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四集) 2012/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9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二十五页第一行:
【必成正觉第七】
这个科题,「颂行愿以求证」,分为五段,第一段「法藏说偈」。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念老在此地告诉我们,『法藏比丘』在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说完了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我们在前面学过,不是偶然说的,也不是自己思索而说的,是实际上考察诸佛如来的刹土,有所感触而发的大愿。所以这四十八愿不是同时发的,是在五劫时间陆陆续续发的,四十八愿圆满,他五劫考察圆满。所以这个愿是真实的大愿,每一愿的来源都有根据,有事实的根据。说完之后,所以他这个有行、有愿,愿从行持里面发出来的,求佛证明。因为「大愿真诚深广」,这四个字来形容非常恰当,「应时感得雨花地动」,这是诸佛的神力来给他做证明。「空中赞云,必定成佛」。这是这一品的内容。
现在我们看经文,「愿满普济」,这里头分五小段,第一段「超世愿满」。
【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这是第一首偈。念老为我们解释,『我建超世志』,「建」是建立,「我」是法藏比丘自称。「所谓超世志者,注经家中颇有异解」,对这一句解释不相同。「如《净影》云」,这是小慧远,「前所发中,求法身愿,求净土愿」,这叫超世愿。「净影以《魏译》」,康僧铠翻译的本子,「光明无量愿、寿命无量愿与诸佛称扬愿」,这叫「摄法身愿」。「国土清净愿、国土严饰愿」,这叫「摄净土愿」。净影法师「仅许此五愿,超出世间也」,认为这五愿是超世间,憬兴师同之。可是义寂、望西他们这些人「则谓总指所发之四十八愿」,愿愿都是超世,不仅仅是前面讲的五愿,每一愿都是超世愿。「后说甚是」,这句话是黄念老说的,他认为后面所说的,四十八愿愿愿都是超世愿,这个说得好!
「《甄解》曰:吾祖」,他的祖就是善导大师。这是日本人,日本人对老师确实很尊重,回国去之后建立净土宗,还是以善导为初祖,而不是为自己,这个很难得。善导说,「不可思议四十八愿」,愿愿都不可思议,「又云无碍誓愿。世人以谓此四十八愿者,愿愿各头,喻栗与柿相并耳,皆是隔历不融之见而已。今不然,喻如一匹蜀锦,巧织成华果枝叶。似根茎枝叶有别,而所织成,但匹锦耳。今亦如是。虽数有四十八,而但是一正觉善巧所庄严,故曰无碍誓愿」。这无碍誓愿说得好!这是善导大师讲的。所以对於法藏所发的大愿、法藏五劫的修行,每个人看法有浅深、广狭不同的差别。这是各人修养、功夫上的问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们能理解的。
《华严》所说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教见性的菩萨看问题就看得圆融,他能看出事实真相。所以善导大师跟他们看的看法不一样,他举的比喻也很好。世间人看四十八愿,愿愿各头,各头就是不一样。好比板栗跟柿子,用水果来做比喻,相并它不一样、不相同。讲四十八愿就不然了,四十八愿譬如什么?譬如一匹蜀锦,四川锦绣是古今都闻名。现在特别提到的都承认湘绣,湖南,那个刺绣确实是好,特别是他们的双面绣,从正反两面看上去都好。巧织成,绣里面是花,绣花,有花、有果、有枝、有叶,你看起来也各别不一样,但是它在一匹锦上,所织成的只是一匹织锦而已。今亦如是,法藏四十八愿亦如是,虽数有四十八,但是一正觉善巧所庄严。
四十八愿从哪里来的?从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得来的。法藏比丘去参观、去考察,诸佛刹土里面不善的都不取,善好的统统摄受,以他的愿力、以他五劫的修行。现在我们看了科学家的报告,这桩事情就更清楚、更明白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自己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见到,凭自己的想像很难、很不容易!法藏没有自己的想像,完全是在参观考察当中看到的一些事实。三恶道的果报不善,极乐世界不要,他第一愿就不要;造成这不善果报的因也不好,他也不要。所以前面两愿就显示得很清楚。纵然有三恶道的业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的果报,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极乐世界没有恶缘,因要遇不到缘,果报不能现前。这是法藏比丘在考察、观察当中首先把三恶道的因跟缘断掉,这个不可思议!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美好的完全摄受,变成极乐世界,就是超越一切诸佛刹土,这叫超世愿。超世愿不是他自己想的我要独胜、我要超越诸佛刹土,不是的。极乐一切设施是集诸佛刹土里面美好的大成,它是集大成,它是这么来的。每一个世界、每一尊如来对极乐世界都有贡献,是极乐世界的恩主,法藏没有一丝毫傲慢的心,这些都是我们要学的。
你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他的本子从哪里来的?五种原译本来的,没有一字一句不是原译本的原文,忠於原译本,忠於叫恩主公。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也是这么来的。这都是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说明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是如此的殊胜。我们每个念佛的人要学法藏菩萨,在今天我们要学夏莲老、学黄念老,心胸开阔,一切包容,舍人之短,取人之长。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这个多幸福、多么圆满!极乐世界超世,精神在此地,我们有这样的精神就能超越。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没有离开一切大众,成就一切大众之所赐。所以,善导又云无碍誓愿,这个好,这四个字太好了、太妙了!
「又曰不可思议四十八愿」。从四十八愿我们能体会到,法藏比丘的智慧、慈悲、神通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他所选择的是非常恰当,没有选错,取舍适当,我们赞叹取舍精当,精妙、妥当,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取得的。十方世界诸佛刹土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他一个不舍。前面我们读过,二百一十亿是表大圆满,这用密宗的,表大圆满,究竟圆满,表这个意思,一个都不漏。「一一愿皆具不可思议德」,就是他为什么选这个,选得这么好?这是智慧,自性里头的智慧、慈悲、神通的妙用。
「诸愿相入」,这句就说得更好了,就是每一愿里头都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愿愿相入,相入相融,「而无所隔」。日本有个宗派叫本愿念佛宗,四十八愿只取一愿,第十八愿,他其他都不要。早年我在台湾,他们找过我,以后我在香港,他们也来找过我。我告诉他,我说一愿里头有四十七愿,你懂不懂?他不懂。我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能分,你们只取一愿,怎么能往生?你那个只取一愿,哪部经上讲的?你能找出根据来吗?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十八愿是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呢?发菩提心在第十九愿,「皆作阿惟越致菩萨」第二十愿,这都非常重要,怎么可以舍弃!这都是妄想、分别、执著,说得不好听是投机取巧,决定不可以的。
说到修行求往生,信、愿、持名,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帮助我们生起正信,都是帮助我们坚固愿力,你那一句佛号才念得好。如果你的信心、愿心不坚固,古大德说过,你佛号念到风吹不动、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这是真的。四十八愿这是净宗究竟圆满的精髓,上上根人一接触到,信愿就成就了,中下根人还不行。不行怎么样?不行你就得研究这四十八品经,经说得详细,尤其这部注解,把中下根性统统都摄受了。这部经从头到尾真的完全听到,你能不相信吗?你不可能不相信。再不能生信的,那就得去学大经《华严》、《法华》,那要时间,要相当长的时间。
我就是这样根性的人,经读过,《无量寿经》听过,我听的是康僧铠的本子;这个本子,李老师眉注的本子给我,我也看到了。欢喜,还是不愿意往生,还是想华藏世界,喜欢《大方广佛华严经》。到《华严经》都看懂了,原来《华严》是引导我们到净土的,才搞清楚了,《华严》、《法华》真的古人讲得一点没错,引导我们到《无量寿》。拐这么大的弯才相信,这是什么?中下根性的人,绕这么大的圈子,花二、三十年的时间。如果没有那么长的寿命,那真的就可惜了,完了。什么是上根?一接触就相信、就不怀疑、就老实去念,这人是上根。果然具足深信切愿,一向念佛,往生净土绝对不会超过三年,那不就是上上根人!三年成佛,他不是上上根谁是上上根!所以这些与我们世间所说贤愚不肖不相干,佛法之妙就妙在此地。
「由上可见,四十八愿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愿」,这个看法好!偈文里面,「我建超世志」,这个超世志就是四十八愿,愿愿皆是。愿愿皆是,这里头有四十八愿,哪一愿是第一?古人有,都评出来了,第十八愿第一。为什么说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是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这没得找了,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没有,一切诸佛刹土里头也没有,只有极乐世界有,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但是要记住,具足信愿,没有信愿不能往生,所以信愿太重要了!我们今天有没有具足信愿?真正具足信愿,你从他的意念、行持上去观察。念头里头没有杂念了,为什么?他放下了;行为里头没有杂行,他也放下了,那叫信愿具足,这样的人念佛,十声、一声都能往生。所以搞来搞去我们今天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信、在愿。我们没放下,妄想、杂念很多,想这个、想那个。是,外面五欲六尘诱惑很多,佛门里头大经大论也诱惑人,你看八大宗,那都是在诱惑你,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好了,你的信愿被破坏掉了。所以,在佛门里面也有魔,只要障碍你的全都是魔。我念佛,《华严经》诱惑我,《华严》是魔,《法华》诱惑我,《法华》也是魔,统统要知道。外面的魔障你容易发现,里面的魔障你没发现。所以你真信切愿,万缘放下,包括佛所说的一切法门统统放下,我就从这一门进去。这一门进去之后,所有法门全得到了,不但佛法你全得到,世间法也全得到了。
这是当年李老师把「至诚感通」这四个字给我,告诉我的。这个通,通世出世间一切法,用什么方法?感应。我们要去学,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到哪里去找高人来指点?没有高人指点,很多东西看不懂,这个缘都不容易。所以教我们用求感应,感应用什么?诚。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读书笔记里头,他的书房叫「求阙斋」,别人都想求圆满,他不求圆满,总要缺一点好,满招损,他懂这个道理,叫求阙斋。笔记里头对诚下了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跟佛法讲的一样。佛法讲真诚,真就是诚,诚就是真。什么时候叫诚?不起心不动念,那诚,那就是你的真心。起心动念是妄心,不起心不动念是真心。至诚,真诚到极处,就有感应,上面跟诸佛菩萨感应,下面跟一切众生感应。不必学,全知道了。真正难得,在中国,惠能大师给我们做出一个榜样,那就是至诚感通。我们读《坛经》,能够看到惠能大师的为人,惠能大师确确实实做到了,一切众生皆是佛菩萨,他从来不敢轻视一个人,这就是至诚。所以,他在将通未通的那个时候遇到五祖忍和尚,五祖忍和尚跟他讲《金刚经》大意。大概只讲四分之一,《金刚经》只有五千多字,大概没有讲到两千字他就通了,全通了。全通了就不要讲了,老和尚说可以了、行了,衣钵就传给他。真通了!
四十八愿互融互入,我们从这里得个启示,大乘佛法,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大乘小乘,是不是互融互入?是,没错。再看世间出世间法,是不是互融互入?现在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整个宇宙,他们归纳为三种现象,物质、信息、能量,是不是互融互入?这个要互融互入,就是整个宇宙都是互融互入。世尊在《华严》上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诸佛与众生互融互入。这个众生他觉悟了他就是佛,他迷了他叫众生,悟是他,迷也是他,怎么不互融互入?迷悟互融互入,生佛互融互入。这是佛法里头的密义,这个密不是秘密,深密,一般人没看到,法身菩萨看到了。
「又善导大师於《法事赞》中云:弘誓多门四十八」,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遍标念佛最为亲」。遍标是修行法门,遍是普遍,标是标示、标准。无量无边法门里面,哪个法门是标准?念佛。为什么?念佛就成佛,一切法从心想生,道理在此地,你念佛你就成佛。所以净业三福里头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我们年轻初学这段经文,这个深信因果就把我们难住了。因为第三福是菩萨福报,发菩提心的菩萨,这经论上都说,发菩提心在《华严经》是初住,在别教里面是初地,这么高位次的人,怎么还跟他讲深信因果?如果这句话摆在第一句里头,我们一点都不怀疑。因为我们凡夫都相信因果,难道佛菩萨不相信吗?三福第一福是凡夫,第二福是小乘,第三福是菩萨,怎么会摆在菩萨那里,要菩萨深信因果?我们为这句话搞了好几个星期,最后才悟出来,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不是别的因果,别的因果他怎么会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疏忽了。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门外的诱惑你容易发现,门内的诱惑你不容易。你真正想成就,最快速的成就就是念佛,那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念佛三年成就的是一般人,我们在《净土圣贤录》上看到、在《往生传》里面看到,许许多多念佛修行的人,三年功夫就圆满了。
我早年在台北讲经,有个住在基隆的法师德融,年龄跟我差不多。我讲经下来的时候他就问了我一句话,他说念佛,因为我讲到这个三年,他提了个疑问,他说是不是这些人他刚刚好三年寿命就到了?我跟他说,这个不太可能,哪有那么巧的事情?一、二个可能是碰到了,不可能那么多,哪有那么多!那这是什么原因?他寿命不要了,他求往生,提前走了,这个可能。我们知道,净宗念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有上中下三品,这是我们凡夫能做得到的。功夫成片上品,就有能力随时往生。
什么叫功夫成片?并没有得一心,也没有得禅定,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其他杂念,这叫成片。这样的人,想求往生的话,佛就会来接引他,他跟佛已经感应道交了。如果留在这个世间,可以,他想留多久也行。留在这个世间为什么?只有一个条件,为接引众生。还有人相信我的,我说话他能听得进去,那我就多带几个往生,就这么一桩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他没有留在这个世间的条件。所以不想留,他就可以走。这个解释才比较圆满。由此可知,这个法门真的是方便,真是稳当、快速、容易。凡是遇到这个法门的,福报大,福报太大了!不是大福报,经上有证明,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你才遇到。遇到能信、能愿、能念佛决定往生,你成就了。遇到不相信,遇到没有意思往生,诸佛菩萨还在加持你、还在帮助你,帮助你生起信心,帮助你发愿。这就是我们在《金刚经》上所看到的,诸佛如来护念菩萨。帮助你早一天成就,真正能成就的,圆满成就你的,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有第二个法门,这个法门是圆极了、妙极了!
我在这一生当中也受尽了苦难,六十年的时间,真相信、真接受了。我能相信、我能接受,确实是有很多大乘经论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的话,我没有法子相信它。但这个不容易,得有那么长的寿命。我在台湾出家、受戒,三十三岁出家,三十五岁受戒,那批同参道友现在没剩几个了,都走了,他们走的时候都六、七十岁。这就是你要没有寿命的话,你就没有时间学习。寿命是我们自己没有法子控制的,因此光阴对我们就比什么都重要。古人说得是真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每天的时间都非常宝贵,都不能空过。造什么罪业我觉得都很轻,空过光阴我觉得那个罪很重。怎样光阴才不空过?念佛的人不空过,念佛的人非常踏实,我们不念佛,光阴就空过了。实在讲,别的事情都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事情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第一重要!
善导大师这两句话说得好,特别是后一句,遍标念佛最为亲。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日本人都相信,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是谓一一之愿悉为念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教我们念佛的。只有念佛往生净土,可以消业障、可以断烦恼,可以永远离开六道轮回。「又《往生论》,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这三种庄严,前面我们都学过,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依报正报。三种庄严从哪里来的?就从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怎么去落实?就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一法句就是一句佛号,这句佛号一定要知道,是真实智慧、是无为法身。
「法藏菩萨大愿摄三种庄严,究竟圆满,圆入一法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且以声字皆实相,故此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即是法身本体,即是圆圆果海」。这是净宗的秘密,修净土的人多,念佛的人多,知道这个意思的人不多。他知道这个意思他就会珍惜,不知道这个意思,常常疏忽了。知道这个意思难,比什么都难!真知道,这个人肯定成佛,那没有话说的。知,真知,有很大的差别,真知确实千锤百炼。真知的人那就是道道地地的老实人,他变老实了。老实人一天到晚口里就是一句佛号,心里想著阿弥陀佛,那叫真老实人,没杂念了。看到一切人阿弥陀佛,看到一切事也是阿弥陀佛,善人恶人他是平等观,全是阿弥陀佛,好事坏事统统阿弥陀佛,功夫纯极了!这样的念佛人往生,我们想想他的品位,虽然念佛的人不认识字,老态龙钟,好像什么能力也没有,我们相信他的品位很高。蕅益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他有信有愿,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浅深。功夫是什么?功夫是放下。这个老婆婆万缘放下,心上只有阿弥陀佛,这功夫是最上乘的功夫,我们就知道她肯定上辈往生。杂念多的人、妄想多的人、顾虑多的人,这就是把你的功夫都破坏掉了,你念佛念得再多,没有功夫,为什么?心散乱的。
说到这个地方,对於这是业障重,心散乱是业障重。业障重的人,没有办法不能让环境影响自己的人,那就是佛说的,你要找个环境,「阿兰若」。阿兰若是印度话,意思是清净的环境,没有人干扰,这样的地方你去修。这个修是初阶段,最初的阶段需要这样的,离相得清净心。真有功夫了,你还要修即相得清净心,那是真清净。你才能够入大众,而不会被大众所干扰,这是真清净。你真能放下了,对什么人都平等。功夫完全是经题上,这经题好,「清净平等觉」,你不会迷,你有高度的警觉性,你的心清净、平等、觉悟。什么样的境界你都不在乎,顺境不生贪恋,逆境不生瞋恚,都能保持著清净平等觉,功夫成了,这样人往生极乐世界肯定是上辈。上辈往生实报庄严土,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差不多就跟佛平等了。这是阿弥陀佛加持的,比同居土、方便土的高太多了!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也得阿弥陀佛的加持,但是我们能想像得到,智慧、神通、道力一定有逊色,比不上上面的。但是都有,确实大家统统有能力随类化身,有能力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这是决定可能的。
这里头有一句,「声字皆实相」,声是念佛号的声音,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字是文字,都是实相。这个的确知道的人太少了。「故此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即是法身本体,即是圆圆果海,乃四十八之所标,故体具本愿一切功德妙用」。这名号功德还得了吗?我们可以说这句名号所在之处,这个地方就是吉祥福地,这个地方的人有福,这个地方的人决定少灾少难。台湾是个小地方,灾难常常有,但是我们在台湾看到,到处都能看到「南无阿弥陀佛」。连电线杆上我常常看到都贴著,警察也不取缔,都能看到,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乱贴标语不是好事情,贴阿弥陀佛是好事情,让人到处都能看到阿弥陀佛。你看到字、听到声音,念佛机是音声,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又此名号,是性德之本体,修德所圆成,性修二德,圆摄无余」。阿弥陀佛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量觉,一切无量,出生无尽,《还源观》上三种周遍的第二种,「出生无尽」,这是修德。所以,这个名号是性德的本体,是修德的圆满成就,这是每个人的自性,跟自己的关系非常非常的密切;换句话说,是自己的命根!这么亲切,我们不知道,阿弥陀佛五劫修行的圆满成果。性修二德,圆摄无余,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统统包括在里面。就像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包括了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的精华、精髓,都在这里头。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不可思议,名号的功德没有人能说得出来,说不尽。「今四十八愿,遍标念佛,愿愿皆摄佛之果德」,第一个是阿弥陀佛的果德,第二个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的果德,「一一全显」,你这一句佛号里头统统具足,「无为法身」,无为法身是体,无所不为是法身的应用,无为而无所不为。一一全显无为法身,「故可悉谓为摄法身也」,摄受法身。
「诸愿互融相入,无所隔碍」,一愿就是一切愿,一切愿就是一愿。「一一愿含无量不可思议无上殊胜之愿,无有限量」。下面说得好,「进言之」,再进一步的说,「则所云四十八者,亦只是随顺众生之假名,实则本愿无量」。四十八、二十四、三十六都是随顺众生说的,每一愿里头都是无量愿,愿愿为度众生,愿愿愿众生同成佛道。末后的结语说得好,「又本愿之数虽无量,但究竟只是一法句也」,这一法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切法都在这句佛号当中,这是我们在介绍经题时候都说过。
隋唐时代,中外这些大德,他们真是深入研究过,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能够圆满包容一切经的教义?大家都承认《大方广佛华严经》,各宗各派的教义,这部经里头全有。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看成佛教概论,早年我跟他学习的,他说这是佛经里面的「佛教哲学概论」,编得好,在这个世间找不到第二种能跟它相比。第一个是理论讲到究竟圆满,方法精妙细致,后头还带表演,五十三参是表演,他说世间教科书找不到这么好的东西,它后头还带表演。这是一部经包括所有的经典。但是《华严》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的究竟圆满不是五止六观,而是一句阿弥陀佛。五止六观不见得个个人能成就,这一句阿弥陀佛个个都成就、个个都入华藏世界去了。我们看《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大论,哪一个不是归极乐世界的?不是修楞严大定,是念佛;换句话说,念佛就是真的修楞严大定。
《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这全是修楞严大定的,二十五个人做代表。最后被文殊菩萨选出来的是观世音菩萨,「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实际上,文殊是选了两个,一个观音,一个大势至,大势至是念佛的。这两个人都没有按照顺序排列,提出来,提出来就是特别法门。顺序,二十五个人,它前面是十八界,后面是七大。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这样的顺序,前面十八个;后面七个,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按这个顺序。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按照顺序他排第二个,第一个眼根,第二个耳根,他排第二。结果他排到最后,把他排在第二十五。大势至菩萨根大,地水火风空见识,那个见就是根大,他应该排在第二十三,结果他换了,他也排到最后,他变成二十四,原本他是摆在二十三的。结果二十五是观世音菩萨,第二十四是大势至菩萨;原本最后一个,第二十五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提前面去了,顺序不一样,不按照顺序就是特别法门。所以《楞严经》二十五圆通里面所表的,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观音菩萨他那个排法非常显著,你看从第二个摆到最后,这个很显著;大势至跟弥勒菩萨只是一个位置交换,他们两个人一个位置交换,不太明显,很多人疏忽掉了。大势至代表什么?念佛法门,一切法门到最后都归念佛。观世音菩萨代表我们地球,地球上的人耳根最利,比眼根厉害,眼看没看清楚,耳听清楚了。所以观音菩萨跟我们这个世界特别有缘分,因为他是耳根最利,我们也是耳根最利,非常契机。
这是互融相入,最后都融入念佛法门,楞严大定也入了这一法句,《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五止六观也入了这一法句,这一法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我们就根据古大德这个基础,从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分。古大德这个基础就是一切经归《华严》,《华严》归《无量寿》。我们再深入,《无量寿经》四十八品,我们选一品,归哪一品?第六品。第六品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归哪一愿?归十八愿,十八愿就是念佛。所以,一切法到最后都融入这一句佛号当中,我们才知道这句佛号之可贵,这句佛号统摄一切法门;你修这个法门,所有一切法门全在其中。所以真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底下又说,「又本愿之数虽无量,但究竟只是一法句也」,全归到这一句佛号。
「至於对超世之解,诸家亦复不同。义寂谓为超胜地前世间之位,故名超世」。地前是三贤,超过了三贤,这叫超世间。「憬兴谓为地前十向满位一重发心。盖均谓为初地之前也」。这是义寂、憬兴这些法师,都认为超世是初地之前。「善导、昙鸾等师,则大异於是。如昙鸾师谓:法藏菩萨於世间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此乃《璎珞经》中六种性之第四种,即十地菩萨)於此性中发四十八愿。善导大师亦判为十地菩萨之发心。故均远超地前之说」。这个解释好,后面胜於前面。
《璎珞经》的「六种性」,我们搜集了一些参考资料,《三藏法数》,《璎珞本业经》里头所讲的。「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是种子,我们常说阿赖耶识里面的业习种子,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性分是什么意思?「自分不改」,有这个意思。譬如植物的种子,西瓜的种子,这个种它能够发芽,能够长成植物,能够结成瓜,这是发生的意思。性分呢?它是西瓜,西瓜籽只结西瓜,不会结成南瓜,这叫性分。所以,种跟性也要分别,性就是它是什么种子它就生什么,它不会变质。
「《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十住跟十行不同,十行跟十回向不同,十地跟等觉、妙觉也各个不同。「然性通六位,种局限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就是局限在因者,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叫因位。觉,那是果位,这成佛了,果位。当然因里头也有觉,它不叫觉,叫性;到果地上,这个性就变成觉了,是这个意思。
第一个是「习种性」,别教的十住。别教初地才见性,所以它跟圆教差别很大,圆教见性的是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别教是初地。所以别教的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三贤位没有出十法界。一定要登初地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离开十法界。不像圆教,圆教初住就出十法界了,圆教是十信位在十法界。我们在学习、分享里面说过,圆教的初信菩萨,断证的功夫跟小乘初果完全一样,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了。这是初信位的菩萨,那就是圣人了,在三不退里面他们得到一个位不退,就是圣人的地位不退。虽然没出六道,他们决定不堕三恶道。他们修行,在人间、天上,有期限的,七次往返他就脱离六道轮回,那就升等,升到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面最低的一个果位声闻,就是阿罗汉,必须见思烦恼断尽,出六道轮回。阿罗汉是声闻,辟支佛是缘觉,上面是菩萨,再上面是佛。最上面的佛,他的果位相当於别教里面的第十回向,三贤里头最高的,他破了无明他就登地了,就是初地菩萨,在圆教是初住菩萨。这个阶级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了解。自己功夫到什么程度,自己很清楚,知道,不是不知道。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要断烦恼、要消业障,就是连小乘的初果,大乘圆教的初信位,就那么难。八十八品见惑没有破,那都在门外。你看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所以叫习种性。别教十住,十住的名称都一样,但是圆教跟别教相差太大了。
第二「性种性」,性种性是十行位的菩萨,「虽证本性真空之理,不住於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这个菩萨,别教是菩萨,菩萨跟小乘不一样,小乘不教化众生,菩萨教学,菩萨永远不舍众生,这叫大乘根性。虽然证得本性真空之理,但是不住於空,他知道是空,不住於空,能分别一切诸法。都在经教之中,从习种性提升到性种性。我们细心去观察,习种性是研习空观,性种性证本性真空之理,跟阿罗汉的位置相等。但是阿罗汉住於空,入到偏真涅盘去了,自利而不能利他。性种性的菩萨他证到真空,不住真空,他依旧在学习,这个学习,三种智慧里面的道种智;证得这个智慧,本性真空,这叫一切智。三种智慧里头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他是属於这个阶段的。跟小乘不一样,小乘住空,他不住空,依旧在学习,学习道种智。阿罗汉没有道种智,他知道万法皆空,他能够一切放下,但是这一切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他不知道;只知道一切法空,他能放下,所以他能够出六道轮回。性种性的菩萨,就是别教十行位的菩萨,他们智慧比阿罗汉高,他有道种智,所以他不住空,他能教学。
第三就是「道种性,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这叫道种性。性种性跟道种性的差别,性种性的人还没有证得中道妙观,这个他没有。习种性是在研习的阶段,没证得;性种性虽然证得一切法空,不知道一切法有。到道种性这才知道中道妙观,妙观就是空有二边都不著,空有二边都清楚。一切法,性,体性是空寂,但是相有,所以有叫幻有,空叫真空。真空不空,幻有非有,所以他能够二边不住;二边不住就叫中道,这才叫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中道妙观也就是诸法实相,他看到真相了,二边都不执著。这是十回向位。「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没有著相,「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菩萨所修的,他们统统都修了。回向是回自己修行的功德向三个方向,向菩提、向众生、向实际,通常这个回向,回向三处。菩提是智慧,我所修习的我不求别的,我只求智慧,不求世间名闻利养,我不为这个修,我为智慧。第二,我为众生,我不为自己。第三个,我回向实际,实际就是见性;通俗的讲我只求明心见性,我不求其他的,这就对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普皆回向」就说这三点,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
第四个「圣种性」,圣种性这是十地了,「谓前诸位皆名贤位」,三贤,「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证入圣地,故名圣种性」。这个圣地就是净土里面讲的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人,都是明心见性的人、都是大彻大悟的人。他们生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跟十法界不一样,十法界没有离开阿赖耶。十法界的相分是阿赖耶的境界相,是阿赖耶的相分,十法界里面的念头是阿赖耶的见分,没离开阿赖耶。换句话说,阿赖耶所变的叫法相身、法相土,叫法相,还在著相,相没放下。相放下之后,那个身就不是这个现相,完全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就是经上所说的心现,「唯心所现」,他没有识,十法界里还要加一个「唯识所变」。十法界的是两重,实报土里头只有一重,只有心现,没有识变,所以它是法性身,它是法性土。性是什么?前面讲,性是不变的,所以那个世界的人寿命长久,相貌不变,都是年轻,没有一个老的,活到三个阿僧只劫还是年轻,不老。所以他性跟相就看出来了。十法界里面有衰老,就是有生有灭,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生灭。他是变化的。进入到这个境界是化身,而化的那个身,不是小孩慢慢长大,没有,化的身跟阿弥陀佛的身一样,一模一样,都是化身。
其实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身就跟阿弥陀佛身一样,同居土也一样,方便土也一样。那是什么?那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如果不是佛力加持,那不一样,佛力加持,统统是一样的。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统统是以阿弥陀佛为标准,到极乐世界相貌相同、智慧相同、神通相同、道力相同,没有一样不相同,你到哪里去找?你找不到!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就这一家,你能碰上你说你该多幸运、多难得!你这次要错过了那叫真错了。什么错都不是真错,这个错了你真错了。决定不能错过!
所以第四叫圣种性,这真的成圣人了。成圣人的标准是什么?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别教初地以上。别教的十地等於圆教的十住,欢喜地等於初住,离垢地等於二住。所以,登地才是真正的圣人,圣种性。
第五「等觉性,谓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等觉性在圆教是初行位的菩萨,妙觉位是二行菩萨,别教。他不是究竟圆满,他后面还有很多阶级。十行他只前面二行,三行以后有八个位次,再有十回向、十地,二十八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三十个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后头还有三十级。这就别教跟圆教的差别。这些常识我们知道,但是在净宗,所有的阶级统统融入一句佛号,这一法句,所有菩萨阶级全在这句佛号里头,这无比的殊胜。
《璎珞经》的六种性里头第四种,十地菩萨,「於此性中发四十八愿」。这是说明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他的身分在圆教就是初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的位次,天台大师称他为「分证即佛」,他是真佛,跟十法界里面的佛不一样。十法界的佛没见性,所以天台六即佛当中称他作「相似即佛」,十法界的佛是相似佛。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分证,他没有圆满,他成佛了,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没有圆满?无始无明习气没断。无始无明断了,习气没断,带著习气那就不是真正圆满。等觉才能够把最后一品无明习气断尽,断尽,实报庄严土就没有了。等觉菩萨提升到妙觉,妙觉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他不住在实报土,他住在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所有一切都融入常寂光,常寂光是真正究竟圆满。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常寂光。
所以阿弥陀佛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的身、我们的心没有离开常寂光,我们的身心跟常寂光都融成一体,我们自己不知道。所以中峰禅师《系念法事》里头所说的,「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那是什么?互融互入,是真的,不是假的。祖师这些话是真实语,不是比喻,是确确实实的事相,叫诸法实相,只是我们没入那个境界,自己不晓得。但是事实真相是真相,不管你晓得不晓得,它都是一样的,确实是平等的。在这个境界里头,你想想看,你有什么灾难?没有!菩萨看灾难像看什么?看放烟火,不是真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众生业力变现的。完全看到你迷惑颠倒,造业受报,都看这些把戏,没有一个是真的。所以菩萨对一切众生,知道是一体,知道互融互即,即就是入的意思。
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确实一体,这个关系多密切。不是一家人,一家人不是一体,是一体!一体是什么?像我们身上这么多细胞。身上有多少细胞?科学家告诉我们是五十兆,一个人身体上的细胞有五十兆,五十兆一体。如果细胞再分析,分成原子、电子那就更多了,不晓得有多少,是一体。所以每个基本粒子都是自己。这是有相的,物质现象,还有信息,不是物质现象,更微妙了!这什么东西变现的?全是自性的本能,自性本有。近代的科学家承认我们老祖宗有智慧,不是我们现在聪明智慧,有这么多的发明,比他们高明,他说其实我们比不上他。为什么?他们有种本能,高智慧,我们不知道的他们全晓得。过去总认为上古时候他们没有开化,他们都是野蛮人,他们没有知识。现在话转过来了,他们有很多本能比我们高。你看世界上很多古老族群里头留下来的预言,千万年之后能兑现。他有这种能力,这我们现在赶不上,好像他们什么都知道。佛为什么有这么大能力?你看经上所说的,这些事实真相现在科学家都证实了。
佛经里头找不到迷信,佛没有说宇宙是神造的,没说。佛承认宇宙之间有神,神很多;有天,天也很多,确实有天帝、有天王,统统承认。但是宇宙从哪来的?佛是讲从心想生,「一切法从心想生」。谁的心想?自己的心想,不是别人的。我的心想是我的宇宙,你的心想是你的宇宙,现在我的宇宙跟你的宇宙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互相能看见。统统都是互融互入,如果没有互融互入,那当中就有障碍。它没有障碍,所有的障碍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障碍怎么发生的?佛说业障,业是障碍;知障,知是障碍,无知就没障碍,有知就有障碍。知是所知障,业是烦恼障,把障碍分成两大类,烦恼障、所知障都从迷惑产生的,觉悟了就没有了。
昙鸾法师的意思是说,法藏菩萨当年发四十八愿,在五劫修行,那个五劫修行就是考察,我们现在讲是考察、学习,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完成了四十八愿。他那个时候什么地位?就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是这个地位,这不是普通人。这是什么?法身大士,他是这样的地位。所以他的发心「远超地前之说」,这个说法是可以相信的。「复以法藏菩萨大愿,不但超过三乘,且超逾诸佛愿」,这个超逾诸佛愿是怎么回事情?就是他的愿不是自己发的。我们就明白了,他的愿是在考察当中发的,取人之长,舍人之短,这就超过了。诸佛发愿没有经过这样考察,顶多看一个世界,看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所发愿的,他是所有诸佛刹土全看过了,这个真的是稀有。哪一尊佛去到一切诸佛刹土去考察去?没听说过,只有他一个。到一切诸佛刹土去参观、去旅游、去考察,这一点就很难得。好,今天时间到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二十五页第一行:
【必成正觉第七】
这个科题,「颂行愿以求证」,分为五段,第一段「法藏说偈」。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念老在此地告诉我们,『法藏比丘』在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说完了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我们在前面学过,不是偶然说的,也不是自己思索而说的,是实际上考察诸佛如来的刹土,有所感触而发的大愿。所以这四十八愿不是同时发的,是在五劫时间陆陆续续发的,四十八愿圆满,他五劫考察圆满。所以这个愿是真实的大愿,每一愿的来源都有根据,有事实的根据。说完之后,所以他这个有行、有愿,愿从行持里面发出来的,求佛证明。因为「大愿真诚深广」,这四个字来形容非常恰当,「应时感得雨花地动」,这是诸佛的神力来给他做证明。「空中赞云,必定成佛」。这是这一品的内容。
现在我们看经文,「愿满普济」,这里头分五小段,第一段「超世愿满」。
【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这是第一首偈。念老为我们解释,『我建超世志』,「建」是建立,「我」是法藏比丘自称。「所谓超世志者,注经家中颇有异解」,对这一句解释不相同。「如《净影》云」,这是小慧远,「前所发中,求法身愿,求净土愿」,这叫超世愿。「净影以《魏译》」,康僧铠翻译的本子,「光明无量愿、寿命无量愿与诸佛称扬愿」,这叫「摄法身愿」。「国土清净愿、国土严饰愿」,这叫「摄净土愿」。净影法师「仅许此五愿,超出世间也」,认为这五愿是超世间,憬兴师同之。可是义寂、望西他们这些人「则谓总指所发之四十八愿」,愿愿都是超世,不仅仅是前面讲的五愿,每一愿都是超世愿。「后说甚是」,这句话是黄念老说的,他认为后面所说的,四十八愿愿愿都是超世愿,这个说得好!
「《甄解》曰:吾祖」,他的祖就是善导大师。这是日本人,日本人对老师确实很尊重,回国去之后建立净土宗,还是以善导为初祖,而不是为自己,这个很难得。善导说,「不可思议四十八愿」,愿愿都不可思议,「又云无碍誓愿。世人以谓此四十八愿者,愿愿各头,喻栗与柿相并耳,皆是隔历不融之见而已。今不然,喻如一匹蜀锦,巧织成华果枝叶。似根茎枝叶有别,而所织成,但匹锦耳。今亦如是。虽数有四十八,而但是一正觉善巧所庄严,故曰无碍誓愿」。这无碍誓愿说得好!这是善导大师讲的。所以对於法藏所发的大愿、法藏五劫的修行,每个人看法有浅深、广狭不同的差别。这是各人修养、功夫上的问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们能理解的。
《华严》所说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教见性的菩萨看问题就看得圆融,他能看出事实真相。所以善导大师跟他们看的看法不一样,他举的比喻也很好。世间人看四十八愿,愿愿各头,各头就是不一样。好比板栗跟柿子,用水果来做比喻,相并它不一样、不相同。讲四十八愿就不然了,四十八愿譬如什么?譬如一匹蜀锦,四川锦绣是古今都闻名。现在特别提到的都承认湘绣,湖南,那个刺绣确实是好,特别是他们的双面绣,从正反两面看上去都好。巧织成,绣里面是花,绣花,有花、有果、有枝、有叶,你看起来也各别不一样,但是它在一匹锦上,所织成的只是一匹织锦而已。今亦如是,法藏四十八愿亦如是,虽数有四十八,但是一正觉善巧所庄严。
四十八愿从哪里来的?从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得来的。法藏比丘去参观、去考察,诸佛刹土里面不善的都不取,善好的统统摄受,以他的愿力、以他五劫的修行。现在我们看了科学家的报告,这桩事情就更清楚、更明白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自己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见到,凭自己的想像很难、很不容易!法藏没有自己的想像,完全是在参观考察当中看到的一些事实。三恶道的果报不善,极乐世界不要,他第一愿就不要;造成这不善果报的因也不好,他也不要。所以前面两愿就显示得很清楚。纵然有三恶道的业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的果报,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极乐世界没有恶缘,因要遇不到缘,果报不能现前。这是法藏比丘在考察、观察当中首先把三恶道的因跟缘断掉,这个不可思议!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美好的完全摄受,变成极乐世界,就是超越一切诸佛刹土,这叫超世愿。超世愿不是他自己想的我要独胜、我要超越诸佛刹土,不是的。极乐一切设施是集诸佛刹土里面美好的大成,它是集大成,它是这么来的。每一个世界、每一尊如来对极乐世界都有贡献,是极乐世界的恩主,法藏没有一丝毫傲慢的心,这些都是我们要学的。
你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他的本子从哪里来的?五种原译本来的,没有一字一句不是原译本的原文,忠於原译本,忠於叫恩主公。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也是这么来的。这都是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说明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是如此的殊胜。我们每个念佛的人要学法藏菩萨,在今天我们要学夏莲老、学黄念老,心胸开阔,一切包容,舍人之短,取人之长。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这个多幸福、多么圆满!极乐世界超世,精神在此地,我们有这样的精神就能超越。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没有离开一切大众,成就一切大众之所赐。所以,善导又云无碍誓愿,这个好,这四个字太好了、太妙了!
「又曰不可思议四十八愿」。从四十八愿我们能体会到,法藏比丘的智慧、慈悲、神通真正达到究竟圆满。他所选择的是非常恰当,没有选错,取舍适当,我们赞叹取舍精当,精妙、妥当,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取得的。十方世界诸佛刹土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他一个不舍。前面我们读过,二百一十亿是表大圆满,这用密宗的,表大圆满,究竟圆满,表这个意思,一个都不漏。「一一愿皆具不可思议德」,就是他为什么选这个,选得这么好?这是智慧,自性里头的智慧、慈悲、神通的妙用。
「诸愿相入」,这句就说得更好了,就是每一愿里头都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愿愿相入,相入相融,「而无所隔」。日本有个宗派叫本愿念佛宗,四十八愿只取一愿,第十八愿,他其他都不要。早年我在台湾,他们找过我,以后我在香港,他们也来找过我。我告诉他,我说一愿里头有四十七愿,你懂不懂?他不懂。我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能分,你们只取一愿,怎么能往生?你那个只取一愿,哪部经上讲的?你能找出根据来吗?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十八愿是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呢?发菩提心在第十九愿,「皆作阿惟越致菩萨」第二十愿,这都非常重要,怎么可以舍弃!这都是妄想、分别、执著,说得不好听是投机取巧,决定不可以的。
说到修行求往生,信、愿、持名,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帮助我们生起正信,都是帮助我们坚固愿力,你那一句佛号才念得好。如果你的信心、愿心不坚固,古大德说过,你佛号念到风吹不动、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这是真的。四十八愿这是净宗究竟圆满的精髓,上上根人一接触到,信愿就成就了,中下根人还不行。不行怎么样?不行你就得研究这四十八品经,经说得详细,尤其这部注解,把中下根性统统都摄受了。这部经从头到尾真的完全听到,你能不相信吗?你不可能不相信。再不能生信的,那就得去学大经《华严》、《法华》,那要时间,要相当长的时间。
我就是这样根性的人,经读过,《无量寿经》听过,我听的是康僧铠的本子;这个本子,李老师眉注的本子给我,我也看到了。欢喜,还是不愿意往生,还是想华藏世界,喜欢《大方广佛华严经》。到《华严经》都看懂了,原来《华严》是引导我们到净土的,才搞清楚了,《华严》、《法华》真的古人讲得一点没错,引导我们到《无量寿》。拐这么大的弯才相信,这是什么?中下根性的人,绕这么大的圈子,花二、三十年的时间。如果没有那么长的寿命,那真的就可惜了,完了。什么是上根?一接触就相信、就不怀疑、就老实去念,这人是上根。果然具足深信切愿,一向念佛,往生净土绝对不会超过三年,那不就是上上根人!三年成佛,他不是上上根谁是上上根!所以这些与我们世间所说贤愚不肖不相干,佛法之妙就妙在此地。
「由上可见,四十八愿互融互入,一一皆是超世之愿」,这个看法好!偈文里面,「我建超世志」,这个超世志就是四十八愿,愿愿皆是。愿愿皆是,这里头有四十八愿,哪一愿是第一?古人有,都评出来了,第十八愿第一。为什么说第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是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这没得找了,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没有,一切诸佛刹土里头也没有,只有极乐世界有,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但是要记住,具足信愿,没有信愿不能往生,所以信愿太重要了!我们今天有没有具足信愿?真正具足信愿,你从他的意念、行持上去观察。念头里头没有杂念了,为什么?他放下了;行为里头没有杂行,他也放下了,那叫信愿具足,这样的人念佛,十声、一声都能往生。所以搞来搞去我们今天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信、在愿。我们没放下,妄想、杂念很多,想这个、想那个。是,外面五欲六尘诱惑很多,佛门里头大经大论也诱惑人,你看八大宗,那都是在诱惑你,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好了,你的信愿被破坏掉了。所以,在佛门里面也有魔,只要障碍你的全都是魔。我念佛,《华严经》诱惑我,《华严》是魔,《法华》诱惑我,《法华》也是魔,统统要知道。外面的魔障你容易发现,里面的魔障你没发现。所以你真信切愿,万缘放下,包括佛所说的一切法门统统放下,我就从这一门进去。这一门进去之后,所有法门全得到了,不但佛法你全得到,世间法也全得到了。
这是当年李老师把「至诚感通」这四个字给我,告诉我的。这个通,通世出世间一切法,用什么方法?感应。我们要去学,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到哪里去找高人来指点?没有高人指点,很多东西看不懂,这个缘都不容易。所以教我们用求感应,感应用什么?诚。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读书笔记里头,他的书房叫「求阙斋」,别人都想求圆满,他不求圆满,总要缺一点好,满招损,他懂这个道理,叫求阙斋。笔记里头对诚下了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跟佛法讲的一样。佛法讲真诚,真就是诚,诚就是真。什么时候叫诚?不起心不动念,那诚,那就是你的真心。起心动念是妄心,不起心不动念是真心。至诚,真诚到极处,就有感应,上面跟诸佛菩萨感应,下面跟一切众生感应。不必学,全知道了。真正难得,在中国,惠能大师给我们做出一个榜样,那就是至诚感通。我们读《坛经》,能够看到惠能大师的为人,惠能大师确确实实做到了,一切众生皆是佛菩萨,他从来不敢轻视一个人,这就是至诚。所以,他在将通未通的那个时候遇到五祖忍和尚,五祖忍和尚跟他讲《金刚经》大意。大概只讲四分之一,《金刚经》只有五千多字,大概没有讲到两千字他就通了,全通了。全通了就不要讲了,老和尚说可以了、行了,衣钵就传给他。真通了!
四十八愿互融互入,我们从这里得个启示,大乘佛法,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大乘小乘,是不是互融互入?是,没错。再看世间出世间法,是不是互融互入?现在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整个宇宙,他们归纳为三种现象,物质、信息、能量,是不是互融互入?这个要互融互入,就是整个宇宙都是互融互入。世尊在《华严》上给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诸佛与众生互融互入。这个众生他觉悟了他就是佛,他迷了他叫众生,悟是他,迷也是他,怎么不互融互入?迷悟互融互入,生佛互融互入。这是佛法里头的密义,这个密不是秘密,深密,一般人没看到,法身菩萨看到了。
「又善导大师於《法事赞》中云:弘誓多门四十八」,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遍标念佛最为亲」。遍标是修行法门,遍是普遍,标是标示、标准。无量无边法门里面,哪个法门是标准?念佛。为什么?念佛就成佛,一切法从心想生,道理在此地,你念佛你就成佛。所以净业三福里头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我们年轻初学这段经文,这个深信因果就把我们难住了。因为第三福是菩萨福报,发菩提心的菩萨,这经论上都说,发菩提心在《华严经》是初住,在别教里面是初地,这么高位次的人,怎么还跟他讲深信因果?如果这句话摆在第一句里头,我们一点都不怀疑。因为我们凡夫都相信因果,难道佛菩萨不相信吗?三福第一福是凡夫,第二福是小乘,第三福是菩萨,怎么会摆在菩萨那里,要菩萨深信因果?我们为这句话搞了好几个星期,最后才悟出来,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不是别的因果,别的因果他怎么会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疏忽了。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门外的诱惑你容易发现,门内的诱惑你不容易。你真正想成就,最快速的成就就是念佛,那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念佛三年成就的是一般人,我们在《净土圣贤录》上看到、在《往生传》里面看到,许许多多念佛修行的人,三年功夫就圆满了。
我早年在台北讲经,有个住在基隆的法师德融,年龄跟我差不多。我讲经下来的时候他就问了我一句话,他说念佛,因为我讲到这个三年,他提了个疑问,他说是不是这些人他刚刚好三年寿命就到了?我跟他说,这个不太可能,哪有那么巧的事情?一、二个可能是碰到了,不可能那么多,哪有那么多!那这是什么原因?他寿命不要了,他求往生,提前走了,这个可能。我们知道,净宗念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有上中下三品,这是我们凡夫能做得到的。功夫成片上品,就有能力随时往生。
什么叫功夫成片?并没有得一心,也没有得禅定,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其他杂念,这叫成片。这样的人,想求往生的话,佛就会来接引他,他跟佛已经感应道交了。如果留在这个世间,可以,他想留多久也行。留在这个世间为什么?只有一个条件,为接引众生。还有人相信我的,我说话他能听得进去,那我就多带几个往生,就这么一桩事情;除这桩事情之外,他没有留在这个世间的条件。所以不想留,他就可以走。这个解释才比较圆满。由此可知,这个法门真的是方便,真是稳当、快速、容易。凡是遇到这个法门的,福报大,福报太大了!不是大福报,经上有证明,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你才遇到。遇到能信、能愿、能念佛决定往生,你成就了。遇到不相信,遇到没有意思往生,诸佛菩萨还在加持你、还在帮助你,帮助你生起信心,帮助你发愿。这就是我们在《金刚经》上所看到的,诸佛如来护念菩萨。帮助你早一天成就,真正能成就的,圆满成就你的,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有第二个法门,这个法门是圆极了、妙极了!
我在这一生当中也受尽了苦难,六十年的时间,真相信、真接受了。我能相信、我能接受,确实是有很多大乘经论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的话,我没有法子相信它。但这个不容易,得有那么长的寿命。我在台湾出家、受戒,三十三岁出家,三十五岁受戒,那批同参道友现在没剩几个了,都走了,他们走的时候都六、七十岁。这就是你要没有寿命的话,你就没有时间学习。寿命是我们自己没有法子控制的,因此光阴对我们就比什么都重要。古人说得是真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每天的时间都非常宝贵,都不能空过。造什么罪业我觉得都很轻,空过光阴我觉得那个罪很重。怎样光阴才不空过?念佛的人不空过,念佛的人非常踏实,我们不念佛,光阴就空过了。实在讲,别的事情都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事情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第一重要!
善导大师这两句话说得好,特别是后一句,遍标念佛最为亲。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日本人都相信,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是谓一一之愿悉为念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教我们念佛的。只有念佛往生净土,可以消业障、可以断烦恼,可以永远离开六道轮回。「又《往生论》,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这三种庄严,前面我们都学过,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依报正报。三种庄严从哪里来的?就从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怎么去落实?就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一法句就是一句佛号,这句佛号一定要知道,是真实智慧、是无为法身。
「法藏菩萨大愿摄三种庄严,究竟圆满,圆入一法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且以声字皆实相,故此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即是法身本体,即是圆圆果海」。这是净宗的秘密,修净土的人多,念佛的人多,知道这个意思的人不多。他知道这个意思他就会珍惜,不知道这个意思,常常疏忽了。知道这个意思难,比什么都难!真知道,这个人肯定成佛,那没有话说的。知,真知,有很大的差别,真知确实千锤百炼。真知的人那就是道道地地的老实人,他变老实了。老实人一天到晚口里就是一句佛号,心里想著阿弥陀佛,那叫真老实人,没杂念了。看到一切人阿弥陀佛,看到一切事也是阿弥陀佛,善人恶人他是平等观,全是阿弥陀佛,好事坏事统统阿弥陀佛,功夫纯极了!这样的念佛人往生,我们想想他的品位,虽然念佛的人不认识字,老态龙钟,好像什么能力也没有,我们相信他的品位很高。蕅益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他有信有愿,品位高下在功夫的浅深。功夫是什么?功夫是放下。这个老婆婆万缘放下,心上只有阿弥陀佛,这功夫是最上乘的功夫,我们就知道她肯定上辈往生。杂念多的人、妄想多的人、顾虑多的人,这就是把你的功夫都破坏掉了,你念佛念得再多,没有功夫,为什么?心散乱的。
说到这个地方,对於这是业障重,心散乱是业障重。业障重的人,没有办法不能让环境影响自己的人,那就是佛说的,你要找个环境,「阿兰若」。阿兰若是印度话,意思是清净的环境,没有人干扰,这样的地方你去修。这个修是初阶段,最初的阶段需要这样的,离相得清净心。真有功夫了,你还要修即相得清净心,那是真清净。你才能够入大众,而不会被大众所干扰,这是真清净。你真能放下了,对什么人都平等。功夫完全是经题上,这经题好,「清净平等觉」,你不会迷,你有高度的警觉性,你的心清净、平等、觉悟。什么样的境界你都不在乎,顺境不生贪恋,逆境不生瞋恚,都能保持著清净平等觉,功夫成了,这样人往生极乐世界肯定是上辈。上辈往生实报庄严土,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差不多就跟佛平等了。这是阿弥陀佛加持的,比同居土、方便土的高太多了!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也得阿弥陀佛的加持,但是我们能想像得到,智慧、神通、道力一定有逊色,比不上上面的。但是都有,确实大家统统有能力随类化身,有能力与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这是决定可能的。
这里头有一句,「声字皆实相」,声是念佛号的声音,南无阿弥陀佛的声音,字是文字,都是实相。这个的确知道的人太少了。「故此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即是法身本体,即是圆圆果海,乃四十八之所标,故体具本愿一切功德妙用」。这名号功德还得了吗?我们可以说这句名号所在之处,这个地方就是吉祥福地,这个地方的人有福,这个地方的人决定少灾少难。台湾是个小地方,灾难常常有,但是我们在台湾看到,到处都能看到「南无阿弥陀佛」。连电线杆上我常常看到都贴著,警察也不取缔,都能看到,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乱贴标语不是好事情,贴阿弥陀佛是好事情,让人到处都能看到阿弥陀佛。你看到字、听到声音,念佛机是音声,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又此名号,是性德之本体,修德所圆成,性修二德,圆摄无余」。阿弥陀佛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量觉,一切无量,出生无尽,《还源观》上三种周遍的第二种,「出生无尽」,这是修德。所以,这个名号是性德的本体,是修德的圆满成就,这是每个人的自性,跟自己的关系非常非常的密切;换句话说,是自己的命根!这么亲切,我们不知道,阿弥陀佛五劫修行的圆满成果。性修二德,圆摄无余,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统统包括在里面。就像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包括了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的精华、精髓,都在这里头。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不可思议,名号的功德没有人能说得出来,说不尽。「今四十八愿,遍标念佛,愿愿皆摄佛之果德」,第一个是阿弥陀佛的果德,第二个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的果德,「一一全显」,你这一句佛号里头统统具足,「无为法身」,无为法身是体,无所不为是法身的应用,无为而无所不为。一一全显无为法身,「故可悉谓为摄法身也」,摄受法身。
「诸愿互融相入,无所隔碍」,一愿就是一切愿,一切愿就是一愿。「一一愿含无量不可思议无上殊胜之愿,无有限量」。下面说得好,「进言之」,再进一步的说,「则所云四十八者,亦只是随顺众生之假名,实则本愿无量」。四十八、二十四、三十六都是随顺众生说的,每一愿里头都是无量愿,愿愿为度众生,愿愿愿众生同成佛道。末后的结语说得好,「又本愿之数虽无量,但究竟只是一法句也」,这一法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切法都在这句佛号当中,这是我们在介绍经题时候都说过。
隋唐时代,中外这些大德,他们真是深入研究过,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能够圆满包容一切经的教义?大家都承认《大方广佛华严经》,各宗各派的教义,这部经里头全有。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看成佛教概论,早年我跟他学习的,他说这是佛经里面的「佛教哲学概论」,编得好,在这个世间找不到第二种能跟它相比。第一个是理论讲到究竟圆满,方法精妙细致,后头还带表演,五十三参是表演,他说世间教科书找不到这么好的东西,它后头还带表演。这是一部经包括所有的经典。但是《华严》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的究竟圆满不是五止六观,而是一句阿弥陀佛。五止六观不见得个个人能成就,这一句阿弥陀佛个个都成就、个个都入华藏世界去了。我们看《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大论,哪一个不是归极乐世界的?不是修楞严大定,是念佛;换句话说,念佛就是真的修楞严大定。
《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这全是修楞严大定的,二十五个人做代表。最后被文殊菩萨选出来的是观世音菩萨,「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实际上,文殊是选了两个,一个观音,一个大势至,大势至是念佛的。这两个人都没有按照顺序排列,提出来,提出来就是特别法门。顺序,二十五个人,它前面是十八界,后面是七大。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六识,这样的顺序,前面十八个;后面七个,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按这个顺序。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按照顺序他排第二个,第一个眼根,第二个耳根,他排第二。结果他排到最后,把他排在第二十五。大势至菩萨根大,地水火风空见识,那个见就是根大,他应该排在第二十三,结果他换了,他也排到最后,他变成二十四,原本他是摆在二十三的。结果二十五是观世音菩萨,第二十四是大势至菩萨;原本最后一个,第二十五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提前面去了,顺序不一样,不按照顺序就是特别法门。所以《楞严经》二十五圆通里面所表的,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观音菩萨他那个排法非常显著,你看从第二个摆到最后,这个很显著;大势至跟弥勒菩萨只是一个位置交换,他们两个人一个位置交换,不太明显,很多人疏忽掉了。大势至代表什么?念佛法门,一切法门到最后都归念佛。观世音菩萨代表我们地球,地球上的人耳根最利,比眼根厉害,眼看没看清楚,耳听清楚了。所以观音菩萨跟我们这个世界特别有缘分,因为他是耳根最利,我们也是耳根最利,非常契机。
这是互融相入,最后都融入念佛法门,楞严大定也入了这一法句,《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五止六观也入了这一法句,这一法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我们就根据古大德这个基础,从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分。古大德这个基础就是一切经归《华严》,《华严》归《无量寿》。我们再深入,《无量寿经》四十八品,我们选一品,归哪一品?第六品。第六品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归哪一愿?归十八愿,十八愿就是念佛。所以,一切法到最后都融入这一句佛号当中,我们才知道这句佛号之可贵,这句佛号统摄一切法门;你修这个法门,所有一切法门全在其中。所以真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底下又说,「又本愿之数虽无量,但究竟只是一法句也」,全归到这一句佛号。
「至於对超世之解,诸家亦复不同。义寂谓为超胜地前世间之位,故名超世」。地前是三贤,超过了三贤,这叫超世间。「憬兴谓为地前十向满位一重发心。盖均谓为初地之前也」。这是义寂、憬兴这些法师,都认为超世是初地之前。「善导、昙鸾等师,则大异於是。如昙鸾师谓:法藏菩萨於世间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此乃《璎珞经》中六种性之第四种,即十地菩萨)於此性中发四十八愿。善导大师亦判为十地菩萨之发心。故均远超地前之说」。这个解释好,后面胜於前面。
《璎珞经》的「六种性」,我们搜集了一些参考资料,《三藏法数》,《璎珞本业经》里头所讲的。「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是种子,我们常说阿赖耶识里面的业习种子,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性分是什么意思?「自分不改」,有这个意思。譬如植物的种子,西瓜的种子,这个种它能够发芽,能够长成植物,能够结成瓜,这是发生的意思。性分呢?它是西瓜,西瓜籽只结西瓜,不会结成南瓜,这叫性分。所以,种跟性也要分别,性就是它是什么种子它就生什么,它不会变质。
「《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十住跟十行不同,十行跟十回向不同,十地跟等觉、妙觉也各个不同。「然性通六位,种局限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就是局限在因者,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叫因位。觉,那是果位,这成佛了,果位。当然因里头也有觉,它不叫觉,叫性;到果地上,这个性就变成觉了,是这个意思。
第一个是「习种性」,别教的十住。别教初地才见性,所以它跟圆教差别很大,圆教见性的是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别教是初地。所以别教的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三贤位没有出十法界。一定要登初地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离开十法界。不像圆教,圆教初住就出十法界了,圆教是十信位在十法界。我们在学习、分享里面说过,圆教的初信菩萨,断证的功夫跟小乘初果完全一样,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了。这是初信位的菩萨,那就是圣人了,在三不退里面他们得到一个位不退,就是圣人的地位不退。虽然没出六道,他们决定不堕三恶道。他们修行,在人间、天上,有期限的,七次往返他就脱离六道轮回,那就升等,升到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面最低的一个果位声闻,就是阿罗汉,必须见思烦恼断尽,出六道轮回。阿罗汉是声闻,辟支佛是缘觉,上面是菩萨,再上面是佛。最上面的佛,他的果位相当於别教里面的第十回向,三贤里头最高的,他破了无明他就登地了,就是初地菩萨,在圆教是初住菩萨。这个阶级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了解。自己功夫到什么程度,自己很清楚,知道,不是不知道。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要断烦恼、要消业障,就是连小乘的初果,大乘圆教的初信位,就那么难。八十八品见惑没有破,那都在门外。你看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所以叫习种性。别教十住,十住的名称都一样,但是圆教跟别教相差太大了。
第二「性种性」,性种性是十行位的菩萨,「虽证本性真空之理,不住於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这个菩萨,别教是菩萨,菩萨跟小乘不一样,小乘不教化众生,菩萨教学,菩萨永远不舍众生,这叫大乘根性。虽然证得本性真空之理,但是不住於空,他知道是空,不住於空,能分别一切诸法。都在经教之中,从习种性提升到性种性。我们细心去观察,习种性是研习空观,性种性证本性真空之理,跟阿罗汉的位置相等。但是阿罗汉住於空,入到偏真涅盘去了,自利而不能利他。性种性的菩萨他证到真空,不住真空,他依旧在学习,这个学习,三种智慧里面的道种智;证得这个智慧,本性真空,这叫一切智。三种智慧里头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他是属於这个阶段的。跟小乘不一样,小乘住空,他不住空,依旧在学习,学习道种智。阿罗汉没有道种智,他知道万法皆空,他能够一切放下,但是这一切法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他不知道;只知道一切法空,他能放下,所以他能够出六道轮回。性种性的菩萨,就是别教十行位的菩萨,他们智慧比阿罗汉高,他有道种智,所以他不住空,他能教学。
第三就是「道种性,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这叫道种性。性种性跟道种性的差别,性种性的人还没有证得中道妙观,这个他没有。习种性是在研习的阶段,没证得;性种性虽然证得一切法空,不知道一切法有。到道种性这才知道中道妙观,妙观就是空有二边都不著,空有二边都清楚。一切法,性,体性是空寂,但是相有,所以有叫幻有,空叫真空。真空不空,幻有非有,所以他能够二边不住;二边不住就叫中道,这才叫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中道妙观也就是诸法实相,他看到真相了,二边都不执著。这是十回向位。「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没有著相,「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菩萨所修的,他们统统都修了。回向是回自己修行的功德向三个方向,向菩提、向众生、向实际,通常这个回向,回向三处。菩提是智慧,我所修习的我不求别的,我只求智慧,不求世间名闻利养,我不为这个修,我为智慧。第二,我为众生,我不为自己。第三个,我回向实际,实际就是见性;通俗的讲我只求明心见性,我不求其他的,这就对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普皆回向」就说这三点,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
第四个「圣种性」,圣种性这是十地了,「谓前诸位皆名贤位」,三贤,「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证入圣地,故名圣种性」。这个圣地就是净土里面讲的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人,都是明心见性的人、都是大彻大悟的人。他们生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跟十法界不一样,十法界没有离开阿赖耶。十法界的相分是阿赖耶的境界相,是阿赖耶的相分,十法界里面的念头是阿赖耶的见分,没离开阿赖耶。换句话说,阿赖耶所变的叫法相身、法相土,叫法相,还在著相,相没放下。相放下之后,那个身就不是这个现相,完全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就是经上所说的心现,「唯心所现」,他没有识,十法界里还要加一个「唯识所变」。十法界的是两重,实报土里头只有一重,只有心现,没有识变,所以它是法性身,它是法性土。性是什么?前面讲,性是不变的,所以那个世界的人寿命长久,相貌不变,都是年轻,没有一个老的,活到三个阿僧只劫还是年轻,不老。所以他性跟相就看出来了。十法界里面有衰老,就是有生有灭,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生灭。他是变化的。进入到这个境界是化身,而化的那个身,不是小孩慢慢长大,没有,化的身跟阿弥陀佛的身一样,一模一样,都是化身。
其实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身就跟阿弥陀佛身一样,同居土也一样,方便土也一样。那是什么?那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如果不是佛力加持,那不一样,佛力加持,统统是一样的。这是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统统是以阿弥陀佛为标准,到极乐世界相貌相同、智慧相同、神通相同、道力相同,没有一样不相同,你到哪里去找?你找不到!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就这一家,你能碰上你说你该多幸运、多难得!你这次要错过了那叫真错了。什么错都不是真错,这个错了你真错了。决定不能错过!
所以第四叫圣种性,这真的成圣人了。成圣人的标准是什么?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别教初地以上。别教的十地等於圆教的十住,欢喜地等於初住,离垢地等於二住。所以,登地才是真正的圣人,圣种性。
第五「等觉性,谓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等觉性在圆教是初行位的菩萨,妙觉位是二行菩萨,别教。他不是究竟圆满,他后面还有很多阶级。十行他只前面二行,三行以后有八个位次,再有十回向、十地,二十八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三十个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后头还有三十级。这就别教跟圆教的差别。这些常识我们知道,但是在净宗,所有的阶级统统融入一句佛号,这一法句,所有菩萨阶级全在这句佛号里头,这无比的殊胜。
《璎珞经》的六种性里头第四种,十地菩萨,「於此性中发四十八愿」。这是说明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他的身分在圆教就是初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的位次,天台大师称他为「分证即佛」,他是真佛,跟十法界里面的佛不一样。十法界的佛没见性,所以天台六即佛当中称他作「相似即佛」,十法界的佛是相似佛。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分证,他没有圆满,他成佛了,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没有圆满?无始无明习气没断。无始无明断了,习气没断,带著习气那就不是真正圆满。等觉才能够把最后一品无明习气断尽,断尽,实报庄严土就没有了。等觉菩萨提升到妙觉,妙觉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他不住在实报土,他住在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所有一切都融入常寂光,常寂光是真正究竟圆满。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常寂光。
所以阿弥陀佛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的身、我们的心没有离开常寂光,我们的身心跟常寂光都融成一体,我们自己不知道。所以中峰禅师《系念法事》里头所说的,「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那是什么?互融互入,是真的,不是假的。祖师这些话是真实语,不是比喻,是确确实实的事相,叫诸法实相,只是我们没入那个境界,自己不晓得。但是事实真相是真相,不管你晓得不晓得,它都是一样的,确实是平等的。在这个境界里头,你想想看,你有什么灾难?没有!菩萨看灾难像看什么?看放烟火,不是真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众生业力变现的。完全看到你迷惑颠倒,造业受报,都看这些把戏,没有一个是真的。所以菩萨对一切众生,知道是一体,知道互融互即,即就是入的意思。
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确实一体,这个关系多密切。不是一家人,一家人不是一体,是一体!一体是什么?像我们身上这么多细胞。身上有多少细胞?科学家告诉我们是五十兆,一个人身体上的细胞有五十兆,五十兆一体。如果细胞再分析,分成原子、电子那就更多了,不晓得有多少,是一体。所以每个基本粒子都是自己。这是有相的,物质现象,还有信息,不是物质现象,更微妙了!这什么东西变现的?全是自性的本能,自性本有。近代的科学家承认我们老祖宗有智慧,不是我们现在聪明智慧,有这么多的发明,比他们高明,他说其实我们比不上他。为什么?他们有种本能,高智慧,我们不知道的他们全晓得。过去总认为上古时候他们没有开化,他们都是野蛮人,他们没有知识。现在话转过来了,他们有很多本能比我们高。你看世界上很多古老族群里头留下来的预言,千万年之后能兑现。他有这种能力,这我们现在赶不上,好像他们什么都知道。佛为什么有这么大能力?你看经上所说的,这些事实真相现在科学家都证实了。
佛经里头找不到迷信,佛没有说宇宙是神造的,没说。佛承认宇宙之间有神,神很多;有天,天也很多,确实有天帝、有天王,统统承认。但是宇宙从哪来的?佛是讲从心想生,「一切法从心想生」。谁的心想?自己的心想,不是别人的。我的心想是我的宇宙,你的心想是你的宇宙,现在我的宇宙跟你的宇宙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互相能看见。统统都是互融互入,如果没有互融互入,那当中就有障碍。它没有障碍,所有的障碍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障碍怎么发生的?佛说业障,业是障碍;知障,知是障碍,无知就没障碍,有知就有障碍。知是所知障,业是烦恼障,把障碍分成两大类,烦恼障、所知障都从迷惑产生的,觉悟了就没有了。
昙鸾法师的意思是说,法藏菩萨当年发四十八愿,在五劫修行,那个五劫修行就是考察,我们现在讲是考察、学习,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完成了四十八愿。他那个时候什么地位?就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是这个地位,这不是普通人。这是什么?法身大士,他是这样的地位。所以他的发心「远超地前之说」,这个说法是可以相信的。「复以法藏菩萨大愿,不但超过三乘,且超逾诸佛愿」,这个超逾诸佛愿是怎么回事情?就是他的愿不是自己发的。我们就明白了,他的愿是在考察当中发的,取人之长,舍人之短,这就超过了。诸佛发愿没有经过这样考察,顶多看一个世界,看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所发愿的,他是所有诸佛刹土全看过了,这个真的是稀有。哪一尊佛去到一切诸佛刹土去考察去?没听说过,只有他一个。到一切诸佛刹土去参观、去旅游、去考察,这一点就很难得。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