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科注 - (第三三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五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三十九页,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看起:

  「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这是第三化身,化身菩提是从报身起作用。十法界众生有感,佛就用化身,应身、化身,都是从报身起用的。所以能趣万机,机是指十法界的众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个地方讲菩萨一定是法身菩萨。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它起作用跟如来果地上没有两样。学佛,理事都要明了、要深入,我们才能够得受用,在学佛的人有智慧。现在有很多学佛好像很虔诚,没有深入经藏,对於佛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样子长年下去得不到佛法的受用。

  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对於佛法大致上明白了,那个时候只知道它是高等教育。我遇到章嘉大师,向他老人家请教:佛门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契入境界?这个问题问得很大,也很有深度。我是个初学佛的人,对於经典还没有真正涉猎过。章嘉大师有智慧,智慧表演在善巧方便,教给我的显示出老人真的是深入浅出,让我们初学的人听起来好像也懂。告诉我,有,有这个方法,什么方法?看得破,放得下,你就能契入境界。这两句话要用佛经的名词来说,是止观、是禅定,他要说这些名词我就不懂了。观是看破,止是放下,你看他用看破、放下来说,我们就很容易懂了。但是我们是懂得个皮毛,没有深度。但是入门确实是从这个皮毛进去的,小学一年级。放下再帮助你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放下,大师告诉我,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这是真实智慧,这么深的道理,这样巧妙的方法,用这个简单的语言就表达出来了。这两句话我学了六十一年,学了多少?少分,没学到家,学到家就成佛了,只可以说学到少分。少分我们就感得大受用、得大利益,让我们在六十年当中,生活在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我们经题里面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这最高的享受。

  如果不学佛,现在在这个社会,谁有真正快乐?过的日子实在说忧悲苦恼。所谓快乐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一些物质欲望、名闻利养的刺激。那就好像打吗啡一样的,吸毒,副作用苦不堪言。回过头来我们得感激佛法,佛法带给我们是真的乐趣,教我们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顺境、善缘放下贪恋,逆境、恶缘放下瞋恚,永远保持清净心。这个里头就有高等的享受了,不生烦恼,生智慧。不接触不必要的这些缘分,哪些是最不必要的?最不必要的就是电视、广播、娱乐场所,这是最不必要的。报纸、杂志我五十年没有接触,为什么?这些东西都是扰乱心情、染污心性,身心都受染污,不接触。不接触就能保持清净,保持头脑的清醒,没有杂念,没有妄想,知足常乐。每天能吃得饱,能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每天跟佛在一起,面对著佛像如同对佛,展开经卷如同听佛教诲,其乐无穷。六十年跟佛菩萨在一起,向佛菩萨学习,学佛菩萨的三身,学佛菩萨的智慧,学佛菩萨的德用。

  法身如来没有形相,法身没有相,《华严经》里面称毗卢遮那,这是梵语,音译过来的。毗卢遮那是什么意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遍一切处。一切时一切处它无所不在,这是法身,它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所以,虽然没有离开我们,遍一切处,我们见不到、听不到、接触不到,第六意识也想不到,你心里想不到,心想它得有个相分。你看中国的文字,想,心里头有相,它没有相你想不到。我们想个人,心里就会有那个人的印象,想一桩事,会有事的形相,想一棵花草他就有花草的现相,想什么就现什么相。法身没有现象,所以想也想不出来。它也不是自然现象,所以科学发现不了它,哲学也缘不到它。它就在面前,它是一切现象的本体,所有现象都是从它生的,它什么都不是。法身就是真如,就是实相,真相。怎么知道它有?佛知道,经上告诉我们,八地以上的菩萨知道。他怎么知道的?禅定当中见到的,很深的禅定,定中不思议的境界现前,就是诸佛如来的法身。在净土宗称为常寂光,常寂光就是法身。身土是一不是二,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见性成佛。在圆教初住以上,在别教是初地以上,才能见到。

  释迦牟尼佛见到了,佛在三十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入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到了,见到了就叫成佛。中国唐朝,一千四百年前,出现一个惠能大师。我们在这个地区,想到惠能大师每个人都感到亲切,他是广东人,距离此地不远。这个人二十四岁开悟了,也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诸位要记住,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他在禅宗里头成为一代祖师,是佛教传到中国以来,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不认识字,卖柴的,这个行业现在没有了,抗战时候有,上山砍柴挑到城里来卖。那个时候没有瓦斯、没有电,所以城市里头的居民要买柴、要买水。有专门卖水的,在河边挑水,那个时候水没有染污,江里面的水、河里面的水都干净,都可以喝。非常辛苦,赚钱很少,只几个铜板,但是他就能过一天的生活。天天要去做苦工,一天不做苦工就没有饭吃,所以非常辛苦。

  学佛没有进过讲堂,一天经都没有听过,也没有进过禅堂。在五祖黄梅那里住了八个月,五祖分配他的工作,就是现在我们讲的义工,他是砍柴的,会劈柴火,让他到厨房里面去舂米破柴。这个工作做了八个月,最后把衣钵传给他,这些事情都记载在《坛经》里面。只是传衣钵那天晚上,五祖召见他,半夜三更没人知道。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当然是讲《金刚经》大意,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不需要经本。他很有智慧,也就是他的心是清净平等觉,是真的,如果不是清净平等觉,听不懂。清净平等觉再加上非常的真诚、恭敬,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开悟,向五祖提出报告,五句话就是他的博士论文。他向五祖报告,「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一听,行了,咱们经不必谈了,把衣钵就给他,立他为禅宗第六代的祖师。半夜叫他赶快走,五祖送他上船,半夜走了。这个故事《坛经》里头记载得很清楚。

  真正的佛法,章嘉大师所说,重实质不重形式,他真开悟了。开悟是什么样子?所有一切经典他全通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全是从真心、自性里头流出来的。他见到真心,他见到自性了。所以从自性里面流出来东西,就是自己心性流出来东西一样,没有两样。心同佛,解同佛,德同佛,样样跟佛一样,跟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境界。我们怎么知道?他在逃难的路中,中途遇到了个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这《坛经》上有记载的。这个比丘尼一生受持《大般涅盘经》,《大涅盘经》有两种本子,一种三十六卷,一种是四十卷,可以说都是大部头的经典。比丘尼在诵经,他在旁边听,她念完之后,他就跟比丘尼讲这段经文里头的道理。讲得非常好,比丘尼佩服得五体投地,捧著经本来跟他请教。他说我不认识字。无尽藏比丘尼很惊讶:你不认识字,你怎么讲得这么好?他说这个跟认识字不认识字没关系。跟什么有关系?跟清净平等觉有关系。

  他的心清净,他真有智慧,在黄梅八个月,五祖忍和尚认识人,知道这个人是传法的人,没有把法传给神秀,传给惠能。惠能不辜负老师,把禅宗发扬光大,从达摩到中国来,都是单传,每一代就传一个。到他,他传了四十三个人,换句话说,在他的会下,有四十三个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契入境界跟他平等的人。空前绝后,惠能大师之前没有,惠能大师以后一直到今天也没有。这是说出佛法的承传真正的利益。我们学佛这么久,也晓得惠能大师不是凡夫,肯定是佛菩萨再来的,凡夫做不到。在理上讲,他能够一时顿舍,在一念之间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一念就成佛了,从理上讲。事上呢?事上惠能大师做到了,这是顿舍。顿舍就是一念之间统统放下,三种烦恼全放下,他障碍没有了,明心见性。一般人做不到,慢慢的放,没有办法一念放下,做不到。要多少时间?三年五载,有,他会里头人有,八年、九年有,十年、二十年有,三十多年的也有。实在讲,只要你在一生觉悟,都算是顿悟,都算是大成就,这不是普通的成就,真的了不起。

  能大师度了多少人?大彻大悟的四十三个,大悟的那就多了,小悟的就更不必说了,於一切众生种善根的那就更不计其数。一直影响到现在,他的影响一千三百多年,到现在。这是化身菩萨来的,应化身,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应化身从报身起用,来度众生的。益物圆通,益是利益,物是一切众生,如果说益人,那十法界里头只有人得利益。物比人的意思广,物,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包括就多了,没有不得利益的。我们今天展开《坛经》还是得利益,这叫菩提。

  这是第二段,说出菩提的名跟体。名字,就是菩提这个名字,它的体是真实智慧,是真实之际,本经所说的。真实之际是菩提之体,真实智慧是菩提的相,真实利益是菩提的作用,叫劝发菩提心。

  我们再看下面的解释,「第二明菩提之名与体」,前面这段文里头,「分就法报化三身而论。法身菩提,即是真如、实相与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此即禅宗六祖於闻无住生心,豁然大悟时,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明白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就是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本自具足,故不假修成」。不需要修,你本来就是。五祖听了之后,你看立刻就把衣钵给他了,「立为第六代祖」。并且说,这《坛经》上说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个话讲得多清楚,最重要的是要你认识本心,就是你自己的真心,不是别人的。

  如果不识本心,你学法无益,那学法学的是什么?佛法的知识,不是智慧,你学一辈子都是知识,真心没出来。真心为什么没出来?你有起心动念,你有分别,你有执著,真心就透不出来。惠能大师他的本事在哪里?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一下放下,这一放下之后,就见性了,真心现前。真心是什么样子?这五句话形容真心的样子。所以他第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这句话,用我们现代话说,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没有丢掉,只是没有发现,没有发现是因为障碍。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这三大类的烦恼障碍你明心见性,你见不到自性,见不到自性就是你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法全学的是知识,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佛法要求的是求智慧,智慧是从见性流露出来的,不见性哪来的智慧?

  所以经教学多少没关系,古人教学跟现在人不一样,古人教学就是教你把你自性的门打开,让你的智慧流出来,儒释道都懂。这方法是什么?就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慧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现在人不懂,不能怪现在人,大概往上去三、四百年人都不懂了。为什么?没有开悟的,有得禅定的,没有开悟的,就说明他不懂。不是不肯学,就是学杂了,学太多了。学太多是什么?你的妄念多,你的心散乱,与本心距离愈来愈远,本心就是本性。学杂了、学乱了,我们的习性起作用,习性跟本性愈来愈远,这是什么?不会学是这个现象。要会学的,习性跟本性愈来愈近,习性跟本性一合就开悟了,合而为一。习性是不清净的、是染污的,本性是清净的。

  我们老祖宗都知道,古人教学,一门深入,不许可同时学两样东西。严格到什么程度?我今天学《无量寿经》,学黄念老的集注,只许可你看这部集注,看其他《无量寿经》注解都不可以。为什么?每个人讲的不一样,看多了你会分心,你会产生疑惑,增长你的习性,所以一门深入。不懂怎么办?不懂没关系,不懂念过就好了,不要去研究它。研究明白了不见得是真的,那是你自己意识里面的起作用,不是自性,所以根本不许你研究。佛家叫参究,不叫研究,参究是什么?离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离心意识,不用心意识。意是分别,第六意识是分别,末那是执著,阿赖耶是落印象。不用心意识,那是什么现象?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个高!所以他会开悟。我们能够知道,六祖惠能在五祖方丈室里头,听五祖讲《金刚经》,我们估计最多也不过是两个小时,他半夜。两个小时就到三点多钟,这天快亮了!天没亮之前赶紧叫他走,寺庙里头一般三点、四点就起床了。

  这种修学的方法我们要懂,但是我们懂,我们不相信,我们还是广学多闻,还是看很多与本科不相干的一些信息、资料、典籍,都把我们的心扰乱,让我们不能开智慧。不能怪别人,要怪自己,为什么?任何人不能够干扰你,只有自己干扰自己。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你才能做得到。宗门、教下跟念佛没有什么两样,念佛,一句佛号专注,三年确实可以念自本心、见自本性。那是什么?理一心不乱。他的境界跟宗门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同样的境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关键就在这个地方,问题就是你相不相信,你肯不肯干,如果肯干,净土法门人人有分。只要你把这些东西统统放下,不要去理会,不要放在心上,你就圆满了。

  这些灾难的信息,我们要不要知道?不需要,没灾难。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想灾难,灾难就来了,心里不想它,灾难就没有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近代量子力学家都懂得,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跟佛经上讲的一样。但是佛得受用,科学家不得受用,什么原因?科学家知道,是知识,他没做到;他要做到,他就成佛了,就差这一点,他有解没有行。佛菩萨解行相应,解在行中,行在解中。只要明心见性,就叫丈夫,就叫天人师,就叫佛,佛是老师,佛是觉悟的人。

  惠能大师当时没剃度,「只是庙中一苦工」,八个月干苦事,舂米、破柴。「一发此心」,你看「顿登祖位」,这什么?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真诚到极处就通了。儒讲真诚,但是那种纯度比不上大乘。不但比不上大乘,小乘他也比不上阿罗汉,说老实话,四果他都比不上。为什么?初果,虽然有些大儒他们好像超过小乘,可是小乘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儒家圣人没断,没断虽有智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小乘须陀洹虽然智慧比不上你,但是他见惑断尽了,虽然在六道,决定不堕三恶道,这就真正高明。而且在六道里头他有期,就是他有时间,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就超越六道轮回。没有在断烦恼上下功夫,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放下就太重要了!特别是大乘教里。所以我们终身感激章嘉大师,头一天毫无保留,把这个秘诀就传给我们。我们做的功夫不够,真正依教奉行,那我们也做祖师,也不在惠能之下。所以一定要放。现在年岁大了更要放,为什么?我能放下,我念佛才能上辈往生,我要不能放下,我念佛大概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这摆在面前,自己要知道选择,身心世界、佛法、世法统统放下。《金刚经》上佛这句话我做到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要把它做到,我自己才能得真实利益,这个真实利益就是上三品往生。

  惠能大师这个故事,佛法叫公案,「正可为《菩提心论》中,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之事证」。惠能大师可以做证明,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是一不是二,只是方法、善巧方便不一样,原理一样,方法是一样,方法统统是放下。所以你看这一桩做到,惠能大师样样都通了,显教通了密也通,宗通了教也通,出世间法通了,世间法也通,没有一样不通。密宗上所谓的大成就者、大觉悟者,不是研究很多经,不是的,只是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而已。特别举惠能大师做例子,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样样精通。

  在曹溪,晚年在曹溪,法达禅师去参礼,这个人专攻《法华经》,念《法华经》三千多部。《法华》很长,一天只能念一部,三千多部那差不多是十年,一门深入,十年薰修,也算很了不起,没开悟。在黄梅见到六祖,礼拜的时候头没著地,六祖看得很清楚。起来的时候问他,刚才礼拜头没有著地,你心里头应该有些值得骄傲的地方,有什么值得骄傲?他就讲读《法华经》三千多部。六祖就问他,《法华经》讲的是什么?他说不出来,反过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个经我没听人念过,你念给我听听,既然念了三千多部,应该背得很熟了,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说,行了,不要念,我全明白了。给他讲《法华经》大意,他开悟了。为什么他开悟?他有三千部法华三昧的基础,得三昧,没开悟。我们修《无量寿经》得三昧是念佛三昧,三昧是开悟的前方便,心定了。他为什么不开悟?就那一点傲慢的习气,只这个东西一放下,他就悟了。

  傲慢是根本烦恼,末那识的四大烦恼常相随,我见、我爱、我慢、我痴,三毒烦恼。我爱是贪,我慢是瞋,我痴是愚痴,跟著我见同时来的,叫俱生烦恼,人人都有,只是轻重不同而已。愈是有才华、有地位、有财富,自然这个东西就膨胀起来了。孔子对这桩事情很小心,《论语》里头他曾经说过,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已」。这孔子看人,这个人有才华,表面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大圣人,是孔子一生心目当中最景仰、最佩服的这么一个人。他说,假如说一个人跟周公一样,但是他有个毛病,他骄慢,就是有一点傲慢,有一点吝啬。孔子说,假的不是真的,夫子把他看穿了,他不是圣贤君子。圣贤君子的标准,是要把这些烦恼习气伏住,儒家讲伏。佛法不是伏,佛法讲把它灭掉,要断烦恼,为什么?佛家的目标是出三界,超越六道轮回。带著烦恼出不去,烦恼、习气是三界轮回的根,这个根不拔掉,你怎么出得去?道理都搞清楚了,我们才知道,佛教我们要做的一定要做。不做,於佛不相干,於我们自己有关系,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事可是麻烦大了。

  出不了六道轮回,自己决定做不了主宰,你随业飘流,你造的善业,得福报,造的恶业你要受苦报,永远业力在支配你,这个苦了!我们往生,往生最低的标准,这是讲临终的时候,最后那一念,你要能够把烦恼习气控制住,不让它发作,佛才能够接引你。最后一念还有贪瞋痴慢,就去不了。最后一念有贪恋,我们讲情执,喜欢的人、喜欢的事你没放下,这是贪心,鬼道去了,贪心是饿鬼道。如果最后一念心里不高兴,发脾气、有怨恨心,地狱去了。临终最后一念糊涂,人昏沉、迷惑,是非善恶都没有能力辨别,畜生道去了。所以,临终最后那一念就跟三恶道在边界上,助念就是提醒他,最终一念不要忘记佛号,如果最终一念是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助念的人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决定不能让往生的这个人起贪瞋痴慢,不可以。如果有这种现象发现的时候,你就把他送三恶道去了,不是送他到极乐世界,这不能不知道。送往生是好事,功德事,要用真诚心,要懂得送往生的规矩,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讲得很多。只要懂得规矩,遵守这个规矩,你就能够帮助别人,成就送往生的功德。

  这个功德很大,你送很多人往生,到自己临终的时候,那些人在极乐世界,会跟著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我们在前面读过,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往生,莲社里面比他早往生的人有好几个,都跟著阿弥陀佛来,一起来接引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要深信不疑。印光大师对於经教非常重视,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它的根本就是经教。经教如果不熟你依什么修行?我们修行的理论,现在人讲理念,智慧、方法、经验都在经典里头。离开经典你到哪里去学?经典深入秘诀就在放下,一般讲依教奉行,只要做到依教奉行你就能够深入,为什么?我所学知道的,我做到了,不折不扣我真做到,这能深入。你的境界一年比一年好,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学习才有乐趣,叫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对於经教、对於修持欲罢不能,真得受用,起心动念生智慧,不生烦恼。

  我们再看下面注解,「菩提心,迥出凡情」,它不是凡情,它是真实智慧,「功用难思」,真实智慧能解决问题。烦恼,烦恼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不能解决问题。今天整个世界社会是乱世的现象,历史上过去没有见过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我们可以说一句,有智慧的人没有了,有知识的人很多。现在学校,从幼儿园到研究所都是求知识,没有求智慧。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性,有后遗症,不圆满。智慧不一样,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没有后遗症。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菩提,不一样。菩提是真心,真心无我,真心知道一切法相有体空,事有理空。所以在一切现象可以受用,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没有控制的念头。他心清净,受用是清净心在受用,他没有染污。知识不行,知识一样有占有的念头,有控制的念头,有主宰的念头,有分配的念头。真实智慧里头没有,真实智慧用真心,真心是佛心,真心是法身菩萨心。

  知识心量不大,智慧那个心量,大乘教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它怎么会一样!知识还不免有自利的念头,智慧决定没有,智慧头一个条件无我,不但无我,《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首先破四相,最后连四见都破了,破四相的,小菩萨小智慧,破四见的,大菩萨大智慧。所以确实功用难思。「如是心性,名为法身。是佛道之本体,名为菩提」,把菩提名字解释出来了。

  「下明报身。法身本具,乃性德也」,是自性本具的,报身,「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性德虽然是有,不现前,它有障碍。修什么?什么叫修?修是修正,把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错在哪里?错得太多了,错得太离谱。造业再多,无论善业、恶业,总不外乎身口意这三门。身造业叫身业,口是言语,口的言语叫口业,起心动念叫意业,叫身口意三业。三业里头意业为主,意业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属於意业。所以修行,上等修行是修心,心正了,言正、身也正了,心要是邪,身、口都邪了。上根人他知道,怎么个修法他晓得,中下根人跟上根人学习。

  通途法门,一定是先破见惑,再断思惑,目标是脱离六道轮回。净宗是个特别法门,超情离见,别树一格,跟八万四千法门不一样,它准许带业往生。如果没有这一门,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我们一生都不能成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唯有带业往生这一门,可以帮助我们成就,成就,不是小可的成就,是不思议的成就。正因为它能有不思议的成就,所以变成难信之法。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善本,没有这样详尽的集注,我们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真不容易。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就有疑惑、就有障碍,障碍我们这一生往生。所以我们在座的同学,包括在电视机屏幕前面,在电脑屏幕前面的同学们,每个人就像《弥陀经》上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如果不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决定不能往生,你对这个法门信、乐之心生不起来。真正相信,你才能把世出世间一切法放下,一门深入,专修专弘。我们确实看到一门深入、真修真干的人,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大多数都不超过三年,这么短的时间成就殊胜。我们见到、听到了,或者看到这些记载的文字,我们深深受到感动。

  我们真的搞清楚、搞明白,知道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确实可以取得上辈往生。净宗法门的殊胜,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他的方法太妙了。哪怕是造作五逆十恶、毁谤大乘,你这一口气还没断,你能够真正认错,真正忏悔,真信、真愿,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都摄受,都来接引你。你的忏悔心真诚到极处,你往生的品位也能达到上辈往生,这还得了吗?这是真的。你要问什么道理?道理很简单,净宗的理论依据在《观无量寿佛经》,两句八个字,净宗理论的根据,「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净土宗理论。因为你本来是佛,你有心,你的心是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个心是真心,不是没有,有。只要你用真心,用真心忏悔,用真心信佛,用真心求生净土,用真心念佛,你往生的品位就达到上上品往生。因为,你跟理完全相应,是心是佛,现在是心作佛。所以,上上品往生人人有分,我有分,你也有分,大家统统有分。这话不是随便说的,经里头有理论、有事实做证据。

  我们不能往生,没有把握往生,原因是什么?我们没有用真心。我们信佛不是真心信佛,我们是三心二意信佛。三心是什么?阿赖耶、末那、意识叫三心。二意是什么?二意就是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叫二意。我们用三心二意这个信心来信佛,来求生净土、来念佛,品位就往下降,不是上上品,用真心是上上品。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看你用什么心。心有真妄,心有正邪,心有染净,这全是阿赖耶。我们把这些东西全放下,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杂念,一味真诚,真诚心表现在外面是恭敬,这诚敬,没有丝毫虚伪。用真心过日子快乐、幸福,用真心工作,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样子?有,惠能大师就是最好的榜样。

  惠能虽然在黄梅做苦工,他工作、待人接物他用真心,他不用妄心。谁看出来?五祖忍和尚看出来。为什么?忍和尚一生也是真心生活,真心工作,真心待人接物,他看得出来,别人没看出来。为什么?别人用阿赖耶,用三心二意,看不出来。他被五祖看出来,五祖看中他,还怕看错了,所以让他住八个月。八个月当中,我们相信五祖非常注意惠能大师,他的生活、他的言语、他的举止,看这些。经过八个月考察,认定了,最后召见,帮他提升;换句话说,他已经到了大彻大悟的边缘,将悟未悟,在这个时候,他一点醒他就大彻大悟。这是应机施教,这是教学的真本领,这是真实智慧。六祖能大师经他一点,果然大彻大悟,一时顿舍、顿悟、顿修、顿证,信解行证一念之间完成。这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见性,这个性德就显示出来。

  「故备修万行,功德庄严,得报身佛果」。开悟之后,为什么还要去修万行,六度万行?一切都圆满了,何必还要修?这是现身说法。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何必还要守戒律?他已经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还斤斤执著戒律?做给别人看的,这是现身说法,别人才会相信,才会跟你模仿。教什么样的人要用什么方式,众生迷惑颠倒,贪著五欲六尘,佛能够示现,把这个东西统统放下,做榜样给大家看,人就相信了。功德庄严,得报身佛果,「报身圆明具德,通达无碍,故曰圆通无碍,名为报身菩提」。「从报身流现化身」,这应化身,化身是「随机化现」。机是指十法界一切众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你见到佛,见到菩萨,或者见到的正是想有助於我的人,他就来了。

  我们举最明显的例子,虚云老和尚为报父母之恩,发心朝五台山,拜文殊师利菩萨。从普陀山出发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三年的时间。实际上他念头一动,文殊菩萨就知道了,这个人发的是真心,文殊菩萨要成就他,沿途要照顾他。三年当中两次生病,都是在旷野,附近找不到人家,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一个乞丐。这个乞丐帮助他、照顾他,照顾十几天,让他身体复原,继续再拜下去,这乞丐才离开。那个乞丐文殊菩萨化身,你看,没有困难的时候,你看不到他,他看得到你,他照顾你。真正遇到困难了就现身,现什么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文殊菩萨用乞丐的身分,虚老和尚根本不知道。第二次生病又碰到他,他熟人,上一次他来照顾,现在跟他有缘,这次又碰到他。老和尚就向他请教,尊姓大名,家住在什么地方,他告诉他,他名字叫文吉,就住在五台山。他说你到五台山,五台山人都知道我。他记在心上,拜到五台山的时候,到处去打听文吉,没人知道。一直拜到山上,拜到庙里头,问庙里出家人,这庙里人告诉他,文殊菩萨化身,他才恍然大悟。

  这「化现,妙用无穷,故曰益物圆通」,利益众生,有求必应,这叫「化身菩提」。这是报身菩提起的作用,在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全都是应化身,实报庄严土才是报身。但是极乐世界有特殊,极乐世界方便土、同居土里面的应身跟报身完全相同,这是弥陀本愿加持的。因为同居土的众生、方便土的众生,往生去的众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报身菩萨。所以每个人都是报身,佛现的也是报身,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

  我们再看第三段,先看本文,「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发心不同,缘不一样。第一,「要须识达有无,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这种发心,应当惠能大师是这个发心,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是这个发心,上上根人。他认识、通达有无,就是性有相无,理有事无,对这个事情通达明了。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这个快,这是无上菩提心。第二种,「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是从修行慢慢发起菩提心的。我们今天讲从十善、从六度、从普贤十愿慢慢修,慢慢体会,菩提心会现前。第三种,「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真正慈悲,念念怜悯一切苦难众生,希望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跟性德相应,所以菩提心容易生起来。「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

  从这段让我们更深层的体会一桩事情,世间人讲的爱心,真诚的爱心,不是假的。佛法里面讲慈悲讲四种,慈悲就是爱心,佛说第一种,「爱缘慈悲」。我喜欢你,对你很慈悲,我不喜欢你,对你就没有慈悲心。这是一切凡夫共同的,叫爱缘慈悲。第二种,「众生缘慈悲」,这就不多见了,就是《弟子规》里头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他这个爱心,从爱自己的父母、亲人扩大到能爱一切众生。大概世间人的慈悲心就到这个地方,这是世间的圣贤。这个爱心愈大,他的能量也愈大,福德也愈大,中国人所谓的「量大福大」,你福有多大,看你量有多大。这个人心量能包容全世界所有一切有情众生,会得到全世界人的景仰,全世界人的爱戴。为什么?你爱别人,人爱你,「爱人者人恒爱之」,就这个道理。第三种,学佛的,菩萨,「法缘慈悲」。因为菩萨明白这个道理,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的关系,这怎么能不爱!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跟我都是一体。这个爱心更大,也更真,因为它有同体的感。最后是佛的,佛与法身菩萨,叫「无缘慈悲」。无缘是没有条件,前面三个都有条件,这没有条件,没有条件完全是一体,同一个自性,这是真正爱心达到了极处。

  所有宗教里头可以说以这个字为核心,你看宗教里,「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伊斯兰教,「真主确实是仁慈的」,仁慈就是爱世人。连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实验,几十万次的实验,发现爱这个意念、言语、文字,在水结晶实验里头最美的,其次就是感恩、感谢,这个实验是最美的。他问我,爱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诉他,你的体会是正确的,没错误,确实是自性的核心,自性的核心就是爱。这个爱是真心、是真爱,对於万事万物是平等的,清净的爱,平等的爱,没有任何分别的爱。这是大菩提心。所以慈悲为本,这三种因都能够与大菩提心相应。大菩提心是菩提心的本体,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菩提心对自己就是清净平等觉,对别人一片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