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三0集) 20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3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二十一页,第四行看起,科判「丁六、愿摄所依」,分三段,第一段「闻睹发愿」。请看经文: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睹」也是见的意思。《甄解》里面说,「睹则眼见,见则慧见」。相宗讲八识,每个识都有四分,有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都有四分。眼见称为睹,慧见就是见分见,见分是推求照察的意思,推求就是分别,它有这个意思在。第六意识,第六识的见分是分别,第七识的见分,执著。虽然两个意思都有,但有偏重不一样,第六意识分别的意思多,执著少;末那识的见分执著多,分别少,起作用是同时起作用。这是凡夫。下面引《甄解》,这是日本古时候的净宗大德,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注解的名字称为《甄解》。「睹则眼见,见则慧见。如见分见,取推求照察义。盖谓睹指眼见,见指慧见,即如唯识中见分所指之见,以推求与照察为义」。现在经文里头说的是『睹见』,「两者俱备」,这两种见,眼见跟见分见统统具足。「当尔所时」,这是法藏比丘请求老师世间自在王佛为他演说跟展示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法藏比丘统统见到了,「目睹心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百一十亿不是数目字,是表法的,代表圆满。密宗以二十一代表圆满,二百一十亿那就是大圆满,取这个意思。换句话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刹土,他统统都见到了。
未来还没有到,怎么会见到?能。现在科学家都告诉我们,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如来在大定当中,我们知道,定中的境界没有时空,时间、空间的维次都没有,所以能够见到过去、能够见到未来。我们一般讲预言,预言能相信吗?我年轻的时候对这个问题怀疑,跟李老师学经教的时候,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问老师,预言可不可以相信?老师告诉我,世间一般的预言,规规矩矩来说,是从数学推演出来的。中国是《易经》,《易经》是属於数学,这个里面推断出来,要推得很正确,也是正确的;稍稍差一点,结果就不一样。所以确实是有人存疑。但是定中见到境界,它是现量境界;推演的,数学推演的,是比量境界,定中是现量境界。定中境界决定是正确,但是有没有变化?给诸位说有。为什么?刹那刹那都在变化,定中他那个时候看到的,譬如说昨天看到的,那是昨天的境界,今天?今天变了。他要看今天的也能看到,看到变化。怎么变的?随著人的念头变的。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千变万化。
我们读贤首国师的《还源观》就讲得很清楚,我们起心动念周遍法界,念头才动,无论是善念是恶念,遍法界虚空界这个信息都传遍了。有功夫的人、有定功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鬼神也知道,鬼神知道的范围不大,因为他的定功很小,但是比人高明多了。这些信息传过来只能参考,不能说是真的,也不能说是假的,必须要到时间事实来印证。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号这是马雅的预言,这是世界上人都承认马雅这个族群人非常聪明,他们不是靠定功,他们是数学推演出来的,推演出来的。这个族群,古代在天文里面,可以说是地球上的族群里他应该是第一,他的历法几千年推得非常正确,这是令人佩服的。它这个长历到十二月二十一号就没有了,后面就没有了。没有了并不代表世界末日,代表什么?代表这是个大的循环到这为止,第二天又一个新的开始。就好像一年,这是腊月三十,这一年没有了,明年,明年是第二年的大年初一,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转移当中,当然可能有变化。变化全在人心,这个我们对佛法要有坚定的信心。佛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所有的现象都是心现识变的。谁的心?我们自己的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宇宙,相不一样,起作用不一样,但是原理是一样的,原理是自性是相同的,自性是永恒不变的。
学佛的目的一定要知道,学佛最后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明心见性,见性就叫做成佛。这大乘佛法里头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土宗要不要明心见性?要。但是净土宗,你现前烦恼习气重、业障重,把你的自性盖覆住了,你迷了,迷失了自性,所以自性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什么?是烦恼、是习气,这个东西起作用,所以生活得很辛苦。佛帮助我们破迷起信,对佛法有信心,最重要对自己有信心,然后再相信佛。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弥陀经要解》里头讲信愿行,信他讲了六种,第一个是信自己。人要没有自信心,什么都学不成,佛很慈悲,帮不上忙。佛能帮谁?自信心很强的人,佛帮得上忙。我们要想成佛,那要坚强的自信心,一定相信自己本来是佛。这个话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说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在《华严》上讲的,这一点不错,我们相不相信?《观无量寿佛经》上讲净土的原理,理论的依据,佛只说八个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话要不相信,我们往生有障碍,也成不了佛。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本来是佛;是心作佛,那就是念佛成佛。
我们念佛的目的,第一个是到极乐世界,那等於是个中途站一样,我们到那里。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到极乐世界去成佛,这个要知道。是我们自己自家的事情,阿弥陀佛给我们做增上缘。要晓得,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都是属於自己的,阿弥陀佛、诸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我们的信心愈强,力量就愈大,佛菩萨加持能加得上;我们的信心不强,他加的力量就很微薄,就不强。所以佛力加持跟我们自己的信心恰好成正比例,我们有一分信心,他加持一分;我们有十分信心,他加持十分;我们有万分信心,那他加持万分,这很不可思议,你说这信心多重要!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讲经教学,目的何在?第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我们恢复信心。信心是本来有的,迷失了自性,信心也丢掉了,这很可惜,所以佛教导我们把信心找回来。然后第二个目标,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觉悟之后才会发愿,愿是真的。觉悟之后,了解两个世界的真相,极乐世界的真相,我们现在娑婆世界的真相,都搞清楚、都明白了,你心里头自然就有所选择。都搞清楚了,我选择到哪里去,真去得了,不是假的。所以没有智慧怎么行!这个一定要知道。世尊苦口婆心教了四十九年,我们不能辜负他。对他所教导的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后在他四十九年所教的这些法门,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的经论,我们有所选择,这是有必要的。
娑婆世界的众生现在是处於减劫。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时候,人的寿命,一般人一百岁。每一百年减少一岁。依照中国历史上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圆寂在周穆王。中国人记载,佛灭度之后到今年三千零三十九年。老一代的祖师大德都用这个说法,像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圆瑛法师,他们都用这个老的纪年。一百年减一岁,三千年减了三十岁,现在人平均寿命是七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有寿命长的,那是他自己修持有功德,或者他修的有福德,都可能延长寿命。所以寿命虽然是业报,是有一定的,但是可以加减乘除,恶业造多了,寿命就缩短;好事做多了,寿命就延长。你看《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很清楚,了凡先生,那个孔先生给他算命,他的寿命是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才走,多活了二十一年,那是他修的福报。他说得很清楚,他求官职、求财富、求儿女,统统都求到,有求必应;没求寿命,寿命自然延长,那是福德。
那在佛门里面,佛门里头是功德,那个力量更大。我们在佛门里头修的是福,还是修的是功,这个自己要清楚。都是善事、都是好事,有自己就是福德,著相了,著相修福就是福德,不著相是功德。做再多的好事,心里很清净,像没做一样,不把它挂在心上,那是功德;常常念到我做了多少好事,将来有好报,那是福德。福德离不开六道轮回,你的果报是人间天上;福报太大了,人间没那么大的福报,就生天。功德不一样,功德长智慧,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所以佛法重视功德,福德虽然讲,但是它重视功德。
人要为苦难众生著想,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出家做比丘,念念都是为十方世界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众生。六道众生太苦了,怎么样帮助他离苦得乐,怎么样帮助他修行证果,他没有别的念头,只有这么个念头。所以他念念是功德,行行是功德。他不为自己,真的是为正法久住,为度一切众生。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不为自己,为什么?没有自己,你执著有个自己,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诸位晓得,阿罗汉超越轮回了,阿罗汉凭什么本事?我执破了,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什么地位破了身见?给诸位说,小乘须陀洹,初果,初果身见就破了。四果阿罗汉我执破了,佛讲两种执著,我执、法执,我执破了超越六道轮回。但是身见破了,不再执著身是我了,这个证初果须陀洹,虽然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他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保证。而且在六道里头,天上人间只有七次往返,他一定证阿罗汉果,他就出去了。所以初果我们称他圣人,小圣,这最起码的小圣,不再搞三恶道了。经教里像这些地方我们不能不学习。
如何把身见放下?念念想著众生,想别人,别想自己,时间久了,身见自然就断了。不要重视自己的身,这个身体对我们现前来讲有用,是个假的东西,借假修真,一定要提升自己的灵性。身是烦恼的源头,先把这个东西放下,以后断烦恼就容易了;身不放下,烦恼是无从断起,它根在。先把根除掉,慢慢再把这些烦恼放下,这是经教里面教导我们的方法。在大乘,《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一个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十个,上面还有个等觉。小乘须陀洹相当於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他们断证的功夫是平等的,都是把身见放下了,不再执著身是自己。但是大乘智慧比小乘高,大乘听经闻法学教,所以智慧比小乘高,断烦恼的功夫是平等的。这也就是说,大乘修行进步快,小乘比较慢。我们对佛法里一些基础的常识要认识清楚,对我们会很有帮助。
法藏比丘,我们在这些经论上确实有根据,是佛在经上说的,应该说他早已经成佛了,他是倒驾慈航,应化在西方极乐世界,建立极乐国土。那不是为自己,是为了接引一切众生。他的范围很大,上面从等觉菩萨,下面到无间地狱的众生,他统统接引,到极乐世界圆满菩提,在极乐世界证得究竟的果位。全为众生,没有为自己。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这个世界,一生他给我们表演,那些表演都得要学习。他出生在国王的家庭,身分是太子,这是继承王位的。十九岁出家修行,王位舍弃、不要了,去做个苦行僧,十方去参学。印度在那个时候是宗教之国,也是哲学之国,印度学派几乎都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家,他去参访、去学习,学了十二年。印度人,古印度人,非常重视禅定,佛经里面所讲的四禅八定是婆罗门教的,释迦牟尼佛统统用上了,这是世间的禅定,佛全收了,也用四禅八定来教弟子。你能得四禅八定,六道里的事情你就很清楚,为什么?你统统见到了。禅定里头没有空间维次,这个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现量境界。你看到二十八层天,你看到无间地狱,六道里面那就是释迦牟尼佛报土,三千大千世界,你没有一样不知道。
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四禅八定一定学得很出色,印度人修定也就到此为止。世尊他示现一个知识分子,年轻好学,四禅八定对他不能满意,六道是搞清楚了,究竟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以外还有没有世界?像这些问题在当时没有人能回答。所以佛知道那个不究竟,於是放弃参学,学了十二年放弃了,在菩提树下入定。菩提树是以后的称呼,印度人称毕钵罗树,他在这个树下示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以后称这个树叫菩提树。这什么意思,我们要去体会。十九岁离开家,放下烦恼障;三十岁放下求学,是放下所知障,是不是这样的?菩提树下入定成功了,入更深的禅定,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就是一般讲成佛了。
成佛之后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的,教学四十九年,天天说经讲道,没有一天休息。他的身分是老师的身分,我们今天称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跟他什么关系?师生的关系,我们自称为弟子,那是我们的本师,佛陀教育的创始人。这关系搞清楚、搞明白,你从他一生的行谊来看,他是一个教育家,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有爱心。不但教,他把他所教的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个难得,这种老师到哪去找!把他一生所教的,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统统演出来给我们看,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最后走的时候还告诉后人,当时阿难尊者提了四个问题,其中有一条,佛在,我们依佛为老师,佛不在了,我们这些人依谁为老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能持戒,对佛的教诫认真去奉行,等於佛在世,佛没离开你;第二句话,「以苦为师」,生活苦一点好。为什么?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你才真的放得下;如果贪图享受,麻烦大了,你的烦恼都起来了,佛所教导你的东西你决定得不到。很有道理。
释迦牟尼佛一生没建道场,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以他老人家的身分、地位、影响,建个道场太容易了,当时在家皈依弟子有十六大国王,谁都能建个道场给他,供养他,他不要。国王的花园别墅,大臣的、大富长者的,皈依他的人太多了,请他去讲经,他也接受,但是他不要。你看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都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佛在那里讲经。用现在的话说,佛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讲完了走了,还给你。有好处,这些弟子们不会有贪心,不会想佛走了之后,这个道场是我的,这个念头就坏了。佛的道场都是借用的,不用了还给主人。所以弟子们心都在道上,没有妄想,这是正确的。佛教传到中国来,虽然有寺院庵堂,但是要晓得,那个时候道场是国家的,不是私人的,国家建的,叫十方丛林、十方道场。你出家,正规受了戒的,到任何道场去挂单学习,他都欢迎,他都不拒绝你。不像现在,现在道场要看人情,喜欢就接待你,不喜欢就不接受,一餐饭都不给你吃,跟从前不一样。所以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场,这个用意多深。佛是真正帮助你成道,不帮助你作恶,不帮助你堕落,把这些缘统统给你断掉。你想佛多慈悲,做如是的示现,我们要能体会到佛的心。
在这个时代,印光大师了不起,他老人家一再嘱咐我们,《文钞》里说了多少次,末法时期修行要学著放下,建道场建小道场,就是茅蓬,同学不要超过二十个人,真正志同道合。我们净土宗,要学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初祖。你看他老人家当年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真正发愿,我们一起在这里念佛求生净土。道场以虎溪为界,不越过这个界线。一百二十三个统统往生,这还得了吗?大圆满!那个时候净土的经论只有一部《无量寿经》,《观经》跟《阿弥陀经》没有翻出来,我们想想应该是传到中国,翻译没有完成,所以远公大师只是依《无量寿经》。我们看到《西方确指》这本书,那也就是个报告,觉明妙行菩萨,他的小道场只有八个人,志同道合在一起修行,八个人统统往生,这叫大圆满。印光大师这个意思就是这样的,教我们建小道场,志同道合,最好不超过二十人。为什么?容易维护,生活简单,有几个护法来护持就足够了,你心是定的,不攀缘。道场大了要开销,怎么维护?一有攀缘的心,自己道业这一生就不能成就,修一点福而已,道业不能成就。印祖慈悲到极处,对我们非常关怀,教导我们。
正法久住,不能不知道讲经教学重要。讲经,尤其要好好的听经,多听。各宗各派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专门选一样自己喜欢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才能成就。否则的话,你的一生,你学得很多、学得很杂,心力分散,时间也分散,所谓是样样都通样样松,没有一样你专精。不如一生专学一门,这一门你成为世界之冠,全世界第一,这有大成就。一门通了,门门都通。虽然门门通,还坚持这一门,这是什么?这是大慈大悲,做榜样给后人看,告诉成功的秘诀就在此地。开悟哪有不通?修学的目的决定在开悟,不是别的。悟后起修,你的方向、你的目标不会错,你这一生决定有成就,念佛往生净土上品上生,出家佛弟子应该如是。
最难得的,我们能得到这个会集本,这是不可思议,百千万劫难遭遇。没有这个本子,你要去读五种原译本,你把五种原译本找来看看,很难、很麻烦。所以会集有必要。王龙舒做的会集意思不完整,为什么?原译本有五种,王龙舒只看到四种,唐译的这个本子他没看到,所以不圆满。魏默深虽然是五种原译本都看到了,这个本子取舍不当,很多重要的经文他漏掉了,应该取的他疏忽了,所以不能称为善本。他的本子比王龙舒的本子好,这是真的,但是五种原译本里头的精华,依然不是完全具足。所以到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做第三次的会集,才把过去这个本子的缺失统统补过来,字字句句都有根据,都用的是原译本的文字。这个是会集必须要遵守的规矩,不能自己用自己的意思把字换掉了,不可以,一定要用原译本的原文。
这个注解里头,黄念祖居士把每一句经文出在哪一部经上,都给我们写出来了,告诉字字句句是有根据的,太难得了!黄念老的注解稀有难逢。是不是他自己做注解?不是。他有智慧,如果他自己写一本注解,别人不相信。尤其现在人喜欢批评,你算老几,你是个居士,你怎么能解释这个经?肯定有人反对。所以他有智慧,他也是会集,集注。你看它里面,你每一段看,都是经论的注解,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他把它会在一起,会集注解。用了多少经论?八十三种,八十三部经论,用这个来注解,你没话说,佛说的;一百一十种过去祖师大德的注解,不是我说的,这个祖师说的,那个祖师说的。这个了不起!我们看他一部注解,等於说看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古大德的注疏,这还有什么话讲!注解字字句句也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用心良苦,我们要能体会到。
我们联络上的时候在美国,他在美国住了一个月,时间不长,我也忙著弘法,没有法子见面。他回北京,我那边经讲完之后,我就到北京去看他,一见如故。在那个时候,弘扬会集本的就是我们两个人,他在国内,我在海外。他把他的注解送给我,我问他,你有没有版权?他说你问这个干什么?没有版权,我就翻印,有版权当然我不敢印你的。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所以我在台湾就印了一万套。非常欢喜!他能够搜集这么多的资料。我去看他,他住的房间只有我们摄影棚一半大,只有这里一半大,摆一张床、一张小桌子,另外堆的就是这些书。我看了之后叹为观止,我说这些书你从哪里来的?你怎么会找得这么齐全?三宝加持,不是人能找到的,找到这么多的好材料。他日夜不断的去看,里面哪些可以解释《无量寿经》经文的,都把它挑出来,编成这套注解。有智慧!这师徒二人了不起的人,夏莲居,夏莲居是他的老师,他们到这个世间来就是干这桩事情的,这桩事情干圆满了,他就离开了。
当年慈舟法师有这部经的科判,他把慈舟法师科判送给我,我也怕失传,印在这个原本上。这是会集最初的版本,里面一共分三十七品,应该过去的想法是三十七道品,分三十七品。慈舟法师当时讲这部经就用这个本子,所以我把科判印在前面,留著做纪念。我做的这个科判是以慈舟法师的科判做底本,再把它详细分科。这个科判完成之后,我送给赵朴老,朴老看了欢喜。《无量寿经》会集本,经圆满了,黄念老的注解圆满了,我们这个科判,加上科判,真是无量的欢欣,这部经可以流传於后世。确实这部经真能够普度众生往生净土,圆成佛道。但是认知的人不多,认识的人、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就担任流通的使命。
在过去,我没有看到这个本子,没有看到这个注解。李炳南老居士在台湾讲过一遍,他有眉注。这个本子老师给我了,我依他的眉注讲过十遍。看到念老注解之后,他注得太好了,所以我在前年清明节,我把《华严经》暂停了,发心讲这个注解,《净土大经解演义》,去年九月十八圆满,一共讲了一千二百个小时。这第一遍完成了,接著讲第二遍,第二遍我们把科判会进去了,就成为《大经科注》,注解完全用黄念老的。将来我再找时间,把它重新再整理一下,变成一个完善的本子。我发愿我今后活一年就讲一遍,一天四个小时,标准的时间是一千二百个小时到一千三百个小时,这一部可以讲完,一年讲一部。如果再能活十年,讲十部,讲十遍,我就心满意足了。这部大经对全世界修净宗的人会有很大的帮助。真的把净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会真信,真想去,你会认真念佛,决定得生净土,好!其他的东西我没有学不要紧,到极乐世界再学。到极乐世界无量寿,有的是长时间,比世间自在王佛的寿命还长,他只有四十二劫,不算很长,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经教,到极乐世界统统可以完成。所以在此地我就万缘放下,连佛法也放下,专修这部经,专讲这部经,专修这个法门,给大家做个好样子,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我们继续往下面看,「或疑法藏比丘在因地中,何能遍见十方诸佛净妙国土」。这是假设提这个问题,或者有人怀疑,有人要问。「答曰,《法集经》云」,这是引经,这不是黄念老自己说的。《法集经》上说,「菩萨摩诃萨,得彼诸佛如来天眼」,得佛加持。「又《大智度论》曰:天眼彻视,则不动而遍至。十方不来,比丘亦不往。如佛天眼故,十方国土皆悉一时睹见也」。你看这用经来注。「据上经论」,《大智度论》是论,《法集经》是经,根据经论上所说的。「可知法藏菩萨摩诃萨,承世间自在王如来威神加被,得如佛之天眼」,佛把天眼加持给你,你的天眼跟佛没有两样。「故能不动而遍见十方」,他要不要到十方去参访?不需要,十方世界自然影现在他面前。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都在面前看到了,不必要亲自到那边去,你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於佛说国土皆悉睹见」,你全见到了。
见到之后,『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起也是发的意思。「更无有上,是曰无上。殊胜者,事之超绝希有者,曰殊胜」。下面引《会疏》,《会疏》说的,「无有此上,故云无上。超胜诸愿,故曰殊胜。谓庄严无上故,受乐无上故,光寿无上故,名号无上故,生因无上故,利益无上故。是总四十八愿大体」。你看全是经论。《会疏》是古大德的注解,《无量寿经》的注解。这种解释让人叹为观止,不能不佩服。《会疏》这是《无量寿经》注解的名称,这是日本祖师作的。无有此上,就是说十方诸佛刹土跟极乐世界去比,没有超过极乐世界的,极乐世界变成最上,所以称为无上。下面举几个例子。超胜诸愿,诸佛如来因地都发大愿,没有不发愿的,但是愿不圆满、不究竟,阿弥陀佛的愿究竟圆满。他想得太周到了,不是凭空想像,他是亲眼看到二百一十亿佛刹,等於说他去参观、他去考察,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来建立极乐世界,他是有根据的。所以极乐世界也是集大成,集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最精华的、最美好的,他统统要;十方世界里面有缺憾的、缺陷的,有不善的,统统避免,不要,所以他的极乐世界就变成第一殊胜。不是在家里闭门造车。他这个愿不是自己随便发的,是看到这个好,我要;那个不好,我不要,统统都有凭有据。这是殊胜。
庄严无上,庄严是精美。受乐无上,哪个世界没有受苦受乐?只有他这个世界,只有受乐,没有受苦。光寿无上,光表智慧,寿表寿命,无量寿,佛无量寿,所有往生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名号无上,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经上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我们要相信,要真念。生因无上,生因就是信愿持名,太简单,无论男女老幼、贤愚不肖,只要相信,只要愿意往生,肯念佛,个个都成就。利益无上,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我们往生到哪一个阶层?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到的缘殊胜,这种经本真叫《无量寿经》的善本,第一善本,这样的注解,这是最殊胜的缘。依照最殊胜的缘,那我们将来往生肯定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生到极乐世界是什么身分?等觉菩萨,不是等觉也是十地,法云地的菩萨,这一步登天,所以利益无上。是总四十八愿大体。所以这部经如果说太长,没有时间来受持,你就受持第六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愿,最好包括注解,这是取《无量寿经》的精华,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再看第二段,「大愿所依」。你看看,这个大愿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依什么发的,统统讲清楚、讲明白,你才会相信。绝对不是阿弥陀佛闭门造车,自己在家里想,不是的,他有凭有据。这里头分四小段,第一个「观察」。
【於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
彻底来思考。『彼』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国土,二百一十亿代表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依正庄严,哪些是善,哪些是不善,国土哪些是粗俗,哪些是精妙。『思惟究竟』,彻底去研究、去思考,哪些该取,哪些该舍,我这个极乐世界哪些我要,哪些我不要,这有凭有据。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天人善恶』。「判定善恶之性,诸说不一。兹撮要介绍如下」。许多经论、祖师大德看法不一致,统统都抄在这个地方,让学习的人自己去选择,好!第一,「《菩萨璎珞经》」,这个里面有说,「以顺第一义谛为善,违第一义谛为恶。经曰: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什么是第一义谛?前面学过,这里头底下有举例子,「经云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真谛、圣谛、胜义谛、真如、实相、中道等」,也就是本经所说的「实际理体」。本经有三个真实,真实之际就是实际的理体。由此可知,我们简单的来说,那就是性德,真如就是自性、就是法性。
与性德相应的,这个是善;与性德不相应的,那就是恶。哪些是与性德相应的?性德之善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个制造的、哪个发明的、哪个人建立的,不是,是自然的。佛讲,我们中国老祖宗也讲,中国老祖宗告诉我们人性本善,这个善的意思跟此地善是一个道理,同样的境界。顺第一义谛是善。哪些东西顺第一义谛?五伦是道,五常是德,道德顺第一义谛。五伦的核心是父子有亲,这就是亲爱。父子亲爱是天性,没有人教,不是哪个人发明、哪个人制造的,不是。你细心去观察,最明显能够觉察出来的是婴儿,三、四个月,你去看他,他一点染污都没有。你看父母对他的爱,他对父母的爱,虽然他不会说话,你看他的眼睛、表情,他的动作表情,对父母那分爱,这是天性。中国传统文化就把这个定为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都是从这个爱发扬光大出来的,性德,那是第一义谛。
所以用什么方法来落实?那就是教育。於是中国老祖宗讲求胎教,母亲怀孕的时候就要教小孩,小孩在怀孕这十个月里头,他虽然还没出世,母亲的情绪他感觉到,母亲的动作他感觉到,母亲的言语他感觉到。因此中国怀孕之礼,这母亲怀孕的时候,都学周文王的母亲,这十个月当中,眼不见恶色,眼不看到不喜欢的东西,决定不能看杀生,不能看偏邪的东西,心要端正、心要慈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傲慢的话不能说,一举一动都要如理如法,胎儿端正,生下来好养,他所禀受的是正气。这个母亲对儿女的爱护,从怀孕那天开始。
小孩出生了,古人讲的一千天,就是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是扎根教育。教什么?给诸位说,教《弟子规》。《弟子规》不是教他念的,他还不会说话,《弟子规》是父母做出来给他看,他会看、他会听、他会模仿。父母把《弟子规》在家庭做到,因为父母的父母还在,都是一家,每天早晚朝暮如何奉事父母,让小孩都看见,他就学会了。所以三岁就小大人一样,他什么都懂,没有邪念、没有私心,是这样培养成的。六、七岁上学了,上学是老师教。老师也是身教,不是言教,是身教,就是要做出榜样来给他看,怎么样孝顺父母,怎么样尊重师长。尊重师长是父母教小孩的,孝顺父母是老师教导学生的,把这个小孩教成人,根扎稳。
我们今天这种教育在中国丢掉两百年了,现在都非常陌生,完全不懂。这个不懂不能怪现在人,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好,说什么?「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你的父母不知道,你的祖父母也不知道,你的曾祖父母也不知道,高祖父母也不知道,知道这个事情至少要往上面去七、八代他才知道,丢掉这么久了。所以他做了错事情不要责怪他,丢得太久了。现在我们要把传统东西找回来,也要两百年,丢了两百年,再找回来也要两百年,这要有耐心。决定不可以怪责现在人,他很可怜,他没有学到,从小没有人教。佛非常慈悲,说这几句话,教导我们看到现在任何人,无论犯什么样的过失,都不可以责怪於他,为什么?他没有受过教育。他受过教育犯过失,要责备他、要处罚他;没有人教他,他做错了事情怎么办?原谅他。所以今天整个世界,不是局部,全世界的人都没人教,这一定要懂。
我在国外有国家领导人跟我见面的时候问我这些问题,今天的社会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我的回答很简单,不是中国人说的,英国人说的,汤恩比说的,汤恩比博士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外国人讲的,不是中国人讲的。我讲的是中国人,那你自己夸自己,人家不相信,英国人讲的。我回答这个问题是在伦敦剑桥大学,我跟他们汉学系的学生,跟他们的教授举行一个小时的交流,他们提出来的。我说你们英国人讲的,我问他们,你们能相信吗?这个话可以问他们,他们研究中国的儒释道,拿儒释道的经典去写博士论文,那将来都是欧洲的汉学家。他们讲一口北京话,读中国的文言文,我们不能不佩服,你看面孔全是欧洲人。所以我问他们,你们相不相信汤恩比说的话?他们看著我笑,不说话,不承认也不否认。我然后再反问一句,我说难道汤恩比博士讲错了吗?他们还是不说话,包括他们教授,坐在旁边都笑。
我才向他们解释,我说汤恩比的话没说错,而是什么?我们解读错误。如果提到儒,你们就想到四书五经、十三经,你们现在正在研究的,这个东西能解决今天社会问题吗?太高了,做不到。讲到佛,你一定会想到《华严》、《法华》、《般若》这些大经大论,你们也都念过,能行吗?没有把握。我说汤恩比博士没说错,我们要知道,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儒家的花果,《华严》、《法华》是佛家的花果,《老子》、《庄子》是道家的花果,好看,令人羡慕。这东西从哪来的?跟一棵树一样,它枝上长的;枝从哪来的?干上长的;干从哪来的?追疑到最后是从根生的。那我们要问,儒释道的根是什么?这个大家就没想到了。能生儒释道的东西,那是儒释道的根,你有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花果不能解决问题,根能解决问题。儒的根是什么?《弟子规》,道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道》。如果能把这三样东西恢复起来,这世界真的太平了,汤恩比的话说得没错。这三样东西是普世教育,你们所想的那是儒释道的尖端的教育、教学。我们要从扎根教育下手,这个世界得救。
用什么心态?我们也遵循汤恩比博士的指导。什么是儒?孔孟学说是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之道是仁义。「仁者爱人」,要用爱心;「义者循理」,义是什么?合情、合理、合法,我们用这个心态落实三个根,汤恩比博士没讲错。大乘是什么?大乘是真诚、慈悲,这是菩提心。用真诚慈悲落实《十善业道》、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这个世界就有救。这是我在伦敦大学跟剑桥大学跟他们讲的,我跟他们讲的时间不长,一个小时,对他们很有启发。
他们的教授是当代的汉学家,到香港来一定来看我。现在他退休了,在北京大学做客座教授,所以常常从香港经过,一定要来看我。我们汤池的成就他知道,二00七年他特地到汤池去住了四天,亲自去考察,回去的时候到香港跟我谈了六个小时,两天,一天三个小时。非常诚恳邀请我到伦敦去办学,书院名字他都想好了,叫大乘佛学,他要我去那里办一个书院。英国大学是书院制,像剑桥跟牛津大概都有将近五十个书院。希望我在那里办一个大乘佛学,属於剑桥大学的。剑桥大学在全世界排名第三,很难得!我很感激他,我说我不能去。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们学校的制度,那个框架给我,我不能教学生。他非常惊讶,他说那你用什么方法教?我说我没有方法,我们老祖宗有方法。他愈听愈起劲,老祖宗什么方法?我就问他,《三字经》你有没有学过?他会背,四书都会背,我们真佩服他。我说《三字经》前面的八句话,就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世世代代办教育的最高指导原则。他会念、会背,他不懂得这个意思。他很惊讶,问我,怎么这八句话是教育最高指导原则?是的。
我说办教育要用什么心态去办?《三字经》前面两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有这个心态,所有的人本性是好的。他不好,不好是习性。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他从习性回归到本性,教育成功了。你把恶人变成善人,把坏人变成好人,教育成功,头一句就教你这个。「性相近,习相远」,本性大家是一样,本性本来是佛,佛法就本来是佛,现在变成这个样子,这习性变的。习性要把它断掉,回归本性就成佛了。教学目标搞清楚,我希望把学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的目标是圣贤,读书志在圣贤,我要成圣人、要成贤人。圣人在中国是以孔子、孟子做代表。读书不是为升官发财,不是过什么富裕的生活,不是这个意思,教育的目标是把人教成圣人、教成贤人、教成君子,这是东方教育。佛的教育是要把凡夫变成佛、变成菩萨、变成罗汉,佛的教育成功了,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教育怎么兴起的?下面两句就是,「苟不教,性乃迁」,你要不把教育办好,慢慢就变成习性,习性代替了本性,人就堕落了,你说教育多重要。
怎么教法?「教之道,贵以专」。我就详细给他讲解这一句,为什么要贵以专?不可以学很多东西。像你们现在学校,很多功课交叉排课,这个把人都糟蹋掉了,从小学到研究所没有例外的。譬如第一个钟点,第一个小时教语文,第二个小时教数学,头一个小时还没有吸收进去,又换了题目,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头脑都是像浆糊一样,迷迷糊糊的,什么东西学了一点点的时候都不精、都不通。这种教学的方法是错误的,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这种教法的,学生学的时候就是一门功课。如果像你们现在这种课程,我们可以教,但是不用交叉的这个课程。譬如第一年教语文,全年教语文,把小学六年的语文一年教完。学生头脑是一样东西,他想一个东西,他会学得很有进步,他专,心专。到第二年,第二年教数学,六年的数学一年完成。学的时候只可以学一样,不能学两样。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是用这个方法,学生学得很轻松,书包只有一本书,不像现在背了一大堆,累死了。所以我就讲中国跟印度的教学方法都是贵以专,真能出人才,学生心是定的,学得很快乐、很欢喜。太多、太杂了,没有一样东西学好,所以六年学完了,拿不出基础的东西出来。如果课程重新一编排,还是那么多课程,门门都有成就。所以我就向他建议,你回国去跟学校研究研究,能不能换这种方式,教之道,贵以专。如果实验成功了,可以介绍给联合国,让全世界教学法都重新改变,那你就救了全世界的儿童,这个功德太大了!我鼓励他。没有想到他是年龄到了,六十多岁,不到七十岁,学校年龄到了就退休。所以中国古老的教学法好。
我们做了实验,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教学方法就是一部一部的,不可以同时学两部经。我们学习的进度,一个月学会一部经。老师学会的标准是你可以上台去讲,他在底下听,讲得不错,没有过失。好不好没有关系,只要没讲错、没过失就及格、就通过了,你就可以学第二部经。那个时候我没出家,我在台中住了一年三个月,就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经我都能讲,还讲得很好。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佛学院一个学期教一部经,佛学院三年毕业,我只用了六部经,还有七部还没用上。你说这个差多远!在台中一个月学一部,有成就感;佛学院念了三年什么都不会,一部都不能讲。中国这个教学法值得去研究,值得去提倡,真的是好办法。
根要扎上,那是什么?那是德行,那是基础。出家四个根,儒释道三个根,还要加上《沙弥律仪》,这四个根,叫四平八稳,然后一部经一门深入。你天天学、天天讲,一部经讲十年,一遍一遍的讲,讲十年,十年之后你就变成专家。专讲《阿弥陀经》,十年之后大家见到你,阿弥陀佛,你是活的阿弥陀佛;你专讲《普门品》,大家看到你,观世音菩萨;专讲《地藏经》,那就是地藏菩萨,世界第一,顶尖,不要搞太多。全世界这么大,每一个地方叫你去讲一部,你活到一百岁你才讲个小的局部,全世界没讲到,何必去学那么多!讲经的标准不要超过一个月,这部经就讲完。经要长的话,一天四个小时;经要短的话,一天一个小时,不超过一个月。为什么?现在人他只有这么大的耐心。说是这部经要讲几年,他不来听了,太长了,没兴趣了。你说一个月的话,他会来听,从头听到尾;如果说是五天、七天、十天,那他非常欢喜。接引初机,这些方法我们要真的接受过来,古圣先贤他们的方法真好。
我住在澳洲,陆克文当选澳洲的总理,邀请我到坎培拉,到首都,去访问。我见面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他,希望他推动教育改革。他告诉我,最好你在图文巴先把它做出来,用这种教学法做出来,就是做实验做出来,实验有成就了,他会带著国会议员去参观、去考察,然后制定法律向全国推动。我现在只会说,我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去做,做不行,我只会讲。所以现在学院交给悟行法师,悟字辈他们,我希望他们去做,真正做出成绩出来了,会有很大的影响。办一个小学,我们自己办,办个小学,用这个方法来教。政府规定的课程我们统统把它教完,我们再补充伦理道德的教育进去,这种学生培训出来一定非常优秀,身体健康、快乐。就是一门一门的学。无量功德!做好了,要把全世界教学统统改成这样,你说多少学生受惠,都得到真实利益,这个功德多大,救了全世界。不要小看这个小学,它就救了全世界。真正做出来,可以到联合国去做报告、做宣传,那个影响力非常大。那一个活动全世界都知道,每个国家主管教育的一定会访问,一定亲自去看,去考察、去学习,这个事情有意义。
这是讲什么叫第一义谛,与性德相应,中国老祖宗的东西,五伦是第一义谛,五常是第一义谛,四维八德全是第一义谛,都是从父子有亲那个亲字里头流出来的,性德!在道家《感应篇》,在佛法里头,三皈、五戒、十善、六度、普贤十愿,本经四十八愿,全是性德,统统都是自性流出来的。确确实实它是实际理体,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二十一页,第四行看起,科判「丁六、愿摄所依」,分三段,第一段「闻睹发愿」。请看经文: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睹」也是见的意思。《甄解》里面说,「睹则眼见,见则慧见」。相宗讲八识,每个识都有四分,有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都有四分。眼见称为睹,慧见就是见分见,见分是推求照察的意思,推求就是分别,它有这个意思在。第六意识,第六识的见分是分别,第七识的见分,执著。虽然两个意思都有,但有偏重不一样,第六意识分别的意思多,执著少;末那识的见分执著多,分别少,起作用是同时起作用。这是凡夫。下面引《甄解》,这是日本古时候的净宗大德,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注解的名字称为《甄解》。「睹则眼见,见则慧见。如见分见,取推求照察义。盖谓睹指眼见,见指慧见,即如唯识中见分所指之见,以推求与照察为义」。现在经文里头说的是『睹见』,「两者俱备」,这两种见,眼见跟见分见统统具足。「当尔所时」,这是法藏比丘请求老师世间自在王佛为他演说跟展示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法藏比丘统统见到了,「目睹心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百一十亿不是数目字,是表法的,代表圆满。密宗以二十一代表圆满,二百一十亿那就是大圆满,取这个意思。换句话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刹土,他统统都见到了。
未来还没有到,怎么会见到?能。现在科学家都告诉我们,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如来在大定当中,我们知道,定中的境界没有时空,时间、空间的维次都没有,所以能够见到过去、能够见到未来。我们一般讲预言,预言能相信吗?我年轻的时候对这个问题怀疑,跟李老师学经教的时候,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问老师,预言可不可以相信?老师告诉我,世间一般的预言,规规矩矩来说,是从数学推演出来的。中国是《易经》,《易经》是属於数学,这个里面推断出来,要推得很正确,也是正确的;稍稍差一点,结果就不一样。所以确实是有人存疑。但是定中见到境界,它是现量境界;推演的,数学推演的,是比量境界,定中是现量境界。定中境界决定是正确,但是有没有变化?给诸位说有。为什么?刹那刹那都在变化,定中他那个时候看到的,譬如说昨天看到的,那是昨天的境界,今天?今天变了。他要看今天的也能看到,看到变化。怎么变的?随著人的念头变的。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千变万化。
我们读贤首国师的《还源观》就讲得很清楚,我们起心动念周遍法界,念头才动,无论是善念是恶念,遍法界虚空界这个信息都传遍了。有功夫的人、有定功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鬼神也知道,鬼神知道的范围不大,因为他的定功很小,但是比人高明多了。这些信息传过来只能参考,不能说是真的,也不能说是假的,必须要到时间事实来印证。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号这是马雅的预言,这是世界上人都承认马雅这个族群人非常聪明,他们不是靠定功,他们是数学推演出来的,推演出来的。这个族群,古代在天文里面,可以说是地球上的族群里他应该是第一,他的历法几千年推得非常正确,这是令人佩服的。它这个长历到十二月二十一号就没有了,后面就没有了。没有了并不代表世界末日,代表什么?代表这是个大的循环到这为止,第二天又一个新的开始。就好像一年,这是腊月三十,这一年没有了,明年,明年是第二年的大年初一,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转移当中,当然可能有变化。变化全在人心,这个我们对佛法要有坚定的信心。佛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所有的现象都是心现识变的。谁的心?我们自己的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宇宙,相不一样,起作用不一样,但是原理是一样的,原理是自性是相同的,自性是永恒不变的。
学佛的目的一定要知道,学佛最后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明心见性,见性就叫做成佛。这大乘佛法里头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土宗要不要明心见性?要。但是净土宗,你现前烦恼习气重、业障重,把你的自性盖覆住了,你迷了,迷失了自性,所以自性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什么?是烦恼、是习气,这个东西起作用,所以生活得很辛苦。佛帮助我们破迷起信,对佛法有信心,最重要对自己有信心,然后再相信佛。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弥陀经要解》里头讲信愿行,信他讲了六种,第一个是信自己。人要没有自信心,什么都学不成,佛很慈悲,帮不上忙。佛能帮谁?自信心很强的人,佛帮得上忙。我们要想成佛,那要坚强的自信心,一定相信自己本来是佛。这个话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说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在《华严》上讲的,这一点不错,我们相不相信?《观无量寿佛经》上讲净土的原理,理论的依据,佛只说八个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话要不相信,我们往生有障碍,也成不了佛。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本来是佛;是心作佛,那就是念佛成佛。
我们念佛的目的,第一个是到极乐世界,那等於是个中途站一样,我们到那里。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到极乐世界去成佛,这个要知道。是我们自己自家的事情,阿弥陀佛给我们做增上缘。要晓得,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都是属於自己的,阿弥陀佛、诸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我们的信心愈强,力量就愈大,佛菩萨加持能加得上;我们的信心不强,他加的力量就很微薄,就不强。所以佛力加持跟我们自己的信心恰好成正比例,我们有一分信心,他加持一分;我们有十分信心,他加持十分;我们有万分信心,那他加持万分,这很不可思议,你说这信心多重要!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讲经教学,目的何在?第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我们恢复信心。信心是本来有的,迷失了自性,信心也丢掉了,这很可惜,所以佛教导我们把信心找回来。然后第二个目标,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觉悟之后才会发愿,愿是真的。觉悟之后,了解两个世界的真相,极乐世界的真相,我们现在娑婆世界的真相,都搞清楚、都明白了,你心里头自然就有所选择。都搞清楚了,我选择到哪里去,真去得了,不是假的。所以没有智慧怎么行!这个一定要知道。世尊苦口婆心教了四十九年,我们不能辜负他。对他所教导的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然后在他四十九年所教的这些法门,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的经论,我们有所选择,这是有必要的。
娑婆世界的众生现在是处於减劫。释迦牟尼佛出现的时候,人的寿命,一般人一百岁。每一百年减少一岁。依照中国历史上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圆寂在周穆王。中国人记载,佛灭度之后到今年三千零三十九年。老一代的祖师大德都用这个说法,像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圆瑛法师,他们都用这个老的纪年。一百年减一岁,三千年减了三十岁,现在人平均寿命是七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有寿命长的,那是他自己修持有功德,或者他修的有福德,都可能延长寿命。所以寿命虽然是业报,是有一定的,但是可以加减乘除,恶业造多了,寿命就缩短;好事做多了,寿命就延长。你看《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很清楚,了凡先生,那个孔先生给他算命,他的寿命是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才走,多活了二十一年,那是他修的福报。他说得很清楚,他求官职、求财富、求儿女,统统都求到,有求必应;没求寿命,寿命自然延长,那是福德。
那在佛门里面,佛门里头是功德,那个力量更大。我们在佛门里头修的是福,还是修的是功,这个自己要清楚。都是善事、都是好事,有自己就是福德,著相了,著相修福就是福德,不著相是功德。做再多的好事,心里很清净,像没做一样,不把它挂在心上,那是功德;常常念到我做了多少好事,将来有好报,那是福德。福德离不开六道轮回,你的果报是人间天上;福报太大了,人间没那么大的福报,就生天。功德不一样,功德长智慧,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所以佛法重视功德,福德虽然讲,但是它重视功德。
人要为苦难众生著想,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出家做比丘,念念都是为十方世界诸佛刹土里面的六道众生。六道众生太苦了,怎么样帮助他离苦得乐,怎么样帮助他修行证果,他没有别的念头,只有这么个念头。所以他念念是功德,行行是功德。他不为自己,真的是为正法久住,为度一切众生。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不为自己,为什么?没有自己,你执著有个自己,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诸位晓得,阿罗汉超越轮回了,阿罗汉凭什么本事?我执破了,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什么地位破了身见?给诸位说,小乘须陀洹,初果,初果身见就破了。四果阿罗汉我执破了,佛讲两种执著,我执、法执,我执破了超越六道轮回。但是身见破了,不再执著身是我了,这个证初果须陀洹,虽然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他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保证。而且在六道里头,天上人间只有七次往返,他一定证阿罗汉果,他就出去了。所以初果我们称他圣人,小圣,这最起码的小圣,不再搞三恶道了。经教里像这些地方我们不能不学习。
如何把身见放下?念念想著众生,想别人,别想自己,时间久了,身见自然就断了。不要重视自己的身,这个身体对我们现前来讲有用,是个假的东西,借假修真,一定要提升自己的灵性。身是烦恼的源头,先把这个东西放下,以后断烦恼就容易了;身不放下,烦恼是无从断起,它根在。先把根除掉,慢慢再把这些烦恼放下,这是经教里面教导我们的方法。在大乘,《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一个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十个,上面还有个等觉。小乘须陀洹相当於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他们断证的功夫是平等的,都是把身见放下了,不再执著身是自己。但是大乘智慧比小乘高,大乘听经闻法学教,所以智慧比小乘高,断烦恼的功夫是平等的。这也就是说,大乘修行进步快,小乘比较慢。我们对佛法里一些基础的常识要认识清楚,对我们会很有帮助。
法藏比丘,我们在这些经论上确实有根据,是佛在经上说的,应该说他早已经成佛了,他是倒驾慈航,应化在西方极乐世界,建立极乐国土。那不是为自己,是为了接引一切众生。他的范围很大,上面从等觉菩萨,下面到无间地狱的众生,他统统接引,到极乐世界圆满菩提,在极乐世界证得究竟的果位。全为众生,没有为自己。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这个世界,一生他给我们表演,那些表演都得要学习。他出生在国王的家庭,身分是太子,这是继承王位的。十九岁出家修行,王位舍弃、不要了,去做个苦行僧,十方去参学。印度在那个时候是宗教之国,也是哲学之国,印度学派几乎都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家,他去参访、去学习,学了十二年。印度人,古印度人,非常重视禅定,佛经里面所讲的四禅八定是婆罗门教的,释迦牟尼佛统统用上了,这是世间的禅定,佛全收了,也用四禅八定来教弟子。你能得四禅八定,六道里的事情你就很清楚,为什么?你统统见到了。禅定里头没有空间维次,这个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现量境界。你看到二十八层天,你看到无间地狱,六道里面那就是释迦牟尼佛报土,三千大千世界,你没有一样不知道。
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四禅八定一定学得很出色,印度人修定也就到此为止。世尊他示现一个知识分子,年轻好学,四禅八定对他不能满意,六道是搞清楚了,究竟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以外还有没有世界?像这些问题在当时没有人能回答。所以佛知道那个不究竟,於是放弃参学,学了十二年放弃了,在菩提树下入定。菩提树是以后的称呼,印度人称毕钵罗树,他在这个树下示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以后称这个树叫菩提树。这什么意思,我们要去体会。十九岁离开家,放下烦恼障;三十岁放下求学,是放下所知障,是不是这样的?菩提树下入定成功了,入更深的禅定,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就是一般讲成佛了。
成佛之后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的,教学四十九年,天天说经讲道,没有一天休息。他的身分是老师的身分,我们今天称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跟他什么关系?师生的关系,我们自称为弟子,那是我们的本师,佛陀教育的创始人。这关系搞清楚、搞明白,你从他一生的行谊来看,他是一个教育家,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有爱心。不但教,他把他所教的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个难得,这种老师到哪去找!把他一生所教的,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统统演出来给我们看,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最后走的时候还告诉后人,当时阿难尊者提了四个问题,其中有一条,佛在,我们依佛为老师,佛不在了,我们这些人依谁为老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能持戒,对佛的教诫认真去奉行,等於佛在世,佛没离开你;第二句话,「以苦为师」,生活苦一点好。为什么?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你才真的放得下;如果贪图享受,麻烦大了,你的烦恼都起来了,佛所教导你的东西你决定得不到。很有道理。
释迦牟尼佛一生没建道场,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以他老人家的身分、地位、影响,建个道场太容易了,当时在家皈依弟子有十六大国王,谁都能建个道场给他,供养他,他不要。国王的花园别墅,大臣的、大富长者的,皈依他的人太多了,请他去讲经,他也接受,但是他不要。你看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都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佛在那里讲经。用现在的话说,佛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讲完了走了,还给你。有好处,这些弟子们不会有贪心,不会想佛走了之后,这个道场是我的,这个念头就坏了。佛的道场都是借用的,不用了还给主人。所以弟子们心都在道上,没有妄想,这是正确的。佛教传到中国来,虽然有寺院庵堂,但是要晓得,那个时候道场是国家的,不是私人的,国家建的,叫十方丛林、十方道场。你出家,正规受了戒的,到任何道场去挂单学习,他都欢迎,他都不拒绝你。不像现在,现在道场要看人情,喜欢就接待你,不喜欢就不接受,一餐饭都不给你吃,跟从前不一样。所以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场,这个用意多深。佛是真正帮助你成道,不帮助你作恶,不帮助你堕落,把这些缘统统给你断掉。你想佛多慈悲,做如是的示现,我们要能体会到佛的心。
在这个时代,印光大师了不起,他老人家一再嘱咐我们,《文钞》里说了多少次,末法时期修行要学著放下,建道场建小道场,就是茅蓬,同学不要超过二十个人,真正志同道合。我们净土宗,要学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的初祖。你看他老人家当年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东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真正发愿,我们一起在这里念佛求生净土。道场以虎溪为界,不越过这个界线。一百二十三个统统往生,这还得了吗?大圆满!那个时候净土的经论只有一部《无量寿经》,《观经》跟《阿弥陀经》没有翻出来,我们想想应该是传到中国,翻译没有完成,所以远公大师只是依《无量寿经》。我们看到《西方确指》这本书,那也就是个报告,觉明妙行菩萨,他的小道场只有八个人,志同道合在一起修行,八个人统统往生,这叫大圆满。印光大师这个意思就是这样的,教我们建小道场,志同道合,最好不超过二十人。为什么?容易维护,生活简单,有几个护法来护持就足够了,你心是定的,不攀缘。道场大了要开销,怎么维护?一有攀缘的心,自己道业这一生就不能成就,修一点福而已,道业不能成就。印祖慈悲到极处,对我们非常关怀,教导我们。
正法久住,不能不知道讲经教学重要。讲经,尤其要好好的听经,多听。各宗各派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专门选一样自己喜欢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才能成就。否则的话,你的一生,你学得很多、学得很杂,心力分散,时间也分散,所谓是样样都通样样松,没有一样你专精。不如一生专学一门,这一门你成为世界之冠,全世界第一,这有大成就。一门通了,门门都通。虽然门门通,还坚持这一门,这是什么?这是大慈大悲,做榜样给后人看,告诉成功的秘诀就在此地。开悟哪有不通?修学的目的决定在开悟,不是别的。悟后起修,你的方向、你的目标不会错,你这一生决定有成就,念佛往生净土上品上生,出家佛弟子应该如是。
最难得的,我们能得到这个会集本,这是不可思议,百千万劫难遭遇。没有这个本子,你要去读五种原译本,你把五种原译本找来看看,很难、很麻烦。所以会集有必要。王龙舒做的会集意思不完整,为什么?原译本有五种,王龙舒只看到四种,唐译的这个本子他没看到,所以不圆满。魏默深虽然是五种原译本都看到了,这个本子取舍不当,很多重要的经文他漏掉了,应该取的他疏忽了,所以不能称为善本。他的本子比王龙舒的本子好,这是真的,但是五种原译本里头的精华,依然不是完全具足。所以到民国年间,夏莲居老居士做第三次的会集,才把过去这个本子的缺失统统补过来,字字句句都有根据,都用的是原译本的文字。这个是会集必须要遵守的规矩,不能自己用自己的意思把字换掉了,不可以,一定要用原译本的原文。
这个注解里头,黄念祖居士把每一句经文出在哪一部经上,都给我们写出来了,告诉字字句句是有根据的,太难得了!黄念老的注解稀有难逢。是不是他自己做注解?不是。他有智慧,如果他自己写一本注解,别人不相信。尤其现在人喜欢批评,你算老几,你是个居士,你怎么能解释这个经?肯定有人反对。所以他有智慧,他也是会集,集注。你看它里面,你每一段看,都是经论的注解,古来祖师大德的注解,他把它会在一起,会集注解。用了多少经论?八十三种,八十三部经论,用这个来注解,你没话说,佛说的;一百一十种过去祖师大德的注解,不是我说的,这个祖师说的,那个祖师说的。这个了不起!我们看他一部注解,等於说看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古大德的注疏,这还有什么话讲!注解字字句句也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用心良苦,我们要能体会到。
我们联络上的时候在美国,他在美国住了一个月,时间不长,我也忙著弘法,没有法子见面。他回北京,我那边经讲完之后,我就到北京去看他,一见如故。在那个时候,弘扬会集本的就是我们两个人,他在国内,我在海外。他把他的注解送给我,我问他,你有没有版权?他说你问这个干什么?没有版权,我就翻印,有版权当然我不敢印你的。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所以我在台湾就印了一万套。非常欢喜!他能够搜集这么多的资料。我去看他,他住的房间只有我们摄影棚一半大,只有这里一半大,摆一张床、一张小桌子,另外堆的就是这些书。我看了之后叹为观止,我说这些书你从哪里来的?你怎么会找得这么齐全?三宝加持,不是人能找到的,找到这么多的好材料。他日夜不断的去看,里面哪些可以解释《无量寿经》经文的,都把它挑出来,编成这套注解。有智慧!这师徒二人了不起的人,夏莲居,夏莲居是他的老师,他们到这个世间来就是干这桩事情的,这桩事情干圆满了,他就离开了。
当年慈舟法师有这部经的科判,他把慈舟法师科判送给我,我也怕失传,印在这个原本上。这是会集最初的版本,里面一共分三十七品,应该过去的想法是三十七道品,分三十七品。慈舟法师当时讲这部经就用这个本子,所以我把科判印在前面,留著做纪念。我做的这个科判是以慈舟法师的科判做底本,再把它详细分科。这个科判完成之后,我送给赵朴老,朴老看了欢喜。《无量寿经》会集本,经圆满了,黄念老的注解圆满了,我们这个科判,加上科判,真是无量的欢欣,这部经可以流传於后世。确实这部经真能够普度众生往生净土,圆成佛道。但是认知的人不多,认识的人、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就担任流通的使命。
在过去,我没有看到这个本子,没有看到这个注解。李炳南老居士在台湾讲过一遍,他有眉注。这个本子老师给我了,我依他的眉注讲过十遍。看到念老注解之后,他注得太好了,所以我在前年清明节,我把《华严经》暂停了,发心讲这个注解,《净土大经解演义》,去年九月十八圆满,一共讲了一千二百个小时。这第一遍完成了,接著讲第二遍,第二遍我们把科判会进去了,就成为《大经科注》,注解完全用黄念老的。将来我再找时间,把它重新再整理一下,变成一个完善的本子。我发愿我今后活一年就讲一遍,一天四个小时,标准的时间是一千二百个小时到一千三百个小时,这一部可以讲完,一年讲一部。如果再能活十年,讲十部,讲十遍,我就心满意足了。这部大经对全世界修净宗的人会有很大的帮助。真的把净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会真信,真想去,你会认真念佛,决定得生净土,好!其他的东西我没有学不要紧,到极乐世界再学。到极乐世界无量寿,有的是长时间,比世间自在王佛的寿命还长,他只有四十二劫,不算很长,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经教,到极乐世界统统可以完成。所以在此地我就万缘放下,连佛法也放下,专修这部经,专讲这部经,专修这个法门,给大家做个好样子,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我们继续往下面看,「或疑法藏比丘在因地中,何能遍见十方诸佛净妙国土」。这是假设提这个问题,或者有人怀疑,有人要问。「答曰,《法集经》云」,这是引经,这不是黄念老自己说的。《法集经》上说,「菩萨摩诃萨,得彼诸佛如来天眼」,得佛加持。「又《大智度论》曰:天眼彻视,则不动而遍至。十方不来,比丘亦不往。如佛天眼故,十方国土皆悉一时睹见也」。你看这用经来注。「据上经论」,《大智度论》是论,《法集经》是经,根据经论上所说的。「可知法藏菩萨摩诃萨,承世间自在王如来威神加被,得如佛之天眼」,佛把天眼加持给你,你的天眼跟佛没有两样。「故能不动而遍见十方」,他要不要到十方去参访?不需要,十方世界自然影现在他面前。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都在面前看到了,不必要亲自到那边去,你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於佛说国土皆悉睹见」,你全见到了。
见到之后,『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起也是发的意思。「更无有上,是曰无上。殊胜者,事之超绝希有者,曰殊胜」。下面引《会疏》,《会疏》说的,「无有此上,故云无上。超胜诸愿,故曰殊胜。谓庄严无上故,受乐无上故,光寿无上故,名号无上故,生因无上故,利益无上故。是总四十八愿大体」。你看全是经论。《会疏》是古大德的注解,《无量寿经》的注解。这种解释让人叹为观止,不能不佩服。《会疏》这是《无量寿经》注解的名称,这是日本祖师作的。无有此上,就是说十方诸佛刹土跟极乐世界去比,没有超过极乐世界的,极乐世界变成最上,所以称为无上。下面举几个例子。超胜诸愿,诸佛如来因地都发大愿,没有不发愿的,但是愿不圆满、不究竟,阿弥陀佛的愿究竟圆满。他想得太周到了,不是凭空想像,他是亲眼看到二百一十亿佛刹,等於说他去参观、他去考察,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来建立极乐世界,他是有根据的。所以极乐世界也是集大成,集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最精华的、最美好的,他统统要;十方世界里面有缺憾的、缺陷的,有不善的,统统避免,不要,所以他的极乐世界就变成第一殊胜。不是在家里闭门造车。他这个愿不是自己随便发的,是看到这个好,我要;那个不好,我不要,统统都有凭有据。这是殊胜。
庄严无上,庄严是精美。受乐无上,哪个世界没有受苦受乐?只有他这个世界,只有受乐,没有受苦。光寿无上,光表智慧,寿表寿命,无量寿,佛无量寿,所有往生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名号无上,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经上讲得很多、讲得很清楚,我们要相信,要真念。生因无上,生因就是信愿持名,太简单,无论男女老幼、贤愚不肖,只要相信,只要愿意往生,肯念佛,个个都成就。利益无上,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我们往生到哪一个阶层?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到的缘殊胜,这种经本真叫《无量寿经》的善本,第一善本,这样的注解,这是最殊胜的缘。依照最殊胜的缘,那我们将来往生肯定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生到极乐世界是什么身分?等觉菩萨,不是等觉也是十地,法云地的菩萨,这一步登天,所以利益无上。是总四十八愿大体。所以这部经如果说太长,没有时间来受持,你就受持第六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愿,最好包括注解,这是取《无量寿经》的精华,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再看第二段,「大愿所依」。你看看,这个大愿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依什么发的,统统讲清楚、讲明白,你才会相信。绝对不是阿弥陀佛闭门造车,自己在家里想,不是的,他有凭有据。这里头分四小段,第一个「观察」。
【於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
彻底来思考。『彼』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国土,二百一十亿代表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依正庄严,哪些是善,哪些是不善,国土哪些是粗俗,哪些是精妙。『思惟究竟』,彻底去研究、去思考,哪些该取,哪些该舍,我这个极乐世界哪些我要,哪些我不要,这有凭有据。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天人善恶』。「判定善恶之性,诸说不一。兹撮要介绍如下」。许多经论、祖师大德看法不一致,统统都抄在这个地方,让学习的人自己去选择,好!第一,「《菩萨璎珞经》」,这个里面有说,「以顺第一义谛为善,违第一义谛为恶。经曰: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於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什么是第一义谛?前面学过,这里头底下有举例子,「经云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真谛、圣谛、胜义谛、真如、实相、中道等」,也就是本经所说的「实际理体」。本经有三个真实,真实之际就是实际的理体。由此可知,我们简单的来说,那就是性德,真如就是自性、就是法性。
与性德相应的,这个是善;与性德不相应的,那就是恶。哪些是与性德相应的?性德之善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个制造的、哪个发明的、哪个人建立的,不是,是自然的。佛讲,我们中国老祖宗也讲,中国老祖宗告诉我们人性本善,这个善的意思跟此地善是一个道理,同样的境界。顺第一义谛是善。哪些东西顺第一义谛?五伦是道,五常是德,道德顺第一义谛。五伦的核心是父子有亲,这就是亲爱。父子亲爱是天性,没有人教,不是哪个人发明、哪个人制造的,不是。你细心去观察,最明显能够觉察出来的是婴儿,三、四个月,你去看他,他一点染污都没有。你看父母对他的爱,他对父母的爱,虽然他不会说话,你看他的眼睛、表情,他的动作表情,对父母那分爱,这是天性。中国传统文化就把这个定为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都是从这个爱发扬光大出来的,性德,那是第一义谛。
所以用什么方法来落实?那就是教育。於是中国老祖宗讲求胎教,母亲怀孕的时候就要教小孩,小孩在怀孕这十个月里头,他虽然还没出世,母亲的情绪他感觉到,母亲的动作他感觉到,母亲的言语他感觉到。因此中国怀孕之礼,这母亲怀孕的时候,都学周文王的母亲,这十个月当中,眼不见恶色,眼不看到不喜欢的东西,决定不能看杀生,不能看偏邪的东西,心要端正、心要慈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傲慢的话不能说,一举一动都要如理如法,胎儿端正,生下来好养,他所禀受的是正气。这个母亲对儿女的爱护,从怀孕那天开始。
小孩出生了,古人讲的一千天,就是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是扎根教育。教什么?给诸位说,教《弟子规》。《弟子规》不是教他念的,他还不会说话,《弟子规》是父母做出来给他看,他会看、他会听、他会模仿。父母把《弟子规》在家庭做到,因为父母的父母还在,都是一家,每天早晚朝暮如何奉事父母,让小孩都看见,他就学会了。所以三岁就小大人一样,他什么都懂,没有邪念、没有私心,是这样培养成的。六、七岁上学了,上学是老师教。老师也是身教,不是言教,是身教,就是要做出榜样来给他看,怎么样孝顺父母,怎么样尊重师长。尊重师长是父母教小孩的,孝顺父母是老师教导学生的,把这个小孩教成人,根扎稳。
我们今天这种教育在中国丢掉两百年了,现在都非常陌生,完全不懂。这个不懂不能怪现在人,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好,说什么?「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你的父母不知道,你的祖父母也不知道,你的曾祖父母也不知道,高祖父母也不知道,知道这个事情至少要往上面去七、八代他才知道,丢掉这么久了。所以他做了错事情不要责怪他,丢得太久了。现在我们要把传统东西找回来,也要两百年,丢了两百年,再找回来也要两百年,这要有耐心。决定不可以怪责现在人,他很可怜,他没有学到,从小没有人教。佛非常慈悲,说这几句话,教导我们看到现在任何人,无论犯什么样的过失,都不可以责怪於他,为什么?他没有受过教育。他受过教育犯过失,要责备他、要处罚他;没有人教他,他做错了事情怎么办?原谅他。所以今天整个世界,不是局部,全世界的人都没人教,这一定要懂。
我在国外有国家领导人跟我见面的时候问我这些问题,今天的社会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我的回答很简单,不是中国人说的,英国人说的,汤恩比说的,汤恩比博士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外国人讲的,不是中国人讲的。我讲的是中国人,那你自己夸自己,人家不相信,英国人讲的。我回答这个问题是在伦敦剑桥大学,我跟他们汉学系的学生,跟他们的教授举行一个小时的交流,他们提出来的。我说你们英国人讲的,我问他们,你们能相信吗?这个话可以问他们,他们研究中国的儒释道,拿儒释道的经典去写博士论文,那将来都是欧洲的汉学家。他们讲一口北京话,读中国的文言文,我们不能不佩服,你看面孔全是欧洲人。所以我问他们,你们相不相信汤恩比说的话?他们看著我笑,不说话,不承认也不否认。我然后再反问一句,我说难道汤恩比博士讲错了吗?他们还是不说话,包括他们教授,坐在旁边都笑。
我才向他们解释,我说汤恩比的话没说错,而是什么?我们解读错误。如果提到儒,你们就想到四书五经、十三经,你们现在正在研究的,这个东西能解决今天社会问题吗?太高了,做不到。讲到佛,你一定会想到《华严》、《法华》、《般若》这些大经大论,你们也都念过,能行吗?没有把握。我说汤恩比博士没说错,我们要知道,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儒家的花果,《华严》、《法华》是佛家的花果,《老子》、《庄子》是道家的花果,好看,令人羡慕。这东西从哪来的?跟一棵树一样,它枝上长的;枝从哪来的?干上长的;干从哪来的?追疑到最后是从根生的。那我们要问,儒释道的根是什么?这个大家就没想到了。能生儒释道的东西,那是儒释道的根,你有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花果不能解决问题,根能解决问题。儒的根是什么?《弟子规》,道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道》。如果能把这三样东西恢复起来,这世界真的太平了,汤恩比的话说得没错。这三样东西是普世教育,你们所想的那是儒释道的尖端的教育、教学。我们要从扎根教育下手,这个世界得救。
用什么心态?我们也遵循汤恩比博士的指导。什么是儒?孔孟学说是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之道是仁义。「仁者爱人」,要用爱心;「义者循理」,义是什么?合情、合理、合法,我们用这个心态落实三个根,汤恩比博士没讲错。大乘是什么?大乘是真诚、慈悲,这是菩提心。用真诚慈悲落实《十善业道》、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这个世界就有救。这是我在伦敦大学跟剑桥大学跟他们讲的,我跟他们讲的时间不长,一个小时,对他们很有启发。
他们的教授是当代的汉学家,到香港来一定来看我。现在他退休了,在北京大学做客座教授,所以常常从香港经过,一定要来看我。我们汤池的成就他知道,二00七年他特地到汤池去住了四天,亲自去考察,回去的时候到香港跟我谈了六个小时,两天,一天三个小时。非常诚恳邀请我到伦敦去办学,书院名字他都想好了,叫大乘佛学,他要我去那里办一个书院。英国大学是书院制,像剑桥跟牛津大概都有将近五十个书院。希望我在那里办一个大乘佛学,属於剑桥大学的。剑桥大学在全世界排名第三,很难得!我很感激他,我说我不能去。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们学校的制度,那个框架给我,我不能教学生。他非常惊讶,他说那你用什么方法教?我说我没有方法,我们老祖宗有方法。他愈听愈起劲,老祖宗什么方法?我就问他,《三字经》你有没有学过?他会背,四书都会背,我们真佩服他。我说《三字经》前面的八句话,就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世世代代办教育的最高指导原则。他会念、会背,他不懂得这个意思。他很惊讶,问我,怎么这八句话是教育最高指导原则?是的。
我说办教育要用什么心态去办?《三字经》前面两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有这个心态,所有的人本性是好的。他不好,不好是习性。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他从习性回归到本性,教育成功了。你把恶人变成善人,把坏人变成好人,教育成功,头一句就教你这个。「性相近,习相远」,本性大家是一样,本性本来是佛,佛法就本来是佛,现在变成这个样子,这习性变的。习性要把它断掉,回归本性就成佛了。教学目标搞清楚,我希望把学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以中国古时候教学的目标是圣贤,读书志在圣贤,我要成圣人、要成贤人。圣人在中国是以孔子、孟子做代表。读书不是为升官发财,不是过什么富裕的生活,不是这个意思,教育的目标是把人教成圣人、教成贤人、教成君子,这是东方教育。佛的教育是要把凡夫变成佛、变成菩萨、变成罗汉,佛的教育成功了,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教育怎么兴起的?下面两句就是,「苟不教,性乃迁」,你要不把教育办好,慢慢就变成习性,习性代替了本性,人就堕落了,你说教育多重要。
怎么教法?「教之道,贵以专」。我就详细给他讲解这一句,为什么要贵以专?不可以学很多东西。像你们现在学校,很多功课交叉排课,这个把人都糟蹋掉了,从小学到研究所没有例外的。譬如第一个钟点,第一个小时教语文,第二个小时教数学,头一个小时还没有吸收进去,又换了题目,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头脑都是像浆糊一样,迷迷糊糊的,什么东西学了一点点的时候都不精、都不通。这种教学的方法是错误的,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这种教法的,学生学的时候就是一门功课。如果像你们现在这种课程,我们可以教,但是不用交叉的这个课程。譬如第一年教语文,全年教语文,把小学六年的语文一年教完。学生头脑是一样东西,他想一个东西,他会学得很有进步,他专,心专。到第二年,第二年教数学,六年的数学一年完成。学的时候只可以学一样,不能学两样。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是用这个方法,学生学得很轻松,书包只有一本书,不像现在背了一大堆,累死了。所以我就讲中国跟印度的教学方法都是贵以专,真能出人才,学生心是定的,学得很快乐、很欢喜。太多、太杂了,没有一样东西学好,所以六年学完了,拿不出基础的东西出来。如果课程重新一编排,还是那么多课程,门门都有成就。所以我就向他建议,你回国去跟学校研究研究,能不能换这种方式,教之道,贵以专。如果实验成功了,可以介绍给联合国,让全世界教学法都重新改变,那你就救了全世界的儿童,这个功德太大了!我鼓励他。没有想到他是年龄到了,六十多岁,不到七十岁,学校年龄到了就退休。所以中国古老的教学法好。
我们做了实验,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教学方法就是一部一部的,不可以同时学两部经。我们学习的进度,一个月学会一部经。老师学会的标准是你可以上台去讲,他在底下听,讲得不错,没有过失。好不好没有关系,只要没讲错、没过失就及格、就通过了,你就可以学第二部经。那个时候我没出家,我在台中住了一年三个月,就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经我都能讲,还讲得很好。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佛学院一个学期教一部经,佛学院三年毕业,我只用了六部经,还有七部还没用上。你说这个差多远!在台中一个月学一部,有成就感;佛学院念了三年什么都不会,一部都不能讲。中国这个教学法值得去研究,值得去提倡,真的是好办法。
根要扎上,那是什么?那是德行,那是基础。出家四个根,儒释道三个根,还要加上《沙弥律仪》,这四个根,叫四平八稳,然后一部经一门深入。你天天学、天天讲,一部经讲十年,一遍一遍的讲,讲十年,十年之后你就变成专家。专讲《阿弥陀经》,十年之后大家见到你,阿弥陀佛,你是活的阿弥陀佛;你专讲《普门品》,大家看到你,观世音菩萨;专讲《地藏经》,那就是地藏菩萨,世界第一,顶尖,不要搞太多。全世界这么大,每一个地方叫你去讲一部,你活到一百岁你才讲个小的局部,全世界没讲到,何必去学那么多!讲经的标准不要超过一个月,这部经就讲完。经要长的话,一天四个小时;经要短的话,一天一个小时,不超过一个月。为什么?现在人他只有这么大的耐心。说是这部经要讲几年,他不来听了,太长了,没兴趣了。你说一个月的话,他会来听,从头听到尾;如果说是五天、七天、十天,那他非常欢喜。接引初机,这些方法我们要真的接受过来,古圣先贤他们的方法真好。
我住在澳洲,陆克文当选澳洲的总理,邀请我到坎培拉,到首都,去访问。我见面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他,希望他推动教育改革。他告诉我,最好你在图文巴先把它做出来,用这种教学法做出来,就是做实验做出来,实验有成就了,他会带著国会议员去参观、去考察,然后制定法律向全国推动。我现在只会说,我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去做,做不行,我只会讲。所以现在学院交给悟行法师,悟字辈他们,我希望他们去做,真正做出成绩出来了,会有很大的影响。办一个小学,我们自己办,办个小学,用这个方法来教。政府规定的课程我们统统把它教完,我们再补充伦理道德的教育进去,这种学生培训出来一定非常优秀,身体健康、快乐。就是一门一门的学。无量功德!做好了,要把全世界教学统统改成这样,你说多少学生受惠,都得到真实利益,这个功德多大,救了全世界。不要小看这个小学,它就救了全世界。真正做出来,可以到联合国去做报告、做宣传,那个影响力非常大。那一个活动全世界都知道,每个国家主管教育的一定会访问,一定亲自去看,去考察、去学习,这个事情有意义。
这是讲什么叫第一义谛,与性德相应,中国老祖宗的东西,五伦是第一义谛,五常是第一义谛,四维八德全是第一义谛,都是从父子有亲那个亲字里头流出来的,性德!在道家《感应篇》,在佛法里头,三皈、五戒、十善、六度、普贤十愿,本经四十八愿,全是性德,统统都是自性流出来的。确确实实它是实际理体,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