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乘无量寿经 - (第九十四集)
大乘无量寿经  (第九十四集)  2000/7/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9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六面第一行,这个科题是「期如佛德」。这里面有三小段,第一段「悲智如佛」,第二段「说法如佛」,第三段是「一切成佛」。请看经文:

  【如佛无碍智。所行慈愍行。】

  这是法藏菩萨修行证果的时候,期望自己能够如十方一切诸佛相等,这是大愿的圆满。大乘经上佛常常告诉我们,证得究竟的佛果,确实是佛佛道同;可是在菩萨位次上,依旧还是愿求佛德,愿自己的福慧等同如来。所以第一句说,『如佛无碍智』。佛的智慧融通自在。融是圆融,通是通达,无需要思考,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期望,我想每一位同修都希望自己开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是无碍的。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

  「无碍智」是诸佛如来、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德能。佛与法身大士这个智慧现前了;我们现在在凡夫位,这样的智慧被我们的烦恼、习气障碍住了,不是没有!佛在《华严经》上说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一句话道破凡夫跟佛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凡夫有烦恼,有妄想分别执著,佛没有。由此可知,去掉妄想分别执著,一切众生就是如如佛、本来佛。这个偈颂最后一句是「一切皆成佛」,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现前修学最大的障难,就是不能够克服烦恼习气。可是一定要知道,烦恼习气是非克服不可;你要不能克服烦恼习气,你自己一定要晓得,你的果报决定在三途。所以我们要常想,地狱饿鬼畜生苦,我们要不要去做地狱饿鬼畜生?如果要做地狱饿鬼畜生,你的烦恼习气就不要断,你可以随顺你自己的烦恼习气;如果你觉得三恶道恐怖,三恶道可畏,你真有畏惧之心,我想,你一定能克服你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古人教给我们,学佛要有畏心,畏心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畏惧因果报应,这个事很现实。所以学佛没有别的,转烦恼为菩提而已;菩提就是「无碍智」。现在我们要问,怎么个转法?佛告诉我们,方法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是说方法很多。佛遗留给我们的经教,诸位都晓得佛家的《大藏经》,每一部经典里面都说了许多法门,不只一个。你依一部经修,行;甚至於依一部经里头一句、两句来修,也行。

  念佛人自古以来确实有不少人依大势至菩萨的修行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这八个字他一生信受奉行,他就能成无上道。都摄六根,就是我们讲的断除烦恼习气,你要能把六根收回来。大势至所讲的这个原则,跟孟夫子所说的做学问无二无别,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岂不就是都摄六根?把六根从六尘境界上收回来,这是大势至菩萨用的方法。儒家教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孟夫子收其放心的具体说明。而大势至所用的方法比这个还要精彩、还要精辟,我们要懂得!菩萨在顺逆境缘之中,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够收摄六根;不是说六根不接触,六根接触,接触而能不落印象,这就是都摄六根。

  在十二因缘里面,跟我们讲六道凡夫造业,这十二因缘里头只有三个:爱、取、有。菩萨示现在世间,与大众、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他也示现「爱」,他也示现「取」,但是他没「有」,高明在此地。没「有」是什么?我们今天所谓的这个「有」,就是你有了印象,你心里已经有了,这个就麻烦大了。菩萨示现心里头没有,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叫都摄六根。眼见色、耳闻声,在现相上可以跟大众和光同尘,就像什么?像唱戏、表演一样,表演得很逼真,演员知道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不把它当真,不会落印象,阿赖耶识里头不落种子,这就是没有「有」。他表演有爱、有取,他没有「有」,这是功夫到家,所谓炉火纯青,心地确实一尘不染;然后净念相继,他就成功了。必须到心里一尘不染,心境一如,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是真诚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用这个心来念佛,这叫净念,决定没有丝毫夹杂;相继,永远没有间断。这是真的念。他念,没有间断;不念,也没有间断。由此可知,间断,不是念佛的名号,是念佛的那个心,心里面有佛。佛是什么?佛是圆满的大觉。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佛就是觉、正、净,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永远不失去,这叫做相继。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的方法。

  我们明白了,想学学不到,也学得不像。什么原因?我们没有达到菩萨那个境界。所以大家读《楞严经》一定要知道,《楞严经》二十五圆通,这二十五位菩萨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位,那是大乘不是小乘。现在有一些同学专修这个法门,学大势至的法门,问题是学得像还是学不像?对於菩萨这一段的开示,能不能真正圆满的理解?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也有初学入手的方法。初学入手,还是用这一句佛号,六字洪名,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念掉。这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要不念佛就胡思乱想,妄想纷飞,连晚上睡觉都不老实,还打妄想,还在做恶梦,作梦是打妄想。所以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从来没有间断过。菩萨们是净念相继,我们今天是妄想相继,昼夜相继。如何能将这些杂念转变成净念,我们就成功了。

  什么叫净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净念。这个里面我们在讲席里头讲得很多。妄想分别执著的根,它从哪里生起来的?从我执生起来的;再说得粗一点,从自私自利这个念头生起来的。如果我们不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舍掉,我们这一生念佛,想念到功夫成片,难!有人念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做到功夫成片。出家老修行人,一天到晚在道场里面手不离念珠,口不离佛号,念到八十、九十,功夫还不能成片。什么原因?「我」没有放下,这是大障碍,这是病根的所在。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虽然讲得好,他用了一个比喻,他讲念佛功夫,「明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个话讲得没有错。可是你要记住,念佛必须放下万缘,这才叫功夫。万缘里最重要的,放下我执,《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你有我相就不行,你的功夫就不得力。

  每一个人都知道,大乘经教里面,要破我执,要破法执。世尊当年在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的内容是什么?无非是破我、法二执而已。《金刚经》是《大般若》的纲要,这是古来祖师大德都肯定的。《金刚经》上的四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要向这个目标方向去努力;念没用处,讲也没用处,心行相应才有受用,所以要认真做。祖师大德常常勉励我们,心要像佛心,念头要像佛的念头,行为要像佛的行为,这叫做学佛。本经里面所记载的,阿弥陀佛的存心、念头、行为,都在这一部经上。我们将这个经念得很熟,理解得很透彻,要将经文字字句句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叫学佛,这叫做念佛。尤其是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这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念佛法门无比的深妙,这是世尊在《大集经》上说的:「若人但念阿弥陀佛,是即无上深妙禅。」念这个佛号不但是禅,释迦牟尼佛说的,无上深妙禅,这个话是真的。所以这个法门诸佛赞叹;修学这个法门,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我们在这些年当中,很明显的觉察到这个事实。我们在世界许许多多地方讲经,讲其他的经论,包括讲《华严经》,都比不上讲《无量寿经》法缘殊胜。这是什么原因?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这是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所以讲这一部经的法缘特别殊胜。我自己讲经四十年深深体会到,太明显了。诸佛护念,正因为这个法门是无上深妙禅,如来心心相印,祖祖心心相传,就是这个法门,比《楞严经》上讲的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还要殊胜。这个道理太深了、太难懂了。

  法藏菩萨示现修行证果第一愿,「如佛无碍智,所行慈愍行」。我们自己修行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盲修瞎练,不能没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要知道。我们的智慧被烦恼障碍住了,烦恼障就是自私自利,就是贪瞋痴慢。另外还有一个障碍,所知障。所知障是什么?是自己的见解,中国人所谓的成见,「某人成见很深,自以为是」,这个障碍也非常严重。两种障碍,烦恼障跟所知障,障住了。净宗法门就是用这一句佛号来破除二障,恢复自己的清净心。先度自己,再帮助众生,也就是先成就自己的智慧,然后智慧现前了,有能力为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帮助一切众生无有障碍,自利利他,所以一定要求智慧。诸位记住,要求智慧一定要先断烦恼,在生活里头去锻炼,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锻炼。佛教菩萨四摄六度,就是锻炼的具体办法。

  佛教导我们修布施。四摄第一个是布施,六度第一个也是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它的精义,是教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著想,这叫布施。如果起心动念为自己著想,这叫夹杂不善;我们的功夫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也想到佛法,也想到众生,可是没有把自己忘掉,到最后自己的利害,依旧占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甚至於把想帮助别人这个好事都打断。念头打断,行动打断,这是什么?烦恼起现行,自私自利的念头起现行。於是你修的因不圆满,你遇到的缘不圆满,果报当然就不圆满。这道理我们要懂。

  「所行慈愍行」,行是行为。行为里面包括:思想、念头,意业的行为;言语,口业的行为;身体造作,身业的行为。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慈愍一切众生。佛法里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怜悯众生,平等的救济,平等的协助。救助一切众生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把佛法教给他,帮助他破迷开悟。他只要一开悟,他自自然然就会修学圆满的因,他会得圆满的果报。凡夫修行因缘不能圆满是迷,所以教他、劝导他断恶修善,那是救急,不是救根本;救根本,一定要帮他破迷开悟。

  破迷开悟唯一的方法,方法里头最好、最普遍的,是教学。像我们这样的法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是用这个方法,跟大家讲经说法。讲经说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上课。我们现在讲讲经说法,人家说你们是宗教、是迷信;说我们来上课,大家听到意思就很清晰,他是去上课。上什么课?上《无量寿经》,我们来上课的。要把经本里面的道理,细细深入的提出来讨论。而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训,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勘验,提出自己的心得报告,互相勉励,这是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叫慈愍行,这是大慈大悲的事业。悲智双运,功德才圆满;偏重一边,就不圆满。

  古代王阳明先生,那也是个虔诚佛教徒,很多人知道他提倡「知行合一」的学说。知行合一的学说从哪来的?就是佛家讲的智悲双运、解行并重。他是从佛法里头学去的,把它用在学术上,所以一般人看到很希奇,我们学佛的人听到不希奇,几千年前佛就常讲。「所行慈愍行」,这就是行佛所行。底下这一句:

  【常作天人师。得为三界雄。】

  这两句话就是人天师范。师是表率的意思,我们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要做世间人的表率,要纠正世间人所犯的错误。我们细细观察现前的社会,现在的社会,大众他每天想什么,再听听他说什么,仔细观察他在做什么。这就跟医生对一个病人诊断一样,先要听、要看、要仔细观察,他究竟得的是什么病;然后为他说法,才契机契理,应病与药,药到病除。但是今天社会大众的病非常复杂,非常多、非常严重,再好的医生都束手无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好言规劝他不能接受,他不以为然;就像吸毒,他已经上瘾了,很不容易戒除,戒除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现前这样的社会,你真的是明白了,首先要救自己。这个不是自私自利,这是经典里面常说的,佛不度无缘之人。我跟佛有缘,什么有缘?我能够信、我能够解、我能够依教奉行,具足这三个条件,这是与佛有缘。有缘的人,只要你自己珍惜你的缘分,你认真努力好学,你就能得度。

  现前的社会是乱世,我们所接触的大众,不善的缘多,善缘少,所以定功就非常需要。定功是不受外面环境干扰,不受外面环境诱惑。这个话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里?难在我们没有智慧,迷惑颠倒。所以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导我们修身处世、修行证果的原理原则,我们纵然听了,也相信、也懂得了,就是做不到;在现代社会更不容易做到。所以我们要多想一想,怎样能够做到?儒家讲得简单,都是讲的纲领,第一个要知止。「知止」这两个字,要看看过去儒家的讲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并不一致。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多少也开一点小智慧,看儒家的经典,就像吃冰淇淋一样,不难。知止里头有两个重要的意思。第一个,止於什么地方,这就是我们佛家里面讲的发愿,世间人所讲的立志,这个很重要。志不立,你的一生就像一个小船漂流在大海里,你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怎么用功努力都不会有结果。知止,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目标。这一条非常重要,先决的条件。

  古大德学佛,像《坛经》里面记载的,惠能大师他知止,所以他成就好快。他止在哪里?止於佛。他到黄梅,五祖问他:「你来求什么?」他很简单:「我来求作佛。」他止於佛。他的方向目标正确,所以人家能在短短期间当中成为一代祖师,就是他知止。我们今天到这里来修学没有成就,那是当然之理。「你们到这里来干什么?」「我到这儿来听经的,我到这儿来学讲经的。」你不是到这儿来作佛!所以你没有止,你那个心是动的,像水上的浮萍漂浮不定,怎么能有成就?

  知止第二个意思是知足,特别是在物质生活这一方面,要能满足,对於现实生活环境要满足。当然这是外国人很不喜欢听的话,为什么?你对於现实生活环境满足,这社会就不进步了。确实,今天物质文明的进步非常快速,带给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要多想想。物质文明的进步,把你自己的德行破坏,把你的家庭毁掉,把你的社会搞乱。你们想想是不是?你们家庭里面的小孩,今天联合日报,我没有看报纸,我偶然看到有个标题字很大,写的就是:「父母,你晓不晓得你的小孩在那里想什么?」这个问题很严重。

  新加坡是个现代都市,一般家庭里面都有电脑、都有网路,小孩天天在那里看,看什么你知不知道?电视还算不错,政府有控制,不善的这些内容不容许播出,可是网路就没有办法控制了。所以科技的发达,你要晓得,把我们的伦理道德毁掉了。你的小孩在家里天天接触这些东西,你的家庭被毁灭掉,社会动乱不安,这是科技物质文明发达的果报。所以我们今天享受一点科技的便利,但是你想,付出的代价有多少?把我们身家性命、整个社会安全付出去了。值不值得?不值得。中国古人聪明,中国人不是不懂科学技术,不愿意发展,不走这个方向。为什么?他懂得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不搞这些。外国人敢搞、喜欢搞,拼命在这里发展,没有受到圣贤的教诲。他要是念中国古书,我相信他不愿意搞这个事情;他要是修学大乘佛法,他也不会搞这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

  我们今天不是反科学。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科学家所希求的种种神通方便,大乘经上讲得很多,无需要借重这一些机械,我们自性里头的本能圆满具足。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那边人的生活,想吃饭了,这个饭菜就摆在你面前,样样都是合自己口味的,无需要烹饪。不但无需要烹饪,我们今天给你几十道菜的时候,你还要慢慢去排;你那个念头一动已经排好了,不需要人工,现在科学做不到。吃完了不想吃了,东西就没有了,桌子干干净净的,不必收拾,也不用洗碗。今天这个科学能做到吗?所以西方世界是科学的世界,佛家不反对科学,必须到那个程度才能有这个受用。

  极乐世界的人,经典上告诉我们,每天到他方世界去参访诸佛如来,飞行自在。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今天要计算的时候,是用光年计算。我们的飞机、火箭,飞行工具,比他差太远了,他一念就到。再大的距离,经上讲,常常去参访,十方诸佛世界参访回来了,也不过是一顿饭的时间。时间很短,十方诸佛那里你都去过了,到那边去供养佛,亲近如来,听如来讲经说法。交通资讯,我们这里比起极乐世界差太远了。这是讲到科学技术,哪里能比得上极乐世界?所以我往年在美国讲经,美国学科技、学工程师的人很多,我说:「真的要想学,学一流的,要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是虚空法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万德万能。」

  佛菩萨念念为众生真正的幸福,决定不会给众生一丝毫的副作用在里面。这个食物,天然的食物养人;现在食物里面,用一些化学成分在里面,让人吃了长一些奇奇怪怪的病,所以愈想愈是得不偿失。在古时候,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他们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自然才是最健康的,违背自然就不健康了。人为之美,决定比不上自然之美。这一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多想想,你才不会迷惑。不会被科学技术、不会被现代文明所迷惑,你的头脑会清醒一点,你才会有一点智慧。种善因决定得善果,什么是善?为一切众生真实幸福去著想,这是善。虽然你造作的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可是这里头有副作用,不善,你的善里头夹杂不善。你必须要想到,你所夹杂的这个不善,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个不能不知道,如果后果是严重的,这事情做不得。

  『天人师』、『三界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雄是英雄。什么是英雄?别人办不到的你能办到,这个人称之为英雄。世出世间圣贤教诲里面,多半是指能断烦恼,能克制自己的,这是英雄。不是叫你对付别人,对付别人不算英雄;对付自己,克服自己的贪瞋痴慢,克服自己自私自利,这个人是英雄。佛经里给我们说的,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都没有把自私自利放弃,只是往上界去,他们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的烦恼比较淡一点。纵然到非想非非想天,这个烦恼还在,没有断根,所以他出不了三界,这个不算英雄。能断见思烦恼、超越三界六道,这人是英雄。这个人示范给我们看,为我们做出榜样、做出模范,这叫「天人师」。

  与前面两句有密切连带的关系,那就是说我们决定要求智慧,要修慈愍行。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如果用现代最简单的话来说,慈悲就是爱。佛法的教学,爱的教育;爱一切众生,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也不分宗教信仰,真诚清净平等的慈悲,平等的大爱,这是佛法教学。古德告诉我们,这是凡夫修行成佛的正因,智慧跟慈悲;有智慧就不迷,有慈悲就没有自私自利。

  再接著我们看底下这一首:

  【说法师子吼。广度诸有情。】

  这就是将天人师、三界雄落实了。落实,一定要说法。『师子吼』是比喻,佛经里面常用这个比喻。狮是百兽之王,狮子一吼,这些小动物听到狮子的吼音,腿都发软,都跑不动。佛在经上常用这个来比喻世尊说法的威德,称之为「师子吼」,能伏世间所有的邪知邪见,这个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许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印度确实是宗教之国。那一些宗教里面修行人也非等闲之辈,他们真的修定、修慧,遇到佛都被佛说服,什么原因?因为他们那个「我」没有放弃,自私自利没有放弃,这个就不如佛了。

  我们要把这两个做一个细细的去比较、较量,为什么佛有那么高的智慧?当年印度婆罗门,婆罗门就是现在的印度教,新加坡称为兴都教,它的历史,现在世界上公认是八千五百年,我们佛教的历史才二千五百年,它比我们早多了。他们自己说有一万多年,印度不重视历史,是一个很古老的宗教。他们修行修禅定,佛经里面常讲的四禅八定,跟他们修行的完全相同。定功能超越空间维次;六道是不同的空间维次,他们用禅定的方法突破。所以六道轮回不是佛说的,婆罗门教说的,他们对於六道的状况说得很清楚,那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在佛法里面讲他是现量境界,他不是比量、他不是推想,他在定中确实见到,定中超越时空,他能见到过去现在未来。但是六道怎么来的?他就不晓得,所以他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佛出现在世间来教导他们,六道是怎么来的,要怎样才能够超越六道。他们没有办法,佛教他们。他修到第八定,不错,这定功还不够,还要加深,到第九定修成功了,就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诸位读《楞严经》,阿罗汉所得到的是九次第定,这个超越三界了。可是纵然得第九定证阿罗汉果,还是不究竟。正是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佛有这个智慧,佛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智慧从哪里来的?那个根就是没有自私自利,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从这儿来的,烦恼障、所知障都拔除了。烦恼障断掉,就能出六道轮回;所知障破掉,就能超越十法界。这些大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佛要不说,世间没有人知道。所以一个真正觉悟的人,要发心常作天人师,要发心说法师子吼,要断烦恼、要求智慧。

  『广度诸有情』,这个愿是根本大愿,一般人这个愿发不出来。为什么发不出来?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没有搞清楚。「别人家的事情,我管他干什么?他遭难与我不相干。」没有起心动念想去帮助他。如果这个人是你的父母、是你的兄弟、是你的朋友,你听到之后你立刻就动心,「他在遭难,我要想尽办法去帮助他。」这是世间人之常情。我们迷,实在讲,就迷在此地,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不知道这个事实。这个事实不知道的人可就太多太多了。谁知道?只有佛跟法身菩萨知道。权教菩萨、阿罗汉、辟支佛还不行,法身菩萨知道,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

  诸位读大乘经,也许你曾经读过大乘经上讲的,「身土一如」。我们净土宗讲到常寂光土,常寂光,身跟土是一不是二,这个很难理解。依正不二,性相一如,真妄不二,理事不二,这些话说的是什么?你仔细去想一想,就是说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这是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如来亲证,我们茫然,这是怎么回事情?实在讲,就如同我们这一个身体,我们整个身体,我们自己亲证,清清楚楚这是我们一个身体。可是你要再问一问,这身体里头每一个细胞跟一个细胞,它不承认这整个身体是它。我们晓得我们身体是由无数细胞组织成的,细胞组成了器官,器官组成了身体。我们在虚空法界,我们这个人就好像一个细胞一样,不知道虚空法界是一体、是自己,愿心发不出来。什么时候真正觉悟虚空法界是一体,你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跟诸佛如来一样,真的发起来了,一点都不假。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十法界里面的人都没有。我们也是在经典上听佛说的,听古大德这么讲的,没有法子亲证,所以我们对於别人的爱心就很淡薄,对於自己的爱心很重,差别就从这儿生的。

  决定做不到爱人如己,舍己为人做不到,这是什么?迷而不觉。所以佛很慈悲,佛也有许多方法,时时刻刻提示我们、启发我们,在生活当中都念念不忘。佛教给我们穿的衣,这个衣叫袈裟。什么叫袈裟?袈裟是梵语,翻译出来叫「染色衣」,它不是个正色;许许多多颜色混在一起,这个颜色就叫做袈裟。我们穿的这个衣服的颜色,就是很多颜色。正色是五色,中国跟印度都是讲五色,红、黄、蓝、白、黑,这叫五色,是正色。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染成的,这叫袈裟色,现在人的说法,这叫多元文化,我们穿这个衣是多元文化;你们穿一种颜色的,那是单一的文化,这是多元文化。佛教我们穿衣,一定要染这种颜色,就是时时刻刻提醒你,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文化,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混合在一。吃饭,饭也叫袈裟,是饭跟菜混合在一个钵里头;从前托钵,一个钵里头。我们今天用碗,装在一个碗里头,不是分开一个菜、一个菜分的,统统混合在一起,袈裟味。

  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佛用这些方便法启发我们。可是我们天天这样做,已经做到麻木了,根本就把佛的意思忘掉了。不但教我们穿袈裟色,而且还把这个衣服一块一块像格子一样画起来,这个意思就更深了。每一个格,代表一个族类、代表一个族群、代表一个不同的文化,或者我们说,代表所有不同的宗教,披在一身,一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不是二。大乘经上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就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看到古代造像,我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看到的青州出土的佛像,毗卢遮那的佛像。这有一千七百多年了,色彩还能看得出来,袈裟上每一格所画的,它画十法界,上面这一层佛法界,下面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下面是饿鬼、畜生、地狱。

  我看到这个图,才晓得我们这个衣叫福田衣。什么叫福田衣?什么是福田?世间出世间所有一切众生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叫福,这才叫福田。所以佛在这一件衣里头表达了,一个格子一个格子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宗教,披在一个身上,和睦相处;每一格一样大,代表平等。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人有福了。什么人没有福?对一切人不平等,这个人没福;他跟一切众生相处,必定不能和睦,贡高傲慢,轻视别人。你轻视别人,别人也轻视你,这里面才产生误会,产生怨恨,化为斗争。佛家常讲,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都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产生的。佛说法,就是为了「广度诸有情」,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必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今天教学困难,不但是佛法的教育,世间普通的教育,做老师的人都感觉到非常困惑。原因在什么地方?孝道没有,学生不懂得尊师重道,同事当中也不懂得互相尊重。

  今天晚上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好心教学,遇到许多障难,他告诉我。我在美国见过,我在加州遇到一位教授,他有许多好的东西发表出来,可是没有想到,同事当中有人窃取他的,偷他的东西换一个名字发表,这是不知道尊重,这属於偷盗、属於欺诈。校方对待他非常不公平,他是中国人,你说不受歧视很难,所以他一气之下,他辞掉了,不教书了。他去开一个饭馆,在洛杉矶跟几个朋友合伙开一个四川馆子。以后遇到佛法,听到我讲经,听得很欢喜,非常用心来学习。现在他会讲经,讲得很好,到处有人请他讲经,这也很快乐,也很自在。这些事情你要真是想通了,属於什么?冤冤相报。所以被人欺负,也不会怨恨他,反而更快乐、更自在。如果没有这些事情发生,我相信还在学校埋头苦干,去做一些研究工作,哪有这么自在!这个在佛法修学上,是逆增上缘。遇到这些挫折学佛,启发他学佛的念头,学佛更认真、更努力,在佛法上得到成就,未尝不是好事!

  所以凡事多想想,想想前因,想想后果,我们就心平气和,不会怨天尤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没有一样不好,统统好,我们多快乐!这是真正把念头转过来了。总是培养自己纯善之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决定不可以有一个恶念,这样才好。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教我们的,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是如来真实教诲。末后这两句:

  【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

  这一愿是尤其殊胜,殊胜到极处!昔愿,过去发的愿,就是前面所讲的四十八愿。法藏菩萨这四十八愿,一一都是功圆果满,所以称之为『圆满昔所愿』。「圆满昔所愿」之后,『一切皆成佛』,这一句话的意思很难懂,深妙至极!黄念祖老居士在注解里面说:「奇哉!奇哉!粉碎虚空!此正是四十八愿之本体。从此一句,流出四十八愿。一一之愿,亦只是显此一句(也就是这一愿)。」。他这个话不容易说出,如果不是契入这个境界,这一句话绝对说不出来。这一句「一切皆成佛」,其实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们想想对不对?这是他亲证的境界,也就是我常常讲的一句话,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跟这个经上「一切皆成佛」,跟《华严经》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们想一想,一个境界。契入这个境界,圆满的菩提心现前,慈悲心现前。具体而言,就是前面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从这一句里头流出来的,四十八愿总结起来就是这一句,「一切皆成佛」而已。

  黄老居士举《往生论》三种庄严作证。《往生论》里面三种庄严是佛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佛菩萨是正报,佛土是依报,我们通常讲依正庄严。《往生论》上说了三个,三种庄严。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用这个来解释这一句很好。可是我们要细心的去观察,才知道这一句跟《往生论》里面讲的三种庄严(依正庄严),是一不是二。尤其他说的,「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是正报,无为法身是依报,依正是一不是二,这就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正报是有情,依报是无情。我们现在学术界里面,将一切万物分为动物、植物、矿物,动物有情的,植物跟矿物无情的;在佛法称为正报跟依报,正报是有情,依报是无情。但是情与无情是一不是二,这个话比较难懂。可是今天的科学家他懂得,情与无情确确实实是一不是二。虽然他能够懂得,但是不能究竟,不能彻底。什么原因?他的「我」没有忘掉,根在我执。他没有做到忘我,他要做到忘我的话,他就入佛智慧。由此可知,我、自私自利,这是一个基本的障碍,这个障碍不能拔除,决定不能入佛慧,佛的智慧、佛的境界你不容易体会得到。

  我们同学,特别是发心学讲经说法的同学,你们要发大心,要发作佛的心,十法界我们走佛的道路,不走其他的道路,你才会有成就,你才能真正续佛慧命,广度众生。如果这里面夹杂自私自利,不但不能广度众生,不能续佛慧命,怕的是自己免不了堕落,免不了三途果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要真正发心,要放下万缘,决定不为自己,为一切没有觉悟的众生,念念帮助他觉悟,这就是「说法师子吼」的意义。说什么法?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所以自己要具足一个佛的模样,人家见到才能相信,才能够向你学习;你自己不像一个佛的样子,你劝人,人家有疑惑。《往生论》里面讲的清净句,「清净」两个字很重要,与净宗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常说入道有三门:觉、正、净。净宗所走的是净门,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决定不容许染污。可是诸位要晓得,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是根本的污染;无量无边的污染,都跟这个扯上关系。

  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地。於是我们明白了,我们净宗的根本是什么?是清净心,所以说「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心不清净怎么行?如来果地,法身菩萨所证得的,叫一真法界。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一真法界里面一毛、一尘,《华严经》上常讲,毛端,正报最小的,微尘,依报最小的,虽然最小可是都具足圆明的性德。所以毛孔微尘,这里面诸佛大士做道场,讲经说法。佛的道场没有缩小,毛端微尘没有放大,能够周遍互融。这个道理不可思议,我们怎么想都想不通。这叫一真一切真。毛端微尘,都是圆融的果海,显教、密教都是这个说法,有情无情都是本来佛。所以这一句,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要细心去体会。法藏比丘示现为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广度无量无边众生当生成佛,大愿的核心就在这一句。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