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 (第八十一集) 2000/3/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81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二面,经文第一行。请看第三十六愿: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在前一次跟诸位报告过了,但是意思还没有讲尽。这一愿非常重要,而且求愿往生的这些大德当中,发教化众生这个大愿的人,比例非常之多。不但在我们这个世界,谚语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就会联想到,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有这个心愿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尤其我们遇到众生遭受大苦大难的时候,愈是觉得帮助众生有迫切的必要。可是我们要记住,如果我们要不求往生,在这个世间行菩萨道,我们凡夫不行,最低限度要证得四果罗汉以上。为什么?你见思烦恼断了,你在六道里面可以不为境界所转,你能得自在,这行!如果没有证得阿罗汉果,纵然见惑断了,思惑未断。换句话说,你心里面贪瞋痴慢没断,你就很难应付外境当中名利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你禁不起诱惑,你依旧是堕落,这个利害不能不知道。
今天下午我们晚餐之后,在二楼客厅里面,国大的古教授、我们几个人谈起宋明这些理学家,谈到朱熹,朱夫子,这是宋朝著名的学者,他学佛排斥佛教。这几个人谈到,为什么学佛又要排斥佛教?原因在哪里?原因还是在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这就谈到儒、释、道三家,理论是相同的,但是用功的方法不相同、修学的目的不相同。做学问基本的态度相同,我今天跟大家说了,都是求觉悟,儒家讲悟性,道家也叫人开悟,佛家教人大彻大悟。这些地方看起来好像相同,但是悟入的程度有浅深差别不相同。为什么儒家学佛而排斥佛教?古时候学儒最大的光荣,死了以后他的神主牌位,可以供奉在孔庙里面陪祀,这是无比的荣耀。所以儒学佛而排佛,目的是死后神主位可以送到孔庙里面供养。如果是学佛,那就不行了,孔庙里头不供养他,还不是分别执著没有放下!
佛家的开悟,诸位要晓得,这是在功夫境界上不相同,佛家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要达到这个标准。儒跟道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他们还有我,有我、人、是非,贪瞋痴慢没断。当然像孔子、孟子那个境界就高了,他们悟的就比较深、比较广。所以儒,也有大儒、有小儒。正如同我们佛教,有小乘、有大乘,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每一个阶层境界都不相同。佛法教学的目的,要教人悟入相当的一个层次,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这在佛法里面讲「证小果」,这不是大的果报,小果报,小果报的水平是超越六道轮回。儒跟道都没有达到这个境界,道是升天,他们的目的是要作天神、作神仙,目的在此地,没有离开六道。原理原则非常接近,用功的方法也很接近,可是悟入的层次有浅深、广狭不同,他的果证就有差别。
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再想想自己,有没有能力断见思烦恼?有没有能力真正破四相四见?《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有没有做到?果然做到了,行!不求生净土,也能够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行菩萨道。假如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就要特别提高警觉,要知道,见思烦恼不断,决定轮回;只要轮回,决定有隔阴之迷。就像我们现在,我们这一生得人身,过去生中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什么?这叫隔阴之迷。前世的事情,都不能记得了;前世所修学的,也都忘干净。这一生要想来学佛,从头来起。我们这一生不都是从头来起吗?这个事情难,真难!
学道的人很多,退道心的人多,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哪里?原因总在一个缘分上。善导大师讲得好,他是给我们讲《观经》,九品往生总在乎缘,遇缘不同。他这一句话,我们把它引伸来说,每个人的机会、机遇不相同。你得人身,你能不能遇到真正善知识?善知识一个人不行。首先是什么?父母是善知识。父母爱护子女,要好好的教导他,不可以溺爱,要教他明理、教他懂事。我们看看现代这个社会,几个做父母的,能好好的、如理如法的教导他的儿女?这个问题严重!如果不能好好的教他的小孩,那就是圣人所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的过失,你养他,你没有教他。现在这个世间,我们也不能够责备做父母的人,为什么?他本身就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他的父母没教他。正是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所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你怎么能责怪他?这是我们今天世界大乱原因之由来。没人教!古时候,一个世纪之前,做父母的还会教。我这个年龄,小时候父母还教我们,我们懂得一点道理,懂得尊敬长辈、尊敬老师,这是家教。家教是根,老师教导是本,你有根、有本。所以儒跟佛,道家也不例外,教我们什么?孝亲、尊师。你能孝亲,你的学问、你的德行就有根;你能够亲近明师、亲近善知识,你的德行学问就有本。只要有根本,枝叶花果自然就茂盛。
我们看看现前这个社会,中国、外国,根与本没有了,这个问题严重!不懂得孝养父母。我们今天提倡孝道,年轻人听了、听不进去,不能接受。他说我们这是怪论、谬论,不合时代、落伍了。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孝道没有,他怎么会懂得尊师重道?师道自然就消失了。今天学校虽然多,学校,要说得不好听的话,叫学店。开店、生意买卖,老师在贩卖知识,学生缴学费,来买我的知识。你看印的书,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不是生意买卖吗?我从前也教过五年书,我们一些教授在闲聊天的时候,到这儿教书是什么?是来拿钟点费的;学生到学校来是什么?学生到学校来,是要拿毕业证书的。各人有各人的目的,老师的目的是要钱,学生的目的是要文凭。老师钱得到了,文凭学生得到了,没事了,这生意买卖就成交了。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是道,传道,不是生意买卖。老师教学,绝不希求供养,供养是学生对老师应尽的义务,随分,没有一定要求多少,随你家庭环境。你家庭富有,多供养一点;家庭贫困,少供养一点;非常贫苦的人,老师不但不收供养,还要周济学生,帮助学生家庭生活。从前是师道,现在没有了,现在整个世界,「上下交征利」,这个世界危险。所以外国的宗教家、预言家都常常讲,这个世纪末,恐怕是世界末日要降临。我们对於这些话,当然不能完全相信,但是看看现前的社会,想想这些话,也不无道理。佛家讲因果,种善因则得善果,如果所有众生心行都不善,恶报必定不能够避免,天灾人祸!
我们从因果上看,从圣贤人所说的理论上来推测,大乘经上常说,「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很有道理。於是我们愈想,这前途愈可怕。如何帮助自己,如何帮助社会、帮助一切众生,消除这个灾难?还是靠教育。除了教育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在讲经讲了不少次,这个问题政治不能解决,军事、武力也不能解决,经济、科技,这是我们现前深深体会到的,带来的是负面作用,还是不能解决。所以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我们看看每一个宗教的创教人,都是圣贤人,他们不搞政治,不搞军事,也不搞科技,也不搞经济。他搞什么?搞教育。这个教育,我们今天把它称之为「宗教教育」。他晓得只有宗教教育,才能解决问题。可是自古以来,宗教也传了几千年。印度教的历史最长,现在世间人肯定,承认它,它的历史有八千五百年。所以我们九个宗教排在一起,为什么把它排在第一?它历史最久。第二、犹太教,四千多年历史;拜火教有三千多年历史;佛教排在第四。传承的时间这么长,免不了这里面有讹错、有错误地方,所以愈传愈讹,於是宗教逐渐逐渐变质了。它原本是教育,是一种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每个宗教都是如此,我看他们的经典,都能够相通。但是传了这么多年,大家把教育忘掉了,流传在民间是什么?宗教的仪式,於是乎就变成迷信,本来不是迷信,本来是智慧的教学。
从前我的老师教我,那个时候谈佛经哲学,他说:「佛教是真实的智慧,高度的艺术生活,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这几句话拉到佛门里来了,所以我读经、我讲经。果然不错,老师所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确确实实佛法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真实高度的艺术生活,我们享受到了。再看看其他宗教是不是?是!跟佛教没有两样。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宗教的这个门槛,我们跨过了,框架突破了,九个宗教常常在一起聚会,一个月至少有三次到四次的聚会。所以我们很熟,好朋友了,一家人了。但是这是什么?这是人情,其中矛盾能不能消除?很难!矛盾要如何消除?要在教理、教义上沟通,这个问题才真正解除。恢复到多元文化社会的教育,这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对众生有真实的贡献。这是诸佛、众神创教的本意,这是大慈大悲,真实爱心的流露。
居士林李木源居士代林长,今天跟大家宣布,六月份开始,我们这个讲堂,每一个星期天,邀请九大宗教轮流到这边来讲经,讲他们的经。目的何在?目的我们要融通各个宗教的教义、教理,那才真正是一家,为一切众生造福。我们在理论上的误会隔阂完全打破,真正能够达到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我们学习他的经典,他们也学习我们的经典。其实他们学习我们的经典,早已经开始了;我们应当认真努力学他们的经典。所以为一切众生发大誓愿,留在这个世间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个愿伟大,这个愿诸佛如来都赞叹。我们发这个愿,一定要皈依阿弥陀佛,要求生净土。为什么?能够获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在六道,尤其是在恶道里面,我们才不会迷惑。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而不迷,这才是功夫、才是本事。这就是说明,说法度生的菩萨,为什么一定要发愿求生净土,道理在此地。
愿文上讲的:『教化一切有情』,你们想想这一句,是不是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一切里面没有分别,不分国土。这个国土范围很大,是诸佛的国土。西方世界那个地方往生去的人,来自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所以非常非常复杂。无量无边诸佛世界里面的人,那里面的佛菩萨,都劝大家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国土多,族类就更多,形色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意识形态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一切都包括了。阿弥陀佛与诸佛如来,平等普度一切众生,这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对待。为什么要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得很好,「本是同根生」,这话说得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本是同根生。根是什么?根是真心,根是本性。《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从哪来的?「唯心所现」,这是根;「唯识所变」,那是本。佛把大根大本找到了,所以才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平等的标准跟自己一样,怎么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待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差别。所以经上常讲「生佛不二」,生是众生,佛是诸佛,众生跟诸佛没有两样。必须彻底了解事实真相,真正找到根本,才会有这种理念,才会有这种想法。有这个想法,才会有和睦相处、平等对待的作法。这是我们看到的「教化一切有情」,教化就是服务。诸佛菩萨真正觉悟的人,示现在这个世间,选择哪一个行业?选择教学。这个教学是义务的教学,不求学生回报的教学,这真正伟大。
教学的方法多。昨天竹林寺的道场开幕,观世音菩萨圣像开光典礼,许多同学都参加。这几天他们做华严法会,念《华严经》,很好!我们知道观音菩萨有三部经,观音三经,第一部经就是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对善财童子的教导,说到众生根性不相同,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现什么样的身。我们从这个地方联想到,观音菩萨随类化身,诸佛如来当然不例外。所以佛菩萨有没有身相?给诸位说,没有。没有身相,才能随类化身。怎么晓得他没有身相?《金刚经》上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那个菩萨是假菩萨,不是真菩萨。真菩萨一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无相,无相才能够随众生的乐欲现相,他什么相都能现,随类化身。这是经典上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应是随类化身。
於是我们对於这个世间所有宗教的疑惑就破除,应以基督身度化者,观音菩萨不就示现基督身而为说法吗?我们今天看到基督:「南无观世音菩萨,您老人家化身的」;见到穆斯林里面的阿訇,那是应以阿訇身得度者,即现阿訇身而为说法,我们看到阿訇:「南无观世音菩萨,您老人家示现的。」这个疑惑就解除。随类化身,应机说法,我们对於所有宗教平等心现前、恭敬心现前。知道他们所供奉的神、他们的传教师、他们的经典,跟佛经里面所讲的三宝没有两样,他那也是三宝。所以理上要不贯通,这事上就有矛盾,就会有障碍。理上通达,事上障碍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要促进宗教教学,宗教要在理论、教理、教义上沟通,互相学习,才真正能普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绝对不会造成宗教战争。宗教要发生战争,天大的笑话,决不是神的意思。宗教发生战争,人的意思,不是神的意思。事实真相我们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才知道在现前这个社会灾难频繁,我们应当要怎么作法?应当要从哪里下手?要联合所有不同的宗教传教师。我跟他们往来,我称他们「神圣的化身」、「上帝的形相」。我们佛门四众弟子是诸佛如来菩萨的化身、诸佛如来菩萨的形相,我们一定要落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己才能得度,才能帮助社会、帮助众生消灾免难。
教学的方法无量无边,宗旨只有一个,方法就太多太多,佛家讲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把所有宗教的教学都包括在其中。方法不同,教学的目标一定相同,这个地方给我们讲了三个目标。第一个初级的,『皆发信心』。信什么?信道。道是什么?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孝道、师道。这不但是人道,是神圣、是诸佛如来大道的根基,我们要相信。这个地方要不相信,那就是古人所讲的,你修的善法再多,都是虚假的,都不是真实的,决定不能成就你的德行。为什么?你没有根没有本。孝道是根,师道是本,要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不忠不孝,背师叛道,他的善行再多,真的像花瓶里面开的花一样,看起来很美,两三天就凋谢枯死,没有根。所以真正想修学,一定要从根本修。头一个要在根本上建立信心。佛是师道,孝道是老师教导我们,我们才明了孝道。没有老师的教诲,我们怎么懂得孝?不可能。学生如何懂得尊师重道?父母教的。所以我刚才讲,我们在六道里得人身,要想继续从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你第一个缘、第一个善知识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要能够真正教导你尊师重道。你父母会给你选择好老师,你懂得尊师重道;好老师一定教你孝养父母,於是你的学问德行的根扎下去了,你这一生就有成就大德的可能。
但是今天的社会很麻烦,父母没有教你尊师重道,学校老师也不提孝顺父母。你说这怎么得了?所以今天挽救世界的劫运,除了我们要依靠宗教传教师之外,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宗教教育不能够恢复,世间灾难必然会现前。所以此地讲「皆发信心」,信心两个字里面深广无际,最根本的就是孝道跟师道,这两个是最根本,这两个是真正的善根,真实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是从这两个根本里面发生出来。为什么?我们如果还有贪瞋痴,还有是非人我,就是不孝,就是不敬。孝亲尊师的人,决定是淡化是非人我,放下贪瞋痴慢。所有一切善法都从这儿生,这叫善根。
究竟圆满的信心,是对於诸佛如来的教诲。诸佛如来他们真正把宇宙人生的根源找到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真实的明了了。他怎么会明了的?他的方法,总原则上,就是讲的「禅定」。甚深禅定把空间的维次突破,所以事实真相才看到,看到是一个根、一个本里面发生出来的。这个根本就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他看到这个了。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心现识变。对於佛的教诲深信不疑,采取佛教导我们修学的原则,禅定。盘腿面壁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那是八万四千法门里头的一门。我们采取哪一门?我们采取的是念佛法门,用执持名号的方法,达到甚深禅定。我们要突破时空的维次,佛给我们讲这个话,我们要亲自去证明,是不是心现识变?要等著自己去证明。你证得了,你才叫证道,叫成道。
所以在这一句里面,「信心」,在我们现前境界,最重要的就是要信佛。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是我们的老师,要信佛的教诲,佛的教诲是经典。也就是说,我们要信佛,我们要信法。僧能不能相信?有问题。僧,如果不是真正依照佛法修学的,他是凡夫,他自己这一生有没有成就都很难讲,我们的信心怎么能生得起来?但是经论上告诉我们一个原则,僧,他的心行与佛法相应,我们就可以相信;他的心行与佛法相背,我们对他敬而远之。敬是恭敬,恭敬决定没有两样。远是什么?不跟他学。我们怎么晓得他有没有根本?实在讲,你仔细细的观察,他还有自私自利,这是凡夫。跟我一样,我也自私自利,他也自私自利;我有是非人我,他也有是非人我;我有贪瞋痴慢,他也有贪瞋痴慢,这两个差不多。如果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这个跟我们就不一样了。再看看仔细观察,他是不是孝亲尊师?如果他孝亲尊师,我们晓得他有根本,这个我们可以相信。所以佛法僧三宝,在三宝上发起信心,依教修行,这是第一步。教人要生起信心,对於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生信心是教化众生第一个目标。
信心生起来之后就进入第二个目标:『修菩提行』。「修」是修正,「菩提」是梵语,是觉悟的意思、智慧的意思。换句话说,你要是真正信心建立了,你要把你过去错误的生活、错误的行为,把它修正过来。过去我们的生活是愚痴、没有智慧;迷惑、没有觉悟。凡夫过的是什么生活?愚痴迷惑的生活。所以他的日子不好过,过得非常辛苦。愚迷哪有不造业的?生活造业、工作造业、处事待人接物统统造业。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你们想一想,佛菩萨讲这个话过分吗?不过分!真的「无不是业」。为什么会造业?愚痴、迷惑。这是造业的根本。信了三宝之后,我们把自己的成见放下,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在生活里头;工作里面待人接物,绝不随顺自己的烦恼,把它修正过来,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把佛菩萨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上、工作里头兑现,认真把它做到,这叫修菩提行;「行」是生活行为,这样我们才真正得到佛法利益。这个事是大事,不是小事。换句话说,我们从迷惑回过头来,依佛菩萨正觉的教诲;我们从愚痴回过头来,依佛菩萨智慧的教导;我们要肯定经典是智慧,经典是觉悟。
行从哪里行起?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从三福下手,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从这儿做起。佛为我们讲了一部《十善业道经》。这个经不长,但是它不是小乘经,这一部经收在《大集经》里面。佛在经上明白开示,十善业是做人的根本,是成声闻、缘觉、菩萨、如来果德的根本,不可以轻视。彻始彻终,经论上常常我们读到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是什么?就这十条。十条都做到,你才称之为善人,善男子善女人;十条没有做到,你就不是经典上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十条里面,每一条必须具足其余的九条,条条如是,它才叫圆满。少了一条,你这一条就做得不圆满。要从十善业道开始,建立我们德行的根本。孝亲,如果不落实在十善里头,不孝;尊敬老师,十善没有修,不敬老师,孝敬就没有了。往后三皈、众戒、菩提心、自利利他行,都是十善的扩充。扩充到六度,扩充到普贤十愿,这里讲菩提,下面又讲『行普贤道』,这是菩萨行;扩充到《华严经》上文殊菩萨讲的十波罗蜜,菩提行才圆满。十波罗蜜已经包括所有的佛法,它的基本、基础是十善业。没有十善业,菩萨行,六波罗蜜也好、十波罗蜜也好,都不能成就,这是我们要明了的、要重视的。再追究十善的根,在孝亲尊师,所以不孝父母、不敬老师,十善决定修不好,决定修不成就。由此我们才知道,孝亲尊师,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化一切有情众生的大根大本。我们今天世间大乱的渊源,就是在失掉了这个根本,所以社会才搞成这个样子。要想这个社会恢复正常秩序,还是老办法,除这个老办法之外,决定再找不出第二个办法。
菩萨六波罗蜜,第一个「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无私无我,清净平等心,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叫布施。布施里面有两类,一个是外财布施,一个是内财布施。外财布施,是讲的我们身外之物,用金钱物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属於外财。内财布施,是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劳力,这叫内财布施。居士林上上下下许许多多同修,每天到这边来做义工,义工是属於内财布施。到这儿来服务,供养一切大众,这叫布施波罗蜜。「持戒」怎么讲法?持戒是守规矩、守法度。这个道场有道场的规矩,你到这个地方来做义工,无论是出钱出力都好,决定要守道场的章程规约。不能说我对这个道场有特殊的贡献,我要有特殊的待遇,形成特权阶级,那是错误的,那就失掉佛法里面的平等法,一定要守规矩。居士林这个道场不错,大家常常听经,常常读诵,都能够明理,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出钱出力的人,是此地真正的大护法。在聚会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他都跑到拐角的地方,人不注意看不到。不向前争,这个功德更殊胜,从这个地方看到德行。一切争在别人前面,让别人赞叹你、称扬你,你那一点功德马上就报尽了。所以真正修福的人不愿意人知道,中国古人所讲「积阴德」。积德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叫阴德。阴德报得大,阴德报得厚,他们懂得。所以他守法守规矩。
「忍辱」,耐心,我们要培养耐心。虽然有耐心,不是一味的等待下去,那事情做不成功,还是要认真努力。譬如居士林发起要建个弥陀村,说了一年多,好像一直到现在消息都没有,捐钱的人不少,海内外捐助的都很多。最初是隔壁这个大楼,没有谈得拢。第二,找到杨厝港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日本人租去,不肯让给我们。听说现在他们自己买了,那块地卖给日本人大概卖了三千多万,日本人买去了。我们现在在谈唐城,没有放弃,最近这几天还在谈。希望三宝加持,这个事情能谈成。
唐城地方相当大,我们要拿过来,要是专门做一个弥陀村,恐怕消化不了,太大了。所以我跟李居士商量,那个地方拿下来,我们做一个多元文化村,希望新加坡九个宗教都能在一起活动。唐城我去看了几次,它的建筑工程没有完工,它只完成前面一部分,后面还有一半的土地,是空在那个地方。我们就可以利用后面这一半空地做弥陀村,前面还是开放观光旅游,机会教育。从前唐城这个旅游点失败,没有人去,所以他赔了、倒闭了。搞这么一个唐城,本地人去个一两次,兴趣就没有了。外面人到这里,没有什么东西可看,没有吸引旅客的资源,所以观光旅游的人他不去,这个地方自然就会倒闭。我们要搞一个观光事业,会搞得非常兴旺。为什么?九个宗教在一起,世界第一,没有第二。全世界到新加坡观光旅游,一定到这儿来看看,「怎么九个宗教可能在一起?我不相信,我得要去看看。」观光客就来了。所以给新加坡这个地区,带来了观光旅游的事业。九个宗教在一块活动,那个场地大,可以搞几个讲堂,每一个宗教可以在那里展览文物,也可以卖他们的小吃,各种不同种族的风味,别开生面。还可以在那个地方,每一个宗教讲每一个宗教的经典;你喜欢听经,哪个宗教的经典都可以去听。这种观光点,世界头一家,必定会吸引许许多多观光客。这个地方能做得起来,它有个特色在,而且这个特色是现在世界上其他地区还没有的,我们这里先办到了。
这就是我们有耐心,我们非常认真努力在进行。我听说,李居士告诉我,很可能我们可以把这个事情谈妥,我们把它接管过来。从前我们曾经想过,九个宗教在一起,搞一个宗教嘉年华会。那个时候有意思在圣淘沙租一个场地,我们这个嘉年华会办十天,九个宗教在一起活动十天,场地都去看了。有唐城这个地方,我们嘉年华会是永久的,不是十天,永久的。这是新加坡的一个特色,也是全世界现前只有这么一家。我们也希望,将来其他国家地区都能够跟进,有助於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耐心,还是要认真努力去做,不是一味在等待,那就错了。
「精进」则是求进步。我们每一次的活动,活动完了之后,一定要开检讨会,每一个项目,我们都认真检讨。有缺失,希望下一次我们都能够把它改正过来,这是精进波罗蜜。「禅定」是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禅定是真实功夫,无论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我们接触不会动心,不会改行别的道门。譬如我们现在读的《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我们是有师承的。老师亲自传授,我们对老师有信心,我们对老师传给的这个法本有信心。绝对不会听说有一些人批评,我们心就动摇了,你定功完全没有。这个人说这个本子有问题,你怀疑了,信心动摇了,那个人说那个本子又有问题,你这一生还能有成就吗?一事无成!这是举一个例子。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坚定的信心,绝不动摇。我跟老师学习,有人家批评我的老师,我对老师信心就丧失了,这个为人弟子之道就丧失掉了,你不可能有成就。选择老师,我们很慎重;追随老师,绝不改变,我们道业才能成就。轻易被人几句话就动摇了,那要问问你,你到底跟哪个学?我们今天跟释迦牟尼佛学,人家在骂释迦牟尼佛、批评释迦牟尼佛,说别的教好,你就舍弃释迦牟尼佛去信那个教,没有定功。那个教再信几年,又有人告诉你那个教不好,又要骂那个教,再有一个教的时候,你又要跑,你这一生不就是走马灯团团转吗?你到哪一天,你才找到一个真正皈依处?这种人是佛法里称为一阐提,可怜悯者,自己没有定功,随风而转。
「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对於一切人事物、理事因果,种种转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般若。佛说的这六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小事,穿衣吃饭、喝一口水、拿个毛巾擦擦脸,六波罗蜜统统具足。乃至於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遵守这六个原则,一时一刻都不离开,这叫修菩提行。所以这种生活,叫高度艺术,这一点都不假。
能修菩提行,再往上提升,『行普贤道』。普贤不称行,称道。行跟道不一样,行是在修学,道是拿到学位,我们讲证果、成道了。他证什么果位?在《华严经》上讲,法身大士。一个人能行普贤道,最低的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这是真实的果位,不是小果。普贤道跟菩提行差别在哪里?给诸位说,事相上没有差别,用心跟境界里面完全不一样。菩提行,他所用的心是相似的真心,不是纯真,相似,跟真心很接近了。普贤道,完全是用真心,决定没有妄心;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断尽,尤其是分别执著这个意念永远不生。有这样的功夫,菩提行就成了普贤道。普贤所用的心,就是我们提出来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都与这十个字相应,而且是自然的相应,没有丝毫勉强做作。如果还有丝毫勉强在里面,那是菩提行,不是普贤道,没有一丝毫勉强,心心念念流出来自然就是这样。
用这种心「礼敬诸佛」。诸佛是谁?一切众生皆是诸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行是普贤道。普贤菩萨眼睛当中看一切众生皆是父母、皆是诸佛如来,孝敬的心圆满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达到圆满,这是普贤道。如果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还加个「过去」、加个「未来」,它是菩提行,不是普贤道,普贤道里面决定没有这一种分别意念在其中,这个地方很微细。普贤道里头纯善无恶。第二愿「称赞如来」,与性德相应的善,称扬赞叹;与性德相违背的这些恶,不但绝口不提,念头都不生,这是普贤道。但是在菩萨行里面,菩提行里面,这个念头还存在。像我们现在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对一切众生的礼敬,不是出於真心的。是出於什么?顺从佛陀的教诲,佛教我们这么做,我们就这么做,不是真心的。称赞如来,看到别人善事好事我们称赞,看到别人坏事虽然不说,已经落了印象,这就不行。普贤菩萨不落印象,我们落了印象,差别就在此地。
「广修供养」,在菩萨是布施,在普贤称供养。普贤是最极真诚恭敬心,真诚恭敬心修布施就叫供养。对一切贫苦的众生,我们以财物供养他,就像供养自己的父母尊长一样,像供养诸佛菩萨一样,决没有一丝毫轻慢心,这是普贤道。广修供养,那个「广」字没有分别,所以说无私无我,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一切都不分,平等供养。这个平等,不是说供养都一样多,不是这个意思,平等心供养。所供养的物,那是看需要,看对方的需要,看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可是要记住,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讲解广修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换句话说,我们为一切众生服务,服务的项目无量无边,这么多项目里面,以哪个项目为主,哪个项目最重要,我们不能不知道。什么项目?教学。教育这个供养是第一,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最重要。帮助众生断恶修善,那是破迷开悟的前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也像诸佛如来一样,悟入诸法的根源,这才能达到转凡成圣。换句话说,帮助一切众生作佛,这是究竟的目标,是真实的供养。要达到这个目的,先要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要能帮助别人成就,佛在经典里面说得很多,「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先要成就自己。
成就自己就要认真修学,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是「忏除业障」。忏悔法,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等觉菩萨天天修忏悔。很认真的每天反省,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把自己的毛病改掉,这叫忏悔。人见别人过容易,见自己过太难。佛教给我们,别人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看到别人过,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们就被污染了。看到别人过,立刻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天天要省察,天天要改过。等觉菩萨还没有圆满菩提,所以他有过失,他还天天改,到如来果地上,那才是没有过失。没有过失,他要帮助那些有过失的众生,於是他示现有过失,这叫大慈大悲,慈悲到了极处!他来唱戏、他来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六根接触佛菩萨境界,有所感触、有所感悟。佛度众生,佛教众生,善巧方便到极处!后面教给我们,自己成就,还得要帮助别人。
「随喜功德」,破我们无始以来嫉妒障碍的烦恼。哪一个众生没有嫉妒心?什么方法能把嫉妒烦恼断掉?随喜,修随喜功德。能够没有嫉妒障碍,他才会真正发心帮助大众。请法师大德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请转法轮」。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请法师大德常住在这个地方,这就是「请佛住世」。普贤弘愿就是这七条,后面三条都是属於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末后三愿都是属於回向,行普贤道。教化三个层次:第一个「皆发信心」,转恶为善;第二个「修菩提行」,转迷为悟;第三个「行普贤道」,转凡成圣。这是佛教给我们,我们在此地,诸位年轻法师,你们发心弘法利生,教化一切有情,要记住,要知道怎么作法。
『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这是讲你到六道里面去示现,也跟诸佛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现什么身,随机说法。虽然生在六道里面,你永离恶趣。这就是说,你到饿鬼道里面去变饿鬼,跟鬼说法;你到畜生道里面,你变畜生身给畜生说法;你到地狱道里面,像地藏王菩萨示现的,在地狱道说法;在哪一道,一定现那一道的身。你是不是恶道?不是,你是乘愿再来的,所以叫永离恶道。永离恶道不是不到恶道里去,恶道的因没有了,恶道那一种苦的果报你不受。
下面这是讲示现,『或乐说法』,你示现讲经说法的法师、大德。法师有在家、有出家,看缘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或乐听法』,听法是什么?做影响众。由此可知,法会里面有些有身分有地位有德行的法师、长者、居士,他们是应化来的,他到这个地方听法是做影响众的。『或现神足』,神足在此地不是讲神通,要把它看作神通,那就又错了。「神足」在此地怎么说?善巧方便很多;这是属於神足,足是讲满足,神是神奇莫测,方法很多。像我们现在在这个讲堂里面,我们在学习,给诸位做报告。我们利用网路,现场就传播到全世界。在网路上听讲的人数,比我们现场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同时我们将这个录相,很快的做成光碟,流通到世界各地,这都是属於「或现神足」。所以此地的神足,不是一般人想像的怪力乱神,不是这个事情,是用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而在佛法里面,我们在过去,在《大藏经》里面看到,我看到有一个剧本《归元镜》,这是很古老的剧本,昆曲的剧本,这是或现神足。他把经典所讲的道理,把它编成故事,用舞台表演的方式,达到教学的效果,这个方法好,这是或现神足。所以经典里面的内容,可以把它写成剧本。现在在电视里头播映非常好,能够把它写成电视连续剧,我相信看的人会更多,会很容易接受,比我们在这里讲的效果还要大、还要殊胜,这都是或现神足的方法。『随意修习,无不圆满』,佛法不是定法,活活泼泼,随意修习。「修」是修正我们的过失,修正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习」是在练习,学习佛菩萨的生活,学习智慧的生活,学习艺术的生活,这才叫圆满。末后这两句总结前面两愿:『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一愿今天我讲得比较上详细,我想这个说法大家能够明了,而且真正能够学习,才得到佛法真实受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二面,经文第一行。请看第三十六愿: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在前一次跟诸位报告过了,但是意思还没有讲尽。这一愿非常重要,而且求愿往生的这些大德当中,发教化众生这个大愿的人,比例非常之多。不但在我们这个世界,谚语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就会联想到,虚空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有这个心愿的人,一定不在少数。尤其我们遇到众生遭受大苦大难的时候,愈是觉得帮助众生有迫切的必要。可是我们要记住,如果我们要不求往生,在这个世间行菩萨道,我们凡夫不行,最低限度要证得四果罗汉以上。为什么?你见思烦恼断了,你在六道里面可以不为境界所转,你能得自在,这行!如果没有证得阿罗汉果,纵然见惑断了,思惑未断。换句话说,你心里面贪瞋痴慢没断,你就很难应付外境当中名利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你禁不起诱惑,你依旧是堕落,这个利害不能不知道。
今天下午我们晚餐之后,在二楼客厅里面,国大的古教授、我们几个人谈起宋明这些理学家,谈到朱熹,朱夫子,这是宋朝著名的学者,他学佛排斥佛教。这几个人谈到,为什么学佛又要排斥佛教?原因在哪里?原因还是在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这就谈到儒、释、道三家,理论是相同的,但是用功的方法不相同、修学的目的不相同。做学问基本的态度相同,我今天跟大家说了,都是求觉悟,儒家讲悟性,道家也叫人开悟,佛家教人大彻大悟。这些地方看起来好像相同,但是悟入的程度有浅深差别不相同。为什么儒家学佛而排斥佛教?古时候学儒最大的光荣,死了以后他的神主牌位,可以供奉在孔庙里面陪祀,这是无比的荣耀。所以儒学佛而排佛,目的是死后神主位可以送到孔庙里面供养。如果是学佛,那就不行了,孔庙里头不供养他,还不是分别执著没有放下!
佛家的开悟,诸位要晓得,这是在功夫境界上不相同,佛家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要达到这个标准。儒跟道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他们还有我,有我、人、是非,贪瞋痴慢没断。当然像孔子、孟子那个境界就高了,他们悟的就比较深、比较广。所以儒,也有大儒、有小儒。正如同我们佛教,有小乘、有大乘,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每一个阶层境界都不相同。佛法教学的目的,要教人悟入相当的一个层次,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这在佛法里面讲「证小果」,这不是大的果报,小果报,小果报的水平是超越六道轮回。儒跟道都没有达到这个境界,道是升天,他们的目的是要作天神、作神仙,目的在此地,没有离开六道。原理原则非常接近,用功的方法也很接近,可是悟入的层次有浅深、广狭不同,他的果证就有差别。
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再想想自己,有没有能力断见思烦恼?有没有能力真正破四相四见?《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有没有做到?果然做到了,行!不求生净土,也能够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行菩萨道。假如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就要特别提高警觉,要知道,见思烦恼不断,决定轮回;只要轮回,决定有隔阴之迷。就像我们现在,我们这一生得人身,过去生中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什么?这叫隔阴之迷。前世的事情,都不能记得了;前世所修学的,也都忘干净。这一生要想来学佛,从头来起。我们这一生不都是从头来起吗?这个事情难,真难!
学道的人很多,退道心的人多,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哪里?原因总在一个缘分上。善导大师讲得好,他是给我们讲《观经》,九品往生总在乎缘,遇缘不同。他这一句话,我们把它引伸来说,每个人的机会、机遇不相同。你得人身,你能不能遇到真正善知识?善知识一个人不行。首先是什么?父母是善知识。父母爱护子女,要好好的教导他,不可以溺爱,要教他明理、教他懂事。我们看看现代这个社会,几个做父母的,能好好的、如理如法的教导他的儿女?这个问题严重!如果不能好好的教他的小孩,那就是圣人所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的过失,你养他,你没有教他。现在这个世间,我们也不能够责备做父母的人,为什么?他本身就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他的父母没教他。正是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所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你怎么能责怪他?这是我们今天世界大乱原因之由来。没人教!古时候,一个世纪之前,做父母的还会教。我这个年龄,小时候父母还教我们,我们懂得一点道理,懂得尊敬长辈、尊敬老师,这是家教。家教是根,老师教导是本,你有根、有本。所以儒跟佛,道家也不例外,教我们什么?孝亲、尊师。你能孝亲,你的学问、你的德行就有根;你能够亲近明师、亲近善知识,你的德行学问就有本。只要有根本,枝叶花果自然就茂盛。
我们看看现前这个社会,中国、外国,根与本没有了,这个问题严重!不懂得孝养父母。我们今天提倡孝道,年轻人听了、听不进去,不能接受。他说我们这是怪论、谬论,不合时代、落伍了。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孝道没有,他怎么会懂得尊师重道?师道自然就消失了。今天学校虽然多,学校,要说得不好听的话,叫学店。开店、生意买卖,老师在贩卖知识,学生缴学费,来买我的知识。你看印的书,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不是生意买卖吗?我从前也教过五年书,我们一些教授在闲聊天的时候,到这儿教书是什么?是来拿钟点费的;学生到学校来是什么?学生到学校来,是要拿毕业证书的。各人有各人的目的,老师的目的是要钱,学生的目的是要文凭。老师钱得到了,文凭学生得到了,没事了,这生意买卖就成交了。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是道,传道,不是生意买卖。老师教学,绝不希求供养,供养是学生对老师应尽的义务,随分,没有一定要求多少,随你家庭环境。你家庭富有,多供养一点;家庭贫困,少供养一点;非常贫苦的人,老师不但不收供养,还要周济学生,帮助学生家庭生活。从前是师道,现在没有了,现在整个世界,「上下交征利」,这个世界危险。所以外国的宗教家、预言家都常常讲,这个世纪末,恐怕是世界末日要降临。我们对於这些话,当然不能完全相信,但是看看现前的社会,想想这些话,也不无道理。佛家讲因果,种善因则得善果,如果所有众生心行都不善,恶报必定不能够避免,天灾人祸!
我们从因果上看,从圣贤人所说的理论上来推测,大乘经上常说,「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很有道理。於是我们愈想,这前途愈可怕。如何帮助自己,如何帮助社会、帮助一切众生,消除这个灾难?还是靠教育。除了教育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我在讲经讲了不少次,这个问题政治不能解决,军事、武力也不能解决,经济、科技,这是我们现前深深体会到的,带来的是负面作用,还是不能解决。所以世出世间这些大圣大贤,我们看看每一个宗教的创教人,都是圣贤人,他们不搞政治,不搞军事,也不搞科技,也不搞经济。他搞什么?搞教育。这个教育,我们今天把它称之为「宗教教育」。他晓得只有宗教教育,才能解决问题。可是自古以来,宗教也传了几千年。印度教的历史最长,现在世间人肯定,承认它,它的历史有八千五百年。所以我们九个宗教排在一起,为什么把它排在第一?它历史最久。第二、犹太教,四千多年历史;拜火教有三千多年历史;佛教排在第四。传承的时间这么长,免不了这里面有讹错、有错误地方,所以愈传愈讹,於是宗教逐渐逐渐变质了。它原本是教育,是一种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每个宗教都是如此,我看他们的经典,都能够相通。但是传了这么多年,大家把教育忘掉了,流传在民间是什么?宗教的仪式,於是乎就变成迷信,本来不是迷信,本来是智慧的教学。
从前我的老师教我,那个时候谈佛经哲学,他说:「佛教是真实的智慧,高度的艺术生活,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这几句话拉到佛门里来了,所以我读经、我讲经。果然不错,老师所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确确实实佛法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真实高度的艺术生活,我们享受到了。再看看其他宗教是不是?是!跟佛教没有两样。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宗教的这个门槛,我们跨过了,框架突破了,九个宗教常常在一起聚会,一个月至少有三次到四次的聚会。所以我们很熟,好朋友了,一家人了。但是这是什么?这是人情,其中矛盾能不能消除?很难!矛盾要如何消除?要在教理、教义上沟通,这个问题才真正解除。恢复到多元文化社会的教育,这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对众生有真实的贡献。这是诸佛、众神创教的本意,这是大慈大悲,真实爱心的流露。
居士林李木源居士代林长,今天跟大家宣布,六月份开始,我们这个讲堂,每一个星期天,邀请九大宗教轮流到这边来讲经,讲他们的经。目的何在?目的我们要融通各个宗教的教义、教理,那才真正是一家,为一切众生造福。我们在理论上的误会隔阂完全打破,真正能够达到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我们学习他的经典,他们也学习我们的经典。其实他们学习我们的经典,早已经开始了;我们应当认真努力学他们的经典。所以为一切众生发大誓愿,留在这个世间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个愿伟大,这个愿诸佛如来都赞叹。我们发这个愿,一定要皈依阿弥陀佛,要求生净土。为什么?能够获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在六道,尤其是在恶道里面,我们才不会迷惑。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而不迷,这才是功夫、才是本事。这就是说明,说法度生的菩萨,为什么一定要发愿求生净土,道理在此地。
愿文上讲的:『教化一切有情』,你们想想这一句,是不是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一切里面没有分别,不分国土。这个国土范围很大,是诸佛的国土。西方世界那个地方往生去的人,来自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所以非常非常复杂。无量无边诸佛世界里面的人,那里面的佛菩萨,都劝大家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国土多,族类就更多,形色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意识形态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一切都包括了。阿弥陀佛与诸佛如来,平等普度一切众生,这里面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对待。为什么要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得很好,「本是同根生」,这话说得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本是同根生。根是什么?根是真心,根是本性。《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从哪来的?「唯心所现」,这是根;「唯识所变」,那是本。佛把大根大本找到了,所以才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平等的标准跟自己一样,怎么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待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差别。所以经上常讲「生佛不二」,生是众生,佛是诸佛,众生跟诸佛没有两样。必须彻底了解事实真相,真正找到根本,才会有这种理念,才会有这种想法。有这个想法,才会有和睦相处、平等对待的作法。这是我们看到的「教化一切有情」,教化就是服务。诸佛菩萨真正觉悟的人,示现在这个世间,选择哪一个行业?选择教学。这个教学是义务的教学,不求学生回报的教学,这真正伟大。
教学的方法多。昨天竹林寺的道场开幕,观世音菩萨圣像开光典礼,许多同学都参加。这几天他们做华严法会,念《华严经》,很好!我们知道观音菩萨有三部经,观音三经,第一部经就是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对善财童子的教导,说到众生根性不相同,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现什么样的身。我们从这个地方联想到,观音菩萨随类化身,诸佛如来当然不例外。所以佛菩萨有没有身相?给诸位说,没有。没有身相,才能随类化身。怎么晓得他没有身相?《金刚经》上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那个菩萨是假菩萨,不是真菩萨。真菩萨一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无相,无相才能够随众生的乐欲现相,他什么相都能现,随类化身。这是经典上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应是随类化身。
於是我们对於这个世间所有宗教的疑惑就破除,应以基督身度化者,观音菩萨不就示现基督身而为说法吗?我们今天看到基督:「南无观世音菩萨,您老人家化身的」;见到穆斯林里面的阿訇,那是应以阿訇身得度者,即现阿訇身而为说法,我们看到阿訇:「南无观世音菩萨,您老人家示现的。」这个疑惑就解除。随类化身,应机说法,我们对於所有宗教平等心现前、恭敬心现前。知道他们所供奉的神、他们的传教师、他们的经典,跟佛经里面所讲的三宝没有两样,他那也是三宝。所以理上要不贯通,这事上就有矛盾,就会有障碍。理上通达,事上障碍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要促进宗教教学,宗教要在理论、教理、教义上沟通,互相学习,才真正能普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绝对不会造成宗教战争。宗教要发生战争,天大的笑话,决不是神的意思。宗教发生战争,人的意思,不是神的意思。事实真相我们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才知道在现前这个社会灾难频繁,我们应当要怎么作法?应当要从哪里下手?要联合所有不同的宗教传教师。我跟他们往来,我称他们「神圣的化身」、「上帝的形相」。我们佛门四众弟子是诸佛如来菩萨的化身、诸佛如来菩萨的形相,我们一定要落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己才能得度,才能帮助社会、帮助众生消灾免难。
教学的方法无量无边,宗旨只有一个,方法就太多太多,佛家讲无量法门。无量法门,把所有宗教的教学都包括在其中。方法不同,教学的目标一定相同,这个地方给我们讲了三个目标。第一个初级的,『皆发信心』。信什么?信道。道是什么?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孝道、师道。这不但是人道,是神圣、是诸佛如来大道的根基,我们要相信。这个地方要不相信,那就是古人所讲的,你修的善法再多,都是虚假的,都不是真实的,决定不能成就你的德行。为什么?你没有根没有本。孝道是根,师道是本,要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不忠不孝,背师叛道,他的善行再多,真的像花瓶里面开的花一样,看起来很美,两三天就凋谢枯死,没有根。所以真正想修学,一定要从根本修。头一个要在根本上建立信心。佛是师道,孝道是老师教导我们,我们才明了孝道。没有老师的教诲,我们怎么懂得孝?不可能。学生如何懂得尊师重道?父母教的。所以我刚才讲,我们在六道里得人身,要想继续从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你第一个缘、第一个善知识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要能够真正教导你尊师重道。你父母会给你选择好老师,你懂得尊师重道;好老师一定教你孝养父母,於是你的学问德行的根扎下去了,你这一生就有成就大德的可能。
但是今天的社会很麻烦,父母没有教你尊师重道,学校老师也不提孝顺父母。你说这怎么得了?所以今天挽救世界的劫运,除了我们要依靠宗教传教师之外,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宗教教育不能够恢复,世间灾难必然会现前。所以此地讲「皆发信心」,信心两个字里面深广无际,最根本的就是孝道跟师道,这两个是最根本,这两个是真正的善根,真实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是从这两个根本里面发生出来。为什么?我们如果还有贪瞋痴,还有是非人我,就是不孝,就是不敬。孝亲尊师的人,决定是淡化是非人我,放下贪瞋痴慢。所有一切善法都从这儿生,这叫善根。
究竟圆满的信心,是对於诸佛如来的教诲。诸佛如来他们真正把宇宙人生的根源找到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真实的明了了。他怎么会明了的?他的方法,总原则上,就是讲的「禅定」。甚深禅定把空间的维次突破,所以事实真相才看到,看到是一个根、一个本里面发生出来的。这个根本就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他看到这个了。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心现识变。对於佛的教诲深信不疑,采取佛教导我们修学的原则,禅定。盘腿面壁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佛家讲「八万四千法门」,那是八万四千法门里头的一门。我们采取哪一门?我们采取的是念佛法门,用执持名号的方法,达到甚深禅定。我们要突破时空的维次,佛给我们讲这个话,我们要亲自去证明,是不是心现识变?要等著自己去证明。你证得了,你才叫证道,叫成道。
所以在这一句里面,「信心」,在我们现前境界,最重要的就是要信佛。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是我们的老师,要信佛的教诲,佛的教诲是经典。也就是说,我们要信佛,我们要信法。僧能不能相信?有问题。僧,如果不是真正依照佛法修学的,他是凡夫,他自己这一生有没有成就都很难讲,我们的信心怎么能生得起来?但是经论上告诉我们一个原则,僧,他的心行与佛法相应,我们就可以相信;他的心行与佛法相背,我们对他敬而远之。敬是恭敬,恭敬决定没有两样。远是什么?不跟他学。我们怎么晓得他有没有根本?实在讲,你仔细细的观察,他还有自私自利,这是凡夫。跟我一样,我也自私自利,他也自私自利;我有是非人我,他也有是非人我;我有贪瞋痴慢,他也有贪瞋痴慢,这两个差不多。如果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这个跟我们就不一样了。再看看仔细观察,他是不是孝亲尊师?如果他孝亲尊师,我们晓得他有根本,这个我们可以相信。所以佛法僧三宝,在三宝上发起信心,依教修行,这是第一步。教人要生起信心,对於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生信心是教化众生第一个目标。
信心生起来之后就进入第二个目标:『修菩提行』。「修」是修正,「菩提」是梵语,是觉悟的意思、智慧的意思。换句话说,你要是真正信心建立了,你要把你过去错误的生活、错误的行为,把它修正过来。过去我们的生活是愚痴、没有智慧;迷惑、没有觉悟。凡夫过的是什么生活?愚痴迷惑的生活。所以他的日子不好过,过得非常辛苦。愚迷哪有不造业的?生活造业、工作造业、处事待人接物统统造业。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你们想一想,佛菩萨讲这个话过分吗?不过分!真的「无不是业」。为什么会造业?愚痴、迷惑。这是造业的根本。信了三宝之后,我们把自己的成见放下,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在生活里头;工作里面待人接物,绝不随顺自己的烦恼,把它修正过来,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把佛菩萨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上、工作里头兑现,认真把它做到,这叫修菩提行;「行」是生活行为,这样我们才真正得到佛法利益。这个事是大事,不是小事。换句话说,我们从迷惑回过头来,依佛菩萨正觉的教诲;我们从愚痴回过头来,依佛菩萨智慧的教导;我们要肯定经典是智慧,经典是觉悟。
行从哪里行起?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从三福下手,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从这儿做起。佛为我们讲了一部《十善业道经》。这个经不长,但是它不是小乘经,这一部经收在《大集经》里面。佛在经上明白开示,十善业是做人的根本,是成声闻、缘觉、菩萨、如来果德的根本,不可以轻视。彻始彻终,经论上常常我们读到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是什么?就这十条。十条都做到,你才称之为善人,善男子善女人;十条没有做到,你就不是经典上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十条里面,每一条必须具足其余的九条,条条如是,它才叫圆满。少了一条,你这一条就做得不圆满。要从十善业道开始,建立我们德行的根本。孝亲,如果不落实在十善里头,不孝;尊敬老师,十善没有修,不敬老师,孝敬就没有了。往后三皈、众戒、菩提心、自利利他行,都是十善的扩充。扩充到六度,扩充到普贤十愿,这里讲菩提,下面又讲『行普贤道』,这是菩萨行;扩充到《华严经》上文殊菩萨讲的十波罗蜜,菩提行才圆满。十波罗蜜已经包括所有的佛法,它的基本、基础是十善业。没有十善业,菩萨行,六波罗蜜也好、十波罗蜜也好,都不能成就,这是我们要明了的、要重视的。再追究十善的根,在孝亲尊师,所以不孝父母、不敬老师,十善决定修不好,决定修不成就。由此我们才知道,孝亲尊师,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化一切有情众生的大根大本。我们今天世间大乱的渊源,就是在失掉了这个根本,所以社会才搞成这个样子。要想这个社会恢复正常秩序,还是老办法,除这个老办法之外,决定再找不出第二个办法。
菩萨六波罗蜜,第一个「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无私无我,清净平等心,尽心尽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叫布施。布施里面有两类,一个是外财布施,一个是内财布施。外财布施,是讲的我们身外之物,用金钱物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属於外财。内财布施,是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劳力,这叫内财布施。居士林上上下下许许多多同修,每天到这边来做义工,义工是属於内财布施。到这儿来服务,供养一切大众,这叫布施波罗蜜。「持戒」怎么讲法?持戒是守规矩、守法度。这个道场有道场的规矩,你到这个地方来做义工,无论是出钱出力都好,决定要守道场的章程规约。不能说我对这个道场有特殊的贡献,我要有特殊的待遇,形成特权阶级,那是错误的,那就失掉佛法里面的平等法,一定要守规矩。居士林这个道场不错,大家常常听经,常常读诵,都能够明理,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出钱出力的人,是此地真正的大护法。在聚会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他都跑到拐角的地方,人不注意看不到。不向前争,这个功德更殊胜,从这个地方看到德行。一切争在别人前面,让别人赞叹你、称扬你,你那一点功德马上就报尽了。所以真正修福的人不愿意人知道,中国古人所讲「积阴德」。积德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叫阴德。阴德报得大,阴德报得厚,他们懂得。所以他守法守规矩。
「忍辱」,耐心,我们要培养耐心。虽然有耐心,不是一味的等待下去,那事情做不成功,还是要认真努力。譬如居士林发起要建个弥陀村,说了一年多,好像一直到现在消息都没有,捐钱的人不少,海内外捐助的都很多。最初是隔壁这个大楼,没有谈得拢。第二,找到杨厝港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日本人租去,不肯让给我们。听说现在他们自己买了,那块地卖给日本人大概卖了三千多万,日本人买去了。我们现在在谈唐城,没有放弃,最近这几天还在谈。希望三宝加持,这个事情能谈成。
唐城地方相当大,我们要拿过来,要是专门做一个弥陀村,恐怕消化不了,太大了。所以我跟李居士商量,那个地方拿下来,我们做一个多元文化村,希望新加坡九个宗教都能在一起活动。唐城我去看了几次,它的建筑工程没有完工,它只完成前面一部分,后面还有一半的土地,是空在那个地方。我们就可以利用后面这一半空地做弥陀村,前面还是开放观光旅游,机会教育。从前唐城这个旅游点失败,没有人去,所以他赔了、倒闭了。搞这么一个唐城,本地人去个一两次,兴趣就没有了。外面人到这里,没有什么东西可看,没有吸引旅客的资源,所以观光旅游的人他不去,这个地方自然就会倒闭。我们要搞一个观光事业,会搞得非常兴旺。为什么?九个宗教在一起,世界第一,没有第二。全世界到新加坡观光旅游,一定到这儿来看看,「怎么九个宗教可能在一起?我不相信,我得要去看看。」观光客就来了。所以给新加坡这个地区,带来了观光旅游的事业。九个宗教在一块活动,那个场地大,可以搞几个讲堂,每一个宗教可以在那里展览文物,也可以卖他们的小吃,各种不同种族的风味,别开生面。还可以在那个地方,每一个宗教讲每一个宗教的经典;你喜欢听经,哪个宗教的经典都可以去听。这种观光点,世界头一家,必定会吸引许许多多观光客。这个地方能做得起来,它有个特色在,而且这个特色是现在世界上其他地区还没有的,我们这里先办到了。
这就是我们有耐心,我们非常认真努力在进行。我听说,李居士告诉我,很可能我们可以把这个事情谈妥,我们把它接管过来。从前我们曾经想过,九个宗教在一起,搞一个宗教嘉年华会。那个时候有意思在圣淘沙租一个场地,我们这个嘉年华会办十天,九个宗教在一起活动十天,场地都去看了。有唐城这个地方,我们嘉年华会是永久的,不是十天,永久的。这是新加坡的一个特色,也是全世界现前只有这么一家。我们也希望,将来其他国家地区都能够跟进,有助於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耐心,还是要认真努力去做,不是一味在等待,那就错了。
「精进」则是求进步。我们每一次的活动,活动完了之后,一定要开检讨会,每一个项目,我们都认真检讨。有缺失,希望下一次我们都能够把它改正过来,这是精进波罗蜜。「禅定」是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禅定是真实功夫,无论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我们接触不会动心,不会改行别的道门。譬如我们现在读的《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我们是有师承的。老师亲自传授,我们对老师有信心,我们对老师传给的这个法本有信心。绝对不会听说有一些人批评,我们心就动摇了,你定功完全没有。这个人说这个本子有问题,你怀疑了,信心动摇了,那个人说那个本子又有问题,你这一生还能有成就吗?一事无成!这是举一个例子。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坚定的信心,绝不动摇。我跟老师学习,有人家批评我的老师,我对老师信心就丧失了,这个为人弟子之道就丧失掉了,你不可能有成就。选择老师,我们很慎重;追随老师,绝不改变,我们道业才能成就。轻易被人几句话就动摇了,那要问问你,你到底跟哪个学?我们今天跟释迦牟尼佛学,人家在骂释迦牟尼佛、批评释迦牟尼佛,说别的教好,你就舍弃释迦牟尼佛去信那个教,没有定功。那个教再信几年,又有人告诉你那个教不好,又要骂那个教,再有一个教的时候,你又要跑,你这一生不就是走马灯团团转吗?你到哪一天,你才找到一个真正皈依处?这种人是佛法里称为一阐提,可怜悯者,自己没有定功,随风而转。
「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对於一切人事物、理事因果,种种转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般若。佛说的这六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小事,穿衣吃饭、喝一口水、拿个毛巾擦擦脸,六波罗蜜统统具足。乃至於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遵守这六个原则,一时一刻都不离开,这叫修菩提行。所以这种生活,叫高度艺术,这一点都不假。
能修菩提行,再往上提升,『行普贤道』。普贤不称行,称道。行跟道不一样,行是在修学,道是拿到学位,我们讲证果、成道了。他证什么果位?在《华严经》上讲,法身大士。一个人能行普贤道,最低的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这是真实的果位,不是小果。普贤道跟菩提行差别在哪里?给诸位说,事相上没有差别,用心跟境界里面完全不一样。菩提行,他所用的心是相似的真心,不是纯真,相似,跟真心很接近了。普贤道,完全是用真心,决定没有妄心;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断尽,尤其是分别执著这个意念永远不生。有这样的功夫,菩提行就成了普贤道。普贤所用的心,就是我们提出来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都与这十个字相应,而且是自然的相应,没有丝毫勉强做作。如果还有丝毫勉强在里面,那是菩提行,不是普贤道,没有一丝毫勉强,心心念念流出来自然就是这样。
用这种心「礼敬诸佛」。诸佛是谁?一切众生皆是诸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行是普贤道。普贤菩萨眼睛当中看一切众生皆是父母、皆是诸佛如来,孝敬的心圆满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达到圆满,这是普贤道。如果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还加个「过去」、加个「未来」,它是菩提行,不是普贤道,普贤道里面决定没有这一种分别意念在其中,这个地方很微细。普贤道里头纯善无恶。第二愿「称赞如来」,与性德相应的善,称扬赞叹;与性德相违背的这些恶,不但绝口不提,念头都不生,这是普贤道。但是在菩萨行里面,菩提行里面,这个念头还存在。像我们现在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对一切众生的礼敬,不是出於真心的。是出於什么?顺从佛陀的教诲,佛教我们这么做,我们就这么做,不是真心的。称赞如来,看到别人善事好事我们称赞,看到别人坏事虽然不说,已经落了印象,这就不行。普贤菩萨不落印象,我们落了印象,差别就在此地。
「广修供养」,在菩萨是布施,在普贤称供养。普贤是最极真诚恭敬心,真诚恭敬心修布施就叫供养。对一切贫苦的众生,我们以财物供养他,就像供养自己的父母尊长一样,像供养诸佛菩萨一样,决没有一丝毫轻慢心,这是普贤道。广修供养,那个「广」字没有分别,所以说无私无我,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一切都不分,平等供养。这个平等,不是说供养都一样多,不是这个意思,平等心供养。所供养的物,那是看需要,看对方的需要,看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可是要记住,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讲解广修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换句话说,我们为一切众生服务,服务的项目无量无边,这么多项目里面,以哪个项目为主,哪个项目最重要,我们不能不知道。什么项目?教学。教育这个供养是第一,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最重要。帮助众生断恶修善,那是破迷开悟的前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也像诸佛如来一样,悟入诸法的根源,这才能达到转凡成圣。换句话说,帮助一切众生作佛,这是究竟的目标,是真实的供养。要达到这个目的,先要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要能帮助别人成就,佛在经典里面说得很多,「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先要成就自己。
成就自己就要认真修学,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是「忏除业障」。忏悔法,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等觉菩萨天天修忏悔。很认真的每天反省,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把自己的毛病改掉,这叫忏悔。人见别人过容易,见自己过太难。佛教给我们,别人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看到别人过,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我们就被污染了。看到别人过,立刻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天天要省察,天天要改过。等觉菩萨还没有圆满菩提,所以他有过失,他还天天改,到如来果地上,那才是没有过失。没有过失,他要帮助那些有过失的众生,於是他示现有过失,这叫大慈大悲,慈悲到了极处!他来唱戏、他来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六根接触佛菩萨境界,有所感触、有所感悟。佛度众生,佛教众生,善巧方便到极处!后面教给我们,自己成就,还得要帮助别人。
「随喜功德」,破我们无始以来嫉妒障碍的烦恼。哪一个众生没有嫉妒心?什么方法能把嫉妒烦恼断掉?随喜,修随喜功德。能够没有嫉妒障碍,他才会真正发心帮助大众。请法师大德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请转法轮」。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请法师大德常住在这个地方,这就是「请佛住世」。普贤弘愿就是这七条,后面三条都是属於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末后三愿都是属於回向,行普贤道。教化三个层次:第一个「皆发信心」,转恶为善;第二个「修菩提行」,转迷为悟;第三个「行普贤道」,转凡成圣。这是佛教给我们,我们在此地,诸位年轻法师,你们发心弘法利生,教化一切有情,要记住,要知道怎么作法。
『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这是讲你到六道里面去示现,也跟诸佛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现什么身,随机说法。虽然生在六道里面,你永离恶趣。这就是说,你到饿鬼道里面去变饿鬼,跟鬼说法;你到畜生道里面,你变畜生身给畜生说法;你到地狱道里面,像地藏王菩萨示现的,在地狱道说法;在哪一道,一定现那一道的身。你是不是恶道?不是,你是乘愿再来的,所以叫永离恶道。永离恶道不是不到恶道里去,恶道的因没有了,恶道那一种苦的果报你不受。
下面这是讲示现,『或乐说法』,你示现讲经说法的法师、大德。法师有在家、有出家,看缘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或乐听法』,听法是什么?做影响众。由此可知,法会里面有些有身分有地位有德行的法师、长者、居士,他们是应化来的,他到这个地方听法是做影响众的。『或现神足』,神足在此地不是讲神通,要把它看作神通,那就又错了。「神足」在此地怎么说?善巧方便很多;这是属於神足,足是讲满足,神是神奇莫测,方法很多。像我们现在在这个讲堂里面,我们在学习,给诸位做报告。我们利用网路,现场就传播到全世界。在网路上听讲的人数,比我们现场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同时我们将这个录相,很快的做成光碟,流通到世界各地,这都是属於「或现神足」。所以此地的神足,不是一般人想像的怪力乱神,不是这个事情,是用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而在佛法里面,我们在过去,在《大藏经》里面看到,我看到有一个剧本《归元镜》,这是很古老的剧本,昆曲的剧本,这是或现神足。他把经典所讲的道理,把它编成故事,用舞台表演的方式,达到教学的效果,这个方法好,这是或现神足。所以经典里面的内容,可以把它写成剧本。现在在电视里头播映非常好,能够把它写成电视连续剧,我相信看的人会更多,会很容易接受,比我们在这里讲的效果还要大、还要殊胜,这都是或现神足的方法。『随意修习,无不圆满』,佛法不是定法,活活泼泼,随意修习。「修」是修正我们的过失,修正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习」是在练习,学习佛菩萨的生活,学习智慧的生活,学习艺术的生活,这才叫圆满。末后这两句总结前面两愿:『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一愿今天我讲得比较上详细,我想这个说法大家能够明了,而且真正能够学习,才得到佛法真实受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