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第五集) 1998/7 香港佛教青年协会 档名:02-036-0005
畅公老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请掀开经本第十面,第十面第二行:
【一心清净。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
这一段经文对我们修学,无论是初学、无论是老修都非常重要。我们学佛,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有成就,经文上的开示,都是关键之所在,尤其是出家人,所谓袈裟之下失人身,那就太可惜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世尊对我们无尽慈悲的开示,一定要记住,要认真努力的去奉行。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一心』。净宗,《弥陀经》里面跟我们讲的「一心不乱」,能够做到一心,不但决定往生,世出世间的事也无事不办。「一心」当然就是清净心,二心心就不清净,一就清净,一就平等,一就大觉,所以这两个字我们要特别重视它。
下面都是讲一心清净的样子。真正做到一心,必定是『端正身心』。「端正身心」就是前面所讲的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是心端正;善护三业是身端正。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才是真正端正身心。『绝欲去忧』,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梦幻泡影,这个二十二条讲得很好,「觉了一切法」,觉是觉悟,了是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梦幻,《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响是讲的回音,我们在山谷长啸一声听到回音,这个响就是回音,都是告诉我们虚妄不实,不是真的,所以应当要舍弃、应当要放下。忧虑也是妄想,外放下五欲六尘,内里面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去忧』。『慈心精进』,这句话说得好,勇猛精进去学道,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为社会、为人群,我们勇猛精进,这就是大乘经上讲的普度众生。心慈,行当然慈悲。
底下世尊特别提出教诫,因为这些习气,众生常常容易犯过,有意无意当中就生起这许多过失。这些过失我们不是不晓得,晓得,明知故犯。所以修行,修行不是这一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我们跟佛法就结下很深的缘。为什么我们修行不能成就?就是这些障碍障住了,瞋恚、发怒、嫉妒、贪餮、悭惜,这是严重的烦恼。所以佛在此地特别警惕我们『不当』,不可以。遇到逆境,遇到恶人,无故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对待?决定不能有瞋恚心,决定不能有报复的意念,一定要深明因果的道理。印光大师说得很好,遇到这些逆缘、逆境,自己要很冷静的去思惟,这是我应当受的,我命中应当要受的,不怨天不尤人。对於陷害我们的人,不能存丝毫的恶意,绝不怪他。我们愿意接受一切境界上的折磨,在佛法里面讲,叫消业障。业障消除之后,菩提道上自然一帆风顺。
修行人讲功夫,功夫就在此地。顺境里面不起贪心,没有留恋;逆境里面没有瞋恚,始终保持一心清净。以清净心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净土。我们在这个世间还能住几天?即使活上一百岁,我们觉得一百岁很长,忉利天只有一天,在夜摩天里面只有半天,兜率天里面只有几个小时,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懂得。我们现前能忍受,能以慈心对待一切人、对待一切冤家债主,都用慈悲心,来生必定生到善处。如果你不求生净土,来生也必定生天享天福,比这一世的果报殊胜太多了。印祖告诉我们,能忍受一切的灾难,诸佛护念,天龙鬼神尊敬你、佩服你,冥冥当中这个果报无比的殊胜。由此可知,往往恶人、恶事,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是很好的增上缘。没有这些恶人、恶事、逆境,怎么能看得出自己修行的功夫?如何来测验你真正达到了一心清净?真正显示自己的「慈心精进」,要从境界里头磨炼才能看得出来,自己才能够体验。
佛法当中说得好,「境随心转」,我们心是清净的,看所有一切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一个不清净。所以佛心,成佛,佛看一切众生都成佛。佛在初成佛的时候感叹说,「奇哉,奇哉。」奇怪!大地所有一切众生齐成佛道,统统一起都成佛了。证明他真的成佛了,依报随著正报转。由此可知,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善心看一切众生都是善人、都是善知识;换句话说,恶心、恶意看佛菩萨也不是好人,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确确实实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心随境转那很糟糕,迷惑到底了,那种转变愈转每况愈下。所以修行人随著自己修行的功力,随著自己的境界,不断的往上提升,我们面对著六尘境界,统统都起了变化。一定要把贪瞋痴断掉,不应当嫉妒,看到人家好事,我们要赞叹,我们要随喜,修随喜功德。这种功德,跟那个修功德的人果报完全相等,他有多大的功德,我们随喜,所得的功德跟他没有两样。如果要是嫉妒,你就得大的害处,你就造大的罪业,要得苦报,那又何必?由此可知,祸福确实在我们自己一念之间,一念如法,得无量无边的福报;一念错了,就惹了很大的灾祸。譬如嫉妒就惹灾祸,不嫉妒反而能随喜,就得大福报,确实祸福在一念之间。
下面告诉我们,『不得贪餮悭惜』,前面「不当瞋怒嫉妒」,嫉妒是瞋的一分,这句是不贪,你看不瞋、不贪。贪里面举个例子,「贪餮」是好吃、贪吃;「悭惜」是吝啬,都是贪的一分。『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这两句是不疑。合起来就是贪瞋痴,换句话说,不可以贪瞋痴。『中悔」』是对学佛来说的。我们学佛,学佛遇到再大的灾难、再大的障碍,不可以后悔,不可以怀疑。像往年印光大师在世,他有一个皈依的弟子卫锦洲,平常学佛也很用功、很如法。邻居失火,把他家的房子也烧掉,所有的财物付之一炬,太太受这种打击受不了,太太死了,他自己也就变成痴痴呆呆,为什么学佛会遭遇这么大的灾难,家破人亡?有同修把他这个状况报告印祖,印祖给他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这个信讲得太好了,理事圆满。分析得非常清楚,劝他对於净宗的修学,应当勇猛精进,不后悔、不怀疑,把这个逆增上缘反而成就自己的道业。平常放不下,财产也放不下,家亲眷属也放不下,现在一把火烧掉了,太太也死了,你不是统统放下了吗?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你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那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世间人看到这是坏事,学佛善心得了恶报;真正学佛明理之人看到,不是坏事是好事,让我们身心世界彻底放下。印祖那篇文章写得很长,写了差不多将近两千多字。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逆增上缘,在历史上古今中外不晓得成就了多少人。我们自己今天有这么一点成就,实在讲多半是得力於逆增上缘,顺境里头很难修,很容易把自己淘汰掉。顺境里面能够做到一心清净,勇猛精进,那是太难得了。
所以佛法的修学,顺逆两种境缘当中,我们要晓得,小乘佛法逆缘多!逆缘,人遇到挫折,在重大挫折里面,他反而能够发愤、精进。大乘佛法、最上乘法是顺境里面修,顺境相当不容易。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出生的时候顺境。我们在小乘法里面看到迦叶尊者,苦行,头陀第一。逆境里头奋发,占绝大多数;顺境里面成就,千万人当中难得找到一个人,所以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真正修行人,折磨我们的人、找麻烦的人、陷害的人,我们要对他生感激之心。最近我们在新加坡,与新加坡同修们一起共同来修学,我们遭遇困境,愈挫愈愤。大家这么起劲的来干,是在逆境、逆缘当中,我们感觉到不能不做,不能不认真的去做,不能不努力的去做,这样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的加持,不可以懈怠,不可以懒散。所以恶人、逆境真正是我们修行人的大善知识,我们以感恩的心来看待,他成就了我们。
下面教导我们,『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这四句佛教给我们做的。学佛从哪里做起?从孝顺做起。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一切众生,甚至於孝顺冤家债主,我们随顺他。这一点在世间来讲不容易,可是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做到。孝顺是性德,我们这样做,开显自己的性德,学佛才能开悟,才能明心见性。对人、对事、对物要「至诚忠信」。至诚,真诚到极处,没有丝毫虚假之心。以真诚的心,处事待人接物,忠信。「当信佛经语深」,所以叫愿解如来真实义。佛经里头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我们今天在此地能讲出多少?无量义里头真正是大海之一滴。
细说是很有味道。这次我在新加坡讲《无量寿经》,这次因为不受时间的限制我们细讲,一个星期讲两个小时,我们打算五年圆满。字字句句都细讲,介绍前面的大众十六正士,十六位菩萨,我记得我介绍贤护这一位菩萨,就这两个字「贤护」,就讲了六个小时。每次两小时都是介绍一位、两位,大家听得很欢喜。好,我说欢喜,我们就这个办法讲下去。所以听众有很明显的感触,觉得我今年讲经跟往年风格完全不相同。确实如此,往年讲经受时间限制。这个地方我们受时间限制,六天十二个小时,我们选择六十段,如果细说,六十段至少要讲六十天,那就很有味道。细说有细说的味道,略说也有略说的味道。现代人的根性,实在讲,是要细说才能得受用,为什么?迷得太久了,略说不容易开悟,细说比较上容易开悟,比较容易得受用。那要费很长的时间,好在我们现在利用高科技的设备。我在新加坡讲经的录像带会很快的送到此地来。诸位同修果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个场所来播放也行,找一个场所来播放,现在有大银幕,而且我们的录像带都把字幕打进去,在世界各地方流通。我们的流通全部是结缘的、免费的。
《华严》现在是每一个星期讲四次,一次两个小时,共八个小时;《无量寿经》讲一次;现在也在讲《地藏经》,《地藏经》讲两次。我现在在新加坡每天要讲两个半小时。早餐这是已经成了习惯,吃完早饭之后跟大家谈谈话,讲半个小时,统统都做成录像带。半个小时做一个单元,便利电视上的播放,这些带子在台湾电视台播放、在美国电视台播放。此地不能在电视台播放,如果同修们发心,大家能够找一个场所,喜欢听经、喜欢学习,可以做到常年不中断。缘靠我们大家发心,大家一发心佛菩萨就加持,我们要找一个好的道场就不困难,有佛菩萨送来,不要我们自己费力气。我们自己真心学习,佛菩萨就送来。世法、佛法求人难,求佛菩萨很容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问题是我们真干,他就真有感应,所以要相信佛经语深,永远说不尽。怎样才能把佛的意思能够体会到,能够表达给大众?体会到也要靠佛加持,在讲台上表达出来,还是要靠佛加持。我在上台之前跟佛菩萨顶礼三拜,求加持,不是拜别的,这三拜是求佛加持;讲完之后再拜三拜是谢谢佛加持。不求佛加持,我们凡夫哪里有这个能力?不可能的事情。
末后,『当信作善得福』,决定不能造恶业,不但我们身、语不可以造恶业,不可以有恶念。身口意三业都善,三业纯善,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得佛护念?得到龙天鬼神的保佑,那是当然之理。善与善相感应,善与恶也感应,恶鬼、恶神看到你身语意都善,他也佩服。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许许多多的鬼王,他们见到善人拥护不会害他,反而来拥护这些善人。足证世尊在此地讲的话是真的,「当信作善得福」。底下这两句,我们就不要说了,刚才说过。再看二十三: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通』是没有障碍,『达』是明达,明白、理解一切法的体性。无论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佛法里面讲的依正庄严,世出世间所有这些一切法从哪里来的?『法性』,「性」就是性识。《华严》上说,「唯心所现」,心就是性,这个心就是性,「唯识所变」。所以康熙年间青莲法师作《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他在玄义里面,辨体他就标明这部经是大乘圆教,《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以不思议性识为体,他说得很有道理,发挥天台大师的教义。如果有思有想就变成有情世间,无思无虑就变成器世间,说明了这两种世间的来源,我们今天讲的宇宙人生怎么来的?这个说得有道理。有情众生怎么来的?有情有想;无情众生怎么来的?山河大地怎么来的?无思无虑,变现出这个境界。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跟无情同一个法性。从体性上面来讲,『一切空无我』,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的自体是空寂无我。这是说的真话,这两句话很深很深!说出宇宙人生的根源。但是这两句话重要,知道「一切法空无我」,你就不应当分别、就不应当执著,连妄想都不应该生,你就对了,完全都对了。你的心与法性相应,心相应,你的言语、行为必定相应。能够顺性,这就过佛菩萨的生活,超凡入圣。底下这一段: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密』不是秘密,佛法里头没有秘密,这个「密」是深密,是指诸佛所证得的。诸佛证的是什么?心性,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心性里面所含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见性的人,『究竟明了』。「究竟明了」是如来果地,等觉菩萨明了,不能称究竟,所以究竟明了只有一个人,如来果位上。我们对佛要生起信心,他对於宇宙人生是究竟明了,我们听他的教诲,听他的指导,决定没有错。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
这是说佛的为人,佛跟我们大众相处的心态,因为他对於诸佛所证的秘藏究竟明了,他才能『调伏诸根』。六根的运作,眼耳鼻舌身意,我们讲它的功能、它的起作用,完全与法性相应,都能够随顺法性,那就调伏了。我们凡夫,凡夫不行,凡夫我们六根的运作随顺烦恼习气,这个很糟糕。随顺烦恼习气,就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罪业就招来六道三途的果报,我们亏吃大了,我们太苦了。能「调伏诸根」,身心当然柔软。『身心柔软』,表现出来是大慈大悲。『深入正慧,无复余习』,「深入正慧」就是经上讲的住真实慧。《般若经》上讲的,菩萨心就是大般若、大智慧,讲得没错,跟相宗讲的亦复如是。相宗讲菩萨心是四智菩提,我们凡夫是八识,菩萨转八识成四智。菩萨心是智慧,众生的心是分别、执著,是妄想。「深入正慧,无复余习」,残余的习气都没有了,都断掉。习气都断掉了,哪里还会现行?这就是告诉我们,达到纯善的境界,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修学要以这个为目的。
【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我们学菩萨、学佛,决定要作菩萨,不作菩萨学什么佛?什么叫菩萨?菩萨就是觉悟的众生。迷惑就叫凡夫,觉悟就叫菩萨。凡夫是众生,菩萨还是众生。玄奘大师将菩萨翻作「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所以我们应当要学作菩萨。依照《无量寿经》的教诲,认真努力去做,就是菩萨;这个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学生。真正阿弥陀佛的弟子,一切诸佛都另眼相看,你要说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尊重阿弥陀佛,对阿弥陀佛的弟子也就多尊重几分,我们沾了阿弥陀佛的光。所以诸佛如来对我们另眼相看,道理在此地。弥陀弟子生活在这个世间要做菩萨的事业,我们跟大众相处不能不说话,与大众沟通意见,『所言诚谛』,「诚」是真诚,「谛」是实实在在,没有丝毫虚假。心真诚,态度也真诚,言语也真诚。『深入义味』,你说出来的话,「义」是道理,有道理,让人家听了,他感觉得有道理、有味道。这味是法味,听了能生欢喜心,能生觉悟心,能断烦恼,能破迷障,「深入义味」。
『度诸有情,演说正法』,帮助一切有情众生,「演」是表演,把《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道理,里面所讲的方法、境界,我们好好的学,要把它做到。将它的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将它的方法变成我们的行为,将它的境界变成我们的享受。《无量寿经》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一部活的《无量寿经》,这叫演。做出来给人看,别人看了,看了生欢喜心,也想学习,他向你请教,你再给他细细的说明。此地所讲的「正法」,我们就单单指这一部《无量寿经》就好了;太多了,太繁了,我们反而不得力,总不如一门深入的好。《华严》上佛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部经深入,部部经都通达。请看底下一段: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这个方法才能真正帮助我们成就一心清净。这些大菩萨,法身大士他们有能力『遍游佛刹』,像《弥陀经》上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每天都要去十方世界去供佛、去闻法,你说这个缘多么殊胜。他们能做到,我们不行。可是我们虽然不能够「遍游佛刹」,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也可以遍游全世界。现在的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可以在这个地球上许许多多国家、城市、地区,我们都有机会去遍游。游历,诸位要知道,我们去游历叫参学,参学就是修行。修行要接触广大的群众,要接触一切众生。我们多看、多听,开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关起门在家里成就的,那个不行。如果不需要出去参学,不需要观光旅游,那善财童子何必要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就是现在观光旅游吗?成就自己真实的智慧。宇宙之间形形色色你见过、你听过、你自己亲身接触过,这个智慧是真的不是假的。
可是凡夫也观光旅游。凡夫他有爱、有厌,这个地方他喜欢,那个地方他讨厌,你看看他观光旅游,他得的是什么?烦恼,增长爱厌。我们学佛的人出去观光旅游是增长智慧、增长禅定,我们去观光旅游是定慧等学。样样清楚明了是慧,如如不动是定。『无爱无厌』,所有一切人事物的境界,我们的心完全是平等的,不起爱厌,我们修的是这个,这叫修行,这叫真用功,真有功夫。对於外面境界,人事物,『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你希求,你起心动念;我不希求,也起心动念,始终保持心地的平静。譬如我们常想,我也跟大家讲,我想弥陀村,想一个道场,想一个什么样的道场?每天讲经,对教理上研究讨论,每天念佛。我希望一个讲堂、一个念佛堂,讲堂里面讲经不中断,念佛堂里佛号不中断,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二十四小时,我想了几十年,还没有出家就打妄想。这个在佛法里面讲有这个愿心,有没有希求跟不希求?希求你求不到,不是我们希求它就来,不希求它就没有,不是,是缘没有成熟。我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有求而不感应、没有应,是你自己有业障,你要把业障消除,你所求的感应就现前。所以我们修行修什么?消业障而已。怎么个消法?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因为那都是业障,要把它放得干干净净,这个事情就成功。所以希求不希求都不可以,佛法里头有愿没有求,我有这个愿,但是不求,缘成熟了这个愿望就会实现。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待人、对人心是平等的,没有彼此,见到每一个人都是阿弥陀佛,一律平等看待。要怎么个想法?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善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恶人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善人我们学他的善处,恶人我们检点反省他的过失,我有没有,有赶快改。所以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我一律平等的恭敬供养。我用什么供养?如教修行供养,我学善人的善处,我就是供养他,我学他。我反省恶人的过失,我把这个过失改过来,如果我自己有的话,我把它改过来;我没有,勉励自己不犯他那样的过失,我对他的供养,恭敬供养。所以没有一个众生不是善知识,没有一个众生不是成就我自己的道业,这一句话的意思在此地,「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於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
『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分别,不是说哪些众生我对他有慈悲心,哪些众生我对他没有慈悲心,那你就完全错了,你还是落在分别执著里面,这不可以。一定要具足『大慈悲利益心故』。平等的慈悲,清净的慈悲,最殊胜的利益。前面我们读过,「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为什么?坚定、勇猛求正觉,那才是真实的供养。《普贤行愿》里面讲的「广修供养」,里面所说最重要的一句是「如教修行供养」,这是最殊胜的供养,最究竟、最圆满的供养,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舍离一切执著』,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无量功德不必求,自然就成就了。为什么?无量功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今天的功德跑哪里去?功德都变成烦恼,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把功德转变成烦恼。果然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舍得干干净净,现前的一切烦恼转变成无量功德,都在一念之间。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这个『知』是慧,「知」是大彻大悟,明白了。『一切法』是心法、色法。心法,《金刚般若经》上说的,「三心不可得」,心法是『空寂』的。色法,佛说「诸法缘生」,缘生之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跟我们说明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一切的物也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这个时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什么?妄念。妄想都放下了,哪里还有什么分别执著?所以说『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余」是什么?习气,这两种习气都断得干干净净。
【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这里面的比喻很长,我们只节录了三句。『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终年积雪。佛在这个地区讲经的时间很长,很多洁净佛都用「雪山」来比喻。我们的心清净洁白,没有一丝毫的污染,就像雪山一样,没有一丝毫的杂秽。『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忍辱」要像大地一样。「地」是比喻我们的心地,你看这个大地,再好的香料洒在大地上,大地也没有表示欢迎、也没有表示欢喜;再肮脏、再邋遢、再污秽,你给它倒在大地上,大地也没有拒绝,也没有感觉到讨厌,所以这是平等心。常常我们踏在这个地上,就想到我的心要如大地,什么都能够容纳,善人容他,恶人也容他,好事容它,坏事也容它,无有一法不包容,样样都能够忍受。《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的名号就从这里得来的。所以地藏能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是最苦的地方,一般人不愿意去,地藏菩萨愿意去。跟这些苦难的人过共同的苦日子,在这里面劝大家回头、劝大家改过、劝大家自新,你不入到里面,你怎么能度众生?你怎么能帮助他?他能忍,他能受得了。『清净如水,洗诸尘垢』,清净心,清净心就像水一样,把我们的烦恼、污染统统洗刷得干干净净。
【其心正直。论法无厌。求法不倦。】
存心,菩萨的心『正直』。「正」,不邪,没有邪思;「直」,没有委曲,不是弯弯曲曲的。『论法』,讨论正法,这是教化众生,不厌。『求法』是求学,求学不倦。求学不倦,教人无厌,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菩萨的事业就是这两句话,菩萨的用心就正直,对一切众生。下面说菩萨的态度:
【淳净温和。寂定明察。】
『淳』,我们现在人讲厚道,这个人纯朴、淳厚;『净』是清净。温良和善,心地是寂定。『寂定』是形容他的心地那么样的清净;『明察』是讲他的智慧,他的观察,他样样清楚、样样明了。
【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身清净,心清净,如果有爱贪就不清净。有自有他,有人有我,有是有非,有爱有不爱,你的心就被污染了。心污染了,身一定也被污染。身我们讲生理,心是讲心里。心里清净,生理一定清净,生理清净,容貌表现在外面,容貌一定是纯净温和,我们一般讲健康长寿。这是现前所得的利益,所享受的好处,身心健康。我们居住的环境舒适,为什么?依报随著正报转,你的环境一定很舒适。为什么?『无有爱贪』,所以你的环境,你居住的环境平等的境界,平等境界非常非常之难得。再看底下一段:
【志愿安定。求道和正。净定安乐。】
『志愿』,在世间只有一个「志愿」,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认识佛法,帮助一切众生认识净土,再帮助一切众生修学净土,他就安定的,不动摇!自己一心希求极乐世界,这个意念坚定。『求道和正』,「和」,中和;「正」,纯正,不走邪路,不走两边要走中道。和正,特别显示在我们这个法门,这部经上。我们依照净土三经一论里面所说的道理、方法去修学,就是和正;如果再加上其他的修行方法夹杂在里面,那就不和、就不正了。由此可知,和正的正意就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是正,长时间的薰修是和,不要急躁,不要想著我马上就要往生,或者打妄想,我再能活个一百岁、两百岁再往生,这都是不和不正。一切怎么?顺其自然,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每天认真依照经教,如理如法的去修学,时间因缘到了,阿弥陀佛自然就来。没来的时候别打妄想,别求他赶快来;来了的时候你就跟他去,这样就好。所以我们才能得到『净定安乐』,心地清净,心安定,身心都安,自在快乐,这是我们现前所得到的受用,「净定安乐」。下面三十四段: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这是说我们看看世间这些人,他们所争的是什么?不要紧的事情。
【於此剧恶极苦之中。】
『剧恶』是十恶,『极苦』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灾变苦难太多太多了,这是说的果。「极苦」是讲果,「剧恶」是讲造业。可是:
【勤身营务。】
『营』是经营,『务』是在那里造。他很勤奋的,他在那里造业,造十恶业。
【为心走使。有无同忧。】
这『心』是妄想心,「心」是贪瞋痴慢,他被贪瞋痴慢这个妄念所转,自己不得自在。『有』是他所得到的,得到怎么会有忧?怕丢掉;没有,想办法得到,想求,患得患失,他们生活在忧虑苦难之中。哪能像一个志愿安定修道人,生活在净定安乐之中,这两个强烈的对比,学佛跟不学佛有这么大的差别。现在我们过的是净定安乐的生活,将来当然到极乐世界;现在过的是忧虑苦难、造作恶业的生活,我们想想,前途当然在恶道,不会在善道。佛在前面讲过,我们要相信作善才得福,哪有作恶会得福?没有这个道理。底下一段佛劝勉我们,教导我们:
【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这是教我们做人。做人的根本是在家庭。今天大家知道社会动乱,人活在这个世间心无所住,这是最苦恼的。心无所住就是心不安,都是生活在疑虑、恐怖之中,过的是这种日子,你说多苦。但是社会动乱,灾变重重,我们就事上来讲,第一个因素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不安?用儒家的理论来说,夫妇不和就造成整个世界的动乱,这个道理很深,细细的去思惟,圣人说的话没错。古时候社会安定,为什么?家和,家和万事兴,家和社会才安定,国家才富强,世界才能太平。所以儒家教学从哪里做起?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理!天下为什么大乱?国不治;国为什么不治?家不齐;家为什么不齐?身不修,动乱的根源在夫妇。今天夫妇的结合太草率了,所以离婚率这么高。谁知道这是整个世界动乱的根源,没有人能看到,只有圣人、心清净的人,在定中有高度的智慧,看出这个毛病发生在哪里。这是我们认真要反省的,我们要想世界和平、社会安定,要从哪里?要注意到家庭、注意到夫妇。所以古时候古礼,婚礼是大礼,非常隆重!用意在哪里?告诉你夫妻两个结合不容易,不能随便分手,太难太难了,他是整个社会国家世界安定的基础。
佛在这里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你的家,家人『当相敬爱,无相憎嫉』,不可以嫉妒,不可以憎恚。『有无相通』,互相要彼此帮助,这里是指在物质生活方面。虽然是一家人,各人修的因不一样,同样一个母亲生的,有的儿子富贵发财,有的儿子贫贱,过的生活很辛苦。所以富有的帮助贫穷的兄弟姐妹,要常常照顾他,相亲相爱,这一家才能和睦。『无得贪惜』,对於家人不能够多贪,不能够吝惜,一定要平等的照顾周到,那个福德就无有穷尽。我们在古文里面读到范仲淹的「义田记」,你看范先生对他的家亲眷属,照顾多么周到、多么平等,所以他的家道一直到今天,一千多年不衰,积的福德太厚了,他做到了。『言色常和』,言语,「色」是容貌。对待家里任何一个人和蔼可亲,给家人做榜样,做好样子,教化一家人。然后再这一家,教化他的邻里乡党,逐渐影响扩大,就安定社会。『莫相违戾』,这句话很重要。一定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不可以「违戾」,不可以斗争,不可以。要知道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个家就会兴旺。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这句话用意很深。『世间之事』,指六道里面的事情。六道众生实在说恶多善少,彼此能够相容忍,能够互相帮助,要靠圣贤的教化。所以中国古圣先王所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有道理。你不教怎么行?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教学的宗旨就是教人做人,这叫教育。教你怎么样做个好人,怎么样跟人与人之间相处,教你了解人与人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最后再跟你说明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你统统明白了、了解了,才知道怎样与人相处、与物相处、与自然相处、与天地鬼神相处,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是教育。现在没有了,没有了,这经上讲的话,更值得我们警惕,『更相患害』。「更相患害」,换句话说,就有灾难临头,天灾人祸。天灾人祸虽然还没有到,『虽不临时,应急想破』,我们要能够意识到,这现代人所讲的忧患意识,我们要能想到。人祸,战争!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就非常恐怖,跟前面几次战争完全不一样。
佛经里面所讲的小三灾,小三灾刀兵劫七天七夜,不长,七天七夜刀兵劫;接著是瘟疫,七个月七天;再接著是饥饿,七年七个月七天,这佛在经上讲的。过去我读这段经文想不通,我们亲身经历的,自己所遭遇的,跟日本人八年抗战,八年的战争都不算灾难,小三灾刀兵劫是七天,七天七夜!我们打了八年,那不算是灾难,怎么会想得通?我把这个事情想通了是到日本去观光考察,这二十多年前,到广岛、长崎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佛所讲的小三灾就是核子战争。广岛、长崎确确实实原子弹爆炸的地方,受辐射照过的都生了皮肤病,非常严重。你能够过了七个月七天,你的命才能保得住,七个月七天之内,那个命不一定能保得住,瘟疫是指这个,指辐射。地上,日本人告诉我,我去的时候地上才长草,刚刚好,差不多第八年,正是经上讲的七年七个月,被炸的地方草木不生,那人当然挨饿,你哪有东西吃,没东西吃,所以这个小三灾就是指的核子大战。
现在这个世界上有核武的国家很多,现在还有一些人教你制造原子弹,在哪里?电脑网路里头。我听说,普通一个有高中程度的这么一个水平,你拿到这个资料你就能制造核武,不得了!将来核武泛滥。这个灾难现前,所以佛在此地说,『虽不临时,应急想破』,我们要知道这个可怕性、严重性。如何来防止?唯一的办法,劝善规过。我们自己断恶修善,劝一切大众断恶修善,给他详细说明因缘果报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真的明白通达了,不但不干坏事,连一个恶念都不起,这个灾难可以避免。纵然不能避免,可以延缓,可以推迟,所以我们四众同修,每一个佛弟子都有这个责任,都有这个使命。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若曹当熟思计。】
『若曹』,经是汉朝时候译的,汉朝时候常用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你们大家,「若曹」就是你们大家,应当好好去想想,『当熟思计』。
【远离众恶。】
一定要断恶。
【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这两句话是修善。一定要断恶,一定要行善。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无可乐者。】
世间人被这个东西迷了,被这个荣华富贵迷了,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东西是昙花一现,无常的。我们没有,绝不要去追求,有了也要放弃,为什么?不是好事情,造业,我们何必干这个事情?所以佛说这个东西『无可乐』,那是麻醉剂、那是服毒。真正之乐是净定安乐,真正之乐是断恶修善你才能够得到,你才能得真乐。如果你还造作恶业,还不知道修善,你哪里会有乐?不可能的事情。
【拔诸爱欲。杜众恶源。】
『爱欲』就是一切恶的根源,我们要把它拔除,要防止。佛在经上讲,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所有一切的罪恶都从这个根生的,所以叫三毒。我们一定要舍弃「爱欲」,於一切法无有贪爱,断绝贪瞋痴慢。这个样子:
【游步三界。无所罣碍。】
就跟诸佛菩萨一样,在这三界里面,『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生活在这里面,如菩萨示现在六道之中,游戏神通,成就自己,利益众生。再看底下这句: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古人所谓诚於中,自然就形於外,我们里面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表现在外面当然是『言行忠信,表里相应』,表里一如。底下一段:
【能於此世。】
我们果然真正能够在这一生当中:
【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
佛在此地对我们勉励,对我们赞叹。我们果然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学,要好好的认真学,决定不造恶。不但恶言、恶行不造,恶的念头都不生,佛说你这是『大德』,「大德」叫大福、大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畅公老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请掀开经本第十面,第十面第二行:
【一心清净。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
这一段经文对我们修学,无论是初学、无论是老修都非常重要。我们学佛,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有成就,经文上的开示,都是关键之所在,尤其是出家人,所谓袈裟之下失人身,那就太可惜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世尊对我们无尽慈悲的开示,一定要记住,要认真努力的去奉行。这一段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一心』。净宗,《弥陀经》里面跟我们讲的「一心不乱」,能够做到一心,不但决定往生,世出世间的事也无事不办。「一心」当然就是清净心,二心心就不清净,一就清净,一就平等,一就大觉,所以这两个字我们要特别重视它。
下面都是讲一心清净的样子。真正做到一心,必定是『端正身心』。「端正身心」就是前面所讲的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是心端正;善护三业是身端正。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才是真正端正身心。『绝欲去忧』,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梦幻泡影,这个二十二条讲得很好,「觉了一切法」,觉是觉悟,了是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梦幻,《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响是讲的回音,我们在山谷长啸一声听到回音,这个响就是回音,都是告诉我们虚妄不实,不是真的,所以应当要舍弃、应当要放下。忧虑也是妄想,外放下五欲六尘,内里面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去忧』。『慈心精进』,这句话说得好,勇猛精进去学道,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为社会、为人群,我们勇猛精进,这就是大乘经上讲的普度众生。心慈,行当然慈悲。
底下世尊特别提出教诫,因为这些习气,众生常常容易犯过,有意无意当中就生起这许多过失。这些过失我们不是不晓得,晓得,明知故犯。所以修行,修行不是这一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我们跟佛法就结下很深的缘。为什么我们修行不能成就?就是这些障碍障住了,瞋恚、发怒、嫉妒、贪餮、悭惜,这是严重的烦恼。所以佛在此地特别警惕我们『不当』,不可以。遇到逆境,遇到恶人,无故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对待?决定不能有瞋恚心,决定不能有报复的意念,一定要深明因果的道理。印光大师说得很好,遇到这些逆缘、逆境,自己要很冷静的去思惟,这是我应当受的,我命中应当要受的,不怨天不尤人。对於陷害我们的人,不能存丝毫的恶意,绝不怪他。我们愿意接受一切境界上的折磨,在佛法里面讲,叫消业障。业障消除之后,菩提道上自然一帆风顺。
修行人讲功夫,功夫就在此地。顺境里面不起贪心,没有留恋;逆境里面没有瞋恚,始终保持一心清净。以清净心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净土。我们在这个世间还能住几天?即使活上一百岁,我们觉得一百岁很长,忉利天只有一天,在夜摩天里面只有半天,兜率天里面只有几个小时,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懂得。我们现前能忍受,能以慈心对待一切人、对待一切冤家债主,都用慈悲心,来生必定生到善处。如果你不求生净土,来生也必定生天享天福,比这一世的果报殊胜太多了。印祖告诉我们,能忍受一切的灾难,诸佛护念,天龙鬼神尊敬你、佩服你,冥冥当中这个果报无比的殊胜。由此可知,往往恶人、恶事,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是很好的增上缘。没有这些恶人、恶事、逆境,怎么能看得出自己修行的功夫?如何来测验你真正达到了一心清净?真正显示自己的「慈心精进」,要从境界里头磨炼才能看得出来,自己才能够体验。
佛法当中说得好,「境随心转」,我们心是清净的,看所有一切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一个不清净。所以佛心,成佛,佛看一切众生都成佛。佛在初成佛的时候感叹说,「奇哉,奇哉。」奇怪!大地所有一切众生齐成佛道,统统一起都成佛了。证明他真的成佛了,依报随著正报转。由此可知,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善心看一切众生都是善人、都是善知识;换句话说,恶心、恶意看佛菩萨也不是好人,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确确实实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心随境转那很糟糕,迷惑到底了,那种转变愈转每况愈下。所以修行人随著自己修行的功力,随著自己的境界,不断的往上提升,我们面对著六尘境界,统统都起了变化。一定要把贪瞋痴断掉,不应当嫉妒,看到人家好事,我们要赞叹,我们要随喜,修随喜功德。这种功德,跟那个修功德的人果报完全相等,他有多大的功德,我们随喜,所得的功德跟他没有两样。如果要是嫉妒,你就得大的害处,你就造大的罪业,要得苦报,那又何必?由此可知,祸福确实在我们自己一念之间,一念如法,得无量无边的福报;一念错了,就惹了很大的灾祸。譬如嫉妒就惹灾祸,不嫉妒反而能随喜,就得大福报,确实祸福在一念之间。
下面告诉我们,『不得贪餮悭惜』,前面「不当瞋怒嫉妒」,嫉妒是瞋的一分,这句是不贪,你看不瞋、不贪。贪里面举个例子,「贪餮」是好吃、贪吃;「悭惜」是吝啬,都是贪的一分。『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这两句是不疑。合起来就是贪瞋痴,换句话说,不可以贪瞋痴。『中悔」』是对学佛来说的。我们学佛,学佛遇到再大的灾难、再大的障碍,不可以后悔,不可以怀疑。像往年印光大师在世,他有一个皈依的弟子卫锦洲,平常学佛也很用功、很如法。邻居失火,把他家的房子也烧掉,所有的财物付之一炬,太太受这种打击受不了,太太死了,他自己也就变成痴痴呆呆,为什么学佛会遭遇这么大的灾难,家破人亡?有同修把他这个状况报告印祖,印祖给他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这个信讲得太好了,理事圆满。分析得非常清楚,劝他对於净宗的修学,应当勇猛精进,不后悔、不怀疑,把这个逆增上缘反而成就自己的道业。平常放不下,财产也放不下,家亲眷属也放不下,现在一把火烧掉了,太太也死了,你不是统统放下了吗?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你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那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世间人看到这是坏事,学佛善心得了恶报;真正学佛明理之人看到,不是坏事是好事,让我们身心世界彻底放下。印祖那篇文章写得很长,写了差不多将近两千多字。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逆增上缘,在历史上古今中外不晓得成就了多少人。我们自己今天有这么一点成就,实在讲多半是得力於逆增上缘,顺境里头很难修,很容易把自己淘汰掉。顺境里面能够做到一心清净,勇猛精进,那是太难得了。
所以佛法的修学,顺逆两种境缘当中,我们要晓得,小乘佛法逆缘多!逆缘,人遇到挫折,在重大挫折里面,他反而能够发愤、精进。大乘佛法、最上乘法是顺境里面修,顺境相当不容易。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出生的时候顺境。我们在小乘法里面看到迦叶尊者,苦行,头陀第一。逆境里头奋发,占绝大多数;顺境里面成就,千万人当中难得找到一个人,所以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真正修行人,折磨我们的人、找麻烦的人、陷害的人,我们要对他生感激之心。最近我们在新加坡,与新加坡同修们一起共同来修学,我们遭遇困境,愈挫愈愤。大家这么起劲的来干,是在逆境、逆缘当中,我们感觉到不能不做,不能不认真的去做,不能不努力的去做,这样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的加持,不可以懈怠,不可以懒散。所以恶人、逆境真正是我们修行人的大善知识,我们以感恩的心来看待,他成就了我们。
下面教导我们,『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这四句佛教给我们做的。学佛从哪里做起?从孝顺做起。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一切众生,甚至於孝顺冤家债主,我们随顺他。这一点在世间来讲不容易,可是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做到。孝顺是性德,我们这样做,开显自己的性德,学佛才能开悟,才能明心见性。对人、对事、对物要「至诚忠信」。至诚,真诚到极处,没有丝毫虚假之心。以真诚的心,处事待人接物,忠信。「当信佛经语深」,所以叫愿解如来真实义。佛经里头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我们今天在此地能讲出多少?无量义里头真正是大海之一滴。
细说是很有味道。这次我在新加坡讲《无量寿经》,这次因为不受时间的限制我们细讲,一个星期讲两个小时,我们打算五年圆满。字字句句都细讲,介绍前面的大众十六正士,十六位菩萨,我记得我介绍贤护这一位菩萨,就这两个字「贤护」,就讲了六个小时。每次两小时都是介绍一位、两位,大家听得很欢喜。好,我说欢喜,我们就这个办法讲下去。所以听众有很明显的感触,觉得我今年讲经跟往年风格完全不相同。确实如此,往年讲经受时间限制。这个地方我们受时间限制,六天十二个小时,我们选择六十段,如果细说,六十段至少要讲六十天,那就很有味道。细说有细说的味道,略说也有略说的味道。现代人的根性,实在讲,是要细说才能得受用,为什么?迷得太久了,略说不容易开悟,细说比较上容易开悟,比较容易得受用。那要费很长的时间,好在我们现在利用高科技的设备。我在新加坡讲经的录像带会很快的送到此地来。诸位同修果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个场所来播放也行,找一个场所来播放,现在有大银幕,而且我们的录像带都把字幕打进去,在世界各地方流通。我们的流通全部是结缘的、免费的。
《华严》现在是每一个星期讲四次,一次两个小时,共八个小时;《无量寿经》讲一次;现在也在讲《地藏经》,《地藏经》讲两次。我现在在新加坡每天要讲两个半小时。早餐这是已经成了习惯,吃完早饭之后跟大家谈谈话,讲半个小时,统统都做成录像带。半个小时做一个单元,便利电视上的播放,这些带子在台湾电视台播放、在美国电视台播放。此地不能在电视台播放,如果同修们发心,大家能够找一个场所,喜欢听经、喜欢学习,可以做到常年不中断。缘靠我们大家发心,大家一发心佛菩萨就加持,我们要找一个好的道场就不困难,有佛菩萨送来,不要我们自己费力气。我们自己真心学习,佛菩萨就送来。世法、佛法求人难,求佛菩萨很容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问题是我们真干,他就真有感应,所以要相信佛经语深,永远说不尽。怎样才能把佛的意思能够体会到,能够表达给大众?体会到也要靠佛加持,在讲台上表达出来,还是要靠佛加持。我在上台之前跟佛菩萨顶礼三拜,求加持,不是拜别的,这三拜是求佛加持;讲完之后再拜三拜是谢谢佛加持。不求佛加持,我们凡夫哪里有这个能力?不可能的事情。
末后,『当信作善得福』,决定不能造恶业,不但我们身、语不可以造恶业,不可以有恶念。身口意三业都善,三业纯善,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得佛护念?得到龙天鬼神的保佑,那是当然之理。善与善相感应,善与恶也感应,恶鬼、恶神看到你身语意都善,他也佩服。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许许多多的鬼王,他们见到善人拥护不会害他,反而来拥护这些善人。足证世尊在此地讲的话是真的,「当信作善得福」。底下这两句,我们就不要说了,刚才说过。再看二十三: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通』是没有障碍,『达』是明达,明白、理解一切法的体性。无论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佛法里面讲的依正庄严,世出世间所有这些一切法从哪里来的?『法性』,「性」就是性识。《华严》上说,「唯心所现」,心就是性,这个心就是性,「唯识所变」。所以康熙年间青莲法师作《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他在玄义里面,辨体他就标明这部经是大乘圆教,《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以不思议性识为体,他说得很有道理,发挥天台大师的教义。如果有思有想就变成有情世间,无思无虑就变成器世间,说明了这两种世间的来源,我们今天讲的宇宙人生怎么来的?这个说得有道理。有情众生怎么来的?有情有想;无情众生怎么来的?山河大地怎么来的?无思无虑,变现出这个境界。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跟无情同一个法性。从体性上面来讲,『一切空无我』,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的自体是空寂无我。这是说的真话,这两句话很深很深!说出宇宙人生的根源。但是这两句话重要,知道「一切法空无我」,你就不应当分别、就不应当执著,连妄想都不应该生,你就对了,完全都对了。你的心与法性相应,心相应,你的言语、行为必定相应。能够顺性,这就过佛菩萨的生活,超凡入圣。底下这一段: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密』不是秘密,佛法里头没有秘密,这个「密」是深密,是指诸佛所证得的。诸佛证的是什么?心性,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心性里面所含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见性的人,『究竟明了』。「究竟明了」是如来果地,等觉菩萨明了,不能称究竟,所以究竟明了只有一个人,如来果位上。我们对佛要生起信心,他对於宇宙人生是究竟明了,我们听他的教诲,听他的指导,决定没有错。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
这是说佛的为人,佛跟我们大众相处的心态,因为他对於诸佛所证的秘藏究竟明了,他才能『调伏诸根』。六根的运作,眼耳鼻舌身意,我们讲它的功能、它的起作用,完全与法性相应,都能够随顺法性,那就调伏了。我们凡夫,凡夫不行,凡夫我们六根的运作随顺烦恼习气,这个很糟糕。随顺烦恼习气,就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罪业就招来六道三途的果报,我们亏吃大了,我们太苦了。能「调伏诸根」,身心当然柔软。『身心柔软』,表现出来是大慈大悲。『深入正慧,无复余习』,「深入正慧」就是经上讲的住真实慧。《般若经》上讲的,菩萨心就是大般若、大智慧,讲得没错,跟相宗讲的亦复如是。相宗讲菩萨心是四智菩提,我们凡夫是八识,菩萨转八识成四智。菩萨心是智慧,众生的心是分别、执著,是妄想。「深入正慧,无复余习」,残余的习气都没有了,都断掉。习气都断掉了,哪里还会现行?这就是告诉我们,达到纯善的境界,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修学要以这个为目的。
【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我们学菩萨、学佛,决定要作菩萨,不作菩萨学什么佛?什么叫菩萨?菩萨就是觉悟的众生。迷惑就叫凡夫,觉悟就叫菩萨。凡夫是众生,菩萨还是众生。玄奘大师将菩萨翻作「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所以我们应当要学作菩萨。依照《无量寿经》的教诲,认真努力去做,就是菩萨;这个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学生。真正阿弥陀佛的弟子,一切诸佛都另眼相看,你要说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尊重阿弥陀佛,对阿弥陀佛的弟子也就多尊重几分,我们沾了阿弥陀佛的光。所以诸佛如来对我们另眼相看,道理在此地。弥陀弟子生活在这个世间要做菩萨的事业,我们跟大众相处不能不说话,与大众沟通意见,『所言诚谛』,「诚」是真诚,「谛」是实实在在,没有丝毫虚假。心真诚,态度也真诚,言语也真诚。『深入义味』,你说出来的话,「义」是道理,有道理,让人家听了,他感觉得有道理、有味道。这味是法味,听了能生欢喜心,能生觉悟心,能断烦恼,能破迷障,「深入义味」。
『度诸有情,演说正法』,帮助一切有情众生,「演」是表演,把《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道理,里面所讲的方法、境界,我们好好的学,要把它做到。将它的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将它的方法变成我们的行为,将它的境界变成我们的享受。《无量寿经》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一部活的《无量寿经》,这叫演。做出来给人看,别人看了,看了生欢喜心,也想学习,他向你请教,你再给他细细的说明。此地所讲的「正法」,我们就单单指这一部《无量寿经》就好了;太多了,太繁了,我们反而不得力,总不如一门深入的好。《华严》上佛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部经深入,部部经都通达。请看底下一段: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这个方法才能真正帮助我们成就一心清净。这些大菩萨,法身大士他们有能力『遍游佛刹』,像《弥陀经》上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每天都要去十方世界去供佛、去闻法,你说这个缘多么殊胜。他们能做到,我们不行。可是我们虽然不能够「遍游佛刹」,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也可以遍游全世界。现在的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可以在这个地球上许许多多国家、城市、地区,我们都有机会去遍游。游历,诸位要知道,我们去游历叫参学,参学就是修行。修行要接触广大的群众,要接触一切众生。我们多看、多听,开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关起门在家里成就的,那个不行。如果不需要出去参学,不需要观光旅游,那善财童子何必要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就是现在观光旅游吗?成就自己真实的智慧。宇宙之间形形色色你见过、你听过、你自己亲身接触过,这个智慧是真的不是假的。
可是凡夫也观光旅游。凡夫他有爱、有厌,这个地方他喜欢,那个地方他讨厌,你看看他观光旅游,他得的是什么?烦恼,增长爱厌。我们学佛的人出去观光旅游是增长智慧、增长禅定,我们去观光旅游是定慧等学。样样清楚明了是慧,如如不动是定。『无爱无厌』,所有一切人事物的境界,我们的心完全是平等的,不起爱厌,我们修的是这个,这叫修行,这叫真用功,真有功夫。对於外面境界,人事物,『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你希求,你起心动念;我不希求,也起心动念,始终保持心地的平静。譬如我们常想,我也跟大家讲,我想弥陀村,想一个道场,想一个什么样的道场?每天讲经,对教理上研究讨论,每天念佛。我希望一个讲堂、一个念佛堂,讲堂里面讲经不中断,念佛堂里佛号不中断,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二十四小时,我想了几十年,还没有出家就打妄想。这个在佛法里面讲有这个愿心,有没有希求跟不希求?希求你求不到,不是我们希求它就来,不希求它就没有,不是,是缘没有成熟。我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有求而不感应、没有应,是你自己有业障,你要把业障消除,你所求的感应就现前。所以我们修行修什么?消业障而已。怎么个消法?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因为那都是业障,要把它放得干干净净,这个事情就成功。所以希求不希求都不可以,佛法里头有愿没有求,我有这个愿,但是不求,缘成熟了这个愿望就会实现。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待人、对人心是平等的,没有彼此,见到每一个人都是阿弥陀佛,一律平等看待。要怎么个想法?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善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恶人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善人我们学他的善处,恶人我们检点反省他的过失,我有没有,有赶快改。所以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我一律平等的恭敬供养。我用什么供养?如教修行供养,我学善人的善处,我就是供养他,我学他。我反省恶人的过失,我把这个过失改过来,如果我自己有的话,我把它改过来;我没有,勉励自己不犯他那样的过失,我对他的供养,恭敬供养。所以没有一个众生不是善知识,没有一个众生不是成就我自己的道业,这一句话的意思在此地,「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於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
『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分别,不是说哪些众生我对他有慈悲心,哪些众生我对他没有慈悲心,那你就完全错了,你还是落在分别执著里面,这不可以。一定要具足『大慈悲利益心故』。平等的慈悲,清净的慈悲,最殊胜的利益。前面我们读过,「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为什么?坚定、勇猛求正觉,那才是真实的供养。《普贤行愿》里面讲的「广修供养」,里面所说最重要的一句是「如教修行供养」,这是最殊胜的供养,最究竟、最圆满的供养,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舍离一切执著』,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无量功德不必求,自然就成就了。为什么?无量功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今天的功德跑哪里去?功德都变成烦恼,是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把功德转变成烦恼。果然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舍得干干净净,现前的一切烦恼转变成无量功德,都在一念之间。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这个『知』是慧,「知」是大彻大悟,明白了。『一切法』是心法、色法。心法,《金刚般若经》上说的,「三心不可得」,心法是『空寂』的。色法,佛说「诸法缘生」,缘生之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跟我们说明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一切的物也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这个时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什么?妄念。妄想都放下了,哪里还有什么分别执著?所以说『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余」是什么?习气,这两种习气都断得干干净净。
【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这里面的比喻很长,我们只节录了三句。『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终年积雪。佛在这个地区讲经的时间很长,很多洁净佛都用「雪山」来比喻。我们的心清净洁白,没有一丝毫的污染,就像雪山一样,没有一丝毫的杂秽。『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忍辱」要像大地一样。「地」是比喻我们的心地,你看这个大地,再好的香料洒在大地上,大地也没有表示欢迎、也没有表示欢喜;再肮脏、再邋遢、再污秽,你给它倒在大地上,大地也没有拒绝,也没有感觉到讨厌,所以这是平等心。常常我们踏在这个地上,就想到我的心要如大地,什么都能够容纳,善人容他,恶人也容他,好事容它,坏事也容它,无有一法不包容,样样都能够忍受。《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的名号就从这里得来的。所以地藏能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是最苦的地方,一般人不愿意去,地藏菩萨愿意去。跟这些苦难的人过共同的苦日子,在这里面劝大家回头、劝大家改过、劝大家自新,你不入到里面,你怎么能度众生?你怎么能帮助他?他能忍,他能受得了。『清净如水,洗诸尘垢』,清净心,清净心就像水一样,把我们的烦恼、污染统统洗刷得干干净净。
【其心正直。论法无厌。求法不倦。】
存心,菩萨的心『正直』。「正」,不邪,没有邪思;「直」,没有委曲,不是弯弯曲曲的。『论法』,讨论正法,这是教化众生,不厌。『求法』是求学,求学不倦。求学不倦,教人无厌,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菩萨的事业就是这两句话,菩萨的用心就正直,对一切众生。下面说菩萨的态度:
【淳净温和。寂定明察。】
『淳』,我们现在人讲厚道,这个人纯朴、淳厚;『净』是清净。温良和善,心地是寂定。『寂定』是形容他的心地那么样的清净;『明察』是讲他的智慧,他的观察,他样样清楚、样样明了。
【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身清净,心清净,如果有爱贪就不清净。有自有他,有人有我,有是有非,有爱有不爱,你的心就被污染了。心污染了,身一定也被污染。身我们讲生理,心是讲心里。心里清净,生理一定清净,生理清净,容貌表现在外面,容貌一定是纯净温和,我们一般讲健康长寿。这是现前所得的利益,所享受的好处,身心健康。我们居住的环境舒适,为什么?依报随著正报转,你的环境一定很舒适。为什么?『无有爱贪』,所以你的环境,你居住的环境平等的境界,平等境界非常非常之难得。再看底下一段:
【志愿安定。求道和正。净定安乐。】
『志愿』,在世间只有一个「志愿」,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认识佛法,帮助一切众生认识净土,再帮助一切众生修学净土,他就安定的,不动摇!自己一心希求极乐世界,这个意念坚定。『求道和正』,「和」,中和;「正」,纯正,不走邪路,不走两边要走中道。和正,特别显示在我们这个法门,这部经上。我们依照净土三经一论里面所说的道理、方法去修学,就是和正;如果再加上其他的修行方法夹杂在里面,那就不和、就不正了。由此可知,和正的正意就是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是正,长时间的薰修是和,不要急躁,不要想著我马上就要往生,或者打妄想,我再能活个一百岁、两百岁再往生,这都是不和不正。一切怎么?顺其自然,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每天认真依照经教,如理如法的去修学,时间因缘到了,阿弥陀佛自然就来。没来的时候别打妄想,别求他赶快来;来了的时候你就跟他去,这样就好。所以我们才能得到『净定安乐』,心地清净,心安定,身心都安,自在快乐,这是我们现前所得到的受用,「净定安乐」。下面三十四段: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这是说我们看看世间这些人,他们所争的是什么?不要紧的事情。
【於此剧恶极苦之中。】
『剧恶』是十恶,『极苦』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灾变苦难太多太多了,这是说的果。「极苦」是讲果,「剧恶」是讲造业。可是:
【勤身营务。】
『营』是经营,『务』是在那里造。他很勤奋的,他在那里造业,造十恶业。
【为心走使。有无同忧。】
这『心』是妄想心,「心」是贪瞋痴慢,他被贪瞋痴慢这个妄念所转,自己不得自在。『有』是他所得到的,得到怎么会有忧?怕丢掉;没有,想办法得到,想求,患得患失,他们生活在忧虑苦难之中。哪能像一个志愿安定修道人,生活在净定安乐之中,这两个强烈的对比,学佛跟不学佛有这么大的差别。现在我们过的是净定安乐的生活,将来当然到极乐世界;现在过的是忧虑苦难、造作恶业的生活,我们想想,前途当然在恶道,不会在善道。佛在前面讲过,我们要相信作善才得福,哪有作恶会得福?没有这个道理。底下一段佛劝勉我们,教导我们:
【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这是教我们做人。做人的根本是在家庭。今天大家知道社会动乱,人活在这个世间心无所住,这是最苦恼的。心无所住就是心不安,都是生活在疑虑、恐怖之中,过的是这种日子,你说多苦。但是社会动乱,灾变重重,我们就事上来讲,第一个因素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不安?用儒家的理论来说,夫妇不和就造成整个世界的动乱,这个道理很深,细细的去思惟,圣人说的话没错。古时候社会安定,为什么?家和,家和万事兴,家和社会才安定,国家才富强,世界才能太平。所以儒家教学从哪里做起?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理!天下为什么大乱?国不治;国为什么不治?家不齐;家为什么不齐?身不修,动乱的根源在夫妇。今天夫妇的结合太草率了,所以离婚率这么高。谁知道这是整个世界动乱的根源,没有人能看到,只有圣人、心清净的人,在定中有高度的智慧,看出这个毛病发生在哪里。这是我们认真要反省的,我们要想世界和平、社会安定,要从哪里?要注意到家庭、注意到夫妇。所以古时候古礼,婚礼是大礼,非常隆重!用意在哪里?告诉你夫妻两个结合不容易,不能随便分手,太难太难了,他是整个社会国家世界安定的基础。
佛在这里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你的家,家人『当相敬爱,无相憎嫉』,不可以嫉妒,不可以憎恚。『有无相通』,互相要彼此帮助,这里是指在物质生活方面。虽然是一家人,各人修的因不一样,同样一个母亲生的,有的儿子富贵发财,有的儿子贫贱,过的生活很辛苦。所以富有的帮助贫穷的兄弟姐妹,要常常照顾他,相亲相爱,这一家才能和睦。『无得贪惜』,对於家人不能够多贪,不能够吝惜,一定要平等的照顾周到,那个福德就无有穷尽。我们在古文里面读到范仲淹的「义田记」,你看范先生对他的家亲眷属,照顾多么周到、多么平等,所以他的家道一直到今天,一千多年不衰,积的福德太厚了,他做到了。『言色常和』,言语,「色」是容貌。对待家里任何一个人和蔼可亲,给家人做榜样,做好样子,教化一家人。然后再这一家,教化他的邻里乡党,逐渐影响扩大,就安定社会。『莫相违戾』,这句话很重要。一定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不可以「违戾」,不可以斗争,不可以。要知道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个家就会兴旺。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这句话用意很深。『世间之事』,指六道里面的事情。六道众生实在说恶多善少,彼此能够相容忍,能够互相帮助,要靠圣贤的教化。所以中国古圣先王所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有道理。你不教怎么行?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教学的宗旨就是教人做人,这叫教育。教你怎么样做个好人,怎么样跟人与人之间相处,教你了解人与人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最后再跟你说明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你统统明白了、了解了,才知道怎样与人相处、与物相处、与自然相处、与天地鬼神相处,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是教育。现在没有了,没有了,这经上讲的话,更值得我们警惕,『更相患害』。「更相患害」,换句话说,就有灾难临头,天灾人祸。天灾人祸虽然还没有到,『虽不临时,应急想破』,我们要能够意识到,这现代人所讲的忧患意识,我们要能想到。人祸,战争!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就非常恐怖,跟前面几次战争完全不一样。
佛经里面所讲的小三灾,小三灾刀兵劫七天七夜,不长,七天七夜刀兵劫;接著是瘟疫,七个月七天;再接著是饥饿,七年七个月七天,这佛在经上讲的。过去我读这段经文想不通,我们亲身经历的,自己所遭遇的,跟日本人八年抗战,八年的战争都不算灾难,小三灾刀兵劫是七天,七天七夜!我们打了八年,那不算是灾难,怎么会想得通?我把这个事情想通了是到日本去观光考察,这二十多年前,到广岛、长崎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佛所讲的小三灾就是核子战争。广岛、长崎确确实实原子弹爆炸的地方,受辐射照过的都生了皮肤病,非常严重。你能够过了七个月七天,你的命才能保得住,七个月七天之内,那个命不一定能保得住,瘟疫是指这个,指辐射。地上,日本人告诉我,我去的时候地上才长草,刚刚好,差不多第八年,正是经上讲的七年七个月,被炸的地方草木不生,那人当然挨饿,你哪有东西吃,没东西吃,所以这个小三灾就是指的核子大战。
现在这个世界上有核武的国家很多,现在还有一些人教你制造原子弹,在哪里?电脑网路里头。我听说,普通一个有高中程度的这么一个水平,你拿到这个资料你就能制造核武,不得了!将来核武泛滥。这个灾难现前,所以佛在此地说,『虽不临时,应急想破』,我们要知道这个可怕性、严重性。如何来防止?唯一的办法,劝善规过。我们自己断恶修善,劝一切大众断恶修善,给他详细说明因缘果报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真的明白通达了,不但不干坏事,连一个恶念都不起,这个灾难可以避免。纵然不能避免,可以延缓,可以推迟,所以我们四众同修,每一个佛弟子都有这个责任,都有这个使命。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若曹当熟思计。】
『若曹』,经是汉朝时候译的,汉朝时候常用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你们大家,「若曹」就是你们大家,应当好好去想想,『当熟思计』。
【远离众恶。】
一定要断恶。
【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这两句话是修善。一定要断恶,一定要行善。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无可乐者。】
世间人被这个东西迷了,被这个荣华富贵迷了,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东西是昙花一现,无常的。我们没有,绝不要去追求,有了也要放弃,为什么?不是好事情,造业,我们何必干这个事情?所以佛说这个东西『无可乐』,那是麻醉剂、那是服毒。真正之乐是净定安乐,真正之乐是断恶修善你才能够得到,你才能得真乐。如果你还造作恶业,还不知道修善,你哪里会有乐?不可能的事情。
【拔诸爱欲。杜众恶源。】
『爱欲』就是一切恶的根源,我们要把它拔除,要防止。佛在经上讲,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所有一切的罪恶都从这个根生的,所以叫三毒。我们一定要舍弃「爱欲」,於一切法无有贪爱,断绝贪瞋痴慢。这个样子:
【游步三界。无所罣碍。】
就跟诸佛菩萨一样,在这三界里面,『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生活在这里面,如菩萨示现在六道之中,游戏神通,成就自己,利益众生。再看底下这句: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古人所谓诚於中,自然就形於外,我们里面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表现在外面当然是『言行忠信,表里相应』,表里一如。底下一段:
【能於此世。】
我们果然真正能够在这一生当中:
【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
佛在此地对我们勉励,对我们赞叹。我们果然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学,要好好的认真学,决定不造恶。不但恶言、恶行不造,恶的念头都不生,佛说你这是『大德』,「大德」叫大福、大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