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科注 - (第三四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六集)  2012/5/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七百五十八页第五行,看第三,这看起:

  「《弥陀疏钞》云:著事而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昏穉未开,仅能读文,了不解义。所谓终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昨天我们学到此地,今天接著往下面看,这都是《疏钞》里头的原文。「执理而遗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券,自云巨富,不知数他人宝,於己何涉」。这些比喻都不难懂。著事迷理有障碍,执理而遗事也有障碍,所以理事都要能够通达,不但修学佛法没障碍,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也不会有障碍,理事要圆融。事虽然是假的,不能说它没有,它有。就好比作梦,作梦,有没有这个事?有,真有这个事,醒过来还记得梦中境界。世间事跟梦中事很相似,虽有其事,不要执著,就不妨碍。理是空的,空不能说它无。为什么?它能现万法,虽然一无所有,它能够现一切法,所以空不等於无,空等於有,空有是一体,空有不二,这才能圆融。圆融,障碍就没有了,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学佛才真正得受用,得大自在。执著理,把真正修行疏忽了,信愿持名疏忽了,不能往生。这就好比贫士获豪家之券,穷人拿到豪富之家像财物清单这一类的,现在银行每个月寄给你这些帐单,你拿到了。拿到,不是自己的钱,别人的。自云巨富,自以为是自己的,不知数他人宝,看到别人帐单上有,与自己毫不相关,就类似这种情形。

  「所谓虽知即佛即心」,这个道理学佛人都懂,也都会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都会讲。但是我们这个身还是凡夫身,还是造的一身罪业,居住在地球上,灾难这么多,不是净土。是故就理来讲,「则无可念」。理上说,自性里头没有佛,自性里头什么都没有,你念什么?无可念。但是不念不行。所以就事上来讲,「则无可念中,吾固念之」,我要执著,我一定要念,这什么?事!理上虽无可念,事上我拼命去念。「以念即无念」,这个道理要懂,知道这个道理,我虽然念,我不执著这个念。念不念?真念。念念与无念相应,念即无念,无念即念,「故理事双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后谓之大智也」。

  我们现在在迷,如何把这个迷再恢复到觉悟,那就用念佛的方法。这个方法,阿弥陀佛教给我们的,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十方一切诸佛教给我们的,决定没有错误。声声佛号,声声自性,用这个办法把自性念出来。明白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跟念佛一样,理事双融,理事不二。理,万法皆空,《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个理决定要相信,决定是真的。可是我们现在迷了,迷了时候,从自性里变现这些现象,就同作梦一样。我们现在是在梦中,比别人强一点,别人在梦中不知道作梦,我们知道在作梦。知道在作梦,就晓得梦中都是虚妄的,应该如何应对?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诸佛与法身大士他们应对的方法。我们把它学过来,这一切法可以受用,不能占有,占有就苦了,不能占有。

  灾难来了,有很多人要预备怎么样来应付,储存粮食,储存这个东西。我们觉得有没有这个必要?人家这么做,我们看了,很好;那个人根本不做,也很好。大难来的时候,上天还要留你,到时候必定会照顾你。就像虚云老和尚拜山、朝山,三步一拜,路上生了重病,那个病没有人照顾,会死人的。文殊菩萨就变一个乞丐,化一个乞丐来照顾他,照顾十几天,把他的病照顾好,他继续再去朝山。虚云和尚没有预料到,不知道这个事情。对於这些事情,我们有坚定的信心,我们遇到那一天,走投无路的时候,肯定有人来照顾你。那个照顾你的人,不是阿弥陀佛,就是观音菩萨,肯定他会来!我们起心动念,他就知道了,起的心正,这就有感应。

  所以怎样才合情、合理、合法?随缘。如果有人帮助你,准备这些东西,很好,可以接受。没有人?没有人就不必了,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到时候自自然然,没得吃,有人找东西给你吃。虚老和尚沿门托钵,这个时候病倒了,附近周围都没有村庄、没有人家,怎么办?文殊菩萨变一个乞丐,他去化缘来供养你、来照顾你;病了,需要医药,他到山上去采药。学佛的人连这个信心都没有,那就不会有感应了。坚定不移的信心,相信这些事情都是真的,诸佛菩萨时时刻刻跟我们在一起,只是他没有现相,我们没有觉察到他,他真的在我们身边。为什么?他是法性身,法性身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法性身没有现象,我们常讲没有物质现象,没有念头的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虽然在我们身边,我们一丝毫都不能觉察。什么人才能觉察他们存在,跟我们根本没有分离?大乘经上说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知道。八地快成佛了,这是法身的大菩萨。

  念佛确实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为什么说念而无念?我们把四相放下了。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上所说。这个四相不执著,不执著不就是无念吗?不执著我(我相),谁念?这就是无念。可是我们声声南无阿弥陀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就是念。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念即无念,无念即念,这个念佛的功夫就深,这样的心是真心,用真心念佛,不是分别心,不是执著心,也没有起心动念。凡夫的心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所以他念即是念,无念即是无念,他的念断断续续,念力不深。

  理事双修,即本智而求佛智。本智是心,佛智是事;本智是理、是性、是自性,佛智是事相。这个人修行,烦恼习气断了,成佛了,这是事。约事,我们所说的就事而论,则无可念中,我们念念相续,真念。这才叫做大智,真实智慧,不偏有,也不偏空;不执著相,也不执著性,一切法都不执著。假的不执著,真的也不执著。执著真的,错了,真就变成假了。

  「又《疏》云:然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这就是你有执著,你执著事,你也不明白什么叫理,教你这么念,你就这样念,念到最后你真往生了。这就是不虚入品之功,这个品是三辈九品,九品里头上上品都能够得到,这不可思议。念到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妄想,往生品位就高了。心里头只有一个佛念,除一个佛念之外,任何念头都没有,这个人决定是上辈往生。理通不通?通了,到那个时候就通了,现在他不通,往生那个时候他全通了。「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执著理,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我就不需要念了。不念怎么样?不念将来随业受报,肯定到三途去了,这就是落空之祸。理明了当然好,理不明了也没有关系,只要你肯念,只要你真信真愿,你决定得生。

  「《钞》曰:假使骋驰狂慧,耽著顽虚。於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这莲池大师说的,《疏》是他老人家作的,《钞》也是老人家作的。疏是解释经的,就是经的注解,注得太深了,人家看不懂,再做个浅显的注解,注解那个注解,叫钞,注解这个注疏,这叫钞。《疏》、《钞》都是老人自己作的。《疏钞》如果还看不懂的话,还有个《演义》,《疏钞演义》。《演义》是他弟子作的,他的学生作的,作得不错,当年在世听莲池大师亲自讲《疏钞》,等於说他的笔记。这些都留下来了,《莲池大师全集》里头统统有。这是假设一个人心住在狂慧上,自以为聪明,自以为通达,执著理,理是万法皆空,把事上修行全部都废除了,这种人叫狂慧。耽著在顽虚,顽虚,认为什么都是空的,空的真实义他并没有了解,把空认为是无,这叫顽空。

  佛家讲空,难懂,为什么?空里头它有。有为什么说空?因为它没有现相。你说自性,自性真有,自性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现相。古人比喻,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黄金比作自性,把器比作事相。我们用现在的东西来比,比这个比喻还好懂。现在电视非常普遍,家家都有,每个人都喜欢看电视。电视的屏幕就是空,它什么都没有,但是打开频道,它什么都有。什么都有是真有吗?不是真有,频道关了,它什么也没有。但是屏幕在,屏幕真有,屏幕里头什么都没有,它能够现所有的境界。早年我们住在美国,美国有一百多个频道,这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你把电视关闭,体就现前了,那叫本体,那叫无。无,它能够现有,所以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是空,不能说它无。无中生有,所生的有,有还是无,屏幕上痕迹都不著。我们用这个来比喻自性,把这个频道比喻做能生万法,像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虽生的万法,万法是空的、虚妄的,不是真有。有不是真有,空不是真空,这才能把事情搞清楚、搞明白。

  所以电视频道里面的节目,你可以欣赏,你不能占有,你不能控制,你没有办法支配它,你只能够顺其自然。我们过日子,把这个东西学会了,就很快乐、就很幸福,非常快乐。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就是没有控制、没有占有,多自在、多快乐!电视天天给我们说法,天天在给我们示现宇宙人生真相、诸法实相,没人看懂。看电视真看懂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成佛了。凭什么成佛的?看电视成佛的。电视就是《华严经》,不得了,你看都摆在眼前。迷,就在此地迷的,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当下这一念;这一念觉,就成佛了。所以佛法你说高深吗?不高深。妄想分别执著薄一点的人很容易契入,妄想执著很浓、很厚,这就比较麻烦,他不能觉悟。

  於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谈净土全是误会,全是讲错了,瞧不起念佛往生的人,对念佛的人轻慢,为害非细。害谁?害他自己,也影响别人。如果这个人有名气,在社会上有地位,很多人相信他,那他这个头就带得不好,他说迷信,大家真的以为迷信。所以做个带头人,心要真诚,心要谨慎,因为很多人学你,你有影响力,你不能把人带错了,这个关系很大。佛法究竟是什么,没搞清楚就说它是迷信,这一句话为害非细。真正要下断语来批判它,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不能够轻易批评。我们要赞叹它,也要把它搞清楚,不搞清楚,这个赞叹也影响很大。它如果是假的,你要赞叹它,很多人听到你的赞叹去学它,这个因果责任一定要承担。

  知道这些事情,你就晓得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意无意不知道造多少业。这些业肯定是善的少、恶的多。为什么?佛告诉我们,我们善的心所只有十一个,不善的心所有二十六个,这就知道我们起心动念正念少、邪念多。那再看外面的诱惑,这是外在的影响,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不善诱惑的力量强,也就是十恶这个力量大,十善的力量很少,很不容易看到,这就是一切灾难、疾病、痛苦的来源,不善业之所感。如果我们要希望离苦得乐,佛就是这么个愿望,佛的愿望就是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他的伟大处,值得人尊敬的地方,值得人敬仰的地方。他用什么方法?做好样子给人看,用智慧的言语来教导大众,他用这个方法。讲经说法,言教,身体力行是做榜样给人看,他所做的榜样就是他所说的,言行一致。真正做到了言教身行,他做到了,这是佛菩萨的标准。我们真的搞明白,听佛的言教,我们身体就能够做到。

  下面这一句是古大德常说的,「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古大德常说的。豁达空,对於佛经上讲空的这个意思完全错解了,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拨因果,因果也是空的,不相信因果报应。看到世间人,造恶的人得福报;善因善果,他怎么修善得的是殃祸?那个人造恶,他偏偏享福?不相信因果报应,其实他对於因果根本就不懂。佛经上讲因果通三世,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这一生所受的,过去生中造的,过去生中修的福,这一生享福。「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来世是什么果报?我这一生所干的,就是来生的果报。这是因果的精义、精华,他疏忽了。

  这一生享福报,过去生中善果;今生造的恶业,福报还没享完,业报不会现前。如果福报享完了,不善的果报就现前了。如果过去生中那个福报很大,这一生都享不完,死的时候丧事还非常热闹,叫人看到的时候,这真是大富大贵,大德人家。其实死了之后地狱去了,他的福报享尽了。明白这个道理,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不能不知道。真知道了,我们断恶修善,我们要不要享福?不要。我们要把福报累积起来,做为往生的资粮,什么福都不享,日子平平淡淡过下去就很好。修善积德,认真干,临命终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经上讲的上辈往生,那就是福报。不生病,很清楚,告诉家人佛来接引我了,我看到许多化佛跟佛一起来了,这是大福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念佛往生,哪一种往生是真正往生?就是这样的人,他自己说的,预知时至,果然是这一天走的。但是临终的时候,很安详的走了,没说什么话,你就可以断定他,他不是上辈。上辈的人临终的福报大,一定把佛来接引那个盛况告诉大家。他也很安详的过去,但是没有交代,这是什么?中辈、下辈的,上辈是决定会讲清楚。我们修善积德,求上辈往生。上辈往生,不但你自己品位很高,你这一说出来之后,多少人相信,信心增长了,那就是你度了多少人。自行化他,无量功德,我们要争取这一点。这是我们可以争取得到的,不是争取不到,可以争取得到的。

  末后这一句念老的话,「读者当三复斯言」,前面莲池大师《疏钞》里头这些教诲,要多读几遍,常常记在心里。「慎勿执理废事」,最怕的就是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讳言他佛,轻视净土,而自招殃祸」。执著理,不相信念佛这个事,念佛哪有那么简单?不相信往生的人到极乐世界得弥陀本愿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我们看到这些人,听到这些话,心里面很清楚,他对於净宗不认识。我自己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犯的过失就像经上讲的完全一样。老师同学善言劝导,我们没有在意,以为自己所悟的是真的,以为劝导我的这些人对於理没有透彻,真是罪过!那像我这一类的人,很多,我们到真正明了的时候才知道忏悔。明了不是容易事情,我如果不是每天都在读诵大乘经论,怎么可能明白这一桩事情?所以我对於经里面讲的诸佛如来、这些菩萨摩诃萨都说这个法叫难信之法,我看到这一句,体会非常深刻,它真难信。所以我对於一些听了之后就相信,我从内心里头佩服,你们的善根福德比我强,我不如你们。

  我在经论上确确实实找到真凭实据,我才会相信,你看这么样一种人。这种人大概什么?学科学、相信科学都有这种执著,没有真凭实据叫我相信,那我不就变成迷信,听你的了。我在年轻的时候这种性格很强,连章嘉大师都看到,这个老人对我使用的方法非常善巧。因为年轻,以为佛经上的道理深广,是很好,值得学,哲学。佛经里面讲的修行方法,那个是生活规范。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三千年前的印度人,那是他们的这种生活规范,时代变了,怎么可以过那种生活?尤其我们中国人,我们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以戒律是没有办法接受的。我们学他的智慧,学他这些道理,不学他的生活方式。

  我感谢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圆寂走了,他要不走,这个关我还是破不掉。他走了,我跟甘珠活佛在火化场,他的火化炉是单独建立的,不跟人在一起的,单独建的。甘珠点火,我在场。火化之后,甘珠活佛在那里搭了一个大帐篷,守七天。我在他帐篷里面住了三天,三天三夜。老人对我非常好,很关怀、很照顾,像父母一样,非常感恩。三天三夜,我在那里想,他教了我些什么?这一回想,第一个概念就是「戒律很重要」,为什么老给我讲这一句话?每一次我去看他,我离开的时候,他都送我到门口,在门口就讲这一句话,「戒律很重要」。所以这一句话我听了几十遍,我们一个星期见面一次,这个印象太深刻了。他不多罗嗦的,很轻、很慢,一个字一个字的讲,这句话印象太深了。

  我就想这一句话的意思,想了一、二个星期,想通了,这是成佛的方法,这不是世间法。世间的礼,在中国三代,夏商周的礼就不一样,它有修订、有改变,适合於现前。像现在的法律,连国家的宪法隔几年都要修订一下,为什么?不适用了。这是成佛,这不是世间法,这个法要一修订的话,就不能成佛了。我就想通了这一点,那这个就很严肃了,这戒律就非学不可,不学就不能成就。这个道理想通了的时候,我才真正想修、想学;道理要没搞清楚,怎么跟我讲,表面上敷衍,不会做的,心里上没有印象,就表面敷衍。这些,章嘉大师看到、李老师看到,李老师劝我修净土,章嘉大师劝我戒律重要。所以我这个根,在章嘉大师奠定的,他老人家不走,我怎么会反省,我怎么会那么认真去想?所以我说他老人家走了,把我度了。得用这种方法才能度得了我,要不然他度不了我。知道扎根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根扎在戒律上。

  那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了,十年前,十年到十五年的样子,我们在世界各处行走,看得很多。戒律重要,我们也常讲。净宗学会成立是在美国,在旧金山,我写了个缘起,缘起里面对戒律这一方面,行门,我们定了五个科目。十善业道、六和敬,十善六和从这学起,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个科目,我们必须要学的。十善、六和、三学(戒定慧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个科目,很简单,人人都能够记得住。重要的是真干,从哪里干起?从十善干起。这么多年来没有人去做,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古人都能做得到,我们现在人做不到?我就想这个问题。细心去想、去观察就明白了,古人能够做到的,是这个根从小就教好了。

  看到古籍里面所记载的,中国古人教学,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叫胎教。胎教在哪些家庭?就是大家。这个大家,就是在社会上做官的人家,一般做县长以上的,做过父母官,这种就是世家,世世代代读书人,世世代代都有做官。再就有学术,世代传承学术的,像孔子、孟子。再就有工商业成就的,这是技术,诗词歌赋,这都属於技术,也能称为世家,所谓是大富大贵。这些人家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他就家破人亡,要重视修善积德,对这个非常重视。所以小孩的教育很严格,从小,小孩一出生,父母是小孩的榜样。所以《弟子规》现在人都不懂得了,以为这是教小朋友的,怎么个教法?不知道。《弟子规》是父母做出来给小孩看的,小孩看会了,他就完全学到了,绝不是教他念的。因为小孩出生的时候,父母都还年轻,二、三十岁,自己的父母都在,你怎么样对父母、对长辈、对兄弟,做出来,让这个小婴儿从出生到三岁一千天扎根教育。父母不能做到,没用处,你就教他念、教他要怎么做法,他不服气。他说为什么?他看到你没有做到,你叫我做,你没有做到,你骗我,不相信。所以那个一千天,做母亲的人很辛苦,为什么?要把他照顾到,不善的东西不能让他看见、不能让他听到、不能让他接触到,这个一千天他看的、听的、接触到的全是正面的、全是善的,没有恶的。所以中国古谚语有一句话说「三岁看八十」,三岁这一千天培养出来的,一生不会改变,他就是大善人,这个根基扎得好!古时候这样的根底,然后再出家学戒律,那还有什么问题?轻而易举,一看到戒律,本身一大半都做到了。

  那回头看看现在,根没有了,这个根至少丢掉两百年,佛法几乎就灭掉了,为什么?根没有了。我们现在认真努力来补这个根,补这个根不是念、不是背,是真正把它做到。这就是章嘉大师当年教给我,讲到戒律,他说戒律受戒是形式,形式不重要。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就是特别强调佛法要重视实行,不在乎外表。那个受戒仪式有没有没有关系。我跟他老人家三年,只是他传皈依给我,没受戒。告诉我,戒律你能做到一条,这一条就受了。为什么?你不受,你怎么会做到?你能做到两条,你就受了两条,世间人不承认你,佛菩萨承认。在这个世间受个戒,拿个戒牒,世间人承认你,佛菩萨未必承认你。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重视,戒律搞清楚、搞明白,如何把这一条戒律做到。

  而且戒律是活泼的,不是呆板的,通情达理。如果你不懂得,你坚固的守著,有时候反而造罪业,你还不知道。譬如说不妄语戒,坚持不妄语。佛经里头有这个公案(故事),有一个猎人打猎,追一只兔子,走到三岔口路上,兔子往哪里跑,不知道。正好这里有个修行人,不妄语,问他有没有看到兔子?看到了。从哪里走了的?指一条路,指错了,他看到往那里,他指他到那边。这不就妄语了吗?这是什么?妄语救了两个人,救了兔子的命,救了猎人这一次杀生没有杀成,两个都救了。这就是什么?戒律有开缘,这个时候不叫破戒,叫开戒。所以你要懂得什么时候这个戒要开,什么时候戒不能开,要懂得开、遮、持、犯,你才能持戒。如果不懂的话,那你就做不到。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要讲清楚,要研究明白,什么状况之下怎样做。最高的一个原则,要利益众生,不能害众生。

  经上有一段故事,好像是波斯匿王,有一天吃东西吃得不高兴,下命令把这个厨子杀掉。夫人,就是皇后,那一天正好持八关斋戒,她为了救这个厨师,八关斋戒全破掉了。对不对?对。厨子没有什么大问题,不该死,不能杀人,全破掉,骗国王。到第二天国王气消了,很感叹,厨子不应该杀,杀了,你看现在吃东西,味道都不对了。夫人告诉他,厨子在。怎么在?把这个故事一说出来,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一切都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所以有开缘。

  经上还有一个故事,阿罗汉,阿罗汉要出门去弘法,跟著一些现在讲企业家,古时候叫商主,做大生意买卖的人,跟著他们的船。这个船上五百商主,带的金银财宝很多。里面有一个人起了恶念,想把这些同伴统统害死,财产独吞。阿罗汉有他心通,知道了,这不能告诉他,告诉他,他头一个杀你,杀人灭口。阿罗汉怎么办?这个时候只有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把他杀掉,趁他没有注意的时候把他杀掉。这不是破杀戒,这个是对的,救了他,也救了一船人,救了四百九十九个人的生命财产,保全了,让这一个人不堕地狱。他虽然动念头,他这个念头没有成功,他的罪就轻了,就不堕地狱了。所以你看看,统统都救了。那这个时候坚持不杀生,这不可以,那这些人全都造作罪业了。杀人的人要堕地狱,这些被杀的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还有这些财物,讨债还债,纠缠不清,多少世都搞不清。阿罗汉有智慧,这一个手段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所以因果要看透,才知道怎样去做。总之一个原则,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个最高指导原则;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一个总的目标、总的方向。能够明了,能够守得住,不至於有大过失。我们因为这么多年来看到,出家人不能守《沙弥律仪》沙弥戒,不要说别的,最低的,在家人不能守五戒。所以想到过去那一种教育、过去的社会,让我们感到儒释道三个根的重要,这才提倡扎三个根:儒家的根,《弟子规》;道家的根,《感应篇》;佛法的根,《十善业道》,特别强调。这十年来也有一些效果,这都是好事。但是能不能把我们的修行,这个持戒的修行恢复到过去那个样子?不要说过去很久,回到过去六十年,那就不错了。六十年前是二次大战之后,七、八十岁的人就很清楚当时的环境,比现在好得太多;虽然说不行了,比现在好得太多。就算三十几年前,中国人讲三十年叫一世,你看世界的世,三个十,三十年叫一世,跟三十年前比也差距很大。

  三十年前我到香港来讲经,香港还很纯朴,一般讲是花花世界,跟现在比那就很纯朴。香港一般的楼,楼层,大概就是十五、六层,最高的一层五十层,那时候大概刚刚建好是一年,是新的楼层,五十层,那个窗户是圆的,现在还在。风气跟现在完全不相同,你买东西放心,货真价实,还不会有欺骗你的。饮食真干净,小摊子上吃都很干净。现在都不敢吃东西了,看到这些东西都提心吊胆,变化太大了!所以有这么多的灾难,这些灾难其来有自,不是偶然的。上辈,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再看第二段,「中辈」。中辈也分两段,「中辈因行」,第一个小段,「发心专念」。看经文: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我们看注解,「《略论》云:中辈生者」,有七种缘,有七个因缘。第一个因缘,「发无上菩提心」。第二,「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是《略论》里头说的,这个经里头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第三,「多少修善,奉持斋戒」。第四个,「起立塔像」。第五,「饭食沙门」。第六,「悬缯燃灯,散华烧香」。第七,「以此回向,愿生安乐。《会疏》同之」。第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一向专念,跟前面解释相同,就不再说了。

  这里头,『中辈』是『不能行作沙门』。沙门,原本在印度是修行人的通称,也不分哪个宗教,不管是哪个宗教,出家修行都称沙门。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沙门变成中国出家修道的通称。但是也有在家修行,真正能够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称沙门。「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应当要发『无上菩提心』,这前面讲得很多。无上菩提心,最重要的,我们记住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所说的,自己依教奉行,也以劝导一切众生,真信、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念头就是无上菩提心。

  「一向专念」非常重要,放下万缘,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心愿要是真诚坚定,没有一个不往生,确确实实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上品上生的人发这个大心,修行七天就成就了。为什么这么快?他用的是真心,他不是妄心。这个七天成就,我们想想莹珂法师三天成就。莹珂法师,出家人,破戒的比丘,造作很重的罪业,如果不往生,他堕阿鼻地狱。这个示现也就是教给我们,不可轻慢那些造作罪业的人。为什么?他们真正一回头,发心勇猛,可能位置比我们还高,所以不可以生轻慢心,应当要生恭敬心。忏悔改过,恶人就已经变成好人,甚至於比好人还好,中国谚语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好人当中的好人。

  《略论》里面七种缘,第三种,多少修善,这随缘。我们常说随缘不攀缘,有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是好事。好事的标准是对众生有利益的,这就是好事,不见得对自己有利益。对自己有利,对众生没有利益,这不算好事,决定是以对众生利益摆在第一优先。奉持斋戒,斋是讲日中一食,这才叫斋,不是指素食。中国人现在讲斋,都是吃素的叫吃斋,这个错误的,素食是素食,持斋是持斋,两回事情。佛陀在世的时候是托钵,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不是全素,给什么吃什么,没有选择的,没有挑剔的。日中一食,过午不食,那叫斋。戒是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这些律仪戒都在其中。除了律仪戒之外,还有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佛没制这个戒,但是这是善法。譬如抽烟,佛戒里头没有,所以有很多出家人抽烟,没犯戒,戒里头没有。其实他犯了,他犯了什么戒?佛有一条叫摄善法戒,抽烟不善,样子不好看,对自己身体有害,虽然没有在条文里头,也应该要守。对自己身心健康有好处的,这个要持。另外一条,也是没有文字的,饶益有情,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事情,你遇到了,一定要做。对众生有利益,这叫饶益有情。三聚净戒,这个戒律才圆满。

  第四个,起立塔像。这也是缘分,自己有这个财力、有这个缘分。起立就是建造寺院道场,提供给出家、在家人修行。在家人建莲社、建念佛堂、建居士林,这都是好事情,帮助成就这一些真正有修行者,给他们。第五,饭食沙门,这现在就是供养。古时候在印度,出家人是托钵,见到出家人托钵的时候,一定要随分随力供养一点。这都是往生的资粮。第六,悬缯燃灯,这是庄严道场。缯就是幢幡宝盖,是这一类的东西。这一类东西,它悬挂的有一定的规矩,有一定的时候。佛法是师道,师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一定要知道尊师重道。但是佛又很谦虚,不做任何宣传,来学,你是自己自动来的、自愿来的,我没有请你来。这自愿来的,那怎么办?就悬缯,这就有意思。所以寺院庵堂都有旗杆,不是挂国旗的,是挂这些东西。在过去这个习惯,讲经教学悬幢,幢是圆形的,就像飞机场那个风筒一样,是圆形的,挂在这个旗杆上,外面人一看,今天有讲经,喜欢听经的人自然来了。所以也要有个标志让大家知道。如果旗杆上挂的是幡,幡是扁形的,挂的幡,今天有法会、有活动,想参加法会的就可以来。挂著这个,就是欢迎你来,是这个意思。宝盖,一般是防止灰尘的,也是个庄严具,像伞一样遮灰尘、遮太阳,是这种用途的。所以散花烧香都是供养道场、供养大众的。第七个是以这些回向,前面所做的这些功德回向,愿生净土。佛法一切随缘,不攀缘,为什么?教我们所修的是清净平等觉。如果我们的心被外面这一切法所扰乱,心就不清净,这就不如法。一定要在真诚清净心中作,这就对了。

  下面一段,「修善愿生」,这个地方也有,跟《略论》上差不多。

  【随己修行。诸善功德。】

  「谓诸善功德中,随己堪能,勉力以赴」。随自己的力量尽心尽力,就是圆满的供养。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家境非常清寒,只有两文钱。她经过这个寺庙,将两文钱恭恭敬敬的供养三宝,住持老和尚给她诵经回向、给她祝福。以后这个女孩子做了王妃,这有钱也有地位了,想到过去小时候在这个庙里头曾经结了缘,这一次再到这个庙里去进香,带了一千两黄金供养三宝,老和尚叫他徒弟给她回向。老和尚这时候还在,她就去见老和尚,我年轻的时候,供养两文钱,你亲自给我回向;今天我供养一千两黄金,你怎么让你徒弟来给我回向?老和尚说过去两文钱,你的诚敬心百分之百,真正诚敬,我不替你做回向,对不起你。今天你大富大贵,这千两黄金在你算不了什么,你的心没有从前虔诚,没有以前那么恭敬,我让我这个徒弟给你回向就可以了。这就说明修大福报并不一定要好多钱,福报大小在哪里?在你的恭敬心,你诚敬心,不在乎这些物品,物品尽心尽力就是圆满,这个道理要懂。所以穷人能修大福报,大富大贵未必修大福报。风水轮流转,这些贫穷人来生大富大贵,这富贵人来生变成贫贱,这叫风水轮流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奉持斋戒。】

  《大乘义章》」第十二卷,「防禁故名为戒」。戒律多半是禁止的,像五戒,杀生不能做,偷盗不能做,邪行不能做,妄语不能做,这些都叫做戒,叫禁戒。「洁清故名为斋」,斋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确实能保持我们的清净心,把我们贪瞋痴的烦恼逐渐的远离,这是斋的作用。那一天吃一餐,行吗?行!佛菩萨行,出家人行,在家人也行。那工作很繁重也行吗?也行!我亲眼看见的。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日中一食,而且吃得很少。我跟他的时候,我三十一岁,老师那一年七十岁,他的工作量很大,大概是五个人的工作量,一天只吃一餐,行吗?他吃了几十年。我跟他学经教,我也学他一天吃一餐,我吃了五年。

  离开图书馆到台北去讲经,住在韩馆长家里,韩馆长就压迫我,不行,你一天吃一餐不可以。我说为什么?将来万一身体不好,人家怪我,没有照顾好,我承担不起。要我吃三餐,怎么办?我以前吃一餐,确实,一餐这个小饭碗三碗饭。吃一餐的时候,每一餐都是三碗饭。叫我吃三餐的时候,好吧!一餐吃一碗,还是一餐的量分三次吃,采取这个变通方法,不简单。我在她家住了十七年,不是短时间。那个十七年,我没地方去,走投无路,要不然就还俗。哪个寺庙都不收,不收讲经的,赶经忏的收,所以都劝我放弃讲经,学经忏佛事,我们大家都在一起。我出家不是为赶经忏的,不是为这个发心的。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那学释迦牟尼佛就得托钵。在台湾托钵没人给你,现在不作兴托钵了,警察还取缔。所以接受韩馆长这一家人供养,我们的讲经没中断,她修了大功德。她现在往生了,过去走的时候她在天道,大概也就这二、三年往生,在天道待一段时间。所以斋跟戒,我们要分清楚。

  「《四分律音义》」,这一段念老的注解注得很长。「戒亦律之别义」,是律的别义,所以通常我们把它称作戒律。「梵言」,梵语,古印度话,叫「三婆罗」,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禁」,所以「戒者亦禁义也」,就是禁止。「斋者,谓不过中食」,这个中就是日中太阳,太阳日中。不过日中,在日中之前。所以持,这个持午,什么时候吃饭?大概十一点钟到十一点半,这是不会过中的。十一点半以后有可能过中,所以持斋要用什么?最好用天文日历,每一天日中的时间都不一样,每一天差四分钟。我过去在台湾初学佛的时候,用天文日历,今天几点几分几秒日中,天天不一样,那个日历上就注得很清楚。而且地方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叫时差。天文日历的时差就分得很细,给你分成几分几秒,我们在哪个地方,守哪个地方的时候。听说还有些法师持午很严格,到了美国了,他吃饭的时候他就想到台湾的时间,台湾还没有过中,美国已经过了,没有关系,我用台湾时间。如果这个话能行得通,你永远不会过中,为什么?每个地方中不一样。这都不是真正持午,真正持午没有这种事情。

  所以「正午以为正时,以后为非时」,过午之后就非时。「时者宜食,非时则不宜食」,这是佛所定的。那我们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他也是在印度到处讲经说法,时差也不一样。印度跟我们这时差,差好几个小时,所以这个正时要以此时此地,这才是正确的。我们到哪里旅行,要以当时的正时,这才是正确的。「不过中食(即常言之过午不食),名持斋。《南山业疏》」,道宣律师的,「云:斋谓齐也。齐一其心。或言清也。故持斋者,以清心之不净也」,就是把心里头不干净的东西把它清除掉,这是斋的本意。所以每一天吃饭的时候,要把心里面不干净东西要除掉,要做这个观想,这是真正的斋意。佛每一天给我们这个时间,你这个时间你一定要吃饭,希望你吃饭的时候观想这桩事情。心里面最好的,不干净的念头、不善的念头要放下,善的念头也要放下。为什么?与自性就相应了。

  要知道善与不善都叫做业,你看善业、恶业,都叫做业,清净心里头没有业。念佛人叫净业,记住,净业里头没有善恶,善也不净,恶不净、善也不净。那要不要断恶修善?要,要断恶、要修善,但是心里头不要执著,断恶不著断恶的相,修善不留修善的相,这样你的心就清净。这一种断恶修善,都叫做净业。净业是往生真正的道理,心净则佛土净,心净这才能往生,心不清净不能往生。所以善恶业我们都不要,你就超越六道轮回。你心里头有善业,生三善道;心里面有恶业,你就生三恶道。所以三恶道跟三善道是平等的,都是业报。恶业要到三恶道去把它消掉,恢复清净,善业到三善道去消掉。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善恶业,没有天堂地狱。善恶业是因,天堂地狱是果报,所以它是平等的。造什么业,受什么果报,是业感召的果报。那个果报不是从外来的,与佛菩萨不相干,与上帝也不相干,与天地鬼神不相干,与人也不相干,自作自受,这个道理总要搞清楚、搞明白。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谁的心想?自己的心想,所以没有一样不是自作自受,总得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佛经上这个意思很好,我们什么时候会想到要清理心里面这些不净,恶不净,善也不净,这个不净统统都包括了,把它清理?让你在吃饭的时候。你每天都要吃饭,吃饭就要想到,我要清理不净,我的饭菜要干净,我的心也要干净,这个意思好。

  「又《会疏》云:斋戒,即八斋戒及摄大小诸戒。盖夫戒是人师,道俗咸奉。心为业主,凡圣俱制,正法住灭,皆一由之」。这个意思很深很广,也非常重要。「戒为无上菩提本」,佛灭度的时候,最后的遗言教我们以戒为师。佛不在世了,我们以什么人做老师?「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佛希望我们能持戒、能吃苦,为什么?你心就定了,烦恼欲望才真的能放下,你才能够解脱,你才能成就,这是佛陀真实教诲。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