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 2012/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学习「十乘理观」,第七段「对治助开」。
前面这段没有学完,现在我们接著前面,从「若瞋恚暴怒,常生忿恨,当用忍辱而对治之」。这是讲在日常修学当中,遇到了困境,不定什么境界,障碍我们修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化解、来对治。理说清楚了,在事上,智者大师很慈悲,举了很多例子。贪心起来了,用什么方法?前面我们看到的,教我们在三十七道品里头用舍、用施,舍施的方法来对治。那破戒心起来的时候,要用持戒来对治;瞋恚心生起来,要用忍辱来对治。如果没有对治的方法,对治没有效果,我们修学的功夫就全被破坏了。特别是贪跟瞋,这个烦恼太重。大师说,如果这个人修上面道品调适,解脱不开,这个时候悭贪的心忽然生起来。多!古今中外多少人在修行过程当中,实在就是讲,身心世界没放下,名闻利养是伏住,并没有真的放下,遇到所谓是高名厚利就动心了。
前面我们举的关公的例子。关公当年在世,曹操认识人才,真想把他留下来,上马敬、下马迎,待他多厚道。封他的官爵,封侯,赠送给他的珠宝、美女,十多个人伺候他。他以后知道刘备的居住地,他就走了。向曹操辞行,曹操不见面,最后还是走了。曹操所送给他的礼物,一样都没动,原封都还给他。这种人难得,不容易找到,他得力什么?我们想想,可能是得力於《春秋》,他喜欢读《春秋》、《左传》。《春秋》、《传》,《春秋》是孔子写的,《传》是左丘明写的,《传》就是注解。他一生最喜欢读这个书,这个书里头非常重视忠义,他把这个东西学到了。所以无论什么境界,他不会动心的、不会变节的,那真的是把古圣先贤东西念透了,这就得的受用。如果不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很有可能被这些名利动摇。这是关夫子值得后人敬佩的就在这个地方,财色名食睡不动心。
瞋恚起来了,常生忿恨,就是愤怒、怨恨,要用忍辱对治。佛经里头有一个忍辱的故事,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没有成佛之前,行菩萨道,修忍辱波罗蜜,大家称他为忍辱仙人。歌利王,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暴,歌利王就是暴君。这个国王带著很多人出外打猎,伺候他的有很多宫女。打猎的时候,他困了,休息一会,这其中有个宫女就发现有一个人在山洞里头修行,听他讲话很有道理,把这一群宫女都带去了,去听忍辱仙人说法。歌利王醒来之后,旁边一个人都没有,就非常生气,我人到哪里去了?找到她们,在山洞里听经。把这个忍辱仙人侮辱:你修行不好好修行,你把我的宫女引诱到此地什么意思?问他修什么?他修忍辱。好,试试看你能不能忍?拿著刀刺他,问他能不能忍?能忍。再刺,凌迟处死,一刀一刀的割死。到最后,问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我不生你的气,我不会怪你,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就是当时的歌利王。佛说话算话,真的第一个证阿罗汉果。这是教我们能忍。
歌利王把个修行的菩萨杀掉了,而且这么残忍,凌迟处死。他要处死别人,得下地狱;把释迦牟尼佛这样死了,他要不要堕地狱?要堕地狱,造的是地狱业。但是他在地狱很快会出来,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出来了。他们两个像演戏一样,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他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果,这是什么?这是做榜样给大家看。这是什么?这是好事。同时,他把忍辱仙人杀掉了,成就了忍辱仙人,忍辱波罗蜜圆满了。要不遭受这个难,怎么知道忍辱圆满了?遭这个大难的时候,才知道忍辱真正成就了,没有一丝毫怨恨。他也帮助忍辱仙人圆满忍辱波罗蜜,所以那个是他有功德。地狱业是地狱业,这一分功德是功德,两码事情。所以地狱业受完之后、报完之后,这一分功德现前,他成阿罗汉,坏事变好事了。那看什么人,如果不是菩萨,那有怨恨的人,那麻烦了,那惹的祸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就像《安士全书》里头第一分,第一个部分,《文昌帝君阴骘文》。你看文昌帝君前面讲,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造了业,冤冤相报,非常残酷。他那一份,那就是他的忏悔书,叙说他过去的历史,造的业、受的果报,最后还是遇到佛法,觉悟了、回头了。讲得最彻底、最究竟的,真正能帮助人回头是岸的,几乎都是在佛法佛门里头,佛法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所以遇到逆境恶缘,我们修行人要知道,这就是我们接受考验的时候,我们所修的功夫能不能通过?在顺境善缘里头有没有贪恋?如果有贪恋,堕落了,这关没通过。在逆境恶缘有没有瞋恚心?没有瞋恚心,你提升了;有瞋恚心,你就堕落了。所以这是个大关口,是升、是堕就在那一念之间。这一念觉悟、明了,就大幅度向上提升。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一个修行人,每天在生活当中都在锻炼。你修什么?你在哪里修?其实所修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成见,在生活里头把它磨光。我们在前面所讲的,三十七道品里头四念处,那就是磨炼。「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观。这四种观要是成就了,你就会心平气和。为什么?你知道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的,你不会再计较了,你不会再分别了,你在菩提道上就有根了。没有这个东西不行,这是基础的基础,是看得破,放得下。看破之后,还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断恶不著断恶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三轮体空,你得真受用。如果著了相?著了相变成福德,福德出不了六道轮回,要在六道里头受报。你造的恶业,三途受报;你造的善业,三善道受报。所以不可以著相,做了等於没做,心里头干干净净,那叫功德。功德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能帮助念佛人提升品位。有我就著相,无我就不著相。
所以你看看,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摆在第二,第二科,不摆在第一。第一先教你看破,然后才教你断恶修善,成就你的功德。第三科教你放下,四如意,四如意足。那足是著重那个足字,足是满足,我们讲心满意足。怎么满足?回头就满足了。如意,如意就是回头。你看中国过去,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有很高地位的人,有很大财富的,他手上拿一把如意。那什么东西?那什么意思?时时刻刻提醒回头。如意的头是回来的,叫回首如意。就是你看到这个东西就想到,我要回头,财够了,不要再贪了;地位够高了,别再往上爬了,就是知足常乐,回头如意。你看这表法多好!那现在人?现在人不知道回头,不知足,那造的业就可怕了,像唐太宗讲的,全是地狱业。
所以你看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叫助道法,帮助我们的,我们的正道是信愿持名,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正道,这些是助道。我们在这一生修行过程当中,每天都会发生事情,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不至於受影响、不至於堕落,这三十七道品就这个用处,时时刻刻提醒。有前面这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你才有五根、五力;换句话说,你才有修行的根本。没有前面,你根本是很脆弱的,是假的。所以今天这个世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么原因?没有前面的基础。是布施,是修功德,但是这里头都夹杂著自私自利、夹杂著名闻利养。顺境善缘,欢喜、贪心;逆境恶缘,他瞋恚,这怎么行?这全下来了,就是禁不起考验。谁在考你?每天从早到晚,你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在考你。你在什么境界里头都如如不动,老老实实就一句阿弥陀佛。
所以我讲过很多次,我这一生最佩服的是谁?乡下那些阿公、阿婆,每天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好像是个傻瓜一样,什么都不懂。你跟他讲什么话,他跟你笑嘻嘻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不知道他听进没听进。你看,他声声阿弥陀佛灌到你耳朵里头,那个人真了不起!他需不需要助道品?不需要。为什么?他如如不动,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就一句阿弥陀佛。这是什么根性?上上乘根性。古德所谓「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上根人一闻千悟,他什么都知道;那下愚,下愚跟上智平等,他们的成就平等。那下愚是什么?他什么都不知道,他什么不会干扰,就一句佛号念到底。不管你讲什么,在我面前讲好话、讲坏话,反正我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有没有听进去?没听进去,他不生烦恼,说再多好东西赞叹他,他也不会欢喜,柔和质直,满面笑容,声声阿弥陀佛,那决定成就。他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我相信他们不是在凡圣同居土。这种人值得敬佩,不容易学到。以前李老师跟我讲过好多次,很想学阿公、阿婆,学了一辈子学不像,在境界里还会起心动念。一天到晚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人我们就知道他,他决定往生,而且往生品位高,往生时候瑞相好。
谛闲老和尚的念佛的徒弟锅漏匠,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成功的秘诀就是老实、听话、真干。出家,谛闲老和尚就教他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什么都没给他讲,就讲六个字。告诉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末后给他说一句话,将来准有好处。你看他老实,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不好处,他只你教他这么念,他就这么念,好处不好处他不想,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不问。老实!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所以六波罗蜜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特别是人事环境。
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学佛最重要的是知道人没有死亡,这个非常重要,你就不会贪生怕死了。人没有死,身体死亡,有生有灭,你没有生灭。你的生灭要跟著身体生灭时,那还投什么胎?那谁去往生?往生,你身体没去。往生是你去往生,不是身体,身体不重要,身体早就应该把它放下。身见破了、边见破了,边见破了就没有对立,是非人我都没有了。成见断了、放下了,成见是自以为是,我以为怎样怎样,要强加於别人,这叫成见。成见也放下,心多干净;成见不放下,心里头的事太多了,这个对於清净心是大障碍。而往生的条件确实就在心清净,所以心净则佛土净。什么人能到极乐世界?心清净的人到极乐世界去了。我们虽然念佛,念一辈子,心不清净,去不了。什么人有能力在临命终那一刻,把心里头牵挂的那些东西一下放下?几个人能做到?最后一念做不到,还有牵挂,完了,又搞六道轮回去了。念佛的人,过去李老师常说,一万个念佛人,能往生的三、五个,就算五个,念佛人当中还有九千九百九十五个不能往生,能往生只有五个。什么原因?最后一念还是没放下,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这是我们真正的伤害。
现在这个时候,这个社会很乱,谣言很多,从各个方面传来,我也收到很多。有人问我,你怎么看待?我们要听佛的话,佛告诉我们,学佛的人,一切灾难现前,一句佛号能够解决。那我们应对的方法就有了,无论什么信息传来,不要理会,一心念佛就好!你去理会那些,你的心就乱了,清净心就没有了。传导过来,不需要理会,甚至於一些东西不需要看,看它干什么?念佛就好了!你告诉我这是哪里传来灾难,我知道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赶紧念佛。我们要能够应对!佛力加持,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在这部经、在这部集注里头,明白了,真搞清楚了。经教,我只学这一部就够了,我不要再学多。这一部东西可以帮助我到极乐世界,我想学的无量法门到极乐世界再说,现在统统放下。到极乐世界无量寿,有的是时间,慢慢学;在这儿不行,时间太匆促了。你们大家都说灾难就在眼前,那来不及了,应该彻底放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老实,只抓住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功了。这个机会是决定不能够放弃的,一定要认真,要抓住。千经万论,一句阿弥陀佛包括了,所有灾难,一句阿弥陀佛化解了。我们要相信!真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我这个信就有根,精进有根,念定慧就有根。根天天在增长,就产生力量。力量什么?断疑生信,坚定信愿。这五根有力了,这个力量决定送我们到极乐世界。
下面说,「放逸懈怠,恣纵闲荡,当用精进而对治之」。懒散、懈怠,这个也是麻烦事情。精神提不起来,这时用什么?精进。注意那个精,精是纯而不杂,这个时候最怕就是杂乱。精就是一门深入,进是进步,不退转,长时薰修。我就学一门,老老实实就一句佛号念到底、一部《无量寿经》,决定不再搞多。这就是我一生的功课,我一生的事业。我走的时候走得很好,留个好榜样给大家看看,这是念佛人,大家相信了;走得不好,让人家说佛法是假的、是迷信,这个罪很重,这个果报在三途。你说我没做错事情。你表法表错了就是罪过。我身体不好,我精进能够把身体调好,这是什么?念力。
近代这些量子力学家,现在变成很热门,这年轻的科学家都朝著这个方向去努力。根据他们研究提出这些报告,我们看了很欢喜,念头能改变物质。你看这是我们在经上读到的,十乘理观第一,在第一观里面让我们看到的,这天台智者大师说的,「所观者何?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这句话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跟今天量子力学家所讲的完全相同。色从心造,色是物质,物质从哪里来?是心造的,就是念头造的。所以整个宇宙全体就是个念头。那你念头善,就是极乐世界;念头不善,就是地狱现前。有没有天堂、有没有地狱?没有,只有善念、恶念,净念、染念,全是念头,什么念头变什么样的境界。这个东西我们真的明白、接受了,不再怀疑了,我只要把念头转过来,身上什么毛病都没有了。
这些科学家这几年专门在全世界各个地方搜集这些例子,都是搜集什么?很严重的病患,医院都宣告他,等於是宣告他的死刑,你的病没有药再治了,大概存活的时间二、三个月!让你家人带回去,想吃一点什么就吃一点什么。这些人绝望了,这里头有一部分信仰宗教的,绝望之后怎么样?不再想病,想病没用,也不再想身,反正几天就要死了,一心去祈祷,去想神、去想天堂,希望神能保佑他,死了以后带他到天堂去。过了二、三个月没事,再去检查,病没有了。怎么好的?奇迹!不是奇迹,念头转变了。所以不要想身体、不要想病。你想好,也是在养病,把病养大了;你想不好,那就更快速,都在那里养那个病,你的病怎么会好?你念头一转,像我们念佛,念头转到阿弥陀佛,天天想阿弥陀佛,不想自己身体,也不想病,二、三个月什么事都没有,再检查就没有了。
我前几天还听到个同学告诉我,他说现在有些医生对於癌症的病患,告诉他,他说:你肯不肯相信?如果肯相信,你一个星期不要吃饭,饿不死,你那个癌细胞会饿死。因为你吃东西所有的营养,全部都被那个癌细胞吸收去了。你一个星期没有营养进去,癌细胞受不了,它就死掉了。有道理!所以有病,吃这样补的、吃那样补的,那个麻烦大!你那些补的不是补你的五脏六腑,你完全补那个细胞、病毒,你去养病毒。这些话都有道理!医生教这些病人,有些病人真的照做,他真的病就好了。所以这是对付癌细胞的一个方法,把它饿死,药物没有办法消除它,这个方法可以消除,不给它营养,让它饿死。科学家的方法跟佛经上讲的道理相吻合,就是以心控物。我们的心不再想身体、不再想名闻利养、不再想五欲六尘。想这个东西是什么?想这个东西是六道,离不开六道。我专想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怎么想法?经上所讲的都是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这是正念,八正道里头正念,正思惟。可不能错用了心!错用了心,你的麻烦就来了。这是放逸、懈怠。
精进,在最不得已的状况之下,一定要鼓起自己的勇气拜佛。我们对於佛菩萨,那一种真诚恭敬心生不起来,如果你拜佛拜上三个月,恭敬心生起来了。每天至少一千拜。如果你没有任何工作,你可以拜三千拜。我相信半个月、二十天,你的状况完全不一样了。饮食简单,不能吃得太饱,可以学禅堂的方法,少吃多餐。放一点点心,饿的时候吃一点点,用功保持不饥不饱。吃饱了昏沉,他饿了心慌,心定不下来,所以不饥不饱,禅堂就用这个方法。禅堂没有持午的,不但吃三餐,还有二、三餐的点心,他只叫你吃一点点,保持你的精神、体力在最好的状态,他要求的是这个。念佛堂亦如是,都要知道用这个方法。
现在国家也不希望你有大道场,人多了麻烦。对修行人好得不得了!印光大师说得好,小道场,人数不超过二十人。所以齐素萍居士,在甘肃建道场,她告诉我,要想办两个佛学院,一个男众佛学院,一个女众佛学院。我就告诉她,学生不超过二十人,我们要精不要多。二十人里面,实际上十个正科生,十个旁听生。挑选十个好的,我就教这十个人,另外十个旁听。男众十个,女众十个,十年之后,你这个道场能出二十个人还得了?不得了!要真出人才才行。十年、二十年,一个都出不来,这失败了。我们在澳洲十年,一个人都没出来。有人怪我,你没有教。不是我不教,没有人真学。有一个真学的,我都会真教他,我都会在澳洲住十年不离开。一个真学的都没有!这就难了,太难了。真正肯学的,可遇不可求,找一个真正老实、听话、真干,找不到!
不在身边的,刘素云居士成就了,刘素云,刘素云成就了。这个人的长处就是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天听经十个小时,十个小时实际上听一个小时,重复听十个小时,长时薰修。这部经听完了,从头再来,不换,十年如一日,真成就了。人人都能成就,佛菩萨没有偏爱某一个人,只要你肯真干,没有一个不成就。十年的时间定住一部经,锲而不舍,终而复始,绝不改变,他就没有杂念、就没有妄想,心地清净。这样的修行,在一般人,三年到四年得三昧,得三昧是清净心现前;五年、六年开智慧,智慧开了,没有学的东西,他一听就懂、一看就懂,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我听说有人请刘居士讲经,她没有学过的,讲得很好,没讲错。证明了佛在经典上所说的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成就,一切法门全成就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个道理就是念力。所以只要明心见性,世出世间法样样就通达了。每一个法门都可以明心见性,只要你一门深入,只要你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就成功。所以精进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若浮掉驰骋」,这四个字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心浮气躁,他定不下来。「散乱不定」,这个时候用什么方法?用禅定对治。禅定还是要放下,要放下不了的,他定不下来。净宗的方法是用一句名号代替一切法门,你只把精神专注在佛号上,散乱不定的现象就消失了。驰骋是形容散乱不定的样子。俗话所说快马加鞭,驰骋是这个意思,速度很快。用功时候,有这两种现象出现:一个就是心浮气躁,佛法讲掉举,浮掉,心里七上八下,定不下来;另外一种现象,昏沉,精神提不起来,这个是最常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在共修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念佛,一个心乱,他佛念不好;一个打瞌睡了,甚至於绕佛的时候都打瞌睡。你听听他,他不是在念佛,他打呼。我们真见过,真有本事,绕佛还打呼,这就是昏沉。昏沉,这是「愚痴迷惑」,要用什么方法?要用六波罗蜜的智慧,智慧破昏沉的。
所以「前之六种观法,皆名正行;六度等法」,这就是助道,帮助你解决问题。「《涅盘经》云:众生烦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就这个意思。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法门是什么?是对治烦恼的。我们这一宗,净宗的正门,就是经上所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莲池、蕅益大师教给我们的,深信切愿、执持名号、求生净土,净宗的正门!对治懈怠,拜佛是最好的办法,无论他是掉举,或者是昏沉,这一个办法统统都有效。叫他拜佛,心里头念佛,不要出声,出声伤气,拜佛出声伤气,默念,好办法!
再看下面一段,第八,「知位次」。这个也很重要。「位即行行所历之地位,次即次第。谓所历之位,高下浅深不相混杂也」。大乘佛法,总共是五十二个位次,前面五十一叫因位,都在修因,最后一个位次是果位,《华严经》上所说的,最后一个位次叫妙觉,那是果位。前面五十一个是因位,五十一个,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五十一个,这五十一个都是菩萨,最后妙觉那是佛,这成佛了。所以佛是果位,前面是因位。这个地位高下浅深不一样,一定要很清楚我们自己修行到哪一个位次。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位次,四土三辈九品,我在哪一土、我是什么样的品位,清楚!
「若修行者不知位次,下根障重」,业障重。「非惟正助不明,却生上慢。谓已均佛。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个是麻烦。这是讲下根,业障重,什么是正修、什么是助修他不知道,他修行一段时期就生增上慢。什么叫增上慢?他不是骗人的,他真的自己以为证果了,其实没有,他不是骗人。他误会了,以为均佛,跟佛一样,就等於佛,跟佛一样。这是错误的,没有得道,他自己以为得道。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居士,年龄比我大,大概大我有二十岁的样子,长辈,在家居士,修得不错。我出家之后,有一次去看她,她请我吃饭,告诉我,她证阿罗汉果了,说得挺像那么回事的。我没法子,她不是骗人,真的自己误会,以为证阿罗汉果。最后搞得我不得已,我说阿罗汉,证得阿罗汉,六种神通出现了,你可以试试看,你具不具足天眼?我们在她家里,她家外面是个小院子,院子外头是马路。我说你能不能看到马路上车行人走,有没有看见?她说没有。我说阿罗汉有天耳,我们一般人听不到的音声,你可以听得到。她说也没有。我说那你连个须陀洹都没有证得。这经上讲得很清楚,须陀洹两个神通发现,天眼、天耳。斯陀含,二果,二果又加两个神通,就有四样,他心通、宿命通,知道自己过去世,过去一世、二世、三世,清楚;别人起心动念,他知道,这是他心通。我说这二果。三果就有神足通,神足通就变化了,他能分身,他能变化。神足就是如意通,他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念头才想,人就到了,用不著坐车,人就到了。这三果。四果有漏尽通,见思烦恼都没有了。她不行,她一样都没有。我说那你还是凡夫,你连初果都没有证得。她才相信。真难,这叫增上慢,不是故意骗人,自己有严重的误会,没有得道以为得道,没有证得以为证得。这种情形,修行人如果教理不通达、地位不清楚,很容易产生这个现象。增上慢对自己障碍很大,他以为证得,他不再向上,永远不能证得了。这严重的障碍。
「故小乘经中,四禅比丘,谓得四果」。这是增上慢。比丘修定,修四禅八定,他修到第四禅,换句话说,他就能生到四禅天。他以为他证得四果,四果是阿罗汉,其实不是的,四禅天跟四果差远了,四禅天连初果都没证得,凡夫。四禅八定是凡夫定,不是圣人。为什么?没断烦恼。所以四禅天人还不如须陀洹,须陀洹断烦恼了,五种见惑断掉了。这要是细讲,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比丘如果修禅定,修到四禅天,他这个没断。他没有断,误会了,把四禅天当作小乘的涅盘。产生误会是从这来的,以为自己证得涅盘,将来寿命到了,还要往下堕落。四禅天的寿命很长,堕落的时候他就会谤佛、谤法,认为佛欺骗了他,他已经证得了,为什么还会堕落?这个念头一生,就到地狱去了,毁谤三宝是地狱罪。所以麻烦大了!
可是在「大乘经中,魔为菩萨授记」。大乘法里头不知道这个次第,魔来干扰他。怎么干扰?魔现佛身来给他授记,说你是什么菩萨,你将来什么时候成佛,给你讲这些。你得意洋洋,佛给我授记。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事情要知道,千万不能当真。现在你看看,附身的、灵媒常常说这个人什么菩萨再来的,那个人是什么佛再来的。你听了之后可别相信,那是魔为菩萨授记,假的。自以为是什么菩萨,错了。菩萨怎么会有烦恼、菩萨怎么会有分别执著?所以,这个东西你得想想。
我们看十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五种见惑断了,见惑是断了,见惑的习气还在。我们怎么知道有习气?佛经上讲的阿罗汉,证得阿罗汉,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他还有见思烦恼习气。所以我们就晓得,初果,证初果,见惑断掉了,有见惑习气,习气什么时候断?二果就断掉了,要再升一级。如果在菩萨里面讲,十信位的菩萨,初信断见惑。初信位断见惑,二信位断见惑的习气,三信位断思惑,思惑有八十一品,断前面的好像是六品,这就升到第三,第四也断习气,第六是断最后。不错,前面是六品粗惑,后面是七十五品,一共九九八十一品。所以他有习气,升一个梯次断一个习气。到七信位,见思烦恼断尽了,就是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了,习气没断。
思惑的习气什么时候断?八信位,八信位断这个习气,见思烦恼习气断了。九信位断尘沙烦恼习气,十信位断无明烦恼,他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证得圆教初住,圆教初住,见思、尘沙、无明统统断了。见思的习气、尘沙习气也断了,无明习气没断,无明习气没断。所以一真法界,就是佛的实报庄严土,怎么来的?无始无明习气造成的,那个习气没办法断。为什么?他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你要断,不又起心动念了?那就愈来愈严重,所以他不起心不动念。怎么断?随它去,慢慢时间长了,自然没有了,所以叫无功用道。古人给我们举个比喻,就好比酒瓶,这有习气,酒倒完了,擦干净了,确实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这个东西没法子去。要是放在那里,瓶盖打开,过个半年、一年再去闻,没有了。
无始无明习气要多久才能断掉?三个阿僧只劫。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不是对普通人说的,是对法身菩萨说的。他那么长的时间,他无明习气还残余多少,每个人不一样。所以他才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个阶级就是说他所带的习气有多少,愈往上面去就愈薄。到等觉,那只带最后一品,叫生相无明。那一品破了,相就没有了,就是实报庄严土的相没有了,他回归常寂光,那就是妙觉如来。等觉菩萨一提升就是妙觉。位次!什么位次自己一定要清楚,不至於产生误会。特别是自己要清楚,人家恭维你,那一恭维你就傻了,你信以为真,那你就上大当了。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若知位次,则无如是之失。故须知位次也」。这个前面讲的大概都没有问题,就是授记。授记它有个注解。「授记者,圣言说与曰授」。授记是什么?是佛给你授记的。「果与心期曰记也」,我们都想成佛,他来告诉你,你什么时候成佛,你在哪一个世界成佛,你成佛叫什么名字,他都可以告诉你,这叫授记。决定不是在我们这一生能做到的。那至少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这个时候佛才给你授记。那就是说,佛授记的对象是法身菩萨,我们现在没到那个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法身菩萨境界。
可是有一个迷、误区,无想天。修无想定的人,他确实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果报在第四禅无想天。这跟初住菩萨有什么差别?初住菩萨有智慧,虽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在外面。而无想天他什么都不知道,他有定没有慧,心就定了,什么都不想,就得这种定,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有一个例子,诸位读过《了凡四训》,了凡先生跟云谷大师在禅堂坐三天三夜,没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无想定。老和尚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真有定的话,他生智慧。所以老和尚一问,问他:你功夫不错,从哪里学来的?他很老实,我的命被人算定了,二十年一点都没错。所以我相信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那就不要打妄想,打妄想没用处。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无想定是凡夫,没出四禅,凡夫。所以知位次是很有必要的。
第九,「安忍」。这一层一层往上提升,知位次之后,安、忍。安是不动,忍,忍耐,真正能够守得住。「谓修观之人」,你看「初观不思议境」,这是第一观。一直到前面「第八知位次」,功夫都还能够得力。「或入五品,障转慧开,神智爽利,本不听学,能解经论,欲释一义。辩不可尽,或说一两句法,或说一两则禅,初对一人,传诵渐广,则外招名利」,这问题来了,你看外面有名利来了,「内动宿障」,里面阿赖耶里头贪瞋痴慢的种子起现行了。「宿障纵少,名利弥至,为众围绕,废损自行。非惟正行不进,障道还兴」。为什么要学安忍,麻烦就在这里。他得什么功夫?得五品位,连初果都不如。注解里头有,「五品者,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也」。
智者大师往生,他是念佛往生的。弟子们问他,老师往生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智者大师说,他只得五品位。就是这里讲的,五品位生凡圣同居土。这大师示现的,教我们要老实,不要好高骛远。你看蕅益大师,人家问他,你老人家一生念佛求生净土,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足了?他说我要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大圣大贤都教我们知足常乐,不要好高骛远。好高骛远去不成,为什么?你有妄想夹杂。你只一昧用真诚心就好,何必要计较品位?那经上讲得这么清楚,只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吗?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本来是不平,阿弥陀佛把它摆平。阿弥陀佛用什么摆平?用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摆平。这都是我们最好的典范。所以不必去问品位,操这种心就是障碍,你心不清净。心净则佛土净,所以心不清净不行。清净,什么都放下,极乐世界品位也放下。只要能往生、只要能见阿弥陀佛就够了,就心满意足了,这个一定要知道。
你看入五品位,五品位,你看看他修的什么?随喜。随喜不容易,你要不能放下成见、放下对立,你怎么能够随喜?随喜就绝对不跟人吵架了。还要执著我的对、你的错,这就随喜不了。所以普贤十愿里头,随喜功德,随喜是成就功德,为什么?把你自己的妄念放下、成见放下,不再执著。你善,我也可以随喜;恶,也可以随喜。真了不起!虽然随喜,心里不落痕迹,这叫功德。如果口里没有这个,心里还有,这不叫随喜。心里头痕迹都没有,知道什么?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善法如是,恶法亦如是,都不可得。心住在一句佛号上,行善,阿弥陀佛;造恶,也阿弥陀佛。造作的人,他有他的果报。造作不善,能劝的人要劝;不能劝的别劝他,劝他,造业更重,他就谤佛了。不劝他,造的业轻;你劝他,造业重。所以,菩萨有慈悲心,不忍心让造罪的人再加重罪业,所以他不说。能劝、能听的,这个一定要劝、要说,不能够接受的绝对不说。
这桩事情,我们在跟李老师学经教,教学的时候,老师把这个表演出来了。我那个时候年轻,不懂,心里有怀疑,就是好像老师对人不平等。对这个学生,有打、有骂、有教训;对那个学生,满面春风,他做得不对,老师也不说,也不会发脾气。我是闷了一阵子,大概有一个多月,老师看出来了,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间,问我这桩事情。我说是的,我是有怀疑。老师就说,学生当中,有真愿意学的,打他、骂他,他感谢老师,这个要教,要真教;还有些很爱面子,说几句不好听,脸上就红了,样子就变了,别教了,为什么?这样你要真的教他,就变成仇人了。我才恍然大悟!绝对不跟人结冤仇。你不能接受的,你有好的,赞叹一句;不好的,一句不说,不结冤仇。在这里跟老师学到这一门,见到不善也能随喜。因为这个不善对我们伤害不是太大,对我们这个社会伤害也不是太大,小不善就不必提了。真正遇到大的不善,那我们讲,他不会听的,要找什么?他最欢喜的人、最亲密的朋友,让他去试试看。但是言不能过三,两次,不可以第三次,两次不听,以后就别说了,说了人家心里有怨恨。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不要跟人结怨。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慈悲,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来。
所以五品位,也就是认真学习,没开悟,学习得很好。你看随喜、读诵、说法,今天我们学讲经,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我们确实在这干,没开悟、没证果,烦恼一品都没断。所以入五品,也有一点小智慧,解悟,神智爽利。是一个修道人,是个很好的修道人,真正修得好的,大概都是在这位次,智者是表演给我们看。本不听学,能解经论,他没有听过的、没有学过的经论,他一听能听得懂、能理解。欲释一义,给你解一句佛法,或者说一个义,辩才无碍,辩不可尽。或说一、二句法,或者说一、二则禅,禅宗的公案。起初对一个、两个,慢慢大家都很佩服你、都很赞叹,以后人就愈来愈多了,传诵渐广。这就是什么?名出去了,现在讲知名度。知名度高了,那你就外招名利,慕名来跟你学习的,供养、利益就多了。这个时候最怕的,内动宿障,你阿赖耶里头烦恼习气种子,如果受外面境界影响,它起来了。宿障纵然少,不是很多,名利弥至,弥是多,愈来愈多,名气愈来愈大,利养愈来愈多。为众围绕,亲近的人多了,不是好事,你自己修行的功夫都没有了,时间没有了。非惟正行不进,障道还兴,兴就是兴起,障缘就不断的出现,你的正行功夫不能进步。这是自古以来普遍的现象,多少修行人在这个境界里头被淘汰掉。所以名闻利养绝对不是好事。
我们跟李老师,李老师禁止我们四十岁以前公开讲经。为什么?就是怕这个事情,防得很严。四十岁以前讲经,在家里讲,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自己的道场,不出去;四十之后才可以出去,你稍稍有把握。现在五十也不行,六十也不行,也保不住。从前四十是什么?人家的根厚,根基扎得好,四十而不惑。这个标准是孔子的标准,四十岁不迷惑。孔子,十五有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的境界,以他为标准。我们四十岁能不迷惑吗?能不被这些名闻利养动心吗?一动心就坏了,大幅度的退转,将来还是搞六道轮回。你看看,谛闲老和尚那个参禅的徒弟,不就是毁掉了!在金山寺做到了首座和尚,这地位高,方丈下面就是首座。名高了、地位高了,皈依的也多了,供养也多了,业障就现前了,名利心现前了,把不住了。这个东西一现前,护法神离开了。护法神是护法,你法退心了,他就走了。冤亲债主找上门,这个冤亲债主是他没有出家之前的太太,找来了,把他拖下去,去当土地公去了。鬼道里头最小的鬼王,土地公。一世的修行,得这样的果报,倓虚老法师常常用这个例子提醒大家。
「惟当自勉,於名利心,安然不动」,这个很重要!我能保住这一点,是当年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只接受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其他的一概不接受。一生不建道场,真的是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一生教学。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是听讲经教学,上课;修行,你自己的事情,佛不问你。听明白了,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错了,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生活行为不外乎三类,思想,你想错了,念头错了,要修正过来;言语、身体造作,就是身语意三业。修学的标准就是佛所教的,经论是修正思想的,戒律是修正言语跟身体造作的。他讲经律论,不就是修行的标准吗?讲清楚、讲明白,你自己就知道怎么做。所以老师使命只做到开示,悟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开是启发,示是做榜样。释迦牟尼佛自己做个样子给你看,这个教育的方式好!好到极处,应当学习,应当把它发扬光大。学生完全受到精神感召,自动自发,不需要管教。每个同学都自动自发的去修行,修正自己错误行为,不修行看到不好意思,自然大家各自认真,依照经律论修正身口意三业。所以於名利心,安然不动。
我是到晚年,七十三、四岁的时候,离开新加坡到澳洲,替悟字辈的这些年轻人建一个道场。我知道他们也不是真正干,建个道场,你们自己有个地方好好去修。我在任何地方讲的经,录音带、录影带都交给你们,你们自己去听,自己好好学习。方法教给你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有十年,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十年过去了,没有一个成就。所以我就告诉大家,再一个十年,看看再十年之后有没有成就?没有成就,那就没法子了。为什么不能成就?没放下。五种见惑没放下,五种思惑没放下,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瞋、痴、慢、疑,这十个没放下,一个都没放下,所以没有成就。连五品位都没有,五品位在这十个之下。这十个如果破个一、二个,就证小果。五品位在须陀洹之下。如果我们讲四向四果,五品位是初果向,向著这个初果,还没有到,是这个方向,但没到。到了就证初果。证到初果之后,目标就向著二果,修二果向。修成了,证到二果。所以五品位是初果向,在大乘就是向初信菩萨,向著初信菩萨的目标去迈进,这个方向正确,修成功了,就是初果,就是初信位的菩萨。
「复须忍耐内外荣辱,策励其心,故名安忍」,你看这多重要!内,让自己不生烦恼,清净平等心不受外头境界影响,无论是别人赞叹。荣,不起贪心、不生傲慢;辱,不生烦恼、不起怨恨,要用平等心来看待。策励其心,那就是好事情,顺境、逆境都帮助你长成、都帮助你成就。不是帮你成就,就是帮你堕落,境界就是这样的。所以境界是个中立的,没有善恶,善恶都在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去对待;用得正,提升了。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提升了;如果他怨恨,他就堕落了,他就又回到六道轮回,搞冤冤相报。所以我们要记住,外面境界永远没有善恶。蕅益大师说得很好,他讲「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我们用好的心看外面的境缘,境是物质境界,缘是人事境界,你用好的心看,都是好;你用不善的心看,全都是不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看我们用的是什么心。这不就是说境随心转!
现在量子学家提倡以心控物,就这个道理。要用我们的心改变外面的环境。你天天改,不要急著怎么还没有转过来?不要想这些,我功夫不到。只一味求自己,不要求外面,这就对了。我们要从外面求那就错了,从内求就对了。所以佛法称为内学,佛经称为内典,就是这个道理。佛法是向内,不是向外的。如果向外叫外道,就错了,完全错了。记住前头第一句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上说的。十乘理观里面告诉我们,色是心造的,全体是心。说得多干净!一句话,遍法界虚空界全体是心,谁的心?自己的心,不是别人的心。所以任何事情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怪别人。好,自己造的;不好,也是自己造的,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我们今天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学习「十乘理观」,第七段「对治助开」。
前面这段没有学完,现在我们接著前面,从「若瞋恚暴怒,常生忿恨,当用忍辱而对治之」。这是讲在日常修学当中,遇到了困境,不定什么境界,障碍我们修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化解、来对治。理说清楚了,在事上,智者大师很慈悲,举了很多例子。贪心起来了,用什么方法?前面我们看到的,教我们在三十七道品里头用舍、用施,舍施的方法来对治。那破戒心起来的时候,要用持戒来对治;瞋恚心生起来,要用忍辱来对治。如果没有对治的方法,对治没有效果,我们修学的功夫就全被破坏了。特别是贪跟瞋,这个烦恼太重。大师说,如果这个人修上面道品调适,解脱不开,这个时候悭贪的心忽然生起来。多!古今中外多少人在修行过程当中,实在就是讲,身心世界没放下,名闻利养是伏住,并没有真的放下,遇到所谓是高名厚利就动心了。
前面我们举的关公的例子。关公当年在世,曹操认识人才,真想把他留下来,上马敬、下马迎,待他多厚道。封他的官爵,封侯,赠送给他的珠宝、美女,十多个人伺候他。他以后知道刘备的居住地,他就走了。向曹操辞行,曹操不见面,最后还是走了。曹操所送给他的礼物,一样都没动,原封都还给他。这种人难得,不容易找到,他得力什么?我们想想,可能是得力於《春秋》,他喜欢读《春秋》、《左传》。《春秋》、《传》,《春秋》是孔子写的,《传》是左丘明写的,《传》就是注解。他一生最喜欢读这个书,这个书里头非常重视忠义,他把这个东西学到了。所以无论什么境界,他不会动心的、不会变节的,那真的是把古圣先贤东西念透了,这就得的受用。如果不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很有可能被这些名利动摇。这是关夫子值得后人敬佩的就在这个地方,财色名食睡不动心。
瞋恚起来了,常生忿恨,就是愤怒、怨恨,要用忍辱对治。佛经里头有一个忍辱的故事,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没有成佛之前,行菩萨道,修忍辱波罗蜜,大家称他为忍辱仙人。歌利王,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暴,歌利王就是暴君。这个国王带著很多人出外打猎,伺候他的有很多宫女。打猎的时候,他困了,休息一会,这其中有个宫女就发现有一个人在山洞里头修行,听他讲话很有道理,把这一群宫女都带去了,去听忍辱仙人说法。歌利王醒来之后,旁边一个人都没有,就非常生气,我人到哪里去了?找到她们,在山洞里听经。把这个忍辱仙人侮辱:你修行不好好修行,你把我的宫女引诱到此地什么意思?问他修什么?他修忍辱。好,试试看你能不能忍?拿著刀刺他,问他能不能忍?能忍。再刺,凌迟处死,一刀一刀的割死。到最后,问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我不生你的气,我不会怪你,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就是当时的歌利王。佛说话算话,真的第一个证阿罗汉果。这是教我们能忍。
歌利王把个修行的菩萨杀掉了,而且这么残忍,凌迟处死。他要处死别人,得下地狱;把释迦牟尼佛这样死了,他要不要堕地狱?要堕地狱,造的是地狱业。但是他在地狱很快会出来,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出来了。他们两个像演戏一样,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他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果,这是什么?这是做榜样给大家看。这是什么?这是好事。同时,他把忍辱仙人杀掉了,成就了忍辱仙人,忍辱波罗蜜圆满了。要不遭受这个难,怎么知道忍辱圆满了?遭这个大难的时候,才知道忍辱真正成就了,没有一丝毫怨恨。他也帮助忍辱仙人圆满忍辱波罗蜜,所以那个是他有功德。地狱业是地狱业,这一分功德是功德,两码事情。所以地狱业受完之后、报完之后,这一分功德现前,他成阿罗汉,坏事变好事了。那看什么人,如果不是菩萨,那有怨恨的人,那麻烦了,那惹的祸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就像《安士全书》里头第一分,第一个部分,《文昌帝君阴骘文》。你看文昌帝君前面讲,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造了业,冤冤相报,非常残酷。他那一份,那就是他的忏悔书,叙说他过去的历史,造的业、受的果报,最后还是遇到佛法,觉悟了、回头了。讲得最彻底、最究竟的,真正能帮助人回头是岸的,几乎都是在佛法佛门里头,佛法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所以遇到逆境恶缘,我们修行人要知道,这就是我们接受考验的时候,我们所修的功夫能不能通过?在顺境善缘里头有没有贪恋?如果有贪恋,堕落了,这关没通过。在逆境恶缘有没有瞋恚心?没有瞋恚心,你提升了;有瞋恚心,你就堕落了。所以这是个大关口,是升、是堕就在那一念之间。这一念觉悟、明了,就大幅度向上提升。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一个修行人,每天在生活当中都在锻炼。你修什么?你在哪里修?其实所修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成见,在生活里头把它磨光。我们在前面所讲的,三十七道品里头四念处,那就是磨炼。「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观。这四种观要是成就了,你就会心平气和。为什么?你知道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的,你不会再计较了,你不会再分别了,你在菩提道上就有根了。没有这个东西不行,这是基础的基础,是看得破,放得下。看破之后,还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断恶不著断恶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三轮体空,你得真受用。如果著了相?著了相变成福德,福德出不了六道轮回,要在六道里头受报。你造的恶业,三途受报;你造的善业,三善道受报。所以不可以著相,做了等於没做,心里头干干净净,那叫功德。功德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能帮助念佛人提升品位。有我就著相,无我就不著相。
所以你看看,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摆在第二,第二科,不摆在第一。第一先教你看破,然后才教你断恶修善,成就你的功德。第三科教你放下,四如意,四如意足。那足是著重那个足字,足是满足,我们讲心满意足。怎么满足?回头就满足了。如意,如意就是回头。你看中国过去,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有很高地位的人,有很大财富的,他手上拿一把如意。那什么东西?那什么意思?时时刻刻提醒回头。如意的头是回来的,叫回首如意。就是你看到这个东西就想到,我要回头,财够了,不要再贪了;地位够高了,别再往上爬了,就是知足常乐,回头如意。你看这表法多好!那现在人?现在人不知道回头,不知足,那造的业就可怕了,像唐太宗讲的,全是地狱业。
所以你看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叫助道法,帮助我们的,我们的正道是信愿持名,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正道,这些是助道。我们在这一生修行过程当中,每天都会发生事情,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不至於受影响、不至於堕落,这三十七道品就这个用处,时时刻刻提醒。有前面这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你才有五根、五力;换句话说,你才有修行的根本。没有前面,你根本是很脆弱的,是假的。所以今天这个世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么原因?没有前面的基础。是布施,是修功德,但是这里头都夹杂著自私自利、夹杂著名闻利养。顺境善缘,欢喜、贪心;逆境恶缘,他瞋恚,这怎么行?这全下来了,就是禁不起考验。谁在考你?每天从早到晚,你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在考你。你在什么境界里头都如如不动,老老实实就一句阿弥陀佛。
所以我讲过很多次,我这一生最佩服的是谁?乡下那些阿公、阿婆,每天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好像是个傻瓜一样,什么都不懂。你跟他讲什么话,他跟你笑嘻嘻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不知道他听进没听进。你看,他声声阿弥陀佛灌到你耳朵里头,那个人真了不起!他需不需要助道品?不需要。为什么?他如如不动,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就一句阿弥陀佛。这是什么根性?上上乘根性。古德所谓「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上根人一闻千悟,他什么都知道;那下愚,下愚跟上智平等,他们的成就平等。那下愚是什么?他什么都不知道,他什么不会干扰,就一句佛号念到底。不管你讲什么,在我面前讲好话、讲坏话,反正我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有没有听进去?没听进去,他不生烦恼,说再多好东西赞叹他,他也不会欢喜,柔和质直,满面笑容,声声阿弥陀佛,那决定成就。他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我相信他们不是在凡圣同居土。这种人值得敬佩,不容易学到。以前李老师跟我讲过好多次,很想学阿公、阿婆,学了一辈子学不像,在境界里还会起心动念。一天到晚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这个人我们就知道他,他决定往生,而且往生品位高,往生时候瑞相好。
谛闲老和尚的念佛的徒弟锅漏匠,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成功的秘诀就是老实、听话、真干。出家,谛闲老和尚就教他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什么都没给他讲,就讲六个字。告诉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末后给他说一句话,将来准有好处。你看他老实,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不好处,他只你教他这么念,他就这么念,好处不好处他不想,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不问。老实!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所以六波罗蜜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特别是人事环境。
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学佛最重要的是知道人没有死亡,这个非常重要,你就不会贪生怕死了。人没有死,身体死亡,有生有灭,你没有生灭。你的生灭要跟著身体生灭时,那还投什么胎?那谁去往生?往生,你身体没去。往生是你去往生,不是身体,身体不重要,身体早就应该把它放下。身见破了、边见破了,边见破了就没有对立,是非人我都没有了。成见断了、放下了,成见是自以为是,我以为怎样怎样,要强加於别人,这叫成见。成见也放下,心多干净;成见不放下,心里头的事太多了,这个对於清净心是大障碍。而往生的条件确实就在心清净,所以心净则佛土净。什么人能到极乐世界?心清净的人到极乐世界去了。我们虽然念佛,念一辈子,心不清净,去不了。什么人有能力在临命终那一刻,把心里头牵挂的那些东西一下放下?几个人能做到?最后一念做不到,还有牵挂,完了,又搞六道轮回去了。念佛的人,过去李老师常说,一万个念佛人,能往生的三、五个,就算五个,念佛人当中还有九千九百九十五个不能往生,能往生只有五个。什么原因?最后一念还是没放下,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这是我们真正的伤害。
现在这个时候,这个社会很乱,谣言很多,从各个方面传来,我也收到很多。有人问我,你怎么看待?我们要听佛的话,佛告诉我们,学佛的人,一切灾难现前,一句佛号能够解决。那我们应对的方法就有了,无论什么信息传来,不要理会,一心念佛就好!你去理会那些,你的心就乱了,清净心就没有了。传导过来,不需要理会,甚至於一些东西不需要看,看它干什么?念佛就好了!你告诉我这是哪里传来灾难,我知道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赶紧念佛。我们要能够应对!佛力加持,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在这部经、在这部集注里头,明白了,真搞清楚了。经教,我只学这一部就够了,我不要再学多。这一部东西可以帮助我到极乐世界,我想学的无量法门到极乐世界再说,现在统统放下。到极乐世界无量寿,有的是时间,慢慢学;在这儿不行,时间太匆促了。你们大家都说灾难就在眼前,那来不及了,应该彻底放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老实,只抓住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功了。这个机会是决定不能够放弃的,一定要认真,要抓住。千经万论,一句阿弥陀佛包括了,所有灾难,一句阿弥陀佛化解了。我们要相信!真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我这个信就有根,精进有根,念定慧就有根。根天天在增长,就产生力量。力量什么?断疑生信,坚定信愿。这五根有力了,这个力量决定送我们到极乐世界。
下面说,「放逸懈怠,恣纵闲荡,当用精进而对治之」。懒散、懈怠,这个也是麻烦事情。精神提不起来,这时用什么?精进。注意那个精,精是纯而不杂,这个时候最怕就是杂乱。精就是一门深入,进是进步,不退转,长时薰修。我就学一门,老老实实就一句佛号念到底、一部《无量寿经》,决定不再搞多。这就是我一生的功课,我一生的事业。我走的时候走得很好,留个好榜样给大家看看,这是念佛人,大家相信了;走得不好,让人家说佛法是假的、是迷信,这个罪很重,这个果报在三途。你说我没做错事情。你表法表错了就是罪过。我身体不好,我精进能够把身体调好,这是什么?念力。
近代这些量子力学家,现在变成很热门,这年轻的科学家都朝著这个方向去努力。根据他们研究提出这些报告,我们看了很欢喜,念头能改变物质。你看这是我们在经上读到的,十乘理观第一,在第一观里面让我们看到的,这天台智者大师说的,「所观者何?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这句话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跟今天量子力学家所讲的完全相同。色从心造,色是物质,物质从哪里来?是心造的,就是念头造的。所以整个宇宙全体就是个念头。那你念头善,就是极乐世界;念头不善,就是地狱现前。有没有天堂、有没有地狱?没有,只有善念、恶念,净念、染念,全是念头,什么念头变什么样的境界。这个东西我们真的明白、接受了,不再怀疑了,我只要把念头转过来,身上什么毛病都没有了。
这些科学家这几年专门在全世界各个地方搜集这些例子,都是搜集什么?很严重的病患,医院都宣告他,等於是宣告他的死刑,你的病没有药再治了,大概存活的时间二、三个月!让你家人带回去,想吃一点什么就吃一点什么。这些人绝望了,这里头有一部分信仰宗教的,绝望之后怎么样?不再想病,想病没用,也不再想身,反正几天就要死了,一心去祈祷,去想神、去想天堂,希望神能保佑他,死了以后带他到天堂去。过了二、三个月没事,再去检查,病没有了。怎么好的?奇迹!不是奇迹,念头转变了。所以不要想身体、不要想病。你想好,也是在养病,把病养大了;你想不好,那就更快速,都在那里养那个病,你的病怎么会好?你念头一转,像我们念佛,念头转到阿弥陀佛,天天想阿弥陀佛,不想自己身体,也不想病,二、三个月什么事都没有,再检查就没有了。
我前几天还听到个同学告诉我,他说现在有些医生对於癌症的病患,告诉他,他说:你肯不肯相信?如果肯相信,你一个星期不要吃饭,饿不死,你那个癌细胞会饿死。因为你吃东西所有的营养,全部都被那个癌细胞吸收去了。你一个星期没有营养进去,癌细胞受不了,它就死掉了。有道理!所以有病,吃这样补的、吃那样补的,那个麻烦大!你那些补的不是补你的五脏六腑,你完全补那个细胞、病毒,你去养病毒。这些话都有道理!医生教这些病人,有些病人真的照做,他真的病就好了。所以这是对付癌细胞的一个方法,把它饿死,药物没有办法消除它,这个方法可以消除,不给它营养,让它饿死。科学家的方法跟佛经上讲的道理相吻合,就是以心控物。我们的心不再想身体、不再想名闻利养、不再想五欲六尘。想这个东西是什么?想这个东西是六道,离不开六道。我专想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怎么想法?经上所讲的都是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这是正念,八正道里头正念,正思惟。可不能错用了心!错用了心,你的麻烦就来了。这是放逸、懈怠。
精进,在最不得已的状况之下,一定要鼓起自己的勇气拜佛。我们对於佛菩萨,那一种真诚恭敬心生不起来,如果你拜佛拜上三个月,恭敬心生起来了。每天至少一千拜。如果你没有任何工作,你可以拜三千拜。我相信半个月、二十天,你的状况完全不一样了。饮食简单,不能吃得太饱,可以学禅堂的方法,少吃多餐。放一点点心,饿的时候吃一点点,用功保持不饥不饱。吃饱了昏沉,他饿了心慌,心定不下来,所以不饥不饱,禅堂就用这个方法。禅堂没有持午的,不但吃三餐,还有二、三餐的点心,他只叫你吃一点点,保持你的精神、体力在最好的状态,他要求的是这个。念佛堂亦如是,都要知道用这个方法。
现在国家也不希望你有大道场,人多了麻烦。对修行人好得不得了!印光大师说得好,小道场,人数不超过二十人。所以齐素萍居士,在甘肃建道场,她告诉我,要想办两个佛学院,一个男众佛学院,一个女众佛学院。我就告诉她,学生不超过二十人,我们要精不要多。二十人里面,实际上十个正科生,十个旁听生。挑选十个好的,我就教这十个人,另外十个旁听。男众十个,女众十个,十年之后,你这个道场能出二十个人还得了?不得了!要真出人才才行。十年、二十年,一个都出不来,这失败了。我们在澳洲十年,一个人都没出来。有人怪我,你没有教。不是我不教,没有人真学。有一个真学的,我都会真教他,我都会在澳洲住十年不离开。一个真学的都没有!这就难了,太难了。真正肯学的,可遇不可求,找一个真正老实、听话、真干,找不到!
不在身边的,刘素云居士成就了,刘素云,刘素云成就了。这个人的长处就是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天听经十个小时,十个小时实际上听一个小时,重复听十个小时,长时薰修。这部经听完了,从头再来,不换,十年如一日,真成就了。人人都能成就,佛菩萨没有偏爱某一个人,只要你肯真干,没有一个不成就。十年的时间定住一部经,锲而不舍,终而复始,绝不改变,他就没有杂念、就没有妄想,心地清净。这样的修行,在一般人,三年到四年得三昧,得三昧是清净心现前;五年、六年开智慧,智慧开了,没有学的东西,他一听就懂、一看就懂,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我听说有人请刘居士讲经,她没有学过的,讲得很好,没讲错。证明了佛在经典上所说的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成就,一切法门全成就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个道理就是念力。所以只要明心见性,世出世间法样样就通达了。每一个法门都可以明心见性,只要你一门深入,只要你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就成功。所以精进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若浮掉驰骋」,这四个字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心浮气躁,他定不下来。「散乱不定」,这个时候用什么方法?用禅定对治。禅定还是要放下,要放下不了的,他定不下来。净宗的方法是用一句名号代替一切法门,你只把精神专注在佛号上,散乱不定的现象就消失了。驰骋是形容散乱不定的样子。俗话所说快马加鞭,驰骋是这个意思,速度很快。用功时候,有这两种现象出现:一个就是心浮气躁,佛法讲掉举,浮掉,心里七上八下,定不下来;另外一种现象,昏沉,精神提不起来,这个是最常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在共修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念佛,一个心乱,他佛念不好;一个打瞌睡了,甚至於绕佛的时候都打瞌睡。你听听他,他不是在念佛,他打呼。我们真见过,真有本事,绕佛还打呼,这就是昏沉。昏沉,这是「愚痴迷惑」,要用什么方法?要用六波罗蜜的智慧,智慧破昏沉的。
所以「前之六种观法,皆名正行;六度等法」,这就是助道,帮助你解决问题。「《涅盘经》云:众生烦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就这个意思。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法门是什么?是对治烦恼的。我们这一宗,净宗的正门,就是经上所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莲池、蕅益大师教给我们的,深信切愿、执持名号、求生净土,净宗的正门!对治懈怠,拜佛是最好的办法,无论他是掉举,或者是昏沉,这一个办法统统都有效。叫他拜佛,心里头念佛,不要出声,出声伤气,拜佛出声伤气,默念,好办法!
再看下面一段,第八,「知位次」。这个也很重要。「位即行行所历之地位,次即次第。谓所历之位,高下浅深不相混杂也」。大乘佛法,总共是五十二个位次,前面五十一叫因位,都在修因,最后一个位次是果位,《华严经》上所说的,最后一个位次叫妙觉,那是果位。前面五十一个是因位,五十一个,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五十一个,这五十一个都是菩萨,最后妙觉那是佛,这成佛了。所以佛是果位,前面是因位。这个地位高下浅深不一样,一定要很清楚我们自己修行到哪一个位次。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位次,四土三辈九品,我在哪一土、我是什么样的品位,清楚!
「若修行者不知位次,下根障重」,业障重。「非惟正助不明,却生上慢。谓已均佛。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个是麻烦。这是讲下根,业障重,什么是正修、什么是助修他不知道,他修行一段时期就生增上慢。什么叫增上慢?他不是骗人的,他真的自己以为证果了,其实没有,他不是骗人。他误会了,以为均佛,跟佛一样,就等於佛,跟佛一样。这是错误的,没有得道,他自己以为得道。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居士,年龄比我大,大概大我有二十岁的样子,长辈,在家居士,修得不错。我出家之后,有一次去看她,她请我吃饭,告诉我,她证阿罗汉果了,说得挺像那么回事的。我没法子,她不是骗人,真的自己误会,以为证阿罗汉果。最后搞得我不得已,我说阿罗汉,证得阿罗汉,六种神通出现了,你可以试试看,你具不具足天眼?我们在她家里,她家外面是个小院子,院子外头是马路。我说你能不能看到马路上车行人走,有没有看见?她说没有。我说阿罗汉有天耳,我们一般人听不到的音声,你可以听得到。她说也没有。我说那你连个须陀洹都没有证得。这经上讲得很清楚,须陀洹两个神通发现,天眼、天耳。斯陀含,二果,二果又加两个神通,就有四样,他心通、宿命通,知道自己过去世,过去一世、二世、三世,清楚;别人起心动念,他知道,这是他心通。我说这二果。三果就有神足通,神足通就变化了,他能分身,他能变化。神足就是如意通,他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念头才想,人就到了,用不著坐车,人就到了。这三果。四果有漏尽通,见思烦恼都没有了。她不行,她一样都没有。我说那你还是凡夫,你连初果都没有证得。她才相信。真难,这叫增上慢,不是故意骗人,自己有严重的误会,没有得道以为得道,没有证得以为证得。这种情形,修行人如果教理不通达、地位不清楚,很容易产生这个现象。增上慢对自己障碍很大,他以为证得,他不再向上,永远不能证得了。这严重的障碍。
「故小乘经中,四禅比丘,谓得四果」。这是增上慢。比丘修定,修四禅八定,他修到第四禅,换句话说,他就能生到四禅天。他以为他证得四果,四果是阿罗汉,其实不是的,四禅天跟四果差远了,四禅天连初果都没证得,凡夫。四禅八定是凡夫定,不是圣人。为什么?没断烦恼。所以四禅天人还不如须陀洹,须陀洹断烦恼了,五种见惑断掉了。这要是细讲,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比丘如果修禅定,修到四禅天,他这个没断。他没有断,误会了,把四禅天当作小乘的涅盘。产生误会是从这来的,以为自己证得涅盘,将来寿命到了,还要往下堕落。四禅天的寿命很长,堕落的时候他就会谤佛、谤法,认为佛欺骗了他,他已经证得了,为什么还会堕落?这个念头一生,就到地狱去了,毁谤三宝是地狱罪。所以麻烦大了!
可是在「大乘经中,魔为菩萨授记」。大乘法里头不知道这个次第,魔来干扰他。怎么干扰?魔现佛身来给他授记,说你是什么菩萨,你将来什么时候成佛,给你讲这些。你得意洋洋,佛给我授记。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事情要知道,千万不能当真。现在你看看,附身的、灵媒常常说这个人什么菩萨再来的,那个人是什么佛再来的。你听了之后可别相信,那是魔为菩萨授记,假的。自以为是什么菩萨,错了。菩萨怎么会有烦恼、菩萨怎么会有分别执著?所以,这个东西你得想想。
我们看十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五种见惑断了,见惑是断了,见惑的习气还在。我们怎么知道有习气?佛经上讲的阿罗汉,证得阿罗汉,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他还有见思烦恼习气。所以我们就晓得,初果,证初果,见惑断掉了,有见惑习气,习气什么时候断?二果就断掉了,要再升一级。如果在菩萨里面讲,十信位的菩萨,初信断见惑。初信位断见惑,二信位断见惑的习气,三信位断思惑,思惑有八十一品,断前面的好像是六品,这就升到第三,第四也断习气,第六是断最后。不错,前面是六品粗惑,后面是七十五品,一共九九八十一品。所以他有习气,升一个梯次断一个习气。到七信位,见思烦恼断尽了,就是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了,习气没断。
思惑的习气什么时候断?八信位,八信位断这个习气,见思烦恼习气断了。九信位断尘沙烦恼习气,十信位断无明烦恼,他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证得圆教初住,圆教初住,见思、尘沙、无明统统断了。见思的习气、尘沙习气也断了,无明习气没断,无明习气没断。所以一真法界,就是佛的实报庄严土,怎么来的?无始无明习气造成的,那个习气没办法断。为什么?他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你要断,不又起心动念了?那就愈来愈严重,所以他不起心不动念。怎么断?随它去,慢慢时间长了,自然没有了,所以叫无功用道。古人给我们举个比喻,就好比酒瓶,这有习气,酒倒完了,擦干净了,确实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这个东西没法子去。要是放在那里,瓶盖打开,过个半年、一年再去闻,没有了。
无始无明习气要多久才能断掉?三个阿僧只劫。所以三大阿僧只劫不是对普通人说的,是对法身菩萨说的。他那么长的时间,他无明习气还残余多少,每个人不一样。所以他才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个阶级就是说他所带的习气有多少,愈往上面去就愈薄。到等觉,那只带最后一品,叫生相无明。那一品破了,相就没有了,就是实报庄严土的相没有了,他回归常寂光,那就是妙觉如来。等觉菩萨一提升就是妙觉。位次!什么位次自己一定要清楚,不至於产生误会。特别是自己要清楚,人家恭维你,那一恭维你就傻了,你信以为真,那你就上大当了。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若知位次,则无如是之失。故须知位次也」。这个前面讲的大概都没有问题,就是授记。授记它有个注解。「授记者,圣言说与曰授」。授记是什么?是佛给你授记的。「果与心期曰记也」,我们都想成佛,他来告诉你,你什么时候成佛,你在哪一个世界成佛,你成佛叫什么名字,他都可以告诉你,这叫授记。决定不是在我们这一生能做到的。那至少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这个时候佛才给你授记。那就是说,佛授记的对象是法身菩萨,我们现在没到那个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法身菩萨境界。
可是有一个迷、误区,无想天。修无想定的人,他确实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果报在第四禅无想天。这跟初住菩萨有什么差别?初住菩萨有智慧,虽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在外面。而无想天他什么都不知道,他有定没有慧,心就定了,什么都不想,就得这种定,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有一个例子,诸位读过《了凡四训》,了凡先生跟云谷大师在禅堂坐三天三夜,没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无想定。老和尚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真有定的话,他生智慧。所以老和尚一问,问他:你功夫不错,从哪里学来的?他很老实,我的命被人算定了,二十年一点都没错。所以我相信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那就不要打妄想,打妄想没用处。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无想定是凡夫,没出四禅,凡夫。所以知位次是很有必要的。
第九,「安忍」。这一层一层往上提升,知位次之后,安、忍。安是不动,忍,忍耐,真正能够守得住。「谓修观之人」,你看「初观不思议境」,这是第一观。一直到前面「第八知位次」,功夫都还能够得力。「或入五品,障转慧开,神智爽利,本不听学,能解经论,欲释一义。辩不可尽,或说一两句法,或说一两则禅,初对一人,传诵渐广,则外招名利」,这问题来了,你看外面有名利来了,「内动宿障」,里面阿赖耶里头贪瞋痴慢的种子起现行了。「宿障纵少,名利弥至,为众围绕,废损自行。非惟正行不进,障道还兴」。为什么要学安忍,麻烦就在这里。他得什么功夫?得五品位,连初果都不如。注解里头有,「五品者,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也」。
智者大师往生,他是念佛往生的。弟子们问他,老师往生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智者大师说,他只得五品位。就是这里讲的,五品位生凡圣同居土。这大师示现的,教我们要老实,不要好高骛远。你看蕅益大师,人家问他,你老人家一生念佛求生净土,什么样的品位你就满足了?他说我要真能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大圣大贤都教我们知足常乐,不要好高骛远。好高骛远去不成,为什么?你有妄想夹杂。你只一昧用真诚心就好,何必要计较品位?那经上讲得这么清楚,只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吗?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本来是不平,阿弥陀佛把它摆平。阿弥陀佛用什么摆平?用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摆平。这都是我们最好的典范。所以不必去问品位,操这种心就是障碍,你心不清净。心净则佛土净,所以心不清净不行。清净,什么都放下,极乐世界品位也放下。只要能往生、只要能见阿弥陀佛就够了,就心满意足了,这个一定要知道。
你看入五品位,五品位,你看看他修的什么?随喜。随喜不容易,你要不能放下成见、放下对立,你怎么能够随喜?随喜就绝对不跟人吵架了。还要执著我的对、你的错,这就随喜不了。所以普贤十愿里头,随喜功德,随喜是成就功德,为什么?把你自己的妄念放下、成见放下,不再执著。你善,我也可以随喜;恶,也可以随喜。真了不起!虽然随喜,心里不落痕迹,这叫功德。如果口里没有这个,心里还有,这不叫随喜。心里头痕迹都没有,知道什么?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善法如是,恶法亦如是,都不可得。心住在一句佛号上,行善,阿弥陀佛;造恶,也阿弥陀佛。造作的人,他有他的果报。造作不善,能劝的人要劝;不能劝的别劝他,劝他,造业更重,他就谤佛了。不劝他,造的业轻;你劝他,造业重。所以,菩萨有慈悲心,不忍心让造罪的人再加重罪业,所以他不说。能劝、能听的,这个一定要劝、要说,不能够接受的绝对不说。
这桩事情,我们在跟李老师学经教,教学的时候,老师把这个表演出来了。我那个时候年轻,不懂,心里有怀疑,就是好像老师对人不平等。对这个学生,有打、有骂、有教训;对那个学生,满面春风,他做得不对,老师也不说,也不会发脾气。我是闷了一阵子,大概有一个多月,老师看出来了,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间,问我这桩事情。我说是的,我是有怀疑。老师就说,学生当中,有真愿意学的,打他、骂他,他感谢老师,这个要教,要真教;还有些很爱面子,说几句不好听,脸上就红了,样子就变了,别教了,为什么?这样你要真的教他,就变成仇人了。我才恍然大悟!绝对不跟人结冤仇。你不能接受的,你有好的,赞叹一句;不好的,一句不说,不结冤仇。在这里跟老师学到这一门,见到不善也能随喜。因为这个不善对我们伤害不是太大,对我们这个社会伤害也不是太大,小不善就不必提了。真正遇到大的不善,那我们讲,他不会听的,要找什么?他最欢喜的人、最亲密的朋友,让他去试试看。但是言不能过三,两次,不可以第三次,两次不听,以后就别说了,说了人家心里有怨恨。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不要跟人结怨。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慈悲,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来。
所以五品位,也就是认真学习,没开悟,学习得很好。你看随喜、读诵、说法,今天我们学讲经,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我们确实在这干,没开悟、没证果,烦恼一品都没断。所以入五品,也有一点小智慧,解悟,神智爽利。是一个修道人,是个很好的修道人,真正修得好的,大概都是在这位次,智者是表演给我们看。本不听学,能解经论,他没有听过的、没有学过的经论,他一听能听得懂、能理解。欲释一义,给你解一句佛法,或者说一个义,辩才无碍,辩不可尽。或说一、二句法,或者说一、二则禅,禅宗的公案。起初对一个、两个,慢慢大家都很佩服你、都很赞叹,以后人就愈来愈多了,传诵渐广。这就是什么?名出去了,现在讲知名度。知名度高了,那你就外招名利,慕名来跟你学习的,供养、利益就多了。这个时候最怕的,内动宿障,你阿赖耶里头烦恼习气种子,如果受外面境界影响,它起来了。宿障纵然少,不是很多,名利弥至,弥是多,愈来愈多,名气愈来愈大,利养愈来愈多。为众围绕,亲近的人多了,不是好事,你自己修行的功夫都没有了,时间没有了。非惟正行不进,障道还兴,兴就是兴起,障缘就不断的出现,你的正行功夫不能进步。这是自古以来普遍的现象,多少修行人在这个境界里头被淘汰掉。所以名闻利养绝对不是好事。
我们跟李老师,李老师禁止我们四十岁以前公开讲经。为什么?就是怕这个事情,防得很严。四十岁以前讲经,在家里讲,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自己的道场,不出去;四十之后才可以出去,你稍稍有把握。现在五十也不行,六十也不行,也保不住。从前四十是什么?人家的根厚,根基扎得好,四十而不惑。这个标准是孔子的标准,四十岁不迷惑。孔子,十五有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的境界,以他为标准。我们四十岁能不迷惑吗?能不被这些名闻利养动心吗?一动心就坏了,大幅度的退转,将来还是搞六道轮回。你看看,谛闲老和尚那个参禅的徒弟,不就是毁掉了!在金山寺做到了首座和尚,这地位高,方丈下面就是首座。名高了、地位高了,皈依的也多了,供养也多了,业障就现前了,名利心现前了,把不住了。这个东西一现前,护法神离开了。护法神是护法,你法退心了,他就走了。冤亲债主找上门,这个冤亲债主是他没有出家之前的太太,找来了,把他拖下去,去当土地公去了。鬼道里头最小的鬼王,土地公。一世的修行,得这样的果报,倓虚老法师常常用这个例子提醒大家。
「惟当自勉,於名利心,安然不动」,这个很重要!我能保住这一点,是当年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只接受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其他的一概不接受。一生不建道场,真的是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一生教学。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是听讲经教学,上课;修行,你自己的事情,佛不问你。听明白了,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错了,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生活行为不外乎三类,思想,你想错了,念头错了,要修正过来;言语、身体造作,就是身语意三业。修学的标准就是佛所教的,经论是修正思想的,戒律是修正言语跟身体造作的。他讲经律论,不就是修行的标准吗?讲清楚、讲明白,你自己就知道怎么做。所以老师使命只做到开示,悟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开是启发,示是做榜样。释迦牟尼佛自己做个样子给你看,这个教育的方式好!好到极处,应当学习,应当把它发扬光大。学生完全受到精神感召,自动自发,不需要管教。每个同学都自动自发的去修行,修正自己错误行为,不修行看到不好意思,自然大家各自认真,依照经律论修正身口意三业。所以於名利心,安然不动。
我是到晚年,七十三、四岁的时候,离开新加坡到澳洲,替悟字辈的这些年轻人建一个道场。我知道他们也不是真正干,建个道场,你们自己有个地方好好去修。我在任何地方讲的经,录音带、录影带都交给你们,你们自己去听,自己好好学习。方法教给你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有十年,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十年过去了,没有一个成就。所以我就告诉大家,再一个十年,看看再十年之后有没有成就?没有成就,那就没法子了。为什么不能成就?没放下。五种见惑没放下,五种思惑没放下,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瞋、痴、慢、疑,这十个没放下,一个都没放下,所以没有成就。连五品位都没有,五品位在这十个之下。这十个如果破个一、二个,就证小果。五品位在须陀洹之下。如果我们讲四向四果,五品位是初果向,向著这个初果,还没有到,是这个方向,但没到。到了就证初果。证到初果之后,目标就向著二果,修二果向。修成了,证到二果。所以五品位是初果向,在大乘就是向初信菩萨,向著初信菩萨的目标去迈进,这个方向正确,修成功了,就是初果,就是初信位的菩萨。
「复须忍耐内外荣辱,策励其心,故名安忍」,你看这多重要!内,让自己不生烦恼,清净平等心不受外头境界影响,无论是别人赞叹。荣,不起贪心、不生傲慢;辱,不生烦恼、不起怨恨,要用平等心来看待。策励其心,那就是好事情,顺境、逆境都帮助你长成、都帮助你成就。不是帮你成就,就是帮你堕落,境界就是这样的。所以境界是个中立的,没有善恶,善恶都在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去对待;用得正,提升了。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提升了;如果他怨恨,他就堕落了,他就又回到六道轮回,搞冤冤相报。所以我们要记住,外面境界永远没有善恶。蕅益大师说得很好,他讲「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我们用好的心看外面的境缘,境是物质境界,缘是人事境界,你用好的心看,都是好;你用不善的心看,全都是不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看我们用的是什么心。这不就是说境随心转!
现在量子学家提倡以心控物,就这个道理。要用我们的心改变外面的环境。你天天改,不要急著怎么还没有转过来?不要想这些,我功夫不到。只一味求自己,不要求外面,这就对了。我们要从外面求那就错了,从内求就对了。所以佛法称为内学,佛经称为内典,就是这个道理。佛法是向内,不是向外的。如果向外叫外道,就错了,完全错了。记住前头第一句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上说的。十乘理观里面告诉我们,色是心造的,全体是心。说得多干净!一句话,遍法界虚空界全体是心,谁的心?自己的心,不是别人的心。所以任何事情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怪别人。好,自己造的;不好,也是自己造的,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我们今天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