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乘无量寿经 - (第九十九集)
大乘无量寿经  (第九十九集)  2000/9/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99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七面,经文第三行:

  【於无量劫。积植德行。】

  这个在科判里面是第二段,「净心」;前面一段是结前启后,「如愿修行」。这两句是总说,从「不起贪瞋痴欲诸想」往下这是别说,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连著前面的经文,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从他修行功夫可以直接著这两句,『於无量劫,积植德行』。净宗法门,佛在经论上常说:「心净则佛土净。」实在说,世出世间法真实的功德福报都在清净心上,如果不懂得修清净心,不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得清净心,我们就没有办法离苦得乐。

  苦从哪里来的?总而言之,是从不清净而来的,从染污意而生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清净心得来的。我们现前能够远离染污,修得一心清净,我们现实的生活就离苦得乐。佛家常讲「烦恼轻、智慧长」,这就是离苦得乐的现象。反过来,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智慧轻、烦恼长,那就错了,这个事情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所以人生在世,「积植德行」就是人生真正的意义、真实的价值。人在世间有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他知道积植德行,这就有意义、有价值,我们要认真努力去累积。

  第一句所讲的「於无量劫」,这是说的时间。只有积功累德是永无休止的,诸佛菩萨在此地,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不但有言教,他有身教,说明人家「积植德行」时间的久远。我们才修几天,怎么能跟人家相比?德行,「行」是什么?用现在话说,行是行为。德行,道德的行为称之为德行。一切有情众生都有情识,我们现在讲,他都有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心理的行为,表现在外面是言语动作,身口的行为。行为再多,佛将它归纳这三大类,身口意全部都包括了。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每年从初一到腊月三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从来没有停止过。如果我们的行为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什么?总不外乎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五欲六尘,行为跟这些相应,麻烦就来了,这是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造恶业」。一切众生哪有不造恶业的道理!所以六道三途的流转,无量劫来永远没有休息过,佛菩萨眼睛里面看到,真正是叫可怜悯者。

  不要说佛菩萨,我们看看佛在经上所说的忉利天人。佛给我们说,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这个话我们现在能相信,这是近代人所讲的「时差」,忉利天跟我们有很大的时差。其实地球上的时差,诸位要仔细观察就很大。我们居住在这个地方是热带,中国是在温带,有四季的差别。如果住在南北极,南北极半年的白天、半年的晚上,我们这个地方讲一年,南北极讲一昼夜,一天,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在地球上就能看到。何况这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忉利天人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他要是看到我们地球上众生,非常感叹:很可怜!这个寿命多少?一天就完了。再往上面去,夜摩天一天是我们人间二百年;大家都知道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间四百年。兜率天人看到这个人间,一天还没有过,一个朝代就完了。清朝二百六十年,在兜率天看,半天。再往上去,倍倍增长。天人的福报比我们长、比我们大,可是从诸佛菩萨眼睛里面,看这些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就跟忉利天、兜率天看我们一样。我们今天看一些小动物,最明显的,蜉蝣,水面上走来走去的那个小虫,那个小虫的寿命大概只有十个小时,那是它的一生。我们细心去观察,了解世间的真相,然后才晓得,随顺烦恼的行为是错误的。

  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这一桩事情,古老的婆罗门教就知道得很清楚。婆罗门教就是现在的印度教,在此地称为兴都教。现在世界上一般承认,它的历史有八千五百年,比佛教早得太多了;佛教现在世界上承认的是二千五百多年,它有八千五百多年。轮回不是佛教说的,是印度教说的。他们怎么发现的?给诸位说,不是凭空想像的。许多学者们不了解宗教,从表面上观察推测,道听途说,认为宗教的起源是人类对於大自然的畏惧、猜测、联想,是从这么来的;这是没有接触到宗教的深处,他有这些误会。

  印度婆罗门,我们知道,他们都是修禅定的。在甚深禅定之中,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二十八层天他见到了,饿鬼、畜生、地狱他都看到了,这是定中的境界。定中境界在佛法里面讲是现量境界,它不是比量、不是非量;比量是推测的,根据理论或者根据数学推定、推断;这是亲证的境界。如果你有相当的定功,你也能见到。人跟鬼交往不需要大定,小小的定功就行。你要是认真老实修行,修个一年、二年、三年,鬼就通了;你就晓得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可以跟他们交通,可以跟他们往来。

  我过去有一个同参道友,跟我一同出家、一同受戒的明演法师,他在早年喜欢神通、喜欢感应,跟屈上师学密。他修学非常认真,不到一年他告诉我,他每天跟鬼往来。决定不是假的,这个人是非常诚实的人,决定没有妄语。他跟我说每天黄昏的时候,鬼就在街头上出现;不多,因为黄昏是鬼的早晨,早晨出来的不多。到什么时候最多?到晚上十点钟以后,十点钟到两点的时候非常热闹,都出来了;到天快亮的时候,逐渐逐渐就没有了。他常常跟他们往来、跟他们交往,做了朋友。

  以后我把这个事情向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报告,李老师摇摇头说:「不是好事情。」我看也不是好事情。为什么?我看他的气色很不好,脸上是灰黑色的,常常跟鬼往来,带有阴气。人身体好像是胖胖的,虚胖。这是事实,决定不是妄语。他还找到他前世的朋友、前世的家亲眷属,在鬼道里面。所以六道不是胡思乱想想出来的,是事实真相。我们如果还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死了以后去作鬼是非常有可能。六道轮回,为什么大家都说人死了变鬼,说这个话不无道理。佛跟我们说贪心变饿鬼,试问问:你有没有贪心?贪心断了,鬼道就断了,你决定不会生饿鬼道。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佛讲贪瞋痴是三毒烦恼,随顺三毒烦恼将来的果报在饿鬼、地狱、畜生,在这三道。所以佛在经教里面把这个事情说得特别多,特别详细,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断贪瞋痴,断贪瞋痴你不会堕三恶道,佛教导我们的用意就在此地。

  我们为什么不舍掉贪瞋痴?把贪瞋痴转过来就是德行,转过来就变成戒定慧。「戒」是什么?戒就是布施,我们不再有贪心,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世间苦难众生,这是戒学的精髓,舍己为人。「定」是得清净心。佛家的修学纲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贪瞋痴是恶,我们要把它断掉,改过来,诸恶不做了。众善奉行,一切善是爱护众生、帮助众生、成就众生,这是众善奉行。善行里面最善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是善中之善。所以诸佛菩萨不辞辛劳,永远不停止的、无间断的在教化众生,为众生说经讲道,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大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我们帮助别人最重要的,就是怎样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能够这样作法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诸佛菩萨的事业就如此而已。无论我们现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从事於哪一种行业,就在自己生活工作之中,帮助社会、教化众生,这叫做德行,这叫做佛法。

  「身、语、意」这三类的行为,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教导我们,从「善护口业」下手。三业里面口业是最容易犯的,随顺烦恼的口业免不了过失。然后才讲到,「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为什么在《无量寿经》上佛把口业放在前面,我们要多想一想,这里面有大道理在。修行,积植德行,德行的根本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佛法里面,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是以净业三福做基础。你看看过去成就的人,现在成就的人,是不是以三福为基础?如果没有三福的修养,不管他修哪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这一生当中还是要搞六道轮,决定没有办法出离。

  所以净业三福我们要牢牢记住,认真去修学,这是德本,根本舍弃决定不会有枝叶花果。而德本里面最重要的是十善业,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业。所以佛教导我们,我们能够看得出来佛的究竟圆满的智慧,教我们东西不多,只有十条,我们很容易记住,要牢牢记在心头,时时刻刻用佛陀这个教诲检点我们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行为与佛教导我们的相应不相应?如果与十善相应,你的行为是德行;与十恶相应,你的行为是罪行,你在造罪业。

  有人问:如果这个人是个恶人,无恶不作的恶人,我们要怎么对待他?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恶意来对待他?不可以。我们用恶意对他,我们自己就造恶。他为什么会造恶?他迷惑,他可怜,他无知。佛在经上常常讲,那是「可怜悯者」;可以怜悯他的,他无知,那不是他的本性,他本性是善良的。这个道理连儒家都懂得,孔老夫子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佛家讲,一切众生的本性完全相同的;有情众生的本性叫佛性,无情众生的本性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是纯善无恶。他为什么会作恶?迷失了他的本性。这个人可怜,我们怜悯都来不及了,怎么可以去怨恨他?你是一个明白人,是个觉悟的人,他怨恨你可以,情有可原,他无知。你这个明白人再要以恶意对他,你就错了,你也迷惑了,你也颠倒了。

  所以修行人从哪里修起?决定念念与十善业道相应。冤亲债主亦复如是。这个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我们知道他迷了自性,是可以原谅他的,决定不会责怪於他,这是培养自己的德行。如果说是以恩报恩、以怨报怨,这是世间人,这不是佛法。佛法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佛法只有化解一切怨怼,用和平的方法、智慧的方法,佛家讲「善巧方便」来化解,这一世不能化解还有来世,於无量劫这一切恩怨才能化解完。

  释迦牟尼佛,这是大圣人,究竟圆满的佛果,今天世界上批评释迦牟尼佛的人,侮辱释迦牟尼佛的人,释迦牟尼佛虽然不在,我们造的释迦牟尼佛的形像,恶意把形像破坏的人,有!释迦牟尼佛尚且有这么多人对他产生误会,毁谤、陷害,我们算什么!想想我们这个老师都是这样的,老师能忍受,我要学老师,我要能忍受,心平气和的接受。又何况这个里面因果循环,因果相续,你造的善因一定有善的果报,你造的恶因必定有恶的果报。我们为什么会遭遇这么许多艰难困苦?过去生中造的不善行为,这一生感得的果报。真正明了了,你就很欢喜,逆来顺受,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当中,心地里面没有丝毫怨恨,口里面没有一句怨言。对冤亲债主,都是以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看到他们有苦有难,无条件的帮助他们,不会去计较。「他对我不好,他害我。他有难,活该!我才不帮助他」,这就错了,这个我们自己在造恶行,就不是在积植德行。

  所以积植德行无论对什么人、无论对什么物,这一些动物,乃至於毒蛇猛兽,我们都以真诚慈悲心来看待,绝不伤害。从什么地方做起?你家里面常常有些苍蝇蚊虫蚂蚁,从这里做起,绝对不伤害它。它到我家里来扰乱,我们想想,过去我们当蚂蚁的时候我们扰乱它,今天它来扰乱,我们这个帐不就结掉了吗?以清净慈悲心来对待,逐渐逐渐这些小动物就被会感动,它就会搬家,搬到你房子以外,不会到你房间里面来扰乱;不可以杀害,甚至於不可以驱逐,你的心才真正到清净平等慈悲。「我不害它,我把它赶走」,已经就对不起它了。何必赶它走?它自己走可以,我们不要赶它走,把它看作朋友,把它看作善知识。

  往年印光大师就是这样修行的。他那个房间,他住的寮房里面有跳蚤,冬天有虱子、蚊虫这些东西,他的侍者要给他清除,印光大师禁止:「不必,让它在这里面活动。」印祖说得好:「我房间里面有这些东西,说明我的德行不够。」真正有德行,这些小动物它也知恩报恩,它也尊敬有德行的人,自自然然会离开。我们在印光大师传记里面看到,印祖七十岁以后,他所住的地方,这些小动物一个都找不到。别人住的时候,这个房间里面有;他老人家一搬到里头去住,都没有了。这小动物搬家了,这个在佛教的术语叫「迁单」,它们统统都搬家、搬走。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这是印光大师教我们的。

  慈悲心能够感动这些小动物,哪有不能感动人的道理?时间要长,「於无量劫」,我们要认真去干,要懂得化敌为友。中国古德常说「仁者无敌」,仁是一个仁慈的人,仁慈的人心里决定没有冤家对头。心里面还有哪个是我的冤家、哪个是我对头,你不仁,你没有仁慈。世出世间圣贤都是教我们从这些地方积植德行,我们要认真去做,一生当中行为都能够与道德相应,纵然不学佛,不懂得西方净土,他来生必定生天,他去享天福去了,这就是种善因一定有善果。世间人都想求福求慧,福慧要凭自己平日去栽培。善是福,恶是祸,这是说学佛的人最根本的、最基础的,就是在十善业下真实功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与十善业相应,而且要发心持之恒久,绝不违背,这是总纲领。下面是「别说」,先讲自利,然后再说利他。自利里面,这是真实的利益。

  【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

  这里教我们念佛。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劝告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佛、念佛范围非常广泛,我们今天所做的,把那个范围搞得非常狭窄。我们忆佛,忆佛是想佛像,念佛是念佛名,这个忆佛、念佛的范围太狭小,所以我们自己得不到受用。佛在此地教给我们怎么念佛?忆是忆佛的善根,往昔所修的善根,无量劫他所修的善根,我们就想这个;念佛,也念他无量劫积植的德行。我们忆念这个,好!忆念这个,我们自己就会学了,就会做了。而佛名、佛像就是佛德行的象徵、德行的代表,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才知道自己怎么个修学法。

  要想学习诸佛积植德行,关键就是要放下『贪瞋痴欲诸想』,放下自私自利,这一句,是说你妄念、妄想、执著要放下。第二句,绝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外面境界是『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对象,眼所接触的对象,用一个「色」做代表;耳所接触的,用「声」做代表;鼻所接触的,用「香」做代表;舌所接触的,用「味」做代表。六根接触外面对象,这不能不接触;而且这个接触,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中断的时候。佛菩萨的接触是不著相,虽然接触,用现在话来说,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六根有接触,心里头没有,心里面永远是清净的。凡夫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就起贪瞋痴慢,起这些恶念。顺自己意思,起贪爱;不顺自己意思,起瞋恚;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生烦恼,造业障。诸佛菩萨明白了,他能够内息妄想,外不著相,他怎么能做到?他了解事实真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内,三心不可得,所以就不起贪瞋痴欲诸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认识自己。末后偈子里面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就是现在人所讲的人生观、宇宙观。觉悟的人他们的人生观、宇宙观,就跟这一首偈所说的「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这个道理要讲起来,那就深了,全是假的。

  下面讲「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什么东西?这是因缘所生法,当体皆是空,缘生之法了无自性,不可得。内,三心不可得;外面,诸法无所有。所以他的心定下来了,不再起妄想,妄想分别执著他放下了。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不了解事实真相。经虽然听得很多,虽然也会讲,可是境界现前,还是随顺烦恼,还是放不下。这是什么原因?天天听经,天天读经,确确实实佛在经上讲的意思没有懂。真的懂了、真的明白了,不必劝你,你自然放下。为什么?放下得大自在,放下就是真解脱;这一放下,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现前是什么境界?一真法界。你说那是何等自在!那个受用,就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受用。真修行人,真正契入境界,他得到了。我们今天依然还随顺烦恼习气;由此可知,烦恼习气多么严重,这是无量劫薰习而成的。我们这一生不能够精进,不能够努力,不能够依教奉行,要想克服无量劫的烦恼习气,佛说「无有是处」!

  可是我们要问:就我们在一生当中,有没有办法突破、有没有办法克服?佛的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就是你自己肯不肯干,夏莲居老居士讲的「真干」。你肯干,肯真干,你这一生决定有能力突破,决定可以享受,佛我们不敢说,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可以得到。十住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圆教十住菩萨,那一种生活的意境,我们确确实实是可以达到的。问题是你肯不肯放下自私自利?肯不肯放下是非人我?肯不肯放下贪瞋痴慢?不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必须有这样的基础,才能学佛。后面这两句是学佛,你才能够忆佛念佛『所修善根』。佛说的话,前后是有次第的,不能够颠倒的。教导我们从哪里做起?这一小段是「离欲念佛」。不离欲谈不上念佛,那是口念佛;口里有佛心散乱,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念佛的基础是建立在离欲。请看底下这一小段: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

  这个小科是「行寂植德」,这逐渐逐渐契入境界了。前面一小节,我们把它总结起来说:第一个要断内惑,第二个要远离外缘。我们看看法藏菩萨,这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菩萨道的时候,给我们做出的榜样。内没有恶念,这就是远离烦恼习气,外面不著外缘,然后才身心清净,「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这就是他将念佛法门,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想想诸佛菩萨是怎么过日子的,诸佛菩萨是怎样从事他的日常工作,诸佛菩萨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忆念这些。

  怎么个忆念法?这些事情都在这一部经上。因此修学首先要把经念熟,时时刻刻能提得起。当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立刻就能够想到佛在经上是怎么说的,我这个念头应不应该起?我这个话可不可以说?我这个事情能不能做?一切随顺佛陀教诲,这是忆念诸佛;佛怎么样教,我怎么样做。《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意思就在此地,这一句是净土宗的总纲领。我们念念要向佛学习,所谓是「老实念」;最重要的,念佛的教诲,念佛的行业。他的行为,他的造作,我们应当怎样向他学习?佛在前面曾经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可见得诸佛之所以能成就,都是学习前面的佛。我们今天也想成佛,还是这个老办法,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要向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很重要。

  接著说『行寂静行』,什么叫「寂静」?要照古大德的解释,无余涅盘名寂静,修无余涅盘就叫做寂静行。这个说法我们不好懂。首先我们要理解「寂静」的意义:寂是寂灭的意思,静是清净的意思。寂灭是说什么?对哪个讲的?对妄想烦恼执著讲的。这个说法大家就好懂了。远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寂,这就是「无余涅盘」,佛经上的术语。什么叫「静」?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离开社会;换句话说,我们眼要见,耳要听,口要说话,六根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作用,它不是不起作用;虽起作用,心里面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执著。这个行就叫「静行」。

  佛给我们表演,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天天接触大众,忙得不亦乐乎,他是寂静行。寂静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跑到深山挖个洞躲在里头,那也不寂静。什么时候到动静不二,这才入寂静。像《华严经》后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代表的是什么?我们社会上五十三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行寂静行,我们要在这里头去学习。在现在这样繁忙复杂的社会里,你要懂得修寂静行,你就得清净心,你在这里面就修行证果了。

  为什么我们在生活里面得不到寂静?原因不外乎妄想分别执著。你怎么能得寂静?六根接触一切境界起心动念,这是妄想,分别是非善恶利害,你不能够离开分别执著,你怎么会得到寂静?看看这些修行人,这些法身菩萨们,他们跟我们一样,也生活在我们这个环境当中,为什么他没有烦恼?为什么他们能得清净心?由此可知,得清净心与外头的外缘没有关系,外缘再繁杂,也不会扰乱道人心。可是诸位要记住,这个人他的道业成就了才行,像我们这些人、初学的人,那就难了。没有事情的时候,没有跟人事接触的时候,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就停不住。接触外面境界,那还得了!所以祖师大德对於初学的人,一定要给他选择一个修行环境,道理在此地。凡夫是心随境转,这很可怜。心随境转,那你就一定要给他选择好环境。

  我们中国古人知道。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夫子的母亲为了培养她的小孩,搬三次家。为什么搬家?周围环境不好,对她小孩有不良的影响。古来的祖师大德们教诫初学,为什么把道场建立在山林里面?距离村庄都相当远,人迹不到,环境清净,用这个来做助缘,帮助你修寂静行。寂静行真修成功了,你要到都市去度化众生,要去行菩萨道。接触繁忙的社会,依然清净,依然不动妄想分别执著,你成功了。你在这里面去磨炼,福慧双修;你帮助社会大众,是修福,自己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是修慧,福慧双修。不是叫你永远住在山上不出来,那有什么用处?修成佛了不能度众生,这个佛有什么用处?这个佛怎么能得到别人尊敬?修成功之后,一定要接触大众,跟大众和光同尘,融合成一片。在大众当中为大家做榜样,不但是有言教,而且还有身教,成就菩萨度生的事业,这才真正是无余涅盘。由此可知,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它是活活泼泼的。

  『远离虚妄』。《涅盘经》上有所谓的「一切恶事,虚妄为本」。你懂得什么叫虚妄?《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就是虚妄。一切有为法是什么?《百法明门论》里面所讲的心法八个、心所法五十一个、善法十一个、烦恼二十六个、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色法十一个,这些东西统统叫做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虚妄的。六道、十法界全是有为法,我们现在生活在这里面。「远离虚妄」,即虚妄而离虚妄,要明白这个道理;换句话说,这个「虚妄」凡人没有办法摆脱掉的。

  前天有个同学问了个问题,他问了几个魔。什么叫阴魔?阴魔就是五阴;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你能够摆脱得掉吗?五阴是什么?五阴讲我们的身,我们这个身体,这个物质是「色」,四大和合,这是讲的色法;精神的部分「受想行识」,这叫五阴。一切今天讲动物,佛法讲有情众生的身、根身,是五阴和合的,也叫做五蕴和合,这个东西就是折磨。早在佛法没有到中国来之前,老子就讲过了,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他知道这个身不是好东西,身是祸患,这就是魔,五阴魔的意思。佛法没有到中国老子就已经认清楚,这个身体是魔障。怎么能够摆脱掉?「无我」就离开了。什么时候你能够做到无我?无私,无我就解脱了。解脱,这个身在不在?在。身虽在,不苦了,不再受这个苦的折磨。这叫解脱,这叫离。「离」不是把这个身毁掉,不是的;身还在,离开一切折磨了。第二种是烦恼魔,第三种是死魔,第四种是天魔。天魔是什么?外面的诱惑叫做天魔,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些东西全是虚妄的,内而根身,外面世界都是虚妄的。怎么个远离法?不执著就远离了;用现在的话来说,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就远离了。远离不是事上的离,事上的离就搞错了。

  我们讲经,从前我初学佛,老师就教我看破、放下。我也常讲:有人把意思错会了。中国大陆有同修写信给我,他放下了,工作也放下了,也没有收入了,现在吃饭都成问题,问我怎么办?这是错会了意思。我没有教你把家放下,也没有教你把儿女、妻子放下,也没有教你把工作放下,这个东西不能放下的。所以学佛把这个话意思完全搞错了;认为放下,这一切都不要了。这是招来许许多多的障难,惹别人毁谤。学佛学迷了,真的是学迷了,真的是学错了。佛教我们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要懂得这个道理。佛在经上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父母不要,老师也不要,放下了!释迦牟尼佛什么都放下,他何必还要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他也得要放下,他不必要讲了。所以要晓得,事相上一定要照做,如理如法的去做。不合理的念头要放下,不合理的思想要放下,不合理的分别、执著要放下,教你放下这些。所以你得搞清楚、搞明白,你才不至於学错了。学错了,修错了,放下之后不但没有得到自在快乐,得到许许多多的烦恼,这也错了。

  「远离虚妄」,前面经文讲的「住真实慧」,住真实慧就是远离虚妄。住真实慧的人,他的行为一定是清净行,清净行再往上提升就是寂静行。我们现在寂静做不到,应当做到清净。断恶修善,断恶不著断恶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清净心就现前。心清净,行自然清净,在这个境界里面,你一切的忧虑、恐惧、畏怖都没有了,真的得轻安、得自在,确确实实佛家讲的离苦得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不能够舍弃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清净安乐你是得不到的,这个烦恼、忧虑、恐惧、怖畏你也放不下。远离虚妄,这是看破,这是对於事实真相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认知,然后才能够『依真谛门,植众德本』。

  「谛」这个字在佛经里面用得很多,它的意思是真实不虚,真实不虚的道理称之为谛。佛说经依二谛而说法,佛讲就是两种真实不虚,一种世间法,一种出世间法。世间法是我们一切众生大家所肯定的,这个不能说是假的,我们不能够疏忽。佛法常讲:「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这就是随顺俗谛。佛教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如果诸位要问:「佛法到底是什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佛法就是孝亲尊师」。这个话答覆没有错误。孝亲尊师是世谛,把孝亲尊师扩大,能够孝顺一切众生,能够尊重一切众生,就变成了出世法。由此可知,世谛跟真谛区别在哪里?区别是在一念之差。你这个念头心量小,就变成俗谛、变成世谛;心量展开到像佛经上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俗谛就变成了真谛。

  由此可知,一切谛理当中,哪有世俗跟真谛之分?果然是有两个,在佛法「向上一著」,就讲不通了。到华严境界,《华严》讲一真,《华严》讲不二,不二就是一,就是一真。世谛跟真谛不二,世谛跟真谛一如,这才是真实。佛的言语,佛的教诲,语意里面含的道理,确实是广大无有边际,深广无尽。我们怎么能认识?一定要落实,要认真去修学。行门帮助你理解,解门帮助你深入境界,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解行相辅相成,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决定认真努力修学,这叫真精进。

  佛在此地教导我们,要「依真谛门」才能「植众德本」,这个真谛里面,诸位千万不要疏忽有俗谛在其中。佛家也说依第一义谛,这是众德之本。什么是第一?起心动念就落二、三。第一,这个意思我们就能体会了,真诚到极处,这就是第一义谛,这就是真谛。换句话说,真谛、第一义谛就是真心本性的异称、别名。我们能够用真心,用真诚心,就能植众德本。你要用虚妄心,那是一切恶源。一切罪恶的根源是虚妄心,一切真实功德的根本是真诚心。为什么佛教大乘菩萨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真诚心,就是此地讲的真谛。诸佛如来无量劫种植德行就是依真诚心;真就不妄,诚则不伪。

  真诚的标准是什么?这里给我们讲的「远离虚妄」,我们还是不懂。远离虚妄当然就真诚。远离什么虚妄?怎么个离法?《金刚经》上讲的四相,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到一点讯息。佛在《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后半部里面说:「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这几句话说得好!「有」是什么?有分别、有执著。如果你有分别,分别我、分别人、分别他,你有这种执著分别,你的心不是真心,不是诚意,你没有菩提心。菩提心里面决定没有四相、四见,没有四相的执著,没有四见的分别。

  这个要怎么落实?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经说法,集结经典第一句:「如是我闻」,那不是我相吗?那不是我见吗?怎么离相?要知道诸佛菩萨为众生现身说法,都离虚妄。佛菩萨之现身,他那个身不是业报身;我们这个身是业报身,没有办法,受报来的。他不是的,他是乘愿来。乘愿来现身是感应的身,「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他那个身是感应身,所以是真实,不是虚妄。我们的身是业报身,是虚妄不是真实。他们为我们说法,为我们讲经说法,是随顺我们的说法而说法,不是他真有执著、他真有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我们凡夫执著这个相叫「我」,佛也就跟我们讲「我」,佛也说「我」。佛说「我」是随顺我们知见说我,他自己决定不执著这个是我,决定不分别这个是我,这叫远离虚妄。而我们今天讲我,确确实实执著这个身是我,执著这个是我的,这不是你的,我们真有执著,佛没有我执,也没有我所的执著,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们说这个相是「我」,我也跟你说是「我」,这个才能讲得通,才能够交接。这叫随顺俗谛而说,然后把这里面道理讲清楚、讲明白,你也恍然觉悟了,这就是从俗谛度到真谛;到最后真俗不二,真俗圆融,那才契入佛的境界。真俗不能够合一、不能够圆融,是权教菩萨,没有入佛的境界。

  由此可知,这一句话八个字:「依真谛门,植众德本」,就是以真诚心、菩提心。世尊在《观经》里面讲的真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清楚、更明显。我们一个人在世间用真心就是植众德本,决定不用虚妄,决定不欺骗众生。众生欺骗我,他无知,他在造恶业,我们决定不能够欺罔一切众生。决定不要害怕,「这个年头要给人说真话,那我就处处吃亏,处处要受损害」。可是你要想一想,人生在世顶多不过一百年,吃一百年的亏、受一百年的害,有什么了不起?来世跟诸佛菩萨把手同行,这个利益多大?眼前这一点小利益,你不肯放弃,将来的大利益你得不到。佛讲的话是对的,没有错的,我们一定要遵守,绝不欺罔一切众生,决定要依十善业道。以真诚心修十善业道,就是诸佛如来「植众德本」。我们虽然也修十善业道,这个功德不能跟佛菩萨比,原因是什么?我们是用阿赖耶的心心所,我们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去修十善,断十恶、修十善,这个功德只能够生天,连出六道轮回都很困难。你想想看,如果我们用真诚心来断十恶修十善,就能够超凡入圣,不一样。所以这一地方经文给我们提示的,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

  古大德也教给我们,也有人说「德本」是指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这是讲阿弥陀佛的名号万德庄严,所以执持名号也叫做德本,这个话说得没错,能讲得通。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就能够修成万德庄严吗?问题很多。为什么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能够修成万德庄严?我们没有依真谛门。如果我们用的心,真的是真诚心、是深心、是回向发愿心,念这一句六字洪名,那的确是修德本。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心,我们是妄想心,一面念佛还一面打妄想,那怎么成功?所以经上讲的这些话,我们一定要了解,千万不能够误会。

  黄念祖老居士注解,引用《观佛三昧经》上一段话,释迦牟尼佛说:「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从前蕅益大师讲,释迦牟尼佛是怎么成佛的?念佛成佛的。很多人问:「这是哪一部经上所说的?」确实《观佛三昧经》上是这么说的;《弥陀经》上也有,我们一般人《弥陀经》念得很熟,都粗心大意疏忽了。蕅益大师在《要解》给我们点出,我们才恍然大悟,佛确确实实是念佛成佛的。然后再看《华严经》,「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才知道念佛功德无量无边。

  但是念佛,诸位一定要记住,不是口念,口念没有用处,是心上真正有。所以「念」这一个字,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你现在这个心里头确确实实有佛。可是我们还是隔了一层,我们今天充其量心里头有阿弥陀佛的名号,其他的都忘掉了,都没有了,这样念佛不行。要有佛的德行,最低限度要了解,心里要有:佛是存什么心?佛是怎样生活?佛是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你心里头没有这些,你怎么学佛?单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将来学成功了,也不过就一句空名号而已,你还能得什么?

  我讲这一部经,在前面曾经讲过很多次,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无量寿经》,我们什么时候能把《无量寿经》的道理通达明了,《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我们都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这叫做念佛,这是真念。经典里面的教诲,你要是完全落实,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你心里头真有,有是圆满的有,没有欠缺,你往生极乐世界,当然是实报土上上品往生。你没有办法做到圆满,能够做到百分之九十,你是上中品往生。这样逐渐逐渐往下降,下下品往生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

  想想看:我们对经典上的教训,能不能做到两成?做到两成,念佛才有资格往生。两成都做不到,只能够说,这一生当中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往生难了。这是老实话,连过去李炳老常常跟我们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两、三个而已。」为什么一万个念佛人,有九千九百九十多个都不能往生?也就是佛陀在经典上教导我们的教诲,连两成都没有做到。这里头最重要的,我常常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把这四句老老实实真正做到,算你做到两成,你算是个善人。经上常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你能够把这四句话做到,你是个善人。这四句话详细的解说,都在这一部经中,我们要好好的去读,去思惟、观察,把它落实在生活之中,这叫真念佛,念佛的教诲。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努力去做;佛教给我们不能做的,绝不违犯,这才叫做「依真谛门,植众德本」。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