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乘无量寿经 - (第一0三集)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0三集)  2000/10/2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03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七面,经文倒数第二行,从小科「直心敬事」看起: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经文虽然只有三句,这三句话是整个佛法修学的中心。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为我们讲的修学的基础,三世诸佛共同的基础,净业三福,第一句话就说的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佛法从这个地方开始,最后圆满也是这一句。要怎样从开始达到圆满?这就是今天经里面讲的这三句,彻始彻终我们一定要遵守的。

  第一句话,『恭敬三宝』。三宝是我们的老师,如果不能够恭敬三宝,孝亲跟尊师都没有了。所以古德测验学人(来参学的人),看看这个人能不能成就,以前人所说的「这个人是不是法器」,也就用现代的话来说,「他具不具备学佛的条件」,如果具备学佛的条件,这个人叫「法器」,他在这一生当中可能成就,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他就不可能成就。三宝是佛、法、比丘僧,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首先要从恭敬三宝学起。

  可是现在有许多人提出质疑:「有许许多多比丘僧尼他不如法,我们对他还要恭敬吗?」恭敬心不但没有了,轻慢心、毁谤甚至於侮辱统统都来了,这是我们在今天社会普遍看到的事实。没有错,出家人做的是不如法,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要想成佛,我一定要恭敬。「他是恶人,他天天做坏事,天天破戒,天天犯规,我对他还要恭敬吗?」没有错,我对他还是恭敬。我这个说法懂得的人不多,大家听了都感觉到茫然。为什么要恭敬?他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是看在佛性上恭敬他;他所作所为自有因果报应,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并没有说破戒的比丘、比丘尼可以不要礼敬,没有这个说法。既然没有,就要平等的礼敬。为什么?礼敬是自己的性德,它不是别的。

  我们修行修什么?把自己的烦恼习气修掉;修是修正,把自己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个都不是好东西,把它修正过来。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性德就是礼敬,所以我们学礼敬不是学别的,恢复自己的性德。这个事情多重要!绝不能因为外面的逆境、恶缘,我们就随著它转了,把自己的性德永远埋葬掉了,这个可惜,这是愚痴。又何况你要是真正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你得的好处利益太多了,这是大家都能够明显觉察到的。「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尊敬别人,别人一定尊敬你,你瞧不起别人,人家怎么会瞧得起你?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你种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回报,这是真理,这是定律,永远不会改变的,佛菩萨也不能改变这个定律。

  佛教导我们是至善的,佛对於一切众生就是礼敬。不但是教我们恭敬三宝,诸佛如来他们带头做,所以佛家常讲,佛眼睛当中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这个话是真的一点不假。佛经上常讲三世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哪些是未来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这个说法,实在讲,是佛的方便说,我们听了可以接受。如果真实说,我们听了就不懂了;佛在《华严经》、《圆觉经》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我们就很难懂了。所以诸佛如来对於一切众生恭敬备至,一丝毫虚假都没有。

  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说实在话,就是从「恭敬」学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这一条做不到,其他的全部都没有了。十愿就好像十层大楼,礼敬是第一层,没有第一层,你们想想,哪里还会有第二、第三?全都没有了。不但佛法从礼敬入门,世间的学问也从礼敬入门。去年我们印过《礼记菁华录》,《礼记》这一本书是儒家的,等於我们佛教的律藏,那是儒家的律藏,分量太大了,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来读诵,古人有心,将这个书里面重要的部分节录下来做个菁华录,我们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本,你们翻开头一篇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这一句话跟普贤十愿的第一句「礼敬诸佛」意思完全相同,说明世间的学问怎么成就的?「毋不敬」成就的,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这样才能成就。

  我们今天学佛何以不能成就?不知道恭敬。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大善知识他们接众,就是佛家讲的「接引大众」,他并不是有神通,不要都以为「这些人有神通」,哪是神通!他是看你的仪态、言语、动作,人家是观察这个,看到你这个人有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有恭敬心,这个善知识就特别照顾你。为什么?你有成就;就是说,你是个法器,你具备了学习的条件,教你不会白教。如果你对於人事物没有恭敬心,你虽然亲近,他不会教你,你只跟大众随著听就好了,不会单独特别来关照你的。为什么?你不能成就,他要把这个精神、时间放在你,那是浪费。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学会,怎样去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个真正能有成就的人,就观察他对於一切人事物有没有敬意、有没有恭敬心。

  「三宝」,这个地方的三宝非常简单,所指的就是「住持三宝」。第一个是「佛宝」,佛今天不在世间,早就离开我们,但是佛的教化依旧流传到今天,这个教化是经典,我们接受佛的教化,对佛表示恭敬、感恩戴德,所以我们造佛像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佛像有一定的规矩,这个规矩在《大藏经》里面有一部叫《造像量度经》,这里面说明造佛的形像、菩萨的形像、阿罗汉的形像、护法神的形像,很多很多,照这里面的方法去造;造像的种类很多,有泥塑的、有木雕的、有石刻的,还有金属铸造的,乃至於彩画、绘画画佛像的。这些佛像大致上是相同的,面貌当然不一样,不可能使每一尊佛像面貌完全相同。这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因为佛没有一定的相,不但佛没有一定的相,阿罗汉的相就能随众生心起变化的作用,《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像我们上一次在马来西亚,我们访问了一个缅甸的佛寺,见到他们用缅甸石雕的,这一般称「缅甸玉佛」,我们同时见到了二十多尊释迦牟尼佛像。释迦牟尼佛的面孔,第一尊印度人,印度人的面孔,第二尊好像是尼泊尔人,一尊一尊的看,就是东南亚各个民族的面孔;我们中国人的面孔是摆在倒数第三尊,下面就是韩国、日本。才知道佛菩萨相貌多么亲切,你是哪里的人,他那个相貌就跟你一样,跟你同一个种族,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种族。所以佛菩萨的相貌是会变化的,让你见到了生欢喜心。这一组像非常非常难得,我让他们把他照相照出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佛确确实实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并不是不会变化的,千变万化。

  我们对佛,佛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的恩惠最大,没有能够跟他相比的,我们得到他的教化,才能够在一生当中永脱轮回、永脱生死。现在这个世间苦多乐少,大概百分之九十是苦,乐不过占百分之十而已,这是讲我们东南亚这个地区。有许许多多贫穷落后的地区,他们只有苦没有乐,我们要常常想到。今天还有同学来告诉我,许哲居士还照顾十几位非常贫穷的老人,这些老人很可怜,每天在小摊里面吃一餐饭,两块钱都付不出,许哲居士帮助他过日子,每天供养他们两餐饭,中午饭、晚餐,一天四块钱,在新加坡地区还有这样苦的人。养这一些老人,十几个老人,他们告诉我一年要三万多块钱,我们听到了,怎么能不伸出援手?世间苦人还是很多很多,我们要知道,要去打听,要全心全力去帮助他们。我们自己生活上能够节省四块钱,就能帮助他一天的生活。常常存这个心,你就有福;浪费是造罪业。想想看我用钱,我能够省四块钱,他就能过一天,一天温饱,我们怎么可以浪费?

  这个世间还有比他们更苦的人。前两个月,天主教的修女来告诉我,非洲那边的人很苦,比我们新加坡的老人还要苦,不但贫穷,而且还有许许多多的疾病产生。我们对於天主教的这些修士、修女,我们很尊敬,他们在那边做了十几、二十年的工作,救济这些苦难的人。我们听到这个消息,他们在那边去做,我们也送一些钱去帮助他。有一些佛教徒看到我们这个作法不以为然,认为什么?「法师,你的钱是十方供养来的,你应当用在佛法上,你怎么可以去帮助外道?」我听得很多,你说我应当用在佛法上,我是用在佛法上。「你把钱给其他宗教,怎么是用在佛法上?」四弘誓愿你们都念过,『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句话怎么讲法?其他的宗教是不是众生?你念这个四弘誓愿还得要加注解,「众生无边誓愿度,其他宗教一律不度」,是不是这样子?哪有这种道理!他是众生,既然是众生,我们就要帮助他。

  你再仔细观察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当年在世,他不是一个地区人物,不是一个国家的人物,他是世界人物。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十六大国王皈依护法,那就是告诉你是十六个国家,它不是一个国家。所以世尊帮助一切众生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一律平等的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而我们实在叫迷惑颠倒,心量太窄小了,门户之见太深了,死在佛教里面,这个圈圈里面,都没有办法超越一步,你还能出得了轮回吗?错了!大错特错!这是真正不解如来真实义。

  所以我们学佛就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我们造释迦牟尼佛的像,念念不忘他老人家,时时刻刻用这个形像来提醒自己。我们见到佛像要顶礼三拜,古时候礼还右绕三匝,现在我们这个没有了,只顶礼三拜,表我们的真诚恭敬。可是更重要的意思,要把这一分真诚恭敬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跟对佛同样的真诚恭敬,这叫学佛。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轻慢,这不是学佛,所以你的道业不能成就,学了多少年,别说大悟了,连小悟也没开。

  何以古时候的大德,我们看《高僧传》、看《比丘尼传》、看《居士传》、看《善女人传》,古时候人修行,三年到五年开悟的太多太多了,十年、八年证果比比皆是。为什么那个时候人能,现在我们不能?我们要多想想这个原因。原因到底在哪里?佛的法没有错,这是说佛所讲的理论跟方法都没有错;那一边没有错,错一定在我们自己这一边,一定要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佛菩萨慈悲,怕你找不到,在经教里面时时刻刻提醒你。我们也每天都在读诵,甚至於一天重复好多遍,但是依旧是麻木不仁,这就没有法子了。这种麻木的现象就是佛法里头常讲的「业障太重」,我们在讲席里头常说,自私自利的心太重,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不肯帮助众生,这就是常说的没有菩提心,这怎么能成就?

  没有发菩提心,天天跟著佛也没有用处,也不能成就。不必说佛了,我们去看《六祖坛经》,这是祖师,多少人亲近他老人家,一辈子在他身边都不离开,有没有成就?没有成就。也有人真正成就的,一生当中只跟他老人家亲近一天的时间。永嘉禅师,他到曹溪去参访六祖一天,一天还是六祖留他的。他跟六祖见面,一问一答,答完他就走了。六祖把他叫回来,他说:「你走得太快了,住一天,明天再走!」所以禅宗里叫「一宿觉」。由此可知,真正成就的人要不要跟在老师面前?不要;身不要,心要,心跟老师的心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那是真正跟在一起。天天跟在老师身边,思想、见解、言行完全不一样,一辈子也没有办法成就。永嘉禅师是一个好榜样。

  现在我在新加坡讲经教学,我知道也有许多人不在新加坡,他们学得真有成就。他从哪里学起?从网路上学。我在新加坡每一场的讲演,他们都在网路上收听,他们有成就,这些人真干。何以他有成就?他有恭敬三宝的心,关键就在这一句,恭敬不是挂在口上的。什么叫恭敬?真正恭敬是「依教奉行」。这个「佛宝」今天是佛像,佛在世三宝是以「佛」为中心,佛灭度之后三宝是以「法」为中心。

  我们对於「法宝」有没有恭敬心?这一点李木源居士跟我讲过,他说他没有去中国大陆之前,认为新加坡学佛的人都很不错,对三宝都相当恭敬,到大陆上一参访之后才知道,我们要跟大陆同胞去相比,天上、天下,不能比!人家看到一本佛经,顶在头上、双手捧著,法宝对他们来讲,太希有、太珍贵了,他们看得重。我们这边是印刷印得太多,得来太容易,没有把它看在眼里,没有恭敬心,所以我们的成就比不上中国人。

  这也难怪,有一年我在美国听人说的,说黄念祖老居士在北京给他们的学生讲经的时候提到:「台湾没有佛法,佛法在中国。」「台湾佛法挺盛,怎么没有佛法?」「台湾佛法是形式的,真正修行人在中国。」他说这些话。李木源居士每年都要中国各个地方去参访,每年都要去六、七次,他给我们证实了,他说:「真的。」前些年,那时候我刚刚到此地来,他从五台山回来。那个地方贫穷落后,物质生活非常艰难,但是送钱给他他不要,送物质给他他也不要,他们愿意过最苦的日子。他要什么?他要法宝。所以你送经书去,送录像带,现在送VCD,他们是顶戴接受。看到他那种真诚恭敬,我们生惭愧心。往年送到那边的录音带、录像带,他们反覆的听,那个带子会磨损,录像带的影像都很模糊了,声音几乎听不见了,他们还是跪在那里专心在听。我们外地人看到这个现象,心里难过、流泪。想想我们自己得到太容易,毫无珍惜的意念,你怎么能比得上人家?

  法宝决定要流通,法宝不可以积在那个地方。我自己不读,赶紧要送给别人去读,这是无量功德,不能收藏。财物也不能收藏,今天天下有很多在饥饿边缘之中,我们的财富太多,攒积在那里,人家在那个地方受苦受难,应当把我们多余的去救助他们。可是我们要能体会到佛陀真实的教诲,救苦救难最彻底的方法、最圆满的方法是教育。人要不受教育,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他就永远不能改善他的生活,再慈悲的人救他一生、养他一生,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一定要教他,帮助他开智慧,帮助他获得技能,他不但能够改善他的生活,同时他也能够对社会、对众生有真实的贡献,这才是彻底的救济,佛家讲「慈善救济」。所以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这是慈悲救世圆满的典型,我们要能体会得到。

  最近这将近一个世纪,尤其是最近的半个世纪,二次大战结束之后,一般的国家地区都锁定一个目标:追求财富,追求科技。没错,这些年来科技发达,有若干地区财富获得了,我们要问:他这个作法是不是真的正确?追求财富他就得财富?如果是真的,自古以来不仅是佛教,几乎所有的宗教、古圣先贤的教诲,给我们讲的因果定律不就推翻了?所以现在这个世间人不相信有因缘果报,认为什么?财富是我们创造的,科技是我们发明的,因果报应这个说法那是古人欺骗众生的愚民政策,一口把它否定了。我们听听他们的话似是而非,怎么说似是而非?如果说这个财富能追求得到,有人经营发财了,为什么有人经营失败?同样有这个聪明智慧,同样从事於这个行业,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如果财富是我们创造的,应该每一个创造的人都成功,不可能有一个失败的,毕竟成功的少,失败的多。

  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是美国,美国还有乞丐,我们在美国还遇到乞丐布施过他们。所以我们细细去观察,依旧逃不过因果定律。你发财,你命里头有财富,绝不是你自己创造出财富来的,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跟你干同样一个行业,你干成功、他干失败,命里没有。你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那是缘,你命里面有这是因,因跟缘结合,果报现前。命里头没有财富,你虽然缘具足,还是不行,还是得不到。所以他们说的话似是而非,圣贤人几千年传下这个大道理正确,决定没有错误。

  佛教给我们怎样去修财富?命里头没有财,命里头财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修的,你修因你才能得果报,你不肯修因哪来的果报?因是什么?因是布施。佛讲得好,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喜欢以财物布施一切众生,这个人命里有财,愈施愈多,财是这么来的。命里有财,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都发财;你发财还肯财布施,你这个命里面的财就太多了。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欢喜以世出世间法教化一切众生,这个人有智慧,得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所以人只要肯修这三种因,你一定会得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的果报。

  过去生中没有修,现在修还来得及。诸位细细去看看《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你就明白了,那是事实不是骗人的。了凡这三样都不足,财有一点,不多,聪明智慧也不大,寿命也不算长,五十三岁的寿命,他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把这些大道理讲给他听,他懂了,认真的干,所以他应验了佛家所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得的财富超过他命里注定的,聪明智慧、健康长寿统统超过。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活了七十多岁,多活了二十多年,这一生修的。所以你真正明白、真正知道,你晓得怎样去修因,如何获得果报。

  果报现前,说实在话,也不是个好事情。为什么?许许多多人被果报把头脑冲昏了;没有发达的时候做的坏事少,发达之后做的坏事就太多太多了,福报享完了,恶的果报现前。所以佛教给我们「舍得」。「舍得」的意思很深,你布施不是有得到的吗?得到之后把你所得到的再舍掉,舍「得」,这是聪明到绝顶。能够把自己所得到的也能够舍掉,你才能成佛、成菩萨,你才能超越三界六道。天人比我们聪明,根性比我们利。我们在佛经上看到,世尊常常在天宫接受这些天王礼请去讲经说法,佛常常劝导他们「大喜大舍济含识」。天人的福报大,大在他修大因,我说他们修大因比我们修得大,我们看他们的修行真的叫修大因,「大喜大舍」。

  我在这二十多年来念念想著帮助老人,因为现在社会的趋势,真正修行一定要退休之后。为什么?万缘放下了,你的心是定的。年轻时候你有工作,你的顾虑很多,你的思考很复杂,不利於修行,修行一定要退休之后,你的儿女已经成立,男婚女嫁了,事业也都有人继承,统统放下了,这个时候好修行,这个时候要认真努力。所以我在美国看到美国的老人公寓,我非常欣赏,看到澳洲的退休村,所以我就有弥陀村这个想法。诸位要知道,我只是想,空想而已,我不可能去做,我一生还是追随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弘法教学,其他的事情一概不闻不问。要一问别的事情,我的弘法教学工作一定就受到障碍了。

  如果这个世间弘法教学的人多,我就会去办弥陀村去。为什么?有人干。现在弘法教学没有人干,我不干找不到人,这是逼著没有办法,只好走这一条路子。搞弥陀村是护法,我常常讲,护法的功德超过弘法,我讲大家未必相信,后来我在《涅盘经》里面看到,佛果然是这个说法,我没有说错。我说这个话的时候,我还没有看《涅盘经》,以后看《涅盘经》上佛也是这个说法,我没有说错,护法大过弘法的功德。没有人护法,佛法就不能常住在世间,佛法能住在世间,一定要有护法的;弘护是一体,比什么都重要。

  尤其在末法时期,这是世尊在楞严会上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要想弘扬正法谈何容易?嫉妒障碍太多太多了,你在精神上种种的打击,你怎么样去承当?还有人恶意的来破坏,你如何去招架?没有护法,那怎么能成功?所以我常常做比喻,护法的人好比办学校,他是学校的董事,学校是他们办的;弘法的人员是这个学校里面的教员,教员是他们聘请的。这个教育办成功了,董事长、董事的功劳,不是教员;国家奖励,奖牌发给他们,不发给教员。我们出家讲经说法是当教员,不是当董事、不是当董事长。

  在这个地方,李木源居士他是董事长,他是护法;我们是他聘请来教书的、来上课的。所以这个教育的成功,能够让大家得到殊胜功德利益,李木源教化的,我们一定要懂得。决定不可以说,这是净空法师在那里教导的,不是!李木源居士教导的。我跟你们说的话都是真话,我这不是谦虚,这是个道理,总得要明白。没有他主持这个道场,他不邀请我们到这儿来,我们怎么可能到这个地方来弘法?怎么可能到这儿来教学?这个「弘法人才培训班」也是我在讲经里面偶然提到的,所以我只会说;他听了他就真干,他就真办一个培训班来。好了,我就被他栓牢了,只好在这个地方长住一个时期来帮助他,这叫随缘而不是攀缘。如果我们自己到外面去经营筹募来搞这个培训班,那我们就是攀缘了。攀缘很辛苦,随缘很自在。

  我们说说弥陀村,他真的搞弥陀村,搞得很辛苦。三个机会我们都没有能够得到,现在最后一个不得已的办法,你们看到今天你们从一楼来,一楼那个空地方原来堆的那些面粉的地方现在都搬开了,准备在那里建。我听说要建七层大楼或者八层大楼,建上来,我们这个讲堂上面再加两层,他的估计将来可以能够住四、五百人。新加坡的地不容易找到,找了一年多,到处去找,最后都谈不成功,土地很不容易得到。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把居士林再加高,往空中发展。二十六号开工,很快了,今天二十几?今天二十一。二十六号,再有五天就开工了。

  所以我今天进门来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提醒一下,因为下面这是贮藏米跟面还有蔬菜,一定要好好的把它隔开。因为开工之后,灰尘决定难免,要防止这些灰尘。因为它都是吃的东西,要特别注意到。二十六号就开工了。将来建到五层,我们这个讲堂就会受一点影响。李木源居士也想到了,将来建到第五层,我们讲经就到四楼去讲,念佛就到下面那个大殿去念。等到他建到七楼的时候,我们再回到这个地方讲经。这是一个权宜的办法。

  所以对法一定要重视,佛灭度之后,三宝的中心是法宝。这些年来我们培训班的教学,实在讲,我们跟任何一个佛学院都不能比,比不上别人,可是同学们对我们这个班还挺爱护。别人家的佛学院都有一大套的教学计画,什么教学方针、文件一大堆,我们什么都没有;人家问我们要资料的时候,我什么都没有。你说我们怎么教的?我们也不晓得,我们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老办法。这个办法从谁开始的?阿难尊者开始的,我们是这个方法,复讲小座,我们是这个办法学成的,阿难尊者结集经藏就是复讲小座。所以「复小座」是佛教代代承传培养弘法人才,从阿难尊者那里开头,几千年没有改变过,我们学的是老办法。

  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复小座。李老师每一个星期讲一次经。星期三讲一次经,星期五讲一次古文,儒家的东西。我跟他学经,所以每一个星期我也复讲一次,把他老人家所说的,我们绝不能够更改、绝不加自己的意见重复讲一遍,我们是这样学出来的。学古文的人要重复讲古文。这是中国古老的教学方法,教私塾的方法,穷秀才教私塾的方法,不是新方法,老方法。这个老方法比新方法有效果,这个大家现在体会到了,老方法有效果,有非常殊胜的效果。

  学经教只能学一门,叫「一门深入」,一遍一遍重复的去修学。严格的说,什么时候你才可能涉及其他一切经论?标准是开悟,没有开悟不可以。没有开悟,你涉猎得愈多,你的心思愈杂乱,你所学的,佛学常识,不是智慧。标准在开悟,悟了以后,你什么法门都可以学,什么经典都可以看,什么人讲经说法都可以听。为什么?你有智慧,你多听、多读,增长你智慧,绝对不会产生副作用;智慧要不开,听听这个法门不错,那个法门也很好,於是样样都学,就学乱了,最后一门都不能成就。所以佛家是任何一部经论、任何一个法门,决定是一门深入。深入的标准是开悟,大彻大悟,教下讲的「大开圆解」,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悟后起修那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了。没有开悟之前决定是「一门深入」,悟后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次第我们要懂。不要小看一部经,一部经悟了之后,古人讲的话,「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十年只学了五部经,那算是很特殊了;别的老师是不答应的,我还学了五部,五部分量都不大。第一部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好像常普在讲,这是我学的第一部经典;第二部是《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一卷,别行流通的这一卷;第四部学的是《金刚经》;第五部学的是《楞严经》。我的根底是在《楞严》上,用的功夫最深。这是在台中十年。

  《华严经》我请李老师讲,那是我们八个同学发起,请他老人家讲这个经。讲这个经是什么因缘?有一次他在中兴新村讲演,我们是常随众,老师到哪里我们都是跟到哪里,一步都不离开的,他在讲演当中说他生死自在,想多住几年他可以做得到,想什么时候往生他也能做得到,我们听了很惊讶。为什么?如果他没有这个功夫,他说这个话叫大妄语,大妄语是堕阿鼻地狱的,这个话不可以随便说的。我们听了之后,我就找几个同学商量,老师有这个功夫,我们要叫他常住世间。常住世间怎么办?找大经,哪个大经长,让他慢慢讲,反正他一个星期讲一次,所以我们八个同学联名请他讲《华严经》。那个时候我手上有一套《华严经疏钞》,清凉大师的线装书四十册,我把这个书供养老师,请他讲这部经,是希望他常住世间。他每一个星期讲一次,旁边还有台语翻译,他讲经是一个半小时,台语翻译占去一半时间,一次只有四十分钟,一个星期讲四十分钟,我估计他那一部经要讲五十年,所以目的是要他常住。

  我去听经,我听了一卷,《华严经》我听第一卷,后面不要听了,我都会讲了;所以他在台中讲,我在台北讲。这就说明一经通,样样都通。我听一卷,听听老师怎么个讲法,我就明白了。因为《华严经》的开头很不好讲,一开头经文不是短,一共有十一卷半的经文,这个经文实在讲毫无意义,讲得会把人睡著了,念的时候都会把人念疲倦了,讲怎么能讲得好?所以听一卷,听他怎么讲法,我听了他之后我懂了,原来这一部分经文里面全是表法的意思,全部都是意在言外,活的不是死的。你们现在听我讲,我现在讲到第几卷了?你们知道吗?讲到第几卷?五卷是吧?七卷,我现在讲七卷,十一卷半的经文现在才讲到七卷,这个七卷讲了不少时间,还不错,还没有把大家在讲堂睡著了,后面就有味道了,这一个阶段过去,「解分」那就很有趣味,那些东西好讲。

  最难讲的是开头,学华严宗的大德都感觉得非常困难。我当年在台北讲《华严》的时候,台北有位老法师,华严莲社的南亭老法师,这个老法师非常难得,是个长者,对我也非常爱护,我在初学佛作居士的时候就常常亲近他老人家,听他讲经。我那一年在台北市讲《华严经》,他曾经问赵默林老居士,赵老居士天天来听我讲,他问赵老,他说:「《华严经》前面,净空法师怎么讲法?」真难讲。所以好学的精神是我们成功的关键,南亭法师那么大的年纪,我过去在大专佛学讲座讲经,他常来听。他是我们长辈,是个大德,我们见他一定要顶礼的。所以他很技巧,我上了台,他才进来;我讲经的时候一下台,他就走了。他始终不让我去给他顶礼,所以这是对於后辈爱护备至,我们对他非常的尊敬。

  这是说这个法宝我们要重视,要认真努力学习才叫真正恭敬。当然我们对於经书、法物要爱惜,珍惜它这是应当的,更重要的,是要妥善的去运用它,成就自己的智慧,这个不能不知道。

  第三「僧宝」,僧宝是出家人。出家人的形象很可贵,真正学佛的人,不要去看他做些什么,不必去问这些,只看到这个外表,剃了头穿上圆领大袖服,我们就要想到,「僧」是什么意思,如何把它落实在自己的生活里面。诸位在受三皈的时候都念到,「皈依僧,众中尊」。佛家讲的「众」,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团体」。人不能离开团体独立生活,最小的团体是家庭。夫妻、儿女,小家庭;大家庭里面,还有父母或者有祖父母、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组成的大家庭,那是一个比较大的团体;国家,这是世间最大的团体。众是团体的意思,「众中尊」就是世间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一个团体。为什么?它是和睦的团体,叫「和合僧」,这个团体遵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六个戒条,叫「六和敬」。这个团体,佛在经上常讲,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恭敬拥护,所以它是世出世间所有团体里最尊贵的。我们对它恭敬,就是要向它学习。

  我们家庭要和睦,我们今天或者经营一个公司行号,我们的公司行号老板跟员工要和合,大到一个国家,这一个国家领导与被领导和合,「恭敬僧宝」就落实了。所以不要看出家人他干的什么,那个与我们不相干,我们看到这个相,提醒自己要修六和敬。出家人身心清净,所谓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应当要效法的。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著重修行,修正我们自己一切错误的思想行为。我们从经论里面节录五个科目,不能太多,太多了记不住,记不住等於没有用处,所以我们现代人修学科目愈简单愈好。

  这五个科目,第一个是「净业三福」,这是基础,这里面说了三条,必须要做。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头一条。你把这一条做到,人天福报你得到了,这是人天福报的修学方法。第二条是从这个基础上再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二乘福,就是阿罗汉跟辟支佛的福报,从这里扎根的。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菩萨的福报。所以有人要问的话,佛法到底叫你们修学的是什么?你把这三条说给人家听就对了。所以大乘菩萨,这三条十一句是圆满的。我讲经也常说,如果我们具足第一条,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生凡圣同居土;你具足两条,一共有七句,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如果你三条都具足,总共十一句你都做到,生实报庄严土。这是佛法的基本教义。

  我们学佛学不好,就是把这些事情疏忽了。我们在家庭里面,能跟父母处得好吗?能有那一份孝顺心吗?如果嫌隙老人思想腐化、陈旧,跟不上时代,这不行,这是大不孝!换句话说,佛门你永远走不进;你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也不会来接引你。为什么?不孝父母。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人都是大孝之人,没有一个不孝顺的人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佛教导我们没错,一开头就把这个事情教给你了。所以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念佛不能往生。这个话到这个地方来还是『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总是念念不忘,知恩报恩,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人没有一个是不孝顺的,没有一个是忘恩负义的,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三宝里面,三宝的形象,佛宝跟僧宝完全是提醒我们,见到佛就要想到佛的恩德,见到僧就要想到佛所教导我们的六和敬,至於法宝,不但要尊敬,一定要认真努力学习。佛家的经论太多了,从哪里学起?一定要有老师教导,老师教导一定是循序渐进。所以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第一部教我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个经是小乘经;大乘佛法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小乘教你没有学,你怎么能学大乘?这一部经典不长,是个小部经典,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教导我们「恭敬三宝,奉事师长」,就教这两句,『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这三句都在这里面,《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就是讲这个;教我们要亲近明师,佛说明亲近一个好老师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向老师学习,学习的时候应当注意哪些地方,都讲得很详细、很明白。我们没有学过,不懂得奉事师长。你没有学过。

  古时候,从小父母教,现在这个社会跟从前不一样,夫妻都要上班、都要工作,对於儿女的教学疏忽了。儿女的教育交给谁去教?交给家里佣人去教。自己成就了,底下一代毁掉了,细细想一想,得不偿失,到你以后后悔,太晚了、来不及了。你要想底下一代好,底下一代比我们这一代更好,你就要很认真的负起教化子女的责任,这里面道理大,影响也非常之大。黄念祖老居士引用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里面几句话,说:「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於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这是讲世出世间老师重要。父母生我们,老师教导我们,但是学生怎样懂得尊师重道,这个一定是父母教导的。

  学生为什么会尊敬老师?我明白,现在的人不懂了。我还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第一次上私塾念书,我念私塾大概只念了两个多月,时间不长。这个私塾是在一个祠堂里面。我们是住在农村,但是我们那个地区文风很盛,诸位都晓得,中国古时候有一个「桐城派」,我们就是属於桐城派的,所以在这几个地区大概有三、四个县:桐城、舒城,我们是庐江巢湖县,这几个城市农村里面都念书,没有不念书的,文风很盛。私塾先生大概都是前清的秀才,藉祠堂这个地方来收几个学徒。学生人数不多,只十几个人。年龄参差不齐,年岁小的像我们六、七岁的,大的有十几岁的,有十五、六岁的,都在一个课堂上课,每个人念自己的书。

  我们进学,头一天上学,父母带著我们去见老师。我是父亲带的,母亲没有去,带了礼物,这是供养老师的。进到学堂这个祠堂,在祠堂大殿供奉著有孔老夫子的牌位,大成至圣先师牌位供在那边,先向这个牌位行礼。那个时候是古礼三跪九叩首,我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后面,先拜孔老夫子的牌位。拜完之后,我父亲恭恭敬敬的请老师上座,我父亲带著我,也是他在前面我在后面,就跟拜孔老夫子牌位一样,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你想想看,我们作小孩的人看到爸爸对老师这么恭敬,还能不恭敬老师吗?这父亲做样子给你看。父母这样恭敬送上礼物给老师,老师要不好好的教学生,你能对得起人家家长吗?真负责任。

  不像现在,现在老师要是管学生的话,学生家长还会去告状,这怎么办?师道没有了,学问怎么会成就?学问从哪里来的?从恭敬心里头来的。印光法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现在对老师,这一分恭敬心都没有,怎么会得到利益?我们之能够对老师起恭敬心,父母教的。父母不是嘴巴说说的,是做出来给我们看的,我们跟在后头拜。老师讲的话,怎么会不听?自然是依教奉行。古人懂得,现在没人懂了,现在教学艰难。所以想想,实实在在悲哀,佛在经典上常讲「可怜悯者」,真正是可怜悯。不懂礼义,礼是礼节,义是道理,怎么能成就?

  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也办了一个佛学研究班,它叫「内典研究班」,招收了八个学生。这八个学生都是大学毕业,参加过慈光讲座,从慈光讲座里面选拔出来的八个人。他们在这个研究班里面接受四年的教学,老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弘法利生。八个人当中有两个是女生,女生老师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一定要发愿终身不结婚他才收你;不要求你出家,一定要求你不结婚,这一生奉献给佛教,替佛教做事情,或者做护法、或者是做弘法。这个班开学,学生八个人请了六个老师,六个老师李老师自己是一个,其余五个老师都是他的学生,我也是其中之一。

  开学的这一天,学生家长哪里懂礼节?李老师在前面,八个学生在后面,我们这五个学生,李老师的学生上座,因为我们是老师,李老师带著这八个人给我们磕三个头;他代表家长,代表家长的这个身分领导八个学生,我们是用佛家的礼节不是三跪九叩首,恭恭敬敬顶礼三拜。我想这个表演大概是在这个世间最后的一次,可能以后就没有了,不容易,他还能做到。我们同学们看看,要不要表演给大家看看?这个培训班在开学的时候,你们这十个人都是老师,我代表家长,请你们上座,我带著学生来给你们顶礼,你们要不好好的教,你们就对不起人。常礼应当是这样作法。

  什么叫「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话不是这么随便说的,一定要懂得它精粹的意义,如何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净宗的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老实念,「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才老实。「虚伪」,虚假的,「谄曲」,我们一般人讲,巴结、逢迎、心术不正,他怎么会有成就?经文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绝不是几个钟点能讲得清楚的。所以学佛要用真诚心,真诚心里面决定没有谄曲、没有虚伪,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要用正觉、慈悲,这是我们从许许多多经论集结了十个字。

  平常大乘佛法里面常说「发菩提心」,这一句话不好懂,我们把它换一个说法大家就好懂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无上菩提心。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都是从这个地方学起,没有这个心你就决定不能够入佛境界。不但是入佛境界,连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都达不到,这才知道发心的重要。恭敬三宝,奉事师长,真诚心向道,这是菩萨修行的大根大本,世尊在一切经论里面,以无比恳切的言词来教导我们,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知道这一生修学成败关键就在此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