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净土大经科注 - (第一0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二集)  2011/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三百五十七页第五行,从头看起:

  「《甄解》云: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故知大寂定,通说即为佛之禅定,名大涅盘」。《甄解》说得很清楚。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在这个大定当中,对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平等对待;换句话说,真正做到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才是普等三昧,这就是大寂定。大寂定是大般涅盘。由此可知,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现在应该要努力的学,为什么?这才是诸法实相,本来如是。我们在一切法里面分别执著,这就错了、就迷了,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迷了时候所现的都是烦恼,所造的都是业障。所以诸佛与法身菩萨没有一个不重视明心见性,重视性德。与性德相应的就是佛菩萨,与性德相违背的就是凡夫。这些都是念佛三昧的异名。

  今佛,今天释迦牟尼佛,为大家说念佛法门,所以佛住念佛三昧;换句话说,佛说这部经是从念佛三昧流出来的。念佛三昧是真如自性。我们凡夫说话是从第六意识流出来的,那个根源?根源是阿赖耶识里头无量劫来落谢的种子,是这么流出来的。诸佛、法身菩萨他们讲经说法是从自性里流出来的,由自性通过念佛三昧,不一样!所以字字句句都真实。故知大寂定,通说就是佛的禅定,就是大般涅盘。「若按今经」,用今经的意思来说,「则指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称宝王三昧,为三昧中王。今日世尊开演净土法门,故入念佛宝王三昧」。这些话,念老引经、引祖师大德的注解,让我们合起来看,就能看出经里面的大意。这个注解不是他做的,是他集经论、祖师大德之大成,非常稀有难得。

  『住奇特法』。「《净影疏》曰:佛所得法,超出余人」,超出等觉菩萨,十地、声闻、缘觉那都不必说,全超越了。「在世所无,故云奇特」,就是世间找不到,这个世间是十法界,十法界找不到,十法界没有办法跟它相比。「《合赞》曰:济凡秘术,今日将说,故曰住奇特」,济是救济,凡是六道凡夫,也包括四圣法界,六道称内凡,四圣称外凡,就是六道之外,他还是算凡夫。大乘凡圣的标准是以用心,用真心、用自性那就是圣,用阿赖耶就是凡。六道统统是用阿赖耶。阿赖耶最明显的就是记忆,昨天我做的事情,过去我做的事情,一想就想出来,这是阿赖耶。阿赖耶,资料库一样,我一想,那个昨天的、前天的资料就调出来,阿赖耶是管这个。

  第七?第七是染污,就是我,执著我,是第七意识,我就带著贪瞋痴。所以第七意识是四个东西组成的,我见,见是见解,就是认为有个我;我爱,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我慢,傲慢是瞋恨。所以贪瞋痴三毒烦恼跟我见同时起来,这构成了末那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什么时候有的?一念不觉那个时候就有。第六意识比较单纯,它分别,当然也有执著,执著很轻,分别很重;末那,执著特别重,分别比较轻。所以转识成智要从这两个识下手。转末那识,就是转烦恼,转烦恼为菩提;转第六意识,那就是转所知,破所知障。第七是烦恼障的根源,第六是所知障的根源,这两样东西都障道,障碍我们明心见性,巩固阿赖耶,我们转不动它,原因在此地。所以看破就重要,看破就是了解事实真相,然后知道这个东西是可以放下的,它不是真的,我坚决要放下,就真的把它放下了。所以《合赞》里面讲「济凡秘术」,救济凡夫秘密的方法,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今天佛要给我们讲这桩事情。

  「又《甄解》曰:奇特法者,如来正觉果海」,这叫奇特,奇特到极处,一直到下面,「华光出佛之文彰矣」。经文里面说了很多,我们就看出它对奇特的形容。「且如《华严性起品》」,有这样一句经文,「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叹之云奇哉!奇则奇矣,奇而非特」,是很奇怪,怎么?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就是有如来智慧,这非常奇妙。「又如《法华提婆品》,龙女成佛」,龙是畜生道,龙女只有八岁,它成佛了,这个很特别,「特而非奇」。今天这个法门不但奇而且特,奇特。「何者」,何者是为什么。「经说:众宝莲华,周满世界」,极乐世界莲花世界。这个莲花你要说它是依报,花外没有正觉,「华外无佛正觉」,佛正觉是正报,不是依报。你要说它是正报,「则说言百千亿叶」,它有花瓣,这明明是依报。「欲言是因,则如来果上功德;欲言是果,则十方所生妙华。欲言是主,则能含十方三世无量慧;欲言是伴,则唯是如来正觉。欲言是一法,则此中出无量法;欲言是无量,则亦一句名号。奇奇特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强名为奇特法」。

  上面说这个意思很深,你说什么都不是,但它什么都是,这是什么?是自性。最奇最特的无过於自性,自性是每个人本来具足,不是从外头来的。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莲花,十方世界往生的人都是依莲花化生。莲花从哪里来的?念佛人功德自然成就。十方世界有一个众生能信,发愿求生,念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就长一棵莲花,这一棵莲花没开,花苞。这个莲花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是念力,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议,这是科学家说的。是念力在七宝池里头出现莲花。所以你不能说它是依报,念力是属於正报,但是它确实有物质现象。你说它是物质现象,是依报,那花里头有正觉,有如来、有正觉,也就是那里头有念佛人的意念在当中;你要说它是正报,它确实现出来是花,它是莲花,莲花是我们依报环境。你要说它是因,这个花它是如来果上功德成就的;你要说它是果,是十方世界念佛人所生的。果上功德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他的愿力加持的,而众生念佛这个功德在其中。你说它是主,它能含十方三世无量智慧,它不是独有的;你说它是伴,则唯是如来正觉,如来正觉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之所成就。你说它是一法,它能出无量法,花中现佛,佛放光明,光中有菩萨,光中有佛刹,所以它出无量法;欲言是无量,则亦一句名号,现无量无边一切法,都不离一句名号。

  总结到最后,结到名号上,让我们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奇特法就是这一句名号,这一句名号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全体,不但是阿弥陀佛的全体,也可以说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依正庄严的全体,这佛号还得了!你念这一句佛号一切具足,一样都不缺,因为它是万德洪名。念佛的人很多,对这一句佛号意思能理解的人不多。所以还有认为有别的法跟这个差不多,或者认为还有别的法超过阿弥陀佛,这全是错觉,看错了,想错了。

  下面,「兹略释之」,前面引的是经论,这个地方是念老给我们做个总结。「如来果德,称为奇特」,如来果德是一切众生统统有,一点都不稀奇。那为什么称为奇特?我们迷了自己的果德,果德上的大圆满我们现在一点都没有了。我们得要问,它在哪里?它在,变质了,自性果德里头的般若智慧变成现在的烦恼。大乘经上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正觉,迷了的时候叫烦恼,悟了的时候叫正觉,它是一不是二,这个事情总要知道。诸佛如来在果地,无量智慧;我们现在当凡夫,无量烦恼。迷的念头一转过来觉悟了,烦恼立刻就变成智慧。烦恼多不怕,说明就是智慧多、智慧大。怎么能够把烦恼转成菩提?转迷为悟,把迷放下就行了,就觉悟了。什么是迷?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一放下就觉悟了。我们得真干,放下帮助觉悟,觉悟帮助放下,觉悟就是章嘉大师讲的看破,觉悟,看破。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没有别的办法。你了解得愈多,你放下就愈多。为什么放不下?不了解,所以放不下。真明了、真清楚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

  下面说,「最极奇特,如经中华光出佛之文」,那段经文真是很特别。莲花放光,光中现佛,佛又现依正,佛现佛身,佛现声闻缘觉大众围绕,又现出宫殿,在光中能看到诸佛刹土依正庄严,这真叫奇特法。「且如《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就是如来智慧德相。「此实甚奇」,真实,「但众生皆具」,每个众生都有,「则非特殊现象,故云奇而非特」,一切众生统统有。「《法华》中龙女成佛,八岁之龙女,能立即成佛,确极特殊,但特而非奇」,为什么非奇?「因众生本来是佛,人人有分,个个现成」,龙女成佛有什么奇怪?不奇怪。「唯此经中之净宗一法,既是最奇,又是最特。下依经中《宝莲佛光品》,从依正、因果、主伴、一多等说明之」,这里把这个大意略略的说出来。

  「依常情而论」,七宝池中的莲花应该是依报。若说它是依报,「但一一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花中放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三十六百千不是数字,是表法的,代表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表这个意思,表圆满。「可见佛从花现,故云花外无佛」,不能说它是依报。如果说它是因,但此乃如来果德之成就,它不是因。宝池当中莲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它是果上所现出来的。不能说它是依报。「若说是正报,经中说花有百千亿叶」,明明是说花说叶,「而非佛身」,所以你不能说它是正。「若说是因,但此乃如来果德之成就」,它不是因。你说它是果,「然此花是十方世界所生之物」,十方世界有一个众生念佛,它就生一朵花。「不待行人果觉功圆」,只要心里头念,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我想往生,七宝池中就有一朵花,不但有花,花上还有名字,绝对不会搞错。我们往生时候到了,佛就是带著这一朵莲花,手上拿著这一朵莲花来迎接你。这个花是你自己念出来的,你念佛的功夫深,这花就很大;念佛的功夫浅,这花就小,不可思议!从这些经文上我们就明白,这个世间事情哪一桩是真的?念佛莲花大小是真的,真带得去!这个世间其他一切法带不走,这不能不知道。带不走的就随便一点,马虎一点,不去计较,不放在心上,带得走的要非常认真。我们念一声佛号,就等於给莲花加了一滴水,我每天拼命去念,这个花就愈养愈大,佛看到欢喜,真精进;同伴看到欢喜,给他们很大的鼓励。这才是我们真正该做的,应该要干的。

  这下面说,「若说是主,则能含十方三世无量慧,含摄一切,其伴甚多」,不能说它是主。「若言是伴,则心外无法,唯是如来正觉。极乐之依正主伴一切一切,唯是阿弥陀如来自心所现。欲说是一法,但一花中有无量光,其中出生无量法;若说是无量,则只是一句名号。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所以说此乃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只有在极乐世界这才能看见。「亦不可安名」,它没有名字,勉强给它安个名叫奇特法,这是本经上释迦牟尼佛说它这个名字是「奇特法」。「今日世尊欲宣弥陀弘愿一乘」,一乘就是成佛之法。通常成佛是有阶级的,像在学校读书,你要拿博士学位,你得念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你才能拿到,这是通途法门。极乐世界这个法门不需要小学、中学、大学,不需要,任何一个人直捷到他那里都拿到最高的学位,这就是奇特法,而且是真拿到,不是假的。这就是弥陀弘愿一乘,它不是三乘,不是二乘。

  「住於弥陀之所住,佛佛相念」,这个住是什么?心上真有。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心里头完全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杂念,讲出这一部经。我们接受要用清净心去接受,心里头也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别无杂念,世尊讲的话我们就能听懂。阿难结集出经典,我们今天展开经卷我们能看得懂,原因在此地。你心不是阿弥陀佛的心,你怎么能说得出阿弥陀佛的法?心不是弥陀的心,你怎么能看得懂阿弥陀佛所说的经?总得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最奇特之法是住於弥陀之所住,佛佛相念。释迦念弥陀,弥陀念释迦,叫佛佛相念。「故曰住奇特法」,弥陀、我心本是一体,说法如是,闻法亦如是,这就是住奇特法。

  下面一段说,『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最胜之道」就是一句名号,这要特别提出来,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法里头最胜之道,你不念弥陀,你念谁?「佛所住者,《净影疏》曰:住佛住者,涅盘常果,诸佛同住」。涅盘就是前面所说的真实之际,就是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性体,自性本体,惠能大师所说的自性,这是佛所住。「今日世雄」,世雄是指释迦牟尼佛,「住彼所住,住大涅盘,能起化用」。住彼所住,彼是指诸佛,一切诸佛之所住就是大涅盘,就是真实之际,所以能起教化众生的大用。

  「《会疏》曰:佛所住,不二乘菩萨所能及,唯佛与佛住之」。这住在哪里?我们讲白一点,不起心、不动念是住佛之所住。二乘、权教菩萨他还起心动念,阿罗汉、辟支佛只是放下执著,他还有分别;菩萨提升了一级,执著放下了,分别也放下了,但是他还有起心动念。唯有诸佛如来不起心、不动念。这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眼见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什么?这叫智慧。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如来大定,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样样明了,眼看得清楚,耳听得清楚,鼻之嗅、舌之尝、身之触样样清楚,这是自性本具智慧,如如不动是自性本定。慧,看一切万法皆是无常的。万法是什么?《般若经》上讲得很好,「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物质现象不可得,精神现象也不可得,连自然现象都不可得。从哪里来的?从一念不觉来的。一念不觉是假的,所发生的现象当然是假的。

  现在科学家不说一念不觉,他说波动,证明整个宇宙是一个波动的现象。这个波动现象科学家有时候也说脉动现象,我们人身上的脉搏,就是像脉搏这个现象一样。它要是不动,一切法就没有了。所以一切法没有一法是独立生存、是独立存在的,不可能。因为它存在的时间太短,只有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怎么能捉得住?所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这些现象,都是这些波动累积在一起,我们看到一个幻相,单独的我们见不到。所以世尊说所有现象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科学家发现意念,就是念头,突然蹦出来,立刻就消失掉,没有任何原因。科学家看这个现象就是佛在经上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说这桩事。所以佛所住的,菩萨、二乘做不到,唯佛与佛住之。

  「又佛说三乘随他教时,各住三乘法」,这说得好。凡夫心住在哪里?我们看现前我们社会的一般凡夫,他住在自私自利,住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住这里。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学了佛知道,全是假的。所以他这一生到最后是一场空。佛法说得好,「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凡夫一生到最后算总帐,是业,有善业、有恶业,你是善多还是恶多?善多感得的三善道果报,恶多感得的是三恶道果报,轮回里头无量劫来出不去。佛又告诉我们,出不了六道轮回,决定在恶道的时间长,在善道的时间短。我们细心想想佛这几句话,真的吗?我们从因果上去看,从早到晚,从星期天到星期六,太长了不要看,看一个星期的,大概还能记得,我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我的言语是好话多还是坏话多?我所做的事是善事多还是恶事多?你只要这样一反省就明白了。多的力量大,先牵著你去受报。如果恶念、恶行多,那就三恶道去了;善念善行多,三善道去了。

  现在这个社会,将来往生三善道的人很少很少,三恶道成批排队进去,不知道有多少!我们自己细心去想想,那排队里头有没有我的分?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念佛的人得真念才能往生,不是真念不能往生。真念一定是净念相继,一个念头接著一个念头,不允许杂念掺杂进来。佛在经上讲的标准,「不容毫分不善夹杂」,那讲得很严格,一毫一分夹杂在里面,都把我们的净念破坏了。我们很难得,佛菩萨慈悲,在经教里头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勉励我们、警策我们,我们离开经教,谁来给我们说这些?没人讲了。没有人讲,长期下去肯定堕落。堕落,自己不知道,自自然然堕落。就像此地佛说三乘人,「随他教时,各住三乘法」。人各自住自己喜爱之法,贪财的人天天心里只有财,贪色的人心里天天只有色,随其所好,自然感他的业报。今天释迦牟尼佛住佛所住,所以经上说住佛所住。

  「今佛所说,是佛果觉」,经上所讲的都是佛果地上的境界,「故住於诸佛自之所住」。我们这些年来提出了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诸佛自之所住,我们能把心住在这上,就是住佛所住。「而流出此殊胜妙法」,念佛成佛之奇特妙法,真是奇特!你看看,烦恼不要断,自己没有了;业障不要去消,也没有了。怎么会没有?自己一心专注忆佛念佛,这是自己的功德,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这两个力量让你无始劫来的烦恼自然没了,无始劫到今天的业障也没有了,真是奇特妙极!有没有道理?有,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原理。我今天一心就想阿弥陀佛,别的都不想,不想就没有了,想的就现前,念念是佛,阿弥陀佛现前,其他一切法没了。这是理,理上讲得通,事上当然就有可能。这个道理我们要掌握住,在这一生当中得真实利益。所以从佛自之所住流出殊胜妙法,念佛成佛,奇特的妙法。「以为众生之因心」。

  「又《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甄解》的原文。念佛三昧、大寂定、大涅盘,这些字我们都不好懂。普等这两个字我们容易懂,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我们认真去学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还源观》上讲的三种周遍的第三种,「含容空有」,含是包含,空是虚空。你的心量多大?我的心量包虚空。容也是包容,包容万有,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我统统包容。为什么?是我自性变现出来的。我在这里头不分彼此、平等对待,这就对了,这就是你自己真心流露,这就是住佛所住。大乘教里常说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这个意思。「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没有不念阿弥陀佛的。「故云佛所住。今佛为说念佛法门,住念佛三昧。《甄解》之说,更切经旨」,他说得好。

  下面,「导师」,经上讲的「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住佛所住,接著就是导师之行。「导师者,指引导他人入於佛道者」,这才能称导师。「《十住断结经》曰: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你要带领一切众生,要把正道指示给他,正道是什么?成佛之道,回归自性之道。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话来讲,帮助一切众生回归本性之道,本性是善。《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能够帮助人、引导人回归本性,这个人是导师,标准在此地。「《华首经》曰: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无生死就是回归自性,回归自性生死就没有了。「《佛报恩经》曰: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盘径」,径是道路,通往涅盘的这条道路叫涅盘径。「使得无为常乐故」,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涅盘径的大门,进入极乐世界就进入大涅盘,你决定可以证得。「无为指无为法」,法尔如是。「常乐指常乐我净」,自性本具,常乐我净这四净德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我们迷了自性,这四德失掉了。常是不生不灭,你看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一切法无常」,无常就是有生有灭,它不是真的;常是真的,常是不生不灭,乐是离一切苦,我是自在、主宰,净是清净不染。

  「又《甄解》曰:导师行者,即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这话说得好!我们要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平等接引。五逆十恶接不接引?接引,四十八愿里头有,唯除毁谤正法。这句话古德有很多解释,善导大师解释得就非常好。传说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阿弥陀佛说,五逆十恶、毁谤正法,只要他最后那一口气还没断,肯回头、肯忏悔、肯认错,阿弥陀佛还是接引他。慈悲到极处!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造作五逆十恶、毁谤正法,他有没有佛性?有。他是不是佛?他是佛。是佛就得帮助他成佛,怎么可以不要他?所以善导讲,阿弥陀佛说这句话,是希望人不要造这个重罪,五逆十恶、毁谤佛法罪太重了,别干这个事情,是这个意思。不是弥陀不摄受,弥陀摄受,不得了!

  「大导师者,即弥陀世尊,以本愿引摄五乘」。五乘就把一切众生统统包含尽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上到等觉菩萨,下到阿鼻地狱众生,弥陀心量大,统统包容,平等摄受。只要你具足三个条件,真信,信有西方净土、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真的,接引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一点都不假。「故今本师演说本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演说这部《无量寿经》,「正是住弥陀之所行也」,住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所行,帮助阿弥陀佛接引大众。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把西方极乐世界详细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发心,现在人说移民,移民到极乐世界,在那个地方圆满成就。

  「最胜之道。《净影疏》曰:无上菩提,是最胜道。又《会疏》释曰:於一切世出世中无有伦匹」,在一切世出世间没有法子跟它相比的,这是最胜道。「《甄解》曰:最胜道者,念佛往生一道」,这说得干净俐落。为什么?「於一切方便中,无上最胜故」。还有比这更方便的吗?不需要断烦恼,不需要消业障,纵然干了五逆十恶,忏悔改过,真能往生,找不到比这个再殊胜的,找不到了。我们在这一生遇到,你说这个多难得!这个东西真的就像中第一特奖一样,亿万人中只有一个中,这我们多幸运!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无量劫来稀有难逢,我们逢到了。这一生要忽略了,那就真的对不起自己,真的错了!你一生干别的错事都是小错,没什么了不起;这一桩事情疏忽了,你真叫大错。

  「又最胜道者解脱德」,这也是《甄解》里头说的。「《涅盘经》云:无上上,真解脱。故无上上,即最胜义」,跟这个经上讲「最胜道者」,《涅盘经》上「无上上」,还是这个意思。「《甄解》之两说,互为表里。因念佛即无上上最胜之道,往生必证涅盘也」。换句话说,往生你就是成佛了。「又正当念佛时,心作心是」,《观经》上说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你本来是佛;是心作佛,我现在要回头,我要作佛。「当下即是,即无上上解脱时也」,作佛的时间、作佛的处所不远,就在当前这一念。「今日释尊将演弥陀之妙法,故住於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所行,念弥陀之所念,故云住诸佛所住最胜之道」,就说的这个意思。我们今天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学习《无量寿经》,就是真正住弥陀之所住,行弥陀之所行,念弥陀之所念,就是经上讲的「住诸佛所住最胜之道」,我们就落实了。这两句经文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变成我们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时、一切处不离这个就对了。下面一科「念佛功德」,请看经文: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

  这是阿难尊者请法,也是一段很重要的心念。为什么今天世尊放光现瑞殊胜微妙乃尔,像这样子的,从来没有见过的?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去』是过去,『来』是未来,『现在』,这是讲三世,三世诸佛『相念』,诸佛「相念」里面互相念佛。实实在在说,一切诸佛没有不念阿弥陀佛的,阿弥陀佛也念一切佛,这是诸佛相念真正的意思。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细心去观察,的确只有阿弥陀佛真正称得上究竟圆满佛。其他的诸佛当然也究竟圆满,但是阿弥陀佛比起三世诸佛更究竟、更圆满。从什么地方体现出?从普度众生,这样简单、这样方便、这样稳当快速帮助人成就,是一切诸佛所说法里头没有的。因为通途都要断烦恼、都要消业障,哪有不断烦恼、不消业障成就的?没这个道理。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没有教人消业障、断烦恼?有,不是没有,他的方法太妙了,他就教你一心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你的烦恼就会断,你的业障就会消。什么原因?是阿弥陀佛将他四十八愿五劫修行,极乐世界成就到今天十劫,经上讲的十劫,这个十劫接引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到极乐世界修行都成佛了,这功德多大!本愿的功德,自己五劫修行的功德,十大劫度化众生的功德,这三种无量功德回向给你、加持给你,让你无量劫的烦恼习气、一切业障自然都化解。这不是偶然的事情,这个阿弥陀佛能做到,别的佛想做还做不到。但是佛佛道同,一切诸佛如来会下,像我们这是释迦如来会下,有这样的根性,跟弥陀有缘,佛都劝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成就,让我们这些人带业往生,业障自然化解。到极乐世界业障就没有了,真正不可思议!这法门到哪里去找?找不到。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要抓住,决定不能把这个机会错过。这讲诸佛相念。

  「《嘉祥疏》曰:去来现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诸佛皆有化众生之念」。这个不是假的,一切诸佛都曾经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都有这个愿。度众生方法善巧到极,无过於阿弥陀佛。所以一切诸佛,只要根性跟阿弥陀佛相应的众生,统统把他送到极乐世界,送到阿弥陀佛那里成就。阿弥陀佛那里好像是一个学校,诸佛如来都把他的后裔送到那里去成就,那不是造就,是成就。这句话「诸佛皆有化众生之念」,诸佛本来是一体,诸佛都证得,既然是一体,决定是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佛佛相念。「《甄解》曰:去来现(这是三世)佛等,举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这个话讲得好,阿难说的这个话,想必现在释迦牟尼佛也在念诸佛,所以才现这样殊特的相好,放光现瑞。

  「又《合赞》曰:我以三世诸佛相念,类知得无今佛亦念诸佛?然今超过诸佛,现此奇相,有何故耶?」这都是祖师大德们在揣摩阿难说这个话的用意,想得都不错,确实是这个样子。「经云:威神显耀,光瑞殊妙,表所现色相,光颜巍巍,威神难测,放光现瑞,殊胜绝妙,十方宝刹映现光中,是故《合赞》称为,超过诸佛」。因为阿难看到了,在佛光中看到了。《还源观》上讲的三种周遍,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都在世尊所放光明当中见到。所以《合赞》说超过诸佛。

  「阿难因现睹光瑞」,现是现前,佛放光他在场,他亲眼看到的。「前所未见」,阿难是世尊的侍者,佛讲经说法,大乘经几乎都放光,阿难常见。这次放的光非常奇特,阿难从来没有看见过,所以才有这些问题、这些疑问。「欢喜庆幸」,机会难得遇到。「复自思维,今日世尊现希有之光明,显难睹之瑞相」,今天的瑞相不容易看到。「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住奇特之法」,换句话说,一定要说无比殊胜微妙的大法。「此定此法即是念佛三昧」,念同佛;「导师之行」,行同佛;「最胜之道」,度生之法同佛。「盖以三世如来佛佛相念,故推计释尊今时必正念佛,但未知所念何佛」。所以阿难猜想得不错,世尊肯定念佛。念佛,佛也念他,得佛力的加持,现无比殊胜的瑞相。所以问,「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世尊今天所念的是过去、未来的诸佛?「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还是现在(不是我们娑婆世界)他方世界诸佛?「若不是念佛者,何故今日佛之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这解释,「威者,勇猛也。神者,不可测度也。显耀者,光丽也。佛光中映现庄严之十方宝刹,妙显《华严》不可思议之玄门,所现光瑞,殊妙绝伦」。这是阿难请法赞叹的意思,都在这里显示明白。下面正式「请说」,就一句:

  【愿为宣说。】

  这阿难请法。有启请,佛当然会为大家宣说。我们看下文,「赞请许说」,这科判,这里头分四段。第一个是「成佛机熟」,看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这要紧。这里分三段,第一段是「佛赞问义」,你问得太好了!

  【於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

  你问得太好了,『善哉善哉』就是太好太好了!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右段为本师答问之语。善者,好也。善哉,称赞之辞也。《智度论》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非常欢喜,说了两个善哉善哉,就是太好了、太好了!「净影师谓阿难所问,称机」,就是现在在会的大众,佛如果介绍这个法门,大家会相信、能理解、肯发心,这是机缘成熟。「当法」,佛要想宣扬这个法门,这些人正是可以接受的。「合时」,又合时节因缘。称机、当法、合时,那佛当然欢喜。「《甄解》谓:所问称可佛心故」,佛就是想说这个法门,这一问,佛真是称心如意,宣扬微妙大法。

  「以下即如来自释其赞叹之故」,佛为什么赞叹阿难?『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哀愍」是悲心,大悲,众生太苦了,在六道轮回。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苦到极处,中国、外国历史从来没有过的,灾难这么多也是从来没有过的。现在不再隐讳了,许多场合当中大家都公开的来讨论这个事情,灾难太多,没有办法,不能不承认。这个问题怎么能解决?阿难问得真好。所以「哀愍」,大悲心,拔苦心切,希望众生离苦得乐,「利乐,慈心与乐」。悲,希望众生离苦;慈,希望众生得乐。「佛赞阿难,汝今愿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乃能问如是之义」,你问得好。「微妙者,法体幽玄故曰微」,这是讲的这部经,法就是这部经,这部经的经体是真实之际,是一切众生的本性,幽玄,这叫微。不可思议这叫妙。「盖以法之本体幽深玄妙,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名曰微妙」,你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底下一段是用比喻来说,你所问的无比的殊胜:

  【汝今斯问。胜於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

  你这一问功德可大!为什么?众生得的利益大,你的功德就大;众生得的利益久远,它影响久远,你的功德更大。这个法门跟一切法门不一样。佛法消灭不是突然的,是逐渐逐渐慢慢的没有人学,自然就灭掉了。《大藏经》摆在那里那么多,没人学,法就灭了,不是没有;没有人讲演,没有人学习,法就灭了。往后在这个世间流通最盛行的就是这个法,其他的法逐渐逐渐没落,学的人愈来愈少,这个法门学的人会愈来愈多。我们相信末法再过一千年之后,大概全是这个法,其他全没有了。阿难这一问功德可就大!末法一万年,这一万年人能得度,就靠这个法门。所以他这一问,真的超过供养一四天下的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你看上面是供圣人,下面是度凡夫,功德百千万倍,不能比。

  我们把念老的注解(好懂)念一遍,「汝今斯问」,这佛说,汝是阿难,你今天这一问。这一句一直到这一段的末尾,都是表阿难此问的功德。「一天下,乃四天下之一」,这个地方四天下之一,就是指的地球,我们今天讲全世界。「即住於须弥山四方之四大洲:一南瞻部洲(即地球)。二东胜神洲。三西牛货洲。四北郁单洲。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佛言,阿难此问之功德,胜於供养一大洲之阿罗汉」,我们今天讲全世界,全世界的阿罗汉、辟支佛。这个问的功德超过供养,超过「多劫布施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虫类,百千万倍」。布施累劫,劫是时间,很长的时间。《智度论》上说,四十里的石头山,有长寿人,每一百年来一次,用他身上穿的细软的衣服在这个石头上拂拭,把这块石头都磨干净了,「而劫未尽」,这个劫的时间多长,四十里的一块石头。这是来形容时间之长不可思议。「蜎者小虫,蜎飞,能飞之小虫」。「蠕动」,这是爬虫,小爬虫。这是说对上供养阿罗汉、辟支佛,对下布施累劫六道众生,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代表这六道众生,功德百千万倍。这是问法的功德,请问的功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