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乘无量寿经 - (第一八三集)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八三集)  2006/2/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4-0183

  诸位同学,昨天讲到三身菩提,「法身菩提,报身菩提,应化身菩提」。法身本具的,是属於性德,报身则是修德,佛法里面常讲「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句话含义就很深。六道众生无始劫以来迷失了自性,所以性德不显,实在讲性德不是不显,变质了,变成什么?变成烦恼,变成善不善业,变质了。性德一变质,是一变一切变,连整个法界都变了。实在讲法界没有变,正如世尊在《楞严经》上所说的眼中有翳,所以把事实真相全都看扭曲了。要怎样恢复?要靠修理,坏了就得修,把它修理恢复原状就好了,修什么?把错误的修正过来。凡是与性德相应的是正确的,与性德相违背的就是错误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性里面,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本来无一物」,这是什么?清净心,觉性。觉性里头没有一物,清净心里头没有一物,平等心里面没有高下,没有是非人我,有人我就不平等了。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不但没有四相,四见都没有,(那个见是念头),那是性德。我们现在有念,有念就是有无明,有分别、有执著就是有造作。我们现在要怎样把执著、把分别、把无明放下,这个放下就是修。修德有功,这个功是功夫,功夫是什么?真放下了,但是这个放下有部分放下,不是完全放下。所以在修学过程当中,小乘有四果四向,大乘有五十五个阶位。这五十五个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楞严》上讲的菩萨的位次。为什么会有这个位次?放下多少不一样。放下愈多,位次就愈高,放下少分,位次就低。

  我们讲最低的位次,初信位的菩萨要放下多少?见思烦恼里面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了,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小乘初果也是放下这么多,所以初信跟小乘初果在断惑,就是断烦恼、放下烦恼是相等的,可是智慧德相不相等,小乘怎样比也比不上大乘。这是什么原因?一个心量小,一个心量大,原因在此地。小乘人心量小,大乘人心量大,所谓大心凡夫。大心凡夫放下见惑,见惑虽然是八十八品,佛菩萨把它归成为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归纳这五大类。这五大类统统放下了,心量大,他就是大乘圆初信位的菩萨;心量小,那就变成小乘须陀洹,这就不是凡人了。为什么?这样的人虽然还没有出六道,他决定不堕三途。你要问为什么?三途的业因有,三途的缘断掉了。这个诸位要知道,有因没有缘不会结果,因要跟缘结合,果报才现前,所以他们这些人三途的缘断了。修德有功,这个功是小功,它管用了。

  小乘人天上人间七次往来,证阿罗汉果,那就是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断尽了,贪瞋痴慢疑没有了,在大乘十信位里面是第七信的菩萨,断惑跟小乘阿罗汉相等,智慧德相不是阿罗汉能相比的。这些理事都要明了、都要清楚。可是在修学难易来讲,大乘比小乘容易。小乘证得初果之后,所谓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证阿罗汉果。我们知道人间寿命不长,天上寿命长,七次往来,时间上来讲我们会觉得太长了。大乘那要看根性、看因缘,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他遇的缘殊胜,很短的时间就把自己的位次大幅度的往上提升;遇不到殊胜的缘分、机缘,他进步就慢一点。总而言之,他比小乘快得多,这是大乘殊胜之处。

  今天我们遇到的缘是希有殊胜的因缘,八万四千法门,古德常常叹为「门余大道」,带业往生的净土法门。这个法门是一生,就是我们这一生,一生成佛的法门。有不少同学问我:法师,你看看我能往生吗?带著很重的疑惑来问我。也算是遇缘殊胜,我肯定的答覆他,你能不能往生与外面境界没有关系,关系在哪里?经上讲得清楚,蕅益大师解释得明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这就是菩提心,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深信切愿,真正有深信切愿你会不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不会了,顺境逆境都不会影响你。今天环境会影响你,顺境,你在里面生欢喜心;逆境,你在里面生瞋恚心,这个不行,这不能往生。说一句客气的话来讲,这个心态往生没有把握;一定要顺境里面没有贪恋,逆境里面不生瞋恚,你往生就有把握了。活在这个世间,佛家一般讲得自在,大自在没有得到,有点小自在。这点小自在很管用,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这个条件够了;得大自在,那生极乐世界不是同居土,而是实报土,一到极乐世界就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什么境界?七地以上,真正是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圆证三不退。

  那我们要问,我们这一生能不能生到实报土?你要是问这句话,那我们还是用善导大师的话来解答,「总在遇缘不同」。缘里头最重要的是善友,就是老师,这个缘太重要了;第二是学习的环境。最重要的是老师、同学、修学环境。明师指点你,帮助你定方向、定目标,用佛家的术语来讲定宗旨,这个宗旨就是修学的方向跟目标。你确定了方向目标,一生不改变,一心一意向著这个方向目标去做,精进不懈,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最怕的是什么?懈怠懒散,这样不但你没有进步,你会大幅度的退转,一定又堕落在烦恼习气之中。也就是说自私自利的念头、名闻利养的希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瞋痴慢起来了。

  我们要知道自己修行的功夫,就是此地讲的修德有功,要知道自己修德有功夫了,那是什么现象?烦恼轻、智慧长,这是修德有功。智慧长就是性德,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你不迷惑,聪明了,有智慧了,知道怎样相处,肯定与性德相应。性德跟诸位说,就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性德,是自然的,佛家讲「法尔如是」,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制定的,不是,自自然然的规律。我们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了伦理,违背了道德。道德在中国古人讲的十二个字,八德。八德有两种讲法,一种讲法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外一种讲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讲法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的,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是性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处事待人接物与这十二个字相应、与伦常相应,性德就显现了。修德就是我们把这个不相应,跟伦理道德不相应的这种妄想习气放下,舍弃掉了,性德就现前了。

  所以诸佛菩萨,包括祖师大德,他们在世间所示现的就是下面这八个字,「备修万行,功德庄严」,这就叫报身。我们知道了,报身是什么?除去了妄想分别执著,所显现的与性德自然相应的,这就是圆满报身佛。那个圆满是道德的圆满,道德是性德,这个地方讲功德庄严。我们平常看赞佛偈里面所说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在我们世俗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功德庄严。外面的环境肯定是随著正报转的,所谓是依报随著正报转,这是什么?自受用身,功德庄严。

  佛菩萨自受用,我们凡夫因为业障重见不到,为什么?凡夫他的境界是自己业力变现的。譬如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示现成道,大彻大悟,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普通的人,坐在毕钵罗树下,铺一点草,坐在那上面;净居天人,净居天是第四禅的,大家都晓得四禅有五不还天,五不还天的天人叫净居天人,他们看到了,在净居天看到阎浮提,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地球,看到阎浮提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示现成佛,坐在菩提树下,那个菩提是七宝,宝树,世尊在那里打坐,下头不是生草,金刚台。他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金刚台上,我们看到他坐在草堆上,这是什么?外面境界恒随心转,众生心变这种境界,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什么境界?没有。每个人境界不一样。

  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诸佛如来看我们这些众生,看我们这六道轮回像看什么?像看水晶琉璃球一样,这里头许多众生迷惑颠倒。这些众生仔细观察全都是诸佛如来,都是诸佛如来颠倒错乱,在这里面虚妄造作,出不了轮回那个圈子。他看到这种境界,自自然然,不是有意也不是无意,有意无意都说不上。看到或者听到、接触到,这都叫有感,自然就有应,应化在里面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出离,帮助他恢复性德,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缘起,没有。

  这个境界大乘教里面常常讲「不思议境界」,你看《华严经》最后一品,《四十华严》名体具足,《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给你讲真的、讲实在的,这个境界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就是菩萨万德庄严,菩萨究竟圆满的庄严。这个地方讲备修万行,在普贤行愿里面是圆满万行。备是具备,这是对迷惑众生讲的;圆满万行是对觉悟的菩萨讲的,一觉就圆了。所以众生跟佛的差别就是在迷悟,悟了以后自受用就是报身。报身在我们的经题就是「清净平等觉」。我在这个上面加了一个「真诚」,真诚是什么?真诚是性,是法性、法身;下面加了一个「慈悲」,慈悲是应化身,三身具足!真诚心是法性,清净平等觉是报身,慈悲是应化身。

  黄老居士在此地说,「从报身流现化身,随机化现,妙用无穷,故曰益物圆通」,这就是化身菩提。悟了之后,自自然然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普门品》里面说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者他就现菩萨身,应以宰官身得度者他就现宰官身,应以居士身得度者他就现居士身,乃至於童男童女。三十二是指三十二类!把这个世间种种不同的身分全都包括了,甚至於包括动物、植物、山河大地。悟道的人,有人在言下开悟,听说法开悟的;有的时候在形相上,看到这个人一举一动,触动他的灵感开悟了;还有在自然景观里面听鸟叫觉悟的,听风吹树声开悟的,听流水开悟的。诸位要知道,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开悟了,那是佛菩萨加持的,就在那一瞬间,为什么?他平常天天听,他为什么不开悟,单单在这个瞬间,不定是什么缘促成了,豁然大悟?要知道这就是诸佛如来随机应化,妙用无穷,这是化身菩提。由此可知,报身菩提是自受用,化身菩提是他受用,帮助别人的。

  释迦牟尼佛在世,天天讲经说法,天天帮助别人觉悟。我们也天天读经,天天听经,也常常感觉到不开悟,什么原因?业障习气太重了,这个要知道。一遍没悟,十遍也没悟,听一百遍还是没开悟,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了一千遍,有了悟处,什么原因?有人一遍就开悟,禅宗六祖惠能一遍就开悟。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大意,经没有讲完,讲到三分之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彻大悟了,这一悟后头就不要讲了,他全都明白了。不但《金刚经》不要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他一点障碍都没有,一悟一切悟,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都通达了,什么原因?心清净了。我们听百遍千遍都不悟,什么原因?心不清净。

  为什么听的遍数多了会觉悟?那是用听经、用读经这个方法修清净心。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讲过很多遍,讲过很多年,我常讲读诵、听讲,会听的人修根本智,什么叫会听?要遵守《起信论》里面的教诲,「离言说相」,听经的时候不要执著言语,读经的时候不要执著文字;「离名字相」,名词术语不要执著,它是工具,它不是目标;「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你不要去想它,想这句话什么意思,那一段是什么意思,不要去想它,为什么?你去想它,你用的是分别心,你用的是执著心。佛菩萨的言语文字是从心性里面流出来的,心性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们是用妄想分别执著去接受,你能接受得到吗?当然不懂!你接受到的,那是曲解如来真实义,误解如来真实义,你所了解的不是佛的意思,所以你不悟,道理在此地。

  念佛也好,念经也好,听讲也好,要懂得我们是用这种方式修什么?修定!定能开慧,你修,修一段长的时间,心真的清净了,真的定下来了,所以豁然开悟,就这么个道理。你的心不清净,你怎么开悟?佛菩萨帮不上忙,求佛菩萨加持加不上,帮不上忙;佛菩萨教给你的方法就是帮你忙,你自己要肯干,自己不肯干,想佛菩萨赐给我们这些法身、功德、智慧,那都叫妄想,那是完全错误。

  这种妄想不但现在的人很多,佛陀在世的时候阿难尊者就打妄想,自己以为佛是他的大哥,他们是堂兄弟;堂兄弟一共八个人,释迦牟尼最大,老大,阿难最小,佛也很喜欢这个小弟。小弟心里常常想,你们要修行,要苦修,我不需要,到时候我的大哥就会把禅定般若交给我了。遇到摩登伽女之难,这才知道修行要靠自己,最爱他的大哥也帮不上忙。这些示现都是给我们后学的人很好的启示,佛真正帮助我们是教学,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这就是帮我们的忙,所以我们要听懂。

  开经偈上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佛的意思你明白,你要真正落实,要把它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不折不扣的做到,你就成佛了。解义是解悟,落实是证悟,证悟才有真实功德。解悟而不能行,说实在的话,解得不够透彻,解得够透彻哪有做不到的道理?世法佛法,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曾经向章嘉大师请教,世法佛法知难行易。章嘉大师肯定这个看法。所以知难,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知难;行易,凡夫觉悟就成佛了,一念觉悟凡夫成佛,你看多容易。

  凡夫什么时候一念觉?一念觉很多人有,但是怎么样?他保不住,他这一念觉,第二念又迷了,一念觉成佛了,第二念从佛又堕回凡夫去了,保不住!佛经上讲的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一念觉悟一念佛,念念觉悟念念佛」。你要怎样这一念保持念念觉而不迷,这就成就了。可是一念觉一念成佛,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古德常给我们讲发心要具足三桩事情,菩提心才真正的发起来。菩提心果然真正发起,果德很殊胜。在《华严》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由此可知,十信位的菩萨没发菩提心,虽然有智慧,很聪明,可以说他是在大菩提心启蒙的阶段,没发出来;一发出来就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在讲《华严》的时候,体会到一桩事情,古德讲七信位的菩萨断证烦恼的头数等同阿罗汉。再往上面提升是八信,八信菩萨不但见思烦恼断了,见思习气也没有了,等同辟支佛;九信位的菩萨等同菩萨,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见思烦恼没有了,他在断尘沙烦恼;最高的第十位,十信里面信心圆满了,尘沙烦恼断尽了,这个时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见到的。

  由此可知,十信位菩萨对於发菩提心的修学,一定具备这三个条件,第一个「要须识达有无,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这是看破。识是认识,达是通达。你有这个认识,通达明了自性清净,你要肯定自性平等、自性本觉。现在为什么不净?为什么不平?为什么不觉?这叫迷,在佛法叫什么?无明,盖覆住真心,所以性德透不出来;但是你要肯定性德本有,只是这些东西障碍了而已。

  修行的功夫这一下你就找到了,方法、门道、目标你统统搞清楚了,你就晓得在哪里用功,无非是在除烦恼习气而已。在这方面,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导同学,必须从自己内心深处,把一向喜欢控制一切人事物这种念头,这个念头要不得,要去掉,这是烦恼习气。不可以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更不能有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也不能有与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有人问我什么叫根本无明?我就用这几句话答覆他。这是我们内心深处无量劫来的习气,总想控制,总想占有,总想跟人对立。只要有这种念头,这个念头在潜意识里头,这不但是妄心,给诸位说,这就是六道轮回心。这个念头不能拔除,你怎么能出六道?你怎么能开悟?你怎么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虽然是讲的千经万论,苦口婆心,你就是不觉悟,为什么原因?就是前面讲的这三句,这就是真正的原因。这三句舍掉了,给诸位说,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真正解脱,三德秘藏里面所讲的法身般若解脱。这三个东西不能看轻,严重的障碍。

  古德讲须识达有无,这是智慧,真实智慧。什么东西有?自性清净是本有的,是有的;染污、迷惑、不平本来无的,所以一切烦恼习气本来无。烦恼习气里面的根,根本的根本就是我,「我」有没有?没有,《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形相没有,念头也没有,「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你首先要明了通达,你就不会被外境所转。本觉本有,我们就肯定我们能够恢复本觉;不觉本无,烦恼习气本无,我们就有信心能断烦恼、能断习气。

  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是事实上真的是不简单。那是什么原因?习气染著的时间太长太久了,无量劫来养成的习气,在理论上讲可以顿断,一念觉悟就立刻断了,理上是如此,为什么事上那么难?难在习气难除,藕断丝连,藕虽然断了丝连著的,所以你只要一念不觉,烦恼习气马上就起现行,这个事情难!修行的功夫就在这个地方,要念念觉。净宗的方法实在讲是妙极了,不可思议,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称之为妙音!《无量寿经》末后一品所说的。为什么?这句佛号深深把我们的本觉唤醒,这叫念佛,所以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什么叫相应?与本觉相应,本觉就叫做阿弥陀。阿弥陀是梵语,阿翻成中国意思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无量觉。无量觉就是无所不觉,究竟圆满的觉悟,这是我们自性本有,念佛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个觉念出来。一念相应,什么叫相应?这个佛号里面有疑惑,不相应;有夹杂,不相应。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念佛的秘诀。都摄六根,摄是收摄,就是把六根都收回来,这是属於戒律,因戒得定。眼见色,我们会被外面色相诱惑;耳闻声,会被外面的音声干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境界很复杂,会干扰你,你的心就不清净了,你的心就被染污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要都摄六根。

  这个意思孟子也晓得,你看孟子曾经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都摄六根,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都是收摄六根的意思。这是先决条件,然后才能做到净念相继。什么叫净念?净是清净,没有夹杂,没有疑惑。不怀疑、不夹杂是净,这就相应;有疑惑、有夹杂,不相应。所以要不能怀疑自己,自己有佛性,自己有法身,自己有跟诸佛如来一样的圆满智慧德相。你首先要承认自己,我现在在迷,我虽有不能现前,不起作用,现在功夫怎么样?把这个本来没有的把它除掉,把它舍弃掉。本来无我,头一个把我除掉,我尚且没有,哪来的我所?我所你才能舍,才能放下,才不执著,才真正做到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自在,攀缘就苦,苦乐在一念之间。

  所以这句话非常重要,认识通达有无。不但我跟我所是无,六道十法界也没有。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说的什么我们要知道,这是说真的看破,看破才放下,一放下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觉心现前;清净平等觉不是外来的,自性本来是这样的,前面讲的性德方显。这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缘修万行」。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要不要修?随缘修,不是攀缘修。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接触到一切人事物,接触就是有缘,这是自他两利,现在一般社会人称之为什么?无私的奉献。这个话讲得也有道理,无私就是自利,不为自己,奉献是利他。我们看释迦牟尼佛,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四相?有没有四见?统统没有了。释迦牟尼佛有没有缘修万行?有,日常生活当中,从思想到言行没有一丝毫过失,这是什么?持戒波罗蜜,没有过失。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得那么样圆圆满满,要明了、要学习。

  对善人,他老人家尊敬,布施供养;对恶人也那么样尊敬,也布施供养,你能看得出来吗?善人的布施供养,礼敬、称赞、供养;对恶人?恶人也是礼敬、忏悔、供养,他做到了。真正做到「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念念要帮助恶人回头,帮助恶人忏悔,帮助恶人觉悟,为什么?他心目当中没有恶人,他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中国古圣先贤所谓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所有一切不善是他变坏了,那不是他的本性,本性本有,那是习性,习性本无,本来无,前面讲须达有无。所有一切不善本来无,所有一切的善行本来有,你不重视他的本有,去重视他本来无的,那是自己错了,他没有错,我错了,修就是修这个。

  所以修完全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修自己就能够感动别人。所以自利而后能利他,这个利他是自然的,不是有意的;自度而后能度人也是自然的,别人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自自然然受感动,道理在此地。佛给我们做了榜样,菩萨给我们做了榜样,祖师大德也现身为我们做榜样。近代李老师多次的教导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住世只做一桩事情,弘法利生,就做这桩事情。用什么方法弘法?随缘,在那个时代弘法最有效果的方法是文字,他老人家答覆许许多多学佛的人疑难问题用书信往来,以后有些善心的居士他们知道老法师讲的话就是经,把它刊登在报纸上、杂志上,普遍的宣传,所以会集成《文钞》。《文钞》几乎全是书信,以后有很多人请他作序,一些文章现在编成《全集》正编、续编、三编。

  他老人家除做这桩事情之外,心里头对这个世界痕迹都不著,万缘放下。咱们念佛堂的堂主常常讲「放下身心世界」,印光大师做到了,他什么都没有,放得干干净净。十方的供养多,老法师备受世间人的尊敬,所以供养非常多,他拿这个供养办了一个弘化社。弘是弘法,化是教化众生,办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用这些钱做这个事情,就做一桩事情,其他事情他都不做,给我们做样子。社会上有很多灾难,慈善救济他没有做,遇到重大的灾难,他老人家在印经的款项里面拨一些出来救灾。我是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那个讲演里面看到的。这个事情是纯净纯善,其他的不夹杂,然后你才能体会到,就是能想像得到,祖师的心是多么清净、多么善良。

  前天有同学节录了一点关於出家人的教诲,我们也跟同学们在一起分享。今天的世界跟他老人家在世起了很大的变化,他老人家在世,没有电视,没有网际网路,没有现在这样的科技。我们今天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缘修万行?这些工具好,工具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我们要运用这些工具;从前老和尚运用印刷印书,现在我们要运用这些高科技。高科技里头诸位要知道,电视、卫星只能做宣传,扩大影响的一个工具,真正修学最好还是书籍。现在虽然有这些影碟,你可以从电脑里面去学习,可是人面对著萤光幕时间久了决定影响视力,不但影响视力,脑肯定受影响。这里头有利有弊,这个利与弊我们得要分得清清楚楚。

  所以用萤光幕教学,我觉得一天决定不能够超过两小时,超过两小时对身体决定有害处,不能超过两小时。像我们看光碟,应该怎么样?还要靠书籍,读书;印刷的文字还是占很重要的一部分。上课听讲,我的主张听录音,不要看画面。听音声不看画面,反而容易专心,所以在教学上讲最好是用录音,画面会分心。听,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为娑婆世界众生拣选圆通,他选的是耳根,没有选眼根,「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听可以闭著眼睛听,心是定的。用清净心、用定心来听,容易开悟;眼睛张著到处看会打妄想,对於自己开悟就产生了障碍,这不能不懂。所以我不太喜欢看画面,四十多年来没看过电视,录相带我也不看,很少很少,真是一个月偶尔看个一、二次,时间都很短。

  这就是我们在这个世间接受一切大众的供养,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你离不开社会,所以众生恩!一天的生活,一生的生活,多少人为你服务,你有什么回报给一切大众,这要常常想到。我们修德有功,这个功德回向就是报答,修德没有功拿什么报答?这要常常放在心上。我们从事,这也是一个行业,出家修行也是个行业。这个行业要知道是社会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的思想、言论、一举一动都能做社会的表率,都能做社会的好榜样,你接受大众的供养可以。大家供养你,你替社会做出贡献。如果你还有烦恼习气,给社会是不好的形象,负面的形象,你的罪过可就重了。释迦牟尼佛做出圆满的贡献,他接受大众的供养是最少的,懂得惜福,一丝毫浪费都没有,给我们做出这样的榜样,我们要能体会到,要知道学习。

  今天这个世界动乱,灾害频繁,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如何来贡献?道理多少都明白一点,境随心转,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善人。我们心地善、思想善、言行善,能转境界。虽然很多迷惑颠倒的众生作恶,他们把这个世界变坏了,我要纯净纯善,把这个境界扭转过来,这就是对社会大众的贡献。如果我们还不舍贪瞋痴,还要作恶,你不但是佛门当中的罪人,你是社会大众里头的罪人。社会大众是迷惑,造罪不知道,你是明知故犯,你学习过圣教,你懂得,明知故犯罪加一等。印祖的开示讲得好,完全是现在事实真相。希望我们把他这篇开示,文不长,当作早晚课来念,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再犯过了,再犯过的果报决定在三途,决定在地狱,所以第二条简单的讲我们要做出最大的贡献。

  第三「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一定要有大慈悲心。慈悲就是爱心,佛家不讲爱,为什么?怕一般人看到这个爱错会了意思,爱里头有情那就不善。慈悲是爱,慈悲里面有智没有情,这就正确了,所以慈悲是理智的爱心。加个大慈悲,理智的爱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决定没有偏爱,是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爱一切众生,爱天地万物。

  佛门中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前面所讲的缘修万行就是方便,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展现给人看的就是慈悲方便。恒,永恒不断,运度是比喻,运是运输,度是度脱。换句话说,要把自己所修学得到的,现在讲我们修学的心得,给一切大众分享;就是大乘教里头佛常常讲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说是解说、说明,为一切众生演说。就像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的示现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天天教学是讲演。佛教学生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他自己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要留意、要细心体会、要认真学习,做释迦牟尼佛真正的学生,那你就具足无量功德。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阿弥陀佛听说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欢迎!可是要做释迦牟尼佛真正的学生,不能做冒充的学生,冒充的学生见不到阿弥陀佛,这一点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现在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