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四一集) 2012/5/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4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四十五页倒数第四行,从第二句看起:
「又《安乐集》引证《观佛三昧经》云: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这个也都在表法,告诉我们,世出世间的学术最重要是要能够得其用途,真实的利益。再高、再深、再妙的东西,如果我们学了,跟我们的生活、工作不相关,这就毫无意义。这也说明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些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他们教学一定是观机施教。不是为自己,是为所学的大众,要让大众完全能接受,所谓契理要契机,不契机等於白说了,一定要契机。一般凡夫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佛地果德,真如实相,这要什么样的根机才能学习?一般说的是法身菩萨,是实报庄严土的课程,不适合人天凡夫的程度。世尊的父王也是凡夫,示现是个凡夫,凡夫一定要学凡夫能够契入的境界。凡夫能契入最微妙的境界、最殊胜的境界,无过於极乐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要劝父王行念佛三昧,道理在此地。这我们能做到,真如实相做不到,第一义空也做不到。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念佛的功德是什么样子?佛用个比喻来说,「佛告父王:如伊兰林」,这做个比喻。伊兰是树木,这个树林,这个树气味很难闻,有四十由旬那么大,这么大一块土地全是伊兰。这里头「有一棵牛头栴檀」,牛头栴檀是最好的香料,我们讲檀香,牛头栴檀是檀香里面最好的。有一棵这个树怎么样?虽有根有芽,还没有出土,埋在土地上,「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这片树林里头,只有很难闻的气味,没有香味。「若有噉其华果,发狂而死」,气味不好,它有毒,如果有人吃它的花跟果实,就会发狂而死,这中毒,严重的中毒现象。「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这棵栴檀树慢慢长出来了。「才欲成树」,这是个小树,不是大树,算是成树了,有一人高以上,这叫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你看一棵栴檀树,能够让一片伊兰林把那个难闻的气味全部改变了。「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真的太稀有了,四十由旬,很大一片伊兰林,一棵栴檀树就把它改变了。
「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这生死中就好比是伊兰林,念佛之心就好比栴檀树。「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佛讲这个伊兰林就比喻娑婆世界,这个世界众生造恶业、受恶报,苦不堪言,这一棵栴檀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净宗法门。这个法门确实有这么大的力量,教人在六道轮回里头念佛求生净土,一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就像上面比喻一样,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这是这个法门容易。系念是心里头真正有佛,这句话就是《大势至圆通章》上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是心里面想,心想著佛,口念佛的名号,这系念不止,相续不断,这个人决定会生在佛前,往生极乐世界。
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到极乐世界自然就化解了;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到极乐世界自然就没有了。一切法门都得断烦恼、消业障才能成就,才能向上提升,这个法门不需要。业障怎么消的?烦恼怎么断的?就这一句佛号系念不止,不知不觉的烦恼习气都没有了,不必刻意去断烦恼、去消业障,自然就化解。这个佛号功德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真正不可思议。他的成就,成大慈悲,大慈悲是法身菩萨才有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如彼香树,改变伊兰林,把我们无始劫以来在六道轮回里面造作这些恶业、这些习气,到极乐世界全都改变了。这个功德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是他力法门,不是自力,八万四千法门靠自己,念佛这个法门完全靠阿弥陀佛。所以对阿弥陀佛不能有丝毫怀疑,要真诚的真信、真愿。
底下说,「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众罪。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这个业是净业,这个道是往生净土成佛之道,就妥了!「又《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穷尽」,用《大悲经》来做证明,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一称佛名,这不是多,念一声佛号,这个善根就能入涅盘界,涅盘界是成佛。如来果地上的功德不可穷尽,为什么?果地是自性,自性功德无量无边、无有穷尽。这个不是修来的,自性本自具足。
《称扬诸佛功德经》,念老在这里举了很多例子,证明这桩事情。佛在许多经里面都说,不是只说一次。「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无量寿如来就是阿弥陀佛,能听到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听了之后「一心信乐」,一心是真心,三心二意是妄心,一心信乐就是真的相信,没有丝毫疑虑,乐是爱好、欢喜,真信、真欢喜。「持讽诵念」,持讽是唱名号,诵念是一个一个字念名号,都可以。用什么音调唱名号都行,关键在一心信乐。「其人当得无量之福」,念佛人福报无量,为什么?因为名号的福报不可思议,无量寿代表福,无量光代表智慧。「永当远离三途之厄。命终之后,皆得往生彼佛刹土」。一个真正念佛人,什么障碍都能化解,什么灾难都能够免除,来生决定不会有三途的恶报。即使像前面所说的,我们在这世间造了很重的罪业,五逆十恶,毁谤正法,这是无间地狱的果报,都能够化解,命终之后决定得生净土。
「又《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愚痴鲁钝,没有智慧,「观不能解」,这是修其他的法门,观是止观。解都不能,何况修?那当然更不知道怎么个修法。「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这持名,方便当中的方便,你只要教他念佛的声音相续不间断。谛闲老和尚教他锅漏匠的这个徒弟,就教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他这个徒弟很老实,完全接受,依教奉行,三年就成功了。这个成就不可思议!谛闲法师对一般人的赞叹,无论是修学哪个法门,对锅漏匠的赞叹,赞叹到极处!说「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比不上你」,弘宗,弘扬禅宗的大德,演教是讲经教学的大德,都不能跟你比,你这三年成就太大了。证明什么?证明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别人苦修几十年不如他三年,他三年超过了,超过太多了。这法门殊胜。
名号功德我们想不通,看到这些人修学,才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净土圣贤录》里头记载的莹珂法师,宋朝时候人,虽然出家,破戒,不守清规。他还是算有善根,他相信因果,自己常常反省,出家所作所为必定堕无间地狱。想到地狱他就害怕了,知道这个地方不能去,太苦了。问同伴,同参道友,有没有方法能救他?有一个同学送一本《往生传》给他看,他每看到一个人念佛往生都很感动、都流泪。看完之后,下定决心,念佛求生净土。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不吃饭、不睡觉,这一声佛号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真诚心,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示现在他面前,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到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这等於说是授记。可是莹珂确实很难得,他跟阿弥陀佛说,我的劣根性太重了,禁不起诱惑,人家一引诱我肯定又干坏事,那十年不晓得干多少坏事,我十年寿命不要了,现在跟你去。阿弥陀佛也同意了,告诉他,那这样,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
他把房门打开,告诉寺庙里的同参道友,把这个事情告诉大家,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来接我往生。没人相信,像你这样的人,你怎么能往生?好在三天不长,我们就等著看,看你三天是真的还是假的!结果三天之后,真的,三天之后,他请求大家念佛送他往生。每个人都欢喜,看你是真是假!念到一刻钟,古时候一刻大概是我们现在半个多钟点的样子,因为古时候一个时辰是现在两小时,子丑寅卯。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来接他。别人看不见,他看见,告诉大家,佛来接引他,他就走了。真的,不是假的,真走了。这个对於寺庙里头大众,大家都亲眼看到的,这个鼓励太大了!所以每个人都死心塌地念佛了。这桩事情记载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都有记载。后人读到他这一段公案,对念佛的信心自然就生起,这个功德大了,这一表演度了多少人。出家破戒、造罪业的人,你看真正忏悔、真正认错,都能往生。这《文殊般若经》。
再看《净修捷要》,这是夏莲老的著作,「赞念佛法门云」,赞叹念佛法门,「六字统摄万法」,六字是南无阿弥陀佛,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叫万法,这一句名号全部把它包括,一法都不漏。「一门即是普门」,这一门就是念佛,一向专念,这一门就是普门,像观世音菩萨所说的。普门是什么?一切法门叫普门。「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念佛是事,事跟理是一不是二。理是自性,这一句佛号就是自性,念念不间断,自性自然流露。全妄即真,事是妄,为什么?它是生灭法;理是真的,理不是生灭法,理是永恒不灭,不生不灭。「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就是这一念真诚心与性完全相应。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全性起修。六根从六尘境界里头收回来,也就是我们常讲,把散乱的心,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叫都摄六根。统统放下,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清净平等是真心,这全性起修。净念相继,念是念佛,净这个意思是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就叫净念,也就是清净心,用这个心来念佛。相继是不间断,一句一句接下去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广学原为深入」,广学是学经教。有这个缘分,有这个机会,可以广学。广学的目的在哪里?是在深入,深入经藏。你把这些理、事、境界搞明白、搞透彻了,这才能断疑生信,破迷开悟,它有这个好处。「专修即是总持」,这一句佛号念到底,这是专修。广学深入是解门,专修这是行门,解行相应。那个不解,不解只要有善根,行。对净宗一无所知,叫他念他就老实念,叫他相续他真的就不断,这善根深厚。善根是过去生中培植的,生生世世,绝不是一世。《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就说明,只要是念佛往生的,决定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三多。这个三多往往自己不知道,佛知道,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你就知道了。从解入的,他知道。为什么?他学了很久,学了很多年,在经教里面得到的信息,他相信了,不怀疑了,这个自己清楚。但是行门完全相同,还是要专修。专修即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无过於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真的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也就是行门最高的纲领。这个一修一切修,一句佛号,无量无边法门、行法都在其中。这桩事情知道的人真的不多,真知道了他能不干吗?真知道的,他能把时间浪费吗?决定不肯。
我们看到最典型的、最好的榜样,这些阿公阿婆,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满面笑容。满面笑容是什么?欢喜,他没有烦恼、他没有忧虑,他快乐无比。快乐从哪里来?从念佛来的,愈念愈欢喜、愈念愈快乐,尝到法味了。凡是念佛念得没有欢喜心,念得很辛苦,那都是不如法,都有障碍,心地不清净,还有妄想、还有杂念,才会产生这个现象。如果念佛的心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决定是欢喜,入这个境界欲罢不能,你叫他不吃饭,行,你叫他不睡觉也行,你叫他不念佛,不行。人在这个境界当中,他怎么会不往生?肯定往生,而且肯定品位很高。「声声唤醒自己」,这个自己是真我,不是肉身的我,是我们的灵性。「念念不离本尊」,本尊是阿弥陀佛,自己跟阿弥陀佛融成一体了,确确实实契入「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
「又云: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寿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我现在发心念佛,我开始觉悟了。「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彼是极乐世界,依就是报土,正就是报身,依阿弥陀佛报身,依阿弥陀佛的报土,显我自心。这是生哪里?这是生实报庄严土。「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始觉就是本觉,本觉就是始觉,事上有始本,理上只有一个觉。这个觉是性德,性德当中的第一德。直趋觉路,这个觉路,无上菩提,妙觉佛果。「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暂尔是极其短暂,念头错了,相违背,无明就是迷,你就迷了。所以,念念不相违背。念念不相违背,自己跟弥陀、跟极乐世界决定是一体,决定是念念相应。念念相应怎么修?对这个世间一切万法,知道相有性空、事有理无。所以,无论什么境界,绝对不会起贪瞋痴慢,绝对不会有念头想占有、想控制。这就是什么?你真放下了,你真相应。如果对这个世间还有分别,有少少的执著,我们就迷了。
所以在这个世间要用什么心态来修行?就是普贤菩萨的十愿。净宗确确实实是修普贤行,本经第二品「德遵普贤」,普贤这个十愿相应,就跟极乐世界依正相应。第一个,要把心量拓开,没有自己,礼敬诸佛。谁是诸佛?一切众生是诸佛,树木花草是诸佛,山河大地是诸佛,没有一样不是诸佛。我们用真诚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这叫礼敬。在一切人事物里修什么?修清净平等觉。我们是不是清净心对大众?一念不生是清净心,起一念贪爱就错了,心就不清净;起一念我、人,你就有分别,分别就不平等,平等里头没有分别;起一个念头就是妄想,妄想就不觉了。所以清净平等觉是我们修行的标准。清净平等觉就是真心,清净平等觉统统现前,你就是法身菩萨。我们做不到,做不到,行,只要有一个就行,有清净,平等我还没有,觉也没有,我只做到清净,行,就能往生。清净心里头没有杂念,有妄想、有杂念,就不清净了。
「又《无量寿起信论》云:须知持名一法,最为简要」,简单扼要。「行者初发心时,贵有定课」,修行的人,初学最重要的是有定课,每天必须把它做完。「每日或千声」,我定课我一天念一千声佛号,念珠一串一百零八,念十串,「或万声」。工作很忙,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一千声好念,早晨起来念五百声,晚上睡觉之前念五百声,不耽误事情。如果退休了,没有工作,你就可以定一万声、两万声,随自己定。定了之后,一定要坚持,不能打折扣,打折扣就退转了。所以,先定的少一点,慢慢增加,你是天天在进步。一下定个好多,念不了了,慢慢往下减,你是退步,那个现象不好。宁愿少定,一定做完,这叫定课。不是在定课叫散课,散课有空就念。不要把佛号忘记掉,要把佛号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或十万声」。我们知道,黄念祖老居士往生,前六个月,他老人家一天念十四万声,念了半年走的。十四万声是追顶念佛,杂念进不去。「从少至多,由散入定,随其念力,俱可往生」,就是统统可以往生,只要你真信、真愿、真念,念多、念少决定都可以往生。要念佛,为什么?不念佛,他就有杂念。杂念就是造业,善念造三善道,恶念造三恶道,怎么能跟念佛相比?所以这个事情重要!
心念不能集中,今天早晨,初来的这个李居士告诉我,他学佛也不少年,念头不能集中。他用的方法就是念经,念经能集中,一天念四、五个小时行,念佛不行,念佛妄想、杂念太多。我相信像他这种状况的人很多,不是他一个,肯定占大多数。那怎么办?早晚定课念佛。能看经,最好就读《无量寿经》,看这部注解,不要看别的,就看一样。他《华严经》念了不少年,问我要不要改?我说念熟了一样的,你就念《华严经》好了,《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你念到哪天不想念了可以改,《华严经》告一个结束,专念这部经。念这部经就专想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念得很熟,时时刻刻极乐世界会在你脑海里头浮现出来,这都叫忆佛。口念佛,心里头想佛,这个好,没有其他的妄想。
「《安乐集》云: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你看,念老为了这句话,一心称念,举这么多的经论、祖师大德的注疏来说明。不是一个人说的,大家都这个说法,佛不是在一部经上讲的,在很多经上都讲,苦口婆心的劝告我们。「今劝后代学者」,我们都包括在这里头,「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你要是会二谛,二谛是真谛跟俗谛,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就是依二谛而说法。真谛是佛自己亲证的境界,念佛法门是亲证境界,是真谛,俗谛是我们一般人的常识。世尊教学不离开这个原则,依真谛契理,依俗谛契机,世间一般人不难接受。但知,就是只要知道,念念不可得,这是智慧门。念念不可得,依然是念念不断。这里头有真有俗,你看,知道念念不可得,这是智慧门,又念念相续不间断,那是什么?福德门,福慧双修。「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真俗二谛都在里面,真俗圆融,没有偏在一边。「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这佛常常说的。菩萨,我们看到很羡慕,尤其恒以,恒是什么?不间断,永远都是以功德智慧修行。今天我们也当菩萨了,我们知道了,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功德门;知道念念不可得,这是智慧门。我们跟菩萨没有两样,修的就是大菩萨的行门。
「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你要做不到,只抓住一样,我就念念不间断。我有功德门没有智慧门,能不能往生?能,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如果有智慧门,就生实报庄严土。可是我们自己不要去计较,不要好胜,我一定要争取上上品往生,不需要,这个念头是不好的念头,可能造成障碍。我就一心一意,什么都不想,只要到极乐世界,什么品位都可以,你就得大自在了。又何况到极乐世界,你的品位从下到上天天提升。极乐世界确实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在极乐世界你看不到三辈九品。为什么?它都平等,这是极乐世界专有,其他诸佛世界全没有。平等,第一个身相平等。身,紫磨真金色身,金刚不坏身;相,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人间天上找不到,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
生到,生的时候是在莲花。我们这个地方只要发心念佛,我真信、真愿,极乐世界就一朵莲花,花苞就出现了。这花苞上有你的名字,将来往生,佛就拿这朵花来接引你。你念佛的功德愈大、念得愈勤,花就愈大,花的大小是你自己功德成就的。我们要真知道这桩事情,我相信你一定天天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花愈念愈大。这是什么?这是你带得去的,你念这个世界,不管念什么,你走了之后一样都带不去,你念它干什么?白念了。念阿弥陀佛是真念,还带得走的,这个可得记住。用真诚心,那个莲花光色愈来愈好,愈来愈大。修净土的人要把这个当作我一生第一桩大事,我要真干,别的是小事,统统可以放下。这个五句话是定心丸。我们初学的人未能破相,这凡夫,但能依相专至,这个法门指方立相,它不教你修空观,指定方向,西方是指方向。立相是什么?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不是离相,离相很难,初学没有功夫的人,离相等於落空,摸不到边际。所以这个有相。只要专念,没有一个不往生,不须疑也,不要怀疑。
「现世行人」,这是讲我们现在现前修净土的人,实实在在应该「谛信此说」,谛是真实,真实相信这个说法。「不必先求离相」,这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不必求离相。「但当老实持名,依相专至,无不往生」,只要真信、真愿、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此实为众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针也」,用这个指针指示你正确的方向,了生死、出轮回的方向,我们要真干。
再看底下一段,「上」,上面,以上,「广引经论」,他引用了许多的经,跟祖师大德注疏,这叫做论,「以明持名念佛殊胜利益」,世间什么样的利益都无法跟它相比。所以念佛人能把世间所有利益一时放下,不再去理它。为什么?世间利益你要想通,得不到,死了之后一样带不去。名闻利养带不去、功名富贵带不去,金银财宝都带不去,你再亲爱的人也带不去,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去的。但是,念佛的功德是决定带去。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带得去的真干,带不去的不干,这个道理要懂,不能浪费时间。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时间,其他的不足以宝贵。时间不能空过,时间一定要念佛!一句佛号,句句佛号,都是真实智慧、真实功德。我要求智慧,我要修功德,就念佛。念佛的智慧、功德是所有行门里头都没有法子跟它相比的,最殊胜的智慧功德。
「至於持念而云专念」,小本《弥陀经》上说执持名号,这个经上讲一向专念。「如《观念法门》所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人的根性「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佛都劝这个,普遍的劝大家。佛对谁劝念佛?对上上根人,不是对下根人。为什么?上上根人他能相信,中下根人不相信。古德有所谓「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国古人常说的,上智,上上根人,下愚,下下根人。下下根人,要观察他有没有善根福德。为什么下下根人他有善根福德?前辈子修的。前辈既然修的善根福德,为什么这一辈子会堕到下下根人?临命终时一念不善。因为人投胎,最后一念关系来生很大,所以临终一念欢喜、善念,决定不堕恶道。这个自己都不能把握,临终时候晓得发生什么状况?除非是预知时至,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不要人助念。锅漏匠没人做助念;四十年前,我们将军乡的老太太也是三年念佛往生,没有人助念。我在美国看到也是一位老太太,念佛坐著往生的,自己写了遗嘱,而且还给儿孙都做了孝服,一切都准备很好,她走了,没有人助念。她不告诉人,告诉人,怕人打闲岔,扰乱她。这些人真往生了,助念的还未必可靠,这真走了,走得干净俐落,都是真正念佛人。
《观念法门》里面所说的,它有问,下面有个问,「五种因缘(指五念门),皆是净业。何特於念佛行,专置一向之言?」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五种念佛,这是天台大师所说的,这五念门全是净业,都是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特别於念佛这一门,专置一向?这什么意思?「答,此有三义:一、谓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这一向是什么?其他的我都不学了,都放下。《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统统放下。这是对其他的诸行,就是六度万行,对它说的。念佛,就专立这念佛一门,我就这一门深入,所以加个一向,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决定成就。一心向著这一门,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从废立上说的。第二,「为助念佛之正业,而说诸行之助业」。这一向专念,这是正业。净宗也有说正助双修,什么是正?一向专念是正,六度万行是助,也可以这样说法。莲池大师他老人家说,一向专念是正,也用一向专念为助,他正助统统是一向专念。第三个,「以念佛而为正,以诸行而为傍。故云一向」。
下面「释其义」,下面解释上面三句问答的意思。一向专念有下面三个意思,第一个,「废舍余行,专立念佛,单提一句佛号,一门深入,不杂他法。诸行俱废,唯立念佛名号一法,是名一向专念」。这个是专中之专,全部可以放下。这就是我们常常见到的阿公阿婆,他们就这个行法。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好像一年到头他都不会讲话,你问他什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跟他讲什么,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听清楚,他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回答你。这就是这一门,决定得生,而且品位非常高。为什么?他专到极处了,他用的心是真心,他没有妄想、他没有杂念、他没有怀疑,所以用真心。这样的人我们对他要特别尊敬,要把他当作一尊佛来看待,礼敬诸佛,这是诸佛的样子。一个道场有这么一、二个人,这个道场有福报,有真修行人,有佛菩萨在。开利法师到我这里来看我,我跟他提到这桩事情,他说他们寺庙里头有三、四个。我说那还得了!我就告诉他,对他们一定要尊重,那是佛在那里做榜样。一个寺庙要有三四个人、五六个人这样修的话,这个道场决定兴旺。因为他们决定往生,而且都是很好的品位,绝对不在中下。
第二,「唯以念佛为正业。为助此正业」,帮助这个正业,「而修诸行。念佛为主,余行为助。主摄诸助,助随於主。主助圆融,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故亦名一向专念」,也行,一向专念也可以这个说法。这就是有主有助,正助双修。这样修行的人也很多,也是多数。前面那一种少数,我们说他是专中之专。这第二种也算是一向专念,它里面有修六度万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他还用这个功夫。前面断恶修善统统是一句名号,他一点都不夹杂。
第三,「以念佛为正,余行为傍。正傍有别,主次分明」。正修跟傍修,像学校读书一样,有主修的课门,有选修的课门,选修是傍,主修是正。「一向念佛为主,虽不舍余修,仍可名为一向专念」。为什么?他就是修其他的,也是把它回向作净土,这就是一向专念。像佛门里头,有禅净双修,以净为主,以禅为傍;或者是净密双修,以净土为正,以持咒为傍也行。这种人也不少,他并不是密宗,他用往生咒,也算是一向专念。每天不但念佛,他念往生咒,念一百零八遍,或者念二百遍、三百遍,这也行,祖师大德里头也有用这个方法。「此论甚妥」,这三个说法都是很妥当。「是以念佛行人,莫不兼修礼拜、作愿、回向」,但是这些统统回向净土。礼拜,专拜阿弥陀佛;作愿,愿愿求生净土,决定没有一个愿,求满现前的欲望,没有这个必要,愿愿都要回向净土,这就对了。
「依据上说,则念佛之人,或兼持往生」,就是往生咒,或者持大悲咒,或者持准提咒,「或兼持诵《心经》或《金刚经》」,都可以,「只须主助分明,念佛绵密,亦皆不违於一向专念也」。甚至於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要问,善财童子算不算一向专念?算,他确实是一向专念。我们从他第一个善知识,第一个善知识代表先入为主,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修般舟三昧,专修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这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所以它叫佛立三昧。他只有站著、只有走动,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著,九十天。所以,要体力很好,多半是年轻人可以,年老的就不行,没有体力了,精进念佛。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善财童子去参访他,这就知道,善财童子专修念佛法门。
再看最后一个,一头一尾,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才晓得,善财童子是专修净土。你从一头一尾,当中那个参学,那就是助行、傍行,是他的助行跟傍行。为什么?他要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要懂得一切法门,什么样人用什么样方法度他,所以他广学多闻。学了之后,我们看最后这句话,「恋德礼辞」,恋德是什么?感恩,感谢善知识教我这些;礼辞是什么意思?礼拜,感恩,辞是不学这个法门,还是老实念佛,没有改变自己主修的。正修的、主修的没有改变,不受影响,这可以。他助修的目的何在?目的是广度一切众生。先以善巧方便让他生欢喜心,慢慢再提醒他,再劝他学念佛法门,用意在此地。学无量法门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为自己,一句弥陀念到底,这为自己。所以,为自己、为别人很清楚,为自己是正,为别人是助。这个道理懂得了,只须主助分明,念佛绵密,自己平常一空下来,一句佛号念到底,皆不违於一向专念。
「《无量寿起信论》更彰此旨」,彰是说明白、说清楚,彰显这个宗旨。「论曰:行者」,行者是念佛人,修学净土的人,「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发了菩提心,那就是菩萨,菩萨自行化他。「於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这个讲得很清楚。菩萨於世间法、出世间法,所有一毫之善,这是讲小善,一点点小善都不舍弃;乃至无边功德,这是大善。小善、大善,遇到缘都应该要做,没有缘不要去找,随缘不攀缘,这个就对了。
度众生这个事情是长远的,不能够急躁,缘不成熟,你想帮忙帮不上。为什么?他不接受。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但是菩萨慈悲,菩萨真的是往教,看到众生缘快要熟了,还没有熟,他想方法把它促成,促成之后主动去找他。所以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众生没请,菩萨就来了。佛不会做这个事情,佛是一定要来请,他代表师道,师道尊严,不请不会来的。菩萨可以,阿罗汉、辟支佛他们跟佛一样,你不请他他不会来。所以,菩萨特别显得慈悲,众生不请,菩萨自己来了。菩萨一定知道这个众生善根成熟了,善根没有成熟,菩萨也不会来。菩萨用深心、用至诚心回向极乐,一丝毫的善、功德统统回向,绝不求世间的福报。
「不必弃舍百为,乃名专念,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这个理说得好、说得透!所以,真正念佛人也不需要把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放下、舍弃,没有这个必要。干这一切事情还是一向专念,什么原因?佛性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就是没有取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不是阿弥陀佛、无不是极乐世界,所以於一切法没有舍也没有取。普贤菩萨教给我们,随喜功德,恒顺众生,这是净宗的法门。净宗是大乘,不是小乘,净宗是圆顿,不是小法。
下面这几句话是念老说的,「此论甚契时机」,这个说法非常适合於现代这个时期。「当前世人,世事繁多,颇难摒除净尽,终日念佛」,叫现在人把所有工作放下,专门来念佛,他做不到!「但能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事来便做,事去即念。世法本无碍於佛法,何况更以世出世间,一切善行,以至诚心,回向极乐。故亦名一向专念」。这个对现在人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不至於误会。念佛这个法门原来这么样活泼、这样的圆融,一点障碍都没有,无论你干哪一个行业都没有妨碍,这个法门圆极、顿极。这八个字非常好,事来便做,有缘遇到你就干,干完之后就好好念佛,事做完了别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错了。要学菩萨,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是什么?不放在心上。同时,念佛人可以利益一切众生,不是做自了汉,别人都不管,不是这个意思。
「据《起信论》,兼行世善」,这个《起信论》是《无量寿经起信论》,不是《大乘起信论》,彭际清居士作的。兼行世善,「尚得名为一向专念,更何况兼修余出世法」,这话说得好!兼修世间的善法,都可以称为一向专念,他把这些善法功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何况兼修佛门里面其他的法门。兼修禅、兼修密、兼修天台、兼修华严都可以,只要是你心定在一个方向,我不求别的,只求往生极乐世界。「例如:蕅益大师《梵室偶谈》」,这本书是蕅益大师的小品文章,写得非常好,这个里头有这么一段。「又禅者欲生西方」,参禅的人想往生极乐世界,「不必改为念佛」,他参禅了,用不著把参究放下改成念佛,不必,「但具信愿,则参禅即净土行也」,这是对的。参禅是修清净心,最后那一念,临终最后那一念,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就能往生。为什么?符合第十八愿,十八愿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得生。平常所修的功德统统回向,临终一念就往生了。
「又大师曾掩关结坛」,这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自己,他是专修净土,净土宗的祖师,他曾经闭关结坛,「持往生咒,求生净土」,他不是念佛号,念往生咒。往生咒里面有曾经说过,持满三十万遍往生咒,就能见阿弥陀佛。「并作长偈为誓」,他还有长偈,发的誓愿。「偈云: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像打佛七一样,他不是念佛,「专持往生咒」,七天,跟打佛七一样,但是他念往生咒,不是念阿弥陀佛。「唯除食睡时」,除了吃饭、睡眠,这时候念咒停止,不是吃饭、睡眠,往生咒念念相续不中断。「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安养就是极乐世界,以这个功德决定求生极乐世界。「足证但具往生信愿,则参禅持咒皆净土行也」。
「又著《弥陀圆中钞》」,《圆中钞》,「之幽溪大师」,幽溪大师是专修净土的,一向专念的,但是他修的东西很多,他也往生极乐世界了。幽溪大师一生修《法华》,修《大悲》,《大悲咒》,修《般若经》的《光明》,修《弥陀经》,还修《楞严经》。这是讲的忏法,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楞严忏,「等忏无虚日」,他天天修。看他修得好像很杂,修得很多。「临终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复高唱经题者再」。他临终不是念阿弥陀佛,临终最后一念是《妙法莲华经》,他也往生了。《弥陀圆中钞》是《弥陀经》三个最主要的注解,第一个是莲池大师的《疏钞》,第二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第三个就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阿弥陀经》三大注解。他这种修行的方法都是修净土,心在净土、心在弥陀。换句话说,你修学其他的法门回向,都能成就。
我们根据这个原理,我告诉不同宗教的朋友,基督教,你们天天学习《圣经》,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也能往生。临命终时,向上帝祈祷,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帝也欢喜,好!到那里去成就智慧,回来帮助苦难众生。不必改!一定要知道,所有圣贤、所有的神圣,全是自性变现的,自性弥陀、自性观音、自性基督、自性梵天,统统是!所以,任何一个行门,只要心是求生极乐世界,目的是亲近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学智慧,跟阿弥陀佛修福德,没有一个不成就。阿弥陀佛心量很大,不是说你不念我的名我就不来接你,不是。蕅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只要有信有愿,修什么功德都可以往生,有信有愿;你功夫深浅,是往生之后品位高下不一样。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
从这个地方看,净土真正不可思议,不但统摄一切诸佛的佛法,统摄所有宗教,乃至於一切圣贤之法都在其中。我们修孝悌忠信能不能往生?能。为什么?都能发菩提心,它跟菩提心相应,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大悲心,相应。以真诚心来帮助苦难众生,做这些好事、善事,把这些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跟阿弥陀佛的缘就结上了。如果求人天福报,那就不相应。不求人天福报,只求往生净土,亲近弥陀。这是一种说法。那为什么佛劝我们念佛?正因为这一句名号,具足一切诸佛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功德的大圆满,这个是没有法子相比的。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可以修别的,真正透彻明了,他不会修别的。像莲池大师一样,我以念佛为正修,还以念佛为助修。这是什么?这是完全透彻明了了,一切功德里头取最殊胜、最圆满的、最究竟的,无过於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下面还有说,但是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四十五页倒数第四行,从第二句看起:
「又《安乐集》引证《观佛三昧经》云: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这个也都在表法,告诉我们,世出世间的学术最重要是要能够得其用途,真实的利益。再高、再深、再妙的东西,如果我们学了,跟我们的生活、工作不相关,这就毫无意义。这也说明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些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有智慧的人,他们教学一定是观机施教。不是为自己,是为所学的大众,要让大众完全能接受,所谓契理要契机,不契机等於白说了,一定要契机。一般凡夫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佛地果德,真如实相,这要什么样的根机才能学习?一般说的是法身菩萨,是实报庄严土的课程,不适合人天凡夫的程度。世尊的父王也是凡夫,示现是个凡夫,凡夫一定要学凡夫能够契入的境界。凡夫能契入最微妙的境界、最殊胜的境界,无过於极乐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要劝父王行念佛三昧,道理在此地。这我们能做到,真如实相做不到,第一义空也做不到。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念佛的功德是什么样子?佛用个比喻来说,「佛告父王:如伊兰林」,这做个比喻。伊兰是树木,这个树林,这个树气味很难闻,有四十由旬那么大,这么大一块土地全是伊兰。这里头「有一棵牛头栴檀」,牛头栴檀是最好的香料,我们讲檀香,牛头栴檀是檀香里面最好的。有一棵这个树怎么样?虽有根有芽,还没有出土,埋在土地上,「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这片树林里头,只有很难闻的气味,没有香味。「若有噉其华果,发狂而死」,气味不好,它有毒,如果有人吃它的花跟果实,就会发狂而死,这中毒,严重的中毒现象。「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这棵栴檀树慢慢长出来了。「才欲成树」,这是个小树,不是大树,算是成树了,有一人高以上,这叫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你看一棵栴檀树,能够让一片伊兰林把那个难闻的气味全部改变了。「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真的太稀有了,四十由旬,很大一片伊兰林,一棵栴檀树就把它改变了。
「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这生死中就好比是伊兰林,念佛之心就好比栴檀树。「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佛讲这个伊兰林就比喻娑婆世界,这个世界众生造恶业、受恶报,苦不堪言,这一棵栴檀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净宗法门。这个法门确实有这么大的力量,教人在六道轮回里头念佛求生净土,一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就像上面比喻一样,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这是这个法门容易。系念是心里头真正有佛,这句话就是《大势至圆通章》上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是心里面想,心想著佛,口念佛的名号,这系念不止,相续不断,这个人决定会生在佛前,往生极乐世界。
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到极乐世界自然就化解了;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到极乐世界自然就没有了。一切法门都得断烦恼、消业障才能成就,才能向上提升,这个法门不需要。业障怎么消的?烦恼怎么断的?就这一句佛号系念不止,不知不觉的烦恼习气都没有了,不必刻意去断烦恼、去消业障,自然就化解。这个佛号功德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真正不可思议。他的成就,成大慈悲,大慈悲是法身菩萨才有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如彼香树,改变伊兰林,把我们无始劫以来在六道轮回里面造作这些恶业、这些习气,到极乐世界全都改变了。这个功德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是他力法门,不是自力,八万四千法门靠自己,念佛这个法门完全靠阿弥陀佛。所以对阿弥陀佛不能有丝毫怀疑,要真诚的真信、真愿。
底下说,「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众罪。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这个业是净业,这个道是往生净土成佛之道,就妥了!「又《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穷尽」,用《大悲经》来做证明,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一称佛名,这不是多,念一声佛号,这个善根就能入涅盘界,涅盘界是成佛。如来果地上的功德不可穷尽,为什么?果地是自性,自性功德无量无边、无有穷尽。这个不是修来的,自性本自具足。
《称扬诸佛功德经》,念老在这里举了很多例子,证明这桩事情。佛在许多经里面都说,不是只说一次。「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无量寿如来就是阿弥陀佛,能听到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听了之后「一心信乐」,一心是真心,三心二意是妄心,一心信乐就是真的相信,没有丝毫疑虑,乐是爱好、欢喜,真信、真欢喜。「持讽诵念」,持讽是唱名号,诵念是一个一个字念名号,都可以。用什么音调唱名号都行,关键在一心信乐。「其人当得无量之福」,念佛人福报无量,为什么?因为名号的福报不可思议,无量寿代表福,无量光代表智慧。「永当远离三途之厄。命终之后,皆得往生彼佛刹土」。一个真正念佛人,什么障碍都能化解,什么灾难都能够免除,来生决定不会有三途的恶报。即使像前面所说的,我们在这世间造了很重的罪业,五逆十恶,毁谤正法,这是无间地狱的果报,都能够化解,命终之后决定得生净土。
「又《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愚痴鲁钝,没有智慧,「观不能解」,这是修其他的法门,观是止观。解都不能,何况修?那当然更不知道怎么个修法。「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这持名,方便当中的方便,你只要教他念佛的声音相续不间断。谛闲老和尚教他锅漏匠的这个徒弟,就教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他这个徒弟很老实,完全接受,依教奉行,三年就成功了。这个成就不可思议!谛闲法师对一般人的赞叹,无论是修学哪个法门,对锅漏匠的赞叹,赞叹到极处!说「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比不上你」,弘宗,弘扬禅宗的大德,演教是讲经教学的大德,都不能跟你比,你这三年成就太大了。证明什么?证明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别人苦修几十年不如他三年,他三年超过了,超过太多了。这法门殊胜。
名号功德我们想不通,看到这些人修学,才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净土圣贤录》里头记载的莹珂法师,宋朝时候人,虽然出家,破戒,不守清规。他还是算有善根,他相信因果,自己常常反省,出家所作所为必定堕无间地狱。想到地狱他就害怕了,知道这个地方不能去,太苦了。问同伴,同参道友,有没有方法能救他?有一个同学送一本《往生传》给他看,他每看到一个人念佛往生都很感动、都流泪。看完之后,下定决心,念佛求生净土。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不吃饭、不睡觉,这一声佛号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真诚心,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示现在他面前,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到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这等於说是授记。可是莹珂确实很难得,他跟阿弥陀佛说,我的劣根性太重了,禁不起诱惑,人家一引诱我肯定又干坏事,那十年不晓得干多少坏事,我十年寿命不要了,现在跟你去。阿弥陀佛也同意了,告诉他,那这样,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
他把房门打开,告诉寺庙里的同参道友,把这个事情告诉大家,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来接我往生。没人相信,像你这样的人,你怎么能往生?好在三天不长,我们就等著看,看你三天是真的还是假的!结果三天之后,真的,三天之后,他请求大家念佛送他往生。每个人都欢喜,看你是真是假!念到一刻钟,古时候一刻大概是我们现在半个多钟点的样子,因为古时候一个时辰是现在两小时,子丑寅卯。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来接他。别人看不见,他看见,告诉大家,佛来接引他,他就走了。真的,不是假的,真走了。这个对於寺庙里头大众,大家都亲眼看到的,这个鼓励太大了!所以每个人都死心塌地念佛了。这桩事情记载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都有记载。后人读到他这一段公案,对念佛的信心自然就生起,这个功德大了,这一表演度了多少人。出家破戒、造罪业的人,你看真正忏悔、真正认错,都能往生。这《文殊般若经》。
再看《净修捷要》,这是夏莲老的著作,「赞念佛法门云」,赞叹念佛法门,「六字统摄万法」,六字是南无阿弥陀佛,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叫万法,这一句名号全部把它包括,一法都不漏。「一门即是普门」,这一门就是念佛,一向专念,这一门就是普门,像观世音菩萨所说的。普门是什么?一切法门叫普门。「全事即理,全妄归真」。念佛是事,事跟理是一不是二。理是自性,这一句佛号就是自性,念念不间断,自性自然流露。全妄即真,事是妄,为什么?它是生灭法;理是真的,理不是生灭法,理是永恒不灭,不生不灭。「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就是这一念真诚心与性完全相应。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全性起修。六根从六尘境界里头收回来,也就是我们常讲,把散乱的心,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叫都摄六根。统统放下,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清净平等是真心,这全性起修。净念相继,念是念佛,净这个意思是没有怀疑、没有夹杂,这就叫净念,也就是清净心,用这个心来念佛。相继是不间断,一句一句接下去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广学原为深入」,广学是学经教。有这个缘分,有这个机会,可以广学。广学的目的在哪里?是在深入,深入经藏。你把这些理、事、境界搞明白、搞透彻了,这才能断疑生信,破迷开悟,它有这个好处。「专修即是总持」,这一句佛号念到底,这是专修。广学深入是解门,专修这是行门,解行相应。那个不解,不解只要有善根,行。对净宗一无所知,叫他念他就老实念,叫他相续他真的就不断,这善根深厚。善根是过去生中培植的,生生世世,绝不是一世。《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就说明,只要是念佛往生的,决定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三多。这个三多往往自己不知道,佛知道,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你就知道了。从解入的,他知道。为什么?他学了很久,学了很多年,在经教里面得到的信息,他相信了,不怀疑了,这个自己清楚。但是行门完全相同,还是要专修。专修即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无过於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真的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也就是行门最高的纲领。这个一修一切修,一句佛号,无量无边法门、行法都在其中。这桩事情知道的人真的不多,真知道了他能不干吗?真知道的,他能把时间浪费吗?决定不肯。
我们看到最典型的、最好的榜样,这些阿公阿婆,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满面笑容。满面笑容是什么?欢喜,他没有烦恼、他没有忧虑,他快乐无比。快乐从哪里来?从念佛来的,愈念愈欢喜、愈念愈快乐,尝到法味了。凡是念佛念得没有欢喜心,念得很辛苦,那都是不如法,都有障碍,心地不清净,还有妄想、还有杂念,才会产生这个现象。如果念佛的心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决定是欢喜,入这个境界欲罢不能,你叫他不吃饭,行,你叫他不睡觉也行,你叫他不念佛,不行。人在这个境界当中,他怎么会不往生?肯定往生,而且肯定品位很高。「声声唤醒自己」,这个自己是真我,不是肉身的我,是我们的灵性。「念念不离本尊」,本尊是阿弥陀佛,自己跟阿弥陀佛融成一体了,确确实实契入「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
「又云: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寿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我现在发心念佛,我开始觉悟了。「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彼是极乐世界,依就是报土,正就是报身,依阿弥陀佛报身,依阿弥陀佛的报土,显我自心。这是生哪里?这是生实报庄严土。「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始觉就是本觉,本觉就是始觉,事上有始本,理上只有一个觉。这个觉是性德,性德当中的第一德。直趋觉路,这个觉路,无上菩提,妙觉佛果。「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暂尔是极其短暂,念头错了,相违背,无明就是迷,你就迷了。所以,念念不相违背。念念不相违背,自己跟弥陀、跟极乐世界决定是一体,决定是念念相应。念念相应怎么修?对这个世间一切万法,知道相有性空、事有理无。所以,无论什么境界,绝对不会起贪瞋痴慢,绝对不会有念头想占有、想控制。这就是什么?你真放下了,你真相应。如果对这个世间还有分别,有少少的执著,我们就迷了。
所以在这个世间要用什么心态来修行?就是普贤菩萨的十愿。净宗确确实实是修普贤行,本经第二品「德遵普贤」,普贤这个十愿相应,就跟极乐世界依正相应。第一个,要把心量拓开,没有自己,礼敬诸佛。谁是诸佛?一切众生是诸佛,树木花草是诸佛,山河大地是诸佛,没有一样不是诸佛。我们用真诚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这叫礼敬。在一切人事物里修什么?修清净平等觉。我们是不是清净心对大众?一念不生是清净心,起一念贪爱就错了,心就不清净;起一念我、人,你就有分别,分别就不平等,平等里头没有分别;起一个念头就是妄想,妄想就不觉了。所以清净平等觉是我们修行的标准。清净平等觉就是真心,清净平等觉统统现前,你就是法身菩萨。我们做不到,做不到,行,只要有一个就行,有清净,平等我还没有,觉也没有,我只做到清净,行,就能往生。清净心里头没有杂念,有妄想、有杂念,就不清净了。
「又《无量寿起信论》云:须知持名一法,最为简要」,简单扼要。「行者初发心时,贵有定课」,修行的人,初学最重要的是有定课,每天必须把它做完。「每日或千声」,我定课我一天念一千声佛号,念珠一串一百零八,念十串,「或万声」。工作很忙,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一千声好念,早晨起来念五百声,晚上睡觉之前念五百声,不耽误事情。如果退休了,没有工作,你就可以定一万声、两万声,随自己定。定了之后,一定要坚持,不能打折扣,打折扣就退转了。所以,先定的少一点,慢慢增加,你是天天在进步。一下定个好多,念不了了,慢慢往下减,你是退步,那个现象不好。宁愿少定,一定做完,这叫定课。不是在定课叫散课,散课有空就念。不要把佛号忘记掉,要把佛号看作是自己的生命。「或十万声」。我们知道,黄念祖老居士往生,前六个月,他老人家一天念十四万声,念了半年走的。十四万声是追顶念佛,杂念进不去。「从少至多,由散入定,随其念力,俱可往生」,就是统统可以往生,只要你真信、真愿、真念,念多、念少决定都可以往生。要念佛,为什么?不念佛,他就有杂念。杂念就是造业,善念造三善道,恶念造三恶道,怎么能跟念佛相比?所以这个事情重要!
心念不能集中,今天早晨,初来的这个李居士告诉我,他学佛也不少年,念头不能集中。他用的方法就是念经,念经能集中,一天念四、五个小时行,念佛不行,念佛妄想、杂念太多。我相信像他这种状况的人很多,不是他一个,肯定占大多数。那怎么办?早晚定课念佛。能看经,最好就读《无量寿经》,看这部注解,不要看别的,就看一样。他《华严经》念了不少年,问我要不要改?我说念熟了一样的,你就念《华严经》好了,《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你念到哪天不想念了可以改,《华严经》告一个结束,专念这部经。念这部经就专想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念得很熟,时时刻刻极乐世界会在你脑海里头浮现出来,这都叫忆佛。口念佛,心里头想佛,这个好,没有其他的妄想。
「《安乐集》云: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你看,念老为了这句话,一心称念,举这么多的经论、祖师大德的注疏来说明。不是一个人说的,大家都这个说法,佛不是在一部经上讲的,在很多经上都讲,苦口婆心的劝告我们。「今劝后代学者」,我们都包括在这里头,「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你要是会二谛,二谛是真谛跟俗谛,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教学,就是依二谛而说法。真谛是佛自己亲证的境界,念佛法门是亲证境界,是真谛,俗谛是我们一般人的常识。世尊教学不离开这个原则,依真谛契理,依俗谛契机,世间一般人不难接受。但知,就是只要知道,念念不可得,这是智慧门。念念不可得,依然是念念不断。这里头有真有俗,你看,知道念念不可得,这是智慧门,又念念相续不间断,那是什么?福德门,福慧双修。「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真俗二谛都在里面,真俗圆融,没有偏在一边。「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这佛常常说的。菩萨,我们看到很羡慕,尤其恒以,恒是什么?不间断,永远都是以功德智慧修行。今天我们也当菩萨了,我们知道了,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功德门;知道念念不可得,这是智慧门。我们跟菩萨没有两样,修的就是大菩萨的行门。
「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你要做不到,只抓住一样,我就念念不间断。我有功德门没有智慧门,能不能往生?能,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如果有智慧门,就生实报庄严土。可是我们自己不要去计较,不要好胜,我一定要争取上上品往生,不需要,这个念头是不好的念头,可能造成障碍。我就一心一意,什么都不想,只要到极乐世界,什么品位都可以,你就得大自在了。又何况到极乐世界,你的品位从下到上天天提升。极乐世界确实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在极乐世界你看不到三辈九品。为什么?它都平等,这是极乐世界专有,其他诸佛世界全没有。平等,第一个身相平等。身,紫磨真金色身,金刚不坏身;相,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人间天上找不到,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
生到,生的时候是在莲花。我们这个地方只要发心念佛,我真信、真愿,极乐世界就一朵莲花,花苞就出现了。这花苞上有你的名字,将来往生,佛就拿这朵花来接引你。你念佛的功德愈大、念得愈勤,花就愈大,花的大小是你自己功德成就的。我们要真知道这桩事情,我相信你一定天天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花愈念愈大。这是什么?这是你带得去的,你念这个世界,不管念什么,你走了之后一样都带不去,你念它干什么?白念了。念阿弥陀佛是真念,还带得走的,这个可得记住。用真诚心,那个莲花光色愈来愈好,愈来愈大。修净土的人要把这个当作我一生第一桩大事,我要真干,别的是小事,统统可以放下。这个五句话是定心丸。我们初学的人未能破相,这凡夫,但能依相专至,这个法门指方立相,它不教你修空观,指定方向,西方是指方向。立相是什么?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不是离相,离相很难,初学没有功夫的人,离相等於落空,摸不到边际。所以这个有相。只要专念,没有一个不往生,不须疑也,不要怀疑。
「现世行人」,这是讲我们现在现前修净土的人,实实在在应该「谛信此说」,谛是真实,真实相信这个说法。「不必先求离相」,这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不必求离相。「但当老实持名,依相专至,无不往生」,只要真信、真愿、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此实为众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针也」,用这个指针指示你正确的方向,了生死、出轮回的方向,我们要真干。
再看底下一段,「上」,上面,以上,「广引经论」,他引用了许多的经,跟祖师大德注疏,这叫做论,「以明持名念佛殊胜利益」,世间什么样的利益都无法跟它相比。所以念佛人能把世间所有利益一时放下,不再去理它。为什么?世间利益你要想通,得不到,死了之后一样带不去。名闻利养带不去、功名富贵带不去,金银财宝都带不去,你再亲爱的人也带不去,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带去的。但是,念佛的功德是决定带去。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带得去的真干,带不去的不干,这个道理要懂,不能浪费时间。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时间,其他的不足以宝贵。时间不能空过,时间一定要念佛!一句佛号,句句佛号,都是真实智慧、真实功德。我要求智慧,我要修功德,就念佛。念佛的智慧、功德是所有行门里头都没有法子跟它相比的,最殊胜的智慧功德。
「至於持念而云专念」,小本《弥陀经》上说执持名号,这个经上讲一向专念。「如《观念法门》所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人的根性「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佛都劝这个,普遍的劝大家。佛对谁劝念佛?对上上根人,不是对下根人。为什么?上上根人他能相信,中下根人不相信。古德有所谓「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国古人常说的,上智,上上根人,下愚,下下根人。下下根人,要观察他有没有善根福德。为什么下下根人他有善根福德?前辈子修的。前辈既然修的善根福德,为什么这一辈子会堕到下下根人?临命终时一念不善。因为人投胎,最后一念关系来生很大,所以临终一念欢喜、善念,决定不堕恶道。这个自己都不能把握,临终时候晓得发生什么状况?除非是预知时至,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不要人助念。锅漏匠没人做助念;四十年前,我们将军乡的老太太也是三年念佛往生,没有人助念。我在美国看到也是一位老太太,念佛坐著往生的,自己写了遗嘱,而且还给儿孙都做了孝服,一切都准备很好,她走了,没有人助念。她不告诉人,告诉人,怕人打闲岔,扰乱她。这些人真往生了,助念的还未必可靠,这真走了,走得干净俐落,都是真正念佛人。
《观念法门》里面所说的,它有问,下面有个问,「五种因缘(指五念门),皆是净业。何特於念佛行,专置一向之言?」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五种念佛,这是天台大师所说的,这五念门全是净业,都是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特别於念佛这一门,专置一向?这什么意思?「答,此有三义:一、谓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这一向是什么?其他的我都不学了,都放下。《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统统放下。这是对其他的诸行,就是六度万行,对它说的。念佛,就专立这念佛一门,我就这一门深入,所以加个一向,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决定成就。一心向著这一门,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从废立上说的。第二,「为助念佛之正业,而说诸行之助业」。这一向专念,这是正业。净宗也有说正助双修,什么是正?一向专念是正,六度万行是助,也可以这样说法。莲池大师他老人家说,一向专念是正,也用一向专念为助,他正助统统是一向专念。第三个,「以念佛而为正,以诸行而为傍。故云一向」。
下面「释其义」,下面解释上面三句问答的意思。一向专念有下面三个意思,第一个,「废舍余行,专立念佛,单提一句佛号,一门深入,不杂他法。诸行俱废,唯立念佛名号一法,是名一向专念」。这个是专中之专,全部可以放下。这就是我们常常见到的阿公阿婆,他们就这个行法。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好像一年到头他都不会讲话,你问他什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跟他讲什么,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听清楚,他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回答你。这就是这一门,决定得生,而且品位非常高。为什么?他专到极处了,他用的心是真心,他没有妄想、他没有杂念、他没有怀疑,所以用真心。这样的人我们对他要特别尊敬,要把他当作一尊佛来看待,礼敬诸佛,这是诸佛的样子。一个道场有这么一、二个人,这个道场有福报,有真修行人,有佛菩萨在。开利法师到我这里来看我,我跟他提到这桩事情,他说他们寺庙里头有三、四个。我说那还得了!我就告诉他,对他们一定要尊重,那是佛在那里做榜样。一个寺庙要有三四个人、五六个人这样修的话,这个道场决定兴旺。因为他们决定往生,而且都是很好的品位,绝对不在中下。
第二,「唯以念佛为正业。为助此正业」,帮助这个正业,「而修诸行。念佛为主,余行为助。主摄诸助,助随於主。主助圆融,同入弥陀一乘愿海。故亦名一向专念」,也行,一向专念也可以这个说法。这就是有主有助,正助双修。这样修行的人也很多,也是多数。前面那一种少数,我们说他是专中之专。这第二种也算是一向专念,它里面有修六度万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他还用这个功夫。前面断恶修善统统是一句名号,他一点都不夹杂。
第三,「以念佛为正,余行为傍。正傍有别,主次分明」。正修跟傍修,像学校读书一样,有主修的课门,有选修的课门,选修是傍,主修是正。「一向念佛为主,虽不舍余修,仍可名为一向专念」。为什么?他就是修其他的,也是把它回向作净土,这就是一向专念。像佛门里头,有禅净双修,以净为主,以禅为傍;或者是净密双修,以净土为正,以持咒为傍也行。这种人也不少,他并不是密宗,他用往生咒,也算是一向专念。每天不但念佛,他念往生咒,念一百零八遍,或者念二百遍、三百遍,这也行,祖师大德里头也有用这个方法。「此论甚妥」,这三个说法都是很妥当。「是以念佛行人,莫不兼修礼拜、作愿、回向」,但是这些统统回向净土。礼拜,专拜阿弥陀佛;作愿,愿愿求生净土,决定没有一个愿,求满现前的欲望,没有这个必要,愿愿都要回向净土,这就对了。
「依据上说,则念佛之人,或兼持往生」,就是往生咒,或者持大悲咒,或者持准提咒,「或兼持诵《心经》或《金刚经》」,都可以,「只须主助分明,念佛绵密,亦皆不违於一向专念也」。甚至於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要问,善财童子算不算一向专念?算,他确实是一向专念。我们从他第一个善知识,第一个善知识代表先入为主,吉祥云比丘,他修什么?修般舟三昧,专修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这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所以它叫佛立三昧。他只有站著、只有走动,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著,九十天。所以,要体力很好,多半是年轻人可以,年老的就不行,没有体力了,精进念佛。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善财童子去参访他,这就知道,善财童子专修念佛法门。
再看最后一个,一头一尾,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才晓得,善财童子是专修净土。你从一头一尾,当中那个参学,那就是助行、傍行,是他的助行跟傍行。为什么?他要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要懂得一切法门,什么样人用什么样方法度他,所以他广学多闻。学了之后,我们看最后这句话,「恋德礼辞」,恋德是什么?感恩,感谢善知识教我这些;礼辞是什么意思?礼拜,感恩,辞是不学这个法门,还是老实念佛,没有改变自己主修的。正修的、主修的没有改变,不受影响,这可以。他助修的目的何在?目的是广度一切众生。先以善巧方便让他生欢喜心,慢慢再提醒他,再劝他学念佛法门,用意在此地。学无量法门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为自己,一句弥陀念到底,这为自己。所以,为自己、为别人很清楚,为自己是正,为别人是助。这个道理懂得了,只须主助分明,念佛绵密,自己平常一空下来,一句佛号念到底,皆不违於一向专念。
「《无量寿起信论》更彰此旨」,彰是说明白、说清楚,彰显这个宗旨。「论曰:行者」,行者是念佛人,修学净土的人,「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发了菩提心,那就是菩萨,菩萨自行化他。「於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这个讲得很清楚。菩萨於世间法、出世间法,所有一毫之善,这是讲小善,一点点小善都不舍弃;乃至无边功德,这是大善。小善、大善,遇到缘都应该要做,没有缘不要去找,随缘不攀缘,这个就对了。
度众生这个事情是长远的,不能够急躁,缘不成熟,你想帮忙帮不上。为什么?他不接受。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但是菩萨慈悲,菩萨真的是往教,看到众生缘快要熟了,还没有熟,他想方法把它促成,促成之后主动去找他。所以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众生没请,菩萨就来了。佛不会做这个事情,佛是一定要来请,他代表师道,师道尊严,不请不会来的。菩萨可以,阿罗汉、辟支佛他们跟佛一样,你不请他他不会来。所以,菩萨特别显得慈悲,众生不请,菩萨自己来了。菩萨一定知道这个众生善根成熟了,善根没有成熟,菩萨也不会来。菩萨用深心、用至诚心回向极乐,一丝毫的善、功德统统回向,绝不求世间的福报。
「不必弃舍百为,乃名专念,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舍,不名念佛故」。这个理说得好、说得透!所以,真正念佛人也不需要把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放下、舍弃,没有这个必要。干这一切事情还是一向专念,什么原因?佛性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就是没有取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不是阿弥陀佛、无不是极乐世界,所以於一切法没有舍也没有取。普贤菩萨教给我们,随喜功德,恒顺众生,这是净宗的法门。净宗是大乘,不是小乘,净宗是圆顿,不是小法。
下面这几句话是念老说的,「此论甚契时机」,这个说法非常适合於现代这个时期。「当前世人,世事繁多,颇难摒除净尽,终日念佛」,叫现在人把所有工作放下,专门来念佛,他做不到!「但能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事来便做,事去即念。世法本无碍於佛法,何况更以世出世间,一切善行,以至诚心,回向极乐。故亦名一向专念」。这个对现在人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不至於误会。念佛这个法门原来这么样活泼、这样的圆融,一点障碍都没有,无论你干哪一个行业都没有妨碍,这个法门圆极、顿极。这八个字非常好,事来便做,有缘遇到你就干,干完之后就好好念佛,事做完了别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错了。要学菩萨,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是什么?不放在心上。同时,念佛人可以利益一切众生,不是做自了汉,别人都不管,不是这个意思。
「据《起信论》,兼行世善」,这个《起信论》是《无量寿经起信论》,不是《大乘起信论》,彭际清居士作的。兼行世善,「尚得名为一向专念,更何况兼修余出世法」,这话说得好!兼修世间的善法,都可以称为一向专念,他把这些善法功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何况兼修佛门里面其他的法门。兼修禅、兼修密、兼修天台、兼修华严都可以,只要是你心定在一个方向,我不求别的,只求往生极乐世界。「例如:蕅益大师《梵室偶谈》」,这本书是蕅益大师的小品文章,写得非常好,这个里头有这么一段。「又禅者欲生西方」,参禅的人想往生极乐世界,「不必改为念佛」,他参禅了,用不著把参究放下改成念佛,不必,「但具信愿,则参禅即净土行也」,这是对的。参禅是修清净心,最后那一念,临终最后那一念,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就能往生。为什么?符合第十八愿,十八愿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得生。平常所修的功德统统回向,临终一念就往生了。
「又大师曾掩关结坛」,这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自己,他是专修净土,净土宗的祖师,他曾经闭关结坛,「持往生咒,求生净土」,他不是念佛号,念往生咒。往生咒里面有曾经说过,持满三十万遍往生咒,就能见阿弥陀佛。「并作长偈为誓」,他还有长偈,发的誓愿。「偈云: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结一七净坛」,像打佛七一样,他不是念佛,「专持往生咒」,七天,跟打佛七一样,但是他念往生咒,不是念阿弥陀佛。「唯除食睡时」,除了吃饭、睡眠,这时候念咒停止,不是吃饭、睡眠,往生咒念念相续不中断。「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安养就是极乐世界,以这个功德决定求生极乐世界。「足证但具往生信愿,则参禅持咒皆净土行也」。
「又著《弥陀圆中钞》」,《圆中钞》,「之幽溪大师」,幽溪大师是专修净土的,一向专念的,但是他修的东西很多,他也往生极乐世界了。幽溪大师一生修《法华》,修《大悲》,《大悲咒》,修《般若经》的《光明》,修《弥陀经》,还修《楞严经》。这是讲的忏法,法华忏、大悲忏、光明忏、弥陀忏、楞严忏,「等忏无虚日」,他天天修。看他修得好像很杂,修得很多。「临终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华经》五字,复高唱经题者再」。他临终不是念阿弥陀佛,临终最后一念是《妙法莲华经》,他也往生了。《弥陀圆中钞》是《弥陀经》三个最主要的注解,第一个是莲池大师的《疏钞》,第二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第三个就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阿弥陀经》三大注解。他这种修行的方法都是修净土,心在净土、心在弥陀。换句话说,你修学其他的法门回向,都能成就。
我们根据这个原理,我告诉不同宗教的朋友,基督教,你们天天学习《圣经》,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也能往生。临命终时,向上帝祈祷,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帝也欢喜,好!到那里去成就智慧,回来帮助苦难众生。不必改!一定要知道,所有圣贤、所有的神圣,全是自性变现的,自性弥陀、自性观音、自性基督、自性梵天,统统是!所以,任何一个行门,只要心是求生极乐世界,目的是亲近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学智慧,跟阿弥陀佛修福德,没有一个不成就。阿弥陀佛心量很大,不是说你不念我的名我就不来接你,不是。蕅益大师说得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只要有信有愿,修什么功德都可以往生,有信有愿;你功夫深浅,是往生之后品位高下不一样。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
从这个地方看,净土真正不可思议,不但统摄一切诸佛的佛法,统摄所有宗教,乃至於一切圣贤之法都在其中。我们修孝悌忠信能不能往生?能。为什么?都能发菩提心,它跟菩提心相应,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大悲心,相应。以真诚心来帮助苦难众生,做这些好事、善事,把这些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跟阿弥陀佛的缘就结上了。如果求人天福报,那就不相应。不求人天福报,只求往生净土,亲近弥陀。这是一种说法。那为什么佛劝我们念佛?正因为这一句名号,具足一切诸佛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功德的大圆满,这个是没有法子相比的。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可以修别的,真正透彻明了,他不会修别的。像莲池大师一样,我以念佛为正修,还以念佛为助修。这是什么?这是完全透彻明了了,一切功德里头取最殊胜、最圆满的、最究竟的,无过於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下面还有说,但是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