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第一集) 1998/7 香港佛教青年协会 档名:02-036-0001
畅公老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今天净空接受香港佛教青年协会主办的「庆祝回归周年纪念」的弘法活动,感到非常荣幸。这一次再到此地来与大家聚会,尤其难得畅公老法师能够参与这个殊胜的法会。我在香港的因缘跟老法师非常的深厚,第一次到香港来是一九七七年,记得那一次是讲解《大佛顶首楞严经》,以后几乎每一年都到这边来参学,所以跟这边的同修缘分非常深厚。这次我们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周年,特别选《大乘无量寿经》。因为受到时间的限制,没有办法讲解全部的经文,好在全部经文我们有录像带、录音带,还有书本流通,诸位都能够看得到。这次我们特别从经文里面选择了六十段,可以说是《无量寿经》的菁华,用短短的六天时间,我们认真努力来学习,以此祝福我们国家国运昌隆,社会安定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幸福美满。现在请看经文,第一面看第一段: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这段经文是世尊为我们说明,佛法对於国家、对於社会,对於一般人民的真实利益。我们肯定佛陀的教诲,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佛是「真语者、实语者」,真就不假,实则不虚;「如语者」,如就是一定要与事实真相相符合。佛给我们说到不增不减,完全合乎事实真相,我们对於佛的话才能真正信受奉行。经文上告诉我们,说『佛所行处』,这句话是说佛陀的教学、佛陀的教育能够普遍推行的处所,这是「佛所行处」。也就是说明佛教教育认真推行,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够依照佛陀的教诲去做,必然收到下面的效果。
『国』是指国家,『邑』是指都市,『丘聚』是指乡村。这个意思是说明佛陀教育推行的地区或大、或小,只要认真贯彻的去推行,必定得到教学的成果。这个成果就是『化』。在中国古代教学的目标,像儒家所说的,目标是要达到变化气质,这正是如儒家所标榜的读书志在变化气质。由此可知,求学为的是什么,这点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不是为升官发财,是为了作圣作贤。儒家教学的标榜有三个阶段,圣人、贤人、君子,这个是读书人希望能够达到的,也正如同佛法里面所讲的三个阶段,佛、菩萨、阿罗汉。如果也跟儒家的教学来相配合,儒家讲的圣人,在我们佛法讲佛陀;儒家讲贤人,我们佛法讲菩萨;儒家讲的君子,我们佛门称为阿罗汉,这是相似的比拟,而实际上这个境界相差很远。因为儒家的教学是一世的教育,而佛法的教学是三世的教育,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而教学的内容,佛法是概括了虚空法界;儒家充其量没有离开人道,在十法界里面只是一个法界,在时间只是一世而不是三世,所以这个范围相差很大,当然这里面的成就亦复如是。所以佛家讲的教化,教是从事上说的,是从因上说的;化是从果上说的,成绩上讲的。如何能把我们凡夫转化成菩萨,这是大乘佛法教学的目标。
我们凡夫能不能成菩萨?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个人都应当作菩萨,作菩萨并不是改变你的生活环境,也不是要更换你现在的工作。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特别是末后五十三位法身大士表演给我们看,教我们怎样去作菩萨。这五十三位他们所示现的,也就是表演的形相,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而且展示给我们看到的,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各种不同的行业,与我们现实的社会无二无别。我们从这些地方深深的体会到,世尊教我们学佛,佛是什么?佛是觉悟,佛是明白。学佛就是教我们学做一个觉悟的人,学做一个明白人。明白些什么?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对人生样样都明白,样样都觉悟,这就叫做学佛。
学佛到底能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这点我们要明了,在生活的形式没改变,贫穷还是过的穷日子,富贵依然过你的富贵日子,在这个形相上没有改变,可是感受上完全改变了,完全不相同。为什么?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苦从哪里来的?诸位知道贫穷很苦,富贵人的苦处不亚於贫穷,都苦!我们小百姓很苦,做大官的人比我们更苦,不但人间做帝王苦,天上去做天王也苦。这诸位如果能够细细去读佛经,经上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有苦?苦从迷来的,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不明白。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我们本人这一生所遭遇的,每个人的际遇虽然是不相同,可是可以总结一句话,都是苦。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十之八九都不如意,有一分如意已经算是不错了,可能一分如意是假的,十之八九不如意是真的,怎么能不苦?而这些果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不知道,苦从这来的。假如我们这一生所有一切际遇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不苦了。所以佛说得好,苦是从迷来的,乐是从悟来的,只要觉悟了就快乐。
我们在禅宗里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师,惠能大师的生活环境不好,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念过书,砍柴度日,生活非常艰苦,他悟了之后,这个世间任何一个人都比不上他快乐,这是真的,真乐!我们在佛门里面见到能大师,在儒家孔老夫子常常赞叹的颜回,颜回的生活环境也非常清苦,要以我们现在人来说,他的生活都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孔老夫子赞叹,颜回日常生活「箪食瓢饮」,吃饭,连个饭碗都没有,用竹子编成个小竹篓,盛饭吃;喝水,连个水杯子都没有,切个葫芦瓢饮水。过这样贫穷的生活,夫子感叹,如果别人是「不堪其忧」,可是看看颜回也「不改其乐」!他生活得快乐得不得了。他乐从哪里来的?明白了,所以乐是从悟得来的,他觉悟了,觉悟了就真乐。所以佛教化一切众生不是给你好吃的、好穿的,给你好的物质享受,不是,佛是帮助你觉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真的离苦,真正得乐了,无论过的什么生活,什么方式的生活,都能够得究竟美满的幸福快乐,这才是佛法。所以贫贱安於贫贱,富贵安於富贵,这个社会才能和睦,才真正能达到共存共荣,互助合作,一片祥和,这是佛教育。
佛陀有没有教给一切众生富贵之道?有,佛教给我们修因,这个在经里面说得太多了。凡事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能够修好因,决定有殊胜的果报。经文里面讲『靡不蒙化』是这个意思,确确实实化凡成圣,化苦为乐,化愚痴为智慧,化贪瞋痴为三德。这个是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效果,所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天下和顺』。「和」这个字儒家重视,佛家也重视,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完全相同,这不是大略,完全相同。世出世间的圣人教我们和睦相处,可是真正要做到和,如果不觉悟,这个就很难做到。为什么?谚语所谓的「人心不平,各如其面」,他心不平,怎么能和睦相处?为什么不平?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有很复杂的因缘。佛说一切经,说的是什么?就是说的这桩事情,就是给我们述说一切不平等的无量的因缘。让我们清楚了、明白了,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
在这个世间,无论种种的不同的际遇,或者是艰难困苦的遭遇,也不会怨天尤人,也能够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这是世出世间圣贤最殊胜、最善良的教导,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佛法跟我们讲「六和敬」,六和里面第一条「见和同解」,这是「天下和顺」的基础,也就是现代社会所说的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个共同的认识,和睦相处的基础是建立在这个地方。这个共识很不容易建立,人都有习气、都有烦恼,烦恼、习气不是这一生学来的,多生多劫,生生世世累积下来的烦恼习气,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佛跟我们讲六种根本烦恼,这不是这一生有的,过去生中就有。人都有傲慢,哪个不傲慢?六道凡夫统统都有傲慢心,贡高、自大。你如果留意一下,这个社会还有一些地区还有乞丐,乞丐在这个人间贫贱到极处了。贫是没有财富,天天外面讨饭吃;贱是没有地位,在社会上地位是最低的,没有比他更低的,没有比他更贫的了。贫贱到了极处,他看到富贵人从他面前过,你看他那个傲慢的习气还现行,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我们才晓得这个傲慢习气与生俱来,怎么能断得了?特别是在现前民主自由开放的时代,谁肯服谁?如果大家都怀著贡高我慢,谁都不服谁,天下大乱,怎么可能和睦相处?
所以佛跟我们讲和敬的基础就高明了,佛有没有说你们都是错误的,我这个才是正确的,你们一定要依我的见解?佛没说。这是佛教学伟大之处,佛是始终谦虚,始终卑下,真的自己做一个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诸佛菩萨决定没有贡高我慢的样子,决定没有贡高我慢的心态。他和敬的基础是在哪里?佛是教我们放下成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张,各个人主张不一样,那就不和了。怎么和?我们把自己的见解、成见统统放下,不就和了吗?这个非常高明,我们看到佛经,佛这种方式叫我们不能不佩服。为什么?一切都放下,大家是真心相见。起心动念都是妄想,都是妄念。妄是不平的,真是平的,所以佛教导我们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用真心就平等,用真心自然就和睦。真心里面没有意见,真心里面没有主张,真心是清净的,真心是一个妄念都不生,佛是要求我们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不但天下和顺,尽虚空遍法界都达到和顺,和在事上和了。顺什么?顺法性,不是你顺我,我顺你,不是的,顺真如自性,这是大乘经上讲随顺性德,你想这个社会多美好。
佛告诉我们,这是从最简单的话来说,把标准水平降到最低,性德降到最低,孝亲尊师、十善业道,这是性德最低的。佛在《观经》给我们讲净业三福,我们能随顺,那是性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随顺性德;「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随顺性德;「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字字句句都是随顺性德。在十善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这随顺性德;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随顺性德,天下哪有不好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心随顺性德,我们的行为随顺性德,佛跟我们讲「依报随著正报转」。不但人祸在这个世间会断绝,天灾也化解了,天灾人祸都没有了,人人都是真诚待人,人人都存一个善心,感召得来的『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这个是说明依报随著正报转。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特别是这几年来,我想许许多多同修都有很深的感触。不要说远了,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一九七七年,二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生活环境跟今天二十年后起了好大的变化,不仅这一个地区,整个世界。我一九八二年到美国,在美国住了十几年,这十几年变化之大,也非常令人惊讶。过去这个社会,虽然好像不太令人满意,还值得我们过下去;现代的社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触目惊心,实在不想再住下去了。这个就动了移民的念头,往哪里去?世尊跟诸佛如来介绍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到无量寿国去,想想很有道理,所以我们今天真的觉悟了,真的明白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共业当中有别业,我们一样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与法相应。今天在此地我们有缘在这里聚会,希望不久的来日,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莲池海会,我们又能聚在一起,那个时候转凡成圣,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如经所说也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圆教七地以上,这是阿惟越致菩萨,不可思议!
今天这个社会能不能转变?劫难能不能化解?答案也是肯定的,只要社会大众人人觉悟,不要说是人人,能够有十分之一,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人觉悟,劫难就能化解,灾变就可以消除,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在讲席当中曾经说过,众生生活过得这么苦,世间灾难这么多,我们自己有责任。决定不能说这是自然的灾害与我不相干,那是人为的灾害,他们在造业,与我也不相干,这种说法不是佛弟子,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应当怎么说?我自己没有修好,我自己没有学好,在这个世间感得这些灾难,让众生受苦,我们自己要认真忏悔,要努力的改过自新,从内心做起,要做到纯善。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不可以有丝毫的恶念,不能有丝毫的过失,我们才能对得起众生,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这个社会。
所以在这两年我们在各地方讲经弘法,我们的主题,总题目就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这八个字来警惕自己、提醒自己,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好榜样;做不到就是自己的过失,就是自己的罪业。佛陀的教诫是无比的丰富,我们人生苦短,没有能力学一切的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只有向往,做不到。那怎么办?我们明了世尊所有一切法门也都能含摄在一个法门,所以《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要懂得这个道理,掌握了这个原则,那就好办。我们采取一门深入,一就是一切。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大部的经太长了,我们在时间、精力都无法摄受;小部的像《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太短,里面的内容太深太广,我们每天读诵它,但是很难得受用,它里面所说的我们做不到!做到,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能做到吗?观音菩萨他做得到,我们做不到,做不到就得不到利益。经上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会念,空得了吗?空不了。最后的结论,《般若》结论「无智亦无得」,你如果真的明白了,那你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为什么?无智亦无得!无智,所知障破掉了,所知放下了;无得,烦恼障放下了,那就成佛了。天天念无智亦无得,还是求智,还是贪得,那怎么行?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跟经典背道而驰,所以这种经念一辈子都不管用。所以我们选择《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文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对现在人修学非常适合。
隋唐时候古大德也都是像经上所讲的「大权示现」,都是诸佛菩萨再来的。他们告诉我们,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讲得最圆满、最究竟、最透彻的,无过於《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在中国,几乎是任何一个宗派都肯定它是根本法轮,肯定一切经教都是《华严》的眷属,承认这部经是一乘大法。可是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跟我们说,他说《华严经》要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无量寿经》是第一。为什么?《华严经》最后结归到《无量寿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那里?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总归结。这给我们指出来,很了不起!这个说法。我们再仔细观察《华严》,我们来求证,他说这个话有没有证据?果然有证据,而且证据非常清楚、非常鲜明。我们在「入法界品」,你看善财童子参访德云比丘,这是五十三参第一参。第一参很重要,我们一般人学佛,你第一个接触的老师、第一个接触的经本很重要,为什么?先入为主。他去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在哪里?他没找到,以后发现他在别峰,在山峰上,在另外一个山头,别峰。别峰表什么?表特别法门,表这个意思。特别法门是什么?念佛法门,门余大道,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一个特别法门,他在别峰,用这个方式来表达。
善财童子到别峰去拜访他。他在那里做什么?他在念佛、经行,他所修的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修这个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可以睡觉,不可以坐下来,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动,一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这是精进念佛,他修这个法门。给善财童子讲念佛法门,讲了二十多种。念佛法门也是无量无边,他那个二十多种一展开,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统统归到念佛法门,妙不可言!这一章我好像是最近在台湾讲过,有录像带跟VCD流通,诸位不妨可以看看,把所有一切法门统统归到念佛法门,真的开示出《华严》的妙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说学禅的,把念佛法门也归到禅的一种,你要是学律宗,念佛法门、禅也可以分做律里面的一种,真是说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个法门你真的通达了,都成无上道,这是五十三参第一个显示出这个状况,让我们看了之后明白、清楚了,善财童子以这个为主修。到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给他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看从始到终,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一句佛号念到底。当中的参学,他所涉猎的,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接触社会广大的群众,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出家、有在家,出家的只有六位,少数。你看每位善知识所修的法门不一样,最后统统汇归到净土,这是诸佛如来给我们做的一个介绍,让我们在末法时期懂得怎样选择法门。
这个法门修学起来不困难,佛人人都会念,可是你要懂这个道理,你对它就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了,你就很肯定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在没有去之前,弥陀弟子,弥陀弟子一定要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我们一定要了解这部经典,深入这部经典,叫深入经藏。藏是什么?是这个经里面所含藏的,深入这部经它所含藏的大道理,它所讲的这些圆满修学的方法,我们要认识这些,然后才能依教奉行。我们的心跟佛的心一样,阿弥陀佛什么心?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心,我们念四十八愿,不能把它当作「这是阿弥陀佛的愿,这不是我的。」那我们还学个什么?学佛!学哪一尊佛?现在我们学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每一愿都是我们自己的心愿,是我们自己真心里面所发的愿。阿弥陀佛第一愿,愿他这个国土里头没有三恶道,我们要怎么发?三恶道从哪来的?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贪心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这样我们就明了了。经上说的果,我们要知道因,要知道修因,经上说的因,我们了解将来殊胜的果报,我们从这里学。看了阿弥陀佛第一愿,我们要下决心断贪瞋痴,决定不容许心里还有一念贪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贪,彻底放下。
这个小册子是《无量寿经》最精要的地方,最重要的地方,全经不能够背诵,这个六十条应当把它念熟,依教奉行。我们自己把自己这个业力转过来,就能转变环境,相随心转,体质随心转,环境随心转,境随心转,你才能帮助社会大众。底下这是『国丰民安』,物产丰富,人民安乐,从哪里来的?佛法当中得来的,佛法教学结果一定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佛法教学得不到这个结果,我们一定要反省,教学里面一定有错误,一定有不如法之处。如果说如理如法,这个效果一定达到,没有达不到的,问题就是我们肯不肯真干。我们要常常想到,世尊当年在世,鹿野苑五比丘起家,他们过的是什么生活?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心地纯善,与性德相应,不仅讲相应,圆满的相应,所以大道传了三千年,传到今天。我们今天的佛法跟过去相比,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我们没有能够做到。古人虽然说没有能完全做到,他做到了几成,打了折扣,还算是不错。我们今天一成都没做到,这怎么得了!所以要认真反省,要知耻改过。纵然不能完全做到,我们要认真努力尽心尽力去做。譬如说舍财,舍财不会要命,一分钱都没有了,每天还是吃得很好不会饿死,还是有衣服穿不会挨冻,那就行了。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舍得干干净净。
『兵戈无用』,这是属於战争,人为的灾害消除了。『崇德兴仁』,人崇尚道德,崇尚礼义,人人能够守礼、守法,遵从道德,这个社会哪有不祥和的道理!『务修礼让』,「务」是在此地劝勉我们,一定要修,修礼、修让,要知道忍让,特别是对一些冤家债主。过去生中结的怨,这些人无故的毁谤你、侮辱你、陷害你、阻扰你,我们都应用真诚恭敬心谦虚的接受。就像印光大师教导卫锦洲居士那一封长信里面所说的,我们所有一切不幸的遭遇,人为的加害,要看作什么?我命里头应该要受的。对於害我这个人还要恭敬他,我们还要读经念佛回向他,他做很多恶事,希望佛菩萨救度他,不要堕恶道。以纯善之心、慈悲之心对待一切冤家债主,冤家宜解不宜结,不可以有一丝毫怀恨的念头,不可以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如果你有这个念头,你这个怨结生生世世没完没了,那真正是害己害人。我们完全接受,毫无怨言,愿意接受,这个怨结就化解了。这一生他障碍我们,来生他护持我们,这个结解开了,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一切众生跟自己没有两样,怨亲平等,连生佛都不二,所以要懂得怨亲不二,自他不二。常常思念佛在经典这些宝贵的教训,念念在心,依教奉行。如果对於这些冤家债主还有一念不平之心,马上要求忏悔,我错了,他为什么跟我结怨,当然是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令他满意,我自己应当改正自己的缺陷,改正自己的毛病,希望做得更好,能令他满意,这叫学佛,这叫顺性。不可以随顺烦恼,不可以随顺习气,要随顺佛性,随顺自性。一定要懂得礼让,他要财,我们财让给他;他要名,名让给他;他要利,利让给他;他要什么,统统让给他。他要这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也让给他,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你要不肯让,极乐世界去不了,一定要懂得忍让。
『国无盗贼』,人为的灾害没有了,因为人人都知道礼让,人人都「崇德兴仁」,怎么会盗取别人的财物?尤其说是盗取别人的财物你才能发得了财,没这个道理。佛在经上不是这个说法的,哪一个发大财的人是偷盗来的?所以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们,世间人有个很错误的观念「损人利己」,你们觉得这个话说得对吗?损人决定害己。哪有损人利己的道理!损人是决定不利己的,只有利人才是真正利己,这是正教。佛给我们说,财富是从财布施得来的,你这一生当中发的财,你前生修的布施,纵然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欺骗的手段,欺骗也是盗取,盗的方式很多,只要用不正常的手段,你所发的那个财还是你命中有的。你命里头没有的,你去偷偷看,你去盗一盗看,你还没到手就被警察抓住了,你就得坐监牢狱了,为什么?命里头没有!偷来的、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不冤枉?所以损人决定不是利己。常常为别人,常常利益别人,才是真正的利益自己,我们要懂得这个大道理。
『无有怨枉』,这是讲司法好,这个国家没有犯罪的人,监狱里面都是空的,没有人坐牢,没有人犯罪。『强不凌弱』,无论在哪一方面,财富强,地位强,任何一方面强势绝不欺负弱的人。不但不欺负弱的,强势的帮助弱者,这叫积功累德。所以整个社会的人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贫贱安於贫贱,富贵安於富贵。所以这一段经文是世尊告诉我们,佛教育推行一定能够收到这样良好的效果,我们把它选择在精华里头第一段。再翻过来,我们看第二段:
【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这一句非常难得,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了,华严会上有三位中心的人物,除了毗卢遮那佛不算,那是佛,这三位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善财童子,这三位是特出的人物。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会下的上首菩萨,他们的地位就像观音、势至在极乐世界的地位一样。而这两位菩萨都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但他们两个人求生,还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生净土。我们细细的观察这个现象,应当要有所领悟。普贤、文殊是毗卢遮那佛的得意弟子,传法的弟子,把他的这些信徒、弟子统统带到极乐世界去了,那成什么话!你们两个人去就去吧,你怎么可以把毗卢遮那佛的学生全部都带走?这个在一般凡人是决定做不到的,你去就好,你把我的信徒统统都带走了,你怎么对得起我?佛展示这个心量,这些法身大士在华藏世界修行成佛时间很长,到极乐世界去修行时间很短,所以他们两位把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带到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不但不生气,还赞叹,还鼓掌,你做得太好了。诸佛只有一个心,希望众生早一天成佛。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比我这个地方缘殊胜,时间能够提前,那为什么不劝他去?这个做法给我们很大很大的启示,无论修学哪个宗派,修学到成就了,将来都是超越十法界,都是生华藏世界。生华藏世界遇到普贤菩萨、遇到文殊菩萨,还是劝你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那是真正开悟,真正明白了。十地是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他们完全接受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意见,到极乐世界去修学,去参访阿弥陀佛。所以《无量寿经》跟普贤菩萨的愿没有违背,古大德常说,「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场所?纯粹修普贤行的一个道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诸位要懂得,极乐世界是圆满普贤行;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是《华严》的大圆满,它是一不是二。『具足无量行愿』,「无量行愿」都归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都归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所以这一句名号就是无量行愿。怎么说法?我们按照古德这个讲法,细细去思惟就明白了。古德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都归《华严》,《华严》是根本法轮,树根!而《华严》、《法华》都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这隋唐大德说的。就像经典的三分,《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阿弥陀经》是流通分,这么回事情。
我们晓得《无量寿经》殊胜第一,《无量寿经》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这个大家公认的,四十八愿第一,第六品。全经,世尊所说的都没有离开四十八愿;换句话说,这部经所讲的就是四十八愿每一愿的详细说明而已,四十八愿是总纲领,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最重要?这也是古德公认的,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这么一归纳,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一句名号展开来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再展开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最后总归就归一句佛号。所以我们执持这句名号就等於说是世尊所说一切经统统在其中。释迦牟尼佛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一不如是。这我们就明了,这句佛号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教的总纲领。我们这才死心塌地,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了,一句名号念到底。
今天海内外许多同修请我讲《华严》,也有人问为什么你要讲《华严》?讲《华严》就是讲详细的《无量寿经》,大本《无量寿经》。古德讲,《无量寿经》叫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今天我们要讲大本的《无量寿经》,实在说如果不懂得《华严》,《无量寿经》的味道讲不出来。《无量寿经》、《弥陀经》字字句句含无量义,这是说明「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安,不怀疑了,不夹杂、不间断,死心塌地一门深入,长劫薰修,就具足诸佛如来一切功德。一切诸佛如来因地当中所修的无量功德,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得到了,为什么得到?古人常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悟入心性,心性是相同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法性、法身就是真心,法身就是真如。同一个自性诸佛如来所修的,那就修在我们自性里面,这正是所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所以怕的是我们不能见性,真的见性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都能得到受用。
可是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要想明心见性,难,太难太难了。两重困难:第一个困难,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断不掉,没有能力断;第二个外面的诱惑,诱惑的量太大太大了,没有法子抗拒,这两个难关不能突破,我们想明心见性就不容易。所以净宗法门不需要明心见性,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功德利益跟明心见性的人没有两样,说老实话,只有超过他们,绝不比他们逊色。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个法门叫门余大道,我们要珍惜。这也是在开经一开端,世尊就给我们说出无比的希有殊胜,所以看这句经文跟《华严》有什么两样?确确实实它是《华严经》,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经》的浓缩。下面:
【以定慧力。降服魔怨。】
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在这一生当中修行有没有成就,就在这一句。『魔』,《八大人觉经》上跟我们讲的有四种。五阴魔,我们没办法离开,不但是三界六道的众生,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天台大师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十法界的;别教出了十法界,超越了。所以通教的佛、藏教的佛都是五阴身,色受想行识。什么时候能够脱离五阴?出了十法界,《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行了,他脱离十法界了,这才能脱离五阴魔;你没有能照见五蕴皆空,色身、受想行识就没有办法离开。我们一定要明了,身心是魔障,不是从外面的,自己本身具足的,无量劫来的习气烦恼造成的。四种魔说的这个,这个就是讲的俱生烦恼,无量劫的所知障跟烦恼变现出来的。
第二种魔,烦恼障。这个烦恼障是现前的,现行的,常常起贪瞋痴慢,常常迷惑颠倒,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但真妄不能辨别,把假的当作真的;邪正不能辨别,是非不能辨别,到现在是更糟糕,利害都不能辨别,愚痴到什么地步?这是魔!烦恼是魔,我们起心动念都是魔,魔知魔见,不是佛知佛见,魔知魔见。经上讲的邪知邪见那就是魔王知见,魔王知见是什么?贪瞋痴慢,对於圣教怀疑,我们今天过魔的生活。
第三种死魔,这很恐怖,纵然我们修得很好,修得不错,如果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所修的,换句话说,都落空了。修得很好,来生再得人身,算是有善根,来生继续再修学,至少你也要耽误十几年,这个十几年已经把前生所修的忘得干干净净了,又要从头来起,你说这不是折磨吗?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三种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都是自己本身的,我们身外只有一样,天魔。天魔是什么?现在社会的诱惑就是天魔。从前我们还看不清楚,现在到马路上一看,到处都是的。你看看广告上所画的,画的那些人物都是妖魔鬼怪,电影上所演的,年轻人穿的T恤上的图案,都是妖魔鬼怪,看了都吓人。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的、手所接触到的,统统是魔境界,天魔。你接触到都叫你起心动念,都叫你心不清净、心不平等,我们今天处在这么一个环境里头。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以定慧力,降服魔怨』,我们有定,这就能够降魔,要有定、要有慧。
「怨」是冤家。我们学佛魔障也常常在周边,愈是精进魔障愈厉害,魔是唯恐你真的修成,脱离三界,他就难过了。他总希望你留在六道里面,最喜欢你堕阿鼻地狱,他看到开心。可是许许多多人就喜欢走这个路子。我们学佛修净土,遭遇到的魔障,就是「净土不能成功,净土是老太婆教」,听了之后心动摇了。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来,我们专门提倡《无量寿经》,障碍更多,《无量寿经》是会集本不可靠,一定要读原译本。说这个话有没有错?没错,读原译本也很好,都能成就。最初会集的宋朝王龙舒居士,王龙舒居士念佛是站著往生的,如果说会集有罪,不应该会集,他怎么能站著往生?他的会集本怎么能够入藏?过去著作入藏那是非常不容易的,要得佛门里面这些大德们都能够赞叹、肯定,皇帝才批准,你才能入藏。所以有些人听了这个话信心就动摇了,也有法师来问我遇到这个情形怎么办?我说太简单了,定慧力。你要问一问,你到底跟谁学?我跟我的老师学,那个人他不是我的老师,他讲的话我怎么可以听?
所以古人这个教学跟现在不相同,古大德教学师资道合,我求学沾到一点边缘,师承的边缘。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只听他一个人的,任何人讲的东西我们不能听,我们听了如果有疑问,回去问老师,老师给我们解释,完全相信老师的,相信一个人的。我们今天选择这个会集本,会集本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用了十年的时间。梅光羲老居士传给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再把这个传给我,我有师承,我们是代代相传的,哪里会有错误。李老师讲过一次,他是在那个时代,在中央广播电台讲的。李炳南老居士讲过一次,传到我,我讲了十次,现在在新加坡是第十次宣讲,讲得非常详细,几乎每两个小时只能讲个一、二句。好在现在不受时间限制,十年、五年完成都没有关系,细讲一遍。听众非常欢喜,喜欢细讲,我说那就好,就细讲。好,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们继续,这句意思没讲完,明天还要讲这句。
畅公老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今天净空接受香港佛教青年协会主办的「庆祝回归周年纪念」的弘法活动,感到非常荣幸。这一次再到此地来与大家聚会,尤其难得畅公老法师能够参与这个殊胜的法会。我在香港的因缘跟老法师非常的深厚,第一次到香港来是一九七七年,记得那一次是讲解《大佛顶首楞严经》,以后几乎每一年都到这边来参学,所以跟这边的同修缘分非常深厚。这次我们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周年,特别选《大乘无量寿经》。因为受到时间的限制,没有办法讲解全部的经文,好在全部经文我们有录像带、录音带,还有书本流通,诸位都能够看得到。这次我们特别从经文里面选择了六十段,可以说是《无量寿经》的菁华,用短短的六天时间,我们认真努力来学习,以此祝福我们国家国运昌隆,社会安定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幸福美满。现在请看经文,第一面看第一段: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这段经文是世尊为我们说明,佛法对於国家、对於社会,对於一般人民的真实利益。我们肯定佛陀的教诲,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佛是「真语者、实语者」,真就不假,实则不虚;「如语者」,如就是一定要与事实真相相符合。佛给我们说到不增不减,完全合乎事实真相,我们对於佛的话才能真正信受奉行。经文上告诉我们,说『佛所行处』,这句话是说佛陀的教学、佛陀的教育能够普遍推行的处所,这是「佛所行处」。也就是说明佛教教育认真推行,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够依照佛陀的教诲去做,必然收到下面的效果。
『国』是指国家,『邑』是指都市,『丘聚』是指乡村。这个意思是说明佛陀教育推行的地区或大、或小,只要认真贯彻的去推行,必定得到教学的成果。这个成果就是『化』。在中国古代教学的目标,像儒家所说的,目标是要达到变化气质,这正是如儒家所标榜的读书志在变化气质。由此可知,求学为的是什么,这点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不是为升官发财,是为了作圣作贤。儒家教学的标榜有三个阶段,圣人、贤人、君子,这个是读书人希望能够达到的,也正如同佛法里面所讲的三个阶段,佛、菩萨、阿罗汉。如果也跟儒家的教学来相配合,儒家讲的圣人,在我们佛法讲佛陀;儒家讲贤人,我们佛法讲菩萨;儒家讲的君子,我们佛门称为阿罗汉,这是相似的比拟,而实际上这个境界相差很远。因为儒家的教学是一世的教育,而佛法的教学是三世的教育,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而教学的内容,佛法是概括了虚空法界;儒家充其量没有离开人道,在十法界里面只是一个法界,在时间只是一世而不是三世,所以这个范围相差很大,当然这里面的成就亦复如是。所以佛家讲的教化,教是从事上说的,是从因上说的;化是从果上说的,成绩上讲的。如何能把我们凡夫转化成菩萨,这是大乘佛法教学的目标。
我们凡夫能不能成菩萨?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个人都应当作菩萨,作菩萨并不是改变你的生活环境,也不是要更换你现在的工作。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特别是末后五十三位法身大士表演给我们看,教我们怎样去作菩萨。这五十三位他们所示现的,也就是表演的形相,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而且展示给我们看到的,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各种不同的行业,与我们现实的社会无二无别。我们从这些地方深深的体会到,世尊教我们学佛,佛是什么?佛是觉悟,佛是明白。学佛就是教我们学做一个觉悟的人,学做一个明白人。明白些什么?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对人生样样都明白,样样都觉悟,这就叫做学佛。
学佛到底能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这点我们要明了,在生活的形式没改变,贫穷还是过的穷日子,富贵依然过你的富贵日子,在这个形相上没有改变,可是感受上完全改变了,完全不相同。为什么?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苦从哪里来的?诸位知道贫穷很苦,富贵人的苦处不亚於贫穷,都苦!我们小百姓很苦,做大官的人比我们更苦,不但人间做帝王苦,天上去做天王也苦。这诸位如果能够细细去读佛经,经上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有苦?苦从迷来的,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不明白。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我们本人这一生所遭遇的,每个人的际遇虽然是不相同,可是可以总结一句话,都是苦。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十之八九都不如意,有一分如意已经算是不错了,可能一分如意是假的,十之八九不如意是真的,怎么能不苦?而这些果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不知道,苦从这来的。假如我们这一生所有一切际遇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不苦了。所以佛说得好,苦是从迷来的,乐是从悟来的,只要觉悟了就快乐。
我们在禅宗里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师,惠能大师的生活环境不好,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念过书,砍柴度日,生活非常艰苦,他悟了之后,这个世间任何一个人都比不上他快乐,这是真的,真乐!我们在佛门里面见到能大师,在儒家孔老夫子常常赞叹的颜回,颜回的生活环境也非常清苦,要以我们现在人来说,他的生活都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孔老夫子赞叹,颜回日常生活「箪食瓢饮」,吃饭,连个饭碗都没有,用竹子编成个小竹篓,盛饭吃;喝水,连个水杯子都没有,切个葫芦瓢饮水。过这样贫穷的生活,夫子感叹,如果别人是「不堪其忧」,可是看看颜回也「不改其乐」!他生活得快乐得不得了。他乐从哪里来的?明白了,所以乐是从悟得来的,他觉悟了,觉悟了就真乐。所以佛教化一切众生不是给你好吃的、好穿的,给你好的物质享受,不是,佛是帮助你觉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真的离苦,真正得乐了,无论过的什么生活,什么方式的生活,都能够得究竟美满的幸福快乐,这才是佛法。所以贫贱安於贫贱,富贵安於富贵,这个社会才能和睦,才真正能达到共存共荣,互助合作,一片祥和,这是佛教育。
佛陀有没有教给一切众生富贵之道?有,佛教给我们修因,这个在经里面说得太多了。凡事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能够修好因,决定有殊胜的果报。经文里面讲『靡不蒙化』是这个意思,确确实实化凡成圣,化苦为乐,化愚痴为智慧,化贪瞋痴为三德。这个是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效果,所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天下和顺』。「和」这个字儒家重视,佛家也重视,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完全相同,这不是大略,完全相同。世出世间的圣人教我们和睦相处,可是真正要做到和,如果不觉悟,这个就很难做到。为什么?谚语所谓的「人心不平,各如其面」,他心不平,怎么能和睦相处?为什么不平?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有很复杂的因缘。佛说一切经,说的是什么?就是说的这桩事情,就是给我们述说一切不平等的无量的因缘。让我们清楚了、明白了,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
在这个世间,无论种种的不同的际遇,或者是艰难困苦的遭遇,也不会怨天尤人,也能够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这是世出世间圣贤最殊胜、最善良的教导,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佛法跟我们讲「六和敬」,六和里面第一条「见和同解」,这是「天下和顺」的基础,也就是现代社会所说的建立共识,我们大家有个共同的认识,和睦相处的基础是建立在这个地方。这个共识很不容易建立,人都有习气、都有烦恼,烦恼、习气不是这一生学来的,多生多劫,生生世世累积下来的烦恼习气,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佛跟我们讲六种根本烦恼,这不是这一生有的,过去生中就有。人都有傲慢,哪个不傲慢?六道凡夫统统都有傲慢心,贡高、自大。你如果留意一下,这个社会还有一些地区还有乞丐,乞丐在这个人间贫贱到极处了。贫是没有财富,天天外面讨饭吃;贱是没有地位,在社会上地位是最低的,没有比他更低的,没有比他更贫的了。贫贱到了极处,他看到富贵人从他面前过,你看他那个傲慢的习气还现行,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我们才晓得这个傲慢习气与生俱来,怎么能断得了?特别是在现前民主自由开放的时代,谁肯服谁?如果大家都怀著贡高我慢,谁都不服谁,天下大乱,怎么可能和睦相处?
所以佛跟我们讲和敬的基础就高明了,佛有没有说你们都是错误的,我这个才是正确的,你们一定要依我的见解?佛没说。这是佛教学伟大之处,佛是始终谦虚,始终卑下,真的自己做一个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诸佛菩萨决定没有贡高我慢的样子,决定没有贡高我慢的心态。他和敬的基础是在哪里?佛是教我们放下成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张,各个人主张不一样,那就不和了。怎么和?我们把自己的见解、成见统统放下,不就和了吗?这个非常高明,我们看到佛经,佛这种方式叫我们不能不佩服。为什么?一切都放下,大家是真心相见。起心动念都是妄想,都是妄念。妄是不平的,真是平的,所以佛教导我们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用真心就平等,用真心自然就和睦。真心里面没有意见,真心里面没有主张,真心是清净的,真心是一个妄念都不生,佛是要求我们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不但天下和顺,尽虚空遍法界都达到和顺,和在事上和了。顺什么?顺法性,不是你顺我,我顺你,不是的,顺真如自性,这是大乘经上讲随顺性德,你想这个社会多美好。
佛告诉我们,这是从最简单的话来说,把标准水平降到最低,性德降到最低,孝亲尊师、十善业道,这是性德最低的。佛在《观经》给我们讲净业三福,我们能随顺,那是性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随顺性德;「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随顺性德;「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字字句句都是随顺性德。在十善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这随顺性德;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随顺性德,天下哪有不好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心随顺性德,我们的行为随顺性德,佛跟我们讲「依报随著正报转」。不但人祸在这个世间会断绝,天灾也化解了,天灾人祸都没有了,人人都是真诚待人,人人都存一个善心,感召得来的『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这个是说明依报随著正报转。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特别是这几年来,我想许许多多同修都有很深的感触。不要说远了,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一九七七年,二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生活环境跟今天二十年后起了好大的变化,不仅这一个地区,整个世界。我一九八二年到美国,在美国住了十几年,这十几年变化之大,也非常令人惊讶。过去这个社会,虽然好像不太令人满意,还值得我们过下去;现代的社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触目惊心,实在不想再住下去了。这个就动了移民的念头,往哪里去?世尊跟诸佛如来介绍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到无量寿国去,想想很有道理,所以我们今天真的觉悟了,真的明白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共业当中有别业,我们一样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与法相应。今天在此地我们有缘在这里聚会,希望不久的来日,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莲池海会,我们又能聚在一起,那个时候转凡成圣,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如经所说也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圆教七地以上,这是阿惟越致菩萨,不可思议!
今天这个社会能不能转变?劫难能不能化解?答案也是肯定的,只要社会大众人人觉悟,不要说是人人,能够有十分之一,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人觉悟,劫难就能化解,灾变就可以消除,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在讲席当中曾经说过,众生生活过得这么苦,世间灾难这么多,我们自己有责任。决定不能说这是自然的灾害与我不相干,那是人为的灾害,他们在造业,与我也不相干,这种说法不是佛弟子,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应当怎么说?我自己没有修好,我自己没有学好,在这个世间感得这些灾难,让众生受苦,我们自己要认真忏悔,要努力的改过自新,从内心做起,要做到纯善。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不可以有丝毫的恶念,不能有丝毫的过失,我们才能对得起众生,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这个社会。
所以在这两年我们在各地方讲经弘法,我们的主题,总题目就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这八个字来警惕自己、提醒自己,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好榜样;做不到就是自己的过失,就是自己的罪业。佛陀的教诫是无比的丰富,我们人生苦短,没有能力学一切的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只有向往,做不到。那怎么办?我们明了世尊所有一切法门也都能含摄在一个法门,所以《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要懂得这个道理,掌握了这个原则,那就好办。我们采取一门深入,一就是一切。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大部的经太长了,我们在时间、精力都无法摄受;小部的像《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太短,里面的内容太深太广,我们每天读诵它,但是很难得受用,它里面所说的我们做不到!做到,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能做到吗?观音菩萨他做得到,我们做不到,做不到就得不到利益。经上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会念,空得了吗?空不了。最后的结论,《般若》结论「无智亦无得」,你如果真的明白了,那你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为什么?无智亦无得!无智,所知障破掉了,所知放下了;无得,烦恼障放下了,那就成佛了。天天念无智亦无得,还是求智,还是贪得,那怎么行?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跟经典背道而驰,所以这种经念一辈子都不管用。所以我们选择《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文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对现在人修学非常适合。
隋唐时候古大德也都是像经上所讲的「大权示现」,都是诸佛菩萨再来的。他们告诉我们,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讲得最圆满、最究竟、最透彻的,无过於《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在中国,几乎是任何一个宗派都肯定它是根本法轮,肯定一切经教都是《华严》的眷属,承认这部经是一乘大法。可是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跟我们说,他说《华严经》要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无量寿经》是第一。为什么?《华严经》最后结归到《无量寿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那里?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总归结。这给我们指出来,很了不起!这个说法。我们再仔细观察《华严》,我们来求证,他说这个话有没有证据?果然有证据,而且证据非常清楚、非常鲜明。我们在「入法界品」,你看善财童子参访德云比丘,这是五十三参第一参。第一参很重要,我们一般人学佛,你第一个接触的老师、第一个接触的经本很重要,为什么?先入为主。他去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在哪里?他没找到,以后发现他在别峰,在山峰上,在另外一个山头,别峰。别峰表什么?表特别法门,表这个意思。特别法门是什么?念佛法门,门余大道,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一个特别法门,他在别峰,用这个方式来表达。
善财童子到别峰去拜访他。他在那里做什么?他在念佛、经行,他所修的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修这个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可以睡觉,不可以坐下来,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动,一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这是精进念佛,他修这个法门。给善财童子讲念佛法门,讲了二十多种。念佛法门也是无量无边,他那个二十多种一展开,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统统归到念佛法门,妙不可言!这一章我好像是最近在台湾讲过,有录像带跟VCD流通,诸位不妨可以看看,把所有一切法门统统归到念佛法门,真的开示出《华严》的妙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说学禅的,把念佛法门也归到禅的一种,你要是学律宗,念佛法门、禅也可以分做律里面的一种,真是说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个法门你真的通达了,都成无上道,这是五十三参第一个显示出这个状况,让我们看了之后明白、清楚了,善财童子以这个为主修。到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给他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看从始到终,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一句佛号念到底。当中的参学,他所涉猎的,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接触社会广大的群众,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出家、有在家,出家的只有六位,少数。你看每位善知识所修的法门不一样,最后统统汇归到净土,这是诸佛如来给我们做的一个介绍,让我们在末法时期懂得怎样选择法门。
这个法门修学起来不困难,佛人人都会念,可是你要懂这个道理,你对它就一丝毫的疑惑都没有了,你就很肯定自己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在没有去之前,弥陀弟子,弥陀弟子一定要像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我们一定要了解这部经典,深入这部经典,叫深入经藏。藏是什么?是这个经里面所含藏的,深入这部经它所含藏的大道理,它所讲的这些圆满修学的方法,我们要认识这些,然后才能依教奉行。我们的心跟佛的心一样,阿弥陀佛什么心?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心,我们念四十八愿,不能把它当作「这是阿弥陀佛的愿,这不是我的。」那我们还学个什么?学佛!学哪一尊佛?现在我们学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每一愿都是我们自己的心愿,是我们自己真心里面所发的愿。阿弥陀佛第一愿,愿他这个国土里头没有三恶道,我们要怎么发?三恶道从哪来的?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贪心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这样我们就明了了。经上说的果,我们要知道因,要知道修因,经上说的因,我们了解将来殊胜的果报,我们从这里学。看了阿弥陀佛第一愿,我们要下决心断贪瞋痴,决定不容许心里还有一念贪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贪,彻底放下。
这个小册子是《无量寿经》最精要的地方,最重要的地方,全经不能够背诵,这个六十条应当把它念熟,依教奉行。我们自己把自己这个业力转过来,就能转变环境,相随心转,体质随心转,环境随心转,境随心转,你才能帮助社会大众。底下这是『国丰民安』,物产丰富,人民安乐,从哪里来的?佛法当中得来的,佛法教学结果一定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佛法教学得不到这个结果,我们一定要反省,教学里面一定有错误,一定有不如法之处。如果说如理如法,这个效果一定达到,没有达不到的,问题就是我们肯不肯真干。我们要常常想到,世尊当年在世,鹿野苑五比丘起家,他们过的是什么生活?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心地纯善,与性德相应,不仅讲相应,圆满的相应,所以大道传了三千年,传到今天。我们今天的佛法跟过去相比,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我们没有能够做到。古人虽然说没有能完全做到,他做到了几成,打了折扣,还算是不错。我们今天一成都没做到,这怎么得了!所以要认真反省,要知耻改过。纵然不能完全做到,我们要认真努力尽心尽力去做。譬如说舍财,舍财不会要命,一分钱都没有了,每天还是吃得很好不会饿死,还是有衣服穿不会挨冻,那就行了。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舍得干干净净。
『兵戈无用』,这是属於战争,人为的灾害消除了。『崇德兴仁』,人崇尚道德,崇尚礼义,人人能够守礼、守法,遵从道德,这个社会哪有不祥和的道理!『务修礼让』,「务」是在此地劝勉我们,一定要修,修礼、修让,要知道忍让,特别是对一些冤家债主。过去生中结的怨,这些人无故的毁谤你、侮辱你、陷害你、阻扰你,我们都应用真诚恭敬心谦虚的接受。就像印光大师教导卫锦洲居士那一封长信里面所说的,我们所有一切不幸的遭遇,人为的加害,要看作什么?我命里头应该要受的。对於害我这个人还要恭敬他,我们还要读经念佛回向他,他做很多恶事,希望佛菩萨救度他,不要堕恶道。以纯善之心、慈悲之心对待一切冤家债主,冤家宜解不宜结,不可以有一丝毫怀恨的念头,不可以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如果你有这个念头,你这个怨结生生世世没完没了,那真正是害己害人。我们完全接受,毫无怨言,愿意接受,这个怨结就化解了。这一生他障碍我们,来生他护持我们,这个结解开了,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一切众生跟自己没有两样,怨亲平等,连生佛都不二,所以要懂得怨亲不二,自他不二。常常思念佛在经典这些宝贵的教训,念念在心,依教奉行。如果对於这些冤家债主还有一念不平之心,马上要求忏悔,我错了,他为什么跟我结怨,当然是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令他满意,我自己应当改正自己的缺陷,改正自己的毛病,希望做得更好,能令他满意,这叫学佛,这叫顺性。不可以随顺烦恼,不可以随顺习气,要随顺佛性,随顺自性。一定要懂得礼让,他要财,我们财让给他;他要名,名让给他;他要利,利让给他;他要什么,统统让给他。他要这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也让给他,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你要不肯让,极乐世界去不了,一定要懂得忍让。
『国无盗贼』,人为的灾害没有了,因为人人都知道礼让,人人都「崇德兴仁」,怎么会盗取别人的财物?尤其说是盗取别人的财物你才能发得了财,没这个道理。佛在经上不是这个说法的,哪一个发大财的人是偷盗来的?所以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们,世间人有个很错误的观念「损人利己」,你们觉得这个话说得对吗?损人决定害己。哪有损人利己的道理!损人是决定不利己的,只有利人才是真正利己,这是正教。佛给我们说,财富是从财布施得来的,你这一生当中发的财,你前生修的布施,纵然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欺骗的手段,欺骗也是盗取,盗的方式很多,只要用不正常的手段,你所发的那个财还是你命中有的。你命里头没有的,你去偷偷看,你去盗一盗看,你还没到手就被警察抓住了,你就得坐监牢狱了,为什么?命里头没有!偷来的、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不冤枉?所以损人决定不是利己。常常为别人,常常利益别人,才是真正的利益自己,我们要懂得这个大道理。
『无有怨枉』,这是讲司法好,这个国家没有犯罪的人,监狱里面都是空的,没有人坐牢,没有人犯罪。『强不凌弱』,无论在哪一方面,财富强,地位强,任何一方面强势绝不欺负弱的人。不但不欺负弱的,强势的帮助弱者,这叫积功累德。所以整个社会的人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贫贱安於贫贱,富贵安於富贵。所以这一段经文是世尊告诉我们,佛教育推行一定能够收到这样良好的效果,我们把它选择在精华里头第一段。再翻过来,我们看第二段:
【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这一句非常难得,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了,华严会上有三位中心的人物,除了毗卢遮那佛不算,那是佛,这三位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善财童子,这三位是特出的人物。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会下的上首菩萨,他们的地位就像观音、势至在极乐世界的地位一样。而这两位菩萨都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但他们两个人求生,还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生净土。我们细细的观察这个现象,应当要有所领悟。普贤、文殊是毗卢遮那佛的得意弟子,传法的弟子,把他的这些信徒、弟子统统带到极乐世界去了,那成什么话!你们两个人去就去吧,你怎么可以把毗卢遮那佛的学生全部都带走?这个在一般凡人是决定做不到的,你去就好,你把我的信徒统统都带走了,你怎么对得起我?佛展示这个心量,这些法身大士在华藏世界修行成佛时间很长,到极乐世界去修行时间很短,所以他们两位把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带到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不但不生气,还赞叹,还鼓掌,你做得太好了。诸佛只有一个心,希望众生早一天成佛。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比我这个地方缘殊胜,时间能够提前,那为什么不劝他去?这个做法给我们很大很大的启示,无论修学哪个宗派,修学到成就了,将来都是超越十法界,都是生华藏世界。生华藏世界遇到普贤菩萨、遇到文殊菩萨,还是劝你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那是真正开悟,真正明白了。十地是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他们完全接受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意见,到极乐世界去修学,去参访阿弥陀佛。所以《无量寿经》跟普贤菩萨的愿没有违背,古大德常说,「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场所?纯粹修普贤行的一个道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诸位要懂得,极乐世界是圆满普贤行;换句话说,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是《华严》的大圆满,它是一不是二。『具足无量行愿』,「无量行愿」都归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都归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所以这一句名号就是无量行愿。怎么说法?我们按照古德这个讲法,细细去思惟就明白了。古德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都归《华严》,《华严》是根本法轮,树根!而《华严》、《法华》都是《无量寿经》的引导,这隋唐大德说的。就像经典的三分,《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阿弥陀经》是流通分,这么回事情。
我们晓得《无量寿经》殊胜第一,《无量寿经》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这个大家公认的,四十八愿第一,第六品。全经,世尊所说的都没有离开四十八愿;换句话说,这部经所讲的就是四十八愿每一愿的详细说明而已,四十八愿是总纲领,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最重要?这也是古德公认的,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这么一归纳,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一句名号展开来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再展开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最后总归就归一句佛号。所以我们执持这句名号就等於说是世尊所说一切经统统在其中。释迦牟尼佛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一不如是。这我们就明了,这句佛号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教的总纲领。我们这才死心塌地,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了,一句名号念到底。
今天海内外许多同修请我讲《华严》,也有人问为什么你要讲《华严》?讲《华严》就是讲详细的《无量寿经》,大本《无量寿经》。古德讲,《无量寿经》叫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今天我们要讲大本的《无量寿经》,实在说如果不懂得《华严》,《无量寿经》的味道讲不出来。《无量寿经》、《弥陀经》字字句句含无量义,这是说明「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安,不怀疑了,不夹杂、不间断,死心塌地一门深入,长劫薰修,就具足诸佛如来一切功德。一切诸佛如来因地当中所修的无量功德,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得到了,为什么得到?古人常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悟入心性,心性是相同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法性、法身就是真心,法身就是真如。同一个自性诸佛如来所修的,那就修在我们自性里面,这正是所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所以怕的是我们不能见性,真的见性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都能得到受用。
可是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要想明心见性,难,太难太难了。两重困难:第一个困难,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断不掉,没有能力断;第二个外面的诱惑,诱惑的量太大太大了,没有法子抗拒,这两个难关不能突破,我们想明心见性就不容易。所以净宗法门不需要明心见性,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功德利益跟明心见性的人没有两样,说老实话,只有超过他们,绝不比他们逊色。所以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个法门叫门余大道,我们要珍惜。这也是在开经一开端,世尊就给我们说出无比的希有殊胜,所以看这句经文跟《华严》有什么两样?确确实实它是《华严经》,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经》的浓缩。下面:
【以定慧力。降服魔怨。】
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在这一生当中修行有没有成就,就在这一句。『魔』,《八大人觉经》上跟我们讲的有四种。五阴魔,我们没办法离开,不但是三界六道的众生,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天台大师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十法界的;别教出了十法界,超越了。所以通教的佛、藏教的佛都是五阴身,色受想行识。什么时候能够脱离五阴?出了十法界,《心经》上讲的「照见五蕴皆空」,行了,他脱离十法界了,这才能脱离五阴魔;你没有能照见五蕴皆空,色身、受想行识就没有办法离开。我们一定要明了,身心是魔障,不是从外面的,自己本身具足的,无量劫来的习气烦恼造成的。四种魔说的这个,这个就是讲的俱生烦恼,无量劫的所知障跟烦恼变现出来的。
第二种魔,烦恼障。这个烦恼障是现前的,现行的,常常起贪瞋痴慢,常常迷惑颠倒,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但真妄不能辨别,把假的当作真的;邪正不能辨别,是非不能辨别,到现在是更糟糕,利害都不能辨别,愚痴到什么地步?这是魔!烦恼是魔,我们起心动念都是魔,魔知魔见,不是佛知佛见,魔知魔见。经上讲的邪知邪见那就是魔王知见,魔王知见是什么?贪瞋痴慢,对於圣教怀疑,我们今天过魔的生活。
第三种死魔,这很恐怖,纵然我们修得很好,修得不错,如果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所修的,换句话说,都落空了。修得很好,来生再得人身,算是有善根,来生继续再修学,至少你也要耽误十几年,这个十几年已经把前生所修的忘得干干净净了,又要从头来起,你说这不是折磨吗?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三种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都是自己本身的,我们身外只有一样,天魔。天魔是什么?现在社会的诱惑就是天魔。从前我们还看不清楚,现在到马路上一看,到处都是的。你看看广告上所画的,画的那些人物都是妖魔鬼怪,电影上所演的,年轻人穿的T恤上的图案,都是妖魔鬼怪,看了都吓人。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的、手所接触到的,统统是魔境界,天魔。你接触到都叫你起心动念,都叫你心不清净、心不平等,我们今天处在这么一个环境里头。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以定慧力,降服魔怨』,我们有定,这就能够降魔,要有定、要有慧。
「怨」是冤家。我们学佛魔障也常常在周边,愈是精进魔障愈厉害,魔是唯恐你真的修成,脱离三界,他就难过了。他总希望你留在六道里面,最喜欢你堕阿鼻地狱,他看到开心。可是许许多多人就喜欢走这个路子。我们学佛修净土,遭遇到的魔障,就是「净土不能成功,净土是老太婆教」,听了之后心动摇了。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来,我们专门提倡《无量寿经》,障碍更多,《无量寿经》是会集本不可靠,一定要读原译本。说这个话有没有错?没错,读原译本也很好,都能成就。最初会集的宋朝王龙舒居士,王龙舒居士念佛是站著往生的,如果说会集有罪,不应该会集,他怎么能站著往生?他的会集本怎么能够入藏?过去著作入藏那是非常不容易的,要得佛门里面这些大德们都能够赞叹、肯定,皇帝才批准,你才能入藏。所以有些人听了这个话信心就动摇了,也有法师来问我遇到这个情形怎么办?我说太简单了,定慧力。你要问一问,你到底跟谁学?我跟我的老师学,那个人他不是我的老师,他讲的话我怎么可以听?
所以古人这个教学跟现在不相同,古大德教学师资道合,我求学沾到一点边缘,师承的边缘。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只听他一个人的,任何人讲的东西我们不能听,我们听了如果有疑问,回去问老师,老师给我们解释,完全相信老师的,相信一个人的。我们今天选择这个会集本,会集本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用了十年的时间。梅光羲老居士传给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再把这个传给我,我有师承,我们是代代相传的,哪里会有错误。李老师讲过一次,他是在那个时代,在中央广播电台讲的。李炳南老居士讲过一次,传到我,我讲了十次,现在在新加坡是第十次宣讲,讲得非常详细,几乎每两个小时只能讲个一、二句。好在现在不受时间限制,十年、五年完成都没有关系,细讲一遍。听众非常欢喜,喜欢细讲,我说那就好,就细讲。好,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我们继续,这句意思没讲完,明天还要讲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