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一三集) 2001/2/1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13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九面第一行,科判是第二段「下化」,这一段已经讲过了,我们看科判丁十: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是这一品经文的总结。经文第一句是总指上面所讲的种种殊胜因缘,这些经教能够帮助有缘的众生生起无上菩提心,这是显示出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种种的心行,我们应当要学习,应当要效法。佛菩萨的心行,也就是说,佛菩萨的存心、佛菩萨的行为,跟我们众生差别在哪里?我们从这些地方去思惟、去观察,然后就知道人家何以作菩萨,我们何以还在作凡夫、还在搞六道轮回。
学佛,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得到一个真正的结果,这个真实的结果在佛法里头的名称叫「成佛」。虽然没有证到究竟的佛果,能够证到分证位的佛果,就算是有了成就。如果分证位也不能证得,能证得相似位也算是不错了。相似位包括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这都算是小果,算是你有了结果。如果我们还出不了六道轮回,那就很惭愧了。为什么?没有结果。诸位要晓得,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观行即佛」算是功夫得力了,但是出不了三界,没有成就;他的成就,依旧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
现在有些人提倡五乘佛法,「观行即」是五乘里面的「人天乘」。超越六道轮回,四圣法界,这是「相似位」。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这叫「分证位」。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六即里头头一条所讲的「理即佛」。一切众生哪个不是佛?从理上讲,个个都是。佛看众生是从理上看,是从性上看,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换句话说,哪一个众生没有成佛的因、没有成佛的种子?个个都有。为什么别人成佛了,我们还在六道搞轮回?这才叫做奇耻大辱,为什么我们会搞成这个样子?
归根结柢的问题,我们的心不像佛的心,我们的行为不像佛的行为。佛的心清净无为,佛的行「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跟「无为」相应,是一不是二,这个理太深了,我们凡夫参不透。但是我们非常幸运,这一次得人身又能遇到佛法,不但遇到佛法,还遇到无比殊胜的大法。可是,这还是要有过去生中累劫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佛在《弥陀经》上讲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才遇到这个殊胜的大法,这个法门肯定教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就,这个法门以外就很难讲了。
诸位要晓得,古德说过,教有正、有邪,法门也有正、也有邪。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楞严经》里面讲得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些邪师,《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都是魔王示现的。魔的神通、道力,我们凡夫没有人能跟他相比,魔附身,他神通广大。过去李老师讲《楞严经》的时候,多次的提醒我们这些后学的学生,佛跟魔不容易辨别,魔有九十九句所讲的跟佛讲的一样,正法,只有一句不一样,我们怎么能够发现?怎么能够观察到?所以,好心学佛的人,说个实在话,还是善根福德因缘差一点,遇到正法又被魔牵跑掉了。我们看了很难过,但是怎么样?无可奈何。不但我们无可奈何,诸佛菩萨看在眼里也无可奈何,这是个人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
虽然遭了魔难,这一生不能成就,路走错了,没有关系,还有来生,还有后世,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所以「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哪一生、哪一世缘成熟了,佛还是来度你。你在没有成熟的时候,即使遭了魔难,佛菩萨还在旁边看著,照顾你,慈悲到极处。这样的心行我们要明白,我们要学习。我们看到别人走错路了,可以劝他。劝他一次他不听,劝他两次还不听,不能再劝了,随他去!为什么?三次以上就变成仇人了,「事不过三」。所以要晓得,我们自己认真好好的修学,我们修学有成就了,说不定十年、二十年之后他觉悟了,他回头了;这一生不能觉悟,刚才说了,还有来生,还有后世。所以,佛教我们六度法里头「忍辱波罗蜜」比什么都重要,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要有毅力,我们这一生的道业才能成就。我们的成就虽然不算很高,但是是非常殊胜的成就,往生净土!
要怎样才能往生?在世间,两种人闻法修行决定得生净土。一种是「上根利智」,一接触佛法他就明了,这种人容易成就,他没有怀疑,他不夹杂、不间断。第二种人「下愚」,他有善根,他有福德,甚至於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财富,甚至於贫穷下贱,但是他一闻到佛法,他就深信不疑,一句弥陀念到底,念个三年五载他能够站著往生,能够坐著往生,成就了。这两种人容易成就。
最难的,当中这一部分,上不上、下不下,妄想分别执著一大堆,这个事就麻烦了,这些人是最难度的。佛不舍弃,生生世世给他种善根,时时刻刻都在帮助他。他不知道佛恩,到什么时候他才知道佛恩?真正彻底明了了。大经里面讲的:「二地菩萨知恩报恩。」「知恩报恩」四个字,二地菩萨修的。所以我们今天讲一般人忘恩负义,应该的,他不是二地菩萨,忘恩负义有什么希奇?所以忘恩负义不要在意,知道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他怎么会知道恩?「知恩报恩」不是简单事情。
佛菩萨的心,完全用真心,真心里头无我。用《金刚经》来讲,我相信诸位同修都比较容易理解,不但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连这个念头都不生;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是真心。这些话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头一句话总说了,「本来无一物」;真心里头本来无一物,妄心里头才有东西,真心里头没有。我们要学佛用真心,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一个真性变化的。
有些同学对於法相唯识学过一些,虽然学得不多,你要是能学过《百法明门》,学过唯识二十颂、三十颂,你就会有这一点概念。虚空法界从哪来的?万事万物从哪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十法界从哪里来的?现代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的空间」,这又从哪来的?我们对佛说的话相信,佛是过来人,佛决定没有妄语,佛给我们的答案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虚空法界芸芸众生都是它现的。为什么有十法界?为什么有不同维次空间?唯识所变。
「识」是什么?识是心错用了。心要是正用,只有一真法界;心错用了。怎么错用?心里头夹杂著无明烦恼,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一真法界就产生变化,就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但是你要知道,无量无边的法界还是一法界。无论是正用,无论是错用,总而言之,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这是真相。这是世出世间的真相,几个人明白?明白的人心安理得,得大自在,佛法里常讲,「解脱」。你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你天天被烦恼所转,被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所转,你是苦不堪言。
诸佛菩萨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周围,帮助我们觉悟。这个恩德,只有你哪一天觉悟了,你才晓得;你不觉悟,你怎么会知道?就如同小孩,从出生,父母那么样的爱护,那么样的照顾,他不知道父母恩德之大,不知道!到什么时候知道?到他成人,长大成人,自己结婚了,自己有了儿女,他照顾,想到:「过去父母是这样照顾我的!」这么回光一返照,他才晓得知恩报恩。
可是世间糊涂人很多,他会照顾儿女,他没有想到自己做小孩的时候父母怎么照顾他,他忘掉了。这叫什么?叫「忘恩负义」。没有人提醒他,他回不过来,所以要教,不教怎么行?所以说,他不是天生的圣人,一定要接受圣贤的教诲。圣贤教诲无他,没有别的,提醒你而已。可是我们无量劫来迷得太深,决不是三回两回能把我们唤醒;甚至於三百回、三千回、三万回都唤不醒。从这些地方,我们对佛菩萨的恩德,愈细心去思惟,愈知道恩德不可思议。一般人:「我想帮你。」唤不回,唤个十几二十次还不肯回头:「算了算了!不理会他。」哪里像佛菩萨这样有耐心,永远追著你,绝不舍弃你。
我们实在讲,懵懵懂懂,完全没有觉察到。几个人能觉察到,这个人开悟了,这个人能契入境界了。他的起心动念、一切行为,决定跟佛菩萨有了几分相应才能契入,不能相应怎么个契入法?各个人的根性都不相同,所以佛才说八万四千法门,说无量法门。即使是同一个净土法门,每一位修净土的同修,根性也不相同。佛经叫做「契经」,「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两句话我想很多同修听到耳熟,你真懂了吗?如果真懂了,你就能入道。真懂的人,对於如来一代时教,历代祖师所传,决定没有疑惑,你真懂了。你还有疑惑,你还有分别,这两句话你没懂!
世尊当年在世,讲解净土法门,为什么要多次宣讲?《大乘无量寿经》传到中国来之后,从后汉到宋朝八百年间翻译了十二次,《大藏经》上有目录,翻译最多的。为什么?佛为什么多次宣讲?修净宗的同修根性不一样,佛要多讲。祖师大德们为什么要翻译这么多本子?中国这个地区与净宗的缘很深,但是每一个地区众生根性也不一样,十二种本子摆在面前,有人喜欢这个,有人喜欢那个。可是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他的业障习气太重,他喜欢这个反对那个,喜欢那个反对这个,错了!这是不懂得佛的意思,开经偈里头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不容易!
《金刚经》上佛说得那么清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要是懂得这个意思,这十二种译本平等没有高下。不但这十二种平等没有高下,后来这些大德们会集的本子也没有高下,都是平等,接引一类的根机。喜欢康僧铠的本子,从这个本子得度,喜欢王龙舒的本子,从龙舒本子得度,没有一个不得度的。为什么?都能够念到清净平等觉。净宗法门的总纲领、总原则:「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我们清楚,「我喜欢这个本子,排斥那个本子」,你的心不清净。能不能生净土?不能生净土,心不清净。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跟人吵架,哪有这种话!是不是?这不可能的!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进去海关很严,把得很严,你这个人喜欢吵架,心不平,不会让你去的。你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德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心不清净。
明白这个道理,什么样的本子都好。日本人传的真宗,他们来给我看,也好!为什么?只要你念阿弥陀佛。但是如果你要是反对其他的,我肯定你不会往生,西方世界没你分。要怎样才能往生?你是这个法门,「你那个也不错!」你心完全是平的,完全是清净的,看到任何人、任何法门都是欢喜的,你肯定往生。为什么?你真的是善人!什么是不善?妄想、分别、执著不善。那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的心行不善,你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
不要说佛的经典、修行人这些注疏,我想很多同修都听过佛门里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以我的眼光当中,不但是佛门所有一切法门经教平等,我看到、听到都欢喜,我心目当中所看,所有宗教的典籍都平等。好像是下个月十五号,天主教请我去讲《玫瑰经》,我欢喜!他们安排了两次,让我去讲两次。《玫瑰经》是天主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就像我们佛门的朝暮课诵。我去讲的时候,欢迎你们也去听听。我看到天主,我看到玛利亚,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没有分别,无量的欢喜。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减少了,我们就真的入门;你就不一样了,真的回过头来了。「我这个法门第一,你那个法门不好」,就好像我这个法门是眼睛,我是眼睛、你是耳朵,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法门坏掉了,完了!这个人也差不多了!眼睛还不错,耳朵不行了。所以要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人人都好,每个宗教都好,每一部经典都好。像我们身体一样,每一个细胞都好,每一个器官都好,健康长寿!大家细细去品味这个道理,看看世尊在《无量寿经》教我们什么。
会集的经本,宋朝王龙舒居士开始,为什么要会集?龙舒居士在世的时候,那是宋朝,交通不方便,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经本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以他的身分地位,他是「国学进士」,他有功名,他也享受富贵,他的身分地位搜集《无量寿经》的本子,一生当中只找到四种,你就想到古时候读经之难。所以他用四种会集成一本,这一本就是本子里头差不多、相同的地方就取一种,不同的地方统统抄进来,让你看到这一本,就等於四种本子你都看到了,便利於学者。这个作法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符合世尊的四依法「依义不依语」,字字句句是世尊的意思。他的本子收入《龙藏》,这就是被历代祖师大德肯定,被国家肯定,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这个本子确实度了不少人,但是很遗憾的,唐朝翻的《大宝积经》里面「无量寿」这一会,也是《无量寿经》的另一个本子,龙舒居士没有看到。这个本子里头有集一些重要的经文,是其他四种本子没有,所以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发心重新会集。魏老居士五种原译本他都读到了,他的会集确实是比龙舒居士的本子好,后后胜於前前。印光法师对於他们这个本子有批评。批评不是说不能会集,不是说会集不好,是批评他们把原本的字改了。老人家看到这个很不高兴,为什么?会集跟翻译不一样。翻译,你自己可以斟酌用什么样的文字。会集是什么?会集是人家现成的,决定不能改变经文的文字,不可以。如果随便改经,这个风气一开,到以后人随便改经,经以后流传下去就面目全非了。祖师是反对这一点,我们要懂得。
他们的改动,他们是真的有学问,而且通宗通教,改得是真好。但是这个风气不能开,开这个风气不好。所以我们要晓得,祖师为什么要反对,什么理由反对,你把它搞清楚,恍然大悟。这才有第三次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这个本子避免前面两种本子的过失,弥补前面两种会集本的缺失,成为《无量寿经》最圆满的版本,我们有幸遇到!说实实在在话,我在没有遇到这个本子,净土三经里面我喜欢的是《弥陀经》跟《观无量寿佛经》,对於《无量寿经》比较陌生。为什么?原译本我读了,有许多地方很难懂,翻译的文很不顺口,读诵的意愿就消失了。看到这个本子,从头到尾看一遍,看得非常舒服,文字通畅,又没有很深奥的东西,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无量的欢喜。这不就是说,各人根性不相同吗?从这个地方,使我们对於念佛求生净土的信心坚定了。
经典的作用没有别的,诸位要晓得,经典作用就是介绍、说明,帮助我们生起信心,生起愿心,依教奉行,它的作用在此地。真正功夫在哪里?在一句佛号。所以上智与下愚他们不要紧,他们只要一句佛号就成功,要这么多东西罗罗嗦嗦干什么?这些罗嗦东西给谁用的?给那一个很耐烦、喜欢罗嗦人用的。真正通达明白就不罗嗦了,就不要了。所以它是介绍的,是说明的,我们真懂得了,就不要了。所以真正觉悟之后,古大德讲,三藏十二部是一堆废纸,一堆垃圾。这话讲得是真的,没错。可是没有觉悟的人他要用,对他很有用处,用这个东西来引导。因此佛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尚应舍」,你还有什么好争论的?你在那里争论,你就是不肯舍,才在争。都肯舍了,还有什么好争的?没有争的。人到无争就入门了,《坛经》里面六祖说得好:「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一个真正修行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平等心看待,清净心看待。平等心是没有高下,清净心是没有污染,所以他无争。世尊在《金刚般若经》里面赞叹须菩提尊者,他得「无诤三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我们在这个经里头学什么?学阿弥陀佛的发愿。全经的重心在哪里?在四十八愿。而四十八愿这一段经文在五种原译本里面差别很大。汉译的两种,二十四章、愿二十四章;魏译康僧铠的本子,四十八愿;宋译本子,三十六愿。古大德根据原译本四十八愿的条目不同,肯定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版本,从这里推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多次宣讲。以后《大宝积经》传到中国来,这是做了证明;大宝积这一会里头,释迦牟尼佛也介绍西方净土,所以确确实实世尊多次宣讲!
今天这个世间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不能轻易动心。随他怎么批评,他这样评好,那样评好,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人家的分别执著,实际上一切都平等,没有一样不好,哪一种法门都度众生。什么叫「魔」?魔就是妄想分别把你的心搞乱;你的心不平,你的心不清净,魔目标就达到了。为什么?你不能往生;本来你念这个经,你会往生。大家受戒都知道,往生的时候魔恐怖,魔就希望你在六道里搞轮回,最好你常常到三恶道去,他最开心了,所以他用这个方法来扰乱;你已经学佛了,学佛你也走不了,你也不能往生,他就用这个方法来挑拨。所以这些事情,诸位如果能细心观察历代,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那些祖师大德的行谊,你会觉悟到,你就会省悟过来。《楞严经》第四卷「清净明诲」这一段经文,我讲《楞严》的时候,我把它比喻,那一段经文是「照妖镜」。我们没有能力辨别妖魔鬼怪,你把这一段经文熟读!
诸位同修要想能有成就,你一定要记住,「一门深入」,你要不从一门深入,你很难有成就。这一部经读过一遍、听过一遍,人家另外地方再讲,「这个我听过了,我不要再听了」,这个人肯定没有成就,不可能有成就。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是中国律宗的创始人,律宗初祖。传记里头记载,他老人家听《四分律藏》,听二十遍。我们晓得,这事谈何容易!《四分律藏》的分量很大,决不是一个人讲。可见得他有心於戒律,哪个地方有人讲《四分律藏》,他就去听,就去学习,一生听二十遍。
早年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他在慈光图书馆办大专讲座。这个讲座里面有六门功课,他老人家担任两门:一门是「佛学概要十四讲」,那是佛教的一个介绍,他自己讲;另外一个课门,《阿弥陀经》。他讲这两门功课,我听了十一遍;每一次开课的时候,我一堂课都不缺,以后离开台中,才没有去再听。听十一遍!哪里是一遍、两遍就成功,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我们不是上根人,不是一闻千悟,不是的,我们是中下根人。所以自己对自己的根性一定要认识清楚,人贵自知之明,「我是什么样的根性?」中下根性只有「困而学之」,除了勤学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所以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间的薰修。
所以我劝初学的同学,在家同学初学佛的,我教他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就念这一本书,每天念一遍,念上一年,你人就变样子了。为什么?灾消了,业障消了,你的福报现前,你的智慧增长。学佛,释迦佛祖是福慧二足尊,你没有智慧、没有福,你学什么佛?所以学佛的条件要福慧二足。当然我们「足」谈不上,总得有一点福慧,才有点本钱,没有本钱怎么能学佛?这个本钱要花一年的时间,学《了凡四训》,你就有福有慧,你才具备学佛的条件。能照我这个方法去做的,都有成就;不照我这个方法去做,那就难了。这个情形,实在就是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注解里面所说的「遇缘不同」;我们每个人这一生的成就,有没有成就,总在遇缘不同。而这里面的关键,是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好学,是不是真正尊重老师,「尊师重道」!这是印祖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是我们亲近老师,亲近善友、同参道友,对我们修学成败关键非常重要。
我们懂得这些道理,真能够依教奉行,不要说这一部《无量寿经》,一品经,甚至於一段经文,《金刚经》上讲的四句偈,我们都能往生,都能证果,何况全部的经文!又何况这个本子是会集五种原译本的经文,读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统统读到!我们学习、受持这个本子决定不是盲目,不是人家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听。这种人是有,我很敬佩,难得,这真有善根。为什么?我做不到。我老师怎么教我,我还要跟他抬扛,我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我都提出来问他,我作学生真的是很不好教的。但是我讲理,老师把我说服了,我决定服从,我不会改变,所以老师也肯教我。决不是说人云亦云,真正看到这个本子好,真正生欢喜心,老师将这个本子交给我,我才接受。经文,初学的时候有难处,但是他做了眉注,他的注解我能看得懂,我依照他的注解来讲这一部经,跟他自己所讲的,大概总是八九不离十,我有这个本事,我不听他的,跟他讲的也差不多,这使老师欢喜教我。
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没有别的,依教奉行,所以能跟经教相应。你学了,你能理解了,你能讲了,你不能做,没有用处,那不是你的。你自己要去做,认真努力去做,做的里面你会有心得,你心里头体会的,你再跟古来的这些大德们他们的注解一一去对比、去比照,人家也是这么说法,好,我们很欢喜会意,「我的讲法、我的解释跟古人不谋而合」,法喜充满。所以一定要如佛发愿,如佛存心。佛的发愿,是帮助一切众生。
帮助一切众生,「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是一门,不是一成不变。就是连执持名号,也很复杂。念佛的腔调不一样,有人喜欢这个腔调,有人喜欢那种腔调,他都有分别,都有执著,怎么办?各随其便。因此,我就主张多建念佛堂。你们喜欢追顶念佛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著念,喜欢这个,建立个念佛堂,「追顶念佛堂」,你去这个念佛堂。那个地方念佛,像忏云法师,一句阿弥陀佛要念很长很长的时间,很多人跟著他念佛都打瞌睡,喜欢慢慢拖著音的,你另外一个念佛堂。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要打架,都生烦恼。都好!都能成就!不能说我这个好、你这个不好,没有这个道理,只要他欢喜就好。都念阿弥陀佛,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绝不冲突!所以古德说得好:「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要彼此互相赞叹。如果彼此互相毁谤,这是灭佛法,这不是兴佛法,我们自己造作的罪业,自己不知道。
破坏佛法的形象、破和合僧,照戒律里面的结罪,阿鼻地狱。不过现在讲阿鼻地狱也没有人害怕,为什么?阿鼻地狱他没有看到。等地狱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来不及了。所以,别人对我们毁谤,我们对别人赞叹;他有善行,我们决定赞叹,他有不善,我们绝口不提。养自己的德,不造罪业,这一点很重要。连世间君子绝交了,都不说对方的过失,儒家所教的,反目绝交也不言人过,你看看古人是什么修养!佛弟子的修养在君子之上,常常把别人的过失挂在口上,这不是好事情。规过劝善,古礼是不许有第三个人在,这个时候可以规过劝善;有第三者在的时候,这不是时候,不能当面说人过失,说人过失是伤人心。现在几个人懂这个道理?所以菩提道上障碍重重,障碍从哪儿来的?自己造作种种不善招来的果报。所以修行,这就知道了,要从心修起,要修心。
修心的标准。我们这些年来,我三十三岁上台讲经,三十三岁出家,我一出家就上讲台讲经,四十多年了,我的讲台没有中断过,天天都在讲,曾经有一段时期讲得最多的,一个星期讲三十四个小时,早晨、下午、晚上都在讲,我总结修心的标准,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里面有三句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正觉」,我在上面加个「真诚」,下面加个「慈悲」,这是我们修心的标准。我们的心,处事待人接物,念念要与这个相应,这是佛心。
心好,行当然就好。行为里面,「看破、放下」,这是我老师教给我的。我头一天跟他见面,他就教我要看破、放下,我在这个后面再续上「自在、随缘、念佛」。我一生学佛的心得,就这二十个字。我一生行的,这二十个字;劝别人的,也是这二十个字。好像你们培训班同学是第一届还是第二届,我把这二十个字细讲了一次,我选了一个题目叫「传心法要」,好像有一个录像带还是录音带。我们能有这种心行,无论入大小乘、显密教、宗门教下,无往而不利。用这种心行弘法利生,障缘少,确实能得诸佛护念,与诸佛如来感应道交,龙天善神护持。你这一生真正可以做到少烦、少恼,心想事成。我们心想事不成,众生没福,因缘没成熟,决定不是自己的障碍。所以,我们有善愿,希求世界和平,希望这个世间永远没有战争,希求社会安定,希求一切众生都能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有这个愿。这个愿为什么不能现前?众生有业障。於是,我们要帮助他消业障,要帮助他醒悟过来,这最重要了,破迷开悟。
所以,《了凡四训》是帮助他开小悟,真正相信因果报应。一个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真正把《了凡四训》念明白了,你就相信。可是命是自己造的,命可以自己改,命运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佛法里头所说的原理原则,「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依报随著正报转」,这是经上讲的原理原则,我们的心善、行善,我们的果报就善。现在的果报不善;不善,我就努力来修善心、善行,断恶修善,我们的果报就会转,而且转得很快。
真正会用功,你能真正懂得,真正明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真懂得、真明了,「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你真能做,两三个月就见效,快得很!你真明白、真懂得,你一定断恶修善,你决定会破迷开悟,烦恼轻、智慧长。问题是一些同学不肯认真做,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就没法子了。「随缘」里头最重要的,是随顺佛陀教诲。佛陀教诲在哪里?经典里面。这就是从前善导大师提示我们的:「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要违犯。」这叫随顺佛陀教诲。
在本经经题「大乘无量寿庄严」,果报!我们哪一个人不希望无量寿?哪一个人不喜欢庄严?「庄严」,用现代世间人的话来讲,就是「真善美慧」,人人都想求的。真善美慧就是佛经上讲的庄严,我们看到很羡慕,这是果报,果必有因。什么样的因才能够得这样殊胜的果报?经题下半段讲的「清净平等觉」。你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正觉,你就得到了,因果都在这个题上。所以夏老会集这个经题,会集得太圆满了,自己没有加一个字进去;上面「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是宋译的经题,下面「清净平等觉经」是汉译的经题,他把这两个原译本的题目合在一起。这个题目多美、多么圆满,非常明显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合这个标准,不要违背佛陀的教诲。违背,烦恼就起现行。心地一定要保持清净。清净是什么?清净是真心。心里头还有杂念、还有妄想,那是妄心,那不是真心。常常保持真心,常常保持正觉,觉而不迷,自自然然就具足圆满功德。我不说「无量」,我说「圆满」。
为什么诸佛菩萨能,我们不能?说穿了,就是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那就没法子了。诸佛菩萨能够舍掉烦恼习气,完全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他成功了,成功的秘诀在此。我们的失败,天天读诵,天天研究,还在这里讲解,讲得天花乱坠,下了台,照样打妄想,还是是非人我,还是贪瞋痴慢,我们的障在此地,所以入不了佛境界。信、解、行、证,入境界就是「证」,我们永远得不到。得不到是我们没有行,哪来的证?搞一生都在信解上,后头行证没有了,那有什么用处?纵然你讲经说法讲了一辈子,著作等身,还是搞六道轮回,西方世界依旧是没分,你说这个可惜不可惜!就是这一念没有转过来。
我常常劝勉同修,头一个关口、头一个瓶颈,就是「自私自利」,不能不放下。自私自利这个念头不放下,在佛门里头一步都前进不得,你还有什么前途?你哪里有菩提道、有菩萨道?没有!可是世间人很怕把自私自利放下,好像放下自私自利这个不得了,这就活不成了。试试看!看看你放下自私自利,你还能不能活著?要试试看,果真放下了,活得更快乐,活得更自在。放下自私自利,你就反璞归真;换句话说,你放下六道轮回的生活,过什么生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没有自私自利,佛菩萨没有忧虑牵挂。希望诸位多想想,细心观察,细心去体会,然后修学才会有成就,佛门里常讲「功不唐捐」。
心里面没有执著,世出世法都不执著。为什么不执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说得很多。「万法因缘生」,包括佛法,佛法也是因缘生;既是因缘所生法,就没有自体,换句话说,就是空的,就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缘生法哪里是真的?《中观论》上说得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有什么好执著?所以执著是错了,放下是正确的,放下就是诸佛菩萨,放不下就是凡夫,就这么个简单道理。放下就自在,放下就法喜充满;放不下苦恼无边,你何苦?放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现前。这个东西不是修来的,自性本具的无上正等正觉,就看你放下多少。你执著放下了,正觉现前;分别也放下了,正等正觉现前;妄想也放下了,无上正等正觉现前。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著是障碍,把无上正等正觉给障碍住了。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本有的,不是从外学来的,外面没有,除掉这个障碍,就现前了。经文到这个地方做了一个总结,『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意思就在这里。前面所说的,我们真的通达明了了,就能够转迷为悟,自性里面本具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就现前了。
凡夫最难的,就是在这个虚妄境界里头迷得太久,不知道这是虚妄,把虚妄当作真实,佛讲的真实,还起怀疑,半信半疑。佛的话又不能不信,可是信了又有疑惑,又不敢真信,我们现在就搞成这个样子,这是我们修行的难关,我们很不容易突破的瓶颈。不能突破还是要突破,为什么?不突破,我们的苦难受不尽,生生世世都在这里受苦受难。突破之后,这个苦难就没有了。为什么?六道没有了;你突破的时候,六道没有了,放下一切执著。
从哪里放下?先从身外之物放下;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我的,教我看破、放下,先放下身外之物比较容易。然后再进一步,连这个身也能放下,也不再执著。身的放下,放下的样子是什么?不重视保养这个身体了,身体更健康。很多人爱惜这个身体,天天补,补了一身病出来。完全不在乎,饮食起居人家给我们吃什么就吃什么,决定没有挑剔,随缘,什么都好,绝不放在心上,这个心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由此可知,健康长寿确实不在乎什么营养,那个东西都是骗人的,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被人骗去了,全是假的,全不是真的。你要怎样去进补?多做好事,这是真正进补;自己生活清净、节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日中一食,每天出去托钵,给什么吃什么,健康长寿,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了。
环境清净,诸位不难体会,就是我们今天讲气氛、磁场。身心清净的人坐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特别舒服;纵然他不说话,我们跟他坐半个钟点、一个钟点,也欢喜得不得了。我这个经验是过去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言语很少,我很欢喜跟他坐在一起,一句话不说,坐两个小时,非常欢喜,法喜充满,那个气氛不一样。所以他老人家在世,我每一个星期一定会找他坐两个小时。以后他老人家往生,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的磁场比不上章嘉大师。这是我亲近的头一个真善知识,真是令人羡慕,令人爱戴。老人非常慈悲,平易近人,很多人不敢见他,认为他是活佛,身分地位太高,许多法师都不敢亲近他,其实那个人真好、真慈悲,一点架子都没有。这是得道之人,真诚清净平等,所以你跟他在一起,你感受他的气氛,感受他的磁场,跟一般人完全不一样。
至於物质生活,世间人总是想得太多,坚固的分别执著很难放下。我们出家人寺庙里头,现在的寺庙没有庙产,从前寺庙有产业。居士们布施寺庙很少布施钱财,布施什么?田地、不动产给寺庙。寺庙这些不动产租给农人去耕种收租,所以寺庙的经济来源它是固定的。这是佛家常讲:「法轮未转食轮先。」生活没有著落,人心就不安,他哪里能办道?首先要生活安定,人才能办道,所以道场它有山、它有田地,它能够收租。寺庙经济有固定收入,所以寺庙里面没有经忏佛事,很少法会,绝不巴结信徒。所以信徒到寺庙里面去,见到出家人,出家人理都不理他的,看都不看一眼,出家人心是定的。谁去招待?知客师招待,不是知客师,没有人理会的。道场有道风。
现在社会变迁,寺庙已经没有产业,要靠什么?靠信徒。出家人天天在动脑筋,想办法做法会、做什么,所以「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搞经济、搞收入。道心没有了,这个可惜!在这种环境之下,我们要安分守己、老老实实修行,不搞这些,能不能活得下去?照样活下去。这个时候你对佛要有坚定的信心,要信佛!世尊在世的时候说过。世尊住世寿命是一百岁,他八十岁就走了,佛说他末后二十年的福报供给全世界这些出家人,一直到他的法运尽,一万年,还绰绰有余。佛有这么大的福报,我们还操什么心?安心办道自然有供养,这是佛的福报。第二个,韦陀菩萨是护法神,他发心要护持贤劫千佛出世,贤劫千佛之法他护!我们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依教修行的人,冻死了、饿死了,韦陀菩萨怎么办?按照法律来制裁,撤职查办。我跟大家讲的都是真话。所以你相信佛的福报,你相信护法神的护持,什么心都不要操。米缸里没有米了,到烧饭的时候,自然有人送来。你也不要去问哪个人,你也不必去告诉他们:「我这里没有米了,我这没得吃了。」那你是求人。决定不求人,佛菩萨来照顾。这一点的信心都没有,叫什么信佛?
我们在澳洲,我听澳洲同修告诉我。我们澳洲这个净宗学会没有佛事,平常没有法会,只是念佛,念佛堂念佛、听经。听经我不在,那一边架设网路,我们现在在这里讲经,他们在那边听。里面一些同修告诉我,他说其他道场有说这些话,他说:「他们那个道场又不做法会,又不做佛事,他怎么活的?」不照样活了吗?没死掉!可见得不要去巴结信徒。巴结信徒是什么?压迫信徒,一定要求信徒供养,错误!供养不可以劝,他自动发心的,这很好,他来修福。我们要劝他、暗示他,那就大错!我们这个心是盗心,这就是偷盗,我们已经犯戒了,已经破戒了。他自动发心的,可以,决定不能够劝导,决定不能够暗示。我们的心永远清净,永远不被外面环境所转,这就对了。实在没得吃,不怨天、不尤人,没得吃,念佛!七天没得吃,念七天就往生了,这多自在!多么欢喜!这个世界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所以你真的把道理统统搞清楚、搞明白,哪有不得大自在?无论在哪个地方,都得大自在,这个要真干!我们这意思还没尽,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九面第一行,科判是第二段「下化」,这一段已经讲过了,我们看科判丁十: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是这一品经文的总结。经文第一句是总指上面所讲的种种殊胜因缘,这些经教能够帮助有缘的众生生起无上菩提心,这是显示出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种种的心行,我们应当要学习,应当要效法。佛菩萨的心行,也就是说,佛菩萨的存心、佛菩萨的行为,跟我们众生差别在哪里?我们从这些地方去思惟、去观察,然后就知道人家何以作菩萨,我们何以还在作凡夫、还在搞六道轮回。
学佛,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得到一个真正的结果,这个真实的结果在佛法里头的名称叫「成佛」。虽然没有证到究竟的佛果,能够证到分证位的佛果,就算是有了成就。如果分证位也不能证得,能证得相似位也算是不错了。相似位包括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这都算是小果,算是你有了结果。如果我们还出不了六道轮回,那就很惭愧了。为什么?没有结果。诸位要晓得,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观行即佛」算是功夫得力了,但是出不了三界,没有成就;他的成就,依旧是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
现在有些人提倡五乘佛法,「观行即」是五乘里面的「人天乘」。超越六道轮回,四圣法界,这是「相似位」。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这叫「分证位」。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六即里头头一条所讲的「理即佛」。一切众生哪个不是佛?从理上讲,个个都是。佛看众生是从理上看,是从性上看,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换句话说,哪一个众生没有成佛的因、没有成佛的种子?个个都有。为什么别人成佛了,我们还在六道搞轮回?这才叫做奇耻大辱,为什么我们会搞成这个样子?
归根结柢的问题,我们的心不像佛的心,我们的行为不像佛的行为。佛的心清净无为,佛的行「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跟「无为」相应,是一不是二,这个理太深了,我们凡夫参不透。但是我们非常幸运,这一次得人身又能遇到佛法,不但遇到佛法,还遇到无比殊胜的大法。可是,这还是要有过去生中累劫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佛在《弥陀经》上讲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才遇到这个殊胜的大法,这个法门肯定教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就,这个法门以外就很难讲了。
诸位要晓得,古德说过,教有正、有邪,法门也有正、也有邪。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楞严经》里面讲得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些邪师,《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都是魔王示现的。魔的神通、道力,我们凡夫没有人能跟他相比,魔附身,他神通广大。过去李老师讲《楞严经》的时候,多次的提醒我们这些后学的学生,佛跟魔不容易辨别,魔有九十九句所讲的跟佛讲的一样,正法,只有一句不一样,我们怎么能够发现?怎么能够观察到?所以,好心学佛的人,说个实在话,还是善根福德因缘差一点,遇到正法又被魔牵跑掉了。我们看了很难过,但是怎么样?无可奈何。不但我们无可奈何,诸佛菩萨看在眼里也无可奈何,这是个人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
虽然遭了魔难,这一生不能成就,路走错了,没有关系,还有来生,还有后世,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所以「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哪一生、哪一世缘成熟了,佛还是来度你。你在没有成熟的时候,即使遭了魔难,佛菩萨还在旁边看著,照顾你,慈悲到极处。这样的心行我们要明白,我们要学习。我们看到别人走错路了,可以劝他。劝他一次他不听,劝他两次还不听,不能再劝了,随他去!为什么?三次以上就变成仇人了,「事不过三」。所以要晓得,我们自己认真好好的修学,我们修学有成就了,说不定十年、二十年之后他觉悟了,他回头了;这一生不能觉悟,刚才说了,还有来生,还有后世。所以,佛教我们六度法里头「忍辱波罗蜜」比什么都重要,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要有毅力,我们这一生的道业才能成就。我们的成就虽然不算很高,但是是非常殊胜的成就,往生净土!
要怎样才能往生?在世间,两种人闻法修行决定得生净土。一种是「上根利智」,一接触佛法他就明了,这种人容易成就,他没有怀疑,他不夹杂、不间断。第二种人「下愚」,他有善根,他有福德,甚至於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财富,甚至於贫穷下贱,但是他一闻到佛法,他就深信不疑,一句弥陀念到底,念个三年五载他能够站著往生,能够坐著往生,成就了。这两种人容易成就。
最难的,当中这一部分,上不上、下不下,妄想分别执著一大堆,这个事就麻烦了,这些人是最难度的。佛不舍弃,生生世世给他种善根,时时刻刻都在帮助他。他不知道佛恩,到什么时候他才知道佛恩?真正彻底明了了。大经里面讲的:「二地菩萨知恩报恩。」「知恩报恩」四个字,二地菩萨修的。所以我们今天讲一般人忘恩负义,应该的,他不是二地菩萨,忘恩负义有什么希奇?所以忘恩负义不要在意,知道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他怎么会知道恩?「知恩报恩」不是简单事情。
佛菩萨的心,完全用真心,真心里头无我。用《金刚经》来讲,我相信诸位同修都比较容易理解,不但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连这个念头都不生;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是真心。这些话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头一句话总说了,「本来无一物」;真心里头本来无一物,妄心里头才有东西,真心里头没有。我们要学佛用真心,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一个真性变化的。
有些同学对於法相唯识学过一些,虽然学得不多,你要是能学过《百法明门》,学过唯识二十颂、三十颂,你就会有这一点概念。虚空法界从哪来的?万事万物从哪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十法界从哪里来的?现代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的空间」,这又从哪来的?我们对佛说的话相信,佛是过来人,佛决定没有妄语,佛给我们的答案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虚空法界芸芸众生都是它现的。为什么有十法界?为什么有不同维次空间?唯识所变。
「识」是什么?识是心错用了。心要是正用,只有一真法界;心错用了。怎么错用?心里头夹杂著无明烦恼,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一真法界就产生变化,就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但是你要知道,无量无边的法界还是一法界。无论是正用,无论是错用,总而言之,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这是真相。这是世出世间的真相,几个人明白?明白的人心安理得,得大自在,佛法里常讲,「解脱」。你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你天天被烦恼所转,被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所转,你是苦不堪言。
诸佛菩萨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周围,帮助我们觉悟。这个恩德,只有你哪一天觉悟了,你才晓得;你不觉悟,你怎么会知道?就如同小孩,从出生,父母那么样的爱护,那么样的照顾,他不知道父母恩德之大,不知道!到什么时候知道?到他成人,长大成人,自己结婚了,自己有了儿女,他照顾,想到:「过去父母是这样照顾我的!」这么回光一返照,他才晓得知恩报恩。
可是世间糊涂人很多,他会照顾儿女,他没有想到自己做小孩的时候父母怎么照顾他,他忘掉了。这叫什么?叫「忘恩负义」。没有人提醒他,他回不过来,所以要教,不教怎么行?所以说,他不是天生的圣人,一定要接受圣贤的教诲。圣贤教诲无他,没有别的,提醒你而已。可是我们无量劫来迷得太深,决不是三回两回能把我们唤醒;甚至於三百回、三千回、三万回都唤不醒。从这些地方,我们对佛菩萨的恩德,愈细心去思惟,愈知道恩德不可思议。一般人:「我想帮你。」唤不回,唤个十几二十次还不肯回头:「算了算了!不理会他。」哪里像佛菩萨这样有耐心,永远追著你,绝不舍弃你。
我们实在讲,懵懵懂懂,完全没有觉察到。几个人能觉察到,这个人开悟了,这个人能契入境界了。他的起心动念、一切行为,决定跟佛菩萨有了几分相应才能契入,不能相应怎么个契入法?各个人的根性都不相同,所以佛才说八万四千法门,说无量法门。即使是同一个净土法门,每一位修净土的同修,根性也不相同。佛经叫做「契经」,「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两句话我想很多同修听到耳熟,你真懂了吗?如果真懂了,你就能入道。真懂的人,对於如来一代时教,历代祖师所传,决定没有疑惑,你真懂了。你还有疑惑,你还有分别,这两句话你没懂!
世尊当年在世,讲解净土法门,为什么要多次宣讲?《大乘无量寿经》传到中国来之后,从后汉到宋朝八百年间翻译了十二次,《大藏经》上有目录,翻译最多的。为什么?佛为什么多次宣讲?修净宗的同修根性不一样,佛要多讲。祖师大德们为什么要翻译这么多本子?中国这个地区与净宗的缘很深,但是每一个地区众生根性也不一样,十二种本子摆在面前,有人喜欢这个,有人喜欢那个。可是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他的业障习气太重,他喜欢这个反对那个,喜欢那个反对这个,错了!这是不懂得佛的意思,开经偈里头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不容易!
《金刚经》上佛说得那么清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要是懂得这个意思,这十二种译本平等没有高下。不但这十二种平等没有高下,后来这些大德们会集的本子也没有高下,都是平等,接引一类的根机。喜欢康僧铠的本子,从这个本子得度,喜欢王龙舒的本子,从龙舒本子得度,没有一个不得度的。为什么?都能够念到清净平等觉。净宗法门的总纲领、总原则:「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我们清楚,「我喜欢这个本子,排斥那个本子」,你的心不清净。能不能生净土?不能生净土,心不清净。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跟人吵架,哪有这种话!是不是?这不可能的!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进去海关很严,把得很严,你这个人喜欢吵架,心不平,不会让你去的。你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德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心不清净。
明白这个道理,什么样的本子都好。日本人传的真宗,他们来给我看,也好!为什么?只要你念阿弥陀佛。但是如果你要是反对其他的,我肯定你不会往生,西方世界没你分。要怎样才能往生?你是这个法门,「你那个也不错!」你心完全是平的,完全是清净的,看到任何人、任何法门都是欢喜的,你肯定往生。为什么?你真的是善人!什么是不善?妄想、分别、执著不善。那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的心行不善,你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
不要说佛的经典、修行人这些注疏,我想很多同修都听过佛门里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以我的眼光当中,不但是佛门所有一切法门经教平等,我看到、听到都欢喜,我心目当中所看,所有宗教的典籍都平等。好像是下个月十五号,天主教请我去讲《玫瑰经》,我欢喜!他们安排了两次,让我去讲两次。《玫瑰经》是天主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就像我们佛门的朝暮课诵。我去讲的时候,欢迎你们也去听听。我看到天主,我看到玛利亚,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没有分别,无量的欢喜。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减少了,我们就真的入门;你就不一样了,真的回过头来了。「我这个法门第一,你那个法门不好」,就好像我这个法门是眼睛,我是眼睛、你是耳朵,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法门坏掉了,完了!这个人也差不多了!眼睛还不错,耳朵不行了。所以要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人人都好,每个宗教都好,每一部经典都好。像我们身体一样,每一个细胞都好,每一个器官都好,健康长寿!大家细细去品味这个道理,看看世尊在《无量寿经》教我们什么。
会集的经本,宋朝王龙舒居士开始,为什么要会集?龙舒居士在世的时候,那是宋朝,交通不方便,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经本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以他的身分地位,他是「国学进士」,他有功名,他也享受富贵,他的身分地位搜集《无量寿经》的本子,一生当中只找到四种,你就想到古时候读经之难。所以他用四种会集成一本,这一本就是本子里头差不多、相同的地方就取一种,不同的地方统统抄进来,让你看到这一本,就等於四种本子你都看到了,便利於学者。这个作法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符合世尊的四依法「依义不依语」,字字句句是世尊的意思。他的本子收入《龙藏》,这就是被历代祖师大德肯定,被国家肯定,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这个本子确实度了不少人,但是很遗憾的,唐朝翻的《大宝积经》里面「无量寿」这一会,也是《无量寿经》的另一个本子,龙舒居士没有看到。这个本子里头有集一些重要的经文,是其他四种本子没有,所以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发心重新会集。魏老居士五种原译本他都读到了,他的会集确实是比龙舒居士的本子好,后后胜於前前。印光法师对於他们这个本子有批评。批评不是说不能会集,不是说会集不好,是批评他们把原本的字改了。老人家看到这个很不高兴,为什么?会集跟翻译不一样。翻译,你自己可以斟酌用什么样的文字。会集是什么?会集是人家现成的,决定不能改变经文的文字,不可以。如果随便改经,这个风气一开,到以后人随便改经,经以后流传下去就面目全非了。祖师是反对这一点,我们要懂得。
他们的改动,他们是真的有学问,而且通宗通教,改得是真好。但是这个风气不能开,开这个风气不好。所以我们要晓得,祖师为什么要反对,什么理由反对,你把它搞清楚,恍然大悟。这才有第三次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这个本子避免前面两种本子的过失,弥补前面两种会集本的缺失,成为《无量寿经》最圆满的版本,我们有幸遇到!说实实在在话,我在没有遇到这个本子,净土三经里面我喜欢的是《弥陀经》跟《观无量寿佛经》,对於《无量寿经》比较陌生。为什么?原译本我读了,有许多地方很难懂,翻译的文很不顺口,读诵的意愿就消失了。看到这个本子,从头到尾看一遍,看得非常舒服,文字通畅,又没有很深奥的东西,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无量的欢喜。这不就是说,各人根性不相同吗?从这个地方,使我们对於念佛求生净土的信心坚定了。
经典的作用没有别的,诸位要晓得,经典作用就是介绍、说明,帮助我们生起信心,生起愿心,依教奉行,它的作用在此地。真正功夫在哪里?在一句佛号。所以上智与下愚他们不要紧,他们只要一句佛号就成功,要这么多东西罗罗嗦嗦干什么?这些罗嗦东西给谁用的?给那一个很耐烦、喜欢罗嗦人用的。真正通达明白就不罗嗦了,就不要了。所以它是介绍的,是说明的,我们真懂得了,就不要了。所以真正觉悟之后,古大德讲,三藏十二部是一堆废纸,一堆垃圾。这话讲得是真的,没错。可是没有觉悟的人他要用,对他很有用处,用这个东西来引导。因此佛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尚应舍」,你还有什么好争论的?你在那里争论,你就是不肯舍,才在争。都肯舍了,还有什么好争的?没有争的。人到无争就入门了,《坛经》里面六祖说得好:「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一个真正修行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平等心看待,清净心看待。平等心是没有高下,清净心是没有污染,所以他无争。世尊在《金刚般若经》里面赞叹须菩提尊者,他得「无诤三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我们在这个经里头学什么?学阿弥陀佛的发愿。全经的重心在哪里?在四十八愿。而四十八愿这一段经文在五种原译本里面差别很大。汉译的两种,二十四章、愿二十四章;魏译康僧铠的本子,四十八愿;宋译本子,三十六愿。古大德根据原译本四十八愿的条目不同,肯定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版本,从这里推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多次宣讲。以后《大宝积经》传到中国来,这是做了证明;大宝积这一会里头,释迦牟尼佛也介绍西方净土,所以确确实实世尊多次宣讲!
今天这个世间法弱魔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不能轻易动心。随他怎么批评,他这样评好,那样评好,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人家的分别执著,实际上一切都平等,没有一样不好,哪一种法门都度众生。什么叫「魔」?魔就是妄想分别把你的心搞乱;你的心不平,你的心不清净,魔目标就达到了。为什么?你不能往生;本来你念这个经,你会往生。大家受戒都知道,往生的时候魔恐怖,魔就希望你在六道里搞轮回,最好你常常到三恶道去,他最开心了,所以他用这个方法来扰乱;你已经学佛了,学佛你也走不了,你也不能往生,他就用这个方法来挑拨。所以这些事情,诸位如果能细心观察历代,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那些祖师大德的行谊,你会觉悟到,你就会省悟过来。《楞严经》第四卷「清净明诲」这一段经文,我讲《楞严》的时候,我把它比喻,那一段经文是「照妖镜」。我们没有能力辨别妖魔鬼怪,你把这一段经文熟读!
诸位同修要想能有成就,你一定要记住,「一门深入」,你要不从一门深入,你很难有成就。这一部经读过一遍、听过一遍,人家另外地方再讲,「这个我听过了,我不要再听了」,这个人肯定没有成就,不可能有成就。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是中国律宗的创始人,律宗初祖。传记里头记载,他老人家听《四分律藏》,听二十遍。我们晓得,这事谈何容易!《四分律藏》的分量很大,决不是一个人讲。可见得他有心於戒律,哪个地方有人讲《四分律藏》,他就去听,就去学习,一生听二十遍。
早年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他在慈光图书馆办大专讲座。这个讲座里面有六门功课,他老人家担任两门:一门是「佛学概要十四讲」,那是佛教的一个介绍,他自己讲;另外一个课门,《阿弥陀经》。他讲这两门功课,我听了十一遍;每一次开课的时候,我一堂课都不缺,以后离开台中,才没有去再听。听十一遍!哪里是一遍、两遍就成功,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我们不是上根人,不是一闻千悟,不是的,我们是中下根人。所以自己对自己的根性一定要认识清楚,人贵自知之明,「我是什么样的根性?」中下根性只有「困而学之」,除了勤学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所以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间的薰修。
所以我劝初学的同学,在家同学初学佛的,我教他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就念这一本书,每天念一遍,念上一年,你人就变样子了。为什么?灾消了,业障消了,你的福报现前,你的智慧增长。学佛,释迦佛祖是福慧二足尊,你没有智慧、没有福,你学什么佛?所以学佛的条件要福慧二足。当然我们「足」谈不上,总得有一点福慧,才有点本钱,没有本钱怎么能学佛?这个本钱要花一年的时间,学《了凡四训》,你就有福有慧,你才具备学佛的条件。能照我这个方法去做的,都有成就;不照我这个方法去做,那就难了。这个情形,实在就是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注解里面所说的「遇缘不同」;我们每个人这一生的成就,有没有成就,总在遇缘不同。而这里面的关键,是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好学,是不是真正尊重老师,「尊师重道」!这是印祖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是我们亲近老师,亲近善友、同参道友,对我们修学成败关键非常重要。
我们懂得这些道理,真能够依教奉行,不要说这一部《无量寿经》,一品经,甚至於一段经文,《金刚经》上讲的四句偈,我们都能往生,都能证果,何况全部的经文!又何况这个本子是会集五种原译本的经文,读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统统读到!我们学习、受持这个本子决定不是盲目,不是人家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听。这种人是有,我很敬佩,难得,这真有善根。为什么?我做不到。我老师怎么教我,我还要跟他抬扛,我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我都提出来问他,我作学生真的是很不好教的。但是我讲理,老师把我说服了,我决定服从,我不会改变,所以老师也肯教我。决不是说人云亦云,真正看到这个本子好,真正生欢喜心,老师将这个本子交给我,我才接受。经文,初学的时候有难处,但是他做了眉注,他的注解我能看得懂,我依照他的注解来讲这一部经,跟他自己所讲的,大概总是八九不离十,我有这个本事,我不听他的,跟他讲的也差不多,这使老师欢喜教我。
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没有别的,依教奉行,所以能跟经教相应。你学了,你能理解了,你能讲了,你不能做,没有用处,那不是你的。你自己要去做,认真努力去做,做的里面你会有心得,你心里头体会的,你再跟古来的这些大德们他们的注解一一去对比、去比照,人家也是这么说法,好,我们很欢喜会意,「我的讲法、我的解释跟古人不谋而合」,法喜充满。所以一定要如佛发愿,如佛存心。佛的发愿,是帮助一切众生。
帮助一切众生,「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是一门,不是一成不变。就是连执持名号,也很复杂。念佛的腔调不一样,有人喜欢这个腔调,有人喜欢那种腔调,他都有分别,都有执著,怎么办?各随其便。因此,我就主张多建念佛堂。你们喜欢追顶念佛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著念,喜欢这个,建立个念佛堂,「追顶念佛堂」,你去这个念佛堂。那个地方念佛,像忏云法师,一句阿弥陀佛要念很长很长的时间,很多人跟著他念佛都打瞌睡,喜欢慢慢拖著音的,你另外一个念佛堂。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要打架,都生烦恼。都好!都能成就!不能说我这个好、你这个不好,没有这个道理,只要他欢喜就好。都念阿弥陀佛,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绝不冲突!所以古德说得好:「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要彼此互相赞叹。如果彼此互相毁谤,这是灭佛法,这不是兴佛法,我们自己造作的罪业,自己不知道。
破坏佛法的形象、破和合僧,照戒律里面的结罪,阿鼻地狱。不过现在讲阿鼻地狱也没有人害怕,为什么?阿鼻地狱他没有看到。等地狱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来不及了。所以,别人对我们毁谤,我们对别人赞叹;他有善行,我们决定赞叹,他有不善,我们绝口不提。养自己的德,不造罪业,这一点很重要。连世间君子绝交了,都不说对方的过失,儒家所教的,反目绝交也不言人过,你看看古人是什么修养!佛弟子的修养在君子之上,常常把别人的过失挂在口上,这不是好事情。规过劝善,古礼是不许有第三个人在,这个时候可以规过劝善;有第三者在的时候,这不是时候,不能当面说人过失,说人过失是伤人心。现在几个人懂这个道理?所以菩提道上障碍重重,障碍从哪儿来的?自己造作种种不善招来的果报。所以修行,这就知道了,要从心修起,要修心。
修心的标准。我们这些年来,我三十三岁上台讲经,三十三岁出家,我一出家就上讲台讲经,四十多年了,我的讲台没有中断过,天天都在讲,曾经有一段时期讲得最多的,一个星期讲三十四个小时,早晨、下午、晚上都在讲,我总结修心的标准,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里面有三句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正觉」,我在上面加个「真诚」,下面加个「慈悲」,这是我们修心的标准。我们的心,处事待人接物,念念要与这个相应,这是佛心。
心好,行当然就好。行为里面,「看破、放下」,这是我老师教给我的。我头一天跟他见面,他就教我要看破、放下,我在这个后面再续上「自在、随缘、念佛」。我一生学佛的心得,就这二十个字。我一生行的,这二十个字;劝别人的,也是这二十个字。好像你们培训班同学是第一届还是第二届,我把这二十个字细讲了一次,我选了一个题目叫「传心法要」,好像有一个录像带还是录音带。我们能有这种心行,无论入大小乘、显密教、宗门教下,无往而不利。用这种心行弘法利生,障缘少,确实能得诸佛护念,与诸佛如来感应道交,龙天善神护持。你这一生真正可以做到少烦、少恼,心想事成。我们心想事不成,众生没福,因缘没成熟,决定不是自己的障碍。所以,我们有善愿,希求世界和平,希望这个世间永远没有战争,希求社会安定,希求一切众生都能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有这个愿。这个愿为什么不能现前?众生有业障。於是,我们要帮助他消业障,要帮助他醒悟过来,这最重要了,破迷开悟。
所以,《了凡四训》是帮助他开小悟,真正相信因果报应。一个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真正把《了凡四训》念明白了,你就相信。可是命是自己造的,命可以自己改,命运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佛法里头所说的原理原则,「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依报随著正报转」,这是经上讲的原理原则,我们的心善、行善,我们的果报就善。现在的果报不善;不善,我就努力来修善心、善行,断恶修善,我们的果报就会转,而且转得很快。
真正会用功,你能真正懂得,真正明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真懂得、真明了,「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你真能做,两三个月就见效,快得很!你真明白、真懂得,你一定断恶修善,你决定会破迷开悟,烦恼轻、智慧长。问题是一些同学不肯认真做,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就没法子了。「随缘」里头最重要的,是随顺佛陀教诲。佛陀教诲在哪里?经典里面。这就是从前善导大师提示我们的:「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要违犯。」这叫随顺佛陀教诲。
在本经经题「大乘无量寿庄严」,果报!我们哪一个人不希望无量寿?哪一个人不喜欢庄严?「庄严」,用现代世间人的话来讲,就是「真善美慧」,人人都想求的。真善美慧就是佛经上讲的庄严,我们看到很羡慕,这是果报,果必有因。什么样的因才能够得这样殊胜的果报?经题下半段讲的「清净平等觉」。你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正觉,你就得到了,因果都在这个题上。所以夏老会集这个经题,会集得太圆满了,自己没有加一个字进去;上面「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是宋译的经题,下面「清净平等觉经」是汉译的经题,他把这两个原译本的题目合在一起。这个题目多美、多么圆满,非常明显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合这个标准,不要违背佛陀的教诲。违背,烦恼就起现行。心地一定要保持清净。清净是什么?清净是真心。心里头还有杂念、还有妄想,那是妄心,那不是真心。常常保持真心,常常保持正觉,觉而不迷,自自然然就具足圆满功德。我不说「无量」,我说「圆满」。
为什么诸佛菩萨能,我们不能?说穿了,就是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那就没法子了。诸佛菩萨能够舍掉烦恼习气,完全接受佛菩萨的教诲,他成功了,成功的秘诀在此。我们的失败,天天读诵,天天研究,还在这里讲解,讲得天花乱坠,下了台,照样打妄想,还是是非人我,还是贪瞋痴慢,我们的障在此地,所以入不了佛境界。信、解、行、证,入境界就是「证」,我们永远得不到。得不到是我们没有行,哪来的证?搞一生都在信解上,后头行证没有了,那有什么用处?纵然你讲经说法讲了一辈子,著作等身,还是搞六道轮回,西方世界依旧是没分,你说这个可惜不可惜!就是这一念没有转过来。
我常常劝勉同修,头一个关口、头一个瓶颈,就是「自私自利」,不能不放下。自私自利这个念头不放下,在佛门里头一步都前进不得,你还有什么前途?你哪里有菩提道、有菩萨道?没有!可是世间人很怕把自私自利放下,好像放下自私自利这个不得了,这就活不成了。试试看!看看你放下自私自利,你还能不能活著?要试试看,果真放下了,活得更快乐,活得更自在。放下自私自利,你就反璞归真;换句话说,你放下六道轮回的生活,过什么生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没有自私自利,佛菩萨没有忧虑牵挂。希望诸位多想想,细心观察,细心去体会,然后修学才会有成就,佛门里常讲「功不唐捐」。
心里面没有执著,世出世法都不执著。为什么不执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说得很多。「万法因缘生」,包括佛法,佛法也是因缘生;既是因缘所生法,就没有自体,换句话说,就是空的,就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缘生法哪里是真的?《中观论》上说得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有什么好执著?所以执著是错了,放下是正确的,放下就是诸佛菩萨,放不下就是凡夫,就这么个简单道理。放下就自在,放下就法喜充满;放不下苦恼无边,你何苦?放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现前。这个东西不是修来的,自性本具的无上正等正觉,就看你放下多少。你执著放下了,正觉现前;分别也放下了,正等正觉现前;妄想也放下了,无上正等正觉现前。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著是障碍,把无上正等正觉给障碍住了。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本有的,不是从外学来的,外面没有,除掉这个障碍,就现前了。经文到这个地方做了一个总结,『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意思就在这里。前面所说的,我们真的通达明了了,就能够转迷为悟,自性里面本具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就现前了。
凡夫最难的,就是在这个虚妄境界里头迷得太久,不知道这是虚妄,把虚妄当作真实,佛讲的真实,还起怀疑,半信半疑。佛的话又不能不信,可是信了又有疑惑,又不敢真信,我们现在就搞成这个样子,这是我们修行的难关,我们很不容易突破的瓶颈。不能突破还是要突破,为什么?不突破,我们的苦难受不尽,生生世世都在这里受苦受难。突破之后,这个苦难就没有了。为什么?六道没有了;你突破的时候,六道没有了,放下一切执著。
从哪里放下?先从身外之物放下;这是从前章嘉大师教我的,教我看破、放下,先放下身外之物比较容易。然后再进一步,连这个身也能放下,也不再执著。身的放下,放下的样子是什么?不重视保养这个身体了,身体更健康。很多人爱惜这个身体,天天补,补了一身病出来。完全不在乎,饮食起居人家给我们吃什么就吃什么,决定没有挑剔,随缘,什么都好,绝不放在心上,这个心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由此可知,健康长寿确实不在乎什么营养,那个东西都是骗人的,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被人骗去了,全是假的,全不是真的。你要怎样去进补?多做好事,这是真正进补;自己生活清净、节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日中一食,每天出去托钵,给什么吃什么,健康长寿,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了。
环境清净,诸位不难体会,就是我们今天讲气氛、磁场。身心清净的人坐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特别舒服;纵然他不说话,我们跟他坐半个钟点、一个钟点,也欢喜得不得了。我这个经验是过去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言语很少,我很欢喜跟他坐在一起,一句话不说,坐两个小时,非常欢喜,法喜充满,那个气氛不一样。所以他老人家在世,我每一个星期一定会找他坐两个小时。以后他老人家往生,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的磁场比不上章嘉大师。这是我亲近的头一个真善知识,真是令人羡慕,令人爱戴。老人非常慈悲,平易近人,很多人不敢见他,认为他是活佛,身分地位太高,许多法师都不敢亲近他,其实那个人真好、真慈悲,一点架子都没有。这是得道之人,真诚清净平等,所以你跟他在一起,你感受他的气氛,感受他的磁场,跟一般人完全不一样。
至於物质生活,世间人总是想得太多,坚固的分别执著很难放下。我们出家人寺庙里头,现在的寺庙没有庙产,从前寺庙有产业。居士们布施寺庙很少布施钱财,布施什么?田地、不动产给寺庙。寺庙这些不动产租给农人去耕种收租,所以寺庙的经济来源它是固定的。这是佛家常讲:「法轮未转食轮先。」生活没有著落,人心就不安,他哪里能办道?首先要生活安定,人才能办道,所以道场它有山、它有田地,它能够收租。寺庙经济有固定收入,所以寺庙里面没有经忏佛事,很少法会,绝不巴结信徒。所以信徒到寺庙里面去,见到出家人,出家人理都不理他的,看都不看一眼,出家人心是定的。谁去招待?知客师招待,不是知客师,没有人理会的。道场有道风。
现在社会变迁,寺庙已经没有产业,要靠什么?靠信徒。出家人天天在动脑筋,想办法做法会、做什么,所以「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搞经济、搞收入。道心没有了,这个可惜!在这种环境之下,我们要安分守己、老老实实修行,不搞这些,能不能活得下去?照样活下去。这个时候你对佛要有坚定的信心,要信佛!世尊在世的时候说过。世尊住世寿命是一百岁,他八十岁就走了,佛说他末后二十年的福报供给全世界这些出家人,一直到他的法运尽,一万年,还绰绰有余。佛有这么大的福报,我们还操什么心?安心办道自然有供养,这是佛的福报。第二个,韦陀菩萨是护法神,他发心要护持贤劫千佛出世,贤劫千佛之法他护!我们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依教修行的人,冻死了、饿死了,韦陀菩萨怎么办?按照法律来制裁,撤职查办。我跟大家讲的都是真话。所以你相信佛的福报,你相信护法神的护持,什么心都不要操。米缸里没有米了,到烧饭的时候,自然有人送来。你也不要去问哪个人,你也不必去告诉他们:「我这里没有米了,我这没得吃了。」那你是求人。决定不求人,佛菩萨来照顾。这一点的信心都没有,叫什么信佛?
我们在澳洲,我听澳洲同修告诉我。我们澳洲这个净宗学会没有佛事,平常没有法会,只是念佛,念佛堂念佛、听经。听经我不在,那一边架设网路,我们现在在这里讲经,他们在那边听。里面一些同修告诉我,他说其他道场有说这些话,他说:「他们那个道场又不做法会,又不做佛事,他怎么活的?」不照样活了吗?没死掉!可见得不要去巴结信徒。巴结信徒是什么?压迫信徒,一定要求信徒供养,错误!供养不可以劝,他自动发心的,这很好,他来修福。我们要劝他、暗示他,那就大错!我们这个心是盗心,这就是偷盗,我们已经犯戒了,已经破戒了。他自动发心的,可以,决定不能够劝导,决定不能够暗示。我们的心永远清净,永远不被外面环境所转,这就对了。实在没得吃,不怨天、不尤人,没得吃,念佛!七天没得吃,念七天就往生了,这多自在!多么欢喜!这个世界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所以你真的把道理统统搞清楚、搞明白,哪有不得大自在?无论在哪个地方,都得大自在,这个要真干!我们这意思还没尽,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