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乘无量寿经 - (第一0四集)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0四集)  2000/10/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04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七面倒数第一行,就是最后一行,「二利行」,这个小科「轨范具足」,经文只有一句: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经文虽然只有八个字,可是这八个字的内容非常的深广。最近每天早晨我们在学习《十善业道经》,讲到以十善道庄严菩萨六波罗蜜、庄严色界天的四无量心,现在讲到的是庄严四摄法,这一段还没有讲完,接著下面是庄严三十七道品、止观以及方便。由此可知,此地『庄严众行』这四个字,就是包括全部《十善业道经》,这四个字细讲就是一部《十善业道经》,可见得这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

  「众行」,「众」是多,「行」是我们的生活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包括日常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全都在里面,称之为「众行」。「庄严」这两个字的意思,佛经里面的解释叫「福慧二严」,我们从这个解释能够体会到,佛菩萨教导我们过究竟圆满福慧的生活、高度福慧的工作,无论从事於哪一个行业,从事於哪一种工作,都充满高度的智慧福德,包括处事待人接物,无一不是表现著究竟圆满的智慧福德,这叫「庄严」。福的庄严,我们现在学了《十善业道经》,稍稍懂得一点意思,以十善道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点点滴滴,一切时、一切处,无一不与十善业相应,这是福庄严。通达佛法的道理,你真正肯去这样做,这是慧。佛给我们说了,我们听了也能够懂得一些。

  十善业确实是好,尤其佛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这个「善法」就是十善业道,「昼夜」是不间断。不是把十善业道挂在口上,不是的,昼夜起心动念都与善法相应,这叫「常念」。不起心动念则已,一起心动念决定与十善业相应。「思惟善法」,思惟善法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工作里面、待人接物,我们要怎样帮助别人修善断恶,这是要思惟。「观察善法」,日常生活之中只见别人善,不见别人恶,这是菩萨行,我们要学。

  为什么要学?这个道理很简单,见别人恶,把别人恶记在自己心里面,我们的心这个「善」就被破坏了。我们的心里头夹杂不善,很冤枉,夹杂的不是自己的不善,是别人的不善,你说冤不冤枉?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里面,自己的心就不善了,这个善心、善行就被破坏了。所以我们应当在这个地方深深去体会到,一切善恶因果完全自己负责任,与别人不相干。别人的言语不善、行为不善,与我不相干,为什么自己一定要把它揽过来,破坏自己的善心、善行?

  责任要自己负,见到别人恶行、种种不善,不把它放在心上,佛法里面常常说的「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儒家教人也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决定不把它放在自己心上,就什么事都没有。凡夫不了解这个道理,不懂事实真相,自己心行不善总是怨天尤人,好像都是别人害的,这个想法错了,别人不能害你。别人要能害你,佛菩萨就能救你;别人害不了你,佛菩萨也救不了你。就是这个道理。

  佛菩萨能不能帮助一个人?不能帮助,佛菩萨真的要能帮助人,因果定律就推翻了,佛菩萨做不到。所以说佛菩萨救不了你,这一切人也害不了你。谁害你?自己害自己。谁救你?自己救自己。这是真话,这是真理,这是真实的事实真相。佛能够帮助我们的,教导我们,把宇宙人生的道理跟我们说清楚,事实真相说清楚,我们觉悟了,改过自新,这样才得救。所以你自己修行,自悟,自己觉悟了,自修、自证。佛不度众生,是你自己觉悟、自己修行、自己证得的。

  佛家讲缘,缘有四种,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亲因缘,说到亲因缘每一个人都平等。「亲因缘」是什么?在有情众生分上讲就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亲因缘。你能够修行成佛,凭什么?凭我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这佛在经上常说的。我们今天迷失了佛性,所以变成众生,搞这些六道生死轮回。怎样才能觉悟自性?这是靠佛菩萨帮助,这是第二个缘「所缘缘」,要自己发心。

  我们今天,所缘就是攀缘,我们所攀缘的是什么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心里面念念所思虑的是什么,这就是所缘缘。六道众生所缘缘的都是自私自利,从自私自利发展成名闻利养,念念希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内里面贪瞋痴慢不断在增长,贪瞋痴慢没有消灭、没有淡几分,天天在增长,这是六道凡夫的所缘缘。佛给我们说,这些缘虑是六道轮回的业因。你为什么会搞六道轮回?原因就是这个,天天在造轮回的因,你怎么能脱离轮回的果报?所以自私自利的心、名利心、贪瞋痴慢的心,我们把它总合起来讲一个名词,叫「轮回心」。

  用轮回心来学佛,还是造轮回业。不过佛法是善法,轮回心学佛得的果报是什么?六道里面的有漏福报。我们看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有许多富贵的众生,在各个行业里面领导人,这是他的贵;他拥有亿万财富,这是富。富贵的果报是什么?以轮回心在佛门里面修的福报,他得的是这个。我们在佛法里修学一个过程,现在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如果他是用菩提心来修福慧,果报就不在三界,他去作佛、作菩萨、作阿罗汉去了,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这用心不一样。轮回心是迷心、迷的现象,念念为自己这是迷;菩提心是觉悟的心,觉悟的心是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正法久住,觉悟众生,这是菩提心。同样在修福、修慧,用心不一样,果报就完全不相同,这个我们不能不清楚。

  「庄严众行」细讲很难,现在我们念《十善业道经》,提起来诸位同修印象就会深刻一些。十善业,佛在经上很慈悲,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十善业用在布施上:不杀生布施得什么果报?不偷盗布施得什么样果报?不邪淫的布施得什么样果报?乃至於不贪、不瞋、不痴。十善业落实在持戒之中:不杀生持戒、不偷盗持戒,乃至於不贪、不瞋持戒,一一果报都非常殊胜。由此可知,我们日常生活确实相当复杂,点点滴滴都有前因后果。

  谁能看得清楚?佛菩萨看得清楚,修行人真正用功的人也能看得清楚。功夫愈深,这个「深」是讲定慧,定慧功夫愈深,你看得愈广、看得愈精细,世出世间法透彻理解。於是我们相信了,佛说的话决定不过分,确确实实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我们相信了。世间人所谓的微密观照,不是这样的功夫,他怎么能看得清楚、怎么能看得明白?由此可知,我们实在是粗心大意。我们对於现实的境界茫然无知,还自以为聪明,坏就坏在这里;真的是茫然无知,自以为有知。粗通,佛对我们这些教诲,如果我们稍稍能有一些体会,惭愧之心油然而生。不要说跟佛菩萨比,跟个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我们跟他比都天上人间,差太远了。从这些地方才真正体会到佛法的高深,令人赞叹,令人仰慕。赞叹、仰慕是善行,但是无补於事,必须要发愤,要发愿认真努力向佛菩萨学习,我们才会有成就。也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庄严众行。这个「众行」简单的说,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纯善无恶,这是「庄严」;纯善里面具足了智慧福德。

  你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自然的,没有丝毫勉强,这是性德圆满的流露,佛经里面常说「法尔如是」。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我要想这样做」,你一想就错了,就不是的了。你想这么做,那是「相似位」、「观行位」,诸佛菩萨表现的法身大士是「分证位」,诸佛如来果地上是「究竟位」。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迷失自性太久了,无量劫来就迷惑颠倒迷到现在。无量劫的迷惑颠倒不怕,算不了一桩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佛在经上举了一个比喻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我们的迷惑颠倒「譬如千年暗室」;这是佛经里的话,「暗室」比喻无明,迷失了自性,「千年」比喻时间久远。你点一盏灯,黑暗就没有了,就驱逐走了,你看看就这么容易!所以无量劫的迷失自性,只要你今天觉悟了,「觉悟」就是点了一盏灯。关键是在我们能不能觉悟。

  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他为的是什么?用我们凡夫的话来说,帮助我们觉悟,他就这一桩事情,他什么都不为,他没有自己,《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来干什么?就是为了帮助众生觉悟。四相四见破了,才真正能帮助众生觉悟;如果还有四相四见,他自己本身没觉悟,他如何能帮助别人觉悟?我也常常在讲席当中跟同学们互相勉励,我们学佛也学了不少年,为什么还不能入这个境界?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在这八个字,我们自私自利这一个心没有放下,造成严重的障碍,我们入不了门。你果然放下自私自利,用佛法讲,你就破了我相、破了我见。破我相、破我见,见思烦恼里面的根本烦恼你破了,你才能契入境界,入佛的境界,佛说的这些话你都懂了。

  如果我相、我见还坚固在执著,说老实话,佛讲的这些话我们不懂。天天念经,经里头什么意思不知道,看古人注解也看不懂。什么原因?自己本身有障碍。自己一定要晓得障碍是从自己本身,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这个障碍不突破,就没有办法入佛门。我是给你讲真话,这个障碍不突破,念佛不能往生。念佛的人多,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能往生的两三个人而已。」什么原因?这两三个人把自私自利放下,他往生了。那么多念佛人自私自利没有放下,起心动念还是为「我」的利益,这一个念头把自己造成严重障碍,这是迷的现象,没有觉悟,丝毫觉悟都没有。

  这个地方讲经,你常常来听,听得好也点头,好像是懂了,境界现前还是「我」,「我的利益这最重要」。你就晓得这个东西难,无量劫薰成的习气,你很难觉悟;你要真的放下,你才会觉悟。你放下得愈多,你觉悟得愈深、觉悟得愈大。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的人,叫大觉大悟。凡夫作佛没有别的,菩萨四十一个位次,通常讲五十一个位次包括十行位,位次从哪里来的?放下多少差别而说的。假设妄想、分别、执著有五十一个层次,放下一层,你的地位就升一级,再放下一层,又升一级,统统放下了,你就圆满成佛,就如此而已。可见得你为什么不能成就?你不肯放下。

  修行人要时时刻刻检点自己。为什么?自己的过失、自己的烦恼,自己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能放下?因为他不知道。佛教导我们方法极其善巧方便,佛教导我们,第一个教我们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而持戒之前教我们修十善,十善不是戒,十善是戒的基础,持戒的广义就是守法。可是凡夫之人总以为自己有特权跟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这是烦恼,这不是智慧。我们看看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跟众生完全打成一片,这是佛菩萨,我们一般讲是平易近人,决定不在团体里面造成一个特殊的这一种阶级、特殊的身分。

  凡是不理解佛陀教诲义趣的,他还随顺烦恼习气,我们就晓得,他的烦恼比别人重。换句话说,纵然天天在学佛,天天在读经,天天在研教,也是止於记问之学。你听得多、你记得多,你不入境界,於你觉性毫不相关,你不觉悟,你没有办法入门。修得再好,充其量也不过是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而已。福报到哪里去享?你的五戒十善不具足,你的福报大多数是在畜生道跟饿鬼道去享福,人天两道都没有分,你说可怜不可怜?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警觉到,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善,这个「善」就是庄严。

  我们现在不善,我们要学善。怎么学法?一定从威仪上学起。像古时候教小学生,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人受好教育是从小、从他出生那天起,他眼睛一张开,就要叫他见一切善法、闻一切善法,给他扎根。千万不要以为他还很小不懂事,没有关系,你不知道一历眼根、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所以第一个印象先入为主,这个事情难。古时候人知道,所以儒家教人从胎教,还没有出世,怀孕的时候就教了。我们今天没有受到这个教育,这是《无量寿经》上世尊非常感慨的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听了这个话多难过!听懂了这个话,我们要回头。过去没有学,现在学还行、还来得及。过去我们父母长辈没教过我们,现在佛菩萨教我们,我们应当更要勤奋努力来学习。

  佛法从哪里学起?真的先人无知,没有人教导我们。佛法从《沙弥律仪》学起,世间法从哪里学起?现在小朋友念的《弟子规》、《礼记》里面的「曲礼内则」,从这里面学规矩,学懂得处事待人接物。今天我们看到耕心园的小朋友念《弟子规》,小朋友有没有学到?教小朋友的老师要先做到,小朋友才会学到东西。为什么?佛经里头不是常常教导我们吗?「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个「演」就是底下这一句『轨范具足』,「轨范」是表演,做给小朋友看,让他听到、看到,永远记在心上。

  学问的根本、学问的基础就在孝亲尊师,儒跟佛完全相同。老师教学生教孝顺父母,父母教儿女要教他尊师重道,两方面互相配合、合作,才把这个小孩教成,单方面是教不成功的,双方面来教。父母要不尊重老师,你的儿女怎么会尊敬老师?不可能。所以现在年轻人难教了,小朋友都不好教了,不好教的原因在哪里?基础的教育疏忽了,现在人说老实话,没有想到,古书里面还有些记载。我这个年龄,再比我小一岁的,这个机缘就没有了。我这个年龄是从私塾改成小学,我六、七岁上学的时候,就是那时候改的;所以我还念了三、四个月的私塾,以后就变成小学。私塾里面教尊师重道,小学里头没有了。

  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住在乡下,乡下有一位先生在那里教学,教私塾,总共有十几个学生,从六、七岁到十五、六岁,一个教室里头上课。这个私塾办在一个祠堂里面。头一天上私塾,我的父亲带著礼物、带著我去拜老师。私塾里面也有个礼堂,那个礼堂是祠堂里面祭祖的大厅,在这个大厅上供了一个很大的牌位,孔老夫子的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神位。我们上学,先要向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父亲带著我拜,我父亲在前面,我跟他的后面。拜完孔老夫子之后,请老师上座,其实老师年龄比我父亲都小,请老师上座,我父亲在前面,我们学生跟在后面,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家长带著小孩拜老师,我们跟到后头拜,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礼,这叫尊师重道,我们对老师不敢轻慢。我父亲见老师都跪到地下拜,我们作学生怎么敢不敬老师?

  教!「轨范具足」,做出尊师重道的榜样给小孩看,不是给他讲,讲没有用处,做给你看。所以我们这一生当中对老师有个崇敬心,就是那个时候教的。现在你们别说没见过,听也没听说过。老师接受家长这样隆重的礼遇,他要不把小孩教好,他怎么对得起人家家长?责任感!这是古礼,古时候是这样教导的,一定做出榜样来给学生看。学生学习成功,学什么?学觉悟。

  不但佛法著重在开悟,儒家也著重在悟性,绝对不是教你读死书,不是,要有悟处。古人对於一个人的一生,各个阶段他的优点,知道得很清楚,儿童的优点记忆好,专门利用你的优点,所应该记诵的这些典籍,在这时候统统教你念过、背过,你一生都不会忘记。到十三、四岁渐渐觉悟、明理,这个时候给你讲解。所以把读跟讲解分做两个阶段,这是利用人生每一个阶段他有他的优点,跟现代的教育不一样。现代教育,实在讲,比不上古时候那一种教育思想。

  往年我到北京去访问北京师范大学,我看到这一幅对联,这是北师大所有教授共同拟出来的,我看到这八个字非常欢喜。他们学校副校长陪同我在学校参观,我告诉副校长跟这些教授们,我说:「这八个字就是大乘佛法里面《大方广佛华严经》。」你要问:《华严经》讲的是什么?就是这八个字。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内容,给诸位说,就是我们今天念这个经文,四句,到「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十六个字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这十六个字要细说,就是一部《华严经》。我们在此地每天讲一个半钟点,要讲好几十年,不过就讲这四句话而已。所以我们把这四句做为在全世界每个地方讲经说法的总题目。

  真正觉悟了的人,觉悟的人在佛法里面就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不觉悟这是凡夫,觉悟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会做社会大众的榜样。「轨」是规矩、轨则,「范」是模范、好样子,真正觉悟人,他一定是这个作法。《华严经》里面讲得具足,各个不同身分的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论是在私生活、是在工作,或是在交际应酬,念念都是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点点滴滴都是社会大众的典范。他不是给我们说,他是做出来给我们看。

  尤其到经文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为一个轨范之总结,用五十三位菩萨代表社会各个不同的行业,看他们的身分不一样,在社会上地位不相同、工作不一样,他们用的是什么心?他们做的是什么事?我们在那里总结一句,没有一个人不是为社会、为众生,决定找不到一个人为自己、为自己家庭、为自己这个小团体,没有的。个个都是为众生、为社会,确确实实做的是「学为人师」,师是师表、表率,「行为世范」,所作所为都是社会的典范。

  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就是生活,具足圆满智慧福德的生活。我们常常讲学佛,要学著成佛、要学著作佛;具足圆满的福慧生活,那个人就是佛。凡夫跟佛不在形式上,在形式上讲就错了。《华严经》上所示现的有贫富贵贱不相同、有男女老幼不相同,这是我们社会的现象,可是统统都是诸佛如来,我们要在这里面去想。凡夫跟佛,实在讲就是迷、悟之差。一念觉悟,凡夫就作佛;一念迷惑,佛就变成凡夫。

  诸位听了这两句话,也许会产生疑问,我们费千辛万苦修行成了佛,成佛之后,什么时候又会变成凡夫?这个疑问不是现在人有,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就提出这个问题了。他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众生既然是迷失了自性,才搞六道轮回,我们费了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修行证果成了佛,成佛之后,几时又会迷惑、又会变成众生?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有很详细的开示,这在《楞严经》第四卷。《楞严经》总共有十卷,诸位要希望明了这个问题,你去读《楞严》。佛在《楞严》上告诉我们,觉悟之后再不会迷惑了,这个话是实在话。没有觉悟,我们在菩提道上进进退退,进是悟,退就是又迷惑、又退转了,我们的状况是进进退退。必须到破一品无明之后,才真正不退转,那个时候只有进没有退。但是每一个人进的速度不相同,有人很用功,勇猛精进,他进步得快,有人比较懒散,进步比较慢,决定不退转。

  所以佛家讲「三不退」。第一个不退转是见道位,这真的决定不是假的;换句话说,你真正把我执破掉,真的觉悟、真的明白了。佛讲「无我」,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自私自利的念头完全断掉了,你就证「位不退」,小乘的须陀洹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决定不会再退到凡夫位,你已经是圣人,但是你还在六道,你没有超越六道轮回,是六道里面的圣人。佛说了,他决定不堕三恶道,虽然在六道里头,决定不堕三恶道。由此可知,堕三恶道是迷惑颠倒才堕落。见道位的这个人虽然功夫不大,是小功夫,但是他决定不会造罪业。凡是造罪业,诸位想一想,都是属於自私自利。他没有自私自利,所以他决定不造贪瞋痴,决定不堕三恶道。这是头一个不退,「位不退」。

  第二个不退,叫「行不退」,这是讲悟入大乘境界,绝对不会再退转作小乘人,这是大乘菩萨。小乘是偏重在自修,慈悲心少,利益众生的心不强。为什么?众生不好度,你善意帮助他,他恶意对你,所以很多小乘菩萨退了心,还是自己修好,别管他的事情。好心帮人恶意回报,我们看社会这种现象太多太多了。大乘菩萨他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众生怎么样恶意相向他,他绝对不退转。这是第二个阶段,叫「行不退」。

  第三个不退,「念不退」。无明破了一品,绝对不会退到十法界,他的底限是一真法界,《华严经》里面讲「华藏世界」,往生经里面讲「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绝对不会退到十法界。三不退里面,最难得、最可贵的是「念不退」。所以我们要懂得,要修学一般的法门,达到这个境界难,太难太难了!为什么?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还要破一品无明,这就很不容易。

  念佛往生,古大德都说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实在讲也不容易。跟其他法门比,这个法门容易。为什么?其他法门要断烦恼,这个法门不要断;虽不断,它要伏烦恼,你要能把烦恼克服住。烦恼虽有,不起作用,你才能带业往生;烦恼有,烦恼常常起作用,你就往生不了。我们同修一定要记住,烦恼习气现在就要放下,不要认为:「现在还不要紧,到临终我再放下。」临终你有把握能放下吗?如果临终的时候变成痴呆症怎么办?那就完了!为什么会变成痴呆症?放不下变成的。你果然一切放下,临命终时决定不会有痴呆症。

  佛在大乘经里面跟我们讲得很多,「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一个人在这个世间,种种病痛都是从心想生。心想什么?想的不善。心地完全是纯善,这怎么会生病?为什么纯善的人不生病?纯善的人没有「我」,谁生病?有「我」,我才会生病。「我」没有了,谁生病?病来了,没地方著落,找不到著落。有「我」才有病,无「我」就没有病了。不但没有病,你再想想,死也没有了。有「我」才有死,谁死了?「我」死了。「我」都没有了,谁死了?没有死。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私自利、把「我」放下、丢掉,那就是佛菩萨了,佛菩萨跟凡夫不同就这么一点。我们要真正学佛菩萨,就要把「我」、把自私丢掉。

  菩萨行是什么?一切是为别人,为社会、为众生,他也生活表演,像唱戏一样,表演给别人看、表演教别人觉悟,这叫菩萨。菩萨表演的节目太多太多了,方式也不一样。《华严经》最后用四十卷的经文,五十三位佛菩萨表演给我们看,这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无一不是令众生觉悟。我们要会学,会学没有不得利益的。所以真正契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在哪里?我们现实的生活。我们看到好人,这是善知识,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他好的这一面;他有不好的那一面、不善的那一面、作恶的那一面,也是我们善知识,提醒我们那个恶的行为、恶的事,我反省反省我有没有?我要有,赶快改过来。因为人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很容易看出别人过失,看到别人过失,不要把他过失放在自己心上,回光返照,看看自己有没有他同样的过失?如果有,立刻就改,所以那个人也是我们善知识。这就叫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佛在那里表演,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改过自新。

  所以都是善知识,都应当恭敬供养。只是他表演的是善法,我们加上赞叹;表演的不善,不赞叹。这是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他表演的不是善的不赞叹,但是一定是恭敬供养,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对於不善的,就是一定见到之后回过头来自己反省,如果有他一样的过失,赶快改。「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想想我没有这个过失,勉励自己从此以后不要犯他那样的过失。所以善法、恶法,善人、恶人,统统是自己的善知识,统统是诸佛菩萨在我面前示现教导我。所以入华严境界之后,修行人只有自己一个是凡夫,除自己一个之外全是诸佛如来化现的,自己哪有不成无上道的道理?所以善财童子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他怎么学的?就是这样学成的。

  你要问华严境界在哪里?华严境界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环境。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觉悟了,我们的法界就变成一真法界、就变成华藏;迷了,我们原本的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所以说,「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念头,这正说明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念正觉,真正觉悟了,就入佛法界。入佛法界,佛的言语哪有听不懂的道理?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佛所现的相我们看到了,哪有不觉悟的道理?

  我们今天入不了境界,诸位一定要记住,「自私自利」,就坏在这个地方。无量劫来,我们修行不是这一生才开始,每一位同修能在此地坐两个小时,善根深厚,这个善根是无量劫种植的善根。既然这么长的时间修积善根,你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坏在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放下,所以无量劫的修行,我们都不能证果;不但不能证果,连开悟都没有法子。这一生当中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又遇到了。所以有一些同修告诉我,接触佛法之后,听经、读经、念佛,常常自己不知不觉的感到很悲痛,眼泪都流出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这个,久远劫当中修学过这个法门,只是一念之差没有去得了,现在再遇到之后,感动、伤心,是这么个原因。由此可知,自己确确实实有善根,这一生当中不要错过了。

  这一生当中若要成就,非放下不可。《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当真,包括自己这个身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只有一桩事情是真的,帮助别人。利益别人这一桩事情决定是真实,利益自己决定是错误,这个道理很难懂。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真正能体会的人不多。「十方三世」,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尽虚空、遍法界」。过去佛,已经成佛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的,《万佛名经》、《千佛名经》,在中国许多寺院道场,农历年的时候都喜欢拜万佛、拜千佛,这里面给我们讲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佛、现在佛容易懂得,未来佛是谁?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要好好想想,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一切众生包括我在内,没有说除了我在外,没有说,包括我在内。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么?古来祖师大德讲得很多,法身是「真我」。禅宗话头里头有参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法身。法身没有生灭;法身无相,能现一切相。

  现在我们举个比喻来说,我们把法身比喻成我们一个身体,因为我们我执很重,一切为我。法身是我们现在身体。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什么?是这个法身里一个细胞,现在身体是我们身体里面一个细胞。细胞的作用是什么?发挥它本位上的功能,供养整个身体,这身体就健康。如果这个细胞自私自利,只有他吸收营养是他自己的,绝对不给别的细胞,这个细胞就变成肿瘤,对不对?我这个比喻好懂!所以我们今天不为自私自利,就不是肿瘤。我们为社会、为一切众生,为我们全身。为众生才是真正为我,不为众生只为我,就长成毒瘤,就这么回事情。你们能把我这个比喻想通、搞懂了,这大概意思也就有一点彷佛了。一定要念念为众生,行行为众生。众生固然不好,有时候造作罪业,我们要能够谅解他。他为什么造罪业?他迷。我没有觉悟的时候,还不是一样迷、还不是一样造罪业?我今天很幸运我觉悟了,他还没有觉悟。觉悟了没有贪瞋痴,迷的时候有贪瞋痴。

  像现在有不少同修想发心做一点好事、做一点慈善救济事业,尤其是救济一些灾难,很怕「我这个钱拿出去,被当中经手的人,被他们贪污吃掉了」,这一想,「算了,还是不做了」,我们的观念错误了。我们不做了,这些苦难人永远得不到支援。我们诚心诚意去做,当中这些人他贪污了一些,是他的过失,多少这个苦难的人他也能得到一点。如果你要发个大心,「我普度众生,贪污的人我也送他一份」,你这个心就广大了。我们普遍布施,那有什么不好?修自己的福德,修自己的慈悲心,绝不因为有障碍我们就不做了,这是完全错误。错在什么地方?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把自己布施供养修善的机会断掉,这叫真可惜!有些机会很难遇到,遇到这是缘分,我们今天讲,抓住机缘,真正有智慧的人抓住机缘,绝不轻易放过,积功累德就在这些地方。当然,布施,《行愿品》里面普贤菩萨也教导我们,最好是亲手去布施。我们遇到的时候是可以,如果我们听到,这个地方距离我们很遥远,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到那边去,那只有委托别人。我们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布施,功德是圆满的。

  在新加坡有一位法师懂得,谈禅法师,我也很久没有跟他见面了。过去他在城隍庙摆一个小摊位,卖香烛、卖纸钱,在城隍庙。他的生活过得非常清苦,他喝水,喝自来水。我去看他,把我当作贵宾,买一杯矿泉水来供养我,这是他招待贵宾的。这个人很了不起,在新加坡也是传奇人物。他这样经年累月收的这些钱,在世界各地帮助人建道场。他捐献的数目都很大,捐出去之后决定没有后悔,也决定不放在心上,他这个功德就大了。捐出去之后只给人说一句话:「因果你自己负。」他交代得很清楚:「我捐给你,这是我的因果。这个钱捐给你,你去用,因果你自己负。」就一句话,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正确,这是真正通达佛法。

  早年我在美国,旧金山有一个大觉莲社,我也常常在那边讲经。大觉莲社成立的时候,买了一栋房子,那时候好像是美金七十万,谈禅法师就捐了四十万。听说福州有个西禅寺,他在西禅寺大概捐了好几百万美金。所以你看看这一位老法师心地多清净,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他捐献出去,只教给人一句话,「因果自己负」。所以他这一生做真实功德,这个人也是佛菩萨示现的,给我们做个榜样,轨范具足。

  我们今天要修布施,一定要学他老人家。布施出去之后,还常常想到:「我这个钱是不是被人骗去了?人家怎么用掉了?」你不布施心还清净,愈布施天天生烦恼,虽然得一点福,那个福报还是很有限,而且将来享福享得很辛苦,业因果报的道理要懂。我们布施,布施得很爽快、很欢喜、很清净,将来受福,这个福报清净。现在这个社会上有许多富贵人家发了大财,他并没有操心,他很容易就得来。这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修财布施修得很痛快、很欢喜,他得来的福报很自然。

  有些人也发财了,非常辛苦,好不容易赚得来的,那是什么?过去时候布施得很不痛快,布施之后又后悔,所以现在赚钱赚得好辛苦、好难,就这么回事情。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布施之后像谈禅那样的话,永远不放在心上,这个人将来他要得福报,完全是自然的,他将来无论经营哪个行业,发大财,从不操一点心。为什么?他造的因是这样的,果也如是。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佛都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透彻,我们真的要懂得,要落实在自己生活上,知道自己怎么去做。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有些人智慧高,无论学什么东西,很容易就学会;有些人想学一点东西,很辛苦才学会。这个道理,过去法布施的时候,一个布施得欢喜,布施得很痛快,心地清净无染,得的这个聪明智慧果报就很自然,就很殊胜。学得很辛苦,甚至於还学不会,过去修法布施也修得很艰辛,教别人,心里面有疑惑:「我把他教会了,他比我更能干,那我将来不如他怎么办?」教的时候总还要留一手,不能完全教他,这个将来得的聪明智慧就打折扣了。甚至於教完之后又后悔,还要想什么方法来障碍他,得的果报当然就不如意。

  我们看到现在有不少学佛的人,佛门的子弟,在家、出家都有,确实写了一些好东西,印出来流通,后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就完了。今世不错,聪明,来世得愚痴果报。什么原因?障碍佛法流通,尤其印《大藏经》更不得了,如果印的《大藏经》后头有这八个字,生生世世愚痴。投胎投到哪里?投到畜生道里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愚痴。《大藏经》是诸佛菩萨留下来的,你怎么可以据为己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是盗版,盗十方诸佛的版。所以我们晓得他的果报是非常非常凄惨,这是说心量太小,没有放下自私自利,不肯利益众生。

  我们看到这种情形,自己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犯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我们看看古来这些大德,看看古书,古书没有版权。善书还特别劝导,「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我们晓得,这样的法布施,生生世世得聪明智慧。由此可知,只要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真正是利益自己。只知道利益自己,障碍社会、障碍众生,就是我刚才的比喻,这细胞变成毒瘤。我们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

  无畏布施里面最重要的理念,令一切众生得健康长寿,令一切众生生活美好愉快,我们要常存此心。看到众生幸福,我们欢喜赞叹;看到众生生活艰苦,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我们的心力达不到,也应帮助他念佛回向祝福他,我们才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所以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都是一切众生希求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不是佛菩萨保佑你,你得到了,不是的。佛菩萨教给你求的道理、教给你求的方法,你依照这个道理方法去求,一定得到。所以佛法是教学,佛陀不在世了,一定要从经典当中学到,绝对不迷信。迷信是完全错误的,决定不迷信。

  今天这两句经文著重在修福,接著底下两句著重在修慧。如果说修福不修慧,你这个福是有漏的;也就是说,你这个福是享得尽的,如果不谨慎,福有时候会变成祸害。为什么?无量劫来我们跟许许多多众生结了冤仇,这些冤亲债主常常围绕著我们,设许多陷阱来陷害我们,我们如果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常常把福就变成祸害了,所以慧很重要。下面这两句是讲慧。有福报、有智慧,这才是佛菩萨。所以佛我们尊称他为「二足尊」,这个「二」就是智慧跟福报,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智慧跟福报都圆满了,这是佛。由此可知,我们想求福、求慧,那就只好要作佛了。菩萨接近佛,有慧、有福,但是还没有圆满,福慧圆满就叫做佛。所以学佛学什么?绝对不是学迷信,我们是学福报、学智慧。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