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九集) 2011/1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土大经科注》,第二百三十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前面讲到: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本际就是本体,也就是自性。「故知所显现者」,所显现的是现象,我们用科学家的名词来说,物质现象、信息现象、自然现象,信息现象中国人一般称之为精神现象,这些所有的现象就是此地讲的所现显者。「当相即道」,无论是物质现象、是精神现象、或是自然现象,相就是道,道是什么?道就是真如实际,实相的本际,就是自性。所以自性在哪里?自性已经变化成现象,这三种现象,所以三种现象全是自性。「即事而真」,事是事相,真是真性,一切现象就是真性。所以「一一无非真如」,一一无非实相,「一一无非自心」,心现的。自性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全是,没有一样不是。我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都在,没有一处不在。这三种现象都是自心显现的,心现识变,心能现,识能变。识是什么?识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它能变。起心动念清净,就现净土,就现清净法界;起心动念善良,就现天堂;起心动念不善,就现地狱三途。所以外面境界是假的,三种现象都不是真的,唯心所现。於是我们就知道,诸佛实报庄严土是纯净纯善所现;诸佛如来的方便有余土是净土,善心善行没有到纯,不纯,四圣法界里面现相;如果带著有染污、有分别、有执著,现的境界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面也不外乎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跟自然现象。一念起,不仅此地讲的十玄,十玄是把一切法归纳为十门,十门同时现,同时存在,十门一展开,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展开就是无量,归纳起来就这十条,十条没有一个是独立存在的。《华严经》上讲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法跟多法,一法跟无量无边一切法,同时现起,一切具足。所以玄门的第一条,那是总说,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具足。这是事实真相,确实不可思议。
「是故超情离见,圆具十玄也」。这是讲什么?刚才讲的,一一法所显现的,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圆满具足十玄。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确实是一体,佛讲的这些全是事实真相,没有一句是假话,句句真实,只是众生迷失自性的时间太长,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佛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我们不敢相信,还自以为是。幸亏近代的科学家(量子力学家)发现意念的能量不可思议,在这一方面研究二、三十年了,成绩也相当可观,证实佛在经上说的这些话是正确的。这些科学家不再认为古老的传统是迷信,过去都是这样认知,现在不敢讲了。里面有真实智慧,里面有一种本能的认知,这科学家说的。人有一种本能,能够见到事实真相,这个本能是什么?就是自性,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本性本善,本善能够见到本性,不善决定见不到本性。本善是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叫本善;带著丝毫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见不到本善,就见不到自性。
「《华严》之独胜,端在十玄」,就是把这个问题彻底的说出来,圆满的说出来。一切经,佛说到一个阶段不讲了,为什么?听众程度不够,再讲下去怀疑更多,收的效果是相反的。诸佛菩萨讲经说法点到为止,你能信多少,你能理解多少,讲到恰到好处。《华严》是究竟圆满,《华严》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听众都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了,才能进这个讲堂。「今本经亦具」,《华严》具足十玄,就是说《华严》具足一切法的实相,我这样说大家就很容易懂得,本经亦如是。「足证本经不异《华严》」,《无量寿经》跟《华严》没有两样。「《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净宗,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有证据,不是随便说的。《华严经》到末后契入究竟圆满靠什么?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圆满了,究竟圆满了。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只能够度上上根人,上中下根都没分。一归到极乐世界,那是统统得度,上上根、上中下根全得度,乃至五逆十恶地狱众生都得度,这还得了!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无量寿经》的殊胜,念佛法门不可思议。
《华严经》修行,你看贤首国师给我们归纳,《华严》修行的方法,五止六观,哪一样都不好修,所以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六道凡夫根本没有方法修成。所以念佛这个方法取而代之,这样的方便、简单、容易,男女老少、贤愚不肖个个都能修,这真正叫圆融,圆满具足。所以《无量寿经》被人称之为中本《华严》,小本《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大本《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又据《要解》判小本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这个判还得了,不但等同《华严》,比《华严》更殊胜,比《华严》的成就更容易达到究竟圆满,还有能跟它相比的吗?人要不是大福报,这佛经上说的,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如来,你才能遇得到这个法门,遇到你才能生欢喜心。这个法门就是一切法门,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大乘小乘全包了,一法都不漏。没有这种大智慧、大善根、大因缘,遇不到,听不到,听了也不懂,所以修净土的这些众生决定不能轻看。前面我们在「所被根机」里面读到的,古德有判,这部经所摄的,上上根机。这些阿公、阿婆,不认识字的,没有文化的,听到这个法门就欢喜,就愿意念佛求生净土,上上根机。这个上上根机非常特殊,不是显示得很聪明、很有福报,不是的。往往在这个世间,没有地位、没有财富,叫贫贱之极,听到这个法门,他能接受,念个二、三年,真往生了,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这些话都是佛菩萨讲的,祖师大德讲的,我们相信他们不会骗人,他们也没有理由去骗人。我们遇到了,遇到不认真干,那就是人在福中不知福,这一生要不认真,空过了,那真叫冤枉,那真叫大错了!
《华严》奥藏,《华严》最深奥的是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宇宙是怎么回事情,万事万法怎么来的,把这个东西讲清楚了,这是今天方东美先生所说的,最高的哲学、最高的科学。科学家、哲学家所追踪的宇宙的奥秘,全在这个经上,问题他要相信。他们误会了,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宗教家,搞错了。方东美教授有智慧,他是生病,抗战期间,到峨嵋山去养病,山上什么东西都没有,报纸杂志、无线电广播那时候全没有,只有佛经,所以拿著佛经来消遣,看看到底是什么玩意,说愈看愈感觉得它殊胜。所以他读了那些佛经,他自己得到一个结论,佛教是哲学,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学。他老人家也给我谈到自性、真如这些问题,经论上佛说的这些文句几乎他都可以背诵,可是依旧不能解决。原因是什么?烦恼习气没放下。经论读得多,也就是我们现在这种情形,解悟,不是证悟。证悟就得利益了,真管用。所以契入境界,《华严》的证悟可不得了,《华严》证入是整个身心跟宇宙融合成一体;我们的肉身跟全世界物质现象融合成一体,我们的起心动念跟遍法界虚空界信息融合成一体,那叫证入。这个佛讲得很清楚,方法就是在放下。
我感谢章嘉大师,第一天就把这个奥秘告诉我,虽然我那个时候似懂非懂,他老人家没有保留,而做为我们这一生当中学习的总方向、总路线,我们没有走到岔路,没有走到弯路,靠章嘉大师这个指示,「看破、放下」。看破是般若智慧,真正通达明了。你怎么看破的?放下就看破了,你放不下看不破,看破又帮助你再放下,由浅而深,由始而终,就这两个方法。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根性大利的,像释迦如来、惠能大师这样的人物,他在一句话当中他就能全体放下,这叫顿舍,没有次第的,统统放下了,他就成佛了。佛门里所谓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么?起心动念是屠刀,分别执著是屠刀;分别执著造成六道轮回、造成十法界。这个东西放下之后,六道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实报庄严土现前了。
我们修学的心态要端正,端正与性德相应,性德里面没有是非人我、没有我执、没有法执。我们对我有执著,对一切法有执著,都以为它真有,这是我们修学最大的障碍。障碍不在外头,外面没有障碍。恭敬、赞叹你的人不障碍你,毁谤、陷害你的人也不障碍你,外面永远没障碍。你自己不知道外面境界是假的,因外境而引起你自心的烦恼,使你烦恼冒出来,它感,你有应,你不应它,没事。如果用大彻大悟去应,成就自己无量功德,这个功德可以回向法界、回向众生,成就无量无边的佛事,这佛事就是帮助众生觉悟,真帮助他。嫉妒我们的人、伤害我们的人,我们一点怨恨都没有,接受他的批评,认真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对他没有怨恨心,有感恩的心、有报德的心。他如果要是知道了,总有一天他会知道,知道之后,不管什么时候结的这个怨,自然就化解了。化解了,他得利益,我们得利益,利益也给他,这就是回向功德。
《华严》奥藏、奥秘,就是今天科学家所探测的宇宙的秘密,量子的秘密,探求这个,这经上都有。《法华》秘髓,秘也是奥秘,髓是精髓,都是讲自性的体相作用,这三个字全包括了,自性的本体,自性的现相,自性的作用。《还源观》上所说的,「显一体」,那是自性的本体,「起二用,示三遍」,这个三段的论文全讲宇宙源起,宇宙怎么来的,万法怎么来的,然后说,我是从哪里来的,全解决了。《华严经》佛说了那么多,贤首国师把它一归纳,《妄尽还源观》可以说是《华严经》的精髓。前面这个三段就是章嘉大师所说的看破,对於整个宇宙是怎么回事情,彻底明白了,明白之后自然放下。后面五止、六观就是放下。当中讲了一段,第四段,第四段是讲的性德,自性本有的大德大行,随缘妙用。诸佛菩萨契入境界之后,他们在这个世间什么样的心态住世,帮助这个世间人觉悟?这四德。威仪有则,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要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众生看。最好的榜样没有一定,活的。众生所做的,错误的,你能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最好的方法。现在的众生不孝父母,我们做出孝顺父母;不敬师长,我们做出尊敬师长,做样子给人看;不忠不义,我们都要把忠义做出来;现在众生普遍心浮气躁,那我们要示现一个稳重、聪明智慧,所以这个没有一定的方法。众生把戒律都丢掉了,我们示现持戒,给他做好样子。众生有时候持戒死在戒条之下,那菩萨对他示现什么?菩萨对他示现戒都开了,示现什么?开戒。告诉他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运用自在,普利众生。所以这善巧方便因人、因时、因地、因事不同,它不是一个死的方法,活活泼泼。
佛经里面有个故事,有一个证得阿罗汉的比丘,跟著一艘船到国外去弘法利生。罗汉有神通,知道里面有一个人怀了恶意,因为这艘船装的都是金银财宝。五百个商主,带著这些金银财宝,其中有一个人想把这四百九十九个人都害死,他想独占这个财产。这个罗汉知道了,罗汉就把这个人杀掉了,这开了杀戒,一般持戒的人决定不肯干,杀掉了。杀掉什么?救他,因为他做这种事情,杀人、夺取人的财产,他要堕阿鼻地狱,阿罗汉杀掉他,他就不堕地狱,你看从地狱里救出来了。五百商主生命财产没有受到损失,杀这个人是救他,两面都救了。如果说不杀生的戒一定要坚持,不能做,你就看这一场因果报应,非常凄惨,那能有慈悲心吗?戒律是活的。所以你不要看到好像他破戒了,你不晓得他目的在哪里。如果他是救人的话,救一切众生的话,那不是破戒,那叫开戒。经典上也有这个故事,佛举的是猎人打猎,看到这只兔子,走到三岔路口之后不晓得从哪条路走了。正好那里有个人,就问他,你有没有看见一只兔子?他说看到了。它从哪里走了?他就指一个方向,从那边走了,实际上兔子往这边走。这不是打妄语吗?救一条命!你要说老实话,从那边,这兔子肯定被他杀掉。杀生的人有罪,被杀的人有怨恨,你这一个妄语,两面都救了。这不叫妄语,这是智慧。每一条戒都有开缘,没有一条戒律是死的。
所以很多人持戒持得不如法,持戒最后还堕地狱。为什么?造孽,造地狱业,自己持戒很清净,看到别人不持戒,就骂别人、责备别人,造这个口业。是有不持戒的人,但是不持戒里头的人,你知不知道有菩萨、有罗汉在里头?你就不认识了。济公当年在世,济公这个人真有,《高僧传》里头有他的传记,而且传记还特别丰富,济公好像有一卷多,占那么大的篇幅。真有其人,真有其事。近代的,抗战期间,金山活佛,他老人家一生的形象跟济公差不多,也是邋邋遢遢的,一天到晚是嘻嘻哈哈、疯疯颠颠,那个人,那不是普通人。你看他,他什么戒也不持,他根本什么都无所谓,可是他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所作所为都是帮助人,解决人的灾难、病苦,没有人知道。学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众生,连蚊虫蚂蚁都不敢轻慢,怎么敢轻慢一个人!
「一切诸佛之心要」,诸佛的心要是什么?是度一切众生。而且诸佛的心要,说老老实实一句话,就是希望众生能信净土,能修这个法门,他一生决定成就。如果不是这个法门,诸佛菩萨要操心,这个法门诸佛菩萨不操心,稳稳当当毕业了、成就了。其他的法门,进进退退,特别是在初学,进得少,退得多,内有烦恼,外有诱惑,成就真难!它要断烦恼,它要消业障。这个法门不要断烦恼,也不要消业障,一句弥陀念得熟了,业障、烦恼自然不见了。所以诸佛菩萨不操心,修学这个法门诸佛菩萨没有不欢喜的。「菩萨万行之司南」,司南是指南,这什么意思?正确的方向。菩萨万行终极的目的是成佛,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法门直奔这个方向,一丝毫弯曲都没有,直路。「皆不出於此」,这个我们要认识,认识就是章嘉大师所说的看破;放下,那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世法统统放下,我就这一部经典,就这一个方法,老实念佛,就这个方法。这什么?这对净土真信,真搞清楚、真搞明白,真的彻底放下了。
「且极乐不离华藏世界,弥陀即是毗卢遮那,故判本经为圆教,谁曰不宜」。黄念老在概要,概要就是古人讲的玄义,贤首宗的,就是华严宗的十门开启,天台宗的五重玄义,这个概论就是玄义,就是十门开启。如果黄念老自己编一套,或是依天台五玄,或是依贤首十门,自己来做这个注解,没人相信。不是说他注得不好,注得再好,现在人不接受。他用这个方法,叫高等智慧,里面你看全是佛说的,全是祖师大德的注疏,就像现成的宝珠,用一条线把它穿起来,穿一串念珠,现成的,没话说,没人敢说话的,真妙!这玄义编得太好了。「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别相」。为什么?「若是圆人则法法俱圆」。什么是圆人?真正体会到十玄,契入十玄的境界就是圆人,十玄这个十门,一门即是十门,他说互融互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差别就是平等,平等就是差别,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正圆满具足。「藏教所摄」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现在看第七段,「部类差别」。「为深究本经」,究,一般讲研究,但是佛法不叫研究,佛法叫参究。参跟研有什么差别?研究是用第六意识,就是还是用分别心,分别执著,这是研究。参究呢?参究不用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不用它,就叫参究。不用第六识就是不用分别,不用末那识就是不用执著,不用阿赖耶就是不落印象。所以真正会参的人,用参的人,他会开悟,他得定。只要用心意识,这就是凡夫,六道凡夫没有离开心意识。用心意识得到的是什么?解悟,不是开悟。为什么?你听得多了,你研究得多了,时间长了,佛所说的你能够理解,你入不了他的境界。为什么入不了?因为你有障碍,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如果这个东西能放下,舍掉了,你就入进去了,那就是参,就不是研究了。究是追根究柢,研不行,要用参,这是佛法跟世法用的方法不一样。换句话说,我们用参究来对一切世间法,世间法全是佛法;如果用研究,研究《华严经》、研究大乘教,全是世间法。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佛法、世间法,看你用什么心态对它;世间的心对它,它就变成世间法,境随心转,出世间的心对它,世间法都变成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总在用心不同。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离开妄,样样都是真的。
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你不用它,一切法全是真的,你用它,佛说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所以法相宗修行的方法,转八识成四智,不用八识,不用八识就是四智,八识舍掉了,四智就现前,就这么个道理。现在人他最大的麻烦,他不晓得事实真相,用八识来批评四智,用妄心批评那些用真心修行的人,说他们是迷信,说他们不符合科学。什么地方不符合科学?怀疑是科学,不怀疑不符合科学,麻烦就大了。不怀疑,能往生净土,怀疑的时候,搞六道轮回,还要搞三途地狱。你看看这个结果,你是诚信的好,还是怀疑的好?宿世善根深厚的人,在这一生当中迷得很重,他有佛菩萨慈悲照应他,在必要的时候佛菩萨现身给他看一看,他相信了,真的不是假的。那是什么?马上叫他回头,断疑生信,破迷开悟。时节因缘不成熟的时候佛不现身,为什么?现身你还是回不了头。虽然看,我是不是眼睛看花了?是不是个幻相在我面前,不是真的?他会怀疑这些,始终怀疑,他不相信,所以示现没用处,示现他还造口业,他愈陷愈深。所以一定到相当程度的时候,佛菩萨知道时节因缘,什么时候来给你示现你相信了,你真的断疑生信了,不在这个时候往往不可能给你示现的。但是我们看过去这些典籍上所记载的,一般大概都是在临终前几天,这个时候像这种奇迹常常能发现,临终前一个星期,二、三个星期,或临终前几天。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他自己晓得他不行了,这世间一切不放下也得放下,真带不去。在这种难分难舍的时候,佛给你示现一下,真的,不是假的,过去所学的这些印象一下提起来,才完全肯定佛法是真的,这个世间东西是假的。
下面,部类差别,为深究本经,「应知同部」,佛说一切经里头,哪些经跟这个是同一部的,「同类」,这些经论。「傍及带说净土之典籍,以便参研」,你都能够了解,便於参考。第一个说「同部: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跟《阿弥陀经》是同一部经。「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莲池大师的《疏钞》,大本是《无量寿经》,小本是《阿弥陀经》,这两本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单。大本便於学习,它说得详细,帮助你认识极乐世界、认识阿弥陀佛,这个很重要。我们看到科学报告,讲念力能量不可思议,他们也特别使用念力,你念念念什么东西,最好先把那个对象多认识它、多了解它,那个念力的效果更大,这个意思跟佛经说的意思相同。所以你要认识极乐世界,要了解极乐世界,你对它不认识、不了解,信心、愿力都不容易生起,所以多半都是半信半疑,道理在此地。
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注解,中国古人注解《无量寿经》的不多,只有两种,没有这么详细。日本的注解大概有三十多种,他们所依靠的统统是康僧铠的译本,但是也没有念老这个详细。念老这个内容太丰富了,集经论、祖师大德注解的大成,这集大成,非常丰富。这是什么?普度末法九千年众生,大家读到这个经,清楚了、明白了,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好的修学环境,真正想成佛,到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就。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跟一切法门做个比较,跟十方诸佛刹土做个比较,极乐世界殊胜太多了,你自己决定会选择这个法门。夏莲老会经,黄念老会注,用心良苦!他们在这个年代出现在世间,也知道这个世间今天到了紧急关头。在这个关头上,这部经典比什么都重要,好比一服特效药,能帮助这些苦难众生离苦得乐,帮助学佛的众生在一生当中得到圆满成就。
我们看下面注解,看念老的注子,在二百三十二面。「甲、同部。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本经吴译本,曾亦名《阿弥陀经》」,本子后面会介绍。「与秦罗什所译之小本同名。故世称本经为大本,秦译之《阿弥陀经》为小本」,秦译就是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师译的。「《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现小本弥陀,共有三种:一、《阿弥陀经》」,上面还有个「佛说」,《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流通非常之广,一般修净土都用它做早晚课诵。第二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唐朝三藏法师玄奘翻译的。罗什大师翻译的是义译,遵照原经的意思,完全用中国的文法、语气来翻译,所以很像是中国人写的,看起来很舒服、很流畅,所以大家欢喜。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是照梵文直译的,所以读起来总觉得怪怪的,好像不是很通畅,外国文法,直译的,保持梵文本原来的样子,没有人念他的,这个经在《大藏经》里头。
第三种是「《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这是夏莲居老居士把它会集的。会集得好,可是流通不广,是因为罗什大师的本子大家念惯了,念成习惯,不愿意再改本子。所以现在虽有三种,那两种没有人学习,也很少流通。「秦唐两译,大体相同,稍有出入。秦译精要流畅,众所宗向」,大家都依靠这部经,都向它学习。「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保持它梵文原本的面貌。譬如六方佛,罗什大师翻译是六方,实际上原本是十方,玄奘大师翻的本就是十方。我们就晓得,罗什法师知道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十方只说东、南、西、北、上、下,把四维省掉了,所以秦译是精要流畅。「先师」,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老师,老师过世了称先师,就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两译,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秦译还漏掉了二十一个字。可能是过去,过去的本子都是手写的,手写的本子漏掉一段,漏掉几句,这是很常见的事情,所以曾经漏掉二十一个字,现在经本上没有,但是在六朝石经里头有,这个后头都会有详细报告。它这里讲,「按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刻石者,於一心不乱之下」,它有二十一个字,接著一心不乱,「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廿一字」。现在《阿弥陀经》里头没有这几个字。「宋代元照师,载入《灵芝疏》」,元照有《阿弥陀经》注解,他的注解叫《灵芝疏》,这个注解的本子有,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了。
「明蘧庵师亦推崇石本」,也推崇六朝石经的刻本。「幽溪大师於《圆中钞》大声疾呼:今传讹说」,今传就是罗什大师的翻译本,「凡读习者,应依古本,而增正之」,会本依古大德的意思,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了。「於是会本,既备两译之长,复补秦译之佚。圣意备显,易启正解。於是秦译原文应是一心不乱专持名号」。这四个字非常重要,跟《无量寿经》里面,「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意思就完全相同。「一心不乱专持名号」这八个字要一气念下去,「正同於唐译之系念不乱」,这个容易,一心不乱难,本经里面一向专念容易。所以确实有一些人,少数,不是多数,看到《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他不敢学了。为什么?做不到。这个经上教我们「一向专念」,可以,我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行,他衡量自己可以做得到。所以《弥陀经》梵文原本,佛的说法是「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它不是一心不乱,好像是一心系念,唐译是「系念不乱」,不是一心不乱,系念不乱,这个意思不一样。
「弥显持名妙法,从果起修,果觉因心,他力冥加,不可思议」。名号我们现在大致上可以清楚、可以明了,名号功德确实不可思议,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的总纲领,实际上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说一切法门的总纲领,也就是说,从阿弥陀佛生一切法。我们不要想阿弥陀佛那个人,想阿弥陀佛的意思,阿弥陀佛是梵语,翻成意思是无量觉。哪一个成佛的人不是无量觉?所以无量觉是一切佛的总名、同名,只要成佛都是无量觉,那一切法都是从无量觉里头流出来的。西方法藏比丘成佛了,就用这个做佛名,就用阿弥陀做名字。阿弥陀同时是一切诸佛如来的共名,总的名称,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都念到,一个都不会漏,念一句阿弥陀佛一切法都念到,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是从无量觉流露出来的,道理在此地,你这才真正把总纲领抓到了。所以这句佛号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威力!
台湾大学现在的校长,李校长,他有一个报告,有一个光碟我看过,我相信有的同学看过。他实验小朋友手指识字,不要用眼睛看的,我们写一个字,用纸把它包,包很多层,包在里头,根本他就不知道,让他用手去摸,不管他认不认识,他知道那个字的样子,他就照那个样子写出来,然后拆开来核对,果然是一样。只有这个「佛」字,小孩摸不到。你写个佛字,小孩摸的时候,他告诉你,他说完全放光,只看到一片光明,里头的笔划看不到。那个佛字把人字边去掉,一个弗字,行不行?行,他一样把它写得很清楚。所以他觉得神圣的东西不可思议。连名号功德都产生这样作用,你写个「阿弥陀佛」,他摸不到,一片光明。做了很多实验,最成功的小朋友,他说九岁到十二岁能力最强,有的小朋友五、六岁都有,大概到十五、六岁以后,慢慢他能力就消失掉了,手能看。佛法里面讲六根互用,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他那个光碟我们这里有,找个时间可以看看他的报告。他最近这些年来专门研究这些东西,从这些里面得到很多信息。他也研究催眠,催眠里面得的信息有的时候很可靠。
我们从二百三十三面第三行当中看起,「於是秦译原文应是一心不乱专持名号,正同於唐译之系念不乱,亦复与本经一向专念同旨。弥显持名妙法,从果起修,果觉因心」。这两句非常重要,因为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果德,是果号,用佛的果号做我们现在的因地心,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这个道理不难懂。所以「他力冥加」,你就能得到阿弥陀佛加持,不但阿弥陀佛加持,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也能够相信,不会怀疑,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就这句名号。你念其他的名号,我们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加持,不一定得别的佛加持,因为他跟别的佛没有关系,阿弥陀佛是跟每一尊佛都有关系,他无量觉。释迦牟尼佛的名号,能仁寂默,它不是无量觉,所以它有局限;阿弥陀佛名号是普遍,没有局限,遍法界虚空界。统统都是果德,一个是果德的圆满,一个是果德的局部。所以名号功德你要认识,你才真正相信它的加持,你就能感受到加持的功德。你对它怀疑,你对它不认识,它虽然加持,你一点都感觉不到;真正认识,真正能够得到加持。现在国内、国外常常有附体这种现象出现,什么样的冤亲债主也不敢附你的身,为什么?有阿弥陀佛加持你,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得阿弥陀佛加持就是得一切诸佛加持,一切诸佛既然加持,龙天善神哪有不保佑的道理,不可能,这便宜占大了,自己一定要知道,所以这不可思议。
「《要解》云: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见思烦恼没断,「随其或散或定」,定是定课,像早晚功课,定课,散是定课之外,念佛。定课不要替自己定得太多,定得太多做不完生烦恼。无论学什么,世出世间法一个道理,由少而多,由简而繁,不要一下搞那么多。开始念佛,早晚课定一千声佛号就很好了,不要定得太多,然后慢慢增加,这是进步。如果一下就定得很多,一天定个三万声,念不了,再打对折,这个不是精进,这是往下退。所以循序渐进的好。「於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这是往生到极乐世界,执持名号,未断见思,生凡圣同居土。「可见众生但能信愿持名」,条件就这么简单,你要真信,你要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要真愿、要真念佛。不论念多少声,那个心要真心,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真心,所以定课就不在多少。祖师大德教人早晚课诵用十念法,时间短,容易摄心。十念也有好几种,印光大师教导我们也是用十念法,他的十念就是十声佛号。提倡三个清楚,念得清楚,念不要快;听得清楚,自己念自己听;记得清楚,记数,每一声佛号知道是在这十声里头的第几声。这样用心,妄想杂念不容易起来,对治妄想杂念的。
胡小林居士告诉我,他说初学的人还是不行,那就加一个方法,加什么?把数字加上去,阿弥陀佛一,阿弥陀佛二,阿弥陀佛三,这样子加上去,行不行?他打电话告诉我。我说可以,但是这是什么?这是初级,慢慢念熟了之后就把这个数字不要念,心里记住,不要再记这个数字。我想应该三个月到半年之后就可以了,完全用心里头默念,没有数字,只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只有这个,里头再没有数字,但是第几句真的清清楚楚,容易摄心。前面用这个方法可以,这个方法是有阶段性的,帮助我们功夫纯熟,纯熟数字就没有了,可是依然清清楚楚,像印光大师的方法,他老人家念了一辈子。
「决可往生彼国凡圣同居土」,生到凡圣同居土也就等於生到实报庄严土。所以底下说,「实」,就是实实在在,「不待持至事一心不乱或理一心不乱」。这个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断了,理一心不乱是无明破了;无明破了生实报庄严土,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四土都在一起,没有界限,我们今天讲不同的空间维次,那就是界限,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所以四土在一起,没有两样,只是境界不同而已。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境界实际上也是相同的,这是极乐世界特别殊胜之处,十方世界所没有。「持名法门妙用,和盘托出。足证会本实大有功於圣教」,这个会本就是会集本,小本会集本如是,大本亦如是。大本在中国流通不广,小本在中国普遍流通,普遍流通要改过来不太容易,流通不广的本子普遍流通容易。今天就是这个本子流通容易,夏莲老的那个小本会集本流通不容易,愿意接受的人会很少,罗什的本子用惯了,成习惯了。所以讲解的时候应当把它讲清楚、讲明白,用的时候还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用罗什的本子就好。
「二、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这属於同类的。同类的,我们看注解,二百三十四面,看注解,「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他为疏」。这里面一共举了九种,第一个,「《佛说观无量寿经》是经与以上大小二本,合称净土三经。乃净宗基本经典,具谈十六妙门,劝导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这就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是净土三经之一。《观经》里面所讲的特别强调两桩事情,第一个是理论,第二个是方法,所以都非常重要。理论是什么?两句话就代表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什么念佛能成佛,道理在此地。佛是什么?佛就是真心,心就是佛,佛是觉的意思。惠能大师开悟的报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佛在《华严经》上说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就是说的这一句,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
佛经上用的,智慧、德能、相好,用这三个名词。科学家讲宇宙当中只有三个东西,能量、信息、物质,讲这三样东西。佛法跟科学家这个合起来是一桩事情,智慧就是能量,德能就是信息,相好是物质。科学家也发现了,但是没有证得,他不得其用。佛是亲证,所以得到受用。所以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一切法心现识变。所以无量的智慧(般若智慧)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智慧不能向外求。所以佛法称之为内典,向内求,经典称为内经、内典,它不向外的,外面没有东西。向外求的,知识;向内求的,智慧。内里面一定要用清净心、平等心,这个心,智慧就起来了,后面是觉,觉就是智慧,清净平等是定,清净是二乘的定,平等是大乘的定,后面智慧就开了。所以智慧不是从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是知识,广学多闻是解悟,佛法叫解悟。证悟是真实智慧,你自性的智慧透出来了,解悟没透出,你知道有这回事情,你的障碍没去掉,透不出来,所以你不得其用。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千万不要把解悟当作证悟,那你这一生将来还是搞六道轮回。
最怕的是你起了一个不善的念头,佛欺骗我,我已经开悟了,为什么还堕三途?这叫谤佛、谤法、谤僧,造地狱罪,这堕地狱去了。佛没有欺骗你,你自己误会了,怎么可以把解悟当作证悟?解悟是听说的,我们读经读多,是听佛说的,听祖师说的,不是自己亲证的。像惠能大师那种听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话当中就彻悟,那是证悟,那不是解悟,那个得受用,那真的成佛了。凡夫成佛确实一念之间,一念觉就成佛了,一念迷就是凡夫,就是当下一念,没有过去、未来,没有虚空法界,全是假相,这些假相统统都从阿赖耶里头变现出来的,阿赖耶真正是造物主,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它出来的,没有它,只有一真法界,就是只有实报庄严土,没有十法界。十法界是识变的,阿赖耶变现的,阿赖耶是假的,妄心,变现的境界是妄境,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讲清楚了。真心,你见到真的,妄心,你见到全是虚妄的。那我们现在是用真心还是用妄心,自己清楚。这个清楚也是觉悟,觉悟之后,这就是章嘉大师说看破了,看破之后要放下,不放下没用处,不放下没进步,你停留在此地。放下什么?放下分别执著。转识成智,分别执著是因上转,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末那识。日常生活当中尽量不要用这个东西,用这两个东西你所造的叫轮回业。你为什么出离不了六道轮回?天天在造轮回业。没有执著就没有见思烦恼,没有分别就没有尘沙烦恼,这两个一转,阿赖耶就转成大圆镜,前五识就转成成所作,自己真得受用。《观经》里面讲理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切众生平等的,同一个真心,同一个自性。真心现前,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现前,它就起作用了,真诚就现前。方法,净宗修学的方法,《观经》里面讲了十六种,这十六妙门。十六种,前面的十五种都是观想、观像念佛,当中有个观像,最后第十六是持名念佛,讲方法。
第二种,「《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劝导持名兼主持咒」,这是我们讲净密双修。第三种,「《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用的是持名。「《后出阿弥陀佛偈经》始终唯偈,共五十六句。中云: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与本经汉吴两译中弥陀廿四愿相同」。所以五种原译本里头,有两种是二十四愿,有两种是四十八愿,还有一种是三十六愿。古大德认为这绝不是翻译上的错误,决定是梵文原本不一样。那就证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至少《无量寿经》讲过三次。佛讲经没有这个例子,一生讲经只讲一遍,没有重复讲第二遍的,唯独《无量寿经》,有这个证据,至少是三遍。在中国十二种翻译,七种失传,如果这七种还能够看到的话,可能还有别的不一样。这就是说明佛当年在世这个经是多次宣讲,重要!不是最重要的不会多次宣讲。为什么?这个经能普度一切众生,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统统都可以学,全都能成佛,这还得了!在中国古来祖师,是第二祖道绰是哪一个,我记不清楚了,一生专讲《阿弥陀经》,讲两百多遍,真的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念佛求生净土。
第五种「《首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劝导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楞严会上的,大势至菩萨特别提倡这个法门。第六种,「《般舟三昧经》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另《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乃此经之异译」,此经就是《般舟三昧经》。「经主九十日为一期,不坐不卧,修佛立三昧,天台称之为常行三昧,唱名观念阿弥陀佛」,这也叫做《般舟三昧经》。《华严经》吉祥云比丘,就是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一个善知识,他就修这个。这个法门也很辛苦,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可以走动、站著,所以叫佛立三昧。一期九十天,不容易!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修学法等於闭关一样,护持的人非常重要。这个法门修学,一个人发愿一个人可以修,两个人发愿两个人可以修。大概发愿真修的人都不多,九十天,时间相当长,不是短时间。一个人一天不睡觉就不行了,九十天不睡觉,要靠佛力加持,要不是真心的话做不到。
第七个,「《往生论》天亲菩萨造。倡五念法门,求生净土。」净土宗三经一论,即此论。净土宗它常说的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一论就是《往生论》。第八个,「《往生论注》北魏昙鸾大师造」,念老这个注解引《往生论》引得很多。第九个,「《游心安乐集》唐道绰大师造」,我们这个注解里头也引用得很多,这是属於同类的。下面这带说的,带说的就多了,「带说净土经论」有二百四十余种。由此可知,世尊当年在世讲经,真的善导大师说的这句话,说「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话说得不错,确实有根据。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常常就提到净土,经文里头有记载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种,真是常说。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土大经科注》,第二百三十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前面讲到: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本际就是本体,也就是自性。「故知所显现者」,所显现的是现象,我们用科学家的名词来说,物质现象、信息现象、自然现象,信息现象中国人一般称之为精神现象,这些所有的现象就是此地讲的所现显者。「当相即道」,无论是物质现象、是精神现象、或是自然现象,相就是道,道是什么?道就是真如实际,实相的本际,就是自性。所以自性在哪里?自性已经变化成现象,这三种现象,所以三种现象全是自性。「即事而真」,事是事相,真是真性,一切现象就是真性。所以「一一无非真如」,一一无非实相,「一一无非自心」,心现的。自性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全是,没有一样不是。我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都在,没有一处不在。这三种现象都是自心显现的,心现识变,心能现,识能变。识是什么?识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它能变。起心动念清净,就现净土,就现清净法界;起心动念善良,就现天堂;起心动念不善,就现地狱三途。所以外面境界是假的,三种现象都不是真的,唯心所现。於是我们就知道,诸佛实报庄严土是纯净纯善所现;诸佛如来的方便有余土是净土,善心善行没有到纯,不纯,四圣法界里面现相;如果带著有染污、有分别、有执著,现的境界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面也不外乎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跟自然现象。一念起,不仅此地讲的十玄,十玄是把一切法归纳为十门,十门同时现,同时存在,十门一展开,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展开就是无量,归纳起来就这十条,十条没有一个是独立存在的。《华严经》上讲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法跟多法,一法跟无量无边一切法,同时现起,一切具足。所以玄门的第一条,那是总说,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具足。这是事实真相,确实不可思议。
「是故超情离见,圆具十玄也」。这是讲什么?刚才讲的,一一法所显现的,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圆满具足十玄。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确实是一体,佛讲的这些全是事实真相,没有一句是假话,句句真实,只是众生迷失自性的时间太长,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佛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我们不敢相信,还自以为是。幸亏近代的科学家(量子力学家)发现意念的能量不可思议,在这一方面研究二、三十年了,成绩也相当可观,证实佛在经上说的这些话是正确的。这些科学家不再认为古老的传统是迷信,过去都是这样认知,现在不敢讲了。里面有真实智慧,里面有一种本能的认知,这科学家说的。人有一种本能,能够见到事实真相,这个本能是什么?就是自性,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本性本善,本善能够见到本性,不善决定见不到本性。本善是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叫本善;带著丝毫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见不到本善,就见不到自性。
「《华严》之独胜,端在十玄」,就是把这个问题彻底的说出来,圆满的说出来。一切经,佛说到一个阶段不讲了,为什么?听众程度不够,再讲下去怀疑更多,收的效果是相反的。诸佛菩萨讲经说法点到为止,你能信多少,你能理解多少,讲到恰到好处。《华严》是究竟圆满,《华严》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听众都把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放下了,才能进这个讲堂。「今本经亦具」,《华严》具足十玄,就是说《华严》具足一切法的实相,我这样说大家就很容易懂得,本经亦如是。「足证本经不异《华严》」,《无量寿经》跟《华严》没有两样。「《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净宗,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有证据,不是随便说的。《华严经》到末后契入究竟圆满靠什么?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圆满了,究竟圆满了。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只能够度上上根人,上中下根都没分。一归到极乐世界,那是统统得度,上上根、上中下根全得度,乃至五逆十恶地狱众生都得度,这还得了!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无量寿经》的殊胜,念佛法门不可思议。
《华严经》修行,你看贤首国师给我们归纳,《华严》修行的方法,五止六观,哪一样都不好修,所以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六道凡夫根本没有方法修成。所以念佛这个方法取而代之,这样的方便、简单、容易,男女老少、贤愚不肖个个都能修,这真正叫圆融,圆满具足。所以《无量寿经》被人称之为中本《华严》,小本《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大本《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又据《要解》判小本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这个判还得了,不但等同《华严》,比《华严》更殊胜,比《华严》的成就更容易达到究竟圆满,还有能跟它相比的吗?人要不是大福报,这佛经上说的,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如来,你才能遇得到这个法门,遇到你才能生欢喜心。这个法门就是一切法门,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大乘小乘全包了,一法都不漏。没有这种大智慧、大善根、大因缘,遇不到,听不到,听了也不懂,所以修净土的这些众生决定不能轻看。前面我们在「所被根机」里面读到的,古德有判,这部经所摄的,上上根机。这些阿公、阿婆,不认识字的,没有文化的,听到这个法门就欢喜,就愿意念佛求生净土,上上根机。这个上上根机非常特殊,不是显示得很聪明、很有福报,不是的。往往在这个世间,没有地位、没有财富,叫贫贱之极,听到这个法门,他能接受,念个二、三年,真往生了,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这些话都是佛菩萨讲的,祖师大德讲的,我们相信他们不会骗人,他们也没有理由去骗人。我们遇到了,遇到不认真干,那就是人在福中不知福,这一生要不认真,空过了,那真叫冤枉,那真叫大错了!
《华严》奥藏,《华严》最深奥的是给我们讲清楚、讲明白,宇宙是怎么回事情,万事万法怎么来的,把这个东西讲清楚了,这是今天方东美先生所说的,最高的哲学、最高的科学。科学家、哲学家所追踪的宇宙的奥秘,全在这个经上,问题他要相信。他们误会了,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宗教家,搞错了。方东美教授有智慧,他是生病,抗战期间,到峨嵋山去养病,山上什么东西都没有,报纸杂志、无线电广播那时候全没有,只有佛经,所以拿著佛经来消遣,看看到底是什么玩意,说愈看愈感觉得它殊胜。所以他读了那些佛经,他自己得到一个结论,佛教是哲学,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学。他老人家也给我谈到自性、真如这些问题,经论上佛说的这些文句几乎他都可以背诵,可是依旧不能解决。原因是什么?烦恼习气没放下。经论读得多,也就是我们现在这种情形,解悟,不是证悟。证悟就得利益了,真管用。所以契入境界,《华严》的证悟可不得了,《华严》证入是整个身心跟宇宙融合成一体;我们的肉身跟全世界物质现象融合成一体,我们的起心动念跟遍法界虚空界信息融合成一体,那叫证入。这个佛讲得很清楚,方法就是在放下。
我感谢章嘉大师,第一天就把这个奥秘告诉我,虽然我那个时候似懂非懂,他老人家没有保留,而做为我们这一生当中学习的总方向、总路线,我们没有走到岔路,没有走到弯路,靠章嘉大师这个指示,「看破、放下」。看破是般若智慧,真正通达明了。你怎么看破的?放下就看破了,你放不下看不破,看破又帮助你再放下,由浅而深,由始而终,就这两个方法。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根性大利的,像释迦如来、惠能大师这样的人物,他在一句话当中他就能全体放下,这叫顿舍,没有次第的,统统放下了,他就成佛了。佛门里所谓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么?起心动念是屠刀,分别执著是屠刀;分别执著造成六道轮回、造成十法界。这个东西放下之后,六道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实报庄严土现前了。
我们修学的心态要端正,端正与性德相应,性德里面没有是非人我、没有我执、没有法执。我们对我有执著,对一切法有执著,都以为它真有,这是我们修学最大的障碍。障碍不在外头,外面没有障碍。恭敬、赞叹你的人不障碍你,毁谤、陷害你的人也不障碍你,外面永远没障碍。你自己不知道外面境界是假的,因外境而引起你自心的烦恼,使你烦恼冒出来,它感,你有应,你不应它,没事。如果用大彻大悟去应,成就自己无量功德,这个功德可以回向法界、回向众生,成就无量无边的佛事,这佛事就是帮助众生觉悟,真帮助他。嫉妒我们的人、伤害我们的人,我们一点怨恨都没有,接受他的批评,认真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对他没有怨恨心,有感恩的心、有报德的心。他如果要是知道了,总有一天他会知道,知道之后,不管什么时候结的这个怨,自然就化解了。化解了,他得利益,我们得利益,利益也给他,这就是回向功德。
《华严》奥藏、奥秘,就是今天科学家所探测的宇宙的秘密,量子的秘密,探求这个,这经上都有。《法华》秘髓,秘也是奥秘,髓是精髓,都是讲自性的体相作用,这三个字全包括了,自性的本体,自性的现相,自性的作用。《还源观》上所说的,「显一体」,那是自性的本体,「起二用,示三遍」,这个三段的论文全讲宇宙源起,宇宙怎么来的,万法怎么来的,然后说,我是从哪里来的,全解决了。《华严经》佛说了那么多,贤首国师把它一归纳,《妄尽还源观》可以说是《华严经》的精髓。前面这个三段就是章嘉大师所说的看破,对於整个宇宙是怎么回事情,彻底明白了,明白之后自然放下。后面五止、六观就是放下。当中讲了一段,第四段,第四段是讲的性德,自性本有的大德大行,随缘妙用。诸佛菩萨契入境界之后,他们在这个世间什么样的心态住世,帮助这个世间人觉悟?这四德。威仪有则,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要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众生看。最好的榜样没有一定,活的。众生所做的,错误的,你能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最好的方法。现在的众生不孝父母,我们做出孝顺父母;不敬师长,我们做出尊敬师长,做样子给人看;不忠不义,我们都要把忠义做出来;现在众生普遍心浮气躁,那我们要示现一个稳重、聪明智慧,所以这个没有一定的方法。众生把戒律都丢掉了,我们示现持戒,给他做好样子。众生有时候持戒死在戒条之下,那菩萨对他示现什么?菩萨对他示现戒都开了,示现什么?开戒。告诉他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运用自在,普利众生。所以这善巧方便因人、因时、因地、因事不同,它不是一个死的方法,活活泼泼。
佛经里面有个故事,有一个证得阿罗汉的比丘,跟著一艘船到国外去弘法利生。罗汉有神通,知道里面有一个人怀了恶意,因为这艘船装的都是金银财宝。五百个商主,带著这些金银财宝,其中有一个人想把这四百九十九个人都害死,他想独占这个财产。这个罗汉知道了,罗汉就把这个人杀掉了,这开了杀戒,一般持戒的人决定不肯干,杀掉了。杀掉什么?救他,因为他做这种事情,杀人、夺取人的财产,他要堕阿鼻地狱,阿罗汉杀掉他,他就不堕地狱,你看从地狱里救出来了。五百商主生命财产没有受到损失,杀这个人是救他,两面都救了。如果说不杀生的戒一定要坚持,不能做,你就看这一场因果报应,非常凄惨,那能有慈悲心吗?戒律是活的。所以你不要看到好像他破戒了,你不晓得他目的在哪里。如果他是救人的话,救一切众生的话,那不是破戒,那叫开戒。经典上也有这个故事,佛举的是猎人打猎,看到这只兔子,走到三岔路口之后不晓得从哪条路走了。正好那里有个人,就问他,你有没有看见一只兔子?他说看到了。它从哪里走了?他就指一个方向,从那边走了,实际上兔子往这边走。这不是打妄语吗?救一条命!你要说老实话,从那边,这兔子肯定被他杀掉。杀生的人有罪,被杀的人有怨恨,你这一个妄语,两面都救了。这不叫妄语,这是智慧。每一条戒都有开缘,没有一条戒律是死的。
所以很多人持戒持得不如法,持戒最后还堕地狱。为什么?造孽,造地狱业,自己持戒很清净,看到别人不持戒,就骂别人、责备别人,造这个口业。是有不持戒的人,但是不持戒里头的人,你知不知道有菩萨、有罗汉在里头?你就不认识了。济公当年在世,济公这个人真有,《高僧传》里头有他的传记,而且传记还特别丰富,济公好像有一卷多,占那么大的篇幅。真有其人,真有其事。近代的,抗战期间,金山活佛,他老人家一生的形象跟济公差不多,也是邋邋遢遢的,一天到晚是嘻嘻哈哈、疯疯颠颠,那个人,那不是普通人。你看他,他什么戒也不持,他根本什么都无所谓,可是他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所作所为都是帮助人,解决人的灾难、病苦,没有人知道。学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众生,连蚊虫蚂蚁都不敢轻慢,怎么敢轻慢一个人!
「一切诸佛之心要」,诸佛的心要是什么?是度一切众生。而且诸佛的心要,说老老实实一句话,就是希望众生能信净土,能修这个法门,他一生决定成就。如果不是这个法门,诸佛菩萨要操心,这个法门诸佛菩萨不操心,稳稳当当毕业了、成就了。其他的法门,进进退退,特别是在初学,进得少,退得多,内有烦恼,外有诱惑,成就真难!它要断烦恼,它要消业障。这个法门不要断烦恼,也不要消业障,一句弥陀念得熟了,业障、烦恼自然不见了。所以诸佛菩萨不操心,修学这个法门诸佛菩萨没有不欢喜的。「菩萨万行之司南」,司南是指南,这什么意思?正确的方向。菩萨万行终极的目的是成佛,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法门直奔这个方向,一丝毫弯曲都没有,直路。「皆不出於此」,这个我们要认识,认识就是章嘉大师所说的看破;放下,那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世法统统放下,我就这一部经典,就这一个方法,老实念佛,就这个方法。这什么?这对净土真信,真搞清楚、真搞明白,真的彻底放下了。
「且极乐不离华藏世界,弥陀即是毗卢遮那,故判本经为圆教,谁曰不宜」。黄念老在概要,概要就是古人讲的玄义,贤首宗的,就是华严宗的十门开启,天台宗的五重玄义,这个概论就是玄义,就是十门开启。如果黄念老自己编一套,或是依天台五玄,或是依贤首十门,自己来做这个注解,没人相信。不是说他注得不好,注得再好,现在人不接受。他用这个方法,叫高等智慧,里面你看全是佛说的,全是祖师大德的注疏,就像现成的宝珠,用一条线把它穿起来,穿一串念珠,现成的,没话说,没人敢说话的,真妙!这玄义编得太好了。「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别相」。为什么?「若是圆人则法法俱圆」。什么是圆人?真正体会到十玄,契入十玄的境界就是圆人,十玄这个十门,一门即是十门,他说互融互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差别就是平等,平等就是差别,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正圆满具足。「藏教所摄」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现在看第七段,「部类差别」。「为深究本经」,究,一般讲研究,但是佛法不叫研究,佛法叫参究。参跟研有什么差别?研究是用第六意识,就是还是用分别心,分别执著,这是研究。参究呢?参究不用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不用它,就叫参究。不用第六识就是不用分别,不用末那识就是不用执著,不用阿赖耶就是不落印象。所以真正会参的人,用参的人,他会开悟,他得定。只要用心意识,这就是凡夫,六道凡夫没有离开心意识。用心意识得到的是什么?解悟,不是开悟。为什么?你听得多了,你研究得多了,时间长了,佛所说的你能够理解,你入不了他的境界。为什么入不了?因为你有障碍,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如果这个东西能放下,舍掉了,你就入进去了,那就是参,就不是研究了。究是追根究柢,研不行,要用参,这是佛法跟世法用的方法不一样。换句话说,我们用参究来对一切世间法,世间法全是佛法;如果用研究,研究《华严经》、研究大乘教,全是世间法。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佛法、世间法,看你用什么心态对它;世间的心对它,它就变成世间法,境随心转,出世间的心对它,世间法都变成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总在用心不同。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离开妄,样样都是真的。
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你不用它,一切法全是真的,你用它,佛说一切法都是虚妄的。所以法相宗修行的方法,转八识成四智,不用八识,不用八识就是四智,八识舍掉了,四智就现前,就这么个道理。现在人他最大的麻烦,他不晓得事实真相,用八识来批评四智,用妄心批评那些用真心修行的人,说他们是迷信,说他们不符合科学。什么地方不符合科学?怀疑是科学,不怀疑不符合科学,麻烦就大了。不怀疑,能往生净土,怀疑的时候,搞六道轮回,还要搞三途地狱。你看看这个结果,你是诚信的好,还是怀疑的好?宿世善根深厚的人,在这一生当中迷得很重,他有佛菩萨慈悲照应他,在必要的时候佛菩萨现身给他看一看,他相信了,真的不是假的。那是什么?马上叫他回头,断疑生信,破迷开悟。时节因缘不成熟的时候佛不现身,为什么?现身你还是回不了头。虽然看,我是不是眼睛看花了?是不是个幻相在我面前,不是真的?他会怀疑这些,始终怀疑,他不相信,所以示现没用处,示现他还造口业,他愈陷愈深。所以一定到相当程度的时候,佛菩萨知道时节因缘,什么时候来给你示现你相信了,你真的断疑生信了,不在这个时候往往不可能给你示现的。但是我们看过去这些典籍上所记载的,一般大概都是在临终前几天,这个时候像这种奇迹常常能发现,临终前一个星期,二、三个星期,或临终前几天。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他自己晓得他不行了,这世间一切不放下也得放下,真带不去。在这种难分难舍的时候,佛给你示现一下,真的,不是假的,过去所学的这些印象一下提起来,才完全肯定佛法是真的,这个世间东西是假的。
下面,部类差别,为深究本经,「应知同部」,佛说一切经里头,哪些经跟这个是同一部的,「同类」,这些经论。「傍及带说净土之典籍,以便参研」,你都能够了解,便於参考。第一个说「同部: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跟《阿弥陀经》是同一部经。「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莲池大师的《疏钞》,大本是《无量寿经》,小本是《阿弥陀经》,这两本的内容完全相同,只是一个说得详细,一个说得简单。大本便於学习,它说得详细,帮助你认识极乐世界、认识阿弥陀佛,这个很重要。我们看到科学报告,讲念力能量不可思议,他们也特别使用念力,你念念念什么东西,最好先把那个对象多认识它、多了解它,那个念力的效果更大,这个意思跟佛经说的意思相同。所以你要认识极乐世界,要了解极乐世界,你对它不认识、不了解,信心、愿力都不容易生起,所以多半都是半信半疑,道理在此地。
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注解,中国古人注解《无量寿经》的不多,只有两种,没有这么详细。日本的注解大概有三十多种,他们所依靠的统统是康僧铠的译本,但是也没有念老这个详细。念老这个内容太丰富了,集经论、祖师大德注解的大成,这集大成,非常丰富。这是什么?普度末法九千年众生,大家读到这个经,清楚了、明白了,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好的修学环境,真正想成佛,到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就。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跟一切法门做个比较,跟十方诸佛刹土做个比较,极乐世界殊胜太多了,你自己决定会选择这个法门。夏莲老会经,黄念老会注,用心良苦!他们在这个年代出现在世间,也知道这个世间今天到了紧急关头。在这个关头上,这部经典比什么都重要,好比一服特效药,能帮助这些苦难众生离苦得乐,帮助学佛的众生在一生当中得到圆满成就。
我们看下面注解,看念老的注子,在二百三十二面。「甲、同部。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本经吴译本,曾亦名《阿弥陀经》」,本子后面会介绍。「与秦罗什所译之小本同名。故世称本经为大本,秦译之《阿弥陀经》为小本」,秦译就是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师译的。「《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现小本弥陀,共有三种:一、《阿弥陀经》」,上面还有个「佛说」,《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流通非常之广,一般修净土都用它做早晚课诵。第二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是唐朝三藏法师玄奘翻译的。罗什大师翻译的是义译,遵照原经的意思,完全用中国的文法、语气来翻译,所以很像是中国人写的,看起来很舒服、很流畅,所以大家欢喜。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是照梵文直译的,所以读起来总觉得怪怪的,好像不是很通畅,外国文法,直译的,保持梵文本原来的样子,没有人念他的,这个经在《大藏经》里头。
第三种是「《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这是夏莲居老居士把它会集的。会集得好,可是流通不广,是因为罗什大师的本子大家念惯了,念成习惯,不愿意再改本子。所以现在虽有三种,那两种没有人学习,也很少流通。「秦唐两译,大体相同,稍有出入。秦译精要流畅,众所宗向」,大家都依靠这部经,都向它学习。「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保持它梵文原本的面貌。譬如六方佛,罗什大师翻译是六方,实际上原本是十方,玄奘大师翻的本就是十方。我们就晓得,罗什法师知道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十方只说东、南、西、北、上、下,把四维省掉了,所以秦译是精要流畅。「先师」,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老师,老师过世了称先师,就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两译,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秦译还漏掉了二十一个字。可能是过去,过去的本子都是手写的,手写的本子漏掉一段,漏掉几句,这是很常见的事情,所以曾经漏掉二十一个字,现在经本上没有,但是在六朝石经里头有,这个后头都会有详细报告。它这里讲,「按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刻石者,於一心不乱之下」,它有二十一个字,接著一心不乱,「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廿一字」。现在《阿弥陀经》里头没有这几个字。「宋代元照师,载入《灵芝疏》」,元照有《阿弥陀经》注解,他的注解叫《灵芝疏》,这个注解的本子有,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了。
「明蘧庵师亦推崇石本」,也推崇六朝石经的刻本。「幽溪大师於《圆中钞》大声疾呼:今传讹说」,今传就是罗什大师的翻译本,「凡读习者,应依古本,而增正之」,会本依古大德的意思,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了。「於是会本,既备两译之长,复补秦译之佚。圣意备显,易启正解。於是秦译原文应是一心不乱专持名号」。这四个字非常重要,跟《无量寿经》里面,「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意思就完全相同。「一心不乱专持名号」这八个字要一气念下去,「正同於唐译之系念不乱」,这个容易,一心不乱难,本经里面一向专念容易。所以确实有一些人,少数,不是多数,看到《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他不敢学了。为什么?做不到。这个经上教我们「一向专念」,可以,我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行,他衡量自己可以做得到。所以《弥陀经》梵文原本,佛的说法是「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它不是一心不乱,好像是一心系念,唐译是「系念不乱」,不是一心不乱,系念不乱,这个意思不一样。
「弥显持名妙法,从果起修,果觉因心,他力冥加,不可思议」。名号我们现在大致上可以清楚、可以明了,名号功德确实不可思议,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的总纲领,实际上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说一切法门的总纲领,也就是说,从阿弥陀佛生一切法。我们不要想阿弥陀佛那个人,想阿弥陀佛的意思,阿弥陀佛是梵语,翻成意思是无量觉。哪一个成佛的人不是无量觉?所以无量觉是一切佛的总名、同名,只要成佛都是无量觉,那一切法都是从无量觉里头流出来的。西方法藏比丘成佛了,就用这个做佛名,就用阿弥陀做名字。阿弥陀同时是一切诸佛如来的共名,总的名称,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都念到,一个都不会漏,念一句阿弥陀佛一切法都念到,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是从无量觉流露出来的,道理在此地,你这才真正把总纲领抓到了。所以这句佛号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威力!
台湾大学现在的校长,李校长,他有一个报告,有一个光碟我看过,我相信有的同学看过。他实验小朋友手指识字,不要用眼睛看的,我们写一个字,用纸把它包,包很多层,包在里头,根本他就不知道,让他用手去摸,不管他认不认识,他知道那个字的样子,他就照那个样子写出来,然后拆开来核对,果然是一样。只有这个「佛」字,小孩摸不到。你写个佛字,小孩摸的时候,他告诉你,他说完全放光,只看到一片光明,里头的笔划看不到。那个佛字把人字边去掉,一个弗字,行不行?行,他一样把它写得很清楚。所以他觉得神圣的东西不可思议。连名号功德都产生这样作用,你写个「阿弥陀佛」,他摸不到,一片光明。做了很多实验,最成功的小朋友,他说九岁到十二岁能力最强,有的小朋友五、六岁都有,大概到十五、六岁以后,慢慢他能力就消失掉了,手能看。佛法里面讲六根互用,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他那个光碟我们这里有,找个时间可以看看他的报告。他最近这些年来专门研究这些东西,从这些里面得到很多信息。他也研究催眠,催眠里面得的信息有的时候很可靠。
我们从二百三十三面第三行当中看起,「於是秦译原文应是一心不乱专持名号,正同於唐译之系念不乱,亦复与本经一向专念同旨。弥显持名妙法,从果起修,果觉因心」。这两句非常重要,因为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果德,是果号,用佛的果号做我们现在的因地心,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这个道理不难懂。所以「他力冥加」,你就能得到阿弥陀佛加持,不但阿弥陀佛加持,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也能够相信,不会怀疑,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就这句名号。你念其他的名号,我们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加持,不一定得别的佛加持,因为他跟别的佛没有关系,阿弥陀佛是跟每一尊佛都有关系,他无量觉。释迦牟尼佛的名号,能仁寂默,它不是无量觉,所以它有局限;阿弥陀佛名号是普遍,没有局限,遍法界虚空界。统统都是果德,一个是果德的圆满,一个是果德的局部。所以名号功德你要认识,你才真正相信它的加持,你就能感受到加持的功德。你对它怀疑,你对它不认识,它虽然加持,你一点都感觉不到;真正认识,真正能够得到加持。现在国内、国外常常有附体这种现象出现,什么样的冤亲债主也不敢附你的身,为什么?有阿弥陀佛加持你,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得阿弥陀佛加持就是得一切诸佛加持,一切诸佛既然加持,龙天善神哪有不保佑的道理,不可能,这便宜占大了,自己一定要知道,所以这不可思议。
「《要解》云: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见思烦恼没断,「随其或散或定」,定是定课,像早晚功课,定课,散是定课之外,念佛。定课不要替自己定得太多,定得太多做不完生烦恼。无论学什么,世出世间法一个道理,由少而多,由简而繁,不要一下搞那么多。开始念佛,早晚课定一千声佛号就很好了,不要定得太多,然后慢慢增加,这是进步。如果一下就定得很多,一天定个三万声,念不了,再打对折,这个不是精进,这是往下退。所以循序渐进的好。「於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这是往生到极乐世界,执持名号,未断见思,生凡圣同居土。「可见众生但能信愿持名」,条件就这么简单,你要真信,你要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要真愿、要真念佛。不论念多少声,那个心要真心,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真心,所以定课就不在多少。祖师大德教人早晚课诵用十念法,时间短,容易摄心。十念也有好几种,印光大师教导我们也是用十念法,他的十念就是十声佛号。提倡三个清楚,念得清楚,念不要快;听得清楚,自己念自己听;记得清楚,记数,每一声佛号知道是在这十声里头的第几声。这样用心,妄想杂念不容易起来,对治妄想杂念的。
胡小林居士告诉我,他说初学的人还是不行,那就加一个方法,加什么?把数字加上去,阿弥陀佛一,阿弥陀佛二,阿弥陀佛三,这样子加上去,行不行?他打电话告诉我。我说可以,但是这是什么?这是初级,慢慢念熟了之后就把这个数字不要念,心里记住,不要再记这个数字。我想应该三个月到半年之后就可以了,完全用心里头默念,没有数字,只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只有这个,里头再没有数字,但是第几句真的清清楚楚,容易摄心。前面用这个方法可以,这个方法是有阶段性的,帮助我们功夫纯熟,纯熟数字就没有了,可是依然清清楚楚,像印光大师的方法,他老人家念了一辈子。
「决可往生彼国凡圣同居土」,生到凡圣同居土也就等於生到实报庄严土。所以底下说,「实」,就是实实在在,「不待持至事一心不乱或理一心不乱」。这个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断了,理一心不乱是无明破了;无明破了生实报庄严土,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四土都在一起,没有界限,我们今天讲不同的空间维次,那就是界限,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所以四土在一起,没有两样,只是境界不同而已。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境界实际上也是相同的,这是极乐世界特别殊胜之处,十方世界所没有。「持名法门妙用,和盘托出。足证会本实大有功於圣教」,这个会本就是会集本,小本会集本如是,大本亦如是。大本在中国流通不广,小本在中国普遍流通,普遍流通要改过来不太容易,流通不广的本子普遍流通容易。今天就是这个本子流通容易,夏莲老的那个小本会集本流通不容易,愿意接受的人会很少,罗什的本子用惯了,成习惯了。所以讲解的时候应当把它讲清楚、讲明白,用的时候还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用罗什的本子就好。
「二、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这属於同类的。同类的,我们看注解,二百三十四面,看注解,「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他为疏」。这里面一共举了九种,第一个,「《佛说观无量寿经》是经与以上大小二本,合称净土三经。乃净宗基本经典,具谈十六妙门,劝导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这就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是净土三经之一。《观经》里面所讲的特别强调两桩事情,第一个是理论,第二个是方法,所以都非常重要。理论是什么?两句话就代表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什么念佛能成佛,道理在此地。佛是什么?佛就是真心,心就是佛,佛是觉的意思。惠能大师开悟的报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佛在《华严经》上说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就是说的这一句,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
佛经上用的,智慧、德能、相好,用这三个名词。科学家讲宇宙当中只有三个东西,能量、信息、物质,讲这三样东西。佛法跟科学家这个合起来是一桩事情,智慧就是能量,德能就是信息,相好是物质。科学家也发现了,但是没有证得,他不得其用。佛是亲证,所以得到受用。所以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一切法心现识变。所以无量的智慧(般若智慧)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外头来的,智慧不能向外求。所以佛法称之为内典,向内求,经典称为内经、内典,它不向外的,外面没有东西。向外求的,知识;向内求的,智慧。内里面一定要用清净心、平等心,这个心,智慧就起来了,后面是觉,觉就是智慧,清净平等是定,清净是二乘的定,平等是大乘的定,后面智慧就开了。所以智慧不是从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是知识,广学多闻是解悟,佛法叫解悟。证悟是真实智慧,你自性的智慧透出来了,解悟没透出,你知道有这回事情,你的障碍没去掉,透不出来,所以你不得其用。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千万不要把解悟当作证悟,那你这一生将来还是搞六道轮回。
最怕的是你起了一个不善的念头,佛欺骗我,我已经开悟了,为什么还堕三途?这叫谤佛、谤法、谤僧,造地狱罪,这堕地狱去了。佛没有欺骗你,你自己误会了,怎么可以把解悟当作证悟?解悟是听说的,我们读经读多,是听佛说的,听祖师说的,不是自己亲证的。像惠能大师那种听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话当中就彻悟,那是证悟,那不是解悟,那个得受用,那真的成佛了。凡夫成佛确实一念之间,一念觉就成佛了,一念迷就是凡夫,就是当下一念,没有过去、未来,没有虚空法界,全是假相,这些假相统统都从阿赖耶里头变现出来的,阿赖耶真正是造物主,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它出来的,没有它,只有一真法界,就是只有实报庄严土,没有十法界。十法界是识变的,阿赖耶变现的,阿赖耶是假的,妄心,变现的境界是妄境,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讲清楚了。真心,你见到真的,妄心,你见到全是虚妄的。那我们现在是用真心还是用妄心,自己清楚。这个清楚也是觉悟,觉悟之后,这就是章嘉大师说看破了,看破之后要放下,不放下没用处,不放下没进步,你停留在此地。放下什么?放下分别执著。转识成智,分别执著是因上转,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末那识。日常生活当中尽量不要用这个东西,用这两个东西你所造的叫轮回业。你为什么出离不了六道轮回?天天在造轮回业。没有执著就没有见思烦恼,没有分别就没有尘沙烦恼,这两个一转,阿赖耶就转成大圆镜,前五识就转成成所作,自己真得受用。《观经》里面讲理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切众生平等的,同一个真心,同一个自性。真心现前,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现前,它就起作用了,真诚就现前。方法,净宗修学的方法,《观经》里面讲了十六种,这十六妙门。十六种,前面的十五种都是观想、观像念佛,当中有个观像,最后第十六是持名念佛,讲方法。
第二种,「《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劝导持名兼主持咒」,这是我们讲净密双修。第三种,「《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用的是持名。「《后出阿弥陀佛偈经》始终唯偈,共五十六句。中云: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与本经汉吴两译中弥陀廿四愿相同」。所以五种原译本里头,有两种是二十四愿,有两种是四十八愿,还有一种是三十六愿。古大德认为这绝不是翻译上的错误,决定是梵文原本不一样。那就证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至少《无量寿经》讲过三次。佛讲经没有这个例子,一生讲经只讲一遍,没有重复讲第二遍的,唯独《无量寿经》,有这个证据,至少是三遍。在中国十二种翻译,七种失传,如果这七种还能够看到的话,可能还有别的不一样。这就是说明佛当年在世这个经是多次宣讲,重要!不是最重要的不会多次宣讲。为什么?这个经能普度一切众生,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统统都可以学,全都能成佛,这还得了!在中国古来祖师,是第二祖道绰是哪一个,我记不清楚了,一生专讲《阿弥陀经》,讲两百多遍,真的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念佛求生净土。
第五种「《首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劝导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楞严会上的,大势至菩萨特别提倡这个法门。第六种,「《般舟三昧经》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另《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乃此经之异译」,此经就是《般舟三昧经》。「经主九十日为一期,不坐不卧,修佛立三昧,天台称之为常行三昧,唱名观念阿弥陀佛」,这也叫做《般舟三昧经》。《华严经》吉祥云比丘,就是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一个善知识,他就修这个。这个法门也很辛苦,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只可以走动、站著,所以叫佛立三昧。一期九十天,不容易!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修学法等於闭关一样,护持的人非常重要。这个法门修学,一个人发愿一个人可以修,两个人发愿两个人可以修。大概发愿真修的人都不多,九十天,时间相当长,不是短时间。一个人一天不睡觉就不行了,九十天不睡觉,要靠佛力加持,要不是真心的话做不到。
第七个,「《往生论》天亲菩萨造。倡五念法门,求生净土。」净土宗三经一论,即此论。净土宗它常说的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一论就是《往生论》。第八个,「《往生论注》北魏昙鸾大师造」,念老这个注解引《往生论》引得很多。第九个,「《游心安乐集》唐道绰大师造」,我们这个注解里头也引用得很多,这是属於同类的。下面这带说的,带说的就多了,「带说净土经论」有二百四十余种。由此可知,世尊当年在世讲经,真的善导大师说的这句话,说「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话说得不错,确实有根据。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常常就提到净土,经文里头有记载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种,真是常说。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