对众生行无畏布施,众生再不怕你了。为什么?它知道你不会伤害它,你不会杀它,你也不会吃它。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做到功夫纯熟,我们一般人看不出,畜生看得出来。这个人心地很凶、很恶,好杀生,所以有杀气,小动物看到你赶紧就跑掉。那个人慈悲心,小动物看到你很慈祥,野生动物你给它一招手,它就到你面前来,它不怕你,为什么?你没有杀气。特别是人生病,遭遇到困难,困苦的时候,我们去帮助他,这属於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所以对於病苦、年老的老人,你能够安慰他、能够关怀他,这些都是属於无畏布施,他感恩。特别是现代,现代的老人非常可怜,儿女不孝,住在老人院。老人院虽然物质生活给你照顾到了,精神生活没有。
我在国外几十年,每到一个地方,我会看那个地方的老人福利事业,我去参观。老人迫切需要的东西统统缺乏,那是什么?缺少精神生活。所以我就想到,老人院里头不能没有宗教,宗教要多元的,因为住在老人院的老人,信仰宗教不是相同的。我们跟宗教界联系,老人院里面可以有一个讲堂,可以有个大厅给他们做精神生活的活动。这个讲堂可以礼请宗教人士来讲经、来教学,一个星期二次、三次,星期一基督教,星期二回教,星期三佛教,这样子。他们可以听自己宗教的东西,也可以听听别人宗教。音乐、歌舞、娱乐这些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我们参观现在老人院,没有,只有电视,电视接收一般的频道,没有专用的。所以老人的心情非常郁闷。精神郁闷,身体当然就不好,就生病,很可怜。
所以有能力、年轻,这三种布施都可以做得到。财布施我们没有财力,没有财力,你看在道场里面做义工是属於财布施,内财布施,我用身体、劳力我来服务。内财布施功德超过外财,外财是你身外之财,比不上做义工,义工是内财布施,功德非常殊胜。所以这个施,这一个字能把菩萨六波罗蜜统统包含在其中。我们做义工守法,把伦理、把道德、把团体里面所有这些规矩,我们统统做出来给别人看,做出个好样子,这个里面有内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三种布施统统你都具足了。团体里面人数很多,每个人素质不相同,有善的、有不善的,特别是对不善的这些人,他对你没有礼貌,你能够修忍辱波罗蜜,你看布施里头加忍辱;守规矩、守法,里头持戒波罗蜜;你做事情非常认真,精进波罗蜜。你看,一个布施里头,菩萨行都在其中,做义工,我在这里行菩萨道,我在这里修菩萨行。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你要会的时候,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菩萨行,不但利益自己,而且度了别人。
最后一个「念天」,天是欲界六层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天人,这里讲「彼处受自然之快乐」,这天道,「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於彼天处也」。这就是问为什么要念天?六道里头只有天人最快乐。为什么?天是修善才能生天,修恶不能生天。修贪瞋痴,果报是在三恶道,贪心鬼道,瞋恚地狱道,愚痴畜生道,到那里去了。不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世出世间的善法都是从这个根生的,你说这多重要!不贪、不瞋、不痴,我们要学这个,学这个则不学佛也生天,这一生做人没有白做。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从人间往上去,第一层欲界天的四王天,四王天的寿命,四王天我们跟它都有时差,四王天的一天,人间五十年。他的寿命五百岁,是四王天的五百岁,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从寿命你就想到福报,他福报我们比不上。再往上去,忉利天,中国人讲的玉皇大帝,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他的寿命一千岁。往上去,走到第二十八层,最高层的,寿命八万大劫。所以,喜欢生天的人很多,世间几乎所有的宗教,目标都是天堂。
没错,天堂的确是好。天堂要修上品十善,还要加上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所以他们能受到自然的快乐。这个自然快乐,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地方生活所需都必须自己劳力,自己不干活就没有办法得到衣食;天上不需要,天上衣食是自然的,这就福报比我们大。愈往上层愈自在,神通具足。天有五通,有天眼,天眼没有障碍,我们人间,隔一张纸就看不过去。天人,坐在这个房间,我们楼下那些人做什么他看得见。只要是天人,这个能力都非常强,能看到很远,没有障碍。天耳,他能听,也没有障碍;有宿命通,知道过去生生世世。知道过去、知道未来就是知道因果,天人不会作恶,三恶道他也看到,真正懂得因果,相信因果。有他心通,别人心里头起心动念他知道。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变化,无论到什么地方,不需要交通工具,想到哪里,身已经到了,活动的空间大。我们人的活动空间没有办法离开地球,天人活动空间很大,哪个星球都能去,去观光旅游,不需要交通工具。我们常常听说,有人说飞碟,外太空人,那是人道,不是天道。为什么?天道的天人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不需要交通工具。他还要交通工具,那他就是人道,他不是天道。鬼神也有这种能力,小,不大。鬼神的天眼看的范围小,所以鬼也有五通。很近的事情,像五、六天,未来五、六天的事情,一个月、半个月的事情,他知道很清楚;如果说是半年、一年,他就不知道了。
天人的能力强,所以他快乐。这是果报,果必有因,是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无贪无瞋无痴,用这种心修布施、修六波罗蜜,对於天人之乐他很喜欢,他希望得到,真的就满愿,他就得到了。人间修行成就的,生天的人多!特别是在佛门。佛门,大家虽然都是修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但是真正往生,是到天上去的是大多数。为什么?极乐世界的缘没成熟,对於人天之乐没有完全放下,所以他落在天道。如果到极乐世界去的话,必须把人天统统放下,人间天上这些快乐要放下,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念佛念到最后到天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想享受天人的快乐,他就去了。
下面设个问答,「问,佛弟子应念三宝,何故念彼之生天」,为什么还念天?这个里头说,「曰:是以为自己善业之果故」。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是我们善业之所感。那么不信仰宗教的人能不能生天?能,他有善业,是凭这个生天的,信不信上帝没有关系。你具备这个条件,不信上帝也生天。生天必须具备的,慈悲喜舍,善心,上品十善,善行,心善、行善自然跟天道感应。人死了之后到哪一道,全是业力所感,与什么人都不相干。要求往生,一定要念阿弥陀佛,自然就有感应;不念佛,就没有感应。「问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那就不必念了,断恶修善就好了,何必要念?「曰:有人不堪入於涅盘,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有人对於般涅盘不能接受,般涅盘这个道理很深,对它不能够完全了解,事实真相不清楚,半信半疑。人天之乐他清楚,他的印象很深刻,所以虽学佛,到临终的时候他还是贪恋人天之乐,他到天道去了。这是念天。
下面总说,「此六念法为大小乘之通说」,但是念天的解释,大小乘不一样。「大乘依涅盘经,则天有三种」,有「生天」,三界诸天,这是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第二种是「净天」,这个高了,这凡夫不能去,净天是一切三乘的贤圣。小乘是三果阿那含,他们修行的处所叫五不还天,在第四禅。第三是「第一义天」,第一义天是涅盘,大乘的般涅盘,称为第一义天。所以,二乘之人念前面两种,菩萨但念第一义天,就是大般涅盘,这个不一样。这个地方说,见《别译杂阿含经》第九、《涅盘经》十八,这是把出处都说出来,《智度论》二十二、《大乘义章》第十二卷,你都可以能够看得到。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天是善人,心善行善,与极乐世界相应,但是你要回向发愿才行,你要不回向,不发愿求生净土,你就生天道去了。那我们就知道,具有生天道的这种功德,我用这种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够得生。这是属於三辈往生最后的一个,别具一格的一心三辈,他不是专修净土的,修其他法门的。这也不是修其他法门的,是修善积德,行,修善积德临终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也能得生。「《观经》所示,与本品内容,多相吻合。」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现在我们看经文,「三类差别」,这就分成三段,第一段「尽持经戒二利得生」。这里面分两段,第一段「胜因」,这个因就有六句,这是第一个,我们看经文: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
这几句经文是第一。请看注解,「右文」,右面这段经文,「乃本品之首段」,这第一段。「明第一类正因」,这一品经里头是讲往生正因,第一类的正因。「发心念佛,兼受持经戒,自他二利」,这样子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一段经文,完全是采取的宋译本,《无量寿经》十二种版本最后翻译的,宋朝的译本。「第一类正因,共有六句」,第一个「受持本经」、第二个「求生净土」、第三个「发菩提心」、第四个「严持诸戒」、第五「饶益有情」、第六「忆佛念佛」。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六个条件如果是都具足了,你决定得生。
「《观经》曰:读诵大乘」。我们在《观经》三福上看到,第三福就是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第三句是读诵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观经约论》」,这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彭际清居士作的,说「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这说明为什么要读诵大乘。不读大乘你就不明了佛心,佛心是什么?佛心是自己的真心。大乘经上讲什么?全是讲的自己。生佛不二,生是众生,就是说自己,自己跟佛是一不是二。所以,「不明佛心」你就「不契佛智」,佛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智慧里面自然有知识,知识里头没有智慧,所以古时候的中国跟印度人重视智慧。读书旨在开悟,宗旨是要帮助你开悟,记诵固然重要,不是最重要的,得定重要,就是得清净心重要,开智慧重要。能够明佛心你就契佛智,这个地方的佛是阿弥陀佛。「不契佛智」,纵然生到极乐世界,「不得见佛」,你见不到佛。为什么?有障碍,这个障碍是疑惑,疑是菩萨最严重的障碍。
「今经首云」,这品经一开头,『闻此经典,受持读诵』,这个经典就是指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中国,在现代,总共有九种不同的版本,这九种当中有五种是原译本,从印度梵文翻过来的,有五种。五种本子如果我们对照起来看,会发现里面差别很大。差别大,就可以肯定传到中国来的原本不是一种本子,它不同的本子。这个现象怎么发生的?释迦牟尼佛讲经,一生,一部经只讲一次,没有重复的。那《无量寿经》的梵本,传到中国来是不相同的本子,都是《无量寿经》,就说明佛这个法门是多次宣讲,不止一次。根据原译本里面的情形来看,至少佛讲过三次。还有七种本子失传了,没见到,那些本子如果都在,再仔细一对照,可能还有不同。所以古德因此判断,三次以上。这是说明,佛对於这部经的重视,他才多次宣讲。
正因为这个原因,每次讲的有不同的地方,我们选择哪个本子?选择一个本子,那些里面有重要的经文漏掉了,所以就有会集的必要。最早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做了个会集本,宋朝那时候,刻版的印刷刚刚发明,所以一般的经典还是手写的多。手写,我们知道流通量就不大。以王龙舒居士的身分、财富,这是大富长者,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唐朝《大宝积经》的「无量寿会」他没有看到。所以他的会集本是四种原译本的会集本,当然《唐译》里面有重要的经文它没有,这是很遗憾的一桩事情。可是这个会集本出来之后,读《无量寿经》的都读他的本子,所以他的本子流通很广,也被收在《龙藏》里头。这就等於祖师大德对他这个本子肯定了,虽然有瑕疵,便於读诵。
第二次,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重新会集,他是五种本子都见到了,会集当然比王龙舒本子好。我这个地方有一本,这就是魏默深会集的本子,这个本子。但是这个本子经过夏莲居老居士的校订,这个里头是三十七品。可能是夏老居士看到这个还是不圆满,校订还是不够圆满,所以重新再会集,这是第三次的会集。他会集花了十年的时间,成就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这个本子可以说比龙舒的本子、比魏本都要好,我们一比较立刻就知道,自然就生欢喜心。所以这个本子,当代高僧大德称它为《无量寿经》的善本,最好的本子。一直到最近这十几年来,才真正大量流通,海内外修净土的同学都用这个本子。
「此经即此《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经乃净土第一经,亦中本之《华严》也」,这句话是彭际清居士说的。彭居士是清朝乾隆年间人,这也是贵族出身,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这个朝代的兵部尚书,那个地位就是现在讲的国防部长,所以他就是高干子弟。因为家里面富贵,很聪明,弱冠,应该是二十岁,他就考取进士。进士是最高的学位,相当於现在所讲的博士,他就拿到博士学位。一般人拿到这个学位肯定就做官去了,他没有,一生没做官,学佛、学道,儒释道都通。在佛门真是大居士,通宗通教,显密圆融,著作很丰富。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肯定净土境界跟《华严》无二无别;小本《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他把这三个经看成一部,非常有道理。
「又此经乃世尊独留於将来经道灭尽之际,住世百岁,为末后众生留作津济者也」。这个难得!我们能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依照中国古大德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跟外国人讲的不一样。三千零三十八年,当然我们是在末法时期,正法一千年,第一个一千年过去,像法第二个一千年,我们是在末法。末法一万年,我们是在第二个一千年开始,才三十几年,末法后面连现在九千年。佛没有说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是外国人讲的,释迦牟尼佛只是说这个时代是末法时期,不是末日。末法是佛法衰了,还有没有兴起来?有,章嘉大师告诉我,末法九千年有兴有衰,我们现在是衰,将来又会兴起来。佛法的兴衰不在法,法本身没有兴衰,在人。人真正肯依教修行,佛法就兴了,人要是把经教都丢掉了,佛教就衰了,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人人都学经典,佛法就兴了。
经典是什么?是释迦牟尼佛的教科书,当年以这个东西教人的。现在我们学习经典,讲解经典,依教修行,佛法不就兴了吗?如果经典不讲了,专搞些经忏佛事法会,佛教会灭亡。为什么?那是迷信。不是迷信,社会大众要说你是迷信,你没有办法!所以一定要想到,每个宗教都是教育,唯有教育,它才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一定要记住,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之后就开始教学,教了四十九年才过世,一生教学,没有一天不讲经、不上课的。佛门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是释迦牟尼佛,他只是讲经教学,你有疑问问他,他给你解答,你自己怎么修,他不管你。为什么?经听懂了,你自己就会修了。每个人根性不一样,每个人修行方法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没关系,方向是一致的,目标是一致的,就行了。方向是什么?就是戒定慧,这个不能违背。目标是什么?大乘的目标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大乘目标;小乘的目标是从初果到四果。无论用什么方法没有关系,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每个法门都能够得定、都能够开悟。
所以佛当年在世的这些弟子,我们估计是三千人以上,在家、出家的弟子。出家的,经上有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在家的,那数字就难说了。在家不是终身跟著佛陀,有人来学二、三个月的,有人来学五、六天的,有人跟佛二、三年的,他不是一辈跟著的,这样来来去去的这种人数多。所以我们能够想像到,至少,世尊当年这个僧团,这个团体,三千人以上。这么大的团体,过的是游牧生活,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不是在一个地方。四十九年,他们教学的范围几乎遍及五印度,就是印度五个大区。所以这个教,经典就非常重要。
不单是佛教,其他宗教也不例外。前年我们访问梵蒂冈,跟教宗见了面,陶然主教,这是教廷里面负责跟其他宗教联系的一位大主教。跟我们举行两次座谈会,一次三个小时,我们在一块研究、讨论六个小时。他提出,根据他们的调查统计,最近这十几年来,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数逐年下降,就是一年比一年少。他们很担心,如果像这样下去,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大概这个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不多了,寥寥无几了,所以对这桩事情很关心。我听了之后,我把我的看法向与会同仁跟他们的主教提出报告,我希望所有宗教都回归到教育。为什么?想想每个宗教的教主最初创教全是教学,都是这个起家的,这在经典里面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最长的;摩西教学二、三十年;耶稣教学三年,被人害死了,要不然他一生也是会教学,不会中断;穆罕默德教学二十七年。他们全是教育家,用现在的话说,社会教育家。而且这些人几乎全部都是义务教学的工作者,他教学不收学费,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他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你来都欢迎,教学的对象几乎是全人类,这样子一代一代传到现在。
那现在?现在我们把教学丢掉了,天天搞祈祷、搞形式。佛门里面经忏佛事、法会都属於祈祷,三时系念都是祈祷法会,这不行,人家说你是迷信。你说有灾难,我做个法会灾难化解了,人家说你胡说八道,胡造谣言,根本就没有灾难。你拿什么做证明?拿不出来。所以一定要懂得,经论教学是主,祈祷这个东西是辅助的,这个不是第一,这是第二、第三,不能把这个做为主要的。我们现在宾主颠倒,宾做了当家,主没有了,才产生现在这种现象。如果都能够对教理通达明了,我们做的祈祷人家相信,为什么?祈祷有理论、有方法、有感应、有灵验,大家能信得过。没有经教理论做基础,人家不相信。
现在这个理论可以能讲得很透彻,为什么?集合科学来讲,近代这些量子力学家所发现的宇宙的奥秘,在大乘经上全有。我们也是看到科学报告,对於经论上这些深奥的东西,以前怀疑,现在完全断疑生信,不再怀疑。实在说,我们没有古人那种定力、那种诚敬,但是现代科学帮了忙,把这个遗憾补足了。如果没有科学报告,我们这个疑问一生都化解不了。就提出这一个问题,色由心生,你能不怀疑吗?色是什么?物质现象。物质从哪里来?物质是心、念头变现出来的。我们不相信,念头怎么会变成物质?我们把方向也搞错了,念头能变个物质,我天天想个鸟,那个鸟是不是真被我想出来?这个做不出来。我是看到普朗克的报告,德国的量子力学家,这个人是爱因斯坦的老师,他这个学生名气比他还大。这个人专门研究物质,物质到底是什么?他用了一生的心血,最后终於找到了。
微观世界,起源应该是八十年前,发现原子,那个时候认为,物质现象里面最小的就是原子,没有比原子更小的了。从这之后,这些科学家怀疑,原子还能不能分裂?最后终於找到了方法把原子分裂。原子一分裂才知道,这里头有原子核、有电子、有中子,也很复杂,组成的原子。在我们想像当中,佛说的,大乘经上讲的微尘,应该就是原子。佛说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这个东西,二十八层天里面的天人,他们的天眼看不到,阿罗汉的天眼看到了。这个东西还能分,佛经上有,再分是什么?叫色聚极微。色聚极微应该很复杂,像现在科学里面讲的粒子,基本粒子、夸克都是属於这个范围的。最后的,那真正是物质的基础,就不能再分了,极微之微。极微之微被科学家找到了,他们叫它个名称,叫微中子,佛称它做极微之微,这是物质最小的,再分就没有了。科学家真的把它再分,再分裂真的没有了,物质现象没有了,看到什么?看到是念头的波动现象。这一下真相大白,物质从哪来的?物质是念头波动现象形成的。物由心生,这问题解决了,物质确实是念头变现的,不是我们念头变个鸟我看看、变个树我看看,不是这个,是基本的物质。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个发现真了不起!
再问念头从哪来的?物质是念头变现的,念头从哪来的?科学家还没搞清楚。但是他看到物质的现象,他说物质是突然变现出来的,没有理由,突然变现,但是立刻就消失了。他讲的这个样子,佛在经上说过,《楞严经》上佛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这个现象。这是念头的一个现象,念头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佛讲了,念头从阿赖耶的业相变现出来的。业是什么?业是波动现象。业是动的,不是静的,就是所谓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是业相,阿赖耶的业相,从业相变现转相,就是科学家讲的突然蹦出来这种现象。所以,科学愈来愈接近佛学,阿赖耶的三细相!这释迦牟尼佛说过,大乘经上有。用我们的六根,凡夫眼耳鼻舌身意,攀缘外边的境界,最大的可以缘到宇宙的边缘,最小的可以缘到阿赖耶,极限了,就是缘不到真性,真如本性它缘不到。真如本性要怎样才缘到?要放下六根、六识,你就见到了。也就是不能够用眼耳鼻舌身,也不能用思惟想像,不可以用这个东西。为什么?这个东西都是妄的,不是真的,妄缘不到真,真才能缘到真。什么是真?我们把妄统统放下,那就是真,你就见到本性。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为我们示现,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里头为我们示现,那是什么?现在我们懂得了,他们在刹那之间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自性现前了,他就见到了。自性是什么样子?释迦牟尼佛说的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他说得详细。惠能大师说得简单,只说了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展开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浓缩就这二十个字,同样的境界!自性,第一个清净,「本自清净」,从来不染污,现在也没有染污。第二个现象「不生不灭」,它是真的,除它之外,所有一切法都是有生有灭,有生灭是假的,无生灭是真的。虽然它没有生灭,它没有现象,它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心理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它什么都没有,但是能生万法。虽生万法,它又不染万法,换句话说,丝毫没有受万法的影响,这个高明。「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就是具足万法,没有缘的时候万法不现,有缘它现。如果你是用妄心,现与不现你都见不到;你要用真心,现与不现统统见到。不现是什么样子,你见到了,现相什么样子,你也见到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最高的科学、最高的哲学。方老师把这个介绍给我,告诉我佛经哲学,讲大乘,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一点都不错。不但是哲学最高峰,是科学最高峰,这我们一定要晓得。
所以佛教本来是教育,要回归教育,它跟我们世间教育不一样,智慧的教育,我们这个世间教育是知识的教育。知识跟智慧是两桩事情,智慧是从自性里头生的,知识是从经验里头生的。我们中国人在《三字经》上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是智慧;「性相近,习相远」,那个习相远是知识,就讲清楚了。古圣先贤的教诲,最后的目标也是教我们开悟,儒家也讲开悟,讲悟性。这个说法是不是受佛教的影响,我不知道,但是跟佛经上所讲的,本性跟习性是一个意思,本性本觉,习性不觉。中国的东西跟印度相通,佛教传到中国来,把中国儒、道都带起来,境界都提升了。
这部经,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要留到最后,末法一万年,一万年之后,佛法在这个世间就断了、灭了,再没有了。但是这部经是佛法灭了以后还会留一百年,最后的一百年只有这一部经,我们相信就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最后灭,包括了黄念老这部注解。到最后法灭尽的时候,佛经就是剩这一部,其他全没有了,得到这部经的人都能往生。这部经也灭掉了,一百年也灭掉了,还剩下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流传在世间,听到这句佛号的人都有福报,肯念这句佛号,想往生极乐世界,也能得生,真正不可思议!
所以说「为末后众生留作津济者也」,津是河,河流,济就像小船一样,帮助你渡河,从此岸渡到彼岸。能帮助你渡到极乐世界,就是一句名号,就这一部经。我们可以说,这部经是释迦如来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里头第一部经,最重要的一部经,帮助众生彻始彻终都得到圆满利益的只有这部经。那我们就知道,我们学经教学什么?够了,这一样就够了。这一样东西,我们用中国的学术来说,格物,这里头有,有格物的理论、有格物的方法;致知,这里头有,有致知的道理、有致知的方法;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方法、经验全都在这部经上,妙极了,真正是宝典!你抓到这样东西,你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尤其难得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注解,这个注是集注。夏老居士这部经是集五种原译本,以及过去两个会集本的大成,它集大成。注解是集大小乘经论一共八十三部,集祖师大德的注疏一百一十部,也是集大成。换句话说,这个注解我们看他引用多少经典在里头,你看光是这一段,有《观经》、有《观经约论》、有《华严》、有《无量寿经》,还有汉、吴、魏、唐、宋诸译本,王龙舒的、彭际清的、魏默深的。所以,读这个注解,就读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在一百九十三种经论里头,讲到这个经上的经文、经句,乃至於一个字,统统用这些东西来解释。不是黄老居士的意思,他这个注解字字句句都有来由,都有根据的。读这一部书就读了许许多多的书,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一样都不缺,全在这当中。这种编辑的方法古人有,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将整个《大藏经》的精华编成一部书,《宗镜录》,一般人称它作《小藏经》,就是大藏精华录。这个本子比那个更精彩,《宗镜录》一百卷,这个只有一卷,再浓缩成一卷,精华当中的精华。
我们生在末法这个时期,末法第一个一千年过去了,第二个一千年开始,我们遇到佛法。我们学什么?要不是把它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你怎么能知道,这部经是径中径又径。任何一个人,真的是他的缘分,只要遇到了,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就是你只要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部经典,你这一生就有往生作佛的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看你自己能不能掌握住,真能掌握住,你决定得生,你的问题解决了,所有问题统解决了。其他东西要不要?不需要了。遇到这个本子,这是多大的福报!我们前一代的人没有遇到。为什么?前一代的人,夏莲居老居士还没有会集出来,他怎么会知道?会集出来了,就连黄念老注解出来了,没人流通。
最初出来是油印的本子,油印我们知道顶多印一百册,为什么?蜡纸就坏了。你说那多辛苦,那个蜡纸在钢版上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他带了一部,我相信他挑选的一定是最清楚的那部经典,带到美国,就送给我了。我问他有没有版权,他说什么意思?没有版权我就翻印,有版权,那我得尊重你。他说没有版权,欢喜翻印,要我写一篇序文,要我给他题字。我们第一版就印了一万本,精装,但是那是第一次本子,以后他老人家又修改了几次,所以现在用的本子跟原本不一样。这个本子是定本,这是真正珍宝,无价之宝,要知道珍惜。得到之后要真学,要能够理解,真正懂得,真正修行,决定求生净土,到了极乐世界就等於成佛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