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九集) 2012/5/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六十三页,第三行看起:
「第七」,这最后一段,『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回向发愿之紧要,已於上辈往生文中,略作注释」。回向发愿在净宗法门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回向发愿,就像慈照法师所说的,我们把他的文念一念。「兹简录慈照宗主劝人发愿偈於下: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这四句偈讲得很清楚。这个人学佛,不错,戒持得很好,但是对净土没有信心,不想去。这个话在现前世间来讲尤其重要,为什么?我们必须要细心观察,对於眼前的社会状况一目了然。这个社会是一个知识所谓爆炸的社会,知识没有离开心意识,换句话说,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离心意识才是真心。学佛要用真心学,妄心学佛能得人天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轮回太苦了,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我们都在这里搞轮回,苦不堪言。想不想出去?当然想出去,出不去!古时候,其他的法门还有效果,为什么?人心地淳厚,待人接物容易用真心。儒家用心,真妄参半,他也用真心,不纯,真心里面夹著有妄心,道家亦如是。只有大乘佛教,佛法里头小乘也带著妄心,只有大乘是纯真无妄。从前有大乘的根性,现在这个时代没有了,纵然有大乘根性,社会上没有大乘,你怎么修法?只有净土念佛法门,这个法门是大乘,是大乘里面的精华,大乘里面的大乘,很不可思议!我们有幸能遇到,遇到这个法门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就是永远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一定要相信大乘经教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我们已经得到了,佛法难闻我们也闻了,闻了起不起作用?很难说。
唐朝时代,初期,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善导大师。那个时候修净宗,真正发愿修行求往生的,几乎百分之百都往生了,所以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今天不行!我在年轻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老居士住在台中,创办了一个台中莲社。我去拜访那年,正好是台中莲社十周年纪念,成绩非常可观。十年教化,有多少莲友?就是他的学生,多少莲友?二十万人。我在那个地方住了十年,学教,跟他十年。我离开的时候,台中的莲友大概是五十万人,增长了三十万。老师常常讲,一万个人当中,真正往生只有三个、五个,不是百分之百。这是什么原因?就是用真心的人愈来愈少了。真正在这里学佛,莲友里头,念佛、参加念佛堂,那个心能有一半真,半真半假就很不容易了。何况真心的成分很少,妄心的成分很多。
确实,我们从这个路上走过来,深深感触,古人所说的一代不如一代。科学技术是一代比一代殊胜,伦理道德,甘於做个好人,这是一代不如一代。中国人所说的三十年叫一世,你看世界的世,世是讲时间,三个十,三十年叫一世。一世不如一世,我们亲眼看到的,也就是今天跟三十年以前比差很远。三十年以前的那个社会,再三十年前又比不上。再三十年前是中日战争的时候,抗战时候,生活虽然很艰苦,人心很厚道,有怜悯心,有同情心。那时候我们做学生,战争的时候,抗战爆发我十一岁,打了八年,胜利的时候我十九岁,正是记忆非常好。那个时候的社会,回想起来非常可爱。战争非常残酷,我们是做学生,流亡学生,但是每到一个地方,人地生疏,当地人看到我们是流亡学生,都很热心照顾。吃的东西、穿的东西,关怀的人、问候的人、帮助的人很多,现在这个社会上看不到了。那时候的社会人有爱心,现在的社会,只爱自己,不爱别人。实在说他根本不懂得爱自己,叫不知道自爱,怎么能够爱别人?所以,伦理道德水平真叫一落千丈。
最近这十几年,我们看到佛法衰,很担心。我们读这段经文理解,佛法的兴衰、存亡完全在戒律。儒,儒的存亡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在礼,人要不讲礼,不遵守礼,中国传统文化就没有了。现在谁讲礼,谁懂得礼?没有了。满清亡国之后,民国成立,民国一直到今天一百年了,没有制礼作乐。这个在将来历史上说,这一百年叫乱世,也就是说社会没有上轨道,人很苦。诸位念中国历史你就会知道,每一个朝代,动乱平定之后,新政权建立了,大概是五年的时间,制礼作乐,这个社会就上轨道了。我们很悲哀,满清亡国到今年一百年,国家没有制礼、没有作乐,所以整个都乱了。
每个朝代都有礼服,衣服不能随便穿,要符合自己的身分。中国过去民间士农工商,读书人穿读书人的礼服,人家一看你穿衣知道你是读书人,农民有农民的礼服,工人有工人的礼服,商人有商人的礼服。为什么?便於行礼,人要守他自己的本分,现在没有了。做官的官员,官员的礼服更讲究,戴的帽子、穿的衣服,里头有阶级,地位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绣的花纹不相同。便於什么?一看你穿的服装就知道你的阶级,你的阶级比我高,我要向你行礼,阶级低的要向高的行礼。现在全没有了,现在统统穿西装,穿西装是什么意思?西装统治了全世界,穿西装的都是他的属国,都要听他的,在从前是这样的。中国强盛,周边许多国家都穿中国服装,那是什么?对中国皇上称天子,自己称臣,等於说中国保护国,保护他们,他们一定向中国学习,穿中国服装。虽穿中国服装,他还有一点改变,一看这是哪个国家的,他是日本的、还是韩国的、还是越南的,大致上他还是有改变。现在我们完全穿西装,这不像话!服装代表自己族群的文化,穿别人的,代表我们自己没有文化,我们跟著别人走。礼实在是非常重要,关系我们生活起居,这个东西丢掉了。
抗战之前,中国还有过去旧式的家庭,这个家庭很重要,抗战胜利之后家没有了。我很留意观察,一个都没看到。中国家庭是大家庭,这么庞大的族群,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大的幅员,在世界上屹立几千年而没有被消灭,靠什么?靠文化。现在我们文化丢了一百年,如果再继续下去再有一百年,中国没有了,文化没有了,灭绝了。好在这些年来,国内外对中国文化都有呼声,虽然没有做到,能有呼声也不错,说明还没有忘记,还有人想起来。真正有心人,懂得,复兴从哪里开始?从礼开始。佛教复兴从哪里开始?从戒开始,没有戒,佛教就灭了。研究经典那是知识,那不是学佛,与学佛不相干。
慈照大师这个话简单扼要,这对於修净土的人说,持戒持得很好,但是对净土没有信心,对往生极乐世界没有这个愿望,这个人虽然持戒、念佛,他不会往生。但是他修的是福报,人天福报,修的福报大,到天上去了,享天福;福报次一等,在人间享福,来生还能得人身。无论你是生天或者得人身,总而言之一句话,福享尽了还要轮回,这个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又说「发愿持戒力」,这个人对净土相信,不疑惑,又想到极乐世界,发愿求生净土,他又持戒,「回向生乐国」,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他决定得生。「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万个人修一万个人往生。所以,祖师教导我们四个字,「持戒念佛」,这句话很重要!持戒念佛要发愿求生,发愿求生这一念就是无上菩提心。
「又《会疏》曰:回向愿生者,如上诸善回向」,像前面所说的这一切善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以这个回向求生净土。「若不回向,则不作生因」。所有修行一切功德都是为求生净土,绝不为人天福报,这个人决定得生。如果修行、念佛不求净土,他把这些功德求来生的福报,这也一定会得到。但是来生得福报不能了生死,这个必须要晓得。「皆显回向发愿之不可少也」,修净土这是决定不能缺少的,一定要知道。
再看下面这一段,「往生果德」: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这是中辈往生的,三辈中辈往生,他往生比上辈往生的要差一等,我们看注解。『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圆中钞》里头说,幽溪大师讲的,「真佛者」,阿弥陀佛之应身也。这个应身是哪里的应身?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里面的阿弥陀佛都是应身,实报庄严土是报身,常寂光土是法身。从应身起化身,化身是来接引的,我们一定会知道。极乐世界每天去往生的人太多了,没法子计算。我们这个世界往生的人不多,阿弥陀佛所接引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众生,包括哪些?包括等觉菩萨,最上的,最下的包括阿鼻地狱。阿鼻地狱能往生吗?能。他怎么会往生?这个堕阿鼻地狱的人,过去世生生世世曾经修这个法门,累积的功德很大、很多。是在这一生当中,临终的时候一个念头错了,堕到地狱去了。大概不高兴,发了一顿脾气,这样堕地狱的。堕地狱就后悔,就知道错了,这一后悔他就离开了,那一念佛求往生,佛真的化身去接引他。所以,我们也不能小看地狱众生,他只一悔过,过去生中善根统统现前,就起作用。乃至於畜生、蚊虫蚂蚁,说不定它们往生极乐世界品位比我们高,很难讲。修行是生生世世,迷惑颠倒是一时错误,忏悔就能往生。
「化身则从应身,又变化其身,而来接引」,凡是来接引的全是化身。上品上生的人,来接引他的也是化身佛,全都是化身。到极乐世界,你要是在同居土、方便土,你就见到阿弥陀佛的应身,如果你生到实报土,你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见佛不一样。但是极乐世界特殊,报身、应身、化身完全相同,让我们分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功德所现的。跟其他诸佛不一样,其他诸佛没有本愿,阿弥陀佛有本愿。前面我们读过,本愿不容易得来,去考察、去参学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刹土,五劫的时间,总结出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四十八愿是参考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取长舍短,这么成就的。所以,成就极乐世界超过一切诸佛刹土,原因在此地。
「《会疏》曰:具如真佛」,也就是说化佛、应佛就跟报身佛一样。为什么不说法身?法身没有相,报身才有相。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个相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光明当中有化佛,重重无尽。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弥陀本愿威神不可思议,他用这个方法接引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众生,一个都不漏。「如《观经》中,上辈三人临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故知真佛,指上辈所见佛也。余例上可知」。这个下面念老为我们解释,「中辈之人,临终得见化佛,亦决往生。因佛诸身不一不异」。佛的法身、报身、应身、化身,实际上都是一身。「故随化佛,往生安乐」,安乐就是极乐世界,「住不退转」,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
「但功德智慧,次於上辈者。」确实是有次於上辈,但是实际,实际上这个高低你看不出来。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待遇是平等的,智慧平等,神通平等,道力平等,没有一样不平等,所以你看不出来。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程度有差,非常显著,极乐世界看不出。为什么?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实报土的菩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换句话说,下辈下生,下品下生到极乐世界,也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个世界是平等世界。是有高下不同,但是你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享阿弥陀佛的福报,人人都享阿弥陀佛的福,那么明显。
我们这个地方的念佛人、学佛的人,你一生衣食住行享谁的福?享释迦牟尼佛的福,我们没有感觉到。西方极乐世界享阿弥陀佛的福,人人都明显的感到,为什么?跟佛一样!我们这里跟佛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寿命是一百岁,他七十九岁圆寂,所以还有二十年,二十年的福报给后世出家弟子。所以,佛灭度之后,出家人我们生活之所需全是世尊的福报。你要真正懂、真正相信、真正肯定,我们就不求人了,到时候自然有人帮助我们,不要求,什么都不要。前面我跟诸位报告,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三步一拜,从普陀拜到五台,三步一拜走了三年。他的念头才动文殊菩萨就知道了,就感应了。这个人一路上这么辛苦,谁照顾他?文殊菩萨照顾他。真有困难的时候,生病了,那个时候生病要命,找不到医生,找不到人家,在旷野里头。遇到一个乞丐,乞丐照顾他,在山上找草药把他病治好,让他继续去朝山,乞丐就走了,十几天。那乞丐是谁?文殊菩萨。第二次又生一次病,又是他来照顾他。
如果我们相信这个事情是真的,世尊二十年的福报供养后世出家人一切所需,我们相信,我们就不要攀缘了,我们的心就定了。衣食住行一切释迦牟尼佛照顾,我们不操这个心,认真学教、念佛回向求生净土,你不就自在了吗?心里头就没有杂念了,真能成就。凡是你自己会去找信徒、会去找钱的,佛不照顾你了,护法神也不照顾你了,为什么?他没事了,你自己很能干,不需要我们照顾,落得他清闲自在。所以,佛弟子一定要相信这句话,要相信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真正相信,我这个心一发,佛菩萨就照顾我,就像虚云老和尚发心朝山,文殊菩萨就在他身边,你想想这多自在。凡是我们自己动脑筋到外面去找钱、找信徒,对佛没有信心,对护法神没有信心,对因果没有信心。换句话说,信心丧失了,你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你这一生修得再好,出不了轮回。所以信愿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观经》中品三种往生者,皆未言发菩提心」。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上的,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没有说发菩提心。「生极乐后,所证亦皆声闻乘果。如中品上生,花开即得阿罗汉果。中品中生,七日花开,得须陀洹,经半劫后,成阿罗汉。中品下生亦是七日后得须陀洹,但须过一小劫,方成阿罗汉。皆是小乘圣果也」。《观经》上有这么一段话,我们看了会疑惑,为什么?四十八愿里说得很清楚,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怎么会是阿罗汉果、须陀洹果?这个跟阿惟越致相去太远了。「善导大师谓中品上生」,看善导大师给我们怎么解释,他说「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这个人没有到极乐世界之前是什么身分?是小乘人,学小乘的,带著有小乘的习气,是这种人。「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人。中品下生是世善上福凡夫人」,没有修学过佛法的,是这样的凡夫。「上之经论,似与本经相违。本经中辈皆是发菩提心之大乘行人」,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后,「皆不退转於无上菩提」,这句话就是阿惟越致,只有阿惟越致才不退转於无上菩提,这不是普通菩萨。「又《往生论》曰:二乘种不生。盖谓二乘种性之人,不能往生,此则契於本经而违於上之经论」,跟《观经》讲的相违背,跟《无量寿经》讲的相应。
「如上相违之处」,这些地方怎么解释?「《净影疏》解之,甚为详善」。净影隋朝人,大师法名慧远,跟初祖名字完全相同,初祖是东晋时候的人,这是隋朝的人,相去很远,在佛门当中称他为小慧远。如果加个小,小慧远,我们就知道是净影大师。净影是寺庙的名字,他一生住净影寺。中国古礼,对於这个人尊重他,不称他名,不称他号,称他的地名,他是哪里出生的,称地。像清朝末年李鸿章,这是一代名人,人家称他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这对他是最尊重的。出家人也如此,你看智者大师,人家不称智者,智者已经很尊重了,称天台大师,他住天台山,这是最尊敬的。对於这位法师也尊敬,他住净影寺,称净影大师。他的注解,《无量寿经》的注解称为《净影疏》,实际上他注解的名字,《无量寿经义疏》,这是它的原名,我们称《净影疏》,对法师的尊敬。
这里头有解释,解释得很详细,解释得很好。「疏曰:天亲作往生偈」,《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作的,实际上天亲菩萨修学这个法门往生极乐世界,他的心得报告,《往生论》是天亲大师修学净宗心得报告。它里头说,二乘种不生,二乘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根性,这个种性不能往生。为什么?极乐世界是大乘,所以小乘根性的人不会生那里。如果小乘回小向大,那就能生,就是看他能不能转变。「《观经》宣说小乘众生,亦得往生。其义云何」,这什么意思?这解释,这就是小慧远大师他的解释,「言二乘种不得生者,就此国中,往去时说」,这是没有生到极乐世界以前这个时候讲的。「小乘众生先虽习小」,他在生的时候虽然学小乘,「临欲去时,要发大心,方得往生」,他临终的时候,他发了大心。什么叫大心?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信我发愿就能往生,这就叫大心。他就能往生,佛就来接引他。你看看,念头转得多快。
不但是小乘,我前头曾经说过,信仰各种不同的宗教,你信得很虔诚,信基督教的、信印度教的,很虔诚,到临终时候知道极乐世界好,把你修学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去?决定能去。为什么?你具足极乐世界的条件!你看,你真信、真愿意往生,最后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第十八愿说,临终一念、十念皆能往生。每天念上帝、念主,我最后一念念阿弥陀佛,统统往生,不可思议!法门广大没有边际。及修善积德,什么宗教也不相信,临命终时听说极乐世界好,生欢喜心,真信、真想往生,念一声佛号也能往生。这行善积德。造恶的,五逆十恶,毁谤大乘,无恶不作,临命终时听到净宗法门,真相信、真想往生,真正忏悔。过去我做错了,从此之后我悔改,再不干错事了,你求佛,阿弥陀佛也接你往生。恶人一回头就是好人,一回头就是菩萨,净宗法门平等法门,净宗法门不思议的法门,所以要发大心,方得往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国,无得去理」,这是没有这个道理。造作恶业,不忏悔、不回头、不肯认错,这个不能往生,经上讲得很清楚。「为是天亲言」,为这个道理,所以天亲菩萨说二乘种不得往生。
下面假设了一个问答,问:「若言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证入小果」。这个解释也是净影大师的解释,「由其本习小乘多故。本在此处」,他在这个世间学小乘,多学观察苦、空、无常,阿赖耶识这种种子的很多。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听到苦空无常,他一听就开悟了。这个悟是证小果,不是真的证小果,他是阿惟越致菩萨,他的境界提升了,从凡夫地提升到跟声闻相等,也就是说见思烦恼断了,是这个意思。见思烦恼断了等於小乘,尘沙烦恼断了等於别教三贤,是这么个意思。在西方极乐世界,听不到小乘,也听不到权教,这是用我们这个世间断烦恼的级别,来做为一个相似的这种说法。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怀疑就产生障碍。「以本垂终发大乘心」,他发大乘心,就是真信、真愿,是在临命终的时候,在临命终之前发的心,「求生彼故」,求生净土。在极乐世界得阿罗汉已,「即便求大」,就是「回小向大」。「昙鸾道绰诸祖胜解,已引录於前,兹不赘。」古来祖师大德对这个问题都给我们做详细解说,我们要相信,自己认真好好念佛,将来境界现前,你完全明了,不会走岔路。
我们再看最后,这还不是最后一段,这是三辈里面的下辈。下辈也分两段,「因行」,先说因行。因行里面分三科,「发心专念」,我们看经文: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下辈往生有三种缘,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一向专念」,第三「至诚愿生」。与中辈比较,「只是不能作诸功德」,跟中辈差的就是这桩事情。
我们再看底下一科「信乐不疑」:
【欢喜信乐。不生疑惑。】
这一条非常重要。下辈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大概我们念佛往生都在这个阶层。这个阶层里头,比什么都重要的,就是『信乐,不生疑惑』。真正相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那个乐就是求生净土,乐是喜欢。信净土,求生净土,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所以这一点特别要注意。注解里面说「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即十念必生愿中之至心信乐」。经文跟愿文合起来看,就是愿文里头至心,至诚到极处,真诚到极处,这种信心,喜欢到极乐世界的心,是往生主要的条件。说得虽然容易,实际上也不是想像那么简单。我们把底下两句经文接著看:
【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这就是前面讲的信乐。这一句就是《观经》的至诚心与回向发愿心,这就叫大菩提心。且三辈往生都说「当发无上菩提之心」,这是《无量寿经》上,上中下三辈都讲发菩提心。「是故《净影疏》曰:然此三辈,人位虽殊」,这是人,人位,人品位虽然不一样。「至欲往生,齐须发心求大菩提」。至欲,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齐是三种统统都有,每一个往生的人都要发求大菩提心,「专念彼佛,回向发愿,方得往生」。这是把往生最低的标准说出来了,你具足这个标准,你决定往生。蕅益大师的《要解》里头讲得更简单,所以印光大师佩服到极处。因为经论上这个说法还不好懂,蕅益大师讲得简单,真信、真愿意往生、真肯念佛,那就行了,这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好懂,让我们看到,许多不认识字的,现在所谓没有文化的这些阿公阿婆,他也没有读过经,也没有听过经。你教他念这句阿弥陀佛,说有个极乐世界在西方,非常好,那个地方只有享受,没有受苦的,他听了很高兴,这个难得。他就真正相信,他就真正想去,真的这一句佛号就念到底,他什么也不想了,这种人真往生。他往生是什么品位?真诚心用到极处,那是上品上生。所以我们不能小看了这些阿公阿婆,以为他们没有知识,他们是真干,一分一秒都不放松,到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我们去了,他比我们高,我们在他之下。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
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往生果德」: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梦见彼佛』下有两个解释,「其义稍异」,说的不一样。第一个,「望西谓先是梦见,临终时是眼见佛。疏曰:三辈俱有梦见眼见故。《觉经》中说上辈云:於其卧睡中,梦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其人寿命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与诸菩萨、阿罗汉,翻飞行迎之」。这是上辈里头有,这个《觉经》是《清净平等觉经》,是《无量寿经》汉朝时候翻译的,汉译的,这个本子上是这么写法的。「中辈亦同」,也有这个,「梦见彼佛。往生先兆,临终来迎。本愿胜益,故俱应有。若无佛迎,本愿虚设」。这八个字我们要记住,那就是说,念佛人临终往生,决定佛来接引。佛的愿决定不是假的,他发了这个愿,十方世界只要有念佛人愿意往生,临终他一定来接引。所以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决定不是假的。
「然今文中,无来迎者。且为分别,三辈差异。谓上报佛」,来迎接你是报佛,上辈,中辈是化佛,下辈是梦佛。「以实而言」,实实在在来说,就事实上来说,「梦见之后,可见佛迎」。这种梦境,也是真见到了,为什么?感应的梦,不是阿赖耶的意识,这是感应。「故《观经》说:化佛来迎。恶人尚尔,况善人耶」?五逆十恶,临终忏悔,改过自新,念佛求生,佛都来迎,何况是个善人!「按上之论点有三」,第一个,「彼佛有临终接引之本愿。若於下辈,不来迎接,则有违本愿」。佛是决定没有妄语,所以任何一个往生的人,临终阿弥陀佛决定来接引。第二个,「《观经》下品,俱是恶人,佛尚来迎」,这《观经》上有,「今经下辈,俱是善士,焉能不迎」,《无量寿经》上讲的下辈,讲的是善人,没有讲作恶的。第三,汉译、吴译这两种译本,「上中二辈,俱先梦佛,然后临终见佛,故今下辈,亦应如是」。经上虽然没说,根据前面的例子,上中辈都是先梦到佛,再见到佛来接引他,下辈也应该如此。「是故本经谓梦见」,这经上说梦见,「言其前者。《观经》云见佛,指其后者」,这也能够讲得通。这是一个说法。
第二个,「另一说如《会疏》谓确是佛迎,但彷佛似梦。疏曰:梦见彼佛者,如《观经》下三品人。命促刹那,狱火来现。虽佛来迎,彷佛不明,犹如梦中故。若不尔者,何至临终,得安闲神游乎」?这个意思也说得很好。确实,因为这种经验,我相信我们也有些同学有,你在这一生学佛当中曾经梦见过佛。是真的作梦,还是真的跟佛感应?可能两者都有。佛现身、佛为你说法,这什么原因?是我们自己修学功德之所感应。我们有感佛有应,佛这种应法让我们似梦非梦,好像是作梦,又不像是作梦。梦见佛了,佛还给你说很多话,这个情形我们见到很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种境界,求其用意,应该是帮助我们增长信心。我们自己修学到一定的程度,很有信心,佛这种示现,帮助我们信心、愿心向上提升,真的相信,坚定不移。但是这种现象不能常有,如果常有,那是魔不是佛,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偶尔。
你看远公大师,我们净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在生的时候曾经三次见佛,见到极乐世界。那也像梦中,他见到别人见不到。远公从来没有跟人说过,到最后往生的时候这个境界又现前,第四次看到,告诉大家,佛来迎接,我要走了。把这个迎接的盛况跟大家说明,那个盛况,我们前面看到过的,上辈上生。看到莲社比远公早往生的那些人,有好多个,都跟著阿弥陀佛的周围,来接引远公大师。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些在三转法轮里头为我们作证转,坚定我们信心。我们自己有这个境界,好,也不必到处告诉别人,自己老老实实念佛,心里清楚明白就好。无论什么境界现前,平常心对待,这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你会平安度过,你的道业、信心会增长。
下面,「盖谓《观经》所示下品之人,临终之时,地狱众火」,这是地狱境界现前,「一时俱至,众苦交逼。佛虽现前,但以神识不清,不甚明了。依稀彷佛,若在梦中」。我们常讲似梦非梦,你说它不是梦,真是在作梦,你说是作梦,不像在作梦,跟平常作梦不一样。「故云梦见彼佛」,这个境界确实有,可能我们自己都会遇到,遇到的时候要清楚,这叫梦见彼佛。「若非有佛来迎者,焉能安闲有此十念」,临终的时候,一句接一句佛号念了十声,这就是一定得到佛力加持。你在临命终时,这是最痛苦的时候,你还能平平安安念十声佛号,这是明显得到佛力加持。这两种注解所说的不一样,「但谓下辈往生,亦有佛来迎是一」。这就肯定,下下品往生,阿弥陀佛决定来接引你,这个是肯定的。「故并引徵,以证斯旨」。
再看下面一段,「至於《观经》下品三人,俱是恶人者。善导大师谓下品上生者,是造十恶轻罪凡夫人」。我们看到这一点我们也很安慰,为什么?大概我们都属於这种人,可以下品上生,换句话说,我们有分。「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这个罪比上面的要重,受戒之后破戒。现在有没有?跟诸位说没有了,为什么?现在受戒是假的,不会得戒,受了也是空的。这话不是我说的,蕅益大师说的。蕅益大师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这是我们净宗第九代的祖师。他是个精通戒律的,跟近代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对戒律下了很大的功夫。蕅益大师说,依照戒律来讲,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了。而具足戒,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这是具足戒,经上规定至少要五个比丘才能传戒。蕅益大师说比丘没有了,那谁能传戒?所以传戒只是形式,没有得戒的。因此,蕅益大师自己受三坛大戒之后,他就把比丘戒退了,退戒,一生持沙弥、菩萨戒。因为沙弥、菩萨戒,没有比丘可以传,不是真正比丘身分,菩萨们都可以传。蕅益大师做榜样给我们看。弘一大师教导我们,弘一大师承认蕅益大师的话,他告诉我们,戒要不要受?要受,不受别人讥嫌。所以形式要受,但是自己心里要知道,没有得戒,要明白。
没有得戒怎么样?学戒律,因为不受比丘戒不能看比丘的戒律,受了这个形式你就可以看。可以看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你真正做到了一条,这一条戒就得到了,你没有做到,全是假的。所以大师当年教我,戒律很重要,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就是在戒坛受戒,那是形式,那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展开戒本,你能做多少决定要去做,这是实质。这一条做到了,这一条你就得到了。不杀生做到了,不杀生这条戒你就得了。不杀生包括什么?包括不伤害一切众生。这些重戒,《沙弥律仪增注》里面讲得很清楚、很详细。不偷盗,要把不偷盗的念头断掉,什么念头?占便宜的念头,想占一点便宜,那个念头是盗心,说得很微细。还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你盗心在,虽然没有盗的行为,你的心没断。所以佛法讲得非常细微。十善业道做圆满,那就成佛了。再多的戒律,没有离开十善,十善是一切戒律的总纲领。菩萨八万四千细行,从哪里来的?十善展开的;小乘阿罗汉三千威仪,也是十善展开的。所以十善是根本,这个不能不知道。从哪里学起?从这儿学起。
早年净宗学会在美国成立,修行我们依据什么?净宗学会,夏莲居老居士提倡的,虽提倡没有落实。我跟黄念祖老居士见面,老居士特别把这桩事情交代给我,他知道我在国际上讲经教学,希望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成立净宗学会。我是帮助当地的居士,帮助他们,所以现在净宗学会全世界将近两百个。我们的经教完全依照净土五经,五经里面的《无量寿经》就是依照这个本子,也依照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集注。行门,我们说了五个科目。第一个净业三福,这是我们修净土,理论、方法的根据。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问题来了,在家同修十善没修好,为什么没修好?这去找原因,找了很久,终於明白了。我们没有从扎根教育下手,所以十善对於我们这么样的困难。为什么古人很容易做到?古人扎根教育做得好。
这个事情要推到两百年前,一百五十年前还很盛行,胎教!现在没人懂得了。母亲怀孕就要照顾这个婴儿,没出世的婴儿,怀孕的十个月期间,思想要清净、要端正,不能有不好的念头。为什么?影响胎儿。不善的境界不看,不善的声音不听,不善的现象不接触,都是为了保护胎儿,让胎儿完全接受是纯正的印象。小孩一出生,他眼睛睁开就会看、就会听,同时他已经在学习、在模仿。跟谁学习?跟父母学习。所以父母言谈举止,在婴儿面前都要规规矩矩,不能随便;随便,被他看到的时候他就学坏了。要知道,那是个很聪明的人在旁边看著你,跟你学习。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小孩念的,《弟子规》是父母做出来给小孩看的。父母还很年轻,二、三十岁,他还有父母在,孝顺父母,让小孩看到他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做出来给小孩看。小孩看了一千天,三岁,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这个根扎得坚固,他一生不会学坏。所以中国古谚语有句话说「三岁看八十」,到八十岁都不会变样子,那个根扎得牢。所以学佛很容易。
我们这个根没有了,传统文化丢掉了至少两百年,或是一百五十年。我们不能怪父母,父母不知道,父母也不能怪祖父母,祖父母也不知道。往上推,大概推到六、七代,才知道有这么回事情,推到九代、十代,他们看到或者曾经受过这个教育。这些原因找到了,怎么办?我们得补习,小时候没学,现在恶补。我们用《弟子规》,用《感应篇》,用《十善业道经》,认真努力学习,把这些经典落实到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念念要想到,我要做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这叫真学佛。这把戒的根再找回来。不在这上下功夫,我们的功夫不得力,我们很容易被外面诱惑,很容易改变心态,最后还是搞六道轮回,还是搞三恶道,这非常可怕。所以这些不能不知道。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望西疏曰:下辈之内,有多类故。《观经》说恶。今说善人。故《觉经》」,《觉经》就是汉译的,叫《清净平等觉经》,「云:(其三辈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这是汉译的《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三辈,三辈都说到要断爱欲,无所贪慕,这就是断贪心;慈心精进,不当瞋怒,这是断瞋恚,就是断贪瞋痴;斋戒清净,这是断愚痴。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这一心执持名号,求生无量清净佛国,就是极乐世界。「盖往生品类,万别千殊。三辈九品,只是粗分」,故这一个下品当中,「已类别无数」。《观经》说恶人,本经说善人。「如《汉译》下辈之人,确是修善者也」。汉译的,就是《清净平等觉经》,它肯定是善人,善人、恶人统统都能往生。
「又《观经》下品往生,生前虽是恶人,花开后并是大乘」,莲花化生,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都是大乘菩萨。「下品上生,经七七日莲花乃敷」,下品上生,四十九天莲花就开了。「经十小劫,得入初地」,就是他自己断烦恼,提升品位,达到初住菩萨。「下品中生,经於六劫,莲华乃敷」,这花才开,「闻说大乘甚深经典,应时即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闻法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嘉祥《观经义疏》曰:上品修大乘因故,所以得大乘果。中品修小乘因故,还得小乘果。下品现在虽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但彼临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妙法。以闻大乘故,得大乘果也。」从这上面经、论,祖师大德的注解就是论,看到这么许许多多种种的说法,我们是在哪个层次?我们是闻大乘经,不是闻小乘经,也不是到临终时侯才闻到,现在就听到。而且是长时间听到,对於净宗的理、事、境界都有相当的理解、相当的认识,这个就是下品也是下品上生。不会在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不是,最低的阶层下品上生。如果功夫好一点的,能持戒,能断恶修善,会提升到中品下生、中品中生,乃至於中品上生。品位真的到极乐世界才知道,我们怎么去想、怎么去推测都没有必要,只有往生这个人他清楚。
我们再看下面注解,他这段注得很长。「《阿弥陀经》谓执持名号,得生净土之善男子、善女人,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正符本经三辈临终见佛之说」。「其它如《称扬诸佛功德经》」,这里头说,「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就是阿弥陀佛,「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这是说命终的时候,这个人一心真信,喜欢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乐是喜欢,对於佛的名号念念不舍,一句一句接著在念佛。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将诸众僧,这个将是率领,阿弥陀佛带著许多出家人,比丘这一类的人,在他面前,他看到了。这个时候魔不能破坏这桩事情,为什么?有佛在,魔就不能现前。这些文字要多看,这些讲解要多听,对你修学有很大的帮助。现前有一些临命终时往生,我们去送往生,帮他助念,知道应该如何助念才如法。在助念当中,我们冷静观察境界,我们的信心倍增,增长,为什么?亲眼看到了,经上所说的现在亲眼看到了,亲身体会到,魔不能干扰。
「又《鼓音王经》云: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这个,《鼓音王经》里头又给我们作证。「又《华严经》云:如来有十种佛事。一者,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现其前」。这些经、论,「是均为本经之良证」。这些经论所讲的,都可以证实《无量寿经》所说的真实不虚。有这么多经论、祖师大德给我们做证明,希望我们真正相信,不生丝毫疑惑,真正愿意到极乐世界接受阿弥陀佛教诲。到极乐世界,时劫长短不必放在心上,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你就无量寿了,无量寿看十二劫,还不就跟我们现在看十二个小时一样吗?很短的时间。又何况每个人见到阿弥陀佛之后,善根福德因缘不同,有些善根深厚的马上就开悟,很短时间他就提升。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夫如来者,本无去来。云何今言,佛现其前?莲池、幽溪、蕅益三大师,深明其义,语皆精妙,契佛本怀。恭录於次。」这下面就说明。学教的人看经看多了,他有这些疑问。所以祖师大德的教学,教你一门深入,不准你看很多经典,有道理。本来相信,看多了不相信了,为什么这个经上这个说法,那个经上那个说法?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在这儿这个说法,在那儿那个说法,到底我们听哪种说法是对的?愈听愈糊涂,愈听愈迷惑。所以祖师大德的教诲是大有道理!一门深入,教你学一样,一样学通了,问题就没有了,一样没通肯定有问题。通是什么?明心见性。每一个法门、每一部经典终极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只要通到明心见性,没有学过的经全部都通达,都没有问题了,真叫妙极了!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都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要避开一切的麻烦、一切的困扰、一切的疑虑,那就一门深入。
从哪部经?最好就从这部经,就从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他非常慈悲,你看用了八十三部经论,一百一十部古大德的注疏、论述,来解释这部经典。看他的注解,等於你看了一百九十三种这些古书里面的这些资料,最精彩的部分你全读到了。这个注解真的稀有、真正难逢,真正帮助我们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让我们信心十足,没有丝毫怀疑,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六十三页,第三行看起:
「第七」,这最后一段,『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回向发愿之紧要,已於上辈往生文中,略作注释」。回向发愿在净宗法门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回向发愿,就像慈照法师所说的,我们把他的文念一念。「兹简录慈照宗主劝人发愿偈於下: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这四句偈讲得很清楚。这个人学佛,不错,戒持得很好,但是对净土没有信心,不想去。这个话在现前世间来讲尤其重要,为什么?我们必须要细心观察,对於眼前的社会状况一目了然。这个社会是一个知识所谓爆炸的社会,知识没有离开心意识,换句话说,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离心意识才是真心。学佛要用真心学,妄心学佛能得人天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轮回太苦了,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我们都在这里搞轮回,苦不堪言。想不想出去?当然想出去,出不去!古时候,其他的法门还有效果,为什么?人心地淳厚,待人接物容易用真心。儒家用心,真妄参半,他也用真心,不纯,真心里面夹著有妄心,道家亦如是。只有大乘佛教,佛法里头小乘也带著妄心,只有大乘是纯真无妄。从前有大乘的根性,现在这个时代没有了,纵然有大乘根性,社会上没有大乘,你怎么修法?只有净土念佛法门,这个法门是大乘,是大乘里面的精华,大乘里面的大乘,很不可思议!我们有幸能遇到,遇到这个法门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就是永远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一定要相信大乘经教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我们已经得到了,佛法难闻我们也闻了,闻了起不起作用?很难说。
唐朝时代,初期,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善导大师。那个时候修净宗,真正发愿修行求往生的,几乎百分之百都往生了,所以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今天不行!我在年轻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老居士住在台中,创办了一个台中莲社。我去拜访那年,正好是台中莲社十周年纪念,成绩非常可观。十年教化,有多少莲友?就是他的学生,多少莲友?二十万人。我在那个地方住了十年,学教,跟他十年。我离开的时候,台中的莲友大概是五十万人,增长了三十万。老师常常讲,一万个人当中,真正往生只有三个、五个,不是百分之百。这是什么原因?就是用真心的人愈来愈少了。真正在这里学佛,莲友里头,念佛、参加念佛堂,那个心能有一半真,半真半假就很不容易了。何况真心的成分很少,妄心的成分很多。
确实,我们从这个路上走过来,深深感触,古人所说的一代不如一代。科学技术是一代比一代殊胜,伦理道德,甘於做个好人,这是一代不如一代。中国人所说的三十年叫一世,你看世界的世,世是讲时间,三个十,三十年叫一世。一世不如一世,我们亲眼看到的,也就是今天跟三十年以前比差很远。三十年以前的那个社会,再三十年前又比不上。再三十年前是中日战争的时候,抗战时候,生活虽然很艰苦,人心很厚道,有怜悯心,有同情心。那时候我们做学生,战争的时候,抗战爆发我十一岁,打了八年,胜利的时候我十九岁,正是记忆非常好。那个时候的社会,回想起来非常可爱。战争非常残酷,我们是做学生,流亡学生,但是每到一个地方,人地生疏,当地人看到我们是流亡学生,都很热心照顾。吃的东西、穿的东西,关怀的人、问候的人、帮助的人很多,现在这个社会上看不到了。那时候的社会人有爱心,现在的社会,只爱自己,不爱别人。实在说他根本不懂得爱自己,叫不知道自爱,怎么能够爱别人?所以,伦理道德水平真叫一落千丈。
最近这十几年,我们看到佛法衰,很担心。我们读这段经文理解,佛法的兴衰、存亡完全在戒律。儒,儒的存亡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在礼,人要不讲礼,不遵守礼,中国传统文化就没有了。现在谁讲礼,谁懂得礼?没有了。满清亡国之后,民国成立,民国一直到今天一百年了,没有制礼作乐。这个在将来历史上说,这一百年叫乱世,也就是说社会没有上轨道,人很苦。诸位念中国历史你就会知道,每一个朝代,动乱平定之后,新政权建立了,大概是五年的时间,制礼作乐,这个社会就上轨道了。我们很悲哀,满清亡国到今年一百年,国家没有制礼、没有作乐,所以整个都乱了。
每个朝代都有礼服,衣服不能随便穿,要符合自己的身分。中国过去民间士农工商,读书人穿读书人的礼服,人家一看你穿衣知道你是读书人,农民有农民的礼服,工人有工人的礼服,商人有商人的礼服。为什么?便於行礼,人要守他自己的本分,现在没有了。做官的官员,官员的礼服更讲究,戴的帽子、穿的衣服,里头有阶级,地位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绣的花纹不相同。便於什么?一看你穿的服装就知道你的阶级,你的阶级比我高,我要向你行礼,阶级低的要向高的行礼。现在全没有了,现在统统穿西装,穿西装是什么意思?西装统治了全世界,穿西装的都是他的属国,都要听他的,在从前是这样的。中国强盛,周边许多国家都穿中国服装,那是什么?对中国皇上称天子,自己称臣,等於说中国保护国,保护他们,他们一定向中国学习,穿中国服装。虽穿中国服装,他还有一点改变,一看这是哪个国家的,他是日本的、还是韩国的、还是越南的,大致上他还是有改变。现在我们完全穿西装,这不像话!服装代表自己族群的文化,穿别人的,代表我们自己没有文化,我们跟著别人走。礼实在是非常重要,关系我们生活起居,这个东西丢掉了。
抗战之前,中国还有过去旧式的家庭,这个家庭很重要,抗战胜利之后家没有了。我很留意观察,一个都没看到。中国家庭是大家庭,这么庞大的族群,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大的幅员,在世界上屹立几千年而没有被消灭,靠什么?靠文化。现在我们文化丢了一百年,如果再继续下去再有一百年,中国没有了,文化没有了,灭绝了。好在这些年来,国内外对中国文化都有呼声,虽然没有做到,能有呼声也不错,说明还没有忘记,还有人想起来。真正有心人,懂得,复兴从哪里开始?从礼开始。佛教复兴从哪里开始?从戒开始,没有戒,佛教就灭了。研究经典那是知识,那不是学佛,与学佛不相干。
慈照大师这个话简单扼要,这对於修净土的人说,持戒持得很好,但是对净土没有信心,对往生极乐世界没有这个愿望,这个人虽然持戒、念佛,他不会往生。但是他修的是福报,人天福报,修的福报大,到天上去了,享天福;福报次一等,在人间享福,来生还能得人身。无论你是生天或者得人身,总而言之一句话,福享尽了还要轮回,这个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又说「发愿持戒力」,这个人对净土相信,不疑惑,又想到极乐世界,发愿求生净土,他又持戒,「回向生乐国」,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他决定得生。「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万个人修一万个人往生。所以,祖师教导我们四个字,「持戒念佛」,这句话很重要!持戒念佛要发愿求生,发愿求生这一念就是无上菩提心。
「又《会疏》曰:回向愿生者,如上诸善回向」,像前面所说的这一切善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以这个回向求生净土。「若不回向,则不作生因」。所有修行一切功德都是为求生净土,绝不为人天福报,这个人决定得生。如果修行、念佛不求净土,他把这些功德求来生的福报,这也一定会得到。但是来生得福报不能了生死,这个必须要晓得。「皆显回向发愿之不可少也」,修净土这是决定不能缺少的,一定要知道。
再看下面这一段,「往生果德」: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这是中辈往生的,三辈中辈往生,他往生比上辈往生的要差一等,我们看注解。『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圆中钞》里头说,幽溪大师讲的,「真佛者」,阿弥陀佛之应身也。这个应身是哪里的应身?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里面的阿弥陀佛都是应身,实报庄严土是报身,常寂光土是法身。从应身起化身,化身是来接引的,我们一定会知道。极乐世界每天去往生的人太多了,没法子计算。我们这个世界往生的人不多,阿弥陀佛所接引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众生,包括哪些?包括等觉菩萨,最上的,最下的包括阿鼻地狱。阿鼻地狱能往生吗?能。他怎么会往生?这个堕阿鼻地狱的人,过去世生生世世曾经修这个法门,累积的功德很大、很多。是在这一生当中,临终的时候一个念头错了,堕到地狱去了。大概不高兴,发了一顿脾气,这样堕地狱的。堕地狱就后悔,就知道错了,这一后悔他就离开了,那一念佛求往生,佛真的化身去接引他。所以,我们也不能小看地狱众生,他只一悔过,过去生中善根统统现前,就起作用。乃至於畜生、蚊虫蚂蚁,说不定它们往生极乐世界品位比我们高,很难讲。修行是生生世世,迷惑颠倒是一时错误,忏悔就能往生。
「化身则从应身,又变化其身,而来接引」,凡是来接引的全是化身。上品上生的人,来接引他的也是化身佛,全都是化身。到极乐世界,你要是在同居土、方便土,你就见到阿弥陀佛的应身,如果你生到实报土,你见到阿弥陀佛的报身,见佛不一样。但是极乐世界特殊,报身、应身、化身完全相同,让我们分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功德所现的。跟其他诸佛不一样,其他诸佛没有本愿,阿弥陀佛有本愿。前面我们读过,本愿不容易得来,去考察、去参学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刹土,五劫的时间,总结出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四十八愿是参考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取长舍短,这么成就的。所以,成就极乐世界超过一切诸佛刹土,原因在此地。
「《会疏》曰:具如真佛」,也就是说化佛、应佛就跟报身佛一样。为什么不说法身?法身没有相,报身才有相。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每一个相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光明当中有化佛,重重无尽。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弥陀本愿威神不可思议,他用这个方法接引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众生,一个都不漏。「如《观经》中,上辈三人临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故知真佛,指上辈所见佛也。余例上可知」。这个下面念老为我们解释,「中辈之人,临终得见化佛,亦决往生。因佛诸身不一不异」。佛的法身、报身、应身、化身,实际上都是一身。「故随化佛,往生安乐」,安乐就是极乐世界,「住不退转」,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
「但功德智慧,次於上辈者。」确实是有次於上辈,但是实际,实际上这个高低你看不出来。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待遇是平等的,智慧平等,神通平等,道力平等,没有一样不平等,所以你看不出来。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程度有差,非常显著,极乐世界看不出。为什么?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实报土的菩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换句话说,下辈下生,下品下生到极乐世界,也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个世界是平等世界。是有高下不同,但是你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享阿弥陀佛的福报,人人都享阿弥陀佛的福,那么明显。
我们这个地方的念佛人、学佛的人,你一生衣食住行享谁的福?享释迦牟尼佛的福,我们没有感觉到。西方极乐世界享阿弥陀佛的福,人人都明显的感到,为什么?跟佛一样!我们这里跟佛不一样。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寿命是一百岁,他七十九岁圆寂,所以还有二十年,二十年的福报给后世出家弟子。所以,佛灭度之后,出家人我们生活之所需全是世尊的福报。你要真正懂、真正相信、真正肯定,我们就不求人了,到时候自然有人帮助我们,不要求,什么都不要。前面我跟诸位报告,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三步一拜,从普陀拜到五台,三步一拜走了三年。他的念头才动文殊菩萨就知道了,就感应了。这个人一路上这么辛苦,谁照顾他?文殊菩萨照顾他。真有困难的时候,生病了,那个时候生病要命,找不到医生,找不到人家,在旷野里头。遇到一个乞丐,乞丐照顾他,在山上找草药把他病治好,让他继续去朝山,乞丐就走了,十几天。那乞丐是谁?文殊菩萨。第二次又生一次病,又是他来照顾他。
如果我们相信这个事情是真的,世尊二十年的福报供养后世出家人一切所需,我们相信,我们就不要攀缘了,我们的心就定了。衣食住行一切释迦牟尼佛照顾,我们不操这个心,认真学教、念佛回向求生净土,你不就自在了吗?心里头就没有杂念了,真能成就。凡是你自己会去找信徒、会去找钱的,佛不照顾你了,护法神也不照顾你了,为什么?他没事了,你自己很能干,不需要我们照顾,落得他清闲自在。所以,佛弟子一定要相信这句话,要相信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真正相信,我这个心一发,佛菩萨就照顾我,就像虚云老和尚发心朝山,文殊菩萨就在他身边,你想想这多自在。凡是我们自己动脑筋到外面去找钱、找信徒,对佛没有信心,对护法神没有信心,对因果没有信心。换句话说,信心丧失了,你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你这一生修得再好,出不了轮回。所以信愿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观经》中品三种往生者,皆未言发菩提心」。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上的,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没有说发菩提心。「生极乐后,所证亦皆声闻乘果。如中品上生,花开即得阿罗汉果。中品中生,七日花开,得须陀洹,经半劫后,成阿罗汉。中品下生亦是七日后得须陀洹,但须过一小劫,方成阿罗汉。皆是小乘圣果也」。《观经》上有这么一段话,我们看了会疑惑,为什么?四十八愿里说得很清楚,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怎么会是阿罗汉果、须陀洹果?这个跟阿惟越致相去太远了。「善导大师谓中品上生」,看善导大师给我们怎么解释,他说「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这个人没有到极乐世界之前是什么身分?是小乘人,学小乘的,带著有小乘的习气,是这种人。「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人。中品下生是世善上福凡夫人」,没有修学过佛法的,是这样的凡夫。「上之经论,似与本经相违。本经中辈皆是发菩提心之大乘行人」,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后,「皆不退转於无上菩提」,这句话就是阿惟越致,只有阿惟越致才不退转於无上菩提,这不是普通菩萨。「又《往生论》曰:二乘种不生。盖谓二乘种性之人,不能往生,此则契於本经而违於上之经论」,跟《观经》讲的相违背,跟《无量寿经》讲的相应。
「如上相违之处」,这些地方怎么解释?「《净影疏》解之,甚为详善」。净影隋朝人,大师法名慧远,跟初祖名字完全相同,初祖是东晋时候的人,这是隋朝的人,相去很远,在佛门当中称他为小慧远。如果加个小,小慧远,我们就知道是净影大师。净影是寺庙的名字,他一生住净影寺。中国古礼,对於这个人尊重他,不称他名,不称他号,称他的地名,他是哪里出生的,称地。像清朝末年李鸿章,这是一代名人,人家称他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这对他是最尊重的。出家人也如此,你看智者大师,人家不称智者,智者已经很尊重了,称天台大师,他住天台山,这是最尊敬的。对於这位法师也尊敬,他住净影寺,称净影大师。他的注解,《无量寿经》的注解称为《净影疏》,实际上他注解的名字,《无量寿经义疏》,这是它的原名,我们称《净影疏》,对法师的尊敬。
这里头有解释,解释得很详细,解释得很好。「疏曰:天亲作往生偈」,《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作的,实际上天亲菩萨修学这个法门往生极乐世界,他的心得报告,《往生论》是天亲大师修学净宗心得报告。它里头说,二乘种不生,二乘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根性,这个种性不能往生。为什么?极乐世界是大乘,所以小乘根性的人不会生那里。如果小乘回小向大,那就能生,就是看他能不能转变。「《观经》宣说小乘众生,亦得往生。其义云何」,这什么意思?这解释,这就是小慧远大师他的解释,「言二乘种不得生者,就此国中,往去时说」,这是没有生到极乐世界以前这个时候讲的。「小乘众生先虽习小」,他在生的时候虽然学小乘,「临欲去时,要发大心,方得往生」,他临终的时候,他发了大心。什么叫大心?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信我发愿就能往生,这就叫大心。他就能往生,佛就来接引他。你看看,念头转得多快。
不但是小乘,我前头曾经说过,信仰各种不同的宗教,你信得很虔诚,信基督教的、信印度教的,很虔诚,到临终时候知道极乐世界好,把你修学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去?决定能去。为什么?你具足极乐世界的条件!你看,你真信、真愿意往生,最后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第十八愿说,临终一念、十念皆能往生。每天念上帝、念主,我最后一念念阿弥陀佛,统统往生,不可思议!法门广大没有边际。及修善积德,什么宗教也不相信,临命终时听说极乐世界好,生欢喜心,真信、真想往生,念一声佛号也能往生。这行善积德。造恶的,五逆十恶,毁谤大乘,无恶不作,临命终时听到净宗法门,真相信、真想往生,真正忏悔。过去我做错了,从此之后我悔改,再不干错事了,你求佛,阿弥陀佛也接你往生。恶人一回头就是好人,一回头就是菩萨,净宗法门平等法门,净宗法门不思议的法门,所以要发大心,方得往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国,无得去理」,这是没有这个道理。造作恶业,不忏悔、不回头、不肯认错,这个不能往生,经上讲得很清楚。「为是天亲言」,为这个道理,所以天亲菩萨说二乘种不得往生。
下面假设了一个问答,问:「若言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证入小果」。这个解释也是净影大师的解释,「由其本习小乘多故。本在此处」,他在这个世间学小乘,多学观察苦、空、无常,阿赖耶识这种种子的很多。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听到苦空无常,他一听就开悟了。这个悟是证小果,不是真的证小果,他是阿惟越致菩萨,他的境界提升了,从凡夫地提升到跟声闻相等,也就是说见思烦恼断了,是这个意思。见思烦恼断了等於小乘,尘沙烦恼断了等於别教三贤,是这么个意思。在西方极乐世界,听不到小乘,也听不到权教,这是用我们这个世间断烦恼的级别,来做为一个相似的这种说法。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怀疑就产生障碍。「以本垂终发大乘心」,他发大乘心,就是真信、真愿,是在临命终的时候,在临命终之前发的心,「求生彼故」,求生净土。在极乐世界得阿罗汉已,「即便求大」,就是「回小向大」。「昙鸾道绰诸祖胜解,已引录於前,兹不赘。」古来祖师大德对这个问题都给我们做详细解说,我们要相信,自己认真好好念佛,将来境界现前,你完全明了,不会走岔路。
我们再看最后,这还不是最后一段,这是三辈里面的下辈。下辈也分两段,「因行」,先说因行。因行里面分三科,「发心专念」,我们看经文: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下辈往生有三种缘,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一向专念」,第三「至诚愿生」。与中辈比较,「只是不能作诸功德」,跟中辈差的就是这桩事情。
我们再看底下一科「信乐不疑」:
【欢喜信乐。不生疑惑。】
这一条非常重要。下辈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大概我们念佛往生都在这个阶层。这个阶层里头,比什么都重要的,就是『信乐,不生疑惑』。真正相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那个乐就是求生净土,乐是喜欢。信净土,求生净土,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所以这一点特别要注意。注解里面说「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即十念必生愿中之至心信乐」。经文跟愿文合起来看,就是愿文里头至心,至诚到极处,真诚到极处,这种信心,喜欢到极乐世界的心,是往生主要的条件。说得虽然容易,实际上也不是想像那么简单。我们把底下两句经文接著看:
【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这就是前面讲的信乐。这一句就是《观经》的至诚心与回向发愿心,这就叫大菩提心。且三辈往生都说「当发无上菩提之心」,这是《无量寿经》上,上中下三辈都讲发菩提心。「是故《净影疏》曰:然此三辈,人位虽殊」,这是人,人位,人品位虽然不一样。「至欲往生,齐须发心求大菩提」。至欲,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齐是三种统统都有,每一个往生的人都要发求大菩提心,「专念彼佛,回向发愿,方得往生」。这是把往生最低的标准说出来了,你具足这个标准,你决定往生。蕅益大师的《要解》里头讲得更简单,所以印光大师佩服到极处。因为经论上这个说法还不好懂,蕅益大师讲得简单,真信、真愿意往生、真肯念佛,那就行了,这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好懂,让我们看到,许多不认识字的,现在所谓没有文化的这些阿公阿婆,他也没有读过经,也没有听过经。你教他念这句阿弥陀佛,说有个极乐世界在西方,非常好,那个地方只有享受,没有受苦的,他听了很高兴,这个难得。他就真正相信,他就真正想去,真的这一句佛号就念到底,他什么也不想了,这种人真往生。他往生是什么品位?真诚心用到极处,那是上品上生。所以我们不能小看了这些阿公阿婆,以为他们没有知识,他们是真干,一分一秒都不放松,到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我们去了,他比我们高,我们在他之下。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
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往生果德」: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梦见彼佛』下有两个解释,「其义稍异」,说的不一样。第一个,「望西谓先是梦见,临终时是眼见佛。疏曰:三辈俱有梦见眼见故。《觉经》中说上辈云:於其卧睡中,梦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其人寿命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与诸菩萨、阿罗汉,翻飞行迎之」。这是上辈里头有,这个《觉经》是《清净平等觉经》,是《无量寿经》汉朝时候翻译的,汉译的,这个本子上是这么写法的。「中辈亦同」,也有这个,「梦见彼佛。往生先兆,临终来迎。本愿胜益,故俱应有。若无佛迎,本愿虚设」。这八个字我们要记住,那就是说,念佛人临终往生,决定佛来接引。佛的愿决定不是假的,他发了这个愿,十方世界只要有念佛人愿意往生,临终他一定来接引。所以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决定不是假的。
「然今文中,无来迎者。且为分别,三辈差异。谓上报佛」,来迎接你是报佛,上辈,中辈是化佛,下辈是梦佛。「以实而言」,实实在在来说,就事实上来说,「梦见之后,可见佛迎」。这种梦境,也是真见到了,为什么?感应的梦,不是阿赖耶的意识,这是感应。「故《观经》说:化佛来迎。恶人尚尔,况善人耶」?五逆十恶,临终忏悔,改过自新,念佛求生,佛都来迎,何况是个善人!「按上之论点有三」,第一个,「彼佛有临终接引之本愿。若於下辈,不来迎接,则有违本愿」。佛是决定没有妄语,所以任何一个往生的人,临终阿弥陀佛决定来接引。第二个,「《观经》下品,俱是恶人,佛尚来迎」,这《观经》上有,「今经下辈,俱是善士,焉能不迎」,《无量寿经》上讲的下辈,讲的是善人,没有讲作恶的。第三,汉译、吴译这两种译本,「上中二辈,俱先梦佛,然后临终见佛,故今下辈,亦应如是」。经上虽然没说,根据前面的例子,上中辈都是先梦到佛,再见到佛来接引他,下辈也应该如此。「是故本经谓梦见」,这经上说梦见,「言其前者。《观经》云见佛,指其后者」,这也能够讲得通。这是一个说法。
第二个,「另一说如《会疏》谓确是佛迎,但彷佛似梦。疏曰:梦见彼佛者,如《观经》下三品人。命促刹那,狱火来现。虽佛来迎,彷佛不明,犹如梦中故。若不尔者,何至临终,得安闲神游乎」?这个意思也说得很好。确实,因为这种经验,我相信我们也有些同学有,你在这一生学佛当中曾经梦见过佛。是真的作梦,还是真的跟佛感应?可能两者都有。佛现身、佛为你说法,这什么原因?是我们自己修学功德之所感应。我们有感佛有应,佛这种应法让我们似梦非梦,好像是作梦,又不像是作梦。梦见佛了,佛还给你说很多话,这个情形我们见到很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种境界,求其用意,应该是帮助我们增长信心。我们自己修学到一定的程度,很有信心,佛这种示现,帮助我们信心、愿心向上提升,真的相信,坚定不移。但是这种现象不能常有,如果常有,那是魔不是佛,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偶尔。
你看远公大师,我们净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在生的时候曾经三次见佛,见到极乐世界。那也像梦中,他见到别人见不到。远公从来没有跟人说过,到最后往生的时候这个境界又现前,第四次看到,告诉大家,佛来迎接,我要走了。把这个迎接的盛况跟大家说明,那个盛况,我们前面看到过的,上辈上生。看到莲社比远公早往生的那些人,有好多个,都跟著阿弥陀佛的周围,来接引远公大师。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些在三转法轮里头为我们作证转,坚定我们信心。我们自己有这个境界,好,也不必到处告诉别人,自己老老实实念佛,心里清楚明白就好。无论什么境界现前,平常心对待,这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你会平安度过,你的道业、信心会增长。
下面,「盖谓《观经》所示下品之人,临终之时,地狱众火」,这是地狱境界现前,「一时俱至,众苦交逼。佛虽现前,但以神识不清,不甚明了。依稀彷佛,若在梦中」。我们常讲似梦非梦,你说它不是梦,真是在作梦,你说是作梦,不像在作梦,跟平常作梦不一样。「故云梦见彼佛」,这个境界确实有,可能我们自己都会遇到,遇到的时候要清楚,这叫梦见彼佛。「若非有佛来迎者,焉能安闲有此十念」,临终的时候,一句接一句佛号念了十声,这就是一定得到佛力加持。你在临命终时,这是最痛苦的时候,你还能平平安安念十声佛号,这是明显得到佛力加持。这两种注解所说的不一样,「但谓下辈往生,亦有佛来迎是一」。这就肯定,下下品往生,阿弥陀佛决定来接引你,这个是肯定的。「故并引徵,以证斯旨」。
再看下面一段,「至於《观经》下品三人,俱是恶人者。善导大师谓下品上生者,是造十恶轻罪凡夫人」。我们看到这一点我们也很安慰,为什么?大概我们都属於这种人,可以下品上生,换句话说,我们有分。「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这个罪比上面的要重,受戒之后破戒。现在有没有?跟诸位说没有了,为什么?现在受戒是假的,不会得戒,受了也是空的。这话不是我说的,蕅益大师说的。蕅益大师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这是我们净宗第九代的祖师。他是个精通戒律的,跟近代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对戒律下了很大的功夫。蕅益大师说,依照戒律来讲,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真正的比丘了。而具足戒,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这是具足戒,经上规定至少要五个比丘才能传戒。蕅益大师说比丘没有了,那谁能传戒?所以传戒只是形式,没有得戒的。因此,蕅益大师自己受三坛大戒之后,他就把比丘戒退了,退戒,一生持沙弥、菩萨戒。因为沙弥、菩萨戒,没有比丘可以传,不是真正比丘身分,菩萨们都可以传。蕅益大师做榜样给我们看。弘一大师教导我们,弘一大师承认蕅益大师的话,他告诉我们,戒要不要受?要受,不受别人讥嫌。所以形式要受,但是自己心里要知道,没有得戒,要明白。
没有得戒怎么样?学戒律,因为不受比丘戒不能看比丘的戒律,受了这个形式你就可以看。可以看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你真正做到了一条,这一条戒就得到了,你没有做到,全是假的。所以大师当年教我,戒律很重要,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就是在戒坛受戒,那是形式,那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展开戒本,你能做多少决定要去做,这是实质。这一条做到了,这一条你就得到了。不杀生做到了,不杀生这条戒你就得了。不杀生包括什么?包括不伤害一切众生。这些重戒,《沙弥律仪增注》里面讲得很清楚、很详细。不偷盗,要把不偷盗的念头断掉,什么念头?占便宜的念头,想占一点便宜,那个念头是盗心,说得很微细。还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你盗心在,虽然没有盗的行为,你的心没断。所以佛法讲得非常细微。十善业道做圆满,那就成佛了。再多的戒律,没有离开十善,十善是一切戒律的总纲领。菩萨八万四千细行,从哪里来的?十善展开的;小乘阿罗汉三千威仪,也是十善展开的。所以十善是根本,这个不能不知道。从哪里学起?从这儿学起。
早年净宗学会在美国成立,修行我们依据什么?净宗学会,夏莲居老居士提倡的,虽提倡没有落实。我跟黄念祖老居士见面,老居士特别把这桩事情交代给我,他知道我在国际上讲经教学,希望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成立净宗学会。我是帮助当地的居士,帮助他们,所以现在净宗学会全世界将近两百个。我们的经教完全依照净土五经,五经里面的《无量寿经》就是依照这个本子,也依照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集注。行门,我们说了五个科目。第一个净业三福,这是我们修净土,理论、方法的根据。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问题来了,在家同修十善没修好,为什么没修好?这去找原因,找了很久,终於明白了。我们没有从扎根教育下手,所以十善对於我们这么样的困难。为什么古人很容易做到?古人扎根教育做得好。
这个事情要推到两百年前,一百五十年前还很盛行,胎教!现在没人懂得了。母亲怀孕就要照顾这个婴儿,没出世的婴儿,怀孕的十个月期间,思想要清净、要端正,不能有不好的念头。为什么?影响胎儿。不善的境界不看,不善的声音不听,不善的现象不接触,都是为了保护胎儿,让胎儿完全接受是纯正的印象。小孩一出生,他眼睛睁开就会看、就会听,同时他已经在学习、在模仿。跟谁学习?跟父母学习。所以父母言谈举止,在婴儿面前都要规规矩矩,不能随便;随便,被他看到的时候他就学坏了。要知道,那是个很聪明的人在旁边看著你,跟你学习。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小孩念的,《弟子规》是父母做出来给小孩看的。父母还很年轻,二、三十岁,他还有父母在,孝顺父母,让小孩看到他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做出来给小孩看。小孩看了一千天,三岁,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这个根扎得坚固,他一生不会学坏。所以中国古谚语有句话说「三岁看八十」,到八十岁都不会变样子,那个根扎得牢。所以学佛很容易。
我们这个根没有了,传统文化丢掉了至少两百年,或是一百五十年。我们不能怪父母,父母不知道,父母也不能怪祖父母,祖父母也不知道。往上推,大概推到六、七代,才知道有这么回事情,推到九代、十代,他们看到或者曾经受过这个教育。这些原因找到了,怎么办?我们得补习,小时候没学,现在恶补。我们用《弟子规》,用《感应篇》,用《十善业道经》,认真努力学习,把这些经典落实到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念念要想到,我要做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这叫真学佛。这把戒的根再找回来。不在这上下功夫,我们的功夫不得力,我们很容易被外面诱惑,很容易改变心态,最后还是搞六道轮回,还是搞三恶道,这非常可怕。所以这些不能不知道。
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望西疏曰:下辈之内,有多类故。《观经》说恶。今说善人。故《觉经》」,《觉经》就是汉译的,叫《清净平等觉经》,「云:(其三辈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这是汉译的《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三辈,三辈都说到要断爱欲,无所贪慕,这就是断贪心;慈心精进,不当瞋怒,这是断瞋恚,就是断贪瞋痴;斋戒清净,这是断愚痴。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这一心执持名号,求生无量清净佛国,就是极乐世界。「盖往生品类,万别千殊。三辈九品,只是粗分」,故这一个下品当中,「已类别无数」。《观经》说恶人,本经说善人。「如《汉译》下辈之人,确是修善者也」。汉译的,就是《清净平等觉经》,它肯定是善人,善人、恶人统统都能往生。
「又《观经》下品往生,生前虽是恶人,花开后并是大乘」,莲花化生,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都是大乘菩萨。「下品上生,经七七日莲花乃敷」,下品上生,四十九天莲花就开了。「经十小劫,得入初地」,就是他自己断烦恼,提升品位,达到初住菩萨。「下品中生,经於六劫,莲华乃敷」,这花才开,「闻说大乘甚深经典,应时即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闻法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嘉祥《观经义疏》曰:上品修大乘因故,所以得大乘果。中品修小乘因故,还得小乘果。下品现在虽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但彼临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妙法。以闻大乘故,得大乘果也。」从这上面经、论,祖师大德的注解就是论,看到这么许许多多种种的说法,我们是在哪个层次?我们是闻大乘经,不是闻小乘经,也不是到临终时侯才闻到,现在就听到。而且是长时间听到,对於净宗的理、事、境界都有相当的理解、相当的认识,这个就是下品也是下品上生。不会在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不是,最低的阶层下品上生。如果功夫好一点的,能持戒,能断恶修善,会提升到中品下生、中品中生,乃至於中品上生。品位真的到极乐世界才知道,我们怎么去想、怎么去推测都没有必要,只有往生这个人他清楚。
我们再看下面注解,他这段注得很长。「《阿弥陀经》谓执持名号,得生净土之善男子、善女人,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正符本经三辈临终见佛之说」。「其它如《称扬诸佛功德经》」,这里头说,「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就是阿弥陀佛,「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这是说命终的时候,这个人一心真信,喜欢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乐是喜欢,对於佛的名号念念不舍,一句一句接著在念佛。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将诸众僧,这个将是率领,阿弥陀佛带著许多出家人,比丘这一类的人,在他面前,他看到了。这个时候魔不能破坏这桩事情,为什么?有佛在,魔就不能现前。这些文字要多看,这些讲解要多听,对你修学有很大的帮助。现前有一些临命终时往生,我们去送往生,帮他助念,知道应该如何助念才如法。在助念当中,我们冷静观察境界,我们的信心倍增,增长,为什么?亲眼看到了,经上所说的现在亲眼看到了,亲身体会到,魔不能干扰。
「又《鼓音王经》云: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这个,《鼓音王经》里头又给我们作证。「又《华严经》云:如来有十种佛事。一者,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现其前」。这些经、论,「是均为本经之良证」。这些经论所讲的,都可以证实《无量寿经》所说的真实不虚。有这么多经论、祖师大德给我们做证明,希望我们真正相信,不生丝毫疑惑,真正愿意到极乐世界接受阿弥陀佛教诲。到极乐世界,时劫长短不必放在心上,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你就无量寿了,无量寿看十二劫,还不就跟我们现在看十二个小时一样吗?很短的时间。又何况每个人见到阿弥陀佛之后,善根福德因缘不同,有些善根深厚的马上就开悟,很短时间他就提升。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夫如来者,本无去来。云何今言,佛现其前?莲池、幽溪、蕅益三大师,深明其义,语皆精妙,契佛本怀。恭录於次。」这下面就说明。学教的人看经看多了,他有这些疑问。所以祖师大德的教学,教你一门深入,不准你看很多经典,有道理。本来相信,看多了不相信了,为什么这个经上这个说法,那个经上那个说法?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在这儿这个说法,在那儿那个说法,到底我们听哪种说法是对的?愈听愈糊涂,愈听愈迷惑。所以祖师大德的教诲是大有道理!一门深入,教你学一样,一样学通了,问题就没有了,一样没通肯定有问题。通是什么?明心见性。每一个法门、每一部经典终极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只要通到明心见性,没有学过的经全部都通达,都没有问题了,真叫妙极了!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都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要避开一切的麻烦、一切的困扰、一切的疑虑,那就一门深入。
从哪部经?最好就从这部经,就从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他非常慈悲,你看用了八十三部经论,一百一十部古大德的注疏、论述,来解释这部经典。看他的注解,等於你看了一百九十三种这些古书里面的这些资料,最精彩的部分你全读到了。这个注解真的稀有、真正难逢,真正帮助我们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让我们信心十足,没有丝毫怀疑,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