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第四集) 1998/7 香港佛教青年协会 档名:02-036-0004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请掀开经本第七面,第七面最后一行,第十六段:
【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世尊在经文里面这些开示我们看到很多,多次重复的开示,说明这几句话的重要性。无量劫来无数的修行人,他们修学没有能够得到成果,原因都在此地。『积』是累积,『植』就是种植的意思,所谓种善因得善果,「植」就是种植的意思。『德行』,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必须与道德相应,这种行为就称之为德行。哪些是标准的德行?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内,从内心『不起贪瞋痴欲诸想』,这些「想」不但是妄想,而且实在说它是极其愚痴的思想。佛告诉我们,自性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真心里面本来无,它从哪里来的?从无明生的。相宗经论里面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从一念不觉无明里面生起来的,叫根本烦恼,「贪瞋痴」;「欲」是欲望。这四个字里面包括的范围,也是无限的深广,我们如果有一个字,这一生道业就不能成就,修得再好,只是有漏的福报而已,决定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
对外面『不著』,「著」是执著,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把外面的境界,无量无边的事物,这句话也都包括尽了。佛法里面通常称这个叫六尘,这个六大类。尘是比喻污染,它能够污染我们的真心本性,所以把它比喻作尘垢,也把它说做六欲,六种欲望,是我们六根所攀缘的对象。眼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所以也称为六缘。如果内起烦恼,你的心就不定,心就不清净,外面又受这些诱惑,你的麻烦就大了。所以佛说,内不起烦恼,外不著境界;换句话说,内不动心,外不受诱惑,这种行就叫做德行。可见得这个行,我们学佛前学佛后没有改变,一样穿衣吃饭,一样工作,一样应酬。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生活行为里面会起烦恼,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就是凡夫,这就是造六道轮回业。学了佛之后,佛教导我们,我们明白了,在生活当中,在应酬当中,内里面不起心动念,外面境界不分别执著,这个行就叫德行。所以这个经它的好处,就是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请看底下这一段:
【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
我们先说这一句,『植』是培植,就是培养,我们要培养德行的根本,德行的根本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这段经文的开示。第一个不能怕苦,『计』是计较,一切苦难都不需要去计较,我们要能够忍受,这点是修行人成败重要的观念。一些修行人修得很好,为什么还会起心动念?为什么还会受外面诱惑?他不能受苦,一遇到苦难他就变节了,他的贪心、攀缘就又起来了,就又造罪业,那怎么能成功?古往今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修学,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那些真正成就的人,他真受得了苦。物质生活的缺乏他能够忍受,人为的障碍他也能忍受,以及天然的灾害,他没有一样不能忍受,忍辱波罗蜜他修圆满了,所以他才能成就。所以我们要想成功,首先要肯吃苦,这是我们学佛先决的条件。如果我们有福报,福报再大还是要吃苦,为什么?只有过苦日子,我们的警觉性才能提高,对这个世间才没有留恋。净宗法门古圣先贤、祖师大德教我们要修欣厌二门。欣是对极乐世界向往、羡慕,恨不得早一天往生;厌是厌离娑婆。如果在娑婆世界生活过得很富裕,厌离之心很难生起,你对这个世间贪恋,那就障碍你往生,障碍你这一生得度作佛的因缘,你说多可惜。所以即使有福报,我们的福报也要让别人去享。
世间苦难的人很多,我们要全心全力帮助这些苦难的人,把自己的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衣食足就够了,何必要奢求?这一生当中,不但营生的事业,这世间事,即使出世间弘法利生的大事业,我们也要随缘而不攀缘,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这样才正确,这才是一个修行人。所以底下说『少欲知足』,欲是欲望,生活所需降到最低的限度,这是「少欲知足」,知足就快乐,知足常乐,这四个字是修行证果极重要的开示,我们要晓得。怎么知道它是最重要的?诸位在经论里面看到,一切诸佛示现八相成道到人间来作佛,先要住在兜率天去做补处菩萨,这是候补佛,候补佛住在兜率天。兜率是什么意思?知足,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知足。由此可知,你知足你就有能力作佛,不知足不能作佛,知足才能够作佛。世出世间谁是第一个知足的人?诸佛如来。我们要知道,应当要学习。
那么我们要问,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知足?什么样的水平才知足?就是现前的生活,我现前过的日子,我现前做的这个工作,我非常满足。诸位要晓得,知足的人心就安,心安了,理就得,得什么?悟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你就觉悟了,叫心安理得,理得心安。由此可知,知足并没有一个什么标准、什么水平,没有,为什么?一切众生的福德因缘不一样。我们这一生所受的,这个佛在经论上重复了千百次,苦口婆心到了极处,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这生的享受,一生的受用,前世修的,你前生修的财富多,你这一生过富足的生活;前世没修财布施,我们这一生物质生活就比较艰难,这一定的道理。「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来生是什么样的果报?这一生所作所为就是来世的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是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提示的。所以知足没有标准,就是现前的生活,我们知足就常乐。
知足之后『专求白法』,「白法」就是善法,我们中国人习惯上用善恶,善法、恶法;古时候印度人他们的习惯称白法、黑法,白就是善,黑就是恶,他们用黑白来表这个意思。「专求白法」,专修善法。佛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的就是善法,我们要常常读诵,要理解,要能记住,还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切实做到才行。经读了很多,如果做不到,依旧还是要造恶业,那就真的可惜了。自古以来,不但末法时期,世尊在世的时候,佛弟子当中天天跟著佛陀的,在佛陀身边听佛讲经说法,他也能言善道,依旧去造作恶业,哪一个人?提婆达多那一帮人,六群比丘那一帮人。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天天跟在佛的身边,也都能言善道,毁谤老师,破坏僧团,在里面从事分化,搞分立,搞小团体,搞小帮派,世尊在世就有这个现象了,何况末法时期。我们今天听说,哪一个道场、哪个团体里面有很多派别,甚至於都有十几个派别的,我们听了不足以为奇,为什么?佛当年在世,僧团里面就有很多派别。提婆达多是一派,六群比丘就是六派,那至少有七派,这是跟佛唱反调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他是多欲不知足,问题出在这个地方。天天讲经说法,他听是听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不甘心、不情愿,於是得用种种方法希望达到他的心愿。能不能达到?决定不能,如果能,因果律就推翻了。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一点都不差,你命里没有,你怎么能够得到?用什么样的手段,只是造罪业,决定得不到,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这专求善法。佛法是一切善法当中最究竟、最圆满的善法。
【惠利群生。志愿无倦。】
佛弟子应当学佛,佛时时处处都是以利益众生为目标,从来没有想到利益自己,都是利益众生。『群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你看他的心量多大。他的志、他的愿望,永远是不疲不厌。
【忍力成就。】
做利益众生的工作,这里面范围很广、很大,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事,佛菩萨都做。要落实,事相上来说,世间种种行业、种种工作,佛菩萨没有一样不参与。就像《华严》五十三参里面所示现的,他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论是以什么身分,不论是以什么工作,都是服务社会,都是利益众生的,而不是自利。对於自己的生活,前面讲得很清楚,少欲知足,这是自己生活。譬如经商,菩萨也经商,也赚钱,赚了很多很多的钱,他自己生活很节俭,过得很清苦,他这些财富贡献给社会、贡献给国家、贡献给人民、贡献给一切众生,他不是自己拿来享受,这叫菩萨行。他生活得无比的快乐,这是他有忍力,「忍力成就」了。这几句是说我们自利的德,德本,自利的德本。下面是利他:
【於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
这几句话讲的是纲领、原则。对一切有情众生,这里头没有包括无情的,专门是讲有情众生,在我们现实环境里面就是专指人类。我们处世待人,跟大众相处要『常怀慈忍』,常存这个心。「慈」是慈悲,大慈大悲;「忍」是忍让,处处能够让别人,自己常常能够退一步,能让别人,这是菩萨行。我们要想植众德本,众是多,无量无边德行的根本就是这几句,无量无边的德行都是从这个根本生的。自利里头最重要的是少欲知足,利他里头最重要的是「常怀慈忍」。常常存大慈悲心,常常存忍让,避免一切的斗争。斗争很残酷,果报不堪设想。佛法里面常讲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哪一个有智慧的人,肯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这一生当中有这么一点小智慧,明白了。我们过去生中,无始劫来没这个智慧,所以生生世世与这些有情众生结的怨就很多很多。纵然学佛了,弘法利生了,菩提道上还有许许多多的障碍。有人问做这样的好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魔障?过去生中结的怨,现在因缘遇会它就来报复,有什么法子?他来报复,我们能够慈忍,报复我们接受,安心情愿的接受,报到这里就没有了。我们自己不生一丝毫怨恨之心,这个结到这个地方就化解了,这个帐就轻了,来生再遇到就是善友,就不是冤家了。所谓是「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是解冤释结唯一的妙法,慈忍。你要统统给你,我们自己所有的,这叫无故加之而不怒,你要钱钱给你,你要名名给你,你要位位给你,你要命命也给你,没事了。身命可以舍的,舍了这个身,再过四十九天又来了,舍身受身跟换衣服、脱衣服一样,这有什么难事?
身命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如果我们存的是好心,做的是好事,我们这个身舍掉了,来生再换一个身,比这个身更好,愈换愈好,为什么不早一点换?我们这一生贫贱之身,要换一个富贵之身,那不是很好吗?富贵之身再一个天人之身,那不就更好吗?忉利天人换成夜摩天身,那不是愈换愈好吗?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别说是身外之物,人家来要,我们可以让给他,身命他要要,我们都很欢喜让给他。你要命命给你,我这里舍了,那里就提升了。所以一个人,真正是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好的标准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依这个标准来修学,我们的身相必然是愈换愈庄严,愈换愈美好。如果你是反其道而行之,你存的是恶心、邪念,做恶事、出恶言,那么你舍身之后就愈换愈差了。现在这个人身还勉强,再换个畜生身那比人就差多了,畜生再换成饿鬼身,再换成地狱身,那是愈来愈往下坡走,那就不好。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前途无限的光明。底下落实在生活当中,具体教给我们几桩事情。不是这几桩就完了,希望从这几桩你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处事待人接物。
『和颜爱语』,我们对人面孔要和睦、要安详、要欢喜,让人家一见到你就能够生欢喜心。为什么看到你生欢喜心?你这个容颜是和睦的,怎么知道自己容颜和睦的?心怀慈忍,你心地慈悲,所谓是存乎中,一定形於外,你的慈悲心自自然然流露在你的面孔上,一看,这个人很慈祥,人家看到生欢喜。言语,爱语,爱护一切众生,所说的话都是爱护一切众生的话。『劝谕策进』,「劝」是劝勉,劝导他们;「谕」是晓谕,我们今天讲开导。很有耐心给他说明白,说什么?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很耐烦、很细心的给他说明,这是谕。说明之后要警策他,这个「策」,帮助他提高警觉。「进」是进步,要他天天在德行、在学问、在修持,天天有长进。这些都是原则。下面再举个例子: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这是具体讲几个例子。对三宝要恭敬,『恭』是真诚心,『敬』是尊重,『三宝』是佛法僧。佛现在不在世,我们供奉佛像,要把佛像当作真佛看待,佛像所在的地方就如同真佛在此地一样,我们要有这样的恭敬心。法宝是经典,佛不住世,法是最为珍宝的,三宝当中这是第一,佛在世,佛是第一;佛不在世,法是第一。我们要读诵、要研究、要讨论、要受持,依教奉行,我们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所以要把经典看作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没有比这个更可贵了。在一切经中,尤其是《无量寿经》,经藏中之宝!一切经中第一经,我们要重视,常常放在身边。我们印了许多小本的小册子,便利诸位同修携带,时时刻刻不忘记,时时刻刻展开来读诵,提醒自己,如教修行。
第三僧宝,僧宝是指出家人。我们对出家人要尊敬,不要去问这个出家人是贤、是愚,不要有分别心,你要在这里头生平等心。不要去问这个出家人是持戒、还是破戒,如果你常常有这样的分别执著,不但得不到利益,你得的是罪过。要知道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我们修的是清净平等觉。如果我们对於这些出家人,甚至於对一些在家同修,心里面存著有邪思,张家长李家短,这个好那个坏,你自己天天造的是轮回业,你造的是恶道之因,将来感的果报当然不善。所以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教导我们,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话讲得有道理!真修道人,顾自己都来不及了,哪里还有时间去分别别人?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能大师是什么样的人物,尚且不见世间过,何况我们凡夫。不见,不分别、不执著,这是最低的限度,起码的功夫,我们要能做到。高阶层的功夫,那比这个殊胜太多了。
佛在经上讲,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个意思就说明,你要知道什么时候你成佛了,不要问别人,什么时候你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你要问为什么?境随心转,你自己是个圆满的佛心,佛见的这个境界是佛境界,佛心见佛境界,《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么个道理。同样这个原则,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换句话说,善心看一切众生都是善人,恶心看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是好人。我们可以从境界里面反过头来看自己的心,因为一个人看自己很不容易,看别人的毛病容易,看自己看不到。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像照镜子一样,我看不到面孔,我照照镜子就看到了;我看不到自己心行的善恶,我看外面的境界,我看每一个人都是善人,每一个人都是好人,再回过头来,自己的善心才逐渐培养成就了。植众德本,你这个培植有了成果,你看一切众生都是善人,看一切众生都是善知识。这样的平等心、清净心,对待这些出家人,你能得大利益。三宝是真实的福田,无上福田,恭敬得福,得无量福报,我们为什么不修福而去造罪业?出家人他有善恶,他的事情,与我们不相干。我们看到他这个形相,我们就种福了,恭敬就种福。他是个很不好的出家人、破戒的出家人,我们对他恭敬也得福,而且得的福更大,为什么会更大?因为你的心清净,你的心平等,你没有分别,你没有执著,你看这个福多大。佛在经上讲的话很有道理。
『奉事师长』,「师长」是教导我们的老师,出家也好,在家也好,男众也好,女众也好,只要他教导我,我跟他学习,他就是我的老师。对老师要尊敬。「奉事」就是依教奉行,老师教导我们的,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到,这叫奉事。对於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将他的教诲发扬光大,这就是报师恩。每一位善知识、好老师,都是少欲知足,所以在物质上的供养,他不需要你供给,他需要你行道,他需要你惠利群生,不疲不厌,老师就欢喜了。真正的善知识生活一定是非常简单,一定是过很低的水平,他快乐,他知足,他不求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我们平常要这样的存心,心地要真诚,没有虚伪。「谄」是巴结,「曲」是委曲,没有这个心。『庄严众行』,「行」是我们的行持。起心动念是意业的行为,口是言语,身是造作,我们身语意行为都能做到尽善尽美,那就叫做「庄严」。善的标准就是佛在此地所说的,特别是底下所讲的原理原则。『轨范具足』,「具足」是没有欠缺,可以做大众的榜样,可以做社会的模范,「轨范具足」。下面这八句是修行总纲领、总原则。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这是定、慧,『观法如化』是慧,『三昧常寂』是定。后面六句是戒,戒定慧三学。你要有智慧观察世间、观察万法,如佛所说,一点都不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观法如化」,梦幻泡影。所以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所得的不可得,能得也不可得。《金刚经》上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是能得的心。能得所得统统不可得,佛教给我们常作如是观,常作如是观你就开智慧,你就入佛知见,你自自然然能够万缘放下。世出世间法一丝毫不沾染,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大圆满,观慧重要。
这个慧是看破,我们讲的看破。「三昧常寂」是放下,三昧是禅定,翻成中国意思也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是什么?心是清净寂灭的,这正常享受,心地清净,二六时中一念不生,没有一个妄念,这是他的享受。所以全经论修行,这个八句跟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圆满的相应。清净,经题上的清净,就是善护三业;经题上讲的平等,就是三昧常寂,真平等,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当然就平等;观法如化是觉,清净平等觉,修学的总纲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三昧常寂做不到,我们用什么办法?念佛。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也好,物质环境也好,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一个念头都没有,这就与三昧常寂相应,这叫一心专念,一向专念,决定得生净土。生活当中、应酬里面,我们身语意三业的造作,遵守戒律。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三业是身口意,你看佛在此地,把口摆在第一,身摆在后面,为什么?佛知道一切众生最容易造的是口业,特别把它提在第一句,教给我们怎样『善护口业』呢?『不讥他过』,别人有过失不说。我常常劝勉大家,我自己就是这个学法,心没有恶念,意没有邪思,耳不闻恶声,口不出恶言,我用这个方法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别人在我面前说是非,我立刻就躲开,不听;人家要说给我听,我立刻就请他停止,不要再说,我不想听。希望我们自己阿赖耶识里面多藏一些善的种子,少藏一些恶的种子,这个好!阿赖耶是我们自己的仓库,我仓库里头要收藏好种子,坏种子我不要。喜欢听是非、听恶言的,他仓库里头坏种子很多,那个东西很讨厌,遇缘它就起现行。所以我们要能够防守,护,善护。这是我们阿赖耶识仓库的大门,我们要看紧,送进去的东西是好的还是坏的,坏的马上拒绝,出去不收,我们才能保护自己心地的纯善。诸位要知道,纯善之心纵然不生净土,也必定生天,人间没有这个福报能够相应的,决定生天。
我们这一生生命很短促,我这个老年人还能活几年?即使是年轻人,也不可以想我还年轻,黄泉路上无老少,我们每一天打开报纸看看那个讣文,年轻的人不少,谁能保证自己还能活个多少年?如果明白这个事实,要即时努力,现在要抓得紧紧的,有一天的时间一定要认真努力干一天,为什么干?为我们光明的前途而干。我认真努力干,我的前途一片光明。三业清净的人,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不但往生,往生的品位一定高。所以我们要懂得,决定不造恶业,决定不干这个傻事情,要以平等心、清净心观察世间,这就是依报随著正报转,这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怎样转变眼前的境界?纯善之心,极善之心,这个善就是清净平等觉。我们看世间一切众生都是善人,都是善知识,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完全相同。善财是修学大乘的一个好榜样,他的心目当中,学生就是自己一个,除自己之外,一切众生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都是佛菩萨,所以他能够一生圆满成佛,道理就在此地。
我们这一生成不了佛,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我们生活在哪里?生活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怎么能成就?不能成就。能不能成就,实在讲外面的缘不能干涉你,障碍不了你,谁障碍你?自己障碍自己。你修学的功德,功德很大了,别人看了嫉妒,想把你的功德毁掉,用什么方法?他没有办法;佛没有办法毁掉你,魔也没办法,只有你自己甘心情愿毁掉,那就真的毁掉了。所以魔来什么?来劝你毁掉,怎么劝你?劝你发脾气,故意用种种方法来引诱你,叫你发脾气,你一看,脾气一发,火烧功德林,把你功德烧光了,你就上了魔的当,魔在那里鼓掌,我这个计策成功了。如果魔在这个地方扰乱你,你如如不动,不上他的当,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降魔,那一幅净观很值得我们做参考。佛是用定慧降魔,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定是如如不动,威胁、利诱统统不动心,魔就退走了,没有法子了。魔的能力是叫你自己起心动念,叫你自己毁灭你自己,除这个之外,他还有什么办法?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自己要好好的修自己,所有一切境界不动心,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正护持自己的道业,护持自己的功德。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律仪』就是佛所制定的戒律。『身业』里面,十善业是不杀生、不淫欲、不偷盗,这是三个纲领;细节,普通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一些规矩,我们能够遵守不违犯,这叫『不失律仪』。「律」是戒律,「仪」是威仪。戒律也包括法律,学佛的人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遵守国家的法律,遵守地方上一切的规约。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意』是心,起心动念,一定要让它『无染』,不被染著,这个意思就是说要护持你自己的清净心。这一段世尊在此地教我们如何植众德本,我们能把这个经文里面的义趣能够体会到,真正能懂得然后把它做到,你就植众德本。无量无边的德行一定从这个地方生起,如同树的根本一样。往后所讲的,叫枝枝叶叶,这是根本,有了根本,枝叶就不难了。请看第十八段:
【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
『恒』是不间断,永恒,经常是这个样子。『以』是用,我们用布施这个方法。『布施』里面概略的说包括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法布施大家都好懂,无畏布施不太好懂。我们简单的说,如果这个人心里面有忧虑、有恐怖、有不安,你能够帮助他解除这些困难,让他得到身心安稳,这就叫做无畏布施。畏是畏惧、恐怖。他不害怕,他能够安心了,这类的布施属於无畏布施。所以在我们学佛同修,我相信绝大多数我们同修当中都选择素食,素食是最好的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一切众生看到你不害怕、不怕你,你不会伤害它,你不会杀它、不会吃它,所以不食肉对一些畜生道展开了大无畏的布施。三种布施往往都有连带的关系,真的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常修布施。
『持戒』,此地的戒持是广义的,就是守法。一定要懂得守法、守规矩,才是社会大众的榜样。一些人所谓走法律的漏洞,投机取巧以为聪明,其实他所得的是小利,他所失的是大福,大的福报失掉了,得一点小的利益,真正叫得不偿失。为什么说大福报?守法是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这个好样子福报就太大了,你是社会大众的表率、模范,福报不可思议。
『忍辱』是讲的耐心,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畏艰难。谚语常讲,世间的事「不如意事常八九」,做事情哪有那么顺利的;又有说「好事多磨」,磨就是障碍,古今中外圣哲前贤都有这些例子,我们今天遇到一些困难算什么。我们读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在《大藏经》里面,《释迦方志》、《释迦谱》是最古老的佛陀传记。他一生遭遇的困难非常多,成了佛,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初成佛?不是。《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这一次到我们地球上来示现是第八千次了,他常来!来了八千次示现成佛,还有这么多障碍,还有这么多的困难,这是告诉我们后学,我们要有耐心,要能够突破,要能够承受、忍辱,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我们都要忍下去。要常常想到,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想想释迦牟尼佛,想想过去这些祖师大德,哪一个不是在一生当中受许许多多折磨而后才成就的。要是一生没有受过折磨,一帆风顺,好像一个都没听说过;都是经过许许多多的磨难,然后才成就,我们要记取、要学习。
第四个是『精进』,这说得很多,一门深入,长时间的薰修,这叫「精进」。佛法里面的精进,它真正的目的就是修清净心。我们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这叫真功夫,你真的修持。这个就是宗门教下常讲的从根本修,根本就是清净心。我们心清净,平等心自然就得到,这个清净平等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个得到,三个同时得到。清净哪有不平等的,不平等你怎么会清净?清净心起作用是慧,照见,《般若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凭什么照见?清净心照见。所以净宗的修学著重在清净心,所以叫净宗,净土,心净则佛土净。
『禅定』,此地也是广义的,就是《金刚经》上所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禅,如如不动是定,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为什么不著相?观法如化,你自然就不执著了,假的不是真的,梦幻泡影,皆是虚妄,你就看破了,禅;看破之后当然就不动心,所以定就是放下,禅就是看破,禅定两个字合起来就是看破、放下。然后我们的生活,我们在这个世间所表现的,所表演的是高度的智慧,如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游戏神通,无二无别。所以学佛人可贵的是要摆脱轮回心,放下轮回业,要发菩提心,大菩提心,要行菩萨业。菩萨业就是末后这一句,『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这是菩萨业,这不是轮回业。我们干这个事情,干这个事情你说多自在。「六度」是总结,布施、持戒到禅定、般若。我们自己这样做,自己这样做也是教化众生,做给别人看的,做个好样子给人看。「安立」,「安」是叫一切身心安住,住在这个境界里面,住在六度里面;「立」是建立,建立菩萨的事业,建立智慧的事业,智慧的生活。菩萨应化在世间干这个的,帮助众生干这么一桩事情。下面这一段愈说愈清楚,愈说愈明白:
【发菩提心。】
把那个心转过来了,『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从前我们不觉,心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觉,现在觉了,觉了之后永远舍离妄想分别执著,你真的觉悟了。唯有真正觉悟的人,底下所说的这个他真能做到。学佛学了很多年,学了几十年,甚至於学到老,学到死还做不到,什么原因?没有发菩提心,没觉悟、没回头,依旧用的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样学佛,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告诉我们,这种学佛叫佛学,他们搞的是佛学,搞得不错,很好,佛学家,他不是学佛,他是佛学,恰好颠倒了。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都是魔业,也是这个道理。这个善法里面讲经说法、领众修行都是善法,没菩提心,这些善法都不是正法,都不能令人了生死出三界,顶多叫你得人天福报,帮助你生天享天福,天福享尽了还是要堕落,你没有办法超越轮回,就叫魔业。你这个事业是属於魔不是属於佛,佛是决定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这叫佛事。现在我们讲佛事,一般人都会想到给死人念经超度叫佛事,其实经典里面讲的佛事不是这个意思。经典里面说的佛事,是帮助众生了生死出三界,这个事业叫做佛事,这是正觉,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发菩提心』实在讲,就是前面所说的观法如化,你没有观慧,你怎么会觉悟?你不可能觉悟。你要有真正智慧观照,晓得这世出世间一切法,确确实实是梦幻泡影,确确实实是不可得,你这才恍然大悟,把无始劫来妄想执著放下,这菩提心现前了。自自然然你能够:
【持诸禁戒。坚守不犯。】
你持戒自然清净,一点都不勉强。心清净,身清净,身心清净,境界清净,环境就转过来了。也许有人问,你说境界清净我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我看这个世界不清净。他说这个话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道理在哪里?他的心不清净,看到世界不清净;我的心清净,看到世界清净,他没懂,没搞清楚。佛在这个世间,佛看这个世界是净土,实报庄严土,我们看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佛跟我们坐在一个讲堂,他的境界跟我们的境界不一样。再跟诸位说个老实话,我们每一个人的境界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世界也都不一样,不可能有两个人相同的,只可以说大致相同,相同里面还有许许多多不同。譬如你们看人,这个人跟你们见面,你对他印象很好,他人不错;那个人说,我对他印象很恶劣,你看看,这个境界不就马上不同了吗?这都是在人道、都在现前,立刻就不一样。看人如此,看物也如此。我们看这朵花,这朵花插得不错,我很喜欢;那个人说,这个花插得不好,哪个地方、哪个地方不合什么规矩,不都在眼前吗?所以说每个人的境界都不一样,哪里会有相同的。只有到成佛才相同。为什么?佛的心平等,所以佛的境界就相同。人心不平等,每个人看的境界不一样,各人是各人的境界,各人是各人的宇宙,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要明了,然后你才晓得,我们可以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扰,我修我的,你修你的。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各人干各人的,谁也不能代替谁。所以『持诸禁戒,坚守不犯』。
【饶益有情。】
这是大慈悲心,不但我们要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要给他最殊胜的利益,『饶』是丰饶、丰富。换句话说,我们要全心全力的去帮助他,我有十分的能力,我帮助他九分,我还是对不起他,我还是有愧,一定要全心全力帮助一切有情众生。
【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
自己所修学的决定有收获,我们成就智慧,智慧贡献给一切众生,我们所得到的福德,福德给一切众生去享受,我们自己不享受,给大家去享受。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安乐,身心安稳,自在快乐。诸佛如来是这个做法,诸菩萨、声闻也是这个做法,我们今天学佛不走这个路子,你走哪一条路?六度就是生活,六度就是工作,六度就是一天到晚接触广大群众,念念当中修布施,时时刻刻守法,守法就是持戒,走路有走路的样子,遵守交通规则,就是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做好样子就是布施。念念要有布施的心,念念要有帮助一切众生之行,要真做,不是在此地、在经文上念念讲讲就算了,这个不可以的,要真做。
自己的心愿就是希望一切大众都得到安乐。真正的安乐、究竟的安乐是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我们就明白了,令一切众生得丰饶的利益、真正的安乐,一定要把净土法门介绍给他。他要不接受,他要排斥,怎么办?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听进去了,不听也要听,听进去之后,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把最好的佛法已经布施给你了、供养给你了。所以在家同修出门手上拿一串念珠,好!你要晓得,你手上拿这串念珠不知不觉当中度了很多人,人家一看「阿弥陀佛」,口没有念出来,他心里想到,这个人是学佛的、念佛的,佛这个念头从他心里面生起来,落在他阿赖耶识里了,你就给他丰饶的利益,你就『令得安乐』。他要欢喜,你就讲给他听、介绍给他听;不欢喜,这一表示就行了,这个善根种子就种下去了。底下这一条,这条好懂:
【要当作善。】
『要』是必要,『当』是应当,人生在世必要应当『作善』,不要造恶。这里面讲的十善业。
【所谓一不杀生。】
绝不杀害一切众生,不但不杀害,如果让一个众生因我而生烦恼,那都是我的过失,我不应该做的。
【二不偷盗。】
一定要知道,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实的,所谓是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我们这生偷盗,盗来了,来世还要还他,一丝一毫都不差,我们何必去造这个业?
【三不淫欲。】
这是讲出家人,在家人如果能够做到,更殊胜、更好。身三善。下面是口四善:
【四不妄言。】
不说假话,不欺骗众生。
【五不绮语。】
『绮语』是花言巧语,甜言蜜语,也是叫人上当,也是陷人不义。
【六不恶口。】
『恶口』是说话粗鲁,言词很难听。
【七不两舌。】
『两舌』是挑拨是非,令彼此两方产生了隔膜,变成了冤仇。「两舌」这个过失很大很大。口的四业。后面是意三业:
【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
十善业是以这三条为根。贪瞋痴,佛说为三毒烦恼,最毒,所有一切的恶业、恶法都是从贪瞋痴生出来的。所以贪瞋痴转过来不贪、不瞋、不痴,佛说这叫三善根,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从这个根生的。所以我们真正能够放下贪瞋痴、断了贪瞋痴,真正做到不贪、不瞋、不痴,自自然然你的身业、口业都与善相应,无量无边的善行、德行都从不贪、不瞋、不痴这三个善根建立起来。这是前面讲植众德本最重要的修学方法。不仅对世间法不贪,佛法也不贪,真正做到随缘而不攀缘,攀缘就有贪瞋痴,随缘没有贪瞋痴。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德,请掀开经本第七面,第七面最后一行,第十六段:
【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世尊在经文里面这些开示我们看到很多,多次重复的开示,说明这几句话的重要性。无量劫来无数的修行人,他们修学没有能够得到成果,原因都在此地。『积』是累积,『植』就是种植的意思,所谓种善因得善果,「植」就是种植的意思。『德行』,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必须与道德相应,这种行为就称之为德行。哪些是标准的德行?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内,从内心『不起贪瞋痴欲诸想』,这些「想」不但是妄想,而且实在说它是极其愚痴的思想。佛告诉我们,自性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真心里面本来无,它从哪里来的?从无明生的。相宗经论里面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从一念不觉无明里面生起来的,叫根本烦恼,「贪瞋痴」;「欲」是欲望。这四个字里面包括的范围,也是无限的深广,我们如果有一个字,这一生道业就不能成就,修得再好,只是有漏的福报而已,决定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
对外面『不著』,「著」是执著,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把外面的境界,无量无边的事物,这句话也都包括尽了。佛法里面通常称这个叫六尘,这个六大类。尘是比喻污染,它能够污染我们的真心本性,所以把它比喻作尘垢,也把它说做六欲,六种欲望,是我们六根所攀缘的对象。眼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所以也称为六缘。如果内起烦恼,你的心就不定,心就不清净,外面又受这些诱惑,你的麻烦就大了。所以佛说,内不起烦恼,外不著境界;换句话说,内不动心,外不受诱惑,这种行就叫做德行。可见得这个行,我们学佛前学佛后没有改变,一样穿衣吃饭,一样工作,一样应酬。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生活行为里面会起烦恼,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就是凡夫,这就是造六道轮回业。学了佛之后,佛教导我们,我们明白了,在生活当中,在应酬当中,内里面不起心动念,外面境界不分别执著,这个行就叫德行。所以这个经它的好处,就是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请看底下这一段:
【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
我们先说这一句,『植』是培植,就是培养,我们要培养德行的根本,德行的根本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这段经文的开示。第一个不能怕苦,『计』是计较,一切苦难都不需要去计较,我们要能够忍受,这点是修行人成败重要的观念。一些修行人修得很好,为什么还会起心动念?为什么还会受外面诱惑?他不能受苦,一遇到苦难他就变节了,他的贪心、攀缘就又起来了,就又造罪业,那怎么能成功?古往今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修学,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那些真正成就的人,他真受得了苦。物质生活的缺乏他能够忍受,人为的障碍他也能忍受,以及天然的灾害,他没有一样不能忍受,忍辱波罗蜜他修圆满了,所以他才能成就。所以我们要想成功,首先要肯吃苦,这是我们学佛先决的条件。如果我们有福报,福报再大还是要吃苦,为什么?只有过苦日子,我们的警觉性才能提高,对这个世间才没有留恋。净宗法门古圣先贤、祖师大德教我们要修欣厌二门。欣是对极乐世界向往、羡慕,恨不得早一天往生;厌是厌离娑婆。如果在娑婆世界生活过得很富裕,厌离之心很难生起,你对这个世间贪恋,那就障碍你往生,障碍你这一生得度作佛的因缘,你说多可惜。所以即使有福报,我们的福报也要让别人去享。
世间苦难的人很多,我们要全心全力帮助这些苦难的人,把自己的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衣食足就够了,何必要奢求?这一生当中,不但营生的事业,这世间事,即使出世间弘法利生的大事业,我们也要随缘而不攀缘,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这样才正确,这才是一个修行人。所以底下说『少欲知足』,欲是欲望,生活所需降到最低的限度,这是「少欲知足」,知足就快乐,知足常乐,这四个字是修行证果极重要的开示,我们要晓得。怎么知道它是最重要的?诸位在经论里面看到,一切诸佛示现八相成道到人间来作佛,先要住在兜率天去做补处菩萨,这是候补佛,候补佛住在兜率天。兜率是什么意思?知足,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知足。由此可知,你知足你就有能力作佛,不知足不能作佛,知足才能够作佛。世出世间谁是第一个知足的人?诸佛如来。我们要知道,应当要学习。
那么我们要问,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知足?什么样的水平才知足?就是现前的生活,我现前过的日子,我现前做的这个工作,我非常满足。诸位要晓得,知足的人心就安,心安了,理就得,得什么?悟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你就觉悟了,叫心安理得,理得心安。由此可知,知足并没有一个什么标准、什么水平,没有,为什么?一切众生的福德因缘不一样。我们这一生所受的,这个佛在经论上重复了千百次,苦口婆心到了极处,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这生的享受,一生的受用,前世修的,你前生修的财富多,你这一生过富足的生活;前世没修财布施,我们这一生物质生活就比较艰难,这一定的道理。「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来生是什么样的果报?这一生所作所为就是来世的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是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提示的。所以知足没有标准,就是现前的生活,我们知足就常乐。
知足之后『专求白法』,「白法」就是善法,我们中国人习惯上用善恶,善法、恶法;古时候印度人他们的习惯称白法、黑法,白就是善,黑就是恶,他们用黑白来表这个意思。「专求白法」,专修善法。佛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的就是善法,我们要常常读诵,要理解,要能记住,还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切实做到才行。经读了很多,如果做不到,依旧还是要造恶业,那就真的可惜了。自古以来,不但末法时期,世尊在世的时候,佛弟子当中天天跟著佛陀的,在佛陀身边听佛讲经说法,他也能言善道,依旧去造作恶业,哪一个人?提婆达多那一帮人,六群比丘那一帮人。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天天跟在佛的身边,也都能言善道,毁谤老师,破坏僧团,在里面从事分化,搞分立,搞小团体,搞小帮派,世尊在世就有这个现象了,何况末法时期。我们今天听说,哪一个道场、哪个团体里面有很多派别,甚至於都有十几个派别的,我们听了不足以为奇,为什么?佛当年在世,僧团里面就有很多派别。提婆达多是一派,六群比丘就是六派,那至少有七派,这是跟佛唱反调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他是多欲不知足,问题出在这个地方。天天讲经说法,他听是听了,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不甘心、不情愿,於是得用种种方法希望达到他的心愿。能不能达到?决定不能,如果能,因果律就推翻了。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一点都不差,你命里没有,你怎么能够得到?用什么样的手段,只是造罪业,决定得不到,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这专求善法。佛法是一切善法当中最究竟、最圆满的善法。
【惠利群生。志愿无倦。】
佛弟子应当学佛,佛时时处处都是以利益众生为目标,从来没有想到利益自己,都是利益众生。『群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你看他的心量多大。他的志、他的愿望,永远是不疲不厌。
【忍力成就。】
做利益众生的工作,这里面范围很广、很大,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事,佛菩萨都做。要落实,事相上来说,世间种种行业、种种工作,佛菩萨没有一样不参与。就像《华严》五十三参里面所示现的,他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论是以什么身分,不论是以什么工作,都是服务社会,都是利益众生的,而不是自利。对於自己的生活,前面讲得很清楚,少欲知足,这是自己生活。譬如经商,菩萨也经商,也赚钱,赚了很多很多的钱,他自己生活很节俭,过得很清苦,他这些财富贡献给社会、贡献给国家、贡献给人民、贡献给一切众生,他不是自己拿来享受,这叫菩萨行。他生活得无比的快乐,这是他有忍力,「忍力成就」了。这几句是说我们自利的德,德本,自利的德本。下面是利他:
【於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
这几句话讲的是纲领、原则。对一切有情众生,这里头没有包括无情的,专门是讲有情众生,在我们现实环境里面就是专指人类。我们处世待人,跟大众相处要『常怀慈忍』,常存这个心。「慈」是慈悲,大慈大悲;「忍」是忍让,处处能够让别人,自己常常能够退一步,能让别人,这是菩萨行。我们要想植众德本,众是多,无量无边德行的根本就是这几句,无量无边的德行都是从这个根本生的。自利里头最重要的是少欲知足,利他里头最重要的是「常怀慈忍」。常常存大慈悲心,常常存忍让,避免一切的斗争。斗争很残酷,果报不堪设想。佛法里面常讲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哪一个有智慧的人,肯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这一生当中有这么一点小智慧,明白了。我们过去生中,无始劫来没这个智慧,所以生生世世与这些有情众生结的怨就很多很多。纵然学佛了,弘法利生了,菩提道上还有许许多多的障碍。有人问做这样的好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魔障?过去生中结的怨,现在因缘遇会它就来报复,有什么法子?他来报复,我们能够慈忍,报复我们接受,安心情愿的接受,报到这里就没有了。我们自己不生一丝毫怨恨之心,这个结到这个地方就化解了,这个帐就轻了,来生再遇到就是善友,就不是冤家了。所谓是「冤家宜解不宜结」,这是解冤释结唯一的妙法,慈忍。你要统统给你,我们自己所有的,这叫无故加之而不怒,你要钱钱给你,你要名名给你,你要位位给你,你要命命也给你,没事了。身命可以舍的,舍了这个身,再过四十九天又来了,舍身受身跟换衣服、脱衣服一样,这有什么难事?
身命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如果我们存的是好心,做的是好事,我们这个身舍掉了,来生再换一个身,比这个身更好,愈换愈好,为什么不早一点换?我们这一生贫贱之身,要换一个富贵之身,那不是很好吗?富贵之身再一个天人之身,那不就更好吗?忉利天人换成夜摩天身,那不是愈换愈好吗?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别说是身外之物,人家来要,我们可以让给他,身命他要要,我们都很欢喜让给他。你要命命给你,我这里舍了,那里就提升了。所以一个人,真正是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好的标准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依这个标准来修学,我们的身相必然是愈换愈庄严,愈换愈美好。如果你是反其道而行之,你存的是恶心、邪念,做恶事、出恶言,那么你舍身之后就愈换愈差了。现在这个人身还勉强,再换个畜生身那比人就差多了,畜生再换成饿鬼身,再换成地狱身,那是愈来愈往下坡走,那就不好。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前途无限的光明。底下落实在生活当中,具体教给我们几桩事情。不是这几桩就完了,希望从这几桩你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处事待人接物。
『和颜爱语』,我们对人面孔要和睦、要安详、要欢喜,让人家一见到你就能够生欢喜心。为什么看到你生欢喜心?你这个容颜是和睦的,怎么知道自己容颜和睦的?心怀慈忍,你心地慈悲,所谓是存乎中,一定形於外,你的慈悲心自自然然流露在你的面孔上,一看,这个人很慈祥,人家看到生欢喜。言语,爱语,爱护一切众生,所说的话都是爱护一切众生的话。『劝谕策进』,「劝」是劝勉,劝导他们;「谕」是晓谕,我们今天讲开导。很有耐心给他说明白,说什么?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很耐烦、很细心的给他说明,这是谕。说明之后要警策他,这个「策」,帮助他提高警觉。「进」是进步,要他天天在德行、在学问、在修持,天天有长进。这些都是原则。下面再举个例子: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这是具体讲几个例子。对三宝要恭敬,『恭』是真诚心,『敬』是尊重,『三宝』是佛法僧。佛现在不在世,我们供奉佛像,要把佛像当作真佛看待,佛像所在的地方就如同真佛在此地一样,我们要有这样的恭敬心。法宝是经典,佛不住世,法是最为珍宝的,三宝当中这是第一,佛在世,佛是第一;佛不在世,法是第一。我们要读诵、要研究、要讨论、要受持,依教奉行,我们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所以要把经典看作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没有比这个更可贵了。在一切经中,尤其是《无量寿经》,经藏中之宝!一切经中第一经,我们要重视,常常放在身边。我们印了许多小本的小册子,便利诸位同修携带,时时刻刻不忘记,时时刻刻展开来读诵,提醒自己,如教修行。
第三僧宝,僧宝是指出家人。我们对出家人要尊敬,不要去问这个出家人是贤、是愚,不要有分别心,你要在这里头生平等心。不要去问这个出家人是持戒、还是破戒,如果你常常有这样的分别执著,不但得不到利益,你得的是罪过。要知道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我们修的是清净平等觉。如果我们对於这些出家人,甚至於对一些在家同修,心里面存著有邪思,张家长李家短,这个好那个坏,你自己天天造的是轮回业,你造的是恶道之因,将来感的果报当然不善。所以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教导我们,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话讲得有道理!真修道人,顾自己都来不及了,哪里还有时间去分别别人?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能大师是什么样的人物,尚且不见世间过,何况我们凡夫。不见,不分别、不执著,这是最低的限度,起码的功夫,我们要能做到。高阶层的功夫,那比这个殊胜太多了。
佛在经上讲,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个意思就说明,你要知道什么时候你成佛了,不要问别人,什么时候你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你要问为什么?境随心转,你自己是个圆满的佛心,佛见的这个境界是佛境界,佛心见佛境界,《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么个道理。同样这个原则,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换句话说,善心看一切众生都是善人,恶心看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是好人。我们可以从境界里面反过头来看自己的心,因为一个人看自己很不容易,看别人的毛病容易,看自己看不到。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像照镜子一样,我看不到面孔,我照照镜子就看到了;我看不到自己心行的善恶,我看外面的境界,我看每一个人都是善人,每一个人都是好人,再回过头来,自己的善心才逐渐培养成就了。植众德本,你这个培植有了成果,你看一切众生都是善人,看一切众生都是善知识。这样的平等心、清净心,对待这些出家人,你能得大利益。三宝是真实的福田,无上福田,恭敬得福,得无量福报,我们为什么不修福而去造罪业?出家人他有善恶,他的事情,与我们不相干。我们看到他这个形相,我们就种福了,恭敬就种福。他是个很不好的出家人、破戒的出家人,我们对他恭敬也得福,而且得的福更大,为什么会更大?因为你的心清净,你的心平等,你没有分别,你没有执著,你看这个福多大。佛在经上讲的话很有道理。
『奉事师长』,「师长」是教导我们的老师,出家也好,在家也好,男众也好,女众也好,只要他教导我,我跟他学习,他就是我的老师。对老师要尊敬。「奉事」就是依教奉行,老师教导我们的,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到,这叫奉事。对於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我们能够依教奉行,将他的教诲发扬光大,这就是报师恩。每一位善知识、好老师,都是少欲知足,所以在物质上的供养,他不需要你供给,他需要你行道,他需要你惠利群生,不疲不厌,老师就欢喜了。真正的善知识生活一定是非常简单,一定是过很低的水平,他快乐,他知足,他不求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我们平常要这样的存心,心地要真诚,没有虚伪。「谄」是巴结,「曲」是委曲,没有这个心。『庄严众行』,「行」是我们的行持。起心动念是意业的行为,口是言语,身是造作,我们身语意行为都能做到尽善尽美,那就叫做「庄严」。善的标准就是佛在此地所说的,特别是底下所讲的原理原则。『轨范具足』,「具足」是没有欠缺,可以做大众的榜样,可以做社会的模范,「轨范具足」。下面这八句是修行总纲领、总原则。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这是定、慧,『观法如化』是慧,『三昧常寂』是定。后面六句是戒,戒定慧三学。你要有智慧观察世间、观察万法,如佛所说,一点都不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观法如化」,梦幻泡影。所以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所得的不可得,能得也不可得。《金刚经》上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是能得的心。能得所得统统不可得,佛教给我们常作如是观,常作如是观你就开智慧,你就入佛知见,你自自然然能够万缘放下。世出世间法一丝毫不沾染,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大圆满,观慧重要。
这个慧是看破,我们讲的看破。「三昧常寂」是放下,三昧是禅定,翻成中国意思也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是什么?心是清净寂灭的,这正常享受,心地清净,二六时中一念不生,没有一个妄念,这是他的享受。所以全经论修行,这个八句跟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圆满的相应。清净,经题上的清净,就是善护三业;经题上讲的平等,就是三昧常寂,真平等,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当然就平等;观法如化是觉,清净平等觉,修学的总纲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三昧常寂做不到,我们用什么办法?念佛。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也好,物质环境也好,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一个念头都没有,这就与三昧常寂相应,这叫一心专念,一向专念,决定得生净土。生活当中、应酬里面,我们身语意三业的造作,遵守戒律。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三业是身口意,你看佛在此地,把口摆在第一,身摆在后面,为什么?佛知道一切众生最容易造的是口业,特别把它提在第一句,教给我们怎样『善护口业』呢?『不讥他过』,别人有过失不说。我常常劝勉大家,我自己就是这个学法,心没有恶念,意没有邪思,耳不闻恶声,口不出恶言,我用这个方法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别人在我面前说是非,我立刻就躲开,不听;人家要说给我听,我立刻就请他停止,不要再说,我不想听。希望我们自己阿赖耶识里面多藏一些善的种子,少藏一些恶的种子,这个好!阿赖耶是我们自己的仓库,我仓库里头要收藏好种子,坏种子我不要。喜欢听是非、听恶言的,他仓库里头坏种子很多,那个东西很讨厌,遇缘它就起现行。所以我们要能够防守,护,善护。这是我们阿赖耶识仓库的大门,我们要看紧,送进去的东西是好的还是坏的,坏的马上拒绝,出去不收,我们才能保护自己心地的纯善。诸位要知道,纯善之心纵然不生净土,也必定生天,人间没有这个福报能够相应的,决定生天。
我们这一生生命很短促,我这个老年人还能活几年?即使是年轻人,也不可以想我还年轻,黄泉路上无老少,我们每一天打开报纸看看那个讣文,年轻的人不少,谁能保证自己还能活个多少年?如果明白这个事实,要即时努力,现在要抓得紧紧的,有一天的时间一定要认真努力干一天,为什么干?为我们光明的前途而干。我认真努力干,我的前途一片光明。三业清净的人,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不但往生,往生的品位一定高。所以我们要懂得,决定不造恶业,决定不干这个傻事情,要以平等心、清净心观察世间,这就是依报随著正报转,这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怎样转变眼前的境界?纯善之心,极善之心,这个善就是清净平等觉。我们看世间一切众生都是善人,都是善知识,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完全相同。善财是修学大乘的一个好榜样,他的心目当中,学生就是自己一个,除自己之外,一切众生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都是佛菩萨,所以他能够一生圆满成佛,道理就在此地。
我们这一生成不了佛,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我们生活在哪里?生活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怎么能成就?不能成就。能不能成就,实在讲外面的缘不能干涉你,障碍不了你,谁障碍你?自己障碍自己。你修学的功德,功德很大了,别人看了嫉妒,想把你的功德毁掉,用什么方法?他没有办法;佛没有办法毁掉你,魔也没办法,只有你自己甘心情愿毁掉,那就真的毁掉了。所以魔来什么?来劝你毁掉,怎么劝你?劝你发脾气,故意用种种方法来引诱你,叫你发脾气,你一看,脾气一发,火烧功德林,把你功德烧光了,你就上了魔的当,魔在那里鼓掌,我这个计策成功了。如果魔在这个地方扰乱你,你如如不动,不上他的当,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降魔,那一幅净观很值得我们做参考。佛是用定慧降魔,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定是如如不动,威胁、利诱统统不动心,魔就退走了,没有法子了。魔的能力是叫你自己起心动念,叫你自己毁灭你自己,除这个之外,他还有什么办法?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自己要好好的修自己,所有一切境界不动心,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正护持自己的道业,护持自己的功德。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律仪』就是佛所制定的戒律。『身业』里面,十善业是不杀生、不淫欲、不偷盗,这是三个纲领;细节,普通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一些规矩,我们能够遵守不违犯,这叫『不失律仪』。「律」是戒律,「仪」是威仪。戒律也包括法律,学佛的人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遵守国家的法律,遵守地方上一切的规约。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意』是心,起心动念,一定要让它『无染』,不被染著,这个意思就是说要护持你自己的清净心。这一段世尊在此地教我们如何植众德本,我们能把这个经文里面的义趣能够体会到,真正能懂得然后把它做到,你就植众德本。无量无边的德行一定从这个地方生起,如同树的根本一样。往后所讲的,叫枝枝叶叶,这是根本,有了根本,枝叶就不难了。请看第十八段:
【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
『恒』是不间断,永恒,经常是这个样子。『以』是用,我们用布施这个方法。『布施』里面概略的说包括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法布施大家都好懂,无畏布施不太好懂。我们简单的说,如果这个人心里面有忧虑、有恐怖、有不安,你能够帮助他解除这些困难,让他得到身心安稳,这就叫做无畏布施。畏是畏惧、恐怖。他不害怕,他能够安心了,这类的布施属於无畏布施。所以在我们学佛同修,我相信绝大多数我们同修当中都选择素食,素食是最好的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一切众生看到你不害怕、不怕你,你不会伤害它,你不会杀它、不会吃它,所以不食肉对一些畜生道展开了大无畏的布施。三种布施往往都有连带的关系,真的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常修布施。
『持戒』,此地的戒持是广义的,就是守法。一定要懂得守法、守规矩,才是社会大众的榜样。一些人所谓走法律的漏洞,投机取巧以为聪明,其实他所得的是小利,他所失的是大福,大的福报失掉了,得一点小的利益,真正叫得不偿失。为什么说大福报?守法是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这个好样子福报就太大了,你是社会大众的表率、模范,福报不可思议。
『忍辱』是讲的耐心,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畏艰难。谚语常讲,世间的事「不如意事常八九」,做事情哪有那么顺利的;又有说「好事多磨」,磨就是障碍,古今中外圣哲前贤都有这些例子,我们今天遇到一些困难算什么。我们读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在《大藏经》里面,《释迦方志》、《释迦谱》是最古老的佛陀传记。他一生遭遇的困难非常多,成了佛,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初成佛?不是。《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这一次到我们地球上来示现是第八千次了,他常来!来了八千次示现成佛,还有这么多障碍,还有这么多的困难,这是告诉我们后学,我们要有耐心,要能够突破,要能够承受、忍辱,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我们都要忍下去。要常常想到,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想想释迦牟尼佛,想想过去这些祖师大德,哪一个不是在一生当中受许许多多折磨而后才成就的。要是一生没有受过折磨,一帆风顺,好像一个都没听说过;都是经过许许多多的磨难,然后才成就,我们要记取、要学习。
第四个是『精进』,这说得很多,一门深入,长时间的薰修,这叫「精进」。佛法里面的精进,它真正的目的就是修清净心。我们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这叫真功夫,你真的修持。这个就是宗门教下常讲的从根本修,根本就是清净心。我们心清净,平等心自然就得到,这个清净平等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个得到,三个同时得到。清净哪有不平等的,不平等你怎么会清净?清净心起作用是慧,照见,《般若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凭什么照见?清净心照见。所以净宗的修学著重在清净心,所以叫净宗,净土,心净则佛土净。
『禅定』,此地也是广义的,就是《金刚经》上所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禅,如如不动是定,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为什么不著相?观法如化,你自然就不执著了,假的不是真的,梦幻泡影,皆是虚妄,你就看破了,禅;看破之后当然就不动心,所以定就是放下,禅就是看破,禅定两个字合起来就是看破、放下。然后我们的生活,我们在这个世间所表现的,所表演的是高度的智慧,如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游戏神通,无二无别。所以学佛人可贵的是要摆脱轮回心,放下轮回业,要发菩提心,大菩提心,要行菩萨业。菩萨业就是末后这一句,『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这是菩萨业,这不是轮回业。我们干这个事情,干这个事情你说多自在。「六度」是总结,布施、持戒到禅定、般若。我们自己这样做,自己这样做也是教化众生,做给别人看的,做个好样子给人看。「安立」,「安」是叫一切身心安住,住在这个境界里面,住在六度里面;「立」是建立,建立菩萨的事业,建立智慧的事业,智慧的生活。菩萨应化在世间干这个的,帮助众生干这么一桩事情。下面这一段愈说愈清楚,愈说愈明白:
【发菩提心。】
把那个心转过来了,『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从前我们不觉,心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觉,现在觉了,觉了之后永远舍离妄想分别执著,你真的觉悟了。唯有真正觉悟的人,底下所说的这个他真能做到。学佛学了很多年,学了几十年,甚至於学到老,学到死还做不到,什么原因?没有发菩提心,没觉悟、没回头,依旧用的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样学佛,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告诉我们,这种学佛叫佛学,他们搞的是佛学,搞得不错,很好,佛学家,他不是学佛,他是佛学,恰好颠倒了。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都是魔业,也是这个道理。这个善法里面讲经说法、领众修行都是善法,没菩提心,这些善法都不是正法,都不能令人了生死出三界,顶多叫你得人天福报,帮助你生天享天福,天福享尽了还是要堕落,你没有办法超越轮回,就叫魔业。你这个事业是属於魔不是属於佛,佛是决定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这叫佛事。现在我们讲佛事,一般人都会想到给死人念经超度叫佛事,其实经典里面讲的佛事不是这个意思。经典里面说的佛事,是帮助众生了生死出三界,这个事业叫做佛事,这是正觉,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发菩提心』实在讲,就是前面所说的观法如化,你没有观慧,你怎么会觉悟?你不可能觉悟。你要有真正智慧观照,晓得这世出世间一切法,确确实实是梦幻泡影,确确实实是不可得,你这才恍然大悟,把无始劫来妄想执著放下,这菩提心现前了。自自然然你能够:
【持诸禁戒。坚守不犯。】
你持戒自然清净,一点都不勉强。心清净,身清净,身心清净,境界清净,环境就转过来了。也许有人问,你说境界清净我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我看这个世界不清净。他说这个话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道理在哪里?他的心不清净,看到世界不清净;我的心清净,看到世界清净,他没懂,没搞清楚。佛在这个世间,佛看这个世界是净土,实报庄严土,我们看这个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佛跟我们坐在一个讲堂,他的境界跟我们的境界不一样。再跟诸位说个老实话,我们每一个人的境界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世界也都不一样,不可能有两个人相同的,只可以说大致相同,相同里面还有许许多多不同。譬如你们看人,这个人跟你们见面,你对他印象很好,他人不错;那个人说,我对他印象很恶劣,你看看,这个境界不就马上不同了吗?这都是在人道、都在现前,立刻就不一样。看人如此,看物也如此。我们看这朵花,这朵花插得不错,我很喜欢;那个人说,这个花插得不好,哪个地方、哪个地方不合什么规矩,不都在眼前吗?所以说每个人的境界都不一样,哪里会有相同的。只有到成佛才相同。为什么?佛的心平等,所以佛的境界就相同。人心不平等,每个人看的境界不一样,各人是各人的境界,各人是各人的宇宙,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要明了,然后你才晓得,我们可以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扰,我修我的,你修你的。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各人干各人的,谁也不能代替谁。所以『持诸禁戒,坚守不犯』。
【饶益有情。】
这是大慈悲心,不但我们要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要给他最殊胜的利益,『饶』是丰饶、丰富。换句话说,我们要全心全力的去帮助他,我有十分的能力,我帮助他九分,我还是对不起他,我还是有愧,一定要全心全力帮助一切有情众生。
【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
自己所修学的决定有收获,我们成就智慧,智慧贡献给一切众生,我们所得到的福德,福德给一切众生去享受,我们自己不享受,给大家去享受。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安乐,身心安稳,自在快乐。诸佛如来是这个做法,诸菩萨、声闻也是这个做法,我们今天学佛不走这个路子,你走哪一条路?六度就是生活,六度就是工作,六度就是一天到晚接触广大群众,念念当中修布施,时时刻刻守法,守法就是持戒,走路有走路的样子,遵守交通规则,就是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做好样子就是布施。念念要有布施的心,念念要有帮助一切众生之行,要真做,不是在此地、在经文上念念讲讲就算了,这个不可以的,要真做。
自己的心愿就是希望一切大众都得到安乐。真正的安乐、究竟的安乐是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我们就明白了,令一切众生得丰饶的利益、真正的安乐,一定要把净土法门介绍给他。他要不接受,他要排斥,怎么办?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听进去了,不听也要听,听进去之后,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把最好的佛法已经布施给你了、供养给你了。所以在家同修出门手上拿一串念珠,好!你要晓得,你手上拿这串念珠不知不觉当中度了很多人,人家一看「阿弥陀佛」,口没有念出来,他心里想到,这个人是学佛的、念佛的,佛这个念头从他心里面生起来,落在他阿赖耶识里了,你就给他丰饶的利益,你就『令得安乐』。他要欢喜,你就讲给他听、介绍给他听;不欢喜,这一表示就行了,这个善根种子就种下去了。底下这一条,这条好懂:
【要当作善。】
『要』是必要,『当』是应当,人生在世必要应当『作善』,不要造恶。这里面讲的十善业。
【所谓一不杀生。】
绝不杀害一切众生,不但不杀害,如果让一个众生因我而生烦恼,那都是我的过失,我不应该做的。
【二不偷盗。】
一定要知道,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实的,所谓是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我们这生偷盗,盗来了,来世还要还他,一丝一毫都不差,我们何必去造这个业?
【三不淫欲。】
这是讲出家人,在家人如果能够做到,更殊胜、更好。身三善。下面是口四善:
【四不妄言。】
不说假话,不欺骗众生。
【五不绮语。】
『绮语』是花言巧语,甜言蜜语,也是叫人上当,也是陷人不义。
【六不恶口。】
『恶口』是说话粗鲁,言词很难听。
【七不两舌。】
『两舌』是挑拨是非,令彼此两方产生了隔膜,变成了冤仇。「两舌」这个过失很大很大。口的四业。后面是意三业:
【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
十善业是以这三条为根。贪瞋痴,佛说为三毒烦恼,最毒,所有一切的恶业、恶法都是从贪瞋痴生出来的。所以贪瞋痴转过来不贪、不瞋、不痴,佛说这叫三善根,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从这个根生的。所以我们真正能够放下贪瞋痴、断了贪瞋痴,真正做到不贪、不瞋、不痴,自自然然你的身业、口业都与善相应,无量无边的善行、德行都从不贪、不瞋、不痴这三个善根建立起来。这是前面讲植众德本最重要的修学方法。不仅对世间法不贪,佛法也不贪,真正做到随缘而不攀缘,攀缘就有贪瞋痴,随缘没有贪瞋痴。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