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三集) 2012/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七百三十三页,倒数第三行:
『舍家弃欲,而作沙门』。下面解释这一句经文。「舍家者,出家也。弃欲,离欲也。而作沙门者,为僧也」。这是念老注的。「《毗婆沙论》云」,这是引的经论,经论上说「家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垢是染污,也是烦恼的代名词,「故宜远离也」,这是应该要远离。「又玄恽师云: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即易,如海中泛舟。又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福甚难,如陆地行船」。玄恽,唐朝时候的人,他说的是那个时代。唐朝是中国佛教最盛的一个时代,一般人常说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可以这样说法。唐太宗当年对於宗教非常热心,心量也大,可以说他在那个时候是中国宗教界的总护法。不但护持中国儒释道,基督教那时候刚刚传到中国,称为景教,他也护持;伊斯兰教传到中国,那时候穆罕默德还在世,唐太宗也护持,可以说他对於宗教平等看待。佛的寺院,敕建,就是国家下命令让地方政府建立,基督教跟伊斯兰教也同样待遇。可见得唐太宗心量是很大,能包容一切不同的文化,非常难得的一个君王。那个时候出家真的戒律严明,无论在讲学、在修持上真的是盛极一代,祖师大德、高僧辈出。
中国大小乘宗教,小乘两个宗派,大乘八个宗派,都是那个时候建立的,隋末唐初。可是小乘这两个宗在唐朝中叶之后就衰了,到宋朝时候就没有了,中国人不学小乘了。小乘的经典翻译得非常完整,就是在现在《大藏经》里头阿含部,这部分是小乘经典。跟现前在南洋流传的巴利文的经典,两个比对,巴利文经典比我们《阿含经》大概只多五十几部,三千部经典里多五十几部,这就很小了,差别很小。这桩事情是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中国人不学小乘了,用什么做基础来入大乘?中国祖师大德用儒跟道来代替小乘。这个做法获得了很大的效果,唐宋元明清佛门里头这些人才辈出,他们都是用儒跟道做基础。所以在唐朝中叶,儒释道实际上已经融会成一体,形式上有儒释道,实质上都学。学佛的人学儒、学道,学道的人也学佛、学儒,学儒的人也学佛、学道,所以三教九流是一家。这种宏观的文化,在中国唐明皇那个时代就挺兴旺了,这是在世界上很少能看到的。
所以,在那个时候出家造恶不容易,戒律很严,都能够如法如理的修学,小庙里头的住持通宗通教,都不是等闲人物。在家做的过失比较多、比较容易。出家修道容易,道场都是如法的道场。在家修福难,大富大贵无不是在佛门里面修的,不是在佛门,修大的福报真的是很难。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下面念老这几句话,也是古大德说的,「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这是在家居士。有「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这个现在很多,非常普遍,到处都能看到。「今身心俱出家」,这个少了。二、三百年前这个多,在中国社会上真的身心俱出。所以此地讲出家是身心俱出的。「故云舍家弃欲」,舍家是身出家,弃欲是心出家。
「又《无量寿经起信论》云」,《无量寿经起信论》是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造的。乾隆是清朝最盛的一代,盛极之处,这时候儒释道三家都好,乾隆也是会护法,也是大施主。这里头说「一切众生由爱渴故,因有幻身」。众生的身从哪里来的?就从爱来的。古人有句话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你就不会到娑婆世界来投胎,来投胎的都是情跟爱很重。因有幻身,投胎得到这个身,这个身物质所生的。爱心这是念力,这一种心念到世间来投胎做人。「由幻身故,因有国土」,因为有身,所以就有国土,有居住的大地。这个大地是境随念生,它怎么生的?是我们念头变现的。所有物质现象,现在科学家发现了,全都是意念变现出来的,离开意念根本就没有物质的存在,这是最近量子力学家所发现的。「舍家弃欲,爱渴净故」,把爱比喻作口渴,口渴就想喝一杯水。真正能够舍家出家,把欲放下,财色名食睡、贪瞋痴慢疑把这个东西放下,这是身心俱出,这个非常难得。「国土亦净」,心净则身净,身心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也清净。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大菩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应远离居家」。菩萨跟这些大菩萨,一般讲菩萨,三贤菩萨;摩诃萨,地上菩萨。通常都是说的别教,天台四教里头的别教。菩萨求法,要到处去参学。在中国古代,寺院丛林是佛门的道场,道场是讲学的、修行的地方,跟现在不一样。在古时候没有经忏佛事,没有这种种法会,统统没有,只是讲经。所以有禅堂、有念佛堂、有讲堂,讲堂是最普遍。寺院里面的大殿就是现在所说的教室,殿堂很多,说明这个学校开的课目很多,你想学哪一种你就报名参加某个殿堂的经学班。行门里面,喜欢念佛的,用这个法门的,进念佛堂;喜欢参禅的、参究的,入禅堂。解行并重,真正培养了高僧大德。在家居士也可以到寺院里面参学,跟出家人过一样的生活,多半都是以一部经做为学习时间的长短,叫讨经单,叫挂单。这个寺庙里面讲《无量寿经》,想到这边来听经,在这边讨单。讨单就是在这里要一个床位,居住的房间,有他的床位。在这里专心听经学教,这部经经听完了,他就可以离开。所以,早年的寺院庵堂确实是学校,跟现在不一样。
那个时候也没有宗教这个名称,宗教这个名称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大概也不过是顶多三百年,从日本传过来。日本接受外国的文化比我们早,中国接受西方文化是从日本传过来。但是佛教本身称宗教,跟现在宗教的意义完全不相同,这个常识我们也知道。佛教里面称宗,专指禅宗,叫宗门。中国大乘八个宗,禅宗之外的七个宗,都叫做教,叫宗门、教下。它有什么不同?宗门,禅宗不重视学教,它完全是在禅堂坐禅为主,要到开悟才看经,没有开悟不看经。所以,他们是悟后再入经教,那就入得很快,为什么?智慧开了,学经教就学得很快,而且学得很踏实。这是什么?叫上上根人,绝顶聪明的人才行。不是上上根人,这个路没分。等於说学校里,这是天才班,是特殊的一班。其他的七个宗派叫教下,教下的教学那就有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由浅而深,时间很长,慢慢的十几二十年才能毕业。教下是中下根性的人都可以学,禅宗那是绝顶聪明人,上上根人。所以教学的方法不一样,称为宗门、教下,简称为宗教。跟现在宗教的意思完全不相同,这是我们应该要知道。
菩萨重视求学,求学,譬如在中国,浙江天台山法华宗,想听《法华》的、学《法华》的到那里去,那等於说法华专科大学。五台山是华严宗,西安慈恩寺是法相宗,江西庐山慧远大师,那是净土宗。每个山头成为一种宗派,你想广学多闻,就得常常这个你学完了到那里学。宗底下还分派,大派里头还有小派,这就像大学一样,有院、有系、有科,它分得很多。重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参学也不例外。譬如今年我到天台山去学《法华》,总得二、三年,这是快的。时间久的,可能在那里住个四、五年,深入经藏,学一门东西。这一门东西学完成之后,可以学第二门,第二门也是专修。譬如我再想学《华严》,到五台山去住个五年、六年,专学《华严经》。这样十几年之后,这两宗东西都通。还有的,现在禅宗,大彻大悟回过头来再学别的,再去学教,都有成就。教理通了之后,万缘放下,或是一心念佛,或是一心参禅,都变成祖师大德。参禅开悟的时候也要看经,为什么?用经来印证,我们禅定当中的境界跟经上讲的是不是一样?一样,那是正确的,没有错误;不一样,那就有问题。用经来印证。
所以,志性好游诸佛国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菩萨神通广大,为什么?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他有能力分身,自己身体在阿弥陀佛的讲堂,没动,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同时能分无量身。孙悟空只有七十二变,比他差远了,他的变化无穷。能分无量身,同时到一切诸佛国土里面去供佛、闻法,供佛是修福,闻法是修慧。那个分身真管用,不是分身不管用,分身真管用。所以,极乐世界一天所学的,能把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教统统学遍,本身没有离开阿弥陀佛讲堂,有这么大的能量。我们自己修要修到这样的功夫,时间可长了,经教里常讲的,菩萨要修无量劫才能有这种成就。极乐世界是托阿弥陀佛的福,到达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这是说菩萨应远离居家,因为他没有开悟之前他要参学。「故知出家为净土正因,以远离不净故。」这个出家,身出,远离不净这是心出,身心都出,这才能成就。
「唐海东元晓师」,海东,海东是韩国,现在的韩国。元晓师是现在的韩国人,唐朝时候他在中国留学,亲近善导大师,善导的学生。他有部书叫《游心安乐道》,是解释《无量寿经》的,这里头说,「无量寿经,说三辈因,上辈之中说有五句」,第一个「舍家离欲而作沙门,此显发起正因方便」。这是他的注解,为什么要舍家?为什么要离欲?为什么要出家为僧?这是修净土的正因,修净土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最适当的方法、最适宜的方法。「二者发菩提心,是明正因。三者专念彼佛,是明修观」。善导大师注解《十六观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他的注解叫《四帖疏》。《观经》给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理。因为这个理论,所以凡夫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能成佛。因为你本来是佛,是心是佛,再发心作佛,当然成佛。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好,什么叫菩提心?真信净土,真愿往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师讲信、愿、持名。下面专念彼佛就是持名,执持名号。
我们在今天,尤其是现在,各方面的信息非常多,我是不用电脑、不看电视,一般媒体统统都放弃掉了,有五十年了。我知道的事情不多,知道的事情都是同修们他们提供我的信息,已经够多了。各方面的信息都讲到灾难,我们用什么态度来对它?不论这个东西是有是无,我们不关心这个,我们觉得这些信息来勉励我们,提高我们的警觉,让我们加紧用功,这是好事情。我们希望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有本事念佛往生净土。宋朝莹珂法师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莹珂,出家人,破戒的比丘,不守清规,他自己知道他将来一定会堕地狱。我觉得这就是他的善根,他知道地狱苦,他害怕,求助於同参道友。问这些同道的、同学的,你们有没有方法救我?有个同学就送他一本《往生传》给他看。他看了之后,每看一个人他都流泪,非常受感动。看完之后,他知道了,念佛求生净土就不堕地狱,他造的是五逆十恶罪,只有阿弥陀佛可以救他。把自己的房门关起来,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不吃饭、不睡觉。三天三夜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这真诚心感动!阿弥陀佛来安慰他,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到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一想,不行,他说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诱惑,一遇到外缘,我又要造罪业。十年我不知道造多少罪业,我还能去吗?跟阿弥陀佛说,我十年的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
阿弥陀佛就答应了,他说好吧,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这是什么?让他表法,让他现身说法。如果当时就带他走了,寺庙的人一定是「莹珂自杀了,怎么门关起来就死在里面」,没人晓得。所以,他这一说三天来接引,他把房门打开告诉寺庙大众,我见到阿弥陀佛,三天之后我往生。寺庙的人都不相信,你这个无恶不作的出家人,念三天佛你就能往生?好在三天时间不长,看你三天之后走不走。到第三天,他邀请大家念佛送他往生,大家很欢喜,我们来帮你念佛,看你走不走。念到一刻钟,古时候的一刻钟,大概是我们现在的,应该半个小时,一个时辰分四刻,应该半个小时。他就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来接我,跟大家告假。你看,没有生病,他真走了。
莹珂这个名字,《往生传》上就有他,这带给大家太大的信心了!犯一点过失不怕,忏除业障,你看人家三天就成功了。《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真的不是假的。这个时候真干,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了,真想走,就真走得成,阿弥陀佛真的来接引你。连莹珂这样人他都来接引,我们造恶没有造他那样大恶,佛哪有不来接引的道理!不来接引,是我们的心不是真的,有怀疑,对世间有贪恋,不想走,佛就不来。真正有莹珂法师这样的决心,知道地狱苦,我们今天知道什么?世间苦,这个世间跟地狱差不多,太苦了,不应该留恋,下定决心求生净土。所以时间足够用,莹珂法师三天,我们有七天的时间不就够用?《弥陀经》上讲的,圆满的,若一日到若七日。
有信息告诉我们,灾难发生的时候不要慌张,那时候整个地球上混乱,山崩地陷,海水上升,大地震,高楼大厦全都倒了,所有交通断绝,电信都没有了。人在这个时候,最好是在佛堂,大家统统在一起念佛,求生净土。这方法好,正确。灾难先后整个时间加起来,我过去认为是要三个月,现在有信息告诉我,七十二天。因为银河对齐,真正对齐的那个日子,十二月二十一号。星球的排列慢慢集中在一起的,所以这一天是正对著的。在正对著之前,慢慢接近,应该有一个月的时间,然后慢慢再离开,至少也有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我那个时候估计应该是三个月。七十二天很合理,两个月多一点点,才能恢复正常。
这个七十二天的日子非常难过。北半球,我们是住在北半球,北半球是晚上,南半球是白天,所以我们会有三天的黑暗,因为地球不转了,南半球三天白天。地球有公转,自转不动了,实际上是地球核心还是转动,地壳不动了,里面滑动,地壳不动。三天之后慢慢的又恢复转动,转动的时候,我们看到,现在太阳出来是在东方出来的,可能看到太阳出来是从西方出来,整个就乱了。要七十二天之后才恢复正常。这个事情,我们也不管它是真的是假的,我们认真努力念佛。我们希望在这之前,把这次的《净土大经科注》能讲圆满,我们希望在十月底这经讲圆满。讲圆满之后,我们每天就念佛,像打佛七一样,我们要准备应对灾难问题。
第四,「作诸功德,是明起行」,这个功德就是念佛,「此观及行即为助业」。「元晓师以念佛为助业,此说未稳,前已於明宗章辩之」,现在不多说了。莲池大师说,念佛是正修、是正业,还以念佛为助业。换句话说,这一句佛号正助双修,这个说法说得好!第五,「愿生彼国,此一是愿」,前面四个是行门。具足行愿,老实念佛,没有不往生的,「行愿和合,乃得生故」。《游心安乐道》里面这段文非常之好。
上面,「《起信论》以出家为净土正因,元晓师以出家为显发正因之方便,两说稍异」,稍稍有一点不同,「而后说较稳」,较稳妥,后是元晓师讲的。「若兼究《观经》」,我们参考《观无量寿佛经》佛的说法,「则上三品」没有说出家,「中品上生」有说「修行诸戒」,「中品中生,言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这是中品里面讲的持戒,这是出家,具足戒是出家,沙弥戒也是出家。「该经九品中唯此二品,确指出家」,其余的七品没有说出家。「但本经反之」,本经里面所说的跟《观经》讲的相反。你看,「上辈言出家」,上辈就是《观经》里面的上三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辈则谓不能行作沙门」,中辈相反,不能出家。上辈说出家,中辈说不能出家。《观经》上,上辈没有说出家,中辈说了,说出家。
「盖以众生机缘无量差异,因地修行万别千殊,人人有异,各各不同。概括而粗分辈品,略显位次」,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佛为大家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是多次宣说,他不是一次。多次宣说我们就知道听众不同,有些人都听了,常随众。这是经上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佛讲多次他们都听到。还有临时参加的,到佛这儿来听经,或者是听一部的,听完他就走了,或者是来个二、三天的,或者是半个月、一个月的,我相信这种人很多。释迦牟尼佛这个僧团,我们估计,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三千人,当年在世,这么大的一个团体。所以听众根性不相同,佛的说法善巧方便,出家人多就说出家众,在家人多就不说出家众,这个情形我们能够体会得到。
「窃思应病与药,随机说法,故未可拘於一格,死於句下」。这是念老提醒我们,我们看经文要看活句,不能够执著在句下。《大乘起信论》里告诉我们,听教、看经必须知道三个原则,第一个,听讲不执著言说相,看经不执著文字相;第二个,不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是为了讲经方便而建立的;第三个,不执著心缘相,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揣摩经的意思,这不可以。懂了就懂了,不懂不要紧,多看,慢慢的就都懂了。千万不要用自己意思去解释,自己意思解释,后头智慧不开,你真不懂。我们早年学经,遇到困难,不懂的地方怎么办?把经本盖起来,拜佛,拜上个三、四百拜,忽然懂了。这种事情常有的,求感应,不能猜测。为什么?佛讲经,我们知道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所说的全是自性自然的流露,我们怎么能用自己的意思去解释?谁能懂?心地清净的人能懂,也就是说,没有分别执著的人能懂,不起心不动念的人全懂。不起心、不动念是成佛了,他怎么会不懂?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是菩萨,这个人能懂。我们懂得这个原则好!用真诚心、用恭敬心来学习,就会有感应。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它就通了,自然就通了。因为佛是从真诚心里流出来的,现在我也用真诚心,心心相印。我不可以用妄想,不可以说我以为、我的看法,这不可以,那是你自己意思,不是佛的意思。
下面念老说,「窃计无量寿会上」,这个窃,是黄念祖老居士自己谦虚,这就是他认为,他的一个想法,「阿难当机,并有大比丘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如是出家大德,皆应上辈往生」。念老这个看法,我们也都有这个看法。「且以本经乃净土第一经,所示乃正宗典范」,这部经里头,确实是净土第一部经,也是净宗概论,方方面面都说齐全。不像《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分量很少,只说个纲领,没有细说。不像《观经》,《观经》讲得不完全,只讲了两个重点,一个是原理,一个是修行方法,修行方法讲得比这个更详细,细说修行方法。所以这称为第一经。这里面给我们所说的、所指示的,这是正宗典范,净土宗的正宗典范。「出家修行得上辈生,乃合常情」,应该是这样的。「佛故契此因缘,而说上辈生者,出家弃欲,而作沙门。」
「至於《观经》」就不一样了,「则大异於是」,为什么?《观经》当机实实在在是韦提希夫人,是她发起的。「阿难、目连侍佛左右」,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会上看到的。韦提希夫人遭了难,儿子不孝,要杀他父亲,要害母亲,夺取王位,现在讲政变,她遭这么大的难。被儿子幽禁起来,就是不准跟外面通信息,她没有办法,在庭院里头,跪在地下求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带著目连、阿难来安慰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就说,这个世界太苦了,有没有清净的世界,她想往生。释迦牟尼佛就把诸佛刹土展现在她面前,像现在看电视一样,许多诸佛刹土你自己看,你自己选择。她看中了极乐世界,她说这个地方好,希望佛教她,怎样能够往生到这个世界去。
佛给她说出十六种方法,十六种方法里头任何一个方法都可以,不是叫十六种都修,十六种方法哪个方法都可以。最后教你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排列在第十六,愈是到后面就愈精彩。这个东西,印度人跟中国人大概有相同的地方,像文艺表演,最好的一出叫压轴戏,排在最后。最后是最好的,持名念佛摆在最后,这个用意我们要知道。《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观世音排在最后,最后实际上是两个,大势至、观世音,两个特别法门。说明楞严会到最后也是导归极乐,这不可思议的法门。在这个会中,只有阿难、目连,这两个人是大权示现的比丘身分,「余无出家之众」,没有出家众。所以在这个会上,「当机闻法并上辈往生者,主要是韦提希夫人」跟她的这些侍女,全都是在家人。「故佛应其机缘,於上品生中」没有说出家。
我们接著再看,《观经》里头又有一段文,「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感应这么快,极乐世界就被她看到,「得见佛身及二菩萨」,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观音势至两位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得「无生忍」。得无生忍,上品。在家女众,不是出家,也是上辈往生。「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可见《观经》会上,当机之众纯是大乘根器,又皆是在家发菩提心。如是诸人,定可上辈往生」。这就肯定了,说明什么?说明释迦牟尼佛随机说法,说这部经的时候,出家比丘很多,经上讲的有大比丘一万二千人,所以说出家。《观经》是在皇宫里面,佛现身在皇宫里头,韦提希夫人被幽禁的房子里面、庭院里面,全都是在家人。这是说明佛说法随机施教,活活泼泼,一点都不死呆板,听众,《观经》的听众全是在家女众。
「且韦提希夫人悟无生法忍於现世,必是上品上生极乐佛土」,这真的,一点都不错,我们常说的上上品往生,上品上生。「韦提希乃在家妇女,现生得忍,上品往生,足证上辈生者,不限於出家之众。复显净宗妙法破尽规格」,规是规矩,格也是规矩的意思。不是按部就班,跟八万四千那个规格完全不一样。八万四千规格,确实要断烦恼、要消业障,一步一步往上提升。在大乘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最低的一级,五十二个阶级最低的,条件是什么?要把五种见惑断尽。修行没有别的,修行就是看破、就是放下。放下身见,不执著身是我。放下边见,边见就是没有对立的念头。有我,我跟人对立、跟事对立、跟一切万物对立。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众生不是佛,佛不是众生,这都是属於边见。边见放下,知道什么?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遍法界虚空界都是自己心想生的,不是别人。
我的,有我自己的境界,你有你的境界,他有他的境界,《楞严经》上讲别业境界,每个人不一样。但是别业境界同时又有同分的境界,同分境界是我们境界重叠在一起。所以我也能看到你的一部分,同的这部分,不同的地方看不到。你心里想什么我不知道,你站在我面前我知道,同分的知道,别业的不知道。同分产生的共业,别业产生的是别业,所以业报有别业报、有同分果报。但是这里头很深的道理、很复杂的因缘,你都要晓得、都要明白,你才真正能把万缘放下,回归自性。
净宗确实超越了规格。韦提希夫人,凡夫,侍候她的这些宫女那更不必说了,程度更低。你看遇缘不一样,遇到净土法门,个个都是上辈往生,破尽规格。莹珂法师,破戒造恶,应堕地狱,我们看他这三天忏悔,能把阿弥陀佛念来,那是真诚心,没有真诚怎么会有感应!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把阿弥陀佛感来了。真诚到极处,那就是上辈往生。你看,从无间地狱一下就提升到十地菩萨,这个地位太高了,提到法云地的菩萨,太高了。所以一般人不相信,不敢相信,哪有这种道理?其实这个道理在《观经》里头,他不知道,而且佛常说。《华严经》上佛常说的「心现识变」,这就是原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谁的自性?自己的自性。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所以明心见性就叫成佛。自己变现出来,自己当然可以受用。能变是一,是真心,所变的是识,就是分别执著。你分别善的,没有一样不善,你分别恶的,就没有一样不恶。我们今天社会,大家都想想歪了,没有人想善的,都想恶了,都想到自私自利,都想到名闻利养,都想到贪瞋痴慢,都想到五欲六尘。对这些东西坚固执著,不肯放下,所以感得地球上的灾难,社会动乱不和,原因都在此地。
我们看到这段,念老引用《观无量寿佛经》跟《无量寿经》对比,就非常清楚,「足证上辈生者,不限出家之众」,在家一样成就。突显净土的妙法比禅比密还要究竟圆满,「至极圆顿,不可思议」。极圆极顿,顿是顿超,立刻就可以证得,圆是圆满,没有丝毫欠缺。这个法门多殊胜,再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能跟它相比。我们这一生遇到了,大幸当中的大幸,一定要明了,把它抓住,决定在这一生成就。而且要成就高成就,不是说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不要有这个心,我们要争取上上品往生,要肯定上上品往生我们自己有分。证据在哪里?证据就在这部经典上,这个经典是证据,证明我们可以上上品往生。只要放下,放下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除阿弥陀佛之外,全部把它清除抛弃掉,这是走上品上生的道路。
我们再看底下的文,「又《报恩论》中曰:刘遗民」,这是东晋时代慧远大师,我们净土宗的初祖,在庐山建念佛堂,志同道合的有一百二十三个人,真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他们以虎溪为界,不出这个界线,在这个地方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共修。那个时候所遇的经典、依靠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还没有翻译出来。远公最早是一部经,不是三经,这个经在中国翻译最早,汉朝时代安世高就翻过。刘遗民是庐山莲社这个念佛堂里面,一百二十三个人当中的一个,在家居士。非常精进,他曾经三次见佛,见到阿弥陀佛。就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他见三次。「衣覆手摩」,阿弥陀佛用他的衣服覆在他的身上,用手摩他的顶,「自当上品。非出家也」,他不是出家人。「而凡莲宗诸祖」,凡是净土宗这些祖师,「及维摩、贤护等,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可例知矣」。刘遗民都上辈往生,慧远大师、净宗历代祖师,我们这边是十三代祖师,当然是上品上生,这个不假!维摩居士、贤护等十六正士,本经序品里面所说的这些在家众,往生极乐世界应该都是上上品往生。
「晋代刘遗民,与庐山远公同会念佛者也。往生在远公前」,他往生得早。慧远大师临终时,「方从定起」,这是慧远大师临终时候,他从定中起来,「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有很多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所见的境界跟《无量寿经》所讲的完全相应,这不是假的。这是见到流水,就是七宝池流水,分十四支,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佛告远曰」,阿弥陀佛告诉远公大师,「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这是往生前七天,见佛了。他不但见佛,「又见社中先化者」,就是他们的莲社先往生的,有「佛陀耶舍、慧持、慧永」,这是出家人,有「刘遗民」,这在家人,都在佛的旁边,跟佛一起来了。刘遗民还向慧远大师作揖,就是问讯,说「师早发心,何来之晚」。你发心很早,比我们早,你怎么比我晚到?所以莲社里面的人都跟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这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要学,我们应当要真干,这决定不是假的。
「刘遗民生前三度见佛」,往生之后,你看随佛来迎接远公大师,「是则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证例」,有凭有据。上上品往生不局限是出家人,韦提希在家妇女,也上品上生。「《华严》中,善财参五十三善知识,在家人实居多数」。这真的,五十三参里头,出家只有六个,五十三个只有六个出家人,其余的都是在家的。「密宗中,噶居派祖师为居士」,在家人,「因祖师是白衣,故俗称白教」。西藏的密教有红教、有黄教、有白教、有黑教、有花教,有这么多派别,都是大成就者。「维摩居士乃金粟如来示现」,菩萨来示现的。「贤护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萨」,而且是在家等觉菩萨,「为本经菩萨众中上首,故未可但从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别」。
念老引用这些,真正的教诲是教我们把出家在家这个相不要执著,完全在你能不能放下。在家人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他就成佛了。出家人,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不下,不如在家人,他不能成就,他还是凡夫。前面我们学过,放下执著证阿罗汉果,无论在家出家都一样;放下分别执著,证菩萨;放下起心动念,成佛。这个我们应该要清楚、要明了,绝不在出家在家之分,这个一定要知道,在家学佛要努力。我有一次在北京访问,念老有一次很慎重的告诉我,他说在古时候,学佛成就的,人数成就的,出家男众最多,出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在家女众第四。可是他说在现在这个时代,完全颠倒了,真正修行说念佛往生有成就的,在家女众最多,排第一,在家男众第二,出家女众第三,出家男众摆在最后。现在整个颠倒了,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我们细心去观察,事实真的如是。
真正念佛的,我常讲这些阿公阿婆他们真念佛,我细心观察,他们确实念到一心不乱。他没有杂念,他没有妄想,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他具足了。真信真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他一点都不怀疑,一般人做不到。他真看破了,意念完全集中在一点,这就是佛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他们能把心集中在一点,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样的人,用我们这一段经跟这些注解,经论跟祖师大德的注疏来印证,他们决定是上品上生。可是这样的人往往一般人瞧不起,没有看在眼,对他们一点都不尊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看到这些人我们要跟他行礼、要称赞,行礼、称赞也就属於供养。要向他们学习,他们叫真念佛人,真正准备往生的。
「本经谓上辈生者,出家弃欲。《观经》上品不言出家。韦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得上品生,五百侍女亦上品生。两经并不相违」。为什么?「韦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这就是我们讲出家,前面说过,有身出心不出;有心出身不出,就在家居士;身心俱出,这真正出家人;身出心没有出,不如在家居士。身心,心是主,身是物质,物质是境随心转,心主宰,物质的身体是其次。身心俱出是给学佛人做个榜样,功德在此地。如果做的榜样不好,那就有罪过,那不是功德。出家人,所以佛法兴衰出家人有最大的责任,你是传承佛法的人,一定要把世尊言行、教诲做出来给大家看,那是无量功德。让大家看到出家人这么好,赞叹佛陀,称扬佛教,发心向佛教学习,这是无量功德。如果出家人的行持比一般普通人还不如,别人生毁谤,这个毁谤首先就是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是造的地狱业,谁叫他造的?出家人叫他造的。出家人把这些人送到地狱去,你自己能不去地狱吗?没有这个道理,这个罪业太重了,比杀人的罪业还重。杀人,被杀的不堕地狱。出家人表现不好,做得不如法,罪业比什么都重,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印光大师一生不给人做剃度师,为什么?怕收的徒弟犯戒,将来堕地狱。老人一生在世,收学生,不收徒弟,你跟他学他教你,他不收徒弟,这都是在末法时期做给我们看的。做为出家,还要讲求享受,这怎么得了,问题都出来了。所以,佛教出家弟子,入灭的时候教他,「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两个字,要能持戒,要能吃苦。不能持戒,不能吃苦,你就没有办法继承如来家业。他自己真做到了,一生三衣一钵,一生没有道场,过游牧生活,晚上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一生讲经教学。入灭的时候在树林里头,不是在房子里头,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所以在此地,念老这句话提示得很好,韦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身没有出家,心出家了。
「例如我国南方以米为主食,北方则以面粉为主食,米麦虽异,但其能作为主食则一也。是故上品往生,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次如《观经》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家人,《无量寿经》则谓在家人亦可也」。所以三辈九品,出家在家都可以成就,只要你真放下,真正能够依教奉行。「两经合参」,把《无量寿经》跟《观经》对起来看,「易明真实之义」,很容易你就明白佛所说的真实义之所在。「是故应善体圣心,切莫死执文句」。这是念老特别提醒我们的,我们要善体释迦牟尼佛的用心。为什么在两次讲经教学说法不一样?听众对象不一样。但是里面的用意完全相同,没有差别,所以不可以执著文句。
「舍家弃欲,应著重於心出家,则此两经,并无二旨。」这是真的,出家要重在心出家,不是身出家。今天我们看修行人,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是在家居士,看他日常生活是个道道地地的出家人。他日中一食,九十五岁以前没有人照顾,饮食起居自己照料,这很难得,说明什么?身体好,可以照顾自己。九十五岁那年,才接受两个学生,姐弟两个人发心照顾老人家,替他烧饭,替他洗衣服,清洁环境。他居住的地方很小,台湾叫十五坪,一坪三十六英尺,所以他的房子不大。合香港这边说的,香港算英尺,四、五百尺,不到五百尺,很容易清理,房子小。小房子分为三间,一个卧室,一个客厅,一个佛堂。
我们再看第二段,「发心专念」。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前面这一段,「舍家弃欲」,这是上辈的因行,这个第二段,「发心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此为全经之纲宗」,纲是纲领,宗是宗旨,也就是说全经最重要的修行指导原则,能不能往生全在这一句。这个意思,念老在前面概论里头,明宗这一章里头就讲得很清楚,因为这是真正修净土求往生最高指导原则,一定要发心。而且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好,你看第一句就引用,「《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修行最高的宗旨、最高的指导原则就这四个字。你要真信,你要真愿,对於净土法门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死心塌地相信佛陀的教诲。
真正明了,我自己的根性,修八万四千法门里头任何一门都有困难。这个困难很明显,自己可以想想,这五种见惑能不能断掉?五种见惑断掉,这才能入门;五种见惑断不掉,你决定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比起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容易多了,我真信,我真愿往生,我真的来念佛,你看就这么简单。看你真到什么程度,万分真诚,你就上上品往生,不在念佛多少,完全是真诚心,就是信心跟愿心。半信半疑,也真肯念,也能往生,生到边地,后头边地疑城。信心不足,抱著什么心?实验一下,试试看,反正有那我就去了,没有不就算了吗?抱这种心,你看佛还是摄受,生边地,真正是慈悲到极处。我们这一生遇到了,决定要珍惜,决定不能空过。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七百三十三页,倒数第三行:
『舍家弃欲,而作沙门』。下面解释这一句经文。「舍家者,出家也。弃欲,离欲也。而作沙门者,为僧也」。这是念老注的。「《毗婆沙论》云」,这是引的经论,经论上说「家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垢是染污,也是烦恼的代名词,「故宜远离也」,这是应该要远离。「又玄恽师云: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即易,如海中泛舟。又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福甚难,如陆地行船」。玄恽,唐朝时候的人,他说的是那个时代。唐朝是中国佛教最盛的一个时代,一般人常说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可以这样说法。唐太宗当年对於宗教非常热心,心量也大,可以说他在那个时候是中国宗教界的总护法。不但护持中国儒释道,基督教那时候刚刚传到中国,称为景教,他也护持;伊斯兰教传到中国,那时候穆罕默德还在世,唐太宗也护持,可以说他对於宗教平等看待。佛的寺院,敕建,就是国家下命令让地方政府建立,基督教跟伊斯兰教也同样待遇。可见得唐太宗心量是很大,能包容一切不同的文化,非常难得的一个君王。那个时候出家真的戒律严明,无论在讲学、在修持上真的是盛极一代,祖师大德、高僧辈出。
中国大小乘宗教,小乘两个宗派,大乘八个宗派,都是那个时候建立的,隋末唐初。可是小乘这两个宗在唐朝中叶之后就衰了,到宋朝时候就没有了,中国人不学小乘了。小乘的经典翻译得非常完整,就是在现在《大藏经》里头阿含部,这部分是小乘经典。跟现前在南洋流传的巴利文的经典,两个比对,巴利文经典比我们《阿含经》大概只多五十几部,三千部经典里多五十几部,这就很小了,差别很小。这桩事情是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中国人不学小乘了,用什么做基础来入大乘?中国祖师大德用儒跟道来代替小乘。这个做法获得了很大的效果,唐宋元明清佛门里头这些人才辈出,他们都是用儒跟道做基础。所以在唐朝中叶,儒释道实际上已经融会成一体,形式上有儒释道,实质上都学。学佛的人学儒、学道,学道的人也学佛、学儒,学儒的人也学佛、学道,所以三教九流是一家。这种宏观的文化,在中国唐明皇那个时代就挺兴旺了,这是在世界上很少能看到的。
所以,在那个时候出家造恶不容易,戒律很严,都能够如法如理的修学,小庙里头的住持通宗通教,都不是等闲人物。在家做的过失比较多、比较容易。出家修道容易,道场都是如法的道场。在家修福难,大富大贵无不是在佛门里面修的,不是在佛门,修大的福报真的是很难。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下面念老这几句话,也是古大德说的,「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这是在家居士。有「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这个现在很多,非常普遍,到处都能看到。「今身心俱出家」,这个少了。二、三百年前这个多,在中国社会上真的身心俱出。所以此地讲出家是身心俱出的。「故云舍家弃欲」,舍家是身出家,弃欲是心出家。
「又《无量寿经起信论》云」,《无量寿经起信论》是清朝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造的。乾隆是清朝最盛的一代,盛极之处,这时候儒释道三家都好,乾隆也是会护法,也是大施主。这里头说「一切众生由爱渴故,因有幻身」。众生的身从哪里来的?就从爱来的。古人有句话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你就不会到娑婆世界来投胎,来投胎的都是情跟爱很重。因有幻身,投胎得到这个身,这个身物质所生的。爱心这是念力,这一种心念到世间来投胎做人。「由幻身故,因有国土」,因为有身,所以就有国土,有居住的大地。这个大地是境随念生,它怎么生的?是我们念头变现的。所有物质现象,现在科学家发现了,全都是意念变现出来的,离开意念根本就没有物质的存在,这是最近量子力学家所发现的。「舍家弃欲,爱渴净故」,把爱比喻作口渴,口渴就想喝一杯水。真正能够舍家出家,把欲放下,财色名食睡、贪瞋痴慢疑把这个东西放下,这是身心俱出,这个非常难得。「国土亦净」,心净则身净,身心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也清净。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大菩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应远离居家」。菩萨跟这些大菩萨,一般讲菩萨,三贤菩萨;摩诃萨,地上菩萨。通常都是说的别教,天台四教里头的别教。菩萨求法,要到处去参学。在中国古代,寺院丛林是佛门的道场,道场是讲学的、修行的地方,跟现在不一样。在古时候没有经忏佛事,没有这种种法会,统统没有,只是讲经。所以有禅堂、有念佛堂、有讲堂,讲堂是最普遍。寺院里面的大殿就是现在所说的教室,殿堂很多,说明这个学校开的课目很多,你想学哪一种你就报名参加某个殿堂的经学班。行门里面,喜欢念佛的,用这个法门的,进念佛堂;喜欢参禅的、参究的,入禅堂。解行并重,真正培养了高僧大德。在家居士也可以到寺院里面参学,跟出家人过一样的生活,多半都是以一部经做为学习时间的长短,叫讨经单,叫挂单。这个寺庙里面讲《无量寿经》,想到这边来听经,在这边讨单。讨单就是在这里要一个床位,居住的房间,有他的床位。在这里专心听经学教,这部经经听完了,他就可以离开。所以,早年的寺院庵堂确实是学校,跟现在不一样。
那个时候也没有宗教这个名称,宗教这个名称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大概也不过是顶多三百年,从日本传过来。日本接受外国的文化比我们早,中国接受西方文化是从日本传过来。但是佛教本身称宗教,跟现在宗教的意义完全不相同,这个常识我们也知道。佛教里面称宗,专指禅宗,叫宗门。中国大乘八个宗,禅宗之外的七个宗,都叫做教,叫宗门、教下。它有什么不同?宗门,禅宗不重视学教,它完全是在禅堂坐禅为主,要到开悟才看经,没有开悟不看经。所以,他们是悟后再入经教,那就入得很快,为什么?智慧开了,学经教就学得很快,而且学得很踏实。这是什么?叫上上根人,绝顶聪明的人才行。不是上上根人,这个路没分。等於说学校里,这是天才班,是特殊的一班。其他的七个宗派叫教下,教下的教学那就有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由浅而深,时间很长,慢慢的十几二十年才能毕业。教下是中下根性的人都可以学,禅宗那是绝顶聪明人,上上根人。所以教学的方法不一样,称为宗门、教下,简称为宗教。跟现在宗教的意思完全不相同,这是我们应该要知道。
菩萨重视求学,求学,譬如在中国,浙江天台山法华宗,想听《法华》的、学《法华》的到那里去,那等於说法华专科大学。五台山是华严宗,西安慈恩寺是法相宗,江西庐山慧远大师,那是净土宗。每个山头成为一种宗派,你想广学多闻,就得常常这个你学完了到那里学。宗底下还分派,大派里头还有小派,这就像大学一样,有院、有系、有科,它分得很多。重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参学也不例外。譬如今年我到天台山去学《法华》,总得二、三年,这是快的。时间久的,可能在那里住个四、五年,深入经藏,学一门东西。这一门东西学完成之后,可以学第二门,第二门也是专修。譬如我再想学《华严》,到五台山去住个五年、六年,专学《华严经》。这样十几年之后,这两宗东西都通。还有的,现在禅宗,大彻大悟回过头来再学别的,再去学教,都有成就。教理通了之后,万缘放下,或是一心念佛,或是一心参禅,都变成祖师大德。参禅开悟的时候也要看经,为什么?用经来印证,我们禅定当中的境界跟经上讲的是不是一样?一样,那是正确的,没有错误;不一样,那就有问题。用经来印证。
所以,志性好游诸佛国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菩萨神通广大,为什么?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他有能力分身,自己身体在阿弥陀佛的讲堂,没动,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同时能分无量身。孙悟空只有七十二变,比他差远了,他的变化无穷。能分无量身,同时到一切诸佛国土里面去供佛、闻法,供佛是修福,闻法是修慧。那个分身真管用,不是分身不管用,分身真管用。所以,极乐世界一天所学的,能把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教统统学遍,本身没有离开阿弥陀佛讲堂,有这么大的能量。我们自己修要修到这样的功夫,时间可长了,经教里常讲的,菩萨要修无量劫才能有这种成就。极乐世界是托阿弥陀佛的福,到达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这是说菩萨应远离居家,因为他没有开悟之前他要参学。「故知出家为净土正因,以远离不净故。」这个出家,身出,远离不净这是心出,身心都出,这才能成就。
「唐海东元晓师」,海东,海东是韩国,现在的韩国。元晓师是现在的韩国人,唐朝时候他在中国留学,亲近善导大师,善导的学生。他有部书叫《游心安乐道》,是解释《无量寿经》的,这里头说,「无量寿经,说三辈因,上辈之中说有五句」,第一个「舍家离欲而作沙门,此显发起正因方便」。这是他的注解,为什么要舍家?为什么要离欲?为什么要出家为僧?这是修净土的正因,修净土的方便,方是方法,便是最适当的方法、最适宜的方法。「二者发菩提心,是明正因。三者专念彼佛,是明修观」。善导大师注解《十六观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他的注解叫《四帖疏》。《观经》给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理。因为这个理论,所以凡夫真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能成佛。因为你本来是佛,是心是佛,再发心作佛,当然成佛。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好,什么叫菩提心?真信净土,真愿往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蕅益大师讲信、愿、持名。下面专念彼佛就是持名,执持名号。
我们在今天,尤其是现在,各方面的信息非常多,我是不用电脑、不看电视,一般媒体统统都放弃掉了,有五十年了。我知道的事情不多,知道的事情都是同修们他们提供我的信息,已经够多了。各方面的信息都讲到灾难,我们用什么态度来对它?不论这个东西是有是无,我们不关心这个,我们觉得这些信息来勉励我们,提高我们的警觉,让我们加紧用功,这是好事情。我们希望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有本事念佛往生净土。宋朝莹珂法师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莹珂,出家人,破戒的比丘,不守清规,他自己知道他将来一定会堕地狱。我觉得这就是他的善根,他知道地狱苦,他害怕,求助於同参道友。问这些同道的、同学的,你们有没有方法救我?有个同学就送他一本《往生传》给他看。他看了之后,每看一个人他都流泪,非常受感动。看完之后,他知道了,念佛求生净土就不堕地狱,他造的是五逆十恶罪,只有阿弥陀佛可以救他。把自己的房门关起来,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不吃饭、不睡觉。三天三夜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这真诚心感动!阿弥陀佛来安慰他,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到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一想,不行,他说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诱惑,一遇到外缘,我又要造罪业。十年我不知道造多少罪业,我还能去吗?跟阿弥陀佛说,我十年的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
阿弥陀佛就答应了,他说好吧,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这是什么?让他表法,让他现身说法。如果当时就带他走了,寺庙的人一定是「莹珂自杀了,怎么门关起来就死在里面」,没人晓得。所以,他这一说三天来接引,他把房门打开告诉寺庙大众,我见到阿弥陀佛,三天之后我往生。寺庙的人都不相信,你这个无恶不作的出家人,念三天佛你就能往生?好在三天时间不长,看你三天之后走不走。到第三天,他邀请大家念佛送他往生,大家很欢喜,我们来帮你念佛,看你走不走。念到一刻钟,古时候的一刻钟,大概是我们现在的,应该半个小时,一个时辰分四刻,应该半个小时。他就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来接我,跟大家告假。你看,没有生病,他真走了。
莹珂这个名字,《往生传》上就有他,这带给大家太大的信心了!犯一点过失不怕,忏除业障,你看人家三天就成功了。《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真的不是假的。这个时候真干,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了,真想走,就真走得成,阿弥陀佛真的来接引你。连莹珂这样人他都来接引,我们造恶没有造他那样大恶,佛哪有不来接引的道理!不来接引,是我们的心不是真的,有怀疑,对世间有贪恋,不想走,佛就不来。真正有莹珂法师这样的决心,知道地狱苦,我们今天知道什么?世间苦,这个世间跟地狱差不多,太苦了,不应该留恋,下定决心求生净土。所以时间足够用,莹珂法师三天,我们有七天的时间不就够用?《弥陀经》上讲的,圆满的,若一日到若七日。
有信息告诉我们,灾难发生的时候不要慌张,那时候整个地球上混乱,山崩地陷,海水上升,大地震,高楼大厦全都倒了,所有交通断绝,电信都没有了。人在这个时候,最好是在佛堂,大家统统在一起念佛,求生净土。这方法好,正确。灾难先后整个时间加起来,我过去认为是要三个月,现在有信息告诉我,七十二天。因为银河对齐,真正对齐的那个日子,十二月二十一号。星球的排列慢慢集中在一起的,所以这一天是正对著的。在正对著之前,慢慢接近,应该有一个月的时间,然后慢慢再离开,至少也有一个月的时间,所以我那个时候估计应该是三个月。七十二天很合理,两个月多一点点,才能恢复正常。
这个七十二天的日子非常难过。北半球,我们是住在北半球,北半球是晚上,南半球是白天,所以我们会有三天的黑暗,因为地球不转了,南半球三天白天。地球有公转,自转不动了,实际上是地球核心还是转动,地壳不动了,里面滑动,地壳不动。三天之后慢慢的又恢复转动,转动的时候,我们看到,现在太阳出来是在东方出来的,可能看到太阳出来是从西方出来,整个就乱了。要七十二天之后才恢复正常。这个事情,我们也不管它是真的是假的,我们认真努力念佛。我们希望在这之前,把这次的《净土大经科注》能讲圆满,我们希望在十月底这经讲圆满。讲圆满之后,我们每天就念佛,像打佛七一样,我们要准备应对灾难问题。
第四,「作诸功德,是明起行」,这个功德就是念佛,「此观及行即为助业」。「元晓师以念佛为助业,此说未稳,前已於明宗章辩之」,现在不多说了。莲池大师说,念佛是正修、是正业,还以念佛为助业。换句话说,这一句佛号正助双修,这个说法说得好!第五,「愿生彼国,此一是愿」,前面四个是行门。具足行愿,老实念佛,没有不往生的,「行愿和合,乃得生故」。《游心安乐道》里面这段文非常之好。
上面,「《起信论》以出家为净土正因,元晓师以出家为显发正因之方便,两说稍异」,稍稍有一点不同,「而后说较稳」,较稳妥,后是元晓师讲的。「若兼究《观经》」,我们参考《观无量寿佛经》佛的说法,「则上三品」没有说出家,「中品上生」有说「修行诸戒」,「中品中生,言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这是中品里面讲的持戒,这是出家,具足戒是出家,沙弥戒也是出家。「该经九品中唯此二品,确指出家」,其余的七品没有说出家。「但本经反之」,本经里面所说的跟《观经》讲的相反。你看,「上辈言出家」,上辈就是《观经》里面的上三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辈则谓不能行作沙门」,中辈相反,不能出家。上辈说出家,中辈说不能出家。《观经》上,上辈没有说出家,中辈说了,说出家。
「盖以众生机缘无量差异,因地修行万别千殊,人人有异,各各不同。概括而粗分辈品,略显位次」,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佛为大家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是多次宣说,他不是一次。多次宣说我们就知道听众不同,有些人都听了,常随众。这是经上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佛讲多次他们都听到。还有临时参加的,到佛这儿来听经,或者是听一部的,听完他就走了,或者是来个二、三天的,或者是半个月、一个月的,我相信这种人很多。释迦牟尼佛这个僧团,我们估计,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三千人,当年在世,这么大的一个团体。所以听众根性不相同,佛的说法善巧方便,出家人多就说出家众,在家人多就不说出家众,这个情形我们能够体会得到。
「窃思应病与药,随机说法,故未可拘於一格,死於句下」。这是念老提醒我们,我们看经文要看活句,不能够执著在句下。《大乘起信论》里告诉我们,听教、看经必须知道三个原则,第一个,听讲不执著言说相,看经不执著文字相;第二个,不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是为了讲经方便而建立的;第三个,不执著心缘相,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揣摩经的意思,这不可以。懂了就懂了,不懂不要紧,多看,慢慢的就都懂了。千万不要用自己意思去解释,自己意思解释,后头智慧不开,你真不懂。我们早年学经,遇到困难,不懂的地方怎么办?把经本盖起来,拜佛,拜上个三、四百拜,忽然懂了。这种事情常有的,求感应,不能猜测。为什么?佛讲经,我们知道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所说的全是自性自然的流露,我们怎么能用自己的意思去解释?谁能懂?心地清净的人能懂,也就是说,没有分别执著的人能懂,不起心不动念的人全懂。不起心、不动念是成佛了,他怎么会不懂?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是菩萨,这个人能懂。我们懂得这个原则好!用真诚心、用恭敬心来学习,就会有感应。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它就通了,自然就通了。因为佛是从真诚心里流出来的,现在我也用真诚心,心心相印。我不可以用妄想,不可以说我以为、我的看法,这不可以,那是你自己意思,不是佛的意思。
下面念老说,「窃计无量寿会上」,这个窃,是黄念祖老居士自己谦虚,这就是他认为,他的一个想法,「阿难当机,并有大比丘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如是出家大德,皆应上辈往生」。念老这个看法,我们也都有这个看法。「且以本经乃净土第一经,所示乃正宗典范」,这部经里头,确实是净土第一部经,也是净宗概论,方方面面都说齐全。不像《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分量很少,只说个纲领,没有细说。不像《观经》,《观经》讲得不完全,只讲了两个重点,一个是原理,一个是修行方法,修行方法讲得比这个更详细,细说修行方法。所以这称为第一经。这里面给我们所说的、所指示的,这是正宗典范,净土宗的正宗典范。「出家修行得上辈生,乃合常情」,应该是这样的。「佛故契此因缘,而说上辈生者,出家弃欲,而作沙门。」
「至於《观经》」就不一样了,「则大异於是」,为什么?《观经》当机实实在在是韦提希夫人,是她发起的。「阿难、目连侍佛左右」,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会上看到的。韦提希夫人遭了难,儿子不孝,要杀他父亲,要害母亲,夺取王位,现在讲政变,她遭这么大的难。被儿子幽禁起来,就是不准跟外面通信息,她没有办法,在庭院里头,跪在地下求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带著目连、阿难来安慰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就说,这个世界太苦了,有没有清净的世界,她想往生。释迦牟尼佛就把诸佛刹土展现在她面前,像现在看电视一样,许多诸佛刹土你自己看,你自己选择。她看中了极乐世界,她说这个地方好,希望佛教她,怎样能够往生到这个世界去。
佛给她说出十六种方法,十六种方法里头任何一个方法都可以,不是叫十六种都修,十六种方法哪个方法都可以。最后教你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排列在第十六,愈是到后面就愈精彩。这个东西,印度人跟中国人大概有相同的地方,像文艺表演,最好的一出叫压轴戏,排在最后。最后是最好的,持名念佛摆在最后,这个用意我们要知道。《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观世音排在最后,最后实际上是两个,大势至、观世音,两个特别法门。说明楞严会到最后也是导归极乐,这不可思议的法门。在这个会中,只有阿难、目连,这两个人是大权示现的比丘身分,「余无出家之众」,没有出家众。所以在这个会上,「当机闻法并上辈往生者,主要是韦提希夫人」跟她的这些侍女,全都是在家人。「故佛应其机缘,於上品生中」没有说出家。
我们接著再看,《观经》里头又有一段文,「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感应这么快,极乐世界就被她看到,「得见佛身及二菩萨」,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观音势至两位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得「无生忍」。得无生忍,上品。在家女众,不是出家,也是上辈往生。「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可见《观经》会上,当机之众纯是大乘根器,又皆是在家发菩提心。如是诸人,定可上辈往生」。这就肯定了,说明什么?说明释迦牟尼佛随机说法,说这部经的时候,出家比丘很多,经上讲的有大比丘一万二千人,所以说出家。《观经》是在皇宫里面,佛现身在皇宫里头,韦提希夫人被幽禁的房子里面、庭院里面,全都是在家人。这是说明佛说法随机施教,活活泼泼,一点都不死呆板,听众,《观经》的听众全是在家女众。
「且韦提希夫人悟无生法忍於现世,必是上品上生极乐佛土」,这真的,一点都不错,我们常说的上上品往生,上品上生。「韦提希乃在家妇女,现生得忍,上品往生,足证上辈生者,不限於出家之众。复显净宗妙法破尽规格」,规是规矩,格也是规矩的意思。不是按部就班,跟八万四千那个规格完全不一样。八万四千规格,确实要断烦恼、要消业障,一步一步往上提升。在大乘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最低的一级,五十二个阶级最低的,条件是什么?要把五种见惑断尽。修行没有别的,修行就是看破、就是放下。放下身见,不执著身是我。放下边见,边见就是没有对立的念头。有我,我跟人对立、跟事对立、跟一切万物对立。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众生不是佛,佛不是众生,这都是属於边见。边见放下,知道什么?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遍法界虚空界都是自己心想生的,不是别人。
我的,有我自己的境界,你有你的境界,他有他的境界,《楞严经》上讲别业境界,每个人不一样。但是别业境界同时又有同分的境界,同分境界是我们境界重叠在一起。所以我也能看到你的一部分,同的这部分,不同的地方看不到。你心里想什么我不知道,你站在我面前我知道,同分的知道,别业的不知道。同分产生的共业,别业产生的是别业,所以业报有别业报、有同分果报。但是这里头很深的道理、很复杂的因缘,你都要晓得、都要明白,你才真正能把万缘放下,回归自性。
净宗确实超越了规格。韦提希夫人,凡夫,侍候她的这些宫女那更不必说了,程度更低。你看遇缘不一样,遇到净土法门,个个都是上辈往生,破尽规格。莹珂法师,破戒造恶,应堕地狱,我们看他这三天忏悔,能把阿弥陀佛念来,那是真诚心,没有真诚怎么会有感应!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把阿弥陀佛感来了。真诚到极处,那就是上辈往生。你看,从无间地狱一下就提升到十地菩萨,这个地位太高了,提到法云地的菩萨,太高了。所以一般人不相信,不敢相信,哪有这种道理?其实这个道理在《观经》里头,他不知道,而且佛常说。《华严经》上佛常说的「心现识变」,这就是原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谁的自性?自己的自性。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所以明心见性就叫成佛。自己变现出来,自己当然可以受用。能变是一,是真心,所变的是识,就是分别执著。你分别善的,没有一样不善,你分别恶的,就没有一样不恶。我们今天社会,大家都想想歪了,没有人想善的,都想恶了,都想到自私自利,都想到名闻利养,都想到贪瞋痴慢,都想到五欲六尘。对这些东西坚固执著,不肯放下,所以感得地球上的灾难,社会动乱不和,原因都在此地。
我们看到这段,念老引用《观无量寿佛经》跟《无量寿经》对比,就非常清楚,「足证上辈生者,不限出家之众」,在家一样成就。突显净土的妙法比禅比密还要究竟圆满,「至极圆顿,不可思议」。极圆极顿,顿是顿超,立刻就可以证得,圆是圆满,没有丝毫欠缺。这个法门多殊胜,再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能跟它相比。我们这一生遇到了,大幸当中的大幸,一定要明了,把它抓住,决定在这一生成就。而且要成就高成就,不是说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不要有这个心,我们要争取上上品往生,要肯定上上品往生我们自己有分。证据在哪里?证据就在这部经典上,这个经典是证据,证明我们可以上上品往生。只要放下,放下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除阿弥陀佛之外,全部把它清除抛弃掉,这是走上品上生的道路。
我们再看底下的文,「又《报恩论》中曰:刘遗民」,这是东晋时代慧远大师,我们净土宗的初祖,在庐山建念佛堂,志同道合的有一百二十三个人,真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他们以虎溪为界,不出这个界线,在这个地方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起共修。那个时候所遇的经典、依靠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还没有翻译出来。远公最早是一部经,不是三经,这个经在中国翻译最早,汉朝时代安世高就翻过。刘遗民是庐山莲社这个念佛堂里面,一百二十三个人当中的一个,在家居士。非常精进,他曾经三次见佛,见到阿弥陀佛。就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他见三次。「衣覆手摩」,阿弥陀佛用他的衣服覆在他的身上,用手摩他的顶,「自当上品。非出家也」,他不是出家人。「而凡莲宗诸祖」,凡是净土宗这些祖师,「及维摩、贤护等,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可例知矣」。刘遗民都上辈往生,慧远大师、净宗历代祖师,我们这边是十三代祖师,当然是上品上生,这个不假!维摩居士、贤护等十六正士,本经序品里面所说的这些在家众,往生极乐世界应该都是上上品往生。
「晋代刘遗民,与庐山远公同会念佛者也。往生在远公前」,他往生得早。慧远大师临终时,「方从定起」,这是慧远大师临终时候,他从定中起来,「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有很多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所见的境界跟《无量寿经》所讲的完全相应,这不是假的。这是见到流水,就是七宝池流水,分十四支,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佛告远曰」,阿弥陀佛告诉远公大师,「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这是往生前七天,见佛了。他不但见佛,「又见社中先化者」,就是他们的莲社先往生的,有「佛陀耶舍、慧持、慧永」,这是出家人,有「刘遗民」,这在家人,都在佛的旁边,跟佛一起来了。刘遗民还向慧远大师作揖,就是问讯,说「师早发心,何来之晚」。你发心很早,比我们早,你怎么比我晚到?所以莲社里面的人都跟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这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要学,我们应当要真干,这决定不是假的。
「刘遗民生前三度见佛」,往生之后,你看随佛来迎接远公大师,「是则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证例」,有凭有据。上上品往生不局限是出家人,韦提希在家妇女,也上品上生。「《华严》中,善财参五十三善知识,在家人实居多数」。这真的,五十三参里头,出家只有六个,五十三个只有六个出家人,其余的都是在家的。「密宗中,噶居派祖师为居士」,在家人,「因祖师是白衣,故俗称白教」。西藏的密教有红教、有黄教、有白教、有黑教、有花教,有这么多派别,都是大成就者。「维摩居士乃金粟如来示现」,菩萨来示现的。「贤护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萨」,而且是在家等觉菩萨,「为本经菩萨众中上首,故未可但从出家在家之相,而生分别」。
念老引用这些,真正的教诲是教我们把出家在家这个相不要执著,完全在你能不能放下。在家人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他就成佛了。出家人,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不下,不如在家人,他不能成就,他还是凡夫。前面我们学过,放下执著证阿罗汉果,无论在家出家都一样;放下分别执著,证菩萨;放下起心动念,成佛。这个我们应该要清楚、要明了,绝不在出家在家之分,这个一定要知道,在家学佛要努力。我有一次在北京访问,念老有一次很慎重的告诉我,他说在古时候,学佛成就的,人数成就的,出家男众最多,出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在家女众第四。可是他说在现在这个时代,完全颠倒了,真正修行说念佛往生有成就的,在家女众最多,排第一,在家男众第二,出家女众第三,出家男众摆在最后。现在整个颠倒了,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我们细心去观察,事实真的如是。
真正念佛的,我常讲这些阿公阿婆他们真念佛,我细心观察,他们确实念到一心不乱。他没有杂念,他没有妄想,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他具足了。真信真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他一点都不怀疑,一般人做不到。他真看破了,意念完全集中在一点,这就是佛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他们能把心集中在一点,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样的人,用我们这一段经跟这些注解,经论跟祖师大德的注疏来印证,他们决定是上品上生。可是这样的人往往一般人瞧不起,没有看在眼,对他们一点都不尊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看到这些人我们要跟他行礼、要称赞,行礼、称赞也就属於供养。要向他们学习,他们叫真念佛人,真正准备往生的。
「本经谓上辈生者,出家弃欲。《观经》上品不言出家。韦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得上品生,五百侍女亦上品生。两经并不相违」。为什么?「韦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这就是我们讲出家,前面说过,有身出心不出;有心出身不出,就在家居士;身心俱出,这真正出家人;身出心没有出,不如在家居士。身心,心是主,身是物质,物质是境随心转,心主宰,物质的身体是其次。身心俱出是给学佛人做个榜样,功德在此地。如果做的榜样不好,那就有罪过,那不是功德。出家人,所以佛法兴衰出家人有最大的责任,你是传承佛法的人,一定要把世尊言行、教诲做出来给大家看,那是无量功德。让大家看到出家人这么好,赞叹佛陀,称扬佛教,发心向佛教学习,这是无量功德。如果出家人的行持比一般普通人还不如,别人生毁谤,这个毁谤首先就是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是造的地狱业,谁叫他造的?出家人叫他造的。出家人把这些人送到地狱去,你自己能不去地狱吗?没有这个道理,这个罪业太重了,比杀人的罪业还重。杀人,被杀的不堕地狱。出家人表现不好,做得不如法,罪业比什么都重,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印光大师一生不给人做剃度师,为什么?怕收的徒弟犯戒,将来堕地狱。老人一生在世,收学生,不收徒弟,你跟他学他教你,他不收徒弟,这都是在末法时期做给我们看的。做为出家,还要讲求享受,这怎么得了,问题都出来了。所以,佛教出家弟子,入灭的时候教他,「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两个字,要能持戒,要能吃苦。不能持戒,不能吃苦,你就没有办法继承如来家业。他自己真做到了,一生三衣一钵,一生没有道场,过游牧生活,晚上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一生讲经教学。入灭的时候在树林里头,不是在房子里头,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所以在此地,念老这句话提示得很好,韦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身没有出家,心出家了。
「例如我国南方以米为主食,北方则以面粉为主食,米麦虽异,但其能作为主食则一也。是故上品往生,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次如《观经》中上品、中中品是出家人,《无量寿经》则谓在家人亦可也」。所以三辈九品,出家在家都可以成就,只要你真放下,真正能够依教奉行。「两经合参」,把《无量寿经》跟《观经》对起来看,「易明真实之义」,很容易你就明白佛所说的真实义之所在。「是故应善体圣心,切莫死执文句」。这是念老特别提醒我们的,我们要善体释迦牟尼佛的用心。为什么在两次讲经教学说法不一样?听众对象不一样。但是里面的用意完全相同,没有差别,所以不可以执著文句。
「舍家弃欲,应著重於心出家,则此两经,并无二旨。」这是真的,出家要重在心出家,不是身出家。今天我们看修行人,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是在家居士,看他日常生活是个道道地地的出家人。他日中一食,九十五岁以前没有人照顾,饮食起居自己照料,这很难得,说明什么?身体好,可以照顾自己。九十五岁那年,才接受两个学生,姐弟两个人发心照顾老人家,替他烧饭,替他洗衣服,清洁环境。他居住的地方很小,台湾叫十五坪,一坪三十六英尺,所以他的房子不大。合香港这边说的,香港算英尺,四、五百尺,不到五百尺,很容易清理,房子小。小房子分为三间,一个卧室,一个客厅,一个佛堂。
我们再看第二段,「发心专念」。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前面这一段,「舍家弃欲」,这是上辈的因行,这个第二段,「发心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此为全经之纲宗」,纲是纲领,宗是宗旨,也就是说全经最重要的修行指导原则,能不能往生全在这一句。这个意思,念老在前面概论里头,明宗这一章里头就讲得很清楚,因为这是真正修净土求往生最高指导原则,一定要发心。而且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好,你看第一句就引用,「《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修行最高的宗旨、最高的指导原则就这四个字。你要真信,你要真愿,对於净土法门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死心塌地相信佛陀的教诲。
真正明了,我自己的根性,修八万四千法门里头任何一门都有困难。这个困难很明显,自己可以想想,这五种见惑能不能断掉?五种见惑断掉,这才能入门;五种见惑断不掉,你决定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比起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容易多了,我真信,我真愿往生,我真的来念佛,你看就这么简单。看你真到什么程度,万分真诚,你就上上品往生,不在念佛多少,完全是真诚心,就是信心跟愿心。半信半疑,也真肯念,也能往生,生到边地,后头边地疑城。信心不足,抱著什么心?实验一下,试试看,反正有那我就去了,没有不就算了吗?抱这种心,你看佛还是摄受,生边地,真正是慈悲到极处。我们这一生遇到了,决定要珍惜,决定不能空过。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