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七七集) 2006/2/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4-0177
诸位同学,请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三辈往生第二十四》,第二十四品。《无量寿经》从开讲以来时间很长了,断断续续的也讲得很详细,我们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次我们将这部经在图文巴学院继续接著讲,所以这次我们从「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讲起。
这品经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净宗的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最重要的,古大德常讲第六品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所以净宗确确实实是以四十八愿为中心。除这段之外,再其次重要的就是二十四跟二十五,二十四是「三辈往生」,二十五是「往生正因」。换句话说,我们要怎样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方法就在这两段经文,所以这两段经文古大德注解的特别多、特别详细。难得黄念祖老居士搜集古大德的注解,会集在《大经解》之中,对我们后学来说是便利不少。我们现在就看这段经文。经文第一段,科判里面,科判是在第四十九页,「总标三辈」,我们看这段经文: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黄老居士在注解里面一开端就说,前面一品是「十方佛赞」,在《阿弥陀经》里面是六方佛。诸位要知道,罗什大师翻译的《弥陀经》是意译,不是直译,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但是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就是直译。所以玄奘法师的译本里面是十方佛,罗什大师是六方,省略了四维;四维,四方,上下。这是古大德译经体例的不同。虽然十方跟六方好像在形式上有差别,而实际上没有,实际上十方就是六方,六方就是十方,并没有差别。目的,这是十方佛劝导!
佛是已经证得圆满的果位,他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一切众生跟他一样证得究竟圆满,这是佛心,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上说得很清楚!为什么现在变成众生?变成这么苦、这么可怜?原因世尊在《华严》上讲得清楚,原因确确实实是自己迷失了自性,不能怪别人。佛在「出现品」上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如来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佛说一切众生个个都有,跟佛相比毫不逊色。为什么你今天智慧没有了?迷失了自性,智慧变成了烦恼。所以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这个话意思很深,觉悟了,无量无边的烦恼就变成智慧,所以烦恼跟智慧是一体之二面,你能够转过来,转凡成圣,转迷为悟。
佛法讲究开悟,东方圣人的教诲没有不著重悟性,连儒家也不例外。我们小时候念书,常常听到老师在讨论,老师在谈话,我们在外面听到,某个学生有悟性,某个学生差一点,小时候听到的。由此可知,学校的老师观察学生也重视悟性,开悟重要!要怎么样才能开悟?那你就决定不能不懂得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东方教学非常重视静定。儒家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就是智慧渐渐现前。「静而后能安」,我们讲心安,不开悟心怎么安?「虑而后能得」,那个得就是证果、得道,这个道理要懂,所以知止就是戒律。你看佛家戒律里面有止持、有作持,先修止持,止持就像十善业、五戒、十戒,都是属於止持。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就是止持。知止而后有定,你的心才能够定得下来,定这才有慧。
所以「禅」这个字在中文翻译翻作静虑,静就是定,虑,那个定不是死定,定是活的,为什么?定里头有观、有照,佛门讲观照,儒家讲虑。那个虑就是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正知正见。所以你看看儒,「大学」里面讲的还是有戒定慧三学在里头。由此可知,你不持戒你就不能得定,你不得定你智慧就不能现前,你学得再多,学得再好,也不过是记问之学;你记得多,读得多,不开智慧。而儒家说得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你做不到,为什么?毛病习气改不掉。所以持戒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讲到持戒,那真正是难事一桩,难在哪里?不善的习气已经养成,而且这个习气很深,不容易改掉。这个习气障碍了定,自然障碍了慧,定慧都受到障碍。我们要想成就自己,尤其是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你要是不如教修行你怎么能做到?所以今天我们不能欺骗自己,不能隐瞒别人,要说真话,无论在家出家十善业道做到没有?没有做到。十善业道做不到,三皈五戒是假的。三皈是觉而不迷,我们怎么样?迷而不觉;正而不邪,我们是邪而不正;净而不染,我们是染而不净。这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承认,知过就能改。如果还不承认,你这一辈子永远没有改过的指望;换句话说,还得继续搞轮回,这就太苦了,所以要觉悟。要觉悟,那就一定要持戒。
为什么十善那么难?十善还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这几年提倡的《弟子规》。所以弟子规是十善的基础,有弟子规的基础,学十善就不难。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要觉悟,无论是初学、是老修。老修功夫不得力,我们来补学弟子规,一定要求自己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落实,不要去求别人。别人做到做不到与我不相干,我要做到,这就对了。
有许多同学问我,想亲近一个善知识,好好的修学。这桩事情是缘分,可遇不可求。学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缘分,好老师得到一个好学生也是缘分,实在讲自古以来不可多得。可是我们自己修学要想有成就,关键不在此地,关键在自己懂得怎么个学法。特别是我们最近讲的《华严.净行品》,文殊菩萨的开示第一句话,「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这句话重要!在善用其心,你就能成就。
我们看看儒,这是一个好的例子。孔子当年在世,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三千个学生里面有七十二个杰出的人物,七十二贤。可是真正传孔子之法的不是他们,连七十二贤都没有能够传孔子的法,孔子的法被谁传过去?孟子。孟子跟孔子隔了一代,孟子生的时候孔老夫子已经过世,孟子怎么样?善用其心,他学孔子。孔子虽然不在,孔子留下来的书籍在。那个时候的书籍不像我们现在的书本,那个时候用竹简。孟子读到了,非常认真学习,有不明了的地方向孔子的学生,孔子学生那个时候有不少还在世,向他们请教,所以传孔子之法的是孟子,而不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在中国被大众尊称为至圣,孟子则称为亚圣,夫子当时的七十二贤都在他下面,这就说明什么?善学!你会学,你就学会了,不一定要老师在面前。老师所说的你能记住,老师所说的你能够理解,你理解的有一定的深度,然后你把老师所说的都能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你就成功了。今天我们要学佛,说实在的话,一部《无量寿经》就代表全部的佛法,这个事实要懂。
隋唐时代,中外高僧,那个时候从日本、从韩国到中国来留学的高僧很多,有一段时期他们共同来研究讨论,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说得很多,哪一部经最重要,足足可以代表四十九年佛所说的一切经?研究的结果,几乎大家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我初学的时候,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介绍给我,告诉我这是佛经的概论,佛经哲学,佛经哲学概论,讲得非常之好,在全世界所有哲学书里面找不到有这么好的一个本子。这个本子里面有圆满的理论,有精细的方法,有理论、有方法,后面还带表演,五十三参是表演!这种编辑的方法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部。他是这样介绍给我的。所以我最初接受佛法,观念当中是佛经哲学,以后我跟章嘉大师、跟李老师,才从佛学转变成学佛。
方老师走的那个路子是佛学,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以前我们不知道。跟李老师,李老师才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佛学是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并不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不要求,所以於自己实际上的思想言行影响不大。可是学佛那就不一样,学佛是什么?我们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学得跟他一模一样。释迦牟尼佛今天把阿弥陀佛介绍给我们,他不要我们学他,他要我们学阿弥陀佛。就在这部经上,他把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这个用意非常之深。他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释迦佛的赞叹就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赞叹,佛佛道同!这八个字无比的殊胜,不可思议,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记住。也就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劝我们学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在哪里?就在这部《无量寿经》里面。你要是真正照《无量寿经》学习,你的目标就是将来要成就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去迈进,决定依教奉行。前面佛教导我们从哪里下手?从善护三业下手。善护三业,他把口业摆在第一,身业摆在第二,这跟一般经论上所讲的不一样。一般经论都是把身业摆在第一,口业第二,意业第三,身口意三业;这部经上不是的,这部经讲口身意,用意很深。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口业,中国古德教学也非常重视,所谓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孔子教学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你就晓得他多么重视,这跟《无量寿经》上的用意相同。圣人的教学,对於言语看得很重。「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弟子规》里头讲的,说人过就是恶,「道人善,即是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不检点。看到别人有过失不能说,应该怎么样?看到之后回光返照,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我要有这个过失,我赶快要改;我没有这个过失,我要勉励自己不要犯这个过失,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什么?自己是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我们向他学习;恶人,我们改过自新。人见不到自己的过失,很容易看到别人过失,别人是我们一面镜子。看到别人过失立刻想到我有没有,造作过失的这个人他就是我的善知识,我的善友,为什么?我看到的时候能够反省,我能得利益。如果我要把他的过失记在心上,还常常到外面去宣扬,那就大错特错,那就变成我自己重大的过失。把这条放在第一。
口业,不妄语。菩提心里头的真诚,真诚从哪里开始?从不妄语开始。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挑拨是非里头有意无意。我们学佛的同学大概有意的少,不会做,无意的可就多了。不知不觉说人家是非长短,批评别人,那就是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善护身业,不失律仪」,这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善护意业」,不瞋、不贪、不痴,十善业道。所以你要修西方净土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修起。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十善业要用弟子规来扶持、来帮助,希望我们务必在一年的时间落实十善业,落实十善业就是落实弟子规,我们对於修净土就有了基础;换句话说,基本的条件我们就具足。如果我们没有十善业、没有弟子规的基础,求生净土可不是容易事情。
这个地方一开端,黄老居士说得很好。我们把他这个解释念一段,重要的地方我们提一提,不重要的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他说「今品」,就是这一品,「则论往生者因行之类次。盖以凡夫闻名后,信愿有深浅、发心有大小、持诵有多少、修习有勤惰种种之不同」。这段很重要,关系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往生。所以我们要常常想一想,我自己的信愿能不能达到往生的标准?很多念佛同修信心若有若无,有时候好像信心很强,遇到一点挫折,对自己信心完全丧失掉,这个不能往生,禁不起考验。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信心坚定,《金刚经》上讲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信心清净,则得感应;不要求感应,感应自然现前,信心清净,信心坚定。
学习,决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要善用其心,这比什么都重要。为什么?在现前这个时代,你要求个好老师不容易,要求好的同参道友也不容易,要求一个理想修行的环境也不容易,这都是属於可遇不可求。真正遇到,那你要有慧眼,你要能看清楚,依止。连诸佛菩萨、中外圣贤在这个时代都有很多人毁谤,你听了之后动不动心?我们亲近一个老师,善知识,我相信你也很可能听到有不少人毁谤你的老师。我的三个老师,我自己是过来人,有经验。我亲近方老师,毁谤方老师的人不少,常常在我旁边说话,是哪些人?同乡,家乡人。我听了之后,会不会改变我的信心?给诸位说,不会,要是改变信心,离开老师就走了,那什么都学不到。
我们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古人教导我们的,「士别三日」,读书人,离开三天没见面,「刮目相看」,纵然三天前有过失,他现在改过了,改过他就是善人。佛在《八大人觉经》上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些同乡们讲的是他以前在家乡年轻的时候,有很多不善的事情、不道德的事情。今天人家,我跟他的时候他四十多岁,我没有看到他的过失,他教导我非常认真,我很感激。你们这些批评他的人,你们最近跟他没有见过面,没有接触过,光是听家乡以前人的传说,那是二、三十年前的,我们怎么能相信?怎么能够为它动摇?这个道理要懂。
善人、好人不容易,自古以来毁谤的人、嫉妒的人、障碍的人特别多!初学如果说没有相当的善根福德,听了外面谣言就动了心,他自己就毁掉了,与善知识不相干。我跟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地位很高,高高在上,很多法师告诉我,你怎么去跟他?他是政治和尚。说这些话的人有没有跟章嘉大师亲近?没有,没有接触过。我跟李老师十年,对李老师毁谤的就太多了,造谣生事的人太多了。我们听了一笑了之,也不跟他辩论,也不必跟他计较。亲近善知识,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这都是属於我们的善根厚薄,我们的用心,我们自己能得多少。
亲近好老师的人很多,方老师的学生很多,章嘉大师、李老师的学生都很多,尤其是李老师。孔子有三千弟子,李老师的弟子三十万都不止。我离开台中的时候,差不多将近五十万跟他学佛,跟他念佛,听他指教。他开班教学,传授讲经的方法,我参加他的班,他的班只办了两年,二十多个同学。我是这个班上的旁听生,我最后去的,按照顺序先后来教,还没有教到我,我已经离开了,我到临济寺出家。我知道。出家之后我回过头来再跟他学,这是什么原因?没有出家每天工作八小时,不能全心全力的学习,进步很慢。我出家之后工作不要,没有工作,我每天可以学十个小时至少,多的时候会学到十二个小时、十四个小时。他那个时候在台中教学十年,我两年跟上,我有我一套方法。善学是比什么都重要,你要会学;对老师要尊重,对所学的功课要尊重,对自己学习的态度是更要尊重。
这些年来,我接触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宗教,我跟他们结成好朋友。新加坡有一位部长,他曾经问过我两次:法师,你用什么方法能够把不同的宗教团结在一起?我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学习。我学习佛经,我也学习《圣经》、《新旧约全书》,我也学习《古兰经》。我学习绝对不是说那是外道的经典,我没有这个念头。我把《圣经》、把《古兰经》都看作是《无量寿经》,都看作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我才能学到东西。如果当中有个界限,你什么都学不到,你所学到的就是一点皮毛知识。
我告诉他们,我读《古兰经》,我是最虔诚的穆斯林;我读《新旧约》,我是最虔诚的基督徒,所以我能讲。你们大家听到有两片光碟,我在新加坡讲《玫瑰经》,是天主教的早晚课诵本。我讲《古兰经》,回教徒听得很满意;讲《玫瑰经》,天主教的,连大主教都赞叹。真学!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才能得到真东西。只要你有界限,你有分别,你有执著,圣贤人的东西纵然你能得到一点,是皮毛,不够深度,不能透彻。真正透彻,整个宇宙是一法,心现识变。
佛法讲不二法门,用现代的话说,基督教跟佛教是二,二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能懂这个意思吗?《古兰经》跟《无量寿经》是二,二不是佛法,不二才是佛法。所以你懂佛法,你什么都懂;你不懂佛法,什么都不懂。悟!要记住佛法是不二法。地狱道跟佛道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法不是二法。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此地,不二!二就不是佛法,二就是你没有觉悟。佛是觉悟的意思,不是佛法就是说你还没有觉悟,你还在迷。真正觉悟,整个宇宙是不二法。所以入不二法门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净土宗里面的理一心不乱。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三辈往生」的第一段。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三辈』是略说,也是表法的意思。因为在凡夫之中,这个地方的凡夫包括九法界,乃至於十法界,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内凡、外凡。内外的界限就是六道,六道是内凡,六道之外,他没有明心见性,依旧是凡夫,称之为外凡,三界之外的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明心见性,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个佛不在十法界里面,超越了,一真法界,这些我们在讲席里头讲得很清楚。
佛告诉我们,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所以一是真,十就不是真。一真法界为什么会变成十法界?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大乘教里面说得很多。「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是指十法界,不是一真法界,因为一真法界里头没有心想,十法界里头有心想。心想愈复杂愈多的,愈往下坠落;心想愈单纯愈简单的,他就往上提升。所以十法界里头,佛法界是最接近一真法界,它不是一真法界,很接近。菩萨法界也相当接近,那就比不上佛。佛真是很慈悲,告诉我们这究竟是什么缘故。
凡夫烦恼习气深重!总的来说,佛把它归纳为三个项目,就是三大类的烦恼。见思烦恼,见是见解,思是思想,见解跟思想错了,跟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这叫见思烦恼。譬如在见烦恼里头,这是讲最粗的,头一个错误,把身体当作我。诸位想想看,六道众生哪个人不是把身体当作我?身体不是我,我在哪里?佛说这是头一个错误的见解,你看错了,身不是我。身不是我,身是什么?佛说身是我所有的,叫我所,它不是我。就像我们如果把身当作我,我们穿这个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这大家懂得,衣服是我所有的;说身体是我所有的,这大家就不懂。
我前天在布里斯本,晚上那边越南的同修来看我,大概有五十个人的样子,提了一些问题,我跟他们解答。最后有一位男同修,他告诉我一桩事情,他有一次昏倒,躺在地上,灵魂出窍,我们中国人讲他的灵魂离开他的身体。他说看得很清楚,看到他的身体躺在地下,他很想去把他扶起来,扶不动。然后看到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当时情况看得很清楚,他在高处往下看,都没有障碍。看到护士把他抬到急诊室,护士就叫他,醒醒、醒醒,他就又回来,回到身体他就醒过来了。他问我:这个事情好不好?我就告诉他,这个事情无所谓好与不好,但是证明了一桩事情,什么事情?身体不是我。如果他叫你的时候你不理会他,你不回来,这个我们讲死了,就宣布死亡;你又回来,回来你就又活了。中国自古以来这个记载很多,外国也有,外国叫这种情形濒临死亡的边缘。这在我们佛经里面也证明了一桩事情,身体不是我,身体是我所有的。什么是我?你离开的那个,佛法叫神识,一般人叫灵魂,我们通常讲灵性。灵性不生不灭,那才是我。把身体看作我是错误。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应当要懂得,人生在世第一桩大事,聪明人才知道,提升自己的灵性。那就要讲求道德修养,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提升自己的灵性,这是什么?你带得走的!世间这些名闻利养,假的,身体都是假的,这更是假的,你要在这上用了许多时间,用了许多心血,那叫浪费。佛法当中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能带得走的是善恶业,善业提升你的灵性,恶业使你的灵性堕落,这个道理你要懂,这个事实真相你要晓得。所以他这个境界说出来,我们就告诉大家这桩事实,提升灵性太重要!我们今天求生净土,就是把我们的灵性做最大幅度的提升。
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不但是一真法界,是一真法界里头最殊胜的法界。此地谈到三辈九品,这只是一个提示,就是说往生的人品位不同,是不是只有三辈、只有九品?不止。三辈里面还有三辈,那就变成九品;九品里头每一品还有九品,那就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里面,每一品里头还有八十一,重重无尽,无量无边。换句话说,每个人层次都不一样。就如同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他这个工作做到今年十一年,做了几十万次的实验,从来没有一次两个结晶是相同的,从来没有。他把这个现象告诉我,我跟他讲对的、正确的。同样是一个人,同样在此地做实验(对水做实验),我以善心对这个水,它变现的画面;我再隔一分钟或者隔几秒钟,我再取一个实验,两个结晶相似,并不完全相同,为什么?我前一念的善心跟后一念的善心不一样,现的现相怎么会相同?你就知道这是什么?唯识所变。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没有见性,它怎么会相同?
没有见性是妄心,妄心我们讲八识五十一心所,念念不一样。不要说我跟别人不一样,我自己前念跟后念就不一样。这是总的说,要是分开来说,我们前面讲信心,前念的信心跟后念的信心不一样,前念的愿心跟后念的愿心又不一样,读经前念跟后念也不一样,怎么会相同?所以从这些道理,只要你觉悟,你明了,要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放在心上就是执著、就是分别。明了就好,明了就是觉悟,起了分别执著,那叫妄想,那不是觉悟,那叫打妄想。所以妄想跟觉悟是两桩事情,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往生品位有差别,实在讲,这种差别跟《华严经》上讲到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差别,理、现相完全相同。在《华严经》上,诸位听到我说过,华藏世界有没有四十二个阶级?四十二是包括妙觉,有没有?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为什么?你说有,人家那边的居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已经都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著,哪来的四十二个位次?没有。为什么佛要说有?生在那个地方的人,虽然於一切境界不起心、不动念,无始无明的习气有厚薄不相同。要跟你细说,不止四十二,四百二、四千二、四万二都不止,为什么?没有把习气统统断尽,每个人习气厚薄都不一样。
所以,你要问我西方世界三辈九品有没有?我就告诉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但是你要晓得,极乐世界的情况跟十方诸佛刹土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它四土在一起,十方世界四土不在一起。像我们现在居住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四土?有,我们现在知道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是凡圣同居土,世尊有没有实报庄严土?有没有方便有余土?有,用现在科学家讲的话,不同维次的空间,我们见不到。高维次的能够见到低维次的,低维次的见不到高维次的。
可是西方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得弥陀四十八愿威神的加持,时间跟空间突破了,所以它没有空间维次。这一来它的四土三辈九品统统在一起,得佛力的加持。烦恼习气虽然没有断,他不起现行,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几乎就像法身菩萨一样,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连起心动念都没有。所以从见思烦恼的习气说它是凡圣同居土,其实见思烦恼断了,他有见思习气;从尘沙的习气说它是方便有余土,从无明的习气说它是实报庄严土,统统是习气,绝对没有现行。这个道理,我们在佛经上用了五、六十年的功夫,我们才真正悟入这个境界,真正明了事实真相,信心清净,信心坚定。
后面这句话我们念一念,「其往生后品位虽悬殊」,你看往生后,「若论其能往生之主因,莫不由於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盖此正本经之纲宗,往生极乐之关键」,这几句话重要。所以一定要记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是什么?这不能不知道,《观经》上跟我们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菩提心;《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给我们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经》跟《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直心就是至诚心,深心是一样的,《经》、《论》完全相同,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悲心。这个我们再解释解释,不解释还是不好懂。
为什么说三个心?心只有一个,哪有那么多?心是一个,有体、有用,那就有两个讲法。至诚心、直心是菩提心之体,另外两种是它的作用。作用有对自己的叫自受用,有对别人的叫他受用。对自己叫深心,《经》、《论》都讲深心;对一切众生,对宇宙万物,大悲心、回向发愿心,他受用。所以诸位要晓得菩提心是一心不是三心,说三心,这个一心有自受用、有他受用。佛家讲的比儒清楚,儒家只讲两种,「诚意,正心」。诚意是菩提心之体,正心是菩提心之用,他把自受用、他受用合起来,正心;佛把作用分作自受用、他受用。所以佛家讲三心,儒家讲二心,二、三里面内容是相同。
现在问题就是深心是什么?不好懂,古人的解释也不好懂,所以我们为方便起见,我就用《无量寿经》的经题跟大家解释什么叫深心。深心就是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深心。所以我现在讲菩提心我讲五个,这就更清楚,容易懂,我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讲十个字,大家好懂。真诚是真心的体,后面这八个字是作用,作用里面有三个是自受用,一个他受用。清净心是自受用,平等心是自受用,正觉心是自受用,慈悲心是他受用,对人对事对物大慈大悲。
这几年我们在多元文化做了不少的工作,多元文化这个工作的核心是「爱」,就是佛法讲的慈悲。你为什么没有慈悲心?你为什么不能够同情人?为什么不能够谅解人?为什么不能爱人?原因在哪里?你不知道自爱,人不知道自爱他怎么会爱人?什么叫自爱?你要知道你自己的心本来是真,本来是诚。真就是没有虚假,真则不假,诚则不虚。你要能够保护你的真诚,发扬光大你的真诚,这叫自爱。我为什么对人虚伪?我为什么要欺骗一切众生?这叫不自爱。人不自爱怎么能爱万物?怎么能爱众生?没有这个道理。
自爱所表现的是怎么样爱自己。你能够修清净心是爱自己,你能够修平等心是爱自己,你能够修正觉心是爱自己。今年四月中国国家宗教局要办一个「佛教世界论坛」,也邀请了我。这个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好,这个题目真的是把中心抓到了。下面有一个副题,「心净则国土净(这是佛经上的一句话),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说得太好!这三句话就是深心。怎么样才清净?修清净心,真正是自爱;怎样才心平?平等心;怎样叫心安?心觉悟就安,迷就不安。
你看看禅宗二祖的故事,中国禅宗慧可见达摩,冬天下雪,站在门外,雪都到膝盖,达摩还是不理他。他把手臂砍断,拿著手臂供养达摩,达摩看到这个样子,这表示他的诚意,问他:你为什么?到底为什么你要这样做法?我心不安,求大师给我安心。达摩一伸手: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一句提醒他,他听了这句话,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他回答达摩祖师,我找不到我心在哪里。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他整个人一下就觉悟,觉悟心就安,迷就不安,觉就安。
你看看它这个副题就是《无量寿经》上的「清净平等觉」。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觉就安,心安则众生安,这叫什么?自爱。你要能够常常保持你的心清净、心觉悟、心平等,这个人叫自爱。自爱而后才能爱他,爱他就是慈悲,大慈大悲。慈悲是平等的爱,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的爱叫做慈悲;有等级,有差别的,就不叫慈悲。你里头有分别、有执著,那是六道轮回里面众生的爱,情爱,有情,情就是分别执著,那个不相应,这是讲菩提心。
菩提心,要用现在的话简简单单给诸位说,就是自爱、爱他,这就是菩提心。你不懂得自爱,你就不可能爱他,真正爱他的人一定是自爱,真正自爱的人一定爱他。这个他,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物,不仅是有情众生,包括无情。爱人,爱一切动物,爱一切生物,爱山河大地,这讲到矿物!范围之大,没有法子去度量,遍法界虚空界。「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是发菩提心。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是阿弥陀佛的心,是我们自己本性、真心,你要把这个发出来,有这个心,想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太容易了。
一向专念,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叫一向;专念,不能夹杂,夹杂怎么样?你分心。决定往生。这句是全经的总纲领,总纲领是总的修行指导原则,也就是整个净土宗修学指导的原则,你不能不懂。开头修学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什么时候你才能涉猎其他的经教法门?觉悟了,为什么觉悟就可以?因为觉悟他不分别、他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一切法是一法,一法是一切法,这样才行。你还有分别执著,不行,你要是一接触你就乱了,你就迷了。
譬如世间所有一切宗教是一不是二,那你接触没有问题;所有一切经典是一不是二,这就没有问题了,看再多都是看《无量寿经》,看《无量寿经》就是看一切经;甚至於看《无量寿经》也看到世间所有宗教经典,看所有宗教经典也都是看《无量寿经》,这才行,没有到这个境界不可以,你还得真的是一门深入。所以我遇到不少人问我,儒跟佛不一样,世间跟出世间不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学习?学习之初,一定要守规矩,要听老师的指导。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之后就活了,活活泼泼,万法归一,就活了;你还不能归一的时候,不行,你得按照规矩去做。
所以发心很重要,这个心能不能发得起来?不容易,心如果一发出来你就不是凡夫。你看《华严经》里面,初住菩萨叫发心住,菩提心一发你就超越十法界。这就说明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那个佛为什么不是真佛?菩提心虽发,还不足,不够标准。怎么不够标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虽然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会起心动念,这就是不够标准。什么叫够标准?你就明白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他只要到这个标准,马上就超越十法界,就契入发心住,初住菩萨,法身大士。往上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不起心、不动念,所以是平等法界。起心动念不平等,不起心、不动念才真平等。所以不分别、不执著,不错了,已经算平等,但是起心动念是习气,习气没断,必须把分别执著的习气也断掉。话说起来容易,契入境界真不容易。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能生净土,实在是无比的幸运,带业往生。
下面黄老居士告诉我们,「三辈往生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类别。愿行功德,这是我们求往生的轨范。」这四个字要记住,愿行功德,要有坚定的愿望,我们活著这一生什么都不求,天上人间的福报,不可以有这个念头。身心世界一切都能放得下,有一桩事情放不下你就去不了,你对这个世间有留恋。天上人间、再好的环境都能够舍,一丝毫留恋都没有,你才能去得了。不能有贪恋,不能有瞋恚,不能有迷惑颠倒,这三个东西合起来就是贪瞋痴,这个东西不能有。
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包括自己的生活,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善恶要有能力辨别清楚,能够提升自己灵性的是善,让自己灵性堕落的是恶;帮助别人提升是善,帮助别人堕落是恶。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榜样给人看,这是善,自己给别人做不善的榜样是恶。这里头差别,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怎么学?不读书不行,一定要读圣贤书。
说到这个地方,有许多同学来找我,有人希望跟我一起修净土,也有人很希望跟我一起学《华严》。真正有心向学,那就请你们要记住,跟在身边未必有成就。像孟夫子学孔子,不在身边,他学成了,比在身边七十二贤超过。所以「善用其心」这句话重要,用什么心?用菩提心,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用这个心;用菩萨行,菩萨行是什么?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只要你真正能够依这二十个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二十个字都相应,我们真的是同参道友,不一定在一起,不一定住在一起,不一定生活在一起,你们个个都会成就,有真实的成就。如果这二十个字做不到,天天跟在我身边,不能成就。这要懂,要清楚、要明了,我们的方向、目标不能走错。
机缘非常难得,这是经论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最可贵就是闻佛法,闻了你能够理解,解了你能够实行,你能够落实,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经典里面的教诲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你是真的在学佛,诸佛都赞叹你,龙天善神都保佑你,这会使我们感到很大的欣慰。所以信愿行,这是往生西方净土三个条件。此地讲的愿行功德,当然包括信,要没有信,你哪来的愿?你哪里会有行?我们要信弥陀之信,我们要愿弥陀之愿,把经上讲的四十八愿变成我自己的愿望,行弥陀之行。信愿行有了功夫,功夫得力就叫做功德。
黄老后面几句话是勉励我们,这是往生净土的轨范,轨是轨道,范是模范。「若真志求往生」,你是真的有志求往生,「则当依之」,你不依这个你求往生,那是随便说说,不是真的。「犹如明鉴,时时对照,思欲类及」,这几句话很重要。鉴是镜子,经典就像镜子一样,天天读就是天天照,每读一遍要好好想一想,经上所讲的我做到没有?经上所讲那些过失我有没有犯?拿著经典天天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照经教的标准改过自新,这叫真学佛。你去研究里头的经文,这一句怎么讲法,古来哪个大德怎么讲法,那个大德又怎么讲法,比较哪一种好,那叫做搞佛学,那不是学佛,与自己提升境界毫不相关,错了。学佛才能成佛,搞佛学,依旧是凡夫,成不了佛,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下面提醒我们,这个法门在佛法里面称为易行道,我们千万不要误会这个道很容易,那你就错了,这个易行道是对八万四千法门来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来比,这个法门是易行道,其他的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个法门我们称它作难行道。为什么?它要断烦恼,断烦恼对我们来讲那是真难,你烦恼习气断不了你就不能往生。我们这个法门,烦恼习气断不了也能往生,所以比较起来这个就容易多了,所以称之为易行道。你至少要具足,「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要具足十善业道。具足十善业道肯定具足弟子规,十善业道包括了弟子规,十善业道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弟子规。所以它是一不是二,这一点我们要很清楚、很明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三辈往生第二十四》,第二十四品。《无量寿经》从开讲以来时间很长了,断断续续的也讲得很详细,我们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次我们将这部经在图文巴学院继续接著讲,所以这次我们从「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讲起。
这品经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净宗的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最重要的,古大德常讲第六品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所以净宗确确实实是以四十八愿为中心。除这段之外,再其次重要的就是二十四跟二十五,二十四是「三辈往生」,二十五是「往生正因」。换句话说,我们要怎样在这一生当中真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方法就在这两段经文,所以这两段经文古大德注解的特别多、特别详细。难得黄念祖老居士搜集古大德的注解,会集在《大经解》之中,对我们后学来说是便利不少。我们现在就看这段经文。经文第一段,科判里面,科判是在第四十九页,「总标三辈」,我们看这段经文: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黄老居士在注解里面一开端就说,前面一品是「十方佛赞」,在《阿弥陀经》里面是六方佛。诸位要知道,罗什大师翻译的《弥陀经》是意译,不是直译,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但是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就是直译。所以玄奘法师的译本里面是十方佛,罗什大师是六方,省略了四维;四维,四方,上下。这是古大德译经体例的不同。虽然十方跟六方好像在形式上有差别,而实际上没有,实际上十方就是六方,六方就是十方,并没有差别。目的,这是十方佛劝导!
佛是已经证得圆满的果位,他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一切众生跟他一样证得究竟圆满,这是佛心,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上说得很清楚!为什么现在变成众生?变成这么苦、这么可怜?原因世尊在《华严》上讲得清楚,原因确确实实是自己迷失了自性,不能怪别人。佛在「出现品」上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如来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佛说一切众生个个都有,跟佛相比毫不逊色。为什么你今天智慧没有了?迷失了自性,智慧变成了烦恼。所以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这个话意思很深,觉悟了,无量无边的烦恼就变成智慧,所以烦恼跟智慧是一体之二面,你能够转过来,转凡成圣,转迷为悟。
佛法讲究开悟,东方圣人的教诲没有不著重悟性,连儒家也不例外。我们小时候念书,常常听到老师在讨论,老师在谈话,我们在外面听到,某个学生有悟性,某个学生差一点,小时候听到的。由此可知,学校的老师观察学生也重视悟性,开悟重要!要怎么样才能开悟?那你就决定不能不懂得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东方教学非常重视静定。儒家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就是智慧渐渐现前。「静而后能安」,我们讲心安,不开悟心怎么安?「虑而后能得」,那个得就是证果、得道,这个道理要懂,所以知止就是戒律。你看佛家戒律里面有止持、有作持,先修止持,止持就像十善业、五戒、十戒,都是属於止持。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就是止持。知止而后有定,你的心才能够定得下来,定这才有慧。
所以「禅」这个字在中文翻译翻作静虑,静就是定,虑,那个定不是死定,定是活的,为什么?定里头有观、有照,佛门讲观照,儒家讲虑。那个虑就是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正知正见。所以你看看儒,「大学」里面讲的还是有戒定慧三学在里头。由此可知,你不持戒你就不能得定,你不得定你智慧就不能现前,你学得再多,学得再好,也不过是记问之学;你记得多,读得多,不开智慧。而儒家说得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你做不到,为什么?毛病习气改不掉。所以持戒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讲到持戒,那真正是难事一桩,难在哪里?不善的习气已经养成,而且这个习气很深,不容易改掉。这个习气障碍了定,自然障碍了慧,定慧都受到障碍。我们要想成就自己,尤其是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你要是不如教修行你怎么能做到?所以今天我们不能欺骗自己,不能隐瞒别人,要说真话,无论在家出家十善业道做到没有?没有做到。十善业道做不到,三皈五戒是假的。三皈是觉而不迷,我们怎么样?迷而不觉;正而不邪,我们是邪而不正;净而不染,我们是染而不净。这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承认,知过就能改。如果还不承认,你这一辈子永远没有改过的指望;换句话说,还得继续搞轮回,这就太苦了,所以要觉悟。要觉悟,那就一定要持戒。
为什么十善那么难?十善还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这几年提倡的《弟子规》。所以弟子规是十善的基础,有弟子规的基础,学十善就不难。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要觉悟,无论是初学、是老修。老修功夫不得力,我们来补学弟子规,一定要求自己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落实,不要去求别人。别人做到做不到与我不相干,我要做到,这就对了。
有许多同学问我,想亲近一个善知识,好好的修学。这桩事情是缘分,可遇不可求。学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缘分,好老师得到一个好学生也是缘分,实在讲自古以来不可多得。可是我们自己修学要想有成就,关键不在此地,关键在自己懂得怎么个学法。特别是我们最近讲的《华严.净行品》,文殊菩萨的开示第一句话,「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这句话重要!在善用其心,你就能成就。
我们看看儒,这是一个好的例子。孔子当年在世,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三千个学生里面有七十二个杰出的人物,七十二贤。可是真正传孔子之法的不是他们,连七十二贤都没有能够传孔子的法,孔子的法被谁传过去?孟子。孟子跟孔子隔了一代,孟子生的时候孔老夫子已经过世,孟子怎么样?善用其心,他学孔子。孔子虽然不在,孔子留下来的书籍在。那个时候的书籍不像我们现在的书本,那个时候用竹简。孟子读到了,非常认真学习,有不明了的地方向孔子的学生,孔子学生那个时候有不少还在世,向他们请教,所以传孔子之法的是孟子,而不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在中国被大众尊称为至圣,孟子则称为亚圣,夫子当时的七十二贤都在他下面,这就说明什么?善学!你会学,你就学会了,不一定要老师在面前。老师所说的你能记住,老师所说的你能够理解,你理解的有一定的深度,然后你把老师所说的都能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你就成功了。今天我们要学佛,说实在的话,一部《无量寿经》就代表全部的佛法,这个事实要懂。
隋唐时代,中外高僧,那个时候从日本、从韩国到中国来留学的高僧很多,有一段时期他们共同来研究讨论,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说得很多,哪一部经最重要,足足可以代表四十九年佛所说的一切经?研究的结果,几乎大家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我初学的时候,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介绍给我,告诉我这是佛经的概论,佛经哲学,佛经哲学概论,讲得非常之好,在全世界所有哲学书里面找不到有这么好的一个本子。这个本子里面有圆满的理论,有精细的方法,有理论、有方法,后面还带表演,五十三参是表演!这种编辑的方法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部。他是这样介绍给我的。所以我最初接受佛法,观念当中是佛经哲学,以后我跟章嘉大师、跟李老师,才从佛学转变成学佛。
方老师走的那个路子是佛学,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以前我们不知道。跟李老师,李老师才把这个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佛学是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并不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不要求,所以於自己实际上的思想言行影响不大。可是学佛那就不一样,学佛是什么?我们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学得跟他一模一样。释迦牟尼佛今天把阿弥陀佛介绍给我们,他不要我们学他,他要我们学阿弥陀佛。就在这部经上,他把阿弥陀佛赞叹到极处,这个用意非常之深。他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释迦佛的赞叹就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赞叹,佛佛道同!这八个字无比的殊胜,不可思议,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记住。也就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劝我们学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在哪里?就在这部《无量寿经》里面。你要是真正照《无量寿经》学习,你的目标就是将来要成就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去迈进,决定依教奉行。前面佛教导我们从哪里下手?从善护三业下手。善护三业,他把口业摆在第一,身业摆在第二,这跟一般经论上所讲的不一样。一般经论都是把身业摆在第一,口业第二,意业第三,身口意三业;这部经上不是的,这部经讲口身意,用意很深。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口业,中国古德教学也非常重视,所谓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孔子教学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你就晓得他多么重视,这跟《无量寿经》上的用意相同。圣人的教学,对於言语看得很重。「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弟子规》里头讲的,说人过就是恶,「道人善,即是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能不检点。看到别人有过失不能说,应该怎么样?看到之后回光返照,要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我要有这个过失,我赶快要改;我没有这个过失,我要勉励自己不要犯这个过失,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什么?自己是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我们向他学习;恶人,我们改过自新。人见不到自己的过失,很容易看到别人过失,别人是我们一面镜子。看到别人过失立刻想到我有没有,造作过失的这个人他就是我的善知识,我的善友,为什么?我看到的时候能够反省,我能得利益。如果我要把他的过失记在心上,还常常到外面去宣扬,那就大错特错,那就变成我自己重大的过失。把这条放在第一。
口业,不妄语。菩提心里头的真诚,真诚从哪里开始?从不妄语开始。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挑拨是非里头有意无意。我们学佛的同学大概有意的少,不会做,无意的可就多了。不知不觉说人家是非长短,批评别人,那就是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善护身业,不失律仪」,这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善护意业」,不瞋、不贪、不痴,十善业道。所以你要修西方净土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修起。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十善业要用弟子规来扶持、来帮助,希望我们务必在一年的时间落实十善业,落实十善业就是落实弟子规,我们对於修净土就有了基础;换句话说,基本的条件我们就具足。如果我们没有十善业、没有弟子规的基础,求生净土可不是容易事情。
这个地方一开端,黄老居士说得很好。我们把他这个解释念一段,重要的地方我们提一提,不重要的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他说「今品」,就是这一品,「则论往生者因行之类次。盖以凡夫闻名后,信愿有深浅、发心有大小、持诵有多少、修习有勤惰种种之不同」。这段很重要,关系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往生。所以我们要常常想一想,我自己的信愿能不能达到往生的标准?很多念佛同修信心若有若无,有时候好像信心很强,遇到一点挫折,对自己信心完全丧失掉,这个不能往生,禁不起考验。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信心坚定,《金刚经》上讲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信心清净,则得感应;不要求感应,感应自然现前,信心清净,信心坚定。
学习,决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要善用其心,这比什么都重要。为什么?在现前这个时代,你要求个好老师不容易,要求好的同参道友也不容易,要求一个理想修行的环境也不容易,这都是属於可遇不可求。真正遇到,那你要有慧眼,你要能看清楚,依止。连诸佛菩萨、中外圣贤在这个时代都有很多人毁谤,你听了之后动不动心?我们亲近一个老师,善知识,我相信你也很可能听到有不少人毁谤你的老师。我的三个老师,我自己是过来人,有经验。我亲近方老师,毁谤方老师的人不少,常常在我旁边说话,是哪些人?同乡,家乡人。我听了之后,会不会改变我的信心?给诸位说,不会,要是改变信心,离开老师就走了,那什么都学不到。
我们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古人教导我们的,「士别三日」,读书人,离开三天没见面,「刮目相看」,纵然三天前有过失,他现在改过了,改过他就是善人。佛在《八大人觉经》上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这些同乡们讲的是他以前在家乡年轻的时候,有很多不善的事情、不道德的事情。今天人家,我跟他的时候他四十多岁,我没有看到他的过失,他教导我非常认真,我很感激。你们这些批评他的人,你们最近跟他没有见过面,没有接触过,光是听家乡以前人的传说,那是二、三十年前的,我们怎么能相信?怎么能够为它动摇?这个道理要懂。
善人、好人不容易,自古以来毁谤的人、嫉妒的人、障碍的人特别多!初学如果说没有相当的善根福德,听了外面谣言就动了心,他自己就毁掉了,与善知识不相干。我跟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地位很高,高高在上,很多法师告诉我,你怎么去跟他?他是政治和尚。说这些话的人有没有跟章嘉大师亲近?没有,没有接触过。我跟李老师十年,对李老师毁谤的就太多了,造谣生事的人太多了。我们听了一笑了之,也不跟他辩论,也不必跟他计较。亲近善知识,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这都是属於我们的善根厚薄,我们的用心,我们自己能得多少。
亲近好老师的人很多,方老师的学生很多,章嘉大师、李老师的学生都很多,尤其是李老师。孔子有三千弟子,李老师的弟子三十万都不止。我离开台中的时候,差不多将近五十万跟他学佛,跟他念佛,听他指教。他开班教学,传授讲经的方法,我参加他的班,他的班只办了两年,二十多个同学。我是这个班上的旁听生,我最后去的,按照顺序先后来教,还没有教到我,我已经离开了,我到临济寺出家。我知道。出家之后我回过头来再跟他学,这是什么原因?没有出家每天工作八小时,不能全心全力的学习,进步很慢。我出家之后工作不要,没有工作,我每天可以学十个小时至少,多的时候会学到十二个小时、十四个小时。他那个时候在台中教学十年,我两年跟上,我有我一套方法。善学是比什么都重要,你要会学;对老师要尊重,对所学的功课要尊重,对自己学习的态度是更要尊重。
这些年来,我接触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宗教,我跟他们结成好朋友。新加坡有一位部长,他曾经问过我两次:法师,你用什么方法能够把不同的宗教团结在一起?我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学习。我学习佛经,我也学习《圣经》、《新旧约全书》,我也学习《古兰经》。我学习绝对不是说那是外道的经典,我没有这个念头。我把《圣经》、把《古兰经》都看作是《无量寿经》,都看作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我才能学到东西。如果当中有个界限,你什么都学不到,你所学到的就是一点皮毛知识。
我告诉他们,我读《古兰经》,我是最虔诚的穆斯林;我读《新旧约》,我是最虔诚的基督徒,所以我能讲。你们大家听到有两片光碟,我在新加坡讲《玫瑰经》,是天主教的早晚课诵本。我讲《古兰经》,回教徒听得很满意;讲《玫瑰经》,天主教的,连大主教都赞叹。真学!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才能得到真东西。只要你有界限,你有分别,你有执著,圣贤人的东西纵然你能得到一点,是皮毛,不够深度,不能透彻。真正透彻,整个宇宙是一法,心现识变。
佛法讲不二法门,用现代的话说,基督教跟佛教是二,二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能懂这个意思吗?《古兰经》跟《无量寿经》是二,二不是佛法,不二才是佛法。所以你懂佛法,你什么都懂;你不懂佛法,什么都不懂。悟!要记住佛法是不二法。地狱道跟佛道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一法不是二法。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此地,不二!二就不是佛法,二就是你没有觉悟。佛是觉悟的意思,不是佛法就是说你还没有觉悟,你还在迷。真正觉悟,整个宇宙是不二法。所以入不二法门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净土宗里面的理一心不乱。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三辈往生」的第一段。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三辈』是略说,也是表法的意思。因为在凡夫之中,这个地方的凡夫包括九法界,乃至於十法界,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内凡、外凡。内外的界限就是六道,六道是内凡,六道之外,他没有明心见性,依旧是凡夫,称之为外凡,三界之外的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没有明心见性,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个佛不在十法界里面,超越了,一真法界,这些我们在讲席里头讲得很清楚。
佛告诉我们,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所以一是真,十就不是真。一真法界为什么会变成十法界?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大乘教里面说得很多。「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是指十法界,不是一真法界,因为一真法界里头没有心想,十法界里头有心想。心想愈复杂愈多的,愈往下坠落;心想愈单纯愈简单的,他就往上提升。所以十法界里头,佛法界是最接近一真法界,它不是一真法界,很接近。菩萨法界也相当接近,那就比不上佛。佛真是很慈悲,告诉我们这究竟是什么缘故。
凡夫烦恼习气深重!总的来说,佛把它归纳为三个项目,就是三大类的烦恼。见思烦恼,见是见解,思是思想,见解跟思想错了,跟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这叫见思烦恼。譬如在见烦恼里头,这是讲最粗的,头一个错误,把身体当作我。诸位想想看,六道众生哪个人不是把身体当作我?身体不是我,我在哪里?佛说这是头一个错误的见解,你看错了,身不是我。身不是我,身是什么?佛说身是我所有的,叫我所,它不是我。就像我们如果把身当作我,我们穿这个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这大家懂得,衣服是我所有的;说身体是我所有的,这大家就不懂。
我前天在布里斯本,晚上那边越南的同修来看我,大概有五十个人的样子,提了一些问题,我跟他们解答。最后有一位男同修,他告诉我一桩事情,他有一次昏倒,躺在地上,灵魂出窍,我们中国人讲他的灵魂离开他的身体。他说看得很清楚,看到他的身体躺在地下,他很想去把他扶起来,扶不动。然后看到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当时情况看得很清楚,他在高处往下看,都没有障碍。看到护士把他抬到急诊室,护士就叫他,醒醒、醒醒,他就又回来,回到身体他就醒过来了。他问我:这个事情好不好?我就告诉他,这个事情无所谓好与不好,但是证明了一桩事情,什么事情?身体不是我。如果他叫你的时候你不理会他,你不回来,这个我们讲死了,就宣布死亡;你又回来,回来你就又活了。中国自古以来这个记载很多,外国也有,外国叫这种情形濒临死亡的边缘。这在我们佛经里面也证明了一桩事情,身体不是我,身体是我所有的。什么是我?你离开的那个,佛法叫神识,一般人叫灵魂,我们通常讲灵性。灵性不生不灭,那才是我。把身体看作我是错误。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应当要懂得,人生在世第一桩大事,聪明人才知道,提升自己的灵性。那就要讲求道德修养,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提升自己的灵性,这是什么?你带得走的!世间这些名闻利养,假的,身体都是假的,这更是假的,你要在这上用了许多时间,用了许多心血,那叫浪费。佛法当中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能带得走的是善恶业,善业提升你的灵性,恶业使你的灵性堕落,这个道理你要懂,这个事实真相你要晓得。所以他这个境界说出来,我们就告诉大家这桩事实,提升灵性太重要!我们今天求生净土,就是把我们的灵性做最大幅度的提升。
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不但是一真法界,是一真法界里头最殊胜的法界。此地谈到三辈九品,这只是一个提示,就是说往生的人品位不同,是不是只有三辈、只有九品?不止。三辈里面还有三辈,那就变成九品;九品里头每一品还有九品,那就九九八十一,八十一品里面,每一品里头还有八十一,重重无尽,无量无边。换句话说,每个人层次都不一样。就如同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他这个工作做到今年十一年,做了几十万次的实验,从来没有一次两个结晶是相同的,从来没有。他把这个现象告诉我,我跟他讲对的、正确的。同样是一个人,同样在此地做实验(对水做实验),我以善心对这个水,它变现的画面;我再隔一分钟或者隔几秒钟,我再取一个实验,两个结晶相似,并不完全相同,为什么?我前一念的善心跟后一念的善心不一样,现的现相怎么会相同?你就知道这是什么?唯识所变。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没有见性,它怎么会相同?
没有见性是妄心,妄心我们讲八识五十一心所,念念不一样。不要说我跟别人不一样,我自己前念跟后念就不一样。这是总的说,要是分开来说,我们前面讲信心,前念的信心跟后念的信心不一样,前念的愿心跟后念的愿心又不一样,读经前念跟后念也不一样,怎么会相同?所以从这些道理,只要你觉悟,你明了,要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放在心上就是执著、就是分别。明了就好,明了就是觉悟,起了分别执著,那叫妄想,那不是觉悟,那叫打妄想。所以妄想跟觉悟是两桩事情,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往生品位有差别,实在讲,这种差别跟《华严经》上讲到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差别,理、现相完全相同。在《华严经》上,诸位听到我说过,华藏世界有没有四十二个阶级?四十二是包括妙觉,有没有?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为什么?你说有,人家那边的居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已经都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分别执著,哪来的四十二个位次?没有。为什么佛要说有?生在那个地方的人,虽然於一切境界不起心、不动念,无始无明的习气有厚薄不相同。要跟你细说,不止四十二,四百二、四千二、四万二都不止,为什么?没有把习气统统断尽,每个人习气厚薄都不一样。
所以,你要问我西方世界三辈九品有没有?我就告诉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但是你要晓得,极乐世界的情况跟十方诸佛刹土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它四土在一起,十方世界四土不在一起。像我们现在居住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四土?有,我们现在知道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是凡圣同居土,世尊有没有实报庄严土?有没有方便有余土?有,用现在科学家讲的话,不同维次的空间,我们见不到。高维次的能够见到低维次的,低维次的见不到高维次的。
可是西方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得弥陀四十八愿威神的加持,时间跟空间突破了,所以它没有空间维次。这一来它的四土三辈九品统统在一起,得佛力的加持。烦恼习气虽然没有断,他不起现行,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几乎就像法身菩萨一样,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连起心动念都没有。所以从见思烦恼的习气说它是凡圣同居土,其实见思烦恼断了,他有见思习气;从尘沙的习气说它是方便有余土,从无明的习气说它是实报庄严土,统统是习气,绝对没有现行。这个道理,我们在佛经上用了五、六十年的功夫,我们才真正悟入这个境界,真正明了事实真相,信心清净,信心坚定。
后面这句话我们念一念,「其往生后品位虽悬殊」,你看往生后,「若论其能往生之主因,莫不由於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盖此正本经之纲宗,往生极乐之关键」,这几句话重要。所以一定要记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是什么?这不能不知道,《观经》上跟我们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菩提心;《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给我们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经》跟《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直心就是至诚心,深心是一样的,《经》、《论》完全相同,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悲心。这个我们再解释解释,不解释还是不好懂。
为什么说三个心?心只有一个,哪有那么多?心是一个,有体、有用,那就有两个讲法。至诚心、直心是菩提心之体,另外两种是它的作用。作用有对自己的叫自受用,有对别人的叫他受用。对自己叫深心,《经》、《论》都讲深心;对一切众生,对宇宙万物,大悲心、回向发愿心,他受用。所以诸位要晓得菩提心是一心不是三心,说三心,这个一心有自受用、有他受用。佛家讲的比儒清楚,儒家只讲两种,「诚意,正心」。诚意是菩提心之体,正心是菩提心之用,他把自受用、他受用合起来,正心;佛把作用分作自受用、他受用。所以佛家讲三心,儒家讲二心,二、三里面内容是相同。
现在问题就是深心是什么?不好懂,古人的解释也不好懂,所以我们为方便起见,我就用《无量寿经》的经题跟大家解释什么叫深心。深心就是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深心。所以我现在讲菩提心我讲五个,这就更清楚,容易懂,我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讲十个字,大家好懂。真诚是真心的体,后面这八个字是作用,作用里面有三个是自受用,一个他受用。清净心是自受用,平等心是自受用,正觉心是自受用,慈悲心是他受用,对人对事对物大慈大悲。
这几年我们在多元文化做了不少的工作,多元文化这个工作的核心是「爱」,就是佛法讲的慈悲。你为什么没有慈悲心?你为什么不能够同情人?为什么不能够谅解人?为什么不能爱人?原因在哪里?你不知道自爱,人不知道自爱他怎么会爱人?什么叫自爱?你要知道你自己的心本来是真,本来是诚。真就是没有虚假,真则不假,诚则不虚。你要能够保护你的真诚,发扬光大你的真诚,这叫自爱。我为什么对人虚伪?我为什么要欺骗一切众生?这叫不自爱。人不自爱怎么能爱万物?怎么能爱众生?没有这个道理。
自爱所表现的是怎么样爱自己。你能够修清净心是爱自己,你能够修平等心是爱自己,你能够修正觉心是爱自己。今年四月中国国家宗教局要办一个「佛教世界论坛」,也邀请了我。这个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好,这个题目真的是把中心抓到了。下面有一个副题,「心净则国土净(这是佛经上的一句话),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说得太好!这三句话就是深心。怎么样才清净?修清净心,真正是自爱;怎样才心平?平等心;怎样叫心安?心觉悟就安,迷就不安。
你看看禅宗二祖的故事,中国禅宗慧可见达摩,冬天下雪,站在门外,雪都到膝盖,达摩还是不理他。他把手臂砍断,拿著手臂供养达摩,达摩看到这个样子,这表示他的诚意,问他:你为什么?到底为什么你要这样做法?我心不安,求大师给我安心。达摩一伸手: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一句提醒他,他听了这句话,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他回答达摩祖师,我找不到我心在哪里。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他整个人一下就觉悟,觉悟心就安,迷就不安,觉就安。
你看看它这个副题就是《无量寿经》上的「清净平等觉」。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觉就安,心安则众生安,这叫什么?自爱。你要能够常常保持你的心清净、心觉悟、心平等,这个人叫自爱。自爱而后才能爱他,爱他就是慈悲,大慈大悲。慈悲是平等的爱,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的爱叫做慈悲;有等级,有差别的,就不叫慈悲。你里头有分别、有执著,那是六道轮回里面众生的爱,情爱,有情,情就是分别执著,那个不相应,这是讲菩提心。
菩提心,要用现在的话简简单单给诸位说,就是自爱、爱他,这就是菩提心。你不懂得自爱,你就不可能爱他,真正爱他的人一定是自爱,真正自爱的人一定爱他。这个他,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物,不仅是有情众生,包括无情。爱人,爱一切动物,爱一切生物,爱山河大地,这讲到矿物!范围之大,没有法子去度量,遍法界虚空界。「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是发菩提心。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是阿弥陀佛的心,是我们自己本性、真心,你要把这个发出来,有这个心,想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太容易了。
一向专念,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叫一向;专念,不能夹杂,夹杂怎么样?你分心。决定往生。这句是全经的总纲领,总纲领是总的修行指导原则,也就是整个净土宗修学指导的原则,你不能不懂。开头修学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什么时候你才能涉猎其他的经教法门?觉悟了,为什么觉悟就可以?因为觉悟他不分别、他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一切法是一法,一法是一切法,这样才行。你还有分别执著,不行,你要是一接触你就乱了,你就迷了。
譬如世间所有一切宗教是一不是二,那你接触没有问题;所有一切经典是一不是二,这就没有问题了,看再多都是看《无量寿经》,看《无量寿经》就是看一切经;甚至於看《无量寿经》也看到世间所有宗教经典,看所有宗教经典也都是看《无量寿经》,这才行,没有到这个境界不可以,你还得真的是一门深入。所以我遇到不少人问我,儒跟佛不一样,世间跟出世间不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学习?学习之初,一定要守规矩,要听老师的指导。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之后就活了,活活泼泼,万法归一,就活了;你还不能归一的时候,不行,你得按照规矩去做。
所以发心很重要,这个心能不能发得起来?不容易,心如果一发出来你就不是凡夫。你看《华严经》里面,初住菩萨叫发心住,菩提心一发你就超越十法界。这就说明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那个佛为什么不是真佛?菩提心虽发,还不足,不够标准。怎么不够标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虽然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会起心动念,这就是不够标准。什么叫够标准?你就明白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他只要到这个标准,马上就超越十法界,就契入发心住,初住菩萨,法身大士。往上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不起心、不动念,所以是平等法界。起心动念不平等,不起心、不动念才真平等。所以不分别、不执著,不错了,已经算平等,但是起心动念是习气,习气没断,必须把分别执著的习气也断掉。话说起来容易,契入境界真不容易。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能生净土,实在是无比的幸运,带业往生。
下面黄老居士告诉我们,「三辈往生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类别。愿行功德,这是我们求往生的轨范。」这四个字要记住,愿行功德,要有坚定的愿望,我们活著这一生什么都不求,天上人间的福报,不可以有这个念头。身心世界一切都能放得下,有一桩事情放不下你就去不了,你对这个世间有留恋。天上人间、再好的环境都能够舍,一丝毫留恋都没有,你才能去得了。不能有贪恋,不能有瞋恚,不能有迷惑颠倒,这三个东西合起来就是贪瞋痴,这个东西不能有。
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包括自己的生活,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善恶要有能力辨别清楚,能够提升自己灵性的是善,让自己灵性堕落的是恶;帮助别人提升是善,帮助别人堕落是恶。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榜样给人看,这是善,自己给别人做不善的榜样是恶。这里头差别,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怎么学?不读书不行,一定要读圣贤书。
说到这个地方,有许多同学来找我,有人希望跟我一起修净土,也有人很希望跟我一起学《华严》。真正有心向学,那就请你们要记住,跟在身边未必有成就。像孟夫子学孔子,不在身边,他学成了,比在身边七十二贤超过。所以「善用其心」这句话重要,用什么心?用菩提心,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用这个心;用菩萨行,菩萨行是什么?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只要你真正能够依这二十个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二十个字都相应,我们真的是同参道友,不一定在一起,不一定住在一起,不一定生活在一起,你们个个都会成就,有真实的成就。如果这二十个字做不到,天天跟在我身边,不能成就。这要懂,要清楚、要明了,我们的方向、目标不能走错。
机缘非常难得,这是经论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最可贵就是闻佛法,闻了你能够理解,解了你能够实行,你能够落实,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经典里面的教诲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你是真的在学佛,诸佛都赞叹你,龙天善神都保佑你,这会使我们感到很大的欣慰。所以信愿行,这是往生西方净土三个条件。此地讲的愿行功德,当然包括信,要没有信,你哪来的愿?你哪里会有行?我们要信弥陀之信,我们要愿弥陀之愿,把经上讲的四十八愿变成我自己的愿望,行弥陀之行。信愿行有了功夫,功夫得力就叫做功德。
黄老后面几句话是勉励我们,这是往生净土的轨范,轨是轨道,范是模范。「若真志求往生」,你是真的有志求往生,「则当依之」,你不依这个你求往生,那是随便说说,不是真的。「犹如明鉴,时时对照,思欲类及」,这几句话很重要。鉴是镜子,经典就像镜子一样,天天读就是天天照,每读一遍要好好想一想,经上所讲的我做到没有?经上所讲那些过失我有没有犯?拿著经典天天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照经教的标准改过自新,这叫真学佛。你去研究里头的经文,这一句怎么讲法,古来哪个大德怎么讲法,那个大德又怎么讲法,比较哪一种好,那叫做搞佛学,那不是学佛,与自己提升境界毫不相关,错了。学佛才能成佛,搞佛学,依旧是凡夫,成不了佛,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下面提醒我们,这个法门在佛法里面称为易行道,我们千万不要误会这个道很容易,那你就错了,这个易行道是对八万四千法门来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来比,这个法门是易行道,其他的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个法门我们称它作难行道。为什么?它要断烦恼,断烦恼对我们来讲那是真难,你烦恼习气断不了你就不能往生。我们这个法门,烦恼习气断不了也能往生,所以比较起来这个就容易多了,所以称之为易行道。你至少要具足,「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要具足十善业道。具足十善业道肯定具足弟子规,十善业道包括了弟子规,十善业道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弟子规。所以它是一不是二,这一点我们要很清楚、很明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