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0五集) 2000/1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05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八面第一行,科判「观法常寂」,看这一段,这一段也只有八个字: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前面的两句,「二利行」的第一段,「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这是从事上讲的,事是形相,非常重要。如果只有事而没有理,这两句所修的是三界有漏的福报;如果达理,与理相应,世间福德就变成出世间的功德,果报就不可思议。理就是今天我们念的这两句:『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接著下面第三段经文:「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在这一科里面,可以说世尊将他四十九年一代时教的总纲领,在这个地方给我们宣布出来了,所以这十句经文非常重要,一定要记得很熟,时时刻刻遇到境界都能够提得起来。
前面两句就是我们现在讲经用的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轨范」就是模范,对於现代的社会比什么都重要。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没有不注重机会教育的,机会教育时时处处永无间断,显示出菩萨利益众生的心、利益众生的愿望,确确实实如《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说的「无有疲厌」。「轨范」就是平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的法则,这个法则不能更改、不能欠缺,所以叫「具足」。这个法则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如果违背这个法则,灾难就现前了。
中国古人懂得,现代人疏忽了。我们细细的反省、观察,古圣先贤的教诲,汉武帝把它订作教育的轨范。两千多年来一直到清朝,这当中改朝换代多少次,典章文物制度也都有改革;蒙古人入主中国,满清入主中国,制度上改变比较大,但是古圣先贤教育的轨范始终没有改变。我们想想,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汉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可以绵延两千多年,每一个朝代都遵循、都不敢改动?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很值得我们反省的。到民国年间才完全把它丢掉了,认为中国这一套东西太老了、太陈旧腐化,是专制时候帝王统治人民的工具。现在时代改变了,帝制被推翻了,专制推翻了,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全盘西化。西洋人都是好的,中国老祖宗留下来没有一样是好东西,所以「打倒孔家店」,把中国古文化都当作垃圾把它丢掉。
民国到现在也有八、九十年了,这八、九十年我们中国人过的是什么生活?如果把古时候典籍仔细的去翻阅,我们今天过的生活不如古代。古代伦理道德的教育,轨范人的思想行为,这到底是善、是不善?很值得我们现代人重新思考。如果我们大家都认为古时候人错了,想错了、说错了、也做错了,可是在七十年代,一九七0年的时代,我们中国人羡慕外国人,现在外国人讲话了,英国汤恩比博士说话了,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世界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我们中国不要,现在英国人捡起来当宝贝。
三年前,英国的大学、中学、小学都以孔孟学说、大乘佛法,列入学校教科书里面。他们认真学习了,接著澳洲跟进,澳洲在两年前学校里面教科书也采用佛经。我们自己现在还没有觉悟!也有少数人在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我都看到,提倡儿童读经。这个少数是觉悟的人,知道不把古圣先贤的轨范找回来,要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就非常困难了。安定和平幸福的基础,确实还是古人的轨范。我们想想,对不对?
现在人对於别人的东西总是不服,总是要反抗:「我们为什么要跟孔老夫子学?」一般人不叫孔老夫子,叫孔老二,「为什么跟孔老二学?」、「为什么跟释迦牟尼学?」这意思说是:「为什么不跟我学?」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孔老夫子所说的,没有一句是他自己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也不是他自己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夫子所说的,他老人家讲得很明白,他一生教学是「述而不作」,也就是说,他所讲的都是古圣前贤的教诲,自己没有加一点意见在里头。我们要反对孔夫子,没有地方反对他,东西不是他的。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也不是他自己的。我们在清凉大师《疏钞》里面看到,清凉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都是古佛所说的,不是他自己的。他跟孔老夫子一样,也是述而不作,真正了不起!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自己没有创作,都是祖述古人的。
古人东西从哪里来的?也不是从自己来的,绝不是从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分别,不是从这儿来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凡是自己思想里面的东西、分别里面的东西,都是错误的,都是有问题的。诸佛菩萨的东西不是从思想里面来的,是从心性里面来的。思想,每个人不一样,你有你的思想,我有我的思想,他有他的思想,不一样。从心性就完全相同,没有两样,正如夫子所说:「性相近,习相远」。佛在经上讲得更好,「性」,大家一样的,不但一样,是共同一个性。佛门里面对有情众生称为「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今天讲动物,蚊虫、蚂蚁都一样,众生的佛性跟如来的佛性是一个性,绝对不是两个性。
由此可知,古圣先贤的教诲,无论是世间圣人、出世间圣人,他们的教诲全是自性里面的性德,不是哪个人的思想,不是哪个人以为要怎么作法,因为它是性德,性德永恒不变;你要是变,你要是改掉了,灾难就来了。学佛的同学们对於经藏要有相当程度的涉猎,这个话你懂,你能够体会,你能够明了。由此可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在中国世出世间圣人教我们的原理原则,完全相同没有两样。就如《观经》三福第一条所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想想看,孔老夫子是不是教这个东西?孟夫子是不是教这个东西?诸佛菩萨是不是教这个东西?现在我们这个讲堂,每一个星期天新加坡九个宗教都在这里讲道,你们听听他们所讲的,是不是也是教的这些?没有例外的。
孝亲尊师、慈心不杀、十善业道是性德,不是哪个人的思想,不是哪个人的主意,自性本来具足,自性本来如是。所以在佛法里面讲,成佛了,成佛成的什么?恢复性德而已。所以《楞严经》上才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以为成佛,真有所得?一无所得,不过是把性德圆满的恢复而已。决定没有一法是从外面新得来的,没有。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对於佛法的修学这才肯真干。为什么?确实是向自性内求,不是向心外求法,所以佛法称为「内学」,道理就在此地。
这两句话的总结,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我们要像诸佛如来一样,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起心动念是众生的好榜样,言语造作也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如果只是在形式上做了很好的榜样,心不入理,刚才说了,都是属於世间的福报,佛经里面讲的名词说「三界有漏的福报」。由此可知,「入理」,契入性理,这是提升了一级,这就是接著这两句话。
「观法如化」,「观」是智慧的作用,用真智慧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通常把它归纳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现象;不能用妄想,用妄想错了。凡夫讲用心,那是妄想心,那是生灭心。什么叫「生灭心」?念头,前念灭后念又生,这个心叫生灭心。生灭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生灭心里面没有智慧。有什么?有的是虚情假意。所以他想什么、意思什么,全是假的,可不要当真,当真你就吃亏、就上当了。他说他很喜欢你,你听听、点点头,假的不是真的,过一会儿他心就变了。你要是听说他讨厌你、恨你,你也别生气,假的!过一会儿他就好了,变幻无常。这个心靠不住,这个心里面想的主意,这怎么行!性德是永恒不变的,这才靠得住。佛菩萨是证得性德的人,他们的言语、他们的造作,不是从我们思想里面显现出来的,是性德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永恒不变的,这才能称得上是轨范。
我们细细观察一切人事物这些现象,是不是真的?都不是真的。经文上用一个字,用一个「法」,我们把它说成四桩事情,诸位好懂一点。「化」是幻化,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它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叫有为法?天亲菩萨《百法明门论》里面,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一百法,称为「百法」。这一百法里面又分成五大类,第一类「心法」,这是六道凡夫的心,讲了八个,我们佛法里面讲八识,「八识心王」,心说了八个。然后接著说「心所法」,心所法有五十一个,五十一类。「心所」是什么?是心的作用;就是八识起作用,它有哪些作用?心心所。还有一个「不相应行法」,这也是属於心理,我们现在人讲「抽象概念」,这个不相应行法是抽象概念,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但是它是从心、心所、色法里头变现出来的,它不属於这三种,但是跟这三种离不开关系,叫「不相应行法」。第四类「色法」,色法今天我们讲的物质,前面三种讲的是精神,这是讲物质。这四类总共九十四法,都叫做「有为法」;有为就是有生、有灭,是属於生灭法,生灭法就不是真的。诸位要晓得,真的是不生不灭。生灭法叫有为法,不生不灭叫无为法。所以后面六条是无为法,前面有为法四大类,合起来是五类,这是把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其中了。
我们要想想,佛说的话有道理,有生有灭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在我们这一个人身上,我们这个身上哪一部分是有为法、哪一部分是无为法?自己要清楚。有生有灭的有为法是属於梦幻泡影,还有不生不灭的无为法,那是常住真心,那是自性。《楞严经》,很多同修都晓得,这是佛门开智慧的一部大经;古人常讲,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世尊在《楞严》会上说明这些事实真相,有不少人听懂了、明白了。佛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的真心,什么是我们的妄心,如果修行连这个都不能够辨别,你就难了。
我们凡夫用什么心?用的是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凡夫都用这个心,这个心就叫做生灭心。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末那执著,第八识妄想,我们用的是妄想、分别、执著,麻烦在此地,所以怎么样的修,都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什么原因?六道轮回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你还用这个心,你怎么出得了六道轮回?佛教菩萨,你要想超越六道轮回,你要用真心你不能用妄心。真心是无为法,没有生灭。真心在哪里?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真心就是我们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鼻叫嗅性,在舌叫尝性,六根的根性,这是常住真心。只要你会用真心了,我不用眼识见,我用见性见,见性就是见色性,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原来就是这么回事情。大彻大悟的人,他睁开眼睛他用见性见色性,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一样的境界;用闻性闻声性,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懂得。
只有性是真的,相是假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都是相分变现出来的。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观法如化」,你仔细观察,这些东西是梦幻泡影,决定不是事实。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佛给我们讲,「从心想生」,心想就是识。心想里面有属於我们个人的,经上所讲的「别业妄见」,「见」就是你的见解,你的思想、你的见解,「妄」是虚妄;从你思想、见解里头变现出虚妄的境界,个别的。除个别之外,还有一个「同分妄见」,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也就是说,我有这种妄想分别执著,你也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两个人妄想分别执著相同,所以就看到同样的境界。如果我们妄想分别执著不同,我见到,你见不到;你见到的时候,他见不到,「别业妄见」。
昨天我们在这里答覆问题,有一些同修问到,他在念佛堂念佛,感到好像有人拿著树枝在他身上摇摆,而且还听到声音,这是他的别业妄见,别人看不到,只有他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也有人打坐,在入定的时候,过去我在台北,简丰文居士学禅,打坐的时候就看到十殿阎王,看到阎王、看到小鬼,看得非常清楚。他说他们个子都不高,大概只有两、三尺,清清楚楚,他旁边的人都看不到,别业妄见。大家同时都看到的,同分妄见。全是虚妄的,不是真实。所以佛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了解事实真相。真相明了之后,你不再在这个妄相上起分别执著,那就对了,这就跟诸佛菩萨一样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眼前的境界绝对不是真有,这个有叫「假有」,佛法里头名词叫「妙有」、叫「幻有」。妙有就不是真有,你不能说它没有,你也不能说它有。你说它没有,它有相;你说它有,这个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必须认识清楚,然后你才肯万缘放下。
这个话不能听错了,听错的人有,不是没有。把「万缘放下」这一句话听错了,好了,他工作也不做,生活什么也不要了,问题出来了。中国大陆有个人写封信给我,他说:「法师,我听你的话,我什么都放下了,工作不做了。现在我没有钱,生活成问题,怎么办?」「万缘放下」意思是对於世间一切人事物的现象,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生活还照样生活,工作还照样工作,应酬照样应酬;不是教你这些放下,事没有障碍。《华严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见得这个没有妨碍。你要把妨碍的障碍放下,障碍是什么?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有障碍。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都是祖师大德教给我们的。对不对?对!教我们在生活当中随缘而不攀缘。攀缘是多事,多事就烦恼,随缘就清净。总而言之一句话,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只要你能够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完全正确,这是菩萨道,这是菩萨行。如果在生活工作应酬里面没有真诚,不得清净、不得平等,迷惑颠倒,自私自利,错了,这是什么行?这不是菩萨行,轮回行,轮回心造轮回业。你的生活是轮回业,你的工作是轮回业,你处事待人接物全是轮回业。轮回业本来没有,你把它当真,以为它有。造轮回业,於是轮回的现象就现前,这就是六道,怎么也出不了六道。这个问题要不是遇到佛菩萨,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明了,永远也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
总算我们很幸运,能遇到佛法,遇到大乘佛法。遇到之后第一个条件要信,要对它有信心。第二个条件要理解,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深解义趣」,你解得愈深愈好。解得透彻,你的生活行为就得大自在。「行佛所行」,他怎么不自在?日常生活当中做种种示现,目的都是度化众生,教导众生、暗示众生,让他能够领会,让他能够觉悟,让他能够回头。从轮回心回头发菩提心,从六道回头行菩萨道,这就正确了。
「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宇宙观」、「人生观」,也就是说你对一切人事物、对宇宙的想法、看法,就是这个意思。佛菩萨的看法正确的,我们的看法错误的。《金刚经》非常好,文字不多,说得很透彻,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已经过去了;「现在心不可得」,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未来心不可得」;这是讲「能得」,能得不可得。你所得的,是外面五欲六尘境界。五欲六尘境界,包括我们自己身体,这个东西能得吗?半夜睡著了,人家把你抬跑了你都不知道,你还能得?是你?何况这个色身,现代人都有这个知识,我们身体是细胞组织的,这个细胞分分秒秒都在那里生灭,身是无常的,刹那生灭。所以诸位从家里到这儿来听经,来了这两个钟点,现在你这个身体,绝对不是两个钟点以前的身体。为什么?老的细胞消失了很多,新的细胞又起来多少了,新陈代谢。大家要记住,人,你们都知道会老,老,不是十年十年老,不是一年一年老,是刹那刹那在老化。我们现在说你好懂一点,每一秒钟,一秒比一秒老,你才能知道这个身是无常的,这个身是生灭的,是假的不是真的。
佛法里面讲真假,真的定义,永恒不变是真的,只要它产生变化,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身有生老病死的变化,它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我们的见性永恒不变、闻性永恒不变,六根根性不变,不变是真。眼识刹那生灭,刹那变,耳识也是刹那变。识是刹那生灭,性不生不灭。所以明朝交光大师注解《楞严经》,他的注解叫正脉,《楞严正脉》,他提出一个新的主张,「舍识用根」,这个主张决定正确,完全符合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的教导,是没错,可是没有人能做到。
交光大师以前的注解,大概都是顺从天台的止观,这里面也有个原因。智者大师是隋朝的人,那个时候西域,就是印度,有高僧到中国来,来访问智者大师,看到智者大师跟学生讲解修行的原理原则,就是天台家的三止三观,这印度法师听了之后非常赞叹,他说:「你这个方法跟《楞严经》上讲的一模一样!」那个时候《楞严经》没有传到中国来,所以中国人就知道佛经里头有一部《楞严经》。古代中国跟印度距离遥远,要想得到这一部经谈何容易!所以大师在天台山筑了一个拜经台,诸位现在到天台去观光旅游,也许还能看到这个古迹,他筑了这个台,每天向西方拜,希望这部经能传到中国来,他拜了十八年,到他圆寂这部经也没来,天台大师没有见到,只听说,没有见到。以后经传来之后,由於这么一个因缘,所以最早做注解的长水,就是依据天台大师的「止观」来解释《楞严》。实在讲有好处,天台止观它不是用真心,我们可以学,用真心我们就学不来。交光讲得是不错,太难了。交光所说的,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决定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如果懂得舍识用根,他就是法身菩萨,他就不是凡夫。
用根性、用根识,差别到底在哪里?我们也应当知道一些。用根性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是用识,性里头没有妄想执著。所以如果用见性见外面的色相,决定是平等的。如果看到这个美那个丑,不是见性见,是眼识见。眼识有分别有执著,见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见性见色性完全是平等的。所以你要晓得,佛与法身菩萨他们用六根根性,他们没有心意识,唯识学家所讲的「转识成智」,唯识学家讲他们起作用是四智菩提,凡夫起作用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差别在此地。所以用见性见色性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法法平等。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就这么个道理;法身大士看一切众生全是法身大士,因为他离妄想分别执著。这是用六根根性,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会用六根根性,契入法身菩萨境界,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的,证得一真法界,他不在十法界里面,他证得一真法界,他是法身菩萨。所以「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法身菩萨境界,这叫入理。
「三昧」是梵语,古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这都是佛学名词。什么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拣别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正常,佛菩萨的享受才正常。我们的享受何以不正常?佛把我们的享受,六道凡夫的享受归纳成五大类,佛经里面讲五种受,六道凡夫有的,圣人没有。这五种,从身讲,物质的身讲,有「苦」、「乐」两类的受,两大类;从情绪上、心理上讲有「忧」、「喜」两大类。从身跟心给你分成四大类。还有一类,你身现在也没有苦也没有乐,心里头现在也没有忧也没有喜,这叫「舍受」,就是暂时身把苦、乐舍掉了,心把忧、喜舍掉了,舍受。舍受很好,但是它不长久,遇到外缘刺激,苦乐忧喜马上就来了,不能永远保持。如果永远保持著舍受,那就叫「三昧」,六道凡夫没有三昧。
我们讲到最高级的凡夫,无色界天到天顶,非想非非想天,他那个定功很深,他是属於舍受,不能算三昧。为什么?他的定功可以维持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之后他的烦恼会起现行,也就是苦乐忧喜又来了,他不能永远保持,永远保持才叫做三昧。所以三昧有浅深次第差别不同,最低的层次是阿罗汉。阿罗汉,世尊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他的定功是第九定。世间禅定八种,四禅八定这在六道轮回里面,再提升一层到第九定,就超越六道轮回。阿罗汉才能称得上是三昧,三昧还不到常寂。「常寂」,生灭的相完全断掉了。所以阿罗汉有三昧,这个三昧没有到常寂,常寂是很深的三昧。为什么?我们知道阿罗汉只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未断,无明烦恼未断,所以他没有到常寂。
「三昧常寂」,这是什么境界?还是法身菩萨。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至少破一品,他那个「三昧」就可以加上「常寂」,永远离生灭相,永远离烦恼相。离生灭叫常,离烦恼叫寂,也就是佛家常讲的不生不灭,这叫「常寂」。这是从「常寂」两个字看到,他是甚深的禅定。甚深大定,诸位不能够误会,不要认为一讲到「禅定」,你就会想到盘腿面壁了。盘腿面壁的定有什么用处?这样学佛学到最后,不就学成木头人、石头人?盘腿在那儿不动,那有什么意思!人是活人,那一种修行法就变成死人了。所以要晓得,真正的禅定不是盘腿面壁,真正禅定是活活泼泼的生活,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禅定。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些专门修禅定的人,他在哪里修?经文上说他在市廛。什么叫「市廛」?就是现在讲的商场,现在大家讲的购物中心,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的地方,他天天到那里去逛,去看、去玩,那叫修禅定。为什么?普通人去看到,他起心动念,看到这个东西不错,那个也想要,他的心都在动;他在那里穿来穿去的时候,他心如如不动,这是大定,看得清清楚楚是智慧,他是定慧等运。《华严经》里面修禅定是这个修法,不是盘腿面壁。所以要晓得,盘腿面壁那是幼稚园的课程。你学成之后,你要应用在生活上,你要把定慧应用在生活上,这个就活了,才有意义。
所以戒定慧三学在哪里修?在起心动念处修,在言语造作的时候修,在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当中修,这是菩萨,真管用。能够这样用心,你就会跟惠能大师一样。能大师见五祖的时候,他讲:「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为什么常生智慧?因为他「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怎么知道他观法如化?他在《坛经》上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观法如化。常生智慧,三昧常寂,甚深禅定起作用就是智慧。
我们跟他对比一下,我们心中常生烦恼不生智慧。为什常生烦恼?一点定功都没有。你要不相信试试看,骂你几句马上就生气了,定功完全没有。小的定功,小定出不了三界,最浅最浅的定功,这个定功加上十善业道能帮助你生夜摩天,比忉利天高一点点。要怎样?佛经里面常讲「八风吹不动」,这没有什么了不起。所谓「八风吹不动」,赞叹你不生欢喜,毁谤你没有怨恨,顺逆境界里面都很淡然,保持你心地的清净平等,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是最起码的小定。
如果连这一点功夫都没有,尤其是看别人有好处,自己起嫉妒心,自己有一点点比别人高一点的时候,就起傲慢心,这是一点定都没有。我们自己常常检点,自己这个定功到底有多少?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常常反省检点自己。定功有进步,就是我道行有进步;如果毫无定功,永远在原地踏步,一步都没有跨出去。你修的是什么道?你会有什么成就?如果自己不常常检点自己,常常检点发现自己的过失,我讲经也常讲,那就叫开悟,我觉悟了。把自己过失改过来叫修行。
说老实话,诸佛菩萨教人,道道地地、确确实实重实质不重形式。你们如果在经典里面仔细去观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什么仪规都没有。我们今天学佛还要做早晚两堂功课,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听说做早晚两堂功课的。佛只是为大家上课,解答大家的疑问,修行在个人。怎么修法?不外乎一个是检点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就这两个原则。知道自己过失,这个人觉悟了;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迷惑。修行是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你对於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完全不知道,你从哪里修正?你永远不可能修行。所以千万不要误会,每天我念几卷经叫修行,我念几声佛号叫修行,打坐参禅叫修行,全属於形式,没有实质,这个道理要懂。
这些形式,当初祖师大德想出这些方法,那个时候有效。祖师看到学佛的四众同修只在经典上去研究,没有认真去做,所以才制定许多仪规,提倡共修。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候没有共修的,各人修各人的;只有在一起听经,在一起研究讨论,修行确实各人干各人的。时间久了,光流於经教的学习,不肯修行了,懈怠懒散,所以祖师才想出这个方法。想出什么?大家在一起共修,所谓「依众靠众」,看到别人精进,自己就不敢懈怠。
可是这又传了一千多年,这个法又不灵了。就在你面前我懈怠我的,你们精进我懈怠,所以说愈来愈麻木了,这个办法不行、行不通了,所以现在就太难太难了。现在你怎么给他讲,怎么劝他,甚至於理都不理你。这在佛经里面是「阐提根性」,现在这种情形多,到处我们都看到。看到之后怎么办?千万不要生气,一生气什么?自己吃亏,自己又落到心意识里去了,马上就退转了、就堕落了。见如不见,不放在心上,学诸佛菩萨只见众生的性德,不要见众生的造作,这样永远保持自己真诚清净平等觉。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度不了别人,一定要度自己,度自己跟度别人是同时的,这是大乘不是小乘;小乘是先度自己,再帮助别人;大乘法是自他同时,同时,度不了别人度自己。度别人是自己做别人的榜样,把宇宙人生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他听懂了肯做,这个人得度了。他听不懂不能做,没有关系,听懂了不肯做也没有关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们的心尽到了,圆圆满满的尽到,一丝毫的烦恼都不生。不要看到这个人精进,好欢喜,那个人不精进,好悲哀,你是凡夫一个!你还是心被境转,错在自己,外面境界没有错,要懂这个道理。所以外面境界要清楚、要明了。如果不清楚、不明了,我们是堕在无明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起分别、起执著,我们堕在烦恼里面;都错了。要清楚、要明了,又不分别,又不执著,这才如法。
像前两天我也给一个同修谈到做善事、修福,这是每一个人都要做的。没有见性,没有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我们性德里面本具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有障碍不能现前。不能现前,我们的福报就不是自性的,是要靠修得的。我们今天大家在这个世间面貌不相同,面貌是修得的,这是福报相好,修得的;身体健康状况不相同,也是修得的;生活富贵贫贱不相同,还是修得的。要好一定要修善,造作不善想好是不可能的,因此修善因就非常重要。
佛教导我们,我们人都想财富、都想发财。发财是果报,因是什么?因是财布施,你肯修财布施,你才会发得了财。今生发财的人,过去生中修财布施,他修得多他得的财富多,他修得少他得的财富少。绝不是说他今生有什么本事、有什么能力、运气好,那都是人看走了眼。前世修的因。就是一般人讲命里头有财,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那是缘,他有因,有因遇有缘,果报就现前。命里头没有财,给他什么机会、什么样好事情,他去做都赔本、都失败,命里没有。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你要不修这三种因,你怎么会得三种果报?
现在有人想布施,听说这个布施,那些经办的人靠不住,怕人家把你布施的钱变更做别的用途,或者他自己拿去享受去了。於是想到:「我是发了好心,让他拿去贪污,做了罪业,我不是害了他吗?」这个想法对不对?不对。为什么?你没有起心动念害他,他是自己害自己,不是你害他,与你不相干。所以我们修布施,委托别人去做,一定要放心,决定不要后悔,你的功德是圆满的。如果教人去做,人家把你这个钱吞没,或者做别的用途,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没有叫他这么作法。如果我们因为这些事情不敢去做了,把自己修福的缘断掉,来生没有福报了。
新加坡是个福地,非常难得,我们在这里讲经是讲理论,居然有人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这个太希有了。新加坡的谈禅法师,他老人家的布施,非常值得我们做榜样。他布施钱送出去之后,绝对不会再过问,也不会去想一想,这个心多清净!这个人如果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生的富贵不可思议,没有法子限量的。他布施只教人一句话,「因果你自己负责」,交代得多清楚!「你去做好事,你将来得好报;你要把它吞没,你自己去享受去了,你将来堕地狱。因果自己负责!」一句话交代,从此以后不再闻问了,将来得大福报,他一点过失都没有。我们学布施要学谈禅法师,布施出去绝不再过问。确实古德讲的,各人因果各人了,我们才能真正修福,修真实的福报,决定不会有外面的障碍。
人做好事,不要说是你得好的果报有人嫉妒,做好事都有人嫉妒,嫉妒里面就产生障碍。往往我们自己愚痴没有智慧,就被这些障碍障住了,许多修福的机会错过了。这实在讲,也不能怪别人,怪自己愚痴,怪自己不认识机会,把机会错过了。佛法教人,自始至终都是讲开智慧,这个道理我们应当要懂。能够如法如理的修学,果报不可思议。如果贪著果报,不知道观法如化,没错,你来生一定得大福报,可是还是在三界里头,出不了三界。
大福报在人间作人王,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历代帝王福报最大的,总得要算乾隆皇帝了。这个人福报最大,确确实实在中国自古以来找不到能够跟他相比的。做六十年皇帝,做四年太上皇,五代同堂,真是富有四海,贵为天子,所以他自称「十全老人」,晚年自号十全老人,那是过去生中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修得圆满,才得这么大的福报。更大的福报人间没有,到天上去享福,去作天王,作大梵天王、作摩醯首罗天王。可是要晓得,出不了六道轮回,都不算是真实的福报。
天上寿命长,纵然八万大劫,还是有死的时候。实在讲,寿命长短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如果我们人看那个水上的蜉蝣,水上的小虫,在水上跑来跑去的那个蜉蝣,那个小虫寿命很短,朝生暮死,它的寿命只有十几个小时,它十几个小时的寿命看到我们人活到八、九十岁、一百岁,还不就是我们看摩醯首罗天一样吗?有什么两样?他十几个小时是一生,我们这个七、八十年也是一生,摩醯首罗天八万大劫也是一生。在当人自分上都觉得很短促,所以佛说的话很正确:假的不是真的,梦幻泡影。我们一定要看破,看破之后你才能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叫你放这个东西,不是放下工作,千万不能误会。
放下之后一定要积极做众生的好榜样,觉悟的榜样、利生的榜样。这个「利生」就是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全心全力在修,修了之后自己绝不享受,这个人就开悟了。这个福报给谁享受?给一切苦难众生享受,自己得福称性,称性的福报就会现前,尽虚空、遍法界无有穷尽的福德就现前了,自性的障碍除掉了。积极为众生,决定不为自己。
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榜样我们要能体会。我们常常在皈依偈里面念到的「归依佛,二足尊」,「二」是什么?智慧、福德。佛的智慧圆满,佛的福报也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足」就是圆满,这两种都圆满。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的是什么样子?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经典里面记载,他老人家每天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你要说他智慧圆满我们会点头,「他说出这么多经,实在是有智慧」。说他福报圆满,「不见得,叫化子一个,讨饭的,他有什么福报?」这是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到真正的福报,人家的福报多大我们不晓得。
从什么地方能稍稍体会到一点佛的福报大?他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个福报多大!无论对什么样的人,上对帝王,下对乞丐,贫富贵贱,佛眼睛当中一律平等,这是大福报。平等的教化一切众生,得到一切众生的尊敬,一切众生都欢喜跟他学习,世间哪一个人能够跟他相比?你要不细细观察,你体会不到,认为他是个讨饭的。不能粗心大意看问题,要细心去观察,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我们世间人常常讲富贵,你要晓得,那一点点的富贵,你付出了多少代价?仔细一想,得不偿失!不说别的,如果今天这个讲堂,说居士林供养净空法师,净空法师糊涂,接受了这个讲堂;没有这个讲堂,天天很轻松、很愉快,有了这个讲堂,天天要扫地、要抹桌子,要搞好多时间辛辛苦苦来收拾,你这不叫自找麻烦吗?家大业就大,操心的事情就多,这人就没有福报。释迦牟尼佛统统舍了,树下一宿,逍遥自在,那大福报,谁懂得?你有财富,银行还存著那么多钱,天天想到又怕贬值,又怕这又怕那样,提心吊胆,晚上睡觉都睡不安。释迦牟尼佛什么都没有,树下睡大觉睡得好得很,到底是谁有福、谁没有福?
所以我过去在美国,看到一些同修住的好大房子、好大的院子,我到那里一看很感慨:「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人是房子的奴隶。」每一个星期,在美国是工作五天,工作得非常辛苦。星期六、星期天回来打扫,整理环境,替房子服务,都没有时间出去玩玩。可怜不可怜?所以我都不知道他们那个脑子里想些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笨!
所以真正觉悟了,这些东西放下得干干净净的,身心自在快乐无比,这真正幸福,这才真正是智慧福报两种圆满。绝不是说你今天拥有多高的地位、多大的财富,不圆满!这些事情要是诸位仔细去想,想通了,你才知道我的话是对的。否则的话,你听我讲这个话,我在胡说八道,是不是?你们都不以为然。你要仔细去想,想通了你才晓得,你才明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那是过神仙生活,真的是逍遥自在,游戏神通。沾上一丝毫都是麻烦,名闻利养沾不得,五欲六尘沾不得,你的心才会常生智慧。沾惹这些东西,就决定常生烦恼。所以你们一天到晚生烦恼,常生烦恼,不知道为什么会常生烦恼。就是没有把这些东西放下,应当要放下的你放不下。为什么说应当要放下?全是假的。梦幻泡影,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为什么不放下?真正聪明人,真正明白人,他放下了。
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我们要问:他有没有放下?他也真的放下了。《普门品》里面我们读到三十二应,《五十三参》里面我们读到诸佛如来做种种示现,示现男女老幼、各行各业。我们要问:他们放下没有?他们放下了。他们事上有,理上没有;相上有,性上没有。所以他还是自在,还是快乐,他什么障碍都没有了,他没有得失的念头。为什么做种种示现?无非是教化众生,做种种示现他不是为自己。做生意,菩萨示现商主,赚不赚钱?赚钱,一样也赚钱,赚的钱不是自己受用,赚的钱去救苦救难。他开的这个店,做的这个事业,不是为自己,是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个心、观念不一样。
菩萨做生意赚钱很快乐,赔本也快乐,绝对不会有两个心的。永恒不变的,那是菩萨。你看看做生意的人,赚钱就欢喜,赔本就愁眉苦脸,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总而言之,菩萨念念为众生,没有自己得失,他快乐,他生智慧;凡夫念念没有忘掉自己,所以一切造作里头他有利害得失,他有烦恼、他有忧虑,他迷惑、他没有智慧,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要学菩萨,这四句话就非常重要。
下面六句,那是具体的原则,特别是教导我们初学。从哪里学起?从三业清净学起。这个经文十句,前后是两个大段落。前面四句完全是讲法身大士,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后面六句是我们学习的方法,我们要如何来修学。前面这个纲领不能不知道,你真的懂得、明白了,我们才有个入门之处,晓得怎么学。真正发心学诸佛如来做一切众生的轨范,先要懂得这个道理,要发这种愿心,然后有正确的思想、见解,你遭遇挫折艰难,你才不会退心,不会退转。「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菩萨道上一帆风顺,绝对不会退转,你也不会有挫折;挫折虽然有,对你丝毫妨碍都没有。
在我们修学途径之中,正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这里有障碍从那边流,那边有障碍从这边流,所以任何障碍都拦不住,快快乐乐、欢欢喜喜,顺境没有贪恋,逆境没有瞋恚,所以这四句就非常非常重要了。下面是善护三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个星期六再见。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八面第一行,科判「观法常寂」,看这一段,这一段也只有八个字: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前面的两句,「二利行」的第一段,「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这是从事上讲的,事是形相,非常重要。如果只有事而没有理,这两句所修的是三界有漏的福报;如果达理,与理相应,世间福德就变成出世间的功德,果报就不可思议。理就是今天我们念的这两句:『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接著下面第三段经文:「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在这一科里面,可以说世尊将他四十九年一代时教的总纲领,在这个地方给我们宣布出来了,所以这十句经文非常重要,一定要记得很熟,时时刻刻遇到境界都能够提得起来。
前面两句就是我们现在讲经用的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轨范」就是模范,对於现代的社会比什么都重要。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没有不注重机会教育的,机会教育时时处处永无间断,显示出菩萨利益众生的心、利益众生的愿望,确确实实如《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说的「无有疲厌」。「轨范」就是平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的法则,这个法则不能更改、不能欠缺,所以叫「具足」。这个法则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如果违背这个法则,灾难就现前了。
中国古人懂得,现代人疏忽了。我们细细的反省、观察,古圣先贤的教诲,汉武帝把它订作教育的轨范。两千多年来一直到清朝,这当中改朝换代多少次,典章文物制度也都有改革;蒙古人入主中国,满清入主中国,制度上改变比较大,但是古圣先贤教育的轨范始终没有改变。我们想想,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汉武帝制定的教育政策可以绵延两千多年,每一个朝代都遵循、都不敢改动?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很值得我们反省的。到民国年间才完全把它丢掉了,认为中国这一套东西太老了、太陈旧腐化,是专制时候帝王统治人民的工具。现在时代改变了,帝制被推翻了,专制推翻了,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全盘西化。西洋人都是好的,中国老祖宗留下来没有一样是好东西,所以「打倒孔家店」,把中国古文化都当作垃圾把它丢掉。
民国到现在也有八、九十年了,这八、九十年我们中国人过的是什么生活?如果把古时候典籍仔细的去翻阅,我们今天过的生活不如古代。古代伦理道德的教育,轨范人的思想行为,这到底是善、是不善?很值得我们现代人重新思考。如果我们大家都认为古时候人错了,想错了、说错了、也做错了,可是在七十年代,一九七0年的时代,我们中国人羡慕外国人,现在外国人讲话了,英国汤恩比博士说话了,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世界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我们中国不要,现在英国人捡起来当宝贝。
三年前,英国的大学、中学、小学都以孔孟学说、大乘佛法,列入学校教科书里面。他们认真学习了,接著澳洲跟进,澳洲在两年前学校里面教科书也采用佛经。我们自己现在还没有觉悟!也有少数人在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我都看到,提倡儿童读经。这个少数是觉悟的人,知道不把古圣先贤的轨范找回来,要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就非常困难了。安定和平幸福的基础,确实还是古人的轨范。我们想想,对不对?
现在人对於别人的东西总是不服,总是要反抗:「我们为什么要跟孔老夫子学?」一般人不叫孔老夫子,叫孔老二,「为什么跟孔老二学?」、「为什么跟释迦牟尼学?」这意思说是:「为什么不跟我学?」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孔老夫子所说的,没有一句是他自己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也不是他自己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夫子所说的,他老人家讲得很明白,他一生教学是「述而不作」,也就是说,他所讲的都是古圣前贤的教诲,自己没有加一点意见在里头。我们要反对孔夫子,没有地方反对他,东西不是他的。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也不是他自己的。我们在清凉大师《疏钞》里面看到,清凉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都是古佛所说的,不是他自己的。他跟孔老夫子一样,也是述而不作,真正了不起!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自己没有创作,都是祖述古人的。
古人东西从哪里来的?也不是从自己来的,绝不是从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分别,不是从这儿来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凡是自己思想里面的东西、分别里面的东西,都是错误的,都是有问题的。诸佛菩萨的东西不是从思想里面来的,是从心性里面来的。思想,每个人不一样,你有你的思想,我有我的思想,他有他的思想,不一样。从心性就完全相同,没有两样,正如夫子所说:「性相近,习相远」。佛在经上讲得更好,「性」,大家一样的,不但一样,是共同一个性。佛门里面对有情众生称为「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今天讲动物,蚊虫、蚂蚁都一样,众生的佛性跟如来的佛性是一个性,绝对不是两个性。
由此可知,古圣先贤的教诲,无论是世间圣人、出世间圣人,他们的教诲全是自性里面的性德,不是哪个人的思想,不是哪个人以为要怎么作法,因为它是性德,性德永恒不变;你要是变,你要是改掉了,灾难就来了。学佛的同学们对於经藏要有相当程度的涉猎,这个话你懂,你能够体会,你能够明了。由此可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在中国世出世间圣人教我们的原理原则,完全相同没有两样。就如《观经》三福第一条所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想想看,孔老夫子是不是教这个东西?孟夫子是不是教这个东西?诸佛菩萨是不是教这个东西?现在我们这个讲堂,每一个星期天新加坡九个宗教都在这里讲道,你们听听他们所讲的,是不是也是教的这些?没有例外的。
孝亲尊师、慈心不杀、十善业道是性德,不是哪个人的思想,不是哪个人的主意,自性本来具足,自性本来如是。所以在佛法里面讲,成佛了,成佛成的什么?恢复性德而已。所以《楞严经》上才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以为成佛,真有所得?一无所得,不过是把性德圆满的恢复而已。决定没有一法是从外面新得来的,没有。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对於佛法的修学这才肯真干。为什么?确实是向自性内求,不是向心外求法,所以佛法称为「内学」,道理就在此地。
这两句话的总结,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我们要像诸佛如来一样,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起心动念是众生的好榜样,言语造作也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如果只是在形式上做了很好的榜样,心不入理,刚才说了,都是属於世间的福报,佛经里面讲的名词说「三界有漏的福报」。由此可知,「入理」,契入性理,这是提升了一级,这就是接著这两句话。
「观法如化」,「观」是智慧的作用,用真智慧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通常把它归纳为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现象;不能用妄想,用妄想错了。凡夫讲用心,那是妄想心,那是生灭心。什么叫「生灭心」?念头,前念灭后念又生,这个心叫生灭心。生灭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生灭心里面没有智慧。有什么?有的是虚情假意。所以他想什么、意思什么,全是假的,可不要当真,当真你就吃亏、就上当了。他说他很喜欢你,你听听、点点头,假的不是真的,过一会儿他心就变了。你要是听说他讨厌你、恨你,你也别生气,假的!过一会儿他就好了,变幻无常。这个心靠不住,这个心里面想的主意,这怎么行!性德是永恒不变的,这才靠得住。佛菩萨是证得性德的人,他们的言语、他们的造作,不是从我们思想里面显现出来的,是性德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永恒不变的,这才能称得上是轨范。
我们细细观察一切人事物这些现象,是不是真的?都不是真的。经文上用一个字,用一个「法」,我们把它说成四桩事情,诸位好懂一点。「化」是幻化,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它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叫有为法?天亲菩萨《百法明门论》里面,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一百法,称为「百法」。这一百法里面又分成五大类,第一类「心法」,这是六道凡夫的心,讲了八个,我们佛法里面讲八识,「八识心王」,心说了八个。然后接著说「心所法」,心所法有五十一个,五十一类。「心所」是什么?是心的作用;就是八识起作用,它有哪些作用?心心所。还有一个「不相应行法」,这也是属於心理,我们现在人讲「抽象概念」,这个不相应行法是抽象概念,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但是它是从心、心所、色法里头变现出来的,它不属於这三种,但是跟这三种离不开关系,叫「不相应行法」。第四类「色法」,色法今天我们讲的物质,前面三种讲的是精神,这是讲物质。这四类总共九十四法,都叫做「有为法」;有为就是有生、有灭,是属於生灭法,生灭法就不是真的。诸位要晓得,真的是不生不灭。生灭法叫有为法,不生不灭叫无为法。所以后面六条是无为法,前面有为法四大类,合起来是五类,这是把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其中了。
我们要想想,佛说的话有道理,有生有灭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在我们这一个人身上,我们这个身上哪一部分是有为法、哪一部分是无为法?自己要清楚。有生有灭的有为法是属於梦幻泡影,还有不生不灭的无为法,那是常住真心,那是自性。《楞严经》,很多同修都晓得,这是佛门开智慧的一部大经;古人常讲,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世尊在《楞严》会上说明这些事实真相,有不少人听懂了、明白了。佛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的真心,什么是我们的妄心,如果修行连这个都不能够辨别,你就难了。
我们凡夫用什么心?用的是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凡夫都用这个心,这个心就叫做生灭心。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末那执著,第八识妄想,我们用的是妄想、分别、执著,麻烦在此地,所以怎么样的修,都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什么原因?六道轮回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你还用这个心,你怎么出得了六道轮回?佛教菩萨,你要想超越六道轮回,你要用真心你不能用妄心。真心是无为法,没有生灭。真心在哪里?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真心就是我们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在鼻叫嗅性,在舌叫尝性,六根的根性,这是常住真心。只要你会用真心了,我不用眼识见,我用见性见,见性就是见色性,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原来就是这么回事情。大彻大悟的人,他睁开眼睛他用见性见色性,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一样的境界;用闻性闻声性,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懂得。
只有性是真的,相是假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都是相分变现出来的。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观法如化」,你仔细观察,这些东西是梦幻泡影,决定不是事实。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佛给我们讲,「从心想生」,心想就是识。心想里面有属於我们个人的,经上所讲的「别业妄见」,「见」就是你的见解,你的思想、你的见解,「妄」是虚妄;从你思想、见解里头变现出虚妄的境界,个别的。除个别之外,还有一个「同分妄见」,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也就是说,我有这种妄想分别执著,你也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两个人妄想分别执著相同,所以就看到同样的境界。如果我们妄想分别执著不同,我见到,你见不到;你见到的时候,他见不到,「别业妄见」。
昨天我们在这里答覆问题,有一些同修问到,他在念佛堂念佛,感到好像有人拿著树枝在他身上摇摆,而且还听到声音,这是他的别业妄见,别人看不到,只有他感觉到,别人感觉不到。也有人打坐,在入定的时候,过去我在台北,简丰文居士学禅,打坐的时候就看到十殿阎王,看到阎王、看到小鬼,看得非常清楚。他说他们个子都不高,大概只有两、三尺,清清楚楚,他旁边的人都看不到,别业妄见。大家同时都看到的,同分妄见。全是虚妄的,不是真实。所以佛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了解事实真相。真相明了之后,你不再在这个妄相上起分别执著,那就对了,这就跟诸佛菩萨一样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眼前的境界绝对不是真有,这个有叫「假有」,佛法里头名词叫「妙有」、叫「幻有」。妙有就不是真有,你不能说它没有,你也不能说它有。你说它没有,它有相;你说它有,这个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必须认识清楚,然后你才肯万缘放下。
这个话不能听错了,听错的人有,不是没有。把「万缘放下」这一句话听错了,好了,他工作也不做,生活什么也不要了,问题出来了。中国大陆有个人写封信给我,他说:「法师,我听你的话,我什么都放下了,工作不做了。现在我没有钱,生活成问题,怎么办?」「万缘放下」意思是对於世间一切人事物的现象,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生活还照样生活,工作还照样工作,应酬照样应酬;不是教你这些放下,事没有障碍。《华严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见得这个没有妨碍。你要把妨碍的障碍放下,障碍是什么?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有障碍。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都是祖师大德教给我们的。对不对?对!教我们在生活当中随缘而不攀缘。攀缘是多事,多事就烦恼,随缘就清净。总而言之一句话,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只要你能够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完全正确,这是菩萨道,这是菩萨行。如果在生活工作应酬里面没有真诚,不得清净、不得平等,迷惑颠倒,自私自利,错了,这是什么行?这不是菩萨行,轮回行,轮回心造轮回业。你的生活是轮回业,你的工作是轮回业,你处事待人接物全是轮回业。轮回业本来没有,你把它当真,以为它有。造轮回业,於是轮回的现象就现前,这就是六道,怎么也出不了六道。这个问题要不是遇到佛菩萨,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明了,永远也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
总算我们很幸运,能遇到佛法,遇到大乘佛法。遇到之后第一个条件要信,要对它有信心。第二个条件要理解,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深解义趣」,你解得愈深愈好。解得透彻,你的生活行为就得大自在。「行佛所行」,他怎么不自在?日常生活当中做种种示现,目的都是度化众生,教导众生、暗示众生,让他能够领会,让他能够觉悟,让他能够回头。从轮回心回头发菩提心,从六道回头行菩萨道,这就正确了。
「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宇宙观」、「人生观」,也就是说你对一切人事物、对宇宙的想法、看法,就是这个意思。佛菩萨的看法正确的,我们的看法错误的。《金刚经》非常好,文字不多,说得很透彻,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已经过去了;「现在心不可得」,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未来心不可得」;这是讲「能得」,能得不可得。你所得的,是外面五欲六尘境界。五欲六尘境界,包括我们自己身体,这个东西能得吗?半夜睡著了,人家把你抬跑了你都不知道,你还能得?是你?何况这个色身,现代人都有这个知识,我们身体是细胞组织的,这个细胞分分秒秒都在那里生灭,身是无常的,刹那生灭。所以诸位从家里到这儿来听经,来了这两个钟点,现在你这个身体,绝对不是两个钟点以前的身体。为什么?老的细胞消失了很多,新的细胞又起来多少了,新陈代谢。大家要记住,人,你们都知道会老,老,不是十年十年老,不是一年一年老,是刹那刹那在老化。我们现在说你好懂一点,每一秒钟,一秒比一秒老,你才能知道这个身是无常的,这个身是生灭的,是假的不是真的。
佛法里面讲真假,真的定义,永恒不变是真的,只要它产生变化,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身有生老病死的变化,它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我们的见性永恒不变、闻性永恒不变,六根根性不变,不变是真。眼识刹那生灭,刹那变,耳识也是刹那变。识是刹那生灭,性不生不灭。所以明朝交光大师注解《楞严经》,他的注解叫正脉,《楞严正脉》,他提出一个新的主张,「舍识用根」,这个主张决定正确,完全符合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的教导,是没错,可是没有人能做到。
交光大师以前的注解,大概都是顺从天台的止观,这里面也有个原因。智者大师是隋朝的人,那个时候西域,就是印度,有高僧到中国来,来访问智者大师,看到智者大师跟学生讲解修行的原理原则,就是天台家的三止三观,这印度法师听了之后非常赞叹,他说:「你这个方法跟《楞严经》上讲的一模一样!」那个时候《楞严经》没有传到中国来,所以中国人就知道佛经里头有一部《楞严经》。古代中国跟印度距离遥远,要想得到这一部经谈何容易!所以大师在天台山筑了一个拜经台,诸位现在到天台去观光旅游,也许还能看到这个古迹,他筑了这个台,每天向西方拜,希望这部经能传到中国来,他拜了十八年,到他圆寂这部经也没来,天台大师没有见到,只听说,没有见到。以后经传来之后,由於这么一个因缘,所以最早做注解的长水,就是依据天台大师的「止观」来解释《楞严》。实在讲有好处,天台止观它不是用真心,我们可以学,用真心我们就学不来。交光讲得是不错,太难了。交光所说的,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决定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如果懂得舍识用根,他就是法身菩萨,他就不是凡夫。
用根性、用根识,差别到底在哪里?我们也应当知道一些。用根性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是用识,性里头没有妄想执著。所以如果用见性见外面的色相,决定是平等的。如果看到这个美那个丑,不是见性见,是眼识见。眼识有分别有执著,见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见性见色性完全是平等的。所以你要晓得,佛与法身菩萨他们用六根根性,他们没有心意识,唯识学家所讲的「转识成智」,唯识学家讲他们起作用是四智菩提,凡夫起作用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差别在此地。所以用见性见色性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法法平等。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就这么个道理;法身大士看一切众生全是法身大士,因为他离妄想分别执著。这是用六根根性,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会用六根根性,契入法身菩萨境界,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的,证得一真法界,他不在十法界里面,他证得一真法界,他是法身菩萨。所以「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法身菩萨境界,这叫入理。
「三昧」是梵语,古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这都是佛学名词。什么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拣别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正常,佛菩萨的享受才正常。我们的享受何以不正常?佛把我们的享受,六道凡夫的享受归纳成五大类,佛经里面讲五种受,六道凡夫有的,圣人没有。这五种,从身讲,物质的身讲,有「苦」、「乐」两类的受,两大类;从情绪上、心理上讲有「忧」、「喜」两大类。从身跟心给你分成四大类。还有一类,你身现在也没有苦也没有乐,心里头现在也没有忧也没有喜,这叫「舍受」,就是暂时身把苦、乐舍掉了,心把忧、喜舍掉了,舍受。舍受很好,但是它不长久,遇到外缘刺激,苦乐忧喜马上就来了,不能永远保持。如果永远保持著舍受,那就叫「三昧」,六道凡夫没有三昧。
我们讲到最高级的凡夫,无色界天到天顶,非想非非想天,他那个定功很深,他是属於舍受,不能算三昧。为什么?他的定功可以维持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之后他的烦恼会起现行,也就是苦乐忧喜又来了,他不能永远保持,永远保持才叫做三昧。所以三昧有浅深次第差别不同,最低的层次是阿罗汉。阿罗汉,世尊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他的定功是第九定。世间禅定八种,四禅八定这在六道轮回里面,再提升一层到第九定,就超越六道轮回。阿罗汉才能称得上是三昧,三昧还不到常寂。「常寂」,生灭的相完全断掉了。所以阿罗汉有三昧,这个三昧没有到常寂,常寂是很深的三昧。为什么?我们知道阿罗汉只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未断,无明烦恼未断,所以他没有到常寂。
「三昧常寂」,这是什么境界?还是法身菩萨。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至少破一品,他那个「三昧」就可以加上「常寂」,永远离生灭相,永远离烦恼相。离生灭叫常,离烦恼叫寂,也就是佛家常讲的不生不灭,这叫「常寂」。这是从「常寂」两个字看到,他是甚深的禅定。甚深大定,诸位不能够误会,不要认为一讲到「禅定」,你就会想到盘腿面壁了。盘腿面壁的定有什么用处?这样学佛学到最后,不就学成木头人、石头人?盘腿在那儿不动,那有什么意思!人是活人,那一种修行法就变成死人了。所以要晓得,真正的禅定不是盘腿面壁,真正禅定是活活泼泼的生活,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禅定。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些专门修禅定的人,他在哪里修?经文上说他在市廛。什么叫「市廛」?就是现在讲的商场,现在大家讲的购物中心,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的地方,他天天到那里去逛,去看、去玩,那叫修禅定。为什么?普通人去看到,他起心动念,看到这个东西不错,那个也想要,他的心都在动;他在那里穿来穿去的时候,他心如如不动,这是大定,看得清清楚楚是智慧,他是定慧等运。《华严经》里面修禅定是这个修法,不是盘腿面壁。所以要晓得,盘腿面壁那是幼稚园的课程。你学成之后,你要应用在生活上,你要把定慧应用在生活上,这个就活了,才有意义。
所以戒定慧三学在哪里修?在起心动念处修,在言语造作的时候修,在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当中修,这是菩萨,真管用。能够这样用心,你就会跟惠能大师一样。能大师见五祖的时候,他讲:「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为什么常生智慧?因为他「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怎么知道他观法如化?他在《坛经》上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观法如化。常生智慧,三昧常寂,甚深禅定起作用就是智慧。
我们跟他对比一下,我们心中常生烦恼不生智慧。为什常生烦恼?一点定功都没有。你要不相信试试看,骂你几句马上就生气了,定功完全没有。小的定功,小定出不了三界,最浅最浅的定功,这个定功加上十善业道能帮助你生夜摩天,比忉利天高一点点。要怎样?佛经里面常讲「八风吹不动」,这没有什么了不起。所谓「八风吹不动」,赞叹你不生欢喜,毁谤你没有怨恨,顺逆境界里面都很淡然,保持你心地的清净平等,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是最起码的小定。
如果连这一点功夫都没有,尤其是看别人有好处,自己起嫉妒心,自己有一点点比别人高一点的时候,就起傲慢心,这是一点定都没有。我们自己常常检点,自己这个定功到底有多少?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常常反省检点自己。定功有进步,就是我道行有进步;如果毫无定功,永远在原地踏步,一步都没有跨出去。你修的是什么道?你会有什么成就?如果自己不常常检点自己,常常检点发现自己的过失,我讲经也常讲,那就叫开悟,我觉悟了。把自己过失改过来叫修行。
说老实话,诸佛菩萨教人,道道地地、确确实实重实质不重形式。你们如果在经典里面仔细去观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什么仪规都没有。我们今天学佛还要做早晚两堂功课,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听说做早晚两堂功课的。佛只是为大家上课,解答大家的疑问,修行在个人。怎么修法?不外乎一个是检点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就这两个原则。知道自己过失,这个人觉悟了;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迷惑。修行是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你对於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完全不知道,你从哪里修正?你永远不可能修行。所以千万不要误会,每天我念几卷经叫修行,我念几声佛号叫修行,打坐参禅叫修行,全属於形式,没有实质,这个道理要懂。
这些形式,当初祖师大德想出这些方法,那个时候有效。祖师看到学佛的四众同修只在经典上去研究,没有认真去做,所以才制定许多仪规,提倡共修。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候没有共修的,各人修各人的;只有在一起听经,在一起研究讨论,修行确实各人干各人的。时间久了,光流於经教的学习,不肯修行了,懈怠懒散,所以祖师才想出这个方法。想出什么?大家在一起共修,所谓「依众靠众」,看到别人精进,自己就不敢懈怠。
可是这又传了一千多年,这个法又不灵了。就在你面前我懈怠我的,你们精进我懈怠,所以说愈来愈麻木了,这个办法不行、行不通了,所以现在就太难太难了。现在你怎么给他讲,怎么劝他,甚至於理都不理你。这在佛经里面是「阐提根性」,现在这种情形多,到处我们都看到。看到之后怎么办?千万不要生气,一生气什么?自己吃亏,自己又落到心意识里去了,马上就退转了、就堕落了。见如不见,不放在心上,学诸佛菩萨只见众生的性德,不要见众生的造作,这样永远保持自己真诚清净平等觉。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度不了别人,一定要度自己,度自己跟度别人是同时的,这是大乘不是小乘;小乘是先度自己,再帮助别人;大乘法是自他同时,同时,度不了别人度自己。度别人是自己做别人的榜样,把宇宙人生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他听懂了肯做,这个人得度了。他听不懂不能做,没有关系,听懂了不肯做也没有关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们的心尽到了,圆圆满满的尽到,一丝毫的烦恼都不生。不要看到这个人精进,好欢喜,那个人不精进,好悲哀,你是凡夫一个!你还是心被境转,错在自己,外面境界没有错,要懂这个道理。所以外面境界要清楚、要明了。如果不清楚、不明了,我们是堕在无明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起分别、起执著,我们堕在烦恼里面;都错了。要清楚、要明了,又不分别,又不执著,这才如法。
像前两天我也给一个同修谈到做善事、修福,这是每一个人都要做的。没有见性,没有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我们性德里面本具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有障碍不能现前。不能现前,我们的福报就不是自性的,是要靠修得的。我们今天大家在这个世间面貌不相同,面貌是修得的,这是福报相好,修得的;身体健康状况不相同,也是修得的;生活富贵贫贱不相同,还是修得的。要好一定要修善,造作不善想好是不可能的,因此修善因就非常重要。
佛教导我们,我们人都想财富、都想发财。发财是果报,因是什么?因是财布施,你肯修财布施,你才会发得了财。今生发财的人,过去生中修财布施,他修得多他得的财富多,他修得少他得的财富少。绝不是说他今生有什么本事、有什么能力、运气好,那都是人看走了眼。前世修的因。就是一般人讲命里头有财,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那是缘,他有因,有因遇有缘,果报就现前。命里头没有财,给他什么机会、什么样好事情,他去做都赔本、都失败,命里没有。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你要不修这三种因,你怎么会得三种果报?
现在有人想布施,听说这个布施,那些经办的人靠不住,怕人家把你布施的钱变更做别的用途,或者他自己拿去享受去了。於是想到:「我是发了好心,让他拿去贪污,做了罪业,我不是害了他吗?」这个想法对不对?不对。为什么?你没有起心动念害他,他是自己害自己,不是你害他,与你不相干。所以我们修布施,委托别人去做,一定要放心,决定不要后悔,你的功德是圆满的。如果教人去做,人家把你这个钱吞没,或者做别的用途,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没有叫他这么作法。如果我们因为这些事情不敢去做了,把自己修福的缘断掉,来生没有福报了。
新加坡是个福地,非常难得,我们在这里讲经是讲理论,居然有人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这个太希有了。新加坡的谈禅法师,他老人家的布施,非常值得我们做榜样。他布施钱送出去之后,绝对不会再过问,也不会去想一想,这个心多清净!这个人如果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生的富贵不可思议,没有法子限量的。他布施只教人一句话,「因果你自己负责」,交代得多清楚!「你去做好事,你将来得好报;你要把它吞没,你自己去享受去了,你将来堕地狱。因果自己负责!」一句话交代,从此以后不再闻问了,将来得大福报,他一点过失都没有。我们学布施要学谈禅法师,布施出去绝不再过问。确实古德讲的,各人因果各人了,我们才能真正修福,修真实的福报,决定不会有外面的障碍。
人做好事,不要说是你得好的果报有人嫉妒,做好事都有人嫉妒,嫉妒里面就产生障碍。往往我们自己愚痴没有智慧,就被这些障碍障住了,许多修福的机会错过了。这实在讲,也不能怪别人,怪自己愚痴,怪自己不认识机会,把机会错过了。佛法教人,自始至终都是讲开智慧,这个道理我们应当要懂。能够如法如理的修学,果报不可思议。如果贪著果报,不知道观法如化,没错,你来生一定得大福报,可是还是在三界里头,出不了三界。
大福报在人间作人王,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历代帝王福报最大的,总得要算乾隆皇帝了。这个人福报最大,确确实实在中国自古以来找不到能够跟他相比的。做六十年皇帝,做四年太上皇,五代同堂,真是富有四海,贵为天子,所以他自称「十全老人」,晚年自号十全老人,那是过去生中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修得圆满,才得这么大的福报。更大的福报人间没有,到天上去享福,去作天王,作大梵天王、作摩醯首罗天王。可是要晓得,出不了六道轮回,都不算是真实的福报。
天上寿命长,纵然八万大劫,还是有死的时候。实在讲,寿命长短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如果我们人看那个水上的蜉蝣,水上的小虫,在水上跑来跑去的那个蜉蝣,那个小虫寿命很短,朝生暮死,它的寿命只有十几个小时,它十几个小时的寿命看到我们人活到八、九十岁、一百岁,还不就是我们看摩醯首罗天一样吗?有什么两样?他十几个小时是一生,我们这个七、八十年也是一生,摩醯首罗天八万大劫也是一生。在当人自分上都觉得很短促,所以佛说的话很正确:假的不是真的,梦幻泡影。我们一定要看破,看破之后你才能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叫你放这个东西,不是放下工作,千万不能误会。
放下之后一定要积极做众生的好榜样,觉悟的榜样、利生的榜样。这个「利生」就是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全心全力在修,修了之后自己绝不享受,这个人就开悟了。这个福报给谁享受?给一切苦难众生享受,自己得福称性,称性的福报就会现前,尽虚空、遍法界无有穷尽的福德就现前了,自性的障碍除掉了。积极为众生,决定不为自己。
世尊给我们示现的榜样我们要能体会。我们常常在皈依偈里面念到的「归依佛,二足尊」,「二」是什么?智慧、福德。佛的智慧圆满,佛的福报也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足」就是圆满,这两种都圆满。释迦牟尼佛示现给我们的是什么样子?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经典里面记载,他老人家每天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你要说他智慧圆满我们会点头,「他说出这么多经,实在是有智慧」。说他福报圆满,「不见得,叫化子一个,讨饭的,他有什么福报?」这是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到真正的福报,人家的福报多大我们不晓得。
从什么地方能稍稍体会到一点佛的福报大?他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个福报多大!无论对什么样的人,上对帝王,下对乞丐,贫富贵贱,佛眼睛当中一律平等,这是大福报。平等的教化一切众生,得到一切众生的尊敬,一切众生都欢喜跟他学习,世间哪一个人能够跟他相比?你要不细细观察,你体会不到,认为他是个讨饭的。不能粗心大意看问题,要细心去观察,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
我们世间人常常讲富贵,你要晓得,那一点点的富贵,你付出了多少代价?仔细一想,得不偿失!不说别的,如果今天这个讲堂,说居士林供养净空法师,净空法师糊涂,接受了这个讲堂;没有这个讲堂,天天很轻松、很愉快,有了这个讲堂,天天要扫地、要抹桌子,要搞好多时间辛辛苦苦来收拾,你这不叫自找麻烦吗?家大业就大,操心的事情就多,这人就没有福报。释迦牟尼佛统统舍了,树下一宿,逍遥自在,那大福报,谁懂得?你有财富,银行还存著那么多钱,天天想到又怕贬值,又怕这又怕那样,提心吊胆,晚上睡觉都睡不安。释迦牟尼佛什么都没有,树下睡大觉睡得好得很,到底是谁有福、谁没有福?
所以我过去在美国,看到一些同修住的好大房子、好大的院子,我到那里一看很感慨:「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人是房子的奴隶。」每一个星期,在美国是工作五天,工作得非常辛苦。星期六、星期天回来打扫,整理环境,替房子服务,都没有时间出去玩玩。可怜不可怜?所以我都不知道他们那个脑子里想些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笨!
所以真正觉悟了,这些东西放下得干干净净的,身心自在快乐无比,这真正幸福,这才真正是智慧福报两种圆满。绝不是说你今天拥有多高的地位、多大的财富,不圆满!这些事情要是诸位仔细去想,想通了,你才知道我的话是对的。否则的话,你听我讲这个话,我在胡说八道,是不是?你们都不以为然。你要仔细去想,想通了你才晓得,你才明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那是过神仙生活,真的是逍遥自在,游戏神通。沾上一丝毫都是麻烦,名闻利养沾不得,五欲六尘沾不得,你的心才会常生智慧。沾惹这些东西,就决定常生烦恼。所以你们一天到晚生烦恼,常生烦恼,不知道为什么会常生烦恼。就是没有把这些东西放下,应当要放下的你放不下。为什么说应当要放下?全是假的。梦幻泡影,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为什么不放下?真正聪明人,真正明白人,他放下了。
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我们要问:他有没有放下?他也真的放下了。《普门品》里面我们读到三十二应,《五十三参》里面我们读到诸佛如来做种种示现,示现男女老幼、各行各业。我们要问:他们放下没有?他们放下了。他们事上有,理上没有;相上有,性上没有。所以他还是自在,还是快乐,他什么障碍都没有了,他没有得失的念头。为什么做种种示现?无非是教化众生,做种种示现他不是为自己。做生意,菩萨示现商主,赚不赚钱?赚钱,一样也赚钱,赚的钱不是自己受用,赚的钱去救苦救难。他开的这个店,做的这个事业,不是为自己,是为社会大众服务,这个心、观念不一样。
菩萨做生意赚钱很快乐,赔本也快乐,绝对不会有两个心的。永恒不变的,那是菩萨。你看看做生意的人,赚钱就欢喜,赔本就愁眉苦脸,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总而言之,菩萨念念为众生,没有自己得失,他快乐,他生智慧;凡夫念念没有忘掉自己,所以一切造作里头他有利害得失,他有烦恼、他有忧虑,他迷惑、他没有智慧,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要学菩萨,这四句话就非常重要。
下面六句,那是具体的原则,特别是教导我们初学。从哪里学起?从三业清净学起。这个经文十句,前后是两个大段落。前面四句完全是讲法身大士,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后面六句是我们学习的方法,我们要如何来修学。前面这个纲领不能不知道,你真的懂得、明白了,我们才有个入门之处,晓得怎么学。真正发心学诸佛如来做一切众生的轨范,先要懂得这个道理,要发这种愿心,然后有正确的思想、见解,你遭遇挫折艰难,你才不会退心,不会退转。「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菩萨道上一帆风顺,绝对不会退转,你也不会有挫折;挫折虽然有,对你丝毫妨碍都没有。
在我们修学途径之中,正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这里有障碍从那边流,那边有障碍从这边流,所以任何障碍都拦不住,快快乐乐、欢欢喜喜,顺境没有贪恋,逆境没有瞋恚,所以这四句就非常非常重要了。下面是善护三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个星期六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