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科注 - (第三三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四集)  2012/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三十七页从第三行看起,科题,「发心专念」。请看经文: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这一科经文,一个废字都没有,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我们看注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此为全经之纲宗」。纲是纲领、纲要,宗是宗旨,也就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要修净土,怎么样才能够往生,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品位,就在这三句。「《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小本》是《佛说阿弥陀经》。小本《阿弥陀经》怎样修行?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信愿持名,信愿就是发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在现前这个社会,全球都不安定,灾难的信息几乎每天都有。我们非常幸运能遇到佛法,能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部经典、集注,对极乐世界没有怀疑了,真信切愿。我们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求生净土。我们的信心坚定,不会动摇、不会退转、不会改变,这叫真信。一心一意只求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没有杂念,这就是真实无上菩提心。将来往生净土决定是上辈往生,不敢说上品上生,我们敢说是上辈,上辈就是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这个成就无比的殊胜,真正不可思议,决定不能够疏忽。

  「本注」,这是念老的注解,「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这是大小本的宗旨相同。信愿就是《观经》当中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从今天开始,早晚课诵拜佛,是拜「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拜佛加这一句,念的时候不必加,拜的时候可以加。「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拜下去,拜下去起来是「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拜下去。这一句名号一拜,非常踏实,我念佛、拜佛不为别的,只为求生净土。用的心是真诚心、深心(深心就是求生净土的心)、回向发愿的心。佛在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回向三处,不为自己。回向菩提,菩提是智慧,我学佛求智慧,第二回向众生,第三回向实际。我为一切苦难众生,不为自己,这回向众生。回向众生的心,里头一定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用自己的真诚、恭敬,还要求佛菩萨加持。回向实际,这是最终极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回归自性。

  据《四帖疏》的意思,《四帖疏》是善导大师说的,善导大师的意思,第一个「至诚心者。真实心也」。善导大师常常教导一切大众,告诉我们,念佛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能做到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我们用真诚心、真实心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这是菩提心的体,下面两个是菩提心的作用,深心是自受用,就是以真实心对待自己。「深心者,深信心也。深信有二」,第一个,决定深信自身现前确实是罪恶生死凡夫,无量劫来「常没常流转」,在这六道里头做生死轮回,没有出离的缘。头一个要相信自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二,决定深信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对这桩事情不怀疑,没有顾虑,真诚信受。「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我们顺从佛的愿力,信愿持名,决定往生净土。第三个回向,「回向发愿心者,从真实深信心中,以所修一切善根回向,愿生彼国」。我们心里面希求的智慧、福德,普度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做增上缘,都要依靠阿弥陀佛,没有阿弥陀佛的加持,我们的愿是空的,是不能实现的。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的愿就是真的,我们有能力兑现,我们统统能做到,所以一定要愿生彼国。

  「由上可见《要解》所谓之信愿」,就是《观经》上讲的三心,三心就是菩提心,「《观经》之三心,即本经中菩提心。故知今经之发菩提心」,就是《要解》里面所说的信愿。「又一向专念即持名」,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由於阿弥陀经大小二本」,就是《佛说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是小本,完全相同,一部经细说、略说,略说是《弥陀经》,细说是《无量寿经》,所以这两部经同一个宗旨。这个地方也说得很好,「两者之宗,实应一旨」,同一个宗旨,这个宗旨就是信愿持名,在本经上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一个意思。

  「发菩提心已详述於明宗章中,兹不多赘」,前面在概要里头把发菩提心讲得很详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谨再从《安乐集》中论菩提心部分录取数则,以便参会」,参是参考,会是合会、会通的意思。「《安乐集》一度佚失」,佚失就是失传,「乃道绰大师所撰。所论甚为精要。下节录原文,并稍注释,浅申其意」。

  「道绰大师於发菩提心有四番议论」,讲得非常精彩。「第一,显菩提心之功用」。为什么要强调发心?四十八愿第十八愿是十念必生,可是第十九愿就说发菩提心,这是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没有菩提心,念佛不能往生;有菩提心,不念佛也不能往生,这两个缺一个都不行。「《大经》云」,这里所举的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大本,「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源是根源、源头,须是必须,必须要发菩提心。「云何」,这两个字就是现在所说的为什么,这是个问号,为什么一定要发菩提心?「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无上正等正觉,这叫菩提。「若欲发心作佛」,你现在想作佛,这个作佛的心就是菩提心,「此心广大,周遍法界」。所以发菩提心是把心量拓开。我们今天起心动念只想到自己,心胸太狭窄、太小了,这种小心量实在讲,救自己都救不了。为什么?你造的业很广、很大、很深,小心量救不了自己。那我发大心量行吗?行。为什么?大心量是你本来的心量,只是你自己现在迷失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每个人心量都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不是佛的专利,一切众生皆有。你为什么变成这么小的心量?这个事情要怪自己,不能怪别人。你本来的心量大,你要恢复,菩提是拓开心量,所以这个心周遍法界。

  我们看贤首大师《妄尽还源观》就知道了,宇宙、万物、生命、我从哪里来的,《还源观》上讲得非常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佛说,最初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没有原因,一念不觉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是没有三世,一念不觉也没有空间。一念,这个一念我们也不懂。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起个念头,自己知道动了什么念头,这个念头里头有多少个细念,微细念头聚集、纠缠在一起,变成一个粗念,让我们能感觉到这个念头。微细感觉不到,微细到什么程度?那是我们平常常说的,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个微细念头。一个微细念头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们怎么能知道?过去的电影是幻灯片构成的,它的速度,就是频率,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看电影就好像是很真的一样,二十四分之一秒。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看不出来,如果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大概我们看到会有感觉,有个东西晃了一下,但是不清楚,看不出是什么东西,它太快了,但是有个感觉,有个东西出现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眼睛睁得再大也看不出来,也没有感觉,这实在太快了。这是事实真相。

  现代科学的仪器非常先进,居然在仪器里头能够侦测到一千兆分之一秒。这是用科学最先进的仪器能够探测到的,肉眼是决定没有办法。这就是一念不觉,这一念不觉立刻就产生一个现象,这个现象从真心里头,真心是自性,从真心里面就现出一个妄心,这个妄心就是阿赖耶。妄心是依真心而起来的,没有真心就没有妄心,所以真妄不能够离开。离开妄,有真;离开真,没有妄,所以真的就是真的,妄的就是妄的。这境界从哪里来的?境界全是从妄心里头产生出来的。实际上妄心是把真心里面的德能,把它变质了,真心里面有智慧,把智慧变成烦恼,它会把它变质,把德能变成分别、执著;把相好,原来的相好是实报庄严土,是一真法界,把相好变成六道轮回,变成十法界。所以心能现,识它能变,如果没有识就不变,那就永远显现出来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没有识的作用,所以它永远没有变化,一切万物都是永恒的,也就是像我们所说的没有四季。四季有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它有变化。极乐世界是法性土,没有变化,跟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不同。也就是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人再用心意识,就是没有用妄心,全是用真心。真心是法性身,真土是法性土,是清净的,是决定没有染污的;是平等的,决定没有高下。一切万物微妙殊胜,我们无法想像。

  菩提心是往生净土的根源、根本。「故知,若不发此心,纵然勤修,亦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不能往生也」。你没有发心,没有信愿,佛号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为什么?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本的树木,它怎么能生长?长江、黄河它有源头,没有那个源,怎么可能有江河?念佛不能往生,多半都是没有发大心,不能放下,原因在此地;真发大心,就能放下。「云何以下,申明其义」,把这个意思说清楚、说明白。「盖菩提者」,什么叫菩提?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就是「觉也,无上觉即佛也,是故菩提即无上佛道之名」。这是把名词术语讲清楚、讲明白。不发菩提心,怎么能成无上道!「发心作佛,即发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心」。这真重要!是心是佛,意思就是你本来是佛,现在你发菩提心就是发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在又发心作佛,当然能够满愿。

  我们把这段文念下去,「盖能发如是心者,本来是佛。此作佛之心,即本来是佛之心」。故下面接著说,「此心广大,竖穷三际,横遍十虚」。十虚,虚是虚空,就是十方的意思。「究竟,究极真际,穷尽法源」。无论是世间法,无论是佛法,这法从哪来的?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世出世间法的根源是什么?就是心。所以,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十乘观法,那是天台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十种修法。第一种,「观不思议境」,境是境界。不思议境界是什么?就是佛法跟世间法,佛法不可思议,世间法也不可思议。不思议境界,无论是佛法、是世法,把它归纳起来,因为法无量无边、无尽无数,归纳起来不外乎二法,两种,色心二法。色是物质,心是意念、是精神现象,佛法把它分为四种,受想行识,这属於心法。受是你有感受,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想,你有妄想,你有思想,你可以想过去,你可以想未来。凡所想像皆是虚妄,所以你有妄想。行是你的感受跟妄想它不会停住,一个念头接著一个念头,相续相。也不是真的相续相,而是相似相续相,好像是相续,并不是完全。第四个识,识的作用是什么?识是前面受想行的本体,受想行都从它生出来的。它是什么?它是受想行的根、是受想行的源,源头。这源头到底是什么?识,佛法上用这个名词,叫识。受想行识,我们讲得粗一点,大致上是这个意思。

  我们讲记忆,你看,你看的东西,看过的,你听过的,你能够记得,我能记得昨天的事情,我能记得去年的事情,我能记得小时候的事情。这就等於什么?等於我们有个资料库,见色闻声,吃到好的味道,闻到好的香味,都能够记住。记住里头有善有恶,很复杂,统统在这里头。所以识等於是资料库,等於是个仓库,什么玩意全在里头。这个东西不是真的,假的,自性里头没有,就是真心里头没有,妄心里头有。真心全是现量,妄心三量具足,有现量、有比量、有非量。现量是六尘落谢影子,这是现量,你真的看见、真的听见,记在心里。比量,比量没有看见,推想。譬如墙,隔著一堵墙,看到墙外面有烟冒出来,会想到底下有人在烧火。这是你没有看见,这叫比量。非量,非量那是你的幻想,根本没有这个事实。譬如佛经上讲的「龟毛兔角」,兔子,你想它长了两个角,根本没有这回事情,乌龟壳上长了毛,也是没有这个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幻想,这种想像叫非量。这些它统统都有,所以有真有假。阿赖耶识东西就太多、太复杂了,我们的心全被染污了。佛教我们把这个全放下。

  美国修.蓝博士告诉我们,把记忆,就是阿赖耶识的记忆,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也就是说是善的还是恶的,统统把它清除掉,恢复清净心,这个清净心会起很大的作用。他替别人治病的原理就在此地,完全是清净心。先把自己的记忆清除掉,让心回归到清净,用清净心来观想,自他是一不是二,再用清净平等心调养自己,自己这个病症调养好了,对方就好了,他用这个方法。不需要跟病人见面,也不要吃药,也不要打针,他就能调养好。他治好几千人,效果卓著。今年来看我,我问他多大年岁?七十三岁。非常难得!这个方法人人可以学得到,最难的一个难题,就是你把你自己心里头记忆的,好的记忆、不好的记忆,统统把它清除掉,这个事情比较困难。可是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不难,为什么?我们学佛的人统统清除掉很难,我们学佛的人可以把它换掉,换容易,我们把我们的记忆,无论是善的、是不善的,把它换成阿弥陀佛,让心里头只有一个阿弥陀佛,其他的恶念没有,善念也没有。这个方法产生医疗的效果一定比修.蓝博士还要殊胜,为什么?这里有阿弥陀佛加持。这是在我想像当中会比他更殊胜。我们做得到,这不是做不到。

  一心专注,这是他们的术语,一心专注产生不可思议的能量,这个能量会帮助我们治愈一切病痛,什么病都能治。从这个理论上,让我们立刻就能够体会到,佛菩萨为什么不生病?除非他做示现、他装的,他要不是示现的话,永远不生病。原因是他们的心清净,善恶念头统统没有,他就不生病。我们的心里头还有善恶念头,这就是病根,这就是病源,清除掉是正确的。我们本来是佛,阿弥陀佛就是本来佛的名号,我们心里头只保持这一尊阿弥陀佛,其他的统统清除出去,自己身心健康。这个时候才真正能帮助别人,自度而后就能度他;自己没得度要度别人,无有是处,就是没有这种道理。这究竟两个字用得好,穷尽法源。

  「长远。明寂真常」,这是显明寂静。寂是真的,寂是常的,常是永恒不变,真是真实,不是虚妄的。寂是什么?寂就是清净平等心,就是真心,真心是不动的。大乘经上佛常说「真心离念」,就是说真心没有妄念;换句话说,有念是妄心,不是真心。念佛的人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真心。念到一心不乱实际上就成佛了,因为一心不乱跟明心见性是一个境界,禅宗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净宗的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用念佛法门修明心见性,比禅宗参究来得稳当,也来得快速,因为宗门是要离一切相,这离相很难;净宗是指方立相。它有相,它不是没有相,不是离相,它是建立一个相,你看它有极乐世界,它有阿弥陀佛,这都是相,这就容易多了!「永离生灭」,生灭的现象完全没有了。生灭是阿赖耶。这个意思就是说,自自然然转八识成四智,是你不知不觉的转过来。一切大乘菩萨,他们是有为有作把它转过来,净宗靠这一句佛号,无为无作也转出来、也转过来了。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让你不知不觉烦恼断了、业障消了。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都在不知不觉当中完成的,这是净土法门的微妙之处。

  只要我们真信切愿,一向专念,就成功了,这八个字要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发菩提心就是真信真愿,果然真信真愿,一向专念,给诸位说灾难就没有了;众生有灾难,你没有灾难。为什么?你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个灾难与你不相干。如果有很多人在一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集体的意识,这个力量就非常之大,集体意识可以令这个地区灾难减轻,那就不但帮助自己,帮助许多苦难众生。一个人的力量不够,集体。所以灾难现前的时候,有信息传递、提供给我们,让我们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大家聚集在一起,在一起念佛,在一起诵经,这个能量非常大。最好是念佛,古大德所说的,「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佛号最简单,最容易摄心。经不容易摄心,不如咒,咒短;但是咒也很长,比起佛号,佛号是更短,四个字,阿弥陀佛,非常容易摄心。

  「普备,具足一切,无欠无余也」,普备就是圆满的意思。「如是之心,功德不可思议。若能一发此心,便能倾尽无始以来生死与诸有沉沦」。这个心一发,倾尽无始以来,这从时间上说。无始以来我们造的生死,这是果报,诸有这是业因。我们造作六道轮回这些业因果报,统统都能够断尽。倾是很快,一时就能把它断尽,无始劫到现在。这个功德真的不可思议!「更以功德回向菩提,定能上证佛果。所有功德,决不唐捐」。唐捐是我们现在人讲的白费了,是假的不是真的;决不唐捐,这就是说这功德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无有损失与消灭」,念佛这个功德消尽业障,断尽烦恼,功德没有消失,功德绝不消灭。「道绰大师此语,直截道出菩提心之功用,超出情见,微妙难思」,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道绰能说得出这样的话来,这么肯定,斩钉截铁,我们深深相信,这是极乐世界上上品的大德。极乐世界上上品是十地菩萨,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人。

  「兹引密宗《菩提心论》以为佐证」,道绰大师这个开示,密宗《菩提心论》里头有,也有这个说法。「论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菩提心有这么大的作用。菩提心是真心,我们不知道,我们迷了。知道菩提心有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不用真心?这个时候我们要反求诸己。菩提心人人皆有,个个不无,菩萨都用上了,为什么我们不会用?我们要用虚情假意待人接物,为什么不能用真实心?那现在我们知道,现在知道不迟,永远都不迟,只要一口气没断,那个时候知道了也不迟。为什么?真发菩提心,圆满的菩提心,一念、十念必定往生。生什么品位?上上品往生。为什么?你这一句名号从真实心中出来的。证明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种成就比禅宗还高,真正不可思议。

  无上无等、最极深妙的法门,我们今天遇到了,所以这个三品经,「十方佛赞」、「三辈往生」、「往生正因」,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这三品,我们读了无比的欢喜,可以把它定个简单的名称,「上品上生我有分」。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从现在起我就是真实心,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就用真实心、用深心、用回向发愿心。怎么个用法?就依照蕅益大师的教诲,我真信,我真愿,我真念佛。我活在这个世间,活一天我是为往生极乐世界而活的,我的工作是为往生极乐世界,我对一切人事物都是为了到极乐世界,不为别的,哪有不能去的道理!所以说,若修证出现,菩提心真出来了,真用真的,不用假的,则为一切导师,不但自己成就,可以教别人。导师,指导别人正确的方向,成佛的方向、成佛的道路,这个人叫导师,不再走弯路,不再走冤枉路了。若归本,归本就是回归极乐世界,密宗的密严国土,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这一句是形容你得大自在。一切佛事,佛事是觉悟众生的事业,叫做佛事;帮助一切众生断疑生信是佛事,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是佛事,帮助一切众生往生净土,这都是佛事。「菩提心之功用,焉可思议」,焉可思议就是不可思议的事。

  我们再看第二段。「第二,出菩提名体者」,这要跟我们细说,菩提的名、菩提的体是什么。「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那再给我们细说,「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体道本,名曰菩提」,这是先给我们说法身菩提。法身菩提,大乘经上常说的真如,真如就是法身菩提;说实相,实相也是法身菩提;说第一义空,第一义空还是法身菩提。自性清净,自性没有秽染,用现在的话说没有染污,所以它是清净的。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开悟了,开悟是说他认识了,真相他明白了。明白同时他就证得,他自己就入了这个境界,所以他能说得那么清楚,说得那么明白。自性有没有染污?没有。因为没有染污,才叫它做清净,清净跟体无染污是一桩事情。

  理出天真,它没有造作。这个意思说它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在佛法里头还不说自然,因为自然在印度有几种宗教都认为这个宇宙是自然的,自然而有的,我们初听觉得也很有道理、很不错,说得很高。可是佛说,自然跟因缘是对立的,自然的反面是因缘,非因非缘这叫自然。自性没有对立,所以佛用另外一个名词叫「法尔如是」,比自然还要自然。法就是这眼前的法,本来就是这样。不能说自然,说自然,自然对面有因缘;它不能对立,没有对立的。所以法尔如是的意思比自然还要深。理出天真就是法尔如是,天是天然,真是真实,它不是假的。不假修成,需不需要修?不需要,它本来就是,修什么?法身不是修成的,它永远存在,不生不灭,只是我们眼前迷了。它就在眼前,迷了不认识,所以我们不得其用,法身的功用我们没有得到。

  迷失,不是真的失掉;觉悟,觉悟它就现前。我们今天凭自己能力来觉悟不可能,迷得太久、迷得太深,我们今天凭什么觉悟?凭听佛的教诲。经典就是佛的教诲,当年在世把这些事情讲给大家听,我们听了恍然觉悟。虽然是觉悟,我们烦恼习气没放下,所以不得其用,法身菩提里头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相好,我们现在统统都不能得其用。我们知道了,不能得其用,这是什么原因?障碍没放下。什么是障碍?见思烦恼是障碍,尘沙烦恼是障碍,无明烦恼是障碍。这三种障碍在《华严经》上用另外一个名词,《华严经》上佛说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这三种障碍。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名词不一样,说的是一桩事情。我们把这两种说法合起来,意思就更容易明白。我们如何断见思烦恼,不用这个见思烦恼?不执著,见思烦恼就没有了。无论什么事情,世法、出世法都不要执著。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如果还不容易体会,我们就常常想著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就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的事实真相,认识事实真相,自然就不会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那是真心,起心动念是妄心;用真心的人是佛,用妄心的人是凡夫,凡夫跟佛就在一念之间。

  我要学佛,我希望用真心,真心离念,没有念头。离念不容易,说得很容易,真做就非常非常艰难。所以阿弥陀佛用个巧妙的方法,你念头不能没有,只许一个念头,阿弥陀佛,这个可以,用阿弥陀佛这一念代替不起心不动念,用这个来代替。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人就是实报土上品上生的菩萨。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心里头用一句佛号,这个可以做到,它的作用、它的效果等於不起心不动念,有这种功德。我们也是明白这个道理,努力认真来学习,我们才真正有把握这一生当中决定上上品往生。这不是假的,有理论根据,也有事实证明。所以这个不假修成。

  佛体道本,佛之体是自性清净心,道的根本就是诸法实相、真相,名曰菩提。菩提是一个总名,真如是菩提,法身是菩提,实相是菩提,这里头所说的每一句都是菩提,叫法身菩提,从理上讲的,从体上讲的,从根源上讲的。再看,「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前面一个佛体道本,名曰菩提;在报身,这是圆通无碍,这叫菩提。菩提有这三个名字,佛体道本、圆通无碍,后面还有个益物圆通。说发菩提心,这三个意思统统具足,有体、有相、有用,佛体道本是讲的体,圆通无碍是讲的相,益是利益,物是十法界众生,利益十法界众生没有障碍,这是作用,你看菩提,体、相、作用。

  报身,这是有修,备修万行。大乘教常讲六度万行,六度展开是八万四千行门,十善展开也是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六度十善。我们用真诚心、用恭敬心,怎样把六度十善展开为八万四千法门、为无量法门、为无尽的法门?用真心就展开了。为什么?真心没有边际;真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那叫圆满的菩提心。《华严经》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法就是一切法。修布施一法,圆修一切法,修持戒一法也是圆修一切法,为什么?一里头有一切,一切里头有一。四十八愿,一愿里头有其他四十七愿,一愿都不少,愿愿圆满具足。由此可知,我们只要用一法,所有一切法都圆满含摄其中,这一法就是阿弥陀佛,这个道理要晓得。

  隋唐时代,中外祖师大德;外国,这周边的韩国、日本、琉球、南洋,这些国家聪明俊杰都到中国来留学,回国之后都是祖师大德。这些人真的个个都了不得,他们共同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经能够代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讨论到最后结果,大家共同肯定、认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称《华严》为根本法轮、一乘圆教。好像《华严》一棵树一样,它是根,其他的这些经教都是从这个根生出来的枝叶花果,都这一个根生的,称它为根、称它为本。这就一个代表找出来了,《华严》。《华严经》里面讲无量法门,无量法门太多了,对初学不方便,於是世尊把无量法门把它归纳,归纳为两千法门,那是《华严经》修行的方法。

  清凉大师分全经为四分,信解行证,行就是「入法界品」,一品经五卷,里面两千法门。可是到最后,这两千法门归到哪里去了?《华严》末后,五十三参最后一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到最后归净土,就是归《无量寿》。这一说法,《无量寿经》又在《华严》之上,《华严》最后是归到《无量寿》。这也是这些大德们承认的,《华严》、《法华》、《楞严》统统归《无量寿》。《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这是讲修行法门,最后以两个为代表做总结,就是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都归了净土。那净土,我们今天展开这部经,这部经里头四十八品,哪一品是最重要的,能够代表全经的?这也大家公认的,第六品。第六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的,原本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最重要的,这是净土的来源、净土的源头。

  四十八愿里头,这四十八条,哪一条最重要?这是隋唐大德已经说清楚了,第十八愿。十八愿讲什么?十念必生,归到这一句名号。所以,四十八愿归「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到阿弥陀佛的功德,多大?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把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如来,一切经教统统归在这一点,这一点是佛法的根,是佛法的源头,一切诸佛从这个根流出来的,一切经教也从这个根流出来的。於是我们才能把它名号功德认识清楚,这一句名号就是一切诸佛如来,就是一切法门,一个都不漏。所以念一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古大德告诉我们,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号,这一声佛号全都在里头了。这是讲到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没有真正认真去念它,不知道功德,不晓得;真正晓得,一天到晚挂在口上,决定不会离开。所以我常说,我们看到一些乡下阿公、阿婆,一天到晚拿个珠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不得了!这些阿公阿婆都是人家瞧不起的,没有人重视他,我明白、我了解,这些阿公阿婆将来他们往生都是上辈往生,品位之高我们无法想像。蕅益大师讲的信愿持名,他圆满做到了,他念念当中圆修圆证,哪个能比上他!

  谛闲法师,一个专念阿弥陀佛的徒弟,锅漏匠,往生的时候谛老给他办后事,对他赞叹:今天这个世间,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识(弘宗是弘扬禅宗,研教是讲经说法的),没有一个比得上你;名山古寺方丈、住持,这些大德也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你,你这个三年上上品往生。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一生受苦受难,四十多岁找到谛闲法师。跟谛闲法师有缘,他们同一个村庄,小时候的玩伴。跟谛老出家,谛老找了个破庙给他住,这个庙废弃的,没人住的,小庙。他有安身之处,吃穿不愁,有几个居士供养他。有吃有穿,有个破庙可以安身,不要每天到外头去流浪。谛老就只教他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念这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他真听话,不分昼夜,什么时候念累了什么时候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念三年,预知时至。

  往生的前一天他进城去了,他住在乡下,到城里去看看亲戚朋友。那是什么?告别。他也没有说,亲戚朋友也不知道,见最后一次面。那个用意很深,他往生之后朋友都知道了,都会念佛了,看到他,这还得了!晚上回去,照顾他的老太婆,给他烧饭的,他跟老太婆说,明天不要烧饭了。老太婆很奇怪,今天师父进城看朋友,可能明天还有人请客,请他吃饭,明天不要烧饭。到中午的时候,这个老太太依然到庙里来看他。到庙里来没有看到人,喊师父没人答应,结果在佛堂里面看见,他站在佛像面前,手里拿著念珠,叫他不答应,仔细一看,往生走了。这老太太吓到了,为什么?从来没有看到人是站著死的,从来没见过。赶快通知乡村里头学佛的,还有几个居士,告诉他们师父走了,站著走的,大家都来看。看到之后怎么办?立刻派人到观宗寺去报信,把这个消息告诉老和尚,请老和尚来处理。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走路,走到观宗寺一天,把这个信息告诉他,老和尚那边事情交代一下赶紧过来,来回三天,他站了三天。站著往生我们听说过,也有人见过,站著三天很少。

  谛闲老和尚对他的赞叹是真的,不是假的,锅漏匠的表法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有极乐世界,真往生了,往生的品位不是下辈,下辈哪有这种瑞相!老和尚的赞叹我们明了,上上品往生。一个吃尽苦头的锅漏匠,念佛三年,这样的成就没有人能比。不认识字,不认识字有不认识字的好处,他要认识字的话,不可能有这个成就。认识字学讲经,当法师一样,顶多像谛闲老和尚这个成就。谛闲老和尚成就不如他,真的不是假的。不容易!

  所以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能感得报身佛的果报。以果酬因,名曰报身,这样的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感得阿弥陀佛的报身出现。阿弥陀佛有法身,法身在常寂光,在实报土现身是报身佛,在同居土、方便土现身的是应身佛,这是佛的三身。但是佛的应身、化身跟报身的相完全相同,这又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是应身,应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像报身那样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同居土现的身,样子跟报身一样。这些在在处处显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应该要知道,应当要学习,这个缘遇到真不容易!

  遇到净土的人很多,把净土里头的境界认识得很清楚的人不多,把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功德能讲清楚的人也不多。你要不是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那个诚敬心生不起来;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才真正肯万缘放下。为什么?我万缘放下就是什么都得到了。得到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你什么都得到了,你一样都不缺;你要把名号疏忽了,去搞其他的东西,你得到都是有局限的、都是部分的,没有把全体得到。这就好比这棵树,你把树根找到了,你全得到。你要是我找这个枝,我找那个叶,我找这一片、找那一片,统统是局限的,不是圆满的,找到根就圆满了。阿弥陀佛是树根,能生万法,能生诸佛,这还得了!这个功德还有什么话好说?你搞清楚,你搞明白,你是何等的福报,你是什么样的善根,都不能比。我们今天能搞清楚,感谢《华严》、《法华》、《楞严》、《般若》,感谢夏老的会集,感谢黄念老的集注,感谢近代科学家他们成就的报告,汇合起来我们的信心生起来了,不再怀疑,不再走弯路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