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四十九页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
「由是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兼修余法,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亦得往生。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盖爱染贪著,是众生之熟处。菩提正念,是众生之生处。生处转熟,方有可能於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这一段话说得非常之好,无论从理、从事,幽溪大师跟我们表演的,他也属於一向专念。但是他一生喜欢拜忏,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楞严忏,都是他经常修行的。他的目标,求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临命终之前,预知时至。所以说由此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像幽溪大师这样的人,虽然兼修余法,他修的法很多,也能够称为一向专念,他也得往生。这是说广义的一心专念。
但是后面念老在此地提醒我们,一心专至。前面还有一句,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这句话我们换两个字就更好懂,总不如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深入,他心专注。所以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容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这两句话古来祖师大德们常说的。什么是众生熟处?很熟,不必要作意,随时你会想起来,那是什么?爱染贪著,这是众生的熟处。爱名爱利、贪财贪色,那是熟处,不必要人教的,自然这个念头就起来。念佛是生处,不熟,常常把念佛忘掉,紧要的关头提不起来,生处!如果把它颠倒一下,熟处变成生处,生处变成熟处,我们道业就成功。把贪瞋痴慢变成生处,把一心专念变成熟处,重要是在此地。
菩提正念是众生生处,生疏,不熟,常常忘掉。调转过来,这才有可能在临终最后这一念,临终,神识离开身体是最痛苦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把不住。人断气了,神识没离开,神识得慢慢离开,离开的时候非常痛苦。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譬喻活的乌龟,把它的壳拔下来,生龟脱壳,你就想到那种痛苦。灵魂离开身体,痛苦就像生龟脱壳。这个时候如果提起正念想到念佛,一声佛号他都能往生净土。这个话什么意思?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声佛号都想不起来,都难得,他太苦了。所以弥陀慈悲,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跟他都有感应,他都来接引。他不来接引,没有人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怎么去法,没人知道。一定要来接引,接引才是究竟圆满的慈悲。
平常我们对於财色名食睡就要淡化,不能够贪恋。断说得容易,做不容易,但是渐渐的要淡薄,这就是功夫,这就是古人所讲的踏实之处,这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真去做。在功夫不够深的时候,这些境界远离有好处,不要接触,接触容易引起烦恼,这个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远离比较好。有相当的功夫,那个接触就没有关系,接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可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不能不接触,这里头的分寸必须自己去拿捏。如果接触还会起心动念,就赶紧远离,自己功夫不够,决定不容许自己再堕落下去,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在临终,灵魂离开身体这个时候,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这是临命终时,佛必定来接引。所以助念就有功德、有好处。
「是故善导大师示曰:大圣悲怜」,这个大圣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慈悲,阿弥陀佛怜悯六道里面苦难众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乃至於天地神明,比我们现在人有德行、有智慧,我们冷静观察,无论是顺境善缘、逆境恶缘,统统是慈悲。不能说给你逆境恶缘这是不慈悲,那你完全不懂得圣贤的意思。连孟子都晓得、都说过,上天保佑你,希望成就你,首先要磨炼你。没有经过磨炼,你怎么能成就?磨炼才能把一个人炼出来,那是大慈大悲。愈是担当重大使命的人,他必须要能够忍人之所不能忍,要吃人不能吃的苦头,他才会有成就。不经过磨炼,怎么可能成就!顺境磨炼人,断贪瞋痴;逆境磨炼人,也是教你断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无贪、无瞋、无痴是三善根;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是从无贪、无瞋、无痴生出来的,世出世间一切恶法是从贪瞋痴流出来的。怎样把贪瞋痴磨掉,你要认识清楚、认识明白,你才能体会到大圣大贤、诸佛神灵他们的用心,这叫真正慈悲。
遇到人作恶要惩罚他,这是慈悲心,希望他改过,希望他自新,希望他以后再不作恶。父母教育儿女,爱心,老师教导学生是爱心,不是怨恨。重大的过失,怎么样让他回头,怎么样让他记住以后不可以再犯?那就是严重的惩罚。所以严重惩罚对造作罪业的人是大慈大悲,你要不教他,过失愈犯愈多,到最后必堕地狱,那是慈悲吗?不是慈悲,那是害他。把他从地狱里头救出来,这叫大慈大悲。地狱苦,现在让他受一点苦,比地狱苦轻得多!所以你要是很细心、很谨慎的去观察,你才看到诸佛菩萨、诸天神明一片慈悲,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凡夫有溺爱子女,做错了也不忍心处罚他,以后长大变成个无恶不作的人,害自己、害众生,最后到地狱。这个父母爱不爱子女?爱,爱错了,虽爱,没有智慧,这叫溺爱,把儿女给埋葬了。中国传统文化、大乘佛法把智慧摆在第一,只有智慧才能够明辨是非,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利害,能成就自己,能成就别人。
善导大师说,大圣慈悲怜悯,「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直截了当劝你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为什么?称名容易,别的法门难,这个法门容易。「相续即生」。如果能够「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我活一天就念一天,念到死。「十即十生」,十个人念,十个人生;一百个人念,一百个人生,万修万人去。「何以故」,这何以故是问为什么。「无杂缘得正念故」,第一个没有杂缘、没有杂念,第二个,他得的纯粹是正念,一个念头接著一个念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经教里这么教你的。「顺佛语故」,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随顺阿弥陀佛的教诲。「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就是杂心念佛,一百个人当中难得有一、二个,一千个人当中难得有三、四个,不容易!像幽溪法师这样的人少数,他修得多,不如专修。专修,心专想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口专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念;礼,我专拜阿弥陀佛,我不拜别的佛菩萨。心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拜阿弥陀佛就是拜一切诸佛,拜阿弥陀佛就是拜一切菩萨,拜阿弥陀佛就是拜一切神明,我全都拜到。专一,不能搞杂了,容易成就,而且成就品位特高,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再看末后这一段,「总之持名念佛,是诸佛本怀」,这一句话比什么都重要,一定要记住。一切诸佛心里头只有这个愿望,教导大家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怀。「究竟方便」,不是究竟方便,你不能成就。方是方法,便是便利,这个方便是一切方便里面最方便的,叫究竟方便。「径中之径」,径是小路、是近路,径中之径是小路里头的小路,近路里面的近路,最近的一条道路。这个径是成佛,凡夫成佛,这个意思不能不知道。「此诚为万古不移之论。因人临终,万苦交迫,除持名外,余行难起」。这个经上说得多,人在临终的时候,那个痛苦是无法想像的,在这个境界里头,什么样功夫都不容易提起来,为什么?他太苦了。念佛这个容易,如果有人在旁边念,他会想起,他会跟著他念,只要跟著念一声,都能够跟阿弥陀佛相应,也就是说,能感得阿弥陀佛来接引他。
「如《观经》云」,这是举《观无量寿经》做例子。《观经》上讲,「五逆十恶之人」,五逆,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就是破坏僧团,让修行的道场互相不合作、互相不和,这个罪业都是无间地狱的罪报!十恶,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念头,贪、瞋、痴,这十条他统统有,这叫十恶。五逆十恶,「应堕恶道」,这无间地狱。「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临终的时候遇到一个好人,修净土的、认识念佛法门的这个人,劝他、提醒他、教他念佛,劝他求生净土。「彼人」,太痛苦了,为苦所逼,念不出来。「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这个念是观想,《十六观经》的观想念佛。你不能观想,行,你就念名号,四个字。「应称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会念。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无量寿经》说的,临终一念十念,什么样的人?五逆十恶,他要不念佛,他立刻要堕无间地狱。因为念佛的功德,地狱相不现前,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了。到极乐世界的品位不是一定的,完全看他这个时候一念心的真诚度。他有极大、极高的真诚度,念佛求生这种真诚心也就是忏悔心,业障能忏除,品位能提升。有一些人可以提升到上辈往生,这是我们一般人想像不到的,怎么从五逆十恶无间地狱一下就作了地上菩萨,说明忏悔功德不可思议。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个人过去生中修的有大善根、大福德,这一生到人间来,没有遇到善缘,所以堕落了。虽然堕落,宿世的善根依然得佛力加持,遇到这个法门,他不辜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修行,这一生满了他的愿,成就他殊胜的果报,他到极乐世界去了。
「经云临终不能观佛」,《观无量寿经》讲了十六种方法,前面十五种方法他都没有办法做,第十六就是念佛名号,念佛名号,这个行。「但仍能念佛名号,是显持名之法,实为至易」,最容易,临命终时容易念,「因得往生,是为至稳」。临终时候念这句名号,他就生极乐世界,说明这个法门最稳当、最可靠、最容易、最简单,成就还特高。「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就是消业障,消得太快了!为什么能这么快把过去生中业障都消掉?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太大了!念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念佛消业往生的,还没有消尽的带到极乐世界。
「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带业凡夫,顿齐补处」,这个顿是快速,一念之间,他就跟补处菩萨平等,这是说什么?上品上生的。「是为至圆」,这个法门圆极了、妙极了、稳当极了、快极了。持名妙法既然是至简易,这个至是讲到极处,简单容易到极处,稳当到极处,又是最极圆满、最极快速,顿是快速。「是故十方如来同赞」,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这个法子太好了。「千经万论共指」,佛说一切经常常提到极乐世界,为什么?一切经里所说的法门难,断烦恼、消业障不容易,这个法门容易修,稳稳当当成就,所以佛是常常提起。经教里头,佛随著讲经提到极乐世界,劝大家往生,这种经论将近两百多种,千经万论共指。「世之行人」,这是讲我们这个世间修行人,实实在在应该赶快发大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应该干的。
「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宗就是修行最高指导原则,这称之为宗。净土法门修行最高指导原则就是这个地方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因上二者,不可分割」,发菩提心跟一向专念是一体,不能分开,为什么?「发菩提心,信也,愿也」。你要不信,你要不愿意到极乐世界去,这菩提心就没有了。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不想去。功夫再好、条件再好,不愿意去,这不能往生。「一向专念,行也」。你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信、愿、行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这是往生净土三个主要的条件,缺一个都不行,这是我们要记住。
我们今天有没有信?不能说没有信,也不能说你这个信就是真信。行要一向专念,那信也要一向专信,愿也要一向专愿,那才管用。我这个信除信阿弥陀佛之外,还信得不少。你的信心不专,你的信心不纯,里面夹杂著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对於你将来往生都可能产生障碍。也许这个障碍就让你去不了,到那个时候,不是佛不灵,不是经不灵,是自己做错了,没有依教奉行。愿也不是一心专愿,你还有很多愿望,对出世间的愿望,有许多法门、有许多经论喜欢,放不下;对於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也有很多愿望,也没有放下。这就是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之所在。
我们真想去,就要把这个世间统统放下。世间的好事要不要管?遇到真正是利益众生的大事可以随缘,不可以攀缘。为什么?随缘没有妨碍我一向专念,攀缘妨碍了,那就错了。我们要想一想,是救众生的事大,还是自己往生成佛的事大?救这些众生,我往生不了,算了!我不往生,舍己为人。这也值得可敬,实际上是什么?你错了。为什么?你救人只救这一片,顶多救一个地球;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救的是遍法界虚空界,那个数量不知道有多少,你真有本事救。今天你救,你未必有本事。所以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人,真正有大慈悲的人,我先到极乐世界成就自己,再倒驾慈航,这就对了。譬如到水里头救人,看到别人掉水里头,自己不会游泳,发了个心我要去救他,你跳下水,白送一条命。往生极乐世界,我到那里去学本事,去学游泳,做最高的水手,你才真有能力把掉在水里头的人一个一个救上来。这个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我们才能选择。
佛菩萨度众生没有情执,现在我们慈悲心里有情在里头,这不是大慈悲,这在佛法里面叫爱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我们只到这两个阶段。菩萨法缘慈悲就比我们高,他不是感情的,他是理智的。佛更高,佛是无缘慈悲,就是说无条件的,那不是一般人都做得到的,菩萨都做不到。无缘慈悲到法身菩萨才能做到,也就是像禅宗上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无缘的慈悲出现了。没有见性的菩萨是法缘慈悲,那个慈悲、那种大爱是理智,不带感情的。
「《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这蕅益大师讲的几句话,意思是「无上菩提心,乃修净土者之指南针」。航海就靠指南针定方向,不至於迷了路。「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极乐彼岸者」,那就要靠菩提心,「以为导引。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没有信、没有愿,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没有人给你带路,没有人引导你,去不了。有信有愿,就能往生。念佛功夫深,所谓功夫深,就是说你念这句佛号没有疑惑、没有妄想、没有夹杂,这就是功夫。功夫愈深的品位愈高,不在乎念多少,临终一念十念,前面说了,都可以证得等觉的果位,最高的。等觉是后补佛,跟我们常常见闻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菩萨,跟他们的地位平等,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也。
「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号,乃为正行」。净宗的正行,有愿有信,有愿有行,这叫正行。如果没有菩提心,「虽持名号」,他不是正行,里头缺了信、缺了愿。「如《弥陀要解》云」,这蕅益大师的话,「若无信愿」,对西方净土、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没有一种恳切希求往生的愿望,「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他不能往生。名号持得再好,纵然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没有想去。一切法从心想生,他不想去,那就没法子。这个愿多重要!愿从哪里来的?愿从信心来的,不信,所以他就没有愿。这个愿心有多深,看你的信心有多深,它跟信心一定成正比例,一分信心就一分愿心,十分信心,一定就十分愿心。「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求生净土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不能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反之」,反过来看,「虽发菩提心,但无求生净土之愿行,另修他门,则非净土之机,亦不得往生」。这个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怎么样?他不是修净土。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是大乘,不是大乘,出不了十法界;只有发菩提心,修大乘者,能出十法界。那个不求生净土,发菩提心修一切法门,真正能够将无明、尘沙、见思烦恼断尽,他能出十法界。如果只断尘沙、见思,没有断无明,他就出不了十法界。净宗不一样,大不相同。净宗,你看看六道众生,无明、尘沙、见思一品也没断,他就凭著我真相信、我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我真肯念这句佛号,真诚到极处,他生到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超过一般明心见性的人太多了!明心见性的人,这个地位不齐,有四十一个位次,也得慢慢从下面往上升。念佛人不必,生到极乐世界就是上上品,就是第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是等觉。这叫难信之法,许多菩萨不敢相信,世间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认为这个不合理,不相信、不敢接受。
所以能信能愿是什么人?大乘经教里面佛告诉我们,那些人都是过去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那我们就知道这个人的善根多厚、福德多大,供佛有大福报。这一生遇到净土法门,这是缘分,因缘具足,他无量劫的善根福德现前,能信、能愿。能信、能愿、能行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家想想,还有什么样的福报比成佛更大的?没有了。世间人的福报,经上说的,福报最大是谁?摩醯首罗天王,他统治三千大千世界,他住在第四禅,这福报最大的。福报再次一等的,大梵天王,管一个小千世界,他住在初禅天。像玉皇大帝,这又更小了,欲界天,欲界第二层天,上面有夜摩天王、有兜率天王、有化乐天王、有他化天天王,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殊胜。但是即使摩醯首罗天王,也比不上一个信愿持名往生的人,纵然这个人生到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那个福报也超过摩醯首罗天王。这佛在经上常说,我们要记住,不能疏忽。我们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能不念佛吗?你能不想求生净土吗?你还想住在这个世间吗?不会了。这是你真正觉悟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对这个世间不再留恋,一心一意往生净土。这个世间事随缘,一切随它去吧!都好,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全好。我们方向、道路确定了,决定生西,一切万缘统统放下,不再放在心上。
「是故经中,三辈往生,俱云」,就是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此实为三辈往生必备之正因」。三辈是讲全体,只要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在这里头。往生修行最高的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真信真愿,一向专念,专念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念了。只要方向目标确定,虽然修其他的也行,也不妨碍,但是总不如专念的好,还是劝我们不要夹杂。下面这一段,「修德愿生」。经文: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修诸功德』。「见弥陀第十九闻名发心愿」,这第十九愿。十八愿,十念必生。第十九愿里面讲到发菩提心,「闻我名号,发菩提心。奉行六波罗蜜。又《汉译》(《吴译》同之)曰:其最上第一辈者…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当念至心不断绝者」。这是说到了修诸功德,这个功德是指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修行六度,六度是度自己,先度自己再帮助别人。自己没度去度别人,佛经上常说「无有是处」,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
六度先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悭贪,布施波罗蜜圆满。什么叫圆满?我贪心断了,悭吝的心断了。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贪心,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种悭贪心真正断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所以六度的圆满不是对外,对外永远不能圆满,是对内的。对内就有圆满的时候,悭贪的念头断掉了,所以它是度自己的,清净心现前了。持戒波罗蜜是度恶业的,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的行为,持戒圆满,戒律目标就在此地,圆满了。忍辱,顺境善缘没有贪恋的心,逆境恶缘没有瞋恚心,忍辱波罗蜜圆满。精进,那我们这里讲了很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都不夹杂,我心里头起心动念想阿弥陀佛,口里头就念阿弥陀佛,身体恭敬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这叫精进波罗蜜,圆满了。禅定波罗蜜,我的心就定在阿弥陀佛上,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叫禅定。有禅定自然生智慧,智慧现前,般若波罗蜜圆满。自己清净心能生智慧,又得到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真的世出世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先成就自己,然后可以像诸佛如来一样教化众生。你教化众生,众生欢喜你,众生愿意听你的话,接受你的教诲,为什么?因为你全做到了。你自己没有做到想教人,人家不相信,不愿意跟你学;自己统统做到,才有这个感应,才有摄受的能力,像磁铁能吸铁,它有这种力量。自己没有做到就没有这个力量。所以发菩提心,奉行六波罗蜜。
又曰:其最上第一辈者。最上第一辈就是上品上生。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无为道,无为的反面是有为,有为是有生有灭。无为道,我们就晓得,无为道无生无灭。天亲菩萨将一切法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为法,一类是无为法。有为法里面又分为四大类,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色法,色法是物质现象,分为这四类。这四类,心法,我们今天讲心理现象。现在科学分为心理跟物理,色法是物理,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这个是属於心理现象。无为法有六种,第一个是虚空,虚空没有有为的现象,有为是有生有灭,没有生灭现象。有为法有,你看心,念头起、念头灭,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都有生有灭,它是有为法。色法,物质现象,也是有生有灭,所以心、色统统归纳在有为法。跟有为法相对的无为,虚空没有看到它生灭,禅定当中的境界也没有生灭,但是虚空跟禅定这种无为,因为它不是有为,放到无为里,它不是真正的无为。真正无为只有一个,真如无为,真如是自性,真如是诸法实相,真如是第一义谛,真如也是法性、也是实相,它没有生灭。
所以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他住在哪里?住在无为里。他表演在哪里?表演在有为,表演六度万行,做给众生看。众生有感,诸佛与法身菩萨有应。感,有心、有念;应,无心、无念,无心无念就是无为道。感就现身,现什么样的身?《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都是不起心、不动念,所以现相也是没有起心动念。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地球上,在印度,住在世间八十年,示现八相成道。我们要问,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分别执著?如果释迦牟尼佛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他是凡夫,他不是佛。所以我们要晓得,他是什么?他是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者,他是这样的人。八相成道都没有起心动念,他跟众生不一样,他来表演,他是来做戏的,舞台表演给我们看的,不是真的,全是假的。假戏要真做,做得很逼真,让你看不出破绽。
三十岁示现成道,表演成道,成道之后表演教学,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他讲这些经有没有起心动念?给诸位说,没有。如果起心动念,凡夫(凡人)所说的;不起心、不动念,是佛所说的。不起心、不动念是自性自然流露出来的,只要是佛说的经,都是自性自然流露,决定没有思考。众生提出问题向佛请教,佛立刻就给他解答,提问题的人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佛来给你解答,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解答得那么圆满,解答得那么正确,真帮助你把问题解决了。这叫度众生,这叫做此示现,表演给大家看的,让凡夫看了慢慢觉悟,可以像佛陀表演这个方法,认真努力修行,你可以到达这个地步。诸佛有这种能力,法身菩萨也有这个能力,华严圆教初住就有这个能力。《华严经》上说,十信心满就可以示现八相成道。十信心满,满就是毕业了,毕业了就是圆教初住。所以他是法身菩萨,他离开十法界,他就有能力像释迦牟尼佛这种表演。
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这是教十法界里头的众生。沙门是修行人的通称,这印度话,它的意思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做这种事业的人称之为沙门,我们世间人叫修行者,不应当亏失经戒。怎么亏失了?不去学它,就叫亏失。世尊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为什么?为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戒是什么?戒是中国古人所讲的礼仪、道德。戒之体是道德,戒的相、戒的行为是礼仪,也就是经论的落实。经论学了,如何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就在教戒。所以经,古大德说,经有四种,教、理、行、果。教是教科书,理,这里头有道理,经是指文字、经本,经本里头有道理。因经我们明白道理,道理明白之后要行,行就是戒,你要把它做到,做到之后才能证果。证果,提升自己的境界,终极的目标是要跟佛平等,这成佛了。
修学也有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阿罗汉,好比现在学校讲的学位,阿罗汉是最低的学位,学士,大学毕业了,学士学位。再向上一个学位,菩萨,菩萨等於研究所,硕士学位。最高的这个学位称为佛陀,佛陀等於现在学校博士学位,最高的学位。所以佛门,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三个学位的名称,他不是神明,他也不是仙人,他是人。这个学位有标准,标准不是在经教,标准完全在功夫。经教是解门,功夫是行门,所以佛家拿学位是要靠真干,不是讲经学了多少,不是这个,你放下多少。能够把见思烦恼放下,《华严经》上讲的执著,见思烦恼放下,对人、对事、对一切万物不执著了。为什么不执著?知道一切法不是真的,《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真明白了。《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明白了,真放下了,不再执著了,这就证得阿罗汉果。菩萨,不但不执著,见思烦恼断了,他不分别,尘沙烦恼断了。阿罗汉不执著,还有分别,菩萨分别的念头都不起,这称菩萨。佛更高,不起心、不动念,念头都不动,这是佛陀。所以佛家讲拿到学位的这个条件,不是通达经教,那是解悟,不行,看你做到了没有。
真正做到了,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他拿到的学位是什么?是佛陀,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看,他没有通过阿罗汉,没有通过菩萨,直接就拿到佛陀,说明凡圣实际上在一念之间,一念觉悟,凡夫成圣,凡夫成佛,全在放下。放下你就明白了,为什么?障碍!这三样东西障碍了本性,本性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到极乐世界都看到了。极乐世界可以说是自性智慧功德相好的展览会,你到那里全看到了。在我们这里为什么看不到?我们这个地方有三种烦恼。起心动念,无明烦恼;分别,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像尘沙那么多,永远数不清;见思是执著,这三大类的烦恼障碍了自性。自性在不在?在,因为有障碍,不起作用。也不能说它完全不起作用,有了障碍,起作用是负面的,不是正面的。负面就是什么?染污、造业、受苦。负面作用,惑业苦,迷惑,造业,受苦。觉悟了?觉悟了,那就是极乐世界。佛经里面所说的觉、正、清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极乐世界。自性真的没有失掉,只是迷悟起不同的作用。所以佛弟子,沙门通在家出家,在家修行也能称沙门,一定要重视经戒。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当念至心不断绝者。至精,精进到极处叫至精。精进内容是什么?就是愿欲生极乐世界。愿是愿望,欲是欲求,不求别的,只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综上二经,则知修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观经》中上品上生者,应具诸戒行,读诵大乘及修行六念,回向发愿,其实亦即奉行六度也」。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具诸戒行,真干!在现前这个社会,念佛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没有戒行。做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去作佛?必须要知道,极乐世界是净土,我们的心不清净、口不清净、身不清净,怎么能往生?大乘经教里佛常说,「心净则佛土净」。我们要到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心净。我们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心?信、愿、持名。我们常说,把内心里面善与不善这些念头习气全都放下,把它清理出去,让清净心恢复。清净心里头只请一尊阿弥陀佛,供奉这一尊阿弥陀佛,起心动念想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身礼敬阿弥陀佛。一切众生全是阿弥陀佛,为什么?相由心生。心只要是佛,一切法是心现的,那心是阿弥陀佛,一切法当然都是阿弥陀佛,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叫真念佛。这样念佛的人,生到极乐世界,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善人、恶人,乃至於五逆十恶、毁谤大乘,只要真正能依照这个方法,把心换过来,他是佛心,他往生上上品往生,就成佛了。所以不转过来不行,一定要把它圆圆满满的转过来。
这些,话说得容易,做起来没那么简单。为什么惠能做得到,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个事情很值得去探讨的。惠能这个人心地真诚,处事待人接物真诚恭敬,这是什么?真心!不怕吃亏,不怕上当,连生死都不怕,就只知道用真诚心,不会用虚妄的心,所以他的路子是直路,没有弯曲。真诚是真心,恭敬是真心。我曾经说过,能大师处事待人接物万分诚敬,神秀大师待人接物百分诚敬,所以老和尚衣钵没有给神秀,给惠能。我们这一点没做到,至诚恭敬没做到,所以解行就有欠缺。最近这十几年来,我们鼓励同学重视扎根教育。扎根教育是什么?儒释道的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要把《弟子规》、《感应篇》当作戒律来学习,是我们学佛人的根本戒。原本佛说得很好,在《佛藏经》上讲的,「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你做佛的学生,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教你先学小乘,后学大乘。
佛教传到中国来,传法的大师都遵守世尊的教诫,把小乘传来了。小乘,《大藏经》里头的《阿含经》就是小乘经。我们的四阿含,跟现在南传泰国、缅甸这一带巴利文的《藏经》一对照,他们比我们《阿含经》大概只多五十部的样子。总共三千部,三千部只多五十部,你就晓得我们翻译多么完整。在中国小乘两个宗派,学佛人必须要学习的,俱舍宗、成实宗。但是中国的祖师大德,唐朝中叶之后,放弃小乘,不学了,这两个宗到宋朝就没有了。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么两个宗,只知道大乘八个宗派。那中国老祖宗有没有做错事?没有。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用儒跟道代替小乘。行不行?事实是答案,这一千四百年,每一个宗派都有高僧大德出现,说明祖师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儒跟道可以代替小乘。
那现在怎么?儒道不学,小乘不学,就搞大乘,这是释迦牟尼佛摇头的,不赞成。在中国这个环境,修小乘不如修儒跟道,儒跟道是自己的东西,容易理解,好学,而且效果不在小乘之下。那我们不能够不认真,从儒释道三个根做起,把戒律找回来。不找回来,你不是真修,你不会成就。真的,除念佛求往生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第二个方法都要根深蒂固,那就是戒律的根要扎得深,你才有成佛,才有作菩萨、作祖师的条件,否则的话,不具条件,人都没做好,怎么能作佛?这个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其实就是奉行六波罗蜜。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四十九页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
「由是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兼修余法,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亦得往生。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盖爱染贪著,是众生之熟处。菩提正念,是众生之生处。生处转熟,方有可能於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这一段话说得非常之好,无论从理、从事,幽溪大师跟我们表演的,他也属於一向专念。但是他一生喜欢拜忏,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楞严忏,都是他经常修行的。他的目标,求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临命终之前,预知时至。所以说由此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像幽溪大师这样的人,虽然兼修余法,他修的法很多,也能够称为一向专念,他也得往生。这是说广义的一心专念。
但是后面念老在此地提醒我们,一心专至。前面还有一句,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这句话我们换两个字就更好懂,总不如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深入,他心专注。所以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容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这两句话古来祖师大德们常说的。什么是众生熟处?很熟,不必要作意,随时你会想起来,那是什么?爱染贪著,这是众生的熟处。爱名爱利、贪财贪色,那是熟处,不必要人教的,自然这个念头就起来。念佛是生处,不熟,常常把念佛忘掉,紧要的关头提不起来,生处!如果把它颠倒一下,熟处变成生处,生处变成熟处,我们道业就成功。把贪瞋痴慢变成生处,把一心专念变成熟处,重要是在此地。
菩提正念是众生生处,生疏,不熟,常常忘掉。调转过来,这才有可能在临终最后这一念,临终,神识离开身体是最痛苦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把不住。人断气了,神识没离开,神识得慢慢离开,离开的时候非常痛苦。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譬喻活的乌龟,把它的壳拔下来,生龟脱壳,你就想到那种痛苦。灵魂离开身体,痛苦就像生龟脱壳。这个时候如果提起正念想到念佛,一声佛号他都能往生净土。这个话什么意思?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声佛号都想不起来,都难得,他太苦了。所以弥陀慈悲,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跟他都有感应,他都来接引。他不来接引,没有人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怎么去法,没人知道。一定要来接引,接引才是究竟圆满的慈悲。
平常我们对於财色名食睡就要淡化,不能够贪恋。断说得容易,做不容易,但是渐渐的要淡薄,这就是功夫,这就是古人所讲的踏实之处,这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真去做。在功夫不够深的时候,这些境界远离有好处,不要接触,接触容易引起烦恼,这个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远离比较好。有相当的功夫,那个接触就没有关系,接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可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接引众生、教化众生,不能不接触,这里头的分寸必须自己去拿捏。如果接触还会起心动念,就赶紧远离,自己功夫不够,决定不容许自己再堕落下去,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在临终,灵魂离开身体这个时候,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这是临命终时,佛必定来接引。所以助念就有功德、有好处。
「是故善导大师示曰:大圣悲怜」,这个大圣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慈悲,阿弥陀佛怜悯六道里面苦难众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乃至於天地神明,比我们现在人有德行、有智慧,我们冷静观察,无论是顺境善缘、逆境恶缘,统统是慈悲。不能说给你逆境恶缘这是不慈悲,那你完全不懂得圣贤的意思。连孟子都晓得、都说过,上天保佑你,希望成就你,首先要磨炼你。没有经过磨炼,你怎么能成就?磨炼才能把一个人炼出来,那是大慈大悲。愈是担当重大使命的人,他必须要能够忍人之所不能忍,要吃人不能吃的苦头,他才会有成就。不经过磨炼,怎么可能成就!顺境磨炼人,断贪瞋痴;逆境磨炼人,也是教你断贪瞋痴。贪瞋痴是三毒,无贪、无瞋、无痴是三善根;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是从无贪、无瞋、无痴生出来的,世出世间一切恶法是从贪瞋痴流出来的。怎样把贪瞋痴磨掉,你要认识清楚、认识明白,你才能体会到大圣大贤、诸佛神灵他们的用心,这叫真正慈悲。
遇到人作恶要惩罚他,这是慈悲心,希望他改过,希望他自新,希望他以后再不作恶。父母教育儿女,爱心,老师教导学生是爱心,不是怨恨。重大的过失,怎么样让他回头,怎么样让他记住以后不可以再犯?那就是严重的惩罚。所以严重惩罚对造作罪业的人是大慈大悲,你要不教他,过失愈犯愈多,到最后必堕地狱,那是慈悲吗?不是慈悲,那是害他。把他从地狱里头救出来,这叫大慈大悲。地狱苦,现在让他受一点苦,比地狱苦轻得多!所以你要是很细心、很谨慎的去观察,你才看到诸佛菩萨、诸天神明一片慈悲,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凡夫有溺爱子女,做错了也不忍心处罚他,以后长大变成个无恶不作的人,害自己、害众生,最后到地狱。这个父母爱不爱子女?爱,爱错了,虽爱,没有智慧,这叫溺爱,把儿女给埋葬了。中国传统文化、大乘佛法把智慧摆在第一,只有智慧才能够明辨是非,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利害,能成就自己,能成就别人。
善导大师说,大圣慈悲怜悯,「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直截了当劝你念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为什么?称名容易,别的法门难,这个法门容易。「相续即生」。如果能够「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我活一天就念一天,念到死。「十即十生」,十个人念,十个人生;一百个人念,一百个人生,万修万人去。「何以故」,这何以故是问为什么。「无杂缘得正念故」,第一个没有杂缘、没有杂念,第二个,他得的纯粹是正念,一个念头接著一个念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经教里这么教你的。「顺佛语故」,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随顺阿弥陀佛的教诲。「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就是杂心念佛,一百个人当中难得有一、二个,一千个人当中难得有三、四个,不容易!像幽溪法师这样的人少数,他修得多,不如专修。专修,心专想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口专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念;礼,我专拜阿弥陀佛,我不拜别的佛菩萨。心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拜阿弥陀佛就是拜一切诸佛,拜阿弥陀佛就是拜一切菩萨,拜阿弥陀佛就是拜一切神明,我全都拜到。专一,不能搞杂了,容易成就,而且成就品位特高,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再看末后这一段,「总之持名念佛,是诸佛本怀」,这一句话比什么都重要,一定要记住。一切诸佛心里头只有这个愿望,教导大家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怀。「究竟方便」,不是究竟方便,你不能成就。方是方法,便是便利,这个方便是一切方便里面最方便的,叫究竟方便。「径中之径」,径是小路、是近路,径中之径是小路里头的小路,近路里面的近路,最近的一条道路。这个径是成佛,凡夫成佛,这个意思不能不知道。「此诚为万古不移之论。因人临终,万苦交迫,除持名外,余行难起」。这个经上说得多,人在临终的时候,那个痛苦是无法想像的,在这个境界里头,什么样功夫都不容易提起来,为什么?他太苦了。念佛这个容易,如果有人在旁边念,他会想起,他会跟著他念,只要跟著念一声,都能够跟阿弥陀佛相应,也就是说,能感得阿弥陀佛来接引他。
「如《观经》云」,这是举《观无量寿经》做例子。《观经》上讲,「五逆十恶之人」,五逆,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就是破坏僧团,让修行的道场互相不合作、互相不和,这个罪业都是无间地狱的罪报!十恶,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念头,贪、瞋、痴,这十条他统统有,这叫十恶。五逆十恶,「应堕恶道」,这无间地狱。「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临终的时候遇到一个好人,修净土的、认识念佛法门的这个人,劝他、提醒他、教他念佛,劝他求生净土。「彼人」,太痛苦了,为苦所逼,念不出来。「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这个念是观想,《十六观经》的观想念佛。你不能观想,行,你就念名号,四个字。「应称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会念。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无量寿经》说的,临终一念十念,什么样的人?五逆十恶,他要不念佛,他立刻要堕无间地狱。因为念佛的功德,地狱相不现前,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了。到极乐世界的品位不是一定的,完全看他这个时候一念心的真诚度。他有极大、极高的真诚度,念佛求生这种真诚心也就是忏悔心,业障能忏除,品位能提升。有一些人可以提升到上辈往生,这是我们一般人想像不到的,怎么从五逆十恶无间地狱一下就作了地上菩萨,说明忏悔功德不可思议。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个人过去生中修的有大善根、大福德,这一生到人间来,没有遇到善缘,所以堕落了。虽然堕落,宿世的善根依然得佛力加持,遇到这个法门,他不辜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修行,这一生满了他的愿,成就他殊胜的果报,他到极乐世界去了。
「经云临终不能观佛」,《观无量寿经》讲了十六种方法,前面十五种方法他都没有办法做,第十六就是念佛名号,念佛名号,这个行。「但仍能念佛名号,是显持名之法,实为至易」,最容易,临命终时容易念,「因得往生,是为至稳」。临终时候念这句名号,他就生极乐世界,说明这个法门最稳当、最可靠、最容易、最简单,成就还特高。「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就是消业障,消得太快了!为什么能这么快把过去生中业障都消掉?说明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功德太大了!念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念佛消业往生的,还没有消尽的带到极乐世界。
「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即得往生,带业凡夫,顿齐补处」,这个顿是快速,一念之间,他就跟补处菩萨平等,这是说什么?上品上生的。「是为至圆」,这个法门圆极了、妙极了、稳当极了、快极了。持名妙法既然是至简易,这个至是讲到极处,简单容易到极处,稳当到极处,又是最极圆满、最极快速,顿是快速。「是故十方如来同赞」,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这个法子太好了。「千经万论共指」,佛说一切经常常提到极乐世界,为什么?一切经里所说的法门难,断烦恼、消业障不容易,这个法门容易修,稳稳当当成就,所以佛是常常提起。经教里头,佛随著讲经提到极乐世界,劝大家往生,这种经论将近两百多种,千经万论共指。「世之行人」,这是讲我们这个世间修行人,实实在在应该赶快发大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应该干的。
「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宗就是修行最高指导原则,这称之为宗。净土法门修行最高指导原则就是这个地方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因上二者,不可分割」,发菩提心跟一向专念是一体,不能分开,为什么?「发菩提心,信也,愿也」。你要不信,你要不愿意到极乐世界去,这菩提心就没有了。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不想去。功夫再好、条件再好,不愿意去,这不能往生。「一向专念,行也」。你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信、愿、行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这是往生净土三个主要的条件,缺一个都不行,这是我们要记住。
我们今天有没有信?不能说没有信,也不能说你这个信就是真信。行要一向专念,那信也要一向专信,愿也要一向专愿,那才管用。我这个信除信阿弥陀佛之外,还信得不少。你的信心不专,你的信心不纯,里面夹杂著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对於你将来往生都可能产生障碍。也许这个障碍就让你去不了,到那个时候,不是佛不灵,不是经不灵,是自己做错了,没有依教奉行。愿也不是一心专愿,你还有很多愿望,对出世间的愿望,有许多法门、有许多经论喜欢,放不下;对於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也有很多愿望,也没有放下。这就是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之所在。
我们真想去,就要把这个世间统统放下。世间的好事要不要管?遇到真正是利益众生的大事可以随缘,不可以攀缘。为什么?随缘没有妨碍我一向专念,攀缘妨碍了,那就错了。我们要想一想,是救众生的事大,还是自己往生成佛的事大?救这些众生,我往生不了,算了!我不往生,舍己为人。这也值得可敬,实际上是什么?你错了。为什么?你救人只救这一片,顶多救一个地球;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你救的是遍法界虚空界,那个数量不知道有多少,你真有本事救。今天你救,你未必有本事。所以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人,真正有大慈悲的人,我先到极乐世界成就自己,再倒驾慈航,这就对了。譬如到水里头救人,看到别人掉水里头,自己不会游泳,发了个心我要去救他,你跳下水,白送一条命。往生极乐世界,我到那里去学本事,去学游泳,做最高的水手,你才真有能力把掉在水里头的人一个一个救上来。这个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我们才能选择。
佛菩萨度众生没有情执,现在我们慈悲心里有情在里头,这不是大慈悲,这在佛法里面叫爱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我们只到这两个阶段。菩萨法缘慈悲就比我们高,他不是感情的,他是理智的。佛更高,佛是无缘慈悲,就是说无条件的,那不是一般人都做得到的,菩萨都做不到。无缘慈悲到法身菩萨才能做到,也就是像禅宗上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无缘的慈悲出现了。没有见性的菩萨是法缘慈悲,那个慈悲、那种大爱是理智,不带感情的。
「《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这蕅益大师讲的几句话,意思是「无上菩提心,乃修净土者之指南针」。航海就靠指南针定方向,不至於迷了路。「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极乐彼岸者」,那就要靠菩提心,「以为导引。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没有信、没有愿,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没有人给你带路,没有人引导你,去不了。有信有愿,就能往生。念佛功夫深,所谓功夫深,就是说你念这句佛号没有疑惑、没有妄想、没有夹杂,这就是功夫。功夫愈深的品位愈高,不在乎念多少,临终一念十念,前面说了,都可以证得等觉的果位,最高的。等觉是后补佛,跟我们常常见闻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菩萨,跟他们的地位平等,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故知发菩提心者,修净业者,必不可少也。
「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号,乃为正行」。净宗的正行,有愿有信,有愿有行,这叫正行。如果没有菩提心,「虽持名号」,他不是正行,里头缺了信、缺了愿。「如《弥陀要解》云」,这蕅益大师的话,「若无信愿」,对西方净土、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没有一种恳切希求往生的愿望,「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他不能往生。名号持得再好,纵然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没有想去。一切法从心想生,他不想去,那就没法子。这个愿多重要!愿从哪里来的?愿从信心来的,不信,所以他就没有愿。这个愿心有多深,看你的信心有多深,它跟信心一定成正比例,一分信心就一分愿心,十分信心,一定就十分愿心。「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求生净土的人,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不能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反之」,反过来看,「虽发菩提心,但无求生净土之愿行,另修他门,则非净土之机,亦不得往生」。这个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怎么样?他不是修净土。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是大乘,不是大乘,出不了十法界;只有发菩提心,修大乘者,能出十法界。那个不求生净土,发菩提心修一切法门,真正能够将无明、尘沙、见思烦恼断尽,他能出十法界。如果只断尘沙、见思,没有断无明,他就出不了十法界。净宗不一样,大不相同。净宗,你看看六道众生,无明、尘沙、见思一品也没断,他就凭著我真相信、我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我真肯念这句佛号,真诚到极处,他生到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超过一般明心见性的人太多了!明心见性的人,这个地位不齐,有四十一个位次,也得慢慢从下面往上升。念佛人不必,生到极乐世界就是上上品,就是第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是等觉。这叫难信之法,许多菩萨不敢相信,世间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认为这个不合理,不相信、不敢接受。
所以能信能愿是什么人?大乘经教里面佛告诉我们,那些人都是过去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那我们就知道这个人的善根多厚、福德多大,供佛有大福报。这一生遇到净土法门,这是缘分,因缘具足,他无量劫的善根福德现前,能信、能愿。能信、能愿、能行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家想想,还有什么样的福报比成佛更大的?没有了。世间人的福报,经上说的,福报最大是谁?摩醯首罗天王,他统治三千大千世界,他住在第四禅,这福报最大的。福报再次一等的,大梵天王,管一个小千世界,他住在初禅天。像玉皇大帝,这又更小了,欲界天,欲界第二层天,上面有夜摩天王、有兜率天王、有化乐天王、有他化天天王,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殊胜。但是即使摩醯首罗天王,也比不上一个信愿持名往生的人,纵然这个人生到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那个福报也超过摩醯首罗天王。这佛在经上常说,我们要记住,不能疏忽。我们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能不念佛吗?你能不想求生净土吗?你还想住在这个世间吗?不会了。这是你真正觉悟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对这个世间不再留恋,一心一意往生净土。这个世间事随缘,一切随它去吧!都好,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全好。我们方向、道路确定了,决定生西,一切万缘统统放下,不再放在心上。
「是故经中,三辈往生,俱云」,就是都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盖此实为三辈往生必备之正因」。三辈是讲全体,只要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在这里头。往生修行最高的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真信真愿,一向专念,专念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念了。只要方向目标确定,虽然修其他的也行,也不妨碍,但是总不如专念的好,还是劝我们不要夹杂。下面这一段,「修德愿生」。经文:
【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修诸功德』。「见弥陀第十九闻名发心愿」,这第十九愿。十八愿,十念必生。第十九愿里面讲到发菩提心,「闻我名号,发菩提心。奉行六波罗蜜。又《汉译》(《吴译》同之)曰:其最上第一辈者…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当念至心不断绝者」。这是说到了修诸功德,这个功德是指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修行六度,六度是度自己,先度自己再帮助别人。自己没度去度别人,佛经上常说「无有是处」,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个道理。
六度先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悭贪,布施波罗蜜圆满。什么叫圆满?我贪心断了,悭吝的心断了。吝啬,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贪心,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种悭贪心真正断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所以六度的圆满不是对外,对外永远不能圆满,是对内的。对内就有圆满的时候,悭贪的念头断掉了,所以它是度自己的,清净心现前了。持戒波罗蜜是度恶业的,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的行为,持戒圆满,戒律目标就在此地,圆满了。忍辱,顺境善缘没有贪恋的心,逆境恶缘没有瞋恚心,忍辱波罗蜜圆满。精进,那我们这里讲了很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都不夹杂,我心里头起心动念想阿弥陀佛,口里头就念阿弥陀佛,身体恭敬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这叫精进波罗蜜,圆满了。禅定波罗蜜,我的心就定在阿弥陀佛上,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叫禅定。有禅定自然生智慧,智慧现前,般若波罗蜜圆满。自己清净心能生智慧,又得到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真的世出世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先成就自己,然后可以像诸佛如来一样教化众生。你教化众生,众生欢喜你,众生愿意听你的话,接受你的教诲,为什么?因为你全做到了。你自己没有做到想教人,人家不相信,不愿意跟你学;自己统统做到,才有这个感应,才有摄受的能力,像磁铁能吸铁,它有这种力量。自己没有做到就没有这个力量。所以发菩提心,奉行六波罗蜜。
又曰:其最上第一辈者。最上第一辈就是上品上生。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无为道,无为的反面是有为,有为是有生有灭。无为道,我们就晓得,无为道无生无灭。天亲菩萨将一切法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为法,一类是无为法。有为法里面又分为四大类,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色法,色法是物质现象,分为这四类。这四类,心法,我们今天讲心理现象。现在科学分为心理跟物理,色法是物理,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这个是属於心理现象。无为法有六种,第一个是虚空,虚空没有有为的现象,有为是有生有灭,没有生灭现象。有为法有,你看心,念头起、念头灭,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都有生有灭,它是有为法。色法,物质现象,也是有生有灭,所以心、色统统归纳在有为法。跟有为法相对的无为,虚空没有看到它生灭,禅定当中的境界也没有生灭,但是虚空跟禅定这种无为,因为它不是有为,放到无为里,它不是真正的无为。真正无为只有一个,真如无为,真如是自性,真如是诸法实相,真如是第一义谛,真如也是法性、也是实相,它没有生灭。
所以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他住在哪里?住在无为里。他表演在哪里?表演在有为,表演六度万行,做给众生看。众生有感,诸佛与法身菩萨有应。感,有心、有念;应,无心、无念,无心无念就是无为道。感就现身,现什么样的身?《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都是不起心、不动念,所以现相也是没有起心动念。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地球上,在印度,住在世间八十年,示现八相成道。我们要问,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分别执著?如果释迦牟尼佛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他是凡夫,他不是佛。所以我们要晓得,他是什么?他是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者,他是这样的人。八相成道都没有起心动念,他跟众生不一样,他来表演,他是来做戏的,舞台表演给我们看的,不是真的,全是假的。假戏要真做,做得很逼真,让你看不出破绽。
三十岁示现成道,表演成道,成道之后表演教学,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他讲这些经有没有起心动念?给诸位说,没有。如果起心动念,凡夫(凡人)所说的;不起心、不动念,是佛所说的。不起心、不动念是自性自然流露出来的,只要是佛说的经,都是自性自然流露,决定没有思考。众生提出问题向佛请教,佛立刻就给他解答,提问题的人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佛来给你解答,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解答得那么圆满,解答得那么正确,真帮助你把问题解决了。这叫度众生,这叫做此示现,表演给大家看的,让凡夫看了慢慢觉悟,可以像佛陀表演这个方法,认真努力修行,你可以到达这个地步。诸佛有这种能力,法身菩萨也有这个能力,华严圆教初住就有这个能力。《华严经》上说,十信心满就可以示现八相成道。十信心满,满就是毕业了,毕业了就是圆教初住。所以他是法身菩萨,他离开十法界,他就有能力像释迦牟尼佛这种表演。
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这是教十法界里头的众生。沙门是修行人的通称,这印度话,它的意思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做这种事业的人称之为沙门,我们世间人叫修行者,不应当亏失经戒。怎么亏失了?不去学它,就叫亏失。世尊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为什么?为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戒是什么?戒是中国古人所讲的礼仪、道德。戒之体是道德,戒的相、戒的行为是礼仪,也就是经论的落实。经论学了,如何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就在教戒。所以经,古大德说,经有四种,教、理、行、果。教是教科书,理,这里头有道理,经是指文字、经本,经本里头有道理。因经我们明白道理,道理明白之后要行,行就是戒,你要把它做到,做到之后才能证果。证果,提升自己的境界,终极的目标是要跟佛平等,这成佛了。
修学也有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阿罗汉,好比现在学校讲的学位,阿罗汉是最低的学位,学士,大学毕业了,学士学位。再向上一个学位,菩萨,菩萨等於研究所,硕士学位。最高的这个学位称为佛陀,佛陀等於现在学校博士学位,最高的学位。所以佛门,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三个学位的名称,他不是神明,他也不是仙人,他是人。这个学位有标准,标准不是在经教,标准完全在功夫。经教是解门,功夫是行门,所以佛家拿学位是要靠真干,不是讲经学了多少,不是这个,你放下多少。能够把见思烦恼放下,《华严经》上讲的执著,见思烦恼放下,对人、对事、对一切万物不执著了。为什么不执著?知道一切法不是真的,《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真明白了。《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明白了,真放下了,不再执著了,这就证得阿罗汉果。菩萨,不但不执著,见思烦恼断了,他不分别,尘沙烦恼断了。阿罗汉不执著,还有分别,菩萨分别的念头都不起,这称菩萨。佛更高,不起心、不动念,念头都不动,这是佛陀。所以佛家讲拿到学位的这个条件,不是通达经教,那是解悟,不行,看你做到了没有。
真正做到了,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他拿到的学位是什么?是佛陀,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看,他没有通过阿罗汉,没有通过菩萨,直接就拿到佛陀,说明凡圣实际上在一念之间,一念觉悟,凡夫成圣,凡夫成佛,全在放下。放下你就明白了,为什么?障碍!这三样东西障碍了本性,本性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到极乐世界都看到了。极乐世界可以说是自性智慧功德相好的展览会,你到那里全看到了。在我们这里为什么看不到?我们这个地方有三种烦恼。起心动念,无明烦恼;分别,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像尘沙那么多,永远数不清;见思是执著,这三大类的烦恼障碍了自性。自性在不在?在,因为有障碍,不起作用。也不能说它完全不起作用,有了障碍,起作用是负面的,不是正面的。负面就是什么?染污、造业、受苦。负面作用,惑业苦,迷惑,造业,受苦。觉悟了?觉悟了,那就是极乐世界。佛经里面所说的觉、正、清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极乐世界。自性真的没有失掉,只是迷悟起不同的作用。所以佛弟子,沙门通在家出家,在家修行也能称沙门,一定要重视经戒。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当念至心不断绝者。至精,精进到极处叫至精。精进内容是什么?就是愿欲生极乐世界。愿是愿望,欲是欲求,不求别的,只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综上二经,则知修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观经》中上品上生者,应具诸戒行,读诵大乘及修行六念,回向发愿,其实亦即奉行六度也」。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具诸戒行,真干!在现前这个社会,念佛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没有戒行。做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去作佛?必须要知道,极乐世界是净土,我们的心不清净、口不清净、身不清净,怎么能往生?大乘经教里佛常说,「心净则佛土净」。我们要到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心净。我们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心?信、愿、持名。我们常说,把内心里面善与不善这些念头习气全都放下,把它清理出去,让清净心恢复。清净心里头只请一尊阿弥陀佛,供奉这一尊阿弥陀佛,起心动念想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身礼敬阿弥陀佛。一切众生全是阿弥陀佛,为什么?相由心生。心只要是佛,一切法是心现的,那心是阿弥陀佛,一切法当然都是阿弥陀佛,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叫真念佛。这样念佛的人,生到极乐世界,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人,善人、恶人,乃至於五逆十恶、毁谤大乘,只要真正能依照这个方法,把心换过来,他是佛心,他往生上上品往生,就成佛了。所以不转过来不行,一定要把它圆圆满满的转过来。
这些,话说得容易,做起来没那么简单。为什么惠能做得到,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个事情很值得去探讨的。惠能这个人心地真诚,处事待人接物真诚恭敬,这是什么?真心!不怕吃亏,不怕上当,连生死都不怕,就只知道用真诚心,不会用虚妄的心,所以他的路子是直路,没有弯曲。真诚是真心,恭敬是真心。我曾经说过,能大师处事待人接物万分诚敬,神秀大师待人接物百分诚敬,所以老和尚衣钵没有给神秀,给惠能。我们这一点没做到,至诚恭敬没做到,所以解行就有欠缺。最近这十几年来,我们鼓励同学重视扎根教育。扎根教育是什么?儒释道的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要把《弟子规》、《感应篇》当作戒律来学习,是我们学佛人的根本戒。原本佛说得很好,在《佛藏经》上讲的,「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你做佛的学生,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教你先学小乘,后学大乘。
佛教传到中国来,传法的大师都遵守世尊的教诫,把小乘传来了。小乘,《大藏经》里头的《阿含经》就是小乘经。我们的四阿含,跟现在南传泰国、缅甸这一带巴利文的《藏经》一对照,他们比我们《阿含经》大概只多五十部的样子。总共三千部,三千部只多五十部,你就晓得我们翻译多么完整。在中国小乘两个宗派,学佛人必须要学习的,俱舍宗、成实宗。但是中国的祖师大德,唐朝中叶之后,放弃小乘,不学了,这两个宗到宋朝就没有了。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么两个宗,只知道大乘八个宗派。那中国老祖宗有没有做错事?没有。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用儒跟道代替小乘。行不行?事实是答案,这一千四百年,每一个宗派都有高僧大德出现,说明祖师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儒跟道可以代替小乘。
那现在怎么?儒道不学,小乘不学,就搞大乘,这是释迦牟尼佛摇头的,不赞成。在中国这个环境,修小乘不如修儒跟道,儒跟道是自己的东西,容易理解,好学,而且效果不在小乘之下。那我们不能够不认真,从儒释道三个根做起,把戒律找回来。不找回来,你不是真修,你不会成就。真的,除念佛求往生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第二个方法都要根深蒂固,那就是戒律的根要扎得深,你才有成佛,才有作菩萨、作祖师的条件,否则的话,不具条件,人都没做好,怎么能作佛?这个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其实就是奉行六波罗蜜。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