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六集) 2011/1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5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二百七十八面倒数第三行: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这是第二段,「叹德标名」,这两句是赞叹与会菩萨的大德。佛说经教学,当年在世没有课本,也没有讲义。经本的来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将佛所说的记录下来,留传给后世。佛在前面列了一个规矩,就是六种成就,六种成就的目的是为了证信,让当时、让后世对佛所说的经不至於怀疑,能够诚信。所以一开端是「如是我闻」。「如是」是信成就,这两个字的意思说之不尽,《大智度论》里头解释「如是」两个字,四卷经文那么长。这两个字代表什么?用现在的话说,代表真理、事实真相。佛所讲经的依据,凭什么讲的?依靠什么讲的?依靠事实真相,这大家才能相信。所以经文不是天神降临的,也不是自己的知见,不是的。佛说的是宇宙万法的真相,用现在的话说,哲学里面称之为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这是佛讲经的依据,我们就能相信了。
第二个是闻成就。结集经藏的时候,复讲是阿难尊者,所以这个「我」是阿难自称,「我闻」,我亲自听佛说的。「如是」也指这部经,这部经是我亲自听佛讲的,我们可以相信。在什么时候讲的?这「一时」。今天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实的,所以「一时」说得是最好,机感相应的时候,老师跟学生师资道合,缘成熟的时候。在佛法里面讲,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的一时,这个缘成熟了。然后在什么地方讲的?讲经的处所。再就是听众,有哪些听众?这个记载就很确实了,像开会记录一样。序分里面主要是讲这几桩事情,其目的无非是教我们对这部经有信心、不怀疑,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功德利益。如是也就是自性,用佛法的名词来说,佛所说的一切法是自性的流露。而自性,我们众生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个自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大乘到最后,肯定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
佛,众生觉悟就叫佛,不觉悟就叫众生,实际上,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说得好!所以教学,第一堂课就把教学主要的宗旨说出来,传授给学生。中国,古老的中国,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之前,老祖宗教人,跟佛的想法、看法几乎完全相同。中国老祖宗教儿童,私塾的儿童,像现在的小学生,首先就告诉他,你看《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真实的,不是假的,人性确实是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赞美的词,也就是人本来是圣人、本来是贤人。佛教里面称佛,就是我们中国人称圣人,称菩萨就是贤人。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菩萨,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没人教!没人教,随著风俗去转,这问题就大了。所以,「苟不教,性乃迁」,我们的习性跟本性愈来愈远。现前这个社会人心,跟本性可以说是一百八十度相背,所以灾难现前。社会混乱,灾难现前,我们知道原因之所在。灾难能不能挽救?能,没有不能挽救的灾难,问题是,问题大家要觉悟才行。觉悟的人毕竟是少数,可是大多数人要能接受、要听,问题才能解决。
美国布莱登博士,这是在前年八月,是不是?在悉尼(雪梨)开会,是去年是前年?去年,去年八月在悉尼(雪梨)开会他做的报告。他要求我们全世界的人,这是个大好的转机,我们在灾难之前真能够觉悟,从今之后断恶修善,他叫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社会可以再回到和谐,地球上的灾难可以化解。这个话是对的,在佛经上也是这么说的,我们中国老祖宗也是这么说的。可是现在没有人相信,这就问题严重了,没有人肯做。我们是少数人,少数人做,自己得利益,自度而后才能度他,我们也是全心全力希望帮助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我常常讲,两种人可以救世界,也可以毁灭世界,一种是国家领导人,一种是媒体的主持人。媒体负责社会教育,影响太大了!
中国在过去帝王时代,儒释道的教育,儒家教育由行政单位来推动。国家有体制,就是礼部尚书,他负责任,礼部尚书就是现在的教育部长。佛教育跟道的教育是皇上他亲自管的,所以佛和道的教育效果超过了儒家,就是佛跟道的教育。皇上抓!大家对皇上尊敬,听皇上的话。所以佛教的寺庙到处都有,道教的道观也是到处都有,皇上抓的。到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儒释道的教育统统疏忽了,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这我们很清楚、很明了。佛法再要兴起,不能不教学,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放假。如果放假,这是大事,经典上应该有记载,没有记载,天天讲,乐此不疲。今天宗教问题出来了,它不讲经,不研究了,不去学习了,光是做祈祷,我们经忏佛事是属於祈祷。祈祷不能说没有效果,它治标不治本。治本,要人心改变,那叫治本,祈祷能暂时产生一点效果,它不是根本办法。所以讲堂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句,我们的科题上标的是「叹德标名」,这两句是属於叹德。『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上二句,赞诸大比丘之德」,德从哪里看?从神通看。「一切,乃该罗事物之称」,一切是普的意思。一切大圣,包括在会的这些大比丘、菩萨们,这是赞叹之辞。「《嘉祥疏》云:游心空理,隐显难测,故称圣人」。这是给圣人做了个定义,什么叫圣人?游心,这就是我们心中所存的。心里有什么?现在这个社会,人心所游的是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是这些东西。真正有学问、有德行,他不要这些东西,为什么?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空、理是真的,这个空字很难懂,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是有,就是经文一开端「如是」这两个字,如是确实是空理。为什么说空?大乘经上佛常说,万法皆空。《大般若经》六百卷,这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说最主要的一个科目。这个大单元佛讲了二十二年,一生教学四十九年,几乎占一半的时间,这就是佛当时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科目。这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是假的,空是真的。
真假定义是什么?佛有个标准,凡是无常,变幻无常的都是假的,永恒不变就是真的。永恒不变是什么?法性、自性、真如,这些东西,这个永恒不变。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这是不变的,会变的都不是真的。现代科学家发现了,整个宇宙都在变化,宇宙好比是弹琴的弦,这就是弦的定律,统统都是动的。物质现象被普朗克发现了,这个人是爱因斯坦的老师,一生研究一个问题,物质到底是什么。根据他的研究,把物质给它分裂,从分子分裂为原子,分裂为电子,分裂为粒子,现在讲夸克,又讲到量子,还讲到中微子,中微子多大?一百亿个中微子等於一个电子。电子我们眼睛看不见,是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大概就是佛经上所讲的极微之微,没有比这个更小的。我们对科学家很佩服,他看到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怎么回事情?它不断在变化,非常不稳定。佛经上讲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也被科学家发现了。发现物质现象它的基础是念头、意念,换句话说,没有意念就没有物质现象,意念是物质现象的基础。那换句话说,物质根本就不存在。
物质为什么有这么多种?有固体、有液体、有气体,甚至於还有光、电磁,这是波动频率不一样。频率慢的就变成固体,快一点的变成液体,再快的就变成电磁波、变成光,这统统是物质现象,这么回事情,搞清楚了。跟大乘教里面佛讲的阿赖耶是完全相同的。阿赖耶的业相,现在科学称它作能量,它从哪里来的?这个地方讲空理,它从空理来的。空理是自性。惠能大师明心见性了,给我们做了个报告,自性是什么样子。他的报告很简单,二十个字,那是他的毕业论文。第一句话说「本自清净」,自性本自清净,一丝毫没有染污。我们现在?我们现在也没染污,无论你是在人道,或者是在三途,你变成饿鬼、畜生、地狱,你的自性没染污。染污是什么?染污是意识,阿赖耶识染污。阿赖耶是妄心,妄心有染污,真心没染污,所以真心它是真的。第二句话他说「本不生灭」,真心没有生灭,妄心有生灭。阿赖耶有生灭,迷的时候它出来,圆满觉悟之后,阿赖耶没有了,回归自性,这叫空理。现相,阿赖耶的业相是自然现象,这是能量。从能量变成信息,科学叫信息,佛法里面讲受、想、行、识,就是科学家讲的信息,变成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阿赖耶的见分。从这个东西里面变成了物质现象,阿赖耶的相分。
我们得到科学的帮助,如果没有科学帮助,我们对於阿赖耶的三细相总是半信半疑。除非真正觉悟,不是真正觉悟的话,决定是半信半疑,换句话说,你得不到受用,你还是造业。科学的报告把我们这个怀疑断掉了,释迦牟尼佛讲这个东西三千年前,三千年后科学家把它证明了,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就是所有一切物质现象、自然现象都是从心想生的,心想就是念头,意念。今天科学家开发了,知道意念有不可思议的能量,这个能量可以改变自己身心,可以改变星球,这么大的力量。能改变星球,当然地球上的灾难都可以改变,只要我们意志集中,这个话佛也说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佛经上都有。你把心集中在一点,什么事都能办,那个能量就非常大。集中在一心那就是定,禅定,禅定里面生智慧,智慧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
这句话说「游心空理」,我们就晓得这些与会的大圣都是明心见性的人,游心空理是明心见性。「隐显难测」,他显示出来的现相,我们能见到、能接触到,他隐藏的那种智慧、德能我们不知道,他应用自在。隐显没有意思,隐显为的是什么?感应。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称为圣人。「神通已达」,他已经得到了。下面,这部注解是集注,集经论、集古来祖师大德一共有一百九十三种资料。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真实智慧,不是他自己解释的,引经据典来给我们解释,我们不能不服,这佛说的、祖师大德说的,都是些开悟的人。「初果已上,悉名圣者」,这佛经上讲的,初果是佛教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叫圣人。他等於《华严经》上所说的十信菩萨初信位,十信有十个阶级,好比小学一年级,都称圣人。为什么?他已经开始觉悟了,虽然觉悟得不多,这样的觉悟没有出六道轮回,决定不堕三恶道,叫位不退。证得这个果位,他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决定证阿罗汉果;不管有没有佛在世,肯定他证阿罗汉果,证阿罗汉,就离开六道轮回。所以,他只有往上提升,他不会堕落。但是也有降的时候,有升有降,他不会降到三恶道,他的底限是人道。所以这称为圣人。
「以究大阿罗汉」,从初果往上不断的提升,要提升到大阿罗汉,这位子就高了。大阿罗汉是十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这十个位次都称大阿罗汉,有时候包括等觉,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个阶级最高的十一个阶级,称大阿罗汉。阿罗汉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学,也就是说他所学的东西都学圆满了,有这个意思。「故名大圣。亦可虽外现声闻,内秘菩萨之行,故名大圣」。在释迦牟尼佛这个大会当中,他的身分是阿罗汉,出家的比丘,实际上?实际上他们是菩萨、大菩萨。佛弟子当中,出家的有,在家的也有,有不少都已经成佛了。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示现度化众生,他们跟释迦牟尼佛有缘,跟这个地方的众生也有缘,所以他自自然然应化到这里,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学,做为影响众。很多,像舍利弗、目犍连都是,都是早就成佛了,这叫「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就好像唱一台戏一样,佛是主角,他还要配角,没有配角这个戏唱不成功。谁来配?诸佛如来,跟他同等地位,来做配角,这个戏才演得好,才演得精彩。目的都是为了观众,观众是六道凡夫,来度他们。
「《净影疏》曰」,这是隋朝慧远法师的注解,「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一德胜名大,会正为圣」。这是解释大圣两个字的意思,地位高、名气大。像文殊、普贤,等觉菩萨,这地位高,没有人不知道,大家对他都非常尊敬,这是名大。声闻弟子当中,舍利弗、目犍连,这也是位高名大。德胜,德是他的德行,当然里面有智慧,没有智慧哪来的德行?所以德行,行是行为,思想、言语、造作,这叫行为。有智慧的人,他的思想、言行全是正直的,没有邪曲,所以称为圣人。没有智慧,我们的思想、言行肯定错误很多。
智慧从哪里得来?自性里头本有,不是外头来的。但是如果迷失了自性,我们这个性德就不能现前,用不上!生活上用不上,工作上用不上,处事待人接物都用不上,全都用错了,这个事情就麻烦了。现在这个社会上普遍都是这样的。古时候比我们现在好,好在什么地方?好在教育,它跟自性相应。「性相近,习相远」,习性跟本性拉得愈来愈近,这就是圣贤教育。今天的教育已经没有与自性相应的教育,所谓科学、技术的教育,科技教育好像小朋友游戏,与性德相违背。自性里头没有贪瞋痴慢疑,这个我们要知道,贪瞋痴慢疑是阿赖耶妄心里的东西,自性里头没有。自性里面没有杀盗淫妄,自性里面没有怨恨恼怒。佛陀的教育,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
中国这个族群,自古以来教学的目的都是以圣人、贤人为目标,所谓读书志在圣贤,与升官发财、名闻利养不相干。那些是随顺机缘,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有这个机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服务;没有这个机会,独善其身。独善其身,一定是提升自己的境界,办班教学,教化众生,他乐在其中。孔子所谓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是快乐。教学的快乐知道的人不多,他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他不懂。从前老师有教学的快乐,现在当老师没有了。你说以前学生对老师多尊敬,比尊敬父母还要尊敬,老师看到学生很安慰,现在学生恭敬心没有了。中国自古以来,师徒如父子,比父母还亲,老师真教你。为什么?中国古时候的家庭,所以中国这个社会,确实在整个地球上很少有的,它重视教育。谁教?家教,中国古时候的家庭是大家庭。中国人有祠堂,祠堂是纪念祖宗的,世世代代相传的;家谱是你家庭的历史,你从哪里来的,你祖先一代一代追上去。
我们的家谱可以追到五千多年,大概五千五百年,伏羲氏。那个时候没有文字,中国文字发明到现在四千五百年,五千五百年,往上去一千年没有文字。没有文字不能说没有文化,它有文化。所以孔夫子,我们很尊重他,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是真好,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也就是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他所学的、所教的、所传的全是过去圣人流传下来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国人对老师的尊敬超过父母,所以老师全心全力在教导,把人教好了。而教学的目的,确确实实都是帮助你成为圣人、贤人、君子,这等於是三个学位。佛教教学也有三个学位,佛陀、菩萨、阿罗汉,三个学位,这非常非常难得。
古时候的家庭大家族,人丁不兴旺的,也有二百多人;人丁兴旺的,五百多人左右;兴旺到极处的,有一家我忘记了,超过一千人,这个家族。这么大的一个团体,它要是没有规矩、没有道德,它就家破人亡。我们今天家破人亡,中日战争我们最大的损失,就是家没有了。在战前,中国还有家,兄弟七、八个不分家的,都住在一起。你看现在中国农村里面,那个是王村,那个是张村,那就是一家人。所以中国的家庭是社会组织,是社会的形态,没有教育是决定不行的。家庭要和睦,家庭要健康,家庭要有发展,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请老师,家庭要办家学,私塾,私塾是什么?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学校。我这一家人的小孩,从六、七岁这是可以上学读书了,到十几岁,求学的这个时代。所以中国的教育是家庭负责,国家辅导。
国家设的有考试,考取人才。你们学完之后,可以参加考试。考试等於说给你学位,县考的学位是秀才,这最低的学位,省考的是举人,殿试的,就是皇上他主持这个考试叫进士。进士相当於现在博士学位,举人相当於硕士学位,秀才是学士学位,这就有学位。有学位不错,国家供养你,你虽然没有做官,国家补贴你的生活,让你好好读书,你的生活没有顾虑。国家给你是食物,不是钱财,大概你看《了凡四训》就看到了。袁了凡是个秀才,每年供给的米,大概有九十多石,足够了,足够养家。他考试,地位愈高,收入就愈多,国家给的。国家培养人才,希望什么?希望你从政,为政府服务。所以,了凡先生做到最高的职位是宝坻县的知县,这个县是大县,归皇上管的,就等於说直辖的一个县分,这个地位很高。
礼请老师,家学礼请老师,全族的人对老师都恭敬。老师请来,开学这一天,家长大概都是祖父、曾祖父这一辈,他们的经验丰富,见识很广,知道哪些读书人真有学问、有德行,聘请他来担任家学的老师。请他的礼节非常隆重,家族应该是父亲、祖父、曾祖父,在典礼的时候都要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这个大礼,跟见皇帝没有两样。家长对老师这样的尊敬,学生敢不听话吗?不敢不听话。老师受人家家长,我们中国人讲祖宗三代,真是三代,不是假的,都那样恭敬你,你要不认真教,你怎么对得起人家?对不起!所以非常认真教学。有的时候在私塾教,教十几年、二十年。这是家学。
所以中国的家,有家道、有家规,《弟子规》是共同的家规,因为家庭经营的事业不一样,还有不同的条规。《弟子规》是选共同的,里面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必须要做到,全家人都要做到。所以人都被家教好了,真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好人做好事。现在这种教育没有了,社会乱了。中国古人说,「家不齐,社会乱了;子不教,人心坏了」,现在社会真是这样的。现在学校很多,教学的宗旨偏了,从前教学是读书志在圣贤,现在学校读书,志在赚钱,这大不一样了!志在赚钱,肯定增长贪瞋痴慢,从前志在圣贤,肯定没有贪瞋痴慢,你看教育关系多大。
《三字经》上的话我们要多念几遍,「苟不教,性乃迁」,而「教之道,贵以专」,这是老祖宗千万年的经验!现在大家不相信了,什么都要学,好像是广学多闻,多才多艺,其实错了。他所学的是知识,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肯定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多半没有智慧。智慧能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性,有些它确实它不能解决,有局限性,而且后遗症很多。所以中国教学,自古以来,它的目的是在德行。德行从哪里来的?德行从智慧来的,人有智慧,就有品德;没有智慧,品德就很难讲。智慧与读书多少没关系,中国唐朝惠能大师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有智慧,心地一定跟清净平等觉相应。没有智慧的人,心里头不会清净,心是染污的;心是有高下,就是有傲慢;有迷惑,没有智慧,有迷惑。佛家讲迷邪染,迷失了自性,邪知邪见。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贪瞋痴慢全是染污,怎么会好?今天这种负面的教育变成了主流,是个非常强大的主流,真的像大海啸一样。所以「空理」两个字就重要了,那是真理,「会合正道曰圣」。
我们再看下面。「或从位而言,初果以上称圣。唯回小向大,行菩萨道,直趣佛果者,或大权示现者,方名大圣」。这是大乘经,在这一会里面,确实有小乘初果以上的,但是这些初果都是回小向大。他的志气高,并不以小乘为满足,以小乘为基础,契入大乘。好像读书一样,不以小学毕业为目标,小学毕业了读中学,中学毕业了读大学,这才称之为大阿罗汉,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要成佛的。你看行菩萨道,直趣佛果,这称之为大圣。「又净影曰: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为神异,故名曰神。无壅曰通」,没有障碍。「所谓身通」,他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与漏尽」,这是说身通,五种。「故知神为不测之义」,一般人无法想像,一般人看不到,「通为无碍之义」,他没有障碍。「达者,嘉祥曰:达者言证,证六通三明等是也」,这证得。可见他们不是解悟,他们是证悟。
「阿难当时,虽未得漏尽,但以当机,应须并列。」这是怕人怀疑,阿难在这个会上,他的地位是初果须陀洹,为什么也列入大乘?下面《净影疏》有解释,「阿难增上利根,虽居学地,而成无上胜妙功德,故曰大圣」。这是隋朝慧远大师他的说法,说得很有道理。这个经,上半部的当机者是阿难尊者,后半部的当机是弥勒菩萨,这两个人在这个法会里头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什么人能够接受,什么人能够学习,什么样人能够得利益。这两个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阿难的根性增上利根,所以他听佛说法,听一遍永远不会忘记,都能够复讲得出来。结集经藏完全靠阿难复讲。主持这个法会的是迦叶尊者,担任复讲是阿难。这括弧里说,「未得无学果位」,无学是阿罗汉,阿难没有证得阿罗汉,而成无上胜妙功德,传释迦牟尼佛的法。如果没有他复讲,我们后人就都没有福报。实际上,阿难也是大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佛法里头肯定、承认因果。所以像目犍连、舍利弗都是古佛再来,示现的是阿罗汉身,实际上是佛再来的。「是故阿难亦得名列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底下一段「标名」,分五个小段,第一个是「第一得度」。
【其名曰。尊者憍陈如。】
憍陈如尊者是第一个得度的。佛经上列的名字有表法的意思,也有代表这部经里面主要的内容,它有这个意思在里头。夏莲老会集,因为五种本子经文里头,所列的人有多有少不一样,他在这个里面只列了五个人,这五个人就可以把这部经里面的内容全部都代表了。第一个憍陈如,这是第一得度的,代表这部经,一切众生要是得到就是第一得度。我们看很多经典里面名字,很少把憍陈如摆在第一的。有列他,但是在后面,多半是舍利弗、目犍连,舍利弗代表智慧,目犍连代表神通。本经把这个放在第一,代表第一得度,你说这个经多重要。
我们看注解,「尊者,梵语阿梨耶」,翻译成中国称为「圣者、尊者」,梵语阿梨耶。尊者现在在社会上还有,说尊敬的某某人,加个尊敬的,那就是尊者的意思,这是对一般人的尊称。阿梨耶的意思多,「谓智德具尊者,乃阿罗汉之尊称」。有道德、有智慧,这才能称之为阿梨耶,所以他是四果罗汉,回小向大就称为大阿罗汉。「净影曰:有德可尊,故曰尊者。《会疏》曰:尊谓尊贵,有德可贵,故曰尊者。」我们讲尊敬的,现在讲尊敬的憍陈如。「憍陈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陈如,阿若是名,憍陈如是姓。译为华文是了本际、知本际,或作已知、无知。无知之义,非无所知,是知无之义」。他知道无知。了是明了,本际就是本性,换句话说,这个名词里头告诉我们,他已经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是法身菩萨。他在这个会里面示现阿罗汉,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他是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学的,身分做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像舞台上表演一样,他表演这个角色。这个姓里头有这么多意思。知本际,「知」跟「了」意思相近,都是明心见性。或者作已知,已经知道了;或者是无知,他知道万法皆空,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真的知道了,所以叫无知,他知道无。
「净影曰:阿之言无,若之言智」,阿弥陀佛,阿字都翻作无,弥陀翻作量,阿若憍陈如,阿若是他的名,憍陈如是他的姓。「证无成智,故曰无智。无,是一切诸法本性」,所以叫本际。这个无是空的意思,很难讲。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中生有;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空中也生有。所以佛法这个空跟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照这样解释就解错了。无是体,有是作用,因为自性,在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报告,它三种现象都没有,所以说它作无,说它是空。它没有物质现象,它也没有精神现象,连自然现象都没有,所以叫自性空。但是这个自性空它能生万法,所以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它能生万法,遇到缘它就生法。
什么缘?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这句话是对已经证果的阿罗汉、菩萨说的。要是严格的来说,那就是专对法身菩萨说的,感应道交。法身菩萨真正知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知道。知道他得受用,得什么受用?在一切万法当中,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妙用。你看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里头,四德第一个是「随缘妙用」。他能够随顺众生,里头如如不动,像释迦牟尼佛,这些在舞台上表演的菩萨、阿罗汉,全都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表演得很生动,表演得很活泼,表演的人如如不动,没有起心动念。他怎么表演得出来?他顺著众生,顺著众生的意思在表演,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所以他能现身说法。应现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这个应现不是他的意思,是众生。众生喜欢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随著众生心起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有应,感的人有起心动念,应的人没有。
这个话很难讲,这个意思很不容易体会。我们今天就用江本胜博士水实验那个,这是个比喻,不像,还是有差距。为什么?水是矿物,矿物它有心。现在科学家发现了,发现科学这个三百多年,二分法是错误的。把一切法分之为物理、心理,这叫二分法。怎么是错误的?现在才真正发现,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是一体,它不能分割。物质是心现的,如果没有意念,决定没有物质,所以普朗克说物质的基础是意念。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可是我们不懂,现在我们看到科学报告,搞清楚了,没有怀疑了,以前有怀疑。阿赖耶的三分,业相,业就是动,就是起心动念,从起心动念就产生了信息,就是阿赖耶的见分。见分要见,相分就跑出来了。古人都是这个说法,我们当初学也就这么学,学得这叫半信半疑。怎么见分要见,它就跑出来了,相分就出来了?很不好懂。
当我们看到《菩萨处胎经》,就是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这个对话太重要了。释迦牟尼佛提这个问题,心有所念,我们凡夫起了个念头,这个念头里面有多少个细念?所以念头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问有多少个细念,有多少个现相,就是物质现象,有多少精神现象,就是识。你看释迦牟尼问这么个问题。弥勒菩萨回答,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个细念,微细念头。「念念成形,行皆有识」,每个念头里都有物质现象,每个物质现象里头都有精神现象,就是受想行识。所以水有受想行识,任何物质都有受想行识。所以布莱登说整个宇宙就好像一个网一样,他有个报告,这本书叫《无量之网》,我看了三分之一,没看完。那就是科学描绘的阿赖耶,跟佛法说的是一样。
但是阿赖耶从哪里来的?不晓得。现在物质搞清楚了,这是精神现象,受想行识没搞清楚。受想行识他们的描绘说,突然蹦出来,立刻就没有了。这个佛经上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话被他们印证了。它从哪来?它从自性变现出来,这自性找不到。自性这桩事情,佛说了唯证方知,你要证得了你就知道了,你没有证得,你永远不会知道。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是执著。极限,佛说的极限,它有范围的,极限就是阿赖耶。佛讲的,今天的科学所发现的,那就是到阿赖耶了,它不能再突破,再突破他就成佛了。成佛不能用意识,就是不能用思考,思考是第六意识。因为它是妄心,妄心见不到真心,不用它就明白了。
几个人相信不用它就明白了?这在今天是难题。佛告诉我们,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放下执著就成佛了,彻底明白了。比科学家知道得还详细,你就有能力把宇宙的源起讲清楚。释迦牟尼佛讲清楚了,释迦牟尼佛这份报告我们没看到,听说。大龙菩萨把它收藏在龙宫里面,龙树菩萨见到了,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分量有多大?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部经放在地球上装不下。真讲清楚了,讲明白了。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我们真的想求,这个智慧是真实智慧,真实永远不变。这个智慧是每一个人统统都有的,一点都不稀奇,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要怎样把这个智慧透出来,我们得其受用?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佛讲得很清楚,放下执著,你成阿罗汉,六道里面的事情你全清楚了;放下分别,你是菩萨;再放下妄想,你成佛了。分别执著妄想统统放下,成佛了。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法身菩萨,你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都没有了。所以十法界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十法界。
他底下这两句话,「证无成智,故曰无智。无,是一切诸法本性」。无是什么意思?诸法本性没有现象,我们的六根缘不到。物质现象,我们前五根可以缘到,就是眼耳鼻舌身可以缘到。眼见色,鼻嗅香,舌尝味,耳听声音,身体接触外面物质现象,所以前五根能缘到物质现象。那精神现象,受想行识,第六意识、第七识可以缘到。它不是现象那就缘不到。自性三种现象都没有,不是物质现象,前五根缘不到;不是精神现象,第六、第七缘不到;连自然现象都没有,换句话说,阿赖耶都缘不到。所以佛说,世间人决定缘不到,他怎么会知道?用科学技术,还是我们六根所能缘到的;六根缘不到,科学技术再高明也没有办法。所以这个事情唯证方知,放下就得到了,放下就圆满了。人就是不肯放下,那你所知道的是有限的,你所知道的是知识。如果你证得的,那就是智慧,智慧自己得受用。得什么受用?一切放下,得大自在。知识放不下,智慧放下了,放下是德,放不下的是烦恼。所以这个东西不能执著,执著就变成烦恼,不执著它就是功德,无量功德。
「名为本际,於此本际知见明了,名了本际」。「憍陈如於世尊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时,首先悟道」,他是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阿罗汉果。所以《法华文句》里头说,「是释迦法中第一弟子」。「《增一阿含经.弟子品》中,佛称之为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这是释迦牟尼佛赞叹憍陈如的德能。你看这个人,宽是宽宏大量,能包容;仁是推己及人,他有爱心,能爱一切人物;博识,知识丰富。又能够懂得教化众生,劝化就是教化。还能够将养圣众,将是带领大众,养心、养道、养福、养慧,带领这些大众。而不失威仪,就是他非常守规矩,戒律威仪他都能做到。
「今经首列尊名」,这意思就深了,「正表能闻受此经法者,皆是第一弟子」。这是表法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意思。我们能闻受这部经,能接受这个方法,方法就是「信愿持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人就是世尊第一弟子,这个意思不能不懂。做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做阿弥陀佛的第一弟子,都是用憍陈如来表法。「本经《非是小乘品》」里头有这样一段经文,「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这是引经文来作证,前面所说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佛陀教育第一个目标,是要让学习的学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在一切经中,哪部经能达到这个目标?而且能令一切人都达到这个目标?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贤愚不肖,乃至於五逆十恶造地狱罪业,只要一念回头都能做到,这个人才叫第一弟子。要没有这样的功德就不能称为第一弟子。
现在这是末法时期,家不教子弟了,社会也不教伦理道德,也不讲因果了,这个问题严重。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非常有幸遇到这个法门,我们自己要知道,能遇到这个法门就是如来第一弟子,要把第一弟子的使命掌握住,这个使命就是护持正法。怎么护持?弘法利生,就是教学,不教学怎么能护持?要教,自己先要做好,自己没有做到怎么去教人?所以第一个先度自己。就依照这一部经够了,这部经里面所含的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的精华。前面说古来祖师大德举两个例子,「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还有什么话说!一切经里面,一乘法一共三部,《华严》是第一部,《法华》是第二部,《梵网》是第三部,《梵网》没传到中国来,《华严》、《法华》传来了。《梵网经》是一部大经,传到中国来的只有一品,叫「心地戒品」,出家受菩萨戒,多半是用这品经。我们只要看到这两句话,「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就知道这个经的内容真正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里头的第一经。所以多次宣说,这是佛陀无尽的慈悲。
「非是小乘品」里面,我们现在要认真的体会经文的意趣。「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这一句我们已经有了。「能生一念喜爱之心」,我们有没有?真正对它生一念喜爱之心,这个人肯定是万缘放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人必定得生净土。「归依瞻礼」,前面一句是讲发心。归是回头,依是依靠,从世间法里头回头,我们这一辈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依这个经为标准,依教奉行,「如说修行」,那就是真正是有喜爱之心,欢喜。所以归依两个字不容易,如说修行就更难,真做到了,真正是如来第一弟子,决定得生。
这都是当前最难做到的事情,为什么?现在一般人都受过科学的教育,科学提倡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将我们的心力、体力、时间都分散了,我们要学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全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不是广学多闻得来的,这个一定要知道,智慧是一心不乱得来的,一心能生智慧。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把意念集中在一处就产生很大的能量。很大的能量到底是些什么能量?他没说清楚,可是佛说清楚了。佛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果我们制心一处,如来是自性,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透出来了,自性里面的德能,自性里面的相好,统统都流露出来。为什么?没有障碍了,性德流露,真的回归自性了。
我们做好了,给人家留个样子,就能够影响人,照这样去做,人人都能够回归自性。佛教不向外求,外面没有东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往内求,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智慧德相,是在自性里头,不是在外头。一切是自性本自具足的,迷了之后,它还是往外透。它透什么?变质了,变成愚痴,智慧变成愚痴、变成怀疑,德相变成贪瞋、变成傲慢,变成这个东西,变态了。不是没有,它起作用。迷的作用跟觉的作用不一样,觉的作用是实报庄严土,迷的作用是六道三途,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觉悟要靠天天薰习,不能天天薰习的时候,很容易就迷了,烦恼习气很重。只有天天学,学了要把它做到,习是做到。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心心念念不离这个,这才行。离开这个,我们又走回六道轮回,又走向三途恶道,那就错了。所以这个人,如说修行的人,他不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这释迦牟尼佛说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二百七十八面倒数第三行: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这是第二段,「叹德标名」,这两句是赞叹与会菩萨的大德。佛说经教学,当年在世没有课本,也没有讲义。经本的来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将佛所说的记录下来,留传给后世。佛在前面列了一个规矩,就是六种成就,六种成就的目的是为了证信,让当时、让后世对佛所说的经不至於怀疑,能够诚信。所以一开端是「如是我闻」。「如是」是信成就,这两个字的意思说之不尽,《大智度论》里头解释「如是」两个字,四卷经文那么长。这两个字代表什么?用现在的话说,代表真理、事实真相。佛所讲经的依据,凭什么讲的?依靠什么讲的?依靠事实真相,这大家才能相信。所以经文不是天神降临的,也不是自己的知见,不是的。佛说的是宇宙万法的真相,用现在的话说,哲学里面称之为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这是佛讲经的依据,我们就能相信了。
第二个是闻成就。结集经藏的时候,复讲是阿难尊者,所以这个「我」是阿难自称,「我闻」,我亲自听佛说的。「如是」也指这部经,这部经是我亲自听佛讲的,我们可以相信。在什么时候讲的?这「一时」。今天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实的,所以「一时」说得是最好,机感相应的时候,老师跟学生师资道合,缘成熟的时候。在佛法里面讲,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的一时,这个缘成熟了。然后在什么地方讲的?讲经的处所。再就是听众,有哪些听众?这个记载就很确实了,像开会记录一样。序分里面主要是讲这几桩事情,其目的无非是教我们对这部经有信心、不怀疑,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功德利益。如是也就是自性,用佛法的名词来说,佛所说的一切法是自性的流露。而自性,我们众生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个自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大乘到最后,肯定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
佛,众生觉悟就叫佛,不觉悟就叫众生,实际上,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说得好!所以教学,第一堂课就把教学主要的宗旨说出来,传授给学生。中国,古老的中国,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之前,老祖宗教人,跟佛的想法、看法几乎完全相同。中国老祖宗教儿童,私塾的儿童,像现在的小学生,首先就告诉他,你看《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真实的,不是假的,人性确实是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赞美的词,也就是人本来是圣人、本来是贤人。佛教里面称佛,就是我们中国人称圣人,称菩萨就是贤人。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菩萨,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没人教!没人教,随著风俗去转,这问题就大了。所以,「苟不教,性乃迁」,我们的习性跟本性愈来愈远。现前这个社会人心,跟本性可以说是一百八十度相背,所以灾难现前。社会混乱,灾难现前,我们知道原因之所在。灾难能不能挽救?能,没有不能挽救的灾难,问题是,问题大家要觉悟才行。觉悟的人毕竟是少数,可是大多数人要能接受、要听,问题才能解决。
美国布莱登博士,这是在前年八月,是不是?在悉尼(雪梨)开会,是去年是前年?去年,去年八月在悉尼(雪梨)开会他做的报告。他要求我们全世界的人,这是个大好的转机,我们在灾难之前真能够觉悟,从今之后断恶修善,他叫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社会可以再回到和谐,地球上的灾难可以化解。这个话是对的,在佛经上也是这么说的,我们中国老祖宗也是这么说的。可是现在没有人相信,这就问题严重了,没有人肯做。我们是少数人,少数人做,自己得利益,自度而后才能度他,我们也是全心全力希望帮助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我常常讲,两种人可以救世界,也可以毁灭世界,一种是国家领导人,一种是媒体的主持人。媒体负责社会教育,影响太大了!
中国在过去帝王时代,儒释道的教育,儒家教育由行政单位来推动。国家有体制,就是礼部尚书,他负责任,礼部尚书就是现在的教育部长。佛教育跟道的教育是皇上他亲自管的,所以佛和道的教育效果超过了儒家,就是佛跟道的教育。皇上抓!大家对皇上尊敬,听皇上的话。所以佛教的寺庙到处都有,道教的道观也是到处都有,皇上抓的。到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儒释道的教育统统疏忽了,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这我们很清楚、很明了。佛法再要兴起,不能不教学,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放假。如果放假,这是大事,经典上应该有记载,没有记载,天天讲,乐此不疲。今天宗教问题出来了,它不讲经,不研究了,不去学习了,光是做祈祷,我们经忏佛事是属於祈祷。祈祷不能说没有效果,它治标不治本。治本,要人心改变,那叫治本,祈祷能暂时产生一点效果,它不是根本办法。所以讲堂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句,我们的科题上标的是「叹德标名」,这两句是属於叹德。『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上二句,赞诸大比丘之德」,德从哪里看?从神通看。「一切,乃该罗事物之称」,一切是普的意思。一切大圣,包括在会的这些大比丘、菩萨们,这是赞叹之辞。「《嘉祥疏》云:游心空理,隐显难测,故称圣人」。这是给圣人做了个定义,什么叫圣人?游心,这就是我们心中所存的。心里有什么?现在这个社会,人心所游的是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是这些东西。真正有学问、有德行,他不要这些东西,为什么?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空、理是真的,这个空字很难懂,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是有,就是经文一开端「如是」这两个字,如是确实是空理。为什么说空?大乘经上佛常说,万法皆空。《大般若经》六百卷,这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说最主要的一个科目。这个大单元佛讲了二十二年,一生教学四十九年,几乎占一半的时间,这就是佛当时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科目。这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是假的,空是真的。
真假定义是什么?佛有个标准,凡是无常,变幻无常的都是假的,永恒不变就是真的。永恒不变是什么?法性、自性、真如,这些东西,这个永恒不变。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这是不变的,会变的都不是真的。现代科学家发现了,整个宇宙都在变化,宇宙好比是弹琴的弦,这就是弦的定律,统统都是动的。物质现象被普朗克发现了,这个人是爱因斯坦的老师,一生研究一个问题,物质到底是什么。根据他的研究,把物质给它分裂,从分子分裂为原子,分裂为电子,分裂为粒子,现在讲夸克,又讲到量子,还讲到中微子,中微子多大?一百亿个中微子等於一个电子。电子我们眼睛看不见,是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大概就是佛经上所讲的极微之微,没有比这个更小的。我们对科学家很佩服,他看到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怎么回事情?它不断在变化,非常不稳定。佛经上讲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也被科学家发现了。发现物质现象它的基础是念头、意念,换句话说,没有意念就没有物质现象,意念是物质现象的基础。那换句话说,物质根本就不存在。
物质为什么有这么多种?有固体、有液体、有气体,甚至於还有光、电磁,这是波动频率不一样。频率慢的就变成固体,快一点的变成液体,再快的就变成电磁波、变成光,这统统是物质现象,这么回事情,搞清楚了。跟大乘教里面佛讲的阿赖耶是完全相同的。阿赖耶的业相,现在科学称它作能量,它从哪里来的?这个地方讲空理,它从空理来的。空理是自性。惠能大师明心见性了,给我们做了个报告,自性是什么样子。他的报告很简单,二十个字,那是他的毕业论文。第一句话说「本自清净」,自性本自清净,一丝毫没有染污。我们现在?我们现在也没染污,无论你是在人道,或者是在三途,你变成饿鬼、畜生、地狱,你的自性没染污。染污是什么?染污是意识,阿赖耶识染污。阿赖耶是妄心,妄心有染污,真心没染污,所以真心它是真的。第二句话他说「本不生灭」,真心没有生灭,妄心有生灭。阿赖耶有生灭,迷的时候它出来,圆满觉悟之后,阿赖耶没有了,回归自性,这叫空理。现相,阿赖耶的业相是自然现象,这是能量。从能量变成信息,科学叫信息,佛法里面讲受、想、行、识,就是科学家讲的信息,变成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阿赖耶的见分。从这个东西里面变成了物质现象,阿赖耶的相分。
我们得到科学的帮助,如果没有科学帮助,我们对於阿赖耶的三细相总是半信半疑。除非真正觉悟,不是真正觉悟的话,决定是半信半疑,换句话说,你得不到受用,你还是造业。科学的报告把我们这个怀疑断掉了,释迦牟尼佛讲这个东西三千年前,三千年后科学家把它证明了,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就是所有一切物质现象、自然现象都是从心想生的,心想就是念头,意念。今天科学家开发了,知道意念有不可思议的能量,这个能量可以改变自己身心,可以改变星球,这么大的力量。能改变星球,当然地球上的灾难都可以改变,只要我们意志集中,这个话佛也说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佛经上都有。你把心集中在一点,什么事都能办,那个能量就非常大。集中在一心那就是定,禅定,禅定里面生智慧,智慧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
这句话说「游心空理」,我们就晓得这些与会的大圣都是明心见性的人,游心空理是明心见性。「隐显难测」,他显示出来的现相,我们能见到、能接触到,他隐藏的那种智慧、德能我们不知道,他应用自在。隐显没有意思,隐显为的是什么?感应。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称为圣人。「神通已达」,他已经得到了。下面,这部注解是集注,集经论、集古来祖师大德一共有一百九十三种资料。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真实智慧,不是他自己解释的,引经据典来给我们解释,我们不能不服,这佛说的、祖师大德说的,都是些开悟的人。「初果已上,悉名圣者」,这佛经上讲的,初果是佛教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叫圣人。他等於《华严经》上所说的十信菩萨初信位,十信有十个阶级,好比小学一年级,都称圣人。为什么?他已经开始觉悟了,虽然觉悟得不多,这样的觉悟没有出六道轮回,决定不堕三恶道,叫位不退。证得这个果位,他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决定证阿罗汉果;不管有没有佛在世,肯定他证阿罗汉果,证阿罗汉,就离开六道轮回。所以,他只有往上提升,他不会堕落。但是也有降的时候,有升有降,他不会降到三恶道,他的底限是人道。所以这称为圣人。
「以究大阿罗汉」,从初果往上不断的提升,要提升到大阿罗汉,这位子就高了。大阿罗汉是十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这十个位次都称大阿罗汉,有时候包括等觉,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个阶级最高的十一个阶级,称大阿罗汉。阿罗汉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学,也就是说他所学的东西都学圆满了,有这个意思。「故名大圣。亦可虽外现声闻,内秘菩萨之行,故名大圣」。在释迦牟尼佛这个大会当中,他的身分是阿罗汉,出家的比丘,实际上?实际上他们是菩萨、大菩萨。佛弟子当中,出家的有,在家的也有,有不少都已经成佛了。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示现度化众生,他们跟释迦牟尼佛有缘,跟这个地方的众生也有缘,所以他自自然然应化到这里,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学,做为影响众。很多,像舍利弗、目犍连都是,都是早就成佛了,这叫「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就好像唱一台戏一样,佛是主角,他还要配角,没有配角这个戏唱不成功。谁来配?诸佛如来,跟他同等地位,来做配角,这个戏才演得好,才演得精彩。目的都是为了观众,观众是六道凡夫,来度他们。
「《净影疏》曰」,这是隋朝慧远法师的注解,「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一德胜名大,会正为圣」。这是解释大圣两个字的意思,地位高、名气大。像文殊、普贤,等觉菩萨,这地位高,没有人不知道,大家对他都非常尊敬,这是名大。声闻弟子当中,舍利弗、目犍连,这也是位高名大。德胜,德是他的德行,当然里面有智慧,没有智慧哪来的德行?所以德行,行是行为,思想、言语、造作,这叫行为。有智慧的人,他的思想、言行全是正直的,没有邪曲,所以称为圣人。没有智慧,我们的思想、言行肯定错误很多。
智慧从哪里得来?自性里头本有,不是外头来的。但是如果迷失了自性,我们这个性德就不能现前,用不上!生活上用不上,工作上用不上,处事待人接物都用不上,全都用错了,这个事情就麻烦了。现在这个社会上普遍都是这样的。古时候比我们现在好,好在什么地方?好在教育,它跟自性相应。「性相近,习相远」,习性跟本性拉得愈来愈近,这就是圣贤教育。今天的教育已经没有与自性相应的教育,所谓科学、技术的教育,科技教育好像小朋友游戏,与性德相违背。自性里头没有贪瞋痴慢疑,这个我们要知道,贪瞋痴慢疑是阿赖耶妄心里的东西,自性里头没有。自性里面没有杀盗淫妄,自性里面没有怨恨恼怒。佛陀的教育,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
中国这个族群,自古以来教学的目的都是以圣人、贤人为目标,所谓读书志在圣贤,与升官发财、名闻利养不相干。那些是随顺机缘,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有这个机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服务;没有这个机会,独善其身。独善其身,一定是提升自己的境界,办班教学,教化众生,他乐在其中。孔子所谓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是快乐。教学的快乐知道的人不多,他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他不懂。从前老师有教学的快乐,现在当老师没有了。你说以前学生对老师多尊敬,比尊敬父母还要尊敬,老师看到学生很安慰,现在学生恭敬心没有了。中国自古以来,师徒如父子,比父母还亲,老师真教你。为什么?中国古时候的家庭,所以中国这个社会,确实在整个地球上很少有的,它重视教育。谁教?家教,中国古时候的家庭是大家庭。中国人有祠堂,祠堂是纪念祖宗的,世世代代相传的;家谱是你家庭的历史,你从哪里来的,你祖先一代一代追上去。
我们的家谱可以追到五千多年,大概五千五百年,伏羲氏。那个时候没有文字,中国文字发明到现在四千五百年,五千五百年,往上去一千年没有文字。没有文字不能说没有文化,它有文化。所以孔夫子,我们很尊重他,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是真好,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也就是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他所学的、所教的、所传的全是过去圣人流传下来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国人对老师的尊敬超过父母,所以老师全心全力在教导,把人教好了。而教学的目的,确确实实都是帮助你成为圣人、贤人、君子,这等於是三个学位。佛教教学也有三个学位,佛陀、菩萨、阿罗汉,三个学位,这非常非常难得。
古时候的家庭大家族,人丁不兴旺的,也有二百多人;人丁兴旺的,五百多人左右;兴旺到极处的,有一家我忘记了,超过一千人,这个家族。这么大的一个团体,它要是没有规矩、没有道德,它就家破人亡。我们今天家破人亡,中日战争我们最大的损失,就是家没有了。在战前,中国还有家,兄弟七、八个不分家的,都住在一起。你看现在中国农村里面,那个是王村,那个是张村,那就是一家人。所以中国的家庭是社会组织,是社会的形态,没有教育是决定不行的。家庭要和睦,家庭要健康,家庭要有发展,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请老师,家庭要办家学,私塾,私塾是什么?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学校。我这一家人的小孩,从六、七岁这是可以上学读书了,到十几岁,求学的这个时代。所以中国的教育是家庭负责,国家辅导。
国家设的有考试,考取人才。你们学完之后,可以参加考试。考试等於说给你学位,县考的学位是秀才,这最低的学位,省考的是举人,殿试的,就是皇上他主持这个考试叫进士。进士相当於现在博士学位,举人相当於硕士学位,秀才是学士学位,这就有学位。有学位不错,国家供养你,你虽然没有做官,国家补贴你的生活,让你好好读书,你的生活没有顾虑。国家给你是食物,不是钱财,大概你看《了凡四训》就看到了。袁了凡是个秀才,每年供给的米,大概有九十多石,足够了,足够养家。他考试,地位愈高,收入就愈多,国家给的。国家培养人才,希望什么?希望你从政,为政府服务。所以,了凡先生做到最高的职位是宝坻县的知县,这个县是大县,归皇上管的,就等於说直辖的一个县分,这个地位很高。
礼请老师,家学礼请老师,全族的人对老师都恭敬。老师请来,开学这一天,家长大概都是祖父、曾祖父这一辈,他们的经验丰富,见识很广,知道哪些读书人真有学问、有德行,聘请他来担任家学的老师。请他的礼节非常隆重,家族应该是父亲、祖父、曾祖父,在典礼的时候都要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这个大礼,跟见皇帝没有两样。家长对老师这样的尊敬,学生敢不听话吗?不敢不听话。老师受人家家长,我们中国人讲祖宗三代,真是三代,不是假的,都那样恭敬你,你要不认真教,你怎么对得起人家?对不起!所以非常认真教学。有的时候在私塾教,教十几年、二十年。这是家学。
所以中国的家,有家道、有家规,《弟子规》是共同的家规,因为家庭经营的事业不一样,还有不同的条规。《弟子规》是选共同的,里面一百一十三桩事情,必须要做到,全家人都要做到。所以人都被家教好了,真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好人做好事。现在这种教育没有了,社会乱了。中国古人说,「家不齐,社会乱了;子不教,人心坏了」,现在社会真是这样的。现在学校很多,教学的宗旨偏了,从前教学是读书志在圣贤,现在学校读书,志在赚钱,这大不一样了!志在赚钱,肯定增长贪瞋痴慢,从前志在圣贤,肯定没有贪瞋痴慢,你看教育关系多大。
《三字经》上的话我们要多念几遍,「苟不教,性乃迁」,而「教之道,贵以专」,这是老祖宗千万年的经验!现在大家不相信了,什么都要学,好像是广学多闻,多才多艺,其实错了。他所学的是知识,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肯定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多半没有智慧。智慧能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性,有些它确实它不能解决,有局限性,而且后遗症很多。所以中国教学,自古以来,它的目的是在德行。德行从哪里来的?德行从智慧来的,人有智慧,就有品德;没有智慧,品德就很难讲。智慧与读书多少没关系,中国唐朝惠能大师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有智慧,心地一定跟清净平等觉相应。没有智慧的人,心里头不会清净,心是染污的;心是有高下,就是有傲慢;有迷惑,没有智慧,有迷惑。佛家讲迷邪染,迷失了自性,邪知邪见。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贪瞋痴慢全是染污,怎么会好?今天这种负面的教育变成了主流,是个非常强大的主流,真的像大海啸一样。所以「空理」两个字就重要了,那是真理,「会合正道曰圣」。
我们再看下面。「或从位而言,初果以上称圣。唯回小向大,行菩萨道,直趣佛果者,或大权示现者,方名大圣」。这是大乘经,在这一会里面,确实有小乘初果以上的,但是这些初果都是回小向大。他的志气高,并不以小乘为满足,以小乘为基础,契入大乘。好像读书一样,不以小学毕业为目标,小学毕业了读中学,中学毕业了读大学,这才称之为大阿罗汉,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要成佛的。你看行菩萨道,直趣佛果,这称之为大圣。「又净影曰: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为神异,故名曰神。无壅曰通」,没有障碍。「所谓身通」,他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与漏尽」,这是说身通,五种。「故知神为不测之义」,一般人无法想像,一般人看不到,「通为无碍之义」,他没有障碍。「达者,嘉祥曰:达者言证,证六通三明等是也」,这证得。可见他们不是解悟,他们是证悟。
「阿难当时,虽未得漏尽,但以当机,应须并列。」这是怕人怀疑,阿难在这个会上,他的地位是初果须陀洹,为什么也列入大乘?下面《净影疏》有解释,「阿难增上利根,虽居学地,而成无上胜妙功德,故曰大圣」。这是隋朝慧远大师他的说法,说得很有道理。这个经,上半部的当机者是阿难尊者,后半部的当机是弥勒菩萨,这两个人在这个法会里头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什么人能够接受,什么人能够学习,什么样人能够得利益。这两个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阿难的根性增上利根,所以他听佛说法,听一遍永远不会忘记,都能够复讲得出来。结集经藏完全靠阿难复讲。主持这个法会的是迦叶尊者,担任复讲是阿难。这括弧里说,「未得无学果位」,无学是阿罗汉,阿难没有证得阿罗汉,而成无上胜妙功德,传释迦牟尼佛的法。如果没有他复讲,我们后人就都没有福报。实际上,阿难也是大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佛法里头肯定、承认因果。所以像目犍连、舍利弗都是古佛再来,示现的是阿罗汉身,实际上是佛再来的。「是故阿难亦得名列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底下一段「标名」,分五个小段,第一个是「第一得度」。
【其名曰。尊者憍陈如。】
憍陈如尊者是第一个得度的。佛经上列的名字有表法的意思,也有代表这部经里面主要的内容,它有这个意思在里头。夏莲老会集,因为五种本子经文里头,所列的人有多有少不一样,他在这个里面只列了五个人,这五个人就可以把这部经里面的内容全部都代表了。第一个憍陈如,这是第一得度的,代表这部经,一切众生要是得到就是第一得度。我们看很多经典里面名字,很少把憍陈如摆在第一的。有列他,但是在后面,多半是舍利弗、目犍连,舍利弗代表智慧,目犍连代表神通。本经把这个放在第一,代表第一得度,你说这个经多重要。
我们看注解,「尊者,梵语阿梨耶」,翻译成中国称为「圣者、尊者」,梵语阿梨耶。尊者现在在社会上还有,说尊敬的某某人,加个尊敬的,那就是尊者的意思,这是对一般人的尊称。阿梨耶的意思多,「谓智德具尊者,乃阿罗汉之尊称」。有道德、有智慧,这才能称之为阿梨耶,所以他是四果罗汉,回小向大就称为大阿罗汉。「净影曰:有德可尊,故曰尊者。《会疏》曰:尊谓尊贵,有德可贵,故曰尊者。」我们讲尊敬的,现在讲尊敬的憍陈如。「憍陈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陈如,阿若是名,憍陈如是姓。译为华文是了本际、知本际,或作已知、无知。无知之义,非无所知,是知无之义」。他知道无知。了是明了,本际就是本性,换句话说,这个名词里头告诉我们,他已经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是法身菩萨。他在这个会里面示现阿罗汉,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他是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学的,身分做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像舞台上表演一样,他表演这个角色。这个姓里头有这么多意思。知本际,「知」跟「了」意思相近,都是明心见性。或者作已知,已经知道了;或者是无知,他知道万法皆空,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真的知道了,所以叫无知,他知道无。
「净影曰:阿之言无,若之言智」,阿弥陀佛,阿字都翻作无,弥陀翻作量,阿若憍陈如,阿若是他的名,憍陈如是他的姓。「证无成智,故曰无智。无,是一切诸法本性」,所以叫本际。这个无是空的意思,很难讲。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中生有;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空中也生有。所以佛法这个空跟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照这样解释就解错了。无是体,有是作用,因为自性,在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报告,它三种现象都没有,所以说它作无,说它是空。它没有物质现象,它也没有精神现象,连自然现象都没有,所以叫自性空。但是这个自性空它能生万法,所以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它能生万法,遇到缘它就生法。
什么缘?众生有感,他就有应,这句话是对已经证果的阿罗汉、菩萨说的。要是严格的来说,那就是专对法身菩萨说的,感应道交。法身菩萨真正知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知道。知道他得受用,得什么受用?在一切万法当中,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妙用。你看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里头,四德第一个是「随缘妙用」。他能够随顺众生,里头如如不动,像释迦牟尼佛,这些在舞台上表演的菩萨、阿罗汉,全都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表演得很生动,表演得很活泼,表演的人如如不动,没有起心动念。他怎么表演得出来?他顺著众生,顺著众生的意思在表演,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所以他能现身说法。应现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这个应现不是他的意思,是众生。众生喜欢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随著众生心起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有应,感的人有起心动念,应的人没有。
这个话很难讲,这个意思很不容易体会。我们今天就用江本胜博士水实验那个,这是个比喻,不像,还是有差距。为什么?水是矿物,矿物它有心。现在科学家发现了,发现科学这个三百多年,二分法是错误的。把一切法分之为物理、心理,这叫二分法。怎么是错误的?现在才真正发现,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是一体,它不能分割。物质是心现的,如果没有意念,决定没有物质,所以普朗克说物质的基础是意念。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可是我们不懂,现在我们看到科学报告,搞清楚了,没有怀疑了,以前有怀疑。阿赖耶的三分,业相,业就是动,就是起心动念,从起心动念就产生了信息,就是阿赖耶的见分。见分要见,相分就跑出来了。古人都是这个说法,我们当初学也就这么学,学得这叫半信半疑。怎么见分要见,它就跑出来了,相分就出来了?很不好懂。
当我们看到《菩萨处胎经》,就是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的对话,这个对话太重要了。释迦牟尼佛提这个问题,心有所念,我们凡夫起了个念头,这个念头里面有多少个细念?所以念头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问有多少个细念,有多少个现相,就是物质现象,有多少精神现象,就是识。你看释迦牟尼问这么个问题。弥勒菩萨回答,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个细念,微细念头。「念念成形,行皆有识」,每个念头里都有物质现象,每个物质现象里头都有精神现象,就是受想行识。所以水有受想行识,任何物质都有受想行识。所以布莱登说整个宇宙就好像一个网一样,他有个报告,这本书叫《无量之网》,我看了三分之一,没看完。那就是科学描绘的阿赖耶,跟佛法说的是一样。
但是阿赖耶从哪里来的?不晓得。现在物质搞清楚了,这是精神现象,受想行识没搞清楚。受想行识他们的描绘说,突然蹦出来,立刻就没有了。这个佛经上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话被他们印证了。它从哪来?它从自性变现出来,这自性找不到。自性这桩事情,佛说了唯证方知,你要证得了你就知道了,你没有证得,你永远不会知道。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是执著。极限,佛说的极限,它有范围的,极限就是阿赖耶。佛讲的,今天的科学所发现的,那就是到阿赖耶了,它不能再突破,再突破他就成佛了。成佛不能用意识,就是不能用思考,思考是第六意识。因为它是妄心,妄心见不到真心,不用它就明白了。
几个人相信不用它就明白了?这在今天是难题。佛告诉我们,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放下执著就成佛了,彻底明白了。比科学家知道得还详细,你就有能力把宇宙的源起讲清楚。释迦牟尼佛讲清楚了,释迦牟尼佛这份报告我们没看到,听说。大龙菩萨把它收藏在龙宫里面,龙树菩萨见到了,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分量有多大?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部经放在地球上装不下。真讲清楚了,讲明白了。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我们真的想求,这个智慧是真实智慧,真实永远不变。这个智慧是每一个人统统都有的,一点都不稀奇,是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要怎样把这个智慧透出来,我们得其受用?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佛讲得很清楚,放下执著,你成阿罗汉,六道里面的事情你全清楚了;放下分别,你是菩萨;再放下妄想,你成佛了。分别执著妄想统统放下,成佛了。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法身菩萨,你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都没有了。所以十法界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十法界。
他底下这两句话,「证无成智,故曰无智。无,是一切诸法本性」。无是什么意思?诸法本性没有现象,我们的六根缘不到。物质现象,我们前五根可以缘到,就是眼耳鼻舌身可以缘到。眼见色,鼻嗅香,舌尝味,耳听声音,身体接触外面物质现象,所以前五根能缘到物质现象。那精神现象,受想行识,第六意识、第七识可以缘到。它不是现象那就缘不到。自性三种现象都没有,不是物质现象,前五根缘不到;不是精神现象,第六、第七缘不到;连自然现象都没有,换句话说,阿赖耶都缘不到。所以佛说,世间人决定缘不到,他怎么会知道?用科学技术,还是我们六根所能缘到的;六根缘不到,科学技术再高明也没有办法。所以这个事情唯证方知,放下就得到了,放下就圆满了。人就是不肯放下,那你所知道的是有限的,你所知道的是知识。如果你证得的,那就是智慧,智慧自己得受用。得什么受用?一切放下,得大自在。知识放不下,智慧放下了,放下是德,放不下的是烦恼。所以这个东西不能执著,执著就变成烦恼,不执著它就是功德,无量功德。
「名为本际,於此本际知见明了,名了本际」。「憍陈如於世尊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时,首先悟道」,他是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阿罗汉果。所以《法华文句》里头说,「是释迦法中第一弟子」。「《增一阿含经.弟子品》中,佛称之为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这是释迦牟尼佛赞叹憍陈如的德能。你看这个人,宽是宽宏大量,能包容;仁是推己及人,他有爱心,能爱一切人物;博识,知识丰富。又能够懂得教化众生,劝化就是教化。还能够将养圣众,将是带领大众,养心、养道、养福、养慧,带领这些大众。而不失威仪,就是他非常守规矩,戒律威仪他都能做到。
「今经首列尊名」,这意思就深了,「正表能闻受此经法者,皆是第一弟子」。这是表法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意思。我们能闻受这部经,能接受这个方法,方法就是「信愿持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人就是世尊第一弟子,这个意思不能不懂。做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做阿弥陀佛的第一弟子,都是用憍陈如来表法。「本经《非是小乘品》」里头有这样一段经文,「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这是引经文来作证,前面所说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佛陀教育第一个目标,是要让学习的学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在一切经中,哪部经能达到这个目标?而且能令一切人都达到这个目标?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贤愚不肖,乃至於五逆十恶造地狱罪业,只要一念回头都能做到,这个人才叫第一弟子。要没有这样的功德就不能称为第一弟子。
现在这是末法时期,家不教子弟了,社会也不教伦理道德,也不讲因果了,这个问题严重。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非常有幸遇到这个法门,我们自己要知道,能遇到这个法门就是如来第一弟子,要把第一弟子的使命掌握住,这个使命就是护持正法。怎么护持?弘法利生,就是教学,不教学怎么能护持?要教,自己先要做好,自己没有做到怎么去教人?所以第一个先度自己。就依照这一部经够了,这部经里面所含的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的精华。前面说古来祖师大德举两个例子,「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还有什么话说!一切经里面,一乘法一共三部,《华严》是第一部,《法华》是第二部,《梵网》是第三部,《梵网》没传到中国来,《华严》、《法华》传来了。《梵网经》是一部大经,传到中国来的只有一品,叫「心地戒品」,出家受菩萨戒,多半是用这品经。我们只要看到这两句话,「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就知道这个经的内容真正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里头的第一经。所以多次宣说,这是佛陀无尽的慈悲。
「非是小乘品」里面,我们现在要认真的体会经文的意趣。「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这一句我们已经有了。「能生一念喜爱之心」,我们有没有?真正对它生一念喜爱之心,这个人肯定是万缘放下,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人必定得生净土。「归依瞻礼」,前面一句是讲发心。归是回头,依是依靠,从世间法里头回头,我们这一辈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依这个经为标准,依教奉行,「如说修行」,那就是真正是有喜爱之心,欢喜。所以归依两个字不容易,如说修行就更难,真做到了,真正是如来第一弟子,决定得生。
这都是当前最难做到的事情,为什么?现在一般人都受过科学的教育,科学提倡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将我们的心力、体力、时间都分散了,我们要学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全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不是广学多闻得来的,这个一定要知道,智慧是一心不乱得来的,一心能生智慧。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把意念集中在一处就产生很大的能量。很大的能量到底是些什么能量?他没说清楚,可是佛说清楚了。佛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果我们制心一处,如来是自性,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透出来了,自性里面的德能,自性里面的相好,统统都流露出来。为什么?没有障碍了,性德流露,真的回归自性了。
我们做好了,给人家留个样子,就能够影响人,照这样去做,人人都能够回归自性。佛教不向外求,外面没有东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往内求,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智慧德相,是在自性里头,不是在外头。一切是自性本自具足的,迷了之后,它还是往外透。它透什么?变质了,变成愚痴,智慧变成愚痴、变成怀疑,德相变成贪瞋、变成傲慢,变成这个东西,变态了。不是没有,它起作用。迷的作用跟觉的作用不一样,觉的作用是实报庄严土,迷的作用是六道三途,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觉悟要靠天天薰习,不能天天薰习的时候,很容易就迷了,烦恼习气很重。只有天天学,学了要把它做到,习是做到。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心心念念不离这个,这才行。离开这个,我们又走回六道轮回,又走向三途恶道,那就错了。所以这个人,如说修行的人,他不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这释迦牟尼佛说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